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釋明

法官釋明

發布時間: 2022-07-23 12:11:14

Ⅰ 民事訴訟中哪些情況下法院有釋明義務

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規定的釋明情形有10種:

1、關於不予受理的釋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訴訟符合七種情形之一的,以及符合民訴法解釋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二款情形的,法院釋明不予受理。

2、關於訴訟主體的釋明。民事訴訟法當事人章節對必要共同訴訟進行了原則性規定,民訴法解釋在訴訟參加人章節對存在共同訴訟主體的情形作了詳細規定。

3、關於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的釋明,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告知當事人。

4、關於反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三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5、關於訴訟程序適用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二百五十八條、第二百六十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6、關於被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零九條的規定處理。

7、關於二審程序中新增請求或反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二十八條的規定處理。

8、關於離婚財產分割申請再審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八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9、關於再審請求超出原審請求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四百零五條的規定處理。

10、關於涉外訴訟的有關釋明。

(1)法官釋明擴展閱讀:

法官釋明的特點:

一、釋明是法官的一種訴訟行為。釋明的主體是法官,並且是法官的一項職責和職權,其貫穿於訴訟的全過程。

二、法官的釋明行為是在特定情形下做出的。法官的釋明行為只有在因為當事人訴訟能力欠缺可能影響案件的實體處理結果時才主動做出的。

三、釋明行為的外在表現方式為法官對當事人的發問、提醒或啟發。

四、釋明的目的是為了促使當事人將訴訟主張和事實陳述補充完整,將不當主張予以排除,將不充分的證據補足。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民事訴訟中法官釋明存在的問題及破解路徑

Ⅱ 法官釋明權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法官釋明權,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陳述的意見或提供的證據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的情形下,法官依法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或要求當事人對上述事項作出解釋說明或補充修正的訴訟行為。依據包括:《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事實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及《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等相關司法解釋。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認為待證事實需要通過鑒定意見證明的,應當向當事人釋明,並指定提出鑒定申請的期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委託鑒定。

Ⅲ 法官為什麼不能釋明訴求時效就能製造冤假錯案分明一肚子陰損鬼胎

時效對法官來說是一個不能確定的因素,一般來說法官不會做出時效承諾,冤案的話可能牽扯很多法院工作人員,只不過最終是法官背鍋。

法官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在司法機關(一般指法院)中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是司法權的執行者。在不同法系的國家中法官的角色不盡相同,但要求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或掣肘、剛正無私地根據法律判案。

Ⅳ 法院釋明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從現行我國相關法律來說,法官的釋明權可以在對上述所有方面都進行釋明,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5條第1款規定,法院有告知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釋明義務。當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時,法官給予當事人一定程度的司法救濟,原本並不違反法律規定,規定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即法官鼓勵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Ⅳ 法院的釋明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法院的釋明就是由法院的審判人員對案件所涉法律的內容以及其與案件之間的關系向案件當事人進行解釋和說明。釋明作為心證的一種時,一般是指訴訟中法官根據有限的證據,可以大致推斷出案件的事實為真,或是僅形成「薄弱」心證的一種訴訟證明的結果。釋明的確信程度相對弱於「證明」。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 釋明權,亦稱法官釋明義務,簡稱釋明 。是指在當事人的主張不正確、有矛盾,或不清楚,或當事人誤以為提出的證據足夠充分時,法官依據職權向當事人提出事實及法律上的質問或指示。讓當事人將不正確或有矛盾的主張予以排除,將不清楚的主張予以澄清,將不充分的證據予以補充的一種權能。

Ⅵ 法官如何適當行使釋明權

釋明權,又稱法官釋明義務,是法官的一項職權,又是一種職責。釋明權是新審判模式的要求和需要,有利於實現程序公正。
釋明權的設定宗旨,除了為准確查明案件事實外,更重要的是為依法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盡可能地防止當事人由於自己沒有適當行使訴訟權利而導致其喪失該權利的情況發生。因此,釋明權的適當行使,對於法院審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官如果沒有進行適當的釋明工作,就會影響裁判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包括法官促使當事人補充申請查證工作、改變不適當的訴因、明確對不利證據的取捨。
當前人民法院存在忽視釋明權的行使的現象,一些法官怠於行使釋明權,對釋明義務怠於行使,甚至有些法官懼於行使釋明權,嫌麻煩。當然,這與司法實踐中沒有統一規范,主觀隨意性大,實際操作不規范有關。而實際上,法官的釋明義務是必須且應當的。法官在實際的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以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向當事人進行解釋說明。釋明權的行使應當注意適度,過寬則容易造成干擾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過窄則會產生對當事人權利無法救濟的現象。
法官行使釋明權,范圍主要包括訴訟主體方面的釋明、程序方面的釋明、訴訟請求方面的釋明、證據方面的釋明、法律適用方面的釋明。法官釋明權行使有必須行使可以行使情形之分。當法官自己設定規則時必須行使釋明權,向當事人解釋說明規則的行使方法,讓當事人明了規則的內容及其他事項;當法官行使邏輯推理,對一方當事人進行不利推定時,法官必須行使釋明權,如一方當事人拒不提供其掌握的證據,其法律後果的承擔應由誰承擔的釋明。可以行使釋明權的范圍主要是訴訟風險提示等內容,對當事人訴訟權利限制不很大的方面。
法官在行使釋明權時,應當遵循一下原則:1、探求當事人真意原則;2、中立原則;3、必要原則;4適度原則。在實際司法實踐中,法官還都應遵循上述原則,實現程序及實體上的公正。
《證據規則》第35條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34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要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根據這一規定,法官對於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法院根據案件基本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應當行使除去不當的釋明權。在行使釋明權,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種釋明權的行使,不受《證據規則》第34條規定的限制。《證據規則》第34條是關於舉證時限和證據失權的規定。經法官釋明後,當事人變更訴訟要求的,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如法院認為需要對證據重新進行質證或者雙方當事人均要求重新質證的,仍然可以依法進行質證程序。
首先,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認為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不符合法律規定時,應該休庭合議,以體現合議的嚴肅性。經過合議認為,如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一致的,合議庭可以繼續開庭,這時就不用告知當事人合議庭的認定意見了。如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那麼合議庭就應當在繼續開庭後告知當事人。
其次,關於如何具體告知,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合議庭不能公開、明確無誤地告知當事人案件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什麼,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是什麼,只能告知當事人案件的法律關系還可能是什麼,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還可能是什麼。同時,為避免當事人訟累,法院應就可能出現的法律關系或者民事行為,要求當事人舉證, 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使對自己有利,並告知當事人,如果當事人不變更訴訟請求的,法院將根據已有的證據材料作出裁判。之所以不贊成明確無誤地告知當事人案件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什麼,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是什麼,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合議庭作出認定後,一旦庭長、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不不同意合議庭的認定,就很可能損害法庭的嚴肅性,損害法律的權威;二是案件還沒有審理完畢,合議庭不能對案件事實匆忙作出認定,否則會影響法官的中立地位。
再次,就告知的方式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的說明中認為,合議庭採用口頭告知的方式即可,不過書記員應當將此准確地記入筆錄,並讓當事人在筆錄上簽名,以免日後當事人否認合議庭告知而無據可查。
3、在一審法院行使此種釋明權後,當事人仍不變更訴訟請求的,在這種情況下,如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與一審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屬於原告起訴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不正確或者不存在,即訴訟主體(被告)有誤,一審法院應當從程序上裁定駁回原告的起訴,以便使原告在明確法律關系後,重新起訴正確的被告;如當事人主張的民事行為(合同)的效力與一審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則屬於在雙方當事人法院關系已確定的情況下,對民事行為、案件事實效力認定的實體問題,一審法院應當從實體上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4、釋明權行使程序問題的參考性意見
⑴審判長或合議庭(含簡易程序中的獨任審判)的其他成員(以下簡稱法官)在開庭審理前能夠確定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在開庭審理之前適當行使釋明權。
⑵法官在開庭審理過程中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休庭合議。經過合議庭進行評議後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在法庭辨認終結前適當行使釋明權。如能夠通過當庭合議確定是否應當行使釋明權的,也可當庭合議。適用簡易程序的除外,法官可以依先例或者裁判經驗,作出適當判斷。
⑶法官在開庭審理後,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應當由合議庭進行評議(適用簡易程序 的除外)。經過合議庭評議,認為符合行使釋明權的情形,同意行使釋明權的,法官應當按照合議庭評議的意見,依法適當地行使釋明權。
⑷合議庭在開庭審理後,對案件進行評議中,認為應行使釋明權的,法官應當按照合議庭評議的意見,依法適當地行使釋明權。
⑸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時,如果法官能夠當庭確定行使釋明權的,可以當庭釋明;如果當庭無法確定的,可以休庭,向庭長匯報後,再行決定。作者:陳龍禎

Ⅶ 法官釋明權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釋明權,又稱為闡明權。是以當事人主義的實施為前提的一種帶有職權主義色彩的權力,屬於法院訴訟指揮權的范疇。釋明權中的「釋明」與大陸法系證據理論和立法上的「釋明」的含義不同,證據理論上的「釋明」是與「證明」相對而言的。釋明權在現代民事訴訟法理論上的含義較為廣泛,它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主張或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或有不當的訴訟主張和陳述,或者他所舉的證據材料不夠而誤認為足夠了,在這些情形下,法院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當事人把不明確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補充,把不當的予以排除、修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