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中外法官

中外法官

發布時間: 2022-07-24 19:55:39

⑴ 中美法律差異

第 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淵源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機關頒布的各種行政 法規以及本車參加的國際條約,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英美法系的法律淵源既包括各種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構成的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

第二,法律結構不同,大陸法系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習慣於用法典的形式對某一法律部門所飲食的規范做統一的系統規定,法典構成 了法律體系結構的主幹。

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習慣用單行法的形式對某一類問題做專門的規定,因而,其法律體系在結構上是以單行法和判例法為主幹而發燕尾 服起來的。

第三,法官的許可權不同,大陸法系強調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規定來審判案件,法官對成文法的解釋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嚴格限制,故 法官只能適用法律而不能創造法律。

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來審判案件,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運用法律解釋和法律推理的 技術創造新的判例,從而,法官不僅適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圍內創造法律。

(1)中外法官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但統治階級意志本身並不能直接形成為法,由統治階級的國家制定或認可,才能成為法。

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之所以採取國家形態是為了取得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

一切行為規則、社會規范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強制性是最強的――即不執行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不執行――輕者剝奪權利、重者剝奪生命;國家強制力的物質形態:即一系列的國家執法組織:法院、檢察院、監獄、軍隊、警察等保證實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



⑵ 急急急,請舉出關於"不怕困難,取得成功"的中外名人例子

在這方面 印象最深的就是喬治·華盛頓
他作為美國人最愛的最引以為豪的英雄 並不是因為他小時侯砍樹後 沒有隱瞞這個事實 而是 他真的是不怕困難,堅持到底。。。。。。。。。。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軍總司令,他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對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被美國民眾稱為「國父」,在世界歷史上佔有卓越的地位。1732年2月22日,喬治·華盛頓在英國誕生。他從小沒有受過系統教育,沒有上過大學,17歲時,他的異母哥哥勞倫斯為他謀到一個在西部測量土地的職業。1752年勞倫斯去世,華盛頓繼承了他的弗農山莊。年僅20歲的華盛頓一躍而成為弗吉尼亞最好的房地產主人。由於哥哥勞倫斯的影響和華盛頓在西部的經歷,羅伯特·丁威迪副總督任命他為弗吉尼亞南部地區民兵少校副官長。

1755年,布雷多克將軍邀請華盛頓參加反對法國擴張的戰斗,擔任他的隨同參謀、上校副官。華盛頓沉著果敢,在多次戰役中表現出色,威信大為提高,1755年年僅23歲的華盛頓被委任為弗吉尼亞民兵部隊的總司令。華盛頓於1758年秋被選為弗吉尼亞議員,軍事生涯暫告一段落。 英國加緊了對殖民地的控制與掠奪。華盛頓積極支持抵制英貨的運動,1775年4月19日,英軍同美洲殖民地民兵在列剋星頓和康科德發生槍戰,整個北美殖民地揭竿而起,武裝抗英斗爭全面展開。華盛頓表示全力支持對波士頓的英軍圍攻。6月,大陸會議決定建立大陸軍,並一致推選華盛頓為總司令。7月3日,華盛頓到達馬薩諸塞的坎布里奇美軍司令部,正式接管了軍隊的指揮權。華盛頓加強了部隊的紀律性,把分散的部隊有機組織起來,占據有利的戰略要地,加強了對英軍的包圍。

1776年3月17日,華盛頓大戰英軍,迫使其撤出波士頓,又率軍奇襲英軍,連續兩次振奮人心的勝利在全國又激起了新的希望。1777年1月3日,華盛頓在普林斯頓打了一場漂亮仗。1778年,美法結盟對英作戰,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變化,使英軍處於不利地位。1781年8月,華盛頓率美法聯軍南下弗吉尼亞,於9月1日在威廉斯堡登陸,包圍康華利所率7000名英軍於約克敦。10月19 日,英將康華利部投降。美國獨立戰爭正式宣布停戰。1783年1月20日,美英在巴黎簽訂了一項全面條約。1783年11月25日,英軍自紐約撤退,華盛頓率美軍進駐紐約。1783年聖誕節,華盛頓告別部隊回到了闊別八年的家園。

華盛頓重歸故里,感到如釋重負。獨立戰爭的勝利,使作為總司令的華盛頓的威望與地位空前提高。1787 年華盛頓被一致推選為弗吉尼亞州代表團團長。1787年5月25 日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商討和辯論,代表們依據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制定出實行共和制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新憲法把國家權力妥善地分散到組成全國性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部門中,意在防止退化為君主政體、寡頭政體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專政體制。新憲法體現了華盛頓反對君主制、贊成共和制,主張建立一個統一的和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的政治思想。新憲法制定後,華盛頓被一致推選為第一任總統。

從1789年3月4日起,任期四年。4月30日,華盛頓在美國當時的臨時首都紐約宣誓就職。經過八年戰爭和八年政治動亂的美國,問題成山,困難重重,聯邦政府必須創建它自己的機構。華盛頓使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內閣中保持了平衡,使全國各地區、各政治集團的利益在政府中都能得到均衡反應。在內閣中,華盛頓特別依靠才智超群、精明能乾的漢密爾頓。漢密爾頓積極大膽地提出了一系列恢復經濟、發展工業和貿易、穩定信用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在華盛頓第一任期內,以人權法案聞名的憲法前十條修正案批准生效。根據 1789 年的司法法,美國政府的第三個部門——最高法院建立起來,紐約州的老保守分子約翰·傑伊被華盛頓任命為首席法官。華盛頓第一任期比較平靜且功績顯著。他使美利堅合眾國的各政府機構建立起來,政府工作走上正軌,並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華盛頓進入第二任期時,英法開啟戰端,華盛頓採取了中立政策,從而受到親法派的攻擊,親法的首領傑斐遜辭去了國務卿職務。華盛頓的中立政策在國際上,不僅為法國所憤憤不滿,而且受到英國的挑戰。美英關系急劇惡化,國會已作戰爭准備,而華盛頓的目標則是避免同英國的一場戰爭。1794年4月,華盛頓派親英派重要分子,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約翰·傑伊為特使,赴英交涉。同年11月,簽訂了《傑伊條約》。《傑伊條約》緩和了美英關系,保全了和平,保證了美國西部領土的完整,並為美國向西擴張奠定了基礎。華盛頓在他任期的最後時刻,批准了《1796 年土地法令》。華盛頓在其第二任期將滿時,決意不再接受要他擔任第三屆總統的要求。

1796年9月17,華盛頓發表了他的著名的《告別辭》,總結了自己一生的政治經驗,向他的同胞提出了明智的諄諄忠告。他呼籲全國要保持團結,珍視聯邦,遵守聯邦法律、服從選舉結果。他反對以一個黨派的意志來代替國家所代表的意志,他警告說,黨爭將導致國家的分裂。他告誡他的同胞們,要與一切國家自由友好和睦相處,以正直、公正的感情來對待一切國家。他堅定地指出,我們的「真正的政策是避免與國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結盟,只能信託暫時的結盟以應付特別緊急的情況。」華盛頓的這些告誡,成為美國歷代統治者在對外政策上所奉行的圭臬,對美國後來的政治生活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1797年3月4日,華盛頓向他的繼任者約翰·亞當斯和平移交了權力,從而在這個新國度里,創立了有條不紊地和平移交最高權力的範例,並由以後歷屆去職總統所信守。華盛頓從此息影政治,回到弗農山莊,專心致志於他的家庭生活以及種植園的管理工作。1799年12月12日,華盛頓平靜地與世長辭。

這位世界級的軍事家、政治家雖然辭世,但他創建的民主政體卻給美國人留下了寶貴財富。美國創建的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機制對於防止官員腐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他開創的和平移交權力的作法一直為美國所傳承。可以說,華盛頓為美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基礎,對美國的迅速崛起鋪平了道路,是美國的歷史第一人,永遠受到美國人的尊重與愛戴。

⑶ 有關古今中外名人的正義的事例

1、岳飛

岳飛小時候家裡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地上教他寫字,還鼓勵他好好兒鍛煉身體。岳飛勤奮好學,不但知識淵博,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岳飛還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岳家軍」。「岳家軍」的士兵都嚴格遵守紀律,寧可自己忍受飢餓,也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們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後才離去。「岳家軍」的士氣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在一次岳家軍與金軍的戰役中,當岳家軍追到距金兵大本營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 山時,皇帝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後,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姦臣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秦檜還誣告岳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

2、曼德拉

在任職總統前,曼德拉是積極的反種族隔離人士,同時也是非洲國民大會的武裝組織民族之矛的領袖。當他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以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將他定罪。依據判決,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獄後,轉而支持調解與協商,並在推動多元族群民主的過渡期挺身領導南非。自種族隔離制度終結以來,曼德拉受到了來自各界的贊許,包括從前的反對者。

曼德拉在40年來獲得了超過一百項獎項,其中最顯著的便是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2004年,其被選為最偉大的南非人。

3、韓信跨下之辱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

韓信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於不得已時,在熟人家裡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 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 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 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4、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5、司馬遷

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於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後世。

(3)中外法官擴展閱讀

正義的概念

正義是人類社會普遍認為的崇高的價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觀點、行為、活動、思想和制度等。正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正義觀。衡量正義的客觀標準是這種正義的觀點、行為、思想是否促進社會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否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正義最低的內容是,正義要求分配社會利益和承擔社會義務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標准;正義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貢獻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分配社會利益和義務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總而言之正義是彰顯符合事實、規律、道理或某種公認標準的行為。

⑷ 【法律】看《刮痧》,談中外法律文化制度的差異~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個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個教育歷程,許多人格、觀念的養成皆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礎。家庭也是人類發展互動關系的第一個社會世界,人生早期在與父母的人際互動中,承受了來自父母的教導,就在這教導的過程中,價值觀有意與無意地被傳遞著,而個人也主動或被動地接收了一些價值觀,這些來自家庭的價值觀,將會影響著個體日後的觀念、態度與行為。雖然在歷史的脈絡里顯示出家庭價值觀是常變的,但也顯示有些家庭價值觀是不變的,例如沉清松(1989)對台北及高雄兩地的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者大部分認為家庭平安居是最主要的家庭價值,而追問十年內他們的價值觀會有怎樣的變化,大部分人仍然認為不會有很大的變化。然而謝秀芬(1997)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受科技發展影響,社會和經濟結構急速變遷,現代人外在生活方式與傳統社會已有差異,但是深層的家庭觀念、家人關系等傳統的價值觀仍受到相當的肯定,這必然導致許多傳統的價值觀在現實上有實踐的困難。就在這種一方面不願意放棄傳統的家庭價值觀,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環境的考驗之情境下,到底21世紀的現代家庭需要哪些家庭價值觀呢?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有哪些已經不復存在了?有哪些是需要發揚並傳承下去的?

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家庭是一個集政治、經濟、保護、教育、宗教、娛樂、情愛、生育等功能於一身的獨立體,而這些功能均圍繞著一個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為何?我們除了知道它的應然,是透過家中父母及群落的族長傳遞外,至於它的所以然為何?我們無法清楚地掌握。21世紀的家庭教育在面對家庭價值觀的議題時,重要的任務之一,不外乎協助傳遞這些價值觀的現代父母,使其清楚地自我覺察:到底我在做什麼?我傳遞的是什麼價值?這些價值有意義嗎?

自由與開放一直是人類追求的進步方向,而事實上人類社會隨著政經環境的民主與繁榮,著實達到了應有尺度的進步。然而,隨著政經環境的民主與繁榮,許多社會的結構逐漸轉型、改變,家庭的組成、結構也隨之產生變化,家庭價值觀因此而產生重大變革。尤其對華人家庭的沖擊更為嚴重,我們的家庭不僅要面對傳統價值體系的束縛,還要適應西方文化的開放,再加上近來家庭快速核心化後,家庭已無法全方位承擔所有的價值傳承了,這是無奈,抑或是推諉,是不得而知的。但可確知的,家庭終究已被家庭外的機構或團體介入了,這些機構或團體承擔了家庭原有的部分任務,而使得家庭的價值體系產生五千年來空前的變化。尤其學校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大,家庭、學校如何既合作又競爭,成了當今重要議題。

未來我們的家庭究竟會如何?家庭制度會消失抑或繼續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就是,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家庭內的人際關系而已了,而是家庭與社會的功能平衡事件,家庭原先的價值與功能幾乎大半均可以由其它機構來取代。這種現象給了我們二個思考方向:

1.家庭還能傳遞哪些必要的價值?有所變,亦有所不變,家庭價值中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變的?如何強化不變家庭價值觀?又如何調適改變的家庭價值觀?
2.在台灣家庭教育法即將立法通過,顯示家庭門戶即將大開,這說明家務事已漸漸「人人可管」,家庭教育的重點已不再只是親職或夫妻,且教子也已不能再照自己意思為所欲為了。從此,家庭教育在台灣地區即將進入公領域的時代,到底教育責任誰要來負責呢?如何立法?目標何在?課程如何設計?怎樣實施?……種種情況顯現,現況中的家庭教育工作人員,所面臨的挑戰及責任之重大。
本文試從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觀及其本質切入,進而探究家庭價值觀是如何傳遞的,有哪些理論支持著家庭價值觀的傳遞,並針對價值提出幾點迷思與澄清,最後以家庭教育工作人員立場試著建構出21世紀家庭價值觀教育的具體做法。

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本質

當家庭教育在20世紀初於北美地區開始發展時,根據Kerckhoff的說法,家庭教育之興起乃是因為當時的家庭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產生了不適當的反應,而家庭教育早期的努力即試圖改正此不好的情況(引自Arcus & Daniels,1993,第77頁)。據此說法,早期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去協助家庭或說服人們去做正確的事,以讓家庭及家人得以能適當地反應,而這「正確的事」就是我們所要談的家庭價值觀。所以當家庭教育於20世紀初開始萌芽時期,價值觀就已經是屬於這領域的一部分了。長久以來人們普遍對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議題,有著多樣性的論證及思辯,甚至對於其定義、范圍或可教育性等的討論,常是充滿著分歧性。為了要釐清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屬性及重要性,對於價值觀本質及基本概念的認識是重要的。

什麼是價值觀?對於價值觀大力的研究首推美國社會心理大師只Rokeach,他將價值觀定義為「一項價值以是一種持久的信念,此一信念認為:某一特定的行為模式(mode of conct)或存在的終極狀態(end-state of existence),較其相反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終極狀態,是為個人或社會所偏好」(引自李柏英,2002,第80頁)。李柏英(2002)也指出,價值觀被認為是代表著個人及社會某些方面的渴望,這些渴望模糊地與人類的欲求、贊許、值得感、美麗及良善有關,而價值觀與需求(needs)最大的不同乃在於:需求是否會被否認,取決於它們是否能夠通過個人及社會的詳查;而價值觀則是從不需否認,因為價值觀的內容是個人及社會所認可的需求,因此當個人將他的需求在認知上轉成各種價值觀時,人們就可以體面地公開談論他的需求。因此價值觀是個人行為的指引,也是人類對某種目標的喜好傾向。價值觀甚至被用來當作任何事件的標准,用它來決定未來的方向,以及合理化過去的行動(Braithwaite & Scott,1991)。但是,正如李柏英(2002)所言:「價值觀的研究結果是不容易整合的」,各家理論及實征研究對於價值觀應有的准則及范疇也都相當分歧,在此我們並無法對價值觀提供完整的敘述,我們只能偏重於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特別的價值觀,試著從概念的區分、價值觀的種類及不同層級價值觀的分析來了解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的本質。

一、價值觀的概念

價值觀是指引個人行為的心理思維,人類依此而行動,因此它是一種信念。它也是一種理想,因為依此個體才能思考他認為重要的事。Daniels(1975)指出,價值觀概念是一種「心理規范」(Psycho-normative)的概念。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持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准化的態度(如何評價這個世界)的一種概念」(Daniels,1975,第21頁)。價值觀包含了兩個要素,即評價與經驗,所謂評價是指,知道事件的某些狀態是好的、值得做的(或不好的、不值得的);而經驗是指,體驗到事件,並了解事物的狀態,將有助於區辨人我之間的差異(Arcus & Daniels,1993)。例如:有人說:家庭教育是一件有用的事,因為它可以促進家人和諧相處或者避免家庭暴力事件。前半段是評價,後半段則是自己所經驗到的。

另外價值觀常會與其它概念相混淆,嫁與態度、看法及偏愛之間的混淆,必須加以釐清。依據Daniels(1975)的看法,態度是「總結性的」評價,例如說:「我對A的態度是B」,事實上是告訴人家,我對所有事件已經深思熟慮了,我已提出了總結性的評價了;而價值觀卻是來自某一特別的觀點(如道德、法律或實用的),它是從總體思考中抽出其中之一的角度(例如道德角度)來表達。因此它是有特殊觀點的考量的,而態度則是個體總結全體觀點的最終評價。

看法則是可以不需要有充足的證據的。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有質疑且沒有支持性的證據時,通常典型的回答是「是呀!那就是我的看法」。一個人具有的看法可以是經驗性的,也可以是價值性的。如果有充足的證據,就代表這是經驗性的;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就表示那是價值性的。因此價值觀在此即代表著沒有充足證據且非經驗性的,但它卻是個人及社會所認可的(李柏英,2002)。

偏愛是指,如果有人說:「我喜歡這個計劃」或「我不喜歡這個執行者」,其實和計劃或執行者都無關,因為這個人已經經驗過這方案。相反的卻和說話者有關,因為這是他個人已經經驗到的宣告。另一種說法:「這個家庭教育計畫是成功的」或「這個家庭教育執行者是無效能的」,那麼,這個人是分別對計畫及執行者,做了一個價值觀的宣告。兩者是相關的,但它們卻常常顯現不一致。例如,一個人相信喝咖啡對身體健康不利(提出喝咖啡的負面價值),但是他仍然偏愛喝咖啡。
Arcus和Daniels(1993)將以上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歸納如下:

1.對事物正向或負向的看法就是「價值觀」宣告。
2.一個人對某一特別事件的總結性看法,就是「態度」。
3.將個人對某事喜愛的訊息表現出來,就是「偏愛」。
Rokeach(1973)認為,價值觀會推著我們去主張並要求我們去思考及去行動,對個體具有主導性。持有某價值觀就代表致力於某一目標或某一行為。例如,我們抱持誠實和平等的價值觀,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將反映出這些價值觀。價值觀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它更積極引導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從以上分析,價值觀已經遠遠超越了態度及偏愛,它可以幫忙我們做選擇及下判斷,它已經成了人類決策層級的重要角色,在個人及家庭生活中的影響更是巨大。

二、價值觀的種類

價值觀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特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准化的態度的一種概念(Arcus & Daniels,1993),也就是說人類依此來評價這個世界。因此,每個人所持有的觀點及其所處的立場各不相同,當然建構出來的價值觀就不盡相同。這里我們所關心的價值觀種類必須是關系於家庭教育的,是與家庭教育的目的及主體有關的。以下謹討論道德、文化、宗教及個人等四種價值觀。

(一)道德價值觀

所謂道德,是指在一個處境下,能超越個人的私利,並對周遭全部的權利及利益做公平的考量(Arcus & Daniels,1993),其主要目的在排除任何一個團體或個人的偏袒或優待。因此道德價值觀乃在於考量到行為有否影響到他人的權利或安危。一向標榜自由開放的美國社會,在面臨日益惡化的社會犯罪及校園安全憂慮後,也開始認真地檢討已被封存許久的道德價值議題了,他們希望透過大力地提倡道德知識,以喚起自製、憐憫、責任、勇氣、誠實、忠誠、信心等道德的價值觀(李振清,1994)。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注重道德價值的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家庭教育典籍,像民間流傳的書籍《課子隨筆鈔》,就輯錄了上百篇的庭訓、誡子、家戒等家庭道德價值觀,洋洋灑灑地傳遞著人類美好的、善良的行為典範。而這些道德價值觀正成為美國小心翼翼地規劃21世紀的教育目標(李振清,1994)。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到,以現今處於急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中,家庭教育將會有許多機會討論到道德危機的議題,例如:對婦女及兒童的暴力、私德與公德的沖突、對同性戀的排斥,以及原住民的待遇,全包含在道德危機之中,這些道德價值議題明顯地與家庭教育有關聯。

(二)文化價值觀
文化是人類活動所留下來的東西,可能是具體的東西,也可能是種意識形態的哲學(鄧志平,1996)。在此我們所討論的文化價值觀是屬於後者,也就是說,文化價值觀是指影響個人思考、行為及認知現實世界的文化假設。不過在現實世界中,文化假設並沒有一定的模式,只有那些對個人有意義的才成為個人的文化價值觀。

Arcuss和Daniels(1993)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有兩個有關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看法,第一是,所有的文化都和主要的理想及巨大的恐懼有關:一般而言,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道德原則的意義與目的是在幫助主要理想的達成(例如,獲得平等或家族的延續),以及避免巨大的恐懼(例如,避免剝削或自主權的喪失);第二,因為文化不是停滯不動的,在文化內部,理想及恐懼之間可能存有沖突,這些沖突中的某些部分將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議題。現今的家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注意到文化的差異,更必須敏銳覺察到這些差異性所反映出來不同文化的特質及其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意義。

文化價值觀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最明顯之處乃在於人際溝通上。文化價值觀就像是個人戴著的一副特有的眼鏡,來看待身旁的所有人事物。因為這副眼鏡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打造的,所以每個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式當然就有所差異,個人或家庭生活中,如果少了對文化價值觀差異的覺察,首當其沖的就是人際間的溝通問題。

(三)宗教價值觀
John Naisbitt在他的《二千年大趨勢》一書中,強調在未來數年裡,宗教信仰活動將會持續吸引全球世人的注意。在台灣,傅佩榮(1993)指出,根據1993年的統計,台灣的宗教場所,包括寺廟、教堂、神壇等,多達一萬七千餘處,足見宗教現象在台灣十分蓬勃。而瞿海源(1985)亦指出,全世界目前無宗教信仰者及無神論者只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在台灣二十歲以上的人口中亦只有百分之九的人不信任何宗教。也就是說,宗教信仰的人口,遠多於沒有宗教信仰者。

世界各地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宗教信仰,這些宗教信仰的確對家庭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猶太教家庭中,仍保存著每周一次以特別餐點及點蠟燭儀式,來表示對神的景仰;而印度移民更以家庭式的宗教活動充分表現家庭的重視宗教。宗教機構和價值在過去的社會中,對家庭生活有顯著的影響,而在今天也是家庭結構和關系的重要因素。Garrett(1989)更指出,宗教及家庭已被視為是維持及強化基本社會價值的正面角色,它們的份量是同等重要的。

宗教信仰在家庭教育中的確佔有一席之地,例如西方基督徒家庭及東方的佛化家庭,均自有一套完善的治家之價值觀。基督徒的家庭禮拜,或是佛化家庭的應對進退,均充分表現出慈愛、忍耐、誠實、勤勞、節儉、知足等家庭教育的核心標的。當然,各種宗教均有其特有的信仰,家庭教育工作人員需要敏感地去覺察出這些不同的宗教價值及其帶給家庭不同的影響。

(四)個人價值觀
有個人價值觀,當然就有所謂的公眾價值觀,例如利他、愛人、仁慈、富同情心、毫不自私及幫助別人。就正如小我對大我一樣,個人價值觀實際上只對個人做探討,強調做了那些事是對我個人好,而不強調它是對大眾有利的,所以整體而言,個人道德觀是「尊重自己」。

但是,在華人傳統禮教社會里,我們的老祖宗清楚地告訴我們,一旦大我與小我有所沖突時,自應以大我為優先考量,而這個大我在華人社會中最基本的機制就是家庭。

然而,從東西方的相關實證研究可以看到,一般人越來越強調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了(黃光國,1995;Lawler,1995;Garner & Stein,1998),這是極度工業化之後必然的現象,是擋不住的潮流。我們不能因為要捍衛公眾價值而防堵個人價值觀的高漲;相反的,我們該當思考公眾價值與個人價值共存及共榮的發展方向。

現今的家庭教育重點,應出了解價值觀的所以然為主,而不應只局限於傳統「家教」的應然之推廣而已,應該從協助個人了解自己的個人價值觀開始,並學習尊重別人的價值觀,進而分辨公眾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差異,及其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

三、價值觀的層級

如前所述,因為觀點、角度或立場的不同,所建構出的價值觀也不同。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生態環境中,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層級的組織或機構,這些組織或機構因為現代化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大系統,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特質。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學觀點認為,影響人性發展的因素不僅包括直接性接觸的家庭互動及家庭環境,尚包括了廣大的社會及文化。生態學觀點所指的「環境」,是指個體以外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家庭(人)、朋友、鄰里、職業、學校、社會態度、文化背景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事件。我們型塑了環境,環境也將型塑我們,個體是與其環境互動的,彼此在互動過程中,環境因個體影響變了,而人亦受到環境作用也改了,彼此會漸漸趨於平衡狀態,Rudolph Moss稱此原則為「漸進式的統整」(Progressive conformity)(引自Garbarino & Abramowitz,1992,頁12)。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生態中,除了家庭具有價值觀之外,其它組織包括所有的文化團體、宗教、社區、事業機構、政府機關和家庭教育研究與實務的領域,等等,不管是潛在的或是顯著的,也當然具有其特定的價值觀。

很明顯地,各種層級間的價值觀也必然存有沖突,這些沖突可能是個人所持有的價值觀與家庭、教會或社會機構的價值觀相沖突,也可能是家庭教育領域的價值觀與某些宗教的價值觀相沖突,也可能是組織之間的沖突等等。面對這些層級的價值沖突,我們該當思考兩件事:第一,如何透過家庭教育協助個體、家庭或其它組織面對這些沖突,並促使個體、家庭或其它組織學會平衡與調適。第二,如何能在兼容並包,顧全大局下,對於大眾有利的價值觀投入更多的關心與努力。

四、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角色

家庭生活教育於廿世紀初,在北美地區開始發展開來,當時是為了因應社會的需求,因為家庭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產生不適當的反應,致使社會明顯地失去對家庭成員的控制,尤其是小孩及青少年(Arcus & Daniels,1993)。而當初的人們想法極盡單純,他們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很簡單地說服人們去做些「正確事情」而避免做錯誤的事情,然後「家庭問題就會減少、離婚率將會下降、孩子將受到較好的照護,如此一來家庭機制就得以保存」。而價值觀——正確事情,就在家庭生活教育一起步的當下,就成了這領域的一部分了。

但是,縱覽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發展史,可以發現價值觀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甚至長久以來家庭生活教育者一直無法確定價值觀是否屬於家庭教育,他們也一直無法釐清一些問題:要教什麼?何時教?如何教(Arcus & Daniels,1993)?直到1968年家庭生活教育國家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amily Life Ecation)指出,家庭生活教育應該可以協助社會態度及價值觀的建構,進而幫助青少年釐清他們自己的觀點並擴展隱藏於價值結構背後的思想,價值觀在家庭教育的角色終於有了清楚的立場(Arcus & Daniels,1993)。之後,美國家人關系會議(th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簡稱NCFR),在197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應強調個人主體性及家庭責任的重要性,且課程方案的設計,應該能夠敏感覺察出這領域既有的不同道德觀點。八十至九十年代NCFR更發展且修定出「生命全程家庭生活教育架構」(Framework for Life-Span Family Ecations),將倫理議題訂成為家庭生活教育的九大主題之一(Arcus,1987;1992;Arcuss,Schyaneveldt,& Moss,1993;Bredehoft,1997;2001),至此終於讓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居於重要的地位。

台灣地區,根據黃光國(1995b;1997)針對台灣地區的大學生和企業員工作為研究對象,要求受事者分別評定自己與父親對各項價值觀的重要性。其研究結果顯示:與家庭相關的價值觀中,受試者雖然對某些項目例如賢妻良母、長幼有序、香火傳承及成才成器等,已經不如父執輩外,其它如重視幸福、和諧的家庭價值觀包括家庭幸福、平安、婚姻美滿、和諧、禮貌、禮儀等觀念,均不亞於父執輩。而大陸學者肖平(1999)對大陸地區家庭觀念及關系變化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他發現九十年代社會轉型的確對傳統家庭觀念產生重大沖擊,雖然婚戀觀念加劇改變中,傳統孝悌觀念也逐漸淡化,但是研究也顯示大多數子女並未忘記對家庭和長輩的基本義務,新一代年輕人仍然保持著明確的家庭責任的意識。

也就是說,華人家庭價值觀在當代文化變遷當中仍是有所變也有所不變的,而這些變與不變是需要透過家庭教育來了解並以教育方式介入的,正如肖平(1999)所指出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文化變遷帶來的動盪中產生的價值錯位和天所適從的盲目性,是需要社會通過積極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來加以調整。Guefield從社會價值變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並非截然二元對立(引自陳舜文,1999,第206頁)。陳舜文(1999)更認為,工業化及西化的時代潮流,雖然會在華人的生活世界中建構出許多的新制度和新觀念,但是傳統價值觀念仍然可以透過華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和互動行為,與新的制度和觀念同時並存的,揉合成新的價值觀。歸納台灣及大陸地區學者(王叢桂,2002;肖平,1999;呂麗絲,1992;周麗端,1998;寇或,2002;陳舜文,1999;謝秀芬,1997;莫藜藜、王行,1996)的研究或論點,可以發現儒家思想的「家教」,似乎依然存在於家庭教育之中,透過家庭的運作,我們應然地傳遞著固有的儒家思想。

盡管價值觀在東西方的家庭教育中也許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家庭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需要鮮明可見的。顯現的課程背後通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課程,這些看不到的潛在課程所建構出來的價值觀,是我們不易覺察到的,然而它們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因此,當我們在此討論種種家庭價值觀議題的同時,我們應放多一點心思在那些看不到的潛在價值觀。

家庭如何傳遞價值觀

傳統華人的社會中,可以看出家庭是個人成長和學習社會關系的起點,個人的家庭價值會影響日後他與其它社群的關系(陳舜文,1999)。可見家庭價值觀對於個人及社會國家的影響是既深且遠的,身為現代父母,因為是家庭的中心,您的言行舉止必將影響著家庭的其它成員,尤其是可塑性極大的小孩。就在親子的日常互動之間,家庭價值觀已經漸漸地從父母傳輸到小孩子的身上去了,您知道您是如何在家庭中傳承您家庭的價值觀嗎?您又如何將您既有的家庭價值觀傳遞給您的下一代?您為何要承受上一代的價值觀呢?您又為何要教下一代如此的價值觀呢?種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有形及無形教育,它們存在的道理為何?也許這些習以為常的價值觀裡面,隱藏著許多的禁忌與迷思,且它們的參照標准又是什麼呢?我們應該加以覺察並理解出來,讓我們的家庭教育能更貼近家庭的核心價值。

一、我們依然傳遞著哪些家庭價值觀

Lawler(1995)指出,傳統的家庭是定義在血統及法律上,但是當他對一般的美國民眾進行家庭價值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民眾認為家庭具有的價值分別是:提供情感的支持有85%,促使個人負責任的行為有81%及尊敬他人(特別是父母與小孩)80%。而較低比率的則是照顧年老雙親佔77%,留給下一代較好的世界70%及對上帝的信仰69%。Garner和Stein於1998年進行家庭價值觀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影響的研究,該研究中將青少年家庭價值觀的項目透過因素分析而得到兩個主要的因素:一個是傳統的/成就的及人性的/平等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比起其母親們,明顯重視人性的/平等的價值觀。

在台灣地區,黃光國(1995)指出,年輕人對家庭幸福、婚姻美滿等價值的重視程度和上一代相差無幾;但對孝順、有禮貌等價值的重視程度不如上一代;對於含有壓抑個人慾望的價值觀,如賢妻良母、貞潔、節儉、長幼有序等,重視程度更遠不如上一代。顯示新一代依然重視家庭的價值,但不再強調壓抑自己以屈從家庭的權力結構。謝秀芬(1997)研究指出,家庭的婚姻與情感價值,仍為當代台灣民眾極為重視的價值,婦女對於子女的價值與生命的延續非常重視,仍持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夫妻生活的調劑品且是家庭的目標,而對於養兒防老及傳宗接代已較不重視,但對於奉養父母仍認為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丘奕嫻(1999)將家庭價值觀分為家庭、婚姻、家庭內兩性關系與家庭倫理四個面向加以探討,以探知高中生的家庭價值觀。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在家庭面向上的觀點逐漸呈現多元化,但仍有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婚姻面向的家庭價值觀,在性觀念方面有逐漸開放的趨勢,其餘則仍受到傳統觀點所影響;在家庭內兩性關系面向上,有關性別角色的部分觀念傳承傳統價值,而夫妻平權的觀念則正逐漸普及中;在家庭倫理面向方面,孝道觀念與過去較不相同,而家人關系愈來愈重視民主溝通。

綜合以上美國及台灣地區最近的研究發現,不管是美國或台灣地區的家庭,傳遞的價值觀內涵均包括了傳統與現代,依陳舜文(1999)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台灣地區現代家庭依然傳遞著屬於個人層面的情感價值及屬於團體層面的規范價值,其內容包括:

(一)個人層面的情感價值觀
情感價值代表著人們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但是個人需求在華人地區的社會中,一直是被壓抑及被忽略的。隨著社會變遷及西方思潮的影響,家庭的功能或結構正在急速轉變之中,在這轉變歷程中也許是因為對安全感需求的提升,個人對家庭的情感價值觀在相關研究中,呈現出提升的趨勢(周麗端,1998;黃光國,1995;陳舜文,1999;謝秀芬,1997)。其內容包括家人好感情、教導好子女、父母感情好、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家庭幫助個人的成長、奉養父母使其生活舒適、盡量維持住一個婚姻及賺足夠的錢養家。

⑸ 中外司法鑒定製度 異同

國內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並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或者說,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由司法機關或當事人委託法定鑒定單位,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鑒別和判斷送一種活動。詳細看http://ke..com/view/205777.html?wtp=tt

國外司法鑒定:

英國司法鑒定統一管理機構是由內政部、檢察院、警察局共同成立的法庭科學管理委員會,負責對全國司法鑒定工作進行指導。該委員會設在內政部,獨立於警察、檢察機構。英國內政部具體負責一些管理工作。鑒定機構採用統一的技術標准。從改革的方向上,英國的司法鑒定改革趨勢明顯地向集中方向發展。1995年4月,英國鑒定機構進行了改革,把7個對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法庭科學實驗室收歸內政部統一管理,並開始實行辦案收費制度,並於2000年11月成立了專家證人注冊委員會。

美國沒有統一的鑒定人資格確認制度,更沒有鑒定人注冊登記制度。實際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鑒定人,都可以就案件中的專門問題向法庭提供專家證言。鑒定人可分別為訴訟一方提供鑒定結論,該結論必須在法庭上經過質證後,由法官認定應採用哪一種鑒定結論。美國司法部的國家執法與矯正技術中心,負責建立統一的司法鑒定標准,對鑒定機構進行評估和認證工作。

澳大利亞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架構上有政策的制定機構,即澳新(紐西蘭)司法鑒定高級管理者委員會;有實驗室的統一認證機構,即澳大利亞聯邦國家測試認證中心;有主要的管理機構,即澳新司法鑒定協會。澳新司法鑒定高級管理者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司法鑒定實驗室的管理政策,委員會有6名執行委員,下設專家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年會。澳大利亞聯邦政府通過司法鑒定協會體現對司法鑒定的管理職能。

法國的司法鑒定人不隸屬於某個司法機構。司法鑒定人獨立於司法機關系統之外,但取得司法鑒定人的資格與從事司法鑒定工作則受制於法院。為保證司法鑒定人的質量,司法鑒定人全部由最高法院和上訴法院遴選確認。

日本至今為止還沒有設立專門為了訴訟或司法的鑒定組織,也沒有制定有關司法鑒定人員資格的法規。具有什麼樣的資格的人(或機構)可以進行司法鑒定,由誰來進行司法鑒定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請求和法官的判斷。在司法實務中,法官往往是在當事人提出了鑒定請求並告知已有願意進行鑒定的合適人選後才決定進行鑒定。日本有許多行業協會,在這些協會之下一般設有鑒定委員會,但這些鑒定委員會並不直接面向司法和訴訟,很少參與司法鑒定。

⑹ 規則的源淵;中外法庭的區別;一面國旗圖片並解釋其意,來源;及各國關於國旗的法律

在法理學中,關於法律淵源有多種解釋。朱景文教授把法律淵源分為實質意義上的淵源和形式意義上的淵源。從實質意義上講,法源指法的根源,如在西方法學中,有的把人的理性、正義,有的把社會公益看作是法的根源。在形式意義上,法的淵源是指法的創制形式,即一種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創制出來並具有什麼樣的外在形式,才能成為法律規范,成為處理問題、審理案件的根據。在大陸法系中,法律淵源又被分成直接依據,包括制定法、習慣和一般原則,其中制定法佔據重要地位。次要淵源又稱為權威依據。當主要淵源不存在、不清楚或不完全時,它們才起作用。但權威根據不能作為司法判決的直接依據,不能作為司法判決的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次要淵源主要包括判例和學者的著作。在英美法系,判例則是主要淵源。但近代以來,制定法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現在已無人對立法作為法的淵源以及它對其他法源的權威性表示懷疑,但在法官和律師們的法律觀念中,判例仍是第一位的法源。

⑺ 有誰知道中國首位進入WTO的法官張月嬌的一些故事啊

張月姣出生於1944年10月,是吉林省人。2007年11月27日,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DSB),正式任命張月姣為上訴機構成員(大法官),這是中國人首次在世貿組織中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張月嬌曾留學法國、美國,通曉英、法兩種外語。她還具有極其豐富的實戰經驗。早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美國四度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和中國「起火」,甚至對中國發起了「特殊301調查」。最終,張月嬌和時任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吳儀一起同美方「過招」,將此事平息。

張月嬌在日內瓦工作的8年多時間,已經讓她習慣了終日忙碌。她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她確確實實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做上訴法官的事情。「所有的周末都在辦公室度過。」一如她周圍的同事們對她的一個評價:刻苦、敬業。

(7)中外法官擴展閱讀

人物履歷

張月姣,汕頭大學法學院教授。吉林省人,生於1944年10月,

張月姣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後被派赴法國留學。

1968年獲法國漢納大學學士學位。

1978年起,張月姣律師在中國國家進出口委員會、中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參與了起草中外合資企業法、經濟特區條例等。

1981-1982年赴美國學習,獲法學碩士學位。

1982-1984為世界銀行法律部法律顧問

1984-1990年任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條約法律司任副處長、處長,經濟法副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委員,中國司法部批准律師資格;

1990-1998年任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條約法律司任副司長、司長,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代表,中國入關談判法律總顧問,國際統一私法協會理事,國際發展法學院董事,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兼職教授。

1997-199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中國法律,完成JSD博士課程。

1998-2004 年任亞洲開發銀行 助理法律總顧問、東亞局副局長、嵋公地區局副局長、亞洲開發銀行上訴委員會主席、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局局長;

2007年11月27日,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DSB),正式任命張月姣為上訴機構成員(大法官)這是中國人首次在世貿組織中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⑻ 中外法律名句,要經典的,針對性強的

犯罪總是以懲罰相補償;只有處罰才能使犯罪得到償還。——[英國作家]達雷爾 L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法律吸吮窮人的膏血,而富人卻掌握著權柄。——[英國作家]哥爾德斯密斯
有此上士,則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東漢]虞延
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象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意]貝卡利亞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嚴的表現。——[法]羅伯斯比爾
法律又是什麼呢?法律就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列寧
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龐德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卡爾·馬克思
若是沒有公眾輿論的支持,法律是絲毫沒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法律存在於另一個世界,但它自認為它是整個世界。——約翰·莫蒂默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邪惡。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只有戰勝者才有權判定什麼是戰爭犯罪。——加里·維爾
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英美法諺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No remedies, no rights.)——法諺
婚姻的結合要求夫妻雙方都要忠實,忠實是一切權利中最神聖的權利。——【法】盧梭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古希臘】柏拉圖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貝卡利亞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古羅馬法諺
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中]鄧小平
要理解法律,特別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邊沁
無犯意則無犯人(Non reu nisi mens sitrea)——英國法諺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中】《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西方法諺程序先於權利。——英國法諺
再堅強的堡壘也敵不過金錢的侵蝕。(西塞羅)
法是關於人世和神世的學問,關於正義與不正義的科學。---《法學階梯》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麥克萊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 肯

⑼ 古今中外跟法律沾邊的名人有哪些

這裡面有不少~不知道有沒你要找的~~

熱點內容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
1社會保障法的定義是 發布:2025-01-23 23:11:01 瀏覽:396
列舉國家的五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3 23:10:17 瀏覽:375
投資框架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3 23:03:07 瀏覽:450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
撤銷司法判決 發布:2025-01-23 20:14:15 瀏覽: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