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情懷
回首自己初任法官的這幾個月,感受頗多,細細品味,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成熟了許多,自己更加了解了法官的職業,也更加深刻的知道,要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法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就要求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領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法院的權威、法律的權威。 首先,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對黨和人民有著一顆忠誠之心,黨和人民把法官的權力交給了我,就一定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始終心懷敬畏之心,不然,就千萬不要隨意接過法官的法槌,一個好的法官,必須始終堅持中立的形象,做到表面和實際都不偏私,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民對法治的信心,才能做到,依法治國,才能宣揚法治精神,才能夠伸張正義,才能夠忠於法律,維護法官形象。宋魚水法官說過一句話:「法律人要甘於寂寞,要始終保持一份內心的安靜,甘於寂寞就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遵守自己的職業的操守,忠於事實,忠於法律,清正廉潔,默默奉獻。只有有了這種境界,才能在審理案件時有了方向感和主心骨,才能懂得權為民所給,一定要權為民所用,利一定為民所謀,情一定要為民所系,有了這種的境界,才能忠於法律事實,不為情所惑,不為利所誘,不為勢所嚇,堅持法律不放鬆,只用這樣才能精確剖 析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為民解憂,為社會解難,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法官,一定要弘揚這一精神,展現當代法官化解糾紛,實現司法為民的宗旨,我們一定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工作,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夠最真正保護人民的利益,法官才不再是「官」,而是真正的使者,是陽光下最干凈的職業。其次,要想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准確並嫻熟運用法律的每一個條款,做到洞察秋毫、不錯判、漏判、誤判、公平公正,要加強自己業務能力學習,把自己承辦案件,都當做一篇論文來做,細細研究,做一名知識型、學者型法官,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先進國內外法律理念,把終身學習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做為一名初任法官,承擔著處理,決斷社會各種紛爭的歷史重任,是捍衛文明的使者,是公平正義化身,是良知的守護神,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律實施的效果,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外經濟糾紛增加,這就對新時期的法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法官,唯有不斷學習豐富知識、提高本領,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才能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證。新時期的法官,所應具備的政治、業務理論知識應該是綜合多方面的,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完成歷史賦予法官的使命。作為一名初任法官,要加強法學基礎理論學習,形成完整法律思維,掌握正確法律方法,對實踐中各種法律現象抽其表象,看其本質,正確認知新生事物,發展理論,並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從而正確運用裁量權做出合理公正判決,要堅持學好、掌握好新的法學觀點和理論,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從而樹立法官的形象,贏得社會尊重和信任。再次,作為一名好法官,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尤其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審理案件時,不能讓有理的當事人因為不懂怎樣打官司而吃虧,而且要快審快結,要法律陽光盡早撫慰弱者的心靈。法官是公正和愛心的化身。法官應當做有利於當事人的換位思考,使法院各項工作能從當事人的利益出發,減少當事人的訟累,提高每一次開庭的效率,認真把握每一起案子事實,正確運用法律做到程序和實體並重,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辦鐵案,無錯案,提高案件質量和效率,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每一名當事人都帶著問題來,而帶著微笑走,做到案結事了,用誠信正義及一顆愛民的心來抒寫法官的情懷,讓法院成老百姓最值得信賴、最講公平、最講道理的地方。我們是人民的法官,一定要把握正義天平。作為一名初任法官,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做一名「平民」法官,感同身受體會百姓的酸甜苦辣,拉近法官與群眾的距離,走群眾路線,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脫下身上的法袍,放下手中的法槌,深入到群眾中去辦案,用群眾聽的懂的語言,接受得了的方式,把司法的關愛和溫暖送到百姓的心間,讓司法更加貼近百姓,讓司法與百姓心連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道路非常漫長,而同樣當一名知識型、學者型好法官,也同樣漫長,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才能,才能擔當起人民對於法官的重託。
『貳』 法律人的情感思維都有哪些含義
在法律發現階段,情感思維促使法律人反射式地形成直覺判斷;在法律證成階段,情感思維使法律人反思、分析之前形成的判斷,運用情感論據加以證成,並通過贏得受眾的情感認同來促進社會對該判斷的接受。據此,法律人的情感思維具有以下三重含義。
(一)基於情感做出法律判斷
在法律證成的階段,法律人可以情感因素作為論據,理性地證成某個法律判斷。此處的情感更多是指他人的情感。在古希臘,以情感為基礎的論據是法庭論辯中最有力的三類論據之一。情感可以是做出某一法律判斷的直接論據,即,由情感直接推出判斷。更多情況下,情感作為間接論據,通過成為效用的一部分而參與基於後果的證成。
(三)以情感贏得對法律判斷的認同
法律領域不乏「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事例,這是因為說服是一種心理狀態,多數情況下,情感認同比理性分析更容易產生說服效果。實踐中,人們可能基於不自覺的情感而自以為理性地接受某一法律判斷。因此,在法律人的判斷於法律層面獲得證成的前提下,了解情感的生成機制、把握社會的共同情感是最大限度爭取社會認同的關鍵。這一點在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修辭學中得到充分體現。
『叄』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人民法官所需的職業素養
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法官的「悲天憫人」,是指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對基層人民群眾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懷。時時刻刻對基層群眾抱有同情心,甚至換位思考,把自己處於當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為民」。
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堅守職業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點,容易受到諸如收入、權力、美色、娛樂、閑暇等的誘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能夠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的人,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服務於司法。法官應堅持職業道德,做一個勤勉和謹慎的人。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熟知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知識,不僅僅給判決文書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審判時能夠具有足夠的廣博的知識,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能力。這是一個法官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的時代里,司法能力也應當與時俱進。在「調判結合、調解優先」的工作方針下,調解能力也是廣義上的司法能力,不過裁判與調解對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調解法官的情形下,一個優秀法官應同時具備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調解能力。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法院的最直觀的認識。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對當事人的態度、言語、舉止等。法官的態度應當謙和、耐心,言語應當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語,舉止應當大方得體。司法形象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美國司法界將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氣稱之為「司法涵養」,這一術語反映了好脾氣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審判可能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氣質、情感、經驗等等將會影響審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僅僅構建良好的法院公眾形象,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豐富的社會閱歷,不僅僅有助於與人處事,更有助於案件的裁判。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也能夠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對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於發現案件背後的因素和糾紛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應當是一個孤獨的理想者。法官職位並非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是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在紛擾與躁動的社會中,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註定是孤獨的。一個法官應當具有堅守公平正義的勇氣。法官不畏懼外在的暴力威脅,同時一個具備勇氣的法官,將會嚴格依法辦案,而不會為了迎合輿論而犧牲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官的勇氣首先是對待暴力威脅的勇氣,其次是堅持法律信仰的勇氣。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實踐綜合作用的結果。法官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儀表、態度、言行等。這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在辦案過程中,他總是保持文明、謙和、耐心的態度,給當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在「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下,也包括調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針對的對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個字:「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他很注重個人修養,堅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內心深處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愛惜羽毛,堅持無愧於當事人、無愧於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上穿著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肆』 如何提高法官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如何提高個人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學習能力,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專業能力等。 而對於們這些大學生而言,這其中的學習能力,文字和語言運用能力與專業能力基本上會在大學期間得到一定的培訓,並且們有理由相信在畢業時們在這些方面能夠取得一定的進步,大致可以應付們將要面 臨的職業生涯。而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往往是們的弱點,需要們重視。 同時,們應該結合自身的職業規劃,對自己的目標職業進行考察,了解其所需的職業能力,並對自己進行針對性的培養。
在最近幾年中,經常在節假日做一些兼職,也結交了很多各行各業的朋友,在擴展視野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時,通過與們的交流,意識到,要提高們大學生個人的職業能力,尤其是提高們的弱點——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們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1.盡量接觸社會與自己的目標職業。在學校生活中,同學之間除了個人習慣和成績不同,其餘方面大同小異。而在社會生活中卻差異很大,沒有很明確的能力等級劃分,也沒有人會為們的綜合職業能力做出公正的排名,只有適合職業要求的能力才會被看重。因此,們要盡力適應社會生活,並盡早靠近職場,盡早「潛入」進去。認為對於們來說,潛進職場的有效方式莫過於找目標職業中的在職人員交流,了解其職業要求的能力和職業生活中的習慣與潛規則和所要注意的方面,這裡麵包含了一線工作者的經驗和體會,這將成為們最實用的一手資料。
2.學習並掌握專業能力。一定要掌握好專業能力,這一點,永遠是最重要的,當然,它也是最基礎的。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只有在實際中才能順理成章地學習到工作中必需的工作技能,們一定要加強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們的技能,因為在真正的工作中,僅有工作技能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為這些工具加入「魂」,就是對工作的理解。
『伍』 如何做個合格的法官 中國法院網
西方法理學巨擘德沃金說過: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由此可見法院在權力分支體系的重要性及法官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的重要角色。法官是如此之重要,那麼法官如何才能擔當法治的擔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從立法視野審視,根據現行《法官法》第九條的規定,擔任法官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具備中國國籍、年滿23周歲、擁護中國憲法、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良好品行,身體健康和具備法律知識並具有法律實務工作經驗。國籍、年齡、擁護憲法因一般正常法律人均可達到的准入門檻,因而,這只是一個前提性條件,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合格標尺。從現行法律的規定來看,一名合格的法官應當滿足以下要素: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律實務操作經驗、良好的政治素質、優秀的道德品行。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看法是「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法官沒有別的上司。也即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
結合現行法律的基準及筆者認知理解,一名合格法官應當滿足以下條件:具備兩種意識,三種能力,四種知識。從意識方面考察,首先是政治意識,其次是法律意識。政治意識上,法律與司法從來無法獨善其身而脫離政治孤芳自賞,而是與政治存在密切勾連,因此法官必須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敏感性,在當前時代的中國語境下,具體而言就是法官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擁護憲法和社會主義道路,這也是法官法規定法官必須擁護憲法的緣由。從法律意識上看,法官必須精通法律,遵守法律。法官以法為業,熟悉現行法律,模範遵守法律,在法律適用上只認可法律,即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看法: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律是其唯一的上司和指引。
從能力上判定,基於司法過程使然,法官實現定紛止爭,主要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由此,法官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以准確抽取案件事實,恰當匹配相應法律:首先是法官應當具有嫻熟的庭審駕馭能力,不僅將司法全過程完美地向公眾展示,寓意著司法公開的使命,而且庭審是查清案件事實的關鍵程序。其次是確立法律終局性結論的能力——包括裁判文書製作能力和調解運用能力。法官的司法過程是一個找法、擇法、適法的一個法律選擇、匹配程序,而裁判文書製作是一個法律適用的程序,是對案件事實進行法理性的結論終結,是一個說理的過程。法官如若無法製作一份邏輯嚴謹、說理透徹的裁判文書,司法的過程就無法完美終結。因而法官具備文書製作能力是合格法官的題中之義。再次,是調解能力。調解與裁判均是實現定紛止爭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而非法官的終極目的地。調解與裁判並無優劣高下之分,只是根據不同的司法語境和特定的案件事實情況,扮演者不同的手段品種,在各自不同的作用域演繹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和使命。在通過裁判無法充分實現定紛止爭或效果不佳時,調解的價值便得到凸顯,調解有其特殊的價值張力,能使部分案件的辦結效果更佳。
從知識譜繫上檢讀,法官需要具備以下四種知識,以追求真善美為己任,引導公眾確立法律帝國的邊界和柵欄,指引公眾有序參與社會,牽引公眾求真向善唯美。一是學習邏輯。二是洞悉人性。三是體驗社會。四是堅守良知。
學習邏輯。邏輯是法律和司法的生命力所系。「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是著名法學家、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著名論斷。但要正確認識和理解霍姆斯的這一著名論斷必須回歸當時的背景與還歷史的本原。在當時美國的學術界比較傾向於重視邏輯而反經驗。「法律發展的唯一動力在於邏輯」一時間喧囂塵上,在這個大背景下霍姆斯勇敢地站出來批判法律的過度邏輯化、形式化而重視司法的經驗是面對法律應有的科學態度。「法律不是邏輯就是經驗」的判斷是對法律的簡單對立與機械分割。法律首先是邏輯的,才是經驗的。邏輯是對司法經驗的一種整合、抽象、萃取與提煉,經驗是對司法邏輯的一種發展、延伸、展開與生命力的賦予。在漢語法學的語境系統應當注重對司法經驗的梳理與傳承,對本土司法歷史的梳理,對本土司法智慧的回歸。經驗通過萃取、整合,依然是邏輯的。法律的生命需要經驗張力的具體展開,更需要邏輯的理性支撐。法律關乎邏輯,司法不追求邏輯的嚴謹與縝密,法官的裁判必然飽受詬病,因而法官必須具備邏輯知識,充分運用邏輯演繹裁判的過程,讓公眾知曉裁判的過程和理由,方能樹立司法的權威與威嚴。
洞悉人性。西方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因而人性是有弱點的。很多案件的紛爭都是有人性弱點的暴露和擴張所致,才致使人情冷暖、利益糾葛與恩怨情仇。人性是有弱點的,既然我們承認人性這一偏頗,那麼法官身上也同樣不例外。因此,法官承認和洞悉人性不僅有助於司法裁判,亦能時刻警醒自我。當前外界對法官的各種誘惑不斷,法官不可能具有哲學王或聖人的那種無所不惑、無所不侵的本領,同樣具有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渴求。他們需要養家糊口、聊以生計,渴望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們不可能無比堅強,也不可能拒絕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不受任何誘惑。有時迫於生活壓力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會作出一些迎合世俗的行為。如果法官把審判工作作為解決個人問題和養家糊口的一項工作,那麼在利益和人情的驅動下,法官往往容易作出一些有悖於法律和個人良心的行為,以滿足個性的需求和物質的需要。因此,法官必須具備洞悉人性的知識,知曉人性,承認人性的多元復雜,客觀面對人性的弱點,更有助於案件事實的查明,方能心如止水,直擊人性弱點,公允裁判。
體驗社會。如若是醫院是治療人的疾病,那麼法院則是法律的醫院、社會的醫院,修復破損的社會關系,診治社會的疾病。而法官則是「法律醫院」、「社會醫院」的醫生。法官要診治社會,雖然是通過法律予以診療、修復,但因為對象是社會,則必然要了解社會、體驗社會。社會不僅紛繁復雜,而且多元中蘊育擇地方性和局域性。按照吉爾茨的觀點,任何法律都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因此,法律也是融入當地社會的一種地方性知識,滲透了文化的基因與歷史的血液,將當地的民俗、習慣整合、上升到規范性層面。因此,法官要開具診治處方則必須對社會有所了解和體驗,尤其是當地的公序良俗、民間習慣及所在地方的市情、省情、國情,才能把握社情民意,做到接地氣,對症下葯,腳踏實地,經得起社會和歷史的經驗。
堅守良知。朝鮮族有句諺語,不要讓你的能力超越自己的品格與良知。良知,指的是天賦的道德善性和認識能力。《孟子·盡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為心之本體,「我」之主宰,一切意識和德行皆出於此。明朝哲學家王守仁據此提出「致良知說」,作為道德修養方法。司法良知則是法官作為司法主體時所具有的法律職業良知,其建立在對世俗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對人性深入洞察的基礎之上,是基於對法律規則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自身法律生活反思所形成的一種對善惡正誤的理性判斷,體現出法官的司法理念、正義追求、職業道德、責任擔當及人文情懷等內心意志。一厘米主權是是德國亨里奇案確立的執法標准,也是司法良知視域規制下的最高執法標准。沒有法律規則,法官當如何裁判,法官顯然無理由拒絕裁判,這就是良知的價值所在。法官可以運用司法良知作出擇斷。不僅如此,法官在面對惡法、無法的混沌世界,還應當堅守司法良知,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義務,尊崇自己的內心良知,作出合乎常識、常理、常情的裁決,讓司法的過程求真向善唯美,讓裁判的結果融入法、理、情,讓公眾感知司法的溫情。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法院
『陸』 從背篼法官的事例中給新青年的啟示是什麼
摘要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給人的啟示就是要自覺向郭興利學習,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質,在最基層的法庭工作中,自覺傳遞黨對人民群眾的司法關愛。學習他忠於法律、公正司法的職業操守,在艱苦條件下,二十三年如一日,始終堅持司法公正,切實維護好群眾的利益。學習他牢記宗旨、服務群眾的為民情懷,以背篼法官精神,把司法服務送到邊遠山寨,萬戶千家。學習他紮根基層、奮發有為的務實作風,認真對待群眾的每一個訴求,鑽研辦好每一件案件,努力化解每一起矛盾糾紛,以朴實的執著,在邊遠山區牢牢樹立了司法公信力。學習他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珍視人民法官的榮譽與尊嚴,堅守清正廉潔的職業道德,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乾乾凈凈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不謀私利、不徇私情,在群眾心中樹立起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柒』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人民法官所需的職業素養
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法官的「悲天憫人」,是指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對基層人民群眾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懷。時時刻刻對基層群眾抱有同情心,甚至換位思考,把自己處於當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為民」。
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堅守職業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點,容易受到諸如收入、權力、美色、娛樂、閑暇等的誘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能夠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的人,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服務於司法。法官應堅持職業道德,做一個勤勉和謹慎的人。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熟知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知識,不僅僅給判決文書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審判時能夠具有足夠的廣博的知識,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能力。這是一個法官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的時代里,司法能力也應當與時俱進。在「調判結合、調解優先」的工作方針下,調解能力也是廣義上的司法能力,不過裁判與調解對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調解法官的情形下,一個優秀法官應同時具備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調解能力。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法院的最直觀的認識。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對當事人的態度、言語、舉止等。法官的態度應當謙和、耐心,言語應當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語,舉止應當大方得體。司法形象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美國司法界將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氣稱之為「司法涵養」,這一術語反映了好脾氣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審判可能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氣質、情感、經驗等等將會影響審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僅僅構建良好的法院公眾形象,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豐富的社會閱歷,不僅僅有助於與人處事,更有助於案件的裁判。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也能夠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對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於發現案件背後的因素和糾紛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應當是一個孤獨的理想者。法官職位並非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是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在紛擾與躁動的社會中,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註定是孤獨的。一個法官應當具有堅守公平正義的勇氣。法官不畏懼外在的暴力威脅,同時一個具備勇氣的法官,將會嚴格依法辦案,而不會為了迎合輿論而犧牲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官的勇氣首先是對待暴力威脅的勇氣,其次是堅持法律信仰的勇氣。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實踐綜合作用的結果。法官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儀表、態度、言行等。這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在辦案過程中,他總是保持文明、謙和、耐心的態度,給當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在「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下,也包括調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針對的對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個字:「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他很注重個人修養,堅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內心深處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愛惜羽毛,堅持無愧於當事人、無愧於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上穿著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捌』 以「伸出是溫暖的服務,推開是放飛的想像」為材料的作文
2012年湖南省高考語文卷作文題為:一幅雙手的圖。伸出手是溫暖的服務,張開手是創造的力量,攤開手是放飛的想像,合攏手是收獲的快樂。從一個法官的角度來思考,我認為這與我們為民司法的理念不謀而合。
人民法院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也是群眾工作部門;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眾工作者。司法為民是執政為民思想在司法審判工作中的要求,也是黨和人民對人民法院的要求和希望,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而這一切理念都需依靠法官在審判執行活動中得以貫徹實施。
當前人民群眾在訴訟過程中,對法官已經不僅僅是要求其根據法律來判定是非和通過公正的審判來及時化解糾紛,更為重要的是要在過程中得到尊重和享受「上帝般的服務」,這就要求法官不能僅僅簡單地就法論法、就案論案,還必須在審判執行活動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通過自己的熱情提供優質的「服務」,讓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親民之聲、便民之舉、惠民之實、護民之德,真正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所以,法官也不能只管開庭斷案、下達判決書,還需要伸出自己「雙手」提供溫暖的服務,那麼當我們合攏手的時候收獲的是人民群眾的滿意,也就是法官的快樂。
實際工作中,一些法官確實存在工作方式簡單粗暴或者彼此推諉,使案件久拖不決,增加當事人的訴累;在案件處理僅僅考慮法律適用准確與否、程序完結與否,不注意從徹底解決社會矛盾的角度去化解糾紛,不能耐心、細心的向當事人做解釋工作,造成當事人的誤會和誤解;個別部門和法官是門難進、臉難看,法官高高在上,居廟堂之高,拉開與群眾的距離,寒了人民群眾的心……。這些行為是非常危險的,違背了我們司法為民的根本宗旨,導致贏的未必高興、輸的怨氣沖天,更為重要的是拉開了與群眾的距離,導致當事人申訴不止,信訪、纏訪接踵而至,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而矛盾糾紛仍舊處於沒有解決的狀態。
法律作為一門社會的學科,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人都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法官不僅僅是位精通法律的專家,也應該是位熱情的「服務員」。在公正司法時,用「和風細雨」的態度,伸出溫暖的服務。莘莘學子寒窗苦讀十二年,讀書破萬卷,只為金榜題名。而人民法官更需辛勤耕耘,用溫暖的服務展示法官的為民情懷,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玖』 淺談如何加強人民法官的道德修養
從胡總書記這句話中能夠看出,遵守社會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那麼如何加強人民法官這個特殊群體的道德修養,應該是認真思考的一個命題。本文擬對新時期如何加強人民法官的道德建設進行初淺的探討。
一、加強法官道德修養的重要意義
實踐中,一名法官所辦案件在程序方面和實體方面均合法,但當事人為何卻來信、來訪不斷。究其原因,與法官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有很大的關系。個別法官的效率意識、辦案作風、服務意識以及對待當事人冷、橫、硬現象的存在,很容易讓當事人對法官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因為在當事人眼裡,法官是法律的代言人。庭審中,法官的一種審判風格,一種表情,一種著裝,甚至是一種坐姿,都會影向到當事人對法院和法官的理解。可以說,法官的職業道德就是在這種看得見的正義 中得以體現的。正象西方有位哲人這樣要求法官如果社會上追求完人的話,那麼法官就應該是完人。我國公眾也呼籲法官不是大眾化的職業,而應當是社會的精英。這就使我們認識到,法官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法官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也決定了社會對法官職業道德的要求較其他職業更高、更嚴格。
厚德才能載法。法官能否公正司法,與學歷高低雖有一定聯系,但主要是法官的責任感和道德素質使然。一個厚德的法官,會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和宗旨意識,會以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維護法官的形象,會對公正司法執著地加以追求。如果這個法官的道德品行不好,只是把法官職業當作養家糊口的一個渠道,即使其業務素質再高,在利益和人情的驅動下,他也有可能鑽法律和制度的空子,作出一些有悖於法官道德的事情來,甚至於以權謀私,枉法裁判。因此,加強法官公共道德建設,提高法官道德修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法官的道德標准
一是忠誠。首先,法官應當忠實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法官是國家法律的執行者,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對有損於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應當旗幟鮮明地予以斗爭,並在司法中依法予以嚴懲。其次,法官應當忠實於憲法和法律,這是法制國家對法官的必然要求。法官的眼裡只有法律。法官的審判只有忠實於憲法和法律,法治的秩序才能得到維護,人民才能信賴司法,判決的正當性才能得到保障。法官應當堅決維護審判獨立和法律權威,牢固樹立無私無畏的品德,堅決抵制各種不當干擾,有為忠於法律不惜犧牲個人名利甚至生命的勇氣,不得在公開場合對司法中可能適用的法律進行負面評價,避免公眾對法官公正性的懷疑。三是法官應當忠於職守,忠實履行審判職責。忠於職守,要求法官必須熱愛審判事業,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在合議案件時應當獨立發表意見,不得對事實和法律問題做出模稜兩可的判斷,不得將應由自已認定、判斷的事項推諉至審判委員會。對其所承辦的案件不得隨意中止或終結審判,在訴訟程序終結後應當及時作出判決,不得久拖不決。
二是公正。法院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關口,要求法官嚴格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雙方當事人面前必須公正無偏。否則,法官作為公民權利守護神的地位便不復存在,司法的社會公信力便會盪然無存。可以說,法官的全部道德規范都是圍繞公正這一基本要求展開的。要實現公正,法官首先必須具有司法良知。法官是一個尋求和實現公平與正義的職業,主持公道是法官神聖的職責。法官必須對他人和群體的利益特別是弱勢力群體的利益抱以最大的關注,正確把握法理與情理之間的內在聯系,運用裁判手段維護社會公理。良知可以使法官把握住公平與正義這一基本價值取向,在法律運作中體現法官的人文情懷,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其次,法官必須維護程序正義,這是法官職業道德的外在表現。嚴格執行法律程序、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最大限度地追求司法公開。同時,在價值多元化時代,法律具有中立性。西方法學家認為,與自身有關的人不應該是法官,結果中不應含有糾紛解決者個人的利益,糾紛解決者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打個比方,法官與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好比是一個等腰三角形,法官就處於等腰三角形的頂點,應當與處於兩個底角點的當事人保持等距離。三是必須實現實體公正。法官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在審判案件時,應當兼聽雙方當事人的申辯,不得先人為主,主觀斷案。四是必須避免司法拖延,提高司法效率。司法效率低下,不僅給當事人增加了不必要的訴訟負擔和訴訟投入,而且會削弱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信心。因此,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應當在法定審限內結案,非法定事由不得拖延審理期限、拖延裁判文書的起草與送達、拖延上訴材料的移送。加強法官的公正意識教育,必須教育法官牢固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使我們只有百分之一的錯案,但對當事人而言卻是百分之百。如果造成當事人對法律、對司法哀莫大於心死,法官將無顏於法律,無顏於人民。唯於此,才能使法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公正的心態,永遠追求公正。
三是廉潔。公生明,廉生威。公正與廉潔從來就是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廉潔就沒有公正。法官作為國家法律的實施者必須清正廉潔。一個清正廉潔的法官,可以促進司法公正,保證司法職責有效、便捷地履行,提高公眾對司法乃至政府的信任,保持法官的內心高尚與自重。因此,法官必須具備廉潔的品質,應當耐得住寂寞和清貧。包括不收賄納禮,不借辦案之機為自己及親朋謀取不正當利益,不要求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提供和不接受當事人提供的各種吃請享樂活動,不允許親朋或其他社會關系對其裁判行為產生影響以及遠離商業活動,不從事營利性的兼職活動等。雖然法官尚沒有過於豐厚的物質保障,但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們是特殊的社會群體,必須和其他社會群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包括不發生不當的利益關系。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河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這句名言的作者-英國17世紀的哲學家、大法官培根,在他步人事業頂鋒時卻涉嫌受賄被起訴。培根的名言以及他的受賄丑聞,為今天加強法官職業道德教育同時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教材。作為我們執法者,只有從嚴做起,廉潔清正,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執法。
四是文明。法官文明的言行舉止能使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法律產生一種信賴感。因此,法官群體應該是文明之師。當前,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法官不文明的言行反映強烈。經調查分析,有損法官和法院形象的言行舉止主要發生在執行公務中和八小時以外。因此,使用文明用語,禁用忌語,以規范法官的言辭,樹立法官文明的形象非常重要。具體說來,應該做到:在執行公務時言行舉止應當得體,不得出現有損法官形象的言行;不得在工作時間及工作日中午飲酒;對待當事人要文明,心態平和,以法服人,不得對當事人有冷淡、蠻橫、生硬等態度,不得訓斥、推搡甚至打罵當事人,等等。同時,在8小時之外也要嚴格要求。一名法官如果在八小時之外生活情趣低下,在鄰里和社區生活中不講文明,甚至橫行霸道,那麼,社會公眾對這位法官公正司法的信心就會動搖甚至喪失。
五是嚴謹。有人這樣說過,一個謹慎的人未必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但一個完全不謹慎的人將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人,從而不適於擔任任何信賴的職位。作為一名法官更應當嚴謹。因為法官的形象直接關繫到法律的尊嚴,如果一名法官能夠做到謹言慎行,保守秘密,使其一言一行完全符合法律的要求,不僅能使當事人和公眾對其產生信任感,也能使當事人和公眾對法律、對社會的正義性充滿依賴,就能在公眾中樹立起一種權威,從而使法官所代表的法律的尊嚴得以維護。否則,就會損害法律的尊嚴。
三、努力加強法官的道德修養
法院隊伍建設的關鍵是提高法官素質,而加強法官道德修養又是提高法官素質的有效手段。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發形成的,是因教成德、通過教育逐步形成的。法官加強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我認為主要包括提高法官道德認識、確立法官道德信念、陶冶法官道德情感、鍛煉法官道德意志、養成法官道德習慣五個方面。
1、提高法官道德認識。這是法官加強道德修養的前提和基礎。道德認識是道德品質的先導。沒有正確高尚的道德認識,就不會有高尚的道德行為,也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道德認識也就是道德意識,或者稱道德感。作為法官,從法律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其天職,但也要學會從道德、良心上去檢點自己的言行,不斷增強道德感。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學習掌握國家要求的社會道德和法官道德觀念,深刻認識和領會社會道德和法官道德的原則、規范、范疇的內容、意義,自覺規范職務言行。這樣,才能不斷地矯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品行操守。
2、陶冶法官道德情感。這是法官加強道德修養的必要環節。所謂法官道德情感,是人們依據一定的法官道德觀念,在處理法官道德關系、評價法官道德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好惡、愛憎的感情。法官道德情感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左右著人們對某種思想、觀念、行為的接受與拒絕。陶冶法官道德情感就是把抽象的、外在的法官道德知識,變為個人內在的心理要求,這是樹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品質的必要因素。
3、鍛煉法官道德意志。這是法官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保證。道德意志是指一個人堅持道德原則、提高道德修養時,克服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和能力。每一名法官在履行法官道德義務時,有時要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干預,如輿論的非難、親友的責備、當事人的糾纏、邪惡勢力的阻撓、行政權力的壓制等等,面對這種種情況,意志不堅定的人就會出現動搖、妥協、退讓,放棄自己的職責;而意志堅強的人,則能夠堅定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責任。一個人的意志是否經得起考驗,是其道德水準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4、確立法官道德信念。這是法官加強道德修養的核心。法官道德信念是指法官在審判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樂於履行、鍥而不舍、一往無前的道德認識上的明確性,道德義務履行的自覺性,道德理想追求的堅定性。法官道德信念是在一定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上,在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鍛煉中,使已有的道德深化和升華,內化為個人內在的堅定不移的道德追求。
5、養成法官道德習慣。這是法官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道德習慣是一個人內在道德要求的自然流露和表現,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品質好壞的重要標准。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在長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中形成的,是一種從有意識的、經過意志努力和監督而養成的。
6、加強文化修養。這是法官法官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須有厚實的文化底蘊,廣泛的知識積累。淵博的知識既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內涵和修養,又是勝任法官工作的重要基礎。一名法官如果僅有滿腔熱情,而沒有過硬的業務本領,就難以保證案件的質量,就會出現差錯甚至造成不良後果。因此,法官應當勤奮學習法律及相關知識,掌握和提高作為法官應具備的淵博知識、嫻熟技能、高尚的人格魅力、堅強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護法品格,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法官內心嚴格的自律理性,從而產生巨大的精神動力。在這種動力的推動下,法官才會孜孜不倦地去從事這一職業,在案件的處理中獲得職業崇高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