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來源
1. 法官是什麼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法官與法的獨特關系。在英國,法律是法官創制的,或者說「發現」的,在大陸法系傳統的國家中,法律是由國家創立的,然後由法官執行。在英國,法官是法律的主人,而在大陸法系中,法官則是法律的奴僕。這其中最為精妙的含義在於法律是否是國家的獨占資源就決定著法官們的本質意義。在英國,法律是源於悠久的傳統是由法官們發現的,它不僅約束社會,同樣約束國王,以及後世的國家,人們服從法律也同樣是源於法律是歷史結晶的產物。這樣,法官作為法律的發現者是超越社會與國家,同樣在民眾心中也有著至高的地位。在大陸法系國家中,法律是一個主權者的命令,法官不過是這個主權者的奴僕,它只能用於統治,人們服從它僅源於一種群體暴力的支持。此外,英國的法官們才是真正的法律技術專家。他們這種發現法律的聲名絕非浪得虛名,布萊克頓曾言及一個習慣是怎樣成為法律的:證明某個准則是普通法規則的唯一方法,乃是通過表明遵守該准則已成為了一種習慣,但是這里產生了一個非常自然和非常重要的問題:如何使人們得知這些習慣或准則,而又是誰來決定他們的效力呢?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便是,由幾家法院的法官來決定。他們是法律的保管人,是活的明斷者,他們必須在各種疑問情形中作出裁決,而且還受其國內法進行裁決的誓言的約束……在證明普通法組成部分的這種習慣是存在方面,這些司法判決的確是所能夠列舉的最主要的和最權威的證據。[27]英國的法律是由法官們在一套嚴密的程序中依照一種獨特技藝予以發現的這項技藝不僅包括遵循先例,還包括各種區別技術。這種法律的創制模式將法官們真正轉化為法律技術專家,使他們比較容易的避免了政治的評論和其他干涉,也真正成為了法律所管轄一切事物的裁判者。 三、一個簡單的答案 在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特別是在英國形成憲政框架的情形下,法律不僅僅管轄社會,同樣管轄國家。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其最為重要的內容,法官裁判的將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糾紛,還將包括個人與國家,社會與國家的糾紛,在近代這種糾紛的解決則是一個國家合法性證明的問題,作為合法性證明者的法官脫離國家,超脫於社會之上則是一個必然。一個現代學者眼中的法官的角色來源不僅僅與一個標準的裁判者有關,而且與一個政治問題的解決緊密相聯。在英國,合法性證明的標准由於憲政框架的存在,將是由法律承擔的,這些法律是由悠久的歷史傳統積淀而來,由法官們予以發掘,在這種背景下,法官必須的籌建一種封閉的程序來防止他者的干涉,用獨特卻又植根於英國大眾的思維方式來確定此種法律,這樣的技藝將是他們的立身之本及自身合法性的證明。既然擔當了這樣一種近乎「上帝」 的角色,法官們的去俗化將是同樣重要的,他們必須披上長袍,用公眾少用的,難懂的拉丁文審判,他們要接受一種貴族式的教育和熏陶,用貴族的禮儀來標明自己卓然不群的地位。同樣,為使這種知識、美德、法律推理技藝流傳下去,他們組成了自己的職業群體,將這一切傳習下去,並且用這種群體的力量對抗各種干涉,因為他們也知道個體在政治中將是渺小而不堪一擊的。 通過這一段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答案:法官是擁有嫻熟法律技藝、具有強烈貴族精神的知識精英群體或其中的一份子。 參考文獻: [1]李猛·愛和正義[J]、書屋、2001,(5)。 [2][4][6][12]馬克主編·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C]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3]伯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5][9][10][11][14][22]程漢大主編·英國法制史[C].濟南:齊魯書社2001。 [7] 伯爾曼著,賀衛方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3。
2. 簡述德國的法院組織
(一)司法系統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繼承羅馬傳統的大陸法國家,德國在理論上承認「議會主權」,並至今堅持立法機構是法律的唯一源泉。因此,如果普通法系承認法院的立法作用和法律的多種源泉,那麼大陸法——包括德國法——則認為成文立法是唯一有效的法律。傳統理論認為法院的作用不是制訂法律,而是機械地運用法律。甚至連法官是否應該「解釋法律」都有爭議,因為創造性的「解釋」無異於制訂法律。但在實際上,大陸法系的法院製法(Judicial Law-making)功能和普通法系少有差別。尤其是對於措辭籠統、含義廣泛和歷史悠久的典章,無論在何種法治國家,法院必須不時賦予典章的條文以時代含義,來彌補立法機構未能及時跟上社會需要之不足。(27) 當然,法院並不是形成司法決定的僅有機構。尤其在歐洲大陸,學者對司法規則的歸納、總結與形成,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所謂的法院製法,事實上是法院與法學界合作努力之結果。
與立法至上理論相聯系,大陸法在理論上不承認先例規則。立法——而非法院——才是合法的法律源泉;立法條文與精神——而非以前的法院決定——必須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各級法院的貫徹執行。而且所有法官——不論是基層或是最高法官——都同樣受立法精神所支配,並獨立地按照自己對立法精神的理解來決定案件。因此,大陸法在理論上既不承認先例的嚴格法律效力,也不承認最高法院決定對下級法院的絕對約束作用。最高法院只能撤銷下級法院決定,但下級法院無須遵照最高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因為其最高忠誠在於成文立法,而非上級決定。然而在實際上,最高法院的決定和先例規則極少受到違背。在這方面,就和法院製法一樣,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少有實質差異。
和美國相比,德國的法院系統具有分散化與專門化的顯著特點。在美國,聯邦和各州法院形成多套完整、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通常無權審理僅涉及州法的案件;雖然各州法院可以審理多數涉及聯邦憲法或法律的爭議,但最高聯邦法院是聯邦憲法與法律的最終闡釋者。不論在聯邦或各州法院,司法管轄權都是集中與統一的:普通法院有權審理涉及憲法、行政、刑事、民事或合同等通常類型的所有案件。相對而言,德國的司法權力在橫向和縱向都有不同分配。在橫向上,和普通法院不同,德國不存在統一的司法管轄權以處理全部領域的法律問題。通常的司法功能分布在五套平行與獨立的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審理民法與刑事案件,四種特別法院分別處理行政、社會、勞動、與財政爭議。通過在橫向實行司法管轄分工,這些法院對其本專業的法律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在縱向上,每個系統又根據等級,分成聯邦、各州與地方法院。其中地方法院是初審法院,各州法院是上訴法院,聯邦法院則是最高法院。《基本法》第95章規定:「[1] 對於普通、行政、財政、勞動、和社會領域之管轄權,聯邦應建立聯邦正義法院、聯邦行政法院、聯邦財政法院、聯邦勞動法院、和聯邦社會法院,以分別作為其最高法院。[2] 具有權能的聯邦部長,以及由具有權能的各州部長和同樣人數的眾議院選舉成員所組成的法官選擇委員會,應聯合選擇這些法院的法官。」
因此,聯邦並沒有獨立的司法系統,聯邦法院只是最高上訴法院。
為了防止法院同政治勢力同流合污的納粹經歷之重現,《基本法》第97章第二節為法官的人事、職位和收入提供了司法獨立性:「除非基於法律提供的理由與形式,並通過司法決定,受到終身任命的專職法官,不得在違反其意願的情形下,受到撤職、永久或暫時中止職位、給予不同職位或在職務限期終止前提早退休。立法可以對終身任命的法官規定退休年齡之限制。當法院結構或地區發生變化時,法官可被轉移到另一個法院或調離職位,但他們必須保持全薪」。
另一方面,魏瑪時期的教訓說明,在保障司法獨立性的同時,民主機構必須具有適當的法律機制,以防止法院濫用其司法權力。因此,第98章第二節規定:「如果聯邦法官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違反本《基本法》或一州的憲政秩序原則,那麼在眾議院的提請下,聯邦憲政法院可以其三分之二多數,去決定該法官被給予不同職位或退休;並在故意違反的情形下,可決定將他撤職」。
(二)憲政法院的組織結構
如果美國幾乎任何法院的法官都有權按照憲法而實行司法審查,那麼德國的專門化法制系統,則要求成立特殊的憲政法院來處理憲政問題。1949年的《基本法》一反傳統的立法至上原則,在通常的司法系統之上,建立了獨立的憲政法院系統來專門處理憲政爭議。聯邦的每個州都有一個憲政法院,以處理涉及本州事務的憲政審查與司法審查。聯邦憲政法院是其最高上訴法院,並和政府的立法與執法機構同樣享有憲法地位。聯邦憲政法院的院長職位,僅次於聯邦總統、聯邦總理、和聯邦參眾兩院院長。《基本法》第94章第一節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及其組成:「聯邦憲政法院應由聯邦法官和其它成員組成。聯邦憲政法院的一半成員應由聯邦眾議院選舉,另一半由參議院選舉。他們不得是聯邦眾議院、參議院、聯邦內閣成員,或任何相應的各州政府機構成員」。
由於《基本法》只提供了一個結構輪廓,對組織與人事上具體細節之確定,被留待「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28) 1951年的組織法正式成立了聯邦憲政法院。它詳細規定了聯邦憲政法院的雙庭結構及各自的管轄范圍、聯席庭(29)的權力、法官資格、司法選擇程序、以及法官退休或撤換的條件。憲政法院分為兩個庭,並各自具有獨立的成員與管轄。如下詳述,第一庭(First Senate)專門處理政治中立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聽取涉及個人權利的憲政申訴及其它法院提交的具體憲政爭議;第二庭(Second Senate)則專門從事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以決定憲法政治機構之間的爭議以及抽象法律審查。由於司法審查的案件數量占據全部憲政爭議的95%,第一庭的工作量過分集中,因而後來一部分司法審查案件被轉移到第二庭。如果兩庭之間發生管轄沖突,或一庭將偏離另一庭所制定的先例時,那就由聯席庭來決定兩庭之間的爭議。
憲政法院的法官必須至少40歲,並具有被選為聯邦眾議員的資格。和通常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法官並非必須全部是職業法官。事實上,在每個庭的八位法官中,只有三名是其它聯邦法院的職業法官。但近來法官資格要求憲政法官必須通過兩次全國法律考試。法官的來源主要是聯邦法官、高級公務官員、聯邦議員和大學教授。一旦被選為憲政法院的法官,除了作為大學教授之外,法官們在任職期間不得擔任其它專門職務。也和通常法官不同,憲政法官並非終身制。1970年的職務任期法規定,憲政法院的法官每屆任期12年,不得連任。且即使任期未滿,達到68歲的法官亦必須退休。強制退休防止了法院老年化,而單屆任期則有助於保障法官的獨立性。(30)
1962年之後,兩庭的法官數量固定為16名,每庭八名。組織法規定兩庭的法官皆由聯邦兩院聯合選擇;聯邦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選擇每個庭的四名法官,並且兩院交替選擇每個庭的庭長。在參議院,四名法官由全體參議員選出;在眾議院,四名法官則由12名眾議員組成的司法選擇委員會(Judicial Selection Committee)選擇。兩個機構必須交流信息以防止重復任命。通常眾議院的人選多為聯邦法官或議會會員,而參議院人選則多為高級公務員。(31) 由於在兩院,選擇法官都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任何一個主要政黨——社民黨或基督教民盟——的反對都足以阻止法官入選。因此,憲政法官的選擇必須是兩黨聯合努力的結果。另外,自民黨通過政治妥協,也能夠在兩庭中各獲一個席位。經由政黨妥協過程,兩院的通常能贊同素質優越的法官人選。
憲政法院的審理程序以書面為主。法院決定分為允許口頭辯論的「判決」(Judgment)和僅基於書面辯論的「命令」(Order或者Ruling)。和美國法院不同,憲政法院的口頭辯論並無時間限制,以允許雙方充分表達見解;但絕大部分案件——即私人提出的憲政申訴——都只有書面程序。法院討論秘密進行。通常根據法官之專長,每個案件都被分給一位主要負責法官,他對該案件提出報告意見(Votum),供所在庭的全體法官討論。作為大陸法傳統的一部分,法官必須效忠於司法機構,因而反對多數結論的意見為數極少。盡管1970年的組織法修正允許了反對意見之存在,超過90%的法院決定,至今仍然是受到全體法官贊同的一致意見。
《基本法》和組織法力圖切實保障憲政法院的獨立性。法官受到普遍尊敬,不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具有豐厚的職業收入以保障其經濟獨立。起先,在法院的人事和預算上,司法部長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但在1960年,憲政法院取得完全獨立,以自行處理所有內部事務。1968年,聯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而非同尋常地承認:即使在戰備狀態下,聯邦憲政法院仍然保持其獨立地位和職能。第115g章規定:「聯邦憲政法院的憲法地位和憲法職能之履行,皆不得受到削弱。除非有必要維持法院的運行能力,且聯邦憲政法院持同樣意見,聯邦憲政法院組織法不得被聯合委員會通過立法而加以修正。在制訂這類法律的過程中,聯邦憲政法院可採取必要措施,以維持法院落實工作之能力。聯邦憲政法院對於本章第二與第三句的任何決定,皆應要求在場法官的三分之二多數[之同意]」。
3. 女生當法官的條件是什麼
考法官需要的條件是:
1、成為法官需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要求,擁有中國國籍,年滿23周歲,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品行,且身體健康。
2、高等院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其中擔任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應當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獲得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或者非法律專業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具有法律專業知識,從事法律工作滿一年,其中擔任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應當從事法律工作滿二年。
3、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去法院工作或者說想成為法官通過法考是必須的。
4、通過省級以上公務員考試,因為法院屬於體制內工作,想要進法院需要通過省級以上的公務員考試。
5、被任命為助理審判員,進法院後需要先做兩年的書記員,然後做助理審判員,最後才能晉升法官的。
法官的來源主要有:
一、社會上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優秀法律人才。
二、上級法院可以從下級法院優秀法官中選任。
三、本院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法官助理或其他優秀工作人員。
這三種來源在遴選過程中所佔的比重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變數。法官的來源要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和法制發展的程度來適當調整他們之間的比例和主次位置。
4. 為什麼法官當律師的多 律師當法官的少
說起從優秀律師中選任法官,當然是好處多多。諸如有助於減少法官腐敗,有助於提高司法權威,有助於改造政治生態等。據報道,現在,肖揚院長又提出了這個話題,無疑對這項改革由倡議向制度現實邁進給了有力的推動。不過,我認為有必要對於推動這項改革時可能遭遇到的一些困難作些梳理,以便未雨綢繆,通盤兼顧,避免一項新改革出台始於轟轟烈烈,終於無聲無息的結局。
從世界范圍看,法官選任的候選人背景無非是兩種,一是歐洲大陸模式的起始從業型,即一個人自完成法律教育和司法研修之後便進入法院,從助理法官開始,數年之後就具有了獨立法官資格。高等級法院的法官往往都是循著審級的路線逐漸升遷而來。另一種模式則是英美國家的轉職任命型,沒有人可以從法律職業一開始就擔任法官,法官的基本來源是律師以及檢察官(在英美的制度理念里,檢察官不過是國家聘任負責追溯犯罪、維護法律的律師而已)。
就維系一種公正的司法體系而言,兩種模式之間原不存在優劣高下。能夠形成不同的法官選任制度,是跟特定國家的歷史演進、法制結構以及法官在法律秩序中的角色等有著密切關聯的。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法官選任辦法呢?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我們缺乏英美國家相關制度得以形成的那種歷史背景,尤其是判例法對於法官知識結構的特殊要求,在我國這樣的成文法國家裡是不存在的。在判例法的環境下,法官是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解釋者,甚至是法律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者。由於確立了遵循先例原則,所以法官肩負著通過個案的判決對於後來的法律人乃至整個社會加以說服的使命。在近代民主制度確立之後,由於不受民意的直接制約,法官的權力更成為對於民主決策予以平衡的獨特力量。從最具職業聲望的律師以及檢察官中選任法官,無疑是確保法官完成解釋憲法和法律、推動法治發展乃至平衡民主這類重大使命的基本前提。從我國的情況看,盡管過去的二十多年間,法院以及法官的地位有了長足的提升,但是法官選任標准還需要改進。
如果再深入到司法權運行的具體過程觀察,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司法系統仍有著一定的行政色彩。這種現實在影響司法公正最大化的同時,也減弱了法官職業對於優秀律師的吸引力。作為法官,對於他所審理的案件,享有獨立的權力(當然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有時還能夠在判決書的內容或修辭上留下深刻的個性化印記,這是法官職業最具魅力的一個方面。而上命下從、刻板僵硬的司法模式,又如何讓資深律師欣然前往呢?
法院難以吸引優秀律師進入的第三個原因聽起來有些俗,但是在設計制度時卻無法迴避,那就是法官的收入較律師太過低下的事實。法官收入比律師平均要低些,即使是英美國家也是如此。之所以一些優秀律師不惜付出收入減少的代價也要做法官,是因為前面所說的法官的崇高地位、獨立權力、彰顯知識與智慧以及終身任職等所帶來的巨大補償。盡管如此,法官的收入也不可過於寒酸。像我們的現實,律師的合法收入往往是法官合法收入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心態嚴重失衡的法官就很容易生出其他想法:或者利用自己的權力(即便是不獨立,但是責任的模糊反而更方便利用)牟取私利,或者乾脆辭職下海,合法而逍遙地去賺大錢。事實上,近年來法官下海當律師的情況可謂不少,而反過來,由優秀律師而當法官的卻是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例還是受命擔任院長或副院長。
他們與其說是看重法官職務,不如說是沖著行政級別去的。
最後,現在律師的數量也不足以給我們的法官提供充足的選任資源。目前全國律師數量不過13萬,而法官卻有20萬以上,這跟美國的從80多萬律師中選3萬多法官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是增大律師規模,同時也可以考慮大幅度減少法官的數量。
5. 法官是屬於哪個機構.又是怎麼產生的(中國)
法官系統又屬於什麼機構!這個機構是獨立的嗎?\
:從現行法律來分析法官是法院的專審判人員,這個審判機構不是屬獨立的,因為都要受執政黨的領導,包括重大案件要經政法委批示,法院的領導人一般是從政法委指派的,當然經人大選舉通過。按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在實踐在審判確實受到各方面的關照。
政府和法院統屬一個系統還是獨立的?
:按法律規定這是兩個系統,政府屬行政機關,法院屬審判機關,但實踐中法院基本上受政府的領導,例如地方政府官員可能幹預審判結果,政府舉行的活動,法官也要參加,並與其他行政部門的官員坐在一塊。
6. 如何報考法官
一、報考程序
程序方面:我們考慮公開選任法官可以不必參加統一公專務員考試,但是要參加由國家屬公務員管理部門和人民法院共同組織的專門考試,由於通過司法考試的人數有限,考試的報名、開考、面試比例可以適當降低,尤其是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年齡可以根據法官職務的需要適當放寬;
二、報名條件
報名條件: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必須具備法官法規定的條件,同時,還要根據不同法院法官的具體條件,具備一定年限的法律工作經歷,比如:選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員,大學本科畢業的,至少需要有10年以上的法律工作經歷。
三、考生來源
法官的來源有三種:一是社會上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優秀法律人才;二是上級法院可以從下級法院優秀法官中選任;三是本院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法官助理或其他優秀工作人員。這三種來源在遴選過程中所佔的比重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變數。法官的來源要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和法制發展的程度來適當調整他們之間的比例和主次位置。
7. 法官怎麼報考
一、報考程序
程序方面:公開選任法官可以不必參加統一公務員考試,但是要參加由國家公務員管理部門和人民法院共同組織的專門考試,由於通過司法考試的人數有限,考試的報名、開考、面試比例可以適當降低,尤其是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在政策上有所傾斜,年齡可以根據法官職務的需要適當放寬。
二、報名條件
報名條件:必須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必須具備法官法規定的條件,同時,還要根據不同法院法官的具體條件,具備一定年限的法律工作經歷,比如:選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員,大學本科畢業的,至少需要有10年以上的法律工作經歷。
三、考生來源
法官的來源有三種:
一是社會上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優秀法律人才。
二是上級法院可以從下級法院優秀法官中選任。
三是本院符合法官任職條件的法官助理或其他優秀工作人員。這三種來源在遴選過程中所佔的比重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變數。法官的來源要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和法制發展的程度來適當調整他們之間的比例和主次位置。
(7)法官的來源擴展閱讀
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三)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道德品行。
(四)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五)具備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或者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或者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獲得其他相應學位,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六)從事法律工作滿五年。其中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學位,或者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從事法律工作的年限可以分別放寬至四年、三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官
8. 法官的歐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是由法官創造和建立起來的,法官承擔著傳承和創造法律的重任,因此,專業化及博學是成為法官的前提條件。
在英美國家,對法科學生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僅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而且要求必須接受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訓練。法官來源於律師,要想成為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科學知識、包括認識、判斷、推理案件、辯論等諸能力在內的良好的認知水平,以及廣博的社會學知識。正如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司法程序研究專家查菲所說的那樣,在普通法國家,為了預測一個未來的法官的行為,最好看看他圖書室里的藏書,而不是看他事務所里的訴訟委託人名單。
英美法官非常注重經驗,以判例形式表現的普通法,其本身就是司法經驗的積累。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基於其知識背景、訓練方法、法律思維方式的一致,英美法系的法官凝聚並形成一個「解釋的共同體」。同時,藉助特定的概念、邏輯推理形式,形成了司法的「方法論自治」。
英國早在1701年即在《王位繼承法》中規定法官只要行為良好便可終身任職。在英國,法官是終身職務,只有在違反正當行為原則並在上下兩院共同要求下才能由國王予以免職。被任命為法官的人服務的年齡可以達到七十或七十五歲,實際上要比政府官員所允許的年齡限度高出十年。在七十五歲之前成為高級法院法官的許多人可以任職到更高的年齡。
在美國,漢密爾頓曾在《聯邦黨人文集》中寫道:「對確保司法獨立來說,除了終身任職之外,沒有什麼比將對其與持以固定的條文明確下來更起作用了。」這種思想在美國憲法中有所反映,美國憲法第3條第1款明確規定,「最高法院與低級法院之法官如忠於職守,得終身任職」。
至於法官的待遇,「先於大陸各國形成的對法官優厚的物質待遇,成為英美法各國的傳統」。在英國,法官的薪俸非常優厚,大法官的年薪與首相一樣。由於各級法官之間的待遇相差並不大,經濟利益方面的刺激和誘惑很小,法官對升遷並無多大的興趣。在美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總體而言「法官的薪俸優厚,如果在高一級的法院任職,還會配有秘書和研究助手」。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以簡潔、惜墨如金著稱的《美國憲法》甚至對法官的「俸金於任期內不得減少」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英美國家任命法官對候選人的資歷要求非常高。從14世紀開始,英國所有各級法院的法官都從出庭律師中產生,而高等法院的法官更是幾乎全部從傑出的出庭律師中產生。即,英國法官必須從英國4個律師公會的成員即出庭律師中任命。一般來說,擔任地方法院法官(不含治安法官)必須有不少於7年的出庭律師資歷;擔任高等法院的法官必須有15年以上的出庭律師或兩年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的資歷。高級法官基本上都在大學,而且是名牌大學中接受過法律基礎教育,他們的父輩的職業基本上都屬於資產階級。
因此,可以說,「英國的司法的主幹是由少數精英所支撐的」。1963年,對100名英國高級法官中所作的一個調查的結果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法官遴選制度本身便說明經驗是衡量是否授予法官資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法官在從事這一職業以前,大約要有15年到20年職業律師的經歷,有近三分之一的法官在擔任法官之前具有檢察官的經歷。
實際上,在美國「大多數法官又是律師,具有法學學位和職業律師的經驗是成為一名法官最普遍的資格要求」。而能否出任法官,則取決於律師執業中的成功、在律師同行中的聲望以及政治影響等諸多考量因素。另外、在英美國家,由於訴訟中奉行的是當事人主義,法官處於消極中立的地位,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法官群體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行業的職業性格。兩位英國法學家在其著作中曾描述了一個英國人眼中的法官:「頭戴假發,身著長袍,面無表情的法官刻板無味地宣告某個被告做了不應做的事情」。
美國學者約翰小努南曾比較了普通法國家歷史上幾位最偉大的法官,即布萊克頓、馬歇爾、霍姆斯、卡多佐、布蘭代斯等,他總結出這些人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僅以公正無私著稱,而且以簡朴的生活方式而著稱。據此,他認為,法官應當追求簡朴的生活方式。按照科特威爾的看法,法官這種職業往往「被看作是超脫狹隘自身利益的」,法官應當在社會交往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性」。而流行於英美法系國家的諺語「一個公正的法官是一個冷冷的中立者」更是形象地道出了法官超然的個性。 鑒於法官代表司法權獨立審判的重要性,現今世界上多數憲政國家會將有關法官的職權行使,薪俸、地位的保障以及任免限制直接規范在國家憲法內,尤其是積極避免審判涉入政治,或是政治干涉審判,以昭公信。
在一些國家,對於法官的裝扮有著特殊要求,以表示法官在法庭上地位的特殊性,及協助審判庭上的人員容易做出身分上的辨別。
法官獨立執行國家審判權時,不因其判決有瑕疵而遭受指控,而且其判決不能由法官自行任意改判;因判決而遭受不利益之人,僅能透過上訴尋求救濟。
9. 美國聯邦法院大法官怎樣產生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們的任命規則,不論是美國首席大法官還是其他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相同的。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包括美國首席大法官在內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們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總統任命。
1、提名
一般來說,當新總統選舉後,他的團隊就要開始准備可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的檔案了。因為美國憲法和法律並沒有規定最高法院大法官們有什麼任職資格,因此他們准備的候選人不僅僅是法官,還可能是政治家,甚至是其他人。這個名單不僅包括全美周知的全國性人物,也還會包括不那麼知名的。
他們通過分析這些候選者的裁決結果、公開文章、演講以及其他相關材料,來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對憲法的認知。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年齡、健康情況、種族、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能為參議院接受等因素。
一旦最高法院大法官出現空缺,就比如說2018年6月27日,已81歲高齡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宣布7月31日辭職,大法官出缺,總統就開始與其幕僚討論候選人問題,當然參議員也可以像總統提出建議。反過來,白宮也會游說關鍵參議員投贊成票。
當初步名單被擬定後,總統會聯系可能的候選人,並詢問他(她)對在最高法院任職的意願。總統的幕僚們會給候選人們發一份表格進行填寫。他們也會拜訪候選人以審查他的稅務記錄和僱傭記錄。而聯邦調查局則會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的調查。在總統會見候選人之前,如果某個候選人從未見過總統那麼首先由白宮官員對其進行面試。
當然,這個候選人名單通常會提交給美國律師協會徵求意見。美國律師協會的聯邦司法委員會則對候選人的司法能力進行調查,並給出評估,評估結果為「突出合格」、「很合格」、「合格」以及「不合格」四等,向司法部提出報告。
這一報告是總統據以提名的重要參考。一般來說,美國律師協會聯邦司法委員會對下級法院的法官候選人有時候會做出不合格的評價,但對大法官候選人,不論多麼不合格,都不會做出不合格的評價。總統所在黨的領袖、在職大法官都可以對總統的提名產生影響。
在做出最終決定後,總統會通知候選人為總統正式宣布而做好在媒體面前公開露面的聲明。候選人隨後將會與參議員們會面,並准備聽證會。
2、確認與任命
參議院接到總統的提名後,由司法委員會舉行聽證會,並邀請各方人士就被提名者是否適合大法官工作提出意見。一般美國律師協會聯邦司法委員會主席會到會作證。按照慣例,被提名者要避免透漏太多他在有關最高法院可能面臨的案件上的態度。在聽證會結束時,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會就是否同意將候選人提交參議院大會全院投票。
一旦司法委員會通過提名,並提交給參議院全體大會,參議院就需要對候選人進行投票了。參議院是否接受總統的提名只要參議院全院大會以簡單多數票批准或者否決總統的提名即可。
當然,總統在國會參議院全院大會實際確認投票開始之前,是可以撤回提名的。通常總統在這一階段撤回提名是因為參議院很顯然會否決他的提名。
從1975年到今天,從提名到參議院到最終投票的平均天數是67天。其原因一是因為國會認為大法官現在在美國政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候選人的選擇的政治化傾向越來越大。1925年以前,候選人從來都沒接受過質詢,而從1955年以來,每位被提名人的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3、總結
總體來說一旦參議院投票確認通過某位候選人的提名,參議院的秘書就會確認這一決議並將其轉交給白宮。總統在接到參議院的結果後就會簽署任命文件,並在新的大法官上任前蓋上司法部印璽。文件的時間決定了大法官在最高法院的席次。接下來就是候任大法官宣誓就職儀式。
只有在宣誓後,新任大法官才能正式開始履行其職務。
(9)法官的來源擴展閱讀:
大法官特定職責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規定: 首席大法官在總統被彈劾過程中主持參議院。共有三位大法官使用過此項權利,分別是1868年安德魯·約翰遜彈劾案中的薩蒙·P·蔡斯;1999年比爾·柯林頓彈劾案中的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和2019年唐納德·特朗普彈劾案中的小約翰·羅伯茨。
同時,根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 ,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因此首席大法官在副總統彈劾過程中同樣主持參議院。但是,迄今為止,還未有副總統被彈劾過。
首席大法官被認為是最有資歷的法官。因此,他總是在各種案件討論或投票會議中任主席、首先發言並對整個討論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首席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就職儀式,雖然這一傳統已超出了美國憲法對大法官的職責規定。首席大法官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掌權人。
10. 法官是政府官員嗎
法官不是政府官員。
我國的國家機關分為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如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法院、檢察院等,也叫政權機關。而法官隸屬於人民法院,政府官員隸屬於行政機關。
法官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在司法機關(一般指法院)中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是司法權的執行者。在不同法系的國家中法官的角色不盡相同,但要求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或掣肘、剛正無私地根據法律判案。
(10)法官的來源擴展閱讀:
歷史:
中國歷史傳說,古代帝堯時代中有一位公正的法官皋陶,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他有一隻獨角獸,在難以判決之時根據碰觸可以決定誰有罪。
職責:
依法參加合議庭審判或者獨任審判案件。
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
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除履行審判職責外,還應當履行與其職務相適應的職責。
中國法官的裝束:
法官服是法官的工作制服,法官服樣式有:男式風衣、女式風衣、男式夏裝、女式夏裝、法官袍(男女一致),上班時間和外出執行任務時,夏季時穿夏裝,冬季時穿風衣,開庭一律穿法官袍。首席大法官著中國法官統一服飾
2000式審判服,完全取消了帶有軍事化的裝飾,突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文職政法官員的特色;法官袍的設計思想,完全源於中國五千年的文明。
2000年3月10日,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身著2000型新式法官服,向人大代表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肖揚的著裝,一下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當天,國內外各媒體紛紛給予報道:中國法官要換新服裝了。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設計指導思想,2000式審判服的設計力求突出有中國特色的法官形象。大連碧海企業集團公司首席設計師於澤正參與了2000式審判服的設計工作。他告訴記者,接到設計要求後,他們設計出兩套方案:中山裝與中山裝式袍;西服與寬松式散袖口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