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法官
1. 唐朝的詩歌有哪些
我提高我的眼睛月亮,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李白
舉杯邀明月,電影三成。理由是「李白
春天不知道進了帳篷,羅馬尼亞的任何東西。」春思「李白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李白
愛孟夫子,浪漫的世界氣味。「禮品孟浩然李白
明月出天山,茫茫人海中???雲。 「關山月李白
老橫波網,今天撕裂彈簧。長相思李白的
郎騎竹馬,青梅在床的周圍;
同居長干,兩個小的懷疑猜測。長干行「李白
雲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小枝紅膠香雲巫山徒勞傷心欲絕。 「清平調」李白
清平調兩個
敵人西辭任黃鶴樓,煙花三月的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之作,惟見長江天際流。 「送孟浩然廣陵散」李白
朝辭職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天也。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發病早期白帝城」李白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上月的空氣。
天生我材必有花,神。
來電兒將出酒一起融化淹沒李白「將進酒」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凰去的表空江自流。
總為浮雲蔽日,長安見人的不滿。高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野心有時可以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人生在世誠一,明代散發弄船在行駛困難。
抽刀斷水水的流動,??烤麵包銷愁愁擔心。 「宣州謝月(左)兆樓告別校書叔雲」李白
的雲綠兮欲雨,水澹澹羲煙的。
安全Nengcui眉折腰的貴族,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杜甫
,瑪麗有美容,軟禁在矽谷。
但看到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女孩」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潛入夜晚的風,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杜甫的
烽火即使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杜甫的
路從今夜白,月是像家一樣。」月光回顧我的兄弟「杜甫
吳出動南分裂,事件的過程中漂浮的夜晚。「登岳陽樓」,杜甫的
拍的第一槍馬,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領跑者」,杜甫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杜甫
安得幾萬,所有大的住房笑容學者。必勝客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天唱縱酒,青春的好伴侶回家。
從巴峽穿巫峽,再下襄陽向洛陽。 「文政府軍河南,河北,」杜甫
無邊蕭拉穆,一望無際的長江滾滾。 「爬」杜甫
錦江之星到天堂的春天,玉壘雲改變的過去和現在。 「城堡」杜甫
黎明鼓角聲悲慘的三峽星河影動搖。 「俱樂部之夜」杜甫
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刺激君主。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離離原上草,一歲的庫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白居易
回頭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風仙袖長袍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願作比翼鳥用樹枝在地上的日子裡,樹木。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白居易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次,未成曲調先有情。
安靜的憂郁暗恨生無聲勝有聲。
同一個世界的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登樂游原」李商隱
此情可待成追億,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李商隱
身體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無題」李商隱
慾望莫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無題」李商隱
滿足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無題」李商隱
的總剪切西窗燭,但隨後巴山夜雨時。 「Yeyujibei」李商隱
宣布室工作訪問的降級,佳天賦無倫。
差午夜前虛擬座位不問老百姓問的精神。 「佳勝」,李商隱
碼頭我的日落,回族對煙霧。 「川閑居禮物裴秀才迪」,王偉
空山雨,天氣晚來秋。
月亮洗衣機,洗衣機上。 「山居秋瞑」,王偉
江流天地,山色有無中。漢江臨視覺「王偉
水給窮人,坐看雲。」中南財經政法等行業的「王偉
紅豆生長在熱帶,春天來了幾枝。
祝你的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王偉的
漠漠水田飛白鷺夏木金鶯嘰嘰喳喳陰影。「劇情禹川闖王偉
獨立作為一個在外國的土地上的陌生人,每逢佳節倍親。 9月9日在山東王偉的兄弟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的人沒有任何理由。渭城區王偉
熱氣騰騰的岳陽市雲夢波搖。 「臨洞庭張成祥」孟浩然
野生沙漠天低樹,江青一月的鄰居。消費夜「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到處啼鳥。
晚來風和雨,花落知多少。」春曉「孟浩然
天山路,黃河流入大海。
欲窮千里目,一個更高的水平。「板鸛雀樓」音頻
黃河遠上一白雲,孤城萬仞山。
羌笛我們為什麼要怨楊柳,春不度玉門關。「涼州詞」音頻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全椒山神父「韋應物
春潮帶雨晚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西澗」韋應物
母親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出發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子吟」孟郊的
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長,愴然而涕下單獨的概念世界。 ,「滕憂帚台灣宋茶嗯陳子昂
遠上寒山石徑斜波,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紅葉於二月花。山行獨木
供應商婦女不知亡國恨,橫跨猶唱後庭花「公園秦淮杜牧
突然間,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梨花開。 「白雪歌送北京軍法官」岑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煙銷日出,但沒有人攜帶結余出現不久的綠色景觀。」漁夫「柳宗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內存有虛擬鄰居。 「杜任何的四川國政府」汪渤
的
乘客的路,青山,綠水上航行的船。 「次北固山」的王灣
萬來此皆沉默,除了新聞鍾磬音。分手後寺昌建的佛教寺廟
雨黃色的樹葉樹,燈禿的。外的弟弟魯冠「姒空疏
紅色樹葉沙沙作響晚上,涼亭,斟酒。」??秋天的Fuque標題潼關繼電器樓「許渾
隨機山看到的地方殘雪夜孤燭局外人。離開
逐漸肉,親打開的僕人。「除夜懷崔塗
襲人黃,此地空餘黃色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濱江歷歷漢陽樹,鸚鵡洲芳草萋萋。
日暮鄉關何處是令人擔心的河煙波。 「黃鶴樓」崔浩
這門去年的同一天,人面桃花。
臉的人,我不知道去哪裡,愛與被愛。問題都城南庄「回
公里的寒光生積雪,三邊運動的曙光危機靜。先祖唄,」汪其燜的
鴻雁不堪忍受的擔心在哪裡聽「送魏灣的北京,」李大齊
聖代的期限目前黃金雨,暫時分手莫猶豫。「離騷政府要發送貶峽王少政府驅逐了長沙高適當的
莫愁前路無知世界不識君! 「別董大」高適
數叢沙草群散,萬頃江田鷺飛。利州南渡「溫庭筠
苦恨的中壓金線婚紗禮服的人。」可憐的女人「秦陶宇
欲得周郎顧,總是誤拂弦。「聽鄭力段
我聽說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何滿子」章和
松下問男孩,師采葯去。
只有雲深我不知道在這山上。尋隱者不「賈島
我離開了我的背,頭發花白的口音沒有改變。」歸去來「張旭
洛陽的親戚和朋友,如Q,一個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還沒有還。「亞軍」王昌齡
沙百戰閃亮的鎧甲,不破樓蘭到底是不是呢!「加入軍隊」王昌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涼州曲」汪涵
月落武,體霜滿天,江風漁船上的憂郁的睡眠。
楓樹午夜鍾聲到客船。「楓橋夜泊張驥
的老WangXieTang前燕,飛入尋常人。 「烏衣巷」劉禹錫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沒有明確的,有明確的。 「竹枝詞」劉禹錫
感傷只有春仲裁庭月,猶他遠離人們根據花瓣。發送「張出血
沒人信高貴,誰表,以心嗎?」獄中詠蟬「羅
較涼的月份,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可見一斑。蘭溪棹歌戴立信
勸君莫可惜的皮草大衣,勸您珍惜少年。
花值得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裘皮大衣「杜秋娘
命中這么多著名的唐代的詩,它是很多,詢問一些抽象希望樓主能喜歡!
2. 律師寫律詩 請對下一句
相公求相師
3. 急求5首關於牡丹江市的詩,要求平仄工整,律詩跟絕句都可以
牡丹江
誰在門外唱那首牡丹江,
曲聲悠揚了動人又何妨?
江東痴情娘心繞江西郎,
奈何橋隔著一條牡丹江。
牡丹江,曲悠揚
歲月不饒人,
情添一道傷。
斑駁了眉發牡丹散淚光,
風化的思緒回憶已蒼涼。
牡丹江,曲悠揚。
雨下的青石板腳印已成雙,
美麗的牡丹江映出陌生的臉龐。
回憶定格在那年嬉戲的時光,
挽著你手的是隔岸的肖郎。
唉,
牡丹江,曲悠揚。
而我獨自在牡丹下瘋狂。
別離牡丹江
(致桃花)
火車飛翔在平行的兩條線上。
於是,我離開牡丹江,
離開這城。
匆匆,又匆匆。
牡丹江之歌
染紅國旗牡丹江,
八女投江放光芒;
剿匪英雄楊子榮,
英勇獻身為解放;
領軍先行牡丹江,
功勛坦克起綏陽;
航校搖籃育英雄,
王海積慧勝美王;
軍民戍邊牡丹江,
珍寶島上寫邊疆;
勇奪坦克T 6 2,
北京軍博展輝煌;
探索軍訓牡丹江,
士官論文暢營房;
全國人大主席團,
招手曉東到台上;
執法公正牡丹江,
東寧司法題金榜;
模範法官金桂蘭,
為民解憂情意長;
立黨為公牡丹江,
工農交通齊步上;
城鄉公路上等級,
區間高速更通暢;
執政為民牡丹江,
斥資村屯建新房;
貧弱低保送溫暖,
政通人和新氣象;
科學發展牡丹江,
綏東口岸大開放;
沖出遠東向世界,
和諧社會民富強。
彎成一彎的橋梁
倒映在這湖面上
你從那頭瞧這看
月光下一輪美滿
青石板的老街上
你我走過的地方
那段斑駁的磚牆
如今到底啥模樣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嗚~
誰在門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聆聽感傷你聲音悠揚
風鈴搖晃清脆響
江邊的小村莊
午睡般安詳
誰在門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腳步輕響走向你身旁
思念的光透進窗
銀白色的溫暖
灑在兒時的床
牡丹江彎了幾個彎
小魚兒甭上船
咱們不稀罕
撈月亮張網補星光
給爺爺下酒喝一碗家鄉
牡丹江彎了幾個彎
小蝦米甭靠岸
咱們沒空裝
撈月亮張網補星光
給姥姥熬湯喝一碗家鄉
牡丹江市賦
作者:劉沛東
肅慎(注1)故地,塞北名城;依水而建,因江得名。誕生在國破家亡之秋(注2),虎狼當道;新生於抗戰勝利之時(注3),人民做主。八年噩夢,一朝泯滅。傷痛苦難,哪堪回首。自是如同蒼松,經磨歷劫;恰似長河,蜿蜒曲折。遭「文革」之劫難,逢改革得中興;憑開放以疾進,倚發展而「翻番」。煥然蓬勃,舊貌難覓;經濟攀升,百姓殷實。算來七十又四年矣(注4)。為政孰優孰劣,秤在萬民心中。
而「熱點」常有,「人意」難全。困難與希望並存,挑戰共機遇同在。且今實力增強,「跨越」有期。幅域四萬方公里,資源雄厚;人民二百八十萬,地靈人傑。素有「塞北江南」之美譽,久負「魚米之鄉」之盛名。交通空港,四通八達;經貿往來,勝友如雲。東臨俄國,南面琿春,有口岸創匯之利;西接省會,北靠三江,蘊強強聯合之機。得天獨厚,已獲天時際遇;政治清明,盡佔地利人和。一江居中,兩岸同興。
江城先民見之於史,漫漫四千餘載。商周起始,見諸史冊;魏晉以降,記述逾繁;隋唐之際,興旺鼎盛:有渤海古國,五京十五府,取法大唐建制,書寫一頁燦爛;譽海東盛國,歷經十五世,弘揚中華文化,鑄就百年輝煌﹙注5﹚。時光荏苒,好兒女豪情猶在;斗轉星移,英雄氣未嘗湮滅。寧古塔軍抗擊沙俄,傳為佳話;抗聯將士血戰日寇,名標青史。楊子榮獨闖敵穴,英名永在;八烈女投江壯舉,光耀千秋。歷史厚重,文化騰翔。
江城名勝之最,鏡泊奇湖為尊。兩大世界奇觀(注6),四項頂級桂冠(注7);令百里長湖,名揚天下。葉帥賦詩「山上平湖」(注8),千古絕唱;鄧公題字「鏡泊勝景」,字字千金。湖光山色,醉倒幾多遊子;瀑布飛瀉,流出無盡詩文。「平波寶鏡」,蒙添七層神秘;「俏女紅羅」,增妍九分嫵媚。更有「地下森林」、「渤海遺址」、「葯師古剎」,令人神往而震撼,說不完,述不盡也。
江城名勝一絕,當屬中國雪鄉:天公眷顧,湖海作美(注9),六尺深雪扮林海;風推雪涌,隨物具形,絕世奇觀在雙峰(注10)。天然雪景,千種姿態,全無一絲雕琢;童話世界,百般變幻,盡獲萬分驚喜。更有淳樸民風,融入銀白晶瑩,給人無窮韻味,玩不夠,賞不盡也。
江城名勝,亮點頗多:歷史豐碑(注11),森林公園。橫道虎嘯,三道熊吟(注12)。綏芬國門,東寧要塞。亦令遊人流連而忘返焉。
壯哉!牡丹江市。幾番蹉跌浩劫,亦嘗創造輝煌。歷經磨難,尤振改革雄心;遭逢險阻,彌堅騰飛之志。唯願政通人和,公民富足;祈望水碧氣朗,綠蔭蓊鬱。美哉!江城之明天!處處樹綠花香,盈盈笑臉;人人安居樂業,如沐春風。公元二〇一一年三月七日,書於牡丹江市。
只能找到這么多了……
4. 與憲法有關的詩句
1、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春秋·李耳《老子》
譯文: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2、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宋·梅堯臣《長歌行》
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
3、唯奉三尺之律,以繩四海之人。——唐·吳兢《貞觀政要》
譯文:只有奉行嚴明的法律,才能治理天下之人。三尺律即法律,古人在紙張出現前,文字記錄的載體主要是竹簡,而記錄不同內容的竹簡是有嚴格界定的,律法一般是寫在長三尺的竹簡上,所以後世將三尺律作為法律的別稱。
4、先生事業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唐·韓愈《寄盧仝》
譯文:先生的事業是不可估量的,只能由法律來約束自己。
5、宥過無大,刑故無小。——西漢·伏生《尚書·大禹謨》
譯文:宥,寬恕;過,過失;這兩句大意是,一時過失,雖大也可以寬恕,明知故犯,雖小也要懲罰。
5. 誰知道一首挺短的寫爸爸的現代詩
觀慈烏反哺
年代:【宋】 作者:【何夢桂】
有鳥有鳥名慈烏,群兒啞啞爭相呼。
羽毛甫集思反哺,為報父母恩勞劬。
民彝天理久淪斁,聞此肝膽為昭蘇。
禽蟲微物豈知義,烏性至孝由中孚。
梟獍雛成軀為裂,伯勞雛長肉已刳。
天地生物無不仁,何至善惡相懸殊。
禽中孝子爾烏是,世上逆子彼二雛。
父母愛子恩罔極,子心能似父母無。
人生誰實空桑出,為感物類長嗟吁。
嗟吁不足日雲暮,老烏抱雛宿夜樹。
好了歌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井底引銀瓶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樂府】
井底引銀瓶,豈無父母在高堂?
亦有親情滿故鄉。
商山麻澗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律】
雲光嵐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餘家。
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
秀眉老父對樽酒,茜袖女兒簪野花。
征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
●1個爸爸比100個校長還頂用。——英國諺語
●父親!對上帝,我們無法找到一個比這更神聖的稱呼了----(華茲華斯)
●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英國)
●讓自己的兒女們光宗耀祖是父親們的主要缺點(伯·羅索)
●在所有的青年人眼裡,父親是多麼嚴厲的法官啊!(忒壬斯)
●沒有幾個父親對子女是關心備至的,至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對金錢更加關心(切斯特菲爾德)
●沒有哪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親,但是,我們大家都有某種推測或某種信任(米南德)
●在批評父輩狹隘的時候,我們切不可忘記他們的深沉----(福爾克斯)
●父親和兒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親愛的是兒子本人,兒子愛的則是對父親的回憶(歐洲)
●對做父親的人來說,失去父親不一定就是不幸;對做兒子的人來說,沒有兒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切斯特菲爾德)
●一個父親能管好一百個兒子,而一百個兒子卻難管一個父親----(歐洲)
●每一代人總是反抗自己的父輩,卻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父親的名聲有時無助於兒子,卻反而會淹沒他:他們彼此站得太近,陰影扼殺了成長(本·瓊森)
●只要父親在世,你總是年輕
●父子無隔宿之仇
我的父親是我的英雄 作者:周冠中
我父親是我的英雄,在我一生從未改變。
身為八個孩子的父親,他清楚自己重任在肩。
當我還是小不點,他顯得是如此高大。
在我眼中他無所不能,我們知道是他當家。
他的身心都蘊藏著無窮的力量,
但他也溫柔,能讓人感到他友善直爽。
兒時的許多早晨,我都是被他的親吻和歌聲喚醒,
那些日子令我懷念萬分。
他讓我感覺如此特殊,「美國小姐」他輕聲吟唱。
我知道我擁有父親的愛。這愛給我勇氣去做,去闖。
從他那裡我學會昂首挺胸,為自己驕傲。
力量和決心將這位優秀的男人打造。
雖然日漸衰老,但他的力量使他活力依然。
還有他堅定的決心,要讓我體弱多病的母親得到她需要的關愛繼續留在人寰。
他愛她,他愛孩子,於是他把生命中的許多春秋
投入照顧這位女人,他的妻子,他心心相印的伴侶。
多少年的日日夜夜他奮力抗爭,為了她的疾病。
換個不太堅強的男人恐怕早已認命。
雖然他有自己的病痛,但他一直守在她的身邊,
關照她,愛她,直到她永遠合上了眼。
二十天後他的生命也走到盡頭。
我失去了我的英雄,我的父親,我的朋友。
幾年過去了,生活已是另一番風景。
但隨著父親節的來臨,我要頌揚他的美名。
祈禱他和在天的上帝能陪伴我,
看護我,引導我,自豪地俯視我。
因為我是我父親的女兒,總有一天我們會重逢。
但在此以前我會懷念他,會永遠愛他。
6. 書憤 解釋 賞析 哲理
書憤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嘆,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
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干辦公事兼檢法官。
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
最後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並沒有消減。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二句,寫作者在鎮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賓士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斗。
「瓜洲渡」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勸說支持張浚用兵,准備北伐事。「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
作者採用列景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 一處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戰,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
「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
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
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
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
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6)七律法官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2、藝術特色
詩的開頭寫的是年青時的認識和志向。「哪知世事艱」,即不知道世事的艱難。事實上要恢復中原,就會受到投降派的阻饒、破壞。因此,一個「艱」字就飽含著對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憤,也包含著報國無門的無奈。然而,在那時,詩人渴望恢復中原的豪氣卻像山一樣。
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貼切,可以從山之高聯想到豪氣萬丈,壯志凌雲,也可以從山之凝重、不可動搖,聯想到堅忍不拔,無可動搖之志。這便是詩人年輕時的寫照。接著兩句便是對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雖無一個動詞出現,但在讀者面前就呈現著激烈的戰斗場面。
表現出高昂的戰斗情緒,極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詩人通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隱含著一種憤懣的情緒。南朝宋時的名將檀道濟自比為萬里長城,唐朝名將李勣也被唐太宗比為長城,因而詩人要效法他們的精神,以「塞上長城」自比,以為能成為一個抗敵的英雄。
然而,壯志未酬,已生華發,這是以沉痛的筆調,抒發了對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極度憤慨。最後,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嘆息南宋朝廷中就沒有一個可以與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對朝廷不思恢復中原的氣憤。
對於一個志在立功卻懷才不遇,光陰蹉跎而難以作為者來說,能不幽憤哀傷嗎?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郁積之「憤」在字里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7. 從陸游的詩給我們的啟示
金錯刀行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寫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陸游應四川宣撫使王炎的聘請,從夔州(今四川奉節)赴南鄭(今陝西漢中),擔任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南鄭位於宋、金對峙的前線,陸游的身份又是前敵指揮部中的負責人員,他到任後,曾多次奔走於前線視察軍情,投身於收復失地的准備工作。他還提出了自己的軍事主張:「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漢中)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宋史·陸游傳》)視漢中為收復中原的重要根據地。
這段「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從軍生活,給陸游以深刻難忘的印象,直至晚年,他還留下了「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的回憶。過了一年,即乾道九年,那年陸游48歲,奉調攝知嘉州(今四川樂山)。10月,他根據這段在漢中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這首《金錯刀行》。
[內容述評]
陸游生活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南宋國勢衰微,恢復大業屢屢受挫,抗金志土切齒扼腕。陸游年輕時就立下了報國志向,但無由請纓。他在年將五十時獲得供職抗金前線的機會,親自投身到火熱的軍旅生活中去,大大激發了心中蓄積已久的報國熱忱。於是他借金錯刀來述懷言志,抒發了誓死抗金、「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這種光鑒日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體現,永遠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巨大力量。
詩人感嘆「丈夫五十功未立」,這里的「丈夫」,是一個愛國壯士的形象。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這段話有助於我們理解「丈夫」的涵
義。詩句中所說的「功」,不能僅僅理解為陸游個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復祖國河山的抗金大業。「一片丹心報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時的歷史條件下,「天子」與國家社稷難以分開,「報天子」即是報效國家,其積極意義仍應肯定。
詩人還指出:「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意即懷抱報國丹心的並非只有自己,當時朝廷中已經形成一個愛國志士群體。隆興初年,朝中抗戰派勢力抬頭,老將張浚重被起用,准備北伐,陸游也受到張浚的推許。這些愛國志士義結生死,同仇敵愾,是抗金復國的中流砥柱。因此,詩人在詩的最後發出了「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時代最強音。
我們欣賞陸游這首詩,必須緊緊扣住詩題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詩篇的脈絡,體會到詩人別具的藝術匠心。
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說陸游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願為頻來之約」。從詩的結構來看,這是符合實際的。詩人運用凝練的筆觸,全篇圍繞著一個「游」字鋪展,不僅寫得層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麗的江南農村風光圖。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tún)」。初看起來覺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那樣,彷彿是一則普通的記事,毫不費力。然而,詩人從這里的起句,寫自己游村突然來到農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農家豐收後的歡樂氣氛,為下面出遊寫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鋪墊。「臘酒」,指臘月(農歷十二月)里自釀的米酒。這是稻穀豐收後出現的喜人景象。臘酒在開春後飲用,外表顯得有點渾濁,但是它有著名酒般的醇美。何況農家主人又是那樣熱情待客,還備有豐盛的佳餚呢!豚,指小豬,這里「足雞豚」是形容農家待客的菜餚極為豐盛。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一聯膾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處,不僅在善於描寫難狀之景以及對仗的工巧,而是在於「等閑語言變瑰奇」,出語自然天成,又富於哲理,耐人咀嚼。把這種自然景象攝入詩篇里,在唐代詩人的筆下早就描繪過,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到了宋代詩人手裡,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時代接近於陸游的詩人還有強彥文,他的詩歌有唐人的風致,曾寫過「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的詩句<sup>①</sup>。但在意境的開拓上,可以這樣說,這些詩句要遠遜於陸游。這聯上句通過一個「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圍山巒重迭、流水縈繞的迷路的感覺,刻畫得形神畢現;下句承上,把移步換形所見之繁花似錦的春日美景,描繪得宛然在目。這樣使感覺的形象與視覺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優美動人而又奇妙的畫面。《唐宋詩醇》評這二句說:「有如彈丸脫手,不獨善寫難狀之景。」這個評價是有見地的。這一聯不僅寫得極其自然,而且用語淺近,含意豐富;彷彿信手拈來,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贏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如今已成為廣泛流傳的成語。當人們吟誦這兩句詩時,不單是欣賞這難以言狀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風光,而是從中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理思想的啟示——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詩由寫景轉入抒情,從村外之景轉寫村內之情。「春社」,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謂「立春後五戊日為春社」。即立春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當這一天將來臨時,村子裡不斷的吹簫打鼓聲音,響徹雲霄,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快氣氛。鄉民們還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農事的豐收。這個簡朴的古代風俗,在當時江南的農村仍然很流行。詩篇不僅反映了農民們渴望豐年的心願,也表達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是全詩的總結,也是漫遊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實淳美,這些都給詩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今後怎麼樣呢?詩篇以頻來夜遊之情收結,余韻不盡。如果說孟浩然詩的最後:「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麼,陸游詩的結尾用筆則比較婉轉,詩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後倘有機會乘月明之夜外出閑游的話,我拄著拐杖會隨時前來敲門敘談。這一歸結,點明了游村的詩題,而「夜叩門」與首句「農家」遙相呼應,不僅畫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尋味。
這首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的詩篇,題材比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塗抹,而自然成趣。詩人緊扣住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斷見聞,通過每聯一個層次的刻畫來體現。首寫詩人出遊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遊。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並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這可以說是繼承了孟浩然詩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發展了。
三<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陸游(1125一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