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的專職制

法官的專職制

發布時間: 2022-08-12 13:12:35

1. 司法機關的職能是什麼

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司法局是政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大家簡稱的公檢法司。四個系統職責不同,各有分工,司法局的主要工作包含:公證、律師法律援助、普法教育宣傳、監獄、勞教等

2. 中國法院 美國法院區別

法院本身很難說區別。但是中國和美國的司法體制有很大區別。
1.中國是大陸法體系,內是條文法;美國容是普通法體系(也叫海洋法體系),是案例法。
2.中國施行法官判決制度(大陸法體系一般這樣),而美國是陪審團審判制度(海洋法也通常是這樣)。
3.美國實施司法獨立原則,而中國的法院向人大負責。

3. 中國的司法機構主要的職能是什麼

法院行使司法權,主要審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選舉案件等。法院包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特別法院、軍事法院等。中國的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各國的審級制度有所不同,有三級二審制(如前蘇聯)、三級三審制(如法國)、四級三審制(如日本)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四級二審制和法院獨立審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開審理、被告有權獲得辯護等原則。各國法官的產生,或是由國家元首或大法官任命;或是由立法機關、法官委員會、選民選舉。中國的法官一般由各級權力機關選舉產生。西方國家大多實行法官終身制、專職制、高薪制和退休制。

檢察機關的職責是代表國家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並監督審判活動等。但是有的國家不獨立設置檢察機關,將檢察官附屬在法院系統內,或歸屬司法行政機關領導。有些國家對檢察官實行一體化原則,所有檢察官受總檢察長領導。擔任檢察官一般有嚴格的資格限制,有的國家規定在其任命之前須任辯護律師或法官等職若干年。西方國家的總檢察長一般由內閣任命。檢察官的任命按國家公務員的規章辦理,享有與法官同等的法律保障。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從屬於國家權力機關,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的法律監督機關,與法院平行。檢察人員由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任免,檢察長的任免報上級國家權力機關批准。

4. 請將(法官職務序列設置暫行規定)全文發給我,謝謝

法官職務序列設置暫行規定

中共中央組織部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

中組發[2011]18號

——————————————●————————

關於印發《法官職務序列設置暫行規定》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組織部、高級人民法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組織部,新疆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

兵團分院:

現將《法官職務序列設置暫行規定》印發給你們,請結

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在實施中有何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報告中央組織部、最高人民法院。

2011年7月6日

法官職務序列設置暫行規定

第一條 為加強人民法院法官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法官管理制度,推進法官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規定要求的人員。

第三條 法官按照法官職務序列進行管理。

法官職務名稱為: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

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

法官職務層次依法按等級設置,由高到低依次為:首席

大法官、一級大法官、二級大法官、一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四級法官、五級法官。

第四條 法官等級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首席大法官:四級至二級;

(二)一級大法官:八級至四級;

(三)二級大法官:十級至六級;

(四)一級高級法官:十三級至八級;

(五)二級高級法官:十四級至九級;

(六)三級高級法官:十七級至十一級;

(七)四級高級法官:十九級至十三級;

(八)一級法官:二十一級至十五級;

(九)二級法官:二十三級至十六級;

(十)三級法官: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十一)四級法官:二十四級至十八級;

(十二)五級法官:二十五級至十八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法官等級按照以下規定設置:

(一)最高人民法院設置首席大法官至一級法官。院長為首席大法官;副院長設置一級大法官、二級大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設置二級大法官、一級高級法官;庭長為一級高級法官;副庭長為二級高級法官;審判員設置一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助理審判員設置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一級法官。

(二)高級人民法院設置二級大法官至三級法官。院長為二級大法官;副院長設置一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設置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庭長、副庭長按照本級法院審判員等級確定;審判員設置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助理審判員設置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

(三)中級人民法院,直轄市所屬區人民法院設置二級高級法官至四級法官。院長為二級高級法官;副院長設置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設置四級高級法官、一級法官;庭長、副庭長按照本級法院審判員等級確定;審判員設置四級高級法官、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助理審判員設置二級法官.、三級法官、四級法官。

(四)基層人民法院設置四級高級法官至五級法官。院長為四級高級法官;副院長設置一級法官、二級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設置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庭長、副庭長按照本級法院審判員等級確定;審判員設置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助理審判員設置四級法官、五級法官。

(五)直轄市中級人民法院設置一級高級法官至三級法官。院長為一級高級法官;副院長為二級高級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設置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庭長、副庭長按照本級法院審判員等級確定;審判員設置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助理審判員設置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

(六)副省級市中級人民法院設置一級高級法官至四級法官。院長為一級高級法官;副院長設置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為三級高級法官;庭長、副庭長按照本級法院審判員等級確定;審判員設置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一級法官;助理審判員設置二級法官、三級法官、四級法官。

(七)直轄市所屬縣人民法院、副省級市所屬區人民法

院的法官職務設置,根據法官職務配備規格參照本條規定

確定。

第六條 各級人民法院按照規定的法官配備規格和各

等級法官職數設置法官職務。

各級人民法院各等級法官職數另行規定。

第七條 法官等級按照任職資格條件、程序確定。擔任領導職務的法官按所任職務等確定等級;不擔任領導職務的法官按級別和任職時間確定等級。

第八條 法官的級別,應當在法官等級與級別對應關系范圍內,根據其所任法官職務、德才表現、工作實績、資歷確定和升降。

第九條 法官等級與級別的確定、晉升或降低,按照規

定的程序和幹部管理許可權批准或決定,具體辦法另行規定。

第十條 法官等級和級別是實施法官管理,確定法官待遇的依據。

第十一條 軍事法院法官職務序列按軍隊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 本規定由中共中央組織部會同最高人民法 院負責解釋。

第十三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法官等級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附件:

一、《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法官職數比例暫行規定》

二、《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暫行辦法》

附件一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法官職數比例暫行規定

第一條 為規范地方各級人民法院法官職數的設置與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及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高級人民法院,設二級大法官1名;擔任副院

長的一級高級法官、二級高級法官職數按照規定的副院長職數確定;擔任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的二級高級法官按照規定職數確定,其他二級高級法官職數總和不超過副院長職數的50%;三級高級法官和四級高級法官職數總和不超過法官總數的55%。

第三條 中級人民法院,設二級高級法官1名;擔任副

院長的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職數按照規定的副院長職數確定;擔任副院長的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和其他四級高級法官職數總和,一般不超過法官總數的28%,最高不超過法官總數的32%;一級法官、二級法官、三級法官職數總和,一般不超過法官總數的50%,最高不超過法官總數的55%。

直轄市中級人民法院,設一級高級法官1名;擔任副院長的二級高級法官職數按照規定的副院長職數確定;擔任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的二級高級法官按照規定職數確定,其他二級高級法官職數總和不超過副院長職數的50%;三級高級法官、四級高級法官職數總和不超過法官總數的55%。

副省級市中級人民法院設一。級高級法官1名;擔任副院長的二級高級法官、三級高級法官職數按照規定的副院長職數確定;擔任副院長的三級高級法官、其他三級高級法官和四級高級法官職數總和一般不超過法官總數的40%,最高不超過法官總數的45%。

第四條 省、自治區基層人民法院,設四級高級法官1

名;擔任副院長的一級法官、二級法官和其他一級法官、二

級法官、三級法官職數總和不超過法官總數的60%,設有人民法庭的,不超過法官總數的70%。

直轄市所屬區人民法院,參照第三條第一款規定執行。

直轄市所屬縣、副省級市所屬區人民法院法官職數,在

法官職務配務規格限額內,參照本規定確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法院法官的選拔任用工作,堅持黨

管幹部原則,嚴格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的條件、程序進行。

第六條 人民法院司法行政人員的職務設置和職數,按照綜合管理類公務員的有關規定執行。

人民法院審判輔助人員的職數另行規定。

第七條 本辦法由中央組織部商最高院負責解釋。

第八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二

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完善法官等級和級別管理,規范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及《法官職務序列設置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必須貫徹黨的幹部路線和方針,堅持以下原則:

(一)黨管幹部原則;

(二)任人唯賢、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原則;

(三)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

(四)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原則。

第三條 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依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進行。

第四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庭長、副庭長等

級和級別升降,按照對應職務層次的綜合管理類公務員領導職務升降有關規定執行,其他法官等級和級別的升降,按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章晉升法官等級

第五條 晉升法官等級,按照法官職務序列,在規定職

數內進行。

第六條 晉升法官等級,應當具備擬任等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質、審判業務能力和任職經歷等方面的條件和資格。

第七條 晉升法官等級,在規定任職資格年限內的年度考核結果應當均為稱職以上等次。

第八條 晉升一級高級法官及以下等級的法官,應當具備下列任職年限條件:

(一)晉升一級高級法官,應當任二級高級法官四年以上;

(二)晉升二級高級法官,應當任三級高級法官四年以上;

(三)晉升三級高級法官,應當任四級高級法官三年以上;

(四)晉升四級高級法官,應當任一級法官三年以上;

(五)晉升一級法官,應當任二級法官兩年以上;

(六)晉升二級法官,應當任三級法官兩年以上;

(七)晉升三級法官,應當任四級法官兩年以上;

(八)晉升四級法官,應當任五級法官一年以上。

第九條 法官等級一般應當逐級晉升。

特別優秀的法官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或者越級晉升等級。破格和越級晉升等級的條件和程序另行規定。

第十條 晉升法官等級,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民主推薦,確定考察對象,並通過適當方式在一定范圍內發布考察預告;

(二)組織考察,研究提出晉升等級建議方案,並根據需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醞釀;

(三)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集體討論決定;

(四)對擬晉升等級人選進行公示;

(五)按照規定辦理任職手續。

第三章降低法官等級

第十一條 四級法官以上等級的法官,在定期考核中被確定為不稱職的,應予降低法官等級。

第十二條 降低法官等級,一般降低一個等級。

第十三條 降低法官等級,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提出降低法官等級建議;

(二)對降低法官等級事由進行審核並聽取擬降低等級法官的意見;

(三)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集體討論決定;

(四)按照規定辦理降低法官等級手續。

第十四條 法官被降低等級的,其級別超過新任法官

等級對應的最高級別的,應當同時降至新任法官等級對應

的最高級別。

第十五條 降低等級的法官,在新的職位工作一年以

上,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突出,經考察符合晉升法官等級條

件的,可晉升法官等級。其中,降低法官等級時降低級別

的,其級別按照規定晉升;降低法官等級時未降低級別的,

晉升到原法官等級時,其級別不隨法官等級晉升。

第四章 級別升降

第十六條 法官累計五年定期考核結果為稱職以上等次的,可以在法官等級對應級別范圍內晉升一個級別。

第十七條 法官等級晉升後,原級別低於新任法官等級對應最低級別的,晉升到新任法官等級對應的最低級別;三級法官及以上等級的法官,原級別巳在新任法官等級對應范圍的,在原級別的基礎上晉升一個級別。

第十八條 法官在受處分期間不晉升級別。受處分後,級別變動按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九條 法官級別的晉升或者降低,按照管理許可權,由決定其法官等級升降的機關批准。

第五章紀律與監督

第二十條 在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超機構規格、超編制、超法官職數晉升法官等級;

(二)隨意放寬或改變法官等級和級別晉升的資格條件;

(三)在考察工作中隱瞞、歪曲事實真相,或者泄露醞釀、討論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的情況;

(四)違反規定程序決定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

(五)突擊晉升法官等級和級別;

(六)任人唯親、封官許願、營私舞弊、打擊報復;

(七)其他妨礙法官等級和級別升降工作公正合理進行的行為。

第二十一條 對違反采辦法作出的決定,由有關機關予以糾正,並按規定對主要責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進行處理,觸犯法律的,依法處理。

第二十二條法官對降低等級不服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申請復核或者提出申訴。公務員主管部門和有關機關按照有關規定負責處理。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三條 本辦法由中共中央組織部會同最高人民

法院負責解釋。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5. 現代民主憲政包括人民的統治和什麼兩方面內容

1: 民主在今天是一個時髦的名詞,成了任人搶購的術語,甚至連許多軍人政權也宣稱要實行民主統治。在此情況下,梳理各種西方民主理論便顯得非常必要。民主並不服從單一的論說,現代西方民主理論光怪陸離、異彩紛呈,這里只能撮其大要,予以論列。

(一)直接民主或參與民主理論

這種理論是詞源學民主的直接推演,民主的詞源學定義很簡單,即人民的統治或權力。也就是說,民主按其純粹的和最充分的狀態來說,要求「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但這些學說面臨著實際操作上的困難。

人民主權學說為民主提供了基礎。權力屬於人民建立了一條有關權力來源和權力合法性的原則。它意味著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權力,只有表達人民意志的權力,才是正當的權力。

(二)精英民主理論

精英民主理論可以歸納為這樣幾點:(1)民主並不意味人民統治,而是社會精英或政治家的統治;(2)民主意味著多元的精英競取權力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採取政黨競爭的方式;(3)精英是開放的,人們有平等的機會成為精英;(4)公民定期選舉政治精英成為統治者。

(三)多元民主理論

多元主義民主理論力圖通過考察「團體政治」對現代民主制的功用來彌補這一缺陷。精英民主理論片面強調「精英政治」,過分強調政治家塑造政治生活的能力,而多元主義者則探討了選舉的競爭和有組織的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認為現代民主政治的實際競爭程度和使競爭各方滿意的程度,遠遠超過熊彼特模式的看法。他們並不認為權力集中於政治精英手中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遵從韋伯的看法,把多個權力中心的存在作為分析的出發點。按照多元主義的看法,社會中的權力安排並不是等級式的,而是競爭式的,它是代表不同利益的許多集團之間「無休止的討價還價過程」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這些集團包括商業組織、工會、政黨、婦女機構、宗教組織等。政治決策則是政府試圖調和這些集團之需要的結果。

(四)自由民主理論

自由民主理論才是西方的正統民主理論,現代民主是由市場經濟催生的,是英國人在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過程中逐漸達成的不僅因為它反映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實際發展進程,而且它還為這種制度奠定了價值基礎,如自由與人權、寬容、妥協和誠信等等,更重要的是它為西方民主制度提供了建制原則。自由民主理論提供了如下建制原則:

民主原則。是指人民有選擇統治者的權利。人民作為選民,是從選舉權的角度行使他們的權力,人民主權即體現於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政治也就是選舉政治,人民並不親自統治,而是選出統治他們的代表,直接民主則是沒有代表和代表傳送帶的民主。簡單地說,選舉不制定政策,選舉只決定由誰來制定政策;選舉不解決爭端,它只決定由誰來解決爭端。但是,選舉必須以自由輿論為前提,沒有自由輿論的自由選舉是毫無意義的。

憲政原則。憲政的核心含義,就是用憲法制約絕對權力以保障個人自由的制度。憲政是和法治(rule of law,法律的統治)融合在一起的,而反對以法而治(ru1e by law),後者只是把法律作為統治的工具。憲法本身即是一種對權力不信任的行為,因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33〕憲政制度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權力分立與制衡制度,其目的在於制約和限制任何絕對的權力並保障「有限政府」;另一方面是個人權利制度,它為政治權力劃定了疆界,為私域提供了屏障,是政治領域與非政治領域的分野,是政治權力運行的底線。個人權利制度使社會滋生了制約政治權力的力量,它是一種民間制約的方式。

共和原則。從詞源學上講,「共和」的意思基本上相當於公共利益(commonwealth or common weal)。共和把政治權力看成一種「公器」,它既不為任何人所私有,也不偏袒任何人的特殊利益。民主並不能保證這一點,單純的民主原則極易導致多數人專制。在現代,共和原則已融入自由民主之中。

2: 自由民主理論為西方民主提供了建制原則,但原則不等於制度,作為人類理想的民主必須落實到制度層面才能實現。現代西方民主制度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制度是現代西方各國民主制度帶共性的東西,直接體現了制度的民主性;第二個層面是指政府制度。

第一層次的制度有:

(一)選舉制度

選舉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礎。如果說選舉制度的形式,是近代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勢力反復斗爭的產物的話,那麼,普選權的確立則是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斗爭的產物。

普選權的本質意義就在於,使人民主權原則落到實處。不過,普選權的實現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在西方,它既是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確立和鞏固的過程,也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長期斗爭的結果,同時還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趨勢。

普選制意味著只有公民選舉產生的公共權力才具有合法性。這既是一種政治理念,又是一種政治原則。它向世人宣示,公民有權選擇公共權力機構。普選制產生的政府是民意政府,必須對人民負責;政府的權力則置於人民的監督與制約之下。

在西方,選舉是一種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不僅是表面上的投票行動,而且是一種民主秩序的構建方式,西方發達國家的選舉制度貫穿著自由民主的精神,它是資產階級維持政治統治的工具。

(二)代議制度

現代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都是代議制民主。在某種程度上,代議制民主是西方民主的同義詞。在制度層次上,代議制度是西方民主的核心和主要標志。在代議制民主中,人民通過選舉出來的代表掌握和行使立法和統治權。在許多國家也被稱作國會(如美國)。議會議決事項如法案或決議均由議員共同討論並經多數通過,議會享有立法權、預算的通過與監督權和行政監督權。為了防止草率立法,對議會的立法程序通常有嚴格的規定。根據英國議會的傳統,國會制定法律須經過「三讀」程序,即議案在全院會議中提出時宣讀標題(在下議院中已簡化成列入國會記錄)算「一讀」,在全院或全體委員會審議開始時進行「二讀」(全文),最後表決前進行「三讀」(也僅宣讀標題)。〔38〕在今天,代議制度通常要求對成年公民的選舉權不得有任何限制;選區的劃分基本公平,公職候選人的提名方式基本公開。

有些國家的議會只設一個議院,有的國家的議會設兩個議院。前者被稱作一院制,後者被稱作兩院制。在實行兩院制的國家中,上院(又稱貴族院、參議院、聯盟院)一般由州、省或地區的代表構成。在上院,每個州和省通常有相等的代表,而不論它們在人口與面積上的差異。下院(又稱眾議院、國民議會、聯邦議院)則通常完全由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現在西方大多數民主國家都實行兩院制,幾乎所有的聯邦制民主國家和大國民主都實行兩院制。與一院制相比,兩院制有更多的優越性,在大國尤其如此。兩院制比一院制有更大的代表性,能充分代表不同地區、不同人口和職業的不同的利益要求。兩院之間在立法上的配合與牽制,一方面使得立法機構能夠勝任現代社會繁重的立法任務,同時又通過賦予上院以一定的復議權來避免草率立法。實行兩院制還可以防止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之間因立場分歧出現的僵局,因為兩院中總有一院可以發揮協調作用。

(三)政黨制度

西方自由民主遵循多數決定原則,這就需要特別關注少數人的權利。因為所謂多數與少數只是一種臨時的組合,多數和少數隨時都在變化,面對不同的問題多數和少數會有不同的組合。一個人在這個問題上是少數,在另一個問題上則可能是多數。因此,少數的一方應有權利爭取他人的支持,使自己的意見有朝一日成為多數,而組成政黨則是凝聚支持、由少到多的一個重要途徑。少數派需要通過政黨的形式積累擴大力量,多數派需要靠政黨的形式去鞏固自己的力量。因此,民主政治下各方的人士都離不開政黨.

政黨現象的法理基礎,是民主國家肯定並保護公民的結社自由和參政權。公民可以自由地結成政黨來參與政治,通過競爭獲取國家權力,這是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所以,國家權力歸哪個政黨所掌握不是由憲法規定的,而是由自由、公平、競爭性的選舉決定的。

但是,一個國家採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是由該國的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決定的,不同的選舉制度對相應的政黨制度的形成起著促成和鞏固作用。換句話說,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是兩黨制,還是多黨制,是在現實政治中逐步形成的。民主並不等同於兩黨制。

政黨政治是民主選舉和代議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現代政治中,競爭和對立是自由民主中的常態;只要各個政黨之間彼此寬容妥協,相互監督制衡,遵循民主政治的游戲規則參政議政,就不會導致國家的分裂和武力的對抗。

(四)分權制度與司法獨立

遵循憲政原則,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是分立的,由憲法授予不同的機關來行使,分別屬於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這三個部門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獨立地行使自己的權力。這意味著三個部門之間不是服從與支配關系.廣義的分權制度還包括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縱向分權。在西方民主政治下,聯邦制和地方自治是實行縱向分權的最有效的手段。

中國人喜歡用數字說話,把西方國家的分權制度叫做「三權分立」。其實西方人並不這樣說。事實上西方國家所奉行的分權制衡原則,也絕非只限於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這「三權」之間。至少還包括聯邦政府(中央)與州和地方政府(地方)的分權制衡關系,國會中的參議院與眾議院的分權制衡關系,州政府內部的分權制衡關系,聯邦法院系統與州法院系統的分權制衡關系,等等。

在西方人看來,獨立的司法,是保障「一切人的權利和自由」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司法獨立,指法官獨立審判案件,不受任何干涉。其中包括:(1)司法組織獨立。(2)司法審判獨立。僅依據法律,不得依據非法律的文件或政策。因此,法官不受上級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的指揮或命令,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審判,只能在一審宣判後,依上訴程序變更其判決。在法官進行審判時不得受到任意干預。(3)司法人事獨立。

法官的不可更換制。這是指法官在任期屆滿前非經彈劫,不得被免職、撤職或令其提前退休。多數國家都實行法官終身制,實行法官在任期屆滿前「不可更換」的制度,以標榜法官職務的神聖不可侵犯。該制度主要是為了限制行政權力,從實際上和精神上保障「法官獨立」和「法官公正」。多數國家還規定:彈劾法官,只限於叛國罪、賄賂罪或其他嚴重罪行,而不得涉及失職行為。法官在法庭中履行職務,其言論不受追究。

法官專職制。西方國家普遍規定法官(治安法官除外)不得兼任行政職務,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兼任其他營利的職務(教學除外),也不得具有政黨身份或從事政治活動。

法官高薪制。許多國家規定給予法官高薪待遇。法官出差費用不受限制,實報實銷。西方國家認為,給予法官高薪,使其生活安定富裕,就不會發生賄賂、營私和舞弊的現象,就可保障法官公正無私。

法官退休制。各國一般都規定法官到達一定年齡可以退休,退休後可以拿到優厚的退休金。

實行以上法官保障制度,就可以保障司法獨立,法官不受黨派和集團影響,保持公正無私等等。

(五)軍隊制度

軍隊的政治中立與國家化是西方民主國家的鐵律。它們規定,軍隊不可介入政治與選舉,不能進入立法機關,因為軍隊若是被政治化,介入黨爭,或被賦予過大、或過於彈性的許可權,便有造成軍人干政的危險性。若用軍隊來處理黨爭,就會使正常的政治紛爭暴力化。

西方民主實行軍隊國家化的標志有三個:一是由文官來管理軍隊,軍隊的重大決策,包括預算、給養、戰略方針甚至軍事行動的最高決定權都掌握在文職人員手中,最高總司令由文職人員來擔任(通常是國家總統),這里當然不排除在決策時充分聽取高級將領的意見。二是軍隊的職業化,軍人以軍事為職業,不得經商,不得從事除軍事之外的其他活動。三是軍隊的政治中立化,這意味著軍隊必須與一切政黨徹底脫鉤,政黨撤出軍隊,軍人不得組成政黨或加入任何政黨,軍人必須退出立法機關,不得擔任議員。

第二層次的制度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議會制

議會制是議會內閣制或責任內閣制的簡稱。議會是由大選產生的,內閣則由議會產生,並必須對議會負責。獲得議會中多數議員支持的個人、派別、政黨或政黨聯合就取得了組閣權。一旦失去多數的支持,則或更換內閣或解散議會舉行新的大選。內閣首腦(總理或首相)通常由在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內閣閣員由政府首腦從議員中挑選產生,並經國家元首任命。如果議會對整個內閣的執政能力失去信任,或議會拒絕通過內閣的重要議案,或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投票時,內閣或要辭職,或要解散下院,舉行大選。如果大選後原執政黨仍佔多數,並對內閣表示信任,內閣就可以繼續執政,否則內閣必須辭職。各部部長如果被議會判定對其部門管理不善,亦須引咎辭職。

議會制是最早出現的現代自由民主的制度形式,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議會制民主政體的國家。

(二)總統制

美國是總統制的最典型的代表。與議會內閣制不同,在總統制下,總統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而是由公民以直接或間接選舉的方式產生,總統不是對議會負責,而是對全體人民負責。總統領導的內閣不是對議會負責,而是對總統負責,故內閣成員不必也不得具有議員的身份。議會無權更替政府,總統也無權解散議會。總統除掌握最高行政權力外,通常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而不論其是否有從軍的背景。對於美國總統制,我們最容易誤解的是把總統及其管轄的機構稱為政府,實際上,總統及其機構並不等同於政府,它只是政府的行政分支。有時我們看到,美國總統常常說了不算,還經常狡辯說是他做不了主,所以在和美國不同的國家交往中很容易引起外交麻煩。可是美國總統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實質上的一國之首,有些事情他的確做不了主。

(三)半總統制

這種體製表面上是議會制與總統制的混合,但實際上不過是總統制的一個變種,在這種體制下,總統的權力遠遠大於總理的權力。總統不僅有權解散政府,也有權解散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在半總統制下,總統的權力往往大於總統制下總統的權力。這種體制最早是由法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確立.

3: 整個制度不過像一部機器。要使制度運作起來,就需要人們不斷地為這種制度注入活力。在現代西方民主制度運作過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運行機制。

(一)參與機制

民主作為制度,它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強調公民的政治參與。在通常情況下,政治參與的主體是指不以政治為職業的普通公民。政治參與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自願性,即政治參與是公民在自願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參與政治事務、公共決策的行為;二是選擇性,即公民參與政治可以表達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政

現代西方發達國家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主要有五種:

一是以競選活動為中心的選舉參與。競選是西方國家決定政府、議會公職人員的通用形式,隨著普選制的逐步確立,選舉參與就成為公民最基本的參政活動。圍繞競選活動而形成的公民選舉參與,就成為公民政治參與的最基本形式。

二是以公民行使創制權與復決權為內容的投票行動。在西方國家,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是否最終生效,往往要由公民投票決定。公民投票作為政治參與的一種形式,有效地分割了代議制的立法權,甚至可以削弱黨派的作用,使政府的公共決策廣泛獲得公民的支持而更具有合法性。

三是以組織社團或利益集團(壓力集團)的方式,通過直接游說、間接游說、法院訴訟、為公職候選人捐助競選費用以影響選舉結果、每年公布他們評議國會議員的結果以影響議會決策等等手段,影響政府和議會的決策過程。

四是以公民自發行為為特徵的政治參與。主要包括:公民自發地與議員、政府官員進行個別接觸,或訪問、或寫信,反映情況,表達自己的訴求。公民也可以採取集體請願、示威遊行等方式對政府施加壓力,迫使政府就相關問題採取改革措施或改變態度。在西方國家,由於新聞媒介是開放的、中立的,因此,公民還可以利用大眾媒體表達自己的意見。

五是在地方性事務中直接參與。地方性參與或地方性自治(鄉鎮自治)體現了參與的真正含義,即親自參與和自發自願的參與由於地方性事務和公民的利益緊密相關,極易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參與程度很高。正是在這種自治性參與的實踐中,人民在政治上變得成熟起來,鍛煉了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培養了自己的參與能力,從而為實現大范圍的民主政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參與機制,在西方被認為是民主的主要表現形式。在西方國家,衡量參與的標準是自願性和選擇性,並不是參與程度和數量的高低。

(二)競爭機制

西方民主制度的另一個核心概念是政治競爭。政治競爭機制有兩個特點:一是程序的確定性;二是結果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競爭的游戲規則是公開的、確定的,而競爭的結果在競爭(如大選)發生之前對當事人和局外人來說都是完全不確定的。

西方國家的政治競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競選;二是考試。

競選,分全國性競選和地方性競選。全國性競選是指總統競選和議會議員競選;地方性競選是指州(郡、省)、地區的競選,包括州(郡、省)長和市議會議員的競選。政黨是競選的主要組織者.

西方國家政治競爭的另一種形式是考試,即用公開考試競爭的方法錄用各級政府公職人員,凡未經考試、沒有合格證書者,一律不得擔任任何行政職務。

西方民主政治十分強調文官要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明文規定文官不得參加黨派競選活動。考試,作為一種競爭機制,對於凈化政府公職人員隊伍,保證公職人員具備一定的素質,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率,避免在用人問題上產生腐敗,都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預防性的屏障。

(三)制衡機制

分權的目的是為了權力之間相互制衡。以權力牽制和約束權力,防止權力的濫用和腐敗的發生,是制衡機制的核心內容。「權力分立」不等於「分配權力」,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各種政治權力的「絕對分開」,而是既分立又互相制約,並保持平衡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每一個政治權力部門都應通過某種方式來牽制其他部門,

而就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關系而言,總統有權任命包括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內的法官,有權赦免一切罪犯,使法院無法對其進行法律追究。總統還控制著司法系統的警察、監獄等機構,此外還有行政裁判權等。但是法院也有制約總統的手段,聯邦法院的法官雖然由總統任命,但一經任命即可終身任職,所以法官可以不依附於總統,甚至作出不利於總統的裁定。法院還享有司法審查權,它可以宣布總統的行政立法違憲,可以對違反法律的一切行政官員進行法律追究。

再就立法權與司法權的關系而言,國會有權同意或否決總統所任命的法官,有權對法官進行彈劾,國會所通過的法律一旦生效,法院必須執行。然而,法院可以審查國會的立法是否違憲,若宣布為違憲,即中止執行。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具有判例的作用,判例實際上是法院的一種立法手段。不過,國會也有推翻判例的辦法,那就是制定憲法修正案,只要經過四分之三的州的批准,修正案即可生效,而無須總統簽署,法院也不可宣布其違法。

在作為立法機關的眾、參兩院之間,分權制衡原則也得以體現。《聯邦黨人文集》第六十二篇確認兩院制也是一種保護民主的手段:「兩個截然不同的機構要謀劃僭奪民權或背離職守,就必須取得一致的意見,否則只要有一個機構有野心和腐敗就足以這么做了。這樣一來人民就得到了加倍的保護。」

此外,聯邦與各州之間也強調分權制衡原則。根據美國憲法,聯邦政府只擁有少而明確的權力,「剩餘權力」都歸州政府,憲法第十條修正案對此作了規定:「凡憲法所未授予聯邦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分權制衡機制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之後普遍建立起來的權力運行機制。美國的分權制衡機制最具代表性。由於歷史傳統的因素和政府體制上的因素,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如英國、法國等,其分權制衡機制雖然不如美國那麼嚴整、規范,但卻都沒有偏離這一基本原則。

(四)糾錯機制

在西方國家,為了使民主政體正常運行,普遍建立起糾錯機制。它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到國家的各種制度安排之中。定期的、公正的、有效的選舉,是一種根本的糾錯手段,而分權制衡、兩院制、法治、司法獨立與司法審查、在野黨、利益集團、新聞言論自由等,則是經常發揮作用的糾錯機制。

所謂在野黨,是指暫時未獲得執政權,但在議會中卻擁有相當席位的政黨。有的國家稱之為反對黨。在野黨的存在,迫使執政黨不得不謹慎施政,不敢濫用權力,也不敢懈怠。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執政黨的制約和威懾力量。〔49〕。

在現代西方自由民主國家,還存在形形色色的、成千上萬個利益集團。這既是公民政治參與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具有糾錯的功能。這些集團代表某種特殊群體的利益、要求和目的,它們雖然不以奪取和掌握國家政權為目標,但卻通過院外活動,對議會和政府施加影響,使其制定出符合本集團利益的政策。在現代西方國家,眾多利益集團平等的生存和活動,在當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糾錯作用。

新聞與言論自由,是西方民主政治糾錯機制的重要方面。西方國家一般都有新聞與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定。按照美國民主的觀點,新聞媒體是為公眾而不是為政府服務的,表面上扮演了「政府的批評者」的角色,西方人直言不諱地把新聞媒體稱作是制約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第四種權力」。

(五)法律機制

在西方民主國家,法律籠罩一切。自由民主國家就是法律統治的國家,其核心是個人權利與個人自由的保障,並不是指國家用法律統治人民,任何個人和機構都不能超越法律。西方民主制度的運作離不開法律,沒有法律的統治也就沒有民主。

公民參與政治不能沒有法律,是法律賦予人民以選舉權,當其選舉權受到侵犯時,又是法律保障了他們的選舉權,是法律在糾正選舉中的舞弊行為,是法律在監督選舉資金的籌集和使用。在西方人看來,沒有自由輿論的選舉是毫無意義的選舉,又是法律提供了人民自由輿論的空間和平台,提供了輿論溝通的渠道。在重大事務上。法律同時還提供了全民公決的權利。不僅如此,法律還為人民提供了其他多種多樣的參與方式,如它使人民在地方性事務中能夠直接參與,並擁有決策權。因此,沒有法律,政治參與是無法想像的;法律規定了政黨競爭方式和手段,使政黨競爭有序化,避免了你我活式的流血斗爭,是法律確保了權力的和平交接。各種權力機構的權力,是由法律分割並予以明確的。各種權力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也必須遵循法律。沒有法律,在權力分立的國家,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權力的勾結、權力之間的傾軋與互相推諉責任,而不是「有限政府」的保障。在糾錯機制中,人們常常看到新聞機構的巨大作用.但新聞的作用只是暴露事實真相,事實必須納入法律程序才會起到糾錯的功能;政府是在法律之下和法律之中運轉的,法律劃定了政府的許可權,即使民選的立法機構也不能制定侵犯個人權利的法律,法院會根據高級法即憲法糾正立法機構的立法活動。「法治就含有限制立法范圍的意思,它把這個范圍限於公認為正式法律的這種普通法規條例,而排除那種針對特定個人或者使任何人為了這種差別待遇的目的而使用政府強制權力的立法」〔55〕。或許在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法律賦予了人們權利與自由,使個人挺立為權利主體,這是自由民主的根本基礎。所以,自由民主也就可以稱為「合法型民主」〔56〕。

6. 求現行的德國,巴基斯坦,俄羅斯,古巴憲法

德 國 憲 法

第一節 憲法的產生於發展

亞洲各國均向其借鑒,戰後憲政成功典範

一、歷史概要

35.7萬平方公里,8100萬人口,1871年統一,公布了第一部欽定帝國憲法,一戰後成共和國,1919年制定著名的《魏瑪憲法》,政權落入希特勒法西斯之手。二戰後為四大國佔領,美國要求德國民主化、非納粹化、非軍國主義化、非壟斷化、非集權化,使德國不再為威脅和平之源。1949年5月西部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0月東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二、聯邦德國基本法的制定

德國地方民主自19世紀就形成傳統,整體上卻處於專制狀態,西方三國首先恢復德國地方自治的民主制度,通過戰爭法庭確認了人的生命和尊嚴不可侵犯原則,文官中立,為社會服務而非為國家服務。1948年7月西方三國委託西部各州總結魏瑪憲法教訓(最自由的憲法卻產生了摧毀自身的獨裁力量),制定一部憲法。

1948年8月西部德國舉行憲法大會,確立聯邦制、自由民主秩序、設立憲法法院等憲法原則,以「基本法」名稱制定憲制文件。1949年5月各州議會派代表65人組成的制憲會議以三分之二多數三讀通過了基本法,成立聯邦德國。

基本法以魏瑪憲法為藍本,並作如下補救:1、總統由議會兩院選舉,無實權,成虛位國家元首,聯邦議院即下院為實際主權機關。2、保持政府穩定,,聯邦議院只能以「建設性不信任投票」推翻。3、全民公決限於處理各州關系的范圍。4、聯邦憲法法院審查政黨的合法性。5、比例代表制和多數代表制相結合的選舉制度,抑制小黨林立。

德國基本法是德國人的主權者行為,具有完全合法性。

三、基本法的發展和德國的統一

基本法經議會兩院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即可修改,剛性不強,50多年來已修改48次。

基本法修改有三項限制:1、不改變聯邦制;2、不改變各州參與聯邦立法原則;3、不影響憲法基本原則: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原則,聯邦制原則,社會民主和社會福利原則,人民主權原則,分權原則和人民抵抗權原則。憲法基本原則只可增加,不得取消。

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推倒,1990年5月原佔領軍四國和兩德擬定「四加二協議」,確立兩德統一步驟。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整體」加入聯邦德國。經聯邦議會兩院研究,基本法不作全面修改,以保持憲政的連續性。

第二節 聯 邦 議 會

實行三權分立政治體制,又是一個議會內閣制國家,立法權居於首,聯邦議會居於權力結構中央地位,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

一、聯邦議院

(一)組成與任期:民選656名議員組成,18歲居住三個月以上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則要獲得德國國籍一年以上。採取雙選票雙計票方式選舉,每一選民兩票,一票按相對多數代表制原則確定單個候選人當選,另一票按比例代表制原則確定政黨候選人當選名額。「5%條款」:政黨獲得第二票少於總有效票的5%或獲得第一票的議席數少於3席,該政黨則失去按比例代表制原則分配議席的資格,其以第一票當選的議員只能以個人名義參加議會活動,由此限制了小黨林立和紛爭。

(二)構成和組織

1、議員:是自由的「人民代表」和「全體人民」的代表,實行一般代表原則,據良心和人民福利表達意志,但實際上往往受議會黨團的指令。為保議員獨立性,基本法賦予議員生活保障權、不與追究和豁免權、拒絕作證權。

2、議長:一名議長,從力量最強的議會黨團中提名,四名副議長。

3、長老委員會:協商、協調機構,25名,由主席團成員和各議會黨團幹事長組成。任何立法和議事活動須經其建議方能舉行。

4、專門委員會:24個,屬常設委員會,多與政府各部門對口,便於監督政府,每個議員至少參加一個,由議會黨團調配。

5、臨時的特別委員會:討論某一重要法案,處理特定問題。

6、議會黨團:獲得5%以上席位的政黨在議院中的組織機構,議會的各項工作均須議會黨團的參與和協調,政黨聯盟也可共同組織一個議會黨團。設立議會集團制度,人數不符5%條款的政黨議員可以參加議會集團,權利與議會黨團幾乎一樣。

7、輔助機構:不參與決策,提供服務,如圖書館、檔案室、警衛室、行政處等。

(三)職責

處於中心地位,其他聯邦機關的創設機關。

1、組成聯邦政府的權力:議院換屆、總理辭職或逝世,總統與多數黨、執政聯盟或各政黨磋商確定總理候選人,提交聯邦議院選舉,未能當選,聯邦議院自己推選進行第二輪投票,仍未過法定多數,總統則解散議院以解決政府危機。總理當選後,提名部長人選由總統任命,宣誓就職。

為保持政府穩定,設立「建設性不信任投票」制度,聯邦議院不能象英國一樣進行一般的不信任投票,只有通過多數票選舉一為新總理後,不信任案才算通過。

2、立法權:與聯邦參議院共同立法。

3、監督權:有效控制行政權和行政機關,保護公民基本權利

1)預算權:預算案的制定和執行須得聯邦議院批准和認可,通過後成為預演算法案。

2)決議權:作出決議,要求政府採取某一行動,表達願望,督促政府積極行政。

3)質詢權:分議會黨團的大質詢和小質詢,反對黨攻擊政府的工具,還有議員個人質詢,為本地謀福利和提高個人知名度。

4)調查權:應四分之一議員要求,成立調查委員會,准備立法和監督特定事項。

5)專門委員會的監督:與政府各部對口設置,監督政府各部,有權傳喚證人收集證據。

4、其他職權:參與選舉聯邦總統、聯邦法官、一半聯邦憲法法院法官;對緊急狀態和防禦狀態作出決議。

二、聯邦參議院

各州參與聯邦立法和管理的機構。

(一)組成:由16個州的州長和部長組成,各州派出3到6人,現有68名議員,沒有屆數,隨各州自己更換,隨聯邦議院而確定會期。

(二)組織:1、議長:聯邦總統不能行使職權時,代理總統職務。2、委員會:17個,各州在各委員會有一個席位。3、全體會議:對委員會的決議和報告進行審查,各州利益高於一切,沒有議會黨團。

(三)職責

涉及各州的法律、基本法修改、聯邦與各州的關系、非常狀態的開始和終結,只有各州組成的聯邦參議院的參與和配合,才能通過。

1、立法權:自己可以提出涉及各州權利的法律案。2、審查權:審議和批准聯邦政府的行政法規和行政法令。3、參與歐盟事務的權力。4、代表權:各州權利的代言人。

三、聯邦立法

憲法將大部分重要的立法權賦予了聯邦即聯邦議會,將絕大多數行政權和司法權賦予了各州。聯邦議會的立法權分為專有立法權、並行立法權和原則立法權。

公民、團體、政黨均可創議立法,但只有聯邦政府、聯邦議院議員和聯邦參議院可以提出法律案,聯邦參議院提出的法律案首先交到政府附上意見後轉送聯邦議院。

聯邦議院經三讀程序通過法律案,再經聯邦參議院第二輪審議,沒有通過則須交由兩院各派16名議員組成的調解委員會處理,調解委員會建議取消和修改的,如果聯邦議院再次多數通過,法案就算通過,但涉及各州權益和修憲的法案必須再次由聯邦參議院復決通過才行。

由兩院一致通過的法案由總理、部長附署,經總統審查公布後生效。

第三節 聯邦行政機構

由聯邦政府和聯邦管理機構組成,作為議會內閣制國家,聯邦政府由聯邦議院產生並對其負責,但聯邦管理機構屬中立文官系統,不負政治責任。

一、聯邦政府

(一)政府組成與職責:由聯邦總理與各部部長組成,集體對內閣政策向聯邦議院負連帶責任,擔負兩大職能:1、引導議會中多數意志轉變為法律;2、將議會多數意志付與實施變為現實,即執行。

(二)聯邦總理的職權:1、組成聯邦政府。2、確定政治方針。3、機構設置。4、領導政府,主持內閣會議。5、進入防禦狀態時,取代國防部長擔任軍隊統帥,享有全部指揮權。

二、聯邦行政機構

(一)組成:包括聯邦各部、聯邦下屬機構、公法人團體及聯邦審計署。

(二)性質和職能:屬中立的文官系統,不捲入政治斗爭,是維持國家機器運轉的真正政府。其責任一為政府提供服務,將政治家們確立的政策和法律付諸實施,二為公眾提供服務,管理社會事務。

第四節 聯邦司法體制

一、司法體系與司法責任

(一)司法體系:典型大陸法系國家,分公法和私法,設立檢察官,負責公訴和法律監督。

(二)司法原則

1、實行法官專職制,只有法官有權審判;2、法官獨立審判,只服從法律;3、不得剝奪任何人接受法官裁判的權利;4、任何人有權在對他宣判前做出陳述;5、公正審理,保持程序正義;6、法律不溯及既往;7、不得非法限制、剝奪任何人的自由;8、被告有上訴權,公民有法律保護的權利。

二、司法機構與司法人員

(一)法院體系

一般由初級法院、州級法院和聯邦法院組成,聯邦法院只是作為上訴法院或某類案件的最高上訴法院。

德國法院類別上又有普通法院、勞工法院、行政法院、社會法院、財政法院五個部分,各自分為三級或四級;除此之外,德國還有聯邦專利法院和紀律法院系統。

(二)司法人員和法律職業

聯邦議院選出16名議員組成法官選舉委員會,由該委員會從取得法官職務資格的人中選舉產生法官,總統任命。法官獨立行使職權,終身任職,與政治相脫離,不得公開政治信仰和參加政黨活動。

德國從熟悉特定專業的公民中選擇若幹人擔任名譽法官,參與審訊和判決,也履行法官義務。名譽法官實際上就是陪審員。

檢察官是具有法官職務資格的國家公務員,屬於行政序列,受制於司法行政部門,獨立於法院系統。

第五節 聯邦憲法法院

一、聯邦憲法法院的性質和地位

性質上既是一個政治機構,又是一個司法機構。

聯邦憲法法院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監督國家機關:1、對法院裁判進行監督。應公民請求可對任何法院的判決審查,監督是否損害了公民的憲法基本權利。2、監督行政機關。3、監督立法機關。應公民或其他當事方的請求,審查法律是否違憲。4、處理許可權糾紛。聯邦議院、聯邦參議院、聯邦政府、議員、政黨等任意兩者之間發生憲法許可權爭議,聯邦與州之間、各州之間發生權力糾紛,由聯邦憲法法院做出裁決,起到維護憲法權威和三權分立體制及聯邦制原則的作用。5、其他作用。審理彈劾總統案,宣布政黨非法,接受選舉訴訟案,保障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聯邦憲法法院是聯邦范圍內最高司法機構,證明和維護基本法是「直接和有效的法律」,訴訟程序不同一般,有權宣布其他法院判決無效。通過時適用基本法,其所作的憲法解釋和判例構成德國憲法性法律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決對全聯邦的憲法機構、國會、法院和公共權力均有約束力。成為基本法的最高解釋機關,維護公民憲法基本權利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二、聯邦憲法法院的審判方式

1、具體的原則審查:普通法院審理具體案件時一方認為某項法律違憲,則裁定中止訴訟由法院將案件的憲法問題提交憲法法院裁定,憲法判決做出後,繼續普通訴訟。

2、抽象的原則審查:聯邦政府、州政府、滿三分之一的聯邦議院議員對已公布的法律可提請憲法法院審查是否違憲,不必與具體法律糾紛有關。

3、許可權爭議的評判:各憲政機關之間就基本法授予的權力范圍發生糾紛可提請憲法法院裁決。

4、受理憲法控訴:任何公民或法人認為某一法律或國家機關的行為違憲可提請憲法法院作合憲性審查,不管侵害是否已經發生或是否與自己有關。

5、民主和法治保障的審查:1)審查某一政黨是否違憲;2)審查某一公民是否濫用了表達自由;3)審理聯邦議院通過的總統彈劾案;4)審理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官彈劾案。

6、選舉審查與法律爭議:接受有關議員資格審查結論的申訴,審查兩個州在解釋基本法時發生的爭議,確定基本法條文的含義。

審理案件不公開,判決秘密做出、不收訴訟費。

三、組成和任期

16名法官,任期12年,不得連任,聯邦眾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選出一半。聯邦議院按比例選舉方式從各政黨中選出12名議員組成選舉委員會,該委員會以三分之二多數選舉法官。聯邦參議院也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選舉法官。從產生方式上看,聯邦憲法法院也是一個政治機構,法官也不諱言其政治態度和政黨歸屬。

聯邦憲法法院設正副院長各一人,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交替選舉產生,分別擔任國家法庭和基本權利庭的主席,兩庭各8名法官,均須有法官資格。

第六節 公民的基本權利

一、概述

1、以人權為基礎的權利觀

以人權道德為法治基礎,「非法之法」不是法,基本法第一條就規定人的尊嚴不可侵犯。基本權利是聯邦德國的立國基礎,人權是世界和平的基礎,國際公法的效力高於德國法律,構成德國居民的權利和義務。憲政制度從保護人的尊嚴開始,人權成為判斷一切政治行為的標准。

2、基本權利的法律意義

實行專門法院司法審查制,確保基本權利規范「直接有法律效力,約束立法、行政和司法」。人的尊嚴、人權保護和基本權利對國家機構的約束作用這三方面原則不得修改。

3、基本權利的性質

德國憲法基本權利包括公民權與人權,公民權是只有德國公民才享有的基本權利,人權是每一居住在德國的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享有的基本權利。大部分基本權利都屬於人權,並非所有人權都在基本權利中。人權的范圍要比公民權和基本權利廣。

二、基本權利

1、個性發展權:屬「首要自由權」、「原始基本權」,實現自我價值的自由。三個界限是不得侵犯他人權利、有害善良風俗、危害國家安全和自由民主基本秩序。

2、人身自由權

1)生存和身體不可侵犯權:生命權、身體權或健康權等。

2)被拘禁者的權利:不得非法剝奪人身自由,要求迅速審判。

3)公平審判權。4)住宅不受侵犯權。

5)遷徙自由。6)通信自由。

3、平等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上的平等對待,沒有特權,沒有歧視,國家不得資助任何宗教或政治觀點。

4、表達自由

1)信仰自由。2)言論和出版自由。3)教科文自由。4)集會權和示威權。5)結社自由。6)請願權。

5、勞動權:屬經濟權利,自由選擇職業、工作地點及職業訓練所。

6、社會權利

1)婚姻和家庭保護。2)公民權。:國籍權、不受引渡權、外國人的政治避難權。3)財產權。4)土地權。

7、抵抗權:保護自由民主秩序,捍衛現行憲法體制,保衛國家不受侵犯。

三、基本權利的界限

公民與國家行使權力的共同基礎是自由民主基本秩序即憲法秩序。「凡以攻擊自由民主之基本秩序為目的而濫用自由表達的權利,特別是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通信、郵政、電訊秘密權、財產權和避難權者,即喪失上述各種基本權利。聯邦憲法法院將宣布褫奪此類權利。」限制基本權利的措施不得危及基本權利的實質,不能借限制之名剝奪或取消基本權利。憲法法院是權利的捍衛者和人權保護的促進者。

7. 當代西方政治制度包括哪些

西方政治制度:是一個總的概念。它包含了所有西方國家,也就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
政治制度。它所包含的內容既可以是過件政權組織的具有根本性的政治制度,也可以是
保證國家政權組織正常運作的具體制度。
國家結構:是指國家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歷史變遷
1. 民族國家:指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具有同意的民族階級利益以及同質的國
民文化的、由本國統治階級治理並在法律上代表全體國民的主權國家。
2. 城邦:即城市國家,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每個城邦都是
自給自足的獨立單位,互不統屬,國小民寡。
3. 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國家中全體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行使決定國家大政
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的政治制度。
4. 議會君主制:是以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利機關、君主不直接支
配國家政權的政體形式。
5. 封建君主制:是對5-17世紀中葉西歐封建國家的主要的政治形態的一種統
稱。它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物。

第二章: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
1. 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權利和義務直接參與國家事務的決策和管理
的民主制度。
2. 代儀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據主權在民的原則,按照一定的程序選舉代表組成
代議機關,以行使國家最高權利的政治制度。
3. 世俗化:是指國家的合法性依據是「此岸原則」,即根據自行負責的理性來
建構其法權體系和同志技術的原則。
4. 人民主權思想:是近代西方思想學家提出的,在近代西方政治發展史上具有
重要的意義的理論成果。它以自然法、契約論為基礎,論證國家一切權利屬於人民,確
立人民的自由意志在國家生活中的最高地位,藉以否定君主主權論和議會主權論。
5. 分權:即權利分立,是指國家權利不能集中於國家機構的某個部門或者一部
分人,而應當合理地分割成若幹部分,由憲法授予不同的國家機構(部門)和不同的人
民所執掌。
6. 制衡:是指分立為不同部分的權利之間應形成彼此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何一
部分都不能獨占優勢。

第三章:選舉制度
1. 選舉制度:是現代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選舉產生國家各級代
表機關的代表和公職人員所應遵循的一系列原則與制度的總稱。主要包括選舉原則、組
織和程序等。
(現代意義上的選舉制度,是指公民通過法定的民主程序選舉代表組成代議機關來決定
國家政治事務,這是現代議會制確立以後的事。)
2. 普選制: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視性地平等地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選舉權的現代
選舉制度。
3. 秘密投票:又稱無記名投票。它是指選民遵循選舉法規定,按照自己的意願
填寫選票並親自投入票箱,選票不署名,不向其他人公開。
4. 強制選舉:是指並非出自選民意志的選舉,即公民在選舉中難以做到或完全
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參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給誰。
5. 選民登記:是指選民在行使選舉權之前須按照法律規定在選舉機構進行登記
,以確認選民身份。選民登記的過程也即選民資格審查的過程。
6. 選民資格:是指公民參加選舉所應滿足的法定條件。
7. 肯定資格: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取得選舉權所必須具有的資格。
否定資格: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取得選舉權所不能具有的資格。
積極條件:是指公民取得選舉權所應具有的情況。
消極條件:是指公民取得選舉權所不應具有的情況。
8. 候選人資格:是指公民享有選舉權所應具備的條件。
9. 直接選舉: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職人員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10. 間接選舉:是指代表或其他公職人員由選民投票選出的代表人選舉產生,即選
民先投票選出選舉人,再由選舉人投票選舉代表或其他公職人員。
11. 多數代表制:是指候選人或候選人所代表的政黨,只要在一個選區內獲得多數
選票即可當選。
12. 相對多數代表制:又稱簡單多數制。即由獲得本選取最多選票的候選人或候選
人所代表的政黨當選,無須超過半數或達到一定的比例。
13. 絕對多數代表制:是指在選舉中要進行兩輪以上的投票,在前幾輪投票中都要
求候選人必須獲得絕對多數票才能當選,最後一輪才由在上一輪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兩名
候選人競選,獲得相對多數票者當選。
14. 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據參加競選的各政黨候選人所獲得選票數,按比例分配議
席。
15. 混合代表制:是指在選舉中分別採用多數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兩種選票計算方
法。
16. 職業代表制:是以全國的職業團體和企業、行業協會如工會、商會、農會、教
育工會、律師工會、醫師工會等作為選舉代表的基本單位。
17. 競選:西方國家在投票選舉國會議員和其他國家公職人員之前,各候選人內為
使自己當選而展開爭奪選票的活動,就是選舉過程中所謂的競選。
18. 選舉監督:就是依法檢查選舉活動中的行為是否公正合法,其目的在於防止違
法與舞弊行為對選舉活動的破壞。
19. 當選爭訟:是選舉爭訟的一個重要類型,是指有關候選人當選效力的爭訟。
20. 文化測驗:是公民在登記為選民之前的文化水平測試,不僅要通過讀寫能力的
測驗,還要能閱讀和接受聯邦憲法和州憲法。
21. 選舉保證金制度:是指候選人需交納一定數量的「競選保證金」,如果選舉中
所獲選票達到了法律規定的一定比例,則可獲發還,否則由國家沒收。

第四章:政黨制度
1. 現代政黨:是階級和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一定階級或階
層中的活動分子,基於共同的意志,為了共同的利益,採取共同的行動,以期取得或維
持政權,或印象政治權利的運作而建立起來的政治組織。
2. 政黨制度:是指國家法律規定或實際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黨的社會地位和作
用,特別是政黨執掌、參與或影響國家政權的體制和運行機制。
3. 體制內政黨:是指那些在一個國家政黨政治運作中起主導或重要影響作用的
一個或多個政黨。
4. 體制外政黨:是指那些雖然可以合法存在,但是由於其在政黨競爭和國家政
治生活中只能起非常微小的影響作用,實際上是被排除在政黨競爭和政府體制之外的小
型政黨。
5. 合法政黨:是被一個國家法律承認,事實能夠公開參加政黨政治的政黨。
6. 非法政黨:被國家法律禁止,而轉入地下活動的政黨。
7. 政黨的結構危機:政黨的機制、構成和功能已經無法實現其組織目標。
8. 政黨政治: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狹義的政黨政治就是
政黨執掌政權的活動,廣義的政黨政治是指各國政黨為實現其政治綱領和主張而展開的
一切政治活動和斗爭。
9. 民主政治: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擁有實際的決定或影響政治決策的能力,
民主政治在體制上要求政治體系的決策民主化,公民通過民主選舉輪流擔任政治領導職
位等。
10. 寡頭政治:是指政治體系的運作受少數人掌權者的控制,公民對其無法行使有
實際意義的約束。
11. 金錢政治:鑒於金錢在這個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影響,人民用「金錢政治」來形
容現代政治。
12. 一黨制:一個國家長期由一個政黨職掌政權的政黨制度。
13. 兩黨制:指在一個國家中存在許多政黨,其中兩個居於壟斷地位的政黨,通過
定期選舉,長期有組織地輪流控制國家機器,其中一黨是執政黨,另一黨為反對黨。起
源於英國。
14. 多黨制:西方國家兩個以上的政黨聯合輪流執政,或幾個政黨聯盟輪流執政的
制度。
15. 利益集團:具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目標,基於共同得力儀要求而組成的
社會團體。
16. 「體制化」利益團體:那些被列入政治體制的利益群體,它們利用本身的強大
組織,影響政治決策。
17. 新技術革命:人類經濟、社會領域中的一場深刻變革。

第五章:議會制度
1. 議會:又稱國會。是現代西方國家的代議機構。
2. 一院制:議會只擁有一個議院並由它行使議會全部職權的制度。
3. 兩院制:是指議會設有兩個議院並由兩院共同行使議會職權的制度。
4. 議會黨團:議會中屬於同一政黨的議員組成的,以同意本黨議員在議會中的
行動為目的的政黨集團。
5. 質詢是議會內閣制國家監督政府的一種重要手段。議員採取口頭或書面的形
式向政府部長(大臣)提出問題,要求了解施政方針,具體內容及其工作進度,從而可
對之加以敦促和改正。
6. 彈劾:議會控制違法失職的政府首腦、高級行政官員或高級司法官員並追究
法律責任的一種司法程序。
7. 議會政治危機: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演變,國家干預和管理
社會經濟事務職能的不斷擴大,議會的傳統權利和對政府的作用相對削弱,議會代表人
民行使主權的權威性下降的一種政治現象。
8. 議會的解散:是指基於特別的原因,為更換下院議員,組成升年的議院而采
取的中斷全體議員法定任期,使之在任期屆滿以前喪失議員資格的行為。
9. 議會休會:議會會期中,議會嘔吐能過決議中止活動。
10. 法案的通過:採用表決的形式使法案成為法律的一項立法程序。
11. 調查權:指議會的政府行為進行調查並有權得到證言和有關記錄的權利。

第六章:國家行政制度(一)
1. 廣義的政府:泛指國家權利的所有機關。
狹義的政府:指與理發、司法相互制衡的行使行政權利的機關。
2. 國家元首:是指主權國家形式上或實際上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是國家機構
的組成部分,即首腦部分。國家元首通常是君主或總統。
3. 實權元首:在共和制國家中,國家元首被稱為總統或國家主席,由選舉方式
產生並有一定的任期,由於其往往兼任政府首腦,掌握很大權利,並是國家權利的中心
,因此被稱為「實權元首」。
4. 集體元首:凡由二人以上組成合議制的機關,由它的全體成員共同擔任國家
元首職務和行使元首職權者,為集體元首。
5. 內閣制: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利並向議會負責的一種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6. 總統制:由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並獨攬國家最高行政權利的一種政
體形式。
7. 半總統半議會制: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所規定的,以總統為國家權利中心
,以總理為政府首腦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
8. 委員會制政府:以實行合議制的委員會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政體形式。
9. 政府職能: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所發揮的功
能和作用。
(國家職能:國家在實際活動中所發揮的功能和作用。)
10. 獨立機構:西方各國政府除了各部之外,還有一些與政府各部有密切關系,但
獨立於政府之外的機構。這些機構往往是為某一專門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的管理職
能的一種行政組織,它比政府各部所屬的行政組織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第七章:國家行政制度(二)
1. 國家結構:在憲法的總體框架下對政府權利所進行的分配方法。
2. 國家結構形式:國家結構在特定國家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指國家整體與部
分之間以及中央政權機關與地方政權機關之間相互關系的構成形式。國家結構形式通常
分為聯邦制和單一制兩類。
3. 許可權劃分:依照憲法和法律對政府權利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以及在中
央政府各部門之間所進行的分配方式。
4. 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國家基於按地域進行管理的一般需要而組成的國家結
構單元所設置的政府。
5. 地方政府職能:地方政府在國家和地方事務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擔的職責。
6. 特區政府:國家為著某種政治的、經濟的或其他某些特殊目的而設置的地方
政府,這種地方政府的設置是為了適應各國的地方政治制度發展的需要,並作為一般建
只度地方政府的必要補充而出現的特殊形職能合並:地方政府之間為解決共同問題而合
作進行管理或提供服務。
7. 城市政府組織形式:趁勢政府實現政府權利的形式,主要指城市政府權利機
關之間的關系形式。
8. 城市政府職能:城市政府肩負的職責和功能後城市政府在社會生活中所發揮
的基本作用。
9. 城市規模:是指城市的人口規模或人口數量。
10. 城市功能:城市在國家或地區中所發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作用。它反映城市
的個性和特點。
11. 城市病:隨著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在城市的發展過程
中出現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矛盾,而這些問題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
發展,加劇了城市政府的負擔,使城市政府陷入了兩難困境。
12. 議行隸屬制: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系是隸屬關系,由理發機關產生行政機
關。
13. 議行同一制:立法權與行政權由同一機關掌握,士理發機關與象徵機關的關系
是同一關系。
14. 議行分立制:立法權與象徵權由兩個分立的機關掌握,理發機關與行政機關之
間的關系是分權與制衡的關系。
15. 議會委員制: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合二為一的城市政府組織形式。其主要特徵
是市議會擁有立法權和行政權,市議會負責作出決策並組織其設立的各種行政委員會執
行。
16. 議會市長制:理發權與行政權分別由兩個分立的機關掌握的城市政府組織形
式。
17. 市長制:又稱市長議會制,指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分設,立法與行政分立制衡
的城市政府組織形式。在實行市長制的城市政府中,在市長與市議會的關繫上,市長處
於優勢地位。
18. 議會-經理制:城市政府中所獨有的一種組織形式。指市議會專門聘請以為市
政專家任經理,主持市政府行政工作的市政府組織形式。
19. 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管理體制主要實際的是用何種手段培植社會經濟資源,借
助市場機智培植社會經濟資源,被稱為***。運用政府計劃培植社會經濟資源,被稱為
:計劃經濟體制。
20. 財政控制:中央政府通過財政手段對地方政府施加的控制。主要包括:劃定稅
收范圍,補助,控制地方財務行為。
21. 直接與地方居民發生關系的地方政府:基層地方政府
直接與中央發生關系的地方政府:最高層地方政府
介於兩者之間層級的地方政府:中間曾地方政府。

第八章:司法制度
1. 判例法:由法官從判例中推出的法律規則,又稱「法官法」。
2. 制定法:國家機關按法律和程
3. 序,以條文形式指定的,並經公布實施大法律和法規。司法獨立原則:就是
法院、法庭只順從法律、根據法定程序,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其他權利機關和任何個
人的影響和干預。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法律形式上宣布公民有獲得平等保護的權利,並可
通過控訴制度請求法院排除侵害,予以保障。
5. 訴訟程序:在訴訟和司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法定順序、方式和步驟。
6. 法官獨立:即法官只一發審判案件,不受任何外界的影響。
7. 法官的不可更換制:法官在任期屆滿前,非經彈劾,不得被免職、撤職或令
其提前退休。
8. 法官的專職制:法官在任職期間不得兼任其他職務,其中包括行政職務、中
央和地方議會候選人、教學以外的其他盈利性的職務。
9. 法官的退休制:法官到一定的年齡可以退休並享有優厚的退休金。
10. 律師:受過法律專業,在法律上有為其當事人於法院內外提出意見或代表當事
人的利益行事的人,又稱法律辯護人。
11. 陪審制度:審判機關一發由公眾中產生陪審員在庭審中參與審理案件的制度
12. 司法審查:又稱憲法審查。是西方國家通過司法程序來審查和裁決立法和行政
是否違憲的一種制度。
13. 行政裁判:國家行政機關以行政手段裁決行政爭議。具體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
規定對行政爭議和某些民事糾紛所作的司法裁決。

8. 司法機關包括哪些部門

司法機關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兩大類。另外,公安機關可以被認為是司法機關的一部分,在行使行政職能時則不屬於司法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獄偵查部門、軍隊保衛部門等其他負有刑事偵查權的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的過程中其角色同公安機關。
法院行使司法權,主要審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和選舉案件等。法院包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特別法院、軍事法院等。中國的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各國的審級制度有所不同,有三級二審制(如前蘇聯)、三級三審制(如法國)、四級三審制(如日本)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四級二審制和法院獨立審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開審理、被告有權獲得辯護等原則。各國法官的產生,或是由國家元首或大法官任命;或是由立法機關、法官委員會、選民選舉。中國的法官一般由各級權力機關選舉產生。西方國家大多實行法官終身制、專職制、高薪制和退休制。

檢察機關的職責是代表國家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並監督審判活動等。但是有的國家不獨立設置檢察機關,將檢察官附屬在法院系統內,或歸屬司法行政機關領導。有些國家對檢察官實行一體化原則,所有檢察官受總檢察長領導。擔任檢察官一般有嚴格的資格限制,有的國家規定在其任命之前須任辯護律師或法官等職若干年。西方國家的總檢察長一般由內閣任命。檢察官的任命按國家公務員的規章辦理,享有與法官同等的法律保障。中國的檢察機關是從屬於國家權力機關,獨立於其他國家機關的法律監督機關,與法院平行。檢察人員由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任免,檢察長的任免報上級國家權力機關批准。


法律依據】: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2條,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通過行使檢察權,追訴犯罪,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維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

9. 西方法院與法官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權分立」理論基礎之上的,「三權分立」理論以權力分立和制衡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司法權與立法權、行政權分開、並立,分別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由此形成了獨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國家的司法機關組織體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組織構成,而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嚴格地說,不是司法機關。就法院組織體系而言,西方國家大多實行三級制,只有少數國家是四級制(如英國)。
西方各國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產生,主要有任命、選舉兩種方式。大多數國家的法官由國家元首或議會或政府首腦任命產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數國家實行法官終身任期制。
西方國家強調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的表現就是「法官獨立」。只有在構成法律規定的罪行時(如德國,故意枉法罪)才負法律責任。實踐證明,西方對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國為例:
美國的法官制度作為英美法系中影響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對於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討了美國法官的選任、免職、辭職、退休、處罰、待遇以及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再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制度。這對於深化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有兩套法院系統,即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轄權。州法院管轄的范圍要比聯邦法院廣一些。比如,州法院對於幾乎所有的離婚和兒童監護案件、遺囑和繼承案件、房地產糾紛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轄權,並且審理大多數刑事、合同糾紛、交通違章和人身傷害案件。一般來說,聯邦法院可以審理涉及美國政府或者政府官員、美國憲法或聯邦法律以及州與州之間或者美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的糾紛案件。即使案件本身並不涉及聯邦法律,但是參加訴訟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爭議發生於美國公民和外國公民之間,該案件也可以由聯邦法院審理。聯邦法律要求聯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認對方的判決,但是按照憲法的有關條款,聯邦法律優先於任何與其沖突的州的法律。

熱點內容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
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 發布:2025-01-23 00:27:10 瀏覽:869
一站式供應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0:15:38 瀏覽:348
多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1-23 00:08:40 瀏覽:519
寧夏司法胡 發布:2025-01-23 00:06:05 瀏覽:168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
按照勞動法臨聘人員傷亡補助 發布:2025-01-22 22:47:54 瀏覽:796
法治宣傳月講話 發布:2025-01-22 22:47:52 瀏覽:336
民法王澤鑒 發布:2025-01-22 22:44:13 瀏覽:678
違反國家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22:37:35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