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組織法台灣
❶ 台灣地檢署是什麼機構
台灣司法制度簡介
司法制度從概念上講是一個國家的司法權、民眾的訴訟權和結合二者的正當程序原則共同構成的結合體。可是,人們在談及司法制度的時候往往側重司法權,我在這里也是如此。
就審判權而言,世界上有一元制、二元制和多元制之別,台灣實行的是三元審判體系,法院分為普通法院(民刑事)、行政法院和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從1949年開始,國民黨將過去在大陸實行的司法制度搬遷到台灣,這些制度在十年訓政時期有過一些調整,但大體上沿襲了北洋政府甚至是晚清的司法制度。公務員懲戒是在1947年憲法中才獨立出來。此外,台灣還有軍事審判,但這一制度的憲法根據並不是很清楚,僅僅是根據憲法中的「非現役軍人不受軍事審判」一規定而得出。軍事審判權並不劃歸司法權,而是歸入總統統帥權體系,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否參照了美國不得而知。如果這樣將軍事審判加進的話,審判體系就有了四種。
法官的保障也是司法制度中重要的一方面。對法官的保障,除了在憲法第80、81條對職務及身份獨立加以規定以外,法院組織法和一些條例也規定並強化了對法官的保障。憲法上的「終身保障」制度一開始被解釋為「至死方休」。後來人們提出了質疑,這一制度也作了調整,於是就有了七十歲不辦案可照拿全薪的「優遇制度」。
台灣的憲法解釋制度也很復雜。由於中國早期是將整套的西方法律移植過來的,故必須有少數專家對法律作出解釋,形成中國特有的解釋制度。台灣現行的解釋體制基本上沿襲了以前司法院的特色,不過是由司法院特設大法官組成的大法官會議而不是由最高法院行使。大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國民大會同意,任期九年。大法官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傑出的普通法官,一是有聲望的教授學者。解釋分憲法解釋和對法令的統一解釋兩種。
台灣的大法官解釋權在法律文字沒有改動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功能上的變化。在法律頒行之初,由於上面談到的原因,大法官會議不但有對憲法的解釋權,還有對法令作出統一解釋的權力。但後來隨著審判實踐的發展,大法官會議很少再對法令做統一解釋了(在1994年以來,只做了兩次),只做憲法解釋了。而且,憲法解釋也發生了變化,由抽象咨詢,這很類似此地的批復,變成具體憲法爭議的仲裁者。最高部門之間的爭議會提交到司法院,後來人民也能向司法院聲請解釋。1980年代大法官對終局裁判適用的法令若認定違憲,即可給予特別救濟,於是台灣就有了違憲審查。
審級方面,民刑事法院是三級三審,行政法院是一級一審。行政法院基本上是和法國一 樣獨立的審判體系,但從隸屬關繫上看又類似奧地利,因其隸屬司法體系,而非象法國那樣隸屬行政體系。明年將正式調整為二級二審。公務員懲戒實行一級一審,一定職等以上公務員的懲戒,須由監察院移送到司法部門。但不是以法院的形式,而是以會議的形式作出裁定。大法官已宣告了此一組織方式違憲。這樣在台灣,故未來公務員懲戒也將更司法化。
在司法行政方面,司法院在國外罕見。憲法規定司法院掌理民刑事。於是在司法院是法院還是行憲前的司法行政院的問題上一直存有爭議。但在行憲後,司法行政的的建制更加奇怪了。行政院下設司法行政部,該部掌管高等法院極其以下的各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司法院只管理終審法院的司法行政事務,且司法院實行首長負責制。
在1970年代末,由於政治改革的推動,司法體制也有了變化,所有法院都改歸司法院,司法行政部該稱法務部,掌管檢察體系同時是行政院的法律顧問,不再掌管高等法院以下的法院了。此外,司法院還為自己解釋出一個法案提案權,這樣司法院就有了一個政策主導權。
❷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79)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審判權由下列人民法院行使:
(一)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二)專門人民法院;
(三)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
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水上運輸法院、森林法院、其他專門法院。第三條 人民法院的任務是審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並且通過審判活動,懲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第四條 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只服從法律。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對於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任何特權。第六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當事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陰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開進行。第八條 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被告人除自己進行辯護外,有權委託律師為他辯護,可以由人民團體或者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或者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公民為他辯護,可以由被告人的近親屬、監護人為他辯護。人民法院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但是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合議制。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如果在上訴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二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都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也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第十三條 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准。死刑案件的復核程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編第四章的規定辦理。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提出的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的申訴,應當認真負責處理。
❸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2018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人民法院的設置、組織和職權,保障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職責,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
人民法院通過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決民事、行政糾紛,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人民法院依照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設置。第四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五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視。第六條人民法院堅持司法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護個人和組織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七條人民法院實行司法公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八條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第九條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本級人民法院的工作實施監督。第十條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第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接受人民群眾監督,保障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工作依法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第二章人民法院的設置和職權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分為:
(一)最高人民法院;
(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三)專門人民法院。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第十四條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設立的人民法院的組織、案件管轄范圍和法官任免,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有關規定。第十五條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和海事法院、知識產權法院、金融法院等。
專門人民法院的設置、組織、職權和法官任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和其認為應當由自己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對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三)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規定提起的上訴、抗訴案件;
(四)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五)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核準的死刑案件。第十七條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對屬於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布指導性案例。第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設巡迴法庭,審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確定的案件。
巡迴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巡迴法庭的判決和裁定即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第二十條高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三)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第二十一條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下級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六)中級人民法院報請復核的死刑案件。第二十二條中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
(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三)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四)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第二十三條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基層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❹ 法院級別
【法律分析】:中級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體系中的一個層級,其上級單位是高級人民法院,下級單位是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布局在除台灣省,香港、澳門特區以外的地級行政區以及直轄市內的人民法院。我國是四級法院體系,國家級別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其中有六個派出的巡迴法庭。【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十三條之規定,中級人民法院包括:1、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2、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3、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4、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下:第十八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一)重大涉外案件;(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下:第二十一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❺ 台灣立法院如何通過立案
提案是立法的第1個步驟。提案的來源為: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及符合立法院組織法規定之黨團。至於預算案之提出,則專屬於行政院。
提案先送程序委員會,由秘書長編擬議事日程,經程序委員會審定後付印。程序委員會置委員19人,由各政黨(團)依其在院會席次之比例分配。但每一政黨(團)至少1人。院會審議法案的先後順序,由程序委員會決定。
政府提案或委員所提法律案列入議程報告事項,於院會中朗讀標題(一讀)後,即應交付有關委員會審查或逕付二讀。委員提出之其他議案,於朗讀標題後,由提案人說明提案旨趣,經大體討論後,依院會之決議,交付審查或逕付二讀或不予審議。預算案於交付審查之前,行政院院長、主計長及財政部部長應列席院會,報告施政計畫及預算編制經過並備詢。
委員會審查議案時,可以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系人員列席就所詢事項說明事實或發表意見,以供委員參考。法律案交付審查後,性質相同者可以並案審查;但已逐條討論通過之條文,不能因並案而再行討論。議案審查完竣後,應就該議案應否交由黨團協商,予以議決;院會討論各委員會議決不須黨團協商之議案,得經院會同意,不須討論,逕依審查意見處理。
各委員會為審查院會交付之議案,得依規定舉行公聽會,邀請正、反意見相當比例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系人士出席表達意見,並將其意見提出報告,送交本院全體委員及出席者,作為審查該議案之參考。
第二讀會討論經各委員會審查之議案,或經院會決議逕付二讀之議案。二讀時先朗讀議案,再依次進行廣泛討論及逐條討論。二讀會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於議案之深入討論、修正、重付審查、撤銷、撤回等,均是在這個階段做成決議。經過二讀之議案,應於下次會議進行三讀;但如有出席委員提議,15人以上連署或附議,經表決通過,得於二讀後繼續三讀。
第三讀會除發現議案內容有互相牴觸,或與憲法、其他法律相牴觸者外,只得為文字之修正。立法院議事,除法律案、預算案應經三讀程序議決外,其餘議案僅需經二讀會議決。
委員對於法律案、預算案部分或全案之決議有異議時,得依法於原案表決後,下次院會散會前,提出復議動議。復議動議經表決後,不得再為復議之動議。
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
完成三讀之法律案及預算案由立法院咨請總統公布並函送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10日內公布之,或依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規定之程序,由行政院移請立法院覆議。
以上轉至台灣立法院的立法程序
至於你第二個問題,答案是不行,行政院可以發出"行政命令",但是這個行政命令必須要有法源依據(積極的行政依法行事原則)且不能跟現有法條有所牴觸(消極的行政依法行事原則)
❻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83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審判權由下列人民法院行使:
(一)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1983年9月2日修改)
(三)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
(1983年9月2日刪去第三款)第三條人民法院的任務是審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並且通過審判活動,懲辦一切犯罪分子,解決民事糾紛,以保衛無產階級專政制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秩序,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祖國,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第四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1983年9月2日修改)第五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對於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任何特權。第六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當事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陰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開進行。第八條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被告人除自己進行辯護外,有權委託律師為他辯護,可以由人民團體或者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或者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公民為他辯護,可以由被告人的近親屬、監護人為他辯護。人民法院認為必要的時候,可以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第九條(1983年9月2日刪去)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合議制。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1983年9月2日修改)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的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第十一條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由院長主持,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以列席。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如果在上訴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二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都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也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第十三條死刑案件除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殺人、強奸、搶劫、爆炸以及其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判處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權,最高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時候,得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行使。(1983年9月2日修改)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提出的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的申訴,應當認真負責處理。
❼ 台灣高等法院的歷史沿革
台灣高等法院 的前身應追溯至日治時期,1895年日本取得台灣,其後不久開始著手將西方司法制度引入,台灣總督府於同年10月7日,以軍事命令發布「台灣總督府法院職制」,設台灣總督府法院一座於台北,並於台灣各地置支部共11個,然由於依該職制審判僅一審且為終審, 因此台灣總督府法院僅是台北地區的最高審判機關,並無高等法院之設。
1896年總督桂太郎廢止軍政,改行民政,發布律令第一號「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改采三級三審制,於該年7月15日成立高等法院、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其中的高等法院全稱為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可視為本院之濫觴。本院首任院長為高野孟矩,當時又因無適當處所設置院舍,故暫借大稻埕之一民屋辦公。
1898年7月19日總督府改正「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後,廢止高等法院,改采二級二審制,僅余覆審法院及地方法院二種,因此,組織法上暫無以高等法院為名的法院。日本本土前此雖亦曾有名為「臨時法院」及「高等法院」的審判機關,但當時系以「裁判所」稱法院,上開命令使用「法院」而不以日本本土慣用之「裁判所」以稱呼審判機關,乃是因為當時台灣實行軍政,統治者又不願逕以「軍事法庭」為名,因此另外援引「法院」一詞代之,並沿用至日治終了以迄現今,因此台灣審判機關意外地早就以「法院」為名,與同樣繼承歐陸及日本而其後由國府帶入的中國審判系統正好相同。
1919年8月,在明石元二郎總督任內,台灣司法制度再度改革,台灣總督府法院於斯時仿效朝鮮之三審制,採取二級三審制,將覆審法院廢止,重新設立高等法院,又將高等法院分為覆審部及上告部,上告部成為當時台灣的終審法院。
1927年台灣的地方法院又分置單獨部及合議部,惟本院組織仍未變。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位於文武町三丁目,原系徵收民宅修建木造院落5棟,同時供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辦公,至1929年始動工改建,1934年4月,建築落成,是一棟三層鋼筋水泥大廈,高度僅次於總督府建築,同年遷入辦公,該建築即今司法大廈。
1943年,因二次大戰戰局吃緊,日本政府為求減輕法院負擔,將本土裁判所之戰時體制適用於台灣,對地方法院單獨部判決不服者得直接上訴於本院覆審部,再度成為二級二審制,該制行使至日治結束。計日治末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共轄有8座地方法院及地方法院支部,分別是台北及其宜蘭支部、花蓮港支部、新竹、台中、台南及其嘉義支部與高雄地方法院。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國府接收台灣,司法行政部派楊鵬為首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來台接收各級法院,同年11月1日接收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完畢之後,正式將其全稱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 。
該院位在台北市,而台灣各地方法院第一審民、刑事上訴及抗告案件,均須由本院審理,因此台灣南部訴訟當事人咸感不便,故該院奉司法行政部核准後,於1947年6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次年(1948年)1月1日,再改為今名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此為本院第一座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雲林縣以南及澎湖縣的案件。
1962年11月1日再成立第二座分院-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當時管轄台灣西部台中縣以南、嘉義縣以北的案件。
1965年5月1日,設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臨時庭轄花蓮縣及台東縣,1972年7月15日,本院更以花蓮臨時庭成立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轄區與臨時庭時期同。
1968年3月11日法庭大廈完工,同年7月1日啟用,遷移法院法庭及檢察官偵查庭(當時院檢不分)至此。
1990年2月1日再成立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轄高雄、屏東及澎湖地區地方法院之第二審上訴、抗告案件及該地區屬於高等法院管轄之第一審案件,同年5月1日,開始受理案件。
1998年7月30日司法大廈被「內政部」指定公告為國定古跡。
2000年間因本院人員、審判業務俱增,「司法院」與「法務部」又增建第二辦公大廈,並於2004年3月落成啟用,其中的一半提供高等法院民事庭使用,原法庭大廈僅余刑事庭,改稱刑事庭大廈。司法第二辦公大廈原編列總工程款十一億五千多萬元新台幣,由高院編列三分之二、法務部負擔三分之一。
❽ 台灣法律中「組織法」和「組織條例」有何區別
台灣的中央法規標准法第二條:「法律得定名為法、律、條例或通則。」內可見法律可包容含法、律、條例、通則四種。關於彼此分類大致標准如下:
一、法:凡法律所應規定的事項,屬於全國性、一般性或長期性事項,均得定名為法。例如:「土地法」、「專利法」、「行政院組織法」。
二、律:凡是含有正刑定罪的內容,且屬於軍事嚴峻罪刑者,其法律定名為律。例如:「戰時軍律」(唯一的律,已於2002年12月25日廢除)。
三、條例:凡就法律已規定的事項,屬於地區性、專門性、特殊性或臨時性事項,得定名為條例。例如:「海關緝私條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組織條例」。
四、通則:凡法律所規定的事項,僅為原則性或共同性者,得定名為通則。例如:「行政執行處組織通則」。
❾ 台灣司法院與法務部什麼關系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抄司法機關,襲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
憲法第78條:司法院解釋憲法,並有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行政院才有法務部
法務部的職權規定於法務部組織法第1~~第3條
法務部組織法第1條:法務部主管全國檢察、矯正、司法保護之行政事務及行政院之法律事務。法務部組織法第2條:法務部對於各地方最高級行政長官執行本部主管事務,有指示、監督之責法務部組織法第3條:法務部就主管事務,對於各地方最高級行政長官之命令或處分,認為有違背法令或逾越許可權者,得報請行政院予以撤銷、變更、廢止或停止其執行
❿ 法院怎麼劃分等級的
簡單的說法院分四復級制,我國審判體系是四級兩審終審制。
四級為:
全國最高人民法院,
各省級高級人民法院(包括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
各市(除直轄市)中級人民法院,
各區縣的基層人民法院。
注意:各人民法庭是屬於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庭的文件數名都必須是所屬的基層人民法院。
兩審終審是指一個案件最多經過兩級法院的審理就是生效的判決了。所以最高人民法院是不審理一審案件的,就是為了保證兩審終審制。
但是,在兩審終審之外也有申訴審。更加詳細的內容則需要對審判程序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學習。
(10)法院組織法台灣擴展閱讀: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第二條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審判權由下列人民法院行使:
1、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2、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