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法官
⑴ ····韓世忠·····(高分求教,騙分者勿入,謝謝!!!)
你說的應該是韓復渠,河北霸縣人,系民國時期的一個風雲人物,曾任山東省主席七年之久,成為蔣介石統治時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省主席。他任山東省主席時,軍政、財經、司法一把抓,儼然是個割據一省的「土皇帝」,成為一代梟雄。
一、叛馮投蔣
韓復渠最初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入伍,投入到馮玉祥門下,並成為馮玉祥的一員得力干將。隨著馮玉祥勢力的不斷強大,韓復渠的職位也不斷上升,到一九二○年,韓復渠已當上了旅長。且當時馮玉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培養軍事人才,還保送韓復渠到北京陸軍大學旁聽。到了一九二八年時,韓復渠已成為馮玉祥轄下的第三方面軍總指揮了,與此同時他還被任命為馮玉祥勢力范圍中的河南省省主席,可見馮玉祥對韓復渠的看重了。
一九二九年,馮玉祥與蔣介石因為國民革命軍「編遣」問題矛盾激發,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戰爭一觸即發。在當時的蔣桂戰爭一結束,蔣馮戰爭就開始醞釀,馮玉祥集中兵力,令部下通電討蔣。此時,蔣介石獲悉馮玉祥靡下的韓復渠、石友三兩人對馮玉祥心存不滿。原來,馮玉祥一向治軍很嚴,對於犯了錯誤的部下毫不留情,都要嚴厲處罰,象韓復渠這樣的高級將領也不能例外,有時犯了小錯,也要受到「罰立正、戰門崗」的處分,使韓復渠感到面子上很難看,於是對馮玉祥日漸不滿。蔣介石得知這個消息後,便乘機派人收買韓復渠、石友三二人,當即送給他們二人軍費各一百萬元,並許諾韓復渠的河南省主席職務不變,同時在以後的每個月將給他們二人軍費六十萬元。韓復渠接受了蔣介石的條件,立即投向了蔣介石,一瞬間,討蔣的主力便變成了蔣介石的生力軍,馮玉祥逼迫無奈,只好通電下野,末戰先敗。
二、「韓青天德政」面面觀
一九三0年,蔣介石調韓復渠到山東省任主席。到了山東後,韓復渠被人們戲稱為「韓青天」。因為他經常坐在省政府大堂上審問盜竊犯、毒犯、賭徒等各種刑事案件,對司法越俎越庖,而且他審案並不根據法律,全憑個人喜怒,任意胡為。他審案時,兩旁站立著執法隊軍法官等,他點名讓犯人站在堂口,定睛看一、二分鍾,給犯人相面,觀氣色,不多開口。他用右手向下一擄,再把手向右邊一伸擺,執法隊兵士就把這個犯人拉到右邊站著,用准備好的行刑汽車拉去槍斃。如果他右手向上一擄,再把手向左邊伸擺,執法隊就把這個犯人拉到左邊站著,這是被認為無罪,准備釋放的。不管有多少犯人,他都這樣相面、觀氣色、擄手示意完事。
有一次,山東省政府參議沙月波僱用的一個叫小道的聽差,當時才十五歲,沙參議派他去省政府給秘書長張紹堂送信,當時正值這位「韓青天」坐堂審問一批盜犯。小道一時好奇,站到大堂右邊看。執法隊竟把這個看審案子的小聽並差也居然推上行刑汽車。這個孩子嚇得大聲喊叫:「我是送信的!」韓復渠聽見就問什麼事?執法兵說:「報告主席,他說他是送信的。」韓立即回答說:「送信的也該槍斃!」原來「韓青天」錯誤地認為是他是給土匪送信的。孩子嚇得再也說不出話來,就這樣被糊里糊塗地被拉出去槍斃了。事後,沙月波等到吃午飯時,還不見小道回來,就向省政府秘書長張紹堂詢問,正值這個時候,軍法處核對死者名單,卻多了一具屍首,經查明之下,證明是誤將小道殺了。沙月波獲悉後,連忙帶同小道的母親哭到了省政府找韓復渠,說執法隊誤將小道推上汽車槍斃了。「韓青天」笑了一笑說:「現在他是小道,如不殺掉他,將來就是大盜!我也不叫沙參議為難,給他娘五百塊錢過日子吧。」事情竟然就這樣了結了。
韓常常出外巡視各地,美其名曰「視察民間疾苦」,其實是到處濫殺一陣,草菅人命。有一次,「韓青天」到了臨沂縣,又照例升堂查案,那天審訊的是一件兩姓相互仇殺的案子。有唐姓一家在一九二五年時被王姓殺死六口之多;一九三0年,唐姓復仇,把王姓殺死七口人。原來魯南人民強悍,在打官司花不起錢時,因此多採取直接行動,互相仇殺,並不報官。誰知這位「韓青天」在一九三五年秋天巡視到那裡,當時聞悉臨沂的這起仇殺事件,大為震怒,隨即下令傳來王、唐兩家,他只簡單地一問,便問姓唐的全家還有多少人?唐姓說:「家有十一口人,老的已八十四歲,小的才十二歲。」韓毫不思索地說道:「把唐姓全家十一口人全部抓起來,一律槍斃!」當時臨沂縣長對提醒韓復渠:「王姓也殺了人。」他卻說:「民國十四年我沒有來山東作主席,當時的事我不管;民國十九年我作了山東省主席,唐姓敢於亂殺人,那不成!你不要多說話!」嚇得縣長再不敢聲響了。當時顧問張聯升在旁勸說:「請主席把八十四的老頭子放了吧。」韓卻表示:「留著他也會哭死的,還是一齊殺掉了好。」於是唐姓一家老小十一口人全被殺光。
三、 抗日戰場的「飛腿將軍」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里出了兩個震驚全國的「飛腿將軍」,一個是劉峙,另一個就是韓復渠。
「八一三」事變後,韓復渠被委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負責在山東方面對日作戰,並擔任防守日軍不得越渡黃河的責任。十月日軍侵入山東,蔣介石命令韓復渠撥兩個師歸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指揮,起初頗為得手。當時韓復渠部展玉堂率領第八十一師在馮玉祥的指揮下,自禹城反擊日軍,連克復德州、桑園等地,正要乘勝追擊時,卻接到韓復渠的電令,要求他們停止進攻,在十小時內撤回禹城。韓復渠的命令令所有官兵都莫明其妙。原來,韓復渠在接受了守黃河的任務後,要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配發三十門重炮在黃河南岸,李宗仁滿口答應,然而當蔣介石得知後,心中卻不以為然,竟將已到位的重炮旅調走了。韓復渠知道後,憤怒得破口大罵蔣介石,說蔣介石這樣做,不是抗日,而是想犧牲他韓復渠的實力,消滅他的軍隊,於是,他韓復渠也只好保存實力了。因此,他便要求他的所有部隊撤退。當這些隊伍撤走後,日軍大批增援反攻,並渡過黃河,與韓復渠部谷良民的第二十二師發生激戰。韓復渠聞知後,以沒有大炮擋不住為由命令谷良民率第二十二師撤退。同時,韓復渠又命令他的其它部隊向泰安、兗州方面相機撤退。蔣介石知道後,給韓復渠發了一個萬分火急的電報,命令韓不得撤退,但韓復渠已退到了泰安,蔣又命令他必須固守泰安,可韓復渠卻置若罔聞,又退到了兗州,繼而退到濟寧,最後退到了曹縣,這才停了下來,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飛腿將軍」。隨著韓復渠的逃跑,日軍沒有得到什麼抵抗就把山東侵佔了,大面積國土隨著「飛腿將軍」的腳步聲淪喪了。
四、韓復渠之死
其實,自從韓復渠投靠蔣介石後,兩人就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在韓復渠投蔣後不到幾個月,韓就有了反蔣的預謀。韓任山東省主席時,他又一再打擊蔣介石在山東的親信,試圖將蔣的勢力排出齊魯大地,這就招致了蔣的痛恨,蔣也就進一步想殺韓以後快,在韓復渠為保存實力坐視國土淪陷事情發生後,蔣介石終於找到了殺韓的借口。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蔣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開高級將領機密軍事會議,並預先通知說為避免日本飛機擾亂,會議在夜晚舉行。韓復渠也被通知到會,到了開會的時候,韓復渠坐車到了河南省政府門口,即看見電燈旁貼著一張寫著「參加會議的將領請在此下車」的通知,並有軍警憲兵在指揮車輛,把車輛排列到旁邊的空地上,韓當時和很多與會的將領,一樣下車向里走。到了第二道門口,左旁屋門上貼著「隨員接待處」,於是韓帶去的三個衛士都被留在接待處。韓復渠同一些參加會議的將領,一路說說笑笑地來了「副官處」,看見貼有一張通知,上面寫著:「奉委座諭:今晚高級軍事會議,為慎重起見,所有到會將領,不可攜帶武器進入會議廳,應將隨身自衛武器,暫交副官長保管,給予臨時的收據,待會議完畢後憑收據取回。」看到不少將領紛紛將手槍從腰間掏出來交給副官處,韓也不疑有他,就將自己身上帶的兩支手槍,也掏出來交給副官處,然後跟著大家一齊進入會議廳。開會時,韓的左邊坐著劉峙。蔣介石親自主持會議,他開口便說:「我們抗日是全國一致的,這個重大的責任應該說是我們每一個將領義不容辭的責任,可是,竟有一個高級將領放棄山東黃河天險的陣地,違抗命令,連續失陷數大城市,使日寇順利地進入山東,影響巨大,繼而放棄濟南、泰安、使後方動搖,這個責任,應當有人負擔!」韓復渠也是有膽量的,他聽了蔣介石的話,毫不客氣地頂上去說:「山東丟失是我應負的責任,南京丟失是誰負的責任呢?」韓的話還未說完,蔣介石聲色俱厲地截住韓的話說道:「現在我問的是山東,不是南京;南京丟失,自有人負責。」韓正想開口反駁,劉峙就拉著韓地手說「向方(韓的號),委座正在冒火的時候,你先到我辦公室室里休息一下吧!」於是他拉著韓從會議廳邊門走了出來。
劉峙握著韓的手走到院內,來到一輛早預備好的小車邊,劉峙說:「坐上吧,這是我的車子!」韓那裡知道這個汽車就是逮捕他的工具。他上了車,劉峙卻說:「我還要參加會議去。」說時就車門關上了,在這個時候,汽車前坐上有兩個人爬到後車箱里來,分左右坐在韓的兩旁,並出示預先寫好的逮捕令,對韓說道:「你已經被捕了。」韓起先還以為前坐上兩個人是劉峙的隨從副官,看見了逮捕令,至此才知道這兩個人是軍統特務,又向外邊一看,沿途布滿了憲兵崗哨。汽車飛快地開駛到了火車站月台上,由兩個特務拉著韓的雙手,並肩登上了預先備好的一列升火待發的專車,並有大批荷槍實彈的憲兵、特務等分布在車箱內,直達漢口車站。然後用專車將他押送到武昌,即把韓交「軍法執行總監部」管理押在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一座二層樓上。這時已到了一月十二日夜晚,
一直到一月十九日,國民黨才組織高等軍法會審,何應欽任審判長,鹿鍾麟、何成任審判長官,賈煥臣任軍法官。然而,在審訊中,韓只昂著頭微笑,一句也不答復,也不請求寬恕。法官再問,還是一言不發。這個審問,其實就等於宣判,因為在逮捕令上,已註明了韓罪狀和革除韓的二級上將及本兼一切軍政職務。因此,韓已拿定主意見,一句話也不回答,到了二十四日晚上七時左右,有一個特務走到韓的面前說:「何審判長請你談話,跟我就去!」韓當時還以為真的是何應欽找他談話,就隨著下樓。到樓梯半腰中一看,院子里滿布了持槍待放的哨兵,他方知道自己死將臨頭,當時便說:「我腳上的鞋小骨些擠腳,我回去換雙鞋再去。」他邊說邊回頭,就在他回頭上樓的腳剛邁了一步,站在樓梯邊的特務已開槍向韓頭上打去,韓一回頭,說了一句:「打我……」此時連續的槍已打倒了他,歪在樓梯血泊中。他頭部中兩彈,身上中五彈,計打七槍而死。一代梟雄就此完結。
930年,韓復榘被蔣介石封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總指揮兼山東省政府主席,至「七·七事變」韓復梁在魯七年,多次來濟寧視察工作。現將其在濟寧的軼聞趣事,輟選幾則:
商民怒告官
韓復榘以一介武夫成為封疆大吏,掌握山東全省軍政大權,可謂青雲直上。在當時社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的親信隨從、至親好友也隨著他的高升而飛黃騰達。韓的馬弁(隨從警衛、侍從)李玉瓚被韓派來濟寧縣任警察局長。李走馬上任後,本著「千里為官只為財」,應大撈一—把的信條,對商號、群眾派夫派捐,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當時濟寧商民同業公會會長袁紹光帶頭,聯合濟寧知名人士、商民代表共13人簽名,撰寫呈文,歷述李玉瓚在濟寧的罪狀,上告到濟南韓復榘處,請求處理。不幾日韓派他的政法處長到濟寧,通知原、被告——齊去濟南,說韓主席將親自審理此案。原告整理好李玉瓚在濟寧派夫派捐、貪污受賄的證據材料,並把他公開張貼的派捐布告拍成照片帶上,一起去濟南打官司。在省府大堂,韓親自審案,省府大堂警衛森嚴,氣氛緊張,韓復榘坐在大堂後面的太師椅上。文書遞上狀紙,韓看後說:「帶袁紹先」,下面無回話,文書上去更正:「沒有袁紹先,是袁紹光」。韓大為不悅:「不管什『么袁紹光袁紹先的,將原告一齊帶—亡來」。眾人心中暗笑,堂堂省府主席竟把「光」字錯讀成「先」字。韓發問:「你們告李玉瓚,有什麼憑據?」大家把證據材料、照片等交上。韓看後陡然色變,大喊:「把李玉瓚帶上來1」質問李:「這些材料是否屬實?」李看到人證物證俱在,實難抵賴,只得低頭認罪。韓命
令:「拉下去槍斃!」軍警錯以為都拉下去,故一擁而上,兩人架一人,將原告、被告等十數人拉了就走。這時韓方覺說得過於籠統,就指著李玉瓚說:「把他一人拉下去」。軍警方撕掉李的胸章、警徽,將其拉了下去。這樣原告等14人才得以無事放開。審理結束,大家感到這是一次死裡逃生的告狀,雖然勝訴,猶心有餘悸。回到住處,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據事後聞知,韓雖然表面上做出「清官為民」、「大公無私」的樣子,但李玉瓚終究是他的親信,在李被拉下去之後,韓即暗中指使把李放走。
民女攔車告狀
1933年韓復榘來濟寧巡視,發現一青年女子攔車喊冤,狀告其弟殺害其母。這位自稱「韓青天」的大人物,責令縣長林開泰立即調卷,他要親自問案。
原來,被告叫程吉人,是南門外偏東蓮亭附近的民眾教育館辦事員。程家住在西門大街路南、濟寧縣政府對過。程父有一妻一妾,其妻生程壽人、程吉人兄弟二人,其妾生有一女即攔車告狀人,是被告的同父異母姐。由於兩房互相嫉妒,動輒惡語相加,終至矛盾激化,程吉人受其生母指使用磨快的菜刀連砍其庶母十三刀,將其活活殺死。因縣長及山東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僅判處程有期徒刑,所以其姐不服而上告。
韓重審後,認為原判太輕,殺人理當償命,遂命政警(俗稱衙役)將程吉人五花大綁,槍決在土山城根,此事一時震動魯西南。
逃亡濟寧
抗日戰爭爆發後,當北路侵華日軍進攻濟南時,韓復柒卻公開說:「我們有這些部隊,到哪裡都可以自立。帶著民生銀行,到哪裡都有花的,也有吃的」。並認為:「只要有了槍有了錢到哪裡都可以做土皇帝」。正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在日軍進攻面前,韓復榘不是率兵積極抗日,而是保存實力,棄地逃跑。1937年12月22日,日軍有1000多人從周林以北黃河渡口和濟
陽河過了黃河。蔣介石得知韓復榘有撤退的跡象後,給韓復榘發了十萬火急的電報,命令他不得放棄濟南。但就在蔣介石發電報之時,韓復榘已經逃到了泰安。隨即日軍佔領了濟南。12月 28日,韓復榘得知濟南失守和日軍乘勝追往泰安的消息後,仍繼續逃跑。蔣介石又發急電,要韓「死守泰安」,但韓已經逃到了濟寧,龜藏在濟寧潘家大樓。不僅如此,韓復榘還給從南京遷到武漢的國民黨統帥部發了「南京已失,何守泰安」的電報。
這次事件以後,蔣介石與韓復榘的矛盾進一步公開化。1936年1月11日,蔣介石策劃了一個誘捕韓復榘的騙局,就是所謂的河南開封「北方抗日將領會議」,將其騙至開封。會議以後,控制了韓復榘,將其直接押至漢口國民黨「軍法執行總監部」,並組織了審訊,判處死刑。 1月24日晚,在關押小樓的樓梯上,將其亂槍打死,時年48歲。顯赫一時的軍閥土皇帝韓復渠就此嗚呼。屍體後來埋葬於豫南雞公山。
另外提醒下,韓世忠是南宋與岳飛齊名的北伐四大名將之一,不要混淆哦。
⑵ 宋代官職
宋國的幹部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為18個級別(本朝好像是25級)
l 正一品有如下官員: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少師,少傅,少保,親王。
l 從一品主要是樞密使和郡王,還有太子太保等。
l 正二品的官有太尉和參知政事(就相當於宰相)
l 從二品是御史大夫,六部尚書和金吾衛上將軍以及節度使。
l 正三品是翰林學士,散騎常侍等
l 從三品有御史中丞,開封尹,上將軍,護軍,正議大夫、通奉大夫
l 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l 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l 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l 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l 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l 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l 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l 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l 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l 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l 承事、承奉郎,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l 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² 地方官制的特點
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上是兩級制,即府、州、軍、監為一級,縣為一級。
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級官吏則稱「判XX事」。以州為標准單位,多稱「知X州軍州事」。知州照例兼廂軍正印職。除知州外,每州設「通判」一人,其地位類似隋朝通守。州一級發出文件,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牽掣一下知州的權力。
縣一級的官吏,主要有知縣、縣丞、主簿和縣尉。知縣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擔任,也是一種差遣。
府州軍監以上的大區稱「路」。路一級的機構和職官,有監司和帥司。監司包括:「漕司(即轉運司,長官稱轉運使),負責一路的財賦和監察;憲司(即提點刑獄司,長官稱提點刑獄公事),負責一路刑獄;倉司(即提舉常平司,長官稱提舉常平公事)負責一路的倉儲。憲司和倉司也有監察責任,因而路一級可視為監察區。帥司,即安撫司(經略安撫司),長官為安撫使。安撫使照例兼任禁軍軍區的馬步軍都總管等軍事職官,同時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撫使下設有管軍的幕職官和管地方事務的曹掾官。安撫使兼禁軍首領又兼地方長官,許可權較寬。為防止安撫使權力過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撫使要受路一級監司的監察,同時要受到下屬的「走馬承受」的監視,「走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匯報安撫使的情況。由於路一級的軍、政、財、監四權分散,無統轄各權的職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區劃和官員始終沒有正式形成三級制。
宋朝的節度使、觀察使,名存而實廢,兩使下的幕職官、曹掾官與唐代不同,僅是閑差
⑶ 古代的什麼官是現在的法官呢
縣官、提刑官。在清朝末年法律制度改革之前,司法權的分配是這樣的
中央:一般所有皇帝都有最高司法權
周時設大司寇,為最高司法官
秦漢時最高司法官是廷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最高司法官仍舊是廷尉,但三國東吳稱大理,北朝的北周稱大司寇,北齊稱大理寺卿,東漢後,尚書台下均有兼管司法的部門
唐時,大理寺卿掌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百官犯罪案件及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對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及疑難案件有重審權;刑部尚書掌司法行政及復核權,類似現代司法部長一職.
宋時刑部尚書仍舊掌司法行政和復核權,但刑部左右曹可以審其他案件,職權有所擴大;宋太祖設審刑院,其職權是對地方上報案件進行備案,並對案件有評議權.宋神宗時審刑院並入刑部.大理寺此時地位下降,成為二線審判機關,即復核機關.
明清仍舊沿襲刑部審刑,大理寺復核的辦法.
地方:
一般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官員均有司法權,如縣、州、府長官等,比較特別的有:
宋時在州縣上設提點刑獄司,作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機構,其長官定期巡視州縣,監督審判,詳錄囚徒,可對地方官員的審判違法行為進行監督,輕者立即處斷,重者上報皇帝裁決。
明代的省設提刑按察司,長官為提刑按察使,有權審結徒刑案件,流刑以上案件則要報送中央批准執行;府一級無任何審判權,只是承上啟下,復審州縣上報案件;州縣一級有權審結苔杖案件。明代的司法審判制度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審判制度。即「縣官審、州官二審、府尹復審、按察使終審、刑部及皇帝終裁」
清代略有不同,州縣一級為第一審級,決苔杖;府為第二審級,掌復核;按察使為第三審級,決死刑、軍流等,但需上報執行;督撫為第四審級,可對徒刑案件結案,但軍流以上仍需上報刑部。
清代末的修法運動,大致吸取了近代的司法制度,但不完全,不贅述。 .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師;
秦朝:中央設廷尉,地方由地方長官負責;
漢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辦理;廷尉為專門機關,下設正,監,作監和右監等;
三國兩晉:襲東漢;
隋唐:中央設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御史台負責;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設知府,知縣,軍事,行政和司法和一;
元朝:中央設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 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縣廳州,府,按察使司,總督,巡
⑷ 求詳細的宋朝文武官制度,階官和軍職詳細設定。
宋官品 紹興、乾道、慶元。先後修定,間有官、勛已從罷省,而令仍不廢,今具載焉。
諸太師,太傳,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傳,少保,王,為正一品。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傳、太保,嗣王,郡王,國公,為從一品。
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 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諸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諸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諸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諸承事、承奉郎, 理親民資序者,從八品,承務郎准此。
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諸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只有品級的……LZ可以看看
提刑官是宋朝時「路」的行政官,應該相當於省長什麼的,那時的省都是按路來分的。
提刑官需要文官武官兩名同時來擔任。
⑸ 宋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等級
武將:
驃騎大將軍 從一 輔國大將軍 正二上 鎮國大將軍 正二
冠軍大將軍 正三上 懷化大將軍 正三 雲麾將軍 從三上
歸德將軍 從三 忠武將軍 正四上 壯武將軍 正四
宣威將軍 從四上 明威將軍 從四 定遠將軍 正五上
寧遠將軍 正五 游騎將軍 從五上 游擊將 從五
昭武校尉 正六上 昭武副尉 正六 振威校尉 從六上
振威副尉 從六 致果校尉 正七上 致果副尉 正七
翊麾校尉 從七上 翊麾副尉 從七 宣節校尉 正八上
宣節副尉 正八 御武校尉 從八上 御武副尉 從八
仁勇校尉 正九上 仁勇副尉 正九 陪戎校尉 從九上 陪戎副衛 從九
文臣(夾帶一些武職):
正一品:尚書令、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中書令、侍中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左僕射、右僕射、樞密使
正二品: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樞密副使、宣徽南院使、宣徽北院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院大學士
從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端明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左衛上將軍、右衛上將軍、左金吾衛上將軍、右金吾衛上將軍、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正三品:尚書左丞、尚書右丞、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學士、端明殿學士、龍圖閣學士、天章閣學士、寶文閣學士、翰林學士、樞密都承旨、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節度使
從三品:太子賓客、龍圖閣直學士、天章閣直學士、寶文閣直學士、樞密直學士、御史大夫、左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吏部侍郎、戶部侍郎、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工部侍郎、左驍衛上將軍、右驍衛上將軍、左武衛上將軍、右武衛上將軍、左屯衛上將軍、右屯衛上將軍、左領軍衛上將軍、右領軍衛上將軍、左監門衛上將軍、右監門衛上將軍、左千牛衛上將軍、右千牛衛上將軍、府尹
正四品:太子詹事、龍圖閣待制、天章閣待制、寶文閣待制、御史中丞、樞密副都承旨、秘書監、殿中監、太常卿、宗正卿、左衛大將軍、右衛大將軍、左金吾衛大將軍、右金吾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觀察使
從四品:左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光祿卿、衛尉卿、太僕卿、大理卿、鴻臚卿、司農卿、太府卿、國子祭酒、少府監、將作監、司天監、內客省使、節度留後、觀察留後
正五品:太子少詹事、中書舍人、門下給事中、直龍圖閣、直天章閣、直寶文閣、樞密承旨、左驍衛大將軍、右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左屯衛大將軍、右屯衛大將軍、左領軍衛大將軍、右領軍衛大將軍、左監門衛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左千牛衛大將軍、右千牛衛大將軍、防禦使
從五品: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客省使、引進使、四方館使、東上閣門使、西上閣門使、秘書少監、殿中少監、殿前都虞侯、侍衛馬軍都虞侯、侍衛步軍都虞侯、左衛將軍、右衛將軍、左金吾衛將軍、右金吾衛將軍、府少尹、團練使
正六品:太子左喻德、太子右喻德、左司諫、右司諫、光祿少卿、衛尉少卿、太僕少卿、大理少卿、鴻臚少卿、司農少卿、太府少卿、國子司業、都水使者、軍器監、吏部郎中、戶部郎中、禮部郎中、兵部郎中、刑部郎中、工部郎中、客省副使、引進副使、四方館副使、東上閣門副使、西上閣門副使、諸軍都指揮使、刺史
從六品:少府少監、將作少監、軍器少監、司天少監、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起居郎、起居舍人、司封郎中、司勛郎中、考功郎中、度支郎中、金部郎中、倉部郎中、祠部郎中、主客郎中、膳部郎中、職方郎中、駕部郎中、庫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司門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左驍衛將軍、右驍衛將軍、左武衛將軍、右武衛將軍、左屯衛將軍、右屯衛將軍、左領軍衛將軍、右領軍衛將軍、左監門衛將軍、右監門衛將軍、左千牛衛將軍、右千牛衛將軍、王府長史、王府司馬
正七品:左正言、右正言、太常博士、皇城以下諸司使、樞密兵房副承旨、樞密吏房副承旨、樞密戶房副承旨、樞密禮房副承旨、吏部員外郎、戶部員外郎、禮部員外郎、兵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工部員外郎
從七品:中書主事、門下主事、尚書主事、國子博士、太常丞、宗正丞、秘書丞、殿中丞、皇城以下諸司副使、閣門通事舍人、諸軍副都指揮使大都督府司馬、京縣令
正八品:太子中允、太子中舍、太子洗馬、太子諸率府率、左贊善大夫、右贊善大夫、大理正、左衛中郎將、右衛中郎將、左金吾衛中郎將、右金吾衛中郎將、左千牛衛中郎將、右千牛衛中郎將、節度行軍司馬、節度副使、赤縣令
從八品:太子諸率府副率、中書令史、門下令史、尚書令史、東頭供奉官、西頭供奉官、左班殿直、右班殿直、秘書郎、著作佐郎、光祿丞、衛尉丞、太僕丞、大理丞、鴻臚丞、司農丞、太府丞、少府丞、將作丞、軍器丞、司天丞、諸軍都虞侯、留守判官、節度判官、觀察判官、縣令
正九品:大理評事、秘書省校書郎、御史台主簿、太常主簿、宗正主簿、秘書主簿、殿中主簿、光祿主簿、衛尉主簿、太僕主簿、大理主簿、鴻臚主簿、司農主簿、太府主簿、少府主簿、將作主簿、軍器主簿、司天主簿、國子助教、指揮使、留守推官、節度推官、觀察推官、軍事判官、赤縣丞
從九品:副指揮使、州別駕、州長史、州司馬、司理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錄事參軍、教授、縣丞
高一品以上者為「行」,下一品者為「守」,下二品以下者為「試」,品同者不用行、守、試,餘職准此
⑹ 宋朝官制的官員品級
諸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為正一品。(全為加官,不是常職。南宋末年的左右丞相,也為正一品),尚書左右僕射
諸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太子太師、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國公,光祿大夫為從一品。
門下侍郞,中書侍郎,諸金紫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開國郡公,上柱國,為正二品。
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傅、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
諸宣奉、正奉大夫,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上護軍,為正三品。
諸正議、通奉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開國侯,護軍,為從三品。
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諸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諸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諸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諸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諸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6)宋朝軍法官擴展閱讀:
官職機構
1、三省六部
①門下省:門下省:又稱「左省」。其長官名義上是門下侍中,但很少委任過,實際上有名無職。副長官是門下侍郎,另外又委派一名給事中任「判門下省事」真正掌管本省的職權。其屬官有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司諫、左正言以及給事中等。
②中書省:又稱「右省」。其長官名為中書令,實際上也有名無職。副長官為中書侍郎。又另委派一名中書舍人任「判中書省事」,真正掌管本省職權。
③尚書省:又稱「都省」。其長官名義上是尚書令,還有左右僕射、左右丞等,但尚書令從不委任。實際上另外委派諸司三品以上者或學士一員任「權判尚書都省事」。
④戶部:宋初設三司總管全國財政,戶部幾乎無所職掌,只委派「判戶部事」一員,接受各地土貢,至時陳列於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時,撤銷三司,全國財計始歸戶部。
⑤禮部:宋初設太常寺禮院。真宗時又設禮儀院,主管禮儀之事。禮部只委派「判禮部事」一員,掌管科舉,奏補太廟齋郎等事。
⑥兵部:宋初設樞密院,掌管軍事政令,武臣銓選則歸三班院和審官西院負責,兵部只管皇帝儀仗、鹵簿、武舉、義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員。
⑦刑部: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機構之一,主管全國刑政,並審復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時,創設審刑院,將刑部審復權撥歸審刑院,審刑院成為全國另一最高司法機構。
2、樞密院
樞密院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簡稱「樞府」。宋代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共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
3、三司使
三司是北宋前期最高財政機構,號稱「計省」。唐末稅法混亂,田賦、丁稅的收入無法維持王朝的龐大費用,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鹽鐵和度支。五代後唐明宗始設鹽鐵、度支和戶部「三司」,宋初沿之。
4、監察機構:宋代監察機關,沿襲唐制,中央設御史台,下設三院。
5、諸寺監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祿、衛尉、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等寺。
6、內侍省
內侍省是宋代宦官的總機構,另設入內內侍省以統轄親信宦官。
7、翰林院
宋代中央的文職機構有翰林學士院,這也是沿襲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親信顧問之官,其地位很重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官制
⑺ 宋朝官職大全
宋朝官職等級
正一品:
【職官】:太師、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師,少傅,少保
【爵】:王
從一品:
【職官】:樞密使、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正二品:
【職官】: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鎮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勛】: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書、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
【爵】:開國縣公
【勛】:柱國
正三品:
【職官】:觀文殿學士、翰林/資政/保和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保和/端明殿學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左右散騎常侍、權六曹尚書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勛】:上護軍
從三品:
【職官】: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直學士、御史中丞、開封尹、尚書列曹侍郎、諸衛上將軍、太子賓客/詹事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雲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勛】:護軍
正四品:
【職官】: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壯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勛】:上輕車都尉
從四品:
【職官】: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
【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明威將軍
【勛】:輕車都尉
正五品:
【職官】: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
【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寧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勛】:上騎都尉
從五品:
【職官】: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請大夫
【武散官】:游騎將軍、游擊將軍
【爵】:開國男
【勛】:騎都尉
正六品:
【職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
【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
【勛】:驍騎尉
從六品:
【職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員外郎、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
【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
【勛】:飛騎尉
正七品: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樞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赤縣令
【文散官】:朝請郎、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
【勛】:雲騎尉
從七品:
【職官】: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閤門宣贊舍人、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
【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
【勛】:武騎尉
正八品:
【職官】: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京府判官、京畿縣令、赤縣丞、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
【文散官】:給事郎、承事郎
【武散官】:宣節校尉、宣節副尉
從八品:
【職官】: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閤門祗候、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諸州縣令/丞、赤縣尉、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
【文散官】:承奉郎、承務郎
【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
【職官】: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
【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從九品:
【職官】: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諸州縣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
【文散官】:文林郎、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⑻ 誰知道"帶汁諸葛亮"---郭倪
公元1206年,宋朝出兵北伐,任命郭倪為京洛招撫使,這個郭倪還真走運,出其不意攻下金國邊境重鎮泗州。宋軍四道並進,統帥郭倪攻宿州(今安徽宿州);大將李爽攻壽州(今安徽鳳台);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王大節攻蔡州(今河南汝南)。但結果卻敗得很慘,四道相繼失敗。金軍分九路渡過淮河追擊,一連攻陷十餘州,再度抵達長江北岸的真州(今江蘇儀征),揚言造艦渡江,宋朝上下震恐。
最初起兵時,郭倪議論自負,莫敢攖者。岳飛的後人岳珂曾在"桯史"中記載一件事:一日,(郭倪)持扇題其上曰:三顧頻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蓋意以孔明自許。......余至泗,正暑,見其坐上客扇,果有此兩句,然後知所聞為不誣也。倬既潰於符離,僎又敗於儀真,自度不復振,對客泣數行。時彭法傳師為法曹,好謔,適在座,謂人曰:此帶汁諸葛亮也。傳者莫不拊掌。倪知而怒,將罪之,會罷去,遂止。"
耶律休哥曰:想當初,郭倪出師泗洲,大獲全勝,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朝上下也以為是諸葛亮再生,誰料想金軍主力一到,立刻連戰連敗,成了縮頭烏龜,至於"議論自負、莫敢攖者",不過又一個趙括而已。
⑼ 我想知道關於宋朝的官位名稱和職務大小
1 宋朝官職
宋太祖南征北戰統一中國之後,許多投降的割據政權遺留的官職一時沒法肅清,造成宋朝官職最多最繁瑣,成為後代效仿的榜樣,從此官員越來越多,百姓越來越苦。
宋國的幹部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為18個級別(本朝好像是25級),從楊家將,水滸和精忠岳傳中可以留意一些官職的設置。
正一品有如下官員: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少師,少傅,少保,親王。
潘美就當過太師,是文官裡面最高的人物了,還有蔡京也是太師,對了,秦檜也是太師,怪不得古裝戲裡面太師都是反角。
從一品主要是樞密使和郡王,還有太子太保等。
岳飛被收了兵權之後,就和韓世忠張俊一起當樞密使,岳飛後來被平反,追賜的鄂王稱號也屬於郡王一級。
正二品的官有太尉和參知政事(就相當於宰相)
水滸裡面逼反林沖的高俅就是這一等級,基本上是武官的最高職位,可見宋朝以文官為重。
從二品是御史大夫,六部尚書和金吾衛上將軍以及節度使。5d
正三品是翰林學士,散騎常侍等
從三品有御史中丞,開封尹,上將軍,護軍,正議大夫、通奉大夫 )以下的官僚就又多又濫啦,沒有耐心的請跳過
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太中大夫,保和殿、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敷文閣侍制,左、右諫議大夫,權六曹侍郎 七寺卿,國子祭酒,少府、將作監,諸衛將軍、輕車都尉,為從四品。 NX?% #63
中大夫,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觀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協忠、中侍大夫,開國子,上騎都尉,為正五品。 bLh^lKG-
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書少監,內客省使,延福宮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樞密都承旨,中亮、中衛、翊衛、親衛大夫,殿前馬、步軍都虞候,防禦使,捧日、天武、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團練使,諸州刺史,駙馬都尉,開國男,騎都尉,為從五品。 E'xW-Lq
朝議、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尚書左、右司郎中,國子司業,軍器監,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諭德,入內內侍省、內侍省都知副都知,宣慶、宣政、昭宣使,拱衛、左武、右武大夫,入內內侍省、內侍省押班,樞密承旨、副承旨,驍騎尉,為正六品。 hTmg\eKe>
朝請、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文殿、秘閣修撰,開封少尹,尚書諸司郎中,開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將作、軍器少監,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飛騎尉,為從六品。 lEbL]Qb
朝請、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諫,尚書諸司員外郎,侍講,直龍圖、天章、寶文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樞密副承旨,樞密院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太子侍讀、侍講,兩赤縣令,雲騎尉,為正七品。 ZA\\>4`5
承議郎,左、右正言,符寶郎,監察御史,直顯謨徽猷、敷文閣,太常、宗正、秘書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說書,內符寶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醫官,合門宣贊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諸率府率,親王府翊善、贊讀、直講,判太醫局令,翰林醫效、醫痊,武騎尉,為從七品。 s-9l
奉議、通直郎,七寺丞,秘書郎,太常博士,樞密院計議官、編修官,敕令所刪定官,直秘閣,著作佐郎,國子監丞,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評事,訓武、修武郎,內常侍,開封府諸曹參軍事、軍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縣令,兩赤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令,太史局五官正,中書、門下省錄事,尚書省都事,為正八品。 oYUw,xt
宣教、宣議郎,御史台檢法官、主簿,少府、將作、軍器、都水監丞,寺、監主簿,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太常寺奉禮郎、太祝,太學、武學、律學博士,主管太醫局,合門祗候,樞密院逐房副承旨,東、西頭供奉官,從義、秉義郎,太子諸率府副率,親王府記室,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監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京府、節度、觀察、防禦、團練、軍事推官,諸州簽判,節鎮、上中下州錄事參軍,京府諸曹參軍事、軍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從事、從政、修職郎,京畿縣丞,三京赤縣、畿縣丞,諸州上中下縣令、丞,兩赤縣主簿,尉,諸府諸曹,節鎮、上州諸司參軍事,節度副使、行軍司馬,防禦、團練副使,太史局丞、直長、靈台郎、保章正,翰林醫愈、醫證、醫診、醫候,三省樞密院主事,守闕主事、令史、書令史,為從八品。 _V% C)+
作者: 梅花1令 2006-10-16 11:03 回復此發言
--------------------------------------------------------------------------------
2 宋朝官職
承事、承奉郎,殿頭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國子太學正、錄,武學諭,律學正,太醫局丞,忠訓、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壺正,京畿縣主簿、尉,三京赤縣主簿、尉,諸州別駕、長史、司馬,樞密院守闕書令史,為正九品。 ? @s3oG
承務郎,高班,黃門內品,承節、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諸司參軍,諸州上中下縣主簿、尉,城砦、馬監主簿,諸州司士、文學、助教,翰林醫學,為從九品。 h?)H<Lc
E<fb2jtG
可以看出,級別越低,官職越多,不過縣令是八品,不是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哦。
地方官制的特點
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上是兩級制,即府、州、軍、監為一級,縣為一級。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級官吏則稱「判XX事」。以州為標准單位,多稱「知X州軍州事」。知州照例兼廂軍正印職。除知州外,每州設「通判」一人,其地位類似隋朝通守。州一級發出文件,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牽掣一下知州的權力。 W*
縣一級的官吏,主要有知縣、縣丞、主簿和縣尉。知縣由中央派出的官吏擔任,也是一種差遣。 府州軍監以上的大區稱「路」。路一級的機構和職官,有監司和帥司。監司包括:「漕司(即轉運司,長官稱轉運使),負責一路的財賦和監察;憲司(即提點刑獄司,長官稱提點刑獄公事),負責一路刑獄;倉司(即提舉常平司,長官稱提舉常平公事)負責一路的倉儲。憲司和倉司也有監察責任,因而路一級可視為監察區。帥司,即安撫司(經略安撫司),長官為安撫使。安撫使照例兼任禁軍軍區的馬步軍都總管等軍事職官,同時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撫使下設有管軍的幕職官和管地方事務的曹掾官。安撫使兼禁軍首領又兼地方長官,許可權較寬。為防止安撫使權力過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撫使要受路一級監司的監察,同時要受到下屬的「走馬承受」的監視,「走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匯報安撫使的情況。由於路一級的軍、政、財、監四權分散,無統轄各權的職官,因而宋朝地方行政區劃和官員始終沒有正式形成三級制。
宋朝的節度使、觀察使,名存而實廢,兩使下的幕職官、曹掾官與唐代不同,僅是閑差。
宋朝很重視總結前朝政制利弊,並加以改革和調整,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去掉一些舊隱患,又生長出一些新弊端,影響著宋王朝國力的發展。
⑽ 宋代冤假錯案中如何追究法官的責任呢
話說冤假錯案不只今天才有,歷朝歷代也是屢見不鮮。我們今天就來聊一樁發生在宋代的錯案。南宋孝宗年間,一份自邊關發往朝廷的軍事密函在路上被人私自拆封,還被塞進一封匿名信。朝野震怒,下令徹查。後獲悉是池州遞卒(送軍事信函的士兵)汪青所為。時宋朝正與金國兩軍對峙,汪青觸犯軍紀,事關軍國,自然是後果嚴重,判個斬首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