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勇法官
❶ 湖南高院遇害法官家屬發聲,從他的話音里能聽出哪些問題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每個人都要遵紀守法。湖南一個法官因為正義,被當事人報復不幸離我們而去。
丈夫發聲
法官家屬說,當事人和自己妻子是同校,是校友。當事人因為訴訟事情,向妻子求情,妻子沒有同意,選擇拒絕,因為當事人被仇恨蒙蔽,選擇報復妻子。
從法官家屬話里,我們看到了兩點,第一說妻子秉公辦事,廉潔,不慘私人感情,不敢情用事。第二說明當事人心中有怨恨,把校友當成自己最後救命稻草。遭到拒絕,失去了精神支柱,走極端。
我想起了,法官有權申請迴避案件。如果這個案件當事人,與自己有關心,可以申請迴避,告訴自己同事,領導。就像這位法官,在校友找到自己時候,出現拒絕情況下,我們可以現在迴避這個案件。
從這件事里,這位法官為了正義,犧牲自己生命,讓我們感到心痛。當事人,被怨恨蒙蔽,要接受法律制裁,感到可惜,就因為自己執念。親手毀掉自己人生。
也告訴我們,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都要堅持自己底線,有自己原則。在這前提下,我們也要保護好自己,盡量不要讓別人對我們產生怨恨,出現問題,我們要多關心,和對方好好聊聊,化解矛盾。
❷ 美國最高法院有幾大法官
美國最高法院有9大法官。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審判機構,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從一個開始不受人重視的小角色躍升為如今一言九鼎的大人物可以說主要得益於以下因素:
1、美國三權分立的憲政框架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三條對國家的司法權進行了規定。雖然起初三權之中司法權處於較弱的地位,但開國先賢們始終堅持權力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力圖通過三權之間的相互牽制使得各個部門安守本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這種特殊的分權體制內逐漸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2、判例傳統
美國承繼了英國普通法的判例法思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大量判例的積淀,不斷刷新原有的憲政原則,在憲政結構各個層面不斷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使得美國憲法獲得了長久不衰的生命力,適應了新的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每個判例都折射出美國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主題、基本社會現實和主導的法律理論和法律思想。因此,美國憲法的發展史主要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史,聯邦最高法院是憲法的現行發言人,在程序所規定的界限和對憲法基本理念加以尊重的基礎上,聯邦最高法院成為進行冷靜再思考的場所。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聯邦最高法院一直在塑造著美國。
3、富有開拓精神的大法官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建立之初,三權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如憲法的解釋權和司法審查權的歸屬並無定論,聯邦最高法院傑出的大法官們在案件審理中巧妙地將這些權力收入囊中,為聯邦最高法院日後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在廢除種族隔離和保護人權上,以沃倫為首的大法官們也走出了勇敢的一步,表現出了非凡的膽識和胸懷。
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正式頭銜都是用Justice(公正),而非通常用的Judge(法官),可見其地位之崇高,美國人把他們看作是憲法所賦予的廣泛個人自由的監護者和解決全國性重大爭論的仲裁人,大法官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法律貴族和政治精英,他們總是站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審時度勢,用手中的法之金劍,指引美國憲法的行進方向,美國憲法中即使是最微小的進步與變革都深深地滲透著大法官們的縝密智慧與穿透現實、洞察未來的力量。
4、妥協的精神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以及國家與民眾之間,適應不同的社會背景,為各個時期社會重大問題的交鋒提供了公開的場合,以公開的方式將社會問題肢解、剖析;以判決的形式對各種利益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利益之間的沖突做出權衡,弱化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
❸ 法律圈內這四者目前的社會地位狀況如何——法官、檢察官、律師、教授。
初春,我被派到上海培訓一個月,這座繁雜的城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滿街女孩子們非常時尚的裝束,處處可見的工人們的藍色外衣,地鐵里攢動的人頭和冷漠的眼神,新天地里交錯的觥籌與混雜的語言,各式優雅豪華的新舊別墅,以及陰暗的弄堂、潮濕臟亂的共用衛生間和廚房。所有這些城市的貧富元素都在這里自然地混合了。當我在上海的同學請我吃那些赤醬重油的上海菜時,他一再給我解釋這不是本幫菜,本幫菜更清淡適口。我到他的住處看過,狹窄的樓道上去,是十分局促殘破的小房間,卻必須支付每月一千元的租金。他自豪地告訴我,這邊是浦西的黃金地段啊,浦東雖然便宜但上海人都不願意住那邊。我可以理解他作為上海人的自我優越感,但卻無法接受在普遍的生活重壓下仍然自我陶醉的井底之見,他對其他城市的輕視根本不需要理由。
有一個周末,我曾經站在上海的街頭,看人群洶涌地從身邊流過。我這小城市裡來的人真的是有些吃驚,我彷彿可以聽到這座城市因為負載這么多的人流而喘息著。當突然下起大雨時,整個市區的交通都癱瘓了,滿街的車子摩肩接踵地挪著,喇叭按得震天響。在半夜裡,我也常常被這樣的喇叭聲驚醒,在我們那個城市早已禁鳴很多年了。而且我常常被這里不高的服務水平惹得生氣,我也試過在下班高峰時去擠公共汽車,幾乎全部以最後打的告終。如果我是遊人,我或許只會看看外灘和陸家嘴的摩天大樓,但我突然有興趣去更深地了解它。當我離開時,我在這座城市感到一種狂躁的氣息,我因此感到十分疲勞,同時也知道了自己只能呆在小城市裡。
從上海回來已是晚上,雷來敲我的房門,說看到我家的燈亮了。他給我煮方便麵時,我累得歪在沙發上不想起來。當熱騰騰的雞蛋面端上來時,我忽然覺得十分感動。我興致勃勃和他談起在上海的所見所聞,他不太專心地聽著。後來他告訴我,我們庭的審判員王因為涉嫌受賄而被檢察院正式立案了。我非常震驚。對於我來說,王是一位和藹的大叔,因為一進法院我就是他的書記員,他可以說是我的師傅了,他對我的幫助我從來感激。雷並不很了解具體案情,只是知道已經被確認的數額有兩萬,這已經夠關上幾年了。
我去上班的時候果然沒有看到王,我問同事們關於他的事,大家都直嘆氣。過了幾天,王到院里來。四十歲出頭的人,卻突然變得十分蒼老,他客氣地和同事們打著招呼,匆匆收拾了自己的東西就走了。我不知道如何與他對話。後來王被判了三年徒刑,沒有緩刑。這件案子不止牽涉他一個人,中院的一個法官和銀行的一個處長也同時被指控,而咬出他們來的是一名和他們相熟的律師。為此全院又開了一次廉潔自律的思想會議,院長並沒有過多地談論王的事情。我聽說王並不是膽大之人,收到的賄款他都整整齊齊的藏在家中,到案發時一分錢也沒動。有人因此說他笨得可以,我卻覺得有些難過。為了那幾萬元錢,王的人生已經被攔腰切斷了。
那個春天於是變得特別寒冷。本來很愛睡懶覺的我卻在每天凌晨醒來,在陽光還未刺破薄霧的時候就已經走在上班的路上。那潮濕的空氣沾滿我的發梢,裸露的耳朵一摸總是凍得冰冷冰冷的。我開始喝咖啡,雖然只是速溶的,但卻一天可以喝幾杯,雷為此勸我要小心胃。爸爸媽媽已經開始關心我的單身問題,對他們來說,我即使還不想結婚,也應該有個穩定的男朋友了。自從楊結婚以後,我發現身邊未婚的同學越來越少。男生們有些都抱上兒子了,我們這些女生就顯得越發是老姑娘了。
可是日子過得這樣快,我雖然有時覺得孤單,卻心情平靜地不起一點漣漪。自從丁常常向我抱怨她的男友早出晚歸後,我對現代的愛情方式提不起一點勁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雷的若即若離。我不知道我們這樣的關系維持下去會變成什麼,可能還沒有綻放激情就淡成友情了。我不了解他的想法,他似乎很關心,又似乎很願意與我保持距離。我現在習慣了他的偶爾出現,有時仍會想念他,但沒有了惴惴不安的激動和費盡心思的揣測。丁氣急敗壞地搬到我的住處後,雷來得更少了。
丁的那位行政主管四處尋歡的事跡敗露以後,他彬彬有禮地向丁提出分手。丁已經辭掉了工作,因為惱羞成怒而窩在房間里幾天不出。她會在半夜點一支蠟燭,穿著白色的睡袍,幽幽地坐在窗前。我第一次看到那情景,差點給她嚇個半死。我不理她,任她終日"表演失戀"。一開始我讓她吃飯,她總以怨婦的眼神看看我,再搖搖頭。餓了兩天後,她就受不了了。那天我下班回家,看她一個人坐在地上,抱著肯德基的全家餐正在啃最後一個雞翅。我很喜歡丁這種沒心沒肺的個性。半個月後她找到了租處,並開始在一家外資銀行上班。當她再次光鮮亮麗地出現在我的面前時,我一點也不意外。
因為丁的交際廣泛,我又與陳取得了聯系。陳在我的生活中本來已經銷聲匿跡了許久,我也很少再想起他。他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十分驚訝,他向丁要的我的號碼,說他有個朋友有些事想向我咨詢一下。他介紹來的朋友正是我曾見過的在出版社工作的蔣。那個清瘦的姑娘坐在我的面前,很少抬眼,她慢慢地喝著茶,長時間的思考著。蔣告訴我,她們出版社的副總編,一個好色的歐吉桑,常常亂摸她的手,有時甚至掐她的屁股,她忍了很久,但現在想告他,但該怎麼告呢。蔣有些雀斑的小臉漲得通紅,再三斟酌著她的語句。她說,這個副總編對去他們出版社請求出版的年青女作者們都常常非禮,大家為了出版都只有隱忍。我告訴蔣這是性騷擾,她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但是作為女人,我提醒她必須做好心理准備,如果此事公開,作為未婚的女孩,她將面對巨大的壓力,唾沫星子會淹死人。蔣告訴我她在此案後將離開這個城市,所以她已不畏懼面對羞辱。
已經談及了這么敏感的問題,我們彼此覺得十分親切。後來我們講起了陳。果然,蔣曾經希望能與陳成為戀人。但是不行,她低垂著眼瞼說,陳是因為導師著作的出版之事而認識她的,陳一直對她很好,她也以為這種好有著特別的含意。但是後來陳發現她在出版社不但沒有任何權力,而且性格相當懦弱時,就疏遠了與她的關系。我很奇怪的是,為什麼蔣知道陳有利用她的意思,卻並無半點怨恨,仍然十分信任和依賴他,她一定將性騷擾的事告訴了陳。蔣嘆了口氣說,陳是她不可企及的男人,她早就預感到這樣的結果,但應該說從頭至尾陳並沒有欺騙她,這就足夠了。這就足夠了嗎?我深為觸動。
後來蔣離開這個城市時,我和陳都去送她,她在這里並沒有什麼朋友。陳告訴我,他對蔣並非沒有一點感情,這么多年,由於她的依賴,陳常常感到充實。但是對陳來說,蔣的過分依賴讓他對未來沒有信心,他不願意因為這樣的戀人而讓生活變得很累。他需要時間和空間去展開他還沒有開啟的人生藍圖。一直在讀書的陳,就像不斷鼓張的風帆,充滿了蓄勢待發的傲氣。我很佩服這樣的勇氣與理想,但我並不苟同男人們對愛情如此理性的處理方式,陳是這樣,杜是這樣,雷也是這樣。陳說過一句話,讓我對自己十分疑惑。他認為我這樣的女孩是現代男人的理想伴侶,有著獨立的思想與務實的態度。但我並不認為我具有那樣的優點,而且至今並沒有哪個男人願意選擇我為終生伴侶。
當我對自己的愛情生活沮喪不已時,丁已經開始了一種嶄新的嘗試。她去參加了八分鍾約會的活動。也就是幾對男女由主持人擺弄著,每八分鍾換一個人交談,然後確定自己的心宜對象繼續交往。真是超級無聊的愛情游戲,不過丁卻興致勃勃。她和我描述了約會的每一個細節,並誇張地模仿著那些參加約會的男人們的特點。一星期後她欣喜若狂地跑來告訴我有三個人選中了她,我隨手給她潑了一桶冷水,參加這種游戲的能有好男人嗎。她居然也嘆氣說,這個歲數了,好男人都被搶光了,只能作次優選擇。她突然提到雷,令我措不及防。丁認真地告訴我,雷算是男人中的上佳品類,不過由於過分隨和平易的個性,很能招蜂惹蝶。這丫頭看男人還是有一套的。
我也常常有這樣的疑問,對於雷來說,我到底算什麼呢?雷從來沒有問起我的生日,所以我生日的那天只有丁打來了電話,丁正在和新的對象約會,說晚點才會來看我。我一個人坐在家裡,這時才發現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單調。我想起剛畢業時,同學們常常聯系,周末扎堆地吃飯。前些年法院財政寬松的時候,庭里也常組織活動,同事們一起去郊遊、打保齡球或聚餐。但現在這樣的集體活動越來越少了。我總是覺得失落,周末在網上打牌有時一打就是一天,也不是覺著好玩,只是生活無可排遣而已。我也很少買衣服,因為上班總是穿制服,周末又常常在家不見人。
那天我沒有給自己買生日蛋糕,也沒有吃晚飯。我在臉上蒙上面膜,一個人躺在沙發上發呆。我也覺得自己這樣不行,這種狹窄的生活方式,只怕真的到三十歲也嫁不出去。電視里每個台都在熱播各種各樣的電視劇,而公安檢察官法官律師正在成為電視劇里的主角,可能這是十分時尚的職業吧。但我很少能看得下去此類片子,它們所歪曲的正是我的工作與生活,叫人如何下咽。我寧願看無厘頭的古裝片,反正假得徹底點,不會拿腔拿調。雷在外面敲門時,我一開始並沒聽到,後來他叫我的名字,我也沒有應聲。我大睜著眼睛,面膜在臉上早已幹得拉緊了肌膚。我一動不動地看著天花板,耳邊是電視嘈雜的聲響。
丁來的時候,帶來了蛋糕,說是敲詐她的新男友的。我很愛吃冰淇淋奶油,但卻因為身材有些胖起來而開始忌口,不過那晚我還是吃了很多。丁勸我應當走出這個自我的世界。我苦笑了一下,說,走出去,去那種八分鍾約會的場合啊,我可不行,我是法官,要注意形象,被人發現可怎麼辦。丁開始嘲笑我的法官袍,說我穿起來像判官,只見腦袋,不見身體。我對那件不中不洋的法官袍也確實沒好感。在報紙上,我還看到很多學者在探討是否應當將審判席做得比原告席和被告席要高一個台階。這真是畫虎只畫皮的做法,如果要保持法官的威信,就不要在門口掛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條幅,也不要讓當事人每天都能進入我們的辦公室指著我們的鼻子罵。我去過我們院的執行庭,十幾條漢子要承擔兩千件的執行案,大多數又確實很難執行。但當事人才不管這一點,他們每天來找法官催著法官,於是執行庭不大的辦公室每天都像菜市場,當事人的聲音大,法官的聲音要比他們更大。執行庭的法官們煙抽得厲害,粗話挺多,有時喉嚨都喊啞了,真是可憐死了。
❹ 如何才能做到司法公正
一、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作為法官,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不難,難的是把司法公正作為畢生的追求。為此,法官要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把司法公正作為信仰來追求,內化於心,化外於行。(1)法官要以奉法為魂。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也是法官最高的價值追求。對法官來說,司法不僅是一種職業,而是為之獻身的事業,只有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對法律始終保持忠誠敬畏之心,才能做到恪守公平,秉持正義。(2)法官要以擔當為榮。法官承載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使命,不可避免成為利益沖突的焦點,這就要求法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只有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才能做到信念堅定、執法為民、勇於擔當、清正廉潔。(3)法官要以守正為本。「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法官只有堅守職業良知,才能在實現司法公正的追求中,不役於外物,不困於心。公平正義的形象需要優良作風來支撐,這要求法官把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與司法作風建設統一起來,自覺加強司法職業精神的鍛造、司法禮儀的培訓、道德操守的養成和日常行為的規范。
二、了解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
「公正自在人心。」衡量司法公正的標准,既要看裁判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更要看裁判是否符合公眾的司法需求。司法權的人民性源自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觀,司法只有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需求才是公正的,法官要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實現司法公正。(1)貫徹為民宗旨。在社會主義中國,忠誠於法律與忠誠於人民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正司法必須以體現為民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法院要開門納諫,深入群眾搞好調查研究,積極回應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司法工作要反映群眾聲音,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2)服務社會民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服務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職責。隨著改革深入和社會發展,對民生領域的司法需求,法院要及時跟進,保障到位。(3)關注特定群體。增強裁判的社會可接受性,很重要的是契合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每起案件背後都反映了特定群體的司法需求,如農民工討薪糾紛、房屋拆遷糾紛等。司法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實現實質公平正義。
三、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恆的價值追求,也是法律的精神內核和立法的倫理基礎。法律不可能為所有社會關系量身定做,不可能預見可能發生的所有情形,這就要求法官要深刻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正確適用法律。(1)准確理解法律精神。在馬克思看來,法是「人的行為本身的內在的生命規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覺反映」,人們服從法律「也就是服從他自己的理性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法律精神是本質的、鮮活的、抽象的、前瞻的,但法條是表面的、刻板的、具體的、滯後的。法官要善於抓住本質,領悟立法本意,將法律精神活用到個案中,使裁判富有生命力。(2)體現主流道德觀念。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定意義上講,廣泛的民意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道德訴求。司法裁判要堅持法律評價和道德評價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普遍認知和共同感受。(3)自覺融入社會生活。法律規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法官要從社會生活中探究法律規則的本源,了解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與規則習慣,善於總結和運用群眾公認的常識與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定范圍內貼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❺ 武則天時代為什麼會有不低頭的法官
弗朗西斯·福山說,一個良好的政治秩序有賴於三大要素,它們分別是國家、法治和負責制政府。以此來衡量中國的歷史會很有意思。在福山看來,中國是政治的早熟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成為符合馬克斯·韋伯定義的現代國家,有統一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完整的官僚任用制度,對廣大的疆域以及眾多的人口施行非人格化的管理,因而堪稱「國家形成的範本」。
然而良序的另外兩個要素:法治和負責制政府,在中國的歷史中一向是稀缺之物。所謂負責制政府,意味著統治者要對治下的民眾擔起責任,並把他們的利益置於自身利益之上,這實在太難為君主了。儒家傳統的一大功能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促使統治者在官僚士大夫的輔佐下,接受經邦緯國的訓練,感受自身對民眾的責任。但由於這不是正式的制度,也沒有程序上的限制,因而將其稱為道德負責制仍屬勉強——它讓中國總是陷入好皇帝與壞皇帝的循環更迭,擺脫不了「一治一亂」的歷史宿命。實際上中國傳統政治中惟一正式的負責制是向上而非向下的,下層官吏對上級負責,上級官僚對皇上負責,民眾的利益從未真正得到關心。
徐有功畫像
為什麼在酷吏橫行一派肅殺的政治環境中,還有徐有功那樣的人?盧建榮對此的解釋是本書最有新意的部分。除了武則天的些許容忍,他認為還有幾個原因值得重視。比如北齊以降以迄隋唐之際的教育傳統,包括官學私學,都把法律知識的傳承當作重點,從而培養了大批熟悉成文法典的法學人才,也孕育了具有法條主義性質的新傳統。盧建榮將這百年來的歷史過程稱為揚棄習慣法,走向成文法的「造律運動」。
伴隨著這一歷史過程,司法文化逐漸成為世俗觀念的一部分。冥判信仰的流行,就是明證。徐有功指責來俊臣的時候說:「俊臣乖明主再生之賜,虧聖人恩德之道。」這種典型的宗教論說,背後就有冥判信仰的支撐。
所謂冥判,也即陰間審判。這一觀念產生於先秦,到了隋唐時代,因佛道昌盛而基本定型。「生前作惡,死後受懲」,是為冥報。推而廣之,法官生前斷案不公草菅人命,到了陰曹地府更會遭到閻王的嚴懲,這一信仰對法官的行為有很強的約束力。事實上就在徐有功等人秉公執法之時,大談司法工作倫理的書籍《冥報記》、《冥報拾遺記》和《法苑珠林》廣為流行。其中第一本書的作者正是唐太宗時期擔任過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首長的法官唐臨。
可是為什麼有法律知識和冥報信仰的支持,「智勇雙全」的法官們並沒有創造出一個真正的法治傳統呢?答案很明顯,還不是因為「家天下」的原故。皇權越強大,法律越虛弱。盧建榮也承認,再厲害的鐵面急先鋒,碰見李世民無不敗下陣來。北魏掌權的胡靈太後將三名抗爭的法官罷免罰薪之後,還以皇帝詔書的形式宣示,古代皇家私設刑堂監獄本屬應該,而今交給司法機構處理只是為了方便。偏偏爾等拘泥法界的一般做法,亂攀法理,不計利害,這樣的作風活該受此處分。(《魏書·刑法志》)
盧建榮踐行著敘事史學的傳統,觀點和視角都有獨到之處,可惜文筆欠佳。尤其是書的前三分之一,故事講得凌亂俗淺,反倒是後面學術一些的部分更好看。他針對余英時多年,寫了無數批判文字,不知文筆如何,我很好奇
❻ 南京法官是什麼意思誰能介紹下!
南京法官指王浩,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於此案件的審判結果對社會影響巨大,此人備受關注。
案件過程如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嫗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車時,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無辜,有目擊證人為其作證。
2007年1月4日,66歲的徐壽蘭向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彭宇將其撞倒在地致其受傷為由,索賠13.6萬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認為本次事故的雙方徐壽蘭和彭宇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彭宇對受害人徐壽蘭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主審法官判決彭宇給付徐壽蘭損失的 40% ,共人民幣45876.6元。判決結束後,彭宇表示不服判決。
(6)成勇法官擴展閱讀:
當時這起轟動全國的民事訴訟案一審判決後引起極大爭議,有人對主審法官王浩的判決表現出了極度不滿。
2008年3月15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全國「兩會」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首度披露該案雙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至此,為時1年多的彭宇案畫上了結案句號。
❼ 南京彭宇案法官讓中國的文明倒退了100年,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
南京彭宇案法官讓中國的文明倒退了100年,我覺得這種說法過於偏激,但是這件事確實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彭宇案」的負面效應,是許多當事者始料不及的。作為政法部門應引以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訓,努力提高司法辦案水平,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彭宇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道和輿情,但辦案單位並沒有足夠重視並對此進行正確引導,對判決之後可能出現的輿情也沒有充分的預計,當此案形成輿論熱點後,又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相關報道逐步偏離事實真相,最終形成判決結果與公眾認知的巨大反差。
汲取此案的一個深刻教訓,就是要注重保障熱點案件的公眾知情權,妥善處置為當事人保密和保障公眾知情權的關系,實現案件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
(7)成勇法官擴展閱讀:
誤判原因
1、判定「彭宇案」的關鍵事實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這個最重要的關節點上,警方丟失了事發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證據支撐,其判決結果因此受到輿論質疑。因此,旁聽公開審理的一些媒體也逐漸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的一邊倒傾向。
2、法官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發輿論嘩然和公眾批評,導致社會輿論普遍不認同一審判決結果。
3、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
但依據當事人要求,在和解協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從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時讓公眾知曉,經數年發酵,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❽ 為什麼選擇做法官
「為什麼做法官」?
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傑勒德. 布倫南說過「帶著從司法經歷中取得的經驗和從自省吾身而獲得的智慧(正如我們所知,司法智慧深深依賴於從事司法工作後的積累和反思),我們可以判斷當法官是不是我們的正確選擇或最佳選擇」。我試圖用這樣的思路,尋著我的法律職業生涯去找尋答案。
八十年代,最讓人羨慕的工作是銀行、稅務局之類,而我沒有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如願以償地進入當時效益頗好的銀行,而是調進了法院,開始了從書記員到法官的歷程。剛到基層法院的我,按慣例被分到了庭室做書記員。我被分配到刑事審判庭做書記員工作,當時的辦公環境怎麼也不能讓人將它與莊重、嚴肅的審判場相聯系。法院離家有騎車半小時的距離。每天的勞累與其說是工作上的,不如說是身體上的。法院條件的艱苦和身體的勞頓讓我一度把這個人人羨慕的法院工作當作了謀生的手段而無可奈何地支撐著。麻木的我,每天照慣例做著庭審記錄、送副本、發傳票之類的事兒。書記員的工作很快就已得心應手了,新鮮感也沒有了。但是,不知不覺中開始在我經辦的那些案件中找到了小小的成就感。那時的書記員沒有現在的專業化程度,除了給庭長和審判員做書記員外,我也有結案指標。當然,並非違法辦案,只要開庭,只能由庭長或審判員主持。調解書、判決書我們也沒有「署名權」。所以我們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倒更象是現在的程序法官。我彷彿找到了新的興奮點,沉浸其中,一本正經,一絲不苟。每成功調解一個案件,每寫完一份判決,每發現一個法律問題,心中都有一份滿足。滿足於當事人視我為「法官」的尊重,滿足於我能象「法官」一樣為我的當事人辨明是非,主持正義。每當朋友們調侃,象我這樣柔弱的「小法官」坐在庭上,是否能震懾當事人。我總是理直氣壯地回應,只要坐在了審判台上,就自然有了法官的威嚴。在我的眼裡,是「法官」這個稱謂,是法庭這個特定的場景,賦予了我「法官」的威嚴。而因為我的年輕,我的威嚴又被打了折扣。而我又是那麼自信,自信憑一顆公允善良的心和專業的法律訓練,以及捍衛公正的豪情足可以做一名稱職的法官。
法官不是我的「初戀」,但「日久生情」的法庭對於我的吸引力絲毫不亞於電視劇《大法官》里那個視法庭如生命的「楊鐵如」。在我被任命助理審判員時,做法官的責任心就更加強烈,因為我懂得, 做事要勇於擔責,做法官,更需要我們具備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不僅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他人盡責。古語曰「法律必須來源於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官除了信奉法律,沒有更高的權威。只有信仰法律,司法才具有終結糾紛,平息紛爭的實際意義。沒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蒼白的、法治是無望的。法官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正義,良法也會成為死法。人們常說「干一行,愛一行」,「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當遭受情緒激烈的當事人誤解、責備、謾罵甚至糾纏時,我們只能堅守忍耐,這就是我們的責任,這責任來自於我們對法律的追求和信仰,來自於我們對審判事業的忠誠和摯愛。在我第一次單獨辦案開庭時,當看到惡語相向的當事人握手言和,當聽到當事人感激的一聲「謝謝!」,則足以讓我感到法官職業的神聖,由衷的感到付出的值得。孟子提出「民貴君輕」,魏徵把百姓比作「載舟覆舟」的水,柳宗元提出「吏為民役,非以役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做法官的職業生涯中,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們作為一名人民法官在行使司法權,面對紛繁復雜的各類案件,面對一觸即發的各種矛盾,面對精神和體力的多重壓力,我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依法履行司法權是我們職責所在。因為案多人少,加班加點已成為法官工作的常態,法官的工作的確非常辛苦。英國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其《權力心理學》一書中寫道:「大部分疲勞的原因源於精神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厭煩、不滿、焦慮、憂憤,那什麼也沒有做就已經疲憊不堪了。所以我覺得,與其去想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為還沒有完成的工作而煩惱,還不如多去想想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價值,想想該如何做好今天的工作,並立刻行動起來。這樣,也就解除了倦意,充滿了工作的熱忱。
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
從調入法院,開始從事法律專業那天起,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著這樣一種法律思想,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對於法律執業者來講是兩碼事,有時二者是重合的,有時二者是分離的。長期以來,這種思想可以說已經在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了。尤其是隨著自己辦理的案件越來越多,不是感覺案件辦起來越來越容易,反而感覺案件越來越難辦的時候,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法律事實在一個法官心中固然是第一位的,但當法官明明知道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相悖時,難道仍然要無奈地依照法律事實出一份自己都覺得不公正、不能平復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判決嗎?法官此時還能做些什麼?還能怎樣做?在十幾年的審判生涯中,我找到了答案。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一句話,好法官在此時是一定能夠做些什麼的。
這一點在民商事案件的處理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民商事審判直接面對的就是民眾,有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審理了多年的民商事案件,我曾經遇到過上述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難題,如何兼顧當事人各方的利益有效平復矛盾,可以說,對於法官來說,按事實出份判決書,既簡單,又忠實履行了法律,完全支持了原告的訴求,沒有任何瑕疵。但是,作為一名人民法官,當我們做出的裁判結果不能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這樣的裁判就不能說是科學的、完美的。是啊,簡單的判決雖然沒有錯,但是畢竟不能有效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能引發其他更多訴訟,絕不是科學的、完美的裁判。一個真正的好法官不會甘於這樣機械司法、簡單地一判了之。於是,我們在很多案件中不辭辛苦地探尋、走訪、論證、溝通,最後分別再和雙方當事人說合,這樣的調解看似超出了民商事審判的某些常規――一個判決超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但仔細想想,我們千方百計、想盡辦法,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辛苦,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我們所做出的裁判結果未嘗不是徹底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徹底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的最佳選擇,這樣的裁判結果才更科學、更完美。很多時候,我們遇到棘手的案件時,也想在法律之外,為當事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一方做些什麼,但苦於沒有足夠的精力,苦於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但當我看到我並沒有墨守陳規只是下一個判決結案,而是真正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讓當事人露出微笑時,深深感到,再苦再難,這個工作也要盡自己所能地去做。我堅信,只要隨著自身司法能力、司法水平的不斷提高,再心懷一顆為民之心,就能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真正的好法官,還要善於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 在我審理的案件中,尤其是當事人人數眾多,又各有不同的利益要維護時,如何下手開展調解工作,總讓我感到很頭疼。曾經審理過的陸蘭橋訴烏蘇市人民醫院醫療事故賠償糾紛案件時,我就深有體會。受害人的利益要保護,調解時不能判決受賠償的數額上再讓他們讓一步,那樣做老百姓不會滿意,也會喪失法律在他們心中的權威;被告方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本來是醫院,為了救治病人,除了事故就都讓醫院承擔責任嗎?似乎於理不通;而醫院在事故中確實有過錯和責任,法律上就應承擔賠償責任,他也是法律保護的對象之一。此外,還有死者的妻子、女兒、父母,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面對眾多的當事人,面對眾多需要法律保護的利益群,如何開展調解工作,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著實考驗了我們承辦法官的智慧。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卻是無限的。最後,通過我們庭、乃至我們院里相關人員的集體智慧,經過幾個月的溝通,我們終於圓滿的解決了該案件。我認識到,真正的好法官,絕不是僅僅只會苦幹,更不會蠻干,而是善於發揮自己的或集體的聰明才智,只要用心,就總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總能用智慧巧妙地處理紛雜的矛盾、徹底地化解糾紛。我們不但要做一名「以人為本、一心為民」、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的法官,更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一個法官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要審理成千上萬件案件,但對於一個當事人來說,一生中可能只打一次官司,我們承辦每一個案件都必須苛求完美。對於一名法官來說,只有懷著讓當事人滿意、為人民負責的強烈感情處理案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化解糾紛。離開了人民,法官就會發生錯位,法官必須充滿人文主義關懷,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要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去辦案,要把司法的公正、司法的溫暖傳遞給人民群眾。要救濟民權,減輕民負,解除民憂,保障民利,實現民願。人格是法官的生命,司法判決是法官「人格」的完美答卷,判決必須經過道德的過濾,經過良知的洗禮。惟有法官完美的人格,才是法律正義的保障。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紛繁復雜,而法官正是處在矛盾糾紛的「風口浪尖」上,要做到「獨善其身」必須廉潔自律、正身守道。只有廉潔自律,潔身自好,才能明察秋毫,明辯是非,無私無畏。
只有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不計個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為,才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民法官。優秀的法官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自身從事的法官這份職業,都心懷無比的熱愛和崇敬。如我院的全國辦案能手吳興華,他比我小兩歲,同樣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但由於他曾經在法庭七年,他就什麼都顧不上了,家裡老人和孩子全交給了愛人,愛人身體也不好,自己更是通宵達旦地住在法庭,犧牲了很多個人利益。還有金才法官,沒日沒夜的戰斗在執行崗位上,從來顧不上家裡,努力的工作使他及他所在的執行局多年都是地區法院學習的榜樣,優秀執行局稱號的背後有著他多少的艱辛和辛勞!我想,不是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決不會做到這一點。
為什麼做法官?為什麼真正的法官的一舉一動都懾人心魂?因為真正的法官心中常存著對人性美好的深深眷戀,求真、尚善、唯美乃法官之本能; 因為真正的法官忠實於自己的司法哲學,保持對法律的崇高信仰,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真正的法官在力與命的命題中,以王者風范,漸度消化憂傷情緒的消蝕,本能地養成勇敢堅強、自律、堅韌、謙虛、勤勉、忠誠、奉獻等挺拔的人格;真正的法官挺拔的脊骨猶如一根鋼鞭,永遠不會低下高貴的頭。真正的法官為主持正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哪怕天塌地陷!真正的法官亦常面容倦怠。庭歸人去,亦見真正的法官黯然神傷的目光。因為法律本善的初衷往往在人性弱點之中消彌和缺失,世間太多的苦難郁結於胸,欲罷不能,心中常存悲苦,深知一個行為的產生則有其得以產生的土壤,卻不能由衷捂住雙眼; 真正的法官需要舍棄一些常人應有的東西,洗盡鉛華,遠離世俗,面容清癯、形單影支,在寧靜中體驗人生的無耐和憂傷,在孤獨中執著法官的神聖使命,在裝滿法律書籍的殿堂中自得其樂。
生命無價,自由至上,法為綱系,裁之若水。重刑以抑惡,定責以理直。這是法官每天步向法庭時內心默念的聖經。法本無言,真法無我。真正的法官大直若折、大智若愚、大象無形、大辯若訥、大音希聲。 有一個美國法官說過:「當我回頭看世界上的各種職業時,只有法官的職業讓我心動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淵博,有上帝的仁愛,有父親的慈祥。我選擇了法官職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 我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職業,就接受了它的高尚、接受它的神聖,接受它的尊貴,接受它的權勢,接受它的仁慈,接受它的寬廣,接受它的富有。同時也要接受了它的無情,接受它的瑣碎,接受它的黯然,接受它的寂寞,接受它的無奈,接受它的慎獨,接受它的清廉。
傑伊·瑞芬博瑞在《沒有任何借口》一書中講道:「沒有責任感的軍官不是合格的軍官,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是優秀的員工。」同樣,沒有責任感的法官就不是好法官。只有富有責任感的法官,才能發揚服務大局、情系百姓、紮根基層、勤奮工作的敬業精神,才能不找任何借口,做好每一件哪怕是非常細小的工作,才能成為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新時期的人民法官。
法官職業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因為它是最偉大最聖潔的職業。
這就是我為什要做法官。
❾ 古代最優秀的專職法官是誰
這個人的名字叫徐有功
徐有功(640——702),名弘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師(今偃師市緱氏鎮)人,唐朝著名政治人物。 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也即是說官員的權力和職責范圍比較寬泛。為什麼說徐有功是「專職法官」呢?因為其一生都在司法部門工作,專掌司刑。徐有功一生先後做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相當於現最高法院)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 為什麼說徐有功是古代最優秀的專職法官呢?
首先,量刑有度。 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恐怖統治時期。當時酷吏得意橫行,大肆構陷良人,並毫無節制地動用酷刑、私刑。而徐有功在如此環境之下,卻能做到量刑有度,注重對犯人的感化教誨,以令其改過自新。 據史料記載,徐有功為蒲州司法參軍之時,「為政仁,不忍杖刑」, 為此蒲州百姓和官吏都很受教育和感動,稱徐有功為「徐無杖」,「民服其恩」,以至於到了「犯徐參軍杖者,必斥之」的地步。也即是說,如果有誰受到徐有功的杖刑,那他必是罪有應得,罪大惡極,會受到百姓大眾的一致斥責。正是由於徐有功政績突出,聲名遠揚,被武則天詔進中央做官,授予司刑丞。
其次,依法辦事,公正無私。 徐有功在司法任上,依法辦事是他的辦事原則。堅持這一原則,他先後平反冤案近千起,救活人命達萬人以上,其中較為著名的冤假錯案有「韓紀孝案」、「魏州貴鄉顏余慶案」、「潤州龐氏案」等。 徐有功在司法職上,自始至終公私分明,從不公報私仇。比如《新唐書》記載: 徐有功做司刑少卿之時,與皇甫文備同僚共事。皇甫文備欲陷害徐有功,誣其縱容逆黨。後來,皇甫文備因事下獄,案件落在了徐有功手裡,大家都認為這次皇甫文備完蛋了。而徐有功秉公辦案,皇甫文備因此免死。有人對此不解,對徐有功說:「彼嘗陷君於死,今生之,何也?」徐有功卻道:「爾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徐有功深知自己的職位的重要性,曾對自己的親近之人說:「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詭詞,以求苟免。」正是由於他如此的公正無私,嚴重損害了酷吏佞臣們的利益,故常常遭到陷害,史料記載其「凡三坐大辟」(死刑),然而還是因為他依法辦案,公正無私,讓審判他的人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貪贓枉法的證據,因此徐有功均得赦免。
再次,勇敢無畏。 「勇敢無畏」是任何一個優秀法官必不可少的素質,如果缺少這一點,在辦案中就很難做到依法、秉公。 徐有功勇敢無畏,在審理案件時從沒有被強權,甚至君權所嚇倒。 比如上面提到的「韓紀孝案」。韓孝紀「罪名」已成立,武則天亦已允許,可是徐有功不畏龍顏,依法力爭道:「律,謀反者斬。身亡即無斬法,無斬法則不得相緣。所緣之人亡,則所因之罪減。」因此,韓孝紀得到赦免,並挽救了數十百姓的性命。 再如,「魏州貴鄉顏余慶案」。武則天下令處死,徐有功覺得不妥,在朝堂之上與武則天進行了激烈的爭辯。對於這次爭辯,據史料記載,「當此時,左右及衛仗在廷陛者數百人,皆縮項不敢息」,而徐有功卻「神色不撓,爭之彌切」。
總評: 徐有功剛正不阿、守法護法,公正無私,勇敢無畏。他在司法任上約15年,平反大案近千件,救人數以萬計。他既不為己謀利,也不為君主之私慾所動搖,他守的是天下之公法,無私念之法,是一位守正不阿優秀法官。因此受到歷代人民的擁護和愛戴。 他死後武則天追贈他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顯登位後加贈他為越州都督(一品)頭銜,並特下制書表彰:「節操貞敬,器懷亮直,徇古人之志業,實一代之賢良」和「卓然守法、雖死不移。無屈撓之心,有忠烈之議。
❿ 鐵面法官辦案中突發疾病辭世有多盡職
巴中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何齊工作中突發疾病,搶救無效不幸辭世
「有一種信念,可以統一意志,凝聚力量;有一種追求,可以鍛造靈魂,改變歷史。」——摘自何齊筆記本扉頁
1月10日,何齊走後第49天。一大早,法官楊垚推開了何齊生前所在的辦公室,這間被稱為「巴中法院最熱鬧的辦公室」,如今靜得能聽見時鍾走過的聲音。楊垚拿出一條嶄新的毛巾,他照例要給老師辦公桌擦擦灰,給4株植物澆澆水。
「老師,放心走吧,再也不用被病痛折磨了。」楊垚一邊擦桌子,一邊低聲念叨。恍惚中,他看到桌上顯示去向的牌子亮起來,「那一瞬間,我出現了一種錯覺,感覺老師只是出趟差,很快就會回來。」
然而,何齊再也回不來了。他在工作中突然倒下,送醫後不救辭世,桌上的工作筆記永遠停在了2017年11月23日。下午的律師會談,他缺席了;次日的省高院開會,他缺席了;和女兒約定的旅行、女兒未來的婚禮,他統統都缺席了……
老父親對何齊的離去悲痛不已。
女兒懷念父親
「我再也無法觸碰到他了」
何齊走之前,在北京工作的女兒何佳陽也得到了消息。
一連接到三個電話,她意識到了嚴重性。用手機訂機票的時候,眼淚已不受控制。當她接到第四個電話時,媽媽告訴她,爸爸走了!此時,她正在過安檢,突然哭得失控,「安檢的小姐姐,示意我走快速通道。」
趕回家的時候,何齊已經躺在冰棺里。「最後一次握他的手是在去年過年的時候,如今不想承認,卻又不得不承認,自此以後,我再也無法觸碰到他了。」何佳陽說,與父親最後的交流,是在前一天晚上,父親在微信中給她發了個「花一千萬都看不到的視頻」。何佳陽回復:「你女兒在視頻行業,哪有看不到的視頻哦。」之前,父女有過約定,等何齊退休了,一起出去旅遊。「突然覺得自己堅持的很多東西都沒有意義,很多事情自己都沒有珍惜。」何佳陽說,爸爸在那邊再也沒有病痛折磨了。
前不久,巴中下了場雪。何佳陽在一篇紀念父親的文中寫道:「巴中下雪了,山河一層一層,裹上羽毛,用壯美掩飾哀傷,飄落的不是雪,是凋零的花絮,也是來年再生的種子。我知道無論你在哪,你都依然愛我。如同你知道無論我在哪,我都時刻想你。」
活得更長才能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