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浙法院
1. 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50件典型案例名單
(一)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
1.張鎮與揚州金自豪鞋業有限公司、包頭市同升祥鞋店侵害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申字第630號民事裁定書)
2.中山市君豪傢具有限公司與中山市南區佳藝工藝傢具廠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申字第1406號民事裁定書)
3.江西銀濤葯業有限公司與陝西漢王葯業有限公司、西安保賽醫葯有限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申字第1490號民事裁定書)
4.株式會社普利司通與浙江杭廷頓公牛橡膠有限公司、北京邦立信輪胎有限公司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0〕民提字第189號民事判決書)
5.徐永偉與寧波市華拓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64號民事判決書)
6.深圳市坑梓自來水有限公司與深圳市斯瑞曼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深圳市康泰藍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259號民事判決書)
7.青島華盾紙製品有限公司、瑞安市應氏機械有限公司與青島眾和恆業蜂窩紙板製品有限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上訴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魯民三終字第117號民事判決書)
8.佛山市嘉俊陶瓷有限公司與廣東東鵬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天和家園建材有限公司、馬傑華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上訴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粵高法民三終字第373號民事判決書)
9.新疆天元建設有限責任公司與新疆嶽麓巨星建材有限責任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上訴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1〕民三終字第26號民事判決書)
(二)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件
10.國家體育場有限責任公司與熊貓煙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瀏陽市熊貓煙花有限公司、北京市熊貓煙花有限公司、北京市城關迅達摩托車配件商店侵害著作權糾紛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9〕一中民初字第4476號民事判決書)
11.談笑靖與北京市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珠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2011〕東民初字第05321號民事判決書)
12.山西金玉泵業有限公司與山西臨龍泵業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權糾紛上訴案(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晉民終字第70號民事判決書)
13.庄則棟、佐佐木墩子與上海隱志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糾紛上訴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1〕滬一中民五(知)終字第33號民事判決書)
14.南京因泰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與西安市遠征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遠征智能軟體有限公司、南京友成電力工程有限公司侵害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糾紛上訴案(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08〕蘇民三終字第0079號民事判決書)
15.葉根友與無錫肯德基有限公司、北京電通廣告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侵害著作權糾紛上訴案(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蘇知民終字第0018號民事判決書)
16.何吉與杭州天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上訴案(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浙杭知終字第54號民事判決書)
17.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陝西遊久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網路傳播權糾紛案(陝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西民四初字第00336號民事判決書)
(三)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件
18.佛山市合記餅業有限公司與珠海香記食品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55號民事判決書)
19.卡地亞國際有限公司(Cartier International N.V.)與佛山市三水區銘坤陶瓷有限公司、佛山市金絲玉瑪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章雲樹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上訴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11〕滬高民三(知)終字第93號民事判決書)
20.上海梅思泰克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與無錫安固斯建築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上訴案(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蘇知民終字第0033號民事判決書)
21.杭州奧普電器有限公司與浙江凌普電器有限公司、浙江阿林斯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王文華、林珠、杭州鴻景裝飾材料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糾紛上訴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浙知終字第200號民事判決書)
22.杭州盤古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與杭州盟控儀表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網路網訊科技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案(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法院〔2011〕杭濱初字第11號民事判決書)
23.山東新華醫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青州新華包裝製品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山東省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2010〕濰知初字第336號民事判決書 )
24.湖北周黑鴨食品有限公司與湖北漢味周黑鴨飲食文化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侵害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糾紛上訴案(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鄂民三終字第25號民事判決書)
25.喻靜與米其林集團總公司、何麗芳侵害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糾紛上訴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粵高法民三終字第163號民事判決書)
26.英國太古集團有限公司與匯通國基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匯通國基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分公司侵害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陝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西民四初字第528號民事判決書)
(四)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件
27.上海富日實業有限公司與黃子瑜、上海薩菲亞紡織品有限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申字第122號民事裁定書)
28.北京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與高辛茂、北京傳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侵害商業秘密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監字第414號民事裁定書)
29.北京御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與廈門康士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廈門康中源保健品有限公司、長春市東北大葯房有限公司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60號民事判決書)
30.宣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孟莫克公司、孟山都(上海)有限公司商業詆毀糾紛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9〕滬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28號民事判決書)
31.鎮江唐老一正齋葯業有限公司與吉林一正葯業集團有限公司、一正集團吉林省醫葯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江蘇大德生葯房連鎖有限公司、江蘇大德生葯房連鎖有限公司鎮江新概念葯房不正當競爭糾紛上訴案(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09〕蘇民三終字第91號民事判決書)
32.鄒志堅與廣西運德汽車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廣西運德汽車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崇左汽車總站、廣西運德汽車運輸集團有限公司崇左汽車客運服務中心不正當競爭、壟斷糾紛上訴案(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1〕桂民三終字第9號民事調解書)
(五)技術合同案件
33.海南康力元葯業有限公司、海南通用康力制葯有限公司與海口奇力制葯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轉讓合同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提字第307號民事判決書)
(六)植物新品種案件
34.瓦房店市玉米原種場與趙勁霖、佟屏亞、楊雅生、張廣力、賀東峰、賀東剛、王業國、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植物新品種權權屬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申字第10號民事裁定書)
35.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宿州市金種子有限責任公司、李繼德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合民三初字第148號民事判決書) (一)專利授權確權案件
36.福建多棱鋼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廈門市集美區聯捷鑄鋼廠、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福建泉州市金星鋼丸有限公司發明專利無效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0〕知行字第6號駁回再審通知書)
37.鄭亞俐與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無效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0〕知行字第53號行政裁定書)
38.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與江蘇先聲葯物研究有限公司、南京先聲葯物研究有限公司、李平發明專利無效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知行字第17號行政裁定書)
39.戶谷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無錫市鐵民印刷機械有限公司、江陰市匯通包裝機械有限公司、 上海高沁包裝機械有限公司發明專利無效行政訴訟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知行字第25號行政裁定書)
40.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與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外觀設計專利權無效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行提字第1號行政判決書)
41.愛立信股份有限公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發明專利權無效行政糾紛上訴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1〕高行終字第693號行政判決書)
(二)商標授權確權案件
42.北京華夏長城高級潤滑油有限責任公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日產自動車株式會社商標爭議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知行字第45號行政裁定書)
43.北京台聯良子保健技術有限公司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山東良子自然健身研究院有限公司商標爭議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知行字第50號行政裁定書)
44.長沙溈山茶業有限公司與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湖南寧鄉溈山湘溈名茶廠等商標爭議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行提字第7號行政判決書)
45.佳選企業服務公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商標駁回復審行政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1〕行提字第9號行政判決書) 46.李龍泉侵犯著作權罪案(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2011〕昌刑初字第390號刑事判決書)
47.韓恆東、徐清華、沈思陽、武奇、蘇喆、閆蕻、瀋海侵犯著作權罪上訴案(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沈刑二終字第510號刑事裁定書)
48.張樂、黃謙、梁文宇、阮曉霞、劉陽侵犯著作權罪案(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2011〕浦刑初字第3240號刑事判決書)
49.熊四傳、熊雅夢假冒注冊商標罪上訴案(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1〕鄂知刑終字第1號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
50.王學海、余艷平、陳細龍、余雲長、何新兵、文獻銘、單緒春侵犯著作權罪案(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人民法院〔2011〕雨刑初字第546號刑事判決書)
最高人民法院
2. 王字的詩句
1、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 唐·王維
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 / 山中送別 / 送友》 唐·王維
4、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 《元日》 唐·李世民
5、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6、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 宋·陸游
7、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8、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9、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滕王閣詩》 唐·王勃
10、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采蓮曲二首》 唐·王昌齡
11、攬涕黃金台,呼天哭昭王。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唐·李白
12、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唐·杜甫
13、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新安吏》 唐·杜甫
14、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新安吏》 唐·杜甫
15、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子夜吳歌·夏歌》 唐·李白
16、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清明二首》 唐·杜甫
17、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宋·陸游
18、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唐·李商隱
19、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西塞山懷古》 唐·劉禹錫
20、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 唐·劉希夷
21、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將進酒·君不見》 唐·李白
22、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長恨歌》 唐·白居易
23、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長恨歌》 唐·白居易
24、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長恨歌》 唐·白居易
25、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長恨歌》 唐·白居易
26、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長恨歌》 唐·白居易
27、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長恨歌》 唐·白居易
28、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29、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行路難三首》 唐·李白
30、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 。《行路難三首》 唐·李白
31、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戲為六絕句·其二》 唐·杜甫
32、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秋興八首》 唐·杜甫
33、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秋興八首》 唐·杜甫
34、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秋興八首》 唐·杜甫
35、吳王醉處十餘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梅花》 唐·羅隱
36、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讀山海經·其一》 魏晉·陶淵明
37、北客真王公,朱衣滿江中 。《長干行二首》 唐·李白
38、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望岳三首·其三》 唐·杜甫
39、層城登雲韶,王府鏘球琳。 《遊子吟》 唐·顧況
40、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宋·蘇轍
41、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 。《無題二首》 唐·李商隱
42、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43、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越中覽古》 唐·李白
44、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 唐·李白
45、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瑤池》 唐·李商隱
3. 王氏100個好聽到爆的名字有哪些
如下:
1、恨、歆、禁、兮、狠、幻、染、默、碎、爺、烹、謊。
2、念、柒、洋、卡、軒、故、槿、慫、吟、素。
3、尋、廢、俊、寂、動、澤、荒、時、裳、樂、闋、魚、儔。
4、陌、路、毒、唄、滾、藍、玉、梁、林、釋、情、鈿、穎。
5、凡、、夢、戴、羽、龍、良、偽、呵、默、塵、醉、我。
4. 「浙中王門」與「江右王門」是怎麼回事
王守仁的思想學說,對明代中後期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在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別。「浙中王門」與「江右王門」是王學傳人的兩個流派,在傳播和發展陽明心學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貢獻。
「浙中王門」是指王守仁同郡(今寧波紹興)的王學傳人,代表人物是他的兩個大弟子錢德洪(1496~1574)和王汝中。二人在王守仁在世時就對心學有不同的理解。錢德洪主張「四有」,王汝中堅持「四無」。錢德洪力避空疏,恢宏師學,在遵循師說的基礎上對王學加以補充說明。王汝中固執的用「四無」觀點去宣傳「良知」說,主張良知就是「心之本體」。他不被王說所限制,不拘泥王說的字句之間,在自己重新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陽明心學,甚至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有其獨到的見解。例如,他對「格物」的解釋就帶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傾向。
「江右王門」指的是明代江西地區的王學傳人,代表人物主要是鄒守益(1491~1562)。他是江西安福(今江西安福)人,學者稱東廓先生。鄒守益在心學上無自己獨創性的見解,他的講學以弘揚師說、傳播王學為旨歸,並堅信「致良知」是孔孟以來的正傳。鄒守益在思想上擁護師說,在行動上以一貫之。他一生從不間斷講學,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對傳播師說、擴大王學起很大作用。
5. 公司負責人,被限高法院要求寫書面材料怎麼寫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8
6. 海賊王浙美版99為什麼那麼慢
海賊王浙美版99那麼慢的原因是:動漫的製作過程復雜,日漫之所以精美,製作過程的嚴謹功不可沒。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一秒鍾的鏡頭就需要幾幀甚至幾十幀圖片構成,而且需要多重處理,所以日漫海賊王更新較慢。
7. 含有「王」字的詩句有哪些
一、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二、唐代詩人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
譯文:
永王在至德三載三月出師東巡,天子宣他遙分龍虎之旗委以重任。
永王的樓船聽過之處,波濤洶涌的長江和漢水,頓時變得像雁鶩一樣的風平浪靜。
三、唐代詩人李白《《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台上宴吳王。
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譯文:
微風吹動著荷花,送來滿殿清香,姑蘇台上可見擺宴的吳王。
西施般的美人酒醉起舞嬌軟無力,微笑地倚看東窗下的白玉床。
四、唐代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譯文:
岐王府第里時常相見,崔九堂前您的音樂多次聽聞。
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風景,在落花時節又重逢李君。
五、宋代詩人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18
8. 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王繼承
以下五個案子的被執行人叫王繼承:
(2014)榮法民執字第01143號
(2014)浙溫執民字第版00760號
(2014)湖安權執民字第04297號
(2013)金義執民字第06572號
(2010)紹諸執民字第02646號
9. 浙商王均瑤妻子改嫁真么
網上不是有一個段子嗎,說嫁給了王的司機。
司機很是感慨地說:「我原來以為是給老闆打工,沒想到結果卻是老闆在為我打工」。
10. 概括清政府編訂法院編訂法的特點
清朝法律內容及其特點
(一)刑事立法的重要變化
1.改變五刑制度
清朝仍沿用隋唐以來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但具體適用往往有一些改變。笞杖刑可折為板責,每十下折責四板,再除去不足五板的零數。笞十至五十,依次折責為四、五、十、十五、二十小竹板。杖六十至一百,依次折責為二十、二十五、三十、三十五、四十大竹板。[⑥]徒刑一至三年五等,分別附加杖六十至一百,每等遞增十杖。流刑二千里至三千里三等,每等附加杖一百。死刑仍為絞、斬兩等,分為立決和監候兩種執行方式。立決屬決不待時,立即執行。監候適用於罪行相對較輕的死刑犯,一般是留待秋後,經秋審或朝審最終裁決。《大清律例》對適用立決或監候的罪名都有明確解釋,對「雜犯死罪」也有一些變通處理,因過失殺人、誤殺人及某些職務犯罪被判處死刑者,往往減等執行徒刑五年。
2.增加法外酷刑
清朝除以上法定五刑外,還增加了一些法外酷刑,主要有充軍、發遣、遷徙、枷號、刺字及凌遲、梟首、戮屍等。充軍創立於明朝,重於流刑,是將罪犯發配戍邊,分為附近(二千里)、近邊(二千五百里)、邊遠(三千里)、極邊(四千里)、煙瘴(四千里)五等。發遣為清朝新增,又重於充軍,是將罪犯發配東北、新疆、蒙古等邊疆地區,充當駐防官兵的奴隸。遷徙是將罪犯強制遷往千里之外安置。充軍、發遣及遷徙等罪犯可以帶家屬前往服刑,不遇恩赦准許,終生不能返回原籍。枷號是一種侮辱體罰性質的附加刑,主要適用於犯奸、賭博、逃軍、逃流或竊盜再犯等罪,是讓犯人帶上重枷,在城門、衙門等公眾聚集或來往之地示眾。枷重者達35斤,枷號時間由三日五日至半年一年。刺字也是一種帶有侮辱性質的附加刑,主要適用於竊盜、逃軍、逃流等罪,即在犯人的臂或面部刺以特定標記或發配地名、犯罪事由等。此外,清朝還沿用了前代的凌遲、梟首、戮屍等極其殘酷的死刑執行方法。
3.調整刑罰適用制度
在繼承前代統治經驗的基礎上,清朝對刑罰適用制度有所調整,主要有:(1)擴大自首適用范圍。如康熙時的《督捕則例》鼓勵逃人「自回自首」,逃亡三次自首仍可免罪;嘉慶時規定,在監犯人因故逃逸又自行回歸者,按原罪名減一等處置。(2)加重處罰家人共犯。凡家人共犯奸盜殺傷之罪,不分首從,一律按首犯論處。(3)實行類推報批制度。清律對唐律的法律類推加以限制,規定「斷罪無正條」者,雖可使用類推,但必須上報皇帝批准,不得擅自裁斷。(4)化外人案件屬地管轄。對「化外人」犯罪案件,清律放棄唐律分別適用屬地、屬人的原則,改為「凡化外(來降)人犯罪者,並依律擬斷」[⑦]。
4.推行重刑高壓政策
清朝入關以後,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壓制漢族知識分子的反清情緒,極力推行重刑高壓政策。
首先,清律加重對謀反、謀大逆和強盜等罪的處罰。凡反逆案犯,不分首從,共謀者凌遲處死,十六歲以上同居男子斬決,十五歲以下男子及女性家屬罰沒功臣之家為奴。凌遲犯子孫實系不知情者可免死,但均解交內務府閹割,發新疆為奴,十歲以下幼童亦監禁至十一歲時閹割。清律還擴大反逆、謀叛大罪的范圍。例如:上書言事不當或犯忌諱,常按大逆重罪處罰;「倡立邪教」、「編造邪說」者,比照反逆及謀叛定罪;異姓人歃血訂盟,結為異姓兄弟,也比照謀叛定罪。對於強盜罪,清律規定,但得財,不分首從,皆斬;同時又有殺人、放火燒人房屋、姦汙人妻女、打劫牢獄倉庫、侵犯城池衙門等行為,積至百人以上,不分得財與否,一律梟示(懸首示眾);響馬強盜,執弓矢軍器,白日邀劫道路,贓證明白者,不分人數多寡,梟示;越城入室行劫,伙盜行劫官帑、漕船,糧船水手行劫殺人等,也都梟示。
其次,清朝統治者還大量製造文字獄,以語言文字定罪,對漢族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控制。據不完全統計,僅康、雍、乾三朝文字獄即達一百多起,常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無辜。例如:康熙朝著名的庄氏明史案:浙江人庄廷錢私修刻印明史,使用南明年號,稱努爾哈赤為建州都督,被人告發,認為其不奉清朝正朔。案發時,庄氏本人已死,仍開棺戮屍,株及家屬,作序、刻印、買書者及未查覺之地方官等七十餘人也全部處死。雍正朝有名的查嗣庭案:江西考官查嗣庭以「維民所止」為科舉考題,被認為是詛咒「雍正去頭」,論罪處死。乾隆朝胡中藻詩案:胡中藻詩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等句,被認為是譏諷朝政,也被處死。可見,清朝的文字獄案絕大多數都是牽強附會、猜忌羅織而成。造成文字獄的根本原因,是滿清統治者加強專制獨裁所致,其中多數案件都涉及到他們最忌諱的「夷夏之防」問題,唯恐漢族士人把他們當作入侵的「異族」。其結果是扼殺了思想、文化、輿論,阻礙了學術的正常發展。
(二)旗人特權的維護
1.保障滿族貴族統治地位
清朝官制形式上標榜滿漢一體,中央六部長官設滿漢復職,但實權操於滿官之手。為了保證滿洲貴族統治地位,清朝特設「官缺」制度,所有官職崗位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作為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如中央理藩院、宗人府及掌握錢糧、火葯、兵器的府庫全部為滿官缺,各省駐防將軍、都統、參贊大臣、盛京五部侍郎等也全部是滿官缺;而地位卑微的小官職,如迎來送往的驛丞全為漢官缺,不得任命滿人擔任。地方督撫、司道、總兵、提督等雖滿漢兼用,但近畿和要隘多用滿官。康熙時漢人督撫「十無二三」,乾隆時巡撫「滿漢各半」,但「總督大都是滿人」[⑧]。直到咸豐以後,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力量得以壯大,漢官在地方大員中才漸居多數。
2.保護旗地旗產經濟利益
清朝入關之初,滿洲貴族及八旗兵丁大肆圈佔漢人土地作為私產,得到清廷肯定和法律保護。由於八旗子弟不事生計,奢侈墮落,大量旗地旗產又逐漸流入漢人手中。為了維護旗地旗產等經濟利益,清廷多次申令,禁止漢人典買旗地旗產,並由官府出資予以贖回。僅乾隆時期就四次定例,禁止民人典買旗地旗產;如有違反,沒收其地產房宅,並按律治罪。這些規定反映了清律對旗人經濟利益的特殊保護。
3.維護滿人司法特權
清朝推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賦予滿人各種司法特權。凡屬滿人違法犯罪,一般可享有「減等」、「換刑」等特殊優待。例如:笞杖刑可換折鞭責,變相減等;徒流刑可換折枷號,免予監禁服役或發配遠鄉;雜犯死罪和僅次於死刑的極邊充軍,也可換折枷號;死刑斬立決可減為斬監候;竊盜罪可免予刺字;重罪必須刺字者,則刺臂而不刺面。對滿人案件的審理,由特定司法機關管轄;對滿人的監禁,也不入普通監所;宗室貴族入宗人府空房,一般旗人入內務府監所。
(三)經濟立法的主要內容
1.賦役立法
清朝入關以後,鑒於明末賦斂無度導致農民起義的教訓,明令廢除「遼餉」、「剿餉」、「練餉」等「三餉」加派,並仿效明制編訂《賦役全書》,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頒布,開始建立清朝賦役制度。其主要內容包括:登記土地、人丁的等級與數量;計算和確定田賦、丁銀的數量;記載各地承辦內廷及朝廷所需實物貢賦的種類與數量;確定地方所征賦稅的分配與使用原則等。
康熙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轉移速度的加快,農民人口大量流動,原來按人丁征稅的賦役制度已難以保障。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詔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定額(2 462萬)徵收丁銀,今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康熙五十五年,廣東各州縣率先實行「攤丁入畝」,把固定的丁銀額按土地畝數平均分攤到田賦中,不再按人口征稅。至雍正元年(1723年),又將「攤丁入畝」之制推行到全國,從而簡化了征稅標准,減輕了農民負擔,廢除了沿襲兩千年的人丁稅,削弱了農民的人身束縛。
2.工商立法
順治三年(1646年)下令,廢除明朝匠籍制度,將匠戶編入民籍,與農民一體納稅當差,禁止官府以各種名義無償役使手工業工人,使其獲得了與農民相同的法律地位。同時,放寬了國家對手工業的專擅壟斷,除武器製造、貨幣鑄造及宮廷所需重要物品由官府經營外,其他行業經過官府批准,並按規定納稅,都允許民間手工業者經營。為了發展私營商業,清朝廢除明末加征的各項稅負,並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康熙六年(1667年)又下令,禁止官僚貴族欺壓掠奪商賈,以保護商人的合法經營。康熙二十五年,還曾建立牙行制度,由其代表官府監督商稅的徵收,管理市場物價,規范市場交易秩序。
不過,這些工商立法並沒有改變其重農抑商政策的本質,清朝仍是極力壓制民間工商業發展的。當時,除對重要商品繼續實行官營禁榷制度外,還以法律禁止或限制民間私自采礦,並由戶部和工部廣泛設立征稅關卡,高額盤剝工商業者的經營活動。
3.海外貿易立法
清朝初年,為了阻斷沿海地區與台灣抗清力量的來往,曾多次頒布禁海令與遷海令。順治十二年(1655年)頒布禁海令,規定寸板不得下海,違者按通敵罪論處。順治十八年、康熙元年(1662年)和十七年,又三次頒布遷海令,強制閩廣蘇浙沿海居民內遷五十里,越界立斬,致使海外貿易遭到徹底禁絕。康熙二十二年收復台灣以後,開始解除海禁,允許出洋貿易,並設立廣東(廣州)、福建(漳州)、浙江(寧波)、江南(雲台山,今連雲港)四個海關,負責徵收關稅。但是,沒有統一的海關法規,稅率也各有不同。
其中浙江與廣東海關可以接待外國商船,其他主要管理國內沿海貿易。至康熙五十六年再頒禁海令,停止與南洋的貿易,並嚴禁賣船給外國和運糧出口;違者,造船人與賣船人皆立斬。如出洋人留在外國,要將知情同去人枷號三個月,並行文外國,將其解回立斬。外國的商船也需由地方官員嚴加防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規定「一口通商」,外國商船隻能至廣州港停泊交易,由粵海關對外國商船徵收船舶稅和貨稅,總稱關稅。當時嚴格限制出口貨物的種類和數量,凡馬牛、軍需、金、銀、銅、鐵、鉛、錫、銅錢、硫磺、書籍、糧食等都不準出口,而允許出口的絲綢、茶葉、大黃等也嚴格限制數量。此外,清朝還規定,在廣州進行的中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指定的壟斷代理商行「十三行」進行,由它充當外國商人的全權代理人,包銷進口商品,代繳關稅,采購各類出口商品。十三行行商既是外商在華行為舉止的保證人,也是中國官府與外國商人之間的中介人,外國商人的一切請求均由行商轉達,而中國官府對外國商人的一切政令要求也由行商傳達。十三行還在廣州城外開設「商館」,供外商作為來華貿易的辦事處和住所。以上海外貿易立法,束縛民間海外貿易的開展,阻撓中外正常貿易的進行,影響了社會經濟順利發展。
(四)行政立法的主要內容
1.行政管理體制
在清朝行政管理體制中,皇帝仍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切軍政事務由其「乾綱獨斷」。為了防止宦官專權和臣下結黨營私,清律嚴禁宦官參與政治,嚴禁大臣交結朋黨及內外官交結,犯者按「奸黨罪」處斬。在皇帝之下,仿明制設內閣「贊理機務,表率百寮」[⑨],代擬批旨,呈進奏章。內閣大學士名額不定,康熙時多用滿漢大學士四員,雍正時六員,乾隆時增協辦大學士一至二員。內閣大學士為正一品,位列百官之上,但實權遠不及明朝,僅僅具有上傳下達的職權。內閣之外,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等輔政機構。雍正即位後,因西北用兵而設立軍機處,取代傳統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並侵奪了內閣的部分職權。軍機大臣位高權重,只服從皇帝命令,是清朝君主專制極端化的標志。
內閣與軍機處之下,沿襲明制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設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侍郎各二人,下置郎中、員外郎等屬官。六部長官對皇帝負責,只能奏請皇帝頒發必要的詔令,無權向地方直接發布命令。六部之外的院、寺、府、監均有較大裁並,九寺只剩下審理刑獄的大理寺,管理祭祀的大常寺,管理馬政的太僕寺,以及管理典祀筵宴朝會的光祿寺和鴻臚寺;五監僅剩下掌國學政令的國子監;只有培養封建統治人才的翰林院仍維持明朝時的地位。
地方政權機關分為省、道、府、縣四級。明朝臨時派遣的督撫已成為固定的省級長官,握有地方軍政大權,但必須秉承朝廷指示行事。布政使和按察使失去了明朝時行政上的獨立性,成為隸屬於督撫的分理地方民財和刑獄的兩個機關。與省平級的行政單位有順天府、奉天府和東北、外蒙、新疆的各駐防將軍轄區以及西藏辦事大臣轄區等。省下設道,作為省的派出機構,負責聯絡省與基層的關系,由道員主管政務。道下設府,由知府主管行政、經濟與司法等事務。與府平級的機構有廳和直隸州。府下設州和縣,州置知州,縣置知縣,由中央直接派遣。縣下設有徵收賦稅錢糧的里甲和防範盜賊的保甲。
2.職官管理制度
在職官選任方面,清朝仍以科舉取士為正途,每三年一考,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在省城舉行,由取得秀才資格者參加,通過以後成為舉人。會試在京城由禮部主持,由取得舉人資格者參加,合格後再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通過以後成為進士。科舉考試的內容,仍然採取明朝時的八股文,用以禁錮士大夫的思想。取得舉人或進士出身者,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清朝規定,滿、漢官員均須經過科舉考試,但滿人做官往往憑借特權。科舉考試只是為漢官鋪設的一條參加政權的階梯。正途之外,還有「特簡」、「會推」、「捐納」、「蔭生」等制度。「特簡」即由皇帝直接任用;「會推」是由大臣互推任用;「捐納」是捐錢買官;「蔭生」又分恩蔭、難蔭和特蔭三種:恩蔭主要用於三、四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子孫。早在順治時便規定:文官在京四品、在外三品,武官二品以上,各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學習期滿後,按其父輩的品級授予官職。
在職官考核方面,清初沿用明朝的考滿法。康熙四年(1665年),廢除考滿法,實行「京察」與「大計」。「京察」是對京官和地方督撫的考核,每三年舉行一次。京察結果分為稱職、勤職和供職三等,按考核等級實行獎懲。「大計」是對督撫以下外官的考核,也是三年一次。大計分卓異與供職兩等,按等予以獎懲。京察與大計的標準是統一的,即「四格六法」。四格是從守(廉、平、貪)、政(勤、平、怠)、才(長、平、短)、年(青、中、老)四個方面對官員作出評價;六法是從「不謹、罷軟無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六個方面處理不稱職的官員,具體作法是不謹、罷軟無為者革職,浮躁、才力不足者降調,年老、有疾者退休。考核優異者可以得到引見、陞官、晉級、賞賜、封贈等獎勵,考核差劣者則給予罰俸、降級留任、革職等處分。
在職官監察方面,清朝基本沿襲明制,中央仍以都察院為監察機關,長官為左都御史。為了集中皇權,雍正元年(1723年),將六科給事中並於都察院。六科給事中與十五道監察御史合稱「科道」,分別負責對京內外官吏的監察和糾彈,使監察機構實現了一體化。當時有科道官密折言事制度,將軍機處以外的所有機關和官員都納入監察稽違的范圍之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令左都御史為議政大臣,參與朝政決策,充分發揮科道官作為皇帝耳目的作用。地方則由省按察使派出的「分巡道」和省布政使派出的「分守道」分別對府、州、縣官員進行監察,同時廢除了巡按御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