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同理心

法官同理心

發布時間: 2022-08-16 16:15:28

①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民法官所需的職業素養
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法官的「悲天憫人」,是指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對基層人民群眾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懷。時時刻刻對基層群眾抱有同情心,甚至換位思考,把自己處於當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為民」。
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堅守職業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點,容易受到諸如收入、權力、美色、娛樂、閑暇等的誘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能夠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的人,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服務於司法。法官應堅持職業道德,做一個勤勉和謹慎的人。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熟知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知識,不僅僅給判決文書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審判時能夠具有足夠的廣博的知識,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能力。這是一個法官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的時代里,司法能力也應當與時俱進。在「調判結合、調解優先」的工作方針下,調解能力也是廣義上的司法能力,不過裁判與調解對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調解法官的情形下,一個優秀法官應同時具備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調解能力。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法院的最直觀的認識。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對當事人的態度、言語、舉止等。法官的態度應當謙和、耐心,言語應當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語,舉止應當大方得體。司法形象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美國司法界將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氣稱之為「司法涵養」,這一術語反映了好脾氣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審判可能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氣質、情感、經驗等等將會影響審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僅僅構建良好的法院公眾形象,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豐富的社會閱歷,不僅僅有助於與人處事,更有助於案件的裁判。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也能夠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對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於發現案件背後的因素和糾紛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應當是一個孤獨的理想者。法官職位並非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是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在紛擾與躁動的社會中,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註定是孤獨的。一個法官應當具有堅守公平正義的勇氣。法官不畏懼外在的暴力威脅,同時一個具備勇氣的法官,將會嚴格依法辦案,而不會為了迎合輿論而犧牲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官的勇氣首先是對待暴力威脅的勇氣,其次是堅持法律信仰的勇氣。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實踐綜合作用的結果。法官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儀表、態度、言行等。這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在辦案過程中,他總是保持文明、謙和、耐心的態度,給當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在「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下,也包括調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針對的對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個字:「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他很注重個人修養,堅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內心深處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愛惜羽毛,堅持無愧於當事人、無愧於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上穿著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② 法官怎樣才能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處理每一件案件的思想。
思想是行動之源,我們只有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思想,才能保證我們在處理每件案件時能夠真正做到公平正義。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是憲法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我們做為法官,守護著這個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從狹義來說,我們就是公平正義的最忠實的守護者。我們不能心存麻痹,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一次不公正判決,可能只佔我們承辦案件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但對於特定的某一個當事人來說,那就是100%的不公平,就很少能引發人民群眾對法院公平正義處理案件的懷疑。懷疑的累積,必然會引發人民群眾對法院公平正義判決的信任危機。在頭腦中,我們就應該把我們假想成一名主刀醫生,糾紛就是一台你要面對的「事關人命」的手術,判決就是一把無形的手術刀,而公平正義就是唯一正確的手術方案,如果我們的刀下偏了,危及的不僅僅是一條生命,更危及的是人民群眾對你本身,對你所在的「醫院」的信任和支持,他們會懷疑你以後進行手術的成功性,他們甚至會懷疑整個醫院醫生進行手術的成功性。
二、努力學習自身業務知識,增強自身文化底蘊。
過硬的業務素質是保證案件質量的關鍵,做為法官,你只有熟悉並正確掌握使用法律條款,才能把案件辦理的公平正義,尤其是當前的法律環境,法律條款修改的比較頻繁,新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也是層出不窮,我們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才能具備辦理鐵案的理論條件。如果我們法官是一架天平,那麼我們掌握使用的法律知識就是天平一頭的砝碼,如果它出現了偏差,那麼就不會得出真正的公平。我們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需要的是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和不斷地在實踐中積累審判經驗。我們要將自己打造成專家型審判人員,我們要牢記高素質、精業務才是辦理公平正義案件的前提。同時,我們也要切忌不能機械死板地適用法律去處理一些紛繁復雜的糾紛,我們要深刻剖析法律條文的內涵和實質,靈活地去適用它解決糾紛,如果你承辦的案件,即使法律適用並無不當,但得出的裁判結果卻讓各方當事人都不滿意,那麼這樣的案件怎麼能讓人民群眾從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做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們不僅要通曉各種法律知識,同時也要不斷地加強我們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斷地增強我們的文化底蘊。讀詩誦詞,不僅會緩解我們的工作壓力,陶冶我們的情操,更會豁達我們的心胸,開拓我們處理復雜糾紛的思維;閱讀古文不僅僅會讓我們通古知今,更會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讓公平正義之氣留在我們心中。只有身存一身正氣,才能保證我們能夠公平正義的處理每一件案件。
三、在辦案的每一個環節,公平正義地對待每一位當事人。
不要把公平正義只拘泥於裁判結果上,我們只有在我們處理案件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細小的支節上讓每一位當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才會對整個案件感受到公平正義。
立案,是我們承辦案件的第一個流程,用老百姓的話說,法院醫院是他們最不願意來的地方。那麼,他們既然來到了這個他們最不願意來的地方,必然是鼓了很大勇氣,懷揣著很大的委屈。所以在這個環節,我們必須熱情耐心地去接待他們。符合立案條件的,我們無條件的給他們立案,並向他們交代他們所享有的訴訟法權利和應該承擔訴訟義務。如果不符合立案條件,也不要簡單粗暴的拒絕他們於大門之外,這時,就更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做解釋工作。向他們闡明不立案的理由,給他們翻法條,講解法條,如果有其他的救濟渠道的,向他們介紹其他救濟渠道。固然,當事人的素質有高低,理解能力有強弱,但我相信,我們的熱心,我們的耐心,我們的真心,絕對會打消他們的疑慮,絕對會讓他們在法院的「門診室」就能感到法院承辦每一件案件都是公平正義的。
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我們做為法官一定要嚴格律己,必須依法辦案,並且一定要在接待當事人,庭審等一些細節上多加註意,不要讓當事人產生絲毫的「合理懷疑」。以往,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些小節,不耐心去接待當事人,在庭審中談一些無關庭審的言語,這有許多都是我們的無心之作,以至於在當事人質疑這些細節時,我們會大呼冤枉。但換位思考一下,各方當事人都是帶著種種矛盾到你面前的,他們必然會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你對一些細節的忽視,也就必然會動搖你在他們心中的公平正義的形象。如果你讓當事人產生了這種錯覺,他又怎麼能感受到你承辦案件是公平正義的呢?
在判決結果出來後,我們一定要向當事人尤其是敗訴方當事人闡明判決理由。讓當事人贏得清清楚楚,輸的明明白白。院黨組做出的每件案件都要對當事人當面審判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它不僅僅是我們履行向當事人宣讀判決結果的訴訟流程,更應該是法官向當事人闡明裁判理由的必備程序。它能夠為我們法官公正的承辦每一件案件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我們一身正氣,又何謂不敢直面當事人呢?同時,這樣做也會消除當事人對我們法官是否公平正義承辦案件的最後懷疑。
所以說,公平正義不僅僅體現在裁判結果上,它更應該貫穿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我們要讓人民群眾在我們承辦案件的每一個細節上都能夠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加大調解、協調的力度,力爭案結事了。
我們不能機械的、呆板的把公平正義停留在表面,而要發展的、創新的去理解它的內涵和實質。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徹底解決一些社會矛盾是我們法院乃至每一名法官應該承擔的一份責任。並不是每件案件都正確判了,就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如果案件判了,但糾紛仍在,矛盾仍存,甚至矛盾會進一步激化,那麼又何謂公平,有何謂正義呢?所以,我們不能呆板地為實現表面的公平正義而機械地去裁判案件,我們要在不違反法律,不侵害國家、集體、個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加大調解,協調的力度去定紛止爭,力爭案件結束了。當事人握手言和了,矛盾徹底解決了,這才是真正的公平正義。
五、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加大宣傳力度,樹人樹事。
我們法院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只和「打官司」的當事人接觸,而隔絕了我們與絕大部分人民群眾的信息往來。古語道,好事不出門,我們曾經承辦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公平正義的案件,我們中間有著許許多多一身正氣的好法官,但人群眾並不一定知曉。怎麼辦,那就要「請進來,傳出去」。把普通的人民群眾請進我們法院來,讓他們參觀我們的工作環境,讓他們旁聽我們的庭審,讓他們翻看我們的卷宗,讓他們評判我們的判決書,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法官,讓他們監督我們承辦的每一件案件,讓他們揭下他們認為的,披在我們身上的「神秘面紗」,讓他們清晰透徹地感受到來自我們法院的公平正義。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把我們法院的典型案例,好法官的典型事跡宣傳出去,樹人樹事。方程法官的優秀事跡,不僅讓我們這些同行為之感動,其必然也會引發社會、引發人民群眾對法官為公平正義不懈奮斗的認知。
總之,做為全國政法隊伍人群中的普通一員,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嚴格律己,公正執法,讓人民群眾在我們承辦的每一件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③ 什麼性格適合當法官

嚴謹,公平,記憶力好的,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思維強的人,同時必須具有正義感和道德感,不可有貪心,切忌。

④ 法官為什麼要保持中立

說到法官職業道德,這是個非常寬泛的話題。他包括了許多方面,正如肖揚院長所指出的那樣,人民法官應當以「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獨立、文明」的現代司法觀念,去思考和解決各種訴訟糾紛,這也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賴以實現的基礎。肖揚院長所說的,正是對法官職業道德內涵的高度概括,將「中立」放在第一位,足見其重要性,可以這樣說,「中立」是法官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道德。
如果從法官的工作特點來做一個闡述,「中立「就是指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偏不倚,以裁判者身份居中裁判,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或袒護,這也是對法官的基本要求。
在座的各位法官都審理過不少案子,不知道是否有過自己打過官司的經歷,我想可能很少吧。我們不妨試著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一看法官。
在法庭上,當事人的心理都會比較復雜。他們無不急於從法官那裡得到關於自己案子的進展情況,他們會作出種種猜測,法官會相信我嗎,法官會支持我嗎,等等等等。當事人會留意法官的任何一個眼神、面部表情甚至說話的語氣,聲調的高低,當事人會通過這些細微的差別,對法官作是否中立公正的衡量,這種初步的印象一旦得以形成,再想改變就非常困難。畢竟,當事人往往對法律知識和審理程序缺乏了解,他們對司法結果是否公正的判斷並站在專業的立場來看待,而通常是通過法官印象的好壞來感知。很多情況下,法官對案件的處理完全符合法律的規定,但對法官報有的成見,往往會導致當事人對裁判的公正性產生懷疑。而這種信賴的喪失也正是有的當事人才能夠服判息訟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法官們應當如何讓當事人感覺到法官的中立呢?最高人民法院即使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維護和塑造法官應有的形象,如第一條明確規定:「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切實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公正,避免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法官的中立形象已經和司法公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事人心目中的公正判斷往往依賴於對法官的信任。如果法官不再為當事人所信任,那麼他也必然不會信任法官所作出的裁判。其結果只會導致當事人和法官的嚴重對立,不利於案件的審判。
法官中立原則
法官中立原則包括以下基本要求:
1、法官同爭議的事實和利益沒有任何關聯。法官既不能裁判自己與案件事實有關的爭訟,也不得與案件結果或爭議各方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關系。
法官雙重角色難以保證訴訟過程和裁判結果的公正性。
2、法官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存有歧視或偏愛。法官在審判中可能因種種原因(如當事人語言莽撞、行為粗魯、不通情達理等)而對其產生偏見,這種偏見雖是主觀感情因素,但足以妨礙法官公平地對待當事人和處理糾紛。
3、法官必須嚴守職業道德和紀律規范。包括尊重當事人、秉公執法、剛正不阿;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財物、宴請或其他方面給予的好處;不得故意不依法自行迴避等。當然,中立原則並不等同於消極原則。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47條、140條之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可以提起上訴的裁定包括不予受理、對管轄有異議、駁回起訴三種情形。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2條、183條之規定:刑事公訴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書後五日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不服判決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五日,從接到判決書、裁定書的第二日起算。

⑤ 為何做法官以及如何做一名優秀法官

人生有夢才精彩,法官是我人生的夢想。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終於實現了做一名法官的夢想,既感到高興又感到彷徨,因為如何才能夠做一名稱職的法官,一名好法官的困惑一直圍繞著我,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的心慢慢的也點釋懷了,好像有點明朗了。當然,我深知,這僅僅是一種初步的體會,我以後的路會更長,這種困惑將伴隨我的一生,我也必將會為此而踐行一生。
法官是法治社會的一個精英群體,如果你僅僅把它當作謀取生活的手段,就褻瀆了它的神聖。法官是一種境界,是融法律與品格為一體的境界;法官是一種人生,是在追尋正義的過程中修善自我的人生;法官是一種信念,是獲取人生輝煌的信念。正是如此,我才渴望成為一名法官,並最終實現了我的法官夢!
公正的審判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是法院職能的集中體現,是樹立司法權威即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關鍵.要做到公正審判,必須加強法官隊伍自身建設。法官,是司法機關的細胞,司法機關的司法能力建設有賴於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設.因此,從狹義上講,司法能力建設的就是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設。而正確適用法律、公正高效司法,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的能力.不難看出,這是從整體上對法院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但這幾個方面的能力,實際上是通過法官素質的提高來加強的.可以說,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設與司法能力建設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小流匯成江河,磚木蓋成樓房,只有依靠法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的司法能力,法院的司法能力的提高才能實現.因此,法官在司法能力建設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一個淺顯的道理:合格的法官不是終身的,做一個法官,不易;做一個好法官就更難。大家都知道不進則退的道理,昨天的合格法官、優秀法官,今天不一定合格,更不一定優秀。只有與時俱進,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要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法官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實踐、歷練,它既是一個法官從初任到成熟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的成長歷程。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法官,我認為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法官必須不斷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承擔著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維護正義的神聖職責,只有具備完善的人格,勇於面對壓力的法官,才能成為適應社會需求的合格法官。法官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乃至一言一行,都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在群眾中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因此,法官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開展審判活動,領悟做人的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
並能深入其中,理解其法學原理,這是我們法官在提高自己的學法能力中尤其要注意的.學習要克服為了學習而學習,機械應付,要有熱情,能拓展自己的思維.要全面理解法律原意,整體上加以掌握,忌單個的條文片面理解,將法律條文作聖經.另一個是用法能力,即依法辦案能力.這種能力,是提高法官司法能力的關鍵.知識學來並非束之高閣,而是要運用到具體案件中,將法律作為評判案件的標准.要將法律的規定與現實社會中的現象有機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應有作用.
二、法官必須做到博學多才。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在未達到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從事案件的審判。法官是法律人,是國家法律的執行者和公平正義的維護者,應該具有淵博的法律知識和高超的審判技能。淵博的法律知識和高超的審判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不斷學習而獲取的。在學習中,要不斷提高兩種能力:一個是學習能力,即吐故納新的能力。孔子曰:溫故而知新,正是說的如何提高人的學習能力。法律更新很快,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吐故納新,如何及時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識,迅速掌握現行的法律。如果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沒有嫻熟的審判技能,沒有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就很難勝任審判工作。
法官的博學多才,首先表現在對法律的精通與知新方面。精通,就是要掌握法律的基本理論,了解法律產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和社會作用,掌握法學原理,探究法律要旨,理解和領會立法意圖。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抓住要領,運用自如。知新,就是要學習和掌握新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有人說法官是孤獨的職業,是因為法官是一個依靠一個人的能力就能完成工作的職業,不需要很多人組織在一起來完成工作,是通過個體的思想和智慧履行職責,思想和智慧只有在獨處的環境中才會產生。思考需要自信和孤獨,孤獨是法官思考所必須的時間和空間,是閑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閑的境界。法官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和方向,做自己願意做、應該做的事情,從己而不從眾。當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科學知識分化急劇,新陳代謝迅速,作為調節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不斷出台,新的法律知識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我們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論,掌握新法律,新要求,不斷充實自己,豐富和完善法律知識。專業知識的精通與知新,要求我們必須始終自覺地堅持學習,始終站在法律的前沿。
此外,一名合格的法官還必須掌握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既要掌握自然科學常識和邏輯學、心理學、法醫學方面的知識,又要掌握語言學、文字學和文學寫作方面的知識,還要握歷史、地理、人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從某種程度上講,一名合格的法官就是一部匯集網路的科學詞典,只有博學多才,才能細察萬象,明斷是非。
三、法官必須做群眾的貼心人。維護公平和正義,保護國家、集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是法官的神聖職責。法官在現實中要多接觸一些案例,要多深入鄉村、企業了解群眾的生產和生活,了解他們的疾苦,掌握現存的一些社會矛盾和弊端,分析產生的原因及對策。通過到社會中學習磨練,不斷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信任法官,才能樹立起法律的威信。因此,我們要通過開展審判工作,努力縮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距離,用自己的全部行為教育廣和引導大人民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要善於了解群眾的最關心的問題,善於解決群眾最急需解決的困難,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體諒他們的難處與痛苦,切實為群眾排難解紛,切實保護群眾合法權益,做廣大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第一,要有一顆良心。在辦案中,可能由於個人的法律知識水平高低不同,法律適用會有所不同,那是個人的認識問題,但是如果法律事實的認定不同,那不是單純的個人認識問題,而是一個人做人原則問題,沒有一顆最起碼的做人應有的良心。古人說:法官之上是法律,法律之上就是良心,小節不察生大隙,舉頭三尺有神明,做為一名法官,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有一顆良心,一顆為民之心,為公之心,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自已,不失自已做為一個人的根本,最起碼可以使自已所辦理的案件擺脫其它因素的束縛,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第二,要保持一顆感恩心。感恩我們的父母,因為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並養育了我們;我們感恩社會,因為是社會成就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使我們成為棟梁;我們感恩生活,因為是生活帶給了我們磨難,並使我們能夠享受每一滴幸福;我們感恩我們工作,因為是工作給了我們生活來源,並從中體會了職業的快樂,追求到了人生的價值,當然我們也要感恩每一起案件,每一位當事人,因為是他們的每一滴血和淚,敲響了我們做人的警鍾,帶來了做人的啟示,使我們更加珍惜我們自已的每一刻幸福。因此始終保持一顆感恩心,可以使我們在百忙之於,忙的有價值,有光彩,才能樂在當下,體會出創作之快樂、唯美之快樂、責任之快樂。
第三、要有一顆廉潔之心。作為一名法官,要做到風清法正,只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養成良好的生活作風,才能抵制社會的不正之氣,才能守護住自己純潔的心靈,守住我們廉潔的做人底線。那我們就要做到六慎即:慎微、慎言、慎察、慎出、慎行、慎獨。在處理問題時一定要防微杜漸、三省五審、獨善其身。同時我們也一定要把握好四關即:人情關、親情關、說情關、委屈關。在面對自已的親朋好友時,我們一定要堅守自己的信念,要對他們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我相信是朋友,一定會給予理解和支持。當然如果是昔日領導,我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可以為之提供方便,但是這種方便不是讓你徇私枉法,而是讓你能夠在法律范圍內給予方便,實在做不到,可以實事求是的向其解釋,我相信都能夠理解,畢竟曾經他們也經歷過嘛!因此我們要做到六慎、四關很不易,但是我們一定要為之而努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不畏懼,不卑不亢,才能始終保持一顆廉潔之心。
第四、要有一顆平常心。法官也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中普普通通的人,我們沒有比他人更高的特權,也沒有比他人更高的地位,我們一定要尊重他人,我們跟他們的差別是職業不同,僅此而已。由於受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官本位思想較嚴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很多人感覺自己是個法官,很了不起,可以為所欲為,其實這是很危險,尤其是對剛進入法官隊伍的我們來說,更危險。很多已經執業很長時間的法官都知道,法官是個高危險職業,有人比喻是刀尖上的舞者,的確如此。因此我們要學會用平常心善待自已,善待工作,善待他人,始終保持一個平和心態,只有這樣,我們在對待當事人的時候,才能做到平等對待,才能不會用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才能不會漠視他們的權利,特別是面對一些蠻不講理的當事人時,始終保持一個平和心態,尤為重要。因此如果我們能將自己做到了平庸而不平凡的境界,那我們的人生價值也就徹底的體現出來了。
四、法官必須做到與時俱進,要有審時度勢的政治覺悟。作為一名法官,我們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這也許很多人不屑,其實我開始也有一點,認為這樣很空洞,但是我細細的體會後,我才發現這是多麼的必要呀。法官要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就要考慮國家之政策,這樣有助於辦理案件。比如:專項斗爭的開展(二搶一盜);馬錫五巡迴審判方式;調解年活動等,這些活動在對於我們日常辦案中影響是很大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內容,即便是你的判決沒有錯誤,但是社會效果不理想,也是不行的,也是不能做為一個好的判決推廣的,我們現在著重的是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法律效果是最基本的效果,但也絕不能辦案就案,一定要考慮社會效果。因此具有審時度勢的政治覺悟有助於我們處理案件。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時代的日新月異就是我們面臨的第一挑戰。執法觀念、工作方法、專業知識、業務能力都必須緊隨時代的車輪,不斷地更新、拓展、充實和提高。我們要勇敢地擯棄舊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銳地了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迫切地學習新知識,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大浪淘沙,真金百煉,去除外在約束之後,更需要的是心靈的准繩,這種准繩,對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職責而言,不能一概而論,但我認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我們只有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與黨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法律意識、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才不會迷失方向。
五、法官要有較高的悟性和較強的求知慾。 很多法律前輩告誡:上班如上學,可能同一天工作,但是若干年後,就會分出不同層次。原因為何,就在於是否具有悟性,可見作為一名法官悟性是必備的。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不斷的思考、總結,做一個有心的人。在處理事務時,善於用法律思維來考慮;處理問題時,善於用法律智慧來解決,不斷提高自己的悟性,使自已在處理事物時能夠做到游刃游余。要有較強的求知慾,由於法律是門社會科學,根基於社會生活,伴隨著社會層出不窮的問題,往往會有一些新穎事物出現,而於此同時,法律的規定又往往落後於社會生活,因此一定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孜孜不倦,努力提升自已的素養,豐富自已的知識積累,做一名知識型法官,以便於解決糾紛。很多人有這種認識,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中可能只會用到20%,而很多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識你又不具備,這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汲取豐富的營養,才能使自己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在現實中,有很多法官,他們可能學歷沒有多高,但是他們的法律知識儲備並不少,處理問題的能力很高,原因在於,他們有較強的求知慾,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到學無止境,做到終身學習。
六、法官要有程序觀念。在現實中,很多情況下,我們法官較注重實體上正義,而忽視程序上正義。而實際上,實體正義有時候法官也左右不了,程序正義法官卻是可以左右的。尤其是程序上的正義是需要被看到的,有時候很可能法官的不經意間的言論、眼神,當事人就會浮想翩翩,大做文章,實際上這也無可厚非,這些東西當事人的的確確是看在眼上的,既便是你的判決再正確,他們也會持懷疑態度,這也很正常。因此程序上的正義是需要被看到的,這也如同為什麼越是比較親近的人,我們越是沒有像對待其他人那樣,客客氣氣,結果是造成很多的誤會,這就是因為我們忽略一些被人看到的客氣,一些程序,只是單純的追求實質內容而已。
總的說來,做一名合格法官已經不易,更何況是一名好法官,但是查看一些好法官的事跡,他們也沒有什麼豐功偉績,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的干著不平凡的事業。就我個人認為,法官首要的任務是要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內涵,並貫徹到審判工作之中。要在轉變觀念中破解難題,要在更新思路中轉變發展方式,要把解放思想體現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在解決問題上,時刻按照優秀法官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

⑥ 法官應當如何保持本心與公正

把關應當如何保持本心與公正?法官必須做到公正公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怎麼能去做法官呢?我受了委屈的人,就得去找法官來給他來公證。

⑦ 如何維護法官的中立性

法官中立性在實踐中的體現

所謂「法官中立」就是要求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必須做到不偏不倚,不傾向於控辯雙方的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對控辯雙方的任何一方存有偏見,而應當控辯雙方之間保持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11條明確規定「法官審理案件應當保持中立。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審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這條規定完全與審判程序公正的中立性要求相吻合的。可見,法官中立既是一種訴訟理念,一種司法觀念,也是一項法定職責和義務,其內涵包括:堅持客觀公正立場,一切從案件情況出發;追求司法公正;注重程序公正;堅持依法迴避。法官中立原則包括以下兩項具體要求:一是法官必須同案件事實或結果之間沒有關聯性。二是法官不得對控辯雙方的任何一方存有支持或反對的偏見。法官所形成的偏見和預斷有可能會妨礙糾紛的公平處理。因此,在訴訟中,對有關問題的裁斷者或處理者只有保持中立、無私的地位,與訴訟主體沒有利害關系或不持有偏見,案件才有可能得到公正處理。

從人民法院工作職能看,其主要承擔案件立案、審理、執行的職責,法官中立在這三項職能中也有所體現。

一、立案中的中立性。立案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組成部分,它與審判權和執行權一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權力。在立案工作中強化司法公正意識,堅持依法公正的立案,是保證案件公正的判決和執行的源頭。由於在立案階段不發生事實和法律的任何判斷,所以立案人員沒有任何理由和必要表明其對案件事實或性質的立場,其行為一定是中立的。立案人員的任何意見和立場,都必然構成對立場中立和審判獨立的干擾和破壞。因此,法官在立案中要保持中立,必須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法官在立案中堅持「不告不理」原則。中立原則要求法官在利益上與案件無涉,對當事人不具有好惡偏見。中立從根本上決定法官在程序中的被動和消極地位。司法權的最大特點也在於其被動性,通俗地講就是所謂的「不告不理」。法官在當事人行使訴權時應秉持消極性,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不能越俎代庖,影響其公正性。如果法官積極動員促使當事人成訴或教導當事人如何訴訟,必然令對方當事人對法院的公正性及程序的正當性產生懷疑甚至不信任,而破壞法院的形象。其次,根據意思自治法律規則,法官的職權應受當事人處分原則的拘束。法官應當被動地按照當事人的主張審查立案,當事人願意告誰、喜歡怎麼告是當事人的權利,只要符合起訴條件都應予受理立案。而不宜借「指導」為名行干預之實,避免給予當事人以「門難進、案難立」之嫌。第三,對任何與法官自己利益有關的涉訟,立案階段同樣都應當迴避。法律上的迴避制度應不僅僅限定於對案件的審判方面,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程序的正當性,增進司法的凝聚力。

二、審判中的中立性。法官審判中的中立是法官獨立的一種特殊表現。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除作為國家法律的代言人、適用者外,並不充當任何其他國家機關的利益、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和公民與社會組織個體利益的代表。在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中,中立性分別表現為消極狀態和積極狀態,而消極性中立才是的訴訟結構的技術、文化內涵的特質。總的來看,法官一旦不保持中立或使各方不能平等參與,就可能在認定事實和評定證據方面產生預斷,形成偏執,以至於作出錯誤的裁判。即使沒有導致裁判的錯誤,沒有損害參與者的實體權益,沒有產生不公正的結果,但是在程序進行中地位不等和權利失衡,也對當事人的自尊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案件審判過程中,法官要保持中立,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歧視和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尤其是對弱勢一方當事人要考慮到給予充分的司法救助與人為關懷,以避免和防止當事人對法官的公正性、中立性產生懷疑。法官審判中立性具體體現為:第一,法官不得與任何一方當事人存有利害關系,既然法官作為獨立的「第三者」,就不應與訴訟雙方當事人存在利益沖突,否則審判中立和司法公正就無從談起。這要求法官本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一方當事人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案件,應自覺迴避。因為,另一方當事人往往難以發現和證明法官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法官不自覺迴避,本身說明存有私心和存在偏袒不公的可能。第二,法官應當中立地的主持庭審。庭審中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給予雙方當事人充分對等的機會陳述事實和理由,保障雙方當事人平等行使訴訟權利,不因當事人的地位不同有不同的對待,對弱勢一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給予充分的保障。「兼聽則明」,才能准確確定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准確把握當事人的爭議焦點,才能夠全面審查並分析當事人的證據,發現疑點把握本質,並通過自己冷靜的深思熟慮作出客觀的評斷,真正體現人民法院對法官審判中立性的高度重視。第三,法官應當准確適用法律理性裁判。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不受一己的偏激和外界的不當干預的影響,獨立作出裁判。法官的職責在於將靜的法條通過活動變成制約社會現實的鮮活的規范。這既要求法官對法條有理性的理解和見解,又需要對社會現實有理性的分析,並准確把握二者之間的聯系,找准切入點。裁判文書不僅要體現國家的法律,還要反映社會正義的理念,論理不僅要充分,還要有充分的認證過程。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予以確認的應當說明理由,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不予確認的更要進行充分的說明,使規范落到實處,從而確保最終裁判結果並公之於眾的法院裁判文書能夠充分體現法官審判中立和公正性。

三、執行中的中立性。執行法官中立是當事人對司法信任的精神支柱,也是執行法官應當在那些利益處於沖突的狀態下訴訟參與者各方之間保持一種超然的、不偏不倚的態度和地位。要實現司法公正,執行法官必須保持中立。中立的規則包括:執行法官不得有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利益和偏見;執行法官應當在法律文書執行過程中保持獨立自主性;執行法官不得與當事者任何一方進行單方面接觸。因此,執行法官要樹立「中立」理念,確保公正執法,必須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問題。首先執行法官要從「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執行依據所確定的債權」的思維中解脫出來,認為執行工作唯一目的就是實現債權,沒有實現債權執行工作就沒有完成,這是片面的。執行工作應當追求執行程序、執行方法、執行措施等在內的程序公正價值和實現債權的目標價值並存的觀念。其次,執行法官應當對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之間建立客觀公正的意識,必須在中立的狀態下履行執行職能,在雙方當事人之間保持同等距離,絕不能親一個疏一個,對案件執行工作抱不偏不倚的態度。即使在執行程序中,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的權利依然是平等的,法官在釋明時應與當事人保持等距離,不能厚此薄彼,帶有偏見,否則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捲入當事人紛爭的旋渦中。第三,要做到執行窮盡原則。執行窮盡是指法院依據債權人請求實現之特定的內容,採用各種執行方法、措施和途徑後,均不能使案件得以有效執行,而債權人也不能提供能夠證明尚有可能執行的財產,就應當裁定終結執行程序。這一原則的確立,使債權人在提起訴訟前就考慮到債權能否實現的風險意識增強。不能把未能實現債權的責任歸罪於法院,更不能使承辦執行法官背黑鍋。執行法官是否盡到法定職責,不是以債務人是否履行義務為標准,而要求執行法官按照執行程序,窮盡執行措施為追求的目標。正因如此,執行法官才有可能扮好這個角色。

綜上所述,法官中立既是實現案件實體公正的基礎,也是程序公正的內在要求。法官居中而斷,在雙方當事人與裁判者三方中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結構,確保當事人地位平等,這既是訴訟規律的客觀反映,也是當事人的自然要求,不但有利於體現程序公正,也有助於達到實體公正的目的,從而樹立起審判權威,增強司法公信力。

⑧ 為什麼選擇做法官

「為什麼做法官」?
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傑勒德. 布倫南說過「帶著從司法經歷中取得的經驗和從自省吾身而獲得的智慧(正如我們所知,司法智慧深深依賴於從事司法工作後的積累和反思),我們可以判斷當法官是不是我們的正確選擇或最佳選擇」。我試圖用這樣的思路,尋著我的法律職業生涯去找尋答案。
八十年代,最讓人羨慕的工作是銀行、稅務局之類,而我沒有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如願以償地進入當時效益頗好的銀行,而是調進了法院,開始了從書記員到法官的歷程。剛到基層法院的我,按慣例被分到了庭室做書記員。我被分配到刑事審判庭做書記員工作,當時的辦公環境怎麼也不能讓人將它與莊重、嚴肅的審判場相聯系。法院離家有騎車半小時的距離。每天的勞累與其說是工作上的,不如說是身體上的。法院條件的艱苦和身體的勞頓讓我一度把這個人人羨慕的法院工作當作了謀生的手段而無可奈何地支撐著。麻木的我,每天照慣例做著庭審記錄、送副本、發傳票之類的事兒。書記員的工作很快就已得心應手了,新鮮感也沒有了。但是,不知不覺中開始在我經辦的那些案件中找到了小小的成就感。那時的書記員沒有現在的專業化程度,除了給庭長和審判員做書記員外,我也有結案指標。當然,並非違法辦案,只要開庭,只能由庭長或審判員主持。調解書、判決書我們也沒有「署名權」。所以我們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倒更象是現在的程序法官。我彷彿找到了新的興奮點,沉浸其中,一本正經,一絲不苟。每成功調解一個案件,每寫完一份判決,每發現一個法律問題,心中都有一份滿足。滿足於當事人視我為「法官」的尊重,滿足於我能象「法官」一樣為我的當事人辨明是非,主持正義。每當朋友們調侃,象我這樣柔弱的「小法官」坐在庭上,是否能震懾當事人。我總是理直氣壯地回應,只要坐在了審判台上,就自然有了法官的威嚴。在我的眼裡,是「法官」這個稱謂,是法庭這個特定的場景,賦予了我「法官」的威嚴。而因為我的年輕,我的威嚴又被打了折扣。而我又是那麼自信,自信憑一顆公允善良的心和專業的法律訓練,以及捍衛公正的豪情足可以做一名稱職的法官。
法官不是我的「初戀」,但「日久生情」的法庭對於我的吸引力絲毫不亞於電視劇《大法官》里那個視法庭如生命的「楊鐵如」。在我被任命助理審判員時,做法官的責任心就更加強烈,因為我懂得, 做事要勇於擔責,做法官,更需要我們具備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不僅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他人盡責。古語曰「法律必須來源於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官除了信奉法律,沒有更高的權威。只有信仰法律,司法才具有終結糾紛,平息紛爭的實際意義。沒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蒼白的、法治是無望的。法官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正義,良法也會成為死法。人們常說「干一行,愛一行」,「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當遭受情緒激烈的當事人誤解、責備、謾罵甚至糾纏時,我們只能堅守忍耐,這就是我們的責任,這責任來自於我們對法律的追求和信仰,來自於我們對審判事業的忠誠和摯愛。在我第一次單獨辦案開庭時,當看到惡語相向的當事人握手言和,當聽到當事人感激的一聲「謝謝!」,則足以讓我感到法官職業的神聖,由衷的感到付出的值得。孟子提出「民貴君輕」,魏徵把百姓比作「載舟覆舟」的水,柳宗元提出「吏為民役,非以役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做法官的職業生涯中,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們作為一名人民法官在行使司法權,面對紛繁復雜的各類案件,面對一觸即發的各種矛盾,面對精神和體力的多重壓力,我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依法履行司法權是我們職責所在。因為案多人少,加班加點已成為法官工作的常態,法官的工作的確非常辛苦。英國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其《權力心理學》一書中寫道:「大部分疲勞的原因源於精神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厭煩、不滿、焦慮、憂憤,那什麼也沒有做就已經疲憊不堪了。所以我覺得,與其去想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為還沒有完成的工作而煩惱,還不如多去想想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價值,想想該如何做好今天的工作,並立刻行動起來。這樣,也就解除了倦意,充滿了工作的熱忱。
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
從調入法院,開始從事法律專業那天起,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著這樣一種法律思想,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對於法律執業者來講是兩碼事,有時二者是重合的,有時二者是分離的。長期以來,這種思想可以說已經在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了。尤其是隨著自己辦理的案件越來越多,不是感覺案件辦起來越來越容易,反而感覺案件越來越難辦的時候,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法律事實在一個法官心中固然是第一位的,但當法官明明知道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相悖時,難道仍然要無奈地依照法律事實出一份自己都覺得不公正、不能平復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判決嗎?法官此時還能做些什麼?還能怎樣做?在十幾年的審判生涯中,我找到了答案。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一句話,好法官在此時是一定能夠做些什麼的。
這一點在民商事案件的處理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民商事審判直接面對的就是民眾,有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審理了多年的民商事案件,我曾經遇到過上述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難題,如何兼顧當事人各方的利益有效平復矛盾,可以說,對於法官來說,按事實出份判決書,既簡單,又忠實履行了法律,完全支持了原告的訴求,沒有任何瑕疵。但是,作為一名人民法官,當我們做出的裁判結果不能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這樣的裁判就不能說是科學的、完美的。是啊,簡單的判決雖然沒有錯,但是畢竟不能有效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能引發其他更多訴訟,絕不是科學的、完美的裁判。一個真正的好法官不會甘於這樣機械司法、簡單地一判了之。於是,我們在很多案件中不辭辛苦地探尋、走訪、論證、溝通,最後分別再和雙方當事人說合,這樣的調解看似超出了民商事審判的某些常規――一個判決超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但仔細想想,我們千方百計、想盡辦法,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辛苦,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我們所做出的裁判結果未嘗不是徹底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徹底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的最佳選擇,這樣的裁判結果才更科學、更完美。很多時候,我們遇到棘手的案件時,也想在法律之外,為當事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一方做些什麼,但苦於沒有足夠的精力,苦於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但當我看到我並沒有墨守陳規只是下一個判決結案,而是真正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讓當事人露出微笑時,深深感到,再苦再難,這個工作也要盡自己所能地去做。我堅信,只要隨著自身司法能力、司法水平的不斷提高,再心懷一顆為民之心,就能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真正的好法官,還要善於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 在我審理的案件中,尤其是當事人人數眾多,又各有不同的利益要維護時,如何下手開展調解工作,總讓我感到很頭疼。曾經審理過的陸蘭橋訴烏蘇市人民醫院醫療事故賠償糾紛案件時,我就深有體會。受害人的利益要保護,調解時不能判決受賠償的數額上再讓他們讓一步,那樣做老百姓不會滿意,也會喪失法律在他們心中的權威;被告方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本來是醫院,為了救治病人,除了事故就都讓醫院承擔責任嗎?似乎於理不通;而醫院在事故中確實有過錯和責任,法律上就應承擔賠償責任,他也是法律保護的對象之一。此外,還有死者的妻子、女兒、父母,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面對眾多的當事人,面對眾多需要法律保護的利益群,如何開展調解工作,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著實考驗了我們承辦法官的智慧。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卻是無限的。最後,通過我們庭、乃至我們院里相關人員的集體智慧,經過幾個月的溝通,我們終於圓滿的解決了該案件。我認識到,真正的好法官,絕不是僅僅只會苦幹,更不會蠻干,而是善於發揮自己的或集體的聰明才智,只要用心,就總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總能用智慧巧妙地處理紛雜的矛盾、徹底地化解糾紛。我們不但要做一名「以人為本、一心為民」、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的法官,更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一個法官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要審理成千上萬件案件,但對於一個當事人來說,一生中可能只打一次官司,我們承辦每一個案件都必須苛求完美。對於一名法官來說,只有懷著讓當事人滿意、為人民負責的強烈感情處理案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化解糾紛。離開了人民,法官就會發生錯位,法官必須充滿人文主義關懷,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要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去辦案,要把司法的公正、司法的溫暖傳遞給人民群眾。要救濟民權,減輕民負,解除民憂,保障民利,實現民願。人格是法官的生命,司法判決是法官「人格」的完美答卷,判決必須經過道德的過濾,經過良知的洗禮。惟有法官完美的人格,才是法律正義的保障。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紛繁復雜,而法官正是處在矛盾糾紛的「風口浪尖」上,要做到「獨善其身」必須廉潔自律、正身守道。只有廉潔自律,潔身自好,才能明察秋毫,明辯是非,無私無畏。
只有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不計個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為,才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民法官。優秀的法官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自身從事的法官這份職業,都心懷無比的熱愛和崇敬。如我院的全國辦案能手吳興華,他比我小兩歲,同樣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但由於他曾經在法庭七年,他就什麼都顧不上了,家裡老人和孩子全交給了愛人,愛人身體也不好,自己更是通宵達旦地住在法庭,犧牲了很多個人利益。還有金才法官,沒日沒夜的戰斗在執行崗位上,從來顧不上家裡,努力的工作使他及他所在的執行局多年都是地區法院學習的榜樣,優秀執行局稱號的背後有著他多少的艱辛和辛勞!我想,不是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決不會做到這一點。
為什麼做法官?為什麼真正的法官的一舉一動都懾人心魂?因為真正的法官心中常存著對人性美好的深深眷戀,求真、尚善、唯美乃法官之本能; 因為真正的法官忠實於自己的司法哲學,保持對法律的崇高信仰,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真正的法官在力與命的命題中,以王者風范,漸度消化憂傷情緒的消蝕,本能地養成勇敢堅強、自律、堅韌、謙虛、勤勉、忠誠、奉獻等挺拔的人格;真正的法官挺拔的脊骨猶如一根鋼鞭,永遠不會低下高貴的頭。真正的法官為主持正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哪怕天塌地陷!真正的法官亦常面容倦怠。庭歸人去,亦見真正的法官黯然神傷的目光。因為法律本善的初衷往往在人性弱點之中消彌和缺失,世間太多的苦難郁結於胸,欲罷不能,心中常存悲苦,深知一個行為的產生則有其得以產生的土壤,卻不能由衷捂住雙眼; 真正的法官需要舍棄一些常人應有的東西,洗盡鉛華,遠離世俗,面容清癯、形單影支,在寧靜中體驗人生的無耐和憂傷,在孤獨中執著法官的神聖使命,在裝滿法律書籍的殿堂中自得其樂。
生命無價,自由至上,法為綱系,裁之若水。重刑以抑惡,定責以理直。這是法官每天步向法庭時內心默念的聖經。法本無言,真法無我。真正的法官大直若折、大智若愚、大象無形、大辯若訥、大音希聲。 有一個美國法官說過:「當我回頭看世界上的各種職業時,只有法官的職業讓我心動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淵博,有上帝的仁愛,有父親的慈祥。我選擇了法官職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 我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職業,就接受了它的高尚、接受它的神聖,接受它的尊貴,接受它的權勢,接受它的仁慈,接受它的寬廣,接受它的富有。同時也要接受了它的無情,接受它的瑣碎,接受它的黯然,接受它的寂寞,接受它的無奈,接受它的慎獨,接受它的清廉。
傑伊·瑞芬博瑞在《沒有任何借口》一書中講道:「沒有責任感的軍官不是合格的軍官,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是優秀的員工。」同樣,沒有責任感的法官就不是好法官。只有富有責任感的法官,才能發揚服務大局、情系百姓、紮根基層、勤奮工作的敬業精神,才能不找任何借口,做好每一件哪怕是非常細小的工作,才能成為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新時期的人民法官。
法官職業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因為它是最偉大最聖潔的職業。
這就是我為什要做法官。

熱點內容
篡改文件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2 18:48:32 瀏覽:278
國有企業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7:29:17 瀏覽:398
2017勞動法補貼 發布:2025-01-22 17:23:24 瀏覽:63
小學生道德發展 發布:2025-01-22 16:47:07 瀏覽:412
新婚姻法女方多少歲 發布:2025-01-22 16:47:07 瀏覽:909
刑法66條 發布:2025-01-22 16:20:00 瀏覽:677
共青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5:53:24 瀏覽:418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