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與當事人

法院與當事人

發布時間: 2022-08-19 16:43:47

法院說的當事人是原告還是被告

當事人一般指的參與訴訟的人。包括原告和被告。一審,二審,再審期間的當事人稱謂不同。原告,被告是一審期限的稱呼。二審叫上訴人被上訴人,再審叫再審申請人與被申請人。

㈡ 當事人可以到法院與法官見面嗎

可以的,一般法院都有會見室的
當事人一般禁止和法官單獨見面,特別是私下回,就是在單位之外答
但是,可以在單位見面,在單位沒有禁止
見面要提前預約,碰到開庭或者出差的會讓你很不舒服
要有正常理由,無理由或者純粹問問結果,別人是不見你的,現在的案件多的沒法辦,他們經常加班,半夜還寫文書呢
另外,最好讓律師替你去,很多專業問題,律師能搞明白,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不明白

㈢ 人民法院與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中,其客體是

關於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的表述,理論著述是不盡一致的。有的主張當事人和回法院之間指向的客答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和實體權利請求」,有的主張法院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指向的客體是「案件的客觀事實」。根據一般的法學原理,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物」「行為」或「精神財富」。但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有其特殊性。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是請求保護自己的合法民事權益;法院在整個訴訟過程中追求的是矛盾的解決和平息;證人等訴訟參與人圍繞的中心則是案件的處理。盡管他們的著眼點略有不同,但其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他們的訴訟權利義務指向的目標都是處於爭執中的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一經法院判決,當事人的利益得到滿足(有時要通過強制執行程序才能最後滿足),法院的職責便宣告完成,各訴訟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的任務也大功告成,於是,訴訟結束。因此,應當認為「民事案件」是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至於有的民事案件是確認民事實體法律關系,有的民事案件是變更民事實體法律關系,還有的民事案件是要求給付一定的財物或金錢,則是案件內容的差別。

㈣ 法院也屬當事人

分情況:

  1. 如果法院處於某一事件中,就屬於該事件的當事人。

  2. 如果法院是處於處理某一事件(案件),則不屬於當事人,而是屬於案件受理人。

㈤ 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與人民法院的認定不一致時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以往的規定認為法院應當行使釋明權,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提高訴訟效益,但這涉嫌違反中立原則。合理的做法是,既不應當簡單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也不應根

據法院的認識徑行作出裁判,從而違反辯論原則、處分原則,造成裁判突襲,法院應當將這-問題作為爭議焦點進行審理,使雙方當事人充分辯論。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十三條 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

的,人民法院應當將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作為焦點問題進行審理。但法律關系性質對裁判理由及結果沒有影響,或者有關問題已經當事人充分辯論的除外。

存在前款情形,當事人根據法庭審理情況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並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㈥ 庭審期間法官可以和案件當事人有私下接觸嗎

不可以。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內部人員干擾辦案的內若干規定》第一條規定,容人民法院工作人員不得私下接觸本人審理案件的案件當事人及其親屬、代理人、辯護人或者其他關系人。

因不明情況或者其他原因接觸上述人員並可能引起社會公眾及該案其他當事人合理懷疑的,應當自行申請迴避。

(6)法院與當事人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立案信訪部門收到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及退休人員送交的當事人及共親屬、代理人、辯護人或者其他關系人在訴訟程序之外遞交、郵寄的涉案材料。應當在登記時註明來源。並分別不同情況作出以下處理:

(一)涉及正在辦理案件的,轉案件承辦法院或者案件承辦部門處理;

(二)涉及巳經辦結案件的,轉原案件承辦法院或者原案件承辦部門處理;

(三)涉及申請再審或者申訴的,依照規定程序處理;

(四)涉及法院工作人員違紀違法問題納,轉本院監察部門處理。

㈦ 法院和當事人

至少肯定不是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的關系 這種關系在中國比較微妙

㈧ 關於法院調解和當事人和解的區別

主要有以下三點區別:

1、參與人不同:

調解是由法院、原告、被告三方參與;

和解是由當時人雙方參與。

2、法律效力不同:

法院調解會出具調解書,調解書具有法律效力;

雙方和解是沒有調解書的。

3、結果不同:

已經出具調解書的案件,有些是不會再審理的;

和解沒有這個限制。

法律依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第九十五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九十七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8)法院與當事人擴展閱讀:

違規調解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三條 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當事人有調解拒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二條 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㈨ 淺議如何避免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沖突

法官害怕當事人?
作者:趙佳 發布時間:2010-04-13 16:30:23 列印 字型大小: 大 | 中 | 小
一天,一位老法官問我:「你害怕當事人嗎?」我先是一愣,一時答不上來,後來我笑著說有的當事人還真不好對付。「怕就對了,那樣才能感覺到身上的那份責任。」老法官嚴肅地說。其實,入院幾個月來,怎樣看待當事人、怎樣和形形色色的當事人打交道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法官、當事人是法院工作的最重要的兩個角色,怎樣對待當事人可能是我們應當處理的最迫切的問題。

幾千年來,「官民」這種二元政治角色演繹著中國的歷史。「民不與官斗」類似的「箴言」不能勝數。掌權者高高在上的形象印在了人們的心裡,訴訟也叫打官司,當事人讓人感覺屬於「民」這一角色,來到法院理所應當服從「官」角色的法官。當事人來到法院打官司是有求於法院,兩者地位上不能並論,求人辦事哪能與人講平等。此外,法院作為行使審判權的國家機關,得讓人生畏,不得冒犯。順著這個思路想,當事人進入法院應該是謹慎顫巍的,應該害怕法官。

現在的情況是,法官似乎害怕當事人。在實際的工作中,法官可能稍有不慎就會被當事人投訴;有時當事人會抓住一些問題不依不饒;有時出現的一些情況會引起上訪,嚴重時甚至是群體性事件。而這些情況直接關系著法官的榮辱得失,小則會影響到法官的優劣考核,大則影響到法官的前途命運甚至飯碗。因此,我們看到,法官履行職務時對待當事人謹小慎微。

如果要從「當事人害怕法官」和「法官害怕當事人」這兩種情境中做選擇,我想人們會選擇後者,法官害怕當事人似乎不是壞事。在現代民主法治國家裡,通行的做法是限制公權保障民權,權力在監督下行使。而我國是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一切權力來源於人民也為人民而行使。司法為民是我們司法審判的宗旨,因此國家也理所應當賦予了人民監督法院、法官的權利。有了當事人的監督,承辦法官會更加謹慎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對一個法官好壞的評價,也不再是法院一方的意見,而是更多地注重當事人的看法。當事人有權對法官有意見、投訴甚至上訪,正是行使國家賦予其監督權的應有之意,也是法院踐行司法為民的體現。

新中國建國六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主法制建設成就卓著,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不斷加速。在這種大背景下,百姓加強了對法律的了解、理解,法制觀念日益增強,法律武器在百姓生活中被廣泛運用。但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他們會拿起法律武器尋求法院幫助。百姓到法院尋求幫助,是對法院的信任,是對法官隊伍的信任。法院很多時候是人們解決問題的首選,中國人不再害怕打官司,進法院維權不再躲躲藏藏,正說明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

「法官害怕當事人」似有其合理性,然過猶不及也。工作中,對當事人合理的意見,我們應當虛心接受改正,對不合理的甚至是過分要求,我們也應當義正詞嚴,依法辦事,不能因為害怕「得罪」當事人,害怕當事人投訴、上訪,就消極不為,或敷衍推諉,悖法行事。如果過分依賴當事人意見,看當事人臉色行事,會給法官正常履行職務造成一定影響,影響審判權的正常行使,甚至影響審判工作的大局。因此,在法官和當事人中間找到一平衡點,顯得十分重要。

怎樣對待當事人才是最合理的態度?當事人害怕法官肯定不行,法官害怕當事人也有不妥,經過這段時間的工作實踐,同時向老法官們請教,我認為對待當事人應當尊重當事人,同時依法辦事。要讓當事人充分行使其合法權利,認真傾聽其意見,公平、公正處理其請求。「敬人者,人恆敬之。」讓當事人打一個有尊嚴的官司,當事人才會真正地尊重、信任承辦法官、法院。當前,我國還處於轉型期,社會矛盾較為突出,定紛止爭,緩解、解決社會矛盾的重擔很大程度上落在了法院的肩上。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應該創造條件,充分保障人民法院行使審判職能,這不僅是維護法律尊嚴的需要,也是維護審判權正常運行的需要。
責任編輯:梅玉蘭

㈩ 簡述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關系 謝謝網友!!!!!!!

處分權與審判權,即訴權與審判權構成了民事訴訟程序的核心,二者之間相互制約。一方面法院裁判不能超出當事人的請求范圍,體現了處分權對審判權行使范圍的限制;另一方面當事人行使處分權須遵循依法處分的要求,人民法院代表國家對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行為進行監督,體現了審判權對處分權的約束作用。
法律分析
最簡單地說,審判權是國家權力,處分權是私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法院進行訴訟調解時,在遵循自願、合法原則的前提下,調解協議的內容可以不受當事人訴訟請求范圍的限制,這體現了當事人合意解決糾紛時對自己民事實體權利的意思自治權。辯論權和處分權都是當事人的專屬權利,但是二者的適用范圍不同。辯論原則僅適用於訴訟程序,不適用於執行程序和非訟程序;而處分原則既適用於訴訟程序,也可能適用於非訟程序和執行程序。當事人處分的內容是自己享有的民事實體權利和民事訴訟權利,即實體性處分與程序性處分。對民事權利的處分一般通過處分訴訟權利來實現,例如訴訟中自認、認諾、放棄主張、接受調解等;但處分程序權利不一定涉及對實體權利的處分,例如當事人放棄委託訴訟代理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第一百四十五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七十三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判決宣告前,上訴人申請撤回上訴的,是否准許,由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

熱點內容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
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發布:2025-01-22 13:26:02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