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九鼎書法院

九鼎書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8-20 18:07:09

『壹』 九鼎記最後結局

番茄的書,有褒的,有貶的,有人說是大神之作,有的說是小白文。無論如何,有這么多人追看他的書,就是對他的一種肯定,對他作品的肯定。我看遍了番茄所有的書,好壞不好評論,因為自己的水平有限,但是從來都是番茄的鐵桿粉絲,有時做夢都把自己當成番茄書中的男主角了,當真有點走後入魔。《九鼎記》我從第一天看到現在,總體感覺不錯,對本書的結局有自己一點小看法,各位看官看看我說的有沒有道理。
番茄第一本書《星峰傳說》結局是張星峰創造出了天心界,成為宇宙中一個世界的主宰。
第三本書《星辰變》的結尾時秦羽成為跟鴻蒙一樣的存在,是空間的主宰,創造了自己的宇宙。
第四本書《盤龍》中林雷最重名列鴻蒙金榜。

由上,我認為《九鼎記》中,滕青山最後突破了洞虛境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能夠掌控天地間的靈氣,幫助九州大陸解決了靈氣變稀疏的困境,甚至最後創造出了自己的時間,鴻蒙踏虛而來,告訴滕青山,他可以名列鴻蒙金榜了

『貳』 九鼎記最後一章

去了地球。九鼎記書中,九州大陸有至強者大禹,秦嶺天帝贏氏,詩劍仙李太白,釋迦祖師,這些人破碎虛空後不知道去了哪裡,其實是去了地球,成了地球上的大禹,嬴政,李白,釋迦摩尼,滕青山也一樣,破碎虛空去了地球。書中結局,滕青山說他一直不知道那個小鼎是怎麼出現在地球的,現在知道了,其實是至強者破碎虛空把小鼎帶到了地球,過了數千年,最後落入滕青山手中。

『叄』 九鼎記還有後續嗎

沒有續了。
《九鼎記》是我吃西紅柿所寫武俠類小說,連載於起點中文網,已經完本。另有改編漫畫《九鼎記》。
內容簡介:自禹皇五斧劈山,統一天下,劃分九州,立九鼎後,這片大地便被稱為九州。
禹皇離世後,天下便紛爭不斷。
千年後,一代天驕秦嶺天帝橫空出世,曾一掌令百丈寬的雁江江水斷流,憑絕世武力,最終得以一統天下,可當秦嶺天帝離世後,天下同樣大亂,數千年來,沒有再度統一過。
而現代世界的一代形意宗師『滕青山』卻來到了這樣的世界……

『肆』 雲南高院院長許前飛定是收了李昌奎的好處,要想殺人應該到雲南去殺,殺許前飛全家肯定不會判死刑。

李昌奎奸殺少女,摔死男童,畏罪潛逃,昭通中院一審判死刑,明明是非常正確的,何以又節外生枝,因為李犯走投無路的「自首」和並不存在的「積極賠償」,就改判了死緩呢?肯定是有原因的。但絕對與李家沒有關系,很簡單,不是因為雲南高院所說的「李家一窮二白,沒錢行賄」,而是因為據報道,連李昌奎的哥哥及其他家屬也對這個改判感到意外!李家沒有活動,李昌奎卻莫名其妙地被免死了,難道真是雲南高院發了大慈大悲之心,在認真貫徹最高院的「少殺慎殺」精神,可惜最高院並無這樣明文精神!再者雲南高院也絕對不是一個什麼講仁慈的地方,即使它不象有的內幕人士透露的那樣是「殺人犯交易所」!可以肯定,這次改判,一定有鬼!是不是象有的網友說的那樣,為殺人狂魔賽銳免死鋪路?我不得而知,(賽2008年殺人,雲南高院至今都沒判下來,的確叫人起疑。)但是可以肯定,一定有鬼!
據雲南高院副院長田成有講,他們的改判是經過了二十七人審判委員會的。誰是這個審判委員會里的核心人物,並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呢?那隻能是雲南高級人民法院的院長兼首席大官許前飛了。可以肯定,只有還有一點良知的人——何況是法官——都不會支持改判,而且據田成有說審判委員會里確實有不同的意見。究竟有多少人有不同意見,我們也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樣,終於有人力排眾議,「統一了認識」,並最終作出了荒謬絕倫的改判。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雲南最高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許前飛!
所以,稍微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許前飛,誰都不能改變昭通中院的死刑判決! 稍微有一點常識的人還知道,如果沒有不可告人的黑幕,許前飛是絕對不會迫使審判委員會作出這么一個荒謬絕倫的改判的,他們絕對不可能是真正為追求什麼司法進步,或會為了踐行什麼所謂的、偽人道的「少殺慎殺」理念而去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盡管他當初可能沒有料到此判會引起的社會不滿會是如此的強烈。
結果,此案一經披露,群情激憤。雲南高院一下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這種情況下,雲南高院再不對民眾作出一點回應,那就實在說不過去了。按理說,對這個改判的解釋,只有自始至終經手這個案子的審判委員會的核心人物,雲南高院院長,首席大法官許前飛才最有發言權,才最講得出個所以然。不過,堂堂高院院長,出面回應,也實在不雅,更何況,他也不可能說得出個什麼所以然。所以只得委託趙建生,田成有二位副院長出面擋一擋了。可以肯定,田趙二人的回應,決不是一時興起的臨場發揮,可以說他們是經過了充分的准備的,准確地說,他們的講話要點是經過了許前飛的完全批準的,或者簡直可以說他們所表達的觀點,其實就是許要表達的觀點。田趙二人一通謬論之後,受到媒體激烈炮轟,而此二人並未因言論不當受雲南高院的批評,即是明證。
就這樣,從操縱改判,到回應媒體,一概沒有許前飛的影子,好象他與這件事毫不相干似的。不過,許大院長最後還是露臉了。他不象田趙二人,這回他露出的是一張善人的臉。他在哪露的臉呢?且看雲南高院送達李昌奎案受害者家屬的《再審決定書》:「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原審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王廷禮、陳禮金不服,向本院提出申訴。本院及時對案件進行了審查。審查期間,雲南省人民檢察院向本院提出檢察建議,認為本院對原審被告人李昌奎的量刑偏輕,應當予以再審。經審查,本院院長認為,該案有必要另行組成合議庭予以再審,並於2011年7月10日提交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本案依照審判監督程序進行再審……」。請看看,「本院院長認為,該案有必要另行組成合議庭予以再審」,多麼好的院長!在田趙二位副院長無聊的狡辯之後,「本院院長」終於露出了他正義的面容!他也覺得改判有問題了,「有必要另行組成合議庭予以再審」。不過,我們有點好奇,這個案子都審了這么久了,「本院院長」才覺得有必要再審,是不是太晚了一點?坦率地說,恐怕不是「本院院長」,而是廣大的正義的民眾覺得「有必要再審吧?」否則,許大人的正義,來得何其遲也?另外,從《再審決定書》來看,許大人好象還撒了一個彌天大謊。決定書上說:「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原審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王廷禮、陳禮金不服,向本院提出申訴。本院及時對案件進行了審查。」請問:二審判決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法律效力?應該是今年的三月份吧?那麼王廷禮、陳禮金什麼時候不服,向本院提出申訴的呢?請看新華網雲南頻道2011年7月5日報道:「……王廷禮還說,一審二審分別是昭通中院和省高院的法官到巧家縣進行審理。一審家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參加庭審,拿到判決。但是『二審都沒有通知我們家屬,直到現在都沒有正式給我們二審判決書』。他們是去看守所打聽後才知道的,找民警借來判決書復印了一份。」高院改判了幾個月,李犯已在獄中享受死緩待遇了,受害者家屬「是去看守所打聽後才知道的」,這不是想瞞天過海是什麼?而雲南高院的《再審決定書》卻說:「「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原審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王廷禮、陳禮金不服,向本院提出申訴。」好象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受害者立馬就知道,並提出申斥。這不是欺騙又是什麼?《再審決定書》又說:「本院及時對案件進行了審查」。三月份作出判決,七月份在輿論壓力下決定派人審查,居然也說是「及時」。這個《再審決定書》是許前飛通過了的吧?許大院長,筆者真佩服你的勇氣!筆者只想問下你,你何必要撒這個謊呢?整個改判過程,許是幕後的真正核心人物,但一直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只是在讓民眾稍感欣慰的《再審決定書》中露出一絲正義的面容,只可惜又露出了一點馬腳。
總之,李昌奎案改判,疑點重重。銳殺人案發生在2008年,一審判處死刑,二審壓在雲南高院,到現在還沒判下來?是什麼原因呢?還在等什麼呢?與本案有關嗎?另外,有內部人士大膽揭露:雲南高院其實是殺人犯的交易所。很多法官都有線人,直接找案件當事人要價,因此很多毒犯本該死刑的被判死緩,而這種案件社會影響不大難以引起公眾注意。雲南高院已完全墮落變質,走向了反面。這些令人恐懼的說法,是不是也是事實呢?對以上種種猜測,恐怕只有許前飛院長的解釋最有說服力了。

『伍』 九鼎是如何問世的

九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自夏以來,我國青銅工藝高度發達,傳下了許多稀世之寶。但就歷史與文化價值而言,卻沒有一件堪與九鼎媲美。幾千年來,九鼎一直被人們視為中華民族傳世之瑰寶。從器物製作的工藝美學上評價,它是一套稀世之作;從文化考古角度分析,它是我國青銅器時代的集中代表;從鑄造工藝技術上看,它標志著中國的歷史已結束了野蠻時代,進入了文明的青銅時代。

據《左傳》、《史記》記載,九鼎是我國夏朝禹、啟之時鑄造的。九鼎的鑄造,歷來有多種傳說。相傳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統之義;黃帝作寶鼎三,象徵天地人;九鼎為夏禹所鑄,寓意九州一統,權有天下。《墨子·耕柱》記載:「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記述的是禹的兒子啟完成了九鼎。

《春秋左傳》中詳細地談到了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大禹將泛濫的洪水治理後,天下安泰,劃天下為九州,設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州設州牧。為了紀念治水成功和防止其他災害的發生,他要在每州立一個扶正祛邪的紀念物。為此,令九州州牧收集天下青銅,以鑄造九鼎。並事先派人將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這九鼎名稱也以當時九州之名冠之,分別為大冀、大兗、大青、大徐、大揚、大荊、大豫、大梁和大雍九鼎。九隻大鼎刻鏤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體現了王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反映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昌盛。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從此,「定鼎」也就成為建立全國政權的代名詞。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記:「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時在鑄造青銅重器時,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陶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制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九鼎也是這樣成就的。

九鼎象徵九州,被置於夏王宮門之外,藉以顯示夏王成了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統一。九鼎還被神化為獲得「天命」之所在,成為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徵。由此,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時代,奪九鼎也就成了帝王們的一個天然的爭戰行動。《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

夏桀無道,商湯滅夏為王,九鼎遷至商都;殷紂腐敗不堪,周武伐殷而得九鼎。據傳九鼎十分沉重,運送一鼎到周京城需九萬人方能完成。周時主張以德治國,強調德為大、為上,宣傳鼎是德的化身,無德不可據鼎。《禹貢》記載:周成王接受周公建議,把九鼎遷到洛陽,史稱「成王定鼎於郟鄏」。正是要表明天命之所歸,在德不在鼎。史載,周朝也將所屬分為冀、兗、青、揚、荊、豫、雍、幽、並九州,每個州也都以一個鼎作為象徵。

鼎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首先發難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公元前7世紀,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通過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力量逐漸強大。公元前606年興兵中原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陳兵於周王室的邊境,露出欲奪天下的野心。周定王迫於形勢,派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軍。楚莊王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周王使節王孫滿詢問九鼎之大小輕重,暗示了他有滅周的野心。王孫滿針鋒相對,答以周之存鼎「在德不在鼎」,備述自夏初鑄鼎以來,九鼎之歸屬變遷皆在於德政。並進而指出:「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義正辭嚴地教訓了楚王一通。當時周王室雖然每況愈下,但作為天下正統之所在,任何一個霸主在尚未強大到足以統一全國時,是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它推翻的。因此,楚莊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退兵作罷,從此收回了他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到了戰國後期,東周王室日益衰微,國力衰竭,威信降低,幾同弱小的諸侯,政治經濟都依附於幾個強大的諸侯。戰國時的幾個諸侯強國,興師不請天子,然而卻挾天子之義,以討伐、會盟主。據《戰國策》所載,周顯王時,秦國為了爭奪九鼎,依仗國強勢大,曾出兵東周,企圖動用武力強行索要東周國君的傳國九鼎。就在秦惠文王率兵試圖奪鼎時,由於周請齊國出兵襄助沒有得逞。不過,野心膨脹的齊宣王又想藉此機會圖謀九鼎,被周王使臣顏率以沒有安全的路徑入齊為理由說服作罷。

戰國以後,九鼎淪沒戰亂之中,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兩種說法。《史記》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後,取九鼎人秦。而唐人張守節在《史記·秦本記·正義》中補充說:「周赧王十九年(前296),秦昭襄王取九鼎,其一飛於泗水,餘八入於秦中。」但《史記·封禪書》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據此,九鼎在秦滅周前便已遺失,那就無從入秦了。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前327),德政化身的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將《史記》中「鼎乃淪沒」這句話具體化了。這也表明九鼎並未入秦,至少沒有全部入秦。

作為權力象徵、人心向背的九鼎去向,曾經牽動過幾代霸主帝王的心。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行天下,東行郡縣,上鄒嶧山,南登琅琊,歇足彭城。他聽說泗水之中,人們還經常能見到鼎的出現,秦始皇喜出望外,以為他有德政而引鼎來,即命一千多人潛入泗水尋鼎。經過苦苦探索,終手發現在深淵尚有寶鼎一隻,於是下令撈鼎。成千上萬的人集聚在泗水之濱,兩岸車水馬龍,河中舟楫競渡,人們正在期待著升鼎。鼎出了水,士庶歡騰,不幸,拉鼎的繩索被鼎中的蛟龍一口咬斷,鼎將得而復失。千鈞一發之際,岸上官員驚慌失措,堤上的力士一古腦兒栽下堤坡,河中的船工以桿抵鼎也無濟於事。結果人們眼睜睜地看著鼎又重新落入泗水之中。

山東嘉祥武氏祠、沂南、孝堂山和四川合川、樂山、河南新野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石刻等,就以起伏跌宕的構圖,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繩斷鼎沉的一瞬間,描繪了泗水撈鼎的歷史傳說,借秦始皇覓鼎得而復失的事件,諷喻秦政的無德。

據說唐朝武後、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注》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入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先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難以使人置信的。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兩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陸』 中國古代的九鼎是什麼它到底存不存在

不存在的。在《史記》記載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鑄造而成,作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因為現在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銅器沒有出土,連都城痕跡都找不到。現在你來說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鑄造青銅器,那不是開玩笑嗎?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大禹時就能有這么強悍的開采能力(九州的每一個州都開采出銅礦)和鑄造技術(還能在鼎上畫九州的山河),幾百年的夏朝連一個銅鼎都發現不了就過於神奇了。
最早記載九鼎的是成書於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書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乃命南宮忽振鹿台之錢,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這里九鼎用的詞語是「遷」。九鼎三巫,也說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質。也就是說這個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時,就已經存在了。既然沒有出土文物證明夏朝能夠鑄造青銅鼎,那隻能說明九鼎是商朝鑄造的,而非大禹。說是大禹鑄造的,都是西漢儒家的編造。
在《戰國策 東周策》中,顏率因為秦國出軍到東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齊國求救後,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遷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這純粹是顏率因為齊國出兵退秦軍後,齊王向東周要九鼎時的推脫之詞,不值得相信——用九萬人搬一個鼎,能信嗎?
關於九鼎,史記明確記錄的就是兩條: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滅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至於《史記正義》所說的:「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沒有一點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陽取九鼎,怎麼會掉進東邊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裡呢?難道秦昭王要運去齊國,而不是向西運回秦國嗎?
九鼎的下落只有兩個說法:周滅商,九鼎被周武王搬遷到洛陽,秦滅周,秦昭王把九鼎搬遷到咸陽;宋國滅,齊國在搬遷九鼎時,不小心掉落到泗水中去。但如果九鼎落入秦國,為何秦滅後,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沒有關於他們看到九鼎的記錄——不要說他們不知道這九鼎代表著什麼!即便他們不知道,張良、范增會不知道九鼎的意義?如果咸陽真的有九鼎,就算項羽不要,也會和秦始皇鑄造的12銅人一樣,流傳下來。因此這個答案很明顯是假的,周的九鼎沒有落入秦國手中。
九鼎的記錄最早見於《左傳》,可是《左傳》之的文獻卻沒有記載。就連《尚書》這樣描述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獻也不見記載。更沒有現在現在考古材料的佐證。夏代出品的怎麼青銅器製品材料單一,規模簡單。相對於九鼎的描述是在相去甚遠。《墨子》中描述九鼎方形三足。怎麼會有鼎造成這種器型?這樣的鼎是怎麼立住的呢?《墨子》還記載九鼎。不炊而自烹,不舉而自臧,不遷而自行。不是更荒唐嗎?不燒火自己做飯,不搬它自己藏起來了,不動自己也會跑。
那麼答案就來了,周朝真的有九鼎嗎?如果有,就一定落入秦國手中。於是最終答案只有:所謂的周朝九鼎,不過是春秋時人對於正統的另外一種稱呼,並非實實在在的青銅鼎。如果真的應該有一個或九個代錶王權象徵的鼎,帝辛在自焚而死時,都身穿寶玉衣,怎麼會留如此重要的鼎給周武王而不是一起焚燒呢?就像後唐李傳珂自殺時,不存在的。在《史記》記載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鑄造而成,作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因為現在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銅器沒有出土,連都城痕跡都找不到。現在你來說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鑄造青銅器,那不是開玩笑嗎?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大禹時就能有這么強悍的開采能力(九州的每一個州都開采出銅礦)和鑄造技術(還能在鼎上畫九州的山河),幾百年的夏朝連一個銅鼎都發現不了就過於神奇了。
最早記載九鼎的是成書於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書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乃命南宮忽振鹿台之錢,散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乃命閎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賓饗,禱之於軍,乃班。」這里九鼎用的詞語是「遷」。九鼎三巫,也說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質。也就是說這個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時,就已經存在了。既然沒有出土文物證明夏朝能夠鑄造青銅鼎,那隻能說明九鼎是商朝鑄造的,而非大禹。說是大禹鑄造的,都是西漢儒家的編造。
在《戰國策 東周策》中,顏率因為秦國出軍到東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齊國求救後,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遷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九九八十一萬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以備者稱此。」這純粹是顏率因為齊國出兵退秦軍後,齊王向東周要九鼎時的推脫之詞,不值得相信——用九萬人搬一個鼎,能信嗎?
關於九鼎,史記明確記錄的就是兩條: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滅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至於《史記正義》所說的:「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沒有一點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陽取九鼎,怎麼會掉進東邊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裡呢?難道秦昭王要運去齊國,而不是向西運回秦國嗎?就把秦國流傳下來的國璽給一起燒了。
第二個是宋太丘社的九鼎。宋國是商人建立的封國,執政者周人為什麼要把九鼎放到宋國呢。這個和周武王搬九鼎到洛陽的記錄沖突。就算是周武王只搬走其中最重要的鼎,也不應該讓宋國繼續保留剩下的鼎——除非是處於穩定商國局勢、讓商人不要反抗周人的考慮。周武王搬到洛陽的那個鼎為何沒有在秦滅時被發現?秦始皇在28年時,曾經派遣1000人到下水泗水尋找九鼎,毫無發現。這個時候距離宋國滅九鼎落水只不過67年,泗水又不是長江、黃河,水流也不是很快,九鼎在水下不可能移動得很遠。1000人都找不到,答案就只有一個——這個宋太丘社的九鼎也不存在。純粹是挖坑騙秦始皇。
綜上,夏朝一個出土的青銅器都沒有,大禹如何能夠製作出刻有九州山河的九鼎,這不是騙人嗎?至於周武王遷九鼎到洛陽,但秦滅後只有12金人傳世,並無九鼎傳世記錄,九鼎非鼎的可能性很大。真實的九鼎,應該就是周武王為了證明自己具有代商的天命,而從商國取走的代表商王祭祀的鼎。以此說明周是天命所歸,要求商國人就不要反抗,乖乖聽從天命。楚莊王問九鼎時,王孫滿說得很清楚:「在德不在鼎」——已經說明這個鼎,很有可能不在東周手裡,而是西周滅亡時,被犬戎給搬回去燉肉用了!

熱點內容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
2016年福州市幹部法律知識統一考試 發布:2025-01-22 13:40:36 瀏覽:882
規章制定程序規定 發布:2025-01-22 13:26:02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