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豐順法院院長

豐順法院院長

發布時間: 2022-08-24 03:34:23

1. 縣法院立案庭庭長是什麼行政級別

具體要看什麼縣了,是直轄市所轄的縣,還是副省級市所轄的縣,版還是地級市所轄的權縣了。
1,直轄市所轄的縣法院立案庭庭長行政級別是副處級,
2,副省級市所轄的縣法院立案庭庭長行政級別是正科級。
3,地級市所轄的縣法院立案庭庭長行政級別是副科級。
另外,每一級的法院行政級別比同級政府低半級,但有高於同級政府的其它組成部門,相當於政府的副職。如某個縣的縣長是正處級,縣法院院長就是副處級,是縣領導人之一。

2. 請問在縣城法院里,是不是院長說這個案子誰能勝誰就勝。

1、這樣的問題很難回答。
2、法院實行院長負責上制,在正常情況下,院長可以決定一個案件誰勝誰敗。但法院辦案要看證據、重事實,畢竟縣法院的判決要受中級法院的監督,如果明顯判決離譜,一方當事人上訴,就會被改判,所以不要抱著由哪個說了算的心理去解決問題,而應當抱著法律說了算、證據說了算的心態去解決問題。
3、黨領導一切。在縣里,如果縣委書記出面打招呼,法院院長還是得聽縣委書記的。

3. 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法院簡介

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現內設19個部門,審判職能部門有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第一庭,民事審判第二庭,民事審判第三庭,行政審判庭,執行局(副處建制)及其下屬的執行一庭、執行二庭、綜合科,立案庭,審監庭等11個部門,還有政治處(副處建制)、監察室、辦公室、研究室、行政科、教育培訓科、法警支隊、機關服務中心等政工、審判綜合、後勤管理部門,下轄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法院、梅州市梅江區人民法院、蕉嶺縣人民法院、豐順縣人民法院、大埔縣人民法院、五華縣人民法院、平遠縣人民法院、興寧人民法院,基層法院共派出中心人民法庭24個。
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在中共梅州市委領導下,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監督和指導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接受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指導和監督,對梅州市人大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其主要職責是:審判法律規定和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由市中院管轄的以及市中院認為依法應當由自己管轄的刑事、民事、行政等第一審案件;審判法律規定由市中院管轄的刑事、民事、行政等第二審案件;審查處理不服本院和全市基層人民法院判決、裁定的各類申訴和申請再審案件;審判由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案件;對全市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不明的案件指定管轄;監督和指導全市基層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依法行使司法執行權和司法決定權;依法決定國家賠償;管理、協調全市法院執行工作;參與立法活動,對地方性法規規章等草案提出意見;針對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司法建議;等等。

4. 從古至今的風流人物,越多越好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其人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思想

1. 老子的天道無為與自然觀念

人要效法天,為何?天下「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上也生長作育萬物於人,沒有自私的目的,沒有對立條件的要求,只有給與,沒有要求收回什麼,萬物以它而生,而滅,都是自然的現象。自,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來當然的為此而已,沒別的理由可說。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當然的法則是如此的。

老子有名的「無為」學說,便是根據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無為」一辭來說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無為」與「無不為」便是他自己解釋「無為」的道理,並非不作。「無不為」是道體雖然「無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天道「無為」「無不為」說明人應效法天地,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做到真能無私而大公的標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2. 老子對仁義於聖人的觀念

爭王稱霸的作為,以行仁由義為號召,功利觀念普遍流行,動稱聖人,隨口仁義的理論屢見不鮮,老子才不得不嚴加駁斥,形同謾罵了。而他認為真聖人,救世淑人,猶如天地之心一樣,平等無私,更無目的與條件,行其義所當為而已。真聖人也該「無為」「無不為」的。

3. 有關老子政治思想的誤解

有關「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古代「國」仍做地方行政單位名稱用,分封到某地上任時用國,而「天下」則指代我們所言世界與國家。「小國寡民」指出了作者地方自治的理想,「老死不相相往來」說明天下人要道德自覺與自治,才可化民成俗。「老死不相往來」在現代的公寓里常有,是法治自由社會常有的現象,他只是代表了一種天下太平的理性境界。除了地方自治,道德政治與自覺政治以為,它對於天下(即如今之國家)政治的觀念,是主張統一的德治,如,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4. 老子被人陷害為陰謀權術的教唆者

「將欲壑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老子指出宇宙物理與人事必然法則的因果律,告訴人們「天道好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如果不從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權詐爭奪為事的,最後終歸失敗。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道經與德經各自分開,並不合一,道是其體,德是其勇。道為內聖自養之學的重心哲學,以德為處世及為政外用的重心。

(1)貶斥權謀,主張以長厚自處。

(2)諸侯建國分治,地方自治政治思想。

(3)主張政治統一,且以德化一統。

(4)抱怨以德。

6. 老子攝生養生的學術

(1)人手立基虛極精篤的養靜論:修養恢復到生命原型的靜態,才合於常道。

(2)由靜極進於綿綿若存的養神論:人要修到長存不死的成果,由養靜,養神而到達「穀神」的境界。

(3)輔助養靜養神的養氣論:一個人,若能修養到精神魂魄結合為一,而不離散,心志與氣機往來專一,到達柔弱如嬰兒的狀況,洗滌心智,而不留絲毫的垢疵,便可達到「天門開闔,能天雌乎」完全雄陽的境界。

(4)恍惚至精的道妙:恍惚,並非昏迷或糊塗,是形容心神靈明靜然的境界。說明養靜,養神,養氣的成果,合於道成德酒,涵容萬類真實的情況,一個人的修養,如果到達這種境界,對於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見到他的信驗了。

(5)攝生養生的成果:修養成果的身心狀況,永遠猶如嬰兒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即「返老還童」。

7. 道教的《清靜經》

《清靜經》極力仿效佛教《心經》,與儒釋道之教思想融會貫通,估禪宗五祖為之評價:「後世依次修行,亦可以入道矣。」《清靜經》不但可以代表道家與道教的必讀之書,如要了解晚唐以後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儒,釋,道三教思想融會貫通的情形,也是必讀之書。

如雲: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玩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省玩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翻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悟,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住。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猶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
孟子

--------------------------------------------------------------------------------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處於獨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為「至聖文宣王」,元成宗為其上尊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顯貴,被清帝奉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每逢帝王們祭祀孔子時,旁邊總會有一位儒家學派的大學者陪著孔子享祭。他同樣擁有崇高尊號:「鄒國亞聖公」。顯然,在儒家學派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這位大學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鄰里環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後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晚年時回到故鄉,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闡發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論、事跡編著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孟子》一書。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於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孟子,名軻,字子輿,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的論點。提出「民貴君輕」說,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認定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對武力兼並,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治天下。並極力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恢復井田制度,省刑薄賦,達到「黎民不飢不寒」,以緩和階級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信等天賦道德意識。並對仁、義、禮、智、信等有獨到的見解,系統的闡述和具體的要求。
⒊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認為「逸居而教,則近於禽獸」,教人注重存心養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已」,要求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觀——由於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學中形成了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

============================

孫武

孫武(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5世紀初),亦稱孫子,字長卿,春秋時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人。偉大的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我國軍事理論的奠基者。著有《孫子兵法》傳世,此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王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公元前672年,陳國內部發生政變,陳太子被殺,孫武的直系遠祖陳完受到牽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

齊桓公見陳完頗有才幹。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業事務的長官之職。陳完在齊國定居以後,改姓田,田氏遂在齊國紮根,直到最後喧賓奪主,最後把姜姓的齊國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孫武的祖父),做了齊國的大夫,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因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孫武的父親),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

孫武大約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但當時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斗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不斷向中原學習,以求擺脫楚國控制,富國強兵。晉國看到吳國的興起可以牽制的楚國,減少對中原的壓力,所以派人入吳傳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幫助吳國按中原兵制進行改革以增強軍事實力。吳國也對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吳王壽夢的兒子季札,就受到過孔子的贊揚,認為他「懂禮」。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山東逃奔到南方的吳國。

孫武來到吳國後,在吳都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避隱深居。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通過伍子胥的幫助,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和公子慶忌,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

闔閭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近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

這時,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稱贊孫武是個方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吳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復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7次,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吳王闔閭親自召見孫武。孫武見了闔閭,便把自己所寫的13篇《孫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給闔閭看。闔閭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絕。吳王欲試孫武用兵,就說:「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讀過了,那裡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論,可不可以拿來實地操練一下?」孫子答道:「當然可以。」闔閭又說:「可以就近調我宮里的婦女來演練嗎?」孫子回答:「自然可以。」於是出宮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練,孫武將宮女編成兩隊,並以吳王兩個寵姬分任兩隊隊長。然後要他們全體持戟,准備操練。孫武向他們發令說:「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後背嗎?」宮女回答:「知道!」孫武號令他們:「我發令向前,你們就看你們心口所對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後,就看背所對的方向。」號令交待清楚,便陳設出斧鉞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復說明。於是擊鼓傳令:「向右。」宮女們都大笑起來。孫武講:「約束不明,號令不熟,這是將領的過錯。」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幾遍,然後擊鼓傳令:「向左!」宮女們又大笑。孫武說:「紀律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這些既已交待明白,卻不依號令去做,這乃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要斬兩位隊長。台上觀看的吳王見要斬他的愛姬,大吃一驚,忙派人傳令:「我已經曉得將軍善用兵了。我如果沒有這兩個妃子,連吃東西都沒有味道,希望不要殺他們。」孫武說:」我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於是殺了兩個隊長示眾。依次用後二人為隊長,再擊鼓操練,向左向右,上前退後,跪下起立,無不符合命令和紀律要求,全體肅然,沒一個敢出聲。這時,孫武派人向武王報告:「隊伍已操練整齊,大王可以試來看看,聽憑大王怎樣使用他們,即使叫他們赴湯蹈火,都是可以辦到的。」吳王知道孫武真的善於用兵,終於用他做了將軍。這件事,從一個側面顯示出孫武做為一名將軍的風采和品格。

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經國治軍,制定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爾後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並實施分師擾楚、疲楚的作戰方針,使吳取得與楚爭雄的主動權。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鍾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吳王准備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請再等待。伍子胥則提出疲楚的戰略,建議把部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擊楚國的邊境,「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用這種「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法來疲憊楚軍,消耗楚的實力。闔閭採納了這個意見,反復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使楚軍疲於奔命,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參見吳楚爭霸戰爭)。孫武和伍子胥還根據楚與唐、蔡交惡,楚國令尹子常生性貪婪,因索賄得不到滿足而拘留蔡、唐國君,蔡、唐兩國對楚極其怨恨的情況,獻聯合唐、蔡以襲楚之計。蔡、唐雖是小國,但居於楚的側背,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面,從其側背作深遠戰略迂迴提供了有利條件。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佐闔閭大舉攻楚,直搗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吳軍要由今天的蘇州進到江陵附近,進行千餘里深遠的戰略奔襲。孫武等人協助闔閭制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即是從淮河逆流西上,然後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陸,再乘楚軍北部邊境守備薄弱的空隙,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里關、平靖關,直插漢水。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戰敗(參見柏舉之戰)。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

在吳王北上與齊晉爭霸的斗爭中,孫武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記》說: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此後,孫武隱居,不知所終。

孫武所著《孫子兵法》,不但是我國最早的兵書,也不僅在軍事理論方面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而且在軍事哲學方面也堪稱民族智慧的結晶。《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豐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戰爭全局問題,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戰爭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多種因素所決定其中,尤其重視「民」對戰爭的態度,主張修明政治,予民擬利,用畝大而稅輕的辦法以爭取民心。提出「先勝而後求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指導思想。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普遍的軍事規律。注重全面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奇正等矛盾雙方,總結出「以正合,以奇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因敵而制勝」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價值的指導原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

《孫子兵法》為中國古代軍事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北宋時,《孫子兵法》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被譽為「兵學聖典」或「兵經」。孫武也成為我國古代軍事謀略學的鼻祖,被後世譽為「兵聖」。不但影響了中國,而且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孫子兵法》不僅運用於軍事領域,還被推廣運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只要《孫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偉大的兵書都只能是第二流的。

避隱吳國著兵法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
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
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
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
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
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
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
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
《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
,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
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
,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
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斗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
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
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
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
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
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
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
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
,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
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
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
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
中游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
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
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
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
===================

韓 非 子 的 思 想

韓 非 子 師 承 荀 子 ,但 卻 提 出 許 多 超 越 儒 家 的 新 觀 點 ,寫 下 不 少 偉 大 著作 ,是 戰 國 時 期 法 家 的 代 表 。

《 韓 非 子 》通 過 許 多 寓 言 故 事 , 系 統 地 闡 明 法 、術 、勢 的 法 制 理 論 。 他 的 著 作 總 結 了 古 代 國 君 的 得 失 ,表 達 了 自 己 的 抱 負 和 主 張 , 例 如 :《 孤 憤 》、《 五 蠹 》、內 外《 儲 說 》等 。其 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 是 有 趣 的 寓 言 故 事 。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 不 能 決 定 人 事 吉 凶 ,人 定 勝 天。

二 、人 不 應 該 違 背 自 然 規 律 ,而 要 把 天 當 作 物 類 來 利 用。

三 、國 家 要 富 強 ,要 靠 耕 戰 ,耕 是 搞 好 農 業 生 產 , 戰 是 加 強 戰 備。

四 、法 治 比 德 治 更 適 合 於 當 時 社 會 ,因 為 社 會 發 展 變 化 了,一 切 事 物 也 隨 之 變 化 ,因 此 具 體 措 施 也 應 改 變 。

五 、法 治 講 求 法 術 、法 令 ,要 讓 人 人 皆 知 ,堅 決執 行。是 國 君 駕 馭 群 臣 的 方 法 ,是 國 君 至 高 無 上 的 權 力 和 威 勢 。

5. 省高院法院長相當於什麼官和市長比那個大

省高級法院(高級人民法院)為正廳級單位,院長高配為副部級。縣級市市長為正處級,地級市市長為正廳級;直轄市市長為正部級。

因此,省高院院長的行政級別大於縣級市和地級市市長,小於直轄市市長。

各級法院的院長在行政級別上相當於同級政府的副職級別,也就是比同級政府小半級,省高級法院院長相當於副省級。庭長為正處級,不排除極個別年資高的副廳級庭長。

(5)豐順法院院長擴展閱讀:

國家公務員的級別分為十五級。 職務與級別的對應關系是:

(一)國務院總理:一級;

(二)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二至三級;

(三)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

(四)部級副職,省級副職:四至五級;

(五)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五至七級;

(六)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六至八級;

(七)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七至十級;

(八)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八至十一級。

6. 法院長一般任職幾年

法院院長一般都是任命,期限為五年期,與當屆政府同期,但是如果有提拔,不滿五年也有可能。

7. 2021年,現任法院,院長付院長,庭長,審判長,名單(慈溪市)

摘要 您好,我這邊正在為您查詢,請稍等片刻,我這邊馬上回復您~

8. 最高人民法院的歷任院長分別是誰

1、沈鈞儒(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浙江嘉興人,字秉甫,號衡山。清末進士。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五四運動期間,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

2、董必武(1954年9月—1959年4月)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曾任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3、謝覺哉(1959年4月—1965年1月)

謝覺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煥南,別號覺哉,亦作覺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4、楊秀峰 (1965年1月—1975年1月)

楊秀峰(1897年2月27日—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897年出生於直隸省(河北)遷安縣楊團堡村的一個書香門第。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教育家、法學家,我國公安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全國解放後,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長,教育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5、江華 (1975年1月—1975年3月)

江華(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聰,曾用名「黃琳、黃春」,瑤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1975年1月-1978年3期間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6、江華 (1975年3月—1983年6月)

江華(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聰,曾用名「黃琳、黃春」,瑤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1975年1月-1978年3期間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7、鄭天翔(1983年6月—1988年4月)

鄭天翔(1914.09.09~2013.10.10),男,曾用名鄭庭祥,內蒙古自治區(原綏遠省)涼城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8、任建新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律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9、任建新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律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10、肖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2008年12月被推選為中國法官協會名譽會長。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11、肖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2008年12月被推選為中國法官協會名譽會長。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12、王勝俊 (2008年3月—2013年3月)

王勝俊,男,漢族,1946年10月生,安徽宿州人,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合肥師范學院歷史系畢業,大學學歷。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3、周強 (2013年3月—2018年3月)

周強,男,漢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院民法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首席大法官。

14、周強 (2018年3月—今)

周強,男,漢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院民法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首席大法官。

9. 法院領導級別劃分

法律分析:法官,共包括五級。而法官的行政級別,通常是相當於同級政府的行政副職,也就是說,區法院院長相當於副區長,市法院院長相當於副市長,省法院院長相當於副省長,最高法院院長相當於副總理。各級法院內部法官的行政級別,按照法院編制情況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六條 法官實行下列職務編制等級:最高人民法院 院長:首席大法官;副院長:一級大法官至二級大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大法官至二級高級法官;庭長:一級高級法官至二級高級法官;副庭長:一級高級法官至三級高級法官;審判員:一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助理審判員:一級法官至三級法官。高級人民法院 院長:二級大法官;副院長:一級高級法官至三級高級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二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庭長:二級高級法官至四級高級法官;副庭長:二級高級法官至一級法官;審判員:二級高級法官至二級法官;助理審判員:一級法官至四級法官。

10. 歷代姓丁的英雄人物

丁恭

山陽東緡(今山東金鄉縣東)人,漢代學者,時稱大儒,曾任諫議大夫、博士。後升為侍中祭酒、騎都尉,卒於任上。
丁原

(?-189年),字建陽,東漢末年人物,官拜執金吾,領並州刺史,漢靈帝駕崩後,受何進之邀,入洛陽誅殺十常侍,未至,何進已被宦官所殺。之後,丁原與董卓發生沖突,董卓得知丁原手下大將呂布唯利是圖並未得重用。便遣李肅挑撥誘使呂布將其殺害。
丁謂

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後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運用的典範。
丁士美

字邦彥, 號後溪,淮安府清河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狀元。
丁士美(1521~1577),萬曆初,任吏部左侍郎。為官清廉,絕饋遺。與人處退然若無能,意所不可,輒怫然見辭色。遭父喪,以毀卒,謚文恪。
丁度

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曾與李淑等刊修《韻略》,又刊修《廣韻》成《集韻》。
丁顗

祖籍恩州清河(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家,共搜集圖書至八千卷。
丁璉

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北宋元豐年間進士,任朝議郎一職。
丁敬

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鑒別,工於詩、書、畫,尤精刻印,開創了「浙派」,被譽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

浙江省錢塘人,清末藏書家,撰有《善本室藏書志》,著錄其藏書中珍貴部分。
丁謙

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學家。著有《蓬萊軒地理學叢書》六十九卷。
丁穎

廣東省高州人,現代農學家、水稻專家。曾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等職。
丁大全

南宋鎮江(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右司諫、簽書樞密院事、右丞相。
丁雲鵬

休寧(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畫家,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會作詩。
丁啟睿

明代河南永城人,諸城丁氏裔孫,官至兵部尚書。
丁魁楚

明代河南永城人,諸城丁氏裔孫,官至兵部尚書,封平粵伯。
丁耀亢

山東省諸城人,明清文學家。著有小說《續金瓶梅》等。
丁觀鵬

京師(今北京市)人,清代畫家,最精於人物畫。
丁善慶

泉州(今屬福建省)人,清代道光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著有《左氏兵論》。
丁寶楨

貴州平遠(今織金)人,清末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山東機器局、四川機器局為其所籌建,今存其《丁文誠公奏稿》。
丁日昌

廣東省豐順人,清代大臣。歷任江蘇巡撫、福建巡撫、督船政、節度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等職,曾參與洋務運動,著有《撫吳公牘》。
丁汝昌

安徽省廬江人,清末北洋水師提督,甲午戰爭爆發後,在與日軍的威海衛一役中,拒降而自殺身亡。
丁德興

(1327—1366) 元末定遠(今屬安徽)人,傳其祖由拜占庭使華。初在濠州(治今安徽鳳陽)參加朱元璋軍,稱「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將丁德興,威名四海。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分兵略溧水、淋陽,擒陳兆先。下集慶(今江蘇南京)、鎮江,進管軍總管。克金壇、廣德諸地,擢左翼元帥。又取徽南諸州,破宜興,論功授鳳翔衛指揮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從征陳友諒,大距鄱陽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陽)諸郡。後與徐達討張士誠,卒於軍團。洪武帝稱其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之虎將」。
丁蘭

東漢人,「丁蘭刻木事親」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惟汾

(1874-1954)漢族,字鼎丞。山東省日照市人,畢業於保定師范學校。同盟會創始人之一。民國建立之後,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參與了國民黨黨綱、總章的草擬。1954年4月在台北去世。出版書籍《詰雅堂叢集》六種;《毛詩解故》、《毛詩韻聿》、《爾雅釋名》、《爾雅古音表》、《方言譯》、《俚語證古》。
丁肇中

1936年出生,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華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物理文獻中習慣用來表示電磁流的拉丁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丁秋生

丁秋生(1913~1995年),湖南省湘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第4師10團連政治指導員,紅9軍團第14師41團政治委員,中央軍委幹部團第一營政治委員,紅25軍第73師215團政治委員,軍團教導營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組織部幹事、股長,政工幹部訓練隊隊長兼政治指導員、分校政治部黨務科科長,軍委工程學校政治委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旅政治部主任,魯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魯南軍區第八師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22軍政治委員兼寧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七兵團兼浙江軍區政治部主任,浙江軍區副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幹部部部長,海軍北海艦隊政治委員,南京高級步兵學校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95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丁釗

丁釗(1920年~),山東省龍口市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連副政治指導員,第五支隊三團營政治教導員,膠東軍區特務營營長兼政治教導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第5師1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7師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戰軍31軍91師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空軍師政治委員,空降兵軍副政治委員,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盛

丁盛(1913~1999年),江西省於都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曾於1932年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班長、連指導員,紅28軍組織科科長、二團政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政治部助理員、科長,挺進軍7團政治委員,晉察冀教導2旅1團政治委員,熱遼縱隊27旅旅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24師師長,45軍135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過副軍長、軍長,志願軍軍長,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99年9月25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6歲。
丁甘如

丁甘如(1917~1995年),福建省上杭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軍區司令部作戰科測繪員,紅12軍第34師師部測繪員,紅5軍團第13師39團團部測繪員,紅30軍第91師師部測繪員,援西軍司令部作戰參謀。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區隊長、校務部隊列人事股股長,中央軍委作戰局作戰科副科長、情報科科長、情報處副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1師副參謀長、參謀長,東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兼沈陽衛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司令部情報處處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司令部辦公室主任,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武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戰史研究部副部長,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委員,成都軍區副參謀長、司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5年3月2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終年78歲。
丁世方

丁世方(1912~1965年),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後方醫院主任,總醫院中醫部主任,軍委衛生部第3科科長,紅四方面軍醫院院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衛生部第3後方醫院院長,第2後方醫院院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東軍區衛生部部長,安東軍區衛生部部長兼中國醫科大學第3分校校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海軍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5年6月23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僅53歲。
丁本淳

丁本淳(1911~1996年),陝西省澄城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共青團陝西省東府工委候補委員,中共陝西第二師范學校支部書記。193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延安炮兵學校政治部組干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炮兵第三團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炮兵第2師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炮兵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幹部管理部副部長,高射炮兵學校副政治委員,炮兵幹部部副部長、部長,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
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6年3月12日因病逝世,終年85歲。
丁先國

丁先國(1909~2001年),湖北省麻城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第12師36團排長、副連長,紅九軍特務團政治處主任,第27師81團政治處主任,紅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10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政治處主任、師補充團政治委員,386旅772團政治委員,冀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5師13旅39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鄂豫陝軍區第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第13縱隊37旅副政治委員,第14縱隊41旅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第二分部部長,志願軍後勤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重慶辦事處主任兼政治委員、兼後勤工程學院院長,總後勤部副部長兼重慶辦事處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1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慶逝世,終年92歲。
丁武選

丁武選(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皖西北道委保衛局第2科科長,紅四方面軍4軍10師政治部保衛科科長,川陝省保衛局副局長,獨立2師師長兼省保衛局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軍法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東軍區政治部軍法處處長,東北軍區軍工部第8辦事處副主任,四野後勤部兵站部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21兵團後勤部副政委,中南軍區後勤部軍法處處長,武漢辦事處副主任,武漢軍區軍事法院院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年58歲。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3年1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96歲。
丁榮昌

丁榮昌(1912~1996年),曾用名丁星輝,江西省於都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軍區衛生部管理員、管理科科長,紅三高級裁判年裁判員,紅32軍第94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282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巡視團主任、鋤*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二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太岳軍區二十四旅政治部主任,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河南軍區洛陽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14軍41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長,雲南省公安廳副廳長,雲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昆明軍區公安軍司令員,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參謀長、司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6年10月25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終年84歲。
丁萊夫

丁萊夫(1912~1983年),原名丁之夏,山東省廣饒縣人,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邊區阜平縣政府第一科科長,唐縣工人抗日救國會主任,中共唐縣縣委書記,唐縣地委宣傳部部長、地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晉軍區第二軍分區政委,晉察冀軍區野戰軍1縱1旅政委,華北軍區9兵團196師政委,9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9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51年入朝作戰,任志願軍9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志願軍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1951年夏、秋季陣地防禦作戰,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性反擊作戰,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和金城戰役。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66軍政委,中央廣播事業局黨委第一書記,局長,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顧問(正兵團級)。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3年8月28日因病逝世,終年71歲。
丁文昌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人。1951年7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入解放軍第16步兵學校、空軍第5預科總隊、空軍第10航空學校學習。195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6年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師機械員,政治部組織科助理員,飛行大隊副政治委員,空軍軍政治部幹部處副處長、處長,沈陽軍區空軍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1980年任空軍航空兵第1軍師副政治委員,1981年任沈陽軍區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部長,1983年任空軍航空兵第1軍副政治委員,1985年11月任解放軍空軍政治部副主任,1988年4月-1992年11月任解放軍空軍政治部主任。1992年11月-1999年1月任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空軍黨委書記。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0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1996年1月23日晉升為空軍上將軍銜。
丁衡高

丁衡高(1931年~),江蘇省南京市人。1952年於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繫畢業,1953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一平

丁一平(1951年~),湖南省湘鄉縣人,197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3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院、海軍指揮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和**。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在職研究生班畢業,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
丁壽岳

丁壽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43軍副軍長,第20集團軍副軍長、軍長。1999年12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2004年1月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199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1年晉升中將軍銜。
丁文齋

丁文齋(1922~1996年),原名丁五和,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板浦鎮人。1940年冬參加了地方抗日武裝隊伍,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東海縣委負責人宋雲龍的警衛員、東海縣大隊警衛團排長,新四軍第3師連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1師炮兵團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1月奉命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回國後,從第39軍調到炮兵133師工作,歷任師參謀長、師長,吉林省軍區國防工辦主任和黨委書記,吉林省軍區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6年因病逝世,終年74歲。
丁玉才

丁玉才(1941.10~——),江蘇省淮陰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指揮學院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兵種部政治委員,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丁兆乾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縣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省軍區司令員等職。是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榮傑

丁榮傑(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員等職。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丁榮錦

丁榮錦(1944~2005.1.26),江蘇省東台縣人。1964年從安豐中學畢業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某部戰士、保密員、參謀、幹事、股長等職。
丁炳生

丁炳生(1939~——),江蘇省無錫市人。錫山市盪口中學55屆畢業生。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是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副會長,華夏雙擁學院院長。幾十年從事作戰指揮和教育訓練,具有很高的組織指揮能力和教學經驗。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與童來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戰軍征戰記(上、下冊)》等。中國人民解放軍丁姓革命英烈
丁楷

丁楷(1907~1931.9),安徽省霍山縣人。1922年考入設在黃栗杪的霍山縣立第二高級小學,曾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1926年在安慶工業專門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
丁先華

丁先華(——~1935.10),河南省新縣人。早年參加地方游擊隊,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豫南、鄂東地區進行游擊活動。
丁紀才

丁紀才(1912~1935.1),安徽省六安市(原安徽省六安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0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2師戰士、排長、連長,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擊隊,攻克漫水河、聞家店、燕子河,奪取三次大規模武裝起義勝利。後隨部隊由商南東進,進攻麻埠、獨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編入紅1軍第2師、紅4軍第十11師,隨部轉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先後參加過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戰役,粉碎蔣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圍剿」。1932年10月隨軍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西越京漢鐵路,進行戰略轉移。12月經陝南的城固、西鄉、鎮巴、石泉、紫陽、安康進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11師擴編為紅四方面軍第30軍後,因戰功卓著,於1933年7月任紅四方面軍30軍90師270團團長。1934年任紅30軍88師副師長。率部參加儀南、營渠、宣達戰役,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三路圍攻」和「六路圍剿」。1935年1月率部參加廣昭戰役。1月下旬,在四川廣元羊模坎戰斗中犧牲,時年23歲。
丁彩光

丁彩光(1909~1931.4),湖北省大悟縣人。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丁李開

丁李開(1927一1972),又名鄧開,東莞東坑鎮丁屋村人。1941年在家鄉參加抗日先鋒隊,翌年到大嶺山參加抗日游擊隊,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2年8月23日,在佛山市委黨校召開佛山市三級幹部會議期間,丁李開因心臟病發作而不幸逝世,終年45歲。同年8月,被廣東省軍區批准追認為「在工作中壯烈犧牲的烈士」。
丁學良

政治社會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生於安徽宣城(今宣州)。因在2005年10月接受《中華工商時報》采訪時提出:「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 5個,國內有的著名經濟學家連在國際上最好的50個經濟系裡當研究生的資格都不夠」,而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爭議。
丁祖詒

中國民辦教育家,西安翻譯學院院長及創辦人。後曾任工人、工程師及中學教師。1987年,他創辦了西安翻譯學院。
丁磊

生於1971年10月1日,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 ,於1997年6月創立網易公司,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扎扎實實的工作,網易公司為推動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丁先生也將網易從一個10幾個人的私企發展到今天擁有超過3000多名員工在美國公開上市的知名互聯網技術企業,2003年成為中國首富。。與王志東、張朝陽被稱為「網路三劍客」。
丁家宜

1972年起,執教中國葯科大學。1993年,辦中國葯科大學神農生物技術公司;1995年,與台商合作成立南京珈儂生化有限公司。經營商覺得丁家宜作為中國葯科大學的教授,有公認的研究成果,遂將產品命名為「丁家宜」。

熱點內容
催收死人承擔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1-22 08:45:33 瀏覽:591
中醫有關道德 發布:2025-01-22 08:23:28 瀏覽:570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