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康法院
A. 緩刑監外執行人員用不用每月給法院寫一份思想匯報
作為一名司法工作人員,看了幾個回答。基本都是法盲。聽他們說的,你就慘了。司法機構既然要求每月寫不同的思想匯報,就有他的道理。作為緩刑監外執行人員應該正式這個問題,而不是想敷衍了事,或者報有疑問。小編給你找了一篇有關撤銷緩刑監外執行的案例,被直接收監獄。
中衛一男子不服社區矯正監管 被撤銷緩刑、判刑8個月
2020年3月24日,沙坡頭區司法局對違反社區矯正管理規定被依法撤銷緩刑的社區矯正對象張某某,移交至中衛市看守所收監執行。
社區矯正對象張某某此前因尋釁滋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緩刑考驗期間在沙坡頭區司法局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社區矯正期間,張某某因違反社區矯正相關規定被我局給予三次書面警告後,又於2020年3月7日,未按要求上交思想匯報,存在內容摘抄於網路,重復單一。鑒於社區矯正對象張某某在收到三次書面警告後仍不改正,根據《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二十五條,我局於3月9日向中衛市沙坡頭區人民法院提出撤銷社區矯正人員張某某緩刑建議。3月20日,原判法院撤銷了張某某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的原判刑罰,裁定執行有期徒刑八個月。疫情時期,收監執行程序尤為嚴謹,被收監人須做核酸檢測等,一些體檢手續合格後方可收監,沙坡頭區司法局社區矯正警察協同濱河派出所民警不辭辛苦,經過12小時「三線兩地」上下聯動,最終安全的將張某某移送中衛市看守所收監執行。
特殊時期不意味著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也不是規避自身責任的時候,此次收監執行不僅有效維護了社區矯正非監禁刑罰執行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同時對其他社區矯正人員敲響了依法服刑、自覺接受教育矯正管理的警鍾。
B. 全國法院統一訴電話號碼是多少
全國法院統一訴訟服務電話號碼為12368。
C. 致: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 《企盼公正》
下面這個回答好文不對題哦
D. 欠廣發銀行信用卡真的會上門催收嗎
有可能會,但欠廣發銀行信用卡的欠款數額在三萬以下是不會上門催款的,一般都是催收公司打電話催收還款。
隨著信用卡越來越普及,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信用卡,有些人手裡可能還會有幾張信用卡,所以他們逾期是很正常的。信用卡逾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信用卡逾期後不知道怎麼辦。信用卡逾期後,一定要注意這三點。結合以上方法,效果會很好。
第一,全額償還欠款。
因為你欠錢,第一件事就是先還錢。有些人會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逾期了,所以不還錢。等銀行來收錢。其實銀行希望你能積極還錢,而不是催你。當銀行真的想催你的時候,可能是最嚴重的。逾期時間越長,罰息越多。另外,如果超過三個月,就超過三個月。
信用卡逾期不用擔心,擔心的是不還錢。逾期記錄出現在你的個人信用信息中後,這個不良記錄將跟隨你五年。信用卡逾期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欠款全部補齊,這樣可以減少逾期帶來的影響。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銀行會酌情考慮。也許你的個人信用信息中不會有逾期記錄。
第二,銀行電話一定要接。
信用卡逾期後,很多人都很害怕。當他們看到銀行的電話時,他們認為事件不好,所以他們不接銀行的電話。其實這是不對的。你已經欠銀行錢了,但銀行可能會打電話問你的情況。如果你不接電話,銀行會認為你是故意逾期,可能會跑路,把你當成惡意透支,就等著吃官司吧。這個還是挺重要的,一定要記住。
第三,繼續使用信用卡,按時還款。
信用卡逾期後,有人想耍小聰明,甚至為了不還錢想注銷信用卡,但你覺得銀行會為你注銷卡而不還錢嗎?而如果逾期記錄已經出現在個人信用報告上,則應保存五年。在此期間,你需要一張健康卡來洗掉污漬。好的用卡行為會慢慢掩蓋你的逾期記錄。
以上是信用卡逾期的相關信息。信用卡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隱患。只有合理使用信用卡,才能充分發揮信用卡的最大優勢。但是在使用信用卡的時候,千萬不要惡意透支,也不要逾期,這樣不僅會影響你的個人信用信息,還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所以,因為一時的快感而讓自己陷入困境是非常不劃算的。
E. 安徽一名00後男子將女友勒死,法院是如何判決此案的
法院判了這名男子無期徒刑,我覺得無期徒刑非常適合這名男子,因為他本來就不想活了,無期徒刑正好能對他起到一個懲罰的作用。這名男子便是張某,張某是一個00後,思想也並不是特別成熟。他與女友在一起之後,兩人整天吵架,感情也並不怎麼好。後來女友便想要和張某分手,但張某肯定是不願意的,張某甚至想要將女友勒死,而在第一次採取這樣的行動之後,他的女友居然沒有離開他,這也是令我非常奇怪的地方。或許他的女友覺得張某不會真的忍下心傷害自己,但顯然他的女友料錯了,張某又實施了第二次行為,終於也將自己的女友害死了。
畢竟這樣一個孩子養大是不容易的,父母寧願看著孩子在牢獄中活著,也不願意看到孩子死去。在教養孩子的時候,父母也應該給予孩子正確的思想,讓孩子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正確的去處理和對待每一件事情,在遇到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的時候,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F. 河南男子趁女同事老公外出時,趁機強行與女同事發生了關系,法院咋判的
河南男子趁女同事老公外出時,趁機強行與女同事發生了關系
河南鄭州,男子和同事聚餐後爛醉如泥,留宿在女領導家中,隨後趁著男主人外出之際,與女領導發生關系,女領導誤以為是自己丈夫,全程沒有反抗,事後男子因涉嫌強奸罪,鋃鐺入獄。男子名叫曲某,在應聘某一家公司時,被張女士看重,之後在張女士的極力推薦下,獲得了進入公司的機會。
事實上,認定是否構成強奸罪的核心在於,是否違背了婦女意志?這種違背,既包括大眾認識的強迫,也包括利用婦女不能反抗、無法反抗的軟暴力。我們以本案為例,依據酒店的監控來看,張女士完全被丈夫扶著上車,已經沒有了獨立行動的能力,醉酒的朋友都知道,在極度醉酒的情況下,人的辯知、感應能力都會降低,可以視為張女士沒有反抗能力。
法院咋判的
曲某利用張女士的認識錯誤,藉此與張女士發生關系,屬於《刑法》中的以其它手段強奸婦女,構成強奸罪。本案中,曲某事後積極賠償張女士,獲得了張女士的諒解,法院最終對其從輕判罰,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三個月。最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曲某想借酒發瘋,熟不知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G. 美國法院系統介紹
美國司法系統有數個層級,可能比大部分國家還多。原因之一是聯邦法與州法的區分。要了解這一點,必須先回顧歷史,當年美國並非以一個國家形式建國,而是由13個各自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的殖民地聯盟。獨立宣言(1776)因此提到「各殖民地的善良人民」,但也宣稱「這些聯合殖民地是自由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也應是自由而獨立的國家」。美國司法史上,種族與若干州之間始終存在著緊張關系,如下文,美國憲法(1787年通過,1788年批准)開啟了競爭日益激烈的權力轉移,以及遠離各州而轉向聯邦政府的法律權威。然而現今,各州甚至都仍保有實質權威。任何研究美國司法系統的人務必了解聯邦政府與各州之間的許可權如何分配。
憲法調整了不少聯邦法與州法間的界限,也在政府的立法、行政與司法部門中劃分聯邦權力(因此在各部門間創造了『三權分立』,並奉行『制衡』制度,以避免任何部門權力過大),每個部門對司法系統有獨特貢獻。系統內,憲法敘述多種國會可能通過的法律。
不僅如此,法律不只是國會通過的法規而已。在某些地區,國會准許行政機關採用在法規中增加細節的規則。而整個系統依據英國普通法的傳統法律原則。雖然憲法與成文法取代普通法,但是法庭仍繼續採用不成文普通法,以彌補憲法未明文規定以及國會未制訂的部分。
聯邦法的來源
美國憲法
聯邦法的至高權力
在1781至1788年間,一項名為邦聯條例的協議,影響了13州之間的關系,它建立了一個虛弱的國會,並將權力留給各州。雖然各州被下令要對其他法庭的裁決表示尊敬(顯示『充分的信心與信賴』),但邦聯條例沒有制訂聯邦司法制度的條款,並保存了海事法庭。
憲法的起草與批准反映出一項逐漸達成的共識,即是聯邦政府需要加以鞏固。司法系統可以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憲法第6條「至高性條款」:
「本憲法,與依本憲法所制定之美國法律,以及依據美國權力所締定或將締定之條約,均為全國最高法律。因此,各州法官必須遵守,盡管憲法與各州法律相抵觸。」
此段所述建立了美國法律的第一原則:州法不能與聯邦法相抵觸。而這項禁令如何適用於聯邦政府本身以及各州司法系統中新憲法尚未明確解釋的范圍,這些都尚不清楚。雖然憲法修正案提供了部分解決辦法,但時至今日,美國人仍持續在聯邦與州之間的精確范圍劃分之中掙扎。.
每個部門在司法系統中發揮作用
雖然憲法起草者想要強化聯邦政府,卻害怕其權力過大。限制新政權的方法是將政府劃分為數個部門。正如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聯邦主義者文集:第51篇》中解釋,「政府劃分為個別以及獨立的部門,可避免侵佔。」麥迪遜所指各「部門」—立法、行政與司法,受到了司法系統上一定程度的影響。
立法
憲法賦予國會通過立法的權力。經由國會考慮的提議稱為議案(a bill)。如果美國國會兩院投票後,多數贊成該議案(如果總統否決,需經兩院表決3分之2通過)便成為正式法律。聯邦法被稱為成文法(statutes)。《美國聯邦法典(United States Code)》是聯邦成文法的「法典編纂」。「法典」本身並非法律,僅代表符合邏輯的成文法。例如第20條包含與教育相關的各種成文法,第22條則涵蓋外交關系。
國會的立法權有限,更准確地說,是透過憲法委託給美國人民,這明確說明國會立法的范疇。憲法第一條第9項禁止國會通過某幾類法規,例如國會不能通過「追溯法令」(用於追溯或『事後的』法令)或徵收出口稅。第一條第8項列出國會有權的立法范圍。部分法律(如『設立郵局』)非常明確,但其它則不然,最值得注意的是「規定美國與外國、各州間通商」,顯然解釋模糊法規的權力極其重要。早在初期共和史上,司法部門便擔任這個角色,因此在美國司法系統中取得額外且極重要的角色。
司法
如同其它部門,美國司法部門只處理憲法交付的權力。憲法只提供聯邦司法權給某幾種爭議,於第3條第2項列出,最重要的兩個案件包括聯邦法的問題(『根據本憲法與美國各種法律,及根據美國各種權力所締結之條約…而產生之法律及衡平法中的所有案件』) 以及「跨州」案件,或兩州之公民的爭端。跨州管轄權允許當事人免於在另一州法院提起訴訟。
第2項司法權出現於共和早期。如第2章所述,美國最高法院在1803年馬伯瑞控告麥迪遜(Marbury v. Madison)一案中,解釋其授權包括有權決定是否成文法違憲,一旦違憲,則宣布法律無效。法律可能違憲的因素是由於違反憲法保障的人民權利,或是憲法第一條並沒有賦予國會通過那類法規的權力。
因此,解釋描述國會會立何種法令的憲法條款之權力非常重要。傳統上,國會已經證明許多成文法為不可或缺,以制訂「規定與各州間通商…」或是州際通商的法令。這個法令概念模糊,不易精確解釋。的確,為了大部分的成文法,在法令欲達成之目的與州際通商法規之間,被創造出看似可信的關聯。有時,司法部門狹義地解釋「貿易條款」。舉例來說,在1935年,紐約一間屠宰場遵行的聯邦法規定之工人的工時與工資,被最高法院宣布無效,因為該廠所處理過的雞肉全數銷售給紐約肉販與零售商,因此,並不算是州際通商。不久之後,最高法院開始給予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更多自由,今日,聯邦法庭持續廣義地解釋通商權力,雖然不足以讓國會有通過立法的理由。
行政
憲法第2條將行政權委託於美國總統。在華盛頓總統領導之下,整個行政部門由總統、副總統、國務院、財政部、國防部以及司法部。隨著國家的發展,行政部門也隨之擴大。現今已有15個內閣層級的部門,每個部門包含一些局、署以及其它名稱等機構,這些部門之外,仍有其它行政部門,所有部門行使總統委派之行政權,因此,他們最終必須向總統負責。
在某些范圍內,行政與其它兩部門的關系明確。假設一或多人搶劫銀行,國會已通過成文法將搶劫犯定罪(《美國聯邦法典》,第18條,第項),而隸屬於司法部的聯邦調查局(FBI)則調查這起犯罪事件,若有任何嫌犯被逮捕,司法部所屬聯邦檢察官會在聯邦地方法院的審理中試圖證實嫌犯之罪行。
銀行搶案是一個簡單例子。但隨著國家邁向現代化與發展路程,在司法系統內,3個部門間的關系也逐漸發展以因應工業與後工業社會中愈加復雜化的問題。行政部門角色變化最大。在銀行搶案例子中,國會不大需要專業知識來制訂成文法以使銀行搶案罪行化。假定議員想要禁止「危險」葯物在市場上流通,或是限制一些空氣中「不健康的」污染物,國會可能必須精確地這些名詞下定義,有時國會會這么做,但漸漸地,國會將部分權力委派給隸屬於行政部門的行政機構。因此,食品暨葯物管理局(FDA)負責監督全國食品與葯物的衛生情況,而環境保護局(EPA)則控制工業對陸地、水與空氣的影響。
雖然這些行政機構只擁有國會依成文法而委派的權力,但非常具有實質性,他們有權頒布能夠明確定義更多法令名詞的法規。一項法令可能禁止空氣中有「危險的」污染物含量,而EPA則訂出每種物質與其含量的危險值。有時,成文法賦予行政機構調查法規違法與否的權力、做出判決甚至進行懲處。
法院將會宣布授與行政機構太多權力的成文法無效。一項名為「行政程序法」(《美國聯邦法典》,第5條,第511項,以及其下規定)的重要成文法,說明行政機構在頒布法令、裁決違法行為以及進行懲罰時,應該遵循的程序,同時也提出了當事人如何尋求機構裁決的司法審查。
其它法律來源
美國法律最明顯的來源是國會通過的成文法,以行政法規作為補充。有時,這些法規可以明顯區分合法與非法行為間的界線—再以前述銀行搶案為例,然而政府頒布的法令不足以應付所有情況,很幸運地,還有另一項法律規章能夠彌補,正如下所述。
普通法
當成文法或憲法都無法處理時,聯邦與州法院通常仰賴普通法,普通法匯編了幾世紀以前始於英國的司法裁決、慣例以及總則,此法至今仍繼續發展。在許多州,普通法在合約糾紛發生時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州議會一直以來都認為不宜通過涵蓋所有可能的合約糾紛之成文法。
司法判例
法院根據法律判決涉嫌違憲的行為與糾紛,這通常需要法院解釋法律,法院認為應遵循其它相同或更高層級法院先前解釋法律的方式,這稱為「遵循先例」,或是判例,這樣做,能夠確保一貫性與可預測性,訴訟當事人在面臨不利於己的判例時,試著區別出他們的案件與先例的不同之處。
有時法院對法律的解釋有所不同,例如美國憲法第5修正案中包含一項條款,即「任何人在刑事案件中,不得被強迫自證有罪」。有時,在案件中,當事人可能拒絕傳票或作證,理由是其證詞可能使當事人遭到刑事起訴—這種情形不在美國發生,而是其它國家。自我歸罪條款在美國適用嗎?美國第2巡迴上訴法院裁定可行,但第4以及第11巡迴上訴法院則判定不能適用。這明顯意味著,法令的不同取決於住在國內何地。
較高級的法院試著解決這些矛盾之處。例如,美國最高法院經常選擇能夠解決巡迴法庭意見分歧的案件來審理,最高法院判例將能夠控制或適用於所有次級聯邦法院。在美國控告貝爾希斯(United States v. Balsys, 524 U.S. 666〔1998〕)一案中,最高法庭裁定對於國外起訴的恐懼超越自我歸罪條款的范圍。
這項裁決成為全國性的法律,包括第2巡迴上訴法院。其後,任何遇到此項議題的聯邦法庭都遵循高等法院在貝爾希斯(Balsys)一案中的裁決,該次巡迴審判中,巡迴法院的判決同樣約束所有地方法院。「遵循先例」也適用於各種不同的州法院系統,如此一來,判例在數量與解釋性上,皆有增長。
不同法律;不同補償
鑒於法律體系逐漸壯大,若能區分向法院提起的不同種類法規與訴訟,以及每宗案件中法律所提供的解決方法,將有所幫助。
民事/刑事
法院審理兩種糾紛:民事與刑事。民事訴訟需要兩名以上當事人,至少其中一方涉及違反成文法或普通法。先提出訴訟者稱為原告,另一方則是被告。被告可對原告提出反訴,或是對共同被告提出交互訴訟,只要他們與原告的原始控告有所關聯。法庭偏好審理所有陳述皆因一起糾紛引起的單一訴訟。至於商業訴訟、違反合約、侵權行為、或是當事人聲稱因另一方的疏忽或蓄意惡行而受到傷害,這些則屬於民事范圍。
雖然大部分的民事訴訟發生於訴訟當事人間,但聯邦或州政府永遠是刑事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政府以人民名義,對被指控做出違反法律的某些行為如傷害大眾福祉的被告進行起訴。兩家公司可以就違反合約而提出民事訴訟,但只有政府能控告某人謀殺。
舉證標准與可能進行的刑罰也有差異。一名刑事被告只能因「無合理疑點」而被判有罪。在民事案件中,被告只需提出「證據優勢」,這基本上只是一種說服力不足的陳述,意指「極有可能」。被判有罪的罪犯可能入獄,但是民事訴訟中,輸的一方當事人只需負上法律或公平補償之責任,如下文所述。
法律與公平補償
美國司法系統在有限范圍內盡可能提供大范圍的補償。刑事成文法通常列出某一特定犯行的罰金範圍或是法庭可能施予的入獄時間。其它部分的刑事法規在某些許可權內,可能容許對慣犯加重刑罰,重罪的刑罰比輕罪還要嚴厲。
在民事訴訟中,大部分美國法庭被授權選擇法律或公平補償,比起過去,其間區別不大,但仍值得了解。13世紀的英國,「法院」只被授權判決金錢上的補償。假如被告違反的合約價值50英鎊,法院可命令報告全數支付給原告。在多數案例中,如此支付賠償金是合理的,但在許多案例中則不然,例如稀有藝術品或是一塊土地的出售。13與14世紀時,「衡平法院」形成,這些法院創造了公平補償,例如特定迫使當事人履行職責,而非只是因為他們的不履行義務而強迫支付賠償金。到了19世紀,大部分美國司法許可權已消除法律與公平賠償間的差異。現今,除了極少數例外,美國法庭能夠視情況需要,判給法律或公平補償。
有一個著名例子說明了民事與刑事法的不同,以及其提供的補償差異。加州指控前足球明星辛普森(O.J. Simpson)犯下謀殺罪。然而,他沒有被判罪,因為陪審團裁定起訴失敗,證明辛普森的罪行無合理疑點。後來,辛普森太太的家人以非法致死為由控告辛普森,這是一樁民事訴訟。此案中,陪審團以證據優勢證明辛普森必須為其妻之死負責,便下令辛普森支付賠償金—法律補償—給原告。
聯邦系統中州法的作用
憲法明確禁止各州採用某些法律(與外國簽訂條約,鑄造錢幣)。憲法第6條「至高性條款」排除任何抵觸憲法或聯邦法的州法。即使如此,大部分的司法系統仍由州所控制。憲法已明確規定國會可制訂法令的范圍。1791年的第10修正案明訂:「凡憲法未授予美國也未禁止各州的權力保留給各州和人民。」
然而,聯邦與州政府間仍存在相當程度的緊張關系—包括奴隸制度以及州最終是否有權脫離聯邦。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解決了這兩項爭論,也限制了司法體系內州的角色:根據1868年的第14修正案,「任何州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不得拒絕給予管轄范圍內的任何人法律上的平等保護」。此修正案大大地擴張聯邦法院宣布州法無效的能力。1954年布朗訴教育局(Brown v. Board of Ecation)一案,禁止阿肯色州的州立學校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正是仰賴這項「平等保護條款」。
從20世紀中葉開始,上述的一些趨勢—行政國的興起,這是一種更有力且廣泛的正當程序之司法解釋與平等保護,以及類似國會規定通商之權力的擴張—結合之後,提升聯邦在司法系統中的角色。即是如此,系統中的大部分仍在州范圍之內。任何一州都不得拒絕聯邦憲法保障之公民與權利,許多州將自己的法律解釋成授與更多一般的權利與特權。實施州法的州仍願持續裁定大部分的合約糾紛。多數的刑事案件與民事侵權訴訟也是如此。處理結婚與離婚事宜的家庭法幾乎都屬於州事務。大多時候,對美國人而言,司法系統代表的是警官與自己居住的州,或是各種政治機關與州內其它政治部門。
此引言僅是司法系統之概述。其餘的章節提供更多細節、特色與見解。第一與第2章分別描述聯邦與州法院系統組織方式,第3章詳細解釋司法制度之復雜問題,此章節描述聯邦與州法院之界線,但同時也探究提出訴訟者以及法院審理案件之類型。第4章之重點從法院擴大到出庭的人士。美國法律之執行已被研究過,典型的訴訟也已解釋。同時,此章節將解釋利益團體的角色,他們通常堅決進行特定案子以推動其社會與政治議程。第5章詳細說明法庭如何處理刑事案件。第6章重點為民事訴訟。第7章則是聯邦法官甄選過程。最後章節探討某些特定司法判決—特別是高等法院之判決—如何能夠等同於決策,並在與立法與行政部門關系復雜之下,與司法制度緊密結合。
H. 男子為制止4個月大的兒子哭鬧對其掌摑,結果致兒子死亡,法院怎麼判的
張某一人在家照看僅4個月大的兒子。照看期間因孩子一直哭鬧不停,為制止其哭鬧,張某用右手舉過頭頂使勁連續扇了孩子左邊臉部兩下,又用右手捂住其嘴部,當孩子不再哭鬧後將手鬆開,片刻之後孩子繼續哭鬧,張某又用右手捂住孩子的嘴部,鬆手之後孩子的身體狀況出現異常,四肢開始僵硬。張某隨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其幼子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養育講方法,暴力不可取」,父母對於子女的養育應持有正確的方法,雖然養育孩子期間會面對諸多難以預料的問題,但仍需尊重客觀規律,講究方式和感情。而所謂的「棍棒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忽視和漠視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斷不可取。
I. 法院邢事立功材料
一、加強執行隊伍建設,牢固樹立一心為民、公正執法的理念。
執行局結合全省法院系統開展的思想作風整頓活動,在全體執行幹警中先後開展了「端正司法思想,堅持司法為民」、「規范執行行為,促進執行公正」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學習教育活動,針對幹警中存在的不足,以思想作風整頓活動為契機,在全體執行幹警中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執行工作優劣的唯一標准,對照標准進行自我剖析,並對剖析的問題提出書面整改意見,我們充分利用每周五的例會時間,學習各種最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並結合案例,做到學以致用。今年執行局又組織新進執行人員到省高院參加為期一周的集中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幹警的業務素質。通過教育整頓,全體執行幹警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公正與效率有機結合,努力提高執法水平,講究執行藝術,力求「執結一案,教育一片」,把執行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有機統一起來,樹立執行法官的良好形象。
二、加大力度清理執行積案,力克執行難。
針對執行積案日益增多的現狀,按照中央政法委關於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通知精神,在院黨組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清理積案活動。根據省、市政法委及市中院的要求,我院對歷年來的全部積案進行排查,逐案登記,建立執行積案台帳,我們把案件製成巨幅版面,在執行局辦公室公示。根據排查出的情況,我院共抽調30名骨幹,成立了七個執行小組,局長、庭長帶頭辦理重大疑難案件。我們將清理執行積案任務按照時間要求分解到人,制定每個執行人員每月的工作量,發到執行人員手中,認真檢查落實。同時集中人力、物力、統一思想、統一布署、集中行動,力拔「釘子戶」「難纏戶」「賴帳戶」。活動中,執行局組織宣傳車30餘次到全縣各鄉鎮宣傳,張帖執行公告、通報500餘份;與寶豐電視台合作開設「執行風暴」專欄,對典型案件進行追蹤報道,對一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單位、個人予以公開曝光;採取獎勵舉報制度,限制其高消費等方法,窮盡執行手段,收到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全局幹警利用時間差,早堵門、午堵桌、晚堵床,犧牲星期天和節假日是,晝夜奮戰,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干擾,輕傷不下火線,使一大批久拖未結的「釘子案」、「骨頭案」得到了執行。執行二庭庭長韓紅光患有嚴重的高血壓、執行員姚志東患有糖尿病,每天要注射胰島素,他們把葯帶到辦公室,放在車上,一干就是十天半月不回家一次,確保了清理積案的超額完成。
三、深化執行方式改革,建立執行工作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1、今年以來,執行局針對執行人員權力過份集中,案件久執不結,案外人異議得不到及時答復,查封、扣押物品不能及時變現等問題,從深化執行方式改革入手,積極探索執行權與裁判權分立的執行工作新路子,促進執行工作朝著健康、有序、公正方向發展。執行裁判權包括:案外人執行異議的審查,執行主體的追加和變更,參與分配執行財產,公證債權文書、仲裁裁決的審查執行,案件依法中止、終結而當事人存在異議,查封、扣押物品的評估、拍賣、變賣等事項。在涉及執行裁判事項時,原執行庭承辦人員要根據案情寫出書面意見,連同卷宗交裁判組,由裁判組另行組成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查。案件復雜、當事人反映強烈的適時召開執行聽證會,限期作出結論,然後把案件移交給原承辦人進行實施。各組分工負責,相互配合,有效地控制了人情案、關系案的發生,合理地調配、利用執行力量。
2、實行首問責任制和執限警示制,提高服務水平和執法意識。執行局建立嚴格的案件管理制度,規定無論哪個執行員接待當事人,應將當事人反映的問題解答清楚,及時告知承辦人員。對於案件實際限期警告制。期限內案件不能辦結者,及時在局裡通報,獎優罰劣。
3、變「暗箱操作」為「陽光執行」。今年來,我們將執行工作的步驟、執行程序、流程示意圖、執行期限等製成版面,公於與眾,使當事人清楚地了解執行工作,由過去的不明確到明確。同時設立了監督台和舉報箱、舉報電話,邀請有關人員為執行監督員,減少了執行違規違紀現象的發生。並且我院實行了排期執行制度,明確了每個執行組每天到哪個鄉鎮執行,使當事人一目瞭然。
4、變「殺雞取卵」為「放水養魚」。對於生活比較困難的個人或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無力全部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我們改變了簡單地採取強制措施的做法。在保證其基本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前提下,分批分批地予以執行。如確需查封、扣押的生活設備,可責令債務人提供擔保後予以保管,允許債務人繼續使用以保障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分期分批地履行義務,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5、實際案件跟蹤回訪制度。對於當事人反映出的案件情況,每一季度一檢查,詢問當事人的執行情況。如果回訪中發現承辦人員有責任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四、建立特困申請執行人救助機制,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2006年,寶豐法院率先在全省推出對特困申請執行人實施生活救助的設想,我院將建立特困申請執行人救助制度的意義和設想向縣委常委會作出詳細的匯報,縣委常委會認為這是構建和諧社會、解決執行難的一項重要舉措。在縣委、政府的號召下,2006年4月22日,我院舉行特困申請執行人救助金募捐大會,共募集資金251930元。後對16名特困申請執行人逐月發放救助金21500元,社會各界反映很好,人民法院報、新華網等十多家新聞媒體先後對此作出報道。目前,該制度已被省委政法委作為創新成果在全省法院推廣。3年來,共通過政府撥扶、社會募集、幹警捐助共募集救助金額270餘萬元。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五、加強信訪接待工作,注重社會穩定。
幾年以來,執行局實行信訪案件承包責任制,誰的案件誰負責,盯死看牢,凡因工作不力或不負責任造成當事人上訪者,出現一起按信訪紀律處理一起。每周一上午,執行局中層以上領導在局接待室接待來訪人員,對於來訪人員反映的問題能立即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訂出時間,限期解決。執行局實行「信訪案件月通報制」,使每位執行幹警切實提高對信訪工作的重視,放下架子、撲下身子 ,努力解決當事人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盡可能使上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如在辦理郭新團申請執行王才有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因被執行人王才有年老體衰,家中沒有任何可供執行的財產,其基本生活也無法保證,多次執行未果。郭新團以執行無果為由多次赴京上訪。此案經我院領導多次研究後,啟動救助機制,一次性將涉案標的1萬余元支付郭新團,使郭新團停訪息訴,收到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同時,對無理上訪的當事人,公檢法通力協作,加大打擊力度。如在辦理袁志申請執行李學義侵權糾紛一案中,被執行人李學義拒不履行判決書確定的搬遷義務,且多次赴京無理上訪,造成惡劣的影響。在認真分析案情後,我院以李學義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移送公安機關查處。後公安機關將其刑事拘留。在強大的威力下,李學義的家屬主動履行了搬遷義務,李學義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寫出500份悔過書,表示服判息訪,才將其取保候審。此案的處理對那些無理上訪、纏訪的當事人起到了震懾作用。通過全局幹警的忘我工作、不懈努力,以前那種來訪人員擠破門、執行局全體幹警全力疲於應付上訪、無心工作的被動局面得到了很大改觀。
六、認真辦理上級機關轉辦、督辦案件,收到良好效果。
執行局對各級領導機關交辦、督辦、轉辦的案件,十分重視,認真辦理。特別是在今年法院系統思想作風整頓活動中、當事人在大接訪中及到省、市督查組反映的執行案件,執行局局長審閱後,指定責任人限期辦理,並由專人落實此類案件的進展情況,定期上報結果,做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現已全部辦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