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聯營
❶ 民法典連帶責任的八種情形
除了當事人之間的有效約定外,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對連帶責任的適用條件分別作了規定,這些規定是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認定當事人是否承擔連事責任的法律依據。具體來講,法律明確規定的連帶責任有以下幾種:
(一)因保證而承擔的連帶責任
根據《擔保法》的有關規定,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保證的方式有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為連帶責任保證。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後,有權向債務人追償。此外,《民法通則》第89條、《經濟合同法》第15條以及有關司法解釋對因保證而承擔連帶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
(二)合夥(包括合夥型聯營)中的連帶責任
《民法通則》第35條第2款規定:「合夥人對合夥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償還合夥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數額的合夥人,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可見,這種連帶責任是針對合夥人與債權人這一外部關系而言,至於合夥內部仍是一種按份的責任。合夥型聯營中的連帶責任與合夥中的相似,根據《民法通則》第52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有關規定,合夥型聯營各方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或合同的約定對聯營債務負連帶清償責任。
(三)因代理而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65條、第66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1條的規定,因代理而承擔連帶責任有以下幾種情況:
1、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
2、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負連帶責任;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3、委託代理人轉托他人代理,因其轉托不明,給第三人造成損失的,第三人可以直接要求被代理人賠償損失,被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後,可以要求委託代理人賠償損失,轉托代理人有過錯的,應當負連帶責任。
(四)因共同侵權而承擔的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同樣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權利被侵害人可以向任何一個侵權人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賠償的責任。對此,《民法通則》第130條及有關司法解釋有明確規定。
(五)因共同債務而承擔的連帶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87條的規定,債務人一方人數為兩個以上的,依照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負有連帶義務的每個債務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履行了義務的人,有權要求其他負有連帶義務的人償付他應當承擔的份額。
(六)因產品不合格造成損害,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承擔的連帶責任
《產品質量法》第3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於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可見,因產品不合格造成損害,產品的生產者與銷售者承擔的是一種連帶賠償責任。另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第2款也作了類似的規定。
(七)因出借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而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具體適用經濟合同法的若干問題的解答》中的有關規定:
1、合同簽訂人持有委託單位出具的介紹信簽訂合同的,應視為委託單位授予代理權。介紹信中對代理事項、授權范圍表達不明的,委託單位對該項合同應當承擔責任,合同簽訂人應負連帶責任。
2、借用其他單位的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簽訂的經濟合同,應當確認為無效合同,出借單位和借用人對無效合同的法律後果負連帶責任。
3、借用人與出借單位有隸屬關系或者承包關系,且借用人簽訂合同是進行正當的經營活動,則可不作為無效合同對待。但出借單位應當與借用人對合同的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負連帶賠償責任。
(八)企業法人分立後對原有債務的承擔以及開辦企業有過錯而產生的連帶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44條的規定,企業法人分立,其原債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來承擔。分立後的數個法人承擔的是連帶責任,另據《公司法》中有關公司分立的規定,公司分立應對原有債務的承擔達成協議,否則不得分立。若該協議對原有債務的承擔明確到每個分立後的公司,則每個公司依協議各自承擔責任;若協議僅確定了原有債務的分擔比例,那麼,分立後的公司對原有債務則應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研)復(1987)33號批復的規定,企業單位開辦的分支企業倒閉後,如果該分支企業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那麼,應由開辦該分支企業的單位負連帶責任。
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通知
一、關於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的受理問題
(一)聯營各方因聯營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所發生的經濟糾紛,如聯營投資、盈餘分配、違約責任、債務承擔、資產清退等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凡符合民事訴訟法(試行)第八十一條規定的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二)聯營各方因聯營體內部機構設置、人員組成等管理方面的問題發生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二、關於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問題
(一)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的地域管轄,因不同的聯營形式而有所區別:
1.法人型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由法人型聯營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2.合夥型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由合夥型聯營體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
3.協作型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由聯營體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或聯營體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確有困難的,如法人型聯營體已經辦理注銷手續,合夥型聯營體應經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而未辦理注冊登記,或者聯營期限屆滿已經解體的,可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三、關於聯營合同的主體資格認定問題
(一)聯營合同的主體應當是實行獨立核算,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和事業法人。
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以及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與企業法人或者事業法人聯營的,也可以成為聯營合同的主體。
(二)企業法人、事業法人的分支機構不具備法人條件的,未經法人授權,不得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簽訂聯營合同;擅自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聯營合同且未經法人追認的,應當確認無效。
黨政機關和隸屬黨政機關編制序列的事業單位、軍事機關、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科協和各種協會、學會及民主黨派等,不能成為聯營合同的主體。四、關於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問題
(一)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通常是指聯營一方雖向聯營體投資,並參與共同經營,分享聯營的盈利,但不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在聯營體虧損時,仍要收回其出資和收取固定利潤的條款。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聯營企業發生虧損的,聯營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當如數退出,用於補償聯營的虧損,如無虧損,或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可作為聯營的盈餘,由雙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聯營各方的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二)企業法人、事業法人作為聯營一方向聯營體投資,但不參加共同經營,也不承擔聯營的風險責任,不論盈虧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潤的,是明為聯營,實為借貸,違反了有關金融法規,應當確認合同無效。除本金可以返還外,對出資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利息應予收繳,對另一方則應處以相當於銀行利息的罰款。
(三)金融信託投資機構作為聯營一方依法向聯營體投資的,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分享固定利潤,但亦應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五、關於在聯營期間退出聯營的處理問題
(一)組成法人型聯營體或者合夥型聯營體的一方或者數方在聯營期間中途退出聯營的,如果聯營體並不因此解散,應當清退退出方作為出資投入的財產。原物存在的,返還原物;原物已不存在或者返還確有困難的,折價償還。退出方對於退出前聯營所得的盈利和發生的債務,應當按照聯營合同的約定或者出資比例分享和分擔。合夥型聯營體的退出方還應對退出前聯營的全部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如果聯營體因聯營一方或者數方中途退出聯營而無法繼續存在的,可以解除聯營合同,並對聯營的財產和債務作出處理。
(二)不符合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條件而中途退出聯營的,退出方應當賠償由此給聯營體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但如聯營其他方對此也有過錯的,則應按聯營各方的過錯大小,各自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六、關於聯營合同的違約金、賠償金的計算問題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聯營合同訂明違約金數額或比例的,按照合同的約定處理。約定的違約金數額或比例過高的,人民法院可根據實際經濟損失酌減;約定的違約金不足補償實際經濟損失的,可由賠償金補足。聯營合同訂明賠償金計算方法的,按照約定的計算方法及實際情況計算過錯方應支付的賠償金。聯營合同既未訂明違約金數額或比例,又未訂明賠償金計算方法的,應由過錯方賠償實際經濟損失。
❸ 投資保底條款是否有效
法律分析:對於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因為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其無效,因此只要確實合同屬於聯營合同,法院則判決其無效,即使該司法解釋是1990年的,也許不合時宜,但是法院只管適用。對於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法院會依據證券法的規定,認定證券公司與客戶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對於非證券公司與委託人之間的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一般也認定為無效。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第四條 第(一)項 關於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問題」的規定,「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本案中,甲與A公司約定的「保底條款」雖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但該約定顯然已違反聯營活動中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也間接的損害其他投資人和A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故法院認定「保底條款」無效,駁回甲的請求。
❹ 固收的投資協議可以主張返還本金嗎
雙方協議約定的本金不受損失及保證固定收益內容屬於「保底條款」。
固定投資回報的約定也就是保底條款約定,保底條款常見於投資人為迴避風險無條件獲取固定收益,因而在資金,財產管理權、管理權上設立固定回報義務。其主要約定形式為,保證本息固定回報、保證本息最低回報、保證本金不受損失和損害填補承諾等,實際上是私法領域屬於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疇。
但我國現行法律2014年的《證券法》第144條規定,證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對客戶證券買賣的收益或者賠償證券買賣的損失作出承諾。以及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明確提出聯營中保底條款的概念、性質、效力。
其對效力的意見為無效,而認為無效的理由有二,一是認為聯營中保底條款違背聯營的本質,聯營應應當共擔風險,共負盈虧;二是認為聯營中的保底條款的存在,是借聯營之名,行借貸之實,違反了企業間不得拆借資金的金融法規。
此次《民法典》將「公序良俗」原則明確提出,將不違背公序良俗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彌補了法律規定的不足。
法律、行政法規不可能涵蓋現實生活中全部的民事法律行為,哪些表面上沒有違反現行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但實質上損害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違背善良習俗的行為,通過公序良俗對法律行為的效力進行必要的控制,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
商業活動中,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金融機構為委託人利益履行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義務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委託人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利益,這是一種正常的投資活動。
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銷售機構也不得向投資者承諾投資本金不受損失或者承諾最低利益。
❺ 保底條款的效力
法律分析: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一般認定為無效條款。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認定證券公司與客戶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非證券公司與委託人之間的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也認定為無效。但是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和中的保底條款,法院傾向於認定為有效。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關於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問題(一)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通常是指聯營一方雖向聯營體投資,並參與共同經營,分享聯營的盈利,但不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在聯營體虧損時,仍要收回其出資和收取固定利潤的條款。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聯營企業發生虧損的,聯營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當如數退出,用於補償聯營的虧損,如無虧損,或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可作為聯營的盈餘,由雙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聯營各方的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鄉政府與其他單位簽訂的聯營協議效力問題的批復
一、對於在中發〔1986〕6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制止黨政機關和黨政幹部經商、辦企業的規定》文件以後,政企尚未分開的鄉政府,以其名義簽訂的聯營協議,應視為鄉政府在行使著政府和鄉合作經濟組織的雙重職權,如無其他違法情況,可不按無效協議處理。需要繼續履行的,應隨著政企分開的進展,及時變更聯營主體,完備各項法律手續。二、對於中發〔1986〕6號文件以後,已經政企分開的鄉政府,仍以其為聯營一方簽訂的聯營協議,根據中發〔1986〕6號文件的規定原則上應確認無效。但審判實踐中,要注意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如聯營協議雖然是以鄉政府名義簽訂的,實際上卻由鄉合作經濟組織執行的,協議的內容又不違背有關法律、政事規定,作無效協議處理,不利於經濟發展的,也可以不作無效協議處理。需要繼續履行的,應對聯營主體,進行變更,完備各項法律手續。
一九八八年一月九日
❼ 個人能否簽訂聯營合同
個人能簽訂聯營合同。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及公民個人均可以成為聯營合同的主體,個人與企業法人或事業法人簽訂的聯營合同為有效合同。合同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合同內容是否違法以及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表示,只要不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個人也可以成為聯營合同的主體。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通知第三條
(一)聯營合同的主體應當是實行獨立核算,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和事業法人。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夥,以及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與企業法人或者事業法人聯營的,也可以成為聯營合同的主體。(二)企業法人、事業法人的分支機構不具備法人條件的,未經法人授權,不得以自己的名義對外簽訂聯營合同;擅自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聯營合同且未經法人追認的,應當確認無效。黨政機關和隸屬黨政機關編制序列的事業單位、軍事機關、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科協和各種協會、學會及民主黨派等,不能成為聯營合同的主體。
❽ 保底條款的效力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一般認定為無效條款。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認定證券公司與客戶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無效,非證券公司與委託人之間的委託理財合同中的保底條款,也認定為無效。但是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和中的保底條款,法院傾向於認定為有效。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四、關於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問題(一) 聯營合同中的保底條款,通常是指聯營一方雖向聯營體投資,並參與共同經營,分享聯營的盈利,但不承擔聯營的虧損責任,在聯營體虧損時,仍要收回其出資和收取固定利潤的條款。保底條款違背了聯營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原則,損害了其他聯營方和聯營體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確認無效。聯營企業發生虧損的,聯營一方依保底條款收取的固定利潤,應當如數退出,用於補償聯營的虧損,如無虧損,或補償後仍有剩餘的,剩餘部分可作為聯營的盈餘,由雙方重新商定合理分配或按聯營各方的投資比例重新分配。
❾ 聯營合同糾紛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司法解釋,是指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對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包括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兩種。聯營合同糾紛司法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對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的受理問題、管轄問題、聯營主體的主體資格認定問題等內容作出解釋規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 一、關於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的受理問題:(一)聯營各方因聯營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所發生的經濟糾紛,如聯營投資、盈餘分配、違約責任、債務承擔、資產清退等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凡符合民事訴訟法(試行)第八十一條規定的起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二)聯營各方因聯營體內部機構設置、人員組成等管理方面的問題發生糾紛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關於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的管轄問題:(一)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的地域管轄,因不同的聯營形式而有所區別:1、法人型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由法人型聯營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2、合夥型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由合夥型聯營體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3、協作型聯營合同糾紛案件,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