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釋明規定
① 民訴法關於釋明權的規定
法律分析:釋明權是法官應盡的一項義務,是訴訟當事人享有的一項權利,但由於現行的法律規范對於法官在民事訴訟中如何行使釋明權無明確、統一的規定,司法實踐中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行使釋明權時的作法不一,影響了法官客觀、公正、公平、中立的行使好釋明權這項義務。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
第八條 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分關系的案件除外。
對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
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
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舉證責任」。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五條 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 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
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第七十九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裁判文書中闡明證據是否採納的理由」。
② 法官釋明權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釋明權,又稱為闡明權。是以當事人主義的實施為前提的一種帶有職權主義色彩的權力,屬於法院訴訟指揮權的范疇。釋明權中的「釋明」與大陸法系證據理論和立法上的「釋明」的含義不同,證據理論上的「釋明」是與「證明」相對而言的。釋明權在現代民事訴訟法理論上的含義較為廣泛,它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主張或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或有不當的訴訟主張和陳述,或者他所舉的證據材料不夠而誤認為足夠了,在這些情形下,法院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當事人把不明確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補充,把不當的予以排除、修正。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③ 法院釋明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從現行我國相關法律來說,法官的釋明權可以在對上述所有方面都進行釋明,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5條第1款規定,法院有告知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釋明義務。當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時,法官給予當事人一定程度的司法救濟,原本並不違反法律規定,規定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即法官鼓勵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④ 合同無效法官應當釋明的規定
法律分析:無效合同法官是否應當釋明是沒有明確規定的,但依據立法精神,在審理合同糾紛的案件時,法官應該釋明合同無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四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⑤ 關於法官釋明的新規定
法律分析:釋明是法官的一項審判職責。釋明應當遵循合法、公開、中立、適度、有利於訴訟的原則。釋明的內容一般限於闡釋法律規定、告知訴訟風險及訴訟相關的事項,但不得違反辯論原則、處分原則。
法律依據:《關於規范民商事案件中法官釋明的若干規定》 第三條 釋明應當根據案件審理的實際需要,在立案、送達、證據交換、調解、開庭、庭後等階段適時進行。
⑥ 民訴法關於釋明權的規定
法官釋明權,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陳述的意見或提供的證據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的情形下,法官依法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或要求當事人對上述事項作出解釋說明或補充修正的訴訟行為。
一、釋明權的術語
1、闡明權又稱釋明權源於德語「Aufklarung"最初出現於大陸法系,是以當事人主義的實施為前提的一種帶有職權主義色彩的權力,屬於法院訴訟指揮權的范疇。
2、釋明權中的「釋明」與大陸法系證據理論和立法上的「釋明」的含義不同,證據理論上的「釋明」是與「證明」相對而言的。
二、釋明權含義
1、釋明權在現代民事訴訟法理論上的含義較為廣泛,它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主張或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或有不當的訴訟主張和陳述,或者他所舉的證據材料不夠而誤認為足夠了,在這些情形下,法院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當事人把不明確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補充,把不當的予以排除、修正。
2、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訴訟當事人的文化素質和法律水平在所設計的水平線以下,在加上我國的民事訴訟實行的不是律師強制代理制度。因此,訴訟當事人的法律弱勢是相當明顯的。故有的學者在給釋明權下定義時開宗明義地認為,「釋明權是法院為了救濟當事人訴辯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通過發問當事人的方式以澄清當事人所主張的某些事實,引導和協助一種救濟方式」也有的學者將釋明權定義為大陸法系國家為了明了當事人所主張的請求和事實而促進當事人充分陳述或指揮其舉證的訴訟指揮權。
3、除了上述定義外,司法實務界也對釋明權作出定義,認為釋明權是指法院為救濟當事人在舉證和質證過程中存在的能力上的不足或缺陷,通過發問、指導等方式以澄清或落實當事人所主張的某些事實,以引導和協助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和主要證據進行有效和積極辯論的權力。上述各種定義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三、釋明權性質
1、理論界關於釋明權的性質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權利說;二是義務說。
2、在大陸法系國家,釋明權通常是作為法官的權利來規定的。比如在法國的民事訴訟法中,法官的釋明,被認為是法官的權利,故一般稱為釋明權;在德國早期的民事訴訟中,法官的釋明曾被認為是法官的權利,而現在,德國學者修正了以前的觀點,認為釋明是法官的一種義務,如果法官疏於履行該項義務,則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區分這兩種觀點的意義在於,是否把釋明權作為法官的一種責任,而在違反這種責任的時候,法官是否應當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認為待證事實需要通過鑒定意見證明的,應當向當事人釋明,並指定提出鑒定申請的期間。
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委託鑒定。
⑦ 法官釋明權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法官釋明權,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陳述的意見或提供的證據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的情形下,法官依法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或要求當事人對上述事項作出解釋說明或補充修正的訴訟行為。依據包括:《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事實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及《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等相關司法解釋。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認為待證事實需要通過鑒定意見證明的,應當向當事人釋明,並指定提出鑒定申請的期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六條第一款規定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依職權委託鑒定。
⑧ 關於釋明權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所謂法官釋明權,是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所提出的請求、聲明、主張、舉證等不清楚、不明確或不充分,進而可能影響到案件的實質審理結果時,審判法官適以提問、詢問、提醒、啟發或告知等方式,合理引導當事人對自己的請求、聲明、主張、舉證等訴求給予必要補充、澄清、明確,以促進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意思溝通與聯絡保持一致,從而相對地正確處理案件的一種職權,從本質上而言,法官釋明權,實質是一種司法公權利,或者說,是法官的一項重要不可缺少的審判職責。如今司法釋明權已成為促進司法公正,構建和諧訴訟的重要修正器,其司法意義與作用,不言而喻。
法律依據:《民事證據規定》 第三十五條 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34條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