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行政法官必備法律司法解釋解讀

行政法官必備法律司法解釋解讀

發布時間: 2022-09-03 01:40:11

⑴ 求《行政訴訟證據司法解釋》法條

直接貼給你,呵呵好多的。。我看得焦頭爛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發(1997)10號

為正確審理行政賠償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
訴訟法》的規定,對審理行政賠償案件的若干問題作以下規定:
一、受案范圍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包括具體行政行為和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的,違反行政職責的行為。

第二條 賠償請求人對行政機關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又決定不予賠償,或者對確定的賠償數額有異議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 賠償請求人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了國家賠償法第三條第(三)、(四)、(五)項和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非具體行政行為的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並造成損失,賠償義務機關拒不確認致害行為違法,賠償請求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一並受理。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須以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為前提。賠償請求人對
賠償義務機關確定的賠償數額有異議或者賠償義務機關逾期不予賠償,賠償請求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五條 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作出最終裁決的行政機關確認違法,賠償請求人以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賠償而不予賠償或逾期不予賠償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提起行政賠償訴訟,人民法院應依法受理。

第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侵犯其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管轄
第七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的規定管轄。

第八條 賠償請求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請求涉及不動產的,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九條 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案件由被告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1)被告為海關、專利管理機關的;
(2)被告為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
(3)本轄區內其他重大影響和復雜的行政賠償案件。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和復雜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

第十條 賠償請求人因同一事實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訴訟的,可以向其中任何一個行政機關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賠償請求人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一條 公民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或者對行政賠償機關基於同一事實對同一當事人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和對財產採取強制措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由受理該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轄;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或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再行移送。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的,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他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如雙方為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協商不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及時指定管轄。
依前款規定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時,應當逐級進行。

三、訴訟當事人
第十四條 與行政賠償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賠償訴訟。

第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撫養關系的親屬以及死者生前撫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有權提起行政賠償訴訟。

第十六條 企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被行政機關撤銷、變更、兼並、注銷,認為經營自主權受到侵害,依法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原企業法人或其他組織,或者對其享有權利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均具有原告資格。

第十七條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侵權,賠償請求人對其中一個或者數個侵權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若訴訟請求系可分之訴,被訴的一個或者數個侵權機關為被告;若訴訟請求系不可分之訴,由人民法院依法追加其他侵權機關為共同被告。

第十八條 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賠償請求人只對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作出原決定的行政機關為被告;賠償請求人只對復議機關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復議機關為被告。

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依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具體行政行為,由於據以強制執行的根據錯誤而發生行政賠償訴訟的,申請強制執行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需要變更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變更的,裁定駁回起訴。

四、起訴與受理
第二十一條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具有請求資格;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賠償請求和受損害的事實根據;
(4)加害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為已被確認為違法;
(5)賠償義務機關已先行處理或超過法定期限不予處理;
(6)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賠償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7)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

第二十二條 賠償請求人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可以在向賠償義務機關遞交賠償申請後的兩個月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第二十三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其起訴期限按照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規定執行。
行政案件的原告可以在提起行政訴訟後至人民法院一審庭審結束前,提出行政賠償請求。

第二十四條 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時,未告知賠償請求人的訴權或者起訴期限,致使賠償請求人逾期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起訴期限從賠償請求人實際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時計算,但逾期的期間自賠償請求人收到賠償決定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年。

第二十五條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有撫養關系的人提起行政賠償訴訟,應當提供該公民死亡的證明及賠償請求人與死亡公民之間的關系證明。

第二十六條 當事人先後被採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和刑事拘留等強制措施,因強制措施被確認為違法而請求賠償的,人民法院按其行為性質分別適用行政賠償程序和刑事賠償程序立案受理。

第二十七條 人民法院接到原告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起訴狀,應當進行審查,並在七日內立案或者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
人民法院接到行政賠償起訴狀後,在七日內不能確定可否受理的,應當先予受理。審理中發現不符合受理條件的,裁定駁回起訴。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五、審理和判決
第二十八條 當事人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或者因具體行政行為和與先例行政職權有關的其他行為侵權造成損害一並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分別立案,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合並審理,也可以單獨審理。

第二十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就當事人之間的行政賠償爭議進行審理與裁判。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在堅持合法、自願的前提下,可以就賠償范圍、賠償方式和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成立的,應當製作行政賠償調整書。

第三十一條 被告在一審判決前同原告達成賠償協議,原告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審查並裁定是否准許。

第三十二條 原告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被告有權提供不予賠償或者減少賠償數額方面的證據。

第三十三條 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尚未對原告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或者原告的請求沒有事實根據或法律根據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賠償請求。

第三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賠償請求人未經確認程序而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訴訟的案件,在判決時應當對賠償義務機關致害行為是否違法予以確認。

第三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單獨提起行政賠償案件作出判決的法律文書的名稱為行政賠償判決書、行政賠償裁定書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

六、執行與期間
第三十六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賠償判決、裁定或調解協議,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第一審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申請執行的期限,申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申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

第三十七條 單獨受理的第一審行政賠償案件的審理期限為三個月,第二審為兩個月;
一並受理行政賠償請求案件的審理期限與該行政案件的審理期限相同。如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期結案,需要延長審限的,應按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報請批准。

七、其他
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除依照國家賠償法行政賠償程序的規定外,
對本規定沒有規定的,在不與國家賠償法相抵觸的情況下,可以適用行政訴訟的有關規定。

第三十九條 賠償請求人要求人民法院確認致害行為違法涉及的鑒定、勘驗、審計等費用,由申請人預付,最後由敗訴方承擔。

第四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按本規定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

法發(1996)15號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賠償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三)項的規定,依照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和依照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對起訴後經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並已執行的上列人員,有權依法取得賠償。判決確定前被羈押的日期依法不予賠償。

二、依照賠償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適用刑事賠償程序予以賠償:
(一)錯誤實施司法拘留、罰款的;
(二)實施賠償法第十五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行為的;
(三)實施賠償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行為的。
人民法院審理的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發生錯判並已執行,依法應當執行回轉的,或者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先予執行,申請有錯誤造成財產損失依法應由申請人賠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申請人民法院依照賠償法規定予以賠償的案件,應當經過依法確認。未經依法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應當要求有關人民法院予以確認。被要求的人民法院由有關審判庭負責辦理依法確認事宜,並應以人民法院的名義答復賠償請求人。被要求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訴。

四、根據賠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有期徒刑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等刑罰的人被依法改判無罪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賠償請求人在判決生效前被羈押的,依法有權取得賠償。

五、根據賠償法第十九條第四款「再審改判無罪的,作出原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的規定,原一審人民法院作出判決後,被告人沒有上訴,人民檢察院沒有抗訴,判決發生法律效力的,原一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被告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原二審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判決或者對一審人民法院判決予以改判的,原二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

六、賠償法第二十六條關於「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中規定的上年度,應為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作出賠償決定時的上年度;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維持原賠償決定的,按作出原賠償決定時的上年度執行。
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數額,應當以職工年平均工資除以全年法定工作日數的方法計算。年平均工資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為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2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2]2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2年6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24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為准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結合行政審判實際,制定本規定。

一、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期限
第一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提供據以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全部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觀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當事由,不能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書面申請。人民法院准許延期提供的,被告應當在正當事由消除後十日內提供證據。逾期提供的,視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沒有相應的證據。

第二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沒有提出的反駁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在第一審程序中補充相應的證據。

第三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第四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的證據材料。
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二)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
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第五條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

第六條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第七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因正當事由申請延期提供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審程序中無正當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審程序中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接納。

第八條 人民法院向當事人送達受理案件通知書或者應訴通知書時,應當告知其舉證范圍、舉證期限和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並告知因正當事由不能按期提供證據時應當提出延期提供證據的申請。

第九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對當事人無爭議,但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有關證據。

二、提供證據的要求
第十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書證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書證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屬於書證的原件。提供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件核對無誤的復印件、照片、節錄本;
(二)提供由有關部門保管的書證原件的復製件、影印件或者抄錄件的,應當註明出處,經該部門核對無異後加蓋其印章;
(三)提供報表、圖紙、會計帳冊、專業技術資料、科技文獻等書證的,應當附有說明材料;
(四)被告提供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詢問、陳述、談話類筆錄,應當有行政執法人員、被詢問人、陳述人、談話人簽名或者蓋章。
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對書證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一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物證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原物。提供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與原物核對無誤的復製件或者證明該物證的照片、錄像等其他證據;
(二)原物為數量較多的種類物的,提供其中的一部分。

第十二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
(二)註明製作方法、製作時間、製作人和證明對象等;
(三)聲音資料應當附有該聲音內容的文字記錄。

第十三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人證言的,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寫明證人的姓名、年齡、性別、職業、住址等基本情況;
(二)有證人的簽名,不能簽名的,應當以蓋章等方式證明;
(三)註明出具日期;
(四)附有居民身份證復印件等證明證人身份的文件。

第十四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行政程序中採用的鑒定結論,應當載明委託人和委託鑒定的事項、向鑒定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並應有鑒定人的簽名和鑒定部門的蓋章。通過分析獲得的鑒定結論,應當說明分析過程。

第十五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第(七)項的規定,被告向人民法院提供的現場筆錄,應當載明時間、地點和事件等內容,並由執法人員和當事人簽名。當事人拒絕簽名或者不能簽名的,應當註明原因。有其他人在現場的,可由其他人簽名。法律、法規和規章對現場筆錄的製作形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六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證據,應當說明來源,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證據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提供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內形成的證據,應當具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的證明手續。

第十七條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國語視聽資料的,應當附有由具有翻譯資質的機構翻譯的或者其他翻譯准確的中文譯本,由翻譯機構蓋章或者翻譯人員簽名。

第十八條 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提供人應當作出明確標注,並向法庭說明,法庭予以審查確認。

第十九條 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或者蓋章,註明提交日期。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頁數、件數、種類等以及收到的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十一條 對於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前向對方出示或者交換證據,並將交換證據的情況記錄在卷。

三、調取和保全證據
第二十二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
(一)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認定的;
(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

第二十三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但能夠提供確切線索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下列證據材料:
(一)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材料;
(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
人民法院不得為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

第二十四條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調取證據申請書。
調取證據申請書應當寫明下列內容:
(一)證據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址等基本情況;
(二)擬調取證據的內容;
(三)申請調取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

第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調取證據的申請,經審查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應當及時決定調取;不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應當向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三日內向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
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五日內作出答復。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申請,經調取未能取得相應證據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需要調取的證據在異地的,可以書面委託證據所在地人民法院調取。受託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委託書後,按照委託要求及時完成調取證據工作,送交委託人民法院。受託人民法院不能完成委託內容的,應當告知委託的人民法院並說明原因。

第二十七條 當事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以書面形式提出,並說明證據的名稱和地點、保全的內容和范圍、申請保全的理由等事項。
當事人申請保全證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
法律、司法解釋規定訴前保全證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第二十八條 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保全證據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詢問筆錄等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保全證據時,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到場。

第二十九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有證據或者有正當理由表明被告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可能有錯誤,在舉證期限內書面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一)鑒定部門或者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四)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式解決。

第三十一條 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對委託或者指定的鑒定部門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一)鑒定的內容;
(二)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
(三)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四)鑒定的過程;
(五)明確的鑒定結論;
(六)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七)鑒定人及鑒定部門簽名蓋章。
前款內容欠缺或者鑒定結論不明確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鑒定部門予以說明、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可以依當事人申請或者依職權勘驗現場。
勘驗現場時,勘驗人必須出示人民法院的證件,並邀請當地基層組織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派人參加。當事人或其成年親屬應當到場,拒不到場的,不影響勘驗的進行,但應當在勘驗筆錄中說明情況。

第三十四條 審判人員應當製作勘驗筆錄,記載勘驗的時間、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和結果,由勘驗人、當事人、在場人簽名。
勘驗現場時繪制的現場圖,應當註明繪制的時間、方位、繪制人姓名和身份等內容。
當事人對勘驗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內申請重新勘驗,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四、證據的對質辨認和核實
第三十五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經庭審質證。未經庭審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當事人在庭前證據交換過程中沒有爭議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第三十六條 經合法傳喚,因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而需要依法缺席判決的,被告提供的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但當事人在庭前交換證據中沒有爭議的證據除外。

第三十七條 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應當保密的證據,不得在開庭時公開質證。

第三十八條 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由申請調取證據的當事人在庭審中出示,並由當事人質證。
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證據

⑵ 行政解釋與行政法律解釋

所謂行政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對有關法律法規如何具體應用貫徹的問題所作的說明。行政解釋學是法律解釋學的一部分。從解釋主體來說,行政解釋主要可以分為: 1.國務院及其各部、委、辦等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方面的法律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進行解釋。 2.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對同級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如何應用的問題所進行的解釋。中國現行法定法律解釋體制的特點有:立法部門主導,集中壟斷,分工配合。行政解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指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部門對法律所作的解釋。一是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所作的解釋;二是國務院及其各部門在行使職權時對於自己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進行的解釋。 法律解釋是指一定的解釋主體根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對法律的含義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術語等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活動。法律解釋具有價值取向性。此外,法律解釋還具有主觀性、相對的客觀性、文義的范圍性、解釋的實踐性和歷史性等特徵。法律解釋指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為適用和遵守法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政策、公平正義觀念、法學理論和慣例對現行的法律規范、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概念、術語以及適用的條件等所做的說明。法律解釋是人們日常法律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法律實施的重要前提。法官在依據法律作出一項司法活動之前,需要正確確定法律規定的含義;律師在向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時候也需要向當事人說明法律規定的含義;公民為了遵守法律也要對法律規定的含義有正確的理解。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運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或決定。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進行解釋。並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1]凡屬於行政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作補充規定的問題,由國務院作出解釋。這類立法性的解釋,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按照行政法規草案審查程序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根據不同情況,由國務院發布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發布。」「凡屬於行政工作中具體應用行政法規的問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職權范圍內能夠解釋的,由其負責解釋;有關主管部門解釋有困難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其作出的解釋有不同意見,要求國務院解釋的,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承辦,作出解釋,其中涉及重大問題的,由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提出意見,報國務院同意後作出解釋,答復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同時抄送其他有關部門

⑶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有哪些

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內容包括受案范圍、管轄、訴訟參加人、證據、起訴與受理、審理與判決、執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三條
各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和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
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審理行政案件,也不審查和執行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執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

⑷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簡單的說:行政訴訟的訴訟目的是改變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而民事訴訟的訴訟目的一般是給付、確認、變更等。還有行政訴訟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民事訴訟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同時,在一定的情況下行政訴訟的訴權是不可以放棄的。這與民事訴訟訴權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審查和限制撤訴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保護公民權利不受行政機關違法行為的損害,又要保護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違法行為的損害。

《行政訴訟法》施行後(這意味著要求法院對撤訴進行審查的規定生效),全國一審行政案件撤訴率從未低於1/3,最高時達到57.3%!從一些行政法官的報告中,我們看到個別地區的撤訴率竟然一度高達81.7%! 與《行政訴訟法》施行前比較,行政案件的撤訴率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在長達8年的時間內穩步上升,居高不下(1998年後有所回落,但仍高於《行政訴訟法》施行前)。

#####################################

由於這個問題相當復雜,要詳細的說明肯定要幾萬字的研究生論文,我先闡述相反的一個例子:

《行政訴訟法》第51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除了該條規定的原告明示申請撤訴的兩種情形外,還有根據原告的行為推定其撤訴的,即《行政訴訟法》第48條規定的「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對此,人民法院照樣可以根據情況裁定準許或者不準許撤訴。在上述三種情形下,「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缺席判決。

與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行政訴訟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都沒有規定原告撤訴的法定情形(例如,在被告作出實體性的答辯前,原告有權撤訴),相反,強調了撤訴一律需經法院裁定準許才能實現。 如果法院不準許撤訴,不管原告是否願意,也不管被告是否同意撤訴,訴訟都將進行下去。那麼,法院根據什麼決定準許或者不準許撤訴?《行政訴訟法》對撤訴的限制出於什麼目的?從一些參與過《行政訴訟法》起草的學者以及實務部門的專家口中,我們可以了解撤訴審查的標准和目的。

由最高法院行政庭法官編寫的《行政訴訟訴訟貫徹意見析解》在闡述一條司法解釋的理由時,否定了原告可以處分自己訴權的觀點。除了撤訴申請的形式(書面)和時限(在庭審結束前)外,作者指出了准予撤訴的兩條實質標准:

……第二,申請撤訴必須是原告真正自願,對於別人強加違心同意的,人民法院不能裁定準予撤訴……第四,申請撤訴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對於不符合上述四個條件中的任何一條的,人民法院都不應該裁定準許撤訴。

一位學者具體地描繪了撤訴可能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原告利益的諸種情形,認為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既要防止被告規避法律,也要防止原告規避法律:

……第二種情形的撤訴(指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被告規避法律的可能性較大;他們可能以犧牲國家社會利益換得原告的撤訴,也可能通過壓制、威脅、欺騙原告,對具體行政行為作無關痛癢的改動,來迫使或者誘使原告撤訴。第三種情形的撤訴(指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視為申請撤訴的),原告規避法律的可能性較大;他們可能感覺到自己理虧,敗訴結局已定,就故意不出庭,以逃避敗訴責任。撤訴如屬於這些情形,人民法院應裁定不予准許。

可見,法院對原告撤訴申請除了程序審查,還要進行實體審查,包括原告申請撤訴是否自願,被訴行政行為或者變更後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審查和限制撤訴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保護公民權利不受行政機關違法行為的損害,又要保護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違法行為的損害。由此,法院除了裁判糾紛,還肩負著糾察違法行為、維護行政法律秩序的職責。只要當事人違法,一旦上了法院,都休想逃脫,不管它損害的是原告利益還是公共利益。

#####

也就是說,行政訴訟中訴權雖然屬於原告,但是,原告在推動訴訟後,就承擔了一定的推動義務,如果原告放棄這種推動義務,法院就通過限制和強制兩個方向對原告的撤訴行為進行制衡。

限制:就是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對民事性質的訴訟費預交問題作為例外)

強制:就是《行政訴訟法》第51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還有「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缺席判決。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情況下行政訴訟的訴權是不可以放棄的。這與民事訴訟訴權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⑸ 行政法法律解釋具體有哪些

作為行政法淵源的法律解釋,是指有權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地方解釋。

⑹ 什麼是司法解釋權法官對法律的解釋權又是什麼憲法在訴訟中需要解釋是什麼意思

司法解釋有正式和非正式解釋之分。我國目前的正式法律解釋體系包括立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三種。其中司法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法律作出的解釋 (立法解釋是由作為立法機關的全國人的常委會對法律的解釋;行政解釋是由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對法律的解釋)。
法官對法律的解釋其實是一種非正式的解釋,是某位特定的法官對某一具體的情形下法律如何適用所做出的法律推理或法律理解。是個人對法律作出的不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解釋。這一點與一般學者或其它個人對法律的解釋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由於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所以法官對某一法律的解釋雖然沒有普遍約束力但對他正在審理的具體案件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至於第三個問題,對我國的憲法界人士來說是一個羞於回答又深感無能為力的問題。「憲法在訴訟當中需要解釋」在西方來說一點都不錯,因為西方各憲政國家憲法地位至高無上,都有特定的機關來負責監督憲法的實施,維護憲法的神聖地位。憲法在那裡是不僅是立法的標尺而且是司法的標尺,也就是說憲法是法官審理案件的最高依據。因此在訴訟中憲法的含義究竟是什麼,怎樣才是最符合憲法的精神就顯得尤其重要。憲法在訴訟中就需要解釋。 而在我國,目前憲法還基本上不是法官審理案件的依據,就是說憲法對審案來說沒有用。憲法被制定後就被束之高閣了。所以「憲法在訴訟當中需要解釋」對實現憲政的國家來說是個好問題,對我國目前情況而言還是個等待實現的理想。

⑺ 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已於2015年4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八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於201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48次會議通過。

為正確適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現就有關條款的適用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第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已經立案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一)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
(二)超過法定起訴期限且無正當理由的;
(三)錯列被告且拒絕變更的;
(四)未按照法律規定由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代表人為訴訟行為的;
(五)未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
(六)重復起訴的;
(七)撤回起訴後無正當理由再行起訴的;
(八)行政行為對其合法權益明顯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九)訴訟標的已為生效裁判所羈束的;
(十)不符合其他法定起訴條件的。
人民法院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逕行裁定駁回起訴。
…………
第二十六條 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2015年5月1日前尚未審結案件的審理期限,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審理期限的規定。依照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完成的程序事項,仍然有效。
對2015年5月1日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者行政賠償調解書不服申請再審,或者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程序性規定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⑼ 行政訴訟司法解釋的內容有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包括受案范圍、管轄、訴訟參加人、證據、期間、送達、起訴與受理、審理與判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相關民事爭議的一並審理、規范性文件的一並審查、執行、附則等。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

一、受案范圍

二、管轄

三、訴訟參加人

四、證據

五、期間、送達

六、起訴與受理

七、審理與判決

八、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九、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

十、相關民事爭議的一並審理

十一、規范性文件的一並審查

十二、執行

十三、附則

⑽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規定的司法解釋相關知識

任何法律皆有漏洞,系今日判例學說共認之事實。①德國歷史法學派創始人薩維尼(F.K.V.SaVigny)指出,法律自製定公布之時起,即逐漸與時代脫節。⑦因此,在制定法律的時候,無論如何審慎周詳,字斟句酌,也難免在文義和語境上產生疑義;無論如何總結社會矛盾的方方面面,在復雜多樣的現實生活面前,也難免出現疏漏不周,掛萬漏一;無論如何精雕細鑿,科學圓滿,也無法克服法律的穩定性和適用性的沖突傾向。可見,法律自誕生之日起,即誕生了與之形影相隨的法律解釋。
按照我國法律解釋的基本框架,可將法律解釋的內容區分為「法律條文本身」和「法律具體運用」兩大類,前者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稱為立法解釋),後者由有關司法和行政機關分工解釋。顯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當屬於後者。盡管司法解釋的效力低於立法解釋,但由於法律過於原則和抽象以及法律漏洞的存在,不僅給法官適用法律造成了困難,而且為法官留下了極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因此,在法律存在著漏洞的情況下,司法解釋具有填補漏洞的作用。實際上,由於法律規則是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而作出的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人們對規則的含義常常有可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而每一個法官在將抽象的規則運用於具體案件的時候,都要對法律規則的內涵及適用的范圍根據自身的理解作出判斷,而此種判斷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法律的解釋。更何況成文法本身不是完美無缺的,而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漏洞,因此,法律解釋對任何法律的適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司法過程中,更需要對法律規范作出明確的解釋,從而正確地適用法律和公正地裁判案件。
在我國的法律制度中,司法解釋頗具中國特色,不僅實行判例法的英美法系沒有,即使是實行成文法的大陸法系也沒有。在大多數西方國家,一般沒有「司法解釋」一詞,「法律解釋」就是「司法解釋」的代名詞,二者含義一樣。大多數西方國家的「司法」就是指法院的審判活動,司法機關就是法院,司法解釋(即「法律解釋」)指的就是法院或法官對法律的解釋。尤其是在普通法系國家,法官製作的判例不僅可以對成文法進行解釋,而且還可以創製法律規則,對於法律的解釋也只有法官才有這樣的權力。在大陸法系國家,盡管曾經一度否認過法官對法律的解釋,但二戰後德國最高法院復審制度的確立,最終使法官的司法解釋權得到了鞏固。而我國建立的司法解釋體制是「二元一級」的完全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司法解釋體制,在此體制之下,司法解釋被分為審判解釋和檢察解釋,前者主要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對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後者則指最高人民檢察院對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問題所作的解釋。因此,司法解釋是保障我國法律正確適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成為了我國法的重要淵源,並在我國解釋體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高人民法院歷來非常重視司法解釋工作,並於1997年6月專門作出了《關於司法解釋工作的若干規定》,對司法解釋的制定程序,包括立項、協調、備案、起草、論證、修改、通過、發布、補充、修改和廢止等作了規定,並明確指出: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並經發布的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依據該規定,司法解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解釋」,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就立法機關制定的某一實體法或程序法的規范內容,或者就特定的案件類型以及解決傾向性問題中的法律適用,進行具體而全面的解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審判規范。它的體裁和構成與成文法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基本屬於法律細則化的范疇,發揮著填補法律空白、消除內容上的暖昧和抵牾、為立法機關提供經驗以及規范素材等多種功能;二是「規定」,即根據審判活動的實際需要確立審理案件的標准和規則。這種規定的內容往往與法院內部的業務、事務以及程序性和技術性問題有關,基本上屬於審判系統本身活動的規章制度;三是「批復」,為最高人民法院對高級法院、軍事法院提出的法律適用中的具體問題或者請示的答復意見,有的涉及個案處理,有的涉及司法政策,有的涉及操作規則。這些司法解釋特別是前兩類司法解釋的目的主要不是解決某一個具體案件中的法律適用問題,而旨在通過系統、全面地解釋一類法律而為審判實踐提供更多的可供適用的規則,或者完全不是針對某一法律進行解釋,而是創設對某一類案件的裁判所應當適用的規則,使各級法院盡可能做到有章可循,這就是我國司法解釋具有十分突出的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點。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陸續公布的大型司法解釋,均通過報紙、網路等媒體發布徵求意見稿,傾聽民聲,廣泛納諫,確保了司法解釋是保障人民法院嚴格執法、公正裁判、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的價值功能。為了使司法實務界和廣大讀者正確理解和適用司法解釋,踐行司法公正與效率,落實司法為民,人民法院出版社策劃並組織編寫了《民商法司法解釋實例釋解叢書》。

熱點內容
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16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26
有關法治的歌 發布:2025-01-21 06:30:36 瀏覽:346
法治網是法治日報 發布:2025-01-21 06:29:18 瀏覽:293
山杠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1 06:29:11 瀏覽:264
法是社會現象 發布:2025-01-21 06:05:45 瀏覽:875
反家庭暴力法法律知識有獎問答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21 06:05:45 瀏覽:805
勞動法基本原則論述題 發布:2025-01-21 05:37:36 瀏覽:599
四川內江司法局 發布:2025-01-21 05:18:32 瀏覽:854
湖北省十堰市法官 發布:2025-01-21 05:18:29 瀏覽:3
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排名 發布:2025-01-21 04:33:05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