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辦案經驗
『壹』 法官怎樣才能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處理每一件案件的思想。
思想是行動之源,我們只有在頭腦中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思想,才能保證我們在處理每件案件時能夠真正做到公平正義。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是憲法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我們做為法官,守護著這個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從狹義來說,我們就是公平正義的最忠實的守護者。我們不能心存麻痹,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一次不公正判決,可能只佔我們承辦案件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但對於特定的某一個當事人來說,那就是100%的不公平,就很少能引發人民群眾對法院公平正義處理案件的懷疑。懷疑的累積,必然會引發人民群眾對法院公平正義判決的信任危機。在頭腦中,我們就應該把我們假想成一名主刀醫生,糾紛就是一台你要面對的「事關人命」的手術,判決就是一把無形的手術刀,而公平正義就是唯一正確的手術方案,如果我們的刀下偏了,危及的不僅僅是一條生命,更危及的是人民群眾對你本身,對你所在的「醫院」的信任和支持,他們會懷疑你以後進行手術的成功性,他們甚至會懷疑整個醫院醫生進行手術的成功性。
二、努力學習自身業務知識,增強自身文化底蘊。
過硬的業務素質是保證案件質量的關鍵,做為法官,你只有熟悉並正確掌握使用法律條款,才能把案件辦理的公平正義,尤其是當前的法律環境,法律條款修改的比較頻繁,新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也是層出不窮,我們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才能具備辦理鐵案的理論條件。如果我們法官是一架天平,那麼我們掌握使用的法律知識就是天平一頭的砝碼,如果它出現了偏差,那麼就不會得出真正的公平。我們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需要的是自己不斷的努力學習和不斷地在實踐中積累審判經驗。我們要將自己打造成專家型審判人員,我們要牢記高素質、精業務才是辦理公平正義案件的前提。同時,我們也要切忌不能機械死板地適用法律去處理一些紛繁復雜的糾紛,我們要深刻剖析法律條文的內涵和實質,靈活地去適用它解決糾紛,如果你承辦的案件,即使法律適用並無不當,但得出的裁判結果卻讓各方當事人都不滿意,那麼這樣的案件怎麼能讓人民群眾從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做為一名合格的法官,我們不僅要通曉各種法律知識,同時也要不斷地加強我們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斷地增強我們的文化底蘊。讀詩誦詞,不僅會緩解我們的工作壓力,陶冶我們的情操,更會豁達我們的心胸,開拓我們處理復雜糾紛的思維;閱讀古文不僅僅會讓我們通古知今,更會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讓公平正義之氣留在我們心中。只有身存一身正氣,才能保證我們能夠公平正義的處理每一件案件。
三、在辦案的每一個環節,公平正義地對待每一位當事人。
不要把公平正義只拘泥於裁判結果上,我們只有在我們處理案件的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細小的支節上讓每一位當事人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群眾才會對整個案件感受到公平正義。
立案,是我們承辦案件的第一個流程,用老百姓的話說,法院醫院是他們最不願意來的地方。那麼,他們既然來到了這個他們最不願意來的地方,必然是鼓了很大勇氣,懷揣著很大的委屈。所以在這個環節,我們必須熱情耐心地去接待他們。符合立案條件的,我們無條件的給他們立案,並向他們交代他們所享有的訴訟法權利和應該承擔訴訟義務。如果不符合立案條件,也不要簡單粗暴的拒絕他們於大門之外,這時,就更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做解釋工作。向他們闡明不立案的理由,給他們翻法條,講解法條,如果有其他的救濟渠道的,向他們介紹其他救濟渠道。固然,當事人的素質有高低,理解能力有強弱,但我相信,我們的熱心,我們的耐心,我們的真心,絕對會打消他們的疑慮,絕對會讓他們在法院的「門診室」就能感到法院承辦每一件案件都是公平正義的。
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我們做為法官一定要嚴格律己,必須依法辦案,並且一定要在接待當事人,庭審等一些細節上多加註意,不要讓當事人產生絲毫的「合理懷疑」。以往,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些小節,不耐心去接待當事人,在庭審中談一些無關庭審的言語,這有許多都是我們的無心之作,以至於在當事人質疑這些細節時,我們會大呼冤枉。但換位思考一下,各方當事人都是帶著種種矛盾到你面前的,他們必然會關注你的一言一行,你對一些細節的忽視,也就必然會動搖你在他們心中的公平正義的形象。如果你讓當事人產生了這種錯覺,他又怎麼能感受到你承辦案件是公平正義的呢?
在判決結果出來後,我們一定要向當事人尤其是敗訴方當事人闡明判決理由。讓當事人贏得清清楚楚,輸的明明白白。院黨組做出的每件案件都要對當事人當面審判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它不僅僅是我們履行向當事人宣讀判決結果的訴訟流程,更應該是法官向當事人闡明裁判理由的必備程序。它能夠為我們法官公正的承辦每一件案件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我們一身正氣,又何謂不敢直面當事人呢?同時,這樣做也會消除當事人對我們法官是否公平正義承辦案件的最後懷疑。
所以說,公平正義不僅僅體現在裁判結果上,它更應該貫穿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我們要讓人民群眾在我們承辦案件的每一個細節上都能夠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加大調解、協調的力度,力爭案結事了。
我們不能機械的、呆板的把公平正義停留在表面,而要發展的、創新的去理解它的內涵和實質。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徹底解決一些社會矛盾是我們法院乃至每一名法官應該承擔的一份責任。並不是每件案件都正確判了,就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如果案件判了,但糾紛仍在,矛盾仍存,甚至矛盾會進一步激化,那麼又何謂公平,有何謂正義呢?所以,我們不能呆板地為實現表面的公平正義而機械地去裁判案件,我們要在不違反法律,不侵害國家、集體、個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加大調解,協調的力度去定紛止爭,力爭案件結束了。當事人握手言和了,矛盾徹底解決了,這才是真正的公平正義。
五、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加大宣傳力度,樹人樹事。
我們法院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只和「打官司」的當事人接觸,而隔絕了我們與絕大部分人民群眾的信息往來。古語道,好事不出門,我們曾經承辦了許許多多可圈可點的公平正義的案件,我們中間有著許許多多一身正氣的好法官,但人群眾並不一定知曉。怎麼辦,那就要「請進來,傳出去」。把普通的人民群眾請進我們法院來,讓他們參觀我們的工作環境,讓他們旁聽我們的庭審,讓他們翻看我們的卷宗,讓他們評判我們的判決書,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法官,讓他們監督我們承辦的每一件案件,讓他們揭下他們認為的,披在我們身上的「神秘面紗」,讓他們清晰透徹地感受到來自我們法院的公平正義。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把我們法院的典型案例,好法官的典型事跡宣傳出去,樹人樹事。方程法官的優秀事跡,不僅讓我們這些同行為之感動,其必然也會引發社會、引發人民群眾對法官為公平正義不懈奮斗的認知。
總之,做為全國政法隊伍人群中的普通一員,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從細節做起,嚴格律己,公正執法,讓人民群眾在我們承辦的每一件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貳』 談談年輕法官如何做好調解工作
作為一名基層法院的幹警,說到調解,大家都很關注。因為在當前形勢下,按照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認真貫徹「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原則,加強和規范司法調解工作,通過發揮審判機關自身特有的訴訟調解功能,化解紛爭,實現案結事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已經成為法院工作的重要目標,而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和諧統一則是衡量法官政治素養以及工作成果的一項重要指標。所以說做好調解工作非常重要,而對於呆在基層法院的年輕法官來說,尤其重要,這應當是做好審判工作的一項必修課,也是做一名優秀法官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審判實踐中,每位資深法官都有各自不同的調解策略、調解方法和手段,他們也總結歸納了一些經驗、方法並寫成理論性的文章用於指導審判實踐。但是,一些初任法官的同志,往往在接手案件時,還是不知道從何入手展開調解,對調解工作有畏難情緒,或者思路狹窄,方法簡單,使案件調解陷入被動,甚至貽誤調解時機。如此下去,在心理上形成抵觸,認為調解工作是多麼高深的事情,更覺得不敢調、不會調。在這里,我想就年輕法官如何做好調解工作來談一下自己一些比較粗淺的想法。 當前基層法院對調解工作非常重視,甚至還提出了指標要求,使大家覺得壓力很大,甚至有反感情緒。針對這一現狀,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正確認識調解的目的。我認為,做好調解工作,並不僅僅是追求調解率的高低,也不僅僅是為了調解結案,還是為了增加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諒解,增加當事人對法院的了解和理解。即使不能以調解的方式結案,當事人對判決也不會過於反感,這就是調解的目的。其重要性主要有三:一是有利於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矛盾。調解協議是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意願在相互諒解的基礎上協商解決糾紛,自然能避免矛盾激化。二是有利於及時結案,節約司法資源。當事人可以隨時達成調解協議,避免了庭審所必須經過的法律程序和訴訟時間的限制,有利於迅速結案;當事人能自覺履行調解協議,減少了訴訟成本與執行成本的消耗,有效節約了司法資源。三是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避免涉法上訪事件的發生。由於調解協議是當事人自己處理民事權利的結果,避免了當事人因不服判決而到處上訪的現象。基層法院民商事案件居多,如果做好了調解工作,對於化解社會矛盾、減少涉訴上訪、促進社會和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年輕的法官,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剛剛通過司法考試,業務知識還是比較精通,但因為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有的甚至是剛剛步入社會,真正要接手辦起案子來,就有畏難情緒,有的甚至是不會調解或者不敢調解,三言兩語調解不了就放棄了。在他們當中有這么幾種普遍的現象:一是對證據把握不準,認為調解就是兩頭說,勸勸這邊說說那邊,如果兩邊說的好像都有理,就不知道聽哪邊的了,那就開庭按照法律規定判吧;二是認為當事人年齡都比我大,有的社會地位也比我高,他能聽我的嗎?我駕馭的了他們嗎?因此不敢單獨辦案,有依賴性;三是現在招進來的一些年輕法官大部分是外地人,說得是普通話,與當事人在語言交流上都還存在一些障礙,更別說知曉當地的民情風俗,因此不能合理運用民俗進行調解,也很難與當事人拉近關系,增加了調解的難度;四是見到當事人乾脆就沒話說,除了法條和書本就不會說別的了,或者也怕說錯話被人抓住把柄;五是認為調解就是兩頭瞞,用哄騙的方法調解案子。這些都是對調解的認識誤區。那麼,作為一名年輕法官,如何才能做好調解工作呢? 首先,要消除對調解的畏懼心理。要想消除對調解的畏懼心理,一是要有充分的自信。對於剛剛辦案的年輕法官來說,因為缺乏經驗心裡沒底,有畏懼心理是很正常的,就如一個人到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也還有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人人都是從這個過程開始的,那些資深的老法官也同樣經歷了這個過程。所以我們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別人能夠辦好的事情,我們也照樣能夠辦得到,如果一個法官連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又談何去調解呢?二是要謙遜。作為年輕法官,要具備謙遜的品質,虛心向前輩們請教。只有這樣,前輩們才樂意向你傳授經驗,在你調解不能時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你調解,做你堅強的後盾。很多老法官雖然沒有多高的學歷,但他們有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豐富工作經驗,能夠把一件件棘手的案件圓滿的調解成功,令雙方當事人都服判這就是硬道理。因此,年輕法官們一定要放下自己高傲的架子,不要以為自己是名牌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就很了不起,而不把那些土生土長的法官放在眼裡,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和敬佩的地方。作為一名年輕法官,要以「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原則嚴格要求自己,尊敬他人,謙虛謹慎,腳踏實地,認真工作。 其次,要掌握調解的基本功。一是要掌握豐富的全方位知識。對於年輕法官來說,法律水平還是較高,但是社會知識和其他自然科學知識相對來講卻又比較薄弱。在新形勢下要想做好調解工作,光具備法律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年輕法官不僅要通過學習繼續提高業務知識,同時還要特別注意搜集整理各種村規民約和社會習俗,認真探索在調解中利用村規民約、公序良俗解決矛盾糾紛的方法,要注重對其它知識積累的總結,如婚喪嫁娶、拆遷搬家、喬遷新居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習俗,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做起調解工作來才能得心應手。二是要掌握調解的方法和技巧。有人說「調解不是一門工作,而是一門藝術」,要想真正將這門藝術學到家,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在年復一年的辦案中磨練和揣摩。平時我們要注重多向前輩們學習,在辦案過程中學,在庭審中學,在言談舉止中學,多揣摩、多總結、多歸納、多模仿、多實踐,要真正將前輩中的精髓吸收過來,學以致用。調解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親朋幫教法」、「證據展示法」、 「冷靜處置法」、「以案說案法」、「法條釋疑法」、「背對背」法等,掌握這些方法還不夠,還需要我們運用一定的技巧將這些方法按照不同案件的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譬如:如何增強調解工作的親和力、如何把握最佳的調解時機、如何注意人的性格而區分調解、如何運用不同的調解方法等等,這些都是調解的技巧,需要我們在觀看其他法官調解不同的案件時運用不同的方法從而取得不同的效果,來總結出一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三是要有「德」。這里的「德」就是指法官的職業道德。作為一名法官必須做到不貪污受賄、清正廉潔、公正無私、心地坦盪、作風正派、與人為善、胸懷寬廣,在處理糾紛時,不偏不倚,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在群眾中有很好的口碑。只有這種有才有德的法官,才能真正把調解工作做好,把社會矛盾化解掉。 再次,要把握好調解的基本原則。作為基層法院的年輕法官,我們面對的當事人大多數都是農民,因此,我認為做好調解工作要把握的一個總的原則就是法官要善於運用自己的「心」、「耳」、「口」、「腳」來走好群眾路線,具體如下: 一、是要時常心「想」群眾。古人雲:「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老百姓有困難有不平找我們,是因為他們相信我們,相信法律,我們有職責有義務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疾苦,維護他們的利益,再好的調解方法,都需要我們充滿感情的去運用,從而化解他們心中的不平甚至怨恨,解決好他們之間的矛盾糾紛。作為年輕法官,大多是80後,這一代人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優越,從小就沒有受到多少苦,對於農民的疾苦當然不清楚,不知農民疾苦,又怎能真心為其辦好事?有的當事人行動不便,有的當事人家庭經濟困難,來縣城開庭的車費都比較拮據,如果我們主動下基層,在當事人的家裡,在田間地頭,甚至是在醫院的病房裡進行調解,為當事人解決了實際困難,用行動感動了當事人,我們還有什麼事情調解不了呢?我們不要把目光僅僅放在辦案上,僅僅放在訴狀上,要看的遠一點,了解的多一點,著重於解決當事人的實際困難。問題解決了,案子自然就解決了。當然有些事我們確實是無能為力的,但是只要我們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做了,就能取得當事人的信任,這也有利於減少上訪。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對於那些被告人依法可能判處實刑的案件,調解的難度非常大。被害人家裡高額的賠償款讓被告人望塵莫及,而被告人因為與被害人結怨太深,現明知自己要判刑所以也不願再給予賠償。作為法官,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能因為難度很大而敷衍了事,只是象徵性的走走調解的程序。作出判決當然很簡單,但是如同一紙空文般的「判決」又有什麼意義呢?這類案件的被害人所遭受的物質損失慘重,如果得不到一點賠償,不論是其家庭的困難還是心理的陰霾會更大,因此我們更應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要調解到底。同時,對於這類經過調解被害方仍不能得到丁點賠償的案件,應當考慮走司法救助的程序,為被害方解決部分困難。 二、是要善於耳「聽」群眾。有人曾經從社交藝術的角度評價傾聽的重要性,說「十句恭維也不如一刻凝神傾聽使對方感受到尊重」。在調解工作中,善於傾聽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用真誠的態度與善意的表情聽取當事人對案件的陳述,能使當事人贏得對你的好感和信任。作為年輕法官,我們要克服心浮氣躁的缺點,靜下心來,認真傾聽案情,讓當事人通過訴說宣洩情感,逐步調整心態,然後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告訴當事人該怎麼辦,通過分析和引導,幫助他們選擇對自己最合適的一種處理結果。同時要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配合人性化的動作,如扶一下當事人,或者為當事人搬一把椅子、遞一杯溫水等,總之,要盡可能讓當事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和對他所陳述的事情的重視,從而使當事人對我們產生信任感,拉近與當事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當然在調解過程中也要注意忌聽片面之詞,要懂得辨別是非。無論當事人陳述的怎樣,千萬不要說「別說了,你說的這些跟案子無關!」「你說這么多有什麼用,與案子一點關系都沒有!」之類的話,說這些話很傷人,會喪失當事人對你的信任。對我們來說這僅僅是千百件案子中的一件,但對當事人來說,這卻是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也許這一生他都只打這么一個官司,因此要懂得委婉用語。同時在聽的過程中要尋找時機,尋找突破口,趁機達成調解。記得在一次交通肇事案的調解過程中,調解工作已持續了四個多小時,雙方當事人之間調解金額的差距也由原來的8萬元降到了1萬元,但就是這1萬元卻令雙方之間陷入了僵局。當時承辦法官曾庭長在做被告人的工作,而我便主動給被害人方做工作,我反復給他們強調判決後執行的難處和弊端,建議他們不如在調解中退讓一點,錢雖少點但卻能拿到現錢。被害人的父親鍾某老淚縱橫,悲痛的說:「妹子,你說我四五十多歲的人了,就這么一個兒子,現在人被撞死了,我白發人送黑發人怎麼好想呀?我也不是差這1萬塊錢,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我兒子的命了,我賭的是這一口氣呀!」聽著鍾某傷心的話語,我一時語塞,但曾庭長聽到哭訴後,便及時安排被告人為鍾某送上了一杯熱茶,被告人真誠的對他說:「鍾伯,我和您兒子年紀差不多,以後我就是您的親兒子,今後遇到什麼困難您就找我吧,我會養你一輩子的!」鍾某也許被這一刻所感動了,態度大有改變,雙方當事人當即握手言和,不光很快達成了調解協議,也結下了一門親戚。所以說善於傾聽很重要,從傾聽中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是不錯的調解方法。 三、是要學會「說」動群眾。一個案件的調解成功與否,更居主導地位的似乎是看這位法官基於生活閱歷而沉澱起來的溝通、取信、感染能力。同樣的案件,同樣的當事人,開展同樣的工作,換了不同的法官,結果可能就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法官會講解,講解時態度客觀公正,不就實體問題亂表態,即使表態也要實事求是;講解時不要板著面孔,打著官腔,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講解時要有安撫有引導有警醒有觸動;講解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簡單直白,多用群眾身邊的例子,多講群眾能接受的道理,多利用一些當地的民情風俗。總之,一句話「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對我們年輕法官來說,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法官學習請教,多和老百姓打交道,多掌握本地的自然文化生活,對我們的調解工作很有幫助。刑庭的年輕法官小劉是位外地人,她在談到辦案經驗時就經常感嘆道:「外地人還是不好,一說普通話當事人就會覺得與你有距離感,而且在闡述法條與法理時也會說得很生硬,讓群眾覺得難以接受。特別是好多案子還涉及到當地的民情風俗,而我對這些習俗根本就不懂,調解起來會感覺很吃力,不曉得從何說起。所以現在一接到刑附民的案子就覺得很頭疼,還幸好有曾庭長的幫助,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去調解結案。」當事人王某說:「曾庭長說話親切,一點沒有官架子,時刻為我們當事人著想,而且還懂我們農村裡的事情,很顯得親,我願意聽他的話。」由此可以看出資深法官們確實有他們的優勢和長處,正因為是農民出身,了解當地民情風俗,能運用本地語言與群眾打成一片,更能促進調解的成功。 四、是要經常「走」到群眾中去。作為年輕法官,要敢於下基層,敢於走到群眾中去。只有深入基層,才有可能把案情摸清楚,只有深入基層,才能全面感受群眾的生活;只有深入基層,才能讓我們的辦案過程陽光化;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發動各方面的調解力量,使調解多元化多樣化。近幾年來,院里推出了新舉措,凡新招錄進來的年輕幹警都要先下法庭鍛煉幾年,法庭的條件相對艱苦一些,每天接觸的都是最底層的群眾,在與當事人的溝通中,我們或多或少的也會了解到群眾的疾苦,在參與辦案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會與群眾之間產生一種深厚的感情,在法庭磨練的日子裡,我們也會不斷的增強自身的綜合技能,包括調解的能力。我們要像馬錫五那樣,依靠群眾辦案,而不是一味強調法條,一判了之,有很多案件靠我們的力量調解不成,但是我們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百姓中間,請來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幹部與我們一起討論,案件就調解成了。例如趙某失火一案中,趙某與被害人方就賠償損失不能達成調解協議,我們法官便深入事故現場進行勘查,並請來當地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損失認定,同時邀請村幹部也出面進行協商,雙方當事人本是同組村民,低頭不見抬頭見,在人情與法理面前,各自均退讓了一步,達成了調解。 三、做調解工作應注意的幾點
『叄』 如何實現司法的公開公正
您好,
一、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作為法官,樹立司法公正的意識不難,難的是把司法公正作為畢生的追求。為此,法官要具有崇高的職業理想,把司法公正作為信仰來追求,內化於心,化外於行。(1)法官要以奉法為魂。公正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線,也是法官最高的價值追求。對法官來說,司法不僅是一種職業,而是為之獻身的事業,只有信仰法治、堅守法治,對法律始終保持忠誠敬畏之心,才能做到恪守公平,秉持正義。(2)法官要以擔當為榮。法官承載著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使命,不可避免成為利益沖突的焦點,這就要求法官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只有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才能做到信念堅定、執法為民、勇於擔當、清正廉潔。(3)法官要以守正為本。「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法官只有堅守職業良知,才能在實現司法公正的追求中,不役於外物,不困於心。公平正義的形象需要優良作風來支撐,這要求法官把樹立司法公正的追求意識與司法作風建設統一起來,自覺加強司法職業精神的鍛造、司法禮儀的培訓、道德操守的養成和日常行為的規范。
二、了解社會公眾的司法需求
「公正自在人心。」衡量司法公正的標准,既要看裁判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更要看裁判是否符合公眾的司法需求。司法權的人民性源自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觀,司法只有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需求才是公正的,法官要在司法為民的實踐中實現司法公正。(1)貫徹為民宗旨。在社會主義中國,忠誠於法律與忠誠於人民具有高度一致性。公正司法必須以體現為民要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法院要開門納諫,深入群眾搞好調查研究,積極回應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司法工作要反映群眾聲音,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2)服務社會民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服務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司法工作的重要職責。隨著改革深入和社會發展,對民生領域的司法需求,法院要及時跟進,保障到位。(3)關注特定群體。增強裁判的社會可接受性,很重要的是契合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每起案件背後都反映了特定群體的司法需求,如農民工討薪糾紛、房屋拆遷糾紛等。司法尤其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實現實質公平正義。
三、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恆的價值追求,也是法律的精神內核和立法的倫理基礎。法律不可能為所有社會關系量身定做,不可能預見可能發生的所有情形,這就要求法官要深刻把握法律公正的精神內核,正確適用法律。(1)准確理解法律精神。在馬克思看來,法是「人的行為本身的內在的生命規律,是人的生活的自覺反映」,人們服從法律「也就是服從他自己的理性即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法律精神是本質的、鮮活的、抽象的、前瞻的,但法條是表面的、刻板的、具體的、滯後的。法官要善於抓住本質,領悟立法本意,將法律精神活用到個案中,使裁判富有生命力。(2)體現主流道德觀念。法律的公平正義精神與人民群眾樸素的公平正義觀念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定意義上講,廣泛的民意體現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普遍道德訴求。司法裁判要堅持法律評價和道德評價相結合,尊重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普遍認知和共同感受。(3)自覺融入社會生活。法律規則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法官要從社會生活中探究法律規則的本源,了解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方式與規則習慣,善於總結和運用群眾公認的常識與經驗,努力使司法過程和處理結果在法定范圍內貼近群眾的公平正義觀念。
四、具備卓越的司法操作能力
司法的本質是經驗,正如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所說:「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司法作為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法官具備卓越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的形成離不開經驗的積累。(1)司法實踐經驗。對規律的認識,要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經歷越多,對規律的理解才越深刻,運用才越自覺。只有經過司法實踐錘煉,才能准確把握審判規律,更好指導辦案實踐。(2)社會生活經驗。法官首先是社會人,其次才是法律人,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感同身受作出公正裁判。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不可逾越,不可復制,法官的成長背景、情感認知、個人偏好,都會影響對法律關系的判斷,甚至同一法官在不同時期處理近似案件,結果也不盡相同。(3)專門工作經驗。隨著審判專業化要求的提升,法官的專門工作經驗已成為司法能力的重要來源。比如,審理知識產權案件,有必要從政府相關部門法律專家、長期從事知識產權研究的學者、具有豐富辦案經驗的律師中遴選法官,提高案件審理的公信力。
五、科學的程序制度設計
訴訟程序是司法活動的基本載體和外在表現,是人們感受司法公正的主要途徑。構建科學的程序制度,包含三個關鍵詞:(1)公開。司法活動要讓群眾看得見、聽得懂、信得過。雖然結果公正,但程序公開不夠,群眾也會認為存在「暗箱操作」,產生合理懷疑。抓鬮是群眾議事決斷的常用方式,因操作簡單,公開透明,人們對結果信服接受。司法活動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專業性,不可能像抓鬮那樣隨意,但公開透明的程序設計理念是相同的。(2)民主。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體現,是人民行使司法權的有效途徑。當前,發揮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優越性,就是要貫徹黨的司法群眾路線,通過程序安排拓寬群眾參與司法的渠道,保證群眾在司法活動中的話語權,進而提升司法公信力。(3)對等。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舉證責任分配要堅持對等原則,確保法官恪守中立,裁判不偏不倚。
六、嚴格有效的監督機制
加強法院內部監督,要重點完善三項制度:(1)合議庭、審委會制度。要充分保證審委會委員、合議庭成員能夠獨立發表意見,敢講真話、講實話,真正發揮集體把關作用。完善審委會討論案件工作機制,讓審委會委員走到前台,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可以組成大合議庭直接審理。(2)審級制度。要強化審級獨立負責,提高一審、二審質量。進一步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上級法院要履行監督指導職責,改進監督指導方式,通過訴訟程序和案例指導,規范自由裁量權行使。(3)迴避制度。個別法官與當事人、律師不正當交往,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對此,除依照訴訟法實行訴訟迴避外,要嚴格落實法官任職迴避和交流制度,規范接待制度,保持法官與律師、當事人的正當關系,消除一切可能影響公正司法的情形,維護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
七、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
執法司法中萬分之一的失誤,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傷害。健全的糾錯問責機制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冤假錯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高效的糾錯機制。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重審的案件,被告人上訴或檢察院抗訴,二審法院不得再發回重審。嚴格落實法律規定,能夠有效防止案件多次發回重審「翻燒餅」。要充分發揮審判監督的價值,提高再審效率和質量。(2)科學的防範機制。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將訴訟各環節納入風險管控,及時預警。落實證據裁判制度,提高收集、採信證據的質量,堅決排除非法證據,切實達到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3)嚴格的問責機制。當前,權責不明是司法問責落空的主要原因。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最根本的就是按照權責一致原則,使裁判權回歸主審法官、合議庭,在此基礎上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形成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權運行機制。
八、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
法官不是「官」,但需要像「官」一樣,建立完善的職業保障機制,保障法官依法履職。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官職業保障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身份保障。法官是奉獻的職業,在法治環境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也是有風險的職業,這種風險更多表現為法官身份的不確定性。身份保障機制不完善,造成法官辦案畏首畏尾,考慮法外因素超過法律因素,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我們應積極推進法官管理分類改革,法官身份的取得、職級晉升、社會地位都應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特別是法無明文規定不得調離法官崗位。(2)經濟保障。要建立起薪酬與付出相適應的經濟保障機制,提高法官的收入水平,調動法官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保留骨幹,預防腐敗。(3)安全保障。近些年,因當事人對判決結果不滿,報復殺害、毆打法官的案件時有發生。要加大對法官人身、家庭安全的保護力度,為他們公正司法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九、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審判管理事關審判質效、公平正義和司法公信力,是人民法院『三大管理』的核心,是一項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和長期性的重要工作。」構建先進的審判管理機制,重點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淡化行政管理色彩。明確院庭長等行政領導審判管理職責,主要集中在程序事項審批、審判宏觀指導、審判質效監督以及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等方面,不幹預具體案件處理,防止審判管理權的濫用。(2)堅持科學民主管理。服務審判是審判管理的基本定位。構建科學的案件流程管理、案件質量評查、法官技能考評、審判運行態勢分析的審判管理體系。探索建立審判管理委員會,讓一線法官參與進來,注重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將審判與管理銜接起來。(3)增加信息技術含量。審判管理,最重要最基礎的手段是信息化。只有把審判管理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才能提高管理的精細化水平和效率。此外,要重視加強司法統計、質效考核、基礎理論研究等管理工作,為司法改革提供准確翔實的基礎數據。
十、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司法公正建設不能閉門進行,必須與國家法治建設其他環節相銜接,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我國法治建設起步比較晚,法律文化傳統中還存在許多與法治不相融的成分。構建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體制環境。構建現代司法體制,核心是保證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司法權。要加強和改善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消除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人民法院要建立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的登記備案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審判機關與其他司法機關依照憲法法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開展工作。(2)社會環境。受幾千年「人治」傳統影響,人民群眾對司法的認同度不高,「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的現象仍然突出。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加強法治社會、法治政府建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養,推動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
『肆』 怎樣提高庭審應變能力
庭審是人民法院訴訟活動的中心環節,是保證審判過程和結果公正與公平的重要審判形式,庭審的功能決定了其在訴訟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當庭審查、判斷證據,為案件查清事實、適用法律奠定基礎。庭審的重要作用也決定了法官應具備駕馭庭審的能力。庭審駕馭能力是法官憑借公理的精神、專業的法律知識運用程序規則,主持整個庭審過程,同時指揮和控制訴訟參與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以查明案件事實、分清責任、作出裁判的能力。法官駕馭庭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案件的質量和公正司法的水平。因此,提高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至關重要。
一、庭審駕馭能力具有以下特徵
(一)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有綜合性。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體表現為法官掌握和運用法律知識及相關知識,通過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來審理案件。所謂「庭上三分鍾,庭下三年功」,這句話是說庭上審理的時間雖短,但是它集中、綜合地反映出法官在庭下多年來掌握的各種知識,運用各種能力的結果。在庭審過程中,法官應准確歸納案件爭議焦點,並指導各方當事人圍繞爭議焦點展開辯論,制止不必要的發言提問,合理安排庭審程序,及時妥善處理庭審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
(二)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有即時性。在庭審的有限時間里,訴訟參與人在庭上的各種表現,都要求法官及時作出判斷,這種判斷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和不可逆轉性,法官在法庭上所講的每一句話,都關繫到案件事實的認定,是非責任的確定,這些話都是一錘定音且不容隨意更改的。老百姓往往把它看作是法官庭審駕馭能力的綜合性和即時性的反映,必須慎言慎行,加強平時鍛煉與修養。
(三)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具有職業性。人們常常把法官職業與醫生職業相比較,兩者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處。醫術水平高的醫生,能夠准確地診斷出疾病所在,並對症下葯達到葯到病除的功效,而醫術不高的醫生,往往不能准確診斷病情,有時誤診,達不到醫病的良好效果;同樣庭審駕馭能力強的法官,當庭就能查明案情,作出准確判斷,通過准確適用法律、闡釋、宣傳法律,使當事人服判息訴。
二、提高駕馭庭審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高駕馭庭審能力是提高法官素質的重要內容
司法實踐的經驗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優秀的法官必須具備三個基本功,一是開好庭,二是寫好判決書,三是嫻熟正確適用法律。庭審是法院整個審判過程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是一種動態的審判,是法官素質高低最集中的體現。做一名法官的基本工作就是審案,開好庭對於法官來說是最基本的素質,全面提高庭審駕馭能力將有助於提高法官的整體素質。
(二)提高駕馭庭審能力是提高司法公信度的重要措施
法官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是社會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裁判者,而法庭就是審判的場所在法庭上法官的言行舉止無不關繫到執法者的形象,這同時也會給當事人、旁聽者以及社會社會大眾留下深刻印象。反之,法官的庭審能力差,就會影響審判的公正性與嚴肅性,就會在人民群眾的心中降低司法公信度。
(三)提高駕馭庭審能力是確保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
法官審判是否公正,當事人、旁觀者、社會大眾主要是通過法官主持庭審來直觀感受的。法官在法庭上開庭、主持調解、宣判等等,直接反映出是否達到三個公正。要實現程序公正,法官必須在庭審過程中依法行使審判權,同時確保訴訟參與人依法行使訴訟權。這就對法官提出要求,應當讓當事人講話以充分保障當事人行使享有的訴訟權利,但又不能讓其漫無目的地講,要關於引導,歸納好當事人的陳述要點,查明案件的事實。要實現實體公正,准確運用法律,作出公正裁判。在司法實踐中,常常會聽到一些當事人對判決結果提不出問題,但對法官的態度、形象提出非議,認為法官對自己態度不好而對另一方態度很好等等。因此,確立法官的公正形象、提高庭審駕馭能力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
三、當前駕馭庭審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法官的法律素養和文化素質不高,集中體現在:
1、有的法官對原、被告反復陳述以及與案件無關的陳述,不及時制止、引導,而是任憑當事人說個夠,致使整個庭審比較鬆散、漫長,有時,甚至因當事人一些與案件無關的話題使當事人之間產生新的矛盾。
2、有的法官過於急躁,經常打斷當事人的發言,有時未等當事人把話說完就予以制止。特別是在一些一方有律師代理,而另一方無律師代理的案件中,由於律師對庭審程序比較熟悉,所以對法官的一些提問能夠得心應手,而另一方當事人由於法律意識談薄,甚至是第一次參加庭審,比較緊張,不能很好的表達其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時有的法官不是給予正確的引導,而是盲目的制止,以致給當事人造成一種其權利受到剝奪的印象,從而出現「法官不讓我說話」的抱怨,最終造成當事人對裁判公正性產生懷疑。
3、有的法官不能很好地引導當事人舉證、質證,甚至出現代替當事人舉證,沒有詢問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所要證明的問題,應當庭認證的證據而沒有認證以及對認定的證據闡述理由不夠充分等。
4、有的法官由於庭前的准備工作不夠充分,再加上文化素養不高,導致對庭審中無爭議的事實和爭議的焦點歸納不全面、不準確,使庭審程序出現反復,甚至出現二次或多次開庭的情況。
(二)當事人的法律意識淡薄。特別是基層法院所面對的當事人主要是農牧民,所處理的案件主要是婚姻家庭、相鄰關系、損害賠償以及房屋租賃和買賣、借貸等類型案件,大多數案件當事人的法律知識比較缺乏、法律意識比較淡薄,這會對法官駕馭庭審帶來許多障礙,這也會影響法官駕馭庭審的能力。
總之,有些審判人員在庭審中,不能很好的發揮法官在庭審中的指揮、引導、控製作用,駕馭庭審的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庭審的質量,導致有些庭審走過場,事實上也影響了案件實體結果。
四、提高法官駕馭庭審能力的途徑和措施
法官駕馭庭審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過程。作為法院的審判人員,要提高庭審駕馭能力,應該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在審判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樹立兩種司法理念
1、樹立法官中立理念。法官中立,即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應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持中立的立場與態度。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關鍵,要求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始終得到切實的保持和體現,因為法官作為裁判者對於司法公正起著決定性作用,法官中立不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證和前提,還常常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尤其是社會公眾在感受、評價和確認裁判公正時,法官中立形象作為一種感性認識因素和情感因素,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有時法官對當事人的一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言語聲調的高低剛柔的細微差別,都可能使當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法官的不公平。
2、樹立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和對等理念。在法庭調查、辯論、調解的各個階段,在組織舉證、質證的各環節,都要保障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有同等的機會陳述自己的主張和理由,絕不能使一方當事人行使權利的機會受到壓制、減少,也不能使一方當事人行使權利的機會得到關照、增加。審判實踐中,有些法官在庭審過程中,不太注意平等分配各方當事人發言、辯論的時間和機會。例如,在原、被告對證人提問的問題上,有的法官由於當事人的提問方式不對,就不讓他們提問,從而剝奪了他們和對方當事人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這些做法都違背了當事人權利義務平等原則,未能賦予雙方當事人對等的機會,應當予以糾正。
(二)提高三種能力
1、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庭審語言貫穿庭審的始終。庭審語言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現。對於當事人來說,他們認為法官在庭審上的每一句話都會對他們的案子產生影響,同時他們也想從法官的言語中發現一些問題。比如,法官的哪句話帶有傾向性,哪句話帶有歧視性,哪句話對自己有利,哪句話對自己不利等。所以我們每一個法官都要不斷提高自己語言表達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力求把話說得明白、得體、准確、易懂,涉及到法言法語能夠闡釋清楚,針對不同的環境能選擇不同的說法。特別是在我們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有的案子一方當事人是蒙古族,不通曉漢語,另一方是漢族,不懂蒙語的情況下,這就對我們一些雙語法官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高傾聽能力。法官應該少說,多聽,認真地聽,謹慎地說。這也是一個總的原則和技巧。法官的魅力不在於他的口才而在於他的思考和判斷。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法官不僅要善於傾聽,而且要善於在傾聽的同時觀察當事人的言行舉止等反應,捕捉一些細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內心確信,從而判斷真偽,查明事實。法官對當事人不應有好惡的心理,更不能讓當事人從法官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中覺察出變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3、提高應變能力。臨危不亂,遇事不慌,是一名法官應當具備的素質。面對想盡一切辦法維護自身利益的當事人,庭審過程中總能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問題,如何妥善地處理,既不違反程序,又不過分地影響訴訟效率,需要法官具有深厚的法學功底和豐富的審判經驗,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餘。這就要求法官必須認真做好庭前准備工作,庭前認真審閱訴訟材料,組織好必要的證據交換,履行釋明義務,指導當事人舉證,做到熟悉案情,熟知案件審理涉及的法律法規,掌握當事人沖突的核心,准確歸納出案件審理的焦點,並對庭審順序和庭審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心中有數。
(三)提高駕馭庭審能力的具體步驟
1、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完成開庭前的送達和准備工作。
對於開庭前的送達和准備工作,有的法官還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觀念,認為實體處理的正確,程序規范與否無所謂。司法公正要求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缺一不可。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實體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結果和最終目的。沒有程序的保證就沒有實體的公正處理,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開庭前送達和准備工作進行,就會造成程序的違法,損害司法的權威性。
2、庭審過程中要求各方當事人嚴格遵守訴訟紀律。
開庭審理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事情,它是在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下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的訴訟活動。有的法官認為庭審就是和當事人促膝談心,拉拉家常,像茶館談心似的處理事情,有利於鈍化當事的矛盾,促成當事人的和解。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法官作為法律賦予職責的裁判者,頭頂著國徽肩扛著天平,他是法律的衛士,是正義的化身。法庭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它是解決矛盾,處理糾紛的地方,也是老百姓說理的地方,茶館式的談心,將會放縱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只有嚴格按照訴訟紀律辦案,才能更合理地保護當事人的權益。
3、庭審過程中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訴請和抗辯意見。
訴訟程序是由當事人引發的,法官是被動的,當事人的訴請事項,就是法官的審理范圍,同樣當事人的抗辯事由也就是法官的審理目標。因此,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訴請和抗辯意見,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法官歸納沒有爭議的事實和爭議焦點的關鍵。所以,法官在聽取當事人訴請和抗辯意見時,應當仔細查清當事人訴請的具體內容以及相應的依據,還應當仔細聽取另一方當事人針對訴請的具體抗辯意見和理由。
4、庭審過程中在聽取當事人的訴辯意見後,應當歸納沒有爭議的事實。
有的法官在聽取各方當事人訴辯意見後,不重視各方當事人沒有爭議事實的歸納,直接進入庭審調查。筆者認為,歸納沒有爭議的事實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訴訟效率,節省訴訟時間的關鍵,只有準確歸納出沒有爭議的事實,才知道當事人對哪些事實沒有異議,對這些沒有異議的事實就可以直接認定,不需要再組織當事人進行舉證和質證,從而節約訴訟時間,提高訴訟效率。
5、庭審過程中在聽取當事人的訴辯意見後,應當歸納當事人訴爭的焦點。
筆者相信,絕大多數法官都會做到這一點,但是如果精練的歸納出當事人的訴爭焦點,卻不是每一位法官都能做到的,尤其針對訴訟能力低下的當事人,在詞不達意的情況下,或者他的有意見的焦點隱藏在抗辯意見里。這時,我們更應當一針見血地指出雙方當事人的矛盾所在,爭議所在,然後圍繞爭議焦點進行舉證和質證。歸納當事人訴爭的焦點,是提高駕馭庭審能力的關鍵。
6、庭審過程中應當提高舉證和質證的針對性。
當事人應當圍繞他的訴訟請求以及所主張的事實加以舉證,就當事人提供的與訴訟請求及主張的事實無關的證據材料,主審法官應當予以制止並加以說明,以使整個訴訟活動富於理性,具有針對性。對於當事人的質證意見,主審法官應當提醒當事人圍繞證據三性(即證據的合法性、關聯性、真實性)進行質證,無關的理由應當制止。
7、庭審過程中充分聽取當事人的辯論意見。
有的法官在法庭調查中,聽取了當事人的舉證及質證意見,即認為為節省訴訟時間,不再進行法庭辯論程序。實則法庭調查是對證據的辯論意見,不是整個案件事實的辯論意見,更不是法律適用的辯論意見。因此,法庭辯論是十分必要的,法官應認真聽取當事人的辯論意見。
8、庭審過程中應當言簡意賅地進行庭審小結。
在審判實踐中就每一個爭議焦點,當事人提供了許多證據,就該證據的證明效力,不能單純地進行認證,在庭審小結時,有必要針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一個總的認證,這樣既便於當事人清楚哪些證據法院已確認其證明力,哪些證據法院沒有採信,又有利於當事人在接下來的調解程序中清楚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調解奠定基礎,所以庭審小結是庭審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整個庭審程序的提煉。
總之,審判質量和效率的高低,最終決定於審判法官的庭審駕馭的能力,而庭審駕馭能力是由審判法官的自身素養所決定的。為此,要加強對法官的庭審駕馭能力的教育培訓,並加強考核,組織庭審觀摩比賽,交流經驗,探索最佳模式,同時法官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學習,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實踐中,不斷提高駕馭庭審的能力。
『伍』 如何做好法院審判工作提升審判質效
一、審判管理的定義 審判管理,就是人民法院通過組織、領導、指導、評價、監督、制約等方法,對審判工作進行合理安排,對司法過程進行嚴格規范,對審判質效進行科學考評,對司法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確保司法公正、廉潔、高效。① 審判管理既是一種管理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管理手段。單獨來看,審判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目的是確保司法公正、廉潔、高效。將審判管理放到法院整個系統中來看,審判管理是法院黨組的一種管理方法,即由對審判業務的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活動,達到管理法院人才隊伍,整合司法資源,實現司法公正、廉潔、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目的。在這個層面,院黨組是審判管理的決策者、指揮者、政策制定者,審管辦是具體執行者、協調者、監督者。管理對象是審判工作、司法過程、審判質效和司法資源,具體的審判工作中管理對象的操作者是辦案人員,也可以說辦案人員是審判管理執行活動中的被執行者。同時,辦案人員也是審判管理的管理者,他們決定著案件的進展和質量。因此,審判管理就是通過監控審判流程、案件質量評查、審判節點提示等活動。 二、當前形勢下審判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經濟社會因素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未來幾年,西部欠發達地區將快速掀起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熱潮,步入經濟社會後發趕超的「快車道」,社會矛盾也將隨之不斷增加。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人民法院該怎樣發揮職能作用以適應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努力促進司法公正、公開、高效、廉潔,切實擔負起為經濟社會趕超跨越發展保駕護航的歷史重任。 (二)司法公信力下降 缺少公信力的司法無法承擔起法律救濟的應有權威和實效,也難以產生法律公正和社會正義的形象。公信力是司法的內在邏輯要求和其生命力的保證。②如今,司法個案的不公導致人民群眾對司法公信產生質疑,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出了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而是找領導,找上級。據國家信訪局近年的相關資料統計,「求決類」信訪在各類信訪中比例最大,而涉法信訪案件在「求決類」信訪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30%。這些數據都充分體現了司法公信力缺失問題嚴重。 (三)出現對司法新期待、新要求 一方面,雖然當前大多數人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但也有不少訴訟當事人對法律一知半解,這就要求辦案人員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了解部門法,還要對整個法律體系融會貫通,才能讓當事人信服。否則,會加劇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因而對審判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司法能力較以往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對案件審理的輿論宣傳和監督作用明顯,人民群眾對司法公開及透明等要求愈加迫切和強烈,對案件進程和審判結果更加關注,對審判工作產生了新的期盼。 基於以上分析,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法院審判管理工作的意義重大。 三、審判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銅仁市地處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對於審判管理工作開展時間比較晚。 2011年我市兩級法院才開始正式設立審判管理辦公室(到目前為止,仍有個別基層法院沒有獨立的審判管理管理辦公室),對於審判管理工作經驗不足、基礎薄弱。一些老同志以及一些業務部門對審判管理工作不理解,有抵觸、排斥的情緒,對審判管理工作不予配合。因此,此項工作的開展,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不過,從近兩年的審判管理實踐看,我市審判管理工作開展以來,收效顯著。通過實行審判管理工作,調動了幹警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凝聚力,使幹警將工作的重心統一到執法辦案上來。通過質效考核、案件質量評查、審限流程跟蹤,形成了爭先恐後、你追我趕的審判業務比拼形勢。辦案人員對審限節點的把握增強,辦案水平得到極大提升,案件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司法公信力得到加強,一些久拖不決的案件得到切實徹底解決。盡管如此,審判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審判管理執行中出現的問題予以剖析: (一)本末倒置,視管理手段為管理目的 調解率、撤訴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人民法院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實現案結事了人和、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指標。通過指標監控發現,有的基層法院調解率、撤訴率高達80%以上,這充分證明人民法院開展化解社會矛盾工作扎實有效。與此同時,有的法院調解結案的案件申請執行率卻達20%以上。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有的辦案人員一方面為了實現高調解率在考核中獲得加分,另一方面因為調解結案不用寫判決書那樣麻煩和承擔風險。為了以上兩個理由,辦案人員會想盡一切辦法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如,故意使案件久調不決,一方當事人,特別是原告為了盡快結案,有時不得不違背真實意願,犧牲一部分利益,達成調解協議;法官經常採用的「背對背」調解方法,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這種方法會喪失法官的中立性,法官往往在調解時通過對當事人雙方輸送不對稱的信息,由於很多當事人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對於如果不接受調解的法律後果沒有清楚的認識,就稀里糊塗地接受調解,事後發現其實可以得到賠償更多,也不能再反悔,這樣容易引起新的矛盾,也容易損害司法的公信力。上述情況表明有相當部分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案子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定紛止爭,只是片面追求高調解率、高撤訴率而結案的。把調解率、撤訴率這兩個指標當做目標而不是管理手段。同樣,在其他指標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唯數據論、唯指標論的指標異化現象。 (二)部分辦案人員存在抵觸行為 個別辦案人員對審判管理工作認識不足,將審判管理工作認為是挑刺找茬,個別法官以自己是老資格,認為有些審管辦的人員是業務沒有自己中國、級別沒有自己高,沒有資格對業務庭的案件進行「指手畫腳」,因而存在對立抵觸情緒。個別被查出卷宗質量問題的辦案人員逃避問題,反復狡辯,否認查找出來的問題,不願意整改。 (三)司法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審判人員程序意識不強、辦案能力有待提高。有的離婚案件直接跳過調解前置程序;有的宣告失蹤案件沒有向被宣告失蹤人戶籍所有地調查核實就發出公告宣告失蹤;有的卷宗內證據全部收復印件,沒有收原件等。 二是審管辦人員能力有待提高。審管辦人員大多是擁有辦案經驗但長時間未從事具體審判業務的老法官和新進的沒有審判經驗的年輕工作人員組成。這種一老一少的組合,會造成老的有經驗但法律知識沒有及時更新,或者長期從事某一部門的審判業務工作而對其他工作不甚熟悉,或因年齡偏大對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如中國上辦案系統的操作不熟悉等。年輕的工作人員有知識、能夠運用新的一些辦公系統進行統計分析,但又缺少相應的工作經驗。這也使得一些業務部門的人看不起審管辦的人,也就不把審管辦當一回事。 (四)審管辦部分人員思想認識不足、責任心不強 個別同志認為審管辦就是一個養老的清閑部門,案子辦得好與壞與自己無關,那是業務庭的事情,不用自己承擔風險。評查的工作也只是應付而已,不願意過多地去行使審判管理職權,認為這樣會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有的案件質量評查通報千篇一律,由於每次案卷評查出的問題都大致相同,例如:送達回證填寫不完整、裁判文書出現錯別字、當事人捺印沒有沒有註明手印名稱等。因此,有的評查人員要麼隨便看幾本卷宗要麼乾脆就不看,在案件質量評查通報上隨便寫幾句常見問題以應付了事。甚至有次被評查的卷宗明明已經全部捺手印,卻還是在案件質量評查通報上寫出沒有捺手印等。 四、原因分析 (一)指標設置不夠合理 進行審判管理必然會涉及到數據和指標,這是必須的手段。由於手段與目的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追求指標的過程中,極容易將手段當成目的。出現調解率、撤訴率高,調解案件申請執行率高的原因是過分追求該項指標造成的。辦案人員為提高調撤率,就可能通過軟硬兼施,採取各種方法達到目的。調解率是高了,但是採用調解結案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目的卻沒有能達到。之所以會過分的追求撤訴率和調解率這兩個指標的數值,是因為指標設置不科學,沒有為該指標設定上限,這樣會導致辦案人員將追求高指標作為目的,從而出現導致指標異化,與設置該指標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要解決唯數據論,導致本末倒置的問題,應對每一項指標根據各個法院或者某一區域的法院系統的具體情況,設置一個合理的上下限區間。 (二)沒有獎懲導致監控乏力 對於審管辦發現的問題,相關部門和人員就是不去整改,被評查出的大多問題幾乎期期雷同。出現評而不改,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和獎懲掛鉤,沒有建立相關的機制進行激勵和約束。這就導致辦案人員依舊我行我素,錯誤依然存在,案件質量評查工作形同虛設,審判管理目標無法實現。 (三)文化軟實力薄弱 卷宗出現質量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是辦案能力有待提高。辦案能力不高既表現為整體水平,又表現為個體能力。有的辦案人員有工作經驗,但理論功底不強;有的辦案人員理論豐富,但實踐經驗欠缺。法院人才隊伍呈現兩極分化化、青黃不接的現象嚴重,要麼是具有辦案經驗的40歲以上老法官,要麼是具有學歷卻沒有經驗的30歲以下大學畢業生。人才隊伍的能力不均衡造成了司法能力的良莠不齊和整體欠缺。文化軟實力欠缺,是造成法院對外司法能力缺乏的一個原因。 (四)領導對審判管理的關心支持有待加強 有的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不是由一把手親自抓,而是由副院長分管,並且審管辦的級別與其他庭室相同,甚至有些業務庭的庭長同時是審委會委員,比審管辦主任的級別高,再加上個別業務庭自認為自己才是長期從事審判業務工作,自己才是業務方面的專家,對審管辦的人根本就看不起。因此,就導致審判管理工作執行不力。案件質量評查時,個別評查人員害怕得罪人,不敢認真查找錯誤,態度不端正,評查不認真,敷衍了事,查找一些皮毛、瑕疵,甚至評查出一些根本不存在錯誤的問題。有自身思想認識的不足,同時也有害怕因為認真開展工作得罪同事,卻得不到領導支持、信任,於是為求自保,敷衍搪塞。 五、對策建議 (一)設置合理的指標體系,實現科學管理 任何管理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審判管理也不例外。審判工作有自己的特殊之處,進行審判管理必須在不違背審判規律的前提下進行。運用定量分析作為審判管理的一種管理方法,開啟了法院管理史上科學管理的先河,審判業務的工作成效由過去單一的定性分析到用數據說話,是法院管理的一大進步。定量分析使得一切工作成果都可以通過數據展示,數據更客觀、更公正。但也該看到過分的依靠定量分析也會帶來一些弊端。定量分析只是一種手段,過分的運用定量分析,只會導致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定量分析主要適用於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的計算、經濟效益的增減等。因為數據本身是客觀的、中立的東西,它是人計算出來的,如何計算,怎樣在審判管理中利用也是人操作的,很容易造假。然而,法院的審判工作是一項群眾工作,也是一項涉及到公平正義的實踐性工作。對於公平正義的實現情況僅僅用數據本身無法去完全衡量和全面感知。公正與效率、社會效果、法律效果以及政治效果好不好,也無法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度量。當然,指標和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評估審判工作的好壞,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在審判管理活動中,我們要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每一項指標都根據各地不同的現實情況,多一些柔性管理,同時設定上限和下限,並且對指標的上下限根據不同情況盡力放寬泛一些。在指標的基礎上,將審判管理的重心放在司法為民的效果上。例如,有的基層法院管轄范圍窄,轄區人口少,收案數量少,但是法院的各個機構設又必不可少。那麼,對其法院人均結案數和法院人均結案數該項指標就應當適當降低,要不然就形成天然的不公平。應授權各個法院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來調整相應指標以及指標區間。比如,基層法院民一庭、民二庭的案件一般都要比派出法庭的案件重大、復雜,案件的調解率一般要比派出法庭低。因此,在法院各部門之間也要根據不同情況來設置指標的上下限,將機關民庭的調撤率指標設置比人民法庭更低,這樣才能做到科學合理。 (二)引入監督機制,確立權利制衡態勢 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就會誕生腐敗和獨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提出:「審判管理就是規范、引導、促進和服務審判。」可以說將審判管理作為法院的三大管理之一,本身就是將監督功能引入法院管理活動之中。而在審判管理活動內,也應引入監督體系,避免權利過於集中和沒有監督,產生權利尋租,甚至腐敗。 一是引入復議程序。針對評查出問題的案件,給予辦案人員3-5天提出異議的時間,如果有異議,由被評查人提出異議申請並說明理由,再由評查人員組成評查小組結合異議申請討論評查的問題是否客觀真實給予答復,如果被評查人員不服評查小組意見,可以將向審判委員會提出申請,由審委會最終決策。沒有異議或超過異議期,則進行通報,相關人員必須整改,並且以通報結果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 二是評查和整改分離。評查和整改由兩批不同的人員操作,形成審判管理工作內部權力監督和制約,避免權力過於集中,也便於發現評查中發現不了的問題,避免矛盾尖銳,過於集中針對某個特定的評查人員。 (三)建立激勵懲罰制度,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行為 針對評查人員積極性不高、懈怠的問題和被評查人員不整改、逃避的問題實行獎懲制度。當被評查人員被評查的案件沒有評查出問題的,辦案效果和質量較好的給予獎勵。反之,評查出問題不積極整改的應於懲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管理應要通過利益的分配來調節人們的行為,通過引入合理的獎懲機制,根據人趨利避害的本性,自然就會使被管理者變被動為主動,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如果沒有相應的獎懲制度和措施,審判管理就顯得蒼白無力。 (四)重在服務審判,實行人性化管理 要堅持服務審判的理念,在實施審判管理的過程中,要管理到位,又不能越位,不能以管理為名干涉法官的審判權;要尊重審判規律,充分考慮審判工作的特點,既要通過管理規范法官的司法行為,又要在管理中尊重法官的權利,充分調動法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審判管理工作內容比較廣泛,既有傳統的審判管理內容,也有信息化建設等現代管理手段,既有宏觀的管控,也有微觀的指導;在制度設計、制度落實、管理科技手段的實現等工作中,對圍繞管理所需要的各類資源進行有效調動整合。形象地說,審管辦的工作人員既是統計員、分析員、預報員,又是評論員、監督員、服務員。審判管理權來源於院黨組和審委會的授權,審判管理辦公室作為法院審判工作宏觀管理的職能部門,要緊緊圍繞院黨組確定的工作中心,以加強管理、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為主線,不斷創新管理,為建立科學高效、符合司法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向院黨組建言獻策,提供決策參考;審管辦在法院審判管理工作格局中,是審委會、院長的參謀和助手,是承上啟下、連接各方的樞紐;是法院專事審判管理的綜合審判業務部門;因此,要充分發揮審判管理辦公室的協調、溝通作用,使各部門的審判工作形成合力。審管辦要為人事部門開展審判業績考核和人力資源配置提供客觀、科學、合理的依據,要配合司法政務部門做好信息化建設、物質資源配置等保障工作,共同推動法院管理工作水平總體提高。 (五)制定統一規范的案件審判流程操作細則 針對案件質量評查過程中的整改不力,被評查人員不服的問題,為了減少因為標准不一引起的矛盾,使管理、監督更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審判管理目標清晰,執行准確,操作簡單明了,實現審判管理科學化,可制定統一規范的案件審判流程操作細則。含具體的操作方法、操作標准。比如:卷宗裝訂,分不同的情況,是怎樣的裝訂順序。裁判文書如何排版,字體,行間距,遇特殊情況怎麼處理。等許多程序、形式方面的操作流程以具體的統一的書面建章立制。 (六)加強學習、提升能力、促進司法公信力建設 面對司法公信力下降和人民對司法公正的新期待,要從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新期待。必須從根本提高司法能力,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開。注重對中青年幹警的司法實踐和司法能力的培養,加強對中年幹警理論水平的學習深造。將辦案業務人員與實施審判管理的人員進行定期交流,避免辦案人員不懂審判管理,或者進行審判管理的人員不懂審判業務的情況。高度重視學習,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審判管理工作既要懂政治,又要懂業務;既要加強對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習,領會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精神及上級人民法院指示精神,深刻把握人民法院當前的工作使命和方向。又要加強對審判業務的學習,特別是加強對一些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將審判經驗豐富、對審判工作熟悉、具有管理能力、公正廉潔的優秀人員充實到審判管理崗位。只有通過規范的管理、優質的服務,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司法「產品」來回報人民群眾的關心和期待,才能進一步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陸』 如何實現審判公正
一是法官要堅定來地樹立自公正意識,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居中裁判。法官在審判的三角關系中處於關鍵的地位。特別是我們職權主義審判體制的國家,法官主宰審判過程,權力很大,法官的審判能動作用也很大。法官的公正,直接影響審判的公正。要堅持兩個效果的統一,法官必須要堅持公正,而且是一種高水平上的公正,是對法律精髓理解的公正。我講的公正,是法官內心的公正,是法官對公正的追求。這也是對法官職業道德的要求。
『柒』 如何當好一名基層法官
初看這個題目讓人發笑,怎麼當好一名法官還不容易?只要認真學法,公正辦案,鐵面無私,嚴格按法官法的要求,以法官職業道德的規定約束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那一定就是一個好法官,一個合格的讓人民滿意的合格法官。呵呵,非也,如果現實中真有這樣的一名法官,那他一定是一個另人討厭,不受歡迎且完不成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的呆法官。那麼怎麼樣的一名法官才是合格的法官呢?根據俺現在的實際工作情況以及黨和人民的要求,要當好一名名符其實的好法官,必須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豐富的法律和社會知識 一名合格的法官最起碼一點要懂法,而且必須是比較深入詳細地懂法,不僅要明白各項法律的條文含義,更要清楚法律的立法原理,死背條文的知識只能應付那些十公簡單的糾紛,復雜的案例則需要綜合判斷才能理順一個問題的實質,當然這只是法官辦案的主要法律,法是一種大概念的,不可能是全部清楚。但光有法律知識是不夠的,法官辦案還需要很豐富的社會知識,法律是社會活動的產物,是人們生活習慣的上升,許多法律問題都是社會各種矛盾的激發所成,如果死死地以法律條文來看待糾紛,沒有以社會生活常識和經驗剖析問題的關健,那隻能是葫蘆僧判葫蘆案,牛頭不對馬嘴。 二、很強的辦案能力 有知識沒能力就如三國里的馬謖一樣,美麗地紙上談兵,其結果是讓人揮淚斬之,對這種人領導也不會看重。必須是能夠果斷地審理好案件,同時能夠圓滿地解決好當事人之間的糾紛,讓人贏得高興,輸得心服,當然能讓原被告雙方一起感謝那就是最大的勝利。另外在辦案中一定要乾脆利落,我最恨那種婆婆媽媽的,做事拖拖拉拉,吊著當事人的味口,就是你糾紛了結地好,如果不是及時有效,那能耐還是一種欠缺。對法官來說不僅是要會辦案,而且還應當是辦好案,快辦案,解決問題一刀就位,那才是能力的體現。另外在辦案中要有較強領悟能力,那就是要清楚領導對案件的態度和含義,現在有很多案件領導都會打招呼,但他們打的很原則,很乖巧,不是直接要你這樣做或那樣辦,你要認真領會領導的每一句中他的深刻含義,如果錯了,你還會是一個法官么? 三、會抓經濟收入 有能力辦好案你以為就是好法官?不是,那隻能是好法官的一面。法官是什麼,法官不是神,法官也是人,他也要吃人間煙火,也要講求自己的生存。現在法官的工資是很低的,財政只給我們發放裸體工資,其它的要靠法官自己在辦案中尋找,如果完成不上級下達的經濟任務指標,嘿嘿,你吃什麼呢?(這里我只是講我們所處環境的現象)在每年的工作計劃中經濟指標是關健的東西,那怕是你其它工作完成得地好,如果這項指標未完成,不僅你的補貼、獎金等沒有,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位置也可能會不保。至少我們現在除基本工資不要我們找之外,其它如各種的補貼、電話費、下鄉補助、辦案的差旅費、辦案中的列印、汽油、修理等各種費用全部要自己從案子中想辦法找,上級部門的來人的招待、單位其它的開支也要我們自己想辦法,就連自己上班的開水、茶葉都要自己找,你說不會抓經濟收入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法官嗎?外人只知道法官辦案要訴訟費,要罰金,還胡說著吃了原告吃被告,他就不知道這其中那些法官的艱辛。(當然也不排除個別黑心法官利用職權)為什麼法院要有經濟指標,旁人是無法正常理解的。現在法院的體制是一個很不正常的體制,法院的進人權力不在地方,就是基層法院進一個也要高院批准,但財權在地方,法官的工資等及待遇全部由地方財政承擔,好象是各負其責,但問題就出在這,對地方上說我沒有權力進人,我為什麼要滿足你所有的開支?而在上級法院來講,你不能滿足法院的經費,我也不會讓你隨便進任何一個人,相互不管,造成下級法院成為受傷的孤兒,只好自己找飯吃。於是法官在辦案中不僅要辦好案,而還要有抓好經濟收入的能力,這不僅僅是為自己,也是在為單位的生存。但是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抓經濟收入不能出問題,任務是人定的,責任卻是法官自己的,你可以收罰金也可收贊助,但事情得自己消化,領導只要你的成績,不管你的來源,如果出了問題,嘿嘿,對不起,這個黑鍋可是沒有人替你背哦! 四、要有一定的寫作能力 現在法官辦案不是只要求解決糾紛,而且要有將實踐上升為理論的能力,這不只是表現在判決書的寫作上,而是要體現在專業技能上,那就是必須要有論文、有材料上報。會辦案,不會寫材料同樣不能在檢查中得分,而且在年終的評比上會因此扣出,那麼你的獎金、補助等都會產生影響。這個論文不是我們平常中隨便寫一篇就成,它要求是要上報刊,而且不是一篇的問題,是要年年有,這樣就要求我們不僅會做,還要會說,更要會吹。新聞報到還好一點點,而那上升為理論的文章就讓法官如何體現素質了,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功底,你會成為一個好法官嗎? 五、較強的社會綜合能力 現在的法官不僅僅是在法院辦案,而且要大量地參與地方社會各種中心工作,如要有扶貧幫困的能力,要參與政府的扶貧幫困,特別是那種一對一的幫助,你得有能力給人在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給予幫助,且必須完成這項任務(可憐我自己都沒有脫貧)。如社會穩定的工作,要求聯系20戶以上的家庭平安穩定,要送法上門,給他們解決法律上的問題。另外對於自己曾經辦過案件要求不能有上訪,不能有損穩定的問題,每當中央、省、地、縣的兩會及其它重要活動,你得把自己歷年來的案件進行清理,對有可能發生問題的要排查,進行跟人保護,一旦出現問題要承擔行政責任。(可憐我一年要辦那麼多案子) 六、圓滑中庸待人與事 時事不可極,極則天嫉之。做人強,但不能表現太強。法官辦案多是集體意識,在審判中多是合議庭為主,在執行時更是多人行事,如果不會團結、不會圓猾、不會禮讓,很多事情辦不好,更則辦不成。在工作中既要強調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又要照顧到別人的感受和承受力,一案子如果只有你個人的意見,其它二人不同意你的看法,那麼就會出現兩個可能,一是你的案子不能照你的判,二是復雜的話也只能是由審委會來決定了,你所謂的強是用無之地。 其次是在辦案中不能太堅持原則,必須靈活運用法律的規定,特別是在強調和諧的當代,調解是一個非常實用的主流。你判決正確不如調解成功有效,特別是一些涉及到穩定的案子,調解就是最大的得分,領導是不管你判的正確與否,他需的是沒有人鬧事,那怕你就是和和稀泥,也要把矛盾給捂下去,如果你堅持所謂正確的判決,出現一方當事人的上訪或者其它事情發生,最後錯的還是你。所以現在大家感受到一點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人善被欺馬善被人騎,惡人最後總得到比老實人更好的待遇。 再者該送的還是要送,該跑的還是要跑,就算你能力再好,跑跑總是沒錯,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口軟,這是放至五湖四海皆準中千錘百煉的真理。人雖然不能太正人君子,但也不能太腐敗墜落,有時假意地接受別人的吃請也是為了有效地保護自己,面子這個東西不是只有你才會有,說請之人同樣關注自己的臉面,你無原則地拒絕別人,事後擺在自己面前的多是玻璃碎片,必竟我們的國度是一個大醬缸,醜陋的中國人不只是你我一個。民事中以調為主,刑事中能寬則寬,行政官僚可稍懲,當然最重要還是要有一個正直的心,在良心允許的范圍內寬容相濟,要學會留有空白。 以上法官的論述從理論上而言絕對不是真理,但它卻是我在實際生活中多次苦澀經歷的感悟,當然這里所講的法官不是指那些不要坐堂辦案的領導階層,而是指那些每天要辛苦上庭,靠辦案完成任務的那些普通在一線的審判人員。
『捌』 如何做好審判管理工作
一、審判管理的定義
審判管理,就是人民法院通過組織、領導、指導、評價、監督、制約等方法,對審判工作進行合理安排,對司法過程進行嚴格規范,對審判質效進行科學考評,對司法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確保司法公正、廉潔、高效。①
審判管理既是一種管理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管理手段。單獨來看,審判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目的是確保司法公正、廉潔、高效。將審判管理放到法院整個系統中來看,審判管理是法院黨組的一種管理方法,即由對審判業務的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活動,達到管理法院人才隊伍,整合司法資源,實現司法公正、廉潔、高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目的。在這個層面,院黨組是審判管理的決策者、指揮者、政策制定者,審管辦是具體執行者、協調者、監督者。管理對象是審判工作、司法過程、審判質效和司法資源,具體的審判工作中管理對象的操作者是辦案人員,也可以說辦案人員是審判管理執行活動中的被執行者。同時,辦案人員也是審判管理的管理者,他們決定著案件的進展和質量。因此,審判管理就是通過監控審判流程、案件質量評查、審判節點提示等活動。
二、當前形勢下審判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經濟社會因素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未來幾年,西部欠發達地區將快速掀起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熱潮,步入經濟社會後發趕超的「快車道」,社會矛盾也將隨之不斷增加。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人民法院該怎樣發揮職能作用以適應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必須充分發揮職能,努力促進司法公正、公開、高效、廉潔,切實擔負起為經濟社會趕超跨越發展保駕護航的歷史重任。
(二)司法公信力下降
缺少公信力的司法無法承擔起法律救濟的應有權威和實效,也難以產生法律公正和社會正義的形象。公信力是司法的內在邏輯要求和其生命力的保證。②如今,司法個案的不公導致人民群眾對司法公信產生質疑,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出了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而是找領導,找上級。據國家信訪局近年的相關資料統計,「求決類」信訪在各類信訪中比例最大,而涉法信訪案件在「求決類」信訪中的比例已經超過了30%。這些數據都充分體現了司法公信力缺失問題嚴重。
(三)出現對司法新期待、新要求
一方面,雖然當前大多數人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但也有不少訴訟當事人對法律一知半解,這就要求辦案人員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了解部門法,還要對整個法律體系融會貫通,才能讓當事人信服。否則,會加劇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因而對審判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司法能力較以往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聞媒體對案件審理的輿論宣傳和監督作用明顯,人民群眾對司法公開及透明等要求愈加迫切和強烈,對案件進程和審判結果更加關注,對審判工作產生了新的期盼。
基於以上分析,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法院審判管理工作的意義重大。
三、審判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銅仁市地處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對於審判管理工作開展時間比較晚。 2011年我市兩級法院才開始正式設立審判管理辦公室(到目前為止,仍有個別基層法院沒有獨立的審判管理管理辦公室),對於審判管理工作經驗不足、基礎薄弱。一些老同志以及一些業務部門對審判管理工作不理解,有抵觸、排斥的情緒,對審判管理工作不予配合。因此,此項工作的開展,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不過,從近兩年的審判管理實踐看,我市審判管理工作開展以來,收效顯著。通過實行審判管理工作,調動了幹警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凝聚力,使幹警將工作的重心統一到執法辦案上來。通過質效考核、案件質量評查、審限流程跟蹤,形成了爭先恐後、你追我趕的審判業務比拼形勢。辦案人員對審限節點的把握增強,辦案水平得到極大提升,案件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司法公信力得到加強,一些久拖不決的案件得到切實徹底解決。盡管如此,審判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審判管理執行中出現的問題予以剖析:
(一)本末倒置,視管理手段為管理目的
調解率、撤訴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人民法院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實現案結事了人和、取得良好社會效果的指標。通過指標監控發現,有的基層法院調解率、撤訴率高達80%以上,這充分證明人民法院開展化解社會矛盾工作扎實有效。與此同時,有的法院調解結案的案件申請執行率卻達20%以上。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有的辦案人員一方面為了實現高調解率在考核中獲得加分,另一方面因為調解結案不用寫判決書那樣麻煩和承擔風險。為了以上兩個理由,辦案人員會想盡一切辦法促成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如,故意使案件久調不決,一方當事人,特別是原告為了盡快結案,有時不得不違背真實意願,犧牲一部分利益,達成調解協議;法官經常採用的「背對背」調解方法,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這種方法會喪失法官的中立性,法官往往在調解時通過對當事人雙方輸送不對稱的信息,由於很多當事人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對於如果不接受調解的法律後果沒有清楚的認識,就稀里糊塗地接受調解,事後發現其實可以得到賠償更多,也不能再反悔,這樣容易引起新的矛盾,也容易損害司法的公信力。上述情況表明有相當部分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案子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定紛止爭,只是片面追求高調解率、高撤訴率而結案的。把調解率、撤訴率這兩個指標當做目標而不是管理手段。同樣,在其他指標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唯數據論、唯指標論的指標異化現象。
(二)部分辦案人員存在抵觸行為
個別辦案人員對審判管理工作認識不足,將審判管理工作認為是挑刺找茬,個別法官以自己是老資格,認為有些審管辦的人員是業務沒有自己精通、級別沒有自己高,沒有資格對業務庭的案件進行「指手畫腳」,因而存在對立抵觸情緒。個別被查出卷宗質量問題的辦案人員逃避問題,反復狡辯,否認查找出來的問題,不願意整改。
(三)司法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審判人員程序意識不強、辦案能力有待提高。有的離婚案件直接跳過調解前置程序;有的宣告失蹤案件沒有向被宣告失蹤人戶籍所有地調查核實就發出公告宣告失蹤;有的卷宗內證據全部收復印件,沒有收原件等。
二是審管辦人員能力有待提高。審管辦人員大多是擁有辦案經驗但長時間未從事具體審判業務的老法官和新進的沒有審判經驗的年輕工作人員組成。這種一老一少的組合,會造成老的有經驗但法律知識沒有及時更新,或者長期從事某一部門的審判業務工作而對其他工作不甚熟悉,或因年齡偏大對一些新的管理方式,如網上辦案系統的操作不熟悉等。年輕的工作人員有知識、能夠運用新的一些辦公系統進行統計分析,但又缺少相應的工作經驗。這也使得一些業務部門的人看不起審管辦的人,也就不把審管辦當一回事。
(四)審管辦部分人員思想認識不足、責任心不強
個別同志認為審管辦就是一個養老的清閑部門,案子辦得好與壞與自己無關,那是業務庭的事情,不用自己承擔風險。評查的工作也只是應付而已,不願意過多地去行使審判管理職權,認為這樣會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有的案件質量評查通報千篇一律,由於每次案卷評查出的問題都大致相同,例如:送達回證填寫不完整、裁判文書出現錯別字、當事人捺印沒有沒有註明手印名稱等。因此,有的評查人員要麼隨便看幾本卷宗要麼乾脆就不看,在案件質量評查通報上隨便寫幾句常見問題以應付了事。甚至有次被評查的卷宗明明已經全部捺手印,卻還是在案件質量評查通報上寫出沒有捺手印等。
四、原因分析
(一)指標設置不夠合理
進行審判管理必然會涉及到數據和指標,這是必須的手段。由於手段與目的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追求指標的過程中,極容易將手段當成目的。出現調解率、撤訴率高,調解案件申請執行率高的原因是過分追求該項指標造成的。辦案人員為提高調撤率,就可能通過軟硬兼施,採取各種方法達到目的。調解率是高了,但是採用調解結案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目的卻沒有能達到。之所以會過分的追求撤訴率和調解率這兩個指標的數值,是因為指標設置不科學,沒有為該指標設定上限,這樣會導致辦案人員將追求高指標作為目的,從而出現導致指標異化,與設置該指標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要解決唯數據論,導致本末倒置的問題,應對每一項指標根據各個法院或者某一區域的法院系統的具體情況,設置一個合理的上下限區間。
(二)沒有獎懲導致監控乏力
對於審管辦發現的問題,相關部門和人員就是不去整改,被評查出的大多問題幾乎期期雷同。出現評而不改,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和獎懲掛鉤,沒有建立相關的機制進行激勵和約束。這就導致辦案人員依舊我行我素,錯誤依然存在,案件質量評查工作形同虛設,審判管理目標無法實現。
(三)文化軟實力薄弱
卷宗出現質量問題,最重要的原因是辦案能力有待提高。辦案能力不高既表現為整體水平,又表現為個體能力。有的辦案人員有工作經驗,但理論功底不強;有的辦案人員理論豐富,但實踐經驗欠缺。法院人才隊伍呈現兩極分化化、青黃不接的現象嚴重,要麼是具有辦案經驗的40歲以上老法官,要麼是具有學歷卻沒有經驗的30歲以下大學畢業生。人才隊伍的能力不均衡造成了司法能力的良莠不齊和整體欠缺。文化軟實力欠缺,是造成法院對外司法能力缺乏的一個原因。
(四)領導對審判管理的關心支持有待加強
有的法院審判管理辦公室不是由一把手親自抓,而是由副院長分管,並且審管辦的級別與其他庭室相同,甚至有些業務庭的庭長同時是審委會委員,比審管辦主任的級別高,再加上個別業務庭自認為自己才是長期從事審判業務工作,自己才是業務方面的專家,對審管辦的人根本就看不起。因此,就導致審判管理工作執行不力。案件質量評查時,個別評查人員害怕得罪人,不敢認真查找錯誤,態度不端正,評查不認真,敷衍了事,查找一些皮毛、瑕疵,甚至評查出一些根本不存在錯誤的問題。有自身思想認識的不足,同時也有害怕因為認真開展工作得罪同事,卻得不到領導支持、信任,於是為求自保,敷衍搪塞。
五、對策建議
(一)設置合理的指標體系,實現科學管理
任何管理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審判管理也不例外。審判工作有自己的特殊之處,進行審判管理必須在不違背審判規律的前提下進行。運用定量分析作為審判管理的一種管理方法,開啟了法院管理史上科學管理的先河,審判業務的工作成效由過去單一的定性分析到用數據說話,是法院管理的一大進步。定量分析使得一切工作成果都可以通過數據展示,數據更客觀、更公正。但也該看到過分的依靠定量分析也會帶來一些弊端。定量分析只是一種手段,過分的運用定量分析,只會導致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定量分析主要適用於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的計算、經濟效益的增減等。因為數據本身是客觀的、中立的東西,它是人計算出來的,如何計算,怎樣在審判管理中利用也是人操作的,很容易造假。然而,法院的審判工作是一項群眾工作,也是一項涉及到公平正義的實踐性工作。對於公平正義的實現情況僅僅用數據本身無法去完全衡量和全面感知。公正與效率、社會效果、法律效果以及政治效果好不好,也無法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度量。當然,指標和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評估審判工作的好壞,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在審判管理活動中,我們要運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每一項指標都根據各地不同的現實情況,多一些柔性管理,同時設定上限和下限,並且對指標的上下限根據不同情況盡力放寬泛一些。在指標的基礎上,將審判管理的重心放在司法為民的效果上。例如,有的基層法院管轄范圍窄,轄區人口少,收案數量少,但是法院的各個機構設又必不可少。那麼,對其法院人均結案數和法院人均結案數該項指標就應當適當降低,要不然就形成天然的不公平。應授權各個法院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來調整相應指標以及指標區間。比如,基層法院民一庭、民二庭的案件一般都要比派出法庭的案件重大、復雜,案件的調解率一般要比派出法庭低。因此,在法院各部門之間也要根據不同情況來設置指標的上下限,將機關民庭的調撤率指標設置比人民法庭更低,這樣才能做到科學合理。
(二)引入監督機制,確立權利制衡態勢
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就會誕生腐敗和獨裁。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德詠提出:「審判管理就是規范、引導、促進和服務審判。」可以說將審判管理作為法院的三大管理之一,本身就是將監督功能引入法院管理活動之中。而在審判管理活動內,也應引入監督體系,避免權利過於集中和沒有監督,產生權利尋租,甚至腐敗。
一是引入復議程序。針對評查出問題的案件,給予辦案人員3-5天提出異議的時間,如果有異議,由被評查人提出異議申請並說明理由,再由評查人員組成評查小組結合異議申請討論評查的問題是否客觀真實給予答復,如果被評查人員不服評查小組意見,可以將向審判委員會提出申請,由審委會最終決策。沒有異議或超過異議期,則進行通報,相關人員必須整改,並且以通報結果作為年終考核的依據。
二是評查和整改分離。評查和整改由兩批不同的人員操作,形成審判管理工作內部權力監督和制約,避免權力過於集中,也便於發現評查中發現不了的問題,避免矛盾尖銳,過於集中針對某個特定的評查人員。
(三)建立激勵懲罰制度,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行為
針對評查人員積極性不高、懈怠的問題和被評查人員不整改、逃避的問題實行獎懲制度。當被評查人員被評查的案件沒有評查出問題的,辦案效果和質量較好的給予獎勵。反之,評查出問題不積極整改的應於懲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管理應要通過利益的分配來調節人們的行為,通過引入合理的獎懲機制,根據人趨利避害的本性,自然就會使被管理者變被動為主動,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局面。如果沒有相應的獎懲制度和措施,審判管理就顯得蒼白無力。
(四)重在服務審判,實行人性化管理
要堅持服務審判的理念,在實施審判管理的過程中,要管理到位,又不能越位,不能以管理為名干涉法官的審判權;要尊重審判規律,充分考慮審判工作的特點,既要通過管理規范法官的司法行為,又要在管理中尊重法官的權利,充分調動法官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審判管理工作內容比較廣泛,既有傳統的審判管理內容,也有信息化建設等現代管理手段,既有宏觀的管控,也有微觀的指導;在制度設計、制度落實、管理科技手段的實現等工作中,對圍繞管理所需要的各類資源進行有效調動整合。形象地說,審管辦的工作人員既是統計員、分析員、預報員,又是評論員、監督員、服務員。審判管理權來源於院黨組和審委會的授權,審判管理辦公室作為法院審判工作宏觀管理的職能部門,要緊緊圍繞院黨組確定的工作中心,以加強管理、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為主線,不斷創新管理,為建立科學高效、符合司法工作規律的運行機制向院黨組建言獻策,提供決策參考;審管辦在法院審判管理工作格局中,是審委會、院長的參謀和助手,是承上啟下、連接各方的樞紐;是法院專事審判管理的綜合審判業務部門;因此,要充分發揮審判管理辦公室的協調、溝通作用,使各部門的審判工作形成合力。審管辦要為人事部門開展審判業績考核和人力資源配置提供客觀、科學、合理的依據,要配合司法政務部門做好信息化建設、物質資源配置等保障工作,共同推動法院管理工作水平總體提高。
(五)制定統一規范的案件審判流程操作細則
針對案件質量評查過程中的整改不力,被評查人員不服的問題,為了減少因為標准不一引起的矛盾,使管理、監督更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審判管理目標清晰,執行准確,操作簡單明了,實現審判管理科學化,可制定統一規范的案件審判流程操作細則。含具體的操作方法、操作標准。比如:卷宗裝訂,分不同的情況,是怎樣的裝訂順序。裁判文書如何排版,字體,行間距,遇特殊情況怎麼處理。等許多程序、形式方面的操作流程以具體的統一的書面建章立制。
(六)加強學習、提升能力、促進司法公信力建設
面對司法公信力下降和人民對司法公正的新期待,要從根本上提高司法公信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新期待。必須從根本提高司法能力,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開。注重對中青年幹警的司法實踐和司法能力的培養,加強對中年幹警理論水平的學習深造。將辦案業務人員與實施審判管理的人員進行定期交流,避免辦案人員不懂審判管理,或者進行審判管理的人員不懂審判業務的情況。高度重視學習,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審判管理工作既要懂政治,又要懂業務;既要加強對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學習,領會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精神及上級人民法院指示精神,深刻把握人民法院當前的工作使命和方向。又要加強對審判業務的學習,特別是加強對一些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將審判經驗豐富、對審判工作熟悉、具有管理能力、公正廉潔的優秀人員充實到審判管理崗位。只有通過規范的管理、優質的服務,才能創造出優秀的司法「產品」來回報人民群眾的關心和期待,才能進一步提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玖』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好法官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堅持廉潔自律,恪守道德底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七條第(五)款規定,法官應當清正廉明,忠於職守,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這是對法官的基本要求和首要標准,「公生明,廉生威」,堅守廉潔司法,才能彰顯法律的權威和法官的威嚴。清正廉潔是法官應當具備的價值觀和基本品質,也是維護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的重要保障。「廉潔」是法官的立身之本,只有清正廉潔,才能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完全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不以金錢或其他利益作為案件處理的標准,才能保證每一個案件都做到公平、公正。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須嚴守廉政規定和審判紀律,不為金錢所誘,不為人情所惑,不為關系所擾,不為權勢所迫,堂堂正正辦案,乾乾凈凈做人,以清正廉潔取信於民。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須常存好學之心,不斷擴展自身知識層面,才能應對不斷更新的法律問題,妥善化解矛盾糾紛。首先,要加強對法律專業知識的學習,及時掌握最新法律法規及法學研究成果,不斷充實自身專業知識,提升自身法律素養,適應法律更新對法官司法能力的新要求。其次,要注重對其他各學科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審判工作中,總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事兒,案件審理過程也會涉及各學科、各門類的知識,法官注重對其他學科的延伸學習,掌握各學科的基礎知識,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增長社會經驗,才能准確把握案件事實,有效地與當事人溝通,進而做出正確的司法裁判。同時,還應向他人學習,古人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審判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充足的法律知識,也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面對紛繁復雜的案情,要虛心向老法官請教,善於總結實踐經驗。學習應當成為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秉承法律信仰,堅持司法公正。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在其著作《宗教與法律》中提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律信仰是現代法治精神的內核,作為最接近法律、最應當守護法律的群體之一,法官必須懷有對法律的虔誠信仰,秉承對法律的崇仰之心,讓內心對法律的純正信仰成為指引自身工作、生活的最高准則。只有堅守對法律的信仰,才能保持最初的正義之心,做到司法公正,維護公平正義。司法公正是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只有公正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才能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升法院、法官的公信力。司法公正是講求效率的公正,正所謂遲到的正義非正義。法官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必須時刻牢記公正的重要性,切實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行,努力實現案件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做一名合格的法官,要常懷惻隱之心,堅持司法為民。
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的目的重在保護社會弱者,法官在裁判過程中,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不僅要適用法律、公正裁判,還應對民眾保持一種樸素的情感,應當懷有對人民群眾的感恩之心。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每一名法官必然來自人民,法官應具有人民性,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踐行法官職責,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須做到時刻懷有感恩之心、愛民之心,牢記「人民法官為人民」這一行為准則,堅持走群眾路線,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需,以司法為民、利民、便民、愛民的實際行動,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回報人民、回饋社會,努力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
法官,不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份神聖而又莊重的事業,也是每一個法律人的夢想與追求。每一名法官都必須秉承對法律的崇仰之心、懷揣對法官職業的熱愛之心、堅持對人民群眾的感恩之心,恪守法官職業道德,加強學習,努力提升法律職業素養,有效維護公平正義。願在前進的道路上能夠不忘初心、不斷前行。
『拾』 法官應該學習什麼
來源:中法網學校 作者: 時間:2013-5-26 10:56:44 點擊: 不久前,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致信省直機關幹部和各市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推薦閱讀兩本闡述幸福的書籍:《幸福的方法》和《對我們生活的誤測——為什麼GDP增長不等於社會進步》,藉以進一步深化該省的讀書活動。讀罷該消息,由此聯想到我們法官應該學習什麼。法官有「司法的困惑」,也有「學習的困惑」。空閑時間該干什麼、該學什麼?帶著對「法官應該學習什麼」的困惑,我通過交流、觀察、思考,歸納整合了幾點,希望在充實自身學習生活的同時,能給同樣處在學習困惑中的同事提供參考意見。 學習是應時之需,是立足之本,明確學習內容是成功學習的起點。當代法官承載司法的重託,肩負人民的期望,只有抓好學習,才能強素質、樹形象、提境界,才能辨美醜、明是非、識善惡,才能掌穩司法的天平。同時,對於法院來說,一支知學好學的法官團隊是優秀法院的重要標志,也是爭創一流必須具備的條件。 一、學思想政治理論。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必須擺在最重要的位置。雖然,思想政治理論不像法律、計算機等專業那樣有明顯、直接的用處,但是,通過學習,有助於法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改善思想作風、審判作風和生活作風。眾多貪官污吏的教訓給了清醒的警示:個人修養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力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明確什麼是黨要求我們做的,什麼是不容違反和嘗試的,才能當好人民法官,遠離貪污腐敗。另外,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有助於提升鑒賞水平、表達能力和社會形象。 二、學法律專業。從事司法工作的法官,對於法律知識的學習是毋庸置疑的。「活到老,學到老」適用於對法律的學習,「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適用於此。很多同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做到堅持學習,過多地用經驗代替書本,重實戰而忽略學習,其中一些年輕幹警,一旦司法資格證書拿到手,對於法律知識的學習熱情驟然冷卻。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法律知識是不斷更新、不斷豐富的。作為掌管法律天平的法官,必須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才能學好法、用好權、辦好案,縮短辦案時間,提升辦案質量,當好人民法官。 三、學辦案經驗。身處基層法院一線的法官們,幾乎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單靠掌握書本上的法律知識,是無法保證為人民做好法律服務的。辦理案件是門學問,是一本「網路全書」,對於錯綜復雜的案件、形形色色的當事人、不盡相同的社會風俗,需要尋找不同的角度、方法來處理。很多有經驗的法官,在辦理各類案件上、面對各類人群時,無論是判決還是調解,有獨特的一套思路,這是法院珍稀寶貴的財富,也是其他法官特別是年輕法官應該學習和傳承的。當然,提升辦案水平不能一氣呵成,需要長期的學習,在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辦案方法,在辦案中尋找自信,在質量上實現提升,在水平上不斷進步,在工作中嶄露頭角。 四、學為人處事。工作成績再出色,如果不會為人處事之道,只能當一名「孤家寡人」。在法院大家庭中,如何與領導、下屬、其他科室的同事處理好關系,是做好本職工作之外的一堂必修課。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在網路、書籍上都有相當大的篇幅做了專門介紹,在身邊同事身上,也有很多優秀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只有認真觀察、不斷學習,才能與他人做到相互理解支持、團結友愛、和諧相處,法院才能風正氣順、心齊勁足,在生活上才能更像一個家庭。 五、培養與學習有關的一項終身愛好。經常聽到有些同事說,一閑下來就不知道干什麼,這種現象在很多人身上都多少存在著。從一些生活充實的人身上,我們不難發現,練習書法、學習繪畫、閱讀書籍等益於身心的活動,填充在他們的空閑時間里。這些活動,不同於足球、籃球等體育運動,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的下滑而無法參與。實踐證明,人可以有幾項愛好同時存在,在不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可以培養一項甚至幾項可以陪伴一生的愛好。做到這一點,「一閑下來就不知道干什麼」的疑問應該就不會存在了。 六、提升計算機操作本領。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日,這一點在計算機、手機、數碼相機等科技產品上表現的尤其明顯。與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的計算機,近幾年來,不斷邁向「高精尖」,功能不斷完善,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計算機知識的缺乏。而信息化建設作為法院的一項重點工作,只從硬體上投入是不行的,法官計算機操作水平的提升是時代呼喚,也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在Microsoft Word文檔、Microsoft Excel工作表等最基本的辦公軟體操作上,很多人還無法獨立操作。在此建議,不妨利用空閑時間,在計算機操作使用上多下功夫,要知道,計算機操作水平的提升,可以帶動工作效率的提升,益於法院、益於自身。 七、其他應該學習的內容。關於如何開展學習來充實日常工作和生活,除了上述幾項,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所從事工作的特殊性增設其他學習項目,可以學習一些符合工作需要的非法律專業知識。利用業余時間,還可以研究一些養生之道、健身之道等,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無論是爭創學習型法院,還是爭當學習型法官,歸根到底取決於法官學習是否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很好的自主性,提出「法官應該學習什麼」之問題,想必對同仁能引發一些思考,也必將促進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當代法官的業務素質、專業水平、政治作風等方面會向著更加符合黨和人民要求的方向邁進。|更多 【列印文本】【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