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縣梅法官
1. ★梅汝璈★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有這個人啊
梅汝璈(1904-1973),著名法學家。1926年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歷任山西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外交部法律顧問。梅汝璈以代表中國參與「東京大審判」,並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尊嚴而聞名於世,但他為參加審判而向復旦告假一事卻鮮為人知。
1945年12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決定對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進行審判。當時的中國政府接到駐日盟軍統帥總部的通知,便指示外交部和司法部遴選派往東京的外交、司法人員。經過慎重選擇,決定指派42歲的復旦大學教授梅汝璈博士為中國法官,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向哲浚為檢察官,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吳學義任顧問。
1946年1月9日晚7時,復旦政治學會借大禮堂歡送梅教授。1月31日,梅汝璈致信章益校長:
「弟因奉派參加審判遠東戰犯,即將赴日一行,短期內恐不能返校。所任政治系教授職務,擬請自二月份起准予辭卸。事非得已,至希俯允並宥諒,是幸。專此敬請。大安。」章校長批簽作為告假,冀其回國後仍回復旦。
1946年3月19日,梅汝璈從復旦大學附近的江灣軍用機場出發,乘坐一架美國軍用飛機飛往日本東京。當天,國民黨的《中央日報》、上海的《申報》、《大公報》、《新聞報》紛紛在顯著位置以醒目標題刊登這條重要新聞:「清算血債: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官梅汝璈今飛東京」。此後直到1948年底,梅汝璈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同行們一起盡心竭力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這一註定被載入史冊的國際審判任務。在長達兩年半的審判過程中,梅汝璈始終堅持法律原則,有禮有節,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和「堅持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以自己的智慧、勇氣和學識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的贊賞與尊重。
當時,由中、美、蘇、英、法、印、澳等11國指派的法官到齊後,大家最關注的是法庭上的座位排序。正如梅汝璈後來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書稿中所言:「在任何國際場合,爭席次、爭座位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關繫到國家地位和榮譽的大事。」在當時的法庭上,經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由澳大利亞法官韋伯任庭長,庭長右邊的第一座位屬美國法官。至於其餘座次如何排列,特別是庭長左邊的第一把交椅該屬於誰,法官們各執一詞。同盟國諸國中,中國是受侵略之害最慘的國家,但國力最弱,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因此英國、荷蘭都試圖將座次排在中國前面。對此,梅汝璈義正詞嚴地說:「我認為,法庭座次應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才最合理。中國受日本侵害最烈,抗戰時間最久,犧牲最大。因此,有8年浴血抗戰歷史的中國理應排在第二位。」盡管梅汝璈的建議合情合理,但並未被庭長韋伯採納。等到開庭前一天預演時,韋伯突然宣布入場順序為美、英、中、蘇、法……梅汝璈立即對這一決定表示堅決抗議,毅然脫去黑色絲質法袍,拒絕「綵排」。他說:「今日預演已有許多記者和攝影師在場,一旦明日見報便是既成事實,既然我的建議在同仁中並無很多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否則,我只有不參加預演,回國向政府辭職。」由於他的據理力爭,法官們進行了最後表決,終於使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合理排定,中國國旗還插在了第一位。
法庭審判進行到後期,圍繞對戰犯的量刑問題,法官之間產生了激烈爭辯。軍事法庭的11名法官中,有些人所在的國家在二戰中沒有過多地遭受日軍的侵略踐踏,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缺乏切膚之痛,因此他們主張對戰犯從寬處理;有的則由於其所在國刑法廢除了死刑而不贊同對戰犯處以死刑;還有的則以人道主義為由,反對處死罪大惡極的戰犯。梅汝璈用充分的證據證實了日軍的暴行,如僅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就犯下了砍頭、挖心、水溺、火燒、砍四肢、割生殖器等令人發指的暴行,較之德軍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單純用毒氣殺人的辦法殘酷百倍。梅汝璈說:「如不能依法嚴厲制裁日本戰犯,既有悖於本法庭的宗旨,也違背《波茨坦公告》之精神。」鑒於此,梅汝璈主張對日軍首惡必須處以死刑。未及最後投票,梅汝璈預見到力主死刑的法官只佔少數,便來到韋伯庭長的辦公室,就法庭嚴懲日本戰犯之事與其磋商。見韋伯不改初衷,梅汝璈激動地說:「審判長先生,我和我的同伴都是受四萬萬五千萬國人的委託,來此懲罰元兇禍首的。如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決,我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惟有集體蹈海一死,方能謝國人!」「什麼?!」韋伯庭長吃驚地瞪大了眼睛。「當然,個人之顏面、生死均是小事。千百萬同胞的血債必須討還。請審判長考慮我們這一最後請求!」韋伯庭長被梅汝璈真摯的情感深深打動了:「我個人的意見可以收回,只是其他法官……」梅汝璈表示,將與其他各國同仁商談。由於梅汝璈的慷慨陳詞和據理力爭,11名法官就死刑問題進行表決,結果以6票對5票的微弱優勢,決定對東條英機、松井石根、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武藤章和廣田弘毅等7名主要日本戰犯判處絞刑。這當中梅汝璈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法庭最後環節的工作———判決書的書寫問題上,梅汝璈再次以其凜然正氣和愛國之心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和尊嚴。當時,有人主張判決書統一書寫,但梅汝璈認為,有關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行的部分,中國人受害最深,最明白其痛苦,最有發言權,因此,這部分理當由中國人來書寫。經其交涉,由這次歷史性審判而形成的長達90餘萬字的國際刑事判決書中,留下了梅汝璈代表4億多受害中國人民寫下的10多萬字。
1948年11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宣告結束。國民黨政府隨即明令公布梅汝璈為行政院委員兼司法部長,但梅汝璈因對國民黨政府失望而在東京公開聲明拒絕回國赴任。1949年6月,南京、上海相繼解放,梅汝璈由東京設法抵港,與中共駐港代表喬冠華取得聯系,秘密由港赴京。從1950年起,梅汝璈長期擔任新中國外交部法律顧問。
2. 關於《東京審判》的梅汝璈
東京審判中主要演員所扮演的真實人物部分角色:
梅汝璈 (由香港演員劉松仁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法官。
42歲。戴眼鏡,稍黑,俊朗。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2歲考取北京清華學校,與向哲浚是師兄弟。1924年留學美國,以最優等生的成績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
24歲時獲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離美後廣泛遊歷歐洲各國及蘇聯。回國後在山西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任教,講授英美法,並先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在當時的中國司法界名聲赫赫。
知識分子氣質,學識淵博。深愛祖國,堅持維護國家尊嚴,依法嚴懲日本戰犯,愛國之心火熱而處事冷峻自持。說話鏗鏘有力,有理有據,富於民族正義感,時常有冷幽默。
在東京國際大審判的很多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戰犯量刑階段堅持嚴懲戰犯,在多數法官主張輕判的情況下,頂住巨大壓力,運用智慧,最終促成了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最終公正判決。作為中國法官負責了判決書中"日本對華侵略"部分的起草工作。
向哲浚(由香港演員曾江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
52歲。個子不高,稍胖。
生於湖南寧鄉,1911年考入清華學校,6年後被選送美國留學。耶魯大學畢業後,轉讀喬治o華盛頓大學法科。回國後從事司法教學和法院工作。曾擔任上海第一特區法院首席檢察官,後被任命為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
使命感強,敢於承擔責任。帶領中國檢察組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檢察工作的中國部分。
倪征燠(由英達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顧問組組長。
40歲。三七分頭,圓圓臉,稍胖。
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畢業後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司法行政部與向哲浚成為同事。他們先後調往上海第一特區法院,向是首席檢察官,倪是法官。抗戰勝利前夕,倪受政府派遣去美國和歐洲考察英美各國的司法制度。一年後歸來,適逢向哲浚點名要他前往東京增援。
1946年深秋到1947年1月間在國內收集證據。在被告個人辯護階段登場盤問和反駁土肥原賢二與坂原征四郎。在此次審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業務純熟,在法庭上鎮定自若,盤詰被告有理有據,講究技巧,展現了中國檢察官的風采。
衛勃(美國演員Daniel Albert Ziskie)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
澳大利亞人。身材很高(1米8以上),較胖,59歲。
畢業於天主教會小學及昆士蘭大學。原本是澳大利亞昆士蘭省高等法院院長,到東京履任時剛剛升職,擔任澳大利亞最高法院大法官。
1942年被封為爵士。1943年曾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日軍罪行調查委員會主席。
西方社會的標准執業法官。循規蹈矩,剛正不阿,精力過人,工作勤奮。外表一副英國紳士的風度,骨子裡還保持著澳大利亞人的粗獷性格。
庭下他給人的印象是為人誠摯、從容和氣,少語,但實際上胸有成竹,一旦開口,,往往話語中肯,態度公正,是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型人物。
在法庭上,衛勃有時發言語調平穩柔和,有時則非常坦白、直率,不免粗暴急躁,因此常常引起一些小的沖突。此外他在法庭上不好獨斷,作決定常與其他法官商量。頗具幽默感。
剛到東京時希望與西方法律界同事緊密合作,但逐漸為中國法官梅如璈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最終在梅的堅持下同意在法庭上將中國法官的座次靠前。曾試圖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追究天皇的罪責,但迫於美方政治壓力最終放棄。
衛勃主持了遠東國際大審判,並為審判定下了基本公正客觀的基調。遠東國際大審判最終基本體現了公正和理性,衛勃功不可沒。
季南(由美國演員John Henry Cox飾演)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兼盟軍總部國際檢察局局長。
美國人。年齡60歲左右。身高在1米8左右。較胖,紅鼻子紅臉,粗眉毛。
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1914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做職業律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美國陸軍前往歐洲戰場,戰後出任俄亥俄州立檢察官、美國司法部刑事局局長。辦理刑事案件以干練著稱。與政界交往頗深,曾得原總統羅斯福的信賴,與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私人關系也很深。
性格外向,好交遊。場面上往往談笑風生,周旋自如,慷慨大方,但實際上知道何時避重就輕,必要時可以玩弄一些"詭計",有些政客作風。
剛到東京便宣布要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制服日本戰犯。在法庭上能言善辯,提問尖銳,經驗老到。有時喜好長篇發言,用大文章,引用"名人名言"(羅斯福等),因傲氣自負脾氣有時不免暴躁。
季南強勢推動了國際檢察局對戰犯的審訊和證據搜集工作。因其強悍、雷厲風行和高壓態度而贏得了綽號--"魔鬼檢察官"。
印度法官巴爾
58歲。平頭,較黑。
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省的一個小村莊。三歲喪父,幼年的教育完全依靠慈善施捨,母親替人工作,以維持家庭生活。依靠政府獎學金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20年獲得加爾各答大學的法學碩士學位。1924年獲得該校法學博士學位。其間擔任當地律師工會的辯護士。1940年任加爾各達高等法院法官。
從庭審一開始就認為國家犯罪不應該追究個人責任,因此主張全體被告無罪,認為"世人需以寬宏、諒解、慈悲為懷,不應該用正義的名義來實施報復"。
3. 為什麼稱梅汝璈為中國第一大法官
梅汝璈(1904—1973),字亞軒,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 以理據爭 為國爭光,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朱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故事:
梅汝璈(公元1904~1973年),江西省南昌縣人。自幼聰穎好學,12歲便自江西省立模範小學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1922年畢業後赴美,入斯坦福大學攻讀經濟學,四年後獲碩士學位;旋即進芝加哥大學深造,二年後獲法學博士學位。1929年回國,應聘到山西大學法學院任教授。
他不僅教書,而且育人,在強調「法制」與「法治」重要性的同時,經常以清華人「恥不如人」的精神勉勵學生。他諄諄告誡他的學生:「清華大學和山西大學的建立,都與外國人利用中國的『庚子賠款』有關,其用意是培養崇洋媚外的人。因此我們必須『明恥』,『恥』中國的科學文化不如西方列強國家,『恥』我們的大學現在還不如西方的大學,我們要發奮圖強以雪恥。」
後來,他相繼在天津南開大學、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武漢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任教。他溫文爾雅,戴著副金絲邊眼鏡,儼然是個學者,但思想進步,氣質不凡,作風嚴謹,辦事堅決果敢,民主、法律、民族意識極強,終因其突出的法律水平和法學風格,而成為中國法學界馳名中外的法學專家。
1945年7月,根據波茨坦公告規定,決定設立逺東國際軍事法庭,由中、美、英、蘇、加、法、新、荷、馬、菲、澳等11個國家的法官組成,在日本東京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
中國是受降國之一,國民政府接到駐日盟軍統帥總部的通知後,立即指示外交部和司法部官員在全國范圍內遴選精英,組成具有強大實力的參審班子。其中,參審的法官、檢察官和顧問是三個最重要的人選,由行政院提交選拔名單,最後由蔣介石選定42歲的復旦大學教授梅汝璈為中國法官、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向哲浚為檢察官、44歲的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吳學義擔任顧問。梅、吳倆曾經擔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長王世傑的助手,參與和英、美、蘇三國分別在1943~1945年簽訂《中美平等新約》、《中英平等新約》、《中蘇友好條約》的談判,有豐富的國際外交經驗,通曉英美諸國法律。
1946年5月初,各國法官、檢察官、顧問、律師以及有關人員聚集東京後,正式開庭前,召開預備會議,討論法官座次安排問題。
按照慣例,庭長應居中坐首位,庭長是由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指定的,由澳大利亞德高望重的韋伯法官擔任,他應坐在中間 各國法官沒有爭議。但是,庭長右手的第一把交椅、左手的第二把交椅,該讓誰坐呢?發生了爭執。
美國軍事法官克萊墨爾搶先發言:「庭長右邊往下第一把交椅,應歸我們美利堅合眾國。」英國帕特里克緊接著說:「我們英國法官應當坐庭長左面的第二把交椅。」蘇聯法官柴楊諾夫激動地反詰:「難道我們蘇維埃共和國的法官就不能坐在這個位置上?」……
聽了這些各執一詞、互不退讓的話後,梅汝璈和在座的所有法官都明白,座次表示著該法官所屬國在審判中的地位,為了國家的尊嚴和榮譽,應該當仁不讓。可是,當時的中國雖然號稱「世界四強」之一,國力卻不強,徒有虛名,應該怎麼說呢?他想了想,態度平和地說:「若論個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們代表各自的國家,我還須請示本國政府。」
在座的人都對梅汝璈的話感到驚異。韋伯說:「要是一個座次問題都得請示政府,何時才能討論出結果來?」
梅汝璈那是運用「以退為進」的論辨技巧,先以低調應對,見大家神色驚訝、不知所措時,他立即轉換為攻勢,神情鄭重地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另外,我認為法庭座次,應按日本投降時各受降國簽字的順序排列,最為合適。」
大多數法官表示贊同,但仍有一些人反對。英國法官帕特里克說:「那就是說,讓你們中國法官坐法庭的第二把交椅?這怎麼行!」
梅汝璈正言回敬:「怎麼不行!?首先,這個法庭的使命是審判日本戰犯。眾所周知,中國的抗日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中國軍民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堅持了長達14年的英勇斗爭,極大地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不僅粉碎了日本北進蘇聯的企圖,而且阻滯了日本南進攻擊美英盟軍的步伐。請問,這個貢獻如何?該不該排在前面?再者,如果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所以,按各受降國的簽字順序排列座次,實屬順理成章。」
梅汝璈說到這里,略一停頓,微微一笑說:「當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贊成這一辦法,那我們不妨找一台體重測量器來,以體重的大小排座,體重者居中,體輕者居旁嘛!」梅汝璈這幾句恢諧之言,使各國法官忍俊不禁,有人甚至拍手叫妙,大家感到輕鬆了許多。
庭長韋伯也笑了笑說:「你的建議很好,但它祗適用於拳擊比賽。」梅汝璈回答說:「若不以受降國簽字順序排列,那還是按體重排列為好。這樣,縱使我被置於末座也心安理得,並可以由此對我的國家有所交待。一旦他們認為我坐在邊上不合適,可以調派一名比我肥胖的來替換我呀!」各國法官又被逗得哈哈大笑。
笑是笑了,但庭長韋伯仍未最後拍板。他怕是不能自己作主。
事情的進展果然並非設想中的那麼順利。
下午舉行法庭開庭預演。庭長韋伯宣布入場順序是:美、英、蘇、中、法、加……。被點到的前幾名法官,一個個立即喜滋滋地依次入隊排列。甬道里的新聞記者們都舉起了手中的相機和攝影機。
「什麼?竟然這樣安排!」梅汝璈怒不可遏地脫下身上的黑色絲質法袍,扔到一邊,拒絕參加「綵排」。他知道,如果預演時不據理力爭,次日開庭的順序就這樣排定了。
記者們均為這一突發情況所震驚。庭長韋伯猝不及防,頓時語塞:「這……」
梅汝璈義正辭嚴地大聲說:「對法庭這種既不按國名字母排序,又不按同盟國接受日本投降簽字順序排序的不公道行為,中國法官提出強烈抗議!」加拿大、紐西蘭、菲律賓等國的法官當即表示支持梅汝璈的抗議。
庭長韋伯走到梅汝璈身邊,低聲勸道:「梅法官,最高統帥要英美居中的意思,無非是因為他們對英美法律程序熟悉一些,這也純粹是為了工作著想,並無歧視中國的意思。」梅汝璈立即回答:「尊敬的庭長先生,我想提醒您的是,這是國際法庭,不是英美法庭,我看不出有英美當主角的必要。」
韋伯無奈,祗好把麥克阿瑟搬出來:「這是最高統帥的意思。如果因為你拒絕這個安排,而使中美陷入不愉快的境地,那,那將是非常遺憾的,你的政府也未必會同意你這種行為。」
梅汝璈根本不考慮個人的得失去從,他憑著對正義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堅持己見:「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我國軍民傷亡逾兩千萬,財產損失逾兩千億美元,擊斃擊傷日軍達一百三十多萬,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傷亡總數的70﹪。事實充分證明,中國正是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力。現在可好,在審判日本戰犯的國際法庭里,她應具有的席位竟被降到曾向日本投降的英國之下,這本身已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我不相信我國政府會同意這個安排。同時,我也懷疑最高統帥會做出如此出格的安排!我上午已提出了建議,同仁中並無很多異議,我請求立即對我的建議進行表決。」
韋伯只好召開緊急磋商會議,對提議進行表決。開庭預演推遲了半個多小時。結果,入場順序和法官座次終於按照日本投降書中受降國的簽字順序(美、中、英、蘇、加……)排定。
梅汝璈因有愛國之心,才有此正義之舉,在十分復雜和困難的情況下,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重託,最終贏得了談判的主動權,為祖國爭了口氣。國內新聞媒介立即插發了這一重大新聞,有的報紙還及時刊出套紅「號外」。
參考:梅汝璈網路
http://ke..com/view/176402.htm
4. 東京大審判的中國法官是誰,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東京大審判的中國法官是誰,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一、東京大審判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東京大審判是在二戰結束之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日本的東京對二戰中的日本戰犯進行的審判。當時的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在審判中,中國代表團受到了種種的困難和挫折,然而,整個法庭上不贊成對這些戰犯處以死刑的人居然佔了大多數。中國的法官和檢察官們在面對其他各國法官們的偏見和刁難的時候,他們鬥智斗勇,克服了對美國法律了解等種種的不利因素,終於在庭審辯論上取得了上風。這次審判持續了長達兩年的時間。最終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7名日本甲級戰犯被判處死刑。
5. 梅汝傲的人物簡介
梅汝璈(1904—1973)字亞軒 ,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祖籍湖北省黃梅縣孔壠鎮梅列村。[1]中國法學家及律師,曾代表中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梅汝璈先生像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後,赴美國留學,先在斯坦福大學文學院學習,後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專攻法學,以優異成績榮獲法學博士學位,這年他才24歲。
1928年,梅汝璈學成回國,先後在武漢大學、山西大學、中政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當法學教授,並長期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之職,對於各項法規的制定與推行,多有勝人一籌的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代理立法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先生因為是我國法學界權威,翌年被任命為我國參加「遠東軍事法庭」的首席審判官。
1948年底,南京政府任命梅汝璈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司法部長,並電催他回國履新,他托詞遲遲不到任。
1949年6月,梅汝璈開始了棄暗投明的行程,從日本南去香港;一到港島,即與中共駐港機構取得了聯系,隨之通過新聞界公開了投向光明的心聲。
1949年12月初,他在中共駐港機構的安排下,喬裝打扮乘船北上,安抵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第二天,就應邀出席了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成立典禮。
從1950年起,他先後擔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常務理事、法學會理事、全國人大代表、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等職。
1957年「反右運動」時,梅汝璈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在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了更嚴重的批判。外交部的「造反派」在抄家時搜出那件他曾在東京審判時穿過的法袍,如獲至寶,以為抓住了梅汝璈有反動歷史問題的確切證據,並試圖將其燒毀。但梅汝璈對此有理有節地應對抗爭,並進行了巧妙的周旋,從而保存下了這件歷史的珍品。
1973年,梅汝璈在飽受摧殘之後,懷著對親友的眷戀,對「文革」的不滿和厭惡,對未能寫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這本巨著的遺憾,在北京與世長辭,默默地離開了人間,終年69歲。
1973年,這位曾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叱吒風雲的中國法官、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應記住的偉大的歷史人物——梅汝璈在北京默默離開人世。
6. 電影<東京審判>里的中國法官,裡面簡稱"梅教授"全名是什麼還有哪個壞蛋東條英機判的絞刑
中國法官梅汝璈
梅汝璈(1904~1973) 中國法學家。字亞軒 。江西南昌人 。
20年代在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學習。在清華學習期間,梅先生在《清華周刊》發表多篇文章,如第286期的《清華學生之新覺悟》、第295期的《辟妄說》和第308期的《學生政治之危機及吾人今後應取之態度》等,表達出其年輕時代的憂國憂民之心。
東京審判
1946年5月,由中、美、英、蘇、澳、加、法、荷、新、印、菲十一個國家組成的遠東軍事法庭對日本28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
28名被告前十位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廣田弘毅、武藤章、木村兵太郎、荒木貞夫、平沼騏一郎、重光葵。遠東軍事法庭從1946年5月3日第一次開庭起,到1948年1月2日審判完畢審判期間開庭818次,審判記錄共48412頁,有419人出庭作證,有779人書面作證,受理證據4300餘件,判決書長達1213頁。國際法庭於1948年11月4日開始宣判:判處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廣田弘毅、木村兵太郎及武藤章絞刑1948年12月22日執行。
7. 為什麼梅法官要在東京審判中力爭將中國排在第二的位子
座位的順序應該是按照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國家的順序排列的,然而結果內卻將中國排在了英國的後面,是對容中國的一種藐視和弱國無外交的表態,梅汝璈先生必須據理力爭,因為這不只是一個座位排序而是一個民族的尊嚴,是以尊嚴贏得尊嚴的爭奪
8. 關於《東京審判》的一些問題
爭位是真的,另外梅法官為了支持死刑所做的關於水的比喻也是真的,不過沒有電影中那麼富有戲劇性。其他的是虛構的。
9. 《東京審判》梅博士的原型是什麼
梅博士的原型是向哲濬。
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當時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劉松仁 飾)為首的中國法官在3月20日飛抵東京。
《大公報》記者肖南(朱孝天 飾)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戰前相愛的戀人和田芳子(林熙蕾 飾)與他相會。在宴會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卻預感到此行必定多艱難。
東京審判的介紹
《東京審判》是由高群書執導,劉松仁、曾江、英達、朱孝天等擔任主演的歷史紀錄片。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該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
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為首的中國法官在大國利益主導的勢力擠壓下,奮力突圍,終於將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個戰犯送上絞刑架。
10. 梁梅是個什麼人
梁 梅,1997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系(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獲博士學位。2000年至今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研究設計美學和設計理論。副研究員
3.富平縣政協副主席、科協主席[1]梁梅,女,漢族,1969年9月出生,1989年7月參加工作,陝西省子洲縣人,大學學歷,無黨派,農藝師職稱,現任富平縣政協副主席、科協主席。
1985年9月--1989年7月陝西省農業學校學習;
1989年7月—2003年3月富平縣林業局工作;
2003年4月—2006年6月到賢鎮副鎮長;
2006年7月富平縣科協主席;
2009年2月至今政協副主席、科協主席;
現分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社聯委員會及科學技術協會日常工作
編輯本段4.廣西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梁梅,女,漢族,1961年10月生,廣西貴港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副教授。
現任廣西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委員。
1979.09——1983.07,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學習
1983.07——1985.07,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書記員
1985.07——1987.07,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助理審判員
1987.07——1988.06,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廣西分校教師
1988.06——1989.12,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廣西分校教師、主任科員
1989.12——1991.02,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廣西分校助理審判員
1991.02——1993.09,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廣西分校教研組組長
1993.09——1999.08,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廣西分校教務處主任(副處級)(其間:1994.09—1995.07掛任廣西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
1999.08——1999.12,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廣西分校副教授
1999.12——2001.12,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全國法院幹部業余法律大學廣西分校副校長、副教授(1998.09—2000.07參加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法官學院晉升高級法官資格培訓班學習;1998.09—2000.07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學習)
2001.12——2002.09,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廣西法官學院副院長
2002.09——2003.09,廣西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副庭長
2003.09——2007.07,廣西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庭長
2007.07——2009.12,廣西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四庭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
2009.12——2011.08,廣西北海海事法院院長、黨組書記
2011.08——2011.09,廣西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2011.09——,廣西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代院長,院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委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