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楊坤
① 被那英瞧不起的「刀郎」,是如何一步步完成救贖之路的
2003年,32歲的刀郎和他的妻子住在貧民窟的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棚屋裡,過著沒有盡頭的悲慘生活。這時,他並不知道他的成功和距離,只有一步之遙。早在1971年,刀郎還不叫刀郎。刀郎出生在四川省紫中縣的一所中醫學院。他的父親匆忙來到醫院,醫生問他應該給孩子取什麼名字。爸爸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我姓羅,我妻子姓林,我們就叫它羅林吧。」就這樣,刀郎這個父親隨意給他取的名字延續了33年。
刀郎一家四口人,父母在縣藝術團工作,有一個比他大五歲的哥哥當團長。直到2002年的一個晚上,刀郎的生活軌跡完全改變了。當時,天空下著大雪,刀郎和朋友走在街上,突然朋友突然跳了出來:「這是2002年的第一場雪!」刀郎的側翼似乎一般被閃電擊中,。
然後他沖回家,含淚創作了《2002年第一場雪》。
在那之後,刀郎辭掉了工作,決定為自己不朽的夢想再奮斗一次。
面對這些質疑和批評,刀郎曾說自己很關心,也很關心別人對他的看法,但刀郎從未為自己辯護。
「這些都不重要,因為我們都會被遺忘,」他說。
在這個追求名利浮躁的社會里,刀郎最關心的仍然是最純粹的音樂理想。
於是,他選擇在自己音樂生涯的巔峰時期,回到了新疆烏魯木齊這個音樂生涯的起點。
有人說:「聽刀郎的歌,總覺得他是在含淚講故事。」
是的,有多少人能像刀郎一樣,一路流浪,一路歌唱,碾碎個人的經歷,揉成歌曲,演繹著世界上最真誠、最動人的聲音。
如今49歲的刀郎,一路走來,經歷了很多事情,變胖了,也變老了,歲月讓他放下了很多,唯一的東西就是音樂。就像30年前那樣,刀郎仍然在做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會做的傻事:用音樂拯救自己。
② 最近要上映的《暗夜良人》講的是什麼故事啊
民國年間,張千月(楊坤銳飾)新婚之後進省城投奔同鄉王明堂(李運佳飾),不成想晚上房間內發現床下有一個死屍,大批警察帶走了旅社老闆宋成安(周舟飾)、老闆娘翠姐(黃娟飾)、住客顧滿倉(王淵飾)、孫興福(王正佳飾)、梁程思(劉錦飾)、門房老胡(季李飾)及房間內的張千月與王明堂。鄉下的新婚妻子白秀英(何乙軒飾)與老父親張廣林趕至省城聽審,老父親接受不了這個嚴重的打擊氣絕身亡。這裡面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傳說冤魂索命,這個事情不簡單。一間旅館、一個女屍、一群平民引發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故事,展現了民國時期,灰暗的年代,軍閥割據,官匪勾結,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各種普通百姓,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各種生活的無奈與社會現實的交織,人為了生存所做的一切掙扎.....一個投親的少女靈芝(張依珂飾)引發了當地惡霸朱天久(李延飾)皮三(邊防飾)殘忍殺戮,牽扯無辜百姓,勾結當地警長康大鵬(周小鵬飾)利用貪官(高果飾)歪曲事實,殘害無辜百姓,法官(常征飾)(杜伯飾)命懸一線。關聯人李婉兒(李一明飾)四散逃命,江湖騙子(孔慶三飾)渾水摸魚。更牽動大批愛國志士(許諾飾)(張玥飾)刺殺大帥龐金龍(張京海飾)督軍孫連勝(呂一丁)為百姓申冤報仇!這一切的來龍去脈都由一名說書人(徐福來飾)娓娓道來。
③ 歷史上楊氏的名人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青面獸」排行17。 楊雄: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病關索」排行32。 楊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錦豹子」排行51。 楊春: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白花蛇」排行73。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 「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神話人物
楊回:即西王母。 楊戩:中國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人物,掌管天庭司法,即司法天神二郎神。
近代名人
楊秀清:太平天國傑出領袖之一,東王。 楊輔清:太平天國重要將領。 楊深秀:清末維新派重要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銳:清末維新派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守敬:清末歷史,地理學家,書法家。 楊子榮:東北人民解放軍牡丹江軍分區軍官。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抗日名將。 楊虎城:抗日愛國名將,「西安事變」發動者之一。
當代名人:
楊虎:上將,上海警備司令。 楊可權:某師部參謀。 楊懷:抗日名將。 (共產黨「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新中國三大楊姓上將,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時稱「三楊」。 楊尚昆:已故國家領導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開慧:新中國開國元勛毛澤東同志的夫人,1930年11月14,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的這首寫於1957年的詞《蝶戀花 答李淑一》,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詞中熱情懷念的「驕楊」就是他的夫人和戰友楊開慧。 也可以說,楊開慧在毛澤東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楊白冰:原名楊尚正,楊尚昆主席和楊闇公烈士的弟弟,原籍:重慶潼南,上將軍銜,曾擔任中央軍委委員兼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楊得志:原名楊敬堂,1911年1月3日生於湖南省醴陵南陽橋(今屬株洲)三望沖一個鐵匠家庭。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上將軍銜,1980至1987年擔任總參謀長職務。 楊傳廣:台灣體壇第一人,「亞洲鐵人」,十項全能運動冠軍獲得者。 楊利偉:航天英雄,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楊潔篪:外交部部長。 楊德昌:台灣著名電影導演,「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 楊朔:當代著名作家。 楊晨:央視著名主持人;又:著名足球運動員 楊琨:央視社教節目中心記者。 楊國強:當代企業家,「中國首富」。 楊樂:現代數學家,證明了「楊張定理」。 楊振寧: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主持人可愛教主。 楊紫瓊:馬來西亞華人影星,1992年成為亞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 楊坤:當代著名歌手。 楊睿智: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野手。 楊騏嘉: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投手。 楊松弦: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隊外野手。 楊博超: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二軍}隊捕手。 楊鐵梁:香港終審法院前任首席大法官 楊受成:香港企業家,英皇集團主席。 楊森: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民主黨成員。 楊孝華: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自由黨成員。 楊永強: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前任局長。 楊潔恩:香港無線新聞外電記者兼主播。 楊采妮:香港歌手。 楊冪:大陸演員。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 楊謹華:台灣演員。 楊千嬅:香港歌手。 楊宗緯:台灣歌手,星光幫成員。 楊恭如: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玉梅: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怡:香港藝人。 楊思琦:香港藝人,前任香港小姐。 楊愛瑾:香港歌手,偶像樂隊Cookies前任成員。 楊淑君:台灣女子跆拳道選手,代表出戰北京奧運。 楊雲: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威: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金閣:當代知名策劃人。 楊致遠:「世紀網路第一人」,雅虎創始人。 楊洋:大陸演員,新版《紅樓夢》中成年寶玉的扮演者。 楊蕊:大陸演員。 楊暑東:攝影家,占星家,職業經理人。 楊金貴: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經濟合作部副主任,跨國商務精英俱樂部秘書長,著有《微利時代-新思路決定新出路》等作品。 楊瀾: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著名主持人。 楊文平:設計師,及同名縣長。 楊雲超:網路工程師 楊洋:中國大陸新生代女歌手,2011年快樂女聲全國5強
④ 法的起源
中國古代法的起源應該是在夏朝。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它到底要將中國古代法的原點選在何處?同許多大陸文明一樣。它的法制更加強調等級,是一種不平等的法制。這有異於一古希臘為代表的海洋文明,雖經反復,但終究選擇了民主。在人類歷史上這兩種文明體系不斷碰撞,以中華法系的崩潰而告終。這應該就是中華法系的原點,其實也是大多大陸文明的原點。
原始社會究竟有無法律,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和法律學的研究者。
原始社會究竟有無法律,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和法律學的研究者。在中國法學界,圍繞法律的起源曾有過激烈的爭論,至今沒有明確定論。由於某些原因,我國法學的研究基本上是圍繞國家制定法來進行,法是隨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只有國家才有資格制定法律,原始社會無法等等,這些觀點已被我國法學界奉為不易之正宗,寫進了教科書, 傳授給學生。
筆者基於以下幾點考慮,認為在原始社會存在法。
其一,法律的產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孕育、演化過程,不能以國家作為法產生的"分水嶺"進行簡單的一刀兩斷,在國家產生前,已孕育著法的胚胎,國家的出現,更多地是為法提供了強制性、權威性和統一性,法成為一種有文字記錄的更加理性的機制;
其二,"凡社會該有其法",任何社會都必須有自己的規范,都有廣泛意義上的法。法是與人類社會機體相聯系的用以調節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社會機制,在任何社會形態中都存在著這種機制,而且都需要這種機制。在國家產生前,禁忌、習慣或習慣法就是這種機制的表現形式,充當了原始社會的法,因而,我們不能用現存的、成熟意義上的法觀念和法律形態去衡量、尺度原始社會的法;若如此,當然只能得出原始社會無法的結論。
一、禁忌:原始社會最早的法律——法律的源頭
禁忌(taboo),來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湯加島人的土語,意思為避免遭到懲罰,禁止用"神聖"的東西,禁止觸犯和接觸"不潔"的人和事。最早的禁忌是原始人對大自然充滿崇拜、畏懼而產生的,在人類社會形成的蒙昧、低級的階段,這時,生產力和認識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的思維相當簡陋和感性,是一種本能的"純粹畜群的意識",它們不能把自身與外在世界, 主體與客體,個體與群體,精神與物質區分開來,日月星辰的泯滅,春夏秋冬的交替,山川草木的枯榮興衰,人自身的生老病死,都會令原始人不可思議。自然界作為一種現存的、外在的、給定的存在物,對於原始人來說是一種變幻莫測, 既無法離開,又十分陌生、恐懼的世界。
當原始先民對外界超自然力(mana)的恐怖、畏懼無法解脫, 對日月星辰變化的疑慮和擔心無法理解,特別是各種矛盾纏繞他們又無法解決時,在生存本能的驅使和"萬物有靈"觀念的支配下,原始人為了避免災難、保護自己、控制自然,便由對超自然力神秘力量的篤信和敬畏而給它加上若干禁制。祈求通過自我的約束控制,鬼神的神秘力量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武器,從而避免可能遭至的厄運和懲罰,這樣就形成了最早的禁忌。禁忌一方面表現了原始先民對不可觸犯的萬物有靈的乞求和恐懼,另一方面則是原始民族消極地為自己規定的這也不準那也不行的規范准則。它被原始先民恪守不移,奉若神明,受到嚴格的遵守。有這樣一段話代表了我們的理解:"我們怕天地之間的一切精靈,所以天長日久,我們的祖先才定下這么多規矩;這是從世世代代的經驗和才氣中得到的,我們不知道,也猜不出原因在那裡,我們遵守這些規矩,是為了平平安安過日子,凡是不知道的東西我們都怕,身邊見到的東西我們怕,傳說和故事裡講的東西也怕,我們只好按老規矩辦,只好遵守我們的禁忌"[1]。
在各類禁忌中,無論是由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產生的禁忌,還是各種生產禁忌、行為禁忌、宗教禁忌等禁忌形式, 幾乎都有一種共同的功能和特性,即對人的本能行為進行限制,制止和預防潛在的危險,保護原始先民的生存,達到控制危害性自然力的企圖。可以說在原始社會,原始禁忌是一種最早、最特殊的規范形式,它扮演著法律的角色,事實上發揮著法律的作用,是階級社會法律的萌芽。正如德國著名學者馮特說"禁忌是人類最古老的無形法律,它的存在通常被認為是遠比神的觀念和任何宗教信仰的產生還要早。"[2] 法國學者倍松也說:"說得好聽一些,圖騰主義便是原始人民的憲法。"[3]
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是, 禁忌不僅是某一國家,某一民族的個別的、偶然的生活現象,也不是特定發展階段的暫時生活現象,而是幾乎伴隨了人類產生以來的歷史現象,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現象。這種現象在沒有國家和成文法出現以前,禁忌事實上也必然是人類最早的行為規范,是法律的源頭和種子,是原始社會的法,影響和支配著當時原始社會的各個方面。
(一) 禁忌具有法律的警示、扼制、保護功能
無論各類禁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提醒人們在生產勞動,婚嫁喪葬, 祭祀儀式時必須小心行事,千萬不能亂來。它就象一個"危險的符號"(這猶如現代法律中的禁止性,義務性規范一樣)隨時指令人們的行為模式。警戒人們採取禁止、迴避的方式盡量不與某些危險的事物相沖突或者發生接觸,一味地進行妥協、讓步、屈服,否則將導致災難,受到報應和懲罰。如納西族嚴禁任何人砍伐神樹,認為砍了神樹會刮大風下大雨;赫哲族外出打獵, 見燒火堆要磕頭,否則認為不順利;我國的苗人在圖騰禁忌方面就有八條,(1)祭祖祀社時,應參加者都須參加,應做的事都須做,不該做的事就不能亂來;(2)鼓石窟和鼓頭家供奉的祖像、木鼓、蘆笙、牛角等不準亂動;(3)鼓社的鼓醒鼓之前,不得亂動;(4)祖像到村寨看訪,各家要認真接待,不得怠慢,褻瀆;(5)藏木鼓的山上一草一木,都不得任意攀摘、砍伐;(6)從播種至吃新谷期間,禁止吹祿笙、敲鼓和鬥牛;(7)寨中敬奉的古樹和風景樹,要以神相待,不準褻瀆或砍伐;(8)過鼓社節後至蒙鼓的三年間,男女不得婚嫁。在我們最近對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祿春,江城的調查中,仍有大體穩定的禁忌慣例或規則,用以規范、約束人們 的信仰行為,如,父與女、母與子、翁與媳、 岳母與女婿之間在一些場合迴避的規矩。
如果說現代法律是以"明確、肯定、具體"的規范形式指引著人們的行為,且這種規范指引依據的是客觀、必然的現實, 來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方式的需要和統治階級的共同願望;那麼禁忌則是通過幾代人不斷傳承與重復,是被模式化了的在潛意識中帶有神秘的、傳統的精神觀念。依據這種精神觀念和想像的因果關系,相沿成習,充當了在原始社會,調整人類行為的功能,告訴了人們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並且人們也自覺地屈服於這種禁制,維護這種禁忌准則。
(二)禁忌具有法律的懲罰功能
在我國《禮記·曲禮》中記載"人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忌",這說明只有先了解了禁忌, 才可能避免麻煩或招受懲罰。《周禮》中也說"犯禁者,舉而罰"、"戮其犯禁者",一般來說,對觸犯禁忌者本身最常用的處置辦法是獻祭和懺悔,嚴重者族則實行鞭打、罰款甚或驅除村寨、處於死刑。如在埃及王朝形成之前 ,埃及人將鱷魚、山羊等被敬為圖騰動物,凡有殺害者, 概處死刑;"在南非有個野兔部落,倘若有人誤食了野兔肉,無論他是一般部民,還是酋長、顯貴,都要按照禁規敲掉他的若干顆牙齒。"[4] 在我國納西族,虎被認為是自己的祖先,如獵人打死了虎,輕者要受到鞭笞,重者要罰款,有的還要殺水牢。在舊西藏,禁忌匯入法典,具有法律一樣的約束力,違禁的處理方法與違法的處理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被判為"枇杷鬼"、"撒魂鬼"的女子,將受到最嚴重的刑罰——逐出村寨,其他如泄露村寨機密,屢次偷盜,亂倫行為等也將受到嚴厲懲處,或罰款或贖金抵罪。特別是隨後巫術和神判方式的出現,更強化了這種威懾、懲罰功能,在少數民族中,彝族的"畢摩",納西族的"東巴"、壯族的"師公"、苦聰族的"比莫"就是禁忌習俗的解釋者、 宣傳者和執行者,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權威和地位,景頗族的悶水、撈開水、煮米, 彝族的打雞、打牛、抱石塊等方式就是懲罰違反禁忌習俗者的表現。
這種被禁制的行為,向人們設置了無數條警戒線,雖然沒有任何文字上的公告,卻沒有人可以逃脫它。如有違反,就必須付出代價,遭到懲罰。有的學者將這種性能看作是人類刑罰系統的一個基礎,就不無道理。當然禁忌絕非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法律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它對社會的規范和調控,除依*人們對法的自覺遵守外,更多地帶有國家的強制暴力作後盾。而禁忌主要依*共同忌諱下的"自我扼制"的集體意識,*人們精神上自發的力量來控制,它是非理性和缺乏真實驗證的。它的約束力會隨社會的進步或生活的某些變化而逐漸削弱,會隨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而自動消失。
(三)禁忌具有法律的社會協調、整和功能
禁忌作為一種較低級的社會控制形式, 它是一種約束面最廣的社會行為規范。從吃穿住行到心理活動、從行為到語言,人們都自覺地遵從禁忌的命令;禁忌象一支看不見的手,暗中支配著人們的行為,起著一種社會協調、整和的功能作用,有助於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建立和延續。我國學者朱狄在他的《原始文化研究》中,總結、歸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將禁忌的功能、目的概述為以下幾條:(1)保護重要人物如酋長、祭師等,免受傷害;(2)保護弱小者如婦女、兒童和普通人等不受酋長、祭師等有力的瑪那(mana)所傷害;(3)預防由於扶模或接觸屍體,或誤食某種食物等所引起的危險;(4)保護一些重要 的生活行為如生育、成人禮、婚姻和性機能等免受干擾;(5)保護人類不受來自神的精靈的憤怒或力量的傷害;(6)防止個人的財產、莊稼、工具等被竊。顯然地,這些功能和作用為其後的法律所吸收,充實了法律的內容。可以說,對法律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一種承先啟後的過渡、推動作用。如調節食物分配、限制飲食本能的禁忌使人在質態上遠遠高於動物,亂倫禁忌和圖騰外婚制保證了人類社會秩序的穩固和種族的繁衍,其後法律中的禁止打豬、捕殺動物、禁止通*、實行一夫一妻制等無不是這種禁忌特性的縮影或擴張。
針對這種功能特性,弗雷澤明確指出"禁忌在很多場合是有益的,考慮到社會的狀況,法律的缺少和民風的剽悍,它可以相當不錯地代替一個政府的職能,並且使社會盡可能地接近有組織。"[5] 德國學者卡西爾也說過"禁忌是人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社會約束和義務的體系,它是整個社會秩序的基石,社會體系中沒有哪個方面不是*特殊的禁忌來調節和管理的。"[6] 因此,禁忌在繁衍後代、協調勞作,維系社會組織結構方面,都"和我們所謂『文明人'的生活中的道德、法律等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7] 可以說,法律是從原始的禁忌習俗中擺脫出來的,是在原始禁忌的母體內孕育成長起來的,當建立在錯誤的因果關系的認識基礎上的巫術、禁忌不能再直接調節重大的現實社會關系時,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復雜的接觸、沖突、矛盾,法律就產生了。據此,筆者同意任聘的觀點,即"禁忌成為原始社會唯一的社會有束力,是人類以後社會中家族、道德、文字、宗教、政治、法律等所有帶有規范性質的禁制的總源頭。"[8] 日本法學穗積陳重也曾說過"太朴(即禁忌)者,為人類至有制裁之行為規范之起源,法律實為此原始的規范之進化者也。"[9]
二、習慣:原始社會基本的法——現代法律的前身和盟芽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原始禁忌在實踐的傳承中會發生分化和變異,一部分禁忌將被淘汰、廢棄;一部分禁忌將為習慣所吸收(或者其本身就是習慣的一部分),經過一番揚棄和改造,融入其後的法律、法規中。著名學者鄭拯鐸指出:習慣"是從很古遠很古遠的時代遺留下來的原始的『禁忌'的一種。在古遠的時代是一種『禁忌'。到了後來便變成了禮貌或道德或法律的問題了。"[10]
可以肯定的是,習慣這種在人們生產勞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的共同的行為模式或行為標准,這種許多人在實踐中共信共行的規范,對法的產生和影響比禁忌更直接、更重要。在任何民族的法律體系中,習慣是一種"不僅最古老而且是最普遍的法律淵源。"[11]為此恩格斯曾指出"在社會發展的每個很早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況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12]
在原始社會,習慣反映和受制於社會與人類自身發展的雙重限制, 盡管它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盲目性、神秘性和受動性,與法律相比,在調整層次上低下,在調整范圍上狹小,然而它卻是人類對自身外部行為自覺調節的開端,是人對動物性超越歷史進程中了不起的勝利,比禁忌更前進了一步。種種理由表明,原始社會的習慣事實上已蘊藏著法的最一般規定,邏輯地構成了法的前身和萌芽狀態的的法,我們今天來看摩爾根在調查美洲土著民族時總結的幾種原始習慣制度,事實上就是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習慣制度。(1)氏族成員有選舉世襲酋長和普通酋長的權利;(2)氏族成員有罷免世襲酋長和普通酋長的權利;(3)氏族有相互繼承已故氏族成員遺產的權利;(4)在氏族內部不得通婚;(5)氏族成員有相互援助,保護和受屈復仇的義務;(6)氏族有給氏族成員命令的權利;(7)氏族有收養外人於本氏族的權利;(8)氏族有共同的宗教信仰;(9) 氏族有共同的墓地;(10)參加氏族大會。顯然地,這些習慣和制度已為後來的成文法律所吸收採用,構成了法的最一般的基本要素。特別是復仇和對復仇限定的習慣規定,更能說明法律的產生和演變。復仇最早是一種本能的自衛行為,但復仇的無度和濫用,必然帶來騷動和戰爭, 為了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就必須在實踐使用中作出限制, 如復仇程度只允准以同類同程度的損傷加於加害者;復仇的條件須經氏族部落團體批准;復仇的期間和次數只准對現在之侵害行為復仇;且復仇以一次為限。如此等等的習慣規定,以及賠償、差押等變通方法,已含有刑事審判,民事訴訟等因素,氏族及有關團體也實質上承擔著原始法官,原始法庭等社會職能。
根據習慣來調節社會關系,解決各種糾紛,在我國民族史的有關資料中,也能得到證實。如我國的鄂克溫族,在近現代仍保留著原始共產主義的習俗,他們由若干有血緣關系的小家庭組成叫做"尼莫爾"的游牧集團。他們一起游牧,互助互利,權利平等,共同選舉"毛哄達"和"嘎申達"各一人,管理族內的一切事務。"毛哄達"的主要責任是通過勸說,教育本族的成員。對屢教不改的成員則在氏族會議上解決。再如清代苗族地區,沒有本氏族通用的文字,不能形成統一的法規,《苗例》是苗族人世代相傳,年久而成的習慣警言、誡語,是清代處理苗民間輕微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法律依據,具有普遍約束力。景頗族的習慣法,它的行使是由轄區范圍內的最高領袖山官來負責,司法權操縱在山官手中,每當山官處理糾紛時,吸收寨中的頭人、長老和"董薩"參加,程序是:起訴人可直接到山官家,送上酒一筒申訴事由,山官決定評定理後,通知雙方評理的日期,整個評理過程採用民主協商方式,在裁決方式上,通常以交納賠償金的辦法代替懲治,如故意殺人罪,按習慣法一般不判償命,群眾認為:殺人本來已不是好事,再把活著的人處死,那就更不好了,按習慣法的規定,除兇手必須交給死者家屬若干頭牛償命外,還實行象徵性的同態賠償,頭顱要賠胡蘆一個,眼睛賠寶石兩顆,牙齒賠斧頭一把等。在我們最近對雲南邊疆少數民族習慣的調查中, 一些村寨至今仍規定了許多具有習慣法內容的規約,如不得偷挖亂撬別人的田水;不得盜別人豬牛;不得偷別人柴草、瓜果、疏菜;不得砍伐護寨林、風景樹等,這些規定具有大家必須遵守的法律效力,如有違反者,視其情節輕重進行處理。習慣和習慣法,作為法律的重要淵源,不僅在每個法律傳統里都存在,而且對法的產生有重大影響,是法律的前身或萌芽,這點我們將作如下理論分析。
(一)原始社會的習慣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共同體內, 由社會群體共同確定的社會行為規則,它是一代又一代通過模仿,權威和傳統的力量而沿襲下來的,從時間上講,它源遠流長,經過了長期社會實踐的檢驗,從內容上講, 它是在群體中統一而普遍適用的,人們彼此知曉,權利、義務清楚,習慣的這種規范性、統一性必將為法律所認可、吸收,也就是說,法律的產生制定必須在原有的習慣中尋找立足點,深深根植於習慣之中,法律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現象,不管其在歷史發展中如何豐富完善,表現為千姿百態的存在形式,都應該貫穿著一些共同要素和共同規定,從而成為法的一般本質和特性。我們不難設想當法律拋開用來鞏固社會,維持大眾利益的習慣時,法律就失去它本身的社會基礎和權威,就潛伏著失去效能的可能性。所以薩姆納認為"法律起源於或者說應該起源於民德,民德漸漸演化為法律, ——立法必須在原有的民德中尋找立足點。立法為了自強必須與民德相一致。"[13]法律運行的實踐也清楚表明, 違背習慣的法律不僅很難推行, 而且有可能成為一堆廢紙。美國著名法學家博登海默也精僻指出"在早期習慣法的實施過程中 ,大眾的觀點,慣例和實踐同官方解釋者的活動,始終是相互影響的。對早期社會生活中的基本法律模式, 甚至連權力極大的統治者都不可能加以干涉。"[14]
(二)著名歷史學家梅因曾說"在人類初生時代, 不可能想像會有任何種類的立法機關,甚至於一個明確的立法者,法律還沒有達到習慣的程度,它只是一種慣行。用一句法國成語,它還只是一種『氣氛'。"[15]正是得力於這種慣行或氣氛,保證了原始社會的和諧和有條有理,保證"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都把一切調整好了。"[16]霍貝爾在他的《原始人的法》一書中對北極地帶的愛斯基摩人、菲律賓北呂宋島的伊富高人、北美洲印地安人中5個民族的原始法進行了研究,認為"法律是無法從全部人類行為方式中截然分開來的","在尚無文字的人類文化中,我們稱之為原始法律,如果在剛跨進文明門檻的古代社會,就稱之為古代法律;在發達的文明結構中,我們稱之為現代法律。"[17]大量資料表明:習慣在經歷了由偶然到必然,由經驗到理性,由局部到全局的概括和上升,在經過自發到自覺的不斷總結積累,特別是發展為習慣法之後,已成為調控原始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普遍的一般的行為規定,歷史地發揮著類似法律的功能作用。
(三)原始社會的習慣除主要依*道德輿論的調節,公共權威的約束,自由平等的管理辦法維持、推行外,事實上,原始先民剛擺脫動物狀態,還帶有很深的動物獸性的痕跡,如亂倫的血緣婚制,母系血統與父系血統之爭, 不同氏族集團的沖突斗爭等,都不可能如我們美化的那樣美好、和諧,而是經常出現各種違背習慣的野蠻行為。因此,為了維持社會不致於崩潰,保證習俗把一切都調整好。必須賦予習慣以一定的強制性,由氏族集團或集團的代表以原始法官的身份行使原始的司法、審判職能,對於各種違背習慣的行為作出包括處死在內的嚴厲懲處。夏之乾先生在其著作《神判》中就指出"為了要有效地排除早期的血族相婚, 從而實行一系列兄弟和不同血緣的另一列姊妹之間的相互婚配,沒有一定的制約手段是不可能的,固此,必然會產生某種限制措施。同樣,為了保證集體的採集,狩獵和捕魚等生產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無一定形式的組織安排和紀律制度也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18]神判這種習慣法,實質上就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規范,它是在當時依*人類本身的智慧和力量,無法解決某些疑難糾紛時,不得不轉而求助於"神"的意志而加以解決的最高的和最後的判決手段。據《貴州通志·土民志》中說,在貴州苗區,對裁決不服,則駕鍋,用油米和水貯鍋,置鐵斧於內,柴數十擔,燒極滾,其人用手撈斧出鍋,驗其手起泡與否,為決輸贏憑天地神明,公斷有無冤枉。這表明, 原始社會的習慣並不是憑簡單的共同遵守,酋長的威信所能奏效的,習慣仍含有每種外部強制性,國家的出現,加劇了這種強制性,使法律帶有了明顯的強硬的國家意志性,對人人都有約束、強制力的習慣變成了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進行暴力強制的法律。雷德菲爾德曾對此總結到"如果解決沖突的具體辦法(包括支付罰金的數量)是由部落習慣根據不同案件的分類事先規定好的,那麼必須會產生一種不成文的法典。由習慣來確定受害人採取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論是用武力報復還是收取罰金),這樣就產生了法律程序的原始形態。"[19]
總之,法律與原始的禁忌、習慣在規范的性質上是一致的,從生物學的原理講,禁忌、習慣是孕育法律的胚胎或種子,缺少了它,法律不可能突發產生;從唯物辨證的發展眼光分析,禁忌、習慣是法律孕育的准備過程,禁忌、習慣作為法律的過渡橋梁和聯系中介,在法律形成演化的漫長過程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保證了社會從非准則性規范向准則性規范的遞進,正如弗洛伊德所說"隨著文化型態的改變,禁忌形成為一種有它自己基礎的力量;同時,也漸漸地遠離了魔鬼迷信而獨立,它逐漸發展為一種習慣、傳統而最後則變成了法律。"[20]
處於社會規范的大系統中,原始禁忌、習慣與法律的重要區別在於:禁忌、習慣是未得到立法者頒布的,或未得到受過職業的法官以書面形式加以闡述的;禁忌、習慣是無文字歷史的"共同規定",而法律則是有文字社會的理性選擇;禁忌、習慣是個體適應群體的生活模式和行為標准,而法律則是群體(指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對個體行為的調控和引導。我國著名教授楊坤就認為"法律的起源是和道德、宗教的起源同時的,即在原始社氏族社會階段, 但這時的法律還不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立法機構制定, 並由國家用強制的辦法保證執行的成文的行為規則,而僅僅是作為維持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用某種公共的強制辦法,保證使人人都按照一定的由傳統習俗逐漸自然形成的,不成文的行為規則。一般可稱為習慣法,這種習慣法開始是和道德、宗教混在 一起的。"[21]
法律取代原始禁忌、習慣,其根本動因、終極原因應歸屬於馬克思的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歸結於私有制帶來的經濟根源和社會對立所引發的階級矛盾,撇開這些深層次的根本因素,從本文的探析中,我們有理由認為:法律的產生還受到民族矛盾、文化管理矛盾等多種綜合矛盾的作用,它是氏族組織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社會管理需要,是原始禁忌、習慣無力駕馭、控制調節社會矛盾的結果。法律的出現,不僅有階級根源,經濟根源,而且還有重要的文化根源。在我國發法學界長期奉行,法只出自國家,只與階級社會、國家緊密相聯系這種一元化觀點不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法律產生的真正軌跡,拘泥於經典作家的某些個別論述,對法律是國家產生前還是產生後停留於書本上的爭吵、辯論,忽視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研究,都無助於揭示法律起源的真相。
* 原文發表於《法學研究》1994年第6期《法律的起源——從禁忌、習慣到法律的運動》,出版該書時略有變動。
[1] 轉引自《宗教與習俗》雲南人民出版社91年版第100—-101頁.
[2] 馮特:《神話與宗教》轉引自《圖騰崇拜與法的起源》《內蒙古社會科學》91年1期第60 頁或參見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86年版第32頁
[3] 倍松:《圖騰主義》胡愈之譯,開明書店,1932年版,第2頁
[4] 高明強《神秘的圖騰》江蘇人民出版社,89年8月版,第57頁
[5] 弗雷澤《魔鬼的律師》東方出版社,88年版 ,第20頁
[6]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頁
[7] 鍾敬文《中國神化之文化史的價值》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359頁.
[8] 任聘《中國民間禁忌》作家出版社.第14頁.
[9] 穗積陳重《法律進化論》第三冊,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第209頁.
[10] 鄭振鐸《原始崇拜綱要》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89年10月版第104頁.
[11] 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三聯書店,90年3月版第43頁
[12]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8頁.
[13] 羅傑.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華夏出版社第22頁.
[14]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華夏出版社,87年12月版第373頁.
[15] 梅因《古代法》商務印書館,84年版第5頁.
[16]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93頁.
[17] 霍貝爾《原始人的法》,貴州人民出版社,92年8月版,第4-5頁
[18] 夏之乾《神判》上海三聯書店,90年版第96頁.
[19] 羅德菲爾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90年版第39頁
[20] 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86年版第39頁
[21] 楊坤《民族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84年版第291-292頁
⑤ 劉濤老公是誰
回答:王珂(演員劉濤的丈夫)。
延伸:
王珂,男,1980年11月3日出生於山東煙,曾經的「京城四少」之一,知名女演員劉濤的丈夫。
2007年王珂與劉濤在電梯中邂逅,相識20天後兩人決定注冊結婚,並在2008年1月在北京斥資400萬舉行盛大的婚禮。
2014年9月6日凌晨1:39分,王珂深情發長微博,紀念和老婆劉濤結婚七周年。微博中,王珂自認從小頑劣,一時得志揮霍無度,身邊物品很少用過超一年,唯有劉濤讓他學會了長情,結婚七年不癢,但覺時光飛度。
⑥ 楊坤批完刀郎後,直指劉德華算不上歌手,如今的楊坤怎樣了呢
在娛樂圈,楊坤作為歌手因其獨特的聲音和超強的表現力而受到音樂愛好者的喜愛。但是,在他流行之後,尤其是近年來,他的一些言行逐漸被網民所討厭。一位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一個視頻。內容大致是某人在甘肅天水舉行了一場音樂會,楊坤當天以客人的身份出現在現場。組織者還安排楊坤在現場唱歌。當時,為了激活現場效果,主持人要求觀眾一致喊出楊坤的名字,反復喊出很多聲。但是,以下場景使楊坤感到很尷尬。主持人說:「我們必須楊坤,楊坤,再做一次」後,聽眾一致喊著:「劉德華,劉德華,面對如此尷尬的吶喊,楊坤當時低下了頭,的確有些尷尬。許多網友可能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楊坤出現在舞台上,但是觀眾喊著「劉德華」的名字。
令人驚訝的是,他沒有直接面對問題,而是問「誰是田震?我不知道」。當時,天真憑借「艷麗的玫瑰」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流行。他的「我不知道」這句話也讓網民吃了一頓美餐「哈哈」。當然,由於敢於講話的人,老年人和同齡人都被驚呆了,所以讓我們來為這個低三生。年輕的一代被頂級交通藝術家楊冪擊敗楊坤。楊坤在一次采訪中還對楊冪的演唱發表了重要評論,說:楊冪的現場表演必須是假的,因為如果他真的在唱歌,他可能不會唱歌。綜上所述,藝術家的知名度確實與力量有關。最初,楊坤在歌曲中很流行,但是在後期,他因不妥協的不受歡迎。也許楊坤真的在想他的生存方式。
⑦ 吐槽劉德華唱歌沒水準,繼蔡國慶後,又一位知名歌手大放厥詞,怎麼回事呢
天王劉德華的實力,不用我多說,大家肯定都明白。但是對於劉天王的實力卻出現了反對的聲音,第一位公開質疑劉德華的是蔡國慶。
蔡國慶在一檔節目上,竟然公開劉德華的唱歌功底不好,此話一出立即引發熱議。蔡國慶的名氣雖然比較低,但在圈中的地位真的是不一般,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了。但是,他這樣公開說劉德華唱功不好,也實在是有損對方的面子,也搞得自己下不來台,難怪會招來網友的罵聲。
第二位質疑劉德華實力的是楊坤楊坤與蔡國慶一樣,論資歷和地位是絕對比不上劉德華的。楊坤公開質疑劉德華的歌唱實力,說他唱歌沒有水準、沒有實力,都是靠嚎的。不出意料地,楊坤這樣的言語給自己招了黑,得到了網友的罵聲一片。還有人說楊坤早已沒有了名氣,這樣做無非就是為了蹭劉德華的熱度。
劉德華演唱實力天王氣魄其帶動的瘋狂號召力,當然還有人氣與實力,沒實力的人其紅的程度是不會太長的,而三十年已見證天王實力,先回味劉德華2004年重慶13萬人演唱會。
2004年劉德華的重慶演唱會,曾經造成重慶體育場內幾萬人座無虛席,而場外幾萬歌迷一起高唱《中國人》的輝煌場面。場內呼喊聲排山倒海,場外尖叫聲驚天動山城。許多成都歌迷赴重慶一睹劉天王風采,興奮之餘有遺憾:為何不來成都?這次,終於可以與偶像如此近,那一晚劉德華讓整個城市陷於瘋狂。
楊坤雖然在國內也屬於一線歌手,雖然也火了一陣,但從來沒有大紅大紫過,在我的印象中,除了那首《無所謂》,還是《無所謂》。他的歌曲更適合在酒吧裡面,烏煙瘴氣的,然後閉著眼睛,踩著煙頭,一張口,無所謂,誰會愛上誰,無所謂,誰讓誰憔悴。
反正怎麼說呢,他的歌比較小眾吧,而且是那種典型的公鴨嗓,要是有個哮喘病什麼的,本來就上不來氣,聽完他的歌,我看得需要輸氧。也就是說,楊坤給劉德華提鞋都不夠格。
⑧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
歷史名人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青面獸」排行17。
楊雄: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病關索」排行32。
楊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錦豹子」排行51。
楊春: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白花蛇」排行73。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
「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神話人物
楊回:即西王母。
楊戩:中國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人物,掌管天庭司法,即司法天神二郎神。
近代名人
楊秀清:太平天國傑出領袖之一,東王。
楊輔清:太平天國重要將領。
楊深秀:清末維新派重要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銳:清末維新派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守敬:清末歷史,地理學家,書法家。
楊子榮:東北人民解放軍牡丹江軍分區軍官。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抗日名將。
楊虎城:抗日愛國名將,「西安事變」發動者之一。
當代名人:
楊虎:上將,上海警備司令。
楊可權:某師部參謀。
楊懷:抗日名將。
(共產黨「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新中國三大楊姓上將,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時稱「三楊」。
楊尚昆:已故國家領導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開慧:新中國開國元勛毛澤東同志的夫人,1930年11月14,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的這首寫於1957年的詞《蝶戀花 答李淑一》,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詞中熱情懷念的「驕楊」就是他的夫人和戰友楊開慧。 也可以說,楊開慧在毛澤東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楊白冰:原名楊尚正,楊尚昆主席和楊闇公烈士的弟弟,原籍:重慶潼南,上將軍銜,曾擔任中央軍委委員兼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楊得志:原名楊敬堂,1911年1月3日生於湖南省醴陵南陽橋(今屬株洲)三望沖一個鐵匠家庭。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上將軍銜,1980至1987年擔任總參謀長職務。
楊傳廣:台灣體壇第一人,「亞洲鐵人」,十項全能運動冠軍獲得者。
楊利偉:航天英雄,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楊潔篪:外交部部長。
楊德昌:台灣著名電影導演,「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
楊朔:當代著名作家。
楊晨:央視著名主持人;又:著名足球運動員
楊琨:央視社教節目中心記者。
楊國強:當代企業家,「中國首富」。
楊樂:現代數學家,證明了「楊張定理」。
楊振寧: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主持人可愛教主。
楊紫瓊:馬來西亞華人影星,1992年成為亞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
楊坤:當代著名歌手。
楊睿智: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野手。
楊騏嘉: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投手。
楊松弦: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隊外野手。
楊博超: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二軍}隊捕手。
楊鐵梁:香港終審法院前任首席大法官
楊受成:香港企業家,英皇集團主席。
楊森: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民主黨成員。
楊孝華: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自由黨成員。
楊永強: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前任局長。
楊潔恩:香港無線新聞外電記者兼主播。
楊采妮:香港歌手。
楊冪:大陸演員。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
楊謹華:台灣演員。
楊千嬅:香港歌手。
楊宗緯:台灣歌手,星光幫成員。
楊恭如: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玉梅: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怡:香港藝人。
楊思琦:香港藝人,前任香港小姐。
楊愛瑾:香港歌手,偶像樂隊Cookies前任成員。
楊淑君:台灣女子跆拳道選手,代表出戰北京奧運。
楊雲: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威: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金閣:當代知名策劃人。
楊致遠:「世紀網路第一人」,雅虎創始人。
楊洋:大陸演員,新版《紅樓夢》中成年寶玉的扮演者。
楊蕊:大陸演員。
楊暑東:攝影家,占星家,職業經理人。
楊金貴: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經濟合作部副主任,跨國商務精英俱樂部秘書長,著有《微利時代-新思路決定新出路》等作品。
楊瀾: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著名主持人。
楊文平:設計師,及同名縣長。
楊雲超:網路工程師
楊洋:中國大陸新生代女歌手,2011年快樂女聲全國5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