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布景
Ⅰ 剛看了楚門的世界,歷史上有個楚門事件好像,我希望了解它
具體的你還是直接問網路http://ke..com/view/320.html?wtp=tt
我只黏貼了一部分過來
水門事件(The Watergate Scandal)指美國共和黨政府在1972年總統競選運動中的非法活動暴露後的政治丑聞。
水門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1972年6月17日有五個人因潛入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而被捕。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松政府為破壞選舉的進程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結果導致政府的幾個官員鋃鐺入獄以及美國歷史上破天荒出現的總統辭職。
在5個人被捕後幾天,前白宮助理小亨特和爭取總統連任委員會總顧問利迪即被指控犯有盜竊罪和竊聽罪。
1973年1月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地方法院首席法官賽里卡主持審訊7名被告。在7名被告中有5人認罪,另外2人由陪審團定罪。
Ⅱ 香港法院審判庭內不掛國徽嗎,為什麼
不懂,...........................................
Ⅲ 巴黎介紹
巴黎,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之稱。
巴黎位於法國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它橫跨塞納河兩岸,市區面積105平方公里,包括巴黎市及其周圍7個省的大巴黎區,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巴黎市人口230多萬,大巴黎地區人口約1007多萬,是法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今天的巴黎不僅是法國,也是西歐的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巴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作為法國的首都亦有800年之久,是一座古老的都城。最初它只是塞納河中的一座小島,島上只有高盧族巴黎西部落的村落,在此以捕魚為生,巴黎由此得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小村落不斷向塞納河兩岸發展。12世紀,卡佩王朝在此建都,從此巴黎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大城市。歷史上,巴黎為法國歷代王朝的都城,是歷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首都,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發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監獄的大門,從而開始了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大革命,後來,這一天便成了法國的國慶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階級舉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裝起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市區東部拉雪茲神父墓地的巴黎公社牆,就是公社社員們最後進行防衛戰而壯烈犧牲的地方。每年5月7日,法國的勞動人民紛紛到這里悼念巴黎公社的烈士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5年8月25日解放。今天,法國政府的許多行政機關、黨派團體,以及省級行政機構依然設在這里,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婦女理事會、國際刑警組織、國際能源機構、巴黎統籌委員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交流發展計劃、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等都設在巴黎。
巴黎的工業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的1/4;巴黎的工人數量約佔全國的1/5。汽車工業居全國首位,全國最大的雷諾汽車公司,就位於巴黎西南郊塞納河河曲地區。雪鐵龍和西姆卡汽車製造公司也設在巴黎,這三大公司的職工人數佔全國汽車工業職工人數的3/5,產量佔全國汽車產量的2/3。電氣和電子工業的產量佔全國的60%。化學工業的產量佔全國的30%。在輕工業中巴黎有傳統的服裝、化妝品、裝飾品和時髦傢具等,這些產品都享有世界聲譽。巴黎香水馳譽全球,有「夢幻工業」之稱,被法國人視為國寶。在世界市場成千上萬種香水中,最受歡迎的非巴黎香水莫屬。
巴黎的金融、證券、保險業十分繁榮。法國最大的國營商業銀行——巴黎國民銀行即設在巴黎。這里還有法國的金融中心,世界重要金融市場之一的巴黎金融市場,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每天有價值達天文數字的資金、證券在這里流動。
巴黎的商業興隆,商業總額約佔全國商業額數的1/3。各種大型市場、百貨商店、時裝店、飯店、餐館、咖啡館及其它服務機構遍布全城。歐洲最大的商場——四季商場就坐落在巴黎的拉德芳斯區。著名的巴黎國際博覽會創立於1904年,在愛麗舍田園大街上修建了漂亮的展覽館。1937年增建現代化的特羅卡德羅展覽館,形成一個可供常年開放的「博覽會城」。目前每年舉行時裝、機床、食品、化妝品等專業博覽會幾十次。另在布爾歇國際機場舉行國際航空展覽會,展出各型飛機200多架,成為世界最大飛機市場之一。由於博覽會終年不斷,每年額外吸引外國商人和遊客50多萬人,增加收入3億多美元。
巴黎是法國的交通樞紐,每天客流量達1300萬人次。全國的陸路交通都向巴黎集中,形成一個輻射式的交通網。巴黎市內現有7個火車站,既可以通往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和瑞士,也可以直達德國和西班牙。巴黎還是個國際航空中心,有5個機場,可飛往世界主要城市。巴黎還是歐洲最大的內河港,承擔農產品及建材、燃料等工業品的運輸。從東到西橫貫全市的深層高速地鐵與地面密如蛛網的公路、鐵路聯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交通體系。
長期以來,法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法蘭西文化,巴黎成為法國文化、教育的中心。創建於17世紀中葉的法蘭西學士院以及其它四大科學院都設在巴黎,巴黎還有許多學術機構、博物館、劇院等。巴黎集中了全國43%的技術人員和60~70%研究人員。有建於1253年的巴黎大學等許多高等院校,文化影響波及全國各地。在巴黎,各種形式文化藝術活動常盛不衰,在市內許多廣場都能見到青年學生和市民自發組織的小型音樂會。
巴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留下了許多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馬克思、列寧曾經旅居巴黎。中國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在20年代到巴黎勤工儉學,探求革命真理。巴黎南部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有一座三層樓房,20年代,周恩來曾經在這里居住過。1979年10月,法國政府為了紀念周恩來,在他的舊居掛上了大理石紀念脾,紀念牌上端鑲嵌著周恩來的半身銅像,銅像下面,鐫刻著6行金字,凡到巴黎的中國人,都渴望親眼看看周恩來的故居。
巴黎有街道6500條,總長1300多公里,其中最迷人的大街要算愛麗舍田園大街。該街貫穿市中心,與星形廣場相連,12條林蔭大道從廣場輻射出去,匯連巴黎的千街萬巷。廣場中央矗立著高48.8米、長45.5米、寬22米的凱旋門,牆面雕滿歷史名家圖畫,其中以「馬賽曲」組雕的場面最大。拱門內鐫刻著跟隨拿破崙征戰的386名將軍的名字,拱門下是無名烈士墓,長明燈終年不滅。
拉德芳斯區薈萃著各種造型、各種色彩的建築,行家認為,這里堪稱城市建築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現代化上乘建築的「露天博物館」。8座30層、20座40層的摩天大樓均為玻璃結構,無論在陽光下,還是在夜幕的燈光中,總是閃閃發光,燦爛奪目。名為「方舟」的辦公大樓是漢字的「回」字形,兩側及上部均為房間,中間透空,被稱作新「凱旋門」。
拉德芳斯衛星城在法國乃至世界經濟活動中都佔有一定地位,衛星城的20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租給了各行各業的600多家公司,10多萬職工在這里上班。法國20家大企業中的10家,世界前100家大企業中的11家在這里設有辦事機構。
塞納河右岸東部為工人、職員住宅區。西部是巴黎最繁華的商業和高級住宅區,環境優美,街道寬闊,許多大銀行、大公司、交易所、超級市場均設在這里。
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為著名的文化區,這里有建於中世紀的巴黎大學、國立圖書館等文化科學機構,也有近年來新建的高等院校。城北的蒙馬特區則為普通市民、勞動者的居住區,這里街道較狹窄,住房多半是舊式建築。
巴黎的標志——埃菲爾鐵塔,像一個鋼鐵巨人高高地聳立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畔,這座鐵塔是為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而建造的,以其設計師居斯塔夫·埃菲爾命名。埃菲爾鐵塔同巴黎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它是巴黎的象徵,是法國人民的驕傲。鐵塔周圍的市中心區為行政區,法國國家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外國使館均設於此,名勝古跡也十分密集。
位於凱旋門前寬敞的愛麗舍田園大街上的愛麗舍宮,歷來是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府所在地,它正好是在這條大街圓形交叉路口的東北方,與「大宮」(巴黎的藝術展覽館)隔街相望。愛麗舍宮始建於18世紀初,1718年落成。原是舉行舞會的活動場所,後舉辦過幾次大型博覽會,也曾用作外國首腦訪法時的宮邸。自1873年起作為法國總統府,至今經歷了20位總統。
盧浮宮是一座藝術寶庫,集中了世界文化藝術之精華。它位於塞納河右岸,始建於1190年,原是菲利浦親王的城堡,18世紀被查爾斯五世改為王宮。1793年法國大革命中,正式改為國立藝術博物館。到目前為止,盧浮宮共珍藏繪畫、雕塑等各種藝術品20多萬件,它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盧浮宮原是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之一。
Ⅳ 試分析美國電影各發展階段的特點
一、起源
有記錄的第二張捕捉並再現運動的照片記錄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拍攝的一組奔馬照片。在拍攝時,他將一組靜止的照相機擺於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發明家開始嘗試製作類似功能的裝置,以捕捉此類運動。
在美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就是最早開始製作這類裝置的人之一,他製成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但由於該裝置的專利實施很嚴格,致使早期的電影製作人只能尋找替代品。
在美國,最初只是在輕歌劇的間歇為許多觀眾放映電影。企業家的各種電影展示活動,促使了戲劇性電影製作的首次世界范圍性的嘗試。
在美國電影業發展的早期,紐約是電影製作的中心。位於皇後區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亞製片廠(Kaufman Astoria Studios)創建於無聲電影時期,那時馬克思兄弟和費爾茲(W. C. Fields)在那裡工作。
此外,曼哈頓的切爾西也是電影製片的主要場所。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瑪麗·畢克馥的很多早期電影也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氣候,好萊塢成為電影拍攝的更佳選擇。
二、好萊塢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他的演員團隊到西海岸去拍攝電影,演員包括巴蘭徹·斯威特(Blanche Sweet)、呂倫居殊、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等。
他們在洛杉磯市中心喬治亞街附近的一個空曠外景地開始了拍攝。當時,公司又決定開發新地區。於是他們又向北前進了幾英里,到達好萊塢。當時還是小村莊的好萊塢,非常願意讓電影公司在那裡拍電影。
之後,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傳記式情節劇,描述18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當時還隸屬於墨西哥。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的人員在好萊塢呆了數月,又繼續拍攝了幾部電影,才返回紐約。
當時是1913年,在聽說了該公司在好萊塢取得的成功後,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向西挺進,以避免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影製作工藝的專利費。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電影公司和好萊塢同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電影僅能在幾個美國的城市完成。
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電影製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因為那裡氣候溫和、陽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戶外拍攝,那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布景。雖然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的起始點眾說紛紜,但是格里菲斯於1915年拍攝的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電影詞彙,至今仍在膠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早期,當媒體還是新事物的時候,很多猶太移民在美國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臨街的五分錢劇院(Nickelodeon)中放映電影短片(劇院取此名是因為當時的門票價格為五分錢)。
一些年後,其中有抱負的電影人,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威廉·福克斯、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爾(Adolph Zukor)、路易斯·B·邁爾(Louis B. Mayer)和華納兄弟(即哈利、亞伯特和傑克)紛紛轉到電影製作上,很快就成為了新型企業,即電影公司的巨頭。
(當時還有一位身兼女導演、也是製作人和電影公司巨頭的人物愛麗絲·蓋·布蘭琪(Alice Guy-Blaché))他們為電影業的國際化奠定基礎;不過美國電影業常被指責為以美國為中心的偏狹觀念。
一戰後,一些歐洲導演恩斯特·劉別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朗、讓·雷諾阿,以及演員魯道夫·范倫鐵諾、瑪蓮娜·迪特里茜、羅納德·考爾曼和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等電影人紛紛來到美國。
他們加入了一個演員的自我發掘時代——在有聲電影誕生後,紐約城劇院的演員紛紛加盟了這個20世紀最受矚目的發展行業。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行業達到高峰期——美國影院每年上映約400部電影,每周有近9000萬美國民眾前去影院觀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國電影業」,出自美國漫畫家賽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升起。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使用維他風唱片機,同年5月,西方電氣公司旗下分部電器研究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ERPI)在電影配音方面獲得壟斷權。
有聲電影一方面的影響就是許多無聲電影演員接不到工作,因為他們多數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記不住台詞。1922年,美國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離開政壇,組建了前身為電影製作室組織的美國電影製片發行商協會(MPDAA),該協會在其退休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
有聲電影的發展早期,美國的電影製片廠發現他們的有聲作品不為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語國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時的同步配音技術仍相當不成熟。解決辦法之一是製作與之對應的外文版好萊塢電影。
1930年左右,美國公司在法國橋連城建立了一家電影製片廠。多個不同的電影攝制組在那裡分時工作,他們使用相同場地,穿著相同服裝,甚至絕大部分的場景也是相同的。國外的失業演員、劇作家、選秀比賽中的優勝者經過篩選後被派往好萊塢去拍攝好萊塢英語電影對應的非英語版電影。
這些版本的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高,由二流的只會講英語的美國導演執導,通常在晚上拍攝。西班牙語攝制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爾,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維爾·庫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內維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萊塢電影絕對可以和它們的原聲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驚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外文配音就變得很尋常了。
三、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是指從1920年代末,即無聲電影時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成千上萬部電影在此期間產生。其開始標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僅結束了無聲電影時代,同時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鬧劇、音樂劇、動畫片還是傳記片,好萊塢影片幾乎都遵循一個模式——每個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自己特定製片團隊。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於米高梅電影公司,艾佛瑞·紐曼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工作了20年,賽西爾·德米爾的電影大多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而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電影則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時,人們根據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該部電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聲稱「旗下的電影明星比天堂里的還要多」。每個電影公司的電影題材和獨特風格也使得人們猜到每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這一現象在今已不復存在。但是每部電影都與其他電影有著些許區別。
不像汽車製造者,拍攝電影的人都是一些藝術家。譬如,1944年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男一號的扮演者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爾考,而且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出自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海明威和該劇本改編者威廉·福克納。
在整個1930年代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米高梅主宰著電影市場,並擁有大量好萊塢超級明星。同時,米高梅也因創造了好萊塢明星制而備受好評。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珍·哈露、諾瑪·舒利亞、葛麗泰·嘉寶、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賓塞·屈賽、朱迪·加蘭以及金·凱利。
在這一時期美國電影業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製作了當時最成功的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創作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亂世佳人》,盡管在大蕭條時期,這部電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電影歷史學家對這一電影高產時期創作出的許多偉大電影作品都做出了評價。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製作了這么多部電影,並不是每一部都必須成為熱門。
電影廠可以在一部有著優秀劇本與相對不是那麼出名的演員的中等預算故事片身上冒險:而由奧森·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另一些情況下,像霍華·霍克斯、希區柯克及法蘭克·卡普拉等堅定的導演們為了達到他們的藝術理念,而與片廠進行「斗爭」。
1939年是片廠制度的鼎盛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在這一年發行,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驛馬車》、《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嘯山莊》、《天使之翼》、《異國鴛鴦》與《午夜》等。
黃金時代以來的電影中,現在被譽為經典的有:《卡薩布蘭卡》、《風雲人物》、《一夜風流》、原版《金剛》、《叛艦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紅河》與《大禮帽》等。
四、片廠制度的沒落
「小三」(環球影城,美國藝術家和哥倫比亞影業)沒有自己的劇院,拒絕分享同意裁判書。許多獨立製片人也對折衷和形成一個眾所周知的獨立運作電影製片人的體系,控告派拉蒙壟斷底特律劇院不滿意-因為派拉蒙通過控制演員,像鮑勃霍普,波萊特戈達德,維朗妮卡湖,貝蒂赫頓;
經紀人透露賓克羅斯比,艾倫拉德和長期為加里庫珀工作室工作的長期演員-自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五大電影公司沒有達到同意裁判書的要求,沒有發生重大後果。但是二戰結束後,在好萊塢反壟斷案中,他們作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主要製片廠電影院的所有權和影片發行是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結果,工作室開始釋放演員和技術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合同。好萊塢主要的工作室改變了電影的模式,因為每個工作室都挺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演員陣容和創新團隊。
這導致了逐漸失去特色,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倫比亞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電影公司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某些電影人,例如塞西爾B德米爾公司同演員的合同也是到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後或者電影使用相同的創意團隊,以至於德米勒電影無論是1932年製造還是1956年製造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模式。並且每年電影製作的數量隨著平均預算猛增而下降,在行業策略上標志一個重大變化。
現在工作室目的在於生產娛樂,而這種娛樂是電視無法提供的: 壯觀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還開始出售部分電影膠片庫給其他公司去銷售電視。到1949年,所有大型電影製片廠放棄了他們劇院的所有權。
電視也有助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下降,因為它打破了電影業在美國娛樂界的霸權地位。盡管電影業在19世紀50年代隨著長期政府檢查制度淡化,在未來電影中能夠獲得一些影響力。在派拉蒙反壟斷案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不再擁有電影院,因此致使美國影片能夠在美國電影院不需要審查制度。
這補充了1952年奇跡在斯泰因公司同約瑟夫威爾遜事件的決定。 美國最高法院改變了其早期的立場。從1915年的相互電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業委員會的案件中,陳述了電影是藝術的形式,有權保護第一修正案;美國法律不再審查電影。
到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脅檢查後,其現在極大侵犯了美國電影協會,證明准則的起源已經同電影分級制度一起結束了。
五、新好萊塢和後經典電影
後經典電影這詞用來形容新好萊塢變化的故事敘述方式。人們認為新的劇本與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觀眾在經典時期培養起的期望:打亂的年份,以結局出人意料為特色的故事情節,主角與反派間模糊的台詞。
後經典故事敘述的本質展現在黑色電影中,如1955年《無因的反抗》,以及希區柯克情節支離破碎的《驚魂記》。
「新好萊塢」一詞用來描述新一代電影學院培養的導演的崛起。他們掌握了六十年代歐洲發展起來的技巧。1967年電影《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電影重振的開端,也意味著此後新一代電影,在票房上能夠取得成功。
好萊塢一直堅守製片人中心制的原則,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開創了導演和製片人融合的趨勢,形成導演資本制。
同時擔任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盧卡斯、布萊恩·德·帕爾瑪、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萊德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向電影歷史致敬的影片,並發展了現有的電影體裁與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們的電影不僅受到好評,還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萊塢電影,例如邦尼與克萊德,逍遙騎士是成本較低的影片,沒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各自憑借《教父》,《大白鯊》以及《星際大戰》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有助於現代大片的產生,也吸引製片廠更加關注製作更多大片。
這些年輕導演的更多投入並沒有帶來好處。通常,他們把時間表排的太滿,預算超支,因此導致自己或攝影棚破產。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科波拉的《舊愛新歡》,最典型的是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單是這部影片就使美國聯藝電影公司破產。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4)法院布景擴展閱讀:
今日好萊塢
一、運作特色
好萊塢電影常會有透過片廠(電影發行商)與製作人簽約合作的方式,分別讓片商負責販售的通路,而製作人則專注於電影本身,出產行銷全球的大型製作影片。
二、敘事美學
在好萊塢影片的劇情鋪陳,少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其主題多是可跨文化傳播的高概念電影,這樣的作品因為主題符合主流市場,故全球都容易推銷。因此現在好萊塢也成為世界許多地方電影的代名詞。
雖然此類電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評論者批判若獨尊高概念電影,會造成電影敘事風格如出一轍,了無新意,「是一種商業化和專斷化,最終將導致多樣化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全球霸權,負責任的電影人和批評家應該讓眼光超越好萊塢,建設多元的電影模式」。
三、產業規模
美國因為電影相關的文化產業,造就了許多的工作機會與龐大的商機。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電影業造就的就業總數超過220萬人,其中約有70萬名為直接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另外150萬名為間接受雇支援電影製作工作的各種人員,2012年美國電影業收入為107億美元。
Ⅳ 香港法院審判庭內不掛國徽嗎,為什麼
香港有司法獨立和最終審判權,與大陸法院這邊兩不相涉
香港法院又是英美法系,與我們這邊黨領導不一樣吧···
Ⅵ 李楓郭敬明案件是怎麼回事
詳細事件經過如下:
2017年8月21日,李楓在微博發出千字長文,宣稱郭敬明曾經騷擾他,他已經向相關部門舉報。而且不只是他,郭敬明常常騷擾男性同事。可惜,除他之外的人,害怕郭敬明報復,全部都敢怒不敢言。李楓的言論一發出,郭敬明就接到大批記者的采訪電話,連郭敬明的好友陳學冬都無辜躺槍。李楓知名度大幅度上升。
2018年,北京海淀區法院對李楓郭敬明一案進行一審,法院認為郭敬明的指控缺乏罪證,駁回起訴。郭敬明不服,提起上訴,由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進行二審。
2018年9月6日,北京法院審判信息網公布《郭敬明與李楓誹謗二審刑事裁定書》。終審裁定:駁回郭敬明的上訴,維持原裁定。
(6)法院布景擴展閱讀:
郭敬明上訴理由為:
原裁定認定指控「缺乏罪證」的事實認定明顯錯誤,其已向原審法院提交了足夠罪證;原審法院不向他釋明哪方面證據不足,需要補充哪方面證據,不具體詢問他是否可以補充某特定方面證據,即駁回起訴,限制了他正確行使舉證權利,程序嚴重違法;他提交了足夠證據,被告人犯罪事實清楚,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原審裁定駁回起訴剝奪了他遭遇侵害時的司法救濟權,程序嚴重違法。
Ⅶ 他是向華強惹不起,王思聰也不敢碰的明星,被圈內人稱為太子爺,他是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娛樂圈也有這樣一個江湖,沒有背景沒有實力的人就只能被別人欺負,有實力有背景的人就可以隨意欺負別人,比如說在娛樂圈中出了名喜歡揭別人短的王校長,就是因為自己有一個好爹,沒有人敢動前中國首富的兒子。可是遇到那種真正有背景有實力的人,王思聰也是不敢說話,比如說娛樂圈中的陳楚河,就是一個讓王校長不敢說話的人。
如今的陳楚河,儼然是很多人口中的佛系青年,有好劇本了就演演戲,沒有好劇本的時候就過自己的小生活,雖然他不像胡歌那樣非常的紅,可是在大家心中也有很重的位置,他如今的生活狀態確實讓人非常的羨慕,娛樂圈中的那些年輕演員,確實可以多像他學習。
Ⅷ 誰有前幾年四川編導藝考的題
四川藝考編導真題訓練--商業電影
商業電影是什麼?
神奇瑰麗的第七藝術—電影,在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顯示出越來越鮮明的大眾文化特點,娛樂功能更強,商業色彩更濃.作為美國商業電影的象徵,好萊塢電影的運作模式幾乎影響了全世界的商業電影,其中包括了已經形成自身獨特娛樂法則,在世界電影之林占據一席之地的香港電影,而大陸電影,也在商業電影的入口頻頻試探,努力的用大眾文化時代的潮流來沖談政治宣教的色彩.對於大眾文化時代商業電影策略的研究,我們也遵循了這樣一個由遠及近的路線,從好萊塢的傳奇電影帝國,到中國香港富有個性的電影工業,進而關照祖國大陸商業電影的萌動,力圖從三者的聯系和區別中總結出現代商業電影具有參考價值和借簽意義的策略,豐富大眾文化時代的理論研究.
1,大眾文化時代的商業電影典型---好萊塢式
好萊塢,作為美國電影的象徵,在電影的歷史演講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有著娛樂機器之稱的好萊塢,歷經百年而盛名不衰,並以一種更加商業化的面目主宰了當代世界的影壇它的發展過程和運作模式,本身已經成為世界電影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引入大眾文化時代商業電影傳播策略研究的不二途徑.盡管電影的藝術和商業之爭並未在好萊塢的實踐中得到協調解決,但電影的娛樂功能及其對大眾文化的適應無疑在好萊塢身上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1)百年風華好萊塢
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誕生於20世紀初的電影專利公司.這種拖拉斯企業的成立,以絕對的壟斷地位包攬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每個環節,從膠片生產,放映設備製造到影片製造,發行和放映等等.第二個階段始於1918年,美國法院正式判決電影專利公司違反反壟斷法,從而造就了取代電影拖拉斯的好萊塢的製片廣體系.製片廣體系的崛起以威廉姆福克斯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和阿道夫楚克的派拉蒙公司的代表.事實上,製片廣體制的核心依然沿壟了電影專利公司的傳統,集製作,發行和放映於一身,並對這種體制不斷加以完善,如派拉蒙公司實施的影片發行的州權益發,明星制度的確立,對影片首輪放映的壟斷等等.因此,在1948年著名的派拉蒙裁決中,美國法院再次運用反托拉斯法案,迫使八大公司必須放棄製作,發行和放映中的一環,於是各大製片廠紛紛轉為發行公司.這一裁決敲響了製片廠體制的喪鍾,也標志著好萊塢的發展進入了綿延至今的第三階段.權力的分散,製片廠的衰退不僅沒有阻礙好萊塢發展的進程,相反倒給提供了一種新的活力,這種活力在某種意義上促成了20世紀60年代新好萊塢電影的出現.
好萊塢不同時期的發展,都與世界各國精英的參與有關.換句話說,好萊塢的產生與繁榮,本來就是全世界電影精英整體的功績.美國是一個集大成的移民國家,其電影王國更是薈萃了世界各國藝術家而逐漸形成的.
當今的好萊塢,已經構建起整體性的現代化運作機制和宏觀而周密的資本運營方略.它形成了獨立製片人制度,建立起擁有龐大覆蓋的院線體系,它用高投入的宏大宣傳展開營銷戰略與策略,它一類型化,工業化,方式來創作影片,同時也推崇不拘一格的多元化創作格局,它對世界電影市場的重視與難以仰制的融滲等等,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並將繼續影響全世界電影產生業的發展方向和運行模式.
2夢工廠的商業生產
好萊塢是一個製造夢幻的工廠,一台生產娛樂的巨大機器,它的生產過程充滿了傳奇色彩,同時也具有突出的工業生產特性.在好萊塢電影史中,類型片占由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類型化正是好萊塢電影的典型風格.形形色色的類型片,滿足了人們不同娛樂,審美需求的口味,給早期的電影觀眾更多的選擇餘地.人們所熟知的類型片有動作片,西部片,恐怖片,科幻片,歌舞片,喜劇片,劇情片,等等.
(1)電影審美需要的細分—類型片
在好萊塢,類型電影就是影片標准化生產的規范.按照傳統的說法,類型片一直是基於復現的人物,主題,布景,情節和圖像來界定的.各種類型片都有自己固定的程式和視覺元素,導演只能在類型的藝術慣例的規范和指導下,不斷復制組合形態特徵相似有合乎既定價值取向的影片,這些方式十分容易形成重復,模仿,復制和批量生產.雖然正是類型片的這些特性招致了人們對好萊塢電影非藝術性,非獨創性的批評,但它成功地滿足了大眾的文化興趣和偏好.相反,如果某些題材和處理方法不適應觀眾所熟知,所喜好的類型的要求,就可能冒商業上失敗的風險.正如好萊塢製片人兼導演約翰福特所說,對應於一個導演說,存在著需要遵守的商業規則.在我們的職業里,一次藝術的失敗算不了什麼,一次商業的失敗則是一個判決.
在好萊塢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電影的生產是以大批量,按配方,低成本,流水線的方式進行的,影片基本上是單一類型,很容易進行定性和分類.而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許多難以按單一類型劃分的影片紛紛出爐.在這些影片中,以往分屬不同類型的元素混合在一起.眾多電影元素的混雜使用,打亂了觀眾的固有欣賞口味,帶來了新鮮和獨特的刺激,把類型片帶人到另一個翻天地.
這樣一些難以定論而又富有新意的代表性類型片,他們的共同特點在於既保持了類型片的個性特點,又緊隨著電影藝術和技術的發展吸納了更多的新鮮元素和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充滿了求新變的探索精神和商業意識.
3星工廠---大眾崇拜的工作坊
在大眾文化中,明星這個符號,本身就具有非同一般的輿論價值和大眾吸引力.而在好萊塢的工業坊里,明星也是一種可以製造的產品.通過有意識計劃的宣傳和輿論手段,好萊塢成功地推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名詞那個品牌.好萊塢不僅是製造夢幻的工廠,也是催生明星的基地.
(1)影片的造星運動和明星的票房效應
好萊塢,特別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是製造夢幻的工廠,是培育明星的園地.在好萊塢電影和公眾場合露面的是電影明星,製片人則扮演了幕後英雄的角色,只是在後台安排籌劃的一切.藉助電影的自身影響力,加上大量的廣告和宣傳,在這些偶像周圍創造出了一種傳奇的氣氛,幫助他們在大眾文化中建立起至高無上的地位.好萊塢的明星制是其市場營銷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明星制度是好萊塢征服世界的基礎.
結論
可以說,傑出的導演,製作人,編劇等等,是好萊塢的另一類明星他們的活動通常在幕後,但好萊塢星光大道的熠熠星輝也掩蓋不了這些接觸影人的光彩和鋒芒.他們不僅在好萊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商業神話和電影奇跡,也在商業和市場的空間里,為藝術電影的生存保留了一塊自由領地,展示著他們突破好萊塢商業模式的慾望和能力.
走進21世紀的好萊塢,開始想世界各地派出了自己的代表,經理人,推銷商以及藝術家等等,力圖在新的全球化潮流中,更迅速,更有效,更完美的控制全球電影市場.當好萊塢的勢力和觸角伸向全世界的電影市場,人們的態度已經不能簡單的停留在批判後者褒揚的層面.好萊塢的娛樂法則和商業模式,對於全世界電影市場的發展,包括中國香港地區電影咯大陸電影,都是具有相當的借簽意義,值得深刻地探研和學習.
Ⅸ 我想找一部電影,內容是一個男孩從花里提煉香味製造香水的故事
片名:《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英文片名: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國家/地區:德國 法國 西班牙
區域:歐美
類型:劇情
導演: 湯姆·蒂克威Tom Tykwer
主演:阿倫·瑞克曼Alan Rickman 達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 本·威士肖Ben Whishaw 瑞切兒·哈伍德Rachel Hurd-Wood
分級:美國R
上映時間:2006年9月14日
因為這是一部演義人性,社會,理性與感性非常透徹的的作品。且片中所內含的東西激發人深思,每一個看過《香水》的人對這部電影都會有一個不同的理解層次。電影通篇彌漫著神秘且誘人的氣息,時而讓人心顫時而讓人為它熱血沸騰。電影誇張離奇的情節都要歸功於《香水》小說的作者非同尋常的藝術表現手法,與本部電影導演:湯姆.泰克維爾 Tom Tykwer 精湛的拍攝技藝分不開的。電影中配樂更是妙不可言,世界頂級交響樂團之一(柏林愛樂樂團)為此配樂,完美的襯托出電影詭異奇幻的色彩。電影的主演更是明星聚集,老牌奧斯卡影帝:達斯丁.霍夫曼—Dustin Hoffman,著名電影演員、導演:艾倫.里克曼—Alan Rickman,聯合出演為本片增色。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藝術影片。
能夠看懂這部電影,就說明對人生有了很深的感悟,他是一部揭露人性本質東西的電影,我常常說不要在臉頰上流淌著格雷諾耶的眼淚,在整部電影始末,主人公僅掉過一次眼淚,只一次。而這次落淚之後,他似乎明白了什麼,所以追逆著自己第一次來到人世間時的記憶將自己的生命終結了。如果朋友你讀懂了他的眼淚,這部電影也就明白了大半,並且對人性對現在的社會也會有一層很深的感悟了。
其實這部電影根據1985年暢銷小說《香水——一個殺人犯的故事》得來,是由德國作家聚斯金德所著。是一部揭露人性,布滿了人生哲理的作品。讓人品味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小說《香水》沒有浩瀚 的篇幅,他的結構嚴謹,共四章五十一節,段落分明,敘述清楚,小說用了巴爾扎克式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筆調,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地把主人公格雷諾耶請出來,他於1738年7月一個炎熱的一天出生在臭氣熏天的宰魚攤旁,他一出生就被母親丟棄在臭魚攤旁爛魚肚腸垃圾堆里,他的哭聲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也把棄嬰的母親推上了斷頭台,開始了他的人生之旅。嬰幼兒時代舉目無親,八歲就被加拉爾夫人賣給製革匠家像牛馬一樣幹活;第一次殺害少女並攝取其香味,為香水製造商巴爾迪尼重振香水業;徒步南方,在荒山過了七年的穴居生活;在生產香水的名城格拉斯當伙計,期間殺害了25名美麗的少女,取得她們的香味製作香水,1766年被判死刑卻因香水的神奇功效使他死裡逃生,次年(又是這年最熱的一天)返回巴黎被人分屍吃掉。在作家筆下,格雷諾耶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多次奇跡般地活下來「他有抵抗力的細菌那樣頑強,像扁虱那樣容易滿足,它安靜地停在樹上,靠著它在幾年前所獲得的一小滴血維持生活。」他天生地先天不足,相貌醜陋、凶惡,有強烈的復仇意識;他身上沒氣味,卻天生具有靈敏的鼻子,能夠識別世上的一切氣味。他殺害少女製造他想要的迷人的香水,供自己使用。僅僅一滴香水就使刑場上包括行刑者在內的所有人神魂顛倒,把他當作救世主,也因為一滴神奇的香水,使他被眾人千刀萬剮分屍而死,這個仇視人類,夢想在氣味王國里成為主宰的格雷諾耶最終從地面上消失,不剩一根頭發。小說的最後作家描寫道:「這幫野蠻人吃完人肉後又聚集在營火周圍,沒有哪個說一句話。這個或另一個在打嗝,吐出一小塊骨頭,輕輕地咂舌頭,用腳輕輕地把藍外衣剩下來的破布踢到火里,他們大家都有點窘,不敢相互對視。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已經參與了一次兇殺或者一種別的卑鄙的犯罪行為。但是把一個人吃掉?他們想,他們絕不會做出如此殘酷的事。他們感到驚奇,他們竟會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奇怪自己 非常難堪,卻沒有發覺有過一點壞心眼。正相反!盡管他們的胃裡不好受,他們還是覺得心裡是完全輕松的。在他們陰沉的靈魂里,突然變得那麼輕松樂觀。在他們的臉上,表現出一種童話般的、柔和的幸福光輝。他們或許是因此而羞於抬起目光和相互對視吧。
當他們後來敢於這么做,起先是偷偷地、後來則完全公開地相互對視時,他們不禁破涕為笑。他們感到特別自豪。他們第一次出於愛而做了一點事情。」
個人補充兩點:1.格雷諾耶回去那個小城,全城人都恨他,都要看著他死。--這個在片頭已經上演過。那種叫囂。那種痛恨。
可是,Grenouille把香水通過手絹點在自己的大動脈上。他用這瓶完美香水迷惑了所有人。
前調:人們感動地拜他,覺得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人;
中調:人們迫切需要他的香味,得到時幾乎要昏厥;
最後,他散那塊滴了香水的水帕出去。
尾調:人群全像著了魔一樣,開始脫衣,開始亂倫。有異性也有同性,甚至三人,甚至神父。
我不喜歡這個鏡頭
2.影片最後格雷諾耶被眾人吃掉的鏡頭,讓人感覺是生化危機,不好
Ⅹ 急!CCTV6放過的一部美國電影!
音樂劇《安妮》來自 Harold Gray 在報紙《芝加哥講壇》上連載的漫畫《孤女安妮》(Little Orphan Annie)。這部漫畫由1924年開始到1964年 Gray 去世停止,橫跨了4個時代,是美國漫畫史上一部相當有成就的漫畫。據說 Gray 本來想要以一個男孩子為主人公,所以連題目也是《孤兒奧托》(Little Orphan Otto),可是他發現在報紙上以男孩子為主角的漫畫太多了,於是才改為女孩子。20年代的漫畫和現在的大不相同,那時候的漫畫遠比現在占的篇幅大,而且,也不一定是四格的,有時候,一天的篇幅能佔一大頁,可以講述相當詳細的故事。而安妮的故事也非同尋常,這個善良勇敢的女孩子接觸過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物,也憑著她的機智與各種惡勢力斗爭,從不實際的社會改良家,到無惡不做的政客,從黑社會上的歹徒到納粹軍官。她的故事裡也有些超自然的東西,比如鬼,矮人,還有「已經活了幾百萬年」的安牡先生。開始安妮的旅行只有大狗作伴,後來,「爸爸」出現在漫畫里。這個「爸爸」並不是安妮的親生父親,他叫 Warbucks 先生,是個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從某種角度來說,他與安妮都是同一種人,既是以自己的努力自強不希而成功的人。在漫畫里,Warbucks 先生收養了安妮不久,就因為戰爭而離家從軍,而後安妮的歷險仍是由安妮自己完成。
在幾部相當成功的百老匯音樂劇之後,劇作家 Leonard Starr 根據漫畫編寫了《安妮》的劇本。不過,音樂劇的故事比漫畫簡單的多,它從安妮離開孤兒院開始,到被Warbucks 先生收養結束,是一個充滿歡樂和冒險的喜劇。在1979年4月21日,《安妮》首次於紐約的艾文劇院(Alvin Theatre)公演,一共演出2377場之後才結束,是七十年代百老匯演出時間第三長的音樂劇。而這出劇,在當年的托尼獎上更拿了7個獎項之多。
人物
安妮 Annie 孤兒院的女孩,十一歲。
沙子 Sandy 安妮遇到的狗。
沃巴克斯 Oliver Warbucks 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邀請一個孤兒到他家裡過聖誕節。
格瑞絲 Grace Farrell 沃巴克斯的女秘書。
悍妮甘小姐 Miss. Hannigan 孤兒院院長,一個老小姐。
魯斯特 Rooster Hannigan 悍妮甘小姐的兄弟,一個混混。
莉莉 Lily 魯斯特的女朋友。
玳希 Tessie 孤兒院的女孩,十歲。
凱特 Kate 孤兒院的女孩,七歲。
珠萊 July 孤兒院的女孩,十三歲。
達菲 Duffy 孤兒院的女孩,十三歲。
摩麗 Molly 孤兒院的女孩,六歲。
派泊 Pepper 孤兒院的女孩,十二歲。
艾森豪維爾 Franklin D. Roosevelt 美國總統。
劇情
第一幕
1933年12月11日 - 19日
凌晨三點鍾,紐約市立孤兒院的女孩寢室里,六個女孩子在冰冷刺骨的屋子裡睡著,她們是六歲的 Molly (摩麗),七歲的 Kate (凱特),十歲的「愛哭鬼」 玳希 (Tessie),十二歲的勇敢的 Pepper (派泊),十三歲的安靜的 July (珠萊),還有十三歲的胖胖的 Duffy (達菲)。摩麗忽然從惡夢中驚醒,叫著媽媽,其他的孤兒們被吵醒,然後互相爭吵起來。這時,十一歲的安妮提著水桶從外面跑進來。她被孤兒院女孩部的主任 Hannigan (悍妮甘)小姐罰去清潔宿舍剛剛回來。安妮安慰摩麗,摩麗要求她念念安妮父母留下的紙條,派泊提醒大家安妮的父母還留下了半個銀制的項鏈綴,而且,日後他們會帶著另一半來找安妮的。安妮給摩麗唱起了自己想像中父母的樣子,因為她從未見過他們(Maybe - 也許)。想到父母,安妮決定要逃離孤兒院,可惜,當她裝好了行李要走的時候,被悍妮甘小姐發現了。凶惡的悍妮甘小姐命令所有的孤兒刷地板,整理被褥,作為安妮逃跑對大家的懲罰。孩子們說才四點鍾,但是悍妮甘太太根本不聽。孩子們在做工的時候,抱怨她們生活的艱難(It's A Hard Knock Life - 艱苦的生活)。
早上,洗衣鋪的 Bundles McCloskey 來到孤兒院收臟衣服,在他和悍妮甘小姐調情的時候,孩子們把安妮藏在他的大衣服袋子裡面。於是,安妮逃出了孤兒院。
在孤兒們為安妮成功離開而慶祝的時候,悍妮甘小姐到警察局報了警。
安妮在街上走的時候,她看到了一隻被捉狗人追逐的野狗,她救了下了野狗,唱起了"Tomorrow" (明天),因為她知道她和狗的未來都將是比現在要好的。她們遭到警察的盤問,為了向警察證明這只狗是她的狗而不是野狗,安妮管狗叫「Sandy」(沙子),而狗居然就聽話的跑到她身邊來。她們從此就成了配合默契的搭檔。
安妮來到 Hooverville,這是在大蕭條時期無處可去的窮人在橋下用廢料建的貧民窟。在這里,因為大蕭條而失去工作、積蓄、和房屋的人們在屋外點火做燉湯,他們唱著他們的困境,而且認為是前總統 Herbert Hoover 的政策導致了經濟蕭條(We'd Like to Thank You - 我們可得謝謝你)。這群人待安妮很和氣,還把自己的燉湯分給安妮和沙子吃。安妮想讓他們高興起來,她告訴他們生活還會變好的。大家被警察的到來打散了,人們都躲回了自己的茅屋,安妮和沙子也逃開了這是非之地。
在孤兒院,悍妮甘小姐給孤兒們講述她對生活的不滿,以及照顧這些小女孩兒們的艱難(Little Girls -小女孩兒們) 。之後,她聽起了廣播里的肥皂劇,聽到一半,警察帶著安妮回來了。悍妮甘小姐正要懲罰安妮,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把她打斷了。來的人是 Grace Farrell (格瑞絲),是億萬富翁 Oliver Warbucks (奧利弗·沃巴克斯)的私人秘書。她這次來,是因為沃巴克斯讓她選一個孤兒參加他的聖誕舞會。安妮十分想去,但是悍妮甘小姐用盡法術不讓她去,甚至不惜告訴格瑞絲安妮是個愛說謊的酒鬼。可是,格瑞絲一開始就看中了安妮,決定帶她回去,她堅持讓悍妮甘小姐簽寫了合適的單據,然後帶著安妮上了外面等著的加長豪華汽車。
格瑞絲帶安妮到了沃巴克斯的豪宅,並且帶她見了房子里的傭人們。安妮對房子里的一切驚嘆不已,而傭人們也待她十分親切(I Think I'm Gonna Like It Here - 我想我會喜歡這里)。這時,沃巴克斯回家了,他是在全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當前的經濟危機里也是個關鍵角色。他一向眼裡只有工作,安妮的到來令他十分不滿。他要求的是個男孩,而且,對於對待女孩子有點不知所措。可是,安妮的勇氣與性格又讓他想起自己當年白手起家的狀況,於是,他決定當晚不工作了,而是帶安妮去看了場電影,喝了汽水,又坐著計程車在中央公園轉了幾圈。和沃巴克斯還有格瑞絲一起在計程車里,安妮發現她自幼生長的紐約變了一個樣子,(N.Y.C - 紐約市)。晚上,安妮由於疲倦而睡著了,沃巴克斯把她抱回家。當他們離開時代廣場的時候,忽然沙子出現了,原來他從安妮被警察帶走後就一直到處找她,於是它跟著安妮到了沃巴克斯的家。
第二天,格瑞絲到孤兒院,告訴悍妮甘小姐沃巴克斯已經決定收養安妮。她正要離開的時候,悍妮甘小姐的弟弟,Rooster (魯斯特)和他的女朋友 Lily (莉莉)也來到了孤兒院。魯斯特是來向姐姐借錢的,但是被悍妮甘小姐拒絕了。魯斯特為她唱起他們母親曾經唱給他們聽的催眠曲(Easy Street - 容易的路),兩個人都開始哀嘆自己的命運坎坷。悍妮甘小姐告訴魯斯特,安妮從此要交上好運了。
沃巴克斯在電話上和美國總統 Franklin D. Roosevelt (艾森豪維爾)講話,一個從昂貴的珠寶店 Tiffany & Co 到來的包裹給送到了家裡。包裹裡面是一個銀制的項鏈綴,沃巴克斯告訴安妮,這是他送給她的禮物,並且,他要收養她。可是,安妮並沒有像他預想的歡喜雀躍,而是哭了起來。安妮告訴他自己對親生父母的憧憬,還有那一半項鏈綴的故事。沃巴克斯聽完,不但沒有責怪安妮,反而命令部下展開尋找安妮父母的工作(You Won't be an Orphan for Long - 你不會再做孤兒了)。在第一幕結束之前,安妮再次唱起 "Tomorrow" (明天)。沃巴克斯為即將失去安妮而難過,但是他還是下定決心要找到安妮的父母。
第二幕
1933年12月21日- 25日
安妮和沃巴克斯來到廣播電台,他們讀了尋找安妮父母的啟事,沃巴克斯並宣布能證明他們是安妮父母的人就有五萬元的賞金。在廣播節目結束之前,電台的演員唱起 You're Never Fully Dressed Without A Smile (沒有笑容就不是全副打扮)。
在孤兒院里的孩子們聽了,也唱起她們自己的 You're Never Fully Dressed Without A Smile。悍妮甘小姐聽了十分惱火,把她們都敢出了屋子。魯斯特和女朋友莉莉又來到了孤兒院,這次,他們化妝成 Ralph 和Shirley Mudge 夫婦,宣布他們是安妮的親生父母。他們告訴悍妮甘小姐,還說可以一起分那五萬塊錢。他們決定一拿到錢,就把安妮扔掉然後去過富裕豪華的生活。
白宮里,艾森豪維爾總統和內閣幕僚正在聽電台批評總統的廣播節目,這時候安妮和沃巴克斯到了。當沃巴克斯和其他官員談論當前的經濟危機時,安妮站起來唱了"Tomorrow"。總統為安妮的歌里的信心和勇氣所打動,他要求所有的內閣成員都一起跟著安妮唱。當安妮和沃巴克斯聽說在沃巴克斯的家外面有上百個人說自己是安妮的父母,等著認領安妮的時候,他們急忙離開華盛頓回到了紐約。而在白宮里,由於安妮的啟發,總統和內閣成員們一起制訂了新的對付經濟危機的辦法。
到了沃巴克斯的家,他們發現格瑞絲見了一部分家長並已經把他們打發走了-- 他們誰也沒提到有銀制項鏈綴。而另一方面,製造項鏈綴的工匠也被找到,但是他無法查出這件首飾的買主。看起來安妮找到親生父母的希望微乎其微,為了安慰安妮,沃巴克斯告訴他對安妮的感情和安妮對他的重要(Something Was Missing - 曾經失去的東西)。
沃巴克斯要收養安妮的計劃又開始進行了,而且他還為這准備開一個聚會。安妮和沃巴克斯對將要成為父女感到高興(I Don't Need Anything But You - 除了你我什麼都不要)。房子里的每一個人都為聚會而忙碌著,他們給安妮准備了衣服,又把房子里打扮得漂漂亮亮。正當最高法院的法官要宣布安妮的合法過繼時,魯斯特和莉莉突然出現在大廳。他們拿著另一半項鏈綴,還有安妮的出生證明,這是悍妮甘小姐給他們的。他們宣布他們將帶著安妮到他們在新澤西的養豬場。沃巴克斯懇求他們同意讓安妮在他家過聖誕節,明天他們可以再來接她。他們同意之後就離開了。大家為安妮找到父母乾杯。但是當晚上格瑞絲帶領安妮去卧室的時候,她忽然想起她見過那位自稱是安妮父親的人。同時,沃巴克斯打電話給總統,讓他幫一個忙。
第二天,安妮提心吊膽地等待父母來接她,等來的卻是艾森豪維爾總統。總統帶來一個壞消息。聯邦調查局檢驗了安妮父母留給她紙條上的筆跡,從上面他們查出安妮的真正父母叫 David 和 Margaret Bennett夫婦,而且,他們已經死了。而昨晚上來的人,無疑是騙子。安妮和沃巴克斯聽了欣喜若狂,他們想到只有悍妮甘太太能給那兩個騙子項鏈綴和出生證明。就在這時候,悍妮甘小姐帶著孤兒們來慶祝聖誕節,魯斯特和莉莉也扮成安妮的父母來准備接安妮走。再一次與聯邦調查局的通話證實了這兩個人的真實身份。悍妮甘小姐企圖甩脫她和他們的關系,但是,最後他們三個人還是都給送進的警察局。安妮給孤兒們介紹沃巴克斯,她向孤兒們保證大家都會有更好的生活(A New Deal For Christmas - 聖誕新願望)。這時,一件巨大的包裹送到了家裡。安妮打開包裹,沙子從裡面跳出來,撲到她的懷里。
曲目
ACT I
Maybe
It's the Hard-Knock Life
It's the Hard-Knock Life (Reprise)
Tomorrow
We'd Like to Thank You
Little Girls
I Think I'm Gonna Like It Here
N.Y.C
Easy Street
ACT II
You Won't be an Orphan for Long
Fully Dressed
Fully Dressed
Easy Street (Reprise)
Tomorrow -- Cabinet
Something was Missing
I Don't Need Anything But You
New Deal for Christmas
歌詞
全部歌詞
音樂
Coming soon ...
演員
原百老匯劇組
Annie 安妮 Andrea McArdle
Oliver Warbucks 沃巴克斯 Reid Shelton
Miss. Hannigan 悍妮甘小姐 Dorothy Loudon
Tessie 玳希 Diana Barrows
Kate 凱特 Shelley Bruce
July 珠萊 Janine Ruane
Duffy 達菲 Donna Graham
Molly 摩麗 Danielle Brisebois
Pepper 派泊 Robyn Finn
製作
音樂 Charles Strouse
歌詞 Martin Charnin
原著 Thomas Meehan
製片 Mike Nichols
導演 Martin Charnin
舞蹈 Peter Gennaro
音像
音樂劇錄音及錄像:
Annie: A New Musical (原百老匯劇組), CD, 1998
Anni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原電影錄音), CD, 1987
Annie, 1999 電視電影(只電視上播演的電影)錄音, CD, 1999
Annie - The Broadway Tribute Edition, 百老匯紀念版, VHS, 1981
Annie, 百老匯經典保留版, DVD, 1982
電影:
《孤女安妮》,1932年版,由 Mitzi Green 主演,故事來自漫畫。
《孤女安妮》,1938年版,由 Ann Gillis 主演。
《安妮》,1982年版,較知名的版本。由音樂劇改編。
Annie Aileen Quinn
Oliver Warbucks Albert Finney
Miss.Hannigan Carol Burnett
Tessie Lara Berk
Kate April Lerman
July Lucie Stewart
Duffy Robin Ignico
Molly ToniAnn Gisondi
Pepper Roseanne Sorrentino
《安妮》,1999年迪斯尼版。
Annie Alicia Morton
Victor Garber Daddy Warbucks
Ms.Hannigan Kathy Bates
Tessie Erin Adams
Kate Lalaine
July Nanea Miyata
Duffy Danelle Wilson
Molly Sarah Hyland
Pepper Marissa R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