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法官
A. 今日說法觀後感(2000字)
「今日說法-中醫該發揚還是該取締」觀後感
看了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中醫該發揚還是該取締」這個節目,覺得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資格討論中醫,那哪些人才有資格討論中醫呢?首先討論中醫的人必須要具備懂得中醫的資格,才有權利討論中醫。不過「中醫該發揚還是該取締」這樣的討論,從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中醫到了什麼樣的處境,如果再得不到有效的大力挖掘、發揚,中醫危矣!
中醫在中國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還是非常深奧的科學。古人們憑著對自身的人體探索,總結出一些治病救人的經驗,而被人們長期延用下來,至今中醫博大精深的奧秘未能被現代科學所解釋,但並不能說是偽的。
中醫現在的蕭條跟國家政策、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以及現在人們的浮躁情緒有很大關系。真正精湛醫術的高人受各種不健全法制和政策嚴厲的打壓,被逼無奈而深藏不露甚至洗手不幹,使得老百姓無法見識民間中醫高人的臨床科學有效治療。
西醫是看病,中醫是治病。西醫完全採用西方的先進設備來檢查病症,然後再採用西葯進行治療,完全跟大夫自身的醫術毫無關系。而中醫則是順藤摸瓜找病源,憑著自身、自練、感悟的醫術,科學有效的、整體化的治療病變。
莫非手術只限制西醫做嗎?是中國人都知道在三國時期華佗老先輩就有開顱治療的說法,關羽刮骨療傷等等,這些不都是手術治療嗎?這么先進的醫術為什麼沒有流傳到現在,這不就說明中國人是敗家子嗎?外國東西都是好的,就連外國人放個屁都是香的,這不是欺師滅族是什麼?我們不否認西方國家的先進設備技術,但也不能一概以偏蓋全。我們應該發展我們個人的潛力,一味的照著西方國家的方式走能成功嗎?候耀華先生說過「如果打起丈來西醫好使」,我不認為西醫好使,這是個錯誤的說法,那不是西醫好使而是西葯好使,這跟西醫大夫沒有關系。我要說如果在戰爭時期,中醫反比西醫更領先,一個針灸就可以封住流血並且止住疼痛,而且接骨也是中醫的拿手好戲,難道不比西醫快嗎?你說哪個不是中國人自己的醫術啊!希望那些不懂的中醫的人不要裝懂,不要亂發言,是因為你沒見過真正的能人,真正的民間中醫能人大有人在!如果要是真的認為西醫快的話,可以到「怪手堂」跟彭老師比一比,試一試。看這些人不懂中醫討論中醫真是可悲,說中醫是偽科學,怎麼不敢到「怪手堂」來打打假呀?本身就是假的還賊喊捉賊,這叫什麼玩意啊!
一個小小的病症,頸椎壓迫神經,供血不足,造成頭暈,西醫你能治嗎?還有世界疑難病症帕金森,整個治療過程我都看過,如果帕金森患者要是堅強的話,彭老師可以治療的更好。大家都知道,此病一旦吃了治療帕金森的西葯還能停嗎?停葯後會有什麼後果?如有不知的可以請教西醫帕金森專家,那麼西醫帕金森專家除開刀還有什麼辦法?開刀沒醫療設備成嗎?西醫手術憑他一個人能做成嗎?哪一個西醫專家敢說一個人就能做一例完整的手術?為什麼手術成功了要歸功於一個人的功勞呢?沒群體配合沒有先進的設備能行嗎?做一個帕金森手術需要18萬元以上而且還不保證能治好,昂貴的手術費老百姓能承受的起嗎?這18萬元華的值嗎?直到現在彭老師治療的帕金森患者都沒有用葯,不也好好的嗎?
我親眼得見重慶來的一歲九個月腦癱患兒剛來時的症狀,初來時頭上有一道一道明顯的深溝,小腦嚴重發育不良,就連我這外行都一眼看出傻、呆來,而且不會走路,為什麼經手一調就能自行行走呢?為什麼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變的聰明伶俐了呢?而且也看不出傻、呆來?這些謎用現代科學能解釋的通嗎?我來「怪手堂」三個多月,這種事例已屢見不鮮,山東有位張先生因為車禍術後肌肉萎縮,不也是在彭老師手裡短短一個星期肌肉就明顯長出來了嗎?還有拐著進來的腳踝錯位患者,在幾秒鍾之內患者就能立刻下地正常走路,難道這是偽科學嗎?請問哪位西醫大夫能做到?6月23號有一位50多歲的老人家胳膊脫臼,他訴說到省醫院骨科有三個大夫連拉帶拽的也沒復位,而在彭老師手中兩秒鍾輕輕一抖就上好了,胳膊立刻就能舉起來了,效果立竿見影,這難道也是偽科學嗎?大家想想如果這樣的能人都不存在了,如果這些絕活醫術不存在了會是什麼樣?僅憑西醫大夫能行嗎?倒霉的是誰?大家可想而知。
本人無才,在 「怪手堂」學到兩個多月按摩手法的時候,一女士整個頸部和臉上起滿了黑斑, 在西醫專家那裡無葯可醫還被判為不治之症,我就按摩一個療程(7天),黑斑顏色明顯變淺,有些部位還消失了,這又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網站里看錄像資料。老百姓亂求醫,因為什麼亂求醫啊?不正是因為那些高級權威人士無能,才逼著患者亂求醫嗎?就是因為這樣才讓這些假醫,庸醫鑽了空子,造成醫療行業的混亂。
中醫則是找病源,通過調理,調動起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從而得到康復。單從這一點來講,恐怕連傻子都知道哪個好!這是我親眼所見,哪一個專家敢來試試??嘴上的功夫那叫吹,真實臨床的療效那才叫醫術!「怪手堂」網站上的「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患者,2-3天就有明顯的效果,為什麼這種療效沒有起到良好的正面宣揚呢?這不是就嫉妒嗎?口口聲聲說為人民服務救死扶傷,簡直就是一句屁話,我們可以這樣試一試,讓西醫離開醫院,離開葯物,讓他們拍拍左心右肺,他們還會什麼?他們還算是個大夫嗎?難道說這不是事實嗎?我們到醫院掛專家號低的是九塊錢,高的甚至幾百塊,請問憑什麼?是你自己檢查出來的病症嗎?是那些精密的儀器!是你自己治療得病症嗎?是廠家生產的西葯!那有什麼權利收專家掛號費啊?難道說這樣的收費也合法嗎?西醫專家如果要用自身醫術來考證他們,看看有幾個能過關的!請問這是科學嗎?科學應該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大家是否明白?!
到「怪手堂」以後我才真正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民間中醫絕學,彭老師的醫術都是拿自己的身體來體驗患者所遭受的痛苦,從而找出一個最好的治療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所患病症的來龍去脈摸清楚。就這點來講,能說中醫是偽科學嗎?西醫有哪位專家教授是通過此種方式來磨練自己所謂的醫術呢?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醫德,因為他們根本體驗不到患者的痛苦,所以再怎麼媒體炒作,再怎麼說的天花亂墜也不能讓人所信服。他們會的只是些書本上生搬硬套的死公式,再拿到患者身上來做實驗,因為他們會通過各種不負責任的條款來保護自己。既然是專家,醫術水平這么高為什麼還要用各種不負責任的條款來保護自己呢?醫法在保護誰?這公平嗎?患者本身就遭受著病痛折磨,而西醫還要用各種不負責任的條款來保護自己,出了任何醫療事故一概不負責任,合理嗎? 手術成功了就是所謂的經驗,手術不成功,患者已簽字,只能認倒霉。再者西醫開出來的葯就更跟自己沒有關系了,吃出人命來都是葯廠的責任,他們要做的只是把葯品說明書給患者念一遍,哪有自己的醫術可言啊?作為一個大夫救死扶傷天經地義,你既然是專家、教授、權威人士,就應該在做手術之前給患者簽字才能說明你的高明醫術,這不是你們大夫的責任嗎?為啥倒霉的總是患者啊!為什麼中醫確從來沒有過這些情況呢?
我希望老百姓能認清是非真相,誰是真正的偽科學,看清事實自有判斷。
http://www.tcmbbs.com/read.php?tid=15587
另:
網路知道里也有:
求2008今日說法觀後感3篇
http://..com/question/46043785.html
焦點訪談觀後感2008年02月16日 星期六 下午 06:05在看完今天的焦點訪談<熱血化堅冰>後,深深的感動了,時代是需要英雄的,一些平凡的人,做著不平凡的事,他們勇敢,堅強,默默奉獻,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候,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最危險,最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羅海文、羅長明、周景華其實他們是英雄,還有那些仍然在搶險第一線的人民們。
今年的雪據說是自1951年來少有的暴雪凍雨天氣,雪下著不停,休息了不到半天,又開始不停的飛舞起來,傾訴一片片的白,讓原本包裹得嚴實的城市,又開始厚重起來。雪地里有人歡喜的歡聲笑語,那是雪初來時的表情,如今雪一直下,影響了電力,水力,交通,給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這雪之美,變為災,攜著傷害而來。是否這會是誰的刻意的挽留,這雪是來了,來了,卻不肯走……
是否這不何止的雪是要與大地經起一身的素白,然後才願意帶著微笑離開……
這雪阻斷的回家了路,路封了,樹倒了,山傾了,家塌了,菜沒了,電斷了,水凍了,溫暖沒有了……這一切,在不經意在,就變成了災難,與歡喜只差那一絲分毫。雪自是無情的,也常有人寫雪之美妙,於今,雪把所有的力量和冰寒都留了下來,在徹骨的寒風里,蕭瑟飄落,不帶一絲暖意,無味的下著……
昨日的蘇州,出了片刻的陽光,忽然周身有了歡騰的聲調,那是與家走進的訊號,有了太陽,就有了可以出發的方向……可是片刻欣喜之味未盡,這雪仍然不肯慢下腳步,匆匆忙忙的又來了,仍舊無休無止的。
落下然後開始傷害……
見新聞聯播里有這樣的數字,2.93,誰能聯想到這是什麼?一串數字,一個軟體的系列號,一個代碼……這是這幾天中央財政累計下撥抗災救災資金2.93億,錢自是沒了情感,卻依舊溫暖,帶給沒有家園的父老,送給路途里無助的人們,給處在困難中的人們一些關懷,一些暖意……這又是國家最困難的一段時期,太多的人們在第一線工作著,路阻了,人民子弟兵們在大街掃雪,一下一下的把白色堆積到了角落,給行人車輛安全導航;電沒了,冰雪壓斷了電線,許多地方斷了電力供應,連交通燈都滅了,警察在寒風中揮手指揮,秩序井然,而這次的三位英雄就在冰雪封山的深林里,護得電力的周全,電塔塌了,熱血灑在了雪白的大地,一片紅,那般清淅,一圈圈的把冰融化,一片深紅,像一團紅,把寒冰消融……
生命沒了,在自然的冰雪世界裡,生命消逝得太過匆忙,來不及挽救,來不及……
這些自是平凡的一些人,工作在第一線,無論酷暑,還是天寒地冰,他們都一如即往的辛勞著,能有幾時聽得他們的聲音,那麼溫暖,那般善良,堅勁勇敢……最後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幅不再歡笑的照片,安靜的守護著那曾工作過的地方……
他們的家人,在哭泣,在年未相聚的季節里,與親人離去,不再歸來……
是一種痛楚,只是這個時代需要英雄,他們就是英雄,沒有權勢地位,平凡的一些人,他們把愛,把生命給了這個社會,那座山,那片林,還有那受之而溫暖的人們。英雄,這個時代其實英雄太多,在這個時節英雄太多,扶起了路邊滑倒的陌生人,送給路邊無法歸家的路人一杯熱水,給沒了家園的人們一個暫時的歸宿,一聲關心,一聲安慰,在這個與自然相爭的時節里,這些人都是英雄……把善良,愛,把堅毅,勇敢留給了他們,他們都是英雄。
工人們,農民們,戰士們,司機師傅們……太多太多,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其實他們並沒有名字,這個時代太多的英雄其實並不為人知,默默的奉獻著……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實我們都可以做英雄。把溫暖送給他們,把祝福問候送給他們,把力量給他們,那樣其實我們都是英雄……送去的陽光般的溫暖自會融掉這嚴寒,自會暖人心。你是這個時代的英雄,你付出了一份力量,這這一刻,這一時,這一個年歲,也許直至永遠,一些人們,一些故事會永遠記住你。
記住這三位英雄:羅海文、羅長明、周景華,願他們一路走好!
http://hi..com/smile_1994/blog/item/132ad011f04fcf14b8127b30.html
B. 找姓吉的名人!
....一、先秦時期(前2700—前206) ....1、黃帝的姞姓兒子:傳說為黃帝之子二十五宗中的一個。今人考證後認為,黃帝的姞姓兒子當系古代「五 帝」之初「黃帝部族聯盟」中「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他得姓後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隨著「姞姓氏族」的發展壯大與子孫蕃衍,其後裔又 建立了「姞姓」的「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光、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氏族。(據《國語》、《詩經》、《左傳》、《史 記》、《漢書》、《潛夫論》、《風俗通》、《玉篇》、《廣韻》、《青山彭氏敦睦譜》等) ....2、雍父:姞姓雍氏,古雍國(今陝西鳳翔——扶風雍水邊)人。傳說為黃帝之臣,是他最早發明了臼或舂,增進了五穀的食用價值。今人認為,「姞姓雍氏族」是中國古代陝西雍水流域的一個農耕部族。(據《世本》、《玉篇》) ....3、吉光:傳說為黃帝的第八代孫、帝嚳(帝俊)的第五代孫。今人考證後認為,吉光當系古代「五帝」帝嚳 (帝俊)時「黃帝部族聯盟」中「吉光部族」的首領。該部族是中國古代陝晉黃河沿岸的一個游牧部族,以「神馬」為圖騰,其族人善於捕捉野馬、馴養駿馬,還發 明了水陸交通工具——船和車。(據《山海經》、《史記》、《潛夫論》、《抱朴子》) ....4、吉夷氏:傳說為古帝。今人認為,吉夷氏當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的首領。(據《姓譜》、《路史》) ....5、伯倏:姞姓燕氏。傳說為黃帝裔孫,封於南燕,賜姓曰「姞」。今人認為,伯倏是古南燕國(今河南延津東北——汲縣西)的開國君主,他得姓後建立了「姞姓燕氏族」。(據《左傳》、《說文》、《新唐書》、《辭海》) ....6、後稷元妃(女):姞姓,古南燕國人。傳說在「五帝」堯舜時她嫁給了周族的始祖後稷(即「姬棄」),成為後稷的長妃;她養育了周族的先人,從而使周族興旺起來。(據《左傳》、《說文》、《潛夫論》、《通志》、《辭海》) ....7、吉甫:傳說在夏代之初曾教「東夷部族集團」首領羿(即「後羿」)學射,系古代「東夷部族集團」中「吉姓部族」人。(據《帝王世紀》) ....8、鄂崇禹:姞姓鄂氏。商代末年時鄂國(今河南沁陽,周初遷徙湖北鄂城)國君。時稱「南伯侯」,商紂王時位列商王朝的「三公」,因反對商紂王的暴虐而被殺害。(據《左傳》、《史記》) ....9、吉立:傳說為商紂王時太師聞仲的門將,當系商代「吉姓」方國人。這個「吉姓」方國是商代的一個侯爵國,該方國可能是古代「吉光部族」後裔所建。(據《姓源》、《封神演義》) ....10、伯吉父:姞姓雍氏,西周時雍國的國君。(據1974年12月陝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伯吉父鼎」銘文) ....11、善夫吉父:姞姓雍氏,西周雍國人,伯吉父的親屬。曾為周王掌管御廚。(據1974年12月陝西扶風縣北橋村出土「善夫吉父鬲」銘文) ....12、密須康公:姞姓密須氏,西周時密須國(今甘肅靈台以西一帶涇水上游)的國君。周恭王(共王)四年 攻密時被殺,密須國人葬其屍於洞山之陽半山腰。現康公的古冢還在,冢高10米,系「姞姓」族人留在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祖先墓葬。(據《世本》、《史記》、 《通志》、《靈台縣志》) ....13、楊姞(女):姞姓,西周楊國(今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一帶)人,晉侯夫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嫁給晉穆侯為妻。(據1993年山西曲沃—翼城交界處天馬—曲村出土「楊姞壺」銘文、李學勤《中華姓氏譜》、王光堯《從新出土之楊姞壺看楊國》) ....14、蹶父:姞姓燕氏,南燕國人。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卿士,他身材高大,十分勇武,曾為周宣王出使各國,向各諸侯傳達周王朝的政令。(據《詩經》) ....15、韓姞(女):姞姓,南燕國人,蹶父的女兒。西周宣王四年(前824)時嫁給韓侯為妻。(據《詩經》) ....16、尹吉甫(約前853—前775):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父),尹是官名。西周中 葉,「姞姓鄂國」(今湖北鄂城)被楚國熊渠所滅,「姞姓鄂氏」中的一支(其中就有尹吉甫的先祖)遷徙至楚西北的房陵(今湖北房縣),改其姓氏為「兮」,故 尹吉甫原本是「姞姓鄂氏」的後裔。尹吉甫在西周宣王時(前827—前782)任周王朝的尹官,他既是驅逐玁狁(嚴允)、安定成周(洛陽)、中興周室的名 臣,還是「兮甲盤」的製作者和《詩經》的創作者。據台灣學者李辰冬考證,整個《詩經》三百首均系尹吉甫一人在周宣王三年到周幽王七年期間(前825—前 775)所作。尹吉甫享年七十八歲,其後裔中的一支以「吉」為姓氏,而另一支則以「尹」為姓氏。(據《詩經》、《元和姓纂》、《風俗通》、《廣韻》、《玉 海》、《萬姓統譜》、《辭海》、李辰冬《談詩經的作者問題》、楊書案《佚名的絕唱》等) ....17、宋雍氏:姞姓雍氏,春秋時宋國的大夫。(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8、雍姞(女):姞姓,宋雍氏之女。春秋時嫁給鄭庄公,生子為「鄭厲公」。鄭厲公於「前700—前697年」和「前679—前673年」先後兩次登基執政。(據《左傳·桓公十一年》、《史記·鄭世家集解》) ....19、燕仲父:姞姓燕氏,春秋時南燕國的大臣。鄭庄公二十年(前724)見傳。(據《漢書》) ....20、燕姞(女):姞姓,南燕國人,春秋時嫁給鄭文公。傳說燕姞因「夢蘭之喜」而生子,故給其子取名曰「蘭」。鄭伯蘭(即鄭穆公)於「前627—前606年」登基執政。(據《左傳·宣公三年》、《潛夫論》、《辭海》) ....二、漢代(前206—220) ....1、吉恪:漢代時為漢中太守。(據《廣韻》、《通志》、《玉海》、《萬姓統譜》) ....2、吉華:字伯房,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3、吉充:字叔才,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司空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4、吉苗:字元裔,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為功曹太尉掾。(據《太平御覽》、《金石萃編》) ....5、吉閎:漢代人,幼有美名,九歲時就能通曉《尚書》。(據《太平御覽》) ....6、吉仲考:漢代人,與長史威都為友。(據《風俗通》) ....7、吉瞻:漢代馮翊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據《金石續編》) ....8、吉漢:漢代記史,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9、吉濟:漢代奏曹掾,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0、吉鳳:漢代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據吉城考「倉頡廟碑碑陰」) ....11、吉本(《三國演義》中作吉平):後漢獻帝時太醫令,建安廿三年(218)與耿紀、韋晃等謀攻許昌,燒丞相曹操的長史王必之營,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未成功而被殺。(據《三國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12、吉邈:字文然,吉本之子,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13、吉穆:字思然,吉本之子、吉邈之弟,參與吉本衛漢反曹。(據《三國志》)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 ....1、吉茂:字叔暢,東漢、三國魏時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好書不恥,建安初年(196)隱處武功南山,被州里舉為茂才,後任臨汾令,拜議郎,為官清靜,不欺吏民,景初中(238)卒。(據《三國志》、《太平御覽》、《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2、吉干:三國魏黃初元年(220)時鑄鼎之工匠。(據《新五代史》) ....3、吉朗:西晉馮翊蓮勺(今陝西)人,晉愍帝時任御史中丞。建興四年(316)西晉王朝滅亡時,朗嘆 曰:「吾智不能謀,勇不能敵,何忍君臣相隨,北面事賊虜乎?吾對君不忠,為民不德。」遂舉刀自殺殉國。後代吉氏家人為紀念這位「為國盡忠、為民盡德」的先 人,就以「忠德堂」作為馮翊吉氏家族的宗祠堂號。(據《通鑒》、《晉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4、吉挹:字祖沖,吉朗之孫。東晉孝武帝初(373),前秦苻堅攻陷東晉梁益,經桓豁舉薦,率兵抵抗苻 堅,屢挫其銳;任魏興太守,尋加輕車將軍、領晉昌(今山西定襄)太守,功拜員外散騎侍郎;後來苻堅部下韋鍾圍攻魏興,城陷後不言不食而死。(據《晉書》、 《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 ....5、吉翰:字休文,馮翊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人,南朝劉宋武帝初,為龍驤將軍道憐的參軍,清謹勤正; 文帝元嘉四年(427)任梁、南秦二州(今陝西漢中、甘肅成興)刺史、將軍等職,在任時業績顯著,後遷徐州刺史,監豫州、梁郡諸軍事;元嘉九年至廿八年 (432—451)期間,著《秦紀》十一篇;享年六十卒於官,追贈征虜將軍。(據《宋書》、《南史循吏傳》、《史通》、《通志》、《玉海》、《中國人名大 辭典》) ....6、吉謀:南朝劉宋時(420—479)秘書郎。(據《萬姓統譜》) ....7、吉文甫:南朝劉宋時(420—479)散騎常侍,到梁時(502—589)著有《釋字同音》三卷、《十五代略》一卷。(據《隋書》) ....8、吉毗:南北朝西秦乞伏暮末時(428—429)為西秦將軍。(據《北史西秦列傳》、《玉海》) ....9、吉士瞻:字梁容,馮翊蓮勺(今陝西)人,南朝梁武帝時(502—549)為太子衛率,遷任南陽、武 昌太守,以功歷巴東相、建平太守,後為梁、秦二州刺史,為官清廉,家無余積。其謚號曰「胡」。(據《梁書》、《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代人物謚 號封爵》) ....10、吉翂:字彥霄,馮翊蓮勺(今陝西)人,世居襄陽(今湖北襄樊),南朝梁武帝天監初年(502)十 五歲時,其父被吏所誣,乃為父擊鼓鳴冤,並願代父死,其父因此得寬宥,故有「老童撾鼓」之說;後為萬年縣監,上任數月後,當地風氣立變。(據《梁書》、 《玉海》、《中國人名大辭典》、張學銜《華夏百家姓探源》) ....11、吉底俱:南朝梁(502—557)時僧人,善畫。姚最雲:「外國比丘,既華戎殊體,無以定其差品。」(據《續畫品》、《歷代名畫記》、《圖繪寶鑒》、《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12、吉苟子:南北朝東魏時(534—550)民望(今河南長葛)人。(據《金石萃編》) ....13、吉貴:北朝北齊天保三年時(552)為功曹,野王縣(今河南沁陽)人。(據《金石萃編》) ....14、吉邕:北朝北齊天保三年(552)時馮翊(今陝西)人。(據《金石續編》) ....15、吉清仁、吉元可、吉先華: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馮翊(今陝西)人。(據《金石續編》) ....16、吉璜頸:北朝北齊天保八年時(557)唯那(今河南登封)人。(據《金石續編》) ....17、吉伯仁: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時河南偃師人。(據《金石萃編》) ....四、隋唐五代時期(589—960) ....1、吉藏(549—623):隋代佛教學者,三論宗創始人。本姓安,原藉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家於交趾、廣州間,後遷金陵(南京)而生藏。(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 ....2、吉子:隋開皇十三年時(593)馮翊(今陝西)人,為漢代同州刺史吉瞻的後代,才高學博。(據《金石續編》) ....3、吉善行:晉州大通堡(今山西臨汾)人,唐初道士,唐高祖武德三年四月(620)授朝散大夫,命主宗祠祭祀。(據《杜詩鏡銓》、《封演見聞記》) ....4、吉哲:唐初易州(今河北易縣)刺史,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 ....5、吉頊:吉哲之子。敢言事,以進士及第;周武則天時(690—705)任右肅政中丞、朝靖大夫,進任 天官侍郎、同鳳閣鑾台平章事,曾建議召還相王(李旦)、廬陵王(李顯),被武則天所採納;後因倡導立唐中宗(李顯),到唐睿宗(李旦)初(710)贈御史 大夫。(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6、吉琚:吉哲之子。唐、周時雩令(陝西戶縣縣令),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7、吉皓:字叔明,周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前為前尉,馮翊(今陝西省)人。(據《金石萃編》) ....8、吉曠:唐開元(713—741)中期集賢院書手,能解畫。(據《歷代名畫記》、《歷代畫史人物匯傳》、《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9、吉渾:吉頊之子。唐時為司勛郎中,洛州(今河南洛陽)人。(據《新唐書》、《金石萃編》) ....10、吉溫:吉琚之子。唐天寶初年(742)為新豐丞,經李林甫引用,升戶部郎中兼禮二部侍郎;為官嚴酷,與羅希奭一道,有「羅鉗吉網」之稱號,後被楊國忠遣人殺死。(據《新唐書》、《金石萃編》、《中國人名大辭典》) ....11、吉逵:馮翊人,唐「大歷十才子」吉中孚的父親。(據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2、吉中孚(726—794):唐開元十四年(726)生於馮翊郡華陽縣柳市(今陝西華陽柳子鎮), 後居關中、楚州(今江蘇淮安),晚年居鄱陽(今江西波陽)。在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766—779),與盧綸、韓翊、耿湋、錢起、司馬曙、苗發、崔 峒、夏侯審、李端十人皆以能詩出名,號稱「大歷十才子」,名聲震動京都長安,著有詩集一卷。後中進士,授萬年(長安)尉、校書郎,登宏辭科成為翰林學士, 歷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署理度支郎中等職,致仕(退休)後歸隱鄱陽。(據《新唐書》、《全唐詩》、《中國人名大辭典》、吉世芳《吉氏五千年》) ....13、吉皎(757—847):唐代馮翊郡大荔縣(今陝西大荔)人,才子,晚年以御尉卿之職致仕後居洛 陽香山,與白居易(772—846)、胡杲、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一說李元爽)、盧貞(一說禪僧如滿)等人一同宴遊,名列「九老會」,被後人 稱為「香山九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九老同在洛陽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詩」、繪「九老圖」。(據《新唐書》、《全唐詩》、《玉海》、《中國人名大 辭典》、《辭海》) ....14、吉逾:善詩文,曾於唐德宗二年(781)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並刻石立碑於該寺。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任范陽縣縣丞。(據《續古文苑》) ....15、吉益:吉逾之子,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6、吉陶余、吉潛:吉逾之侄,唐德宗二年(781)與吉逾一起,也在范陽縣(今河北涿縣)雲居上寺題詩一首。(據《續古文苑》) ....17、吉宏宗: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時,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據《唐會要》) ....18、吉倫輔: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時,為京兆府興平縣(今陝西渭河平原中部)都曹。(據《金石萃編》) ....19、吉庸:唐大中十二年(858)郎官石柱題名中有其名,為司勛郎中。(據《金石萃編》) ....20、吉師老:晚唐詩人,其詩富含仙風道骨,有「大歷十才子」之遺韻,《萬首唐人絕句》中收其詩兩首。(據《萬首唐人絕句》)
C. 求《今日說法》觀後感10篇(400-500字左右)
「噢!放寒假啦!放寒假啦!……」我像一隻剛剛出籠的小鳥一樣,高興地歡呼起來,「踢」開了媽媽的嘮叨聲,拿起了遙控板,目不轉睛地看起了電視。突然,一個響亮的名字進入了我的視線——雷鋒,一提到這個名字,我就被這個頻道吸引住了,我指著電視大聲地對爸爸說:「他是雷鋒!……」這時候《今日說法》節目主持人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法制故事:湖南省雷鋒的故鄉發生了一件事,今年放暑假期間,同村有三位小朋友一起到村莊邊的水庫抓魚其中一位不慎滑進了深水區生命危險時,另外有一位於12歲小朋友奮不顧身用自己的全力把落入深水的小夥伴推上了岸邊,而自己由於精疲力竭沉入水底,溺水身亡。奇怪的是被救的和另一位小夥伴不但不救,反而將死者的衣褲悄悄地藏了起來,然後若無其事地跑到死者的鄰居家借書和看電視,企圖製造不在現場的假象,使尋找死者的工作錯過了機會,直到警察偵查時才說出了真象……
看到這里我為救人的小英雄感到可惜,他捨己救人的行為正是雷鋒精神的體現,值得我們學習和贊揚,但是,他如果用呼叫的方法讓大人來救(因為在不到十多米的地方有人)不會白白地犧牲自己。而另兩位小朋友應該受到批評,這么能見死不救呢!特別是那個被救小朋友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假如沒有死者的相救死亡將是自己,他應該感到內疚。同時我也從這個事故中感到凡事都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放假期間,不遵守這一點,它會毀了一個人、一個家。
面對現代的社會,是一個既有權力膨脹、權利不張,又有道德失落、人格異化的轉型社會,許多人民群眾對法律上存在著疑問甚至迷惑不解。《今日說法》通過對當今社會所關注的法律焦點問題深入詳實的采訪和細致透徹的分析,讓中國百姓更了解法律,更客觀的感知法律,也讓法制二字更貼近每一個人的內心。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難矣。」對於中國法律界而言,並不缺少批判者,缺少的是建設者。作為法制節目,《今日說法》以普法為核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為人民群眾打開學習和理解法律的窗口
2002年10月份,為了迎接黨的十六大的召開,《今日說法》推出了三集系列節目《創舉》。該片回顧了普法工作經歷的艱辛歲月,也對當前普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這也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和總結中國普法工作成就的片子。 2002年12月4日是我國第二個普法宣傳日,也是現行憲法頒布20周年的日子。為此,《今日說法》全力打造「12·4」系列活動。活動包括「2002年度百姓關注的十大法治說法評選」、10期特別節目報道、於12月4日一套播出的一台90分鍾的晚會《法制的力量——2002》和十套播出的一期60分鍾的專題片《追憶似水流年》。自從「十大說法」的備選話題在網上公布以來,已有20萬人次登陸投票,充分表明廣大群眾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法制社會的逐步完善。廣大觀眾已經把《今日說法》當成推進法律進程的窗口和他們信賴的良師益友。
這個節目的內容對市民們很有用的。它從眾多的案件中選某此很有意義案例,向市民介紹案件的經過,案件的偵破過程,以及案件給人們得到了怎樣的啟示,讓人們提高警惕,並邀請法律顧問來講解法律上的知識和案件所牽扯的法律上的那些條文.使市民們能夠多了解法律知識.其中很多離奇案件是怎樣破的,從多角度對案件進行剖析。讓市民知法、學法、守法,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二、創建學習交流平台。
作為一名法律系的學生,《今日說法》是我學習的重要對象。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專家點評,加強了我對法律知識和辦案實踐的知識,為我的學習提供了更寬廣的平台。
最後,我希望《今日說法》做到獨立、冷靜、理性,要替法治說話,站在公平、正義的立場上,同時對未來社會法治走向具有獨到的聲音和影響力,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
D. 「士」在古代指什麼人物請再列舉2個人物
有點太概括了,有幾個說法你參考參考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獻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級貴族。《左傳》桓公二年:「卿置側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隸子弟。」《國語�6�1晉語》:「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足以說明士屬於低層貴族。所謂「士食田」,是指士享有祿田,與庶人受田耕作的性質不同。西周時代禮不下庶人。《儀禮》記載先秦名物制度甚詳,其《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士喪禮》、《士虞禮》五篇,皆冠以「士」。姚際恆指出:「其實多通大夫以上而言,蓋下而為民,上而為君卿大夫,士居其中也。」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士是處於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一個低層貴族等級。作為貴族,士要具備當時貴族所必需的一些專門知識。學習的科目是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顧頡剛認為古代之士皆武士,士之學「表面固為禮節,為娛樂,而其主要之作用則為戰事之訓練。故六藝之中,惟書與數二者乃治民之專具耳」②。強調士之訓練以射、御為主是對的,但認為禮、樂訓練是表面文章,「惟書與數二者乃治民之專具」,這個說法似難以成立。作為低層貴族,禮、樂訓練也是治民必備之知識。《國語�6�1周語》:「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禮記�6�1王制》說:「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不與士齒。」士之所以是士,身份地位高於「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這些「執技以事上者」,除了因為他屬於低級貴族之外,他的文化素養也遠非後者所能比擬。如果只會射御而不懂禮樂書數這些道藝,那就不成其為合格的士了
士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他們游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並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游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 。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范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 ,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仕為品官。於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種特定階層的含義。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士人中,又出現憑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宋以後 ,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品官過秦論中有的:
謀士:寧越、徐尚、蘇秦、杜赫;
相: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
將: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越奢;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死士:荊軻、專諸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6�1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6�1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6�1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6�1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6�1應同》、《淮南子�6�1齊俗訓》、《史記�6�1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6�1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後才產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
、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6�1太史公自序》)。《漢書�6�1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戰國時期,從王廷到社會底層,到處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探討這個階層的活動,對深入了解戰國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政治與文化,很有裨益。
一、士的類分
戰國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據粗略統計有百餘種。這不僅說明士階層的復雜,也說明他們的行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為了區分不同的士,當時的人便開始對士進行類分。《墨子�6�1雜守》篇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書�6�1算地》把士分為「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莊子�6�1徐無鬼》把士分為「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根據士的特點、社會地位等情況,大體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類別。第一類是國家的武裝力量。由於技能、職掌、兵種以及國別等不同情況,又有各式各樣的稱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賁之士」、「劍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類是俠士。典籍中稱之為「俠」、「節俠士」、「游俠」。這些人的特點是見義勇為,為知己者死。第三類是「力士」,指力氣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韓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這里把操筆桿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早在戰國之初,墨子就曾對文士的特點與文士的不同類型作過劃分,他說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1]。德行、言談、道術應該說是對文士的類分。戰國史籍中有關文士的各種稱謂不下三、四十種。這幾十種稱謂,大體可歸入如下幾類。第一類可稱為道德型。這一類的士把道德修養作為奮斗目標。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道德品質意義上給士下定義或概括士的特點和本質。如孔子說:「士志於道。」[2]《呂氏春秋�6�1正名》記尹文與齊王的對話:「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道德之士的稱呼計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勁士」、「正士」。第二類可謂之為智能型。這些人重在知識和學以致用,有如下稱謂:「文學之士」、「游學者」、「法術之士」、「智術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辯之士」、「游說之士」、「遊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賢能之士」、「策士」、「任舉之士」、「傾危之士」等。隱士可以說是以上兩類的附類或兼類,這類士因種種原因不為官。不出仕並不是都不關心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隱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甚至提出系統的理論,成為一家之言。有些隱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聲望,君主貴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卻拒不受命。也有些隱士是一時的,隱居只不過是靜觀待機之術。與「隱士」相同或相近的,還有如下稱呼:「居士」、「處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貴生之士」、「高士」、「閑居之士」等。第三類可謂之技能型。這部分人又可分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三部分。技藝之士指有一技之長和專門技能的人。《商君書�6�1算地》說:「技藝之士資在於手。」《韓非�子�6�1�顯學》說:「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商賈之士指經營工商業之士。例如管仲、鮑叔早年就曾經商。范蠡是士人經商致富的典型。子貢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戰國時期的白圭也是著名的士兼商人。到戰國有了「商賈之士」的說法,《商君書�6�1算地》說:「商賈之士資在於身。」方術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風水、求仙葯之類的士人。如《荀子�6�1非相》:「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戰國時期這一類的士人頗為活躍,有的參與國政。「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國,庄王見而問焉。」[3]秦始皇統一之後,「悉召文學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4]。
(三)低級官吏。有些低級官吏稱之為「士」。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司法官的屬吏稱「士」,《孟子�6�1梁惠王下》載:「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為高級司法官,「士」則為較紙級的屬官。第二種是指基層臨民的官吏。這種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雲:「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6�1八觀》把「里尉」稱之為「士」。第三種泛稱各種屬吏。《禮記�6�1祭法》:「庶士,庶人無廟。」註:「庶士,府吏之屬。」
還有一些難於歸類的。如「勇士」、「國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車士」、「都士」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復雜和在社會上分布面之廣,這說明士是社會中最活躍的一個階層。
二、士在社會中的地位
士的組成既然十分龐雜,其社會地位也就不可能相同。因此對士的社會地位只能從不同層次進行考察。
(一)士與等級的關系
春秋時期,士基本上是等級制中的一個層次。到了戰國,等級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秦朝在舊等級制基礎上制定了二十等軍爵,使等級更加繁雜周密。山東六國的情況不甚清楚,但大體上也是向繁雜周密方向發展。
有商鞅(衛鞅) 申不害 吳起 孫臏 龐涓 田忌 管仲 樂毅
晏嬰 孫武 吳子胥 文仲 范蠡 蘇秦 張儀 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 屈原 還有各個子(老子 孟子 。。。。)白起
E. 法制欄目的 觀後感
ME有2篇 你看看行不行
一位八旬夫婦四十年前由於傳統觀念作怪,雖然生育了兩個女兒卻又領養了一個男孩,對這個孩子可說是關愛有加,溺愛倍至,甚至自己親生的女兒也無法得到這樣的待遇,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溺愛使這個孩子變的任性,粗暴,冷酷,動不動就對父母拳打腳踢,他帶給這個家的就是一場噩夢.
長期以來對父母的虐待,鄰居和親屬都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特別是自己的兩個已經結婚的女兒更是每天為父母耽驚受怕.由於父母的忍讓,被虐待後從不報警,助長了養子的氣焰.養子曾對八旬的養父說:"你不是我爹,我是你爹!"
在他四十一歲的一個晚上,他又野獸般虐待自己八旬的老父親,拳腳相加,老婦人爬在老翁身上求饒.忍耐了四十年的姐姐親眼目睹了禽獸不如的弟弟如此對待老人,一怒之下在他熟睡的時候用斧頭將他砍死而後去自首.
這是一起故意殺人案件,可最後的結果卻是我們無論如何沒有想到的,我當時覺得故意殺人就是有自首情節最少也要判處二十年徒刑啊!可這起故意殺人案,一是有自首情節,二是死者有長期虐待老人的事實,二百多名鄰居聯名集體向法院請求寬大處理,最後判決的結果僅僅是判處姐姐有期徒刑三年緩期五年,這個判決絕對在中國的審判史上開了先例.
為什麼這個案件會這樣判決哪?老人是弱勢群體,兒子如此禽獸不如,這樣的判決其實是給那些長期虐待老人的不孝者敲響了警鍾,兔子急了也要咬人的,而法律真正的保護了這個群體的弱者,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啊!
我為那位姐姐而慶幸,這樣的法律是能夠讓人們接受和信服的,是公正的.
我們也應該從這個案件中獲取教訓.對虐待老人的絕對不能饒恕,同時也提醒我們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味的溺愛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慣子如殺子,"父親從小就教育我的這個道理得到了驗證.我們不能說這小子死的活該,不過也是咎由自取,老天有眼,可謂人不報,天也要報啊!
上上周吧,看完央視一套《道德觀察》,心口就像是堵了一塊巨石,壓得我透不過氣來,「責任」這兩個字一下子占據了我全部的思維,讓我於焦慮中驚恐,於驚恐中不安。寫出來或許會輕鬆些,僅以此做討論。 重慶市實驗中學初三女生因為遲到,被老師叫進了辦公室。本來,違反了紀律老師教訓一下理所當然,可是這位汪姓老師是怎樣訓誡得呢?她的訓誡工具是一塊木板,還有她那番惡毒的理論: 「你長得又矮又胖,以後坐台都沒人要!」 「就算以後傍到一個大款,大款都會很快變心去找別人!」 …… 我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是一個靈魂工程師說出的話嗎?簡直是對下一代的荼毒! 女生上課時哭了很久,3個小時後留下了一封遺書,跳樓自殺了。而遺書上竟赫然寫著:「汪老師,您說得對……」 悲哀,已在震驚的餘波中變得蒼白,我甚至看到了女生那雙無助的眼睛,是對自身的絕望,是對未來的絕望。然而令人悲憤事情還遠沒有結束! 女生出事後,家長將汪某告上了法庭,在庭審時,她竟然置事實於不顧,對自己駭人聽聞的教育方式矢口否認。更令人憤然的是,汪某打罵女生時就在辦公室,裡面還有很多旁觀的老師,可是面對法庭和鏡頭,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含恨的孩子說句公道話! 該校的校長助理在接受采訪時,不僅不檢討自己學校管理無方,反而把責任推給因抑鬱症離世的已故巨星,指責出事的女生心理灰暗,說受巨星的影響女生跳樓的當天重慶有三個小孩跳樓…… 聽著這位校長助理的滔滔大論,看著她一張一合振振有詞的嘴,我突然感覺到了無力,悲哀和驚恐傾泄著,猛然攫取了我的心。如果說那位汪姓教師的言行僅僅代表著她個人,那麼這位校長助理的高論,就不能不讓人對整個學校,乃至整個重慶的教育現狀感到深深的憂慮。學生不堪老師對其人格的侮辱含恨自盡,作為老師不從自已的思想上查找原因,不對死去的孩子表示愧疚;作為學校,不從自身的管理上追究責任,不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反而一味地推脫責任,不敢或不肯面對自己的言行的後果,這樣的老師何以育人,這樣的學校如何施教!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生存的孩子,怎能不讓人感到驚恐。這是實在教育的悲哀。 教育是什麼?教育的責任又是什麼?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送孩子去上學,首先就是想讓孩子學做人,之後才是成材。在學校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表率,老師的品行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犯了錯不要緊,重要的是勇於直面錯誤,勇於承擔責任! 好在法律是公正的,在眾多學生的指證下,汪某被判了刑,那個不負責任的學校助理也被扣發了三個月的工資。然而這一切就足夠了嗎?沒有更深層次的反思,未來,仍是讓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