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抽象裁判

法院抽象裁判

發布時間: 2022-09-14 21:53:22

Ⅰ 案例的裁判要旨怎麼寫

法律分析:裁判要旨一般體現為對案件裁判規則的歸納,而裁判規則是指法官在具體案件的裁判過程中對法律進行解釋的結果,是成文法規范的具體化。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刊物編寫的案例的裁判要旨所體現的內容不僅僅限於以成文法為上位法依據發展出來的裁判規則,還包括對影響法官裁判思路的其他問題的解決。總之,裁判要旨體現了法官在裁判具體案件中對法律適用、裁判方法、司法理念等方面的問題的判斷,這些判斷在裁判當時應當具有創造性,且對今後類似問題的處理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定》

第三條 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判文書引用規范性法律文件,同時適用本規定第四條規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法院裁判的意義

法院裁判是人民法院處理民事案件的手段和形式,也是人民法院解決民事爭議的依託,它體現了人民法院對具體案件及安件審理過程中特定問題的態度,對於解決民事案件中的實體性和程序性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是它行使國家審判權的重要標志,以法律規定解決具體的民事和經濟爭議,使法律的一般規定具體化,生動地體現社會主義法律的尊嚴和極大的權威性。因此,人民法院的裁判具有普遍的約束性,任何個人和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者必須嚴格遵守。
第二,人民法院作出裁判,能夠解決民事、經濟糾紛,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促進四化建設。人民法院通過裁判解決民事案件,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裁違法行為,從而調整社會關系,保障社會秩序,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第三,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具有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意義,對具體案件作出裁判,可以生動而具體地告訴人民群眾什麼是合法的;合乎道德的,什麼是違法的,違背道德的,國家法律保護什麼,社會主義道德提倡什麼,從而增強大家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增加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
第四,人民法院作出裁判,能夠解決訴訟中的程序問題和特定事項,協調人民法院的內部工作關系,促使審判決工作順利開展。這是人民法律正確處理民事糾紛、解決民事爭議、順利行使國家審判決權的前提條件。

Ⅲ 法院枉法判決,可以起訴法官刑事案件採用雙重標准算不算枉法裁判

摘要 關於法官枉法裁判罪這個問題,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行為。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為的具體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故意偽造、搜集證據材料有的是引誘、賄買甚至脅迫他人提供偽證有的是篡改、毀滅證據材料有的是故意歪曲理解法律甚至無視法律規定有的是違反訴訟程序,壓制甚或剝奪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等等。枉法裁判們必須發生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這里是廣義的概念。凡依據《民事訴訟法》進行的審判,均為民事審判。枉法裁判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才能構成本罪。雖有枉法裁判的行為,但尚未達到情節嚴重,僅屬違法違紀行為,應以行政紀律手段處理。

Ⅳ 法院裁判的分類

法院裁判復 (Judgment) 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製件過程中,根據案件事實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對訴訟中所發生的各種問題依職權所作出的判定的統稱。法院裁判是法院依職權作出的,是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的結果,它體現了司法審判的權威。依據人民法院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內容的不同,可以把法院的裁判分為以下幾種,即判決、裁定、決定。
判決: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經過法庭審理,根據查明和認定的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以國家審判決機關名義,對案件中的民事實體權利義務爭議,作出權威性的判定,稱為判決。
裁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時,對所發生的程序上應解決的事項,所作的審判決職務上的判決定稱為裁定。
決定:在訴訟進行中,為了保證人民法院能夠公正地審理民事、經濟糾紛案件,維護正常的訴訟秩序,正確處理人民法院內部的工作關系,對訴訟中發生的某些特定事項,作出職務上的判定,稱為民事決定。

Ⅳ 裁判階段是不是已經判決

裁定和判決屬於訴訟法的范疇,不屬於最終判決。
1、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完結之時,依據事實和法律對案件作出的權威性判定。
2、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對審判和執行程序中的問題以及個別實體問題作出的權威性判定。
兩者主要不同在於判決重於處理實體問題,而裁定重於處理程序問題。
3、裁決則主要是一個行政法的概念,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的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特定的民事糾紛居間進行載斷的行為。
4、裁決與法院的判決、裁定有明顯不同,比如權力 主體不同,權力來源不同,適用范圍不同,適用程序不同,最後的效力不同等等。民事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審理完結時,查明並認定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行使國家審判權,對案件中的實體問題作出權威性判定。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根據案件的事實和有關的法律,就訴訟中發生的各種程序性問題和特定事項以及當事人之間的民事實體權利義務關系所作出的結論性判定,就是法院裁判。
5、法院裁判作為人民法院處理民事案件的手段和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一,法院裁判,是人民法院行使國家審判權的標志。法院通過對民事案件的審理,使法律的一般規定具體化,體現了法律的尊嚴和權威性。其二,法院通過裁判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裁違法行為,從而調整社會關系,保障社會秩序。其三,法院通過裁判解決訴訟中的程序問題和特定事項,協調人民法院的內部工作關系,促使審判工作順利開展。
6、民事訴訟中的法院裁判,一般包括民事判決、民事裁定和民事決定等,民事判決是最重要的法院裁判形式裁定和判決屬於訴訟法的范疇。
7、判決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完結之時,依據事實和法律對案件作出的權威性判定。
8、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對審判和執行程序中的問題以及個別實體問題作出的權威性判定。
兩者主要不同在於判決重於處理實體問題,而裁定重於處理程序問題。
9、裁決則主要是一個行政法的概念,是指行政主體根據法律的授權,對平等主體之間特定的民事糾紛居間進行載斷的行為。

Ⅵ 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格式

法律分析:文書由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標題包括法院名稱、文書名稱和案號。正文包括首部、事實、理由、裁判依據、裁判主文、尾部。首部包括訴訟參加人及其基本情況,案件由來和審理經過等;事實包括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人民法院認定的證據及事實;理由是根據認定的案件事實和法律依據,對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否成立進行分析評述,闡明理由;裁判依據是人民法院作出裁判所依據的實體法和程序法條文;裁判主文是人民法院對案件實體、程序問題作出的明確、具體、完整的處理決定;尾部包括訴訟費用負擔和告知事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二條 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結果和作出該判決的理由。判決書內容包括:

(一) 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

(二) 判決認定的事實和理由、適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 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

(四) 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判決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Ⅶ 法律中的裁判規范是什麼意思

民法規范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事實上,民法乃是解決私人之間沖突的規則,在私人之間出現糾紛和沖突的時候,司法機關適用已經公布的民法規范居中裁判,解決糾紛和沖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當事人之間沒有出現糾紛和沖突,那麼只要沒有違背法律的強行性規范,他們之間是否遵循民法規范是無所謂的。只是在當事人之間出現糾紛和沖突無法自行化解而需尋求公權力救濟裁判的時候,民法規范才凸現出來。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

如果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行為規范便會誇大這種行為指引作用,一方面,並不是每一個人對每一個民法條文都能在事實上知曉並依據這些條文去行動;另一方面,法律規范也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唯一遵循的規范,法律只是諸多社會規范中的一種。

當然,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而不是行為規范,與美國法學家富勒所總結的法律的八種內在道德之一的「頒布」並不矛盾。因為頒布是法律的合法性要求,而將民法規范界定為裁判規范強調的是其功能。


在將民法規范界定為主要是一種裁判規范的情況下,那種過分指責民事立法中有較多的抽象概念的做法就是值得商榷的。即使拋開這一點不說,如果我們真的將民法中的抽象概念都簡單化和所謂「平民化」,

是否真的有利於大眾的理解也是有疑問的,因為規則及其用語本身就是抽象化的產物。事實上,我們反對的是那種刻意的修飾和抽象,但是不是反對抽象本身。

(7)法院抽象裁判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中裁判的一般規則

現代訴訟制度拋棄了神明裁判主義而遵行證據裁判原則(或稱證據裁判主義),即運用人證、物證等證據來證明和認定案件事實。本文以民事訴訟為研究視閾,首先闡釋證據裁判原則的規范意義,在此基礎上探討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對象及相應的證據調查程序,最後討論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例外。

證據裁判原則的規范意義

(一)我國有關證據裁判原則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縱未直接規定「證據裁判原則」,實際上也要求當事人和法官應當根據證據來證明或認定案件事實。

比如,《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63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並且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第64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否則為再審的理由(第66條、第179條);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為再審的理由(第179條和第187條)等。

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中也有規定「證據裁判原則」的,比如《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63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以證據能夠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依法作出裁判。」《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02]21號)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應當以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為依據。」

證據裁判原則適用對象與證據調查程序

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對象就是證明對象(或稱待證事實、要證事實、證明客體、證明標的等)。作為法院裁判依據的事實,可稱為裁判事實,其中有需要證據來證明的(即證明對象),有無需證據證明的(即免證事實)。

證明對象包括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實體事實又包括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構成證明對象的案件事實:

①必須具有法律意義,即能夠引起某項法律權利義務或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

②有必要利用證據加以證明,即真實性尚未確定或者當事人之間存在合理爭議的事實。

不同的案件事實所適用的證據調查程序或者訴訟證明程序也相應不同。訴訟證明程序大體包括提供及交換證據、當事人質證與辯論、法官判斷證據與認定事實。

其中,調查證據資格之有無和證明力之大小的程序,即當事人質證和法官判斷證據,可稱為證據調查程序。通常情況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應當採用「嚴格證明」,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採用「自由證明」即可。

(一)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與證據調查程序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首先指的是要件事實,又稱直接事實、(實體法)規范構成要件事實、主要事實,是直接導致某項民事權利義務或民事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

可被劃分為權利發生事實、權利妨礙事實、權利阻卻事實和權利消滅事實(此處的「權利」既可指財產權和人身權,又可指請求權、支配權和形成權)。

要件事實或直接事實包括兩類:

①民事法律事實,比如合法繼承(取得所有權)、簽訂合同(形成合同關系)和依法離婚(解除婚姻關系);

②民事糾紛事實,比如侵權事實和違約事實。這兩類事實中,前者是基礎和前提,但是,若無後者則無訴的利益,就不能請求訴訟救濟,也不能申請仲裁。

從民事權利主體或者原告的角度來說,民事法律事實的發生使其獲得民事實質權(所有權等財產權、名譽權等人身權),民事糾紛事實的發生意味著民事實質權受到侵害或發生爭議從而產生民事救濟權(包括物上請求權等實體救濟權、民事訴權和申請仲裁權等)。

可見,權利發生事實包括產生民事實質權的法律事實和產生民事救濟權的糾紛事實,均構成訴的原因或訴的原因事實,原告起訴的則應主張此類事實來支持其權利主張或訴訟請求。

權利阻卻事實(如消滅時效屆滿、同時履行抗辯、先訴抗辯等)阻卻某項民事權利行使。權利妨礙事實(如合同不成立、免責事由等)妨礙某項民事權利發生。權利消滅事實(如物的滅失、

債務履行、抵銷、合同解除等)使既存的民事權利消滅。這三類事實是被告用來直接推翻原告權利主張和訴訟請求的「抗辯事實」。對於被告的抗辯,原告也可再抗辯,比如被告提出消滅時效的抗辯,原告可以提出消滅時效中斷的抗辯。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還包括間接事實,即不能直接導致某項民事權利義務或民事法律效果發生、妨礙、阻卻或消滅的事實,可用來推導或證明「直接事實」是否存在的事實。對要件事實的證明,其途徑主要有:

①利用直接證據來證明;

②通過間接事實證明。在無直接證據「直接證明」直接事實或要件事實時,可以運用「間接證明」,即運用間接證據來證明間接事實,然後運用形成邏輯鏈的間接事實來推定或證明直接事實或要件事實。

所以,間接事實又被稱為證據性事實或邏輯上起證明作用的事實。間接事實在作為證明要件事實真實與否之證明手段的限度內,成為證明對象。

民事訴訟中的輔助事實(或稱補助事實),主要是指有關證據能力有無和證明力大小的事實,即有關證據的可采性和可信性的事實,例如證據收集的違法事實(涉及證據能力有無)、證人與當事人是親屬的事實(涉及證明力大小)等。

一般認為,輔助事實多為訴訟法上的事項。但事實上,輔助事實與間接事實之間往往並無嚴格的界限。輔助事實是有關證據能力有無或證明力大小的事實,往往包含實體內容,並且當輔助事實直接關涉本案主要證據或惟一證據的可采性時,應當採取嚴格證明,須經雙方當事人質證和辯論。

民事爭訟案件的實體事實應當採用嚴格證明。嚴格證明是以慎重的程序來確認案件事實的真實性,即在合乎法治原則的程序中發現真實。所謂嚴格證明,是指應當利用法定的證據種類並且應當遵循法定的證明程序所進行的證明。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法定的證據種類」包括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

嚴格證明與爭訟程序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民事爭訟程序解決的是民事爭訟案件(即民事之訴),是指雙方當事人就具體的民事權益義務或民事責任及特定法律事實存有爭議的案件。實體爭議性或民事爭訟性在制度上體現為「對審主義」(即雙方審理原則)。

民事爭訟程序中,很少有排除適用對審主義的例外情形。但是,正如法諺所雲「任何原則均允許例外」,對審主義也存在法定的例外,比如缺席審判。

在我國,一方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出庭參加訴訟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雖然無法進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言詞質證和辯論,但是為了及時維護對方當事人權益和避免拖延訴訟,訴訟繼續進行。

(二)非訟案件的實體事實和程序事實與證據調查程序

通說認為,自由證明與嚴格證明均屬證明,在證明的程度上並無差異,即自由證明的證明標准並未降低。但是,與嚴格證明不同,自由證明無需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或者無需遵循法定的證明程序。具體說,自由證明不必遵循公開審理、直接言詞審理等原則;

不以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為必要,有時可以通過公告、支付令異議等方式確認案件事實(詳見下文),但也不排斥運用法定的證據種類;

至於證據是否在法庭上出示及用何種方式調查往往由法院自由裁量;不必遵循證據交換規則、雙方當事人質證程序和辯論程序。相對於嚴格證明來說,自由證明側重於證明的快捷性,旨在避免訴訟遲延。

再如,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78條規定「於法院已顯著或為其職務上所已知的事實」為司法認知的事實,第279條至第280條規定了「自認」,第281條和第282條分別規定了「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民事訴訟法》第434條規定:「一、明顯事實無須陳述及證明;眾所周知之事實視為明顯事實。二、法院履行其職務時知悉之事實無須陳述;法院採納該等事實時,應將該等事實之文件附入卷宗。」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7條)、《公證法》(第36條)和司法解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5條)、《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第9條、第13條、第74條、第76條)、

《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5條、第68條、第70條)等規定,眾所周知的事實、公證的事實、預決的事實、推定的事實、當事人訴訟上自認的事實等,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1998年)第334條規定:在法庭審理中,下列事實不必提出證據進行證明:

①為一般人共同知曉的常識性事實;

②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並且未依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事實;

③法律、法規的內容以及適用等屬於審判人員履行職務所應當知曉的事實;

④在法庭審理中不存在異議的程序事實;⑤法律規定的推定事實。

Ⅷ 有法院的同志或者法律學人嗎裁判文書具體包括哪幾部分

基本要素

1、文書由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組成。

2、標題包括法院名稱內、文書名稱和案號。

3、正文容包括首部、事實、理由、裁判依據、裁判主文、尾部。

4、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

(8)法院抽象裁判擴展閱讀:

民事判決一般由四部分構成,即

①首部,寫明民事案件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基本情況以及案由;

②主文,是民事判決書的核心,要求對該案所涉及的事實和證據作明確的概述,特別是法院查明的事實要寫清楚;

③判決結果,即法院根據什麼決定原告的請求是否應予支持,哪些支持,哪些不予支持要寫清楚;

④尾部,寫明審判庭的組成、人民法院名稱等內容。

一方提起民事訴訟,法院有了判決結果後,都會擬寫一份民事判決書來宣布判決結果。判決書一般由首部,主文,判決結果和尾部四部分組成。做到格式統一結構完整是為了指導全國法院民事裁判文書的製作,所以民事判決書的格式都是大致相同的。

熱點內容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
勞動合同法一月半離職可以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749
礦井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0 10:03:54 瀏覽:225
行政法主體有哪些 發布:2025-01-20 09:29:09 瀏覽:906
法學的權利與義務 發布:2025-01-20 08:42:12 瀏覽:112
山東司法廳副廳長 發布:2025-01-20 08:31:04 瀏覽:613
現行環保行政法規目錄 發布:2025-01-20 08:29:36 瀏覽:78
偵查學法學 發布:2025-01-20 08:20:40 瀏覽:5
勞動法解聘書面通知 發布:2025-01-20 08:01:57 瀏覽:396
婚姻法涉及計劃生育的規定 發布:2025-01-20 08:00:38 瀏覽: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