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古代法官著作

古代法官著作

發布時間: 2022-09-18 17:45:31

①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斷案高手

1.斷案如神——狄仁傑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號德英,唐代並州太原府陽曲縣(今山西太原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死後葬於神都---國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立有一碑,上書「狄公仁傑之墓」。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內史。

太平興國五年(980),寇準19歲,考中甲科進士,殿試得中,詔授大理寺評事,先後任巴東(今湖北省巴東縣)知縣、成安(今河北省成安縣)知縣。

寇準因德才兼備,政績突出,受到宋太宗賞識,22歲便升任成安知縣。當時漳河不斷泛濫成災,宋遼戰爭頻繁,丁役、賦稅日益繁重,蝗災時有發生,地主豪紳對百姓敲詐勒索,民不聊生。他到任後,訴狀如雪片飛來。寇準目睹現狀,決定對多年積案盡快處理。


任知縣期間,對屬下衙役要求嚴格,不準他們橫行鄉里,搜刮民財,魚肉百姓,嚴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規定徵收賦稅和徭役。為了防止屬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額外增收,以飽私囊,他令人把縣中應當納稅、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項,寫在紙上,張貼在城門中,公布於眾。老百姓見寇準執法公正,為政清廉,體察民情,愛民如子,都深受感動。凡是應該繳納賦稅者,無不如數按時送交,從不拖延時日。

② 李離伏劍文言文譯文

李離伏劍文言文譯文
1.請問李離伏劍的文言文翻譯是什麼原文
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過聽殺人,自拘當死。文公曰:「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有過,非子之罪也。」李離曰:「臣居官為長,不與吏讓位;受祿為多,不與下分利。今過聽殺人,傅其罪下吏,非所聞也。」辭不受令。文公曰:「子則自以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離曰:「理有法,失刑當刑,失死當死。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使為理。今過聽殺人,罪當死。」遂不受令,伏劍而死。
譯文
李離是晉文公的獄官,他錯誤地聽取了下級的匯報而判人死罪,把自己關押起來定了死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之分,處罰有輕重之分,下級官吏有錯,不是你的過錯!」李離說:「我擔任的官職是長官,並不讓位給下級官吏;享受俸祿多,不和下屬平分利益,現在我錯誤地聽從了下級匯報而判人死罪,卻把罪轉嫁到下級官吏身上,是沒有聽說過的。」他推辭而不接受命令,晉文公說:「你如果自以為有罪,我也有罪嗎?」李離說:「獄官遵守法紀,錯誤地判刑,應判自己的刑,錯誤地判人死罪,就應判自己死罪。您認為我能審察不明顯的和判定疑難案件,所以讓我當獄官,現在我錯誤地聽取下吏的匯報而判人死刑,罪責應當死。」於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劍自殺而死。
特殊句式:過聽殺人。(省略句,省主語「李離」)自拘當死。(賓語前置)一詞多義:理(獄官)當(定罪)過(錯誤)聽微決疑(聽:審察)通假字:傅(同「附」,指轉嫁)聞:聽說
2.李離伏劍的譯文李離是晉文公的獄官,他錯誤地聽取了下級的匯報而判人死罪,把自己關押起來定了死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之分,處罰有輕重之分,下級官吏有錯,不是你的過錯。」
李離說:「我擔任的官職是長官,並不讓位給下級官吏;享受俸祿多,不和下屬平分利益,現在我聽了下級錯誤的匯報而判人死罪,卻把罪轉嫁到下級官吏身上,是沒有聽說過的。」他推辭而不接受命令,晉文公說:「你如果自以為有罪,我也有罪嗎?」李離說:「獄官遵守法紀,錯誤地判刑,應判自己的刑,錯誤地判人死罪,就應判自己死罪。
您認為我能聽察細微的事情,就能判斷案情,所以讓我當獄官,現在我錯誤地聽取下吏的匯報而判人死刑,罪責應當死。」於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劍自殺而死。
3.李離伏劍的詞解(1)過:錯。
(2)當:判罪。
(3)為:擔任,作為。
(4)受:接受。
(5)分:分享。
(6)傅:通「附」,附著,引申為推及。
(7)子:你。
(8)以為:認為。
(9)聽微決疑:聽察微理,判斷疑難案件。
(10)使:派遣,命令。
(11)伏:通"服"屈服。此指服罪。
(12)晉文公之理:晉文公的獄官。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為春秋五霸之一。
4.李離自刑文言文翻譯李離是晉文公的獄官,他錯誤地聽取了下級的匯報而判人死罪,把自己關押起來定了死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之分,處罰有輕重之分,下級官吏有錯,不是你的過錯!」李離說:「我擔任的官職是長官,並不讓位給下級官吏;享受俸祿多,不和下屬平分利益,現在我錯誤地聽從了下級匯報而判人死罪,卻把罪轉嫁到下級官吏身上,是沒有聽說過的。」
他推辭而不接受命令,晉文公說:「你如果自以為有罪,我也有罪嗎?」李離說:「獄官遵守法紀,錯誤地判刑,應判自己的刑,錯誤地判人死罪,就應判自己死罪。您因為我能審察不明顯的和判定疑難案件,所以讓我當獄官,現在我錯誤地聽取下吏的匯報而判人死刑,罪責應當死。」
於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劍自殺而死。
5.李離自刑古文加翻譯李離,是晉文公的法官
他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發覺後就把自己拘禁起來判以死罪。文公說:「官職貴*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
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李離說:「臣擔當的官職是長官,不曾把高位讓給下屬;我領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處分給他們。
如今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卻要把罪責推諉給下級,這種道理我沒有聽過。」他拒絕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說:「你認定自己有罪,那麼我也有罪嗎?」李離說:「法官斷案有法規,錯判刑就要親自受刑,錯殺人就要以死償命。您因為臣能聽察細微隱情事理,決斷疑難案件,才讓我做法官。
現在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應該判處死罪。」於是不接受晉文公的赦令,伏劍自刎而死。
6.翻譯文言文,急需原文: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折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知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屣焉。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從前有個醫生,自吹能治駝背。他說:"無論駝得像弓那樣的,像蝦那樣的,還是彎曲像鐵環那樣的,請我去醫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桿一般直了。"有個人信以為真,就請他醫治駝背。
這個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使勁地踩。這么一來,駝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斷了氣。駝背人的兒子要到官府去告他,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只管把駝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千金買馬首
[原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子君曰①:「請求
之。」君遺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②。君大
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③!」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
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④。馬今至矣⑤!」於是,不能期
年⑤,千里之馬至者三。
——《戰國策》
古代有個國君,願意出於金高價買一匹千里馬,但買了三年沒能買到。
這樁事成了國君最大的心病。有個太監對國君說:「請允許我去尋訪千里馬,
為陛下解憂。」國君十分高興,讓他帶了一千兩黃金立即上路。這位太監走
遍全國,到處尋訪,用了整整三個月時間才打聽到某地有一匹千里馬。他立
即趕到那兒,不巧,這匹千里馬已經老死了。怎麼辦呢?太監經過再三考慮,
決定花五百兩金子買了這匹死馬的腦袋,帶回國都,獻給君王。國君見是一
顆死馬的腦袋,勃然大怒:「我要的是能夠日行千里的駿馬,你卻花了五百
兩黃金買回來一顆發臭的馬腦袋。居心何在?你戲弄國君還想不想活?」太
監不慌不忙地說:「請君王息怒。千里馬非常難求。沒有十分的誠意,馬主
是不肯輕易出手的。現在君王連死去的千里馬的腦袋都肯用五百兩黃金購
買,活馬就更不用說了。君王訪求千里馬的誠意一定會很快傳遍天下。要不
了多久,日行千里的駿馬就會送到國君面前。」果然,不到一年的時間,各
地就送來了三匹千里馬。
原文:
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或日「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也。歐陽文忠曾出使河朔,過高唐縣,驛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過,車馬人畜之聲一一可辨,其說甚詳,此不具紀。問本處父老,雲:「二十年前嘗晝過縣,亦歷歷見人物。」土人亦謂之「海市,」與登州所見大略相類也。
譯文:
在登州的海上,有時候會出現雲霧空氣,象宮殿居室、台閣景觀、城牆垣堞、人物、車馬、樓屋頂蓋,(都)清晰可見,把它(這種景象)叫做「海市」。有人說:「(這是)蛟龍吐氣而形成的。」(我)懷疑不是這樣的。歐陽文忠曾經河朔去出使,路過高唐縣,在驛館的房屋中夜間聽到有鬼神從天空而經過,車馬人畜的聲,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說的非常詳細,這里不詳細摘錄了。詢問本地的老人,說:「二十年前曾在白天路過這個縣,也清楚可以看見人與物。」當地人也稱這(種景象)為「海市」。同登州所看見的大致上相同。
7.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李離簡介李離,大約出生於今天的山西省侯馬市一帶,生卒年份無從考證。
有關於李離的記載,不見於先秦史書,他的事跡最早出現在漢代著作中。這也許是這個人物被人忽視的原因。
《史記·循吏列傳》記載,李離在春秋時代的晉國擔任理官一職,其任職時間在晉文公(前636—前628)時期。至於他是否世襲的理官,今天難以考證。
不過,他卻是迄今為止在正史中發現的最早的以李為姓的人,遺憾的是,他沒有能夠在李姓的早期發展史上獲得應有的地位。不過,他捍衛法律的尊嚴,為錯判案子承擔責任以身「殉法」的故事,卻在中國法治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
原文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過聽殺人,自拘當死。
文公曰:「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有過,非子之罪也。」
李離曰:「臣居官為長,不與吏讓位;受祿為多,不與下分利。今過聽殺人,傅其罪下吏,非所聞也。」
辭不受令。文公曰:「子則自以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離曰:「理有法,失刑當刑,失死當死。
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使為理。今過聽殺人,罪當死。」
遂不受令,伏劍而死。譯文李離是晉文公的獄官,他錯誤地聽取了下級的匯報而判人死罪,把自己關押起來定了死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之分,處罰有輕重之分,下級官吏有錯,不是你的過錯!」李離說:「我擔任的官職是長官,並不讓位給下級官吏;享受俸祿多,不和下屬平分利益,現在我錯誤地聽從了下級匯報而判人死罪,卻把罪轉嫁到下級官吏身上,是沒有聽說過的。」
他推辭而不接受命令,晉文公說:「你如果自以為有罪,我也有罪嗎?」李離說:「獄官遵守法紀,錯誤地判刑,應判自己的刑,錯誤地判人死罪,就應判自己死罪。您因為我能審察不明顯的和判定疑難案件,所以讓我當獄官,現在我錯誤地聽取下吏的匯報而判人死刑,罪責應當死。」
於是他仍不接受命令,用劍自殺而死。解釋特殊句式:過聽殺人。
(省略句,省主語「李離」)自拘當死。(賓語前置)一詞多義:理(獄官)當(定罪)過(錯誤)聽微決疑(聽:審察)通假字:傅(同「附」,指轉嫁)解析對於李離的殉法,《韓詩外傳》引用《詩經》當中的一句詩來評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史記》則點評得更為精到:李離伏劍,為法而然。以今天的眼光來解讀,李離殉法,至少有以下三層含義:第一,在面臨君命與法律相抵觸時,他選擇違抗君命來維護法律的尊嚴。
也就是說,在李離看來,法律是高於君命的。自古以來,「君命不可違」是條鐵律,為了君王的一句話而死節的「忠臣」實在太多;當然,也有違抗君命的,譬如,君王昏庸,就會有大臣出來勸諫,勸諫不成,即以「死諫」,從而成為一代忠烈。
但類似於這樣違抗君命以殉法的例子,在中國幾千年以「人治」為主色調的歷史上,不說絕無僅有,也是十分罕見的。第二,李離的時代應該是「刑不上大夫」的時代,但他卻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精神來挑戰奴隸主的等級特權制度,這說明,早在春秋時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因子就已經悄然萌芽。
第三,即使以今天的法律來衡量,李離的錯判也只是一個過失行為,其責任應該由整個國家機器來承擔,就李離個人而言,他以道歉和引咎辭職的方式懲罰自己,就已經足以承擔相應的責任了。
但是,李離卻選擇了以生命來謝罪的方式。這種矯枉過正的方式雖然有其迂腐的一面,但是以生命為代價來宣示法律的神聖不可侵犯,卻是中國古代法制史上的絢麗篇章。
李離伏劍雖然在法制史上有其明顯的進步意義,但是,李離視法律高於生命、視法律高於皇權的思維,與支撐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權專制政體是格格不入的,這恐怕也是他的名字和事跡在歷史的長河中常常被淹沒的主要原因。在李離之後,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荊軻,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等等。
較之於他們,李離的鮮血或許並不壯烈,李離的犧牲或者有些人微言輕,李離的行為甚至有矯枉過正。但是「李離伏劍」的典故卻是中國法制史上的鮮活教材;他捍衛法律的尊嚴,為錯判案子承擔責任以身「殉法」的故事,成為了中國法治進程中難得的財富。
評論趙化南據《史記·循吏列傳》記載:晉文公時代的最高司法長官李離,一次根據下屬向他匯報的案情,將人錯判了死刑,便自己把自己拘押起來,准備抵當死罪。晉文公說:「官階有高低,處罰也有輕重,這案子是下面人弄錯了,並不是你的罪責啊!」李離說:「我的官職很大,從沒有讓給下屬一點權;享受很多奉祿,卻沒有賞給下屬一點利益,現在錯判案件而殺了人,卻把罪責推卸給下屬,這可沒有聽說過。」
說完,他不顧晉文公的勸阻,伏劍自殺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離伏劍」。
這個李離確實可敬可佩,可能在有些人看來,他還有點「冒傻氣」,但實際上他必須這么做。古代法官斷案,就是講「責任制」和「追究制」的——統治階級為使體現自己意志的法律得以實施,對懲治司法官吏斷案中的「枉、縱」行為均有明確規定,李離任職的晉國,就明文規定法官錯判者,如同對待誣告者一樣,實行「反坐」原則。
李離「伏劍而死」,其實。
8.文言文翻譯:李離傳李離傳
石奢,是楚昭王的國相,他為人剛強正直廉潔公正,既不阿諛逢迎,也不膽小避事。一次出行屬縣,恰逢途中有兇手殺人,他追捕兇犯,竟是自己的父親。他放走父親,歸來便把自己囚禁起來。他派人告訴昭王說:「殺人兇犯,是我的父親。若以懲治父親來樹立政績,這是不孝;若廢棄法度縱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該當死罪。」昭王說:「你追捕兇犯而沒抓獲,不該論罪伏法,你還是去治理國事吧。」石奢說:「不偏袒自己父親,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責,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則是為臣的職責。」於是石奢不聽從楚王的命令,自殺而死。
李離,是晉文公的法官。他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發覺後就把自己拘禁起來判以死罪。文公說:「官職貴*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李離說:「臣擔當的官職是長官,不曾把高位讓給下屬;我領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處分給他們。如今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卻要把罪責推諉給下級,這種道理我沒有聽過。」他拒絕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說:「你認定自己有罪,那麼我也有罪嗎?」李離說:「法官斷案有法規,錯判刑就要親自受刑,錯殺人就要以死償命。您因為臣能聽察細微隱情事理,決斷疑難案件,才讓我做法官。現在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應該判處死罪。」於是不接受晉文公的赦令,伏劍自刎而死。
9.晉文公反國,李離為大理文言文翻譯晉文公回到國內,李離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錯殺了無辜之人,他把自己捆綁起來說:「我的罪行應當處以死刑。」晉文公下令說:「官有上下之分,處罰有輕重之別,這是你屬下官員的罪,不是您的罪。」李離說:「我是大理寺的最高長官,我沒有把職位讓給屬下;我的俸祿最多,沒有與下屬分享。錯殺了無辜,自己怕死,把責任推給屬下,這不是『義』,我的罪行應該處死;」晉文公說:「您一定認為自己有罪,那麼我也有過錯了。」李離說:「陛下衡量一個人的才能授予他官職,做臣子的接受這個職務擔負起處理事務的職責,我接受官印綬帶的這一天,陛下告訴我:『一定要用仁義來輔佐我處理朝政,寧可因為錯判而讓人活命,』不可因為錯判而殺人。'我聽了陛下的話,但是沒有這樣去做,使陛下的恩惠不能施加於人,依照我的罪行應當判處死刑,陛下有什麼過錯?而且大理寺有法律,因為錯判而讓犯人活命的官員,不判處死刑,因為錯判而殺人的官員,判處死刑,陛下認為我是能注意細微
的情節,解決疑難的問題的,
形容思想縝密,善於通過聽察解決疑難
)
所以任命我為大理,
如今我行事苛酷,
不顧仁義,
相信屬下
不明察是非,
,
聽信別人的證詞,
不細致地查明事實,
使無罪之人屈打成招,使百姓心生怨恨,天下人聽說了,必定議論陛下,諸侯聽說了,一定
看輕我國。
百姓心中積聚起怨恨,陛下的惡名在天下傳揚,國家的威名在諸侯中喪失,
依照
我的罪行,
是應當判處兩次死刑的。」
晉文公說:
「我聽說過,
只知筆直行走不知道繞道而行
的人,
是不能與他交往的;為人方正而不會靈活處世,是不能與他長期共處的,希望您因此
聽一聽我的話。」
李離說:
「我因為私心而有損於國法,殺了無辜之人而以生代死,這兩
者都是不能用來教化百姓的,
我不敢聽陛下的話。」
晉文公說:
「你難道沒聽說管仲做臣子的
事嗎
自身受到羞辱而君主之心得到滿足,行為有污點而霸業得以成功。」
李離說:
「我沒有
管仲的才能,
卻有道德敗壞的名聲,
沒有幫助陛下成就霸業的功勞,
卻有讓陛下的名聲受連
累的罪行。
我不能再管理官員,
憑借不好的名聲來管理百姓,
陛下雖然不忍心把法律施加於
我,
我也不敢玷污官名,
亂了法律來求得活命,
我接受陛下的教誨了。
'
'
於是就用劍自殺了
10.文言文翻譯訓練史記·循吏列傳
李離,是晉文公的法官。他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發覺後就把自己拘禁起來判以死罪。文公說:「官職貴賤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李離說:「臣擔當的官職是長官,不曾把高位讓給下屬;我領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處分給他們。如今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卻要把罪責推諉(wěi,偉)於下級,這種道理我沒有聽過。」他拒絕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說:「你認定自己有罪,那麼我也有罪嗎?」李離說:「法官斷案有法規,錯判刑就要親自受刑,錯殺人就要以死償命。您因為臣能聽察細微隱情事理,決斷疑難案件,才讓我做法官。現在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應該判處死罪。」於是不接受晉文公的赦令,伏劍自刎而死。

③ 列舉中國歷史上的三位著名的法官

第一位 皋陶(gāo yáo) ,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桐縣皋陶村,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2]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3] 。

第二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第三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④ 列舉,著名古代法學

德國著名的法學家耶林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亡,宗教隨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帝國不僅在當時成就了並遠播了古代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羅馬法,而且,整個中世紀西歐法學智識的發端與發展就是一部羅馬法的詮釋與發展史。在古代羅馬遺留給後世的諸多遺產中,羅馬法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其影響逾千年而不衰。

以歷史的長時段鍛造羅馬法。正如羅馬城不是一天造起來的一樣,羅馬法也不是一夜之間驟成的。從公元前451年至前450年間的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十二表法》的問世,到公元530年至533年完成的《國法大全》中的《優士丁尼法典》、《學說匯纂》和《法學階梯》為止,羅馬法歷經了一千餘年的發展。它從最初一種狹小和簡陋的農村共同體的法,發展成一種強大的城邦國家的法,進而發展成一種帝國的法。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有賴於多項因素,撇開政治的、經濟的這些宏大的背景性的動因不論,僅就法本身來看,在一千餘年的時間跨度中,羅馬法從粗陋質朴走向精細縝密,有賴於法學家窮經皓首地著書立說,親力親為地解答、撰約、協助訴訟,條分縷析地對每一項法律規則的討論與爭鳴;有賴於裁判官通過擬制訴訟和擴用訴訟的方式,在司法實踐中擬制某種法定要素,或參照已有的法定訴訟形式,對社會中新衍生出的而立法又來不及規定專門的司法救濟手段的情況和關系,以具體、靈活、變通的做法提供司法保護,以至於裁判官法成為市民法的活的聲音;還有賴於普通社會民眾的參與與推進。可以說,羅馬法諸項法律規則的形成,發端於當事人對糾紛的提起,確定於裁判官的裁決與處理,抽象化、理論化於法學家的著述。由羅馬法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法律規則、法律制度、法律理念乃至法學傳統的形成,必須假以時日,不可能百十年間一蹴而就。在一千多年的時光流轉中,那些對日常生活的持之以恆的關注,那些對因社會變遷而引發的新問題、新挑戰的不斷的回應,那些對司法實踐的一再的審慎的反思,最終沉澱為了一種規則體系、一種邏輯體系和一種意義體系。不誇張地說,羅馬法系積千年人類生活經驗和理性智慧鍛造而成的。

以追求藝術的精細與完美之心雕琢羅馬法。古代羅馬法並不單純是法條文本、皇帝敕令或法學家的解答與著述的集合物,超乎文本和法典之上的是法的精神與法的理念,從中我們可以明白無誤地發現,羅馬人不是僅僅把法律作為經時務世的技術工具,而是將法律作為體現了一定價值觀念的藝術來對待的。公元1世紀初期的法學家P?J?塞爾蘇斯定義道:「法(ius)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優士丁尼的《學說匯纂》中注稱:善良指合乎道德,公正即合乎正義。由此又引申出,「法」當是符合正義的。烏爾比安指出:法律是關於神和人的學問——是關於公正和不公正的科學;法的箴言不是別的,就是誠實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這些是古代社會對法和法學最精練的概括與說明。由此,有學者斷言:「羅馬法是歐洲文化史上最偉大的精神力量之一」(薩拜因)。

羅馬法的實踐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面,體現在流傳甚廣的諸多法律格言中。這些法律格言涉及各個方面。在法的一般理論方面的格言有:法不是針對個別人的,而是為所有人普遍創設的;法律應當能被所有人理解;通曉法律不在於了解它的文字表述,而在於掌握它的精神和實質;違反法律原則的規定不應得到因循;習慣是法律的最好解釋者;法則產生於事實;對法的不知是不可原諒的;任何人不得通過損害他人的方式為自己獲利;行使自己的權利以不損害他人權利為限等。在刑法方面的格言有:刑罰應當成為對人的改造;法律考慮激憤者,激憤者卻不考慮法律(指刑法一般對在激憤狀態中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減輕處罰);疑罪從無;任何人均無義務指控自己有罪等。在私法方面的格言有:公法不得被私人簡約變通;契約起源於意願,隨後變為必須遵守的義務;和解協議相當於已決案;不得要求任何人履行不可能的給付;不得推定任何人遺棄自己的財產物;不情願者之間締結不了婚姻等。在程序方面的格言有:訴訟只不過是通過審判獲取應得之物的權利;沒有原告就沒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動審判;審判員不得審理與己有關的案件;法官只知法,事實須證明;舉證的義務由主張者而不是否認者承擔;一目瞭然之事無須證明;單一證據不能證明,與其他證據相結合可以證明;判決應當與請求相對應;一事不再理等。我們還很難發現其他哪個民族有如此豐富的法律格言。而且,這些格言不是類似於我國古代宋、明、清時期的律學讀本或訟師秘本中的僅僅是方便記誦的法律歌謠,而是對法律規則高度濃縮化後的藝術錘煉的結晶。今天,透過這些格言,我們仍能夠領略到規則背後的信念。今天,也仍有法學家堅持這樣的見解:「在任何時代中,法的確定性都是通過如下方面得到保證:一是法律藝術,它居於統治地位;二是法學,它的任務局限於形成法的技術因素……;三是立法,它相對於法學只能居於次位,其任務是構成法的政治因素。」(

⑤ 法官應該讀些什麼書

法院系統開展「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活動,這是一個非常英明和睿智的決策。作為一名法院工作人員,更有責任參與其中,不論是從職業的角度,還是從個人修養的角度,都有很好的滋養和校正作用。 作為從事審判和執行工作的法院幹警要具有過硬的法律專業知識,深刻領會立法原則和精神,在法律滯後和法律有空白的情況下,要善於運用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釋,以精湛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去正確運用法律原則、正確運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權彌補法律空白,做出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和發展的公正裁判,樹立起法律的權威。所以說法官不可能天生就是法官,而要成為明辨是非的法官,就必須堅持不斷的學習。 美國著名法官和法學家漢德曾經給法官開出了一個應讀書目的作品和作者名單,其中不僅包括法律專業的書,還包括許多哲學、歷史、政治、經濟、文學名著。對這些著作的閱讀,會讓一個法官充實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深化對人性的理解,進而提升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平。所以,法官必須樹立全面學習的觀念。通過全面學習,做到博而專、精而深。此外,法官的知識與技能的修養更是終身性的。 因此,作為法官,我認為首先需要閱讀的是法律專業的書籍和報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報》、《人民司法》以及它的(案例)和(應用)、《司法文件選》等,深刻領會法律的真諦。隨時掌握各種法律規定在不同時期的解釋以及適時地補充規定;其次,還要讀時政方面的書,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文選、講話,國家政策解讀,了解時政新聞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再次,讀經濟的書,尤其對於從事民商審判的法官而言,此項內容決不可或缺,當前尤其要關注後金融、經濟危機的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動向。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我們不妨重讀《資本論》,從中學習市場經濟中資本的作用、僱傭勞動、剝削與貧困、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世界歷史和階級斗爭等等,都有精彩論述。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時期法官,很有必要重讀《資本論》,從中學習知識、思考問題、吸取營養、獲取經驗;第四,應讀文學方面的書籍,對我們了解社會,了解人性,了解民生有很大的幫助.。四大經典名著是中華民族的珍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認為,陝西作家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生》、《白鹿原》、《廢都》、《秦腔》等都值得一讀。 因此,我們法院幹警無論工作多麼繁忙,都要擠出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書籍。古人言「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書籍中、在傳統文化的經典論述中可以找到很多的靈感與啟悟,吸取古代廉政文化的精髓。以便是我們更加明理增智、防腐養德。培根曾言;「讀書是為了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能。其娛樂方面的主要用途在於獨處和隱退之時;其裝飾方面的主要用途在於言說之中;其增長才能方面的主要用途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作者:隆德縣人民法院 楊濤)

⑥ 國不可無法,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大法官

1、梅汝璈

字亞軒,江西南昌人,律師、法學家。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青雲譜朱姑橋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間在清華學校學習,1924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斯坦福大學,1926年獲得文學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1928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1929年歸國後曾任教多所大學,曾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外交部部長王世傑的助手;1946年,並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任中國代表法官,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審判日本對亞太地區引發大規模戰爭和傷害所應負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案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73年在北京逝世,終年68歲。

2、倪征燠

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法學家。倪征燠可以說是與中國二十世紀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的一生沒有離開過一個『法』字。」

1906年出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蘇州市吳江區)的黎里鎮,中學畢業後,他立志學法,報效國家。他先在東吳大學法學院讀法律專業( 1915年法學院設立於上海),192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學院。

之後留學於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受聘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榮譽研究員。1931年起先後在上海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持志大學講授國際法、國際私法、比較民法、法理學等課程。1946年-1948年參加東京審判。1987年當選為國際法研究院聯系院士,2003年逝世。

3、劉墉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4、海瑞

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

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5、包拯

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

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海瑞

網路-倪征燠

網路-梅汝璈

⑦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記載的內容,這部《成文法》叫什麼

叫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也叫十二表法,是古羅馬國家立法的紀念碑,也是最早的羅馬法文獻。
公元前五世紀時,羅馬的法律還是習慣法,它的解釋權操在貴族法官手裡。法官利用這個權利為貴族謀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經過長期的斗爭,於公元前449年逼使貴族成立十人委員會(十人團)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這個文法刻在十二塊牌子(銅表)上而得名。
十二銅表法基本上仍是按舊有習慣法制定,還是維護貴族奴隸主的利益,但它對奴隸主私有制、家長制、繼承、債務和刑法、訴訟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規定,限制了貴族法官隨心所欲地解釋法律的權力。十二銅表法反映了羅馬奴隸制的發展和奴隸主階級國家的形成過程。

⑧ 古羅馬五大法學家的五大法學家

1、蓋尤斯(約公元130~180年),羅馬帝國前期著名法學家,代表作為《法學階梯》,該書是唯一一部流傳至今的古代羅馬法學家的文獻,成為查士丁尼編纂同名法典的範本。
2、帕比尼安(約公元140~212年),帝國前期羅馬的著名法學家,擔任過申訴官、帝國高級法院院長和被認為是副皇帝高位的近衛都督之職,行使軍事和司法大權。其代表作有37卷《法律問答集》、19卷《解答集》、19卷《解說書》。其學說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直至4世紀,君士坦丁皇帝仍命令屬下整理他的學說。在《學說引證法》中並明確規定,在五大法學家的意見相左時,以帕比尼安的學說為准。
3、烏爾比安(約公元170~228年),擔任過帝國高級法院法官助理、帝國議事會成員,近衛都督,做過皇帝的法律顧問。烏爾比安是公認的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法學家之一,是羅馬法學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的《學說匯纂》摘錄的9142段法學家的著述中,其中烏爾比安的著作就有2464段。最先提出公法與私法的劃分也是烏爾比安。他曾給法學下過定義:法學是神事與人事的知識,是正義與非正義的學問。
4、保羅(約公元222年去世),擔任過帕比尼安法院的陪審法官,最著名的著作是關於告示的80卷注釋書,在《學說匯纂》中摘錄了他的2081段作品。
5、孟代斯梯安(又譯為莫迪斯蒂努斯,約公元244年去世),是烏爾比安的學生,也是五大法學家中名氣最小的一位。《學說匯纂》中有關他的著作,只有344段。

⑨ 為一部法醫專著,被譽為古代第一法醫,宋慈是什麼樣的人

宋慈為什麼被譽為「法醫鼻祖」

我國的法醫學可以說歷史悠久,《禮記·月令》內就有瞻傷、察傷、視折、審斷的記載。

而到了宋代,有一位叫宋慈的人,寫了一部法醫專著,這本書記載了很多勘驗屍體的文章,而且記述嚴謹有章法,因為這部著作,宋慈被譽為古代第一法醫。

宋慈的經驗,以及法醫的專注精神,讓案子更加明朗,也少了很多冤假錯案。

宋慈「博採近世所傳諸書」,「會兒粹之,厘而正之」,加上多年實踐經驗,「增以己見」,終寫成《洗冤集錄》。他四任提點刑獄司,以身作則,慎重獄事,正如其所言,他真正做到了「獨於獄案,審之又審,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宋慈提出了一個合格法官的普世標准—洗冤澤物!

人要專注於一件事情,必然會把這件事情,做到最好,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就做好了一件事,宋慈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與他自身的理想有關,他為了讓天下少一些冤假錯案,用畢生在奮斗。

⑩ 宋慈的故事簡介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在中國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讀之書,先後被譯成法、英、荷等多種文字。它比義大利人 佛圖納圖·菲得利寫成於公元1602年的同類著作要早350多年。[1-2]

熱點內容
行政規章和行政法規 發布:2025-01-20 01:15:10 瀏覽:924
11月14日社會與法頻道怎麼回放 發布:2025-01-20 01:09:25 瀏覽:444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出境配偶 發布:2025-01-19 23:58:12 瀏覽:181
新工商法保留工商前置許可 發布:2025-01-19 23:13:26 瀏覽:280
行政立法擴張體現在 發布:2025-01-19 23:07:19 瀏覽:238
旅遊法律責任名詞 發布:2025-01-19 23:05:34 瀏覽:553
德治比法治更重要辨論賽 發布:2025-01-19 22:42:34 瀏覽:638
新勞動法加薪 發布:2025-01-19 22:41:23 瀏覽:725
寧夏郵政條例 發布:2025-01-19 21:48:58 瀏覽:810
經濟法要約邀請例題 發布:2025-01-19 21:10:22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