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免責的原因
⑴ 為什麼說特別行政區司法人員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不受法律追究
特別行政區司法人員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不受法律追究,這是司法獨立、獨立審判原則的體現。
法官處理訴訟可以免責:《基本法》第85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司法人員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不受法律追究。這是普通法的一項原則。也就是說,法官行使職權時不害怕其司法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才能最有利於公共利益。這里是法官職務終身制的有力保障。
⑵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法官終身責任的認識
法官案件責任終身制顧名思義,就是法官對自己審理案件的質量終身負責,出現問題後不能因為時間、崗位和職務變化而免責。
其實在中央政法委對法官案件責任終身制提出明確要求前,法官案件責任終身制在一些法院頗具雛形,如2008年雲南省高院出台的《關於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實施細則》及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2年頒布實施的《錯案責任終身追究辦法(試行)》中規定案件責任終身制適用於各自省屬范圍內的法院系統。以我國目前的現狀,這一制度的施行存在現實困難,但對法官審判質量提出更高要求是社會的迫切需求,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對我國現在的司法現狀意義深遠。
法官責任終身制打破以崗定責、以崗追責的傳統慣例,責任追究伴隨法官終身,給法官造成巨大的壓力,讓法官更小心謹慎的行使權力提高案件質量,也讓每一位法官意識到對案件的不負責任就是自毀前程,承辦案件出現問題即使是退休之後也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這種終身責任制度不僅增強了法官的自律意識、公正意識和廉潔意識,而且增強了審判工作的公開透明度,能夠讓法官隊伍真正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
司法機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最重要防線。日益開放、透明的司法工作被越來越多的民眾所關注,執法不公、不廉的行為一經曝光迅速成為焦點,引起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與不信任,而法官案件責任終身制的出台有益於確保司法公正與規范。
一位法律界人事說得好:「法官公正司法承諾終生負責制在全州法院全面推行,不僅從制度上規范了法院司法行為,促進了公正司法,而且本身也體現出我們的一種態度、信心和決心,這種做法必將會對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⑶ 龍倩虹法官被免職的原因
要知道「撤職」來才是徹底翻船,自而「免職」則未必翻船。免職」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字眼,不再擔任某一職務,就叫免職。對於一個領導幹部來說,每一次職務變更都要免去原有職務。但是免職一般都會另有任用,甚至被提升都有可能。在很多民憤很大的事情處理結果中,我們經常被「免職」一詞忽悠。
⑷ 試論我國法律規定的主要的免責條件和方式
1、 不可抗力,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2、免責條款,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
(1)免責條款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既然是一種合同條款,就必須是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的,具有約定性。
(2)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明示的,不允許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許法官推定免責條款的存在。
(3)免責條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來的民事責任,具有免責功能,這是免責條款最重要的屬性,是區別於其他合同條款的明顯特徵。
(4)法官免責的原因擴展閱讀
1、在不可抗力的適用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於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大於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
(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2、不可抗力的免責效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但有以下列外:
(1)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遲延履行期間發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責效力。
3、不可抗力與意外事件。實際上,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將意外事件作為免責條件。因此,多數學者主張意外事件不應該作為免責事由。
⑸ 免責事由的免責事由的內容
合同責任的免責事由既包括法定的責任事由,如不可抗力,也包括約定的責任事由,如免責條款。
(一) 不可抗力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在不可抗力的適用上,有以下問題值得注意:
(1)合同中是否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影響直接援用法律規定;
(2)不可抗力條款是法定免責條款,約定不可抗力條款如小於法定范圍,當事人仍可援用法律規定主張免責;如大於法定范圍,超出部分應視為另外成立了免責條款;
(3)不可抗力作為免責條款具有強制性,當事人不得約定將不可抗力排除在免責事由之外。
3.不可抗力的免責效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但有以下列外:
(1)金錢債務的遲延責任不得因不可抗力而免除。
(2)遲延履行期間發生的不可抗力不具有免責效力。
4.不可抗力與意外事件。實際上,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將意外事件作為免責條件。因此,多數學者主張意外事件不應該作為免責事由。
(二) 免責條款
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 這表明:其一,免責條款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既然是一種合同條款,就必須是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的,具有約定性。其二,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明示的,不允許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許法官推定免責條款的存在。其三,免責條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來的民事責任,具有免責功能,這是免責條款最重要的屬性,是區別於其他合同條款的明顯特徵。
「免責」只是一種概括的命名。其實,在不同的免責條款中,免責的范圍不盡相同。有的條款之免責,是完全排除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有的不完全排除當事人未來的民事責任。免責條款並非一律無效,有的免責條款是無效的,不能發揮免責的作用。這樣,免責條款又有無效的免責條款和有效的免責條款之分。
免責條款有效以它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為前提,或者說以它成為合同條款為先決條件。只有免責條款成為了合同的組成部分,才談得上免責條款的控制及解釋。
判斷免責條款是否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適用《合同法》總則關於合同訂立的規定和《民法通則》關於民事行為的規定。免責條款以格式條款的形式表現時,判斷它是否成為合同條款,適用格式條款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的規則。
免責條款成為合同的組成部分,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有效。確定免責條款是否有效,是立法控制、行政控制和司法控制的重要任務,也是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我國法律上,確定免責條款有效和無效的最根本的法律依據,是《民法通則》第6條、第7條等規定的基本原則。就是說,如果民事責任的成立及其實現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穩定社會秩序、滿足社會公德的要求所必需,是法律堅決譴責和否定侵權或者違約的表現,那麼免除這類民事責任的條款無效。如果民事責任的成立及實現主要關繫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對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穩定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德來說雖然需要,但作用相對小些,即使允許當事人以協議排除或者限制之,也無礙大局,甚至是必要的風險分配,那麼法律就可以承認這類免責條款有效。當然,免責條款的類型和性質不盡相同,確定免責條款有效抑或或者無效的根據即標准也有差異,需要具體分析。
1.免責事由
《若干規定》第7條主要從是否存在過錯和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兩個方面來規定了五種不承擔責任的抗辯事由。抗辯事由依次分別是:第一項是基於審計自身的固有局限,第二項是審計業務所必須依據的外部證據存在瑕疵,第三項是事務所已經對被審計單位的舞弊行為予以披露,第四項是被審計單位抽逃資金,第五項是出資人嗣後補足資金。其中,前三項事由屬於因沒有過錯而不承擔責任的情形;後兩項事由屬於因沒有因果關系而不承擔責任的情形。
事由之一:審計自身固有局限。審計本身是一種公允性審計,由於審計自身的特性、審計成本效益的存在以及現代審計技術的局限,審計本身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這種審計固有的局限性可以成為會計師事務所抗辯的理由。會計師事務所在執行審計時,如果已經保持了必要的職業謹慎,嚴格遵守了執業准則並執行了應當執行的審計程序,說明其主客觀上皆沒有過錯。此時,雖然沒有審計出錯弊,但因沒有過錯,則自然不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事由之二:外部證據存在瑕疵。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范圍主要以被審計單位的內部財務資料為准,其審計范圍通常局限在被審計單位內部財務資料的編制是否合理、是否公允等方面。基於審計成本效益原理、審計技術自身的局限性等因素,《若干規定》認為事務所對其所出具的審計報告僅承擔合理的保證責任,而非絕對的保證責任。基於獨立審計的天然缺陷性,並非被審計單位的所有的舞弊行為都能被審計出來。獨立審計的重要基礎就是:技術永遠是技術,任何技術都有其局限性。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中必然要假定一部分事實和資料是不需要會計師事務所去識別的,即獨立審計對於外部證據存在依賴性和局限性。諸如,被審計單位的銀行債權,只要會計師事務所實施了恰當的審計程序,對該銀行債權進行了函證,銀行對賬單在得到債權銀行確認為真實後,就沒有必要再去懷疑銀行函證和對賬單的真實性。再如,在工商管理部門出具的企業登記信息後,也沒必要再去核實該信息是否真實准確等。否則,審計成本將無限提高,違反正常的審計理論。因此,在會計師事務所以虛假或不實的外部證據為基礎而出具不實審計報告情形下,只要保持了必要的職業謹慎,仍然不能審查出外部證據瑕疵的,應當認定會計師事務所沒有過錯的,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事由之三:錯誤舞弊已予披露。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准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的規定,所謂錯誤,是指導致財務報表錯報的非故意行為。所謂舞弊,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治理層、員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騙手段獲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可見,錯誤是非故意的錯誤或漏報,而舞弊則是故意的誤述或忽略。根據會計和審計實踐,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舞弊手段通常表現為:多計存貨價值、多計應收賬款、多計固定資產、費用任意遞延、漏列負債、隱瞞重要事項的揭露等。根據注冊會計師法和執業准則的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在執行審計中發現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報表等存在錯誤和舞弊時,應當提出警告或者披露或指明;如果予以指明或披露,則會計師事務所因已經依法或依執業准則盡到職業謹慎之義務,因沒有過錯而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事由之四:被審計單位抽逃資本。驗資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驗單位注冊資金(或實收資本)真實性及合法性的審查和驗證,驗資業務對於確認企業法人資格及企業民事責任能力、保護債權人利益至關重要。在審計實踐中,在會計師事務所為被審計單位出具驗資報告後,被審計單位依據該驗資報告進行公司注冊登記,而後被審計單位將所繳出資暗中撤回,導致驗資報告與被審計單位的資產和債務實際狀況不符。在上述情形中,由於會計師事務所是依據執業准則的要求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核並出具驗資報告,該驗資報告是真實的。但由於被審計單位在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真實的驗資報告後抽逃資本,從而導致驗資報告與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負債實際狀況不符的結果。鑒於這種情形下的驗資報告與被審計單位實際資產狀況不符,並非會計師事務所過錯所致,而是因為被審計單位抽逃資本造成的,因此屬於沒有因果關系的情形,會計師事務所自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事由之五:出資人嗣後補足資金。最高人民法院法發(2002)21號《關於金融機構為企業出具不實或者虛假驗資報告資金證明如何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通知》第4條明確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免責情形之一即是在企業登記時出資人未足額出資但後來補足的。《若干規定》沿襲了該《通知》所規定的上述免責事由的理由在於:盡管會計師事務所在企業登記時出具了不實驗資報告,但由於出資人在注冊登記後又補足的出資,利害關系人並未因出資不實而受到損害;即便在出資未補足之前受到損害,但該損害亦因補足出資而獲得彌補,因此利害關系人之損失與會計師事務所不實審計報告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會計師事務所據此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
應當指出,抗辯事由並不僅僅局限於本條所規定的幾種情形。因《若干規定》將會計師事務所對利害關系人的民事責任定位在侵權責任,故會計師事務所可以通過主張欠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等其他抗辯事由來主張不承擔責任。諸如:在主觀要件上,注冊會計師可以抗辯自己無過錯等。客觀要件方面,可以抗辯審計並未失敗,沒有損害事實,或者客觀損害與審計失敗無因果關系等等。還可以提出其他事實或法律規定可以抗辯的事由,例如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限等。
2.減責事由
對於利害關系人「明知不實報告而仍使用」場合下的會計師事務所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問題,存在肯定和否定兩種觀點。肯定意見認為:雖然利害關系人在使用報告之前已經明知審計報告為不實,但畢竟該審計報告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不實報告。由於會計師事務所存在過錯,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否定意見認為:在出具不實報告的情形下,會計師事務所的確存在過錯,但根據侵權行為法規則,會計師事務所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時,除其自身具有過錯,還應當符合其過錯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要件。在利害關系人事前明知報告為不實而仍然使用報告並受到損失的場合,其遭受的損失與不實報告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因此會計師事務所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討論後認為,盡管在利害關系人明知報告為不實而仍然使用報告並受到損失的場合,其遭受的損失與不實報告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但畢竟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不實報告,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存在過錯。根據《若干規定》公平分配損失之框架,無論是讓會計師事務所承擔全部責任,還是使會計師事務所完全不承擔責任,皆有失偏頗,應當酌情適當減輕其責任。故《若干規定》第8條最後採取折衷立場而規定:利害關系人明知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為不實報告而仍然使用的,人民法院應當酌情減輕會計師事務所的賠償責任。
⑹ 免責的條件及方式
(一)免責條件:即法律明文規定的當事人對其不履行合同不承擔違約責任的條件。我國法律規定的免責條件主要有:
1.不可抗力: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2.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貨物的合理損耗。
3.債權人的過錯
(二)
1.免責條款的概念:免責條款,就是當事人以協議排除或限制其未來責任的合同條款。其
一,免責條款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合同條款;其
二,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明示的,不允許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許法官推定免責條款的存在。
2.免責條款的有效與無效
(1)基於現行法的規定確定免責條款的有效或者無效。免責條款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以排除或限制當事人的未來責任為目的,因而屬於一種民事行為,應受的規定調整。
(2)基於風險分配理論確定免責條款的有效或者無效
(3)根據過錯程度確定免責條款的有效或者無效,合同法。
(4)根據違約的輕重確定免責條款的有效或者無效,我國沒有採用。
拓展資料:稅前列支就是在計算所的稅的時候能作為稅得稅的費用扣除的項目.字面上理解就是,所得稅扣除之前,可以羅列做為支出(就是費用)
法律依據: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⑺ 法官終身責任制的起源
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早在1995年的《法官法》中就可以找到依內據,2001年修訂後的《法官法》規定,對於玩忽職容守造成錯案的,應當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責任。
之後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也將錯案列入違反辦案紀律的情形。自治區高院也出台《關於違法及差錯審判執行責任追究辦法》,確立了由審判委員會研究確定是否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7)法官免責的原因擴展閱讀
意義:
「誰辦案誰負責」最終要落實於審判工作、司法工作的每個環節,但要想讓其切實發揮作用,顯然不是一兩條規定就能夠解決的,還需要有良好的、科學的制度設計。令人欣慰的是,四中全會決定從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
法官責任制度制定和出台的目的不是懲罰,是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所以,還要有相應的機制保障維護公平正義的法官。
如果沒有科學的遴選機制,業務精通、公平正直的法官就不能走上審判台;如果審判中不能去除行政指揮的陰影,法官還要服從領導意志;如果法官的職業保障不能落實,那麼由審判者負責終將是一句口號。
⑻ 法律問題:什麼叫不訴及協議免責什麼叫時效免責什麼叫因履行不能而免責
1、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專法律責任屬,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2、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期限後而免除,其意義在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督促法律關系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權利義務關系,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穩定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3、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8)法官免責的原因擴展閱讀
時效免責初看起來是不公正的,但實際上它對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督促法律關系的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債務,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
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後,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僅發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並不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