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延伸
A. 如何加強人民法庭審判管理工作
全文含注釋約4000字。
一、重新認識審判管理工作
(一)錯誤理解或認識不到位:審判管理工作不重要
審判管理管的是什麼?一提到「管理」這個詞,人們就會有抵觸情緒。同樣,身處最基層,人民法庭的幹警易把自己定位為審判管理工作中的終極被管理者,而對審判管理工作產生抵觸感。這種觀念上的誤區是當前制約審判管理發展的最大障礙。在錯誤理解的引導下,幹警不對審判管理工作加以深刻學習,導致對審判管理工作知知甚少,從而產生更加錯誤的認識,認為審判管理只是給法官增添的額外工作負擔,怕麻煩的思想較為嚴重。
有些幹警沒有認識到開展審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對創新和加強審判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學習不深、了解不夠、把握不準,更沒有結合工作實際認真進行研究。這反映了這部分同志習慣於站在個人或部門的局部利益上考慮問題,還沒有真正從法院工作大局出發,去思考如何認真落實黨組的工作決策。認識存在問題,行動跟不上去,給法院的審判管理工作帶來人為阻礙因素。
(二)正確理解並系統化認識:審判管理是法院管理體系的核心
審判管理並不是行政管理,而以實現司法價值為目標的司法管理。審判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確保司法公正。審判是法院的中心工作,以審判為中心的管理是法院管理體系的核心。
1、他律與自律並重。加強審判管理必須增加管理意識。管理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的協調活動。要充分尊重幹警在審判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要在審判管理中將幹警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放到突出位置。要加強隊伍的思想工作。人的意識決定人的作為。對幹警隊伍中存在的問題、要早發現、早處理、早解決,通過思想工作,及時引導、扭轉和提高幹警的思想認識。每位幹警既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審判管理要取得良好效果,既要加強他律,更重要的是引導法官加強自律。他律是自律的保障,要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他律要靠自律實現。嚴格的管理只是一種手段,最終目的是讓法官增強事業心、責任感,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
2、管案與管人並行。審判管理在管案的同時,也管人。審判管理,管審判質量和效率。審判管理首先是對案件的管理,但案件是由法官來處理的。管案和管人是審判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必須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以管案促管人,以管人促管案。從加強案件管理入手,通過對審判管理和效率的評估,通過案件評查,促使法官增加質量效率意識,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努力改進司法作風。從加強法官的思想政治教育、業務培訓、考核將懲等工作入手,增強法官參與審判管理、提高司法水平意識,促進辦案工作健康發展。
3、管理與服務互補。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審判管理要為審判權的正確運用和行使服務,及時掌握了解審判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和建議。審判管理不單單是問責、督促、約束,也要適時進行激勵,典型的如開展優秀裁判文書評比活動。「規范、保障、促進、服務」才是審判管理全部的應有之義。審判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但不會給法官增加負擔,反而對審判給予幫助和動力,有助於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也能夠減輕法官辦案的心理壓力,還能成為庭長和領導的好助手。
二、落實審判管理工作制度
(一)當前狀況:尚有不足
目前,審判管理工作只是審判管理辦公室、各庭負責人和各庭審判管理聯絡人的工作。絕大多數人民法庭的法官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審判管理工作中來。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人員分工不明。就目前我國法院人員總體情況看,數量不足額,比例不協調,分類不明確,結構不合理。法官與審判輔助人員相比,法官數量太多,其中冗員比例太大,而審判輔助人員太少。我國法官與輔助人員分工不清,職責混淆。
2、傳統的審判管理方式落後。傳統的審判管理工作更多關注的是管理的靜態結果,而對審判的過程、問題產生的原因關注度不夠。剛性管理不足,柔性管理有餘。規章制度具體落實到位不理想的現象較為普遍。有令不行,有章不循。對審判側重於事後管理,缺少事前指導、事中監督。院庭長關心的是每月一期的司法統計報表。
3、領導者管理水平薄弱。面對全新的審判管理工作,領導者首先應當擴充自己的管理知識。如果相關管理知識貧乏,則見事不明,難以管理。另外,領導者要勇於管理。如自身底氣不足,不敢管理,或瞻前顧後,不願管理,則無管理效果可言。
4、管理資源匱乏。作為基層法院的基層機構,人民法庭人員少,力量小,可用的管理制約手段不多,可用的激勵服務資源也十分有限。在客觀條件的限制下,人們往往使制度僅僅成為號召、成為口號。
(二)改善措施:體系化管理
人民法庭審判管理工作涉及多主體、多環節、多方面。
1、分工明確,多層面管理。人民法庭應以庭長為帶頭人,充分調動各個審判管理層面主體的積極性,使其和諧、統一和平衡,以確保審判管理總體目標的順利實現。在人民法庭的審判管理活動中,審判質量、效率、效果的管理,必須通過庭長、審判長、法官、助理層級管理活動進行。分工明確,使審判的每一個工作崗位、每一個工作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員、工作標准、時限要求。形成管理合力、實現從分段管理向審判的一體化管理的轉變。以法官為參與主體,以書記員為輔助人員,共同加強審判管理工作。對法官和審判輔助人員進行明確分類、不同管理、分別考核。跟蹤書記員對所跟案件負有全程管理的職責。上下貫通、左右聯動,聯手督查,齊抓共管。
2、宏觀微觀共抓,實行動態管理。審判管理有六項基本任務:案件信息平台管理、案件質量管理、案件質量評查、審判流程管理、審判運行態勢總體研判和審判績效考核。審判活動從立案到歸檔報結過程,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與案件質量效率有直接聯系。要將案件質量管理前移到立案甚至訴前調解、訴調對接、延伸到執行、歸檔和信訪的各個環節,把凡是容易出問題的環節都納入管理的重點。同時注重審判目標導向的宏觀管理。充分發揮審判運行態勢分析研究對審判決策的建議作用和審判經驗總結對審判工作的指導作用。
3、強化目標考核,完善激勵機制。要堅持把考核放在審判管理的中心環節。把考核覆蓋到各項審判環節和每個法官。重點圍繞審判質量、效率、效果,對結案率、平均審理天數、民事案件調撤率、上訴率、當庭裁判率、當庭履行率、調解案件進入執行程序率等一系列指標項目,實時跟蹤、定期分析、每月隨司法統計報表在全庭范圍內公布。要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將考核結果作為創先評優、幹部選撥晉升的重要依據。定期評查、抽查評查、專項評查、統一調度、上下聯動、集中交叉評查。開展優秀案件、優秀文書、庭審評比,工作通報工作例會點評講評。
4、建章立制,以制度促進管理。人民法庭應根據上級要求和形勢任務的需要,認真落實一系列有關人民法庭的工作制度,對計劃開展的各項法庭規范化工作進行認真梳理。根據目標管理考核實施辦法,將任務分解到人。實行一案一評一措施。人人負責、人人擔責。建立案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防控機制。法律文書質量直接反映著審判質量和法官的司法能力、事關司法權威和司法形象。通過健全法律文書校核機制,明確起草、校核、審批人員的責任范圍,以及具體的起草、校核、審批程序,明確提出對法律文書的低級差錯實行零容忍的制度要求。加強信息化學習。審判管理工作依賴信息化操作。人民法庭應不斷提升法庭幹警的信息化水平。人民法庭幹警之間應加強審判管理先進經驗交流和審判管理人才培養、交流互動。幹警應熟練掌握審判管理系統軟體的操作使用。
三、提高審判管理工作的科技化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審判管理的重要方向和發展趨勢,其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審判質效的提高,應當在審判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重視。
1、健全硬體設施,構建網路管理體系。目前,江蘇的各級法院已基本完成案件審理過程中的「三同步」,在此基礎上通過借鑒先進法院的經驗,進一步加強法院的硬體配備。如建立電子卷宗歸檔制度,將書面卷宗通過掃描匯編成電子檔案,提高案件的辦理水平和質量。此外,還要繼續探索和完善電子簽章制度,提高辦案效率。
2、明確公開范圍,強化審判內外監督。通過科技手段提高案件的對社會公眾的開放程度,應當堅持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對於案件審理過程中除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以及法律明確不予規定的項目外,對於案件的審理進度、審判期限、法律文書及時通過外網向社會公眾和當事人進行公布,引入當事人監督的外部機制。同時,通過設置公開許可權,明確法院內部的院長、副院長、庭長和審判管理部分的查閱范圍,使得各級審判管理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到案件信息,強化內部監督機制。
3、加強幹警培訓,適應科技管理要求。通過對幹警的內部和外部的監督的同時,利用業余、假期等時期,加強科技培訓,建立必要的科技管理的技能和習慣。完善網路管理規定,加強對承辦人員和書記員的職責劃分,對於已經處理案件的審判電子材料及時校對、按時上網。對處於於未能按照民事訴訟法及時開庭、審理、判決和報結等情形時及時予以提醒,如沒有特殊理由,將直接影響到個人的評優評先。通過獎懲並舉的形式養成幹警辦案過程中質量和效率的有機統一。
B. 上海浦東新區有幾個人民法院
上海浦東新區只有一個人民法院。
全稱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成立於1993年的6月,前身為川沙縣人民法院。09年4月,經過國務院批復同意後,上海市南匯區行政區域並入浦東新區。新浦東成立後,原南匯區人民法院也隨之並入浦東新區人民法院。
兩院合並後,新的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轄區范圍達到了1400多平方公里,占上海市五分之一左右。法院審判的辦公樓位於浦東新區的丁香路611號。
(2)法院延伸擴展閱讀
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完善訴調對接工作機制,回應人民群眾司法需求。主要做法有:
1、堅持廣納各類社會糾紛調解資源,主動將矛盾糾紛化解關口前移,將訴調對接功能向人民法庭延伸,形成社會資源的網路化覆蓋。
2、通過建立調解、司法確認、裁決、執行四條「快速通道」實現糾紛解決的一體化運作。
3、浦東新區法院在尊重群眾自主解決糾紛的同時,將法官的指導、監督貫穿於調解始終,保障調解過程的專業化。
4、將訴調對接作為司法貼近人民群眾的主要窗口,推行一系列細致入微的便民化服務。
5、通過實行分組負責制、推行專業對口調解制度、建立調解風險防範機制等實現規范嚴謹的制度化管理。
以上做法一是從群眾需求出發,建立糾紛多層次解決渠道,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二是為群眾負責,堅持法院主導,保證了糾紛化解質量。
三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和社會組織的力量,實現了糾紛自我化解,取得了案結事了的實在效果。四是通過向群眾學習,堅持專群結合,使得法官工作方式和審判工作機制不斷自我進化,推進了司法民主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完善訴調對接工作機制回應人民群眾司法需求
C. 人民法院同義詞
人民法院同義詞
解:
人民法院沒有同義詞
延伸:
[courtof justice]
行使審判權的國家機關
D. 法院開庭後多長時間才能下判決書
沒有具體的時間,最多2個月內你能拿到判決書。如果是當庭宣判的,一般要在10-15個工作日內日下發判決書。擇期宣判的一般要當庭宣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同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對判決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決定。刑訴案件的審理期限是2個月。
E. 法院執行是行政機關基礎決定的延伸還是司法行為還是司法協助行為
法院執行是司法行為。
F. 如何加強對民行抗訴案件原判決執行環節的監督
民行檢察部門對民事行政抗訴案件原審判決執行環節的監督是民行審判監督工作的一個方面。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抗訴的案件法院必須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原判決、裁定必須中止執行。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實踐中,卻出現了檢察機關抗訴,原審法院仍繼續執行原審判決、裁定,或上級法院已經裁定中止執行,但原審法院託故仍繼續執行等問題,致使已不具備強制執行效力的法律文書仍被執行,不但破壞了法律的嚴肅性,影響了檢、法部門的公信力,而且也給案件的再審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一、檢察機關的抗訴應當影響法院對民事案件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在司法實踐中,對抗訴是否影響原判決、裁定執行這一問題,一些地方的法院把檢察機關的抗訴與當事人的申訴等同起來認識,以「申訴不影響執行」為由,拒絕檢察機關的監督,認為檢察機關的抗訴案件,不影響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澄清這一問題十分必要。 法院的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首先,等同看待,無法可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該條即是「申訴不影響執行」的法律依據。但是《民事訴訟法》沒有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設置「抗訴不影響執行」的法律規定。可見,法院的認識沒有法律依據。其次,二者在法律規定上有明顯區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一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由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可見,申訴再審與抗訴再審主要有兩點區別:一是申訴引起的再審存在法院駁回申訴的情況,抗訴引起的再審則無此事宜。因此,法院對抗訴案件的再審是必然的,原判決、裁定必然中止執行;二是法院裁定再審的時日不同,一是三個月,一是三十天,後者是能較快影響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效力的。從而可見,檢察機關的抗訴應該影響案件原判決、裁定的執行,原判決、裁定應當是自抗訴之日起即失去執行的法律效力。 建議將《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修改為:「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在收到抗訴書之日起,如該案件正在執行中,應自動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並作出中止執行的裁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自決定再審之日起應作出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公章。」以案件性質區別對待,體現「人民檢察院抗訴即能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效力」的法律權利。 二、對已抗訴民事案件原判決的執行監督應重點把握的內容 對已抗訴案件的原判決、裁定的執行進行的監督工作,實際是一種程序的監督,但由於執行了案件的實體權利,也可以認為是對實體執行工作的監督。如吳橋縣檢察院監督的一起案件:該縣某演出團體負責人寧某與另一演出團體發生合同糾紛。寧某因不服法院判決,向檢察院申訴。抗訴後,滄州市中級法院裁定:「本案指令吳橋縣法院再審,再審期間中止原判決執行。」但是該縣法院沒有執行中級法院裁定,仍強制執行原判決,從寧某的工資賬戶劃扣工資發還給執行申請人。對此,吳橋縣檢察院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要求法院執行中院裁定,返還已執行財產,並查明原因及責任。從而維護了申訴人的合法權益。 在該案中,法院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因抵觸情緒,原審法院在得知檢察機關抗訴後,故意緊鑼密鼓地執行原判決,以獲取相關材料支持原判決中的錯誤。二是因顧及顏面或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原審法院故意在再審開庭前繼續強制執行原判決,以執行完畢的即成事實給申訴人製造壓力,企圖規避抗訴案件的改判。三是在執行中,故意混淆上級法院在再審裁定中關於中止執行的指令與執行部門在執行程序中對當事人發出的中止執行裁定的法律效力,拒不執行上級法院的指令,或以執行部門沒收到、當事人是否收到裁定為理由,歪曲執行上級院的裁定,導致違法執行的發生。 上述問題應是檢察機關對抗訴案件原判決執行環節檢察監督的重點:一是以執行依據為視角,把各類法律文書的效力作為關注的要點,以文書的生效期日為依據,看該文書是否被新的法律文書中止或撤銷;二是以執行行為為視角,主要是把執行行為作為監督要點,看這種執行行為是否遵照執行了上級院或本院的裁定,任何在執行中止裁定作出或撤銷裁定作出後的執行行為都是違法的,都應予以監督,已執行的案件標的應悉數返還被執行人;三是以監督對象為視角,主要是把執行人員及案件的原審法官作為監督對象,對其違法執行要進行綜合分析,看是否是單純違反辦案紀律的行為,是否與濫用職權、徇私枉法、貪污受賄等行為有聯系,以決定使用不同的監督措施,維護司法公正。 三、對已抗訴民事案件原判決執行的監督程序應進一步探索完善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有「檢察院對執行裁定的抗訴不予受理」的規定,對這一解釋,有些地方法院延伸理解成了法院不接受檢察院對執行工作的監督的法律依據。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的民事監督包括對執行工作的監督,但有明確的程序規定。近年來,許多地方法院已就如何接受執行監督問題與檢察機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實踐,有效地促進了檢、法工作的順暢銜接,維護了司法公正。隨著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的不斷加強,對民事執行監督的開展已是大勢所趨。因此,建議立法機關盡快出台相關法律規定,完善民事執行監督的法律程序,使其納入正規。 就當前的法律現狀,開展好這項監督工作,應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檢、法兩院協商溝通程序。檢察院與法院應該在《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下,商情地方人大法制部門就民事執行工作如何開展法律監督問題進行協商,就具體應該監督的方面進行溝通,雙方制定科學可行的操作辦法,作為監督程序遵照執行,避免法律沖突。如,檢、法兩院可建立情況通報制度,化解抵觸情緒。對已進入執行程序的判決裁定,根據抗訴程序的進展,就建議法院中止原判決的執行設立受理辦法,法院則要接受並認真對待檢察建議,適時中止判決的執行。二是糾正違法程序。在民事判決、裁定執行過程中,檢察機關認為法院僅存在程序性的不當執行時,通過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的形式要求人民法院採取措施自行進行糾正。法院對檢察院的糾正違法通知書應在收到後採取積極地對應措施,及時把糾正、採納的結果書面反饋給檢察機關。三是案件查辦程序。檢察機關認為法院執行官在辦理民事執行案件過程中有貪污賄賂、徇私舞弊、枉法裁判以及裁定失職、濫用職權等違法情形的,應及時移送紀檢監察部門作行政追究。如果構成犯罪應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依法由瀆檢部門立案查處,以遏制民事案件執行環節的職務犯罪,保障民事執行活動的正確運行。 (作者單位:河北省吳橋縣人民檢察院)
G. 如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出了《關於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通知》,要求更加充分地發揮人民法院職能作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務和司法保障。
「我們正審理一起案件,村民從原來種小麥改為在大棚里種蔬菜,5家人商量,把原來南北向承包的5塊土地自行改為東西向承包,便於陽光照射進大棚。這樣做,多年來都相安無事。但去年,由於修建高鐵途經此地,高鐵佔道剛好是最靠西邊的那塊南北向土地。原來承包這塊地的村民提出,補償款應該全部歸他,但其餘4家堅決不同意,訴到法院。」在淄博市臨淄區人民法院,辛店法庭庭長孫友軍向記者介紹,不少糾紛和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不規范有關。
面對紛繁復雜的土地糾紛,法律法規不可能詳盡規定怎麼辦,必須靠司法機關充分發揮司法智慧。「在農村,很多問題不是簡單的法律問題,而是天理、國法、人情怎麼相統一的問題。我們運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讓矛盾糾紛朝著最有利於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的方向去解決。」臨淄法院立案庭法官相征說。針對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不規范的問題,臨淄法院還向相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建議進行排查整改。
在審理土地糾紛的過程中,不少法官發現,村委會能否依法發揮自治功能,直接關繫到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我們經常遇到村委會換屆後,新官不理舊賬,不承認上一屆簽發的土地承包合同,引發矛盾糾紛。」萊西法院研究室主任李紹斐說,新一屆村委會給出的理由是上一屆在發包時,沒有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不管違約的動機是什麼,「沒有經過民主議定」確實是影響合同效力很重要的因素。
為了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萊西法院經過認真調研,向相關鄉鎮黨委政府發出司法建議,建議他們在農村基層組織換屆選舉中加強指導,提高村委會依法自治的能力。
「山東法院加強與鄉鎮黨委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鄉村幹部、人民調解員的力量,進一步加強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將更多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張甲天說,延伸服務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
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靠近鄉村、貼近群眾的優勢
在農村,與農民打交道最多的司法機關是人民法庭。今年山東高院工作報告顯示,5年來,基層法院及人民法庭辦案537.5萬件,佔全省法院結案總數的87.3%。為加強人民法庭建設,5年來,山東法院建設或修繕人民法庭488處。
「《意見》提出,強化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第一線的功能作用,堅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群眾『三個面向』和便於群眾訴訟、便於人民法院獨立、公正、高效行使審判權的『兩便』原則,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靠近鄉村、貼近群眾的優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張甲天介紹。
濟南市歷城區人民法院院長李忠林介紹,歷城法院建立了便民訴訟網路,推進智慧法院建設,拓寬訴訟服務渠道,讓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辦成事,使司法服務更便捷、更親民。為留住綠水青山,歷城法院實行涉環境資源案件歸口審理模式,維護環境資源法律制度的權威,保障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村生態保護。
「在農村,巡迴法庭發揮了『審理一件、教育一片』的作用。每年,我們都要組織巡迴審判,法官帶上國徽、電腦、列印機,開著車到村裡審理案件,周圍群眾都圍攏過來,一些鄰里糾紛、贍養案件、繼承案件,很有教育意義,庭審是最佳的法治公開課。」青島市城陽區人民法院院長殷延輝說。
采訪中,萊西法院民一庭庭長孫連英告訴記者,有一年全市兩會時,一位村支書找到法院院長,請院長安排法官到村裡來現場審理贍養案件,原因是該村村民不養老人的風氣有抬頭趨勢。萊西法院法官立即選取合適的案件,在該村設立巡迴審判庭,現場審判。「隨著審理的深入,我們發現,問題並不簡單,子女不養老人,有的是不懂法,有的是心裡有氣,覺得老人有許多做得不對的地方。法官耐心釋法說理,講明法、理、情,不僅當事人流下熱淚,圍觀群眾也深受教育。」孫連英說。
為了發揮人民陪審員來自基層、了解基層、具有豐富基層生產生活經驗的優勢,《意見》提出,加強對農村人民陪審員的培訓和管理,廣泛吸收基層群眾擔任人民陪審員。「人民法庭的人民陪審員積極參與民事糾紛調解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已成為推進司法民主的重要力量。」張傑說。
最高法決定的要實施。
消息來自人民網。
H. 法庭有沒有義務根據民事案件當事人的合理請求展開庭外調查
對於當事人無法取得的證據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請求取得。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58條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該條規定賦予了法官的庭外調查權,同時也對庭外調查權進行了限制。
法官庭外調查權的有無,是職權主義審判方式和當事人主義審判方式的一項重要區別。在職權主義條件下,法官有責任運用職權查明案件的實體真實,因而有權實施庭外調查,這種調查不僅可以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休庭進行,而且可以在庭審准備階段實施。
如法國《刑事訴訟法》第283條規定:「審判長如果認為預審尚不完整,或者在預審結束之後發現新的情況,可以命令進行他認為需要的任何偵查行為。」德國《刑事訴訟法》第244條規定:「為了調查事實真相,法院應當依職權將證據調查延伸到所有的對於裁判具有意義的事實、證據上。」
(8)法院延伸擴展閱讀:
法官的庭外調查權只能在法庭審理開始後實行。
《刑事訴訟法》第158條明確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可以宣布休庭,對證據調查核實。」
它強調了「法庭審理過程中」,這是由於現行刑事訴訟程序決定的。控方向法院起訴案件後,法官對案件作程序審查後應予受理。
在法庭審理前,法官為了能公正裁判,其不能就案件的實體問題調查取證,只有法庭審理開始後,控方向法庭提供了證據,法官才能對這些證據提出疑問並調查核實。
1979年刑事訴訟法沒有對法官的調查權作這方面的限制,檢察機關向法院起訴案件後,法官對整個的案件事實、證據進行審查並調查核實,認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才決定開庭審理,否則,案件將被退回檢察機關補充偵查,這樣必然造成先判後審的弊端。
而在庭審前的調查中,法官在主觀上會帶有先入為主傾向性,不利於公正裁判。
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對法官的調查權作了時間上的限制,從而避免了先判後審的弊端。這是我國刑事訴訟的進步,它有利於案件證據證明力的確認,更有利於最終的裁判公正。
法庭審理後,法官對事實、證據進行充分的調查核實,認為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應作出有罪判決;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充分的,應作出無罪判決,法官當然不能在作出判決後再行使調查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