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職業認識
Ⅰ 如何實現司法公正
要把法治化貫穿於人民法院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職盡責,以實際行動讓人民群眾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貴,切實促進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要堅持教育引導、典型引領、實踐養成相結合,確保法官把法治內植於心、外踐於行,真正做到信仰法律、堅守法治,端穩天平、握牢法槌,鐵面無私、秉公司法。
2、信息化建設是人民法院工作改革發展的重要引擎。
要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核心,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進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要更好地統籌把握司法辦案規律與信息化建設規律,推動信息化建設與司法辦案的融合。
要依託信息技術深化司法公開,用全方位的公開倒逼司法能力的提升,促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司法。要善於運用信息化手段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司法需求,為群眾提供更便捷的訴訟服務,讓群眾感受到社會主義司法的方便和溫暖,增強群眾對司法的信心。
(1)法官職業認識擴展閱讀
防範對策:
1、加快立法進程,改革和完善審判體制,進一步貫徹規范《法官法》防止法官濫用裁判權。
2、隆法官之地位、厚法官之待遇、高法官之素質、嚴法官之紀律。馬克思說過:「要運用法律,就需要法官」,法官的地位、待遇、素質、紀律是公正司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3、強化執法外部監督,充分發揮人大、社會輿論的監督制約作用,凈化執法環境,、切實克服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和職權非法干預主義。
4、推進司法改革,規范法官行為,加強廉政建設,杜絕腐敗現象,確保司法公正。
5、加大追究錯案追究力度,改革和完善法院人事制度,真正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法院人事制度,使法院成為正義、平等、民主、文明、效率的司法隊伍。
Ⅱ 法官的歐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是由法官創造和建立起來的,法官承擔著傳承和創造法律的重任,因此,專業化及博學是成為法官的前提條件。
在英美國家,對法科學生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僅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而且要求必須接受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訓練。法官來源於律師,要想成為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科學知識、包括認識、判斷、推理案件、辯論等諸能力在內的良好的認知水平,以及廣博的社會學知識。正如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司法程序研究專家查菲所說的那樣,在普通法國家,為了預測一個未來的法官的行為,最好看看他圖書室里的藏書,而不是看他事務所里的訴訟委託人名單。
英美法官非常注重經驗,以判例形式表現的普通法,其本身就是司法經驗的積累。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基於其知識背景、訓練方法、法律思維方式的一致,英美法系的法官凝聚並形成一個「解釋的共同體」。同時,藉助特定的概念、邏輯推理形式,形成了司法的「方法論自治」。
英國早在1701年即在《王位繼承法》中規定法官只要行為良好便可終身任職。在英國,法官是終身職務,只有在違反正當行為原則並在上下兩院共同要求下才能由國王予以免職。被任命為法官的人服務的年齡可以達到七十或七十五歲,實際上要比政府官員所允許的年齡限度高出十年。在七十五歲之前成為高級法院法官的許多人可以任職到更高的年齡。
在美國,漢密爾頓曾在《聯邦黨人文集》中寫道:「對確保司法獨立來說,除了終身任職之外,沒有什麼比將對其與持以固定的條文明確下來更起作用了。」這種思想在美國憲法中有所反映,美國憲法第3條第1款明確規定,「最高法院與低級法院之法官如忠於職守,得終身任職」。
至於法官的待遇,「先於大陸各國形成的對法官優厚的物質待遇,成為英美法各國的傳統」。在英國,法官的薪俸非常優厚,大法官的年薪與首相一樣。由於各級法官之間的待遇相差並不大,經濟利益方面的刺激和誘惑很小,法官對升遷並無多大的興趣。在美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總體而言「法官的薪俸優厚,如果在高一級的法院任職,還會配有秘書和研究助手」。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以簡潔、惜墨如金著稱的《美國憲法》甚至對法官的「俸金於任期內不得減少」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英美國家任命法官對候選人的資歷要求非常高。從14世紀開始,英國所有各級法院的法官都從出庭律師中產生,而高等法院的法官更是幾乎全部從傑出的出庭律師中產生。即,英國法官必須從英國4個律師公會的成員即出庭律師中任命。一般來說,擔任地方法院法官(不含治安法官)必須有不少於7年的出庭律師資歷;擔任高等法院的法官必須有15年以上的出庭律師或兩年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的資歷。高級法官基本上都在大學,而且是名牌大學中接受過法律基礎教育,他們的父輩的職業基本上都屬於資產階級。
因此,可以說,「英國的司法的主幹是由少數精英所支撐的」。1963年,對100名英國高級法官中所作的一個調查的結果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法官遴選制度本身便說明經驗是衡量是否授予法官資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法官在從事這一職業以前,大約要有15年到20年職業律師的經歷,有近三分之一的法官在擔任法官之前具有檢察官的經歷。
實際上,在美國「大多數法官又是律師,具有法學學位和職業律師的經驗是成為一名法官最普遍的資格要求」。而能否出任法官,則取決於律師執業中的成功、在律師同行中的聲望以及政治影響等諸多考量因素。另外、在英美國家,由於訴訟中奉行的是當事人主義,法官處於消極中立的地位,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法官群體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行業的職業性格。兩位英國法學家在其著作中曾描述了一個英國人眼中的法官:「頭戴假發,身著長袍,面無表情的法官刻板無味地宣告某個被告做了不應做的事情」。
美國學者約翰小努南曾比較了普通法國家歷史上幾位最偉大的法官,即布萊克頓、馬歇爾、霍姆斯、卡多佐、布蘭代斯等,他總結出這些人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僅以公正無私著稱,而且以簡朴的生活方式而著稱。據此,他認為,法官應當追求簡朴的生活方式。按照科特威爾的看法,法官這種職業往往「被看作是超脫狹隘自身利益的」,法官應當在社會交往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性」。而流行於英美法系國家的諺語「一個公正的法官是一個冷冷的中立者」更是形象地道出了法官超然的個性。 鑒於法官代表司法權獨立審判的重要性,現今世界上多數憲政國家會將有關法官的職權行使,薪俸、地位的保障以及任免限制直接規范在國家憲法內,尤其是積極避免審判涉入政治,或是政治干涉審判,以昭公信。
在一些國家,對於法官的裝扮有著特殊要求,以表示法官在法庭上地位的特殊性,及協助審判庭上的人員容易做出身分上的辨別。
法官獨立執行國家審判權時,不因其判決有瑕疵而遭受指控,而且其判決不能由法官自行任意改判;因判決而遭受不利益之人,僅能透過上訴尋求救濟。
Ⅲ 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思維方式
法官與律師的不同點
換一個角度看,法官和律師又是「階級立場」截然不同的兩種法律職業。
中立與非中立在訴訟中,法官處於絕對中立的地位,超脫於公訴人和被告人,超脫於原告和被告,其主要工作就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作出裁判。而律師在訴訟代理活動中,總是為其中一方的利益進行訴訟代理,處於非中立的地位。尤其在民事訴訟活動中,或者作為原告的訴訟代理人,或者作為被告的訴訟代理人,律師總是以被代理人的意志進行著訴訟代理活動。當事人所期望的利益最大化,也決定了律師必須以自己的法律知識和訴訟技巧來實現被代理人的最大利益。這樣的出發點決定了律師的非中立性。
多向度與單向度法官是作為中立的裁判者來審視整個案件事實,從超越當事人各自利益的立場來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因此,他的思維與律師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法官的理念是根據案件的事實情況正確適用法律。這樣必然會全盤地來考慮整個案件的情況,而不會從一方當事人的角度來考量案件事實。在許多情況下,法官甚至會將一個特定的具體案件置於整個社會的宏觀背景之下,來考慮案件的處理。而律師基於其職業特點,在訴訟活動中會從盡可能有利於被代理人的角度去理解法律的規定。法律無論它規定得多麼詳細也不可能將社會上的萬千現象加以具體規定,總會給人們以解釋的空間和餘地。而且法律作為一種規定或表述,總會因解釋不同而有所不同。作為當事人代理人的律師也就必然要利用法律的解釋空間,最大限度地為被代理人爭取最大的利益。律師作為代理人時,只能作為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這就決定了律師在代理被代理人進行訴訟時,僅僅是從被代理人的角度,也只能從被代理人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為自己的被代理人爭取最大的利益,因此,他的視角是單向度的。
平衡與失衡不管是原告的律師,還是被告的律師,他們代表的都是各自當事人的利益,必然會向法官提出自己對案件法律適用的主張,盡可能以自己的法律認知去影響法官對案件的法律認知。然而在訴訟中,一方利益的受保護必然導致另一方利益的受損,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狀態是失衡的。法官必須從案件的全盤來加以考慮,他在具體案件中對於法律認知的正確實施,需要通過一種沖突來實現。這種沖突,即雙方律師代理觀點的碰撞,這種碰撞和沖突是實現法律正義所必須的。因為如果沒有來自律師的意見,法官就可能完全從自己的認識角度來理解、適用法律。只有充分了解了雙方律師的代理觀點,先從失衡的角度來看待案件的情況,然後才能達到視角的多向度,實現公平和正義,達到法律原則上的平衡。
Ⅳ 律師,法官,檢察官三大概念理解
1)律師是用要打官司的,你幫助你訴訟,或應訴的。他是自由職業者。2)法官是國家公務員,審判庭的法官是判決官司是否勝訴的。3)檢察官,是國家公務局,對國家幹部,職員,包括法院有監督權利的。
Ⅳ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人民法官所需的職業素養
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法官的「悲天憫人」,是指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對基層人民群眾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懷。時時刻刻對基層群眾抱有同情心,甚至換位思考,把自己處於當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為民」。
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堅守職業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點,容易受到諸如收入、權力、美色、娛樂、閑暇等的誘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能夠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的人,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服務於司法。法官應堅持職業道德,做一個勤勉和謹慎的人。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熟知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知識,不僅僅給判決文書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審判時能夠具有足夠的廣博的知識,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能力。這是一個法官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的時代里,司法能力也應當與時俱進。在「調判結合、調解優先」的工作方針下,調解能力也是廣義上的司法能力,不過裁判與調解對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調解法官的情形下,一個優秀法官應同時具備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調解能力。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法院的最直觀的認識。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對當事人的態度、言語、舉止等。法官的態度應當謙和、耐心,言語應當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語,舉止應當大方得體。司法形象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美國司法界將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氣稱之為「司法涵養」,這一術語反映了好脾氣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審判可能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氣質、情感、經驗等等將會影響審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僅僅構建良好的法院公眾形象,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豐富的社會閱歷,不僅僅有助於與人處事,更有助於案件的裁判。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也能夠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對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於發現案件背後的因素和糾紛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應當是一個孤獨的理想者。法官職位並非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是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在紛擾與躁動的社會中,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註定是孤獨的。一個法官應當具有堅守公平正義的勇氣。法官不畏懼外在的暴力威脅,同時一個具備勇氣的法官,將會嚴格依法辦案,而不會為了迎合輿論而犧牲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官的勇氣首先是對待暴力威脅的勇氣,其次是堅持法律信仰的勇氣。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實踐綜合作用的結果。法官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儀表、態度、言行等。這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在辦案過程中,他總是保持文明、謙和、耐心的態度,給當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在「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下,也包括調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針對的對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個字:「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他很注重個人修養,堅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內心深處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愛惜羽毛,堅持無愧於當事人、無愧於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上穿著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Ⅵ 怎麼才能成為一名法官
要想成為里一個法官來,通常要符合以下自幾個條件:首先要求是法學生,法學學生有一定的法學功底, 對法學的學習和認知高於其他專業學生,通常法院招錄的時候會限制專業,要求為法學,但有的法院並不要求法學專業,卻要求另外一個更為苛刻的條件,也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個條件: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是成為法官的必經之路,也可以說這是成為法律人的必經之路。第三個條件是成為公務員,法院每年會招錄一批法官助理,很多人認為公務員太難考了,其實走到這一步,但其實法官助理並不難考,主要是因為限制條件苛刻,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就會少, 報的人少了成功的機會自然就會大了,最後一個條件是要做五年的法官助理,五年的學習,積累豐富的實務經驗,也是成為法官的重要條件。
Ⅶ 如何成為一名好法官
回首自己初任法官的這幾個月,感受頗多,細細品味,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成熟了許多,自己更加了解了法官的職業,也更加深刻的知道,要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法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就要求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領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法院的權威、法律的權威。 首先,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對黨和人民有著一顆忠誠之心,黨和人民把法官的權力交給了我,就一定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始終心懷敬畏之心,不然,就千萬不要隨意接過法官的法槌,一個好的法官,必須始終堅持中立的形象,做到表面和實際都不偏私,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民對法治的信心,才能做到,依法治國,才能宣揚法治精神,才能夠伸張正義,才能夠忠於法律,維護法官形象。宋魚水法官說過一句話:「法律人要甘於寂寞,要始終保持一份內心的安靜,甘於寂寞就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遵守自己的職業的操守,忠於事實,忠於法律,清正廉潔,默默奉獻。只有有了這種境界,才能在審理案件時有了方向感和主心骨,才能懂得權為民所給,一定要權為民所用,利一定為民所謀,情一定要為民所系,有了這種的境界,才能忠於法律事實,不為情所惑,不為利所誘,不為勢所嚇,堅持法律不放鬆,只用這樣才能精確剖 析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為民解憂,為社會解難,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法官,一定要弘揚這一精神,展現當代法官化解糾紛,實現司法為民的宗旨,我們一定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工作,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夠最真正保護人民的利益,法官才不再是「官」,而是真正的使者,是陽光下最干凈的職業。其次,要想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准確並嫻熟運用法律的每一個條款,做到洞察秋毫、不錯判、漏判、誤判、公平公正,要加強自己業務能力學習,把自己承辦案件,都當做一篇論文來做,細細研究,做一名知識型、學者型法官,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先進國內外法律理念,把終身學習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做為一名初任法官,承擔著處理,決斷社會各種紛爭的歷史重任,是捍衛文明的使者,是公平正義化身,是良知的守護神,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律實施的效果,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外經濟糾紛增加,這就對新時期的法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法官,唯有不斷學習豐富知識、提高本領,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才能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證。新時期的法官,所應具備的政治、業務理論知識應該是綜合多方面的,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完成歷史賦予法官的使命。作為一名初任法官,要加強法學基礎理論學習,形成完整法律思維,掌握正確法律方法,對實踐中各種法律現象抽其表象,看其本質,正確認知新生事物,發展理論,並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從而正確運用裁量權做出合理公正判決,要堅持學好、掌握好新的法學觀點和理論,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從而樹立法官的形象,贏得社會尊重和信任。再次,作為一名好法官,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尤其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審理案件時,不能讓有理的當事人因為不懂怎樣打官司而吃虧,而且要快審快結,要法律陽光盡早撫慰弱者的心靈。法官是公正和愛心的化身。法官應當做有利於當事人的換位思考,使法院各項工作能從當事人的利益出發,減少當事人的訟累,提高每一次開庭的效率,認真把握每一起案子事實,正確運用法律做到程序和實體並重,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辦鐵案,無錯案,提高案件質量和效率,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每一名當事人都帶著問題來,而帶著微笑走,做到案結事了,用誠信正義及一顆愛民的心來抒寫法官的情懷,讓法院成老百姓最值得信賴、最講公平、最講道理的地方。我們是人民的法官,一定要把握正義天平。作為一名初任法官,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做一名「平民」法官,感同身受體會百姓的酸甜苦辣,拉近法官與群眾的距離,走群眾路線,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脫下身上的法袍,放下手中的法槌,深入到群眾中去辦案,用群眾聽的懂的語言,接受得了的方式,把司法的關愛和溫暖送到百姓的心間,讓司法更加貼近百姓,讓司法與百姓心連心。我們的工作要再扎實些,再細致些,我們多吃些苦,多受些累,老百姓就能少跑趟腿,少犯些難,從而不斷加深法官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樹立親民的觀念,在行使職權時,更多的為當事人考慮,做到常懷愛民之心,常興為民之舉,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堅持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真正做到司法為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道路非常漫長,而同樣當一名知識型、學者型好法官,也同樣漫長,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才能,才能擔當起人民對於法官的重託。法官是令人羨慕的職業,一個令人尊敬的稱呼,選擇法官之路就選擇面對人民利益,要用法律去捍衛,面對公平和正義,用一生去守護,面對危險,絕不退縮,面對利誘,絕不動搖。選擇法官之路,我將牢記,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宗旨,選擇法官之路,我將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來自勉,做一名人民滿意的法官。當年華已老,兩鬢斑斑,我會說選擇法官之路我無怨無悔。第1頁 共1頁
Ⅷ 法律職業者如何認識自己
�0�2�0�2�0�2 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律職業主義空前發展:法律人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國家對司法的重視和資源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法律職業人的素質亦不斷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及法傳統已然形成
□施鵬鵬 拉·封丹在人生的最後一篇寓言《法官、醫者和隱士》中寫到法律職業者的困惑,「第一位聖人親眼見到財產訴訟過程中人們焦慮的心情和案子的久拖不決,對此深有感觸,自願擔任法官審理案子,並不計任何報酬。人世間,他樂善好施,從不聚斂錢財。自從制定了法律以後,人們由於自己的罪惡,把人生一半的時間花費在打官司上,他可能是四分之三的時間,甚至是一輩子。這位法官還以為自己能夠徹底根除人類這種瘋狂而令人厭惡的慾望呢……(但法官深陷困境),因為沒有一個訴訟人感到滿意,當事者雙方都不服從判決。他們覺得法官的判決從來都不公正。類似的說法使法官心灰意冷」。法官遂求教於隱士。隱士說:「自己要認真總結經驗,誰能比你們自己更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上帝告誡每一位,首先你需學會認識自己。……看來只有找到一個寧靜的地方認真思索才能找到答案。到別處去找尋幸福將是糊塗之至」。法官最終選擇了隱士的生活,「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道德經·絕學無憂篇》)。但法律職業主義之問卻遺留了下來:這也是鐫刻在古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門柱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西方法律職業主義的形成源於「兩大意識形態的分離」:即法律與政治的分離以及法律與宗教傳統的分離。法律與政治的分離發生於英國17世紀。首席大法官愛德華·柯克爵士與英王詹姆斯一世的精典對話至今仍為法律人津津樂道:詹姆斯一世說:「依朕意,法是以例行為基礎的,故爾朕及他人與法官同樣具有理性」。柯克法官回答到,「不錯,陛下具有偉大的天賦和淵博的知識。但是陛下並沒有研讀英格蘭領地的各種法規。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所有物或金錢等的訴訟的決定,不是根據自然理性,而是根據有關法的技術例行和判斷」。英王最終因未受職業法律訓練而不得參與王室法庭的審判。這也直接導致「政治的事務回歸政客,法律的事務回歸法律人」,法律人和政客開始各司其職、互不幹涉;法律與宗教的分離則可追溯至十一世紀大學制度的確立。神學、哲學與法學在彼時已分離,成為各自獨立的學科。中世紀的學術研究高度文本化,但法律人與神學家所依據的知識文本並不相同:神學家解讀的是《聖經》,而法律人研究的則是《民法大全》。聖典學者所培養出的技術職能更接近於法律人,而非神學家。因為他們的研究材料是羅馬教皇的法令,這些法令的結構更接近《民法大全》而非《聖經》。法律傳統在當時已很大程度上被世俗化。法律人也因此逐漸與神學家分離開來。
西方法律職業的獨立創設了現代西方法傳統的一些核心要素。施勒辛格教授將其總結如下:「一,法律由一系列獨立於(盡管必然受到影響)宗教、道德及其它社會規范的規則組成;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及解決糾紛首要且最為重要的機制;三,法律存在的目的不僅為了規范個人行為,也為了規范國家行為:意即,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都應遵守法律;四,糾紛解決涉及預設的、一般的、抽象的及非個人規則的適用,因此僅有部分嚴格受限的事實為規則的適用對象,屬於糾紛解決的范圍之列。所有其它的事件或情境、所有當事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使爭議復雜化的單方議題都不屬於糾紛解決對象,應予以忽略;五,糾紛解決被視為一種零和賽局:一方勝訴,一方敗訴。目的是為了確定是非曲直,支持正確一方,而非恢復或重塑當事人的和諧關系或者促進其將來的合作」。此外,也最為重要的,「在法律帝國里,法院是帝國的首都,而法官則是帝國的王侯。法院和法官對於法治的實現至關重要,他們是正義的守護者」(德沃金《法律帝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法律職業主義空前發展:法律人在主流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公眾及媒體對司法的關注與利用日益增加,訴訟數量持續增長,國家對司法的重視和資源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法律教育的規模以及法律職業的規模和數量均以空前的速度發展。法庭儀式日益正統,法律職業人的素質亦不斷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法律職業共同體及法傳統已然形成。其最核心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政治程序與法律程序無法分離、各自不能獨立運作。專業法律在社會管制模式中不佔支配地位。政府可能會盡力遵守法律,但亦可因周圍的環境及維護政權之需要拒絕遵守法律。在法律規則的日常運作中,政治權力主導型的非正式決策形式模式充斥著整個法律系統。如施勒辛格教授所尖銳指出的,「人們通常會認為明智的做法應是謀求權貴人士的庇護而非堅持法律權利之於國家的限制」。此治理模式下必然導致:國家機構對社會的控制有限;法院弱勢;政治對司法活動干預過多;警察刑訊逼供的現象嚴重;政府嘗試對主要法律制度進行持續的改革;法律文化受域外模式影響嚴重,且通常因政治權力而被邊緣化;法律作品貧乏;司法意見有限傳播;缺乏受專業法律訓練的職業群體;以及公共決策過程的高度官僚化(烏戈·馬太《三種法律模式:世界法律制度的類型與變革》)。
當然,法律職業主義是西方法律傳統的基本要素及象徵。對於非西方國家而言,法制現代化及法律職業主義的形成並非一個簡單的理念或觀念問題,而涉及到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難度極高。這既需法律人的全力推動,更需政治家的睿智和洞見。寓言里的隱士輕輕吟頌:「攪渾的濁水就像是片厚厚的雲……只有讓水靜下來,你們才能看清楚自己」。蘇格拉底的訓誡依然清晰可聞,「那裡是你進入神廟的必經之路……就是認識你自己」(色諾芬《回憶錄》)。
Ⅸ 法官獨立審案的重要意義
一、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內涵 現代司法理論一般認為,司法獨立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審判權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機關都不能行使;二是指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只服從憲法和法律,既不受立法、行政機關的干涉,也不受其他法院或本院其他法官的影響。」 所謂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指法官享有全權審理和裁判案件的權利,同時,對自己的不正確或錯誤裁判承擔完全責任的審判工作制度。現代法制中全部司法程序基本上都是為保證實現行使審判職權的法官個人判斷和公正裁決而設置的,司法責任最終也是由法官個人承擔,即司法職權和司法責任應當是個體化的。這不僅指法官對司法機關以外力量的獨立,更重要的是指法官在司法機關內部即法官相互之間的獨立。 這兩個層面的含義中,第一個層面的含義是實現法官獨立的前提,而第二個層面才是司法獨立的核心內容和終極價值目標。在國外的立法中,往往更強調法官獨立。這是因為,他們通常認為,「法院完全獨立於政府機關,這在法律上是無需強調的。這種獨立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必然包括了每個法官的獨立性從而也包括了全體法官的獨立性。因此,各個審判機構的獨立決策,也就不需法律作出特別的規定。只要每個法官作為個人是獨立的,則審判機構也就是獨立的。」可見,完整意義的審判獨立不僅指法院整體應享有對於其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個人的集體獨立,更包括法官依據法律自由而公正地作出裁判的職務獨立以及給予法官以適當的職位保障以確保其不受不當的威脅、壓力的身份獨立。 二、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理論依據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由此可見人對於法的運行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作為運用法律的司法人員,如果不能夠獨立,他們就不可能忠於法律忠於正義。重視並確立法官的獨立審判權,主要源於以下幾點理由: (一)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實現審判權獨立的關鍵。一般認為,審判權的獨立行使包括外部獨立和內部獨立兩個方面。外部獨立主要是對行政機關、政黨、人大及其領導人的獨立。內部獨立分為兩部分:一是各級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下級法院不受上級法院影響,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不能在其進行具體審判活動時進行干涉,而只能在其裁決作出後,依法定程序進行監督、加以變更;二是同級法院法官之間相互獨立,不受其他法官包括擔任法院領導職務的法官的干涉,法官享有按照自己對事實和法律的見解,通過法律規定的審判組織形式作出裁決的權利。內部獨立是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核心,是審判公正的前提條件。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案件的審理實行獨任制和合議制的方式。由於案件的審理職責是由具體的法官履行的,法官的審判職權是通過獨任制或合議制的方式來行使的,法官是最終承擔案件裁決使命的人,是法院審判權的行使主體,所以說法院審判權的內部獨立是依靠法官對法定審判職責的履行來實現的。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法院審判權獨立的內在部分,直接決定著外部獨立的程度,沒有法官的獨立審判權,就不可能有獨立的案件審理和判決,法院的審判獨立也就無從談起。而長期以來人民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並沒有明確和肯定法官個人獨立享有審判權。這種認識上的滯後,立法上的粗疏,導致了對法官獨立地位未予充分地重視,出現了現行的審判體制改革措施與審判獨立不相適應的狀況。為了使法官真正享有獨立裁決的權力,就需要深化審判體制改革,不斷強化獨任制和合議庭法官的獨立地位和作用,賦予法官相應的權力,明確其在訴訟中的獨立地位、權力和職責。 (二)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審判體制改革的需要。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現代審判制度的主要特徵,是一項國際性司法原則,採用成文憲法的國家一般都對法官獨立予以了明確的規定,採用不成文憲法的國家,法官獨立也早巳成為有約束力的憲法慣例。例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97條規定:「法官具有獨立性,只服從憲法和法律。」義大利憲法第10條規定:「司法權以人民名義行使之,法官只服從法律。」日本國憲法第76條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和法律的約束。」《聯合國司法獨立世界宣言》也規定:「在作出判決的過程中,法官應與其司法界的同事和上級保持獨立。法官個人應當自由地履行其職責,根據他們對事實的分析和對法律的理解,公正地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或間接的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進出口貿易活動的增加,與進出口相關的糾紛案件將會進一步增多,法官審理案件的難度和社會壓力亦會相應地增大。如何處理好權與法、人治與法治的關系,遵循國際規則,借鑒外國成功的法律經驗,保障法官在行使審判職權中的獨立地位,將成為我國審判體制改革不可迴避的關鍵問題。 (三)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公正司法,樹立審判權威的保障。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條件,司法公正是司法獨立的價值目標。司法能否公正,在實體上,取決於法律本身是否體現多數人的意志,是否「良法」;在程序上,取決於訴訟制度的設計是否完善、合理。但是,司法獨立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憲政制度,為實現司法公正提供了制度基礎。因此就當從司法與實行法治關系這一更高的角度,對司法獨立的價值進行定位。雖然,目前對「法治」概念有多種解釋,但多數觀念認為,法治意味著法律具有至上無上的權威,意味著國家權力的合理配置和制衡。法律的至高無上,必須通過法律的實施,才能得到切實的體現。司法是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司法對於維護法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至關重要,當然,通過司法體現法律的權威,並不是靠強行壓制,而是靠嚴格遵循既定的法律規范維護法制的統一性和司法的公正性來得到實現。維護法制的統一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必須以司法獨立作為先決條件。法治以民主政治為基礎,而民主政以反國家權力過於集中、要求對權力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制約為重要內容。在現代,由於社會結構的變更,導致國家與社會分離,也導致司法權從行政權中分離出來。法院不再是政府為解決糾紛而設置的機構,而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中立的裁判者,這一點在我國已得到認同。我們可以看到,司法獨立並不只是確保司法不受其他國家權力尤其是行政權的干預,它更進一步對行政權進行制約,在有的國家如美國,它甚至對立法權也予以抑制。因此,應當將司法獨立的價值定位為,實現國家權力的合理配置和制衡,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必備的制度基礎。 法律追求的價值是「公平 」、「正義」,如何能實現「公平」、「正義」呢?首先必須要保證司法的獨立性,離開了司法的獨立,公正性就無從談起,而審判權的獨立正是司法獨立的核心內容。眾所周知,司法權是中立性權力,司法權若不保持中立,司法的公平與正義就無從談起,法治便無法推行。保持司法中立,需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獨立審判,法官除向法律負責外,不向任何機關負責;二是在體制上司法權只接受監督,不接受命令。因此,賦予法官的獨立地位和相對較大的權力,是世界各國立法及司法實踐中追求司法公正的通常作法。審判作為公民權利及社會公正實現的最後保障,就要求司法機關特別是司法權行使的主體——法官不偏不倚,以事實為依據並依法律規定來裁決案件。正如馬克思所言,「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程序公正,並最終實現實體公正。也惟有如此,才能使法院通過法官的嚴肅執法,不為利害關系所動的品質,樹立審判權威,加強人們對審判的「公信」。 三、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打著明顯計劃經濟烙印的舊司法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越來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也影響了司法獨立權威性。當前我國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外部因素。 1、司法獨立與黨的領導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在實質權利關繫上,國家機關必須接受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司法機關與司法工作也不例外。雖然黨的領導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司法機關並不享有政治結構即國家權力關繫上的獨立。在我國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部分地區司法機關與地方黨委的關系是不正常的。司法機關基本上受命於黨委,成為黨委的附屬物,地方法官的任免權掌握在黨委手中。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黨委經常性直接過問案件情況並參與案件的討論和審理。更有甚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個人情感給案件打批條,這在表面上看似乎迎合了某些人所謂的「絕對服從黨的領導」需要,事實上這種「以黨代審」的做法導致的部分辦案不公,反而使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威望大打折扣,嚴重損害司法機關的獨立性,成為導致腐敗的誘因之一。 2、司法獨立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德國法學家沃爾夫甘.許茨曾說過「行政侵犯司法,特別是侵犯法官的獨立,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問題。」可見,司法獨立就是要不受地方的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案件。「地方影響對於確立法制和文明性來說,即使不是唯一有害的障礙,也是最有害的障礙之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司法獨立就必須建立起不受地方影響的獨立司法機關。建國以來,司法機關的領導體制雖幾經變動,但我國法院的設置基本上還是走行政區劃的老路子,審判工作與司法工作不分,司法工作行政化現象極為明顯:其一,司法機關依行政區劃設置,與行政機關一一對應。這種層層設置的方式顯然是模仿行政機關建制的,明顯缺乏對司法工作特殊性的考慮。其二,對司法人員按行政幹部進行管理,與行政機關相對應。其三,工作方式上實行層層把關的首長負責制和請示匯報等行政方式,明顯不利於司法工作按法定程序進行。 如此以來,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就受制於當地政府,在這種體制下,地方各級司法機關的獨立性難以得到切實保證,以致於在地方政府的干涉下,造成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主義和執行難現象,相當多的司法不公,其本身不是法官素質低的原因造成,而是由於當地政府施加影響。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地方經濟利益的案件中,因其事關當地政府的財源,而法院經費又是地方財政提供的,法院受自身利益的誘惑和行政權力的影響難以做出公正的判決,由於審判的事實不獨立,人事、財政上對地方政府的依賴,形成了一大堆「關系案」、「人情案」。 (二)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內部因素。 我國法院處理案件的現有模式仍然是一種請示匯報式的集體決策制度,這一制度不僅不能保障法官獨立審判權的行使,而且阻礙了法官制度改革的進程。這種模式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過大,法定的討論許可權演變為對案件的最終決定權。審判委員會作為法院內部設立的機構,是審判組織的一種形式。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1條規定審判委員會的任務和許可權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但在實踐中,審判委員會並不限於討論重大和疑難案件,一般並非重大和疑難的案件都向審判委員會匯報,經過短暫的討論後予以決定案件的處理結果,使案件上審判委員會討論變成了決定案件處理的必經程序,明顯超越了審判委員會的法定許可權,使審判委員會實際上成了法院內部決定案件處理結果的最高審判組織。 2、業務庭領導直接或者通過庭務會方式間接行使案件的決定權。業務庭是法院內部的行政機構,負責對庭內法官的行政管理工作。實踐中,辦案法官在這種行政模式下多沿用向庭領導匯報、由庭領導直接決定或通過庭領導提交庭務會、審判委員會決定的行政化判案方式。盡管近年來的改革措施有強化法官獨任制和合議制職能的作用,但辦案法官仍出於多種考慮或局限於多年形成的工作方法,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案件主動納入了行政化的判案方式之中,這種判案方式明顯不符合審判獨立的原則。 3、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的案件請示已成為法院系統內較為規范化的制度。這一制度是指下級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就案件的定性、適用法律、如何處理等問題向上級法院請示,在得到明確的或原則性的指示和同意後,再對案件進行審理判決的內部活動。這一制度的實施有悖於憲法有關上下級法院之間監督與被監督關系的規定。 不科學的審判模式必定會造成不良的後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背離了審判公開原則,案件質量難以保證。對案件的處理決定是審判活動中的最重要部分,審判公開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原則。但在我國法院,內部的行政管理職能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審判職能混合在內部的行政管理職能中而處於附屬的地位,審判工作被認為是法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常常由不親自審理案件的審判委員會及庭室領導決定案件的處理結果,行使判決職權,規避了訴訟法律規定的以審判公開為重心的迴避制度,影響了訴訟程序的公正。同時,由於審判委員會成員,並非是精通各門法律和熟悉各類案件的全才,在不親自查閱卷宗、不詳細研究案情的情況下,僅在有限的會議時間內聽取辦案法官短暫的匯報,就宣布處理結果,是很難保證案件質量的。質量難以保證的裁決和程序的不公,將會使審判權陷入信任危機,成為影響審判權獨立行使的內部障礙。 2、模糊了審判委員會、庭務會與獨任法官、合議庭法官之間的關系,混淆了審判委員會、庭務會與法官各自的職責范圍,加重了「審」、「判」分離現象。由於受我國行政隸屬支配一切的政治結構觀念的影響,法院自身的管理並沒有擺脫行政管理的方式,法院在相當程度上仍舊以行政級別高低與行政權力大小為依據,形成了法院內部行政決策決定審判決策的體系。在這樣一種強調下級服從上級的行政結構環境內,實質上是由審判委員會、庭務會統攬了法官所審案件的判決職權,使法官只對其審理的案件事實負責,不以任何形式享有獨立的審判權。 3、使法官產生依賴性,缺乏行使審判權的責任感。法官在要報審判委員舍、庭室領導決定案件結果的心理支配下,可能會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不作深入細致的研究,降低了責任心,增強了對審判委員會及庭室領導的依賴性,規避了法院現行體制改革中實行的錯案追究制度。 4、造成法官不思進取,業務素質不高的局面。良好的業務素質是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制度賴以形成、建立的前提條件。我國審判制度的改革最終應該是提高法官的素質,保證法官獨立准確地適用法律。但我國法官的業務素質不高,造成法官素質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法官的組成最初並非完全從專業角度考慮,而是從社會需要的領域出發,具備法律專業文憑未能成為充任法官的先決條件,法院成為各行各業中外行人員較為容易進入的部門。法官業務水平的低下,使其對法律缺乏應有的研究,對案件的審理難以與法學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相適應。二是法律規定的不足。法官法雖然規定了法官的任職條件,但標准過於寬泛。它僅要求法官必須具有法律專業知識,但對專業水平達到何種程度沒有規定,甚至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畢業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亦可以成為法官。由於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高等院校在正規教育之外發放畢業證的情況較為泛濫。如果對法官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和條件不加限制和明確,將會降低法官的實際任職條件,繼續影響甚至惡化法官的整體業務素質。三是在我國這種「逐級上報、層層把關」的審判體制下,法官容易養成不思進取的惰習。當個人法律素養的高下並不決定案件的審理的時候,恐怕沒有太多的人會費心去鑽研業務,也不會在乎案件處理的質量。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法官成為一種人人皆可為之的職業,法官職業的專業技術性盪然無存。 5、上下級法院之間的請示制度,實際上是用二審代替一審,使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事後監督變成了事前監督,既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也削弱了法官獨立審判的職權。 四、保障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根本出路 (一)理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外部關系。 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前提和基礎。但司法獨立制度的實行,涉及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問題,筆者不想作過多的分析。只說明兩點: 1、 改變現有司法體制與黨的領導的關系。黨的領導和管理應該是對司法人員的外在管理和領導,即在思想作風、政治方向、組織路線、職業道德等方面,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同時必須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法官忠實執行由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法律,便是最好地維護黨的領導的表現,那些違背而執行具體黨組織的臨時命令或者指示的做法,實質是在損害黨的領導。同時,司法機關要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事實上分開,互不隸屬,各自獨立運作。地方各級人大應該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等合法渠道進行集體會診式的事後監督,應當杜絕人大代表個人的「個案監督」。檢察監督也是庭後監督而非全程式監督,新聞媒體的報導方式可為對辦案進程進行「白描式」的客觀而及時的報道。 2、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首先必須改變司法人事權控制在地方黨委、政府手中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藉助當今新的一輪司法考試的春風,由國家司法部從上線合格的人中直接錄用並具體的分配到地方的各級法院。這些人員統一由司法部的人事部門直接管理工作,垂直領導。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筆者認為司法財政應該由國家財政統一劃撥,或者按照各個地區的生活水平由司法部擬定一定的比例,由地方的政府每年從上繳的財政中按比例扣除,發給司法機關作為專款專用,由地方的人大嚴格監督,每年由地方的財政官員向地方人大報告司法財政的劃撥情況。 (二)改革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內部機制。 為了樹立我國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從機制上完善我國的審判制度。 1、改變法院現有的行政式工作模式。從管理方式,職責范圍等不同范疇,分離法院行政職能和審判職能,真正確立審判工作的核心地位。具體包括:(1)明確法院行政職能對審判職能的依附關系和服務薴系,淡化行政工作對審知工作的影響,消除以行政工作方式支配案件審判的情況,以突出法官在審理案件中的獨立地位。(2)以訴訟法律確定的工作方式為基點,進一步擴大獨任制和合議庭法官的決定權。削弱業務庭的行政管理職能,促成審判職能的不同分工由業務庭向獨任制和合議制轉化,建立以法官為核心的審判工作組織體系,取消審判組織中的行政領導負責制。使法院內部行政領導的職責明確化,在其不參加個案審理活動的情況下,吏其不能藉助行政管理職權干涉案件的審理與裁判活動。(3)重新確定審判委員會的地位,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將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限定在重大案件和疑難案件的范圍內,取消審判委員會法外對案件的決定權,使討論後形成的不同意見僅僅成為咨詢意見,供法官裁決案件時參考。同時,改革審判委員會的組成方式及人員結構,取消人大常委會任免審委會委員的制度,改由法院較高素質的法官、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和高層次的律師組成,其職責是就法官提交討論的問題發表咨詢意見,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咨詢意見不影響到法官獨立審判的權力。 2、提高法官的專業素質。法官的獨立取決於法官的素質,法官本身的素質不僅是司法公正的內部保障,也是法官能否獨立行使審判職權的前提。在英美國家,法官專家化、法官必須是精通法學理論和司法審判業務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已成為一項規范化的制度。為了培養專家型的法官,報考法學院的前提必須是已經完成了其它學科的大學教育,法學院畢業後還要經過嚴格的資格考試才甜具備從事法官職業的資格。在日本大學法律系培養的僅是一般的法律人才,畢業後經過先後二次考試且成績合格後,才能擁有助理法官的身份。 這種嚴格的正規大學的學歷教育和考試制度,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法官,這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國法院在現有體掉下,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法官素質。(1)把好選用關。2002年首次舉行統一的司法考試,為法官的選用,創造了條件。法院應按照嚴格的程序選擇取得司法考試合格資格的專業人員充實法官隊伍。(2)從高等法律院校、法學研究機構的法學教授、研究員及高素質的優秀律師中選任法官,以促進法官隊 伍的專業化;提高法官隊伍的素質;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就成功地從學者中錄取了二名具有博士學位、 教授職稱的高層次法律人才,為各級法院樹立了典範。(3)加強對現有法官的業務培訓,更新法官知識,改善 其知識結構,形成學習新法律、新知識、研究探討法律問題的氛圍。(4)進一步改革法官辭退、免職的具體辦法和制度,對不符合法官條件的人員應堅決予以免職、辭退,而不管其級別大小。(5)採取有力的措施,保護 高素質的法官。在未受過完整專業教育的法官人數較多的法。院,應防止出現劣勝優汰的反常現象。 提高法官業務素質的同時,應注重培養法官的職業道德素質,僅有一批較好業務素質的人員充實到法院,尚不能改變法院在獨立審判方面的現狀,法院審判改革的目標之一應是形成一批有良好業務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良好品質的法官,只有這樣才能為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創造條件。 3、提高法官待遇。保障法官職位的穩定性西方多數國家對法官的職位保障極為嚴格,實行任職終身制,對法官彈劾的原因和程序有明確的規定。法官一經任命,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中間無須重新履行任命手續;同時給予法官高薪待遇,實行退休保障等措施,這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通過這方面的改革,以制度化、規范化來激勵法官獨立行使審判職權,公正裁判。 4、加強監督防範機制。通過詳盡而完備的監督機制把法官對獨立審判權的行使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上,使案件能夠依法公正處理,保證執法的統一性。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官責任制,在賦予法官獨立行使審判職權的同時,附加相應的責任,一旦獨立審判權被不當使用,即應以嚴厲的方式追究法官的責任。其次,要建立健全監督制約的內部機制,在實踐中探討監督制約的具體程序、方式和辦法,以保證法官的公正執法。
Ⅹ 談談對法律職業的認識
目前,我國的法律職業主要有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三種。
法官是法律的化身,在審判中,法官居於法律關系的最高處,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結合自己對法律的理解,運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力進行裁判。由於法律維護公平正義,法官的裁判又是法律維護公平正義的直接體現,所以法官的裁判是否公正就決定著人們對法律的信仰與認可程度。作為一名法官,不光要有極高的法律素養和高尚的道德,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在案件的審判過程中,法官或多或少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一名優秀的法官,不管他受到的壓力有多大,他都應當堅守自己對法律的信仰,以一顆公正之心居中裁判,匡扶正義,懲罰犯罪,維護法律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