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it
A. it案件什麼意思
互聯網案件。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和產品已深度嵌入社會經濟生活各個層面,人民法院受理的各類民商事糾紛,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互聯網色彩」,如果將所有「涉互聯網」案件都交由互聯網法院審理,既不合理,也不可行。因此,從互聯網法院受理案件的角度看,互聯網案件是有特定含義的。
B. 請問法院和檢察院負責IT信息化建設的部門分別是什麼部門呢
辦公室,現各法院、檢察院還沒有分離出專門的信息建設部門。
C. court it是什麼關系,怎麼翻譯
您好,這個句子中的 court 是名詞,指的是(法院),而 it 是代詞指代主語 the company。感覺句子省略了引導(原因狀語從句)的引導詞 because 或是 as,但引導詞應該是不能省略的。句子應該是:
The company was broken up aftr the court (because/as) it had a monopoly.
after the court = 時間狀語,(法院之後,應該是法院判決之後)
漢語翻譯:該公司在法院(判決後)被分解(為數個獨立公司),因為它擁有壟斷地位。
D. IT是哪個法院
國際自然正義法庭(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Natural Justice )。
國際自然正義法庭(ITNJ)是一個不受任何國家、公司或「特殊利益集團」控制的人道主義組織。她於2018年在倫敦威斯敏斯特舉行公聽會,成立了調查人口走私和兒童性虐待的司法委員會,所錄證詞通過官方委員會網站,向新聞界、公眾和所有感興趣的機構及政府機關開放。
該委員會的主要意圖不是煽動獵巫行動或控訴個人,而是希望建立起一種文化,使得人口走私和兒童性虐待問題得以揭露和和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委員會將分別在華盛頓、海牙和羅馬舉行會議。官方委員會的報告將在調查結束時在羅馬的宣言活動上發表並向全世界發布。
E. 「法院的程序員」是什麼樣的職位it那種
這種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比較常見,第二種情況相對較少一點。
第一種情況,他是法院軟體項目乙方的項目(如法院管理系統)的程序員。那麼這種情況他的工作一般是:
1、對項目經理負責,負責軟體項目的編碼和內部測試的組織實施,對小型軟體項目兼任系統分析工作,完成分配項目的實施和技術支持工作。
2、熟悉並熟練掌握交付軟體部開發的軟體項目的相關軟體技術。
3、負責向項目經理及時反饋軟體開發中的情況,並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改進建議。
4、參與軟體開發和維護過程中重大技術問題的解決,參與軟體首次安裝調試、數據割接、用戶培訓和項目推廣。
第二種情,他就是法院甲方的程序員,這種情況一般是法院想要建立一個自己的軟體系統,需要一個能夠懂法院的具體業務流程,又要懂得技術的人。那麼他的具體工作:
1、搞懂法院的具體工作流程、業務流程,負責法院管理系統、法院業務系統等系統的流程設計、系統設計、邏輯設計。
2、管理好軟體外包團隊
3、參與需求調研、項目可行性分析、技術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負責相關技術文檔的擬訂。
4、負責對法院業務領域內的技術發展動態進行分析研究。
5、與外包團隊保持溝通,並根據項目進程進行及時的跟蹤及調整等。
大概就是這些吧,純手打,盼採納
F. IT是什麼
【一、英文解釋】
[編輯本段]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s defined b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TAA), is "the study,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support or management of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particularly software applications and computer hardware." IT deals with the use of electronic computers and computer software to convert, store, protect, process, transmit, and securely retrieve information.
pron. 它
例句與用法:
1. It's Friday.
今天星期五。
2. There is a rosebush near the fence and it is very beautiful.
籬笆附近有一叢玫瑰,長得非常美麗。
3. The baby next door kept me awake. It cried all night.
隔壁的孩子吵得我睡不著覺。他整夜哭個沒完
4. Where's your car?' It's in the garage.'
『你的汽車在哪兒呢?』『在車庫里』.
英英解釋:
名詞it:
1. the branch of engineering that deals with the use of computer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o retrieve and store and transmit information
同義詞:information technology
【二、信息技術】
[編輯本段]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簡稱,即信息技術
基本概念和所指范圍
[編輯本段]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實際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硬體,主要指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的主機和網路通信設備;第二層是指軟體,包括可用來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信息的各種軟體,它包括我們通常所指的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商用管理軟體,也包括用來加強流程管理的WF(工作流)管理軟體、輔助分析的DW/DM(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軟體等;第三層是指應用,指搜集、存儲、檢索、分析、應用、評估使用各種信息,包括應用ERP、CRM、SCM等軟體直接輔助決策,也包括利用其它決策分析模型或藉助DW/DM等技術手段來進一步提高分析的質量,輔助決策者作決策(強調一點,只是輔助而不是替代人決策)。有些人理解的IT把前二層合二為一,統指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輸,後者則為信息的應用;也有人把後二層合二為一,則劃分為前硬後軟。通常第三層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事實上卻是唯有當信息得到有效應用時IT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才真正實現了信息化的目標。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標,它只是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一種實現目標比較好的一種手段。
卡爾的IT是指什麼呢?在那篇文章裡面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不過他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數據存儲、處理和傳輸。從他推理的邏輯來看,即從蒸汽機、鐵路、電報電話、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過來的,還用摩爾定律來佐證主機和光纖的發展。如果他就此打住,只從這一點出發,他的邏輯論證是非常嚴謹的,後面對《IT不再重要》發表不管支持與反對評論的人,在這一點上都是基本認同的(除了那些硬體和網路廠商外),筆者也認同這一點。整個文章里他對物化的IT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關注很多,基本沒有關注應用層面。但後面他講到大眾化趨勢時,又提到「信息技術極易復制」,則把IT又推到了商業軟體,這里已經邁出了「危險」的一步。在2004年他出版同名書時開篇就定義了他研究、類比過來的IT,「我用的『IT』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即所有被用來以數字形式存儲、處理和傳輸信息的硬體和軟體,特別強調的是,我只是指技術本身,我指的『IT』並不包括技術中流動的信息和那些使用技術的人才技能」,所以他所指的IT是指前二層。如果就這此打住,可能還是不會有太大爭議(這次又加上那些難受的軟體廠商)。客觀地分析軟體本身的特徵,的確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四個判斷標准中的三個即:稀缺性、不易復制性、不易替代性,卡爾本人也沒有否認而且是在強調IT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第四個判斷標准,即有價值。但他偏偏又把題目定成了「IT不再重要」,幾欲把整個IT一棍子打死!
可惜他在IT這一概念上是經常含混不清:一會兒指主機網路,一會兒又跑到軟體,在他後來出版的書里甚至經常「一不小心」就邁到了第三層,完全違背了他在書開頭所界定的IT范圍,如論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CIO發出的詰問等。有很多讀者、包括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當時就指出了這一點。後面其它很多人也因為這一點來攻擊他,甚至有人說卡爾乾脆就不懂IT,有可能是真的,因為他畢竟本來就不是做IT的。這也給我們搞研究的人也給予很大的啟示和警醒,對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套用其它方法來研究時要特別小心,否則會鬧出很多笑話。
這里筆者要強調一點,經常有軟體廠商(國內外的都有)宣稱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如何,就能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反正多是現在流行什麼就跟什麼,「與時俱進」)。不知道他們是有意還是無意,且不按核心競爭力判斷的四個標准來推斷,試反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有多少上了信息化的企業已經虧損甚至倒閉?尤其是那些宣稱有幾十萬家客戶使用他們軟體的軟體企業該問問自己。如果上了信息化就能如何,那麼我們假設入庫、出庫、銷售、庫存等信息全是准確的,就能自動提高銷售、降低庫存嗎?如果說沒有上信息化之前,老闆可能還可因為看不見而糊塗但幸福地過過日子,那麼現在呢?只是痛苦地知道有如此多的庫存在倉庫里呆了如此長的時間,如此多的商品長時間占據著櫃台卻沒有帶來任何銷售額更不要說利潤!分析一下軟體廠商們宣傳「信息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現象,結論只有兩個:要麼這些企業不懂什麼是核心競爭力(我想應該大多數還是懂的,既希望他們懂又希望他們不懂,希望結果是懂是因為至少軟體企業還能懂一些管理理念而不是埋頭純粹一技術性公司,希望結果是不懂是因為這樣可以少被別人攻擊沒有職業道德,不知者不為過嘛),要麼是另有所圖。一般企業客戶與IT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IT企業與企業客戶之間的博弈,最後的結果往往會是次優選擇,即所謂的「檸檬效應」。在這點上,除了IT企業和從業人員要提高自身的職業操守外,政府或行業必須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培訓教育,提高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引進管理咨詢公司、監理公司等來改變這一博弈結局,以達到新的平衡,促進IT業更健康的發展。
信息技術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就象一柄利劍或一枝好筆,買了它並不能一定保證你武功增進多少、字寫漂亮多少,還需要你不斷地去練習如何舞劍、如何寫字,信息化建設也需要你不斷地提升運用信息的能力,這才是真正核心也是最難的地方。功夫全在題外!信息化(數字化)目的並不是上系統拿幾個數字,它只是基礎,其核心在一個「化」字,把各種資源相關的信息整合起來後進行「合理化」、「優化」的配置。譬如用歷史信息來輔助做銷售預測、采購計劃、生產計劃、配送計劃、庫存計劃,並按照這些計劃下達指令並根據實際運行情況滾動修正計劃。美國哈林頓(Joseph Harrington)博士提出的計算機集成製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包含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市場分析、產品設計、加工製造、經營管理和售後服務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緊密相連、統一考慮;二是整個運作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數據的採集、傳遞和加工處理過程,最終產品可以看作是數據的物質表現。如果上了信息系統卻不用它來輔助決策,還是按照原來的運作方式運作,則信息系統的作用可能只是限於解放某些崗位的某些工作,如統計報表等,且同時還會增加另外一些崗位的工作。大量經驗表明,如果不用信息系統收集上來的數據,要實現用來輔助決策的准確、及時、完整的信息根本不可能,信息系統只有用它才可能逐步提高其准確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按照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標准,要構造核心競爭力,本質上只有整合能力才是,而且越外顯的能力越容易被模仿。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越少越不容易被模仿,越能構成核心競爭力。
就象哈佛商業評論編輯Hal Varian(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與系統系主任)指出的那樣:「卡爾說IT正在商品化、不再提供競爭優勢,這一點他是對的。但知道如何有效使用IT還是一種非常稀缺的技能。」「提供競爭優勢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公司在花成千上萬的錢在數據存儲和獲取客戶交易數據上,但一大堆數據就躺在那兒、沒有經過分析、沒有使用,但是,在那些訓練有素的分析人員手上同樣的數據卻能產生巨大的回報!」這是一個數據豐富的時代,但同時是一個知識貧乏的時代!
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系統管理學教授托馬斯·H.達文波特要把「過去的40年,更確切地描述為『數據時代』,而不是『信息時代』」,「將數據轉化為某種更有用的東西,需要相當多的人力投入和智慧,但大多數組織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擁有一個資料庫或數據挖掘系統,與擁有其它技術一樣,是必要的,但對於高質量的信息和知識而言,則是不夠的」。
所以這里我們有必要明確一下一些經常混淆的基本概念。
數據(Data)=事實的記錄,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在華東地區銷售額為120萬。
信息=(Information)=數據+ 意義,如上季度甲系列產品華東地區銷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5 %。
智能(Intelligence)=信息+理解(understanding)與推理(reasoning),如分析原因是華東地區銷售單位不行,或甲系列產品進入了衰退期,還是公司整體營銷活動落後,競爭者強力促銷導致?或是其它原因。
知識(Knowledge) =解決問題的技能(skill),針對這一問題公司應對的策略是什麼?
智慧(Wisdom) =知識的選擇(Selection) 應對的行動方案可能有多種,但(戰略)選擇哪個*智慧。行動則又會產生新的交易數據。
數據、信息、智能、知識、智慧、行動與管理活動之間存在多重循環關系。
同樣的高速公路、同樣的高檔車,開車的人不同將會開出完全不同的水平,這時更關鍵的因素--開車的本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在初級階段,競爭比較粗放,可能主要是看誰能修好道,買好車。到後面,大家硬體基礎設施差不多,競爭日趨白熱化,這個時候人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光有好道好車還不行,還得有舒馬赫這樣的頂級選手才能贏得比賽。企業經營與賽車還不太一樣,賽車有人制定規則,規定只能跑一樣的道,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錢的就可以買高檔的伺服器、小型機,沒有錢的就只能買PC伺服器;有錢的就可以用光纖寬頻,沒有錢的則只能用ADSL甚至撥號;有錢的可以花幾千萬去買SAP、Oracle,沒有錢的則只能用用金蝶、用友,甚至只有一些基本功能的小的進銷存或財務軟體;有錢的可以請五大幫他們制定符合未來趨勢的戰略並進行培訓,沒有錢的則只能*企業家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確,這是一場不太公平的競爭。但網路經濟來了,用卡爾的話說,就是IT技術已經變得「大眾化」,已變成商品。更何況ASP模式的出現,將極大的降低了企業信息化的門檻,昂貴的伺服器、網路、軟體費用的門檻被一下子降低了。好比雖然你有私家的寶馬、賓士,可以很快地到達你想要到的地方。但我也可以坐計程車差不多也能實現同樣的效果,再差點兒我有公共汽車、地鐵,只要很低的成本也能基本實現我的目標。但同樣的寬頻、同樣一套系統軟體,但使用的人一樣,效果卻完全不一樣,君不見同樣是使用SAP、Oracle或者金蝶、用友,有很成功的,也有很失敗的?還是那句話,功夫在詩外!
組成
[編輯本段]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寫,意為「信息技術」,包含現代計算機、網路、通訊等信息領域的技術。IT的普遍應用,是進入信息社會的標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書上對此有不同解釋。但一個基本上大家都同意的觀點是,IT有以下三部分組成:
-----感測技術 這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延伸與拓展,最明顯的例子是條碼閱讀器;
-----通信技術 這是人的神經系統的延伸與拓展,承擔傳遞信息的功能;
-----計算機技術 這是人的大腦功能延伸與拓展,承擔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功能。
所謂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造其他產業與行業,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承擔了一個得力工具的角色。
順便說一句何謂IT產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可以供大家參考:
IT基礎技術的提供 IC研發、軟體編寫 如INTEL、MS等
IT技術產品化 元器件、部件、組件製造 如精英、大眾等
IT產品集成化 計算機及外設製造商 如聯想、IBM
IT產品系統化 解決方案、信息系統 如華為、HP
IT產品流通 渠道、銷售 如神州數碼
IT產品服務 咨詢服務和售後服務 如藍色快車
IT產業輿論支持 IT類媒體 如CCW、CCID
IT產業第三方服務 各種需要配套的服務 如法律咨詢、PR服務
IT後備人員培養 各種院校 如計算機專業
IT產業合作組織 各種協會、集會
集成測試的整個周期將系統性地包括軟體接收測試、端到端測試、電視畫面合成測試、系統測試、用戶驗收測試、多運動項目綜合測試及技術演練等等。其目的是確保各IT系統具備所需的功能及可靠性,從而順利地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服務。
中國IT從業者的職業分類
[編輯本段]
IT主體職業
1.1軟體類
1.1.1系統分析師 1.1.2計算機程序設計員 1.1.3軟體測試師 1.1.4軟體項目管理師 1.1.5系統架構設計師
1.2硬體類
1.2.1計算機維修工
1.3網路類
1.3.1計算機網路管理員 1.3.2網路系統設計師 1.3.3網路綜合布線員 1.3.4網路建設工程師
1.4信息系統類
1.4.1計算機操作員 1.4.2信息系統安全師 1.4.3信息系統管理師 1.4.4資料庫系統管理員 1.4.5信息系統監理師
1.4.6信息系統評估師 1.4.7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人員 1.4.8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1.5製造類
1.5.1半導體器件測試工 1.5.2半導體器件製作工藝師 1.5.3半導體器件製造工 1.5.4半導體器件支持工 1.5.5半導體器件封裝工
IT應用職業
2.1控制類
2.1.1單片機應用設計師 2.1.2控制系統設計師 2.1.3邏輯控制晶元編輯員 2.1.4數據自動採集與分析員
2.2應用系統開發類
2.2.1嵌入式系統開發師 2.2.2網站開發師 2.2.3游戲程序開發師 2.2.4射頻識別系統開發師
2.3設計類
2.3.1計算機平面設計師
2.4商務類
2.4.1網路編輯員 2.4.2計算機網路客戶服務人員 2.4.3網上銷售員
2.5娛樂類
2.5.1數字視頻製作師 2.5.2數字音頻製作師 2.5.3三維動畫製作員 2.5.4游戲美術設計師
2.6教育類
2.6.1網路課件製作師
2.7通訊類
IT相關職業
3.3.1電子標簽操作員
世界IT發展史(1936-2004)
[編輯本段]
1936年 英國數學家A.M.Turing發明圖靈機,為現代計算機硬體和軟體做了理論上的准備。
1942年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ABC研製成功,它有300個電子管,採用二進制,基本體系結構與現代計算機已無二致。
1943年
英國計算機「巨人」投入運行。不過1970年之前對它一直保密。
1945年
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第一次提出存儲程序計算機的概念,即「馮·諾依曼機器」。
1946年
2月10日,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誕生。它裝有18000個真空管,總重量達30噸,耗資近50萬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台多功能、全電子數字計算機,可以實現每分鍾幾千次乘法運算。
1946年
5月英國劍橋大學研製成功第一台馮·諾依曼機器EDSAC。
1947年
12月23日,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
1948年
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世界首台存儲程序機Baby。
1950年
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es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計算機ERA 1101。
1951年
第一台數字式計算機UNIVAC1為美國人口普查創建。
1952年
Grace Hopper勾畫出第一個「編譯程序」藍圖,即將所有程序在執行之前都翻譯成機器語言,為計算機商用做出重大貢獻。
1955年
Grace Hopper開發出A-3編譯器Math-Matic。
1956年
世界上第一台採用晶體管元件的電腦研製成功。
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電話電纜敷設完成。
Bell實驗室開發出可視電話樣機。
1957年
IBM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硬碟RAMAC 350,直徑24英寸、總容量5兆位元組。
IBM開發出FORTRAN語言。
1958年
第一台商用電子管計算機Univac Model 80發布。
MIT John McCarthy開始開發Lisp語言,1960年完成。
1959年
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
發表了Cobol語言規格,於1961年完成。
1964年
IBM發布IBM System/360計算機。
1965年
DEC推出真正被業界認可的世界上第一台標准小型機PDP-8。
美國Dartmouth 學院的Thomas E.Kurtz 和 John Kemeny 開發出Basic語言。
世界上第一部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美國貝爾系統1號電子交換機問世。
國際衛星通信組織發射了一顆半試驗半實用的靜止(同步)通信衛星,標志著同步衛星通信時代的開始。
1967年
美國《Computerworld》報創刊。
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為32英寸。
瑞士的Njklaus Wirth 在 Algol的基礎上開始開發Pascal語言,於1971年完成。
1968年
IBM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挪威計算中心的O.J.Dahl和K.Nygard發表了第一個面向對象語言Simula 67。
1969年
貝爾實驗室用匯編語言開發出第一個多任務多用戶的計算機分時系統Unix。
IBM允許客戶分開購買它的軟體和硬體,從而建立了軟體市場。
美國國防部開始研究ARPANET,人們將此視為Internet的開端。
1970年
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 和Dennis M.Ritchie開始開發Unix操作系統。
傳輸損耗僅為20分貝/公里的光纖和在室溫下能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器研製成功,光纖通信走向實用化。
1971年
Intel 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微 處理 器4004。
Niklaus Wirth 開 發出Pascal語言。
Gary Starkweather在施樂的實驗室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列印機。
1972年
Bell實驗室的Dennis Ritchie開發出C語言。
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ISDN的概念。
1973年
法國Luminy-Marseilles 大學的Alain Colmerauer 開發了Prolog語言。
馬丁·庫珀發名手機,成為第一個使用行動電話的人。
1974年
美國國防部開發出TCP(傳輸控制協議)。
Intel推出 8080微處理器,並被世界首台商業PC所採用。
Zilog公司推出處理器Z-80。
第一台商業成功的PC牛郎星8800研製成功。
IBM首次提出計算機精簡指令集。
Xerox推出第一台工作站樣機Xerox Alto。
在第一屆計算機國際象棋冠軍賽中,俄羅斯程序KAISASA獲勝。
1975年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為牛郎星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套標準的微電腦軟體Basic,並創辦了Microsoft公司。
Xerox和斯坦福大學聯合推出「乙太網」(Ethernet)。該網路成為區域網的第一個工業標准產品。
1976年
第一台商業成功的巨型機Cray-1 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2.5億次。
Hayes推出第一個PC數據機。
1977年
第一台帶彩顯的PC蘋果II正式亮相。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光纖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的兩個電話局(相距7公里)之間開通。
1978年
TCP分成TCP和IP。
1981年
世界上第一台攜帶型電腦Osborne面世。
8月12日首次以「個人計算機(PC)」命名的IBM PC面世。它採用Intel的8088處理器和Microsoft的MS-DOS操作系統。
Ashton-Tate推出dBaseⅡ。
自稱Captain Zap的23歲小夥子Ian Murphy潛入白宮、五角大樓和BellSouth的計算機系統。
1983年
蜂窩行動電話通信系統投入商用。
1984年
Apple推出Apple Macintosh機。
域名系統被創建。
MIPS計算機系統公司創建,並與斯坦福大學著手開發RISC體系結構。
HP推出面向個人的激光列印機。
1985年
Intel推出386微處理器。
Windows 1.0正式版本上市。
1986年
國家科學基金會創建骨幹網速度為56KB/秒的NSFnet。
1987年
IBM和Microsoft公司發布OS/2 1.0。
柯達推出世界上首台百萬像素商業數碼相機。
1988年
11月1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生Robert Morris在ARPANET中試驗計算機病毒的可行性想法時,釋放了一個實驗性的網路蠕蟲程序,在8小時之內,這一程序侵入了3000台~6000台運行Unix操作系統的VAX機和Sun計算機,造成嚴重損失。Morris既是病毒製造者,又是Internet上的首例黑客。
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通信光纜(TAT-8)系統敷設成功。
1989年
美國發射了第一顆全球定位系統(GPS)工作衛星。
英國科學家Timothy Berners Lee開發出萬維網。
新加坡創新公司推出聲霸卡,標志著PC多媒體時代的來臨。
1990年
IBM發布基於RISC的RS/6000。
World Wide Web 軟體開發成功。
Internet搜索程序Archie在McGill大學問世。
最早的區域網交換機研製成功。
1991年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學生Linus Torvalds開發出Linux操作系統,並將它作為自由軟體傳播。
1992年
3月22日Intel推出第5代晶元Pentium處理器。
1993年
Peter de Jager在《Computerworld》上發表「2000年末日」一文,對Y2K問題的危險性及解決成本提出警告。
美國柯林頓政府宣布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
Microsoft正式發布Windows NT。
1994年
美國Netscape公布用於Internet 的瀏覽器Navigator。
Internet進入商品化時代。
1995年
Microsoft推出32位桌面操作系統Windows 95。
Microsoft推出Internet 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
IP電話初次亮相,VocalTec推出Internet Phone客戶軟體。
世界上第一個商用CDMA移動通信網在香港開通。
Sun公司推出Java語言。
Oracle公司總裁拉里·埃里森提出網路計算機(NC)概念。
Amazon.com在Internet上賣出第一本書。
一些與網路有關的公司掛牌上市。Netscape成為第三大Nasdaq IPO股票價值。
域名登記不再免費,每年收費50美元。
1996年
美國34所著名大學在芝加哥發起研發「下一代Internet」項目。
可改寫光碟(CD-RW)技術問世。
PDA產品Palm Pilot 1000上市。
1997年
IBM「深藍」機上的國際象棋軟體,第一次打敗了世界國際象棋冠軍 Gary Kasparov。
IETF提出IPv6標准。
無線區域網標准IEEE 802.11出台。
Yahoo和Amazon.com等成功上市。
電子商務發展年,網上零售商超過了10萬家。截至1997年年底,Cisco在Web網站上的網路設備銷售額為30億美元,Dell網站上每天的PC銷售額達100萬美元。1997年,Cisco 64億美元的總收入的39%源於其Web網站。
1998年
iMac蘋果電腦面世。
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創建了Google,Google成為被廣泛應用的Internet搜索引擎。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世界上首先播放了數字電視節目。
「銥星」系統開始向全世界提供個人通信商業服務。
1月26日,Compaq以96億美元收購DEC。
加拿大北方電訊以91億美元並購美國Bay。
10月19日美國聯邦法院決定正式開庭審理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政府對微軟所提起的反壟斷訴訟。
11月服務商American Online以42億美元股價收購Netscape 通信公司。
1999年
1月14日朗訊科技宣布以240億美元收購Ascend。
2000年
1月10日全球最大的Internet接入服務商America Online宣布以總交易金額超過1600億美元的換股方式並購Time Warner。
5月17日全球最大的網上時裝零售企業、歐洲資金最雄厚的.com公司宣布倒閉。美國至少有130家Internet公司因資金枯竭而倒閉。
美IT市場增速9年來首次放緩。
2001年
4月24日IBM公司宣布以10億美元現金收購Informix的資料庫業務。
5月29日Intel第一款64位處理器晶元Itanium正式發布。
8月28日Microsoft發布第一個64位Windows操作系統Windows Advanced Server限製版。
9月4日,HP宣布將以250億美元的股票交易價格收購Compaq。
9月NTT DoCoMo在全球率先啟動3G服務。
10月25日Microsoft發布Windows XP。
12月NTT公司宣布將與Intel、SGI公司聯合進行網格計算試驗。
2002年
5月IEEE 802.3乙太網標准組織批准了萬兆乙太網標準的最後草案。
IBM公司宣布投資10億美元支持Linux。
IDC表示,-2.3%的增長率使2002年成為IT產業有史以來最差的一年。
IBM宣布將投入100億美元用於按需計算(On Demand)。
Nasdaq指數跌至6年前.com興起前的水平。
2003年
3月SCO以「不當利用本公司擁有知識產權的Linux操作系統」為由起訴IBM。
3月12日Intel公司在全球同步發布其最新一代移動計算技術Centrino(迅馳)。
AMD推出分別面向桌面與移動計算平台的AMD Athlon 64位微處理器。
Apple推出在線音樂服務,開張後的第一周內就以每首歌99美分的價格銷售了100萬首。
2004年
16月14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標准組織EPCgloba稱確定了第一個全球性標准,以加速各公司採用RFID技術改進其供應鏈的運作。
4月2日,美國Sun公司宣布與微軟公司達成一項為期十年的合作協議,了結了一切未決訴訟。根據協議,微軟將向Sun支付7億美元以解決所有未決反壟斷問題,另外支付9億美元解決所有專利問題。
6月28日Intel推出基於32/64位至強處理器的新平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