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寫溫情判決書江蘇

法官寫溫情判決書江蘇

發布時間: 2022-10-23 22:30:33

A. 在判決書下之前給法官寫一封求情信對判決有幫助嗎會不會把事搞砸

與其寫請求信,不如積極的向被害人賠償,還有就是一旦庭審結束,就是合議庭評議階段了,從此之後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B. 法院的判決書一般是誰寫的

法律分析:由法官獨任審理的案件中,判決書由主審法官書寫。由合議庭審理的案件,經過合議庭討論達成審判意見,最終由主審法官書寫判決書。對於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五條 合議庭開庭審理並且評議後,應當作出判決。對於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

C. 求民事的法官寄語

首先,法官寄語是指法官在裁判文書後加上一段從情、理以及社會公共道德的角度對本案當事人的勸解、教化之言,它不涉及案件的實質內容,屬「法外之音」。它是法官點評案件,將辦理案件的心得及當事人為何輸了官司等情況,以簡短、通俗的話語寫在判決書的後面。
法院判決書上出現「法官寄語」,讓一向面目嚴肅的判決書變得「溫情脈脈」,使得案件的當事人更容易理解法院的判決,也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官寄語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法律的機械性,有利於化解紛爭。法官寄語」是司法人性化關懷的可貴嘗試。在婚姻家庭、鄰里關系等領域,法律並非萬能的,司法的介入,「冰冷」的判決,必將使原已破裂的親情、鄉情等盪然無存,無法達到化解矛盾、修復情感效果。藉助於判決書的權威,「法官寄語」能夠整合法律、事理、情感等各方面因素,給當事人以警醒,有助於修復和重塑婚姻家庭等領域和諧的人際關系。法官在宣判後對當事人宣讀「法官寄語」,令人耳目一新,它彰顯了司法的適度人文關懷理念,值得我們推廣。
目前,法官寄語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對我們作好法官寄語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期望和挑戰。但是法官寄語是不是每一種法院文書都適用?法官寄語需要注意那些問題?值得大家研究。
一、那些法院文書可以用法官寄語?
有的同志認為在所有法院文書中都可以使用法官寄語,這是不妥當的。法官寄語只使用在各類法院的裁判文書中,其它的文書不宜使用法官寄語。不能一哄而上,不加選擇地在其他法院文書中採用法官寄語。
首先,法官寄語適用在法院的各類判決書中。很顯然,法官寄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判決書後邊法官引發的思考及期望等,判決書文書最適用法官寄語。
其次,法官寄語適用在具有上訴內容的裁定書中,如駁回起訴等具有上訴內容的裁定書,除此之外的其它裁定書,如撤訴裁定書,由於沒有多大教育意義,所以不宜使用法官寄語。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有的法官和執行人員單純就個案向當事人所發出的所謂「法官寄語」,就是單獨就某個案件對當事人的要求或指導,與判決書後邊所付的法官寄語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所謂的「法官寄語」,實際上是對當事人的建議或要求,實際上是法院法律文書中的《通知》,或者是法院的司法建議文書,不應當將其列為法官寄語范圍。
二、如何提高法官寄語的水平,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法官寄語要針對案件中共性的問題提出,這樣才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切忌個案個談,追求新奇。
2、法官寄語,要對案件中當事人的行為以及相關問題等進行評價,對當事人提出忠告和建議,以及對當事人的期望,以期望提高辦案的社會效果。切忌脫離案件,泛泛而談,空洞無物。
3、法官寄語,是判決書的附加品,宜短小精悍,簡短中的。切忌冗長,不著邊際。
4、法官寄語,體現著法官甚至法院的形象,要由經驗豐富和有文才的法官書寫,要語言精練,中軌中矩,以防止出現粗製濫造,甚至脫離實際,貽笑大方。
5、要經常性地開展法官寄語的評比,相互學習,總結經驗。要選編一些各類案件如刑事、民事、行政等的不同的優秀法官寄語,供不同業務類型的法官學習,以期不斷提高他們書寫法官寄語的水平。
三、法官寄語的形式要求
法官寄語作為一種探討中的新的文書體裁,在形式上也應當有自己的要求:
1、要放在判決書的最後一頁所有判決書的最後邊。不能也不應當出現在判決書主文的其他地方。
2、最好單獨製作個方框,將法官寄語寫在方框里,既可以判決書區別開,防止與判決書正文混為一談;又可以增加美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3、法官寄語的字體的大小,最好等於或小於判決書主文,這樣才與判決書主文要有主客之別。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謹請領導和同志們批評指正。
其次,舉例。關於某離婚案件(男方叫吳力,女方叫鄭曉)的法官寄語:
婚姻是愛情的歸宿,但並不意味著婚姻是愛情的終點,而恰恰是愛情的另一個新的起點,所以愛情是浪漫的、新鮮的,婚姻是現實的、長久的。一對有情人,經過戀愛的長跑,建立家庭也許是他們最幸福的結果。吳力、鄭曉,你們年輕時歷經了相識、相知,體會過了心儀的沖動,在愛情的滋潤下你們深思熟慮,慎重地選擇了婚姻。雖風風雨雨、磕磕絆絆十幾年,但你們曾幸福地生活過,並有了愛情的結晶。但人生是變幻莫測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可預知的,感情和家庭更是需要雙方精心來呵護,經營的。在婚後的生活中,女兒的意外夭折,企業的下崗、經濟的拮據,種種因素導致了家庭的矛盾,感情出現了危機,四年裡兩次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我們一次次地給機會讓你們和好,繼續過日子,家和萬事興。因為大家常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我們很理解咱們老百姓過日子的艱辛與不易,同時為了孩子很想挽救你們的婚姻和家庭。但我們法官也深知,強扭的瓜不甜,再美好的意願也要尊重法律,這使我們不得不對你們的婚姻宣判結束。

吳力,相信你們倆年輕時也曾海誓山盟,但婚姻很脆弱,需要你來呵護。婚姻是雙方的,感情是相互的,雖然艱苦的日子你們曾一起走過,但面對愛已不在,情緣已盡,你 也不必執意堅守已枯死的婚姻,放棄它吧!也許,你退一步,會發現海闊天空,生活 依舊有希望。只要你以積極的人生態度面對你的病痛、你未來的生活,相信你會找 到晚年的幸福,明天會更好。

鄭曉,老百姓常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吳力和你畢竟共同有一個兒子,也希望你 念在以往的夫妻之情、吳力和兒子的父子之恩,能主動履行判決的內容,以便吳力能到醫院及時看病,過上健康人的生活。你們做不成夫妻,還可做朋友,好和好散,最起碼為以後在一個院內和睦生活做個好鄰居!

上天會厚待善良的人,你們都是善良的,希望你們找到各自新的幸福,尋找各自新的人生起點。

D. 優秀法官徵文

優秀法官徵文三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徵文吧,通過徵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徵文很難寫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優秀法官徵文三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優秀法官徵文三篇1

法律是沉默的法官,法官是會說話的法律,法官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中,擔負著維護憲法權威、貫徹法治精神的職責。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實質上就是法治社會,良好的法治狀態就是社會的和諧狀態。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推進,民主法治作為整個社會關系調節器的重心,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居於支配地位,起著關鍵作用。人民法院作為民主法治的實踐者和推動者,人民法官任重而道遠。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法官,我踏上基層審判崗位已有四年了,記得剛到法庭,看到大家每天所接觸的都是婚姻家庭、民間借貸等雞毛蒜皮、婆婆媽媽的瑣碎小事,和原來自己對法庭工作想像有些差距,說實話不禁讓人感到有些沮喪,但經過老同志們的傳幫帶,和大家一起經歷了辦案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才逐漸感受到每一起糾紛,看起來可能不起眼,但對於每一個具體的家庭和當事人來來說,卻是他們生活中的大事件,尤其是婚姻家庭糾紛,處理結果往往就涉及到一個家庭的幸福和一個人生活的轉角,「司法為民」不是抽象的,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件的審理,通過我們和一個個當事人的接觸所體現出來的,法官的每一次善意的微笑,每一次專注的傾聽,每一個信任的凝視,每一句溫和理性的話語,無不昭示著司法的溫暖與公正。最初的夢想照進現實,我才發現,原來法學深刻的內涵在平凡的崗位上體現的如此鮮活,每當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功調解一個案子,看到當事人滿意的笑容,那種成就感真是無可言喻的。

以當事人利益為重,妥善、快捷的處理糾紛是司法為民的具體要求之一,以和平的方式定紛止爭,將社會矛盾消解在萌芽狀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對於我們法官來說,當事人在訴訟中顯然處於被動地位,有時他們會對法官產生陌生感和猜疑感,產生對審判不公的擔憂,這就需要我們以愛心消除冷漠與隔閡,對當事人和藹相待,細心傾聽,釋疑解惑,進而辯法析理,公正裁決,讓當事人感受到司法的公信力。

在辦案中我發現,法官與當事人之間能否良好的溝通是能否成功調解的一個關鍵問題,要讓當事人感受到法官的真誠,通過法官的言行舉止切身感受到法律的神聖和溫情。從立案階段起,用一杯熱茶、一張笑臉、一句問候迎接當事人,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拉拉家常,提前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力爭庭前調解。在調解過程中,耐心傾聽當事人的陳述,善於與當事人換位思考,喚醒離婚案件里的舊情、贍養案件里的親情、鄰里糾紛里的鄉情、欠款糾紛里的友情、交通事故里的同情,用群眾認同的態度傾聽訴求,用群眾認可的方式調查事實,用群眾明白的語言釋法析理,用群眾信服的方式化解糾紛。

去年年底,我承辦了陳某訴王某離婚糾紛一案,被告王某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女孩,她在婚後兩年患上重症肌無力,行動十分困難,在庭審中雙方發生爭吵,被告不斷指責原告不負責任,調解過程中兩人因離婚補償問題不能達成一致,被告王某的情緒一度失控,一邊痛哭一邊表示如果達不到她提出的補償標准,誰判決離婚,就跟著誰吃跟著誰睡,並會去政府上訪。庭審結束後,我發現王某在下法院大門的台階時斜著身子雙腿顫抖,顯得十分困難,我便和司機商量了一下,用庭里的車將王某一直送到家,並將她攙扶上樓,並在她家從多方面跟她溝通,進行細致入微地勸說與寬慰,道別時她哭了,對我說「謝法官,我不是作為當事人,而是作為你的姐妹在跟你談心!」。庭後我並未著急下判,而是反復上門或通知雙方及其家人到庭做工作,通過努力,最終促使他們雙方在離婚補償方面達成了協議並當場履行,王某在拿到補償款後,向我表示要抓緊治病,積極開始新的生活。這件案子使我感受到,身為一名法官,要永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真心待人,誠心做事,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會尊重你、信任你,如果法官不能和當事人建立一種互相信任的關系,不能讓當事人感受到你的誠意,在調解的過程又何談真正的心悅誠服、案結事了呢?

不過,調解結案不是「和稀泥」,而應該是雙方在明辨是非、維護社會善良風俗的情況下所達成的共識,在調解中,不能拿原則作交易,不能視真情為軟弱,不能讓正義受侵犯。我們在勤於鑽研審判業務、提高法律素養之餘,還應有意識地涉獵一些社會學、心理學知識,深入社區、村鎮,了解風俗習俗。很多存有矛盾激化隱患的案件,事實上並不復雜,但當事人由於文化水平較低或法律知識有限,常常對法律在思想認識上產生很大偏差,甚至產生法律認識錯誤。對這些案件,應通過透徹地詮釋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准確把握矛盾焦點,結合實際,通俗易懂地把案件同法律規定有機地結合起來對照分析,幫助當事人弄明白法律規定,或者把一些調處成功的案例在調解時向當事人宣傳、講解,從而促使當事人接受引導妥善了結糾紛。

在昆明某企業訴我市某打蠟廠財產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從庭前調解階段雙方就存在較大分歧,庭審中更是各不相讓,均表示沒有調解的可能。我在審核證據、查明事實後,在充分辨析法理的基礎上與雙方代理人進行溝通,讓當事人自己權衡利弊得失,最後在判決文書即將送達的前夕,原告心悅誠服地主動向法庭遞交了撤訴申請書,雙方在庭外握手言和。

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單純靠法庭的力量是不夠的,在辦案過程中,我們應通過各種方式、努力尋求社會各方的配合,通過與鄉鎮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治保調解組織加強聯系與協作,充分利用人民調解網路,通過多渠道消除敵對情緒,防止惡性案件的發生。宜都是一個人口不多的縣級市,在審判過程中託人說情的事時有發生,每當這時我們可以巧妙地反過來講明親情和法律,拜託前來說情的當事人之親朋好友一起做當事人的疏導工作,從而更有利於調解的進行。

在李某等三人訴高壩洲鎮某村委會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一案中,李某等三人在初次審理過程中因證據不足撤訴,後因與某村委會協商未果,多次到市裡上訪。分析案情後我覺得本案涉及村級組織和移民遺留問題,在審理中要本著依法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採取多方疏導方法,消除村民與村委會之間的對立情緒,爭取促使雙方和解,力求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她主動聯系高壩洲鎮政府有關幹部,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協助做某村委會幹部的思想工作,並幾次到某村委會進行溝通協調,同時聯系李某等三人,反復做耐心細致的疏導工作,終於促使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某村委會當場交付李某等三人補償款25000元,雙方化解了長期以來的矛盾,也使這起纏訴、上訪多次的案件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結案是我們每一個法官都會經歷的過程,而結案的質量才是每一個法官應當追求的目標,最圓滿的結案就是案結事了,矛盾得以徹底消除。在民事審判中,法官應該多考慮如何給當事人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不是用一紙判決給當事人永遠無法兌現的權利。我認為在調解過程中要找到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平衡點,針對不同類型案件、不同階段和不同當事人,採用不同的調解方法,調解措施和快慢節奏因人因案而異,對症下葯,提出合理化調解建議,努力尋求妥當可行的糾紛解決方式,本著節約訴訟成本,充分利用財產保全、執行等訴訟程序的價值,讓當事人自己進行利弊得失的考量,盡量使案件的處理達到平衡既得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效果。

在我審理的李某訴智某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一案中,原告在車禍中受傷,但被告因為小孩即將上大學,對承諾給被告的賠償款一拖再拖。在原告提出訴前財產保全申請後,謝楠同志迅速對被告的財產採取了控制措施,在給被告送達時向他釋明有關財產保全等程序法的規定,並趁熱打鐵及時組織雙方進行庭前調解,在調解中,她結合被告的實際情況給原告做工作,在被告承諾一次性給付的情況下原告表示願意放棄部分訴請,以切實維護既得利益,最後雙方達成了庭前調解協議並當場履行。在原、被告帶著笑容走出法庭時,出現了兩人同時向謝楠同志連聲道謝的感人一幕,取得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良好統一。

仰望法治的星空,有無窮的真理等待我們去探索;俯視養育我們的大地,有可親可敬的人民等待我們去奉獻,我願用真情和汗水,在審判事業的熱土上默默耕耘,捍衛胸前的天平和身後的國徽,為創造和諧文明的司法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法官的心和父老鄉親永遠在一起!

優秀法官徵文三篇2

當我身著黑色的`袍服在審判席上耐心聽訟的時候,當我苦口婆心給當事人做工作調解的時候,當我冒著凜冽寒風在鄉間尋找送達地址的時候,當我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和心情回到家裡的時候,我偶爾會回想起自己是怎麼成為一名法學的卑微朝聖者的。也許是20xx年,報紙上登出了新的法袍式樣,那一襲黑色就映在了我的心裡;也許是高一那年,班長拿出了一個小小的錄音機,讓我們在跨世紀的這一天記下自己的理想,莫名的,「最高院的院長叫肖揚,我要做法官楊瀟」脫口而出,從此,「法官」二字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

美國著名學者德沃金在《法律帝國》這本書對法官形象有著精闢的描述,「在法律鑄造的帝國里,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而法官則是帝國的王侯。」,大學時,我為此對崇高而威嚴的法官職業油然產生了幾多神聖,幾多嚮往。四年法學理論和西政精神的浸淫,「博學、篤行、厚德、重法」的校訓猶在耳際,我已經面臨就業選擇了,為了心中無限的憧憬,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法院。猶記得第一天到法院報道時的情景,從審判庭虛掩的門縫里,我看到了一位法官坐在高高的法官椅上,神情專注,仔細傾聽當事人的陳述,輕輕點頭或者微鎖眉頭。庭上,彌漫著緊張、威嚴的氣氛,那名法官掌控庭審的張力,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近三年的法院工作生涯,讓我理解到「法官」二字更為深刻的涵義。

民事庭法官,明年就要退休了,他已經審判崗位上堅守了數十年,如今仍然戰斗在審判任務最為艱巨的民事審判前線。經常已到下班時間了,他還在辦公室與當事人耐心長談。就這樣反復找當事人溝通協商,苦口婆心地做雙方工作、不厭其煩地講利害關系、深入淺出地釋法說理。以循循善誘的話語、鍥而不舍的精神,促成當事人的和解。他手寫的判決書通常是長達十幾頁公文紙,工工整整,並且憑借著自己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對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努力做到「辨法析理,勝敗皆明、輸贏皆服」。法院像他這樣的老同志還有很多,他們最為寶貴的青春年華都默默消耗在了嘔心瀝血的秉公執法上、無私為民的排憂解難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們依舊悄無聲息地燃燒著自己,散發最後的光與熱。

聶河法庭庭長,作為我院唯一一位女性派出法庭庭長,轄區卻是條件最為艱苦的三個鄉鎮,然而她卻以瘦弱的身體為山區百姓撐起了一片公平正義的藍天。那還得那天,快到下班時間了,她風塵僕僕地來到我的辦公室,急沖沖地拉著我就走,路上我才了解到她是想請我和她到銀行去查賬,可能是帳戶有誤,那天一無所獲。看著著急的樣子,我心想:這可能是個大案吧。於是,我答應她第二天等她從聶河開完庭出來再去查。第二天下午,我們順利地查到了被執行人的帳戶,可我仔細一看,上面竟然只有七百多塊錢,我笑著對她說:「你看你費了這么大的勁,就為了這么點錢啊?」,一愣,說道:「我們山區能有多大標的的案子啊,不是離婚就是贍養案件,就這750塊錢還是我磨破了嘴皮子才執行來的半年的撫養費啊!」。當那位申請執行的老人顫巍巍地接過幾百塊錢,眼裡邊含著淚說:「多虧了汪庭長啊,為了孫子的生活費,我每年都要麻煩她幾次,但她總是不厭其煩的為我做工作,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路……。」這位老人的話在我的腦海里回響了許久,我為自己的膚淺而感到臉紅,卻也再一次感受到法官職業的沉重。

也許法官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所做的那些事都是很平凡事。但是,他們卻懂得「雖不是每一個訴求都能如願以償,但耐心傾聽、真誠工作卻暖人胸膛」。善良的微笑,使多少心靈得到慰藉;真誠的話語,給多少弱勢群體送去關愛;謙和的態度征服了多少桀驁不馴的當事人;同情的淚水,給多少久旱的心田播撒下公正的甘霖!

當我第一次成功調解了一樁糾紛的時候,當我精心製作了第一份判決書讓當事人的權益受到保障的時候,當我看著當事人接過標的款那感激的笑容的時候,我又再一次堅定了我的法官情結,我明白了,既然我選擇了這條艱辛的路,我將終生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脈動與心率,去探尋法的精神與真諦,用自己的操守捍衛著法律的公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法律的尊嚴。

優秀法官徵文三篇3

談到對法官這個職業的感悟,我從事審判工作僅四年有餘,資歷尚淺,領悟也淺。但這幾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當一名好法官真的不容易。

在很多人的眼中,法官是身穿法袍坐在審判台前庄嚴與正義的化身。在最初選擇這個職業的時候,我也是這么認為的。20xx年10月,我帶著惶恐也帶著生活賦予的堅強,加入到宜都市人民法院這個大家庭中,邁入了人生的新起點,成為一名法學的卑微朝聖者。當時,我就下定決心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脈動與心率,去探尋法的精神與真諦。

進入到法院工作,我才明白法官是各種沖突的承受者,當事人為爭議的權利、利益沖突起訴到法院後,總是寄希望於法官公正審理。但無論你如何公正,你都無法真正保證讓發生沖突和對立的雙方非常滿意,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弱點經常會將法官置於一種被誤解、受指責的位置。作為基層法官,具體工作就是在各種小得有些瑣碎的離婚、合同、債務、贍養等民事案件中奔波,我們常常為了一塊宅基地的紛爭反復到實地丈量,為了一個失足少年的回頭而踏破學校、街道和看守所的門檻,為了一個家庭的團圓而磨破嘴、跑斷腿,為了一個企業的復活而不畏艱險、跑遍大江南北。只有真正從事了這項職業,才會明白這份職業要忍受清苦、單調和壓力。當我自己取得了審判資格承辦案件的時候,每天面對吵吵嚷嚷、互不相讓的當事人,我覺得法官實在與「神聖、威嚴」的形象相距甚遠,一天工作下來,除了煩還是煩,自己累不說,還要被當事人誤解、謾罵、甚至威脅。面對這種情況,我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對是錯。當我把想法向身邊的法官傾訴,一位老法官對我說:「『吵』是當事人到法院的原因,是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不吵他們就不會來了,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化解當事人的矛盾,這個過程正是展現你智慧與才能的時候。」這一席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是呀,「法官」並不是將案件事實與法律條文對號入座的「工具」,現實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其實很高,如果說法院處在社會矛盾的浪尖上,那麼法官則處在社會矛盾的火山口上,作為平息社會矛盾的交匯點,法官既要接受浪尖沉浮飄搖的考驗,也要承受火焰噴發的灸烤。

此時此刻,我站在演講台上不僅僅看到在座各位關注的目光,彷彿還看見我們的幹警在辦案中那忙碌、不知疲倦的身影。他們正耐心地為當事人答疑解惑,如春風化雨;他們正承受著上訪人的埋怨,但卻像對待親人一樣用心體會他們的感受;他們正為了審好每一個案子而埋首工作,他們默默的奉獻著,不求名利,任勞任怨,他們每一個人都經辦過感人至深的案件,每個人心中都懷有最善良的願望:定紛止爭,社會和諧,他們用愛崗敬業的精神,染綠了法院工作的春天。我作為一名年輕法官,更應該積極工作。

通過大量的案件審理實踐,我逐漸意識到,民事案件涉及面較廣,社會影響也較大,如果法官稍有不慎,就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就會使當事人對法律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因而對法律和社會喪失信心,法官的公正性,不僅體現在對案件的判決上,同時也體現在法官平時的言行之中,所以,耐心和溝通顯得特別重要。耐心能使當事人深切體驗到了自己被尊重和公正的對待,一些原本情緒激動的雙方也會逐漸地平靜下來,心平氣和地進行交流;溝通能發現雙方當事人矛盾的症結所在,了解當事人內心的想法。為此,我給自己定下了這樣一個行為准則:不管接的是什麼案子,都要站在雙方當事人的角度多問幾個為什麼?原告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訴訟請求?被告當初為什麼要那樣做?只要自己能設身處地的多想想雙方當事人的處境和心境,才能正確地運用法律,不偏不倚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才能從容地解開彼此的心結、化解雙方當事人的矛盾,增強法律的公信力,增強民眾對法院的信賴。慢慢的,隨著辦案經驗的積累,我也漸漸成熟,我明白了做一名法官也是幸福的,我們的幸福很簡單,就在當事人的那一句「謝謝」中,就在老百姓滿意的那一刻。

每當我走進審判庭,面對庄嚴的國徽。我常常捫心自問:我是否盡到了一個法官的職責?我是否沒有辜負人民法官的稱號?我做出的判決公正嗎?我是否確實懲治了邪惡、維護了正義?這樣的自我評判不斷敲打我的心,就彷彿無形的警鍾時刻督促我謹慎、嚴密;時刻警醒我公平、坦盪;時刻激勵我真正做到人民法官為人民!

;

E. 法官一天能寫幾個判決書

1、我國人民法院審判的基本制度有合議制度。兩審終審制度。合議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判民事、經濟糾紛案件。
【拓展資料】
2、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則自己擔任審判長。合議庭評議案件時,如果意見分歧,應當少數服從多數,但是少數人的意見應當記入評議筆錄,由合議庭的組成人員簽名。

3、二審不能再適用簡易程序,所以不會只有一個法官,合議庭也不能有人民陪審員組成,所以二審開庭審理至少要有三個以上的審判員。

4、綜上,二審判決書上寫三個法官是合法的,它表明該判決是由三位法官合議審理的。1600件!這是東莞市基層法院民庭法官劉曉宇給出的答案。
在廣東省東莞市的基層法院,中國法官的辦案數已經高到了讓全世界都咋舌的地步。一個民庭法官一年審結1600件案子,就算全年無休,他每天不吃不睡也要結案4.3件!香港大學法學院一位教授聽說此事後驚呼,難道這位法官是機器人么?
在堪稱全中國最忙的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法官每天至少開四五個庭,馬不停蹄地審判、調解、接訪,像個陀螺一樣永遠轉個不停,甚至每年都有女法官因工作太累而流產。該法院院長陳斯對南方說,「坦白跟你講,我們的法官,沒有一點奉獻精神,是不可能完成審判任務的」。
○在堪稱全中國最忙的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法官每天至少開四五個庭,馬不停蹄地審判、調解、接訪,甚至每年都有女法官因工作太累而流產。
○案件審限像是緊箍咒,如果系統亮了紅燈,就說明案子必須在一兩天內結案,否則系統就會自動上鎖黑屏,到時你能做的,只有去院長辦公室做檢討。
○外人看這個職業很體面,但是辛苦自知。年輕法官們都戲言,結婚生孩子一定要在提助審之前,不然忙起來沒法要孩子。
○案多人少現象不僅出現在東莞基層法院,這也是珠三角地區法院的普遍現象。在社會上提起法官,有人送上鮮花錦旗,也有人扔去雞蛋石頭,更有人說法官「吃了原告吃被告」。
法官到底是什麼?人們對法官的真實了解有多少?其中有多少誤解,又有多少謠傳?法官究竟是公務員,還是「幹警」或者「官」?
近期,法官上訪、法官落馬、法官自殺、法官沒擋住「趙作海」冤案??有關法官的各色新聞不絕於耳,更是將法官這個職業推到風口浪尖。
「法官不是聖潔的天才加英雄」;但他們卻「三高一低」(學歷高、風險高、負荷高,工資低)。當法官自認為太辛苦,但被人質疑時,法官情何以堪?南方為此深入基層法院調查,還原一個真實的基層法官生態。
立案大廳像銀行,竟有「叫號機」
「是否案多人少,看看法院的門口就知道。」在東莞第一法院寮步法庭的立案大廳,看到,這里就像銀行的營業廳一樣,有六七個窗口同時在立案,大廳里甚至還有一個「叫號機」。與銀行不同的,只是人頭攢動中,立案窗口前沒有防護玻璃而已。
廣東東莞市的基層法院,堪稱全中國最忙法院。其中的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又堪稱忙中之最。這里的法官們戲言,自己不是「坐堂審案」,而是在「跑步辦案」。
在這個派出法庭的轄區,有著眾多的民營企業,它們是東莞市輕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相對應的,這里的流動人口也異常之多。此前,一直按照常住人口的數量來配置法官的人數。如今,即使近年已經爭取到了小部分法官編制,人手還是奇缺。由此,一批高學歷又風華正茂的80後法官,在此挑起了大梁。
案件審限像緊箍咒,系統亮紅燈就要做檢討
民庭法官劉曉宇去年被評為「辦案標兵」,他1980年出生,廣東商學院法學院畢業。2003年進入法院當書記員,2006起擔任助理審判員。2009年,他審結了1600多個案件。在許多法官眼中,這是天文數字,足足抵得上全國許多法院一個法庭的全年辦案數。但劉曉宇的辦案數在其任職的法院也只能排名第三。
劉曉宇打開電腦給看他的電子審判管理系統,只見密密麻麻的開庭排期,從這個月月初排到了下個月。「案件審限像是緊箍咒,如果系統亮了紅燈,就說明案子必須在一兩天內結案,否則系統就會自動上鎖黑屏,到時你能做的,只有去院長辦公室做檢討」。
「多的時候一天要開六七個庭,像陀螺一樣轉」。在劉曉宇看來,不是自己高尚、能力超凡,而是東莞的案件實在太多,法官人手實在有限。為了盡快解決當事人的糾紛和訴訟,法官只有加班,再加班。
「經常晚上寫判決書,一加班就是2個小時」。劉曉宇說,每年4月份以後,他手頭的案子就多到必須要每周周六加班完成。他的妻子在廣州檢察系統上班,兩人平時都很忙,只有周末見面,最忙的時候,妻子周末來法院幫自己歸檔案卷。「我同學不理解我為啥這么忙,說哪有端個鐵飯碗還像你這么累的?你幹得不像是公務員!」
「最怕當事人胡鬧,那種壓力難以招架」
東莞第一法院,「辦案冠軍」是南城法庭的盧建文法官———一年結案1924件!這個數字在全世界的法官聽來都像是一個神話,而更讓想不到的是,這位女法官的工作崗位還是執行組。眾所周知,「執行難」是全中國法院普遍存在的待解難題,執行法官最累、也最容易遭到上訪。
眼前的盧建文並不是三頭六臂,她29歲,戴著眼鏡面容清秀,一笑就現出酒窩,看起來很陽光,又有親和力。盧建文2001年華南師范大學政法系畢業,在法院工作已經9年。
「這個辦案數是團隊的功勞,不是我一個人的」。盧建文說,1924件案子里還包含有勞動爭議、金融糾紛和房地產案件的系列案。但是經過核實發現,除去系列案,盧建文2009年的結案數也達到1300件。每天要查被執行人的財產,抓老賴,寫法律文書??盧建文坦言,自己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都異常大。
「最怕當事人胡鬧,那種壓力難以招架。」盧建文舉例說,去年有一個執行案子,案卷都還沒有移交到自己手上,當事人的電話就打到辦公室里來了,開口就說,「我懷疑你收對方的好處了」。盧建文莫名其妙,結果對方繼續用雷人話語說,「因為你姓盧,他姓林,你們肯定是一夥的??你趕快把案子辦了,不然投訴你」。盧建文說,像這種讓人抓狂的當事人,每個基層法官都會碰到,遇到當事人投訴,法院的要求是來信必訪,因此應付投訴或者是去政法委匯報等,又要佔用法官很多寶貴的時間。
「老公怕我單獨帶孩子,因為我脾氣大」
盧建文的領導袁浩權告訴,去年盧建文老公出了車禍,腳骨折了。當時正值清案的關鍵階段,盧建文在法院加班,都沒有讓她放假前去照顧。為此,袁浩權覺得很是愧疚。
除去法官這一職業角色,盧建文有其他普通人的社會角色,她是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她的時間除了要分給眾多「嗷嗷待哺」的當事人,還屬於自家的老人孩子,她要照顧家庭。請盧建文講述了她一天的作息安排:
每天6點半起床,忙一家人的早飯,7點叫醒孩子,7點45分送孩子去幼兒園,8點半到辦公室開電腦,從此與案件相關的各種事情就撲面而來,忙得像打仗一樣。加完班回家後,照顧老人小孩,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睡覺。「現在孩子小、很調皮,我這做母親的卻少有時間陪孩子。我老公甚至都怕我單獨跟孩子在一起,因為我脾氣大,他怕我生氣之後體罰孩子。」說到家人,盧建文真情流露。
「精神壓力太大,女法官不能懷孕」
東莞第一法院院長陳斯,有21年法官工齡。他向回憶說,10多年前,他一年審結30多個案件(判決文書還要手寫),就可以被評為辦案標兵。時間再拉近幾年,他一年審結100個案子,也被評為辦案標兵。但如今,一年結案不超過1000件,根本連「先進」都算不上。
「 80後的年輕法官,他們是生力軍!我看好他們這一代。我們這代人,講求的是集體的榮譽與奉獻。他們同樣講奉獻,還追求個人的榮譽,這會有益於法院的進步發展」。陳斯說。至於案多人少,則涉及很多深層次原因,由於行政公權力很強勢,在資源整合分配上,法官的收入低,但是工作量大。如今,東莞已經採取了辦法解決案多人少的矛盾,但還是要弘揚先進的法院文化,讓法官有奉獻精神。 「外人看這個職業很體面,但是辛苦自知,每年都有女法官因工作太累而流產。女同志之間互相了解,有的女法官因為精神壓力太大而不能懷孕。年輕法官們都戲言,結婚生孩子一定要在提助審之前,不然忙起來沒法要孩子。」采訪中,東莞兩級法院的調研室工作人員都這樣告訴。
隨機在法院采訪了一名姓葉的女法官,她證實說確實如此,幸虧自己要孩子早,不過即使這樣,一次在和女兒聊天時,她才從女兒談話中醒悟到,自己一年只去小學接送過2次孩子。
在全廣東省、甚至全國最忙的法院,法官群像就是如此。據稱,東莞中院曾經以問卷方式調研東莞基層法院80名法官,很多法官說著說著,眼淚都掉下來了。
基層法庭「臨時工法官」數量佔三成
采訪中,那些同樣在法院忙得團團轉,卻沒有編制、一年只固定拿2萬多元收入的「臨時工法官」引起注意。29歲的法庭聘用人員陳樹標,論學歷,他是四川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論資歷,他從2002年1月起進入法院工作,至今已有8年。2009年,陳樹標輔助完成的執行案件也有600多件,但工資固定為每月2000元。
這樣一個工作8年的法律系本科生,問陳樹標,有沒有心理落差?陳樹標說:「家裡還給我一些錢,所以我感覺還好,工作努力、領導也都看在眼裡,而且也有一些比如報考法警的機會,可以解決編制問題。」據了解,在基層法院的基層法庭,「臨時工法官」的數量,佔全體員工的1/3,其工作量也絕對不容忽視。

F. 法院辦案員一般在什麼時間寫判決書

您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一審民事案件的審限為6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法院批准;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審限為3個月,不能延長,若3個月內不能審結,轉為普通程序繼續審理。
根據各地法院安排,對於法律關系清楚,爭議不大,標的額較小的案件,可能還會適用速裁程序,審理期限會更短,一般為一個月內。

法官一般會在審限內作出判決,如果案情簡單的話,一般為案件開庭後的一個月內可以拿到判決。

G. 判決書是誰寫的

法律分析:由法官獨任審理的案件中,判決書由主審法官書寫。由合議庭審理的案件,經過合議庭討論達成審判意見,最終由主審法官書寫判決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十一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H. 江歌為救閨蜜失去生命,法院判決劉鑫賠償近70萬元,這說明了什麼

一份力透紙背的司法判決為善良撐腰,全網刷屏。2022年1月10日,山東青島城陽區法院對備受關注的江歌之母江秋蓮起訴劉暖曦(原名劉鑫)生命權糾紛案一審公開宣判。法院判決劉暖曦賠償江秋蓮各項經濟損失49.6萬元、精神撫慰金20萬元,並承擔全部案件受理費。

如江歌案一樣,一起起案件告訴每一個人,在我們生活的這片熱土上,對於有違社會公德的行為,有法治、有人管;對於百姓深惡痛絕的違法失德現象,司法機關必會懲治追責。江歌案中敲響的法槌,是司法機關再一次有力地宣示——當道德失重時,正義總可期盼,法律不會缺席!

I. 《洞穴奇案》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洞穴奇案》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洞穴奇案》讀後感1

這是一本意外的書,最初在開卷八分鍾聽到,後來是要送給某人呢,沒來的及送就送不出去了,在出差的時候看了一半,後來另一半看完之後,深深的發現,只要你思考,人就是不同的動物,你我都不一樣,因為觀點也因為觀念,或者本身我們就不一樣。

要理解也要開解,最好站在別人的角度替別人想想,或許長久些。前提是:做自己。

英文名叫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可以直譯為洞穴探險者案例,講的是作者虛擬的一個案例的分析。

「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無法在短期內獲救。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簽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餘四人。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其他四人仍執意抽簽,並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獲救後,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這是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假想公案。富勒還進一步虛構了最高法院上訴法庭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後西方法學院學生必讀的文本,並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學家薩伯延續了富勒的游戲,假設五十年後這個案子有機會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針對這個案子各自發表了判決意見。他們真的有罪嗎?請看十四位法官的判決書。」

第一位:認為法律有條文:「任何人故意剝奪他人生命,都必須被判死刑」,認為被告有罪,但應獲得行政赦免。

第二位:認為被告完全無罪。理由有二:

第一,案發時被告們處在「自然狀態」而非「社會文明狀態」,現行法律對他們不起作用。

第二,正如假定自我防衛而致施暴者於死地則自我防衛者犯了謀殺罪並不會威懾自我防衛者那樣(因為人被置於生死的險境,根本不會考慮這么多),本案的被告也處於那樣的境地,所以實定法的效力是退隱的。

第三位:棄權,在法律與道德的兩難中選擇迴避。

第四位:維持原告有罪,認為法律不能參考個人意願與個人的正義觀念。對於第二位法官認為法律的目的是威懾,表達了不同觀點,認為法律的目的誰也說不清,而我們只能履行法律。而所謂「正當防衛」也不成立,因為死者並沒有威脅到被告們的生命。

第五位:認為被告無罪。認為法律必須為人服務,而根據民意調查,有九成的人認為應該寬恕被告或給予象徵性的處罰後釋放,而法律不能成為少數派,這樣與暴政無異。人們應該根據人的常識來判斷,它涉及到實踐,而不是抽象的理論。

最終判決:被告有罪,處於絞刑。

洞穴第六人出現,與他四個朋友一樣吃了威特摩爾,但至今才被發現。

第六位:認為被告有罪。認為立法機關必須考慮道德,正因為考慮了道德,所以才認為謀殺是有罪的。而司法機關無關乎同情,司法機關與道德是獨立的。

對於所謂「緊急避難」即被告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殺人的,同樣認為不成立:

第一,假若緊急避難成立,那麼所有罪犯都會辯稱自己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犯罪的,會造成對法治的破壞。

第二,人因為飢餓去偷竊並不能赦免偷竊罪,同樣因為飢餓去殺人也不能赦免殺人罪。

第三,有其他方法減輕飢餓,比如等待最虛弱者先行死亡,或者吃掉自己身上不重要的末端,或者多等幾天都可以。

第四,對造成危害者不能受惠於緊急避難。

第五,被告對危機准備不足。

第六,抽簽的選擇並不公平。

總而言之,法律並不能因為個人道德喜好而有所改變,法官的職責就是維護法律,不能徇私。

第七位:認為被告無罪。因為被告雖然故意殺人,但是卻沒有犯罪意圖。被告是處於緊急避難的條件下,因為自我保存的意識而去故意殺人,並沒有任何邪惡的動機,也即沒有犯罪意圖的自我防衛罷了。被告已經處在「死亡的必然性」之下,而殺人是當時想要生存的唯一選擇,而被害人的同意無關緊要,因為我們考慮的是被告有無故意犯罪的企圖。所以懲罰這名被告是取抽象的形式而舍棄實質的正義。

第八位:認為被告無罪。預防性殺人與自我防禦殺人成立的理由就是讓對方死去比讓被害者或者更多被害者死去更合理一些。也就是這種方式可以讓對社會和他人的危害降到最低。洞穴中的被告們如果不進行殺人,則他們就都要死去,這是一項劃算的交易,並且通過抽簽平攤死亡的可能對每個人來說是公平的,而從緊急避難上來說,被告也完全符合。

第九位:認為被告無罪。雖然被告進行緊急避難或者自我防衛是在有完全自我意識的情況下的故意行為,但是這種故意行為卻是當時唯一的出路,面對當時的行為,他只能順從於這一種選擇,所以盡管是自發的有意識的殺人,仍應當認為是緊急避難行為。對於一個沒有邪惡殺人意圖的殺人犯,對其的邪惡殺人行為處於極刑,無疑是沒有意義的懲罰。法律不能脫離現實抽象的存在。

第十位:認為被告有罪。每一個生命都是極其崇高和無限珍貴的,生命有平等的價值。沒有哪一個生命可以超越另一個生命。所有任何犧牲都必須是自願的,不然就是侵犯了法律所確認的生命平等和神聖尊嚴。被害者不僅沒有對其他人的生命構成威脅,並且並未同意以自我犧牲來拯救大家,所以其他人對他生命的剝奪必須得到懲罰。

第十一位:認為被告有罪。被害者並未同意犧牲自己以救大家,也即被害者的生存權利被惡意剝奪了。緊急避難或者自我防衛可以成為殺人的理由,但不是免責事由,被告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一旦背叛無罪,則悲劇可能會重復發生。

第十二位:認為被告無罪。如果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即使是法官本人在洞穴中,也一定會贊成這樣的做法。而如果所有法官都在宣判一個不比自己壞得人,那無疑是法律的恥辱。

第十三位:認為被告有罪。因為刑法的首要作用就是保護公民免受犯罪所帶來的傷害,如果對心理免責事由繼續承認會加劇問題,只有嚴格懲罰犯罪才是預防犯罪的最有效手段。被告所謂的緊急避難只不過建立在「心理抗辯」之上,而心理是個人的、主觀的,我們不應該承認心理或者意志力方面的任何理由。再者,被害人曾請求過再等幾天,但是被漠視了。意識形態不應該左右法律,而法官的職責就是勇敢的依法判案。

第十四位:迴避判決。每個法官都有自己的自由裁量權,這個案件涉及「故意」一詞的使用范圍的開放性。而甚至是立法者都會受到自身使用的語言的局限。所以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無可避免的,我們不應該迴避,而應該負責地適用。而在洞穴中的人們是否已經締結新的「社會契約」,這一點我們只能做出推測,因為當時我們與他們聯系不上。所以我們只能做出迴避的選擇。

最終判決:被告有罪,處於絞刑。

《洞穴奇案》讀後感2

「五名洞穴探險者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無法在短期內獲救。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決定抽簽吃掉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餘四人。威特莫爾是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其他四人仍執意抽簽,恰好選中了威特莫爾做犧牲者。獲救後,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判處絞刑。」這就是我所讀的,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12年4月版《洞穴奇案》,書封上寫的著名假想公案——洞穴奇案的簡要案情。

四名被告有罪或無罪的結論雖然簡單,但細讀書中虛構的十四位法官各自就罪與非罪闡述的理由,顯示了法律本身的引人入勝。

首先總結四個爭議的焦點。

一是一命換多命劃算,還是生命具有絕對價值;

二是按照法律條文斷案,還是探究法律的目的;

三是本案四名被告是否構成緊急避險;

四是五名探險者重回自然狀態,達成新的契約,還是仍然屬於紐卡斯國法律管轄。

接著逐一解析以上四個爭議焦點。

第一點:我大學時初次接觸這個故事,認為四名被告無罪,理由就是犧牲一個人的命救活四個人的命,這不是很劃得來嗎?直到看到生命的價值都是平等的,我們能夠為一百人的生命而殺掉一個人嗎?一百萬人呢?什麼時候殺人的「收益」會超過「損失」,以至於我們可以開始談論「劃算的交易」?有這樣的一個點嗎?在預防性殺人中永遠都沒有劃算的交易,有的只是手上帶著鮮血的倖存者。由此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絕境之下人心中的道德律令應該戰勝求生的本能,寧願自己餓死也絕不做殺死他人的事。這種觀點當時對我的沖擊甚大,顯然前一種觀點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盛行的功利主義,一切都可以計算和交易,以至於某些道德准則早就被我們拋到九霄雲外,熟不知有些價值可以計算,但生命卻不一樣。正是這種對生命價值的'漠視,導致撞傷不如撞死這種可怕的觀點盛行,看懂這點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墮胎在美國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議題,而在我國墮胎自由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共識。

第二點:本案中紐卡斯國的法典規定:「任何人故意剝奪他人的生命都必須被判處死刑。」有法官就認為要嚴格按照法律條文的字面意思來適用法律,反對法官按照個人理解的公平正義來解釋法律。有法官則認為一個人可以違反法律的表面規定而不違反法律本身,刑法的目的是威懾,而這種極端情況下的威懾卻沒有意義。那有法官就提出,刑法的目的可不止一種,除了威懾還有報復和改造,假定我們必須根據法律的目的來解釋法律,當法律有許多目的或這些目的有爭議時,我們該如何處理?這牽涉到價值位階發生沖突時,如何取捨的問題。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主導的價值觀不一樣,所做的選擇就會不同。

第三點:關於四名被告的殺人行為是否構成違法阻卻事由,本書用了「自我防衛」和「緊急避難」兩個概念,我讀完後發現以中國刑法的概念應該理解為「緊急避險」。緊急避險之所以不認為是犯罪,就是因為行為人不具備犯罪故意。那麼本案中四名被告是否具有殺人故意就成了爭議的焦點。有罪一派認為,通過抽簽這種有計劃的方式選擇一個受害人,就證明了四被告人的故意,但另一派則認為,在四被告人陷入絕境的情況下,被害人雖然不是侵犯者,但除了殺死一個人沒有其他自救的辦法,所以絕境構成了緊急避險的事由,在抽簽這種公平公正的方式下,四名被告不具有殺人的故意。

第四點:我覺得這個觀點最別出心裁。福斯特法官舉出一句法諺,「法律存在的理由停止時,法律也隨之停止。」基於社會契約論的基本假設,他認為在本案的絕境之下,五名探險者已經脫離文明狀態,重回自然狀態。這時,他們五個形成自治的共同體,文明社會的法律對他們已經沒有管轄權,該五人基於一致同意達成新的契約才是具有約束力的「法律」。那按照福斯特的觀點推演,既然案發時他們處於自然狀態,獲救後,紐卡斯國的法官也沒有理由對他們做出審判,因為法官們是文明社會的法官,而案發時他們處於自然狀態。但福斯特法官的契約論觀點就沒法解釋被害人撤回同意後,四名被告殺害威特莫爾的正當性何在。倒是塔利法官從另一個角度的論證頗具說服力。他說五人平等地承擔死亡是公平的,因為如果威特莫爾退出抽簽,且假設他撤回同意得到尊重,那麼剩下的每個人被抽中的概率就從原來的五分之一變成了四分之一,這樣就會增加另一個人退出抽簽的可能性,如果再退出一個人,剩下的人被抽中的概率又會上升變成三分之一,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抽簽計劃擱淺,等待五人的就是被餓死的結局。這就表明威特莫爾撤回同意不是他退出抽簽的正當理由,如果公正要求平均分配風險,就需要他們對威特莫爾撤回同意置之不理,因為選擇抽簽而不是等待最弱的夥伴死亡是正當的。

再看幾個乍聽之下匪夷所思的觀點。漢迪法官認為應當以常識來斷案,也就是考慮民意,他擔心司法工作人員執迷於法律的抽象規則而迷失方向,忘記了這種思維模式對外部真實世界的感知。這種觀點在我們這個法治思維還遠未建立的社會看來恐怕很危險,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怎樣減少輿論對司法的干預。但輿論和司法的關系總是難舍難分。弗蘭克法官則認為,想像自己處於相當的困境,自己會作出與四名被告相同的選擇,因此他不能懲罰一個不比自己壞的人,所以他要拋棄司法客觀性的面具,依靠無任何矯飾的自我意見斷案。伯納姆法官在談到替代殺人的選擇時,認為可以吃掉自己不太重要的身體末梢以自救,這是最讓我震驚的觀點,有人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嗎?

法律文書缺乏說理性一直是我國司法工作人員受人詬病之處,這體現了我們法律思維能力的匱乏。上半年網上瘋傳的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的一份所謂翻版「許霆案」的最偉大判決書,確實不失為近年來我看到最具說理性的一份法律文書。既有各種理論的分析,又不失法官的溫情。精讀《洞穴奇案》,同樣是享受不同法哲學思想交鋒的一場精神之旅,如何充分有效說理,是需要長久思考和訓練的技藝。

熱點內容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
委託代理經濟法 發布:2025-01-18 09:45:21 瀏覽:196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