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訴咬斷法官耳朵
① 咬自己耳朵講的是什麼故事
阿凡提當了法官。一天,有兩個人到他這里打官司。其中一個人指著另一個人說:
「他把我的耳朵咬了。」
另一個人連忙反駁說:
「我沒咬他,是他自己咬的。」
阿凡提想:「人能不能自己咬自己的耳朵呢?在審判之前我要親自試驗一下。」他便對兩個打官司的人說:
「現在暫且休息!」
這兩個人剛出門,阿凡提就立刻往家跑。進屋後他把門插上,就往嘴上拉自己的耳朵。拉呀,拉呀,離嘴很近了,卻怎麼也拉不到嘴裡來。阿凡提更加使勁拉,把頭和身子都帶得轉了起來。轉著轉著就轉暈了,「撲通」摔在地上,頭也磕破了。
阿凡提對試驗的結果非常滿意。第二天,他包著頭來到法庭上。打官司的兩個人也都來了。阿凡提判決說:
「耳朵是你自己咬的,不能誣賴別人。」
② 寓言故事小偷偷了東西在臨死前咬掉了他媽媽的耳朵這個故事叫什麼
寓言故事小偷偷了東西在臨死前咬掉了他媽媽的耳朵這個故事叫什麼?《小偷和他的母親》
從前,有個小孩子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地生活著。 有一天,小孩子慌慌張張地從學校跑回家裡。媽媽看到他慌張的樣子,就問他出了什麼事。
孩子吞吞吐吐地說:「媽媽,今天我看到同學的寫字板很漂亮,就……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把寫字板偷了回來。我知道這樣做不好,可是……」 母親皺了皺眉頭,打斷了他的話,說:「誰說這樣做不好?反正他又沒看見。現在,這寫字板就是你的了,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真的嗎?媽媽,您不怪我?」孩子抬起頭問。
「當然是真的,我怎麼會責怪你呢?走吧,吃飯去!以後啊,你就可以用那個寫字板了。」聽媽媽這么一說,小孩子才放心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小孩字又從外面帶回來一件非常漂亮的外衣。她把衣服地給媽媽,她媽媽拿起來一試:哈,不大不小正合適。她問孩子:「這外衣是從哪裡來的?」
「我在經過一戶人家的時候,看到這戶人家正在曬衣服,我看這件不錯,心想媽媽穿上一定很好看,就順手拿回來了。」兒子滿不在乎的說。
「好,你真能幹,下次有機會的話,再多拿幾件回來。」母親抱起兒子,親了他一下。
時間過得真快,孩子漸漸長大了。在母親的慫恿下,他養成了偷盜的習慣,到處作案,看到什麼就偷什麼,最後成了個慣偷。小偷的膽子越來越大,這次,他竟鑽進了金庫,在作案時被當場抓住。他的罪行太大了,法官判他死刑。 小偷被押到刑場。他的母親知道了,跟在後面捶胸痛哭。臨死之前,小偷要求讓他和母親說幾句悄悄話。母親走上前把耳朵湊過去,想聽聽他有什麼話說,小偷張開嘴,一口把她的耳朵咬了下來。
母親疼得叫了起來,很不解地罵他不孝,犯了罪,臨死前還要咬掉她的耳朵。
小偷憤恨地回答說:「我小的時候,在我偷第一個寫字板時,你如果揍我一頓,教導我這是不對的,並且讓我改正錯誤的話,我會到今天這地步嗎?」
這就是教育的缺失。
③ 曹操有一次犯下錯誤違背軍規,自己割發,這種處罰叫什麼。
《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說的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去討伐張綉: 行軍之次,見一路麥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麥。操使人遠近遍諭村人父老,及各處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詔,出兵討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百姓聞諭,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道而拜。官軍經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並不敢踐踏。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操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主簿曰:「 丞相豈可議罪?」操曰:「吾自製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眾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於地曰:「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後人有詩論之曰:「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 這段故事並不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杜撰的,源自於正史《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的一段《曹瞞傳》: (曹操)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於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製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因援劍割發以置地……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這段故事裡,最大的詐術或許應該是那個「罰不加尊」的所謂《春秋》之義了。在漢代,儒家經典中最受重視的就是《春秋》,這本原本不過是魯國紀年簡史的書,被認為其中充滿了孔夫子對於後世的啟示,是最權威的經典。所以大臣們議論政治問題、法官們處理疑難案件,都會援引這本經典里的片言數字當作依據,效力遠遠高於法律。可是仔細檢索《春秋》以及它的三部解說大全《公羊傳》、《左傳》、《穀梁傳》,裡面根本就找不到郭嘉所引用的那條經義。所以很有可能是曹操和他的謀士郭嘉或者是那個主簿串通好了演這出戲來威懾全軍。 至於「以發代首」自然也是詐術,不過從古代的法律來說,割去頭發算是一種很重的法定刑——髡刑。曹操也算是對自己施行了刑罰的,這一點還具有一定的真實意義,並非純然的詐術。 具有神聖意義的頭發 我們今天只是把頭發簡單地看作自己一個經常需要打理的器官,可以當作自己的時尚裝飾。可是在古代世界則全然不同,在古代社會,很多民族都把頭發視為具有神聖意義的器官,甚至被認為是一個人全身力量的來源。 比如在猶太人的《舊約全書·士師記》中,就記載了以色列的英雄大力士參孫的悲劇故事:他被神賜予力量,但有個約定,他終其一生,不可以剪去他的頭發。後來參孫愛上了以色列的敵人非利士人中的一位女子大利拉,可是大利拉卻忠於非利士人,不斷追問參孫的力量來源,最後參孫把他的秘密說出來:「我的頭發是我與神立約的憑據,人若剪掉我的頭發,我的強壯力氣就會消失了。」結果有一天,大利拉乘參孫熟睡時,就將參孫的頭發剃掉,把他交給了非利士人的首領。等參孫醒來時,他發現他的力氣已經完全失去了。非利士人剜了他的眼睛,用銅鏈拘索他,要他在監獄里推磨。「可憐的參孫,因為不聽神的話,從一個勇猛的大力士,變成了一個任人欺侮的瞎子。」 我們的祖先華夏民族,也將頭發視為祖先傳下的血脈象徵,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屬於祖先血脈的禁忌,不得遭到破壞。在剃除了胎發後,無論男女,以後長出的頭發都必須保留,這在儒家的經典《孝經》里專門強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損。孝之始也。」也就是說,保持頭發和皮膚的完整,是最基本的孝道的要求,不能有絲毫的故意損壞。所以古代七八歲的男孩頑皮,額部的頭發容易垂下來妨礙視力,需要將男孩的額發編成左右兩個小髻,號為「總角」。十六七歲的男孩要將頭發盡量往後梳理,用束發帶固定,為「披發」少年。古代男子20歲為成年,成年的標志,就是將頭發在頭頂附近盤成一個發髻,在發髻上戴上起保護作用的「冠」,這就是號為「冠禮」的成年儀式。 中原以北的游牧民族也是將頭發視為神聖的,也要終身蓄發,不得輕易破壞,更不能剃光頭。只是由於騎馬民族在馬上顛簸或者是疾駛時,額發很容易垂掉下來遮擋視線,這對於放牧或捕獵都是嚴重的問題。因此,很多民族就流行將腦袋前部的頭發全部剃除,後部的頭發則全部編束為一根辮子垂在腦後,不至於妨礙騎馬行動。正因為如此,東晉、南朝的漢族人將有這樣蓄發傳統的北方鮮卑人稱為「索頭」或者「索虜」。後來的女真(滿)族也保留了這樣的習慣。 保護以及刑罰的對象 一個國家的法律當然是這個國家文化價值的最堅固的保障體系,同樣一個國家法律中的刑罰也總是針對這個國家所推崇的價值觀念。由於古代普遍迷信頭發的象徵性意義,因此人們頭發的完整性既被法律嚴格保護,而當人們犯罪的時候頭發又是刑罰的重要對象。 比如在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秦國法簡里,拔掉人的胡須、眉毛,或者是用劍割掉人發髻的,都要判處「完城旦」(保留罪犯的頭發胡須罰做築城苦役)的刑罰。咬斷人鼻子、耳朵或者手指的,處以「耐」(剃光罪犯的胡須、鬢發)刑。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宣布廢除肉刑時,將原來對罪犯進行毀容的「黥刑」改為「髡鉗(剃光頭發胡須、脖子上戴一個鐵鉗)城旦舂五年」。後來曹操的孫子在公布曹魏朝自己的《新律》(公元229年)時,就是把「髡刑」作為所有苦役刑罰的總稱,顯然,凡是苦役罪犯都一律要剃光頭作為懲罰的。而且在曹魏的刑罰體系中,這個「髡刑」是作為僅次於死刑的重刑的。後來司馬炎正式建立晉朝,於公元268年頒布的晉律《泰始律》,也是沿襲了這一刑罰體系,將「髡刑」排在第二重刑的位置。 唐代的法典《唐律疏議》仍然強調了對於頭發的重點保護,比如規定凡是「挽鬢撮發」(拉扯鬢發和頭發的)就要作為毆打處理,處笞四十(責打臀腿四十下);如果是拔掉了人一寸見方的頭發,就要按照「傷人」罪處理,處杖六十(責打背臀腿六十下);超過一寸見方的要處杖八十;如果是把人的頭發拔、割,致使無法再梳成發髻的,就要判處徒刑一年半。不過剃發本身,沒有作為一項刑罰,可見當時社會上的人們對於頭發的迷信已經沒有秦漢時期那般嚴重了。 以後的朝代基本沿襲了唐律的規定。比如《大明律》規定拔人頭發一寸見方以上的,處笞五十;如果是把人的頭發拔、割至無法梳成發髻的,就和折斷人兩顆牙齒或兩根手指一般處罰,要「杖六十徒一年」。同樣也不再把剃發本身作為一種刑罰。 因此,在《三國演義》撰寫的那個時代,普通人一般已經不了解剃發本身是一種刑罰的概念,所以羅貫中將這個故事的情節改動為「割發代首」,把割發當作了最重要的詐術。而在《曹瞞傳》里,則明白寫作為「自刑」,自己對自己施加刑罰的意思。這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解讀資料時發生的誤差,也是小說作者力圖將曹操描寫為反面角色的寫作意圖的體現。
希望採納
④ 雙方打架咬掉耳朵一小塊要判刑嗎
如果經過司法鑒定造成了輕傷以上後果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會被判處刑罰。如果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可以處行政處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規定,毆打他人的可以處行政拘留以及罰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的規定,造成輕傷以上後果,可以追究刑事責任。因此,鑒定其傷勢。
法律分析
1、如果經過司法鑒定造成了輕傷以上後果的,構成故意傷害罪,會被判處刑罰。如果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可以處行政處罰。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規定,毆打他人,可以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罰款。如果咬傷耳朵的行為經過鑒定尚未構成輕傷的,可以處以行政拘留和罰款。
3、如果毆打行為造成他人輕傷以上後果,並且是出於故意實施的毆打行為,因此,經過傷勢鑒定,咬掉一小塊耳朵的行為如果構成輕傷以上後果的,就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此時可能構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的故意傷害罪,可以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是構成重傷的,則可以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三條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⑤ 這個寓言故事是什麼時候的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手腳不幹凈,偷竊成性,終於自食其果,落入法網,被判處極刑。臨死前,法官問他:
「你還有什麼希望或遺囑嗎?」
「我希望處刑之前,能夠見我母親最後一面。」
法官應允他,讓他的母親到法場來見他,年輕人看到趕得氣喘如牛、傷心欲絕的母親就說:
「母親!孩兒是個將要死的人了,臨死之前,我有一個願望,希望您能成全我。」
「孩子,你有什麼願望,盡管說吧!」母親無限慈愛的說。
「我從小由您哺乳長大,孩兒希望臨死之前能夠再吃一口您的奶。」年輕人要求著。
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哀求著,做母親的毫不思索滿口答應,掀起衣衫,讓孩子吸吮,但是年輕人吸著母親的奶時,卻把乳頭咬斷了下來,並且大罵說:
「我年幼的時候,愚昧無知偷取了別人的東西,你不但不阻止我,反而說我能幹,我搶奪了別人的錢財,你卻幫我隱藏。你沒有好好教導我是非觀念,今天我之所以遭到處刑的下場,一切都是你的過錯。」
從這一則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做母親溺愛孩子,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個年輕人自己闖下了殺身之禍,非但沒有懊悔之意,反而責怪他人,內怨眷屬,埋怨母親袒護他,使他犯下綱紀;外怨國家社會,加之以刑罰,而不知自我反省、自我懺悔,實在是頑劣已極,無可救葯!
是這個吧~
⑥ 一個小偷咬掉他媽媽耳朵是那個故事的啊
《小偷和他的母親》
從前,有個小孩子和他的母親相依為命地生活著。 有一天,小孩子慌慌張張地從學校跑回家裡。媽媽看到他慌張的樣子,就問他出了什麼事。
孩子吞吞吐吐地說:「媽媽,今天我看到同學的寫字板很漂亮,就……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把寫字板偷了回來。我知道這樣做不好,可是……」 母親皺了皺眉頭,打斷了他的話,說:「誰說這樣做不好?反正他又沒看見。現在,這寫字板就是你的了,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真的嗎?媽媽,您不怪我?」孩子抬起頭問。
「當然是真的,我怎麼會責怪你呢?走吧,吃飯去!以後啊,你就可以用那個寫字板了。」聽媽媽這么一說,小孩子才放心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小孩字又從外面帶回來一件非常漂亮的外衣。她把衣服地給媽媽,她媽媽拿起來一試:哈,不大不小正合適。她問孩子:「這外衣是從哪裡來的?」
「我在經過一戶人家的時候,看到這戶人家正在曬衣服,我看這件不錯,心想媽媽穿上一定很好看,就順手拿回來了。」兒子滿不在乎的說。
「好,你真能幹,下次有機會的話,再多拿幾件回來。」母親抱起兒子,親了他一下。
時間過得真快,孩子漸漸長大了。在母親的慫恿下,他養成了偷盜的習慣,到處作案,看到什麼就偷什麼,最後成了個慣偷。小偷的膽子越來越大,這次,他竟鑽進了金庫,在作案時被當場抓住。他的罪行太大了,法官判他死刑。 小偷被押到刑場。他的母親知道了,跟在後面捶胸痛哭。臨死之前,小偷要求讓他和母親說幾句悄悄話。母親走上前把耳朵湊過去,想聽聽他有什麼話說,小偷張開嘴,一口把她的耳朵咬了下來。
母親疼得叫了起來,很不解地罵他不孝,犯了罪,臨死前還要咬掉她的耳朵。
小偷憤恨地回答說:「我小的時候,在我偷第一個寫字板時,你如果揍我一頓,教導我這是不對的,並且讓我改正錯誤的話,我會到今天這地步嗎?」
這就是教育的缺失。
⑦ 傲骨賢妻第一季第一集 疑問
哈哈,我看到第五季啦!1、sustain就是反對有效,overruled就是反對無效。2、控方檢查官提出異議,法官說反對有效的話,另一方律師就不能提出此問題,或者要換一種說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當然對另一方律師是不利的,因為另一方律師率先提出的問題都是精心准備或者直指要害的。但是律師辯護往往有備選方案,所以你可以看到,即便法官說反對有效,律師也馬上能提出第二個問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3、不管哪一方提出反對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所以你可以看到在objection,隨後就會有提出反對方闡明是依據哪一規則提出的。下面是一篇詳細說明cross-examination交叉詢問及其規則的論文,很好,你可以參考。--------------------------交叉詢問規則研究劉立霞【學科分類】訴訟制度【出處】《河北科技大學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摘要】交叉詢問是對抗式庭審的重要特徵,本文著重論述交叉詢問規則的內涵並探求規則背後的理論根源,這些規則包括:交叉詢問的階段、順序規則、相關性規則、合法性規則、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意見證據規則、反對復合式及其他混亂性問題的規則、異議規則等。 【關鍵詞】交叉詢問、主詢問、反詢問、誘導性詢問、證人【寫作年份】2003年【正文】 交叉詢問是指對抗制庭審中由當事人主導的從相對立場對證人進行的詢問,包括主詢問、反詢問、再主詢問、再反詢問等。證人的概念在英美法系國家和大法系國家有差異。在英美法系國家,證人包括當事人,鑒定人及知曉案情而向司法機關陳述的第三人,范圍廣泛。在大陸法系國家,證人專指知道案件情況而向司法機關陳述的第三人,不包括當事人和鑒定人等。我國法律對證人范圍的規定與大陸法系國家相同,也不包括當事人和鑒定人等。本文的證人使用的是英美法系國家證人的概念。 交叉詢問藉助兩種有效認識方法去發現事實真相。其一,多角度觀察的方法,即當事人從不同角度去搜集證據,從而搜集的證據最全面,證明的案件事實最接近事實真相;其二,質疑的方法,即當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從相對的立場尋找對方證據中的毛病。由於當事人最了解案件事實真相,所以常常能擊中要害,使對方證據中的虛假之處暴露無疑。因此,交叉詢問被一些英美學者譽為發現真實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國在立法及其解釋中基本確立了交叉詢問制度的總體框架。規定庭審交叉詢問的主體為:原告人、被告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等訴訟參與人;被詢問的主體為:被告人、被害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和被告人、民事訴訟當事人、行政訴訟當事人、一般證人、鑒定人等。庭審交叉詢問的規則有:交叉詢問的階段、順序規則、相關性規則、禁止誘導詢問規則、保護證人規則、異議規則等。但以上規則內容簡略,可操作性較差。我國庭審交叉詢問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證人出庭較少,導致庭審中被交叉詢問的對象范圍較窄;在庭審有限的交叉詢問中,還缺少對抗性。我國庭審制度向對抗制轉化,已成大勢所趨和立法的依然選擇。建立以詢問證人為中心和主線的庭審調查方式,物證、書證等在詢問證人中附帶提出,是對抗制庭審模式的特徵之一。目前,加強和完善交叉詢問規則,已成為進一步推進我國對抗制庭審改革的當務之急。本文以公正和效率的理念為指導,吸收英美法系交叉詢問規則的合理因素,結合我國的庭審實踐,著重論述交叉詢問規則的內涵並探求規則背後的理論根源,希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交叉詢問的階段、順序規則 1、交叉詢問的第一階段,即主詢問 主詢問(examination–in–chief)亦稱直接詢問(direct examination),即申請傳喚方對其證人進行的詢問。其目的為:清楚無誤地引導證人向法庭作出,對申請傳喚方要證明的案件事實有利的陳述。一般是利用問答的方式進行詢問,有時為了節省時間,在證人認可的情況下,也可以用庭前詢問的書面證言來代替口頭詢問,該書面證言在證據展示中已交換給對方,其內容已為對方所了解。 2、交叉詢問的第二階段,即反詢問 反詢問(cross - examination)亦稱質詢,是在主詢問結束後,對方當事人或其代理人對該證人進行的詢問。例如,在刑事訴訟中,在控方的主詢問結束後,辯方對控方證人的詢問稱為反詢問。為了提高庭審的效率,反詢問的范圍應限於與主詢問的內容有關的問題以及和證人誠信有關的問題。若反詢問超出以上范圍,必須徵得法庭的允許。 反詢問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得到對反詢問方有利的陳述。即通過誘導性詢問,使對方的證人同意有利於反詢問方的某些事實或推論。美國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起訴方指控被告人咬斷了被害人的耳朵,當時唯一的目擊證人是控方所不知道的一名正直而頑固的老人。在辯方對證人進行主詢問時,證人堅持認為,他只看到被告人與被害人打架,而沒有看到被告人咬斷被害人的耳朵。證人看起來很誠實,不象在作偽證,因而被告人是否咬斷被害人耳朵一時難以認定。然而當檢察官在反詢問時問:「你說你沒看到被告咬斷被害人耳朵,那麼,你看到的究竟是什麼?」證人說:「讓我想一想,我從馬路那一邊過來的時候,對了,我看到被告口中吐出一個耳朵。」本例中控方通過反詢問得到了有利於己方的證言。 第二,破壞主詢問中證人陳述的可靠性。即通過提出證人的不良品格、過去的犯罪記錄、對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感知能力或表述能力的缺陷、先前不一致的陳述等,質疑證人的可靠性,揭示證人陳述中的不實之處,從而達到降低主詢問中證人陳述的可信度的目的。日本曾有這樣一起案例,在一起暴動案件的審判中,證人在主詢問時自稱其親眼看到被告放火燒警察局後,將瀝青投進火中。辯方進行了如下的反詢問: 辯護人問(以下簡稱問):「你說,你能聞出瀝青的味道,是嗎?」 證人答(以下簡稱答):「是的。」 問:「不管在什麼地方,你都能聞出瀝青的味道嗎?」 答:「是的。」 問:「那麼,假定在這法庭上有瀝青,你也能聞出來嗎?」 答:「當然。」 問:「現在,由於法庭上沒有瀝青,所以你不能聞出它的味道,對不對?」 答:「對,如果有瀝青,不管放在什麼地方,我都能聞出來。」 辯護人隨即從口袋中取出一塊瀝青放在桌上,被告因此而被判無罪。這就是一個質疑對方證言可靠性的典型案例。 另外,在達到第一個目的後,也可能不再質疑證人陳述的可靠性。因為反方證人承認的對己方有利的事實的可信度,往往比用己方證人證實的同一事實的可信度更高。若攻擊反方證人的可靠性,同時也破壞了已得到的對己方有利的事實的基礎。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只能選擇其一。 3、交叉詢問的第三階段,即再主詢問 再主詢問亦稱再詢問(re–examination),或稱再直接詢問(redirect examination),即反詢問結束後,舉證方對本方證人再次進行的詢問。因為反詢問多是誘導性詢問,證人、鑒定人等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對反詢問中提到的事項,沒有機會進行補充或解釋。而再主詢問就是給他們進行補充或解釋的機會。為了保障交叉詢問的效率,再主詢問的內容限於反詢問中出現的事項,未經審判人員允許,不得引進新的事項。所以再主詢問有與反詢問相對立的兩個目的:其一,對己方證人同意的有利於反詢問方的某些事實或推論進行補充或解釋,使以上陳述向有利於己方轉化。例如,在對一起強奸案的被害人的反詢問中,辯護人通過誘導性詢問,使被害人承認,她在被強奸2個小時以後才向派出所報案的事實,以此證明被害人陳述的被強奸的事實不可信。控方利用再主詢問讓被害人對此進行了解釋。 公訴人問:「你為什麼在2個小時內沒給派出所打電話?」 被害人答:「我當時考慮到自己的名聲,心裡很煩,且害怕那個男人還在我家中。」 其二,恢復被反詢問破壞的證人的可靠性。例如, 在一個涉及汽車超速的訴訟中,被告的大律師反詢問目睹汽車超速的證人,其對答如下: 問:李先生,你看見我客戶的汽車從彎路以高速沖出來? 答:是。 問:我相信你對汽車的速度估計是每小時60里。 答:差不多。 問:你能准確判斷速度? 答:還可以。 問:你自己是否駕駛汽車或摩托車? 答:不。 至此,反詢問在這一方面不再繼續下去。但精明的舉證方大律師了解對方會把最後一句話留待結案陳詞。對方會說:證人自己不懂駕駛汽車,怎能准確判斷汽車的速度呢?所以,證人的大律師欲作出補救,在知悉事實/答案的情況下,「再詢問」時問證人:「你過去與現在的工作是什麼?」證人回答:「我幹了12年的火車司機,最近才退休。」這一來,就成功地補救了,因為證人顯示出的工作經驗告訴法官或仲裁員,他具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車速。 4、交叉詢問的第四階段,即再反詢問 再反詢問(recross - examination)亦稱再質詢,是在再主詢問結束後,對方當事人對該證人進行的再次詢問。再反詢問的目的與反詢問的目的基本上是一樣的,即第一,得到新的對反詢問方有利的陳述。第二,破壞再主詢問中證人陳述的可靠性。但不應重復反詢問中的問題。 以上是交叉詢問依次進行的四個基本階段。但交叉詢問並非只有這四個階段,如果當事人各方還有需要詢問的事項,可以不斷重復再主詢問、再反詢問(每一方詢問完以後,都給對方一次詢問的機會。),直到當事人各方都沒有要問的為止。至於由哪方最後結束詢問並不重要。如果當事人為了由自己一方最後結束詢問,不斷地問一些重復的或無關緊要的問題,這時,審判人員有權制止該詢問。 並非所有的交叉詢問都要經過以上四個階段。交叉詢問的第一階段,即主詢問是交叉詢問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但若證人無足輕重,對方當事人也可能不進行反詢問。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再主詢問、再反詢問等階段。因為質詢是當事人的一項權利,他可以行使,當然也可以放棄。 二、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 誘導性詢問(leading question)是指詢問者在問題中含有其想要的答案,並暗示被詢問者按其想要的答案回答的一種詢問方式。例如,主詢問方問:「那個人年紀大約40歲,對嗎?」,此詢問即為誘導性詢問。非誘導性詢問應為「那個人大約有多大年紀?」。禁止誘導性詢問的規則為:在主詢問中時,除非是為展開證人陳述所必需,否則不應使用誘導性提問。在反詢問中,一般應允許誘導性提問。 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的理由是:誘導性詢問一般在問題中含有答案,被詢問者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因為提出誘導性問題的詢問者已經把答案放在證人的嘴邊,如果證人有支持詢問者的傾向,這時審判人員很難判斷證人是憑記憶獨立作出的真實的陳述,還是隨聲附合隨意作出的虛假的回答 。但在主詢問中,為了探求事實真相或提高詢問的效率,也存在禁止誘導性詢問規則的例外。在下列情況中,審判人員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進行誘導性詢問: (1)、在涉及與爭議問題沒有直接關系的入門性、預備性、過渡性事實時,可以進行誘導性詢問。例如,問:「你在大華公司工作 ,是嗎?」。(2)、對敵意證人可以提誘導性問題。例如,在一起交通肇事案的審理中, 控方詢問被告的朋友有關被告酒後駕駛的問題。問:「中午你和被告一起喝了一斤白酒,對嗎?」。(3)、對理解或表述能力有限的證人,如智力低下者、兒童等,可以進行誘導性詢問。(4)、對鑒定人一般常允許提誘導性問題。(5)、對於那些其記憶已經竭盡但顯然還掌握有額外的相關信息的證人可以提出誘導性問題,以喚醒其記憶。例如 : 問:「你能記起出席你剛才提到的那個會議的其他人的名字嗎? 」 答: 「不,我記不起來了。我肯定還有其他人在場,但我現在就是想不起他們的名字了。 」 問:「你已經把你記得的那些在場者都說完了嗎? 」 答: 「對,我恐怕是這樣的。我就是有點臨時的記憶障礙。」 問:「法官閣下,我現在可以向這位證人提一個有關其他人的名字的誘導性問題嗎? 」 法官答:「可以。 」 問:「如果我猜測說莫頓·P·利什尼斯先生可能也出席了那個會議,對你能有幫助嗎 」 答:「你說對啦!我現在想起來了,利什尼斯也在場。 」 三、相關性規則 相關性證據是指傾向於證明對訴訟裁判有影響的事實的更為可能存在或更不可能存在的證據。相關性規則是指證人陳述應與案件事實具有相關性(相關性又稱為關聯性),不具有相關性的證人陳述應予排除。 雖然證人陳述具有相關性,但是若其證明價值實質上被下列因素超過,即導致不公平偏見、混淆爭議或誤導審判人員的危險、或者考慮到不適當的拖延、浪費時間或不必要的出示重復證據,則仍然可以排除該證據。 四、合法性規則 合法性規則是指證人的主體資格,證人陳述的取得方式、程序、手段等必須合法,不具有合法性的證人陳述必須排除,但證人陳述只是輕微違法並能補救的除外。例如,在一起強奸案件的庭審中,被害婦女的丈夫出庭作證,證明被告人李某強奸了其妻子。被告人李某的辯護律師反詢問該證人: 問:「你妻子被強奸時你不在現場,對嗎?」 答:「對,那時我不在家。」 問:「關於你妻子被強奸的事實,你是聽你妻子說的,是嗎?」 答:「是。」 問:「經鑒定證明你妻子為精神病患者,你認為屬實嗎?」 答:「屬實。」 問:「自結婚起你妻子一直患有精神病,對嗎?」 答:「對。」 問:「你妻子被強奸時也處於精神病狀態,對嗎?」 答:「對。」 辯護律師:「審判長,我方認為該證人關於其妻子被強奸的證言應予以排除。」 審判長:「支持辯方觀點。因為控辯雙方對被害婦女為精神病患者的的事實沒有異議,所以被害婦女沒有作證資格。該證人只是轉述其妻子的話,其證言當然也應予以排除。」 五、意見證據規則 意見證據是指一般證人就他所經歷的事實進行推測的事項提供的陳述。意見證據規則是指除了鑒定人,應排除一般證人的意見陳述,但對於基於經驗事實的某些常識性的意見除外。例如,在一起被告被指控溺死自己兒子梁某的殺人案件的交叉詢問中,控方證人作證說:「我當時離被告太遠,無法確定被告當時抓著的那個孩子就是梁某。然而,那孩子看著好像是梁某。」 辯方律師:「反對!意見證據。」審判人員:「反對有效。」 意見證言排除規則的例外是指,如果證人不屬於專家,則他以意見或推理形式做出的證言屬以下情況可以採納:(a)合理建立在證人的感覺之上;和(b)對清楚理解該證人的證詞或確定爭議中的事實有益。 而且若不以意見證言的形式作證,則對所證明的事實很難表達清楚。例如: (1)嘗和聞的問題—「聞起來像火葯」。(2)另一個人的感情—「他看上去非常神經質」。(3)車輛的速度—「他開得非常、非常快」。(4)聲音的認定—「我熟悉他的聲音已經15年了,在任何地方我都能分辨出他的聲音,電話里是他的聲音」。(5)酒類飲料—「那個人喝了酒」。(6)另一個人筆跡的真實性—「那是我丈夫的簽名」等。對以上的意見證言,一般不會遭到反對。 六、反對復合式及其他混亂性問題的規則 所謂復合式問題是指一句問話中包含著兩個以上的問題。例如: 問:「告訴法官當時你在何處以及你是否正和一名先生交談,他的名字叫什麼?而且,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們談話的內容是什麼?」 答:「好的。他說他的名字叫王建華。請再重復一下你的問題好嗎?」 因為證人難以記住太多的問題,所以這種問題幾乎總會導致意思不完整的回答。因此,在交叉詢問中最好還是一次只問一個問題。 所謂混亂性問題是指因問話中用語不當,會導致含義不清的回答的問題,或者違反邏輯要求的問題以及假定未經證明之事實進行詢問的問題。例如:問:「被害人,你什麼時候不再吸毒?」 而事實上並未證明被害人曾吸過毒。該種問題有強迫和誘導回答的因素,所以應予禁止。另外,詢問問題時應用簡單的、明確的語言,盡量避免用生僻的專業術語。 七、異議規則 異議規則是指若一方當事人的詢問違反了交叉詢問的規則,則另一方當事人有權提出反對,並由審判人員裁定該反對是否有效,若裁定該反對有效,提問或回答則予以排除;若裁定該反對無效,則證人的陳述作為證據予以採納。若對方對法官的裁定不服,可以提出復議的請求,但復議的請求不影響庭審的繼續進行。若經過復議認為法官的裁定屬重大違法,嚴重影響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應重新進行審判。提出異議的時間應當在發問之後,證人回答之前。如果證人回答過快,以至於在證人回答之前來不及提出,則最遲應在證人退庭之前提出。為保證庭審的效率,法庭對證人退庭之後提出的異議不予支持。例如: 控方問:「被告人,你在15歲時曾偷拿商店的商品,對嗎?」 辯方律師:「反對,審判長,不相關。」 審判長:「反對有效。他在十幾歲時乾的事情不能證明現在對他的指控,那已是12年以前的事了。」 總之,交叉詢問制度的有效實施還要依靠一系列的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法官在庭審中的輔助詢問制度是對交叉詢問制度的必要補充。法官輔助詢問制度即在以當事人雙方交叉詢問為主的前提下,對一些未澄清的關鍵問題,法官可以繼續詢問證人。這種庭審詢問模式既調動了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法官的控制和主導作用,有利於查清案件事實真相。這種模式也是我國庭審詢問制度改革的方向。另外,如律師代理制度、庭前證據展示制度、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以及庭審中以證人調查為中心和主線展開證據調查制度等也是交叉詢問制度有效實施的必要保障。總之,完善的交叉詢問制度、完備的保障制度再加上高素質的實施者(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是交叉詢問制度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1.Stryker : The Art of Advocacy . 1923 , p 98 . 2.[日 參見楊良宜、楊大明著:《國際商務游戲規則:英美證據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07頁。 3.戒能著:《法庭技術》,1992年版,第443頁。 4.參見(美)喬恩 ·R·華爾茲著 何家弘等譯《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5.參見卞建林譯《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頁。 6.參見(美)喬恩•R•.華爾茲著 何家弘等譯《刑事證據大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頁。 轉載請註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網
⑧ 因丈夫家暴,妻子咬掉丈夫一塊耳朵,被判行,妻子能追究丈夫責任嗎
丈夫家暴妻子,本身就是違法的事,情節嚴重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你的丈夫家暴你,你可以追究你丈夫的責任。
⑨ 一個阿凡提的故事
1、 有一位法官只要碰到有錢人就為他們辦事,阿凡提決心要教訓這個見錢眼開的法官。阿凡提的話傳到了法官的耳朵里,法官要徹底的找阿凡提的麻煩。
有一天,法官來到阿凡提家要阿凡提給法官帶來的布換顏色,法官說:「我要換的布不是紅色也不是藍色,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不是黃色也不是綠色,不是紫色更不是灰色。」阿凡提說:「你不是成心為難我嗎?」法官說:「這樣吧,你定個時間我來取。」阿凡提計上心來:「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更不是星期天。」法官被氣走了。
2、王八皮給阿凡提出了兩難的問題:
如果阿凡提答是,王八皮就可以說,事實上掌櫃的只扣了2元錢,三個人花了30-2=28元錢,28/9=3餘1,答案是錯的。
如果阿凡提答不是,王八皮就可以說,事實上三個人開始花了10元,最後每人又被退回1元,事實上每人只花了9元,答案也是錯的。
在這種情況下,阿凡提偷換了一下命題,迴避了這個兩難問題,同時又給王八皮出了一個問題。
給答案的時間不是從凌晨1點到中午12點,也不是下午13點到深夜24點,就是一天他都不會說答案。
王八皮知道阿凡提識破了他的詭計,同時又接受了這樣一個難題,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事實上這是一個辯論的方式,學學邏輯學就知道了。
王八皮提出問題的真正答案是:掌櫃的應收25元住宿費,又扣了三人2元錢,總共收了27元錢,每人收了9元。
所以,王八皮得兩難問題不是真正的兩難問題,只是有點迷惑人。
看一下同類題:有3個人去投宿,一晚30元,三個人每人掏了10元湊夠30元交給了老闆, 後來老闆說今天優惠只要25元就夠了,拿出5元命令服務生退還給他們, 服務生偷偷藏起了2元, 然後,把剩下的3元錢分給了那三個人,每人分到1元,這樣,一開始每人掏了10元,現在又退回1元,也就是10-1=9,每人只花了9元錢, 3個人每人9元,3 X 9 = 27 元 + 服務生藏起的2元=29元,還有一元錢去了哪裡??
26
⑩ 為什麼必要時關閉自己的耳朵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會產生傷害與被傷害,這些往往源於自己太認真。適時地給自己的耳朵戴上耳塞,關閉自己的耳朵,充耳不聞是最佳的選擇。
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露絲·貝德選擇自己男友的標准很獨到:「他是我所有交往過的唯一在乎我的智慧的男人。」
她與一個男青年在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他正符合自己的男友標准。在與這位男友戀愛四年之後,決定結婚。在舉行婚禮的當天早上,露絲在樓上做好了最後的准備,這時,婆母走上樓來,把一個東西放在露絲的手裡,然後看著露絲,帶著從未有過的認真的表情對露絲說:
「我現在要給你一個你今後一定用得著的忠告,那就是你必須記住,每一段美好的婚姻里,都有些話語需要充耳不聞。」
婆母在露絲的手心裡放下一對軟膠質耳塞。正沉浸在一片美好祝福聲中的露絲十分困惑,更不明白在這個時候,在她手裡放一對耳塞究竟是什麼意思,但沒過多久,與丈夫第一次發生爭執時,她一下子便明白了老人的苦心。
「婆母的用意很簡單,她是用她一生的經歷與經驗告訴我,人在生氣和沖動的時候,難免會說出一些未經考慮的話。而此時,最佳的應對之道就是充耳不聞,權當沒有聽到,而不要同樣憤然回嘴反駁。」露絲說。
作為妻子,在家裡她用這個方法化解丈夫尖銳的指責,修護自己的愛情生活。
但對露絲而言,這句話產生的影響絕非僅僅限於婚姻。作為職業人,在公司她用這個方法淡化同事過激的抱怨,優化自己的工作環境。
她經常告誡自己:「憤怒,怨恨,忌妒與自虐都是無意義的,它只掏空一個人的美麗,尤其是一個女人的美麗。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候會說一些傷人或未經考慮的話,此時,最佳的應對之道就是暫時關閉自己的耳朵……」
「寶貝兒,你說什麼,我聽不到哦……」
許多人都知道她有一句經典之語:「你說什麼?我聽不到哦……」,你可知道,這句智慧之語並非來自她本人,而是來自她的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