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史可法官職

史可法官職

發布時間: 2022-10-29 06:19:26

Ⅰ 清代從宰相到縣令各級文/ 武官職名稱是什麼權力多大

首先,清朝官制同以往各朝代一樣,分為文官和武官,又分為京內官、京外官(地方官)。
一、品級(級別

1、正一品
1)文京內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相當於政治局
文京外官:無
2)武京內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京外官:無
2、從一品
1)文京內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部長)、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檢查院長)、協辦大學士(政治局W員)。
文京外官:加銜總督
2)武京內官:九門提督(衛戍司令)、內大臣。
武京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內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內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c: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d:副都統、總兵。
4、從二品
a: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c:無
d:副將。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c: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d: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6、從三品
a:太僕寺卿、光祿寺卿。
b: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c: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d: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
b: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8、從四品
a: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c: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d: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b: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c:步軍副尉、步軍校。
d: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10、從五品
a: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b: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d: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11、正六品
a: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c: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d: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12、從六品
a: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c: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b: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州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c:城門吏、太僕寺馬廠協領。
d: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14、從七品
a:五官靈台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儀。
d: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15、正八品:
a: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b: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c:無
d:外委千總

16、從八品:
a: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b: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c: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d:無

17、正九品:
a: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b: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c:各營蘭翎長
d:外委把總

18、從九品:
a: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b;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c: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d:額外外委

19、 未入流:
a: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b: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c:無
d:百長、土舍、土目

二、清朝補服圖案

1、封爵位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子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麒麟
男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獅

2、文官
一品 綉鶴
二品 綉錦雞
三品 綉孔雀
四品 綉雁
五品 綉鷳
六品 綉鷺鷥
七品 綉雞敕
八品 綉鵪鶉
九品 綉練雀

3、武官
一品、鎮國將軍:綉麒麟
二品、輔國將軍:綉獅
三品、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綉豹
四品、奉恩將軍、二等侍衛:綉虎
五品、三等侍衛:綉熊
六品、藍翎侍衛:綉彪
七品 綉犀
八品 綉犀
九品 綉海馬

三、頂戴(頂珠和花翎)
文武官員的朝冠式樣大致相同,品級的區別,
一是在於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質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區別是在冠頂鏤花金座上的頂珠,以及頂珠下的翎枝不同。這就是清代官員顯示身份地位的"頂戴花翎"。頂珠的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
一品用紅寶石,
二品用珊瑚,
三品用藍寶石,
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石,
六品用硨磲〔chēqú車渠,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
七品用素金,
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
九品鏤花陽紋,金頂。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
稱一品為亮紅頂,
二品為涅紅頂,
三品為亮藍頂,
四品為涅藍頂,
五品為亮白頂,
六品為涅白頂。
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
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至於所說的巡撫是一品那是在清末,太平天國的起義也使清朝政府風雨飄搖,清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鎮壓起義,大量封賞各地督撫,很多巡撫都成為了一品大員,而原來的一品大員也被封以各種頭銜和爵位,成為超品大員,鎮壓起義而產生的大量立功將士的出現,使對他們的賞賜成為問題,清政府為節省財政開支,大量封以頂戴,但這些頂戴只是身份的象徵,沒有任何實權,這和清初的一品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這也是在清初所不可能的!

Ⅱ 史國公是誰

史國公酒,是以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官銜命名的。史國公酒還和史可法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有內在的聯系。史可法(1601—1645年)是明崇禎年間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李
自成滅明以後,他在南京擁立福王為弘光帝,官封大學士,稱「史閣 部」「國公」。
當時弘光帝的寵臣馬士英等不願他當國公,屢進讒 言,弘光帝遂以督師之名派他去鎮守揚州。 史可法本來就十分喜
歡飲酒,還有個酒後不吃飯的毛病。擁立福王之後,一心復國,日 理萬機,但又處處被馬士英等掣肘,心中憂愁萬分,常常以酒澆愁, 酒後就更吃不下飯了。
他的醫生見此情景,也是焦急萬分。為了
史可法的健康,他們就精心研究,在史可法飲的酒中加入豆蔻、砂 仁、丁香、桂曲等多種中葯材。 這些葯材都有獨特的功效,經醫生 們合理配伍,成了一劑非常好的補葯,而且可以開胃健脾,引氣止
痛。
史可法飲了 1個多月,不僅身體強壯起來,而且酒後能吃飯 了。因為此酒當時僅供史可法一個人專用,他的帳下人等就都稱 之為「史國公酒」。史可法鎮守揚州時,能死守孤城,多次戰敗清
兵,和他常飲「史國公酒」是分不開的——此酒保證了他的身體健 康、精神旺盛。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當時獨攬清朝大 政,致書史可法誘降。史可法嚴詞拒絕,孤立無援,城破被執,不屈
而被殺。揚州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史可法,在城外梅花嶺修築了 史可法的衣冠冢。
史可法雖光榮犧牲,但「史國公酒」並未失傳。 他帳下有個叫丁斯的護兵,經常侍奉史可法飲食,深知此酒配製方
法。 揚州城破以後,他逃到現在的齊齊哈爾市,遂以配製「史國公 酒」謀生。
因此,這一著名補酒得以延傳下來。
現在的「史國公 酒」,是在原配方基礎之上,又經專家們精心研究,加以改進,以純
正糧食白酒為基料,用科學方法配製,更為精美,療效更好,酒味香 醇,色澤鮮艷,久服可以健胃驅寒、強身壯體,已成為歷史名葯酒之一。

Ⅲ 中國歷史中司法官的官職名稱

夏: 士
商: 司寇及正源、史
西周: 司寇及土師、士
春秋: 司寇或司敗
戰國: 廷尉或廷理
秦: 廷尉
兩漢: 廷尉
三國至南北朝: 廷尉
隋唐,五代,宋,明,清:
大理寺:卿,少卿,主簿
刑部:刑部尚書,
侍郎 御史台: 御史

希望對你有用

Ⅳ 古代官職大小排行

唐朝的一品官是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三師為正一品,三師,乃訓導之官,專門訓導天子,也是天子的老師。)基本沒有什麼實權,不是道德特別好的,則不居其位。

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公,並正一品,太尉是掌管軍事權力最高的官員,司徒管教育上到官員考核下到基礎教育。司空掌管工程,水利營房建設

尚書令一員。正二品尚書令總領百官,儀刑端莊,其屬有六尚書:一是吏部,二是戶部,三是禮部,四是兵部,五是刑部,六是工部。凡庶務,皆會而決之。

左右僕射各一員,從二品俗稱首相,掌管六部,綱紀庶務,以貳令之職。自不置令,僕射總判省事。御史糾劾不當,兼得彈之。

六部尚書,三品上,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工部,正三品吏部掌管官員升遷,戶部掌管財政,禮部掌管祭祀科舉吉凶適宜。刑部管刑法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

兵部掌管全國兵衛,工部掌管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

左右丞各一員。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左丞掌管轄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負責傳遞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負責到地方上頒布詔諭及赴外國作史臣,右丞管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

左右司郎中各一員,從五品上。龍朔二年,改為左右丞務。左司郎中,管六部二十四司的十二司,右司朗中管另外十二司。

起居郎二員六品下主要掌管皇帝的一言一行,並且善舉惡行統統記錄,作為前車之鑒,以約束君主不說非法的話,不做非法的事。

左補闕二員,七品下主要職責是圍著皇上轉,及時發現皇上決策上存在的問題,然後反饋,以便及時改正。

協律郎八品上二員,掌管音律一般是由精通音樂的人擔任,歸太常寺管轄。

典儀二員九品下,是監督典禮儀式,大臣禮節的侍衛官。他負責帶領侍衛跟從在皇帝身邊,隨時保證皇帝安全,並且監督大臣是否有犯上之禮節。

(4)史可法官職擴展閱讀:

今昔對比

1、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京兆特指現,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4、太尉秦至宋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部長。

5、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對最高法院院長。

6、吏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組織部部長。

7、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8、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9、尚書令參議大政,綜觀政務,百官之長。相當於總理。

10、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相當於元帥軍銜。

Ⅳ 商朝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具體詳見下面網站!!!!!!!!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931021.html?fr=idrm

Ⅵ 北宋地方官職表

官職指在國家機構中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你知道北宋地方官職是怎樣設置的?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北宋地方官職表,希望能幫到你。

北宋地方官職表

通直郎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負責督察 軍事 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書寫六曹 公文 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掌 禮儀 制度的官員.

胥吏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歷代官職表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 書法 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先秦、西漢時是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漢武帝以衛青為大。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官員分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從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級官職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從二品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時,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都於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從三品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員.

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知州

從五品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使,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房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

從六品左右春房左右善贊,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貼士,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授.

從七品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士,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

從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 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筆貼士,縣主簿. 從九品翰林院侍詔,刑部司獄,州吏目,巡檢. 未入流京,外縣典吏,驛丞,和泊所所官

武官的品級及職務如下:

品級官職

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督統,提督

正二品副督統,總兵 從二品副將

正三品參將 從三品游擊

正四品都司 從四品城門領

正五品守備 從五品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衛千總

正七品把總 從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總

從八品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外委把總

從九品額外外委 武官無未入流

中央官部分 官職稱呼

---------

大學士中堂 吏部尚書天官、冢宰

禮部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大司農

邢部尚書大司寇 兵部尚書大司馬

工部尚書大司空 左都御使總憲

右都御使副憲 通政使銀台

御使都老爺 郎中、員外朗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地方官部分 官職稱呼

總督制軍,制台,制憲,都憲,部堂 巡撫中丞,撫軍,撫台,撫院,撫憲,部院

學政學台,學憲 布政使藩台,方伯,東司 按察使臬(音NIe)台,廉訪,西司

知府太守,皇堂,五馬 知州牧,刺史

知縣令,令尹

武官部分 官職稱呼

提督軍門,提台

總兵總鎮,鎮台

副將協鎮,協台

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Ⅶ 中國歷代文官武將的官職與名稱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Ⅷ 古代官職大小的排列

清朝官職大小排名: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 、 各部院左右侍郎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校尉>千人>隊長>伍長>屯長

(8)史可法官職擴展閱讀

清朝其他官職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Ⅸ 閻應元與史可法同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但為什麼前者聲名遠不如後者大

第一,史可法官大,第二,史可法和閻應元同為帶兵,但他可以下馬吟詩作對,比較符合知識分子領軍的標准,為後來知識分子所推崇,要知道史書都是讀書人寫的,當然優先弘揚他。本人覺得這就是讀書人讀死的人的通病,只知愚忠,不知如何行軍大戰,典型的占著茅坑不拉屎,還要大聲喊快拉出來了!精神可嘉,實則誤國害民,假如閻應元是史可法,估計歷史要改寫。

熱點內容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
司法所法律援助與扶貧 發布:2025-01-18 11:55:00 瀏覽:887
黑子林律師 發布:2025-01-18 11:23:10 瀏覽:354
三大訴訟法的證明對象 發布:2025-01-18 11:10:53 瀏覽:208
2013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8 10:10:11 瀏覽:745
法律援助中心屬於事業單位 發布:2025-01-18 09:52:13 瀏覽:127
過有道德的生活 發布:2025-01-18 09:47:05 瀏覽:433
法治雲端 發布:2025-01-18 09:46:08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