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大法官douglas
Ⅰ 墨爾本大學的知名校友
這是一份不完整的墨爾本大學知名校友列表,收錄了包括澳大利亞總督、總理等政客,法務人士,商界領袖及諾貝爾獎獲得者等其他學者在內的多位傑出校友。 尼爾·漢密爾頓·費爾利爵士,軍醫和二戰將軍 埃德蒙·赫林爵士,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軍 Samuel Burston爵士,軍醫和二戰將軍 Rupert Downes,軍醫和二戰將軍 Edward 'Weary' Dunlop爵士,軍醫和人道主義者 Harold Edward 'Pompey' Elliott,警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軍 James Whiteside McCay爵士,政治家和一戰將軍 John Monash爵士,著名一戰將軍 Kingsley Norris爵士,軍醫和將軍 Brigadier General William Grant CMG,一戰將軍
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編輯]澳大利亞高等法院法官[編輯]澳大利亞聯邦法院首席法官[編輯]澳大利亞家事法庭首席法官[編輯] 艾薩克·阿爾弗雷德·艾薩克斯爵士,第3任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第9任澳大利亞總督 弗蘭克·達菲爵士,第4任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 約翰·萊瑟姆爵士,第5任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 歐文·狄克遜爵士,第6任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 Keith Aickin爵士 Susan Crennan Daryl Dawson爵士 歐文·狄克遜爵士 Wilfred Fullagar爵士 弗蘭克·達菲爵士 Kenneth Hayne H.B. Higgins 艾薩克·阿爾弗雷德·艾薩克斯爵士 Douglas Menzies爵士 尼尼安·斯蒂芬爵士 Michael Black Alastair Bothwick Nicholson
庄敏幗,前任澳洲航空主席 利·克利福德,澳洲航空主席 Charles Goode,澳新銀行前任主席 Brian Inglis爵士, 安姆科(Amcor)前任主席 Davis Knott,澳大利亞證券投資委員會前任主席 Hugh Morgan,澳洲儲備銀行前任董事會成員 Elizabeth Proust,墨爾本銀行主席 James Riady,力寶集團主席 詹姆斯·格曼,摩根士丹利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Graham Allan,牛奶國際首席運營官 邵子力,摩根大通集團中國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彭韜博士,麵包旅行(Breadtrip.com)首席執行總裁及創始人 Elizabeth Proust,墨爾本銀行主席 Katie Lahey 澳大利亞商業協會秘書長,1988年EMBA畢業生 Scott Crawley Del Inc,全球采購部協理,1992年MBA畢業生 Margaret Jackson 1982年MBA畢業生 Paul Coughlin標准普爾公司,企業暨政府評鑒部,資深執行董事,1985年MBA畢業生 Vu Tien Vy瑞士聯合銀行,財富管理部,金融商品協理,1999年MBA畢業生 Varina Nissen Manpower Inc,全球市場營銷及通信部,資深副總裁,1996年MBA畢業生 Mark Laurie PriceWaterhouseCoopers合夥人,2005年EMBA畢業生 Brent ChapmanMajordomo創辦人,2003年MBA畢業生 Ahmed Fahour澳大利亞國民銀行首席執行官,1993年MBA畢業生 比爾·蕭藤資深工會幹部,2001年MBA畢業生 John ElliottCarlton & United Beverages)前任執行長 Paul Rizzo澳大利亞電信(Telstra)集團執行董事,1969年MBA畢業生 Ross Oakley澳大利亞足球協會(AFL)前任秘書長
Ⅱ 托馬斯·傑佛遜
綽號:長腿湯姆;蒙蒂塞洛聖人;人民之人
生卒:1743.4.13~1826.7.4
任期:1801.3.4~1809.3.4
出身:種植園主
學歷:大學(威廉-瑪麗學院,哲學、文學)
職業:律師、公務員
黨派:民主共和黨(創始人)
宗教:唯一神教派
職務:弗尼吉亞州州長、副總統
夫人:瑪霞·威爾斯·斯克爾頓
子女:3子3女
著作:《獨立宣言》、《弗尼吉亞紀實》、《肯塔基決議案》等
名言:人們長期來被剝奪了自治的福址。現在,就要完全看我們自己如何在安泰與和諧中享受這些福址:用實例表明,人類具有充分的理性管理人類的事務,以及多數人的意志,每個社會的自然規律乃是人類權利唯一的可靠監護者。
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為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1776年)主要起草人,及美國開國元勛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其任期中之重大事件包括路易西安那購地案(Louisiana Purchase, 1803年)、1807年禁運法案(Embargo Act of 1807年)、以及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 1804–1806年)。
身為政治學家,傑弗遜秉持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與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制定了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1779, 1786)。該法日後成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創設條文之基礎,傑弗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因他而得名。他創立並領導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成為今日民主黨之前身,統治美國政治達四分之一世紀。傑弗遜曾為第二任維吉尼亞州州長(1779年—1781年)、第一任國務卿(1789年—1793年)、與第二任美國副總統(1797年—1801年)。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弗遜同時也是農業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維吉尼亞大學之創辦者。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國總統中,智慧最高者。在1962年一個宴請49位諾貝爾獎(Nobel Prize)得主的晚宴上,約翰·肯尼迪對滿堂社會菁英致詞說:「我覺得今晚的白宮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類知識-或許撇開當年傑弗遜獨自在這里吃飯的時候不計。」("I think this is the most extraordinary collection of talent, of human knowledge, that has ever been gathered at the White House,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when Thomas Jefferson dined alone.")
一、早年生涯與教育
依其出世當時所採行的儒略歷,傑弗遜生於1743年4月2日;但若依其在世時改用的格雷高里歷,則傑弗遜的生日為4月13日。
傑弗遜出生於富足興旺之家,在十名手足間排行第三(有兩名死產)。父親名彼得·傑弗遜,為農民兼測量員,在維吉尼亞的阿爾伯馬爾郡(Albemarle County)擁有一座名為沙德維爾(Shadwell)的農場;母親珍·藍道夫(Jane Randolph),為伊沙漢·藍道夫(Isham Randolph)與珍·羅傑斯(Jane Rogers)之女,培頓·藍道夫(Peter Jefferson)之表親。伊沙漢是在英國倫敦城東的沙德維爾教區教堂(Shadwell Parish church)結的婚。托馬斯·傑弗遜的雙親皆為世居維吉尼亞的移民家庭。
彼得·傑弗遜在宅第為大火所毀後,舉家遷至業吉嶺(Edge Hill)。該嶺以十七世紀時,幫助約翰·李伯內(John Lilburne)發展政治事業的英國內戰第一場戰役而得名。傑弗遜之妹露西(Lucy)嫁予查爾斯·李伯內·路易斯(Charles Lilburne Lewis),並將一個兒子命名為李伯內;而弟弟藍道夫也將一個兒子命名為李伯內。
1752年,傑弗遜受教於蘇格蘭教士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所經營的學校,年僅九歲時即開始學習古拉丁文、古希臘文、以及法文。1757年,十四歲的傑弗遜喪父,他繼承了約五千英畝(約20平方公里)的土地及數十名黑奴。傑弗遜在所繼承的土地建造自宅,該地其後名為蒙地沙羅(Monticello)。
父喪後,傑弗遜在1758年至1760年間,受業於由博學的詹姆斯·毛瑞(James Maury)教士所開設的學堂。學堂位於弗雷德里克斯堡教區(Fredericksburg),距沙德維爾(Shadwell)12英里(19公里)。傑弗遜寄宿於毛瑞家中,接受古典教育(classical ecation),並研習歷史與自然科學。
16歲時,傑弗遜入學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哲學系,自1760年起至1762年止,為時兩年。傑弗遜追隨威廉·史莫(William Small)教授,研究數學、形而上學、與哲學。史莫引導充滿熱情的傑弗遜接觸不列顛實證主義者(British Empiricists)們的著作,包括約翰·洛克、法蘭西斯·培根、以及艾薩克·牛頓爵士。(傑弗遜後稱其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三個人」("three greatest men the world had ever proced"))。據聞傑弗遜的學院生涯為每日讀書15小時,隨身攜帶希臘文法書,法文精熟,練習小提琴,喜好科爾涅里烏斯·塔西佗(Cornelius Tacitus)與荷馬的著作。
傑弗遜在學院中曾為神秘的扁帽俱樂部(Flat Hat Club)之一員,學院現今的學生報紙即以此俱樂部為名。他在1762年以優秀成績畢業後,轉而跟隨良師兼益友喬治·威勒(George Wythe)學習法律,於1767年取得維吉尼亞州的律師資格。
1772年,傑弗遜與守寡的瑪莎·斯格爾頓(Martha Wayles Skelton, 1748-82年)成婚,生下六名子女:瑪莎·藍道夫(Martha Jefferson Randolph, 1772-1836年)、珍·藍道夫(Jane Randolph, 1774-1775年)、一名死產而未及命名的兒子(1777-1777年)、瑪麗·威勒斯(Mary Wayles, 1778-1804年)、露西·伊莉沙白(Lucy Elizabeth, 1780-1781年)、與露西·伊莉沙白(Lucy Elizabeth, 1782-1785年)。瑪莎·斯格爾頓逝於1782年9月6日,傑弗遜再未續弦。
二、1774年至1800年間之政治生涯
傑弗遜於維吉尼亞的城鎮自治議會(House of Burgesses)中執法。他於1774年寫下英屬美洲民權概觀(A Summary View of the Rights of British America),引領維吉尼亞地方議會走向國會。這本小冊成為美國人對英國殖民者們辯駁時的有力論據,促進美國人走向獨立自主,標示著傑弗遜為愛國者中思想最深刻的辯士之一。
傑弗遜為美國獨立宣言之主要撰稿人,獻身於美國的政治文化與民間文化。大陸議會為撰寫該宣言所委任的五人小組(Committee of Five)全體一致同意,由傑弗遜單獨起草宣言全文。
1776年9月,傑弗遜回到維吉尼亞,並獲選入新成立的維吉尼亞州代表議會(Virginia House of Delegates)。傑弗遜於其任期中銳意興革州內法制體系,以使維吉尼亞成為民主的一州。他於三年間起草126條法案,包括廢除長子繼承權、建立宗教自由、並使司法體系現代化。1778年,傑弗遜的「知識大幅普及散播法案」("Bill for the More General Diffusion of Knowledge")促成其母校的連串學術改革,包括美國各大學中第一個成立的選修制度。
傑弗遜於1779年1781至年間任維吉尼亞州州長,在1780年以州長的身份監督維吉尼亞州治由威廉斯堡遷移至里奇蒙。他不斷在威廉與瑪麗學院中呼籲教育改革,包括全國首創由學生自治的榮譽法則(honor code)。1779年,在傑弗遜的指示下,威廉與瑪麗學院委任喬治·威勒為美國各大學中首位法學教授。因對改革的進程不滿,傑弗遜後來創立了維吉尼亞大學,為美國第一所與宗教學說完全無關的高等學院。
維吉尼亞兩次在傑弗遜入主政期間遭英軍入侵。傑弗遜本人幾遭奇襲薛倫斯維爾(Charlottesville)的英軍騎兵縱隊所俘,但終能脫身。民情因政府無力禦侮而激憤不已,從而幾乎毀了傑弗遜的政治前途;但在約克鎮之圍後,民憤逐漸平復。
傑弗遜於1785年至1789年間駐節法國,未及參與合眾國憲法會議(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他其後雖逐漸支持這部新憲,卻仍認為新憲因缺乏權利法案而有缺陷。
自法返國後,傑弗遜於喬治·華盛頓的政府中擔任首任國務卿(1789-1793年)。他與亞歷山大·漢彌爾頓兩人之間開始對全國性的金融政策展開論戰,傑弗遜將漢彌爾頓與其他狂熱的聯邦黨人與保皇黨等量齊觀。1790年,傑弗遜深恐其擬之為「保皇主義」的「漢彌爾頓主義」占上風,寫下「漢彌爾頓的信徒們跟著氣喘吁吁……並渴求帝王之冠、諸候之冕、與主教法冠。」("Hamiltonians were panting after...and itching for crowns, coronets and mitres")傑弗遜與詹姆斯·麥迪遜創立民主共和黨,並成為黨內領袖。他們二人與麥迪遜的的競選總幹事約翰·貝克利(John James Beckley)所建立的體系,史稱第一黨系統(First Party System)。1793年,英法兩國爆發戰爭,傑弗遜強烈支持法國,而漢彌爾頓與華盛頓方面在締結傑伊條約(Jay Treaty)後則支持英國,傑弗遜於是辭職隱退蒙地沙羅,後又獲選為美國副總統(1797—1801年)。
因與法國進行准戰爭(兩國海軍不宣而戰),約翰·亞當斯所領導的聯邦黨加強並增募海陸兩軍,同時開征新稅,從事戰爭准備,並在1798年制訂了客籍法和懲治叛亂法(Alien and Sedition Acts)。傑弗遜將此法解讀為攻擊他所屬的政黨,甚於對付危險外敵。他與麥迪遜為重新集結支持者,匿名著作肯塔基與維吉尼亞提案(Kentucky and Virginia Resolutions),主張憲法所建立者僅為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協定,聯邦政府無權行使憲法無明文規定之事項,而各州對聯邦政府各項僭權之舉可視為無效。此提案為美國史上首次對州權論之陳述,該論述開日後拒行聯邦法規與介入論之先河。
傑弗遜與紐約的艾隆·伯爾緊密合作,重新集結其政黨,特別為對付新稅開征而投入1800年美國總統大選。聯邦黨反擊傑弗遜為自然神論者、無神論者、稱他為基督徒之敵。傑弗遜與伯爾在選舉人團中,票數並列第一,須由時為聯邦黨所控制的美國眾議院決斷選舉結果。
經冗長辯論後,漢彌爾頓在眾議院中說服了同黨議員。他認為,選舉過程中的流言將腐蝕新生的美國政府;而就政治面而言,傑弗遜較不具傷害性。眾議院因於1801年2月17日決議,推舉傑弗遜為總統,伯爾為副總統。
三、總統任內1801年至1809年
1、政策
傑弗遜於1801年至1809年間擔任總統,為首位於白宮任職並離任的總統。這也是民主共和黨黨員首次選上總統。截至目前為止,傑弗遜為唯一擔任過美國副總統後又選上總統,且任滿兩個任期者。
傑弗遜任內因崇尚重農主義、個人自由、有限政府、及以共和主義激勵美國身份認同而知名。僅管傑弗遜他以建立有限政府目的,他在第一任的總統任期中執行路易西安納購地案,並委派進行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傑弗遜於180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獲選連任。他在第二任期中主要處理外交問題,例如在陷入英法之戰時保持中立。
傑弗遜本是嚴謹建構主義者,但在其總統任內對自己的原則妥協。他在保持小型海軍、農業經濟、嚴謹建構主義、與小政府等原則上退縮。自民主共和黨分離而出的特挺奎德斯(Tertium quids)團體指責傑弗遜自毀原則。
2、任內事件
第一次巴巴利戰爭 (1801-1805)
路易西安納購地 (1803)
Marbury v. Madison (1803)
成立奧勒岡屬地 (1804)
伯爾謀叛 (1805)
1804年土地法
批准美國憲法第廿修正案 (1804)
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 (1804-1806)
1805年成立路易西安納屬地(後更名為密蘇里屬地)
特挺奎德斯自民主共和黨中分離而出。
Embargo Act of 1807年禁運法案,企圖與拿破崙戰爭中的交戰國中止貿易關系以令美國的中立國地位獲得尊重。
1808年廢除國內奴隸貿易。
3、政府與內閣
美國總統:托馬斯·傑弗遜〔1801–1809〕
美國副總統:艾倫·伯爾〔1801–1805〕、喬治·柯林頓〔1805–1809〕
美國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1801–1809〕
美國財政部長:山繆·德斯特〔1801〕、阿爾伯特·高勒挺〔1801–1809〕
美國戰爭部長 亨利·迪爾綳〔1801–1809〕
美國檢查總長 李維·林肯〔1801–1804〕、羅伯特·史密斯〔1805〕、約翰·布瑞肯里吉〔1805–1806〕、凱撒·奧古斯都·羅德內〔1807–1809〕
美國郵政總長 約瑟夫·哈伯夏姆〔1801〕、吉登·古蘭格〔1801–1809〕
美國海軍部長 班哲明·史都德特〔1801〕、羅伯特·史密斯〔1801–1810〕
4、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案
傑弗遜於總統任期內任命下列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威廉·強森(William Johnson) – 1804年
亨利·李文斯頓(Henry Brockholst Livingston) – 1807年
托馬斯·陶德(Thomas Todd) – 1807年
5、於任期中加入聯邦的州
俄亥俄 – 1803年
四、創建大學
傑弗遜卸任總統職務後仍持續活躍於公共事務中。他投入大部分的心力以成立一所新的高等院校,專於解除教會對校務的影響,使學生可專心致力於他所大學所無法提供的新天地中。在一封1800年由他寄給約瑟夫·普利斯特利的信函中,表明他在真正建立一所大學前已為此思考了數十年之久。
他的夢想於1819年因維吉尼亞大學的成立而實現,州議會批准每年撥款1,500美元以供興學之用。該校於1825年開始招生時,是第一所提供學生全部選修課程的大學(盡管首屆僅有30名學生入學);而校區則是當時北美洲最大的建築案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該校校園以圖書館為中心,而非教堂。其實,原案中根本就沒有包含校園禮拜堂在內。傑弗遜生前常邀訪學校師生職員至家中,艾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為當時的訪客之一。
維吉尼亞大學經設計為州內最高學府。傑弗遜的看法認為,州內居民皆可經由單一共同的評斷標准入學。
五、逝世
傑弗遜逝於1826年7月4日,當日為獨立宣言通過五十周年紀念日,與約翰·亞當斯同日棄世。傑弗遜生前因創校而債務沉重,美國各地曾捐輸約1,6000美元以幫助這位前總統,但不足以助其清償債物與醫療費用。傑弗遜552英畝(223公畝)的產業於1831年在蒙地沙羅的一次拍賣會上,以美金,000元售予詹姆斯·巴克禮(James T. Barclay)。1836年,巴克禮將地上物連同218英畝(88公畝)的土地以,700轉售給美國海軍的尤瑞亞·李威中尉。李威中尉後來買下周圍的土地及屋內傢具陳設,他因而獲稱『蒙地沙羅的救星』。李威中尉於1862年因美國內戰而去世,遺囑中將蒙地沙羅捐贈給美國政府作為海軍遺孤的學校。托馬斯·傑弗遜身後葬於其蒙地沙羅的產業上,其墓誌銘由他在生前自行寫就。他堅決要求,墓碑除銘刻自己所撰寫的句子外,「一個字也不要多」。墓誌銘如下:
維吉尼亞大學
之父 以及
維吉尼亞
宗教自由法
美國獨立
宣言
作者
托馬斯·傑弗遜
長眠於此
HERE WAS BURIED
THOMAS JEFFERSON
AUTHOR OF THE
DECLARATION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OF THE
STATUTE OF VIRGINIA
FOR
RELIGIOUS FREEDOM
AND FATHER OF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六、外貌與人品
傑弗遜身高六呎二吋半(189厘米),體型修長健壯;臉部輪廓稜角分明,氣色十分紅潤,發色金赤,間雜淡褐;灰色眼珠;晚年衣著隨便,不修邊幅。傑弗遜是個糟糕的公眾演說者,他大部分的重要演說都是咕噥著帶過;盡管如此,他認真演說時舉止優雅。傑弗遜與他人很快便能相互熱絡(但對陌生人並不十分友善);而他富朝氣、跳躍式、知識性的言談充滿魅力。在安靜的外表下,他熱情執著而多愁善感,好似在大小事上都有規律性的習慣動作。1801年,他遭英國首相蓄意侮辱,而在華盛頓建立謀劃中心作為回應。
雖然傳記中稱他缺乏幽默感,他最喜歡的讀物似乎是《唐吉訶德》與《莫里哀》。而雖然他的著作中充塞著功利思想,他年輕時則充滿浪漫主義,曾為了翻譯莪相(Ossian)之詩准備學習蓋爾語,並為取得原稿而拜訪詹姆斯·麥克佛森(James Macpherson)。
他於任內中止總統親自演說國情咨文的作法,而是將講稿送達國會(至伍德羅·威爾遜任內方恢復由總統親自演說)。他在總統任內僅進行了兩次公開演說。妻子亡故後,他焚毀兩人之間往來的書信,顯現出一個人有時可以孤僻到什麼程度。
近代由諾姆·列俊(Norm Ledgin)所著之《診斷傑弗遜》(Diagnosing Jefferson)一書曾暗示,傑弗遜帶有亞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有些史家抨擊這項發現,他們認為身患此疾「會減損傑弗遜的偉大崇高」。然而,心理學家們認為,書中所描寫的人格特質與阿斯伯特綜合症的患者高度相符。(Ledgin 2000)
七、興趣與活動
傑弗遜是深具造詣的建築師,他將英國在輝格黨權貴中廣受歡迎的帕拉第奧建築風格(Palladian architecture)帶入美國,因而對後世的美式建築風格影響深遠,此種風格與共和黨對於市民美德與政治自由的啟蒙思想有關。傑弗遜所設計的蒙地沙羅自宅聲名遠播,宅內有自動門、首次面世的旋轉椅、及許多傑弗遜自己發明的便利裝置。左近的維吉尼亞大學是美國唯一一所由總統所創建的高等學府,其教案與建案全由傑弗遜一手包辦。時至今日,蒙地沙羅與維吉尼亞大學已共同成為美國境內僅有的四處文化世界遺產之一。傑弗遜對維吉尼亞州議會山莊的建築設計亦有貢獻,該建築以法國南部尼姆(Nîmes)的古羅馬式廟宇—方堂(Maison Carrée)為原型。傑弗遜的建案開啟了美國後續的聯邦式建築風潮。
傑弗遜的的愛好之一是考古學,可追溯至幼年時所接受的訓練。傑弗遜有時被尊為考古學之父,以表彰他在發展文物發掘技術上的角色。當他於1784年在自家產業內發掘出一處印地安人墳冢時,並未依循當時的一般性作法—即不斷下挖,直至文物出土為止——而是在墳冢上開出僅可容身的缺口,以便入內研究。
傑弗遜在頗為喜愛自家的魚塘。魚塘呈缽型,深約三英尺(一米),用以留置他所捕獲的水族。該魚塘今已重建,位於蒙地沙羅西邊。
傑弗遜好品酒,曾於駐法國時(1784年—1789年)廣游歐洲各大產酒區,並運送佳釀回鄉。並曾作出廣為人知的大膽宣言:「我們可以在美國釀出與歐洲多樣風味相捋的佳釀,不會是一模一樣,但無疑是相同的甘美。」蒙地沙羅曾經廣植葡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歐洲品種的釀酒葡萄。全部葡萄後來皆未能倖免於美洲原生種的葡萄疾病。
他於1812年寫就的國會議事初步(A Manual of Parliamentary Practice)至今仍持續使用中。
華盛頓特區連同國會圖書館於1814年遭英軍焚毀後,傑弗遜將個人藏書提供給國家。國會慨然接受,撥款,950元以收購其價值五萬元的6,487部藏書,為國家的大圖書館奠基,亦部分抒解傑弗遜之財務困境。時至今日,國會圖書館網站上的聯邦立法資訊名為托馬斯,以表彰其貢獻。
他另身兼美國哲學協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會長,任職多年。
八、政治理念
傑弗遜對美國的願景為以農立國,耕者有其田,恰與約翰·亞當斯及亞歷山大·漢彌爾頓為代表的聯邦黨看法相對立。漢彌爾頓展望美國成為商業與製造業國家,被視為美國卓異主義之父的傑弗遜則衷心相信美國的獨特性與無窮潛力。也就是說,傑弗遜自信滿滿地認為,美國這樣地廣人稀的國家足以避免他所憂懼的,歐洲式階級對立與工業化。
傑弗遜受多名歐洲啟蒙思想家的見解影響極深,其政治原則來自約翰·洛克(John Locke)(尤其是不可轉讓之權利(inalienable rights)與人民主權(popular sovereignty))與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識。政治學家將傑弗遜的思想擬之於與其同時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5]傑弗遜相信,人皆擁有「某種不可轉讓之權利」。也就是說,無論政府是否存在,人所擁有,不可創造、奪取、或轉讓的基本權利永存。傑弗遜對於自由的解釋最受重視,他將之定義為「正當的自由為,在其他人據相同權利劃定之范圍內,依我等之意願暢行無礙。我並未加述『合法范圍內』,因律法通常不過是專制獨裁者之意圖,而律法的確就是這樣侵犯個人權利。」("rightful liberty is unobstructed action according to our will within limits drawn around us by the equal rights of others. I do not add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law』, because law is often but the tyrant』s will, and always so when it violates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al.")因而,對傑弗遜來說,政府不僅不能「創造」自由權利,反而有可能侵犯個人自由。而適切自由的范圍並非由法律所規定,而是止於他人有相同權利之處。傑弗遜認為,適切的政府不僅要防止個人侵害群體中其他人之自由,也要自我限制以防削弱個人自由。
傑弗遜經由成功廢止維吉尼亞的長子繼承權實現他對平等的承諾。此法規定唯長男可繼承所有家族土地。他在一封1785年寫給麥迪遜的書信中解釋其觀點:
「我的確了解,均分地產不切實際,但土地分配的極度不平等造成了許多人的不幸。對於產業的再分割,立法機構就算立再多的法條也不夠,只是讓分割過的土地以人類的自然天性代代相傳。將土地由所有子孫、所有兄弟姐妹、乃至其他具有親戚關系者,均分繼承,為精巧而可行的法案。減輕地產分配的不公平性的另一重意義為避免賦稅征及過低之點,並可以幾何級數增收大面積土地的賦稅。目前的土地法,對鄉村野地或無業窮人的天賦權利皆大有侵害。地球經賜予作為人們工作與生活的共有蓄積。我們若以工業化為適切,並加以獎勵,便必須照顧被排除在職場之外者;若否,則應歸還其於地球上工作的基本權利。我們的社會,要讓所有無業者找到無主荒地以耕種並付適切地租還為時過早,但盡可能讓所有人不致連一小塊地都沒有則非是。小地主是國家最珍貴的部分。」
傑弗遜相信,人生而有分辨是非善惡的道德觀,以與他人相處—即無論是否自我約束,人生而了解他人之天賦權利。他甚至相信,天賦的道德感足以信賴,而小規模的無政府社會因此可以運行良好。他曾在若干場合中闡述印地安人的無政府社會之管理:
他在《致凱靈頓上校的信》中寫道:「我確信,這些(印地安)無政府社會內的一般民眾,較之於歐洲各國政府治下者,享有更大程度的滿足。」傑弗遜相信,無政府主義「與大規模的人口扞格不入」。他因而倡議,美國僅能因「人民同意接受治理」,而在擴張後的版圖上建立政府。
在美國獨立宣言的草稿中,傑弗遜在序文內寫道:
「吾等認為,以下事實神聖不容否認:人生而平等且獨立自主;平等而生並取得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維持生活、自由、與對幸福的追求。為達此目的,於人民之中建立之政府,經受治理者之同意而司法。任何型式的政府,若壞此標的,則人民有權改組或廢棄之,並另立本諸前述原則所組織而成之新政府型式,一如人民應以最大努力追尋安全與幸福。」
傑弗遜對「受治理者之同意」著墨極深。他相信,個人不能因過去世代的作為而受到包含債務與法規在內的道德束縛。他說道:「沒有任何社會可制訂永久性的憲法或法律,地球永屬生活於其上之世代。」他甚至計算出他所認為適切的法定周期:「因而所有的憲法,以至所有律法,自應於19年後屆滿失效。若行使更長久的時間,則成為強迫性,而非權利性的作為。」傑弗遜所估計出的19年來自當時的預期壽命表,他所認為這就是個人有能力作自我表達的「成熟」年齡。傑弗遜也呼籲消除國債。他相信當前的世代毋須在道義上償還前人之負債。他說道,承擔這樣的債務為「慷慨作為,而非權利上的問題。」
傑弗遜極為擁護州權,其於1798年之維吉尼亞和肯塔基決議(Virginia and Kentucky Resolutions)中,訂下敵視聯邦擴權之基調,尤其值得注意。然而,他的若干外交政策實際上反而擴充了聯邦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在1803年的路易西安那購地案中,以不成文的聯邦權力兼並一大塊外國土地,連同居住其間的法籍與義大利居民。他行使禁運法案,卻因與外交政策抵觸而失效,顯示聯邦政府在有戰爭之虞時,可以強大武力作為後盾,介入地方層級事務以控制貿易往來。
▲對司法的觀點
傑弗遜雖為受過訓練的律師,但從未在法庭中感到自在。他認為法官應為技術性專家,不能設定政策。他譴責最高法院於1801年在馬布瑞對麥迪遜(Marbury v. Madison)一案中的判決為違反民主,但無法在國會中取得足額支持以提出憲法修正案來駁回該判決。他持續司法違憲審查(judicial review)的說法:
「以法官為一切憲政疑義之最高仲裁者之說法十分危險,任何釋憲的法官皆可置我等於寡頭獨裁之下。我們的法官既與常人一般正直,亦無逾常人。法官們對黨派、權力、與自身特權之偏好,亦無異於人,其格言為boni judicis est ampliare jurisdictionem——『廣為管轄即正義』。他們的權力最是危險,因其為終身職,且不如其他部門一般對選民負責。依憲法設立的法庭,非以交付予任何弊端隨時發生、成員專制的黨派;而是更明智地令其所有部門平等共治。」
Ⅲ 找一部電影
是湯姆·克魯斯的:<少數派報告 >
夢工場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02年聯合出品
主演:湯姆-克魯斯、科林-法雷爾
撒曼莎-默頓、麥科斯-馮-塞多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類型:科幻片
劇組成員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原著: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
編劇:
斯科特-弗蘭克(Scott Frank)
喬恩-科恩(Jon Cohen)
演員:
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 ....飾偵探約翰-安德頓(Detective John Anderton)
科林-法瑞爾(Colin Farrell) ....飾偵探艾德-維托(Detective Ed Witwer)
撒曼莎-默頓(Samantha Morton) ....飾阿加莎(Agatha)
麥科斯-馮-塞多(Max von Sydow) ....飾博閣斯(Director Burgess)
路易斯-史密斯(Lois Smith) ....飾愛瑞斯-海因曼(Dr. Iris Hineman)
凱瑟琳-莫里斯(Kathryn Morris) ....飾勞拉-安德頓(Lara Anderton)
彼得-斯托梅爾(Peter Stormare) ....飾所羅門博士(Dr. Solomon)
蒂姆-布萊克-尼爾森(Tim Blake Nelson) ....飾基迪恩(Gideon)
史蒂夫-哈里斯(Steve Harris) ....飾嘉得(Jad)
尼爾-麥克唐納(Neal McDonough) ....飾警官弗萊徹(Officer Fletcher)
帕特里克-豈爾帕翠克(Patrick Kilpatrick) ....飾諾特(Knott)
傑西卡-凱普肖(Jessica Capshaw) ....飾艾文娜(Evanna)
阿麗爾-格勞斯(Arye Gross) ....飾霍華德-馬科斯(Howard Marks)
阿什利-克勞(Ashley Crow) ....飾薩拉-馬科斯(Sarah Marks)
邁克-賓得(Mike Binder) ....飾李歐-克勞(Leo Crow)
基爾-格萊齊(Joel Gretsch) ....飾唐納德-杜賓(Donald Doobin)
傑西卡-哈博(Jessica Harper) ....飾安妮-萊弗莉(Anne Lively)
製片:
簡-德-邦特(Jan de Bont)
邦妮-柯蒂斯(Bonnie Curtis)
傑拉得-R.莫倫(Gerald R. Molen)
沃爾特-F.帕基斯(Walter F. Parkes)
作曲:
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瑞典語
評 分: 7.7/10( 58573票 )
顏 色: 彩色
時 長: 145 分鍾
類 型: 犯罪 劇情 科幻 驚秫 動作
分 級: 瑞典: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國:12 澳大利亞:M 法國:U 美國:PG-13 瑞士:12 英國:12
劇情
在2054年的華盛頓,人類的司法審判制度已經「進化」到了在犯罪發生之前已能預知犯罪並逮捕將要犯罪的罪犯的地步!這種「預知犯罪」的能力得益於一種「心理科技」的發展,比如電腦具備了顯示人類最隱秘的思想的能力。一位華盛頓特區的警官讓-安德頓一直以這種心理科技為法律武器逮捕犯人,從未質疑過這種制度,但有一天他突然被當成「將要犯罪」的犯人被通緝!獵手突然變成獵物,安德頓惟有一邊逃亡一邊尋找自己無罪的證據……
在喬恩亡命奔逃的過程中,他知得政府用來預測感知犯罪意向的是三台具有人腦智能思維方式的超級電腦「法官」,一個人的罪名最終是否成立,其決定權不再是落在人數眾多的陪審團手中,而僅僅是由這三位「法官」來判斷被告的生死。當其中的兩位「法官」認定罪名成立,而另一位「法官」卻持相反分歧意見時,如果最後這位「法官」(也就是「Minority」——少數派)的判斷才是正確的,那麼這名「法官」的意見就被稱為「少數派報告」。
對喬恩罪名的宣判,三位「法官」就出現了分歧,其中一位認定他是無罪的,那麼在眾多精乾探員的追逐下早已精疲力竭的喬恩,到底能否利用這份「少數派報告」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呢?
陣容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此次推出的未來驚悚片《少數派報告》中,湯姆-克魯斯飾演一個偵探,他必須盡快查出事件的真相,否則他將成為親手幫助建立起來的這個系統的犧牲品。影片的編劇是斯科特-弗蘭克(Scott Frank,曾編寫過《戰略高手》「Out of Sight」)和喬恩-科恩(Jon Cohen),影片改編自傳奇作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同名短篇小說。影片的製作是傑拉爾德-R-莫倫(Gerald R. Molen)、邦尼-柯蒂斯(Bonnie Curtis)、沃爾特-F-帕克斯(Walter F. Parkes)和簡-德-邦特(Jan De Bont)。執行製片是加里-戈德曼(Gary Goldman)和羅納德-舒塞特(Ronald Shusett)。
本片的演員陣容強大,由湯姆-克魯斯領銜主演,陣容中還包括:科林-法雷爾(曾出演《老虎營》「Tigerland」、《哈特的戰爭》「Hart's War」)飾演約翰-安德頓的對頭丹尼-威特沃。薩曼莎-莫頓(Samantha Morton,曾獲奧斯卡獎提名,出演《甜蜜與謊言》「Sweet and Lowdown」)在劇中飾演阿加莎(Agatha),一個神秘的「預測人」,她在安德頓查明真相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斯-馮-賽多(Max von Sydow,曾出演過眾多影片,並與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合作推出過多部經典影片)飾演「預防犯罪之父」拉馬爾-伯吉斯(Lamar Burgess)。洛伊絲-史密斯(Lois Smith,曾出演過《代價》「The Pledge」、《龍卷風》「Twister」)飾演一位研究員愛麗思-海恩曼(Iris Hineman),她努力為這個風靡一時的新系統鋪平道路。以及凱瑟琳-莫里斯(Kathryn Morris,曾出演《競爭者》「The Contender」)在片中飾演與約翰-安德頓感情漸離的妻子勞拉(Lara)。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豪華的製作陣容中包括:奧斯卡獲獎攝影師簡納茲-卡閔斯基(Janusz Kaminski,曾拍攝過《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奧斯卡獲獎剪輯師邁克爾-卡恩(Michael Kahn,曾執刀《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拯救大兵瑞恩》),道具設計亞歷克斯-麥克道爾(Alex McDowell,曾參加《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和奧斯卡獲獎服裝設計師黛博拉-L-斯科特(Deborah L. Scott,曾參加《泰坦尼克號》「Titanic」)。多次獲得奧斯卡獎的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曾參加《星球大戰》「Star Wars」、《拯救大兵瑞恩》)擔作這部影片的作曲。
工業光魔公司(Instrial Light & Magic)此次派出了視覺效果監制斯科特-法勒(Scott Farrar,曾製作《人工智慧》「A.I.」),指導了這部影片具有開創性的視覺效果製作,使影片中描述的並不太遙遠的未來世界栩栩如生。奧斯卡獎得主邁克爾-蘭特瑞(Michael Lantieri,曾參加《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擔任了影片的實際效果指導,布賴恩-斯莫茲(Brian Smrz,曾參加《碟中諜2》「Mission: Impossible II」)協調了大量的實際工作。
幕後:智囊團打造「真實」的2054年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早就有意通過《少數派報告》的視覺效果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我們周圍的一切--特別是華盛頓特區,故事情節展開的地方--並一窺未來的風貌。
為了充分展現對未來的想像,斯皮爾伯格請了許多專家與他一起勾畫未來。斯皮爾伯格指出:"我想最好是將那些工程技術、環境、打擊犯罪、醫學、健康、社會公益服務、運輸、計算機技術和其他領域里的精英們請到一起來,討論半個世紀以後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
從約翰-昂德科夫勒(John Underkoffler)這類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到城市規劃者、建築師、發明家、作家(如《X一代》「Generation X」的作者道格拉斯-庫普蘭,Douglas Coupland),這個智囊團聚集在加利福尼亞的桑塔-莫尼卡一家旅館里進行了三天的充分討論,描述出了不久的將來我們社會和科技方面的某些細節。在座的有製片們、劇作者斯科特-弗蘭克,以及製作設計亞歷克斯-麥克道爾和他的小組成員。麥克道爾回憶道:"我們圍坐在一個房間里,詳細地討論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期間我們的社會將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發生如何的變化、將流行些什麼、最後將會是什麼樣。我們知道,我們要努力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更好地符合一個消費者的口味。"
討論的題材圍繞著醫學的發展,到人們將如何刷牙、運輸、城市規劃、建築學到藝術等所有的話題。本片的製片邦尼-柯蒂斯指出:"斯蒂文-斯皮爾伯格想要了解我們所熟悉的背景,我們可能涉及到的問題,以及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引人注意的道具。
這也許讓我們明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Ⅳ 美國歷屆總統名單和英國歷屆首相名單
一、美國總統
1、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4日 無黨派;
2、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4日 美國聯邦黨;
3、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4、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4日民主共和黨;
5、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1817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民主共和黨;
6、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國家共和黨;
7、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1829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 民主黨;
8、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 民主黨;
9、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 輝格黨;
10、約翰·泰勒(John Tyler)1841年4月4日—1845年3月4日 輝格黨;
11、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James Knox Polk)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 民主黨;
12、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1848 年6 月7 日-1848 年8 月9 日輝格黨;
13、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1850年3月4日—1853年3月4日 輝格黨;
14、福蘭克林·皮爾斯(Franklin Pierce)1853年3月4日—1857年3月4日 民主黨;
15、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857年3月4日—1861年3月4日 民主黨;
16、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黨;
17、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1865年4月15日—1869年3月4日 民主黨;
18、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Grant)1869年3月4日—1877年3月4日 共和黨;
19、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s)1877年3月4日—1881年3月4日 共和黨;
20、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1881年3月4日—1881年9月19日共和黨;
21、切斯特·艾倫·阿瑟(Chester A.Arthur)1881年9月19日—1885年3月4日 共和黨;
22、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85年3月4日—1889年3月4日民主黨;
23、本傑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889年3月4日—1893年3月4日 共和黨;
24、格羅佛·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93年3月4日—1897年3月4日 民主黨;
25、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1897年3月4日—1901年9月14日 共和黨;
26、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年9月14日—1909年3月4日 共和黨;
27、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1909年3月4日—1913年3月4日 共和黨;
28、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1913年3月4日—1921年3月4日 民主黨;
29、沃倫·甘梅利爾·哈定(Warren Gamaliel Harding)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共和黨;
30、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923年8月2日—1929年3月4日 共和黨;
31、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29年3月4日—1933年3月4日 共和黨;
32、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 民主黨;
33、哈里·S·杜魯門(Harry S.Truman)1945年4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民主黨;
34、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Eisenhower)1953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 共和黨;
35、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1961年1月20日—1963年11月22日 民主黨;
36、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 民主黨;
37、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1969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共和黨;
38、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1974年8月9日—1977年1月20日 共和黨;
39、吉米·卡特(Jimmy Carter)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0、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1、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1989年1月20日—1993年1月20日 共和黨;
42、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民主黨;
43、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 Bush)2001年1月20日—2009年1月20日 共和黨;
44、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民主黨;
45、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2017年1月20日—今 共和黨。
二、英國首相
1、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輝格黨;
2、斯潘塞·康普敦(Spencer Compton)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3、亨利·佩爾漢姆(Henry Pelham)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4、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5、威廉·卡文迪許(William Cavendish)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6、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7、約翰·斯圖爾特(John Stuart)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8、喬治·格倫維爾(George Grenville)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9、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10、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11、奧古斯都·亨利·菲茨羅伊(Augustus Henry FitzRoy)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12、腓特烈·諾斯(Frederick North)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托利黨;
13、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14、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15、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16、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托利黨;
17、亨利·阿丁頓(Henry Addington)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托利黨;
18、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托利黨;
19、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輝格黨/賢能人士聯合內閣;
20、威廉·亨利·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托利黨;
21、斯潘塞·帕西瓦爾(Spencer Perceval)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托利黨;
22、查爾斯·詹金遜(Charles Jenkinson)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托利黨;
23、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托利黨;
24、弗雷德里克·約翰·羅賓遜(Frederick John Robinson)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托利黨;
25、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托利黨;
26、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ey)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輝格黨;
27、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輝格黨;
28、阿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保守黨;
29、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保守黨;
30、威廉·蘭姆(William Lamb)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輝格黨;
31、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保守黨;
32、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輝格黨;
33、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保守黨;
34、喬治·漢密爾頓·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皮爾派保守黨/聯合內閣;
35、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輝格黨;
36、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保守黨;
37、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黨;
38、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自由黨;
39、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保守黨;
40、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保守黨;
41、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自由黨;
42、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保守黨;
4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自由黨;
44、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保守黨;
45、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自由黨;
46、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保守黨;
47、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自由黨;
48、阿奇博爾德·普里姆羅斯(Archibald Primrose)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自由黨;
49、E·A·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保守黨;
50、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保守黨;
51、亨利·坎貝爾·班納曼(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自由黨;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自由黨;
53、戴維·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自由黨;
54、安德魯·伯納爾·勞(Andrew Bonar Law)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保守黨;
55、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保守黨;
56、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工黨;
57、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保守黨;
58、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工黨/國家工黨;
59、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保守黨;
60、阿瑟·尼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保守黨;
61、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62、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63、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64、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65、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66、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67、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工黨;
68、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69、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工黨;
70、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工黨;
71、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72、約翰·梅傑(John Major)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73、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工黨;
74、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工黨;
75、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76、特雷莎·梅(Theresa May)2016年7月13日—今 保守黨/聯合內閣。
(4)彈劾大法官douglas擴展閱讀
美國總統的權力如下:
1、行政
在行政方面,總統有權處理國家事務和聯邦政府的各種工作。他可以發出對聯邦機關有法律約束力的政令,有權選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機關首長(須經參議院認可),以及其它數百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
2、立法
在立法方面,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除非兩院中各有2/3多數票推翻他的否決,否則該法案就不能成為法律。總統可以向國會提出各種咨文,建議他認為必須的立法。此外,總統還享有委託立法權。據此,總統不僅有權在原有的行政體系內進行某些改組,而且有權設立新機構。
3、司法
在司法方面,總統有權任命聯邦最高司法官員。他可提名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法官在內,但須獲得參議院的認可。總統還可以對任何被判處破壞聯邦法律的人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
4、軍事
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召集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在戰爭和緊急情況下,經國會授權,總統還可擁有更大的權力。
5、外交
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是負責處理對外關系的主要官員。他任命駐外大使、公使和領事(須經參議院認可),接見外國大使及公務人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經參議院2/3多數票的批准;而總統與外國簽訂的一切行政協定,卻不需經參議院的同意。
英國首相享有的權力如下:
1、首相有權解散下議院。
2、首相可向議會提出立法動議權。
3、代表政府向英王匯報全部情況。
4、代表政府在議會中為政府的重大政策進行辯護。
5、向英王提出任命內閣成員和其他部長名單,也可要求他們辭職或變更他們的職務。
6、主持內閣會議,決定內閣議事日程。
7、向英王推薦高級法官、主教和對某些其他官員的任命。
8、決定各部職權的劃分,決定部的成立、合並和廢除。
9、對各部業務進行總的指導,解決各部之間的爭議。
10、首相掌握著三軍的總指揮權,有宣戰權。
Ⅳ 內閣大臣一般有什麼人
內閣大臣一般有:國防、內政、外交、財政、經濟發展、教育、交通、文化、衛生等等大臣組成,一般在20人左右。
比如:英國布朗內閣名單:
首相-Gordon Brown
內政大臣-Jacqui Smith
外交及英聯邦事務大臣-David Miliband
國防大臣兼蘇格蘭事務大臣-Des Browne
財政大臣- Alistair Darling
司法大臣及首席大法官-Jack Straw
衛生大臣-Alan Johnson
環境、食品及鄉村事務大臣-Hilary Benn
國際發展大臣-Douglas Alexander
商業、企業及規管改革大臣兼貿易委員會主席-John Hutton
婦女事務大臣-Harriet Harman(她同時是下議院的領袖)
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兼威爾士事務大臣-Peter Hain
交通大臣-Ruth Kelly
社區及本地行政事務大臣-Hazel Blears
財政部政務次官兼工黨黨鞭長-Geoff Hoon
兒童、學校及家庭事務大臣-Ed Balls
內閣辦公廳兼蘭卡斯特公爵領地大臣-Ed Miliband
文化、傳媒及體育大臣-James Purnell
北愛爾蘭事務大臣-Shaun Woodward
樞密院議長(上議院領袖)-Ashton男爵(Baroness Ashton of Upholiand)
首席財政秘書-Andy Burnham
創新、大學及技能大臣-John Denham
Ⅵ 費克斯是個怎樣的人
《八十天環游地球》是凡爾納德一部著名的科學幻想小說,小說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英國紳士福克與朋友打賭兩萬英鎊,要在80天內環游地球一周回到倫敦。但他不幸被誤當作偷竊英格蘭銀行的大盜,被蘇格蘭場通緝、追捕。隨後他和僕人路路通克服了路途中的重重艱難險阻,路經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游歷印度、新加坡、中國、日本、美國等地。在環練地球一圈並回到倫敦時,卻遲到第一間了五分鍾,他自認失敗,卻又意外地獲得勝利——原來他自西向東繞地球一周,利用時差正好節了一天的時間!一路上福克的機智、勇敢和毅力都表現了十足的紳士派頭,最後抱得美人歸——他在印度救出了一個殉葬的王公妻子。
閱讀:
儒勒·凡爾納(1828-1905),法國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出生於海港城市,自幼迷上航海,曾離家出走當水手,又被父親找回,送到巴黎學習法律。
學業還沒有完成就離開學校,在一家證券公司當經理。不久,他對戲劇發生了興趣,寫了幾部戲劇,其中一部是和當時已十分著名的作家小仲馬合寫的,由此享譽文壇。他一生寫過六十六部小說和若干劇本。
凡爾納熱衷於各種科學新發現,也創作科幻小說打下扎實基礎。1863年,出版《氣球上的五個星期》,獲得成功。此後40餘年間筆耕不綴,幾乎每年都有一兩部新作問世,題材廣泛。他的科學幻想小說的總名是《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奇異的漫遊》)。代表作是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般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
第一章 斐利亞·福克和路路通建立主僕關系
第二章 路路通認為他總算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第三章 一場可能使福克先生破財的爭論
第四章 斐利亞·福克把路路通嚇得目瞪口呆
第五章 倫敦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股票
第六章 難怪偵探費克斯著急
第七章 查護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第八章 路路通的話似乎說得太多了一點
第九章 斐利亞·福克順利渡過了紅海和印度洋
第十章 路路通赤腳逃出廟來
第十一章 斐利亞·福克高價買大象
第十二章 斐利亞·福克一行人冒險穿越森林
第十三章 路路通又一次證明:幸運總是向勇敢的人微笑
第十四章 福克無心欣賞恆河山谷美景
第十五章 福克先生的錢袋裡又減少了幾千英鎊
第十六章 費克斯假裝什麼也不知道
第十七章 從新加坡到香港
第十八章 斐利亞·福克、路路通和費克斯各人都忙著自己的事
第十九章 路路通竭力為主人辯護
第二十章 費克斯和斐利亞·福克直接打交道
第二十一章 「唐卡德爾號」船主險些兒沒得到兩百英鎊的獎金
第二十二章 路路通體會到即使到地球的另一面,口袋裡最好還是帶點錢
第二十三章 路路通的鼻子變得很長很長,長得簡直不象話
第二十四章 橫渡太平洋
第二十五章 舊金山群眾選舉一瞥
第二十六章 乘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特別快車
第二十七章 路路通在火車上聽摩門教士說法
第二十八章 路路通沒法讓人了解他的道理
第二十九章 聯合鐵路上的事故多
第三十章 斐利亞·福克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
第三十一章 密探完全為斐利亞·福克的利益著想
第三十二章 斐利亞·福克與惡運搏鬥
第三十三章 斐利亞·福克戰勝了困難
第三十四章 路路通說了一句可能是沒人說過的俏皮話
第三十五章 路路通立即執行主人的命令
第三十六章 「福克股票」又成了市場上的熱門貨
第三十七章 斐利亞·福克這次環游地球除了幸福,什麼也沒有得到
第一天:倫敦
第十天:巴黎
第十七天:地中海
第二十四天: 土耳其
第三十一天:印度
第三十八天:中國
第四十五天:太平洋
第五十二天:舊金山
第五十九天: 美國死亡谷、……
第八十天:倫敦
如果這是在公元2004年,那麼一定會有人確信制定如此環游世界計劃的一定是個時間充裕腰纏萬貫的闊綽之人。不過事實上的旅行遠沒有想像中的悠閑自在,故事中的主人公個個累得要死,幾乎沒有半秒喘息時間。因為這是發生在沒有飛機、沒有遠洋輪船、也沒有新干線的凡爾納的1872年,是一個只能利用熱氣球、火車、馬車、遊艇、商船、雪橇甚至大象作交通工具的1872年。
故事發源於路路通(成龍飾),一個因偷取無價寶翡翠菩薩雕像而不得已四處逃亡的亞洲面孔。路路通此時的要求很簡單,能找個暫避一時的避風港所就已經心滿意足了。危難當頭,他發現了一個比較適合的依傍對象--冒險家、發明家斐利亞·福克先生(史蒂夫·庫根飾)。不過這位看似溫文爾雅的英倫紳士,並沒有外表那麼恬靜安穩、安於現狀,倒是一些偏執的天性讓路路通有些始料不及。
福克先生的賽微樂街住宅附近有一所出名的「改良俱樂部」,是當地紳士們閑居暢談的所在,當地有頭有臉的人都喜歡在此胡謅上幾句以示清高。一次聚會中,由一則新聞引發了大家對八十天環游地球的可能性的激烈爭辯。福克與皇家科技學院院長凱爾文(吉姆·布勞德本特飾)無疑是正反兩方面的極端代表,愈演愈烈的結果是把玩笑與抬杠演變城了實實在在的八十天內環游地球的賭注。福克、路路通以及一個夢想周遊世界的年輕法國女孩兒莫妮卡(塞希勒·德·弗郎斯飾)必須實現八十天環游地球的使命,為金錢更是為了榮譽與信念。
環游地球八十天,除去不斷克服前方隨時發生的種種磨難之外,還有個陰魂不散的追兵--一個堅信福克竊取了銀行巨款而後逃之夭夭的偵探。分秒必爭的賭注、驚心動魄的旅程,路路通施展了種種意想不到的本事使有驚變成了無險,困境換作了通途。凡事皆有可能的唯心理論在成功締造奇跡中得到了又一次印證。
主演:
成龍
斯蒂夫·庫根
阿諾·施瓦辛格
歐文·威爾遜
盧克·威爾遜
國家/地區:歐美 上映時間 :2005
電影《八十天環游世界》的歌曲:
"It's Slinky!"
Written by Homer Fesperman and Charles Weasley
"Sehnaz Pesrev"
Ud - Nurk Karademirli
Kanun - Önder Kiran
Kemenge - Aspa Anojati
Ney - Jorgos Psirakis
Bendir - Matthias Bautz
"The Mystery Continues"
Composed by Suma Ograda
Courtesy of Boosey Media on the behalf of Dennis Music
"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Join the Celebration)"
Written by David A. Stewart / Chucho Merchan / Frank Coraci
Proced by David A. Stewart
Associate Procer Ned Douglas
Performed by David A. Stewart and Sylvia Young Stage School
"River of Dreams"
(Instrumental)
Written by David A. Stewart and Aidan Love
Proced by David A. Stewart and Aidan Love
"It's a Small World"
Written by Richard M. Sherman and Robert B. Sherman
Performed by Baha Men
Courtesy of Walt Disney Records
1872年,伯林頓花園薩維爾街7號——謝里登吁1816年就是在該寓所辭世的——住著一位菲利亞·福格先生。盡管他似乎並不想干點什麼能夠引人注意的事情,但卻是倫敦改良俱樂部啪一位最特別、最惹人注目的會員。這個菲利亞·福格代替了為英國增光添彩的最偉大的演說家之一的謝里登,成了該寓所的主人。他是一個神秘莫測的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底細,只知道他是一位極其高尚文雅的人,是英國上流社會最卓越的紳士中的一位。有人說他像拜倫——只是腦袋像,因為他的腳可是無可指責的——但他卻是一個長著小鬍子和頰髯的拜倫,一個沉著鎮定的拜倫,活到100歲也不會變老的。
菲利亞·福格肯定是英國人,但也許不是倫敦人。人們在交易所,在銀行,抑或在舊城區的任何一家商行里都從來沒有見到過他。倫敦的所有船塢或碼頭都從來沒有停泊過一艘船東叫菲利亞·福格的船隻。這位紳士從未參加過任何行政管理委員會。無論是在律師團體,或者是四法學會①的中院、內院、林肯院、格雷院,都從未聽到過他的名字。他從來也沒有在大法官法庭、女王王座庭或者是財政審計法院、教會法庭打過官司。他既不搞工業,也不從事農業;既非行商,也非坐賈。他既沒參加英國皇家學會,也沒參加倫敦學會;既沒加入手工業者協會,也沒加入羅素學會;既非西方文學學會的一員,也非法律學會的會員;與女王陛下直接主持的科學與藝術聯合會也不沾邊。總而言之,他不屬於英國首都從亞摩尼卡學會到旨在消滅害蟲的昆蟲學會的名目繁多的學會中的任何一個。
菲利亞·福格就是改良俱樂部的一個會員,僅此而已。
有人會覺得奇陘,這樣一個神秘的紳士,怎麼會成為這個尊貴的俱樂部成員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是經由巴林③兄弟介紹才加入的,因為他在巴林兄弟銀行有個戶頭,賬面上總有存款,所開的支票向來是「見票即付」的,所以在該銀行里有點「面子」。
這個菲利亞·福格很富有嗎?這毫無疑問。但是,他是怎麼發的財,這一點連消息最靈通的人也說不清楚。而福格先生是最清楚不過的了……
中文名稱:環游地球八十天
英文名稱: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別名:飛行80天
資源類型:DVDRip
版本:1989版
發行時間:1989年
電影導演:布茲-庫里克 Buzz Kulik
電影演員:皮爾斯-布魯斯南 Pierce Brosnan
埃里克-艾德爾 Eric Idle
皮特-尤斯蒂諾夫 Peter Ustinov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簡介:
首映日期:1989年4月16日
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Eastmancolor)
混音:Stereo
級別:UK:PG
內容簡介:
《80天環游地球》是根據法國著名的小說家、科學幻想之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改編的電影,我們把它作為主題電影課。把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其它電影《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作為選修電影課,更多的版本作為本課的電影「自助餐"。
《80天環游地球》又有很多版本,我們選擇了皮爾斯.布魯斯南主演、 以前中央台的正大劇場播放過的最經典的版本。
一八七二年的倫敦。一位名叫福格的紳士跟朋友們在俱樂部里閑聊時揚言自己"能在八十天內周遊世界",並以三萬英鎊打賭。福格匆匆帶著隨從巴斯帕圖,乘坐一艘氣球船來到法國南方,原想搭上火車,後來看到火車擠得無法開出,又乘氣輪船趕到西班牙。湊巧碰上鬥牛表演,兩人寧可耽擱,也要大飽一下眼福。
正當他們去瑞士時,不料被蘇格蘭場(即倫敦警察局)的密探盯上。原來福格離開倫敦不久,那裡發生了一宗搶劫銀行案,兩人被涉疑,密探一路跟蹤過來。福格他們只好逃到印度,搭救了准備殉情而死的奧達公主,三人成了旅伴。他們橫渡大洋,千里迢迢來到舊金山,經過北美大陸,終於抵達紐約。哪料去英國的定期班次的輪船剛剛駛出港口,三人晚了一步。
離開期限只有幾天了,福格傾囊買了一艘飛艇,越過波濤洶涌的大西洋,降落在英國本土上。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一場空歡喜;等候己久的警察把他們三人鋃鐺入獄。打賭的八十天時間快要到了。福格花了好大的勁,費了許多口舌。向警方證明自己無罪,才得獲釋回家。奧達公主傾心於他的勇敢和機智,兩人准備結婚,就在舉行婚禮之前,也就是八十天的最後一天,福格洋洋得意地來到俱樂部,眾友大吃一驚,福格打賭贏了,又娶了個漂亮老婆。但他的旅費正好是三萬英鎊。贏的錢等於沒拿。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值得擁有。
Ⅶ 英國議會
建議先看網路:http://ke..com/view/456513.htm
下面是維基的:
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英語: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中文簡稱英國國會,是英國和英國海外領地(獨自享有議會主權,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機關。英國國會的首領為英國君主;它還包括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和下議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上議院議員分為兩種:上議院神職議員(Lords Spiritual)(即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中的高級神職人員)和上議院世俗議員(Lords Temporal)(即貴族成員)。上議院議員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產生。下議院則恰恰相反,是由民主選舉產生。上議院和下議院位於大倫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即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不同的房間內。
國會是由早期為君主提出治國建議的政務會發展而來。理論上國會的權力並不歸屬於國會,而屬於「君臨國會」(Queen-in-Parliament,或國王:King-in-Parliament)。盡管有爭議,國會中的女王仍常被認為是完整的君主主權。現代的國會權力屬於通過民主選舉而產生的下議院;君主僅作為象徵意義的領袖,而由非選舉產生的上議院,其權力也十分有限。
由於以英聯邦國家為代表的許多國家,其立法機構以英國國會為原型,英國國會通常被稱作「國會之母」。但這卻是對約翰·布賴特(John Bright)的錯誤引用。實際上,他是在1865年1月18日一篇支持建立國會政府的先鋒國家擴大投票權利的文章中談到「英格蘭是國會之母」。
[編輯] 歷史
在中世紀時期,如今的聯合王國是分成三個王國,分別為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其三個王國也分別有自己的議會。根據1707年的聯合法案將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議會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議會,在1800年所通過的聯合法案再將愛爾蘭議會合並,成立了聯合王國議會。
英格蘭議會 英格蘭國會的起源可追尋到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通常由一個被稱為咨議院(Witenagemot)的議會輔佐,咨議院通常由國王的兒子和兄弟組成。郡守(Earldormen),或各郡的行政司法長官,以及高級神職人員在咨議院同樣擁有席位。國王仍擁有最終權力,但法律卻只能通過尋求咨議院的建議(以及後期的咨議院同意)而制定。 註:Witenagemot 又譯作賢人會議 Palace Of Westminster又譯作威斯敏斯特寺
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國家(Body politic)在1066年被來自諾曼底的征服者威廉徹底改革。威廉將其祖國法國的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帶到英格蘭。隨後他便將土地賜予其重要的軍事支持者,這些人又將土地贈與他們的支持者,從而形成一套封建等級制度。那些直接從國王手中得到土地的人被稱為領主(Tenants-in-chief),而他們的領地被稱為采邑(Manors)。威廉一世是一位專制君主,但理所當然的是,他在制定法律之前也要向由領主和神職人員組成的議會尋求咨詢。在1215年制定的大憲章中,確立了國王不能隨意課征任何稅賦。但實際上遵守大憲章的英國國王並不多。
[編輯] 組成和權力
三個部分組成了國會:國王,上議院和下議院。這三個部分相互分立。上議院議員被法律禁止從下議院議員中選出。雖然並沒有法律上的障礙,但君主按照慣例,並不投票。
根據王室特權和政府協議,所有的議案要變成法律形式上依然需要國王的核准。王室特權還包括解散議會,訂立條約,宣戰,授勛。事實上,國王對這些權力的行使通常是依據首相和其他內閣大臣的建議。國王還需要委任一個下議院的議員來組建內閣,內閣的成員同樣來自於下議院,這個人必須得到下議院多數的支持。這通常是一個簡單的決定。雖然偶爾國王必須做出一個決斷。如1963年,當被認為是一個負責任的首相哈羅德·麥克米蘭(Harold MacMillan)患上了晚期癌症時,對道格拉斯·霍姆(Douglas-Home)的任命。
任期
不同於美國等采總統制的國家,立法機關沒有特定的任期,首相會在五年之內的時間向女王提請解散國會,所以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的任期是不會超過五年的
立法職能
英國上議院並非「毫無」實權。上院原由終生議員(非世襲)與世襲議員組成,後來世襲議員數量被減少到一百人以下,席位由所有世襲貴族互選。上院對預算案否決,若下院重新可決,則上院之決議立即無效。上院對其他法案之否決,若繼續經下院連續兩會期可決(約一年),上院決議無效。所以上院有阻延法案的功能和權力。上院議員也有可能因同僚決議失去席位,前次案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上院撤銷仍任職歐洲敵國王室的本國貴族職權。
法理上,一切法案仍須經國王(女王)批准。而且兩院的權力仍來自國王所代表的主權,稱為「王在國會」。前次女王否決國會法案在1708年,被否決的是蘇格蘭民兵法。
司法職能
上院也仍有彈劾審判權及叛國罪審判權。下院通過之內閣官員彈劾應送上院裁判。前次案例發生於1806年。2006年曾有下議院彈劾首相貝理雅動議,沒有通過。
法理上,國王代表最高司法權,國會兩院組成「王座法庭」。但下院後來不參加審判事務,所以上院是實際上的最高法院。但上院人數眾多,實務上承審人員僅是晉封上院「法律貴族」終身職的少數法官。這些人等於是具有國會議員資格的大法官,但自十九世紀起,他們不參與上院議案投票。也極少對政治議題發言。
評價
結論:英國依照「主權不可分割」觀念,以國王為主權象徵而將三權分授國會的內閣與兩院。但集中權力之餘,仍保有某種彈性。這種彈性仰賴英國人的深刻的政治經驗與精明的局勢判斷來運作。是以某些憲政機構的權力雖然久未使用,不能視為不存在。但卻沒有人以愚昧和魯莽去隨意改造和推翻。
Ⅷ 美國大法官權力大嗎
美國大法官權力。
很大川普正式提名第七巡迴上訴法院法官艾米‧科尼‧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如果不出意外,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可能於10月12日對巴雷特展開大法官人選確認聽證。
既然說道大法官,u press也為大家補補課,看看美國大法官的知識,或許有些您還不知道。
1. 值得一提的幾個數字
美國最高法院創建於1789年。即將接受川普總統提名的下一位最高法院大法官如果獲得通過,將是該院第115任大法官。
而首席大法官截至目前只有17位。
大法官平均任期為16年。
其中,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法官是最高法院在任時間最長的一位。從1939年~1975年,共做了36年7個月;大法官約翰·魯特里奇(John Rutledge)的任期最短,從1790年~1791年,僅做了一年。魯特里奇還擔任過首席大法官,僅5個月的時間,也是創下紀錄。
2. 大法官人數
大法官由美國總統提名,在參議院同意後得以任命。大法官屬於終身制,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
憲法沒有規定大法官人數,而是由國會決定。最初高等法院有6位成員,然後是5位,7位,9位,然後又降回8位,一段時間內最多有10人,再回到8人,最後在1869年再增至9人。
3. 最高法院所在地
最高法院也是美國政府允許普通百姓免費參觀的機構之一。
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最高法院所在地起初設在美國早期的首都紐約和費城。
在首席大法官威廉·霍華德·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的努力下,最高法院於1935年遷到目前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辦公大樓,就是目前國會大廈對面那座科林斯式(Corinthian)建築。
Ⅸ Fredrick Douglass
Frederick Douglass was one of the foremost leaders of the abolitionist movement, which fought to end slaver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decades prior to the Civil War.
A brilliant speaker, Douglass was asked by the American Anti-Slavery Society to engage in a tour of lectures, and so became recognized as one of America's first great black speakers. He won world fame when his autobiography was publicized in 1845. Two years later he bagan publishing an antislavery paper called the North Star.
Douglass served as an adviser to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ring the Civil War and fought for the adoption of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that guaranteed voting rights and other civil liberties for blacks. Douglass provided a powerful voice for human rights ring this period of American history and is still revered today for his contributions against racial injustice.
共和黨人和北方民眾對黑人政治與公民權利的否定態度使黑人廢奴主義者弗里德瑞克·道格拉斯(Fredrick Douglass)十分失望,當他看到1860年總統選舉時紐約的選民選舉了林肯而否定了在州憲法中加進黑人選舉權的提案時,他悲嘆道:「我們(黑人)完全被林肯和韓默林(Hannibal Hamlin,林肯的副總統候選人)領導的總統選舉淹沒了。黑人普選權這個黑孩子被人們藏了起來,好像它是一個畸形的孩子在家裡來客人時被人藏起來一樣。」(11)
共和黨在內戰前的種族政策及對黑人普選權的態度比起民主黨的維護奴隸制的政策來說是有進步意義的。它基本上強調《獨立宣言》中聲稱「自由」、「平等」的原則,強調法律的平等保護。它的目的是將《獨立宣言》中對「天賦人權」的許諾延伸到白人以外的美國人。它的確代表了一種進步意義的政治力量。更為重要的是,共和黨人將承認黑人的人性與基本人權的主張寫進該黨的黨綱中實際上已將先前僅為廢奴主義運動的道德口號變成了一種政治行動的綱領,這為後來重建時期內戰憲法修正案的通過奠定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基礎。
當然,共和黨人對黑人地位與權利的思考也有十分明顯和嚴重的缺陷。首先他們強調黑人的「自然權利」應受到保護,但對「自然權利」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之間的界限與關系,共和黨人並不清楚。他們似乎相信只要黑人有了「自然權利」便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自由人了。他們迴避或拒絕思考在一個權利社會化和政治化的社會,一個無公民地位、無政治權利的人如何享受「天賦人權」。共和黨人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模稜兩可是由於他們政治觀上的自相矛盾引起的。正如埃瑞克·方納(Eric Foner)指出,共和黨人一方面強調公民權利和法律平等,一方面又強調自由勞動力思想,「自由與平等的價值觀及不同的效應使他們陷入困境」。(12)其次,共和黨雖反對奴隸制,但卻分享民主黨人的種族歧視與偏見,他們不相信黑人具備了參與白人政治的能力,又不願放手去提倡這種機會,始終把黑人看成美國政治的局外人。第三,共和黨的種族立場在政治上並不包含徹底調整種族關系的企圖,只是希望在原有的聯邦體制內作出一些調整,使美國社會各個社會階層的矛盾不致於過分緊張而發生沖突。
共和黨在1860年的種族立場也是共和黨內不同政治勢力妥協的結果。為了贏得在維護聯邦的生存與統一這一問題上的一致,各勢力只好在種族問題上妥協,因為在當時黑人的自由和廢除奴隸制比起賦予黑人公民地位和投票權來說更為緊迫,也更為實際。事實上,當共和黨人討論黑人的「自然權利」時,他們已自覺不自覺地開始面臨1865年的重建問題了。
二
內戰是迫使美國政府與社會面對黑人權利的直接原因,但內戰最初並非為黑人的解放而戰,它是南北雙方為控制奴隸制在美國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空間而進行的斗爭。道格拉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南方參戰是為了使奴隸制「不受憲法的控制,而北方則想將其控制在憲法的限制以內」。戰爭開始時,有的共和黨人就預言說「沒有任何人的地位會因這場戰爭而改變」。 (13)林肯與共和黨人在戰前保證不插手南方的奴隸制。直到1862年初,林肯與國會還要尋求一種漸進的、補償性的方式來使黑人擺脫奴隸制。
內戰形勢的發展,尤其是1862年春季聯邦軍隊的軍事攻勢之失敗,改變了林肯和共和黨人的戰爭觀。隨著聯邦軍隊對人員和裝備運輸的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林肯政府希望得到歐州大陸對聯邦的支持,林肯意識到解放黑奴非但不能避免,而且對於取得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1863年1月1日,林肯簽署了著名的《解放黑奴文告》(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宣布所有居住在那些仍在與聯邦軍隊作戰的南方州內的黑人為自由人。即刻間,300萬黑人、黑人婦女和兒童(佔全國黑人總人口的3/4)獲得了自由。
事實上,在林肯的《文告》頒發以前,已有大量南方黑奴逃離種植園,自願投向聯邦軍隊。一位現代歷史學家寫道:「黑人在林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解放者之前就已認識到林肯的作用了……是奴隸們的行動促使林肯變成了一個解放黑奴的總統。」(14)在林肯《文告》的鼓勵下,近20萬黑人男子參加了聯邦軍隊,另外30萬黑人和黑人婦女參加為聯邦軍隊運輸裝備和修築工事的後勤工作。黑人的參戰也開創了在聯邦軍隊中種族平等的先例。黑人士兵受到完全平等和公正的待遇,他們對共和黨人和聯邦的事業產生了一種信賴感。而黑人本身的勇敢、忠誠及獻身精神對許多共和黨人有很深刻的影響,這些人對黑人的政治素質有了一種新的認識。(15)
林肯的《文告》雖以戰爭狀態下總統命令的方式發表,卻具有極重要的憲政意義。《文告》在宣布黑人為自由人時,實際上已將奴隸制廢除,同時也廢除了國會、聯邦和南方各州方法中有關奴隸制的一切法律條款;從司法意義上,《文告》將原屬於州權一部分的奴隸制決定權移到了聯邦政府手中;從戰略意義上看,《文告》將廢除奴隸制與聯邦軍隊的勝利、聯邦的生存聯系起來了;內戰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一場僅為維護聯邦統一的戰爭轉化為一場必將在南方引起一場深刻社會變革的戰爭了。
為了對林肯的《文告》進行憲法上的確認,國會共和黨人於1863年底開始推動第13條憲法修正案的起草與辯論,希望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徹底地永遠地廢除奴隸制,避免再度分裂的可能。 13修正案的草案在參院輕易通過,在眾院飽受挫折,直到1865年1月,聯邦軍隊勝利在望,才得以通過。1865年12月,27州批判了這一修正案,其中南方6州是在被總統要求以批准修正案為條件重新進入聯邦的情況下批準的。1865年12月6日,第13修正案正式成為聯邦憲法的一部分。
第 13憲法修正案行文十分簡單,僅兩條內容,一條宣布在美國土地上廢除奴隸制,一條宣布國會有權實施第一條的內容。這一修正案的意義除了確認林肯的《文告》所產生的一切憲政上的意義外,更為聯邦政府和國會全權處理由廢除奴隸制後引起的一切關於黑人權利問題開辟了一條暢通無阻之路,為後來的第14、15修正案的通過與批准打下了立法基礎。
但第13修正案的通過也加速了共和黨內對黑人權利問題戰前共識的瓦解。當第13修正案在國會辯論時,有共和黨人提出黑人應被賦予公民權和選舉權,然而卻無法獲得強有力的支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865年對黑人普選權反對最激烈的是曾為廢奴主義運動發起人的威廉姆 ·蓋瑞遜(William Garrison)。蓋瑞遜認為廢除奴隸制的目標已通過13修正案達到,聯邦政府無須再給予黑人特殊的照顧與幫助,否則會造成對其他公民的自由的干擾,而且還會形成集權政府。他聲稱不願在南方對奴隸自由的剝奪和聯邦政府因輔助黑人而對其他人自由的剝奪之間進行選擇。海軍部長基梯恩·威爾士(Gideon Welles)也稱:「我不願奴役黑人,但讓他有投票權卻是另一碼事。除非他懂政治,否則不應有選舉權。」(16)
但對桑門臘,溫德爾·菲力浦斯(Wendell Phillips)、所羅門·蔡斯(Solmon P.Chase)這樣有激進主義傳統的共和黨人來說,內戰只給了奴隸自由,並沒有給他們保障自由的權利。他們認為黑人一定要有選舉權,爭取自由的斗爭一定要有爭取平等的斗爭作為後繼力量,前者才不會前功盡棄。賓夕法尼亞州共和黨議員威廉姆·凱利(William Kelley)指出只有當每個黑人擁有選舉權時,他才能學會保護自己。他強調美國政府決不是一個種族的政府,應保護所有美國人的權利。凱利呼籲共和黨人「為創造未來,我們不應逃避責任」,「我們的方法不是調和、妥協、讓步,我們的方法應是再造與重建」。(17)
共和黨中的另一部分人也支持黑人普選權,但不是出於凱利、桑門臘那種浪漫改革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沖動,而是出於對現實政治的考慮。他們希望通過黑人普選權,在南方發展共和黨勢力,阻止民主黨人重新執掌南方的州政府和重新以多數回到國會。約翰·富比士(John Forbes)就曾說:「我寧可相信愚昧和粗野的人(意指黑人)去投票,也不願那些所謂優良階級的人去投票。」另一共和黨參議員亨利·H·戴維斯(Henry H.Davis)也稱「無論黑人多蠢,他們也會站到聯邦一邊,南方的政權絕不能落在敵人手裡」。(18)
在一些共和黨人懷疑黑人的政治能力時,黑人已開始為自己的政治權利而努力。在內戰還未結束時,北方的一些自由黑人便開始討論黑人普選權問題,他們呼籲首先在聯邦各州(即北方和西部的州內)實施全民普選權,並以此來要求南方各州在重建時進入聯邦仿效。他們強調黑人選舉權對於聯邦自由的重要,黑人有了選舉權,等於聯邦政府有了 400萬朋友。「道格拉斯也指出黑人應有選舉權,因為美國政府是一個建立在全民普選權基礎上的政府」。(19)
盡管有要求黑人普選權的呼籲,共和黨人卻無法在1865年以前將這種呼籲轉化成立法成果。在1862年12月至1865年4月之間,黑人普選權曾多次在國會提出,但均遭失敗。1863 年12月俄亥俄州共和黨參議員詹姆士·阿希利(James Ashley)提出議案,建議南方各州新的立憲會議應允許所有21歲以上的男子參加。參院否決了阿希利提案,而代之以魏德—戴維斯議案(Wade—Davis Bill)進行表決。後者與阿希利議案的區別在於後者將立憲法會議投票許可權於白人男子,結果議案在國會通過了。然而林肯用「口袋否決」(Pocket Veto)的方式封殺了此議案,理由是他懷疑國會是否有權通過這樣的法案。1865年2 月,阿希利試圖再次提出黑人普選權議案,甚於作出讓步,同意只給黑人士兵選舉權,眾議院仍未通過些案。看到國會在黑人政治權利問題上無所作為時,菲力浦哀嘆道:「黑人普選權的要求成熟得極快,我們需要有作為的領導人來啟迪全民和新聞界對它的支持,但無論在眾院還是參院,我們都沒有一個這樣的頭兒」。 (20)
共和黨在國會的無所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總統與國會在重建的領導權上界限不清所致。內戰是軍事行動,主持戰事是總統的職責,所以在內戰快結束時,林肯便開始著手重建的工作。對於林肯來講,重建的目標是有限的,首要目的是使南北雙方在傳統聯邦主義的原則上,在廢除了奴隸制的基礎上重歸於好。因此,在重建方案上,林肯盡量採取不改動傳統政治原則的作法。他對黑人普選權的處理也是遵循這一作法。
早在1863年《文告》發布後,林肯便開始考慮黑人未來的政治地位問題。當聯邦軍隊的詹姆士·S·華茲華斯將軍在1864年寫信詢問他有關全民普選權問題時,林肯回答說如果聯邦取得勝利,普選權將是不可避免的。林肯意識到黑人的自由與參戰將使他們成為美國公民,他寫道:
「作為這些人民的國家保護人,我會像盡宗教職責一樣去執行我決定作的事。他們曾如此英勇地在戰場上展現了他們的人格,拯救了合眾國的生命,他們用鮮血表現出他們有權參加選舉……反叛州的重建必須基於兩個種族間在公民權利和政治上的平等,但同時也必須施行全面大赦」。(21)
盡管比起戰前來,林肯在黑人權利問題上已從單純地承認「自然權利」過渡到提倡「民權與政治上的平等」,但在實際政治行動上,林肯仍不希望由聯邦政府來宣布黑人普選權的實施,他希望此事由各州政府主動去作,而聯邦政府最多起一種間接的提示和推動作用。
1864年4月,林肯明確地表示南方各州應首先賦予那些為內戰服務和有文化的黑人選舉權。在他遇刺身亡前的最後一次公開演講中,他提到如果重建的路易斯安娜州能給予黑人選興權,他將更為滿意,但他不願將這一條件強加於南部。盡管如此,國會中的共和黨人相信林肯會根據形勢的發展作出有利於黑人的決定的。但這種期望隨著林肯的遇刺而破滅了。(22)
...
四
國會通過第十四修正案被認為是共和黨人的一大勝利。但同時又引發其他的困難。首先,由於此修正案沒有明確宣布黑人有選舉權,對於是否公民權便包含了政治權也未作說明,公民在此修正案下得到的只是一種不完全的聯邦保護。這對各州,尤其是南部的州批准這一修正案造成困難,因為有權投票批准修正案的人多為白人。如果此案得不到批准,內戰的成果還是可能喪失掉。其次,面部各州並不會自願批准這一修正案,它們認為州的權力被聯邦政府攫取太多,而它們的不批准很可能得到約翰遜總統的支持,兩種反對國會的力量結合起來可能中斷重建的工作。在這種情形下,國會共和黨在1867年連續通過了三個重建法案,對總統和南方各州施加壓力,促使第十四修正案的批准。
在1867年3月2日頒布的重建法案中,國會要求南方各州在回到聯邦以前必須:1)賦予本州所有21歲以上男性公民選舉權,2)起草和通過一個聯邦憲法原則相吻合的州憲法,3)批准第十四修正案。這些強制性的要求使南方各州的立法機關得以重新結合,在全民普選權的基礎上,阿肯色、阿拉巴馬、喬治亞、路易斯安娜及佛羅里達州都批准了十四修正案,得以重新回到國會。國會在接受這些州時宣布它們除對犯有叛國罪的人外不得以其他理由剝奪公民選舉權。至此,國會已經間接地宣布了黑人具有選舉權。(30)
重建法案只針對南方各州,對於北方卻沒有效力,在共和黨人為南方黑人普選權大聲疾呼時,許多北方州的法律中仍然禁止黑人參加選舉。1868年的共和黨競選綱領雖然表明國會應賦予所有忠於聯邦的公民選舉權,同時又宣稱北方各州的選舉權問題仍由州自主決定。共和黨人實際上在選舉權問題建立了一種「雙重標准」,一方面承認國會有權決定和保護公民的選舉權,另一方面又承認州政府有最終決定公民選舉資格的權力。對南方各州,共和黨人採用前一種標准;對於北方,則採取後一種標准。這種「雙重標准」不僅在憲法理論與實施上造成困難,而且對於共和黨人爭取黑人,尤其是北方自由黑人的支持極為不利。長期以來,北方各州對黑人普選權的冷漠與反對顯然阻止了共和黨在1867年以前提出黑人普選權憲法化的念頭。在1865至1867年間,北方許多州的共和黨人都試圖提出修正州憲法中有種族歧視的選舉權條款,均遭失敗。科羅拉多、康涅狄格、威斯康星等州也連續在州選舉中否認黑人選舉權的提案。州一級的共和黨人常常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不願在黑人選舉權問題上作太過於激進的表示,從而將黑人政治權利保護的口號交給國會的共和黨人來提倡。但國會的共和黨人又擔心「這種作法太危險,應推遲到比較合適的時候」。(31)
1867年的選舉在某種意義上促使了許多共和對黑人普選權的重視。在這一年中,共和黨失去了康湟狄格、緬因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州長位置,失去了對新澤西和俄亥俄州立法機構的控制。在紐約州,共和黨人變成了眾議院的少數黨;在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人奪得了州首席法官的位置。這一切都表明共和黨從內戰中積累起來的在北方的政治優勢正在消失,民主黨人正步步逼進,返回聯邦與各州的政治舞台。尤其使共和黨人震驚的是,在1868年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內戰中最受歡迎的格蘭特(Luysses S.Grant)在570萬選民中,僅比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多得30萬張選票,沒有獲得預期的壓倒性勝利。(32)
面臨民主黨人的咄咄逼人之勢及北方選民政治傾向上的變化,菲力浦斯曾疾呼只有採取「大劑量的激進主義政策」,才能保證共和黨人在聯邦和州政治中的領導地位。對於相當一部分激進共和黨人來說,共和黨與民主黨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價值觀,爭取黑人的自由與平等是共和黨的理想,爭取黑人普選權是共和黨理想中最高層次的目標。桑門臘曾說:「黑人沒有選舉權,就等於沒有自由……你們若要他的權利得到尊重,你們自己首先要在法律中尊重他,你們若要維護他的自由,就必須給他平等的公民權利。光有自由是不夠的,一個公民既需要自由又需要平等……這兩者對於構成一個完整的美國公民的資格是缺一不可的。」道格拉斯則稱黑人普選權 「對於那個曾被長期奴役的人民來說是生死之權」。(33)
對於其他的共和黨人,共和黨與民主黨之爭並不完全是理想觀念之爭,而是為了控制聯邦和各州政治領導權之爭,後者的緊迫與重要性遠遠超過前者。他們認為黑人普選權是一種政治手段,是用來維護共和黨政治成果的工具。歷史學家吉雷特(William Gillette)曾評論說這批共和黨人把「權利斗爭」變成了「權力斗爭」。(34)顯然,黑人獲得選舉權,不僅便於共和黨發展黨派勢力,也對北部資本主義向南部滲透提供政治上的方便。大資本家傑·庫克(Jay Cook)堅持共和黨人不能放棄黑人的權利,因為「黑人的權利與金融家的需要是非常巧妙地聯系在一起的」。(35)
早在討論第十四修正案時,就有共和黨議員提出由國會另外通過一條修正案來解決普選權問題。桑門臘本人也親自草擬過這個方面的議案,但都未能贏得國會其他共和黨人的支持。直到1869年2月當第四十屆國會開幕進,第十四憲法修正案才正式提到國會兩院執行辯論。此時,相當一部分原先不贊成黑人普選權的共和黨議員,如內布拉斯加州的參議員威廉姆·史蒂沃特(William Stewart)和印第安娜州的奧立佛·P·莫登(Olive P.Morton)等,也因感到共和黨命運的危機轉為支持黑人普選權的主張。(36)
Ⅹ 請介紹一下英國有多少位內閣大臣以及的名稱
的確,每任首相都會對內閣進行大的調整,比如今年,布朗就取消了副首相的職位,並且拆分了教育和技術部和貿工部。以下是目前的內閣名單:
首相-Gordon Brown
內政大臣-Jacqui Smith
外交及英聯邦事務大臣-David Miliband
國防大臣兼蘇格蘭事務大臣-Des Browne
財政大臣- Alistair Darling
司法大臣及首席大法官-Jack Straw
衛生大臣-Alan Johnson
環境、食品及鄉村事務大臣-Hilary Benn
國際發展大臣-Douglas Alexander
商業、企業及規管改革大臣兼貿易委員會主席-John Hutton
婦女事務大臣-Harriet Harman(她同時是下議院的領袖)
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兼威爾士事務大臣-Peter Hain
交通大臣-Ruth Kelly
社區及本地行政事務大臣-Hazel Blears
財政部政務次官兼工黨黨鞭長-Geoff Hoon
兒童、學校及家庭事務大臣-Ed Balls
內閣辦公廳兼蘭卡斯特公爵領地大臣-Ed Miliband
文化、傳媒及體育大臣-James Purnell
北愛爾蘭事務大臣-Shaun Woodward
樞密院議長(上議院領袖)-Ashton男爵(Baroness Ashton of Upholiand)
首席財政秘書-Andy Burnham
創新、大學及技能大臣-John Den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