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何為銘法官

何為銘法官

發布時間: 2022-12-16 14:05:30

①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法官

一、首先要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人
作為一名法官,要守得住那一份清貧與寂寞,要日三省乎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心胸寬廣、一身正氣,要能吃虧、肯吃虧,要重名節、輕利慾,要心隨朗月高、志與秋霜潔。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抵抗住各種誘惑,堅持心中的公平與正義,擔當得起社會賦予法官的重要職責。

一名合格的法官,還必須是一個具有團隊意識的人。通過老師的講解、參與班級體活動、觀看模擬法庭以及參與拓展訓練,我深刻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一個案件的處理,單憑自己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要有團隊協作意識,積極與其他法官和同事相互配合開展工作,這樣才能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有利於本單位工作的開展。

二、認真踐行政法核心價值觀

人的價值觀指導著人的具體行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就必須踐行「忠誠、為民、公正、廉潔」這一科學的政法核心價值觀。

忠誠,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這是政法幹警的政治本色。只有常念忠誠,把忠誠銘記於心,才能感受到黨和國家所賦予的重大使命,才能感受到人民的信任與期盼,才能牢記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才能努力地為人民服務,才能做到寧死不背理、寧貧不喪志。要做到忠誠,,就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就要積極關注民生,了解人民的需求;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的精神,懂得如何適用。做為一名合格的法官,就要在思想上牢固樹立忠誠的意識,以指導自己的行為。

為民,就是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這是政法幹警的宗旨理念。群眾利益無小事,

作為人民的法官,時時刻刻都要為民著想。為民,關鍵在做。當群眾對某個法律問題不理解時,我們能夠耐心講解,這是為民;當群眾路途遙遠,不方便到法庭參與訴訟時,我們主動到田間地頭開庭,方便群眾,這是為民;當人們情緒激動、心情低落時,我們主動遞去一杯溫暖的茶水以安撫其情緒,這是為民;當雙方當事人爭執不下時,我們能夠不厭其煩地予以調解,這是為民……要做到司法為民,就要學會換位思考,就要把每一位當事人當做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來對待。
公正,就是要公正執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政法幹警的神聖職責。一名合格的法官要將公正司法作為最基本的職責進行遵守。要堅持秉公斷案、不徇私情;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各方當事人;要嚴把證據關,不偏聽偏信;要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要在案件的裁判結果上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只有公正執法,法官才能托得起手中的天平,稱得上是合格的法官。

廉潔,就是要清正廉明、無私奉獻,這是政法幹警的基本操守。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廉潔才有威望。一名法官只有贏得群眾的信任,在群眾中擁有較高的威望,其對案件的處理結果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清正廉潔是對一個法官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又何談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

三、不斷提高理論素養,提升工作能力

當前,社會經濟在快速地發展,新的法律問題不斷涌現,新的法律規則陸續實施,這都要求我們法官要天天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有能力解決好新時代的新問題。一方面,要努力學習法律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還要不斷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比如醫學、會計等學科的知識,使自己在面對一些較為專業、較為復雜的問題時能夠從容應對。再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知行合一,用理論指導司法實踐,是司法活動更加合理,同時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力量,升華對知識的理解,加強對學習的興趣。法官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應好學、善學,活到老、學到老,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學習,充分把握好每一次培訓的機會來認真學習。

四、向優秀的人物學習,發揚敬業奉獻的精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的法官隊伍中也不斷地涌現出優秀人物,如宋魚水、詹紅荔、陳燕萍等。我們應認真學習他們的優秀事跡,探尋一名優秀是怎樣要求自己的,是如何工作的,進而以優秀法官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時刻向成為他們那樣的法官而努力。法官的工作通常繁重且復雜,所以在工作中必須有耐心,有敬業精神,要愛崗敬業、樂於奉獻。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修身、養性、學習、實踐,要成為合格的法官,就要不斷地追求與努力。

② 員額法官是什麼意思

法官員額制,目的就在於使得這些法官的工作僅限於審理案件,而其他的工作交由行政部門以及法官助理人員去進行。
關於法官員額制,你又了解多少呢?

最高法首批367名員額法官出爐

是中國司法史上的一件大事

最高法首批員額法官宣誓

最高法首批員額法官宣誓

這場隆重的宣誓活動

意味著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入額工作順利完成

那什麼是法官員額制?

怎麼樣的人可以做員額法官?

法官員額制至今有什麼成效?

未入額的法官怎麼辦?

......

面對這些問題

不少讀者可能會有疑問

今天,小編為你一一揭秘。

什麼是法官員額制?

中共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之後,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基礎性改革試點正式拉開帷幕。其中,建立和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被認為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大「重頭戲」。

所謂人員分類管理改革,就是將法院工作人員分為法官、審判輔助人員和司法行政人員,各類別人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得其所,其中核心的內容是法官員額制改革。

因為法官員額制改革是對法院工作人員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涉及每一位幹警的切身利益,是一場動自己「乳酪」的硬仗,因此,被視為本輪司法體制改革中「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

各高級法院在堅持「以案定額」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不同審級、不同地區法院案件類型和數量、人員配置以及轄區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人口數量、轄區面積等因素,實行法官員額省內統一調配。

截至今年6月,全國法院共遴選產生12萬余名員額法官,實現了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辦案一線。

目前,全國219家試點法院正按照試點方案要求積極開展試點。

最高法選出的首批員額法官是什麼來頭?

最高法首批員額法官宣誓

這是一支正規化隊伍:除審判委員會委員、巡迴法庭主審法官外,刑事崗位151人,民事崗位99人,行政賠償崗位19人。

這是一支專業化隊伍:博士研究生119人,碩士研究生205人,大學學歷43人。其中博士學歷佔32.43%,碩士學歷佔55.86%。

這是一支職業化隊伍:平均年齡47歲,平均法律工作經歷22年,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審判員成為員額法官的主流。

未入額的法官,怎麼辦?

在改革之前,全國法官人數21萬多人,這次入額12萬,那沒有入額的法官如何安置?

目前,實踐中大體有四種渠道進行安置分流:

一是轉任為法官助理,繼續在審判業務部門協助員額法官辦案;

二是轉任司法行政人員,到綜合部門工作;

三是一些年紀較大的法官從事案件評查、訴前調解等工作;四是交流到其他黨政部門。

改革過程

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改革後地方法院直接由獨任法官、合議庭裁判的案件占案件總數的98%以上,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數量普遍較改革前大幅下降。

2016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中央編辦聯合印發《省以下人民法院內設機構改革試點方案》,就科學設置審判業務機構,有效整合非審判業務機構,嚴格控制機構規模提出明確要求。

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關於加強各級人民法院院庭長辦理案件工作的意見(試行)》,就院庭長的辦案數量、建立保障院庭長辦案的工作機制以及建立院庭長辦案情況通報制度等進行了明確。

《意見》下發後,各地法院普遍制定了落實院庭長辦案制度的具體方案,實現院庭長辦案常態化。例如北京法院院庭長去年辦案13.8萬件,同比上升52%。廣東法院入額院庭長2016年共辦結各類案件48.92萬件。

動圖

改革成效

經過四年的改革探索,改革成效逐步顯現:

司法人力資源回歸辦案本位,優秀專業人才向辦案一線流動趨勢明顯,85%的司法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

辦案質效穩步提升,各地法院人均結案數量普遍提升20%以上;

在全國法院立案數年均增長20%左右、法院總編制未增加的情況下,結案率不降反升;

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提高,一些試點法院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下降30%左右。

③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3篇

黨和人民把崇高的審判權賦予了法官,這是對法官的高度信任,所以法官也要用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奉獻精神來擔負起這個使命。我為大家整理了法院法官 愛崗敬業 比賽 演講稿 3篇,歡迎大家閱讀。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篇1
上大學的時候,當我翻開美國著名學者德沃金的名著《法律帝國》這本書,讀到這位大師對法官形象描述的點睛之筆,“在法律鑄造的帝國里,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而法官則是帝國的王侯。”,我為此精闢之辭贊嘆不已,同時也對崇高而威嚴的法官職業油然產生了幾多神聖,幾多嚮往。

當我成為一名法學的卑微朝聖者,我決心終生用自己的辛勤跋涉,去感受法的脈動與心率,去探尋法的精神與真諦。當我們身著黑色的袍服在審判席上耐心聽訟的時候,我懂得了黑色的服飾是法官內在精神的表現,這正如一位哲人說的:“蜜蜂只在黑暗中工作,思想只在緘默中孕育,美德也只在幽居中產生”。

作為一名法官,我們清醒地知道,司法的主角是法官,司法公正的關鍵是法官,而法官客觀公正的品格則是影響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人民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的要求,體現了對法官中立、客觀、公正品格的追求,中立的裁判地位決定了法官不能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人民法院公正與效率的目標要求法官必須嚴格自律,做一個深居簡出的“孤獨寂寞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曾經說過一句話:法官是一個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人所從事的職業。

在全國人大X次會議上,人大代表呼籲:法官不是大眾化的職業,而應當是社會的精英。說到這里,我的眼前彷彿走來了一批批優秀的法官代表,你看你看,我們法官走來了,他退休不退志,立下走百村,訪百民,作百場法律 報告 的目標,以一個老法官的法律實踐實現對法律的最好注釋。你看,全國優秀法官,市北郊法庭庭長走來了,他以辦鐵案聲名遠揚,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被被告用稀硫酸潑在了身上,燒傷面積達32%,右眼球被摘除,就在出院的第三天,就要求領導安排工作,所辦近千件案子,從未出錯一次,他出色的業績贏得了各界的高度評價。還有,迎難而上下苦功,勤奮好學斷鐵案的開封縣法院的齊愛香走來了,談泊名利,奉獻審判事業的新安縣法院審判員王聖木走來了,等等等等,這一批批法官群體,用他們的辛勤努力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用他們的司法實踐向人們昭示了什麼是由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什麼是社會的精英。我們的審判權來源於國家和人民,作為社會各種矛盾紛爭的終局裁判者,在以法官的形象出現時,我們已遠遠超越了小我之上,法官只能成為正義的化身,公正的天使,社會的良心。忠於職守,秉公執法,弘揚正氣,是法官神聖的職責。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為民解難,是法官義不容辭的義務。法官的胸間應當充滿正氣,法官的眼睛應當蔑視特權,法官的肩膀應當扶持弱小,法官的兩袖應當一片清風。

法官的上帝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聖的法律。法官的良心只服從一條,那就是公正與正義。做法官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利,全心全意服務於人民。作為一名法官,我深知世事繁雜,滄海桑田,但我將以法律作為終生信仰,視法律為神聖母親,奉於靈魂深處時時敬仰,以正確領會、解釋、執行法律為最高目標。探求公正與正義這一法律精髓。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能風雨兼程。這就是一個法官的追求。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篇2
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值得我們銘記,“除了法律,他們別無所崇;除了良知,他們別無指引;除了正義,他們別無追求!”從鐵面無私的包拯,到斷案如神的狄仁傑;從明察秋毫的宋慈,到“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鄭板橋,幾百年來,他們總被人們津津樂道。歷史車輛滾滾向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伴隨著這個時代到來的一代法官脫穎而出,他們有不計病痛、默默奉獻的金桂蘭,有公而忘私、定紛止爭的黃學軍;有盡職盡責、耐心細致的鍾蔚莉,有執法如山、融情似水的李昆侖,一位位優秀的法官,以他們對法治事業執著的追求,以他們良好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座豐碑,為人們所傳頌。

然而,當我們被這些優秀法官所深深震撼同時,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個別意志薄弱的法官在慾望中迷失了方向,在公與私、權與利的面前心理失去了平衡,背棄了法官的職業准則,一夜之間從審判席上執行法律的法官淪為了階下之囚。痛定思痛,反腐倡廉的鍾聲再一次在我們每個人的耳畔響起。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訓誡,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腐敗對公平正義的危害。

心存不廉,就會導致行為不公,而不公的裁判是人民法官的天敵。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的確社會民眾違法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個社會還有法律和司法可以彌補這些違法行為帶來的危害。但是,如果司法裁判本身腐敗,則很容易使人們對司法本身失去信心,長此以往,則沒有人再願意通過法律來實現自己的權益,而整個司法體系也將失去民心,變得軟弱不堪。可見,幹警素質的重點是清廉,司法的核心是公正。沒有公正,司法就失去了賴以生存之基、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法官通過正確履行職責,來確保司法公正。法官不僅要有較高的 文化 素質、社會經歷、專業知識、業務技能。更為重要的是他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有一顆追求正義的丹心;有一雙洞悉是非曲直、不揉一絲沙粒的慧眼;有超然特立、冷靜篤定的性格;有悲天憫人、體恤眾生的情懷;有冰清玉潔、慎獨自愛的品性;有耐得住寂寞,洗盡鉛華的定力。

冰清玉潔、慎獨自愛、耐住寂寞、洗盡鉛華。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 清白是法官必須堅守的職業和道德底線。清白做人,就是要不為名利所縛,不為私慾所動,抵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抵得住誘惑,就是要在各種誘惑的考驗面前,做到“燈紅酒綠不入眼,不義之財不伸手”。請記住,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將失去明天的幸福。

守得住清貧,就是要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天下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這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耐得住寂寞,就是要遠離燈紅酒綠、觥籌交錯,在無數次明智的選擇中始終堅守著一份孤獨。莫怨清廉淡滋味,應愁貪婪鐵窗淚。

法官愛崗敬業演講稿3篇法官愛崗敬業演講稿3篇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使自己處於最中央,使法律的天平不致發生傾斜;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承擔守護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重任;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實現剛正不阿,如墨線過木曲也正;清正廉潔,似明礬入水濁亦清。一名清白無暇的法官,“其身正,不令而行”。

朋友們,讓我們抵住誘惑、守住清貧、耐住寂寞,用浩然正氣,昂揚銳氣去盪滌那些烏煙瘴氣,做一名無私無畏、一身正氣的執法者,做一名清廉似水的“現代包拯”;讓我們為正義和道義而戰,對法律和人民負責,讓天平永不傾斜,讓國徽永遠閃光!
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篇3
一提到法官,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法庭,在庄嚴的國徽下,坐在高高的法椅上,身披法袍、手執法槌,代表國家裁判著社會的是是非非,那就是法官!他往往令人產生無限的崇敬感,僅這種美好的感覺,世界上還有什麼可比?這是何等的榮耀!

在中國,人們把高考的那個月稱之為“黑色七月”,因為每年的七月都決定著學子們一生的命運。歷經十年寒窗苦,而又在七月勝出的佼佼者,當他們填報志願時,又總是對法律專業情有獨鍾、趨之若騖,該有多少莘莘學子夢想成為一名法官啊!今年的統一司法考試,全國有X萬之眾竟相參加,為之拼搏,使人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對法官職業是多麼地嚮往。而我們就是一名令人羨慕的法官,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應該感謝命運對我們的垂青和厚愛,應該感到作為一名法官的無尚光榮!

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法官都是備受尊崇的,他們都以自己是一名法官引以為榮,美國一位著名的大法官說道:“當我回頭看看世界上的各種職業時,只有法官的職業讓我心動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淵博,有上帝的仁愛,有父親的慈祥。我選擇了法官職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這段話應該算得上法官職業光榮感最淋漓盡致、最發自肺腑的一段表述吧。

作為一名共和國的法官,一名新世紀的法官,在光榮之餘,我們更應該想到些什麼呢?做到些什麼呢?就這個問題,每位法官都應該深思。

我認為一個法官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感受法官肩上的重任和神聖的使命,樹立現代司法理念,開拓奮進,做精英化法官,努力實現公正和效率,以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法官對於一個國家,其作用是巨大的,近代法律大家沈家本說道:“中國政治,欲有所進步,須先從司法一門入手。司法者,全國治體命脈所系……一代之法,不徒在立法之善,而在用法之得其平”。孟子亦雲:“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這些話都說明,法律的實現是萬萬離不開司法者的,司法者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司法公正和效率能否實現?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取決於我們法官,法官的責任重大、使命神聖而艱巨啊!

國家建立司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在於通過法庭這一窗口,給予每一個公民公正的關懷,對每一個人的權益給予同等的關注。而法官的使命就是要實現這一國家制度目的,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給公民以關懷。

那麼,新時期共和國法官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法官應該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認為:

第一,法官要精研法律。如果 法律知識 貧乏,對法律沒有一個全局的、精確的了解,法官在審理具體個案時,就可能不知道適用哪條法律,或適用法條錯誤,那樣何談公正?

第二,法官要有現代司法理念。法律是抽象的、相對固定和滯後的,而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司法不是簡單的按圖索驥,案件中“活”的事實與法律中“死”的法條並非一一對應,對號入座就行了,司法實踐中常常出現“無法可依”,此時影響法官作出不同判斷的根本因素是法官的司法觀念。現代司法觀念的核心是公平、平等、民主、效率、開放、程序正義、司法獨立等等,司法觀念是法官的靈魂,它體現著法官對法的本質、法的精神的深刻理解,現代司法觀念可使法官平衡公正與效率的沖突、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等等,對法律作出一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理解,並彌補法律缺陷和漏洞。

第三,法官要有廣博的文化科技素養:法學雖然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但案件的復雜性、廣泛性又決定了法學與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哲學以及外語、科技等學科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美國聯邦法院法院高等法官布蘭代斯說道:“一個法律工作者如果不曾研究經濟學和社會學,那麼他就極容易成為一個社會公敵”,可見經濟學和社會學對一個法官是多麼重要啊!再比如我院實現了微機聯網和辦公自動化,這種形勢下,法官不懂科技行嗎?

第四,法官不但要實現公正,還要讓人看的見公正,感受到公正,尤其是要讓當事人感受到程序公正。訴訟可能只實現了有限的實體公正,但所有的訴訟都應該實現完全的程序公正。絕大多數當事人一生中來法院可能只一次,法官有責任確保當事人無論勝敗,都至少會認同和尊重我們的司法程序,使他們覺得受到了程序公正的待遇和合理文明的禮遇。這就要求法官時刻保持中立、慎言、穩重、理智。喋喋不休地介入當事人的爭論,往往打破當事人的平衡,這等於法官自卸法官責任,改演律師角色,這怎麼能讓一方當事人感覺公正?如果說律師是“我說故我在”,那麼法官則是“我思故我在”。法官的主要職責是傾聽和思考,然後在此基礎上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與復雜的具體案件對應起來,演繹出最令人信服的判決,寫就出折射法精神的妙文。

第五,法官應該是一個法理情交融的人。法律的基礎是理性,法官斷案也應憑借理性,法律制度的自治要求法官在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放棄一切感情色彩,使自己的腦袋成為一塊無色無彩的玻璃板,但古今中外那些家喻戶曉的傑出法官無一不是法理情並重者。事實上,具有玻璃板資質的頭腦恐怕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不會出類拔萃。理想的法官應該是心性、智性與靈性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發展的人物。一個只會援引法律規則的人可以充當一副性能良好的法律機器,但卻不能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優秀法官。只有實現審判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三統一”,才是司法之至高境界。

第六,法官應該是勤勉敬業和高效率的。訴訟的拖延使當事人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狀態,是對人的一種折磨,使當事人在訴訟的戰車上進退兩難,退則代價已付,心有不甘,進則遙遙無期,代價尚不知再付幾多。“待到草兒青青,馬兒已餓死”,不正是對司法拖延所帶來的惡果的形象比喻和無情批判嗎?法官不是歷史學家,決不能讓糾紛無限期的拖延下去,我們應該深刻理解“遲來的正義等於非正義”這句話的深刻意義,應該只爭朝夕,勤勉敬業,盡快地讓當事人在糾紛中解脫出來,開始他們新的正常生活。

第七,法官應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法官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法官失去了道德良知,正義將盪然無存,法律哪還有權威和公信力?法官的權威不僅來自法律的授權,也來自法官自身道德人格力量的支撐,法官只有執著地忠誠法律,執法如山、冰霜節操,淡泊人生,不為權、錢、情等利念所動,追求自身人格魅力的完美,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和仰慕,才能真正成為司法權威的化身和社會正義的最後屏障。如果說世界上有完人的話,那麼法官首先應該是完人,所以世界各國都對法官的道德人格規定了極為苛刻的要求,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便可以看到滿紙全是“應當”和“不得”句型,對法官的道德水準提出了近乎“聖人”、“完人”的標准要求,要達到這一標准,需要我們付出終生的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道德基本准則非常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為法官追求道德完美提供了努力方向和目標,必將推動法官“德化於自身、德化於本職、德化於社會”的進程。

“法興則國治,法衰則國弱”,黨中央指明了依法治國的道路,給中國帶來了繁榮昌盛和光明的未來,也給生逢盛世的法官帶來了光榮、夢想與使命。但是,做法官難,做好法官更難,一代法官的成長註定是艱辛的,正象中國法治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樣,會有種種障礙,但我們應該響亮地宣布:我們已做好了各種准備!

共和國法官的樂趣在於為人民排憂解難,我們渴望的不是錢財,也不是虛榮,而是公正與公平;我們遠離燈紅酒綠,沉浸於思想的恬靜 清明 之中,追求的是人格的完美;我們的極樂之地不是權力,而是中國的法治化道路,實現法治是我們的夢想,我們堅信法官是法治化道路的扛鼎之人,司法公正高效和法治化道路將在我們腳下越走越寬。各位法官們,讓我們共勉和為之奮斗吧

看完“法院法官愛崗敬業比賽演講稿3篇”的人還看:

1. 法院愛崗敬業演講稿3篇

2. 愛崗敬業演講稿法院3篇(2)

3. 法官先進事跡演講稿3篇

4. 愛崗敬業演講稿服務3篇

5. 法官職業道德演講稿3篇

④ 什麼是法官員額制,沒有進入員額的法官有何待遇

一、法官員額制:

所謂「法官員額制」是指法院、檢察院在編制內根據辦案數量、轄區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確定的法院的法官、檢察官的人員限額。員額一旦確定,在一定時期內不能改變,沒有缺額就不能遞補。

由於該項制度涉及面較廣,在社會各界引發不少爭議,其中一個相對突出的爭議點就是 「員額制」下法官人員減少,可能導致「案多人少」的狀況。針對這一問題,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院、檢察院辦案的數量大幅度的增長,但是真正存在著案多人少的法院和檢察院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

我們國家大部分法院和檢察院中約有40%的法官、檢察官在非業務部門工作,而真正在一線辦案的人並不多,因而造成「法官人員數量減少後無法適應」的假象。如果通過員額制改革,把有效的、積極的辦案力量吸引到一線去,辦案效率相應就會提高,案多人少的相對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謝鵬程說:「這就意味著員額制將使司法的生產力得到解放。」

二、沒有進入員額的法官有何待遇:

1、法官員額制改革實施以來,法官隊伍存在諸多困惑,一部分法官將無法入額是必須面對的現狀。

海南省原有法官1540人,改革後,法官人數減至1100多人。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全院有法官資格的人員62人,現選任主審法官29名,未入額法官33名,佔53.23%。貴州省貴定縣人民法院原有法官53人,第一批入額18人,未入額法官35人,占原有法官人數的66.03%。

2、員額有餘地,轉崗有安排:

①關於法官員額制改革,要嚴格執行中央確定的法官員額比例和相關政策,不僅不能突破,在第一輪遴選時還要留有餘地,為優秀人才留下入額空間。

⑤ 洞穴奇案的十四位法官的判決分別代表哪些法學流派的觀點

別說內容了,你若能買到這本書,通知我一下。

法理學「永恆的洞穴」

解讀富勒的「洞穴探險者案」

本文要說的案例是美國著名法學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評論》中所虛構的洞穴探險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實上,即便在多次讀過這則案例後,筆者在敘述這一

案例的事實之時仍舊有一種心悸。這種心悸不僅來自於案件情節的起承轉合與跌宕起伏,更來自於案件當事人在身處絕境時的殘酷但或許是合理的選擇行為。在為讀者展現了這個法律、道德與人情相交錯的案例後,富勒更以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五種法律解釋理論撰寫了五篇判詞。閱讀這五篇判詞,我們如同穿行在法哲學歷史的長河中,最終到達了法律的幽微要渺之處。筆者希望讀者帶著下面的問題來閱讀本文,「如果你是負責審理此案的法官,你將做出何種判決?」
案件事實

案件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後,4299年春末夏初的紐卡斯國。那年5月上旬,該國洞穴探險者協會的維特莫爾等五位成員進入位於聯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險。但當他們深入洞內時發生了山崩,岩石擋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險者發現受困後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於探險者未按時回家,他們的家屬通知探險者協會,一個營救隊伍火速趕往出事地點。

由於洞穴地點地處偏遠,山崩仍在繼續,營救工作的困難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預計,而在營救過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奪去了十名營救人員的生命。與此同時,洞穴內五位探險者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他們隨身所帶的食物有限,洞內也沒有可以維持生命的動物或植物,探險者很可能會在出口打通前餓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營救人員獲知探險者隨身攜帶了一個可以收發信息的無線設備。洞外人員迅速通過通訊設施給受困的探險者取得了聯絡。

當探險者問到還要多久才能獲救時,工程師們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於是向營救人員中的醫生描述了各自的身體狀況,然後詢問醫生,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他們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當醫生給出否定的回答後,洞內的通訊設備沉寂了。八小時後,通訊恢復,探險者要求再次與醫生通話。維特莫爾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詢問,如果吃掉其中一個成員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縱然很不情願,醫生還是給予了肯定的答復。維特莫爾又問,通過抓鬮決定吃掉他們中的哪一個是否可行。這當然是個醫生無法回答的問題。當政府官員和牧師都不願意回答這一問題時,洞內就沒有再傳來任何消息。在探險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營救終獲成功。但當營救人員進入洞穴後,人們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維特莫爾已經被他的同伴殺掉吃了。

根據四位生還者的證詞,在他們吃完隨身攜帶的食物後,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來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維特莫爾首先提議通過抓鬮來決定吃掉誰,因為他身上剛好帶了一副骰子。四位生還者本來不同意如此殘酷的提議,但在探險者們獲得外界的信息後,他們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反復討論了保證抓鬮公平性的數學問題,最終選定了一種擲骰子的方法來決定他們的命運。擲骰子的結果把需要犧牲的對象指向維特莫爾,他於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險者獲救後因營養失調而住院治療。出院後,四位獲救者被指控謀殺維特莫爾。初審法庭經過特別裁決確認上面所述的事實,根據紐卡斯國刑法的規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謀殺維特莫爾的罪名成立,判處絞刑。四位被告向紐卡斯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法院意見與判決

紐卡斯國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組成,他們分別是特魯派尼、福斯特、基恩、漢迪和唐丁。現在他們的判決將決定四位被告的命運。

特魯派尼首席法官在富勒筆下基本上扮演了案情敘述者的角色,這讓他所闡釋的維持初審原判的理由非常簡單。特魯派尼認為,作為民主國家的法官,他的職責就在於根據法律條文的平常含義來做出自己的判決,而不能在立法機構所制訂的法律條文加入自己的價值偏好。刑法規定:「任何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須被判處死刑。」雖然同情心會促使法官體諒被告當時身處的悲慘境地,但法律條文不允許有任何例外。在做出這一宣判後,特魯派尼提議通過行政長官的赦免來限製法律在本案中的嚴苛性。從其簡明扼要的判詞來看,特魯派尼顯然是法律形式主義和法律實證主義的代言人。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張推翻初審法院的判決,並為此提出了兩項各自獨立的理由說明。首先,福斯特認為紐卡斯國的刑法並不適用於這些受困於洞穴絕境中的探險者。根據社會契約理論,自然狀態下的人們正是為了在文明社會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國家,這一契約也構成了國家法律的強制力基礎。但在五位探險者受困於洞穴時,現實的困境決定了他們並非處於「文明社會的狀態」,而是處在社會契約論所說的「自然狀態」。在這種自然狀態下,維特莫爾所提出並經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協定就構成了他們的社會契約,也是在本案中應該適用的有效法律。「我們各個法律分支……的共同目標都在於促進與改善人們的共存狀態,調節共存狀態下相互間關系的公正和平等。當人們可以共存的這一前提不復存在,就像案例中極端的情景下,生存只有通過剝奪他人的生命才成為可能時,支撐我們整個法律秩序的基本前提也失去了它的意義和作用。」其次,福斯特承認被告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字面含義。但法律的古老諺語就是「一個人可以違反法律的表面規定而不違反法律本身。」任何法律規定都應該根據它的明確目的來獲得合理解釋。刑事立法的主要目的在於阻止人們犯罪,福斯特運用正當防衛的先例來類推被告人行為的正當性。福斯特的判詞集中體現了目的論的解釋方法:法官在解釋法律時必須考慮法律的合理目的,這與特魯派尼法官的立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站在特魯派尼的立場,或許可以說福斯特的法律解釋理論可能造成司法僭權。我們看看福斯特是如何回應這一潛在挑戰的,「我前面運用的推理絕沒影響對實定法的忠誠,盡管它提出了合理忠誠和不合理忠誠的問題。沒有任何領導會要一個不能領會言外之意的僕人。再笨的女傭都知道,當她被告知『削掉湯羹的皮,撇去馬鈴薯的油脂』時,她的女主人只是口誤而已……糾正明顯的立法錯誤和疏漏不會取代立法者的意志,只是使其意志得到實現。」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維持初審法院判決的第二票。作為一個法律形式主義者,基恩法官一開始就說:「我不想討論的問題是關於這些人所作所為的對錯善惡。這同樣是個無關法院職責的問題,因為法官宣誓適用的是法律,而不是個人的道德觀念。」基恩接下來講道:「本案的所有困難從何而來?那就是未能區分本案的法律問題和道德因素。坦率地說,我的同事不願意接受法律要求判決被告有罪的事實,我也同樣如此。但與我同事不同的是,我尊重我的崗位職責,它要求我在解釋和適用聯邦法律的時候,把我個人的偏好拋在腦後。」在成功挑戰目的解釋論後,基恩法官提出了民主政治中立法至上的原則。「從這個原則中引申出來的是法院有義務忠實適用制定法,根據法律的平實含義來解釋法律,不能參考個人的意願或正義觀念。」在這一基礎上,基恩法官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被告確實「故意剝奪了維特莫爾的生命」。

第四位出場的漢迪法官主張撤銷本案初審的有罪判決,這讓雙方在前四輪的較量中打成了平手。漢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內的法律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者,漢迪法官就指出,「這是一個實用智慧的問題,它無關乎抽象的理論,而關繫到人類的現實。」「政府是一種人類事務,人們不是被報紙上的言詞或抽象的理論所統治,而是被其他人所統治。如果統治者理解民眾的感情和觀念就會帶來仁政。但如果統治者缺乏這種理解,民眾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在所有的政府分支中,司法部門最容易失去與普通民眾的聯系。」那麼民眾的常識和意志是什麼?漢迪提出了主流媒體的一個民意調查,「你認為最高法院應該如何處理洞穴探險者?」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寬恕被告或僅給予象徵性的處罰。民眾的態度顯而易見。因為「法庭應該考慮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鑒於四位法官的表決形成2比2的平手,最後出場的唐丁法官的態度就決定了被告的最終命運。唐丁法官的判詞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說本案應該適用「自然法」,那麼我們這些並非處於自然狀態的法官又從何處取得了解釋自然法的權力的呢?而針對福斯特的目的解釋理論,唐丁法官認為法律的目的有時是難以確定的,有時是多重的,目的與目的之間有時也會出現沖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場後,唐丁法官或許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決。但唐丁還是在最後道出了自己身處的兩難困境:一方面無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見;另一方面,「當我傾向於維持初審判決,我又顯得多麼荒謬,這些將被處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唐丁法官最終做出最高法院歷史上沒有先例的裁決:宣布退出對本案的判決。

由於唐丁法官的棄權,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場出現了戲劇性的平局,而這意味著初審法院的判決得到維持。4300年4月2日上午6時,四名被告人被執行死刑。

法理學「永恆的洞穴」

在《洞穴探險者案》一文中,富勒用五位法官的判詞給我們勾勒出他那個時代的法哲學圖景。構成這幅圖景之中軸的是自然法學與實證法學的爭論,在文章中則表現為福斯特法官與基恩法官之間的沖突。而在本文中,富勒教授也像基恩法官要求的那樣褪去了自己在學術論爭中的理論偏好。如果讀者事先並不了解富勒教授的學說理論,讀完此文後或許仍然無法給富勒教授做出定位。從實體立場上講,富勒或許更接近文中的福斯特法官,但富勒仍然借用唐丁法官之口說出了自己理論的缺陷所在。本文更為匠心獨具的地方在於富勒設計了一個2比2的平局,這一設計讓讀者們能夠更加獨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從《洞穴探險者案》一文發表以後,西方世界的法理學和法律解釋理論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後世的學者競相續寫富勒教授的案例。1980年,達瑪竇教授在《斯坦福法律評論》的論文中將德沃金的權利理論適用至洞穴探險者案。因為富勒筆下的五位法官都是男性白人,埃斯克里奇教授在1993年組織了七位持女權主義或批判種族理論的學者寫作了七篇新的法官意見。在《洞穴探險者案》發表半個世紀之時,《哈佛法律評論》邀請六位學者續寫了六篇法官意見。有意思的是,六位新法官再次就被告是否有罪的問題打成3比3的平手。這六位作者中不乏中國法學界耳熟能詳的人物。芝加哥大學的桑斯坦教授根據自己的類推推理理論做出了被告有罪的判決,而哈佛法學院的德肖維茨教授則以德伯克大法官的名義寫作了被告無罪的意見。德肖維茨甚至在判詞中假設人類在第三個千禧年的一場宗教戰爭導致了自然法觀念的遺失,從而在自己法律實證主義的立場內根據「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則做出了被告無罪的宣判。而在香港地區新近出版的《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一書中,薩伯教授又為本案添設了一個情節:當年的洞穴中還存在著一個與四位被告共謀犯罪的第六人。圍繞著對第六人的審判,薩伯教授根據法理學在半個世紀內的新發展撰寫了九篇判詞。

富勒教授的洞穴探險者案在法理學的歷史上挖下了一個「永恆的洞穴」。他在文中探討了充滿分歧的法律和政治哲學問題:從法律解釋的理論,法官司法的過程,再到民主體制下的權力分立,如同繪制了一幅關於法理學歷史長河的知識地圖,雖然這幅地圖無法引領我們走出法律的迷宮,但至少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自己法理學中的位置。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許可以用耶魯法學院教授埃斯克里奇199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標題來表明:《「洞穴探險者案」:20世紀法律解釋精要》。

(《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美〕薩伯著,陳福勇、張世泰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出版)

⑥ 南京法官是什麼意思誰能介紹下!

南京法官是指南京的法官王浩審理「彭宇案」。王浩是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於此案件的審判結果對社會影響巨大,此人備受關注。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嫗徐壽蘭在南京水西門廣場一公交站台等車時,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認撞人者是剛下車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無辜,有目擊證人為其作證。

2007年1月4日,66歲的徐壽蘭向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彭宇將其撞倒在地致其受傷為由,索賠13.6萬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點半,南京市鼓樓區法院認為本次事故的雙方徐壽蘭和彭宇均無過錯。按照公平的原則,當事人彭宇對受害人徐壽蘭的損失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因此,主審法官判決彭宇給付徐壽蘭損失的 40% ,共人民幣45876.6元。判決結束後,彭宇表示不服判決。

當時這起轟動全國的民事訴訟案一審判決後引起極大爭議,有人對主審法官王浩的判決表現出了極度不滿。

2008年3月15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在全國「兩會」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首度披露該案雙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的主要內容是:彭宇一次性補償徐壽蘭1萬元;雙方均不得在媒體(電視、電台、報紙、刊物、網路等)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雙方撤訴後不再執行鼓樓區法院的一審民事判決。

至此,為時1年多的彭宇案畫上了結案句號。

(6)何為銘法官擴展閱讀:

一、案件對於王浩個人的影響

彭宇案對於王浩人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江蘇省某法院一名法官事後曾表示:「不管如何,彭宇案本身對法官王浩的影響和沖擊是巨大的。」之前,有記者聯系南京市鼓樓區法院談及彭宇案時,一名法官向記者稱,「(王浩)人調走了,我不清楚這事」。

9月25日,該法院一法官者證實,彭宇案的主審法官王浩確實是調走了,而調走之前王浩在該院的知識產權庭任職。

調離法院後,王浩被安排在了離法院10公里之遙的鼓樓區挹江門街道辦。有人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彭宇案,王浩不可能被調走。事實上,調到街道辦的王浩並沒有坐在街道辦的辦公室里。街道辦的一名負責人稱,王浩到街道辦後被安排在了挹江門司法所。

司法所位於南京市鎮江路4號的斜對面,這里離街道辦的辦公場所還有3公里之遙,司法所在一個破舊的居民生活區的弄堂里,看上去有些破落,以至於連一些住在這里的居民都不知道還有個司法所存在。

二、案件的社會影響

南京市鼓樓區法院依然按照「邏輯」判處彭宇4萬余元的賠償,法院「你不誤傷她,就不會送她上醫院」的判決,被稱作對社會良知的一次毀滅性打擊。進而在全國范圍內引發輿論風暴,並出現了多起類似事件:

從「任我贏」在網上發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人臉朝下倒在人行過道上,一根拐杖被甩在一邊,邊上站著的好幾個圍觀者似乎想要上前幫忙,卻又因為顧慮而裹足不前。

帖子中還提到,有不少經過的人提醒那些試圖上前幫忙的市民:不要扶,小心扶了以後被賴上,遭殃、破財。在對該帖多達2萬多條回復中,支持明哲保身和譴責路人冷漠的聲音,基本上各佔一半;但不論持何觀點,討論者都贊成一點共識:路人的小心,是有道理的。

彭宇案後,有公眾認為「判決結果讓國人的道德觀倒退了50年。」彭宇案,留給南京一個被公認的道理:有了這個前車之鑒,多數人覺得在這個城市裡「不是自己的事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本質而言,「彭宇案」被誤讀和放大的負面效應,既有辦案部門和主審法官王浩在操作環節的失誤,也反映了公眾對社會道德缺失、誠信危機的擔憂。在法律——這個社會公平最後保障都不能有效運作的情況下,公眾面對類似的事件所採取的「明哲保身」的態度,更多的則是一種無奈之舉。

⑦ 為什麼選擇做法官

「為什麼做法官」?
澳大利亞首席大法官傑勒德. 布倫南說過「帶著從司法經歷中取得的經驗和從自省吾身而獲得的智慧(正如我們所知,司法智慧深深依賴於從事司法工作後的積累和反思),我們可以判斷當法官是不是我們的正確選擇或最佳選擇」。我試圖用這樣的思路,尋著我的法律職業生涯去找尋答案。
八十年代,最讓人羨慕的工作是銀行、稅務局之類,而我沒有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如願以償地進入當時效益頗好的銀行,而是調進了法院,開始了從書記員到法官的歷程。剛到基層法院的我,按慣例被分到了庭室做書記員。我被分配到刑事審判庭做書記員工作,當時的辦公環境怎麼也不能讓人將它與莊重、嚴肅的審判場相聯系。法院離家有騎車半小時的距離。每天的勞累與其說是工作上的,不如說是身體上的。法院條件的艱苦和身體的勞頓讓我一度把這個人人羨慕的法院工作當作了謀生的手段而無可奈何地支撐著。麻木的我,每天照慣例做著庭審記錄、送副本、發傳票之類的事兒。書記員的工作很快就已得心應手了,新鮮感也沒有了。但是,不知不覺中開始在我經辦的那些案件中找到了小小的成就感。那時的書記員沒有現在的專業化程度,除了給庭長和審判員做書記員外,我也有結案指標。當然,並非違法辦案,只要開庭,只能由庭長或審判員主持。調解書、判決書我們也沒有「署名權」。所以我們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倒更象是現在的程序法官。我彷彿找到了新的興奮點,沉浸其中,一本正經,一絲不苟。每成功調解一個案件,每寫完一份判決,每發現一個法律問題,心中都有一份滿足。滿足於當事人視我為「法官」的尊重,滿足於我能象「法官」一樣為我的當事人辨明是非,主持正義。每當朋友們調侃,象我這樣柔弱的「小法官」坐在庭上,是否能震懾當事人。我總是理直氣壯地回應,只要坐在了審判台上,就自然有了法官的威嚴。在我的眼裡,是「法官」這個稱謂,是法庭這個特定的場景,賦予了我「法官」的威嚴。而因為我的年輕,我的威嚴又被打了折扣。而我又是那麼自信,自信憑一顆公允善良的心和專業的法律訓練,以及捍衛公正的豪情足可以做一名稱職的法官。
法官不是我的「初戀」,但「日久生情」的法庭對於我的吸引力絲毫不亞於電視劇《大法官》里那個視法庭如生命的「楊鐵如」。在我被任命助理審判員時,做法官的責任心就更加強烈,因為我懂得, 做事要勇於擔責,做法官,更需要我們具備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不僅要為自己負責,也要為他人盡責。古語曰「法律必須來源於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官除了信奉法律,沒有更高的權威。只有信仰法律,司法才具有終結糾紛,平息紛爭的實際意義。沒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蒼白的、法治是無望的。法官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正義,良法也會成為死法。人們常說「干一行,愛一行」,「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當遭受情緒激烈的當事人誤解、責備、謾罵甚至糾纏時,我們只能堅守忍耐,這就是我們的責任,這責任來自於我們對法律的追求和信仰,來自於我們對審判事業的忠誠和摯愛。在我第一次單獨辦案開庭時,當看到惡語相向的當事人握手言和,當聽到當事人感激的一聲「謝謝!」,則足以讓我感到法官職業的神聖,由衷的感到付出的值得。孟子提出「民貴君輕」,魏徵把百姓比作「載舟覆舟」的水,柳宗元提出「吏為民役,非以役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做法官的職業生涯中,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們作為一名人民法官在行使司法權,面對紛繁復雜的各類案件,面對一觸即發的各種矛盾,面對精神和體力的多重壓力,我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依法履行司法權是我們職責所在。因為案多人少,加班加點已成為法官工作的常態,法官的工作的確非常辛苦。英國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其《權力心理學》一書中寫道:「大部分疲勞的原因源於精神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厭煩、不滿、焦慮、憂憤,那什麼也沒有做就已經疲憊不堪了。所以我覺得,與其去想那些讓人不開心的事,為還沒有完成的工作而煩惱,還不如多去想想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價值,想想該如何做好今天的工作,並立刻行動起來。這樣,也就解除了倦意,充滿了工作的熱忱。
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
從調入法院,開始從事法律專業那天起,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著這樣一種法律思想,法律事實和客觀事實,對於法律執業者來講是兩碼事,有時二者是重合的,有時二者是分離的。長期以來,這種思想可以說已經在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了。尤其是隨著自己辦理的案件越來越多,不是感覺案件辦起來越來越容易,反而感覺案件越來越難辦的時候,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法律事實在一個法官心中固然是第一位的,但當法官明明知道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相悖時,難道仍然要無奈地依照法律事實出一份自己都覺得不公正、不能平復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判決嗎?法官此時還能做些什麼?還能怎樣做?在十幾年的審判生涯中,我找到了答案。真正的好法官,絕不僅僅只會簡單僵硬地就案辦案,而是既能忠實於法律,更能在每一個案件中貫徹「以人為本、一心為民」,善於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為老百姓解決實際難題,做到案結事了。一句話,好法官在此時是一定能夠做些什麼的。
這一點在民商事案件的處理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民商事審判直接面對的就是民眾,有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審理了多年的民商事案件,我曾經遇到過上述的問題,如何處理好難題,如何兼顧當事人各方的利益有效平復矛盾,可以說,對於法官來說,按事實出份判決書,既簡單,又忠實履行了法律,完全支持了原告的訴求,沒有任何瑕疵。但是,作為一名人民法官,當我們做出的裁判結果不能符合『以人為本』的要求,這樣的裁判就不能說是科學的、完美的。是啊,簡單的判決雖然沒有錯,但是畢竟不能有效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而且還可能引發其他更多訴訟,絕不是科學的、完美的裁判。一個真正的好法官不會甘於這樣機械司法、簡單地一判了之。於是,我們在很多案件中不辭辛苦地探尋、走訪、論證、溝通,最後分別再和雙方當事人說合,這樣的調解看似超出了民商事審判的某些常規――一個判決超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范圍,但仔細想想,我們千方百計、想盡辦法,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辛苦,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我們所做出的裁判結果未嘗不是徹底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徹底平復矛盾、化解糾紛的最佳選擇,這樣的裁判結果才更科學、更完美。很多時候,我們遇到棘手的案件時,也想在法律之外,為當事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一方做些什麼,但苦於沒有足夠的精力,苦於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但當我看到我並沒有墨守陳規只是下一個判決結案,而是真正解決老百姓實際難題,讓當事人露出微笑時,深深感到,再苦再難,這個工作也要盡自己所能地去做。我堅信,只要隨著自身司法能力、司法水平的不斷提高,再心懷一顆為民之心,就能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真正的好法官,還要善於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 在我審理的案件中,尤其是當事人人數眾多,又各有不同的利益要維護時,如何下手開展調解工作,總讓我感到很頭疼。曾經審理過的陸蘭橋訴烏蘇市人民醫院醫療事故賠償糾紛案件時,我就深有體會。受害人的利益要保護,調解時不能判決受賠償的數額上再讓他們讓一步,那樣做老百姓不會滿意,也會喪失法律在他們心中的權威;被告方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本來是醫院,為了救治病人,除了事故就都讓醫院承擔責任嗎?似乎於理不通;而醫院在事故中確實有過錯和責任,法律上就應承擔賠償責任,他也是法律保護的對象之一。此外,還有死者的妻子、女兒、父母,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面對眾多的當事人,面對眾多需要法律保護的利益群,如何開展調解工作,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著實考驗了我們承辦法官的智慧。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卻是無限的。最後,通過我們庭、乃至我們院里相關人員的集體智慧,經過幾個月的溝通,我們終於圓滿的解決了該案件。我認識到,真正的好法官,絕不是僅僅只會苦幹,更不會蠻干,而是善於發揮自己的或集體的聰明才智,只要用心,就總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總能用智慧巧妙地處理紛雜的矛盾、徹底地化解糾紛。我們不但要做一名「以人為本、一心為民」、發揮聰明才智,學會用智慧化解糾紛的法官,更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一個法官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要審理成千上萬件案件,但對於一個當事人來說,一生中可能只打一次官司,我們承辦每一個案件都必須苛求完美。對於一名法官來說,只有懷著讓當事人滿意、為人民負責的強烈感情處理案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化解糾紛。離開了人民,法官就會發生錯位,法官必須充滿人文主義關懷,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要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去辦案,要把司法的公正、司法的溫暖傳遞給人民群眾。要救濟民權,減輕民負,解除民憂,保障民利,實現民願。人格是法官的生命,司法判決是法官「人格」的完美答卷,判決必須經過道德的過濾,經過良知的洗禮。惟有法官完美的人格,才是法律正義的保障。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紛繁復雜,而法官正是處在矛盾糾紛的「風口浪尖」上,要做到「獨善其身」必須廉潔自律、正身守道。只有廉潔自律,潔身自好,才能明察秋毫,明辯是非,無私無畏。
只有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不計個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為,才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民法官。優秀的法官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自身從事的法官這份職業,都心懷無比的熱愛和崇敬。如我院的全國辦案能手吳興華,他比我小兩歲,同樣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段。但由於他曾經在法庭七年,他就什麼都顧不上了,家裡老人和孩子全交給了愛人,愛人身體也不好,自己更是通宵達旦地住在法庭,犧牲了很多個人利益。還有金才法官,沒日沒夜的戰斗在執行崗位上,從來顧不上家裡,努力的工作使他及他所在的執行局多年都是地區法院學習的榜樣,優秀執行局稱號的背後有著他多少的艱辛和辛勞!我想,不是對法官這份職業心懷無比熱愛和崇敬,決不會做到這一點。
為什麼做法官?為什麼真正的法官的一舉一動都懾人心魂?因為真正的法官心中常存著對人性美好的深深眷戀,求真、尚善、唯美乃法官之本能; 因為真正的法官忠實於自己的司法哲學,保持對法律的崇高信仰,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真正的法官在力與命的命題中,以王者風范,漸度消化憂傷情緒的消蝕,本能地養成勇敢堅強、自律、堅韌、謙虛、勤勉、忠誠、奉獻等挺拔的人格;真正的法官挺拔的脊骨猶如一根鋼鞭,永遠不會低下高貴的頭。真正的法官為主持正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哪怕天塌地陷!真正的法官亦常面容倦怠。庭歸人去,亦見真正的法官黯然神傷的目光。因為法律本善的初衷往往在人性弱點之中消彌和缺失,世間太多的苦難郁結於胸,欲罷不能,心中常存悲苦,深知一個行為的產生則有其得以產生的土壤,卻不能由衷捂住雙眼; 真正的法官需要舍棄一些常人應有的東西,洗盡鉛華,遠離世俗,面容清癯、形單影支,在寧靜中體驗人生的無耐和憂傷,在孤獨中執著法官的神聖使命,在裝滿法律書籍的殿堂中自得其樂。
生命無價,自由至上,法為綱系,裁之若水。重刑以抑惡,定責以理直。這是法官每天步向法庭時內心默念的聖經。法本無言,真法無我。真正的法官大直若折、大智若愚、大象無形、大辯若訥、大音希聲。 有一個美國法官說過:「當我回頭看世界上的各種職業時,只有法官的職業讓我心動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淵博,有上帝的仁愛,有父親的慈祥。我選擇了法官職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 我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職業,就接受了它的高尚、接受它的神聖,接受它的尊貴,接受它的權勢,接受它的仁慈,接受它的寬廣,接受它的富有。同時也要接受了它的無情,接受它的瑣碎,接受它的黯然,接受它的寂寞,接受它的無奈,接受它的慎獨,接受它的清廉。
傑伊·瑞芬博瑞在《沒有任何借口》一書中講道:「沒有責任感的軍官不是合格的軍官,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是優秀的員工。」同樣,沒有責任感的法官就不是好法官。只有富有責任感的法官,才能發揚服務大局、情系百姓、紮根基層、勤奮工作的敬業精神,才能不找任何借口,做好每一件哪怕是非常細小的工作,才能成為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新時期的人民法官。
法官職業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因為它是最偉大最聖潔的職業。
這就是我為什要做法官。

⑧ 法院愛崗敬業演講稿

2017法院愛崗敬業演講稿一:

曾經多少次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要選擇做一名法官?每當此時,我都驕傲地回答:為了公平,為了正義!。

法官是公平正義的化身,法官的職責是「行使國家審判權」。國家和人民賦予了我們審判的權力,把神聖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交給了我們,我們坐在庄嚴的審判台上,身著法袍,手握法槌,是何等地威嚴。我們胸前的徽章是國徽上鑲著一架天平,國徽,代表著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神聖不可侵犯;天平,代表著法律的公正與無私。要想勝任法官這一神聖而又特殊的職業,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就必須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勢如沖天的浩然正氣。

加強法官的職業道德建設,讓法官的浩然正氣永保青春,這是我們法官隊伍自身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盼,社會的需要。要肩負起這一神聖地使命,我們法官怎能不正確對待自己手中的權力?情,要為民所系;利,要為民所謀;權,當然要為民所用!雖然我們法官手上有人命關天,筆下有財產萬千,但我們必須要做到肩上有法律尊嚴,心中有百姓冷暖。「堅持黨的事業至上、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堅持憲法法律至上」,這是xx在中政委開展的政法幹警「大學習、大討論」活動中,對政法隊伍提出的三項要求,它更是新時期我們人民法院工作的政治方向、司法宗旨、法治原則。

我們法官辦案只有在堅持黨的事業、人民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在忠實於憲法和法律的基礎上,才能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會超然物外,坦然面對;才能把案子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做到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高度統一。法官的權利來自於人民,我們應當把這種神聖的權力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具,而決不能將其視為個人的財富或一種待遇。目標已經明確,道路就在腳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為名利所驅,不為金錢所惑,這是我們法官應有的價值取向。有道是「金錢是映照人們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這話不無道理,對金錢的迷戀和貪婪完全靠人的理智來支配,對待金錢的態度,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觀。

我們法官接觸金錢的機會很多很多,如果我們因貪圖蠅頭小利而忘記黨紀國法,為小恩小惠而失大節,那將是法治的悲哀!我們應當牢記陳毅同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言,淡泊名利,不畏權貴,甘於清貧,樂於儉朴,做「冰清玉潔」的護法人。優良品格的錘煉,來源於道德情操的培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勇於奉獻,不為享樂所戀,這是我們法官必備的高貴品質。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五光十色的社會里,一些的思想乘虛而入,有多少領導幹部經不起「燈紅酒綠」的引誘,或栽跌跟頭,或身陷囚籠,這不就是放鬆對世界觀的改造,忽視對高尚道德情操培養的惡果嗎?這難道還不能引起我們足夠的警示嗎?

作為評判是非曲直、決斷生殺予奪的人民法官,決不能隨波逐流,在任何情況、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純潔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加強黨性鍛煉,自尊自愛,防微杜漸,把自身的價值體現在為黨和人們的事業公正執法、高效服務之上,做一個令人愛戴的「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對法官工作和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我們法官坐在庄嚴的審判台上,沒有臨場的喝彩,沒有熱烈的掌聲,沒有演唱會上搖滾樂的瘋狂,更沒有歌舞廳的喧鬧與「瀟灑」;我們出差辦案擠的是公共汽車,坐的是火車硬座,住的是廉價旅店,吃的是簡單方便麵,有時還會被當事人辱罵圍攻。

但是,清苦是我們法官的宿命,清白是我們法官的驕傲。雖然我們沒有轎車、別墅,但卻擁有人民群眾的信賴和崇敬;雖然我們沒有美元、護照,但卻擁有做人的尊嚴和自豪;雖然我們囊中羞澀,但卻胸有正氣,身有傲骨;雖然我們家無萬貫,但卻心地坦盪,豪氣沖天。

朋友們,為我們法官驕傲吧!為我們的法官歡呼吧!

謝謝大家!

2017法院愛崗敬業演講稿二:

一提到法官,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法庭,在庄嚴的國徽下,坐在高高的法椅上,身披法袍、手執法槌,代表國家裁判著社會的是是非非,那就是法官!他往往令人產生無限的崇敬感,僅這種美好的感覺,世界上還有什麼可比?這是何等的榮耀!

在中國,人們把高考的那個月稱之為黑色七月,因為每年的七月都決定著學子們一生的命運。歷經十年寒窗苦,而又在七月勝出的佼佼者,當他們填報志願時,又總是對法律專業情有獨鍾、趨之若騖,該有多少莘莘學子夢想成為一名法官啊!今年的統一司法考試,全國有36萬之眾竟相參加,為之拼搏,使人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對法官職業是多麼地嚮往。而我們就是一名令人羨慕的法官,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應該感謝命運對我們的垂青和厚愛,應該感到作為一名法官的無尚光榮!

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法官都是備受尊崇的,他們都以自己是一名法官引以為榮,美國一位著名的大法官說道:當我回頭看看世界上的各種職業時,只有法官的職業讓我心動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淵博,有上帝的仁愛,有父親的慈祥。我選擇了法官職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這段話應該算得上法官職業光榮感最淋漓盡致、最發自肺腑的一段表述吧。

作為一名共和國的法官,一名新世紀的法官,在光榮之餘,我們更應該想到些什麼呢?做到些什麼呢?就這個問題,每位法官都應該深思。

我認為一個法官最重要的是要深刻感受法官肩上的重任和神聖的使命,樹立現代司法理念,開拓奮進,做精英化法官,努力實現公正和效率,以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法官對於一個國家,其作用是巨大的,近代法律大家沈家本說道:中國政治,欲有所進步,須先從司法一門入手。司法者,全國治體命脈所系……一代之法,不徒在立法之善,而在用法之得其平。孟子亦雲: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這些話都說明,法律的實現是萬萬離不開司法者的,司法者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所以,司法公正和效率能否實現?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最直接、最關鍵的因素取決於我們法官,法官的責任重大、使命神聖而艱巨啊!

國家建立司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在於通過法庭這一窗口,給予每一個公民公正的關懷,對每一個人的權益給予同等的關注。而法官的使命就是要實現這一國家制度目的,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給公民以關懷。

那麼,新時期共和國法官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法官應該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認為:

第一,法官要精研法律。如果法律知識貧乏,對法律沒有一個全局的、精確的了解,法官在審理具體個案時,就可能不知道適用哪條法律,或適用法條錯誤,那樣何談公正?

第二,法官要有現代司法理念。法律是抽象的、相對固定和滯後的,而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司法不是簡單的按圖索驥,案件中活的事實與法律中死的法條並非一一對應,對號入座就行了,司法實踐中常常出現無法可依,此時影響法官作出不同判斷的根本因素是法官的司法觀念。現代司法觀念的核心是公平、平等、民主、效率、開放、程序正義、司法獨立等等,司法觀念是法官的靈魂,它體現著法官對法的本質、法的精神的深刻理解,現代司法觀念可使法官平衡公正與效率的沖突、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等等,對法律作出一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理解,並彌補法律缺陷和漏洞。

第三,法官要有廣博的文化科技素養:法學雖然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但案件的復雜性、廣泛性又決定了法學與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哲學以及外語、科技等學科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系,美國聯邦法院法院高等法官布蘭代斯說道:一個法律工作者如果不曾研究經濟學和社會學,那麼他就極容易成為一個社會公敵,可見經濟學和社會學對一個法官是多麼重要啊!再比如我院實現了微機聯網和辦公自動化,這種形勢下,法官不懂科技行嗎?

第四,法官不但要實現公正,還要讓人看的見公正,感受到公正,尤其是要讓當事人感受到程序公正。訴訟可能只實現了有限的實體公正,但所有的訴訟都應該實現完全的程序公正。絕大多數當事人一生中來法院可能只一次,法官有責任確保當事人無論勝敗,都至少會認同和尊重我們的司法程序,使他們覺得受到了程序公正的待遇和合理文明的禮遇。這就要求法官時刻保持中立、慎言、穩重、理智。喋喋不休地介入當事人的爭論,往往打破當事人的平衡,這等於法官自卸法官責任,改演律師角色,這怎麼能讓一方當事人感覺公正?如果說律師是我說故我在,那麼法官則是我思故我在。法官的主要職責是傾聽和思考,然後在此基礎上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與復雜的具體案件對應起來,演繹出最令人信服的判決,寫就出折射法精神的妙文。

第五,法官應該是一個法理情交融的人。法律的基礎是理性,法官斷案也應憑借理性,法律制度的自治要求法官在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放棄一切感情色彩,使自己的腦袋成為一塊無色無彩的玻璃板,但古今中外那些家喻戶曉的傑出法官無一不是法理情並重者。事實上,具有玻璃板資質的頭腦恐怕無論從事任何工作,都不會出類拔萃。理想的法官應該是心性、智性與靈性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發展的人物。一個只會援引法律規則的人可以充當一副性能良好的法律機器,但卻不能成為一名受人敬仰的優秀法官。只有實現審判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三統一,才是司法之至高境界。

第六,法官應該是勤勉敬業和高效率的。訴訟的拖延使當事人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狀態,是對人的一種折磨,使當事人在訴訟的戰車上進退兩難,退則代價已付,心有不甘,進則遙遙無期,代價尚不知再付幾多。待到草兒青青,馬兒已餓死,不正是對司法拖延所帶來的惡果的形象比喻和無情批判嗎?法官不是歷史學家,決不能讓糾紛無限期的拖延下去,我們應該深刻理解遲來的正義等於非正義這句話的深刻意義,應該只爭朝夕,勤勉敬業,盡快地讓當事人在糾紛中解脫出來,開始他們新的正常生活。

第七,法官應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法官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法官失去了道德良知,正義將盪然無存,法律哪還有權威和公信力?法官的權威不僅來自法律的授權,也來自法官自身道德人格力量的支撐,法官只有執著地忠誠法律,執法如山、冰霜節操,淡泊人生,不為權、錢、情等利念所動,追求自身人格魅力的完美,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和仰慕,才能真正成為司法權威的化身和社會正義的最後屏障。如果說世界上有完人的話,那麼法官首先應該是完人,所以世界各國都對法官的.道德人格規定了極為苛刻的要求,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便可以看到滿紙全是應當和不得句型,對法官的道德水準提出了近乎聖人、完人的標准要求,要達到這一標准,需要我們付出終生的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道德基本准則非常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為法官追求道德完美提供了努力方向和目標,必將推動法官德化於自身、德化於本職、德化於社會的進程。

法興則國治,法衰則國弱,黨中央指明了依法治國的道路,給中國帶來了繁榮昌盛和光明的未來,也給生逢盛世的法官帶來了光榮、夢想與使命。但是,做法官難,做好法官更難,一代法官的成長註定是艱辛的,正象中國法治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一樣,會有種種障礙,但我們應該響亮地宣布:我們已做好了各種准備!

共和國法官的樂趣在於為人民排憂解難,我們渴望的不是錢財,也不是虛榮,而是公正與公平;我們遠離燈紅酒綠,沉浸於思想的恬靜清明之中,追求的是人格的完美;我們的極樂之地不是權力,而是中國的法治化道路,實現法治是我們的夢想,我們堅信法官是法治化道路的扛鼎之人,司法公正高效和法治化道路將在我們腳下越走越寬。各位法官們,讓我們共勉和為之奮斗吧。

2017法院愛崗敬業演講稿三:

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值得我們銘記,「除了法律,他們別無所崇;除了良知,他們別無指引;除了正義,他們別無追求!」從鐵面無私的包拯,到斷案如神的狄仁傑;從明察秋毫的宋慈,到「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鄭板橋,幾百年來,他們總被人們津津樂道。歷史車輛滾滾向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伴隨著這個時代到來的一代法官脫穎而出,他們有不計病痛、默默奉獻的金桂蘭,有公而忘私、定紛止爭的黃學軍;有盡職盡責、耐心細致的鍾蔚莉,有執法如山、融情似水的李昆侖,一位位優秀的法官,以他們對法治事業執著的追求,以他們良好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座豐碑,為人們所傳頌。

然而,當我們被這些優秀法官所深深震撼同時,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個別意志薄弱的法官在慾望中迷失了方向,在公與私、權與利的面前心理失去了平衡,背棄了法官的職業准則,一夜之間從審判席上執行法律的法官淪為了階下之囚。痛定思痛,反腐倡廉的鍾聲再一次在我們每個人的耳畔響起。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訓誡,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對公平正義的危害。

心存不廉,就會導致行為不公,而不公的裁判是人民法官的天敵。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的確社會民眾違法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個社會還有法律和司法可以彌補這些違法行為帶來的危害。但是,如果司法裁判本身,則很容易使人們對司法本身失去信心,長此以往,則沒有人再願意通過法律來實現自己的權益,而整個司法體系也將失去民心,變得軟弱不堪。可見,幹警素質的重點是清廉,司法的核心是公正。沒有公正,司法就失去了賴以生存之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法官通過正確履行職責,來確保司法公正。法官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社會經歷、專業知識、業務技能。更為重要的是他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有一顆追求正義的丹心;有一雙洞悉是非曲直、不揉一絲沙

粒的慧眼;有超然特立、冷靜篤定的性格;有悲天憫人、體恤眾生的情懷;有冰清玉潔、慎獨自愛的品性;有耐得住寂寞,洗盡鉛華的定力。

冰清玉潔、慎獨自愛、耐住寂寞、洗盡鉛華。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 清白是法官必須堅守的職業和道德底線。清白做人,就是要不為名利所縛,不為私慾所動,抵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抵得住誘惑,就是要在各種誘惑的考驗面前,做到「燈紅酒綠不入眼,不義之財不伸手」。請記住,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將失去明天的幸福。

守得住清貧,就是要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天下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這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耐得住寂寞,就是要遠離燈紅酒綠、觥籌交錯,在無數次明智的選擇中始終堅守著一份孤獨。莫怨清廉淡滋味,應愁貪婪鐵窗淚。

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使自己處於最中央,使法律的天平不致發生傾斜;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承擔守護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重任;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實現剛正不阿,如墨線過木曲也正;清正廉潔,似明礬入水濁亦清。一名清白無暇的法官,「其身正,不令而行」。朋友們,讓我們抵住誘惑、守住清貧、耐住寂寞,用浩然正氣,昂揚銳氣去盪滌那些烏煙瘴氣,做一名無私無畏、一身正氣的執法者,做一名清廉似水的「現代包拯」;讓我們為正義和道義而戰,對法律和人民負責,讓天平永不傾斜,讓國徽永遠閃光!

⑨ 如何成長為一名優秀法官

首先很恭喜你!通過了司法考試,很不簡單。希望你再接再厲。
對於做好一名優秀的法官,版我引述古希臘女神雅典娜權對雅典法官的告誡:「法官應該是嚴肅的、公正的和清廉的。他們不應該收受賄賂,不貪求私刑,只是全力保護這座城市所有人民的權利。」17世紀英國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裁判的罪惡甚於十次犯罪。因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卻是水源」。在我國。。。記住,為了正義,哪怕天崩地裂。公正是永恆的。
祝你。努力。希望中國再出一個公正的青天。

熱點內容
設區市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處罰 發布:2025-01-17 03:53:46 瀏覽:96
法院處置網站 發布:2025-01-17 03:47:13 瀏覽:875
司法局民生 發布:2025-01-17 03:08:59 瀏覽:589
法院怎麼轉賬 發布:2025-01-17 03:06:54 瀏覽:340
從經濟法角度看校園貸 發布:2025-01-17 03:04:44 瀏覽:679
沈陽城市供熱條例 發布:2025-01-17 02:42:54 瀏覽:673
合同法教材下載 發布:2025-01-17 02:35:05 瀏覽:644
民事訴訟法一審程序 發布:2025-01-17 02:34:19 瀏覽:211
水利轉門法律知識考試 發布:2025-01-17 02:32:08 瀏覽:532
追究稅收法律責任的主體 發布:2025-01-17 02:23:13 瀏覽: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