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理法院
❶ 法院審理案件程序
普通程序立案後六個月審結,需要延長的本院院長批准延長六個月,如果還需要延長報上級法院批准再延長六個月。
❷ 審理和判決
【第一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行政案件適用的普通程序,它是相對於第二審或終審程序而言的。第一審程序包括審理前的准備和開庭審理兩大階段。
【審理前的准備】是指人民法院自案件受理後至開庭審理前,為保證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和案件正確及時審理所進行的各項准備活動。包括:①組成合議庭: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應當是三人以上的單數。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時,自己擔任審判長。②通知被告應訴和發送訴訟文書:人民法院對原告的起訴經過審查,決定立案審理的,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有關材料,並提出答辯狀。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③審查訴訟材料和調查收集證據:人民法院應在審查訴訟材料的基礎上,根據案情需要,進行調查收集證據的活動。
【開庭審理】開庭審理有公開審理與不公開審理兩種方式。行政案件的不公開審理主要適用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行政案件以開庭審理為原則。它通常包括以下程序:開庭的准備、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合議庭評議和宣判。
【開庭的准備】包括:通知訴訟參加人、公告公開審理、核對當事人、申請迴避等事項。
【法庭調查】是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的開始,是開庭審理的中心,其任務是通過核對各種證據材料,審查證據的證明效力,以確定案件事實。法庭調查按下列順序進行:①當事人陳述。其順序是:被告宣讀被訴行政決定的全文;原告宣讀起訴狀;被告宣讀答辯狀;第三人陳述意見。②詢問當事人。其順序是:被告、原告、第三人及他們各自的訴訟代理人,按詢問提綱進行調查。③審查核實證據。其順序是:當事人宣讀並出示證據;證人出庭作證;宣讀未到庭的證人證言;宣讀鑒定結論;宣讀勘驗筆錄;出示書證和視聽資料。
【法庭辯論】是開庭審理的重要階段,其任務是組織當事人以辯論方式陳述各自對行政爭議和事實的看法、理由和根據,以明確是非和責任。法庭調查結束後,由審判長宣布進入法庭辯論階段,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有權對爭議的事實和理由進行辯論。法庭辯論一般按下列順序進行:①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②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③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④雙方相互辯論。
【合議庭評議】法庭辯論結束後,合議庭的組成人員退入評議室,就具體行政行為認定的事實是否有根據,適用法律、法規或者參照的規章是否正確進行評議,然後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裁決。
【宣判】合議庭評議結束後,可以當庭宣告判決、裁定,也可以定期宣告。宣判內容包括認定的事實、裁判的理由、適用的法律、裁判的結果、訴訟費用的負擔、當事人的上訴權利、上訴期限和上訴法院。人民法院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
【撤訴】又稱撤回起訴。分為自願申請撤訴和按撤訴處理兩種情況:一是自願申請撤訴。即原告提起訴訟後,在人民法院判決或裁定前,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主動申請撤訴,或者被告改變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二是按撤訴處理。即原告或上訴人經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
【缺席判決】是指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時,在一方當事人缺席的情況下,經過審理作出的判決。缺席判決適用於以下情況:①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被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②原告或者上訴人申請撤訴,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准許的,原告或者上訴人經合法傳喚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決。
【決定是否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為了保證國家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及社會和公眾利益,行政訴訟實行訴訟期間不停止執行原則。在行政訴訟中,具體行政行為並不因當事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停止執行,當事人必須立即執行。但鑒於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可能有一些是錯誤的,如在法院判決糾正前執行完畢可能會給原告帶來損失,因而法律規定了可以停止具體行政行為執行的三種情形:①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②原告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裁定停止執行的;③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訴訟中止】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由於發生某種特殊情形,人民法院裁定暫時停止訴訟程序的進行。在訴訟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①原告死亡,須等待其近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②被告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③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④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⑤案件涉及法律適用問題,需要送請有權機關作出解釋或者確認的;⑥案件的審判須以相關民事、刑事或者其他行政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相關案件尚未審結的;⑦其他應當中止訴訟情形。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訴訟終結】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因出現使訴訟不能繼續進行或者訴訟繼續進行已沒有實際意義的情況,人民法院裁定結束正在進行的訴訟程序。在訴訟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①原告死亡,沒有近親屬或者近親屬放棄訴訟權利的;②作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後,其權利義務的承受人放棄訴訟權利的。此外,因上述訴訟中止第①②③項原因中止訴訟滿90日仍無人繼續訴訟的,裁定終結訴訟,但有特殊情況的除外。
【合並審理】是指人民法院對幾個行政訴訟的主體加以合並或將幾個原告對同一被告提出的幾個行政訴訟加以合並進行審理的制度。
【合並審理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合並審理:①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分別依據不同的法律、法規對同一事實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②行政機關就同一事實對若干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分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分別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③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對原告作出新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服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訴的;④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的其他情形。
【一審期間被告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或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的處理】被告在一審期間改變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應當書面告知人民法院。原告或者第三人對改變後的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就改變後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被告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應當作出確認其違法的判決;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起訴被告不作為,在訴訟中被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的,參照上述規定處理。
【排除妨礙行政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為了保證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和法院裁判的順利執行,依法對妨礙行政訴訟秩序的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所採取的強制手段。
【妨礙行政訴訟行為的種類】主要有:①有義務協助執行的人,對人民法院的協助執行通知書,無故推拖、拒絕或者妨礙執行的;②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③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或者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④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的執行職務或者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⑤對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訴訟參與人、協助執行人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排除妨礙行政訴訟的強制措施的種類和適用】主要有:①訓誡;②責令具結悔過;③罰款,罰款的最高限額是1000元;④拘留,拘留的最長期限是15日。上述排除妨礙行政訴訟的強制措施中,罰款、拘留,須經人民法院院長批准。當事人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對妨礙行政訴訟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審案件的審理期限】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二審程序】是指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就第一審行政案件作出的裁判,在其發生法律效力前,由於當事人的上訴,而對案件進行審理所適用的程序。
【上訴】是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裁定,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期限請求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的訴訟行為。
【上訴人】是指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的人。根據《行政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不服,能夠提起上訴的有原告、被告、第三人和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判決或裁定後,當事人均提起上訴的,上訴各方均為上訴人。訴訟當事人中的一部分人提出上訴,沒有提出上訴的對方當事人為被上訴人,其他當事人依原審訴訟地位列明。
【上訴的對象】是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即當事人只有對第一審人民法院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以及第一審人民法院重審的判決或裁定可以上訴。
【上訴期限】上訴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提起。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期限為15日,即當事人有權在第一審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不服第一審裁定的上訴期限為10日,即當事人有權在第一審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逾期不提起上訴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上訴方式】上訴應以書面方式提起,當事人應當按照其他當事人或訴訟代表人的人數提出上訴狀副本。
【上訴途徑】上訴既可以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也可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提出。
【上訴的受理】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人提出的上訴狀,應當在5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其他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在收到上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出答辯狀;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當事人;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上訴案件的審理】第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除《行政訴訟法》對第二審程序有特別規定外,均適用第一審程序。對上訴案件的審理,《行政訴訟法》只就審理方式和結案期限作了特別規定。
【審理上訴案件的審判組織】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必須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也必須是三人以上的單數。
【第二審案件的審理方式】分為書面審理和開庭審理兩種。當事人對原審法院認定的事實有爭議的,或者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原審人民法院認定事實不清楚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遵循的規則】①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對原審人民法院的裁判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全面審查;②第二審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審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確有錯誤,且起訴符合法定條件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審人民法院的裁定,指令原審人民法院依法立案受理或者繼續審理;③第二審人民法院裁定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理的行政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④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改變原審判決的,應當同時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判決;⑤原審判決遺漏了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或者訴訟請求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撤銷原審判,發回重審;原審判決遺漏行政賠償請求,第二審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依法不應當予以賠償的,應當判決駁回行政賠償請求;原審判決遺漏行政賠償請求,第二審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依法應當予以賠償的,在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同時,可以就行政賠償問題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就行政賠償部分發回重審;當事人在第二審期間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審理期限】第二審行政案件的審理是在第一審基礎上進行的,工作量相對而言比第一審要小,而且對事實清楚的上訴案件可書面審理,因此,《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行政案件的期限為兩個月,即從收到上訴狀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終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進行重新審理的審判程序。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條件】①必須是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違反了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包括: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主要證據不足;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確有錯誤;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裁判;其他違反法律、法規的情形。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提起:一是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二是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三是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認為需要再審的,應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規定的,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③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提出申請,即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賠償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在二年內申請再審。
❸ 法院終止審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來關於執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81條的規定,遇到下列情形之一,影響審判進行的,可以中止審理:
1.自訴人、被告人患精神病或其他嚴重疾病。應當裁定中止審理。
2.起訴後被告人逃脫,致使案件在較長時間內無法繼續審理的。應當裁定中止審理。
3.在自訴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人下落不明的,應當裁定中止審理。
4.在審理期間發現不宜適用簡易程序情形的。應當決定中止審理,並按照公訴案件或自訴案件的第一審普通程序重新審理。
(1)公訴案件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的
(2)公訴案件被告人應當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3)公訴案件被告人當庭翻供,對於起訴指控的犯罪事實予以否認的
(4)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充分的
(5)其他依法不應當或者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
5.由於其他不能抗拒的原因,使案件無法繼續審理的,可以裁定中止審理。
❹ 法院對於一個具體案件究竟能審理幾次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就是說,對一個具體案件經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次審理後,如果當事人不服,除法律規定外,可以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依次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原案件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對案件第二次審理後,所作的判決和裁定,是終審的判決和裁定。
一個具體案件,通常會經過兩次審理,即一審和二審;但未上訴的案件僅為一審即生效。而特殊情況下又不盡然。比如,按特別程序審理的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及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則實行一審終審。另外,按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另受理的債權人申請支付令、可以背書轉讓的票據因被盜、遺失或失而申請公示催告以及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的案件則按其特殊的程序進行,而不按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進行第一次審理,也不會進行第二次審理。
另外,有的案件也可能進行兩次以上的審理。比如,一個具體案件經過第一審程序以後,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而開始了第二審程序,第二審人民法院經過審理認定原判決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再如,經過一次審理或兩次審理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還可以由人民法院決定再審,檢察院抗訴引起再審,以及由當事人申請再審。這種「再審」不是第三審,並非每個案件都要經過的程序,而是基於審判監督權而設立的審理程序。再審程序是對已經生效的案件發現錯誤的一種補救措施。雖然有兩審終審的保障,便難免也還有各種原因造成已生效的案件仍然存在錯誤,所以《民事訴訟法》設立審判監督程序,對於保證案件的質量,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完善訴訟程序制度都有著重要意義。它可以說是人民司法工作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在訴訟程序制度上的具體體現,維護了法院判決、裁定和調解協議的嚴肅性和穩定性,另外,通過糾正錯誤裁判,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❺ 法院案件的具體審理程序是什麼
有分一審和二審.有分民事和刑事.民事一審大概是
*起訴<向所在地法院提交訴回狀>
*立案審查<符合條件七答日後內交訴訟費予以立案>
*受理後
*法院五日內將訴狀副本送達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十五日內進行答辯&通知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當事人可申請進行財產保全<如果你是起訴人並且這是涉及損害賠償的官司>
*擇期開庭<法院會提前三天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
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事實>
舉證質證<證據材料&證人作證>
*法庭辯論
*法庭調解
*最後<如達成調解則簽調解協議如沒達成則法庭合議宣判>
*同意判決則向法院提出執行判決申請&不同意則在判決送達十五日內向上級法院提起訴訟
❻ 法院一般說的審理查明是怎麼個情況
法院抄法律文書中的「審理查明」是指法院在審理案件中,通過當事人「陳述」、「舉證、質證」、「法庭詢問」後,法院對所認定的案情事實所作的歸納。在這一部分中法官不會進行法理闡述,只實事求是的歸納案情事實。在「本院認為」中,法官就會對法律的適用進行法理闡述,也就是你說的講理。
❼ 二審人民法院書面審理方式有幾種請說明謝謝!
《民復事訴訟法》第一制百五十二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和調查,詢問當事人,在事實核對清楚後,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也可以逕行判決、裁定。
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基於此規定,我們可以看出二審的書面審理的有關情況,是經過閱卷和調查,詢問當事人,在事實核對清楚以後,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所以有的法院是開一個詢問了解庭,來查清案件事實。
(7)審理法院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187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對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開庭審理。
《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
❽ 審理法院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這個案子是哪個法院審理的,一般一身法院是當地縣人民法院。
❾ 人民法院"指定審理"是怎麼回事
"指定審理"是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對案件審理管轄權的一項特別規定,指上級法院對下級對管轄權有爭議,或有管轄權的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或不方便行使管轄權時,指定某一法院進行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