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州法律違憲
『壹』 法律法規違反憲法的案例有那些
法律法規違反憲法的案例如下:
舉例女會計投江自殺案。
案例:江南二月的一個深夜,凄冷的月色中,一個瘦弱的姑娘正在江邊徘徊著,當一片浮雲遮住了月色的時候,她終於狠了狠心,一頭扎向江中??。「機構廠會計小陳自殺了」的消息震動了整個縣城。人們在惋惜之餘,不禁止要問:這個正值妙齡的姑娘,為什麼要走上絕路呢?事還得從半年前說起。
剛從財會學校畢業的小陳被分配到機構廠當會計。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她逐漸發現廠長高某不遵守財經制度,隨意花錢,濫發獎金,經常用公款請客送禮,大吃大喝。工作認真負責的小陳向高某嚴肅的提出了嚴格財經制度的建議,並向上級機關反映了高某的經濟問題。高某為此對小陳懷恨在心,尋機報復。他利用職權在各種會議上指責小陳有個人野心,吃裡扒外。在工作中也對小陳百般進行刁難。二個月前,小陳因病休息了十天,他竟誣蔑小陳故意怠工,撤了小陳的會計職務,派人封了小陳的辦公桌。小陳上班後,他又一直不給安排工作。這一系列的打擊使小陳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壓力,終於走投無路,投水自盡。這是一起引起社會轟動的案件,高某的行為已構成了報復陷害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5年。
評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我國刑法第254條明確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被告人高某因小陳向廠里提出了嚴格財經制度的建議並向上級機關反映了他的經濟問題,就利用職權、假公濟私對小陳進行種種報復,造成了小陳被迫自殺的嚴重後果,必須依法予以嚴懲。
『貳』 如何理解西方國家違憲審查制度
違憲審查制度主要是在以嚴格遵循三權分立制度的美國比較明顯和完善,我做過這方面的結業小論文,就把論文復制給你看吧,我個人覺得已經論述的比較清晰,違憲審查的原因、建立過程、特點、內容簡述、意義都有。
簡述美國違憲審查制度
摘要:美國的司法違憲審查制對於維護美國憲法的權威、促進美國憲政國家的建設、完善分權制衡體制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正在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通過考美國司法違憲審查制產生的理論基礎、確立過程和歷史作用,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啟示。
關鍵字:違憲審查 美國 借鑒 分權制衡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權,是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效通過審查有關案件,解釋憲法,審查聯邦和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聯邦和州採取的行政措施,宣布違反聯邦憲法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為無效。
獨立戰爭以來的二百多年時間里,美國法律經歷了獨特的發展過程,美國在接受普通法傳統的同時,賦予古老的法律以驚人的活力,並以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建立了符合美國國情的法律制度,在普通法法系中,美國法佔有重要地 位,成為普通法系中與英國法並駕齊驅的又一代表性法律,而美國對憲政理論的獨特貢獻是違憲審查制,美國最高法院擁有違憲審查權,司法審查制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政治、法律和經濟生活,它以資產階級的分權,制衡和法治原則為基礎,很好地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調整了聯邦和州的法律沖突,有效地調整行政,立法、司法三機關,促進三機關的有效運作。
違憲審查制度確立的理論基礎
首先,憲法的法律性決定了應該由普通法院行使違憲審查權。「如果憲法不能由法院實施,它是沒有價值的,而且是些空話。」與其他部門法相比,憲法雖然有較為濃厚的政治性,但是它的主要特性仍然是法律性,這就決定了憲法只有通過司法途徑才能使紙面上的文字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而有效的規則。司法機 關 的職責 就在於解決利益沖突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由此決定了只有司法機關才能把握法律(包括憲法)的真正涵義。正因如此,漢密爾頓認為:「……法院 的職責就是審查一切違背憲法原意的法案並宣布其無效。」在三權分立與制衡原則 下,「解釋法律乃是法院正當與特有的職責。而憲法事實上,亦應被法官看作根本大法。所以,對憲法以及立法機關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釋權應屬於法院。」美國的一位大法官同樣認為:「我們受治於憲法,而所謂憲法不過是法官奉為憲法的法律 。」
其次,司法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是三權分立與制衡原則的要求。美國憲法貫徹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們的三權分立理論並有所發展和創新,憲法將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力分別賦予國會、總統和法院,並使三權之間互有重疊和交錯以達到權力互相制約監督,從而防範各部門濫用權力,防止國家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害。但是分權制衡的憲政格局中,司法部門處於弱勢,司法機關為分立的三權中最弱 的一個部門。正如漢密爾頓指出:「司法部門既無軍權 ,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的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的行動。故可正確斷言:司法部門既無強制,又無意志,而只有判斷;而且為實施其判斷亦需藉助於行政部門的力量。」司法部門的軟弱必然會招致其他兩方面的侵犯、威脅與影響;而且,立法機關的性質 決定了立法機關有侵權的可能性,「因為立法部門單獨有機會接近人民的錢袋,對於其他部門任職者的金錢報酬有全部決定權,這在所有憲法中有極大影響,於是在其他部門造成一種依賴性,這就為立法部門對它們的侵犯提供了更大便利。」因此為了與強大的立法權、行政權相抗衡,保持司法獨立和三權分立制衡的憲政格局,司法部門必須要有抗衡的權力作為武器,憲法解釋權和違憲審查權便是這種強有力的武器。漢密爾頓等人認為:「如謂立法機關本身即為自身權力的憲法裁決人,其自行制定之法其他部門無權過問,即對此當作如下答復:此種設想實屬牽強附會,不能在憲法中找到任何根據。不能設想憲法的原意在於使人民代表以其意志取代選民的意志。遠較以上設想更為合理的看法應該是:憲法除其他原因外,有意使法院成為人民與立法機關的中間機構,以監督後 者只能在其權力范圍內行事。」立法機關的潛在威脅客觀上需要由司法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來抑制立法的專橫。
著名的180年馬伯里訴麥迪遜一案開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司法審查的先例,確立了美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最高法院是一個連續開會的制憲會議。」(伍德羅·威爾遜),獨立的法官擁有司法審查權而成為重要的憲法解釋者。
1803年「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裁決,是聯邦最高法院運用司法審查權的首次實踐,它明確宣布「違憲的法律不是法律」。「闡明法律的意義是法院的職權」,開創了「美國司法審查立法」的先例。從此確立了聯邦最高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 中,有權宣布州法律或聯邦法律是否符合聯邦憲法的權力 。
二、違憲審查制的特點
美國首創的違憲審查制真正賦予憲法以根本法的地位,它將一切法律都置於憲法精神的統治之下,一切法律權利最終都起源並歸結於憲法權利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憲法原則,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聯邦最高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均可依據聯邦憲法和州憲法,分別對聯邦立法和州立法進行審查;
第二,聯邦最高法院所審查的是已經頒布實施的法律行政命令,而非國會提交的議案;
第三,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聯邦最高法院無權主動審查某項法律或法令,而是僅就憲法權利受侵犯的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進行審查,即審查在實施過程中造成侵害後果的法律或法令;
第四,聯邦最高法院經審查只能作出「合憲」或「違憲」的判決,而不能撤消某項法律或法令;
第五,宣告某項法律或法令違憲,須經聯邦最高法院三分之二多數的法官同意;
第六,經宣告違憲的法律或法令並未完全喪失效力,一旦聯邦最高法院在以後的判例中改變意見,仍可管用該項法律或法令;
第七,聯邦最高法院在行駛司法審查權時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是「政治問題迴避」,司法審查權的行駛僅限於司法問題而不涉及政治問題。
這些特點反映出聯邦最高法院作為聯邦憲法的最後解釋者,擁有保障憲法正確實施的特殊權力——違憲審查權。
違憲審查制度的重要意義
自從司法違憲審查制確立以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行使違憲審查權所作的判例遍布美國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各個領域,對於維護憲法權威、影響社會發展、捍衛憲政精神乃至推動美國的憲政建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一,從法律作用看,司法違憲審查制對保障美國憲法200多年的順利實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國憲法是剛性成文憲法,原文僅7條,修正案也不過20幾條,如此簡短,競沿用200餘年至今,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違憲審查制。聯邦最高法院在審查中動用司法解釋權,對憲法中有關彈性條款作出符合憲法精神的解釋,深化了其含義,有效地補充和發展了聯邦憲法的內容,並通過靈活的遵循先例原則將古老的憲法原則與新時代的法律需求聯系起來,使美國憲法成為一部不斷發展的「活」的法律。迄今為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大約4000件關繫到憲法解釋的案件進行了審查,宣告了由美國議會制定的80餘件法律為違憲,至於州法律被宣告為違憲的就更多,從而有效維護了美國憲法的最高權威。可以說,美國憲法沿襲200餘年不變,與違憲審查制度的作用密不可分。)
第二,從社會作用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行使違憲審查權所作的判例,對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它們不僅如實記載了美國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而且也生動地反映了各個時期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實際變化。例如:早期聯邦最高法院通過行使違憲審查權來加強聯邦權力並促進了自由競爭的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後又通過行使違憲審查權來干預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迎合了壟斷時期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三,從政治作用看,司法違憲審查制在相當程度上完善了美國憲法所體現的分權制衡模式,強化了司法權對於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制約力,有助於協調美國政權組織內部的關系。從歷史上看,當總統軟弱無能,而且與國會的多數派關系不協調時(如2O世紀20年代哈代與柯芝執政時期),聯邦最高法院便奉行司法能動主義,積極通過違憲審查權干預立法和行政管理活動;反之(如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羅斯福執政時期),法院便奉行克制主義,對維持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平衡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四,從世界范圍看,美國的司法違憲審查制影響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違憲審查制度的進程。首先,從直接影響來說,許多國家都建立了美國式的違憲審查制度。據統計,在全世界目前142部成文憲法中,明文規定實行司法審查的就有40個,暗含規定的有24個。這就是說,在全世界現有64個國家實行這種違憲審查方式。其次,美國的司法違憲審查制對其他沒有建立這種審查制度的國家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法國及歐洲大陸的其他許多國家,原來都沒有建立專門的違憲審查機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的影響下,這些國家也先後建立了各自的違憲審查體制。當然,由於各國的信念及國情不同,它們沒有對美國式的違憲審查制進行簡單地移植。
總之,具有實效性質的違憲審查制是維護憲法權威、建設憲政國家的必要制度。原文僅7條的美國憲法沿用200餘年至今卻只有很小的變動,除了制憲會議政治家的深謀遠慮,更重要的是違憲審查制度對於這部憲法的解釋和維護。美國違憲審查所採用的平衡原則也值得我國借鑒,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處理實際案件時,通過判例發展起來而逐步得到廣泛承認的原則,該原則的核心在於通過目的與手段間的考量,調整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以及公權力之間的關系,從而尋求衡平的正義。因此,平衡原則在憲法領域的運用及作為我國違憲審查的參考標准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必需。
『叄』 什麼是違憲違憲的案例
違憲是憲法學中重要的概念,是指違反憲法的非法行為。那麼你對違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違憲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違憲的簡介
違憲行為是最高的違法行為。但是違憲的內涵相當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違憲的主體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因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憲法上的義務主體。 第二、違憲違反的是憲法、憲法性法律甚至憲法慣例。 第三、違憲同樣會產生法律責任,一般通過違憲審查機制來實現。
違憲審查模式
違憲審查是國家權力過程中的一種基本糾錯機制。如同 其它 任何一種糾錯機制一樣,是憲法正常運行的必要保障。因此,違憲審查並不神秘。從各國違憲審查制度的發展與運行中不難發現,世界各國違憲審查制度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以司法機關即法院行使憲法監督權的模式,典型代表是美國。任何普通法院都可以通過受理公民的訴訟來行使違憲審查權。在這種模式下,由於司法是三權分立中的獨立一部分,因此具有獨立審查立法的權力。而這種模式中的許多案例,是與判例法制度相適應的。啟動違憲審查程序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公民手中。他們可以通過個案向任何普通法院提起訴訟,擱置違憲的立法;也可以在議會走廊說服議員修改憲法,推翻違憲的判決結果。最近的幾個案例包括2004年1月26日,美國聯邦地區法官奧黛麗·科林斯判處布希總統的“愛國者法案”有部分內容違反美國憲法的第一和第五修正案。據介紹,美國最早的違憲審查發生在1796年“希爾頓控訴合眾國”一案中,當時的美國法官佩特森和威爾遜,就行使了判決國會一項法案違憲的權利。到了美國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約翰·馬歇爾(1801~1835任職)任期內的1803年,最高法院第一次明確宣布它有權對國會通過的法律進行司法審查,並第一次判決一條聯邦法律違憲。從此這種基於普通法院的違憲審查機制就確立下來了。但是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司法活動本身也難保證是絕對客觀中立的過程,法官的主觀性往往干擾了他准確體現立憲意圖。
第二種模式是立法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如英國。違憲審查在英國的歷史比美國還要長,盡管英國是世界上三個沒有成文憲法的國家之一,但是早在君主立憲制度確立之初,《權利請願書》與《權利法案》就明確表示,法律由普通法院與衡平法院獨立適用。英國的憲法性法律《王位繼承法》明確規定,英國法律是英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君主及其大臣必須批准與確認。英國實行“議會至上”的憲政體制,內閣和法院由議會產生並對其負責,議會可以制定、修改和廢止任何法律,包括各種憲法性文件;任何一部法律如果違憲,議會有權修正或廢止。這種監督模式的最大優點在於它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從而保證了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得以更有效地貫徹和執行。但是問題在於立法機關自己審查自己,有的時候就失去了審查的意義。
三是由專門的機關行使違憲審查權,如法國的憲法委員會和德國、俄羅斯、義大利、韓國等國的憲法法院。法國憲法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就是“各組織法在公布前,議會兩院的規章在施行前,都必須提交憲法委員會,憲法委員會應就其是否符合憲法作出裁決”。著名的案例是2002年12月,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二廳以多數反對的結果,否決了德國將於2003年1月生效的《新移民法》,聯邦法院多數法官的意見是,2002年3月22日聯邦參議院通過新移民法的程序違法了德國憲法第78條的規定,原因是勃蘭登堡州未能一致投票卻算作了贊同票。這種模式的問題在於專門機關不可避免受到政策影響,政治傾向性強,很難保證客觀公正的監督。
在不同的國家裡,違憲審查的部門不同,但是共同的是違憲審查機構的專業化與獨立性:專門審理政府或立法機關侵犯公民權利的案件,獨立於普通法院、獨立於行政機關,並且都關注過程合法性。從違憲審查的手段上說,現代國家通過兩種方式對法律及法律性文件的合憲性進行審查。一是事先審查,即在法律、法律性文件頒布生效之前所進行的合憲性審查,一旦被確認違憲,該項法律、法律性文件便不得頒布實施;二是事後審查,即頒布實施之後進行的合憲性審查。而憲法審查之後的執行,更是世界各國法律保障的基礎。著名案例在1957年,當時美國最高法院宣布,“不同種族不同公立學校”(即黑白人必須分校的做法)違反憲法第14條修正案。當時許多人反對高法判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兩位領袖。一位是艾森豪威爾總統,一位是阿肯色州州長。但是,當阿肯色州長試圖抵制高法判決時,艾森豪威爾將軍卻命令軍隊進入阿肯色州,強制執行高法判決,保護黑白人同校。
違憲的案例
經過六年的反對英國的獨立戰爭,美國終於在1783年贏得了獨立。但美利堅共和國的正式建立卻是在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被各州批准以後。1789年4月,聯邦政府成立,獨立戰爭領導人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被推選為第一任美國總統。建國後不久美國國內就因利益不同和政見分歧,出現了聯邦黨(federalists)與反聯邦黨(antifederalist)的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 republicans)兩大陣營。大體而言,聯邦黨人主張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反對法國大革命,而民主共和黨人則主張維護各州的自主地位,對外同情法國大革命。美國憲法雖然將聯邦許可權明文列舉於憲法,並將未列舉的剩餘權力則歸屬於各州,但是由於美國憲法相當簡練,解釋的彈性很大,因此誰擁有對憲法的解釋權,誰就可以在政治斗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
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的政黨和選舉政治還不成熟,總統和副總統混在一起選舉,得選舉人票最多的為總統,其次為副總統。於是,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繼喬治·華盛頓之後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而民主共和黨人托馬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則成為他的副總統。在其第一屆任期即將期滿的1800年7月,亞當斯任命他的聯邦黨人朋友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 為國務卿,協助他競選連任。在1800年美國的總統選舉中,亞當斯只得了65張選舉人票,而民主共和黨的候選人傑弗遜和艾倫·伯爾(Aron Burr),卻各得了73張選舉人票。根據當時的規定,由各州在眾議院以州為單位(一票),投票選擇傑弗遜和伯爾兩人中的一位為總統另一位為副總統。由於聯邦黨人寧可把票投給腐敗無能的政客伯爾,也不願選擇在他們看來支持法國大革命的"危險的激進派"。於是,傑弗遜只得了18個州中8票,未能超過半數。在一個星期內,眾議院一共進行了35次無記名投票,結果都是如此。這時,聯邦黨人的領導人、傑弗遜的政敵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督促他所能影響的聯邦黨人,讓他們控制的幾各州投了空白票,從而使傑弗遜以微弱多數當選。因為在漢密爾頓看來,傑弗遜至少是正人君子,而伯爾則是沒有原則性的投機政客。這時已是1801年2月17日,離總統總統就職只剩下了兩周。
在同時舉行的國會選舉中,聯邦黨也遭受重大的失敗。這樣,他們不但失去了總統的寶座,同時也失去了國會的控制權,於是,聯邦黨人就把希望寄託於聯邦司法部門,藉以維持他們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影響。乘著新總統上台和新國會召開之前,國會中的聯邦黨人在1801年2月13日通過了《1801年司法條例》(The Judiciary Act),增設了5個聯邦地區法院和3個聯邦巡迴法院,由此增加16個聯邦法官的職位。1801年2月27月,國會又通過一項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Organic Act),授權總統可以任命特區內共42名任期5年的治安法官(Justices of Peace)。這樣一來,亞當斯就可以在新總統上台之前,任命他的聯邦黨人來可擔任這58新增的法官職位。為此,亞當斯忙乎了半個月,直到卸任前一天(1801年3月3日)午夜才結束所有58個法官的任命程序,與此同時,國務卿馬歇爾則在所有"星夜法官"的委任狀(commission)上蓋上國璽。人們因此把這批法官稱為"星夜法官"(midnight judges)。
在此之前的1801年1月20日,亞當斯總統還作出了驚人的舉動,任命國務卿馬歇爾擔任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1月27日,經參議院同意後,馬歇爾於2月4日正式到職赴任。但是,馬歇爾此時並末辭去國務卿的職務,只是不支領國務卿的俸祿,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01年3月3日亞當斯總統任期屆滿為止。因為當時正是新舊總統交接的之際,馬歇爾一面要向新國務卿交接,一面又要以首席大法官的身份主持新總統的宣誓就職儀式,忙得暈頭轉向,竟然來不及把由他親自蓋章的17份委任狀送到所委任的"星夜法官"之手。
『肆』 美國聯邦法律與州憲法沖突怎麼辦
美國憲法第抄六條第襲二款將其本身的地位表述為「國家的最高法律」。法官們通常將之理解為:當國會或者州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與美國憲法有所沖突的話,這些法律將被宣布無效。兩個多世紀以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眾多判例不斷地強化美國憲法的權威性。
『伍』 美國最高法院有沒有權力否決違憲法令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開庭時間為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到翌年6月中旬。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各種提交的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簡單多數票的表決方法來決定。1882年開始發行的官方匯編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匯編》,其中的判例對法庭有約束力,為審理同類案件的依據。
美國憲法沒有直接提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否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曾經通過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的判決指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某個法律違憲而不被採用。
『陸』 按照美國法律,如果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犯法,如何處理
在美國憲政中,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責任是裁決涉及憲法解釋問題的案件,判定某項法律或政府行動是否違憲。這一被稱為司法審查的權力使法院能夠否決聯邦或州的法律,如果這些法律在法院看來是與憲法相沖突的話。在過去的200年裡,最高法院一共判定大約140項國會立法違憲。通過運用這一強大的司法審查,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制度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民眾與政府之間、各級政府之間,以及政府各部門間爭議的仲裁者和國家許多最重要問題的終極權威。
不過,在司法審查權這一問題上,聯邦法院的權力仍然受到間接的約束,美國憲法中的制衡原則依然有效。聯邦政府的其他兩部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監督聯邦法院的這一撒手鐧:
第一,總統對聯邦法官的任命權,再加上參議院的確認權;
第二,像對其他聯邦官員一樣,國會可以對聯邦法官行使彈劾與罷免權。
只有國會有資格彈劾與罷免憲法法院法官的權利,只有總統有權利任命憲法法院法官的權利(在有空位的情況下,無空缺也無權利增加)
看看這篇文章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161
『柒』 法官違反憲法與法律怎麼辦向哪裡投訴
去檢察院舉報投訴
『捌』 地方法律違背憲法的案例
李慧娟法官的判決
2003年1月25日,洛陽市中級法院開庭審理一起因種子糾紛引起的賠償案件。此案經過法院、市人大等有關單位的協調,法院根據全國性法律作出了判決。然而,判決書中的一段話卻引出了大問題,30歲的助理審判員李慧娟寫道:「《種子法》實施後,玉米種子的價格已由市場調節,《河南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作為法律階位較低的地方性法規,其與《種子法》相沖突的條(原文如此,應為條款)自然無效……」李慧娟宣告了河南省人大通過的地方性法規不再具有法律效力。這一判決在當地政法和全國法學界引起不少議論。
在河南省人大和省高級法院的直接要求下,洛陽中院撤銷了李慧娟的審判長職務,並免去其助理審判員資格。這一處理決定未必不正確,因為,根據憲法第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據此,法院在行使審判權時,確實無權對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進行評判。不過,盡管李慧娟的做法不夠審慎,但由她所引起的爭議,喚起了各界對司法審查和違憲審查問題的再度關注。
當然,「司法審查」與「違憲審查」是大不相同的。李慧娟在種子糾紛案中的判決,就屬於司法審查活動:即在具體的案件中,為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法官面對相互沖突之法律作出選擇。李慧娟選擇了全國性法律,並據此而宣告地方性法規的某些條文無效。假如實行判例法制度,則至少在河南省境內,其他法官援引或參考該判決,就可能使河南省種子條例失效。也就是說,法官對法律進行事後審查要成為一項制度,必須輔之以遵循先例的規則,而目前的司法制度並不認可這一規則。
李慧娟的判決是根據全國性法律宣告地方性法規無效,因而並不屬於違憲審查,而是「合法性審查」,而且由於沒有遵循先例原則,因而其效力是非常有限的。假如法官在具體案件中以成文憲法為依據對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和政令進行審查,則叫做「違憲審查」,或者更准確地說是,叫做司法性的違憲審查。
『玖』 美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美國違憲審查制度是由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司法程序審查、裁決立法與行政是否違憲的制度,又稱司法審查制度,最初創立於美國,二戰以後有許多國家紛紛實行這種制度。該制度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認可和採用。美國著名憲法學者伯納德 施瓦茨說過:「沒有司法審查就沒有憲法,司法審查是憲法結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該制度緣起於19世紀初期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因審理此案的首席大法官約翰 馬歇爾作出的判決,使美國最高法院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威,從而真正確立了美國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結構。
美國違憲審查的好處在於:首先,違憲審查由專業的法官處理,具備司法的中立性等司法機關特有的優點,符合違憲審查的司法性質。同時法官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判決能夠得到遵守。其次,美國的違憲審查范圍廣泛,公民可以對侵犯其權利的國家機關提起訴訟,國家機關也可以對其他國家機關提起訴訟,這樣糾紛被納入司法途徑,公正性比較有保障。第三,美國的違憲審查針對具體案件,當事人的權利能夠在審判中得到充分的保護。
美國違憲審查的不足之處在於:首先,司法機關審查模式是一種被動審查的模式,也就是說只有當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才能提起審查,而不能主動審查。違憲的法律只有在受到司法挑戰時才會受到檢驗。其次,針對具體案件只能保護該案件的當事人,對其他受害者不能具備普遍的保護。第三,司法機關作為非民選機關,審查民選議會的法律是否違憲,存在合法性問題。而且違憲審查具有高度政治性,最高法院作為司法機關,介入政治糾紛有損其中立性形象。比如像介入2000年美國大選一樣,嚴重影響了法院的獨立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