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反差
我是20XX年從xx市中級人民法院調到xx區人民法院擔任副院長的。到任後,我很快適應了角色轉變。近兩年來,在各級黨組織的親切關懷下,在院黨組一班人的真誠幫助下,在全院幹警的大力支持下,我時刻堅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牢固樹立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的宗旨,認真履行院黨組的分工職責,我分管的刑事審判和審判監督工作在四個刑事審判庭和審判監督庭全體幹警的共同努力下,有了長足的進展。同時,我還積極完成院黨組交辦和班子成員委託的其它事項。為社會科學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一方平安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現將主要工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知識就是力量,學習是進步的台階,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完善自我,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一方面,我積極參加政治理論學習,學習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黨對政法工作領導的信念時刻保護與黨中央高度一致。特別是參加區委黨校在職幹部理論培訓期間,上課能認真聽講,領會授課內容並做好筆記,做到了一課不少,一堂不漏,從沒曠課或遲到早退。黨校的學習使我提高了政治理論水平和駕馭領導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法學理論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斷強化理論學習的系統性、條理性。
這也是我多年來堅持不懈養成的良好習慣,我從不抹牌賭博,很少閑聊,爭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業務學習中去。只要新的法律、法規出台,我總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力求掌握其立法本意和法條內容,通過平時的學習和積累,不斷更新知識,豐富自我,提高了我勝任本職工作的本領。另外,我能在學習中做到常看、常思、常問、常做,以發揮最佳的學習效果。到任後,我發現由於人員超編等歷史原因,我院幹警年齡結構老化、文化底子較弱,但審判工作實際經驗豐富,在實踐工作中我十分注重虛心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請教。在聽取案件匯報時,我經常提出有爭議性的問題與他們共同探討,相互辯法析理,取長補短,以保證正確地適用法律,謀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最大統一。
二、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
區法院人少案多的狀況與我原在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的單純性有著很大的反差。來區法院之後,如何完成好院黨組分配給我的工作,是我經常思索的問題。我個人認為,腳踏實地,埋頭苦乾的工作態度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並想以實際行動感化、帶動全院幹警爭做工作中的「老黃牛」。為此,我堅定不移地用戒驕戒躁、平等相處、果斷干練、創新務實的工作態度,切實做「四好」,即自已份內的工作主動干好,領導安排的工作必須做好,協助的其他工作配合好,黨組成員委託的工作用心辦好。因為深感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我堅持每天按時上下班,遇有工作繁忙時,我經常利用中午晚上時間,有時甚至利用節假日加班加點,自調入區法院後,我從未休過一次年休假期。慶幸的是,在刑事審判庭和審監庭幹警的共同努力下,我所分管的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
(一)刑事審判工作成效顯著。2008年至今,全院共審理各類刑事案件900餘件,已審結審判各類罪犯1000餘人,嚴懲了各類刑事犯罪。其中審理了xx為首的奸、強迫賣淫團伙案件和以xx等為首的盜掘古墓葬團伙案件,對多名被告人判處了有期徒刑十七年、十二年及以下不等的徒刑。針對xx市城區傳銷活動猖狂的情況,我院還審理了因傳銷引發的非法拘禁案件68件,判處96人,狠狠地遏制了傳銷活動。今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開始實施,為配合公安機關打擊醉酒駕駛行為,我們還審理了危險駕駛案件90件,對醉酒駕駛者起到了警示作用,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的軟環境。
(二)量刑規范工作穩步推進。我院是全省量刑規范化試點法院,為完成試點工作的主要任務。在試點期間,我積極向上級匯報、加強與公安、檢察機關溝通,並爭取各部門配合支持。在上級法院的具體指導下,試點工作穩步推進。我親自參加並執筆擬定了《xx人民法院量刑規范化試行意見》、《xx人民法院量刑程序試行意見》、《xx人民法院量刑規范化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後又四易其稿,為試點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組織審判人員、書記員有關量刑規范化培訓學習中,我不厭其煩,詳細向他們解讀量刑規范《試行意見》的操作要領。2010年10月1日,量刑規范化在全省范圍全面推開。10月21日,市中級法院組織全市刑事法官和全市基層法院審委會委員培訓學習《××省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實施細則》,會議期間,應市中院的安排我院以量刑規范的新模式對xx敲詐勒索一案開庭示範,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
自全面實施量刑規范化工作以來,我院審理各類刑事案件387件,占受理案件92%,適用量刑規范化程序審理的刑事案件上訴率和改判發回率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刑事審判格局有了三大改變:一是最大限度實現量刑公正和均衡。提高了刑事審判工作效率,進一步樹立了法院的司法權威,較好地實現了社會公平正義的預期效果。改變了過去估堆量刑,經常會出現的因人而異,因案而異,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通過「加減乘除」的量刑統一標准,量刑過程公開、透明,更加規范、科學。二是通過量刑答辯程序,讓當事人明白法院對被告人刑事處罰如何量化,使被告人服判息訴率明顯提升。三是通過從輕情節的量化,使刑事附帶民事案件被告人賠償更積極,受害人滿意效果顯著提高。
(三)注重刑調法律社會效果。我院受理各類刑事案件中,涉及附帶民事賠償的交通肇事、故意傷害、尋釁滋事、過失致人死亡案件佔有較大比重。我在處理這些刑事附帶民事案件中,從不把民事訴訟部分當作「附帶」,始終把民事訴訟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急受害人之所急,想受害人之所想,時刻把他們的冷暖掛在心上,對犯罪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各種經濟損失,只要是合理合法的,我們總是竭盡全力去挽救和彌補。在審理這些案件中,我總是要求幹警耐心細致地做當事人及其親屬的思想工作,反復多次地調解,不放過任何一個調解的機會,有時,只要雙方當事人有絲毫的.調解意向,我就會不厭其煩地親自進行調解,使95%以上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都能在刑事判決宣判以前得到調解並將賠償款兌現。近三年來,我院在刑事附帶民事方面共為被害人挽回各類經濟損失1300餘萬元,受到了受害人及其親屬的高度評價。例:在處理xx交通肇事案和被告人xx因索債非法拘禁章××致其跳樓身亡二案中,我與辦案人員召集兩起案件的雙方當事人進行了數十次的調解,最終使二起案件得以妥善處理,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四)狠抓審監促進維穩和諧。審判監督工作是一項既繁瑣而又久抓不易見成效的工作,號稱法院最頭疼的老大難工作。日常面對的是對抗情緒激烈的申訴當事人,這些當事人不僅經歷了一審、二審,有的甚至多次到省會、北京上訪、鬧訪。我們所接觸的申訴當事人既有心靈和肉體受到傷害的被害人,也有「人人喊打」的犯罪分子,有時還有這些當事人的親屬臨場助陣。在接待這些當事人時,我對「被害人和罪犯」一視同仁,以情感人,特別是在對待犯罪分子及其親屬時,注重尊重他們的人格,把他們當親人對待,時時為他們著想,處處為他們排憂解難。在接待這些當事人的過程中,我忍受來自當事人對法院工作甚至對我個人不理解的委曲,把自已當成當事人的出氣筒,強忍少數當事人的指責、謾罵、中傷,有時甚至是暴力威脅。幾年來我在接待處理了汪××、王××、呂××交通肇事案、陳××被包××過失致成重傷案,劉××索賠案等涉訴纏訪的幾十起案件當事人,沒有一起因我們的處置失當而引發矛盾激化,通過我們鮮為人知的辛勤努力,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努力。
三、遵章守紀,時刻保持清廉品德。
憲法和法律賦予了法院審判大權,法院工作接觸的社會矛盾最為集中,法官處於解決矛盾糾紛的風口浪尖上。這個職業註定了我們稍有不慎就會受到社會公眾與輿論關注的質疑,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影響著我院整體形象。為此,到任以來,我遵章守紀,廉潔自律,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起先鋒模範作用。堅持做到「三不為」,即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慾所動。在廉潔方面,自覺抵制「吃、拿、卡、要、派車、派釣、派玩」,切實做到了「不義之財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凈之地不去,枉法之事不為」。在勤政方面,兢兢業業干好每件事實,不追求干大事,但求干實事。在工作中我能做到不抱怨,不計較,不拈輕怕重,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樂於奉獻,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工作姿態。在個人品德方面,我處事公道正派,待人誠摯友善,團結同志,尊重領導和老同志,工作時間之外不賭博,不洶酒、不參加不健康活動。
四、揚長避短,再創新年度工作新輝煌。
近幾年來,承蒙各級領導的關懷和全院幹警的大力支持,我所分管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個人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亦有一定的提高,但這些並未給我帶來的絲毫的成就感和輕松感,心情反而愈覺沉重,感覺工作還不盡人意,工作中大多是忙於應付,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缺乏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創新性。距一名共產黨的標准和組織上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與黨組其他成員相比,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要做到「四個注重」即注重勤奮學習;注重積累經驗;注重鍛煉能力;注重工作方法。力爭在新的一年裡再鼓干勁,再加措施,揚長避短,為審判工作再作新貢獻,再創新輝煌。
⑵ 基層法官人生感悟
基層法官人生感悟
法官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產生,在司法機關(一般指法院)中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是司法權的執行者。以下是我精心准備的基層法官人生感悟,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篇【1】:我的苦苦菜心結
你無法想像到在寂靜的只有莊家和羊群伴隨的童年是多麼的孤獨,你更是無法體會到眺望著巍巍賀蘭山是怎麼成就一個少女對人生的設想。我大口大口吃著奶奶涼拌的苦苦菜,奶奶說走吧,轉過身憋回眼淚,走出那個院子,我將所有親人的愛和家庭責任裝進還年幼的生命行囊中,走上一條只能靠自己奮斗和努力的人生路。那年我大學還沒有畢業,奶奶就走了,我曾經承諾我賺取的第一筆錢是給奶奶花的,承諾早已被風吹散了,在空氣中,在黃土裡,在遠遠賀蘭山頂漂浮的白雲里,多年後,我成長為一名人民法官,工作在最基層,每天都接觸著和我的奶奶、我的雙親一樣的老百姓。有一種情懷是生命固有的,有一種責任是命運註定的,這苦苦菜吃得太多太多,積淀到了生命中,讓你無法掩飾,又無法丟棄,在基層的這六年工作中,時間和瑣碎磨去了我太多脆弱和抱怨,我終是回歸了這個人群。
第一次收到當事人送得「禮」是一塑料袋苦苦菜,老姨媽說謝謝丫頭了,謝謝丫頭把我女兒離婚的事情給辦好了,我夜夜睡不安穩,夜夜淌眼淚啊,生怕孩子出個什麼事情,謝謝啊!第二次收到得「禮」是一大袋子苦苦菜……,也許有人會取笑我,也許有人會說我給自己臉上貼金,無論大家說什麼,我似乎從來都不介意,苦苦菜我是要吃的,因為這是我與這些最朴實老百姓之間的約定,冥冥中,我可能不是一名法官,他們也不是法官對面坐著的當事人,我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從田間地頭走來的頭上裹著圍巾,肩膀上挑著鋤頭的農民,他們或她們是我的父輩,我的兄弟姐妹們……
苦苦菜真得很苦,我們村哪個渠拝上,哪個沙地上,哪片園子邊向陽的空地上,長滿苦苦菜,我和我姐姐很清楚,我們家每頓飯都有下飯的「冷盤」,我奶奶就是用我和我姐姐挑回來的苦苦菜把我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裝扮的多姿多彩,生命因此而積淀,生活因此而厚重,有誰的夢里時常出現兒時的場景,有誰會像我今天一樣,像個孩子一樣感言人生呢?
離開那個院子很多年了,生活在鋼筋水泥鑄成的城市裡,被緊張和瑣碎的生活所累,淡漠了很多人和很多事,如同很多人一般,越發缺失了對周圍人的信任和對社會的責任,有時候頭腦會發熱,對著當事人大吼,心情不好時也會很冷漠。我時常被父親教育,言語不多,每次都會說老老實實做人,本本分分工作,平平安安回家。時常看到父親一個人在地里勞作,那後背讓我默默流淚,我知道他是在提醒我,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有幸能夠成為一名法官,我終是一個平凡的人,無論在什麼位置,在什麼場合,都應該記得我的本分,做最普通的事情,理最簡單的道理,盡最大的能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歸回養我、愛我的人。
眼淚不時流下來,在金秋這個收獲的季節里,有人收獲了榮譽,有人收獲了金錢,有人收獲了生命,有人收獲了奮斗後成功的喜悅,我如很多農民一般感慨莊家豐收了,我父親一車一車往回拉玉米,我還從一袋袋苦苦菜中收獲了越來越成熟、寬容、大度,越來越堅強、忍耐、淡定,但我最終收獲了一份感情,一個基層法官對老百姓的那份感情,一種好像久違了,終於回歸了的感情。
篇【2】:一位老法官的人生感悟
在共和國的法院系統內,從軍官到法官的人不在少數。我,就是其中一員。31年前的初春,一個自衛反擊戰中尖刀連的指揮員,因在西線的高平線役中被炮彈炸了三個窟窿,而從前線緊急轉送回國,送入豫北平原的野戰醫院,在戰傷未愈的狀態下湧入了轉業大軍的洪流。這個人就是我,一個有著14年軍齡、剛跨入「而立」之年且評定為8級戰殘的正連職軍官。
當我帶著戰火的硝煙踏進奉節法院的大門時,我成為了西部基層法院的一名法官。當別人正忙著找關系從鄉下調進城裡工作時,我卻拖著傷殘之軀到法院的鄉下法庭上了班,開始了我的法官生涯。直到2010年7月1日退休,在法院工作的29年中,我先後從事過刑事審判、民事審判,審判監督、審判調研等工作,先後擔任過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刑庭副庭長、民庭庭長、審監庭庭長,研究室主任,審判委員會委員、院長顧問等職,從一個軍官成長為法院的業務骨幹、副處級幹部,國家三級高級法官。由於學習刻苦,工作敬業,29年中我獲得過諸多榮譽:曾10次評為先進工作者,7次年度考核為優秀,6次評為縣直機關和全縣優秀共產黨員,5次評為全市法院系統優秀法官、優秀審判長、人民滿意好法官,並獲得全市模範軍隊轉業幹部稱號。加上我在部隊的8次師團嘉獎和兩次立功,這些獎狀、獎杯、功章、證書、授帶等足可貼滿一壁牆。誠然,這些在官位顯赫的人眼裡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一個基層法院的法官來說,卻來之不易,體現的是一個法官的人生價值,並引以自豪。這大概可喻之為敝帚自珍吧。
29年的法官生涯中,讓我比較滿意的,算起來大致六個方面:一是,我由一個初中文化經數年自學苦讀實現了大學本科文憑,為我29年的審判工作、調研工作以及審判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二是,作為法官,我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得到了領導和同志以及群眾的肯定和信任。29年中,我沒有收過當事人的錢物,沒有接受過涉案人員的吃請,沒有踏入過高消費體閉場所,嚴格自律,拒腐蝕永不站。三是,2010年2月12日,最高法院王勝俊院長在《法官等級變動審批表》上批准我由國家四級高級法官晉升為三級高級法官。在我院院領導副級以下的法官中,我是我院建院以來唯一獲得「三高」級別的法官。四是,我自2004年擔任研究室主任之後,勤於筆耕,堅持審判調研為審判服務的方向,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調研論文、詩詞、散文等,截止今年3月底,已達437篇,其中,國家級刊物刊用47篇。去年,我和張林副院長合著的《論審判權運行中延長審限制度之改造》一文,刊入中國十佳法律核心期刊《法律適用》,成為我院建院以來論文進入國家法律核心期刊的第一篇,我本人也成為建院以來發表論文最多的法官(在全縣也是第一人)。五是,29年中,我親手辦理的案件逾千件,無一發回重審,僅有4案局部改判調整(事實上這4案屬於照顧上訴當事人的情緒而改判)。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29年我對得起法律,對得起民眾,對得起法官的職業。我也因此成為全院法官的良師益友。六是,我是由軍官過渡到法官的。正如我跨進法院時立下的誓言:「來自軍人的法官,應當勇敢正直,來自農民的法官,應當忠厚朴實。我二者兼備,應當有所作為」。我確實做到了。我是奉節法院唯一獲得全市10年一評的模範軍隊轉業幹部稱號的法官。我的事跡被寫入國務院軍轉辦公室編寫的、由總書記親筆題詞的中國轉業軍官風採集《延伸的長城》。
如果要問這29年來法官生涯有何感想,我的確感慨萬端,有很多話想說。這29年,我個人的進步僅僅是一個側面,正面所顯示的是國家的發展和法治的進程,人民生活的巨變和人民法院的輝煌。基於個人的視覺,在我看來,法官既屬於精英群體、更屬於高危群體,有人把法官稱之為「刀尖上的舞者,並不為過。因此,法官職業應當具有高出一般公務員的標准和要求。我以為,凡為法官者,至少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清正廉潔:法官應堅守的職業底線
明朝清官山東巡府年富說得好:「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可欺,公生明,廉生威」。此論自明朝以來一直成為廉政司法官員和有識之士的座右銘,激勵多少人為「清官」奮斗與獻身。共和國的法官,作為執掌國家司法大權的精英群體,理所當然地應當將廉潔司法作為其司法職業的基礎和底線,法官,應當首先是一個清官。在我的法官生涯中,我始終敬畏法律,敬畏職業,敬畏當事人,始終堅持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公正辦案、廉潔司法,堅守一個軍人的正直品格和一個法官的職業操守。我曾因侄兒觸犯刑法處以重刑而被長兄怒斥為「六親不認」,曾因對老戰友的親屬沒能手下留情而被罵之為「四季豆不進油鹽」,曾將他人送的禮物甩出當街弄得送禮者哭笑不得,曾因抵制某些領導人插手案件被大會小會訓之為「九頭牛拉不轉的犟貨。」我堅持一個理:司法作為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官是這道防線的守門人,如果我們喪失了清正廉潔這一底線,就可能使司法蒙羞,讓當事人遭殃。最高法院的副院長,成為共和國司法的最高級別的法官,就因為沒能守住這一底線,貪臟枉法葬送了一生。重慶市高級法院副院長張弢,成為重慶地區司法最高級別的法官,就因為沒能守住這一底線,以案謀私葬送了一生。《千字文》中記載有「墨悲絲染,詩贊羔羊」的典故。典故出自《墨子》,說有一次墨子路過染房,看到雪白的生絲被放在染缸里染成了顏色,無論怎樣漂洗,再也無法恢復生絲的本色了。於是墨子悲嘆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不可不慎也」。而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叫作《詩經》,其中《詩經召南》里有「羔羊」一篇,贊頌羔羊的素白,歌頌為官者當具羔羊般純潔正直、不受污染的品德。希望我們全體法官以及法院工作人員,能從中領悟典故之真諦。請法官們記住北大教授朱蘇力以下這段話:「法官的道德、品性以及人格魅力(統稱為德性),對於成功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對於司法公信力之建設和司能之實現,非常重要,至關重要」。請記住錢鋒院長的以下這段話:「在法官的職業道德體系中,良心是本原、廉潔是底線。法官良知最根本、最重要的莫過於六個字:不貪臟,不枉法。」4月2曰,最高法院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落實廉政准則防止利益沖突的若干規定》(共24條),對法官廉潔司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希望大家認真學習,處處嚴格要求自已,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愛崗敬業:法官應具備的職業精神
英國思想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培根指出:「作為法官,應當具有高度的修養。他們應當富有知識而不是機敏多變,應當持重庄嚴而不是熱情奔放,應當謹慎小心而不是剛復自用。法官應當為作出公平的裁判准備一切必要的條件,猶如上帝為人間所作的那樣:削平山崗,填滿崎嶇,以鋪平一條正直之路。每一位法官首先應當牢記羅馬十二銅表法結尾的那個警句:『使人民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司法的重大錯誤,有的可以引起政治變亂甚至國家顛覆之危」。這是關於法官職業的最佳論述。法官是崇高的職業,比之為上帝;法官的職業是神聖的,比之為使人民幸福;法官的職業是高危職業,可以引起政治變亂和國家顛覆之危。正是基於此,所以馬歇爾首席大法官說:「司法機關的工作遍及於每家每戶的床頭灶邊。它影響著人們的財產、名譽、生命和其他一切」。也正是基於此,所以法官的職業擔當者,必須是國家公務員中的優秀分子,絕非一般人所能勝任。而且,凡為法官的,必須愛崗敬業,絕非一般工作態度者所能勝任。全國優秀法官宋魚水,以精湛的審判藝術實現審判公正,體現的是當事人「勝敗皆服」的職業精神;「中國法官十傑」的獲得者金桂蘭,她「成功的背後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死神無奈,空谷幽蘭,肩擔正義認真辦案。情操塑成了人民口碑,生命定格百姓利益」(「中國法官十傑」頒獎詞),體現的是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的職業精神;全國優秀人民法庭湖北洪湖市大同湖法庭女庭長張紅,拖著癌症晚期的身子走千家串萬戶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喊出了「一樁案子就是老百姓的一片天」的司法最強音。當地群眾得知她身患癌症後,自發地到大廟上為她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好庭長早日康復,此舉震撼了中國司法界,體現的是法官用生命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精神。這些典型,是我們全體法官愛崗敬業的精神動力和時代楷模。
我29年的法官生涯,雖不能與上列英模相比,但就個人來說,我確信自己是一個愛崗敬業的法官。在法庭工作時,我成天翻山越嶺行走在巡迴辦案之中,一年穿爛三雙運動鞋,忍著戰傷復發的劇痛為老百姓排難解紛,半個月回一次法庭,幾個月不回一次家;在機關工作時,我從來沒有節假日和星期天,幾乎365天都在工作,而且,我是每天上班最早的第一人,每天下班最遲的第一人,我始終覺得我的時間是很不夠用的:當庭長時,我要加班加點批改全庭重要案件的裁判文書,我所在的庭每年沒有發回重審的,改判的也微乎其微;當審委會委員時,我必須擠出時間審閱每件案件的審理報告,分析焦點,尋找法律根據,確定最佳的解決方案,為委員們提供思路,為主持人提供決策根據,我的意見往往成為各個委員和主持人十分看重的意見;從事審判調研工作時,我的時間分配實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時間學習,細讀每天的各種報紙和每月的10多種法學雜志,從中了解司法動態,理論動向及其他法院的先進經驗,積累寫作素材;三分之一時間解答院內院外找上門來請求解答的疑難案例、法律咨詢及政策探討,三分之一時間從事調研寫作,每周完成一至二篇調研論文或課題,最高的一年可以完成近百篇論文寫作。基層法院的法官,其工作環境很不盡人意,遠不如中高級法院,全靠自己憑著敬業精神開展工作,全靠吃苦耐勞的常態心理和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去推動工作,除此別無良策。所喜的是,盡管基層法院艱苦,年輕法官們卻選擇了這個單位,而且很多人愛上了這一職業並且矢志不移,令我十分欣慰。女法官嚴凌,是第一個來到奉節法院的法學碩士研究生,自來以後,虛心好學,一直為人低調,工作高標准,調她到研究室專職司法統計,她兢兢業業,讓她下庭辦案,她任勞任怨。而且,縣委組織部的領導了解到她的表現後,幾次徵求意見,如果認為法院工作不適合她,組織部將在縣委機關給她重新調整工作,但她始終堅持就在法院工作。我以為,嚴凌的表現就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叫崗敬業,而且她的愛人小田,已考入萬州區公安局,但又主動放棄,夫妻倆決定紮根奉節,我為之感動。現在,奉節法院已有一大批新人為人低調,敬業向上,工作高標准,比如江明蓉、吳琳、來先龍、關超、吳丹、吳輝、樊行文、唐果等等,都很不錯,希望大家比學趕幫,共同前進進步。
第三,司法能力:法官必須有的職業功底
最高法院王勝俊院長在論及「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工作主題時強調:「堅定的政治方向是前提,嚴明的紀律作風是關鍵,良好的司法能力是核心,規范的管理制度是保證」。可見,法官的司法能力,對於法官履行審判職責十分重要,是打造「靠得住、信得過、有本事」法官群體的重要體現。老百姓說得好:「如果一個法官的政治素質糟糕,那法律將成為其手中的魔鬼;如果一個法官的業務素質糟糕,那當事人將成為其手下的冤鬼。」2010年河南商丘的趙作海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該案在公安偵查階段的主要問題是刑訊逼供;公訴機關的主要問題是明知有疑,卻徑直提起公訴;在法院審判階段的問題在於,疑罪從疑,照判不誤。我在寫《陣痛中反思:「趙作海案」 緣何一錯再錯》的論文中,仔細分析案件本身存在以下三大疑點:一是趙作海當庭否認殺人,並一再喊冤說公安刑訊逼供,這與他九次供認殺人的訊問筆錄形成質的反差;二是作為殺人案件卻未能查找到殺人工具,物證喪失;三是無名屍體四次DNA鑒定不能確定身份、與作為死者的趙振堂的身高形成差距。正是這些疑點無法排除,所以「死者」趙振堂卻在2010年奇跡般回到家中,真相大白。法官一旦成為庸官,註定要草菅人命,也註定要受到撤職查辦。今年3月29日,最高法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強調加強司法能力建設,在開展全員崗位大練兵活動中,重點搞好「兩評查」活動(即庭審評查和裁判文書評查),表明司法最高層看到了當前全國法官隊伍的素質問題,這對我們全體法官來說,是一個良好的契機。一個法官的'辦案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庭審駕馭能力和裁判文書製作能力。希望大家在這兩個能力上努力實踐,獲得提高。
我十分贊賞霍姆斯大法官「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這句司法格言。要做一個司法能力強的法官,不可能只滿足於高深的法學理論,必定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司法能力應當包括必需的法學理論、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廣博的社會知識三大方面,是三方面的綜合運用。我從軍隊轉業到法院,完全因為時局的要求而非本身自願,當年30萬轉業軍官全部充實到公檢法部門,文化基礎好的到法院,其次的到檢察院,再其次的到公安部門。我十分清楚法官的責任與我本身的差距,「半路出家」的法官與來自法學院校的法官差距十分驚人。於是,我一面報考法律大學,一面撲身於司法實務,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在數年時間里,白天辦案,夜間讀書和完成作業,每晚只能保證三個小時的睡眠,數年之後,我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他人。在川東、渝東片區內,我經常被高中級法院指定為大型觀摩審判的審判長和主審人,幾乎所有觀摩審判案件都做到了當庭解疑、當庭宣判。庭審駕馭,說得上游刃有餘,每次庭審考評得分,我都高出本院法官和其他法院法官,從來沒有把第一名讓給別人,我所製作的判決書,曾刊入中國司法文書專刊《司法文書與公文寫作》雜志,曾多次在市高院評比獲得第一名或第二名。直到現在,不少中青年法官手上都保存有我製作的刑事、民事、再審等判決書,作為範本以供參閱。因此,我對王勝俊院長「良好的司法能力是核心」這句話,深有感觸。但我也看到,就在我們法院里,有的法官辦了一輩子案子,卻沒有辦成幾件漂亮稱心的案件,也沒有寫出幾份漂亮稱心的判決書,恰恰搞爛事很上心用力。這樣的人,老實說讓人瞧不起。最近我接觸到上級法院改判本院的兩件刑事案件,審判長和主審人都是多年的刑事審判法官。兩起案件的改判並不涉及復雜疑難問題,均屬於常識性錯誤。三個村官虛列支出私分國家扶貧款、三個剛成年的男青年對一女青年的犯罪案件,一審中案件的幫助犯提出他二人系從犯的抗辯意見,村官中的村會計提出他是從犯的抗辯意見,均未被法官採納,二審均予以採納,對從犯改判為減輕處罰。顯然二審的改判是正確的。理由在於:我國刑法第26-29條對犯罪人的分類,實行的是作用標准為主、分工標准為鋪的原則。從作用上看,有主犯、從犯,協從犯之分;從分工上看,有實行犯、組織犯、幫助犯、教唆犯之分。那麼,在三人案件中,直接實施姦淫的犯罪分子稱作實行犯,其他二人僅協助實行犯完成犯罪,這叫幫助犯,主從關系已經很明顯,為什麼不區別對待呢?在村官犯罪中,村支書村主任屬於行使管理決策權的罪犯,而村會計僅僅對帳務進行管理,本身沒有管理決策權,且本案中的會計並沒有直接參與虛列支出等實施活動,三人的主從關系已很明顯,怎麼可以都各判五年呢?一審的不慎導致二審的不必要改判,劃算嗎!這是值得很好的總結和認識的。4月3曰,河南高級法院出台了《錯案責任終身追究辦法》,規定對造成錯案發生的法官實行終身追責,已調離、辭職、退休的同樣追究責任。希望同志們要有危機感,努力加強能力建設。
第四,善待群眾:法官應堅持的職業方向
我們的法官必須清楚的意識到,我國在層面是以人民主權為基礎,以代表制為制度框架,以融合主義為基本實現渠道,以人民利益為最後依歸的民主模式,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司法的人民性,註定了為人民服務必須成為司法機關和人民法官的永恆不變的宗旨。人民法院本身就是一個經常與群眾打交道的國家司法機關,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根本經驗就是深入群眾,到群眾中去審案並接受群眾監督。因此,善待當事人就是善待群眾,善待人民,善待法官的衣食父母。中國的司法,本質上屬於良善司法,江必新副院長在「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上專論良善司法時,提出了中國良善司法應當包含的九大內容,即公正司法、規則司法、廉潔司法、廉價司法、和諧司法、人本司法、民主司法、修復性司法和權威司法。其論高層建瓴,精闢透徹。良善司法作為中國司法之本,必然要求一切司法工作者都必經建立在善待當事人、善待群眾的基礎之上。重慶高院錢鋒院長提出善待當事人的「四心工作法」,即對當事人有惻隱之心——同情弱者,對人民群眾實心實意,不忍心做損害當事人的事;有羞恥之心——懂「禮義廉恥信」,不向群眾伸手,勿以惡小而為之;有恭敬之心——恭敬法律,尊重民意,體恤民情,恭敬職責,珍惜司法職業,恪守司法操守;有是非之心——在廉潔、公正等大是大非面前頭腦清醒,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向法律負責,向人民負責,向家庭負責,向個人前途負責。我希望全體法官對這「四心工作法」牢記在心,並變成實踐中的自覺行動,體現於每件案子上。全國優秀法官宋魚水說得好:「我一生中可能會審理幾千件案子,但許多當事人一輩子可能就進一次法院,如果就是這唯一的一次與法律的接觸讓他們受到不公平對待,讓他們得到一個自己想不明白的結果,在他們心中就會留下深深的傷痕。傷害了一個當事人,就多了一個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維護了一個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會增加一份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對社會的信心」。全國優秀法官陳燕萍說得好:「法官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可以挽救一條生命,甚至是一個家庭,法官一時的疏忽、絲毫的懈怠,都有可能釀成大的事件。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法官一定要全心全意地為當事人著想」。他們說得好,做得更好,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從中吸取政治營養。可喜的是,現在我院正式進入法官序列的年青同志,目前發展很好,尤其是他們善待當事人的工作態度令人欣慰。嚴凌、吳琳、來先龍這些剛從事辦案的年青法官,在和我討論案件時,都認為當事人起一次訴花了很多時間,絕不能輕易叫他們撤訴,使他們感到失望,寧願自己辛苦幾趟把案子查清,來平復他們已受傷的心靈。年紀青青的法官,想得如此周到,令人欣慰。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奉節法院的希望。
結末語
同志們,法官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審判大權,這權力好沉重,好惹人注目啊!望著你手中的權力,冷漠無情的冷血動物會把你熱情的擁抱,威風八面的獸中之王會朝你搖頭擺尾,吝嗇至極的老葛朗台會給你光燦燦的黃金,嗜酒如命的酒鬼會把那杯中之物捧到你的面前,素昧平生的妙齡女郎會對你一見鍾情。作為一名法官,要想嚴肅執法,必先嚴於律已,才能做到不為強權所懼,不為金錢所感,不為美酒所誘,不為善色所動,不為人情所累。這樣的法官,才是真正的人民法官。
謝謝大家!
;⑶ 法官是美女怎麼形容
法官是美女形容有:
1、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常常微微含著笑意,一頭從未染燙的烏黑秀發總是一絲不亂地扎在腦後,清秀的面容,修長的身軀,令人初見便眼前一亮。
2、清新可愛的外貌、稚嫩的臉龐,出庭時表情認真嚴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清麗柔美的氣質和嚴肅的神情,沒有排他性地融合在她身上。
3、女孩擁有一頭俏麗的短發和斜旁分劉海,皮膚白皙,長相甜美清新,而她正身穿著黑紅色的法官袍坐鎮法庭,認真地工作著。
4、她身穿法官袍,正襟危坐的在法官位置上,雖然表情肅木,但配上一頭長長秀發及出眾五官,不但沒有令人生畏,仙氣更迅速迷倒一眾網民。
5、清清淡淡的妝容,白皙的皮膚,穿著法官服給人一種高冷氣質的感覺。姣好的面容和莊重嚴肅的背景形成特有的反差美,不苟言笑的模樣給人一種莊重的模樣。
⑷ 為什麼法官當律師的多 律師當法官的少
說起從優秀律師中選任法官,當然是好處多多。諸如有助於減少法官腐敗,有助於提高司法權威,有助於改造政治生態等。據報道,現在,肖揚院長又提出了這個話題,無疑對這項改革由倡議向制度現實邁進給了有力的推動。不過,我認為有必要對於推動這項改革時可能遭遇到的一些困難作些梳理,以便未雨綢繆,通盤兼顧,避免一項新改革出台始於轟轟烈烈,終於無聲無息的結局。
從世界范圍看,法官選任的候選人背景無非是兩種,一是歐洲大陸模式的起始從業型,即一個人自完成法律教育和司法研修之後便進入法院,從助理法官開始,數年之後就具有了獨立法官資格。高等級法院的法官往往都是循著審級的路線逐漸升遷而來。另一種模式則是英美國家的轉職任命型,沒有人可以從法律職業一開始就擔任法官,法官的基本來源是律師以及檢察官(在英美的制度理念里,檢察官不過是國家聘任負責追溯犯罪、維護法律的律師而已)。
就維系一種公正的司法體系而言,兩種模式之間原不存在優劣高下。能夠形成不同的法官選任制度,是跟特定國家的歷史演進、法制結構以及法官在法律秩序中的角色等有著密切關聯的。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法官選任辦法呢?首先需要看到的是,我們缺乏英美國家相關制度得以形成的那種歷史背景,尤其是判例法對於法官知識結構的特殊要求,在我國這樣的成文法國家裡是不存在的。在判例法的環境下,法官是憲法和法律的基本解釋者,甚至是法律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者。由於確立了遵循先例原則,所以法官肩負著通過個案的判決對於後來的法律人乃至整個社會加以說服的使命。在近代民主制度確立之後,由於不受民意的直接制約,法官的權力更成為對於民主決策予以平衡的獨特力量。從最具職業聲望的律師以及檢察官中選任法官,無疑是確保法官完成解釋憲法和法律、推動法治發展乃至平衡民主這類重大使命的基本前提。從我國的情況看,盡管過去的二十多年間,法院以及法官的地位有了長足的提升,但是法官選任標准還需要改進。
如果再深入到司法權運行的具體過程觀察,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司法系統仍有著一定的行政色彩。這種現實在影響司法公正最大化的同時,也減弱了法官職業對於優秀律師的吸引力。作為法官,對於他所審理的案件,享有獨立的權力(當然也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智慧,有時還能夠在判決書的內容或修辭上留下深刻的個性化印記,這是法官職業最具魅力的一個方面。而上命下從、刻板僵硬的司法模式,又如何讓資深律師欣然前往呢?
法院難以吸引優秀律師進入的第三個原因聽起來有些俗,但是在設計制度時卻無法迴避,那就是法官的收入較律師太過低下的事實。法官收入比律師平均要低些,即使是英美國家也是如此。之所以一些優秀律師不惜付出收入減少的代價也要做法官,是因為前面所說的法官的崇高地位、獨立權力、彰顯知識與智慧以及終身任職等所帶來的巨大補償。盡管如此,法官的收入也不可過於寒酸。像我們的現實,律師的合法收入往往是法官合法收入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心態嚴重失衡的法官就很容易生出其他想法:或者利用自己的權力(即便是不獨立,但是責任的模糊反而更方便利用)牟取私利,或者乾脆辭職下海,合法而逍遙地去賺大錢。事實上,近年來法官下海當律師的情況可謂不少,而反過來,由優秀律師而當法官的卻是寥寥無幾,僅有的幾例還是受命擔任院長或副院長。
他們與其說是看重法官職務,不如說是沖著行政級別去的。
最後,現在律師的數量也不足以給我們的法官提供充足的選任資源。目前全國律師數量不過13萬,而法官卻有20萬以上,這跟美國的從80多萬律師中選3萬多法官形成了強大的反差。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是增大律師規模,同時也可以考慮大幅度減少法官的數量。
⑸ 如何培養法官良好的職業道德
法官是公平與正義的代表,也有著審判行業的法律規定和社會公眾期盼的職業道德。法官要忠於事實、忠於法律,以確保司法公正,更要謙遜文明、勤勉敬業以保障審判效率。當前,我們正在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廣大法官必須認真踐行司法為民的理念,必須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司法活動的第一選擇,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司法效果的第一標准,所以,司法為民就是新時期對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的新要求。本文以如何,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法官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 2.公正不偏,剛正不阿。司法公正是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是執法活動內在的價值追求,好的法律制度能否實現,關鍵在於執法人。古代人們敬仰的鐵面無私的包公,雖然是人們的一種希望和要求,但這正是人們的一種期望,人們所要求的法官職業道德。人們要求法官從其自身職業活動的特殊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凝聚足夠的力量,樹立足夠的權威,不畏權勢,頂住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不當干預,確保司法公正。 3.敬業進取,精益求精。香港法官的誓言中說:無懼、無偏、無私、無欺。我說還應該有無閑,即抓住時機,忙中抽閑,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對自己的法律知識永無滿足和懈怠。 4.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公生明,廉生威,尤其在當前執法環境、社會環境不盡人意的情況下,法官要以強烈的職業使命感來抵制和克服相對剝奪感。所謂相對剝奪感是指人們認為自己本應獲得的利益沒有得到,而被他人或社會剝奪了。這是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是自認為沒有得到公平待遇的不滿與埋怨的結合,總覺得自己的所得與貢獻比,獲得太少了。如果有了這種相對剝奪感,心理就會失衡,無疑肩上的天平就會失去平衡,就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二、影響法官職業道德培養的主要原因 (一)法治理想與人治現實之間的矛盾,影響著人們嚴格遵紀守法,也影響著法官嚴格執法,並直接導致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低下。表現在:在組織制度、人事制度上,不按黨的組織原則和法官的考核、任用、選拔制度來來選拔、任用幹部和法官。有的法院,研究生、本科生進不來,而有關系的大專生,甚至是沒有編制的自費大專生卻大搖大擺地進來了。在審判工作作風上,置法律程序於不顧,搞家長制、一言堂。法律規定,只有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才是合法的審判組織,而有的法院領導為了達到個人左右案件審判結果的目的,又在法院內部另設程序和審判組織,並且將其凌駕於法定程序和合法審判組織之上;有的法院領導個人直接拍板案件;有的法院領導則擅自製定司法解釋;有的法院領導將手中的核稿、簽發案件權變成了審批權,權大於法了;有的上級法院領導以過問下級法院案件為名,直接干預下級法院辦案。以上少數法院領導幹部的違法做法,都緣於封建主義家長制的思想,而一些帶有封建主義色彩的地方和單位的規章制度,則為這種家長製作風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合法借口。以上現象,會給法官職業道德帶來不良影響。 (二)法官的人權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直接影響著法官職業道德的正常培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法官的待遇與他們的職責出現巨大反差。有的老少邊山地區的法官甚至連發工資都難以為繼。西方發達國家的律師夢寐以求擠身法官行列,因為法官的地位比律師要高得多,法官是案件的最終裁判者,維護的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作用比律師大得多,當然應當比律師享有更高的待遇,同時也要求法官比律師擁有更高的素質。但是在中國的事實正好相反,沒有哪一個名律師願意到法院當法官的,倒是有不少優秀法官通過司法考試後去改行當律師了。原因很簡單,法官的待遇、社會地位與其職業要求極不相稱,法官職業缺乏吸引力。法官待遇的這種尷尬現狀,職業道德卻要求他發自內心地操守自律,與人權的基本原則是極不相稱的,一種制度的設計,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個人利益的權利,而不能假定人人都為道德聖人。要求法官自律,甚至在八小時以外也要慎獨,其前提是法官都為出類拔萃者,他們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對法律忠誠的信仰,並廿願過清教徒式的刻板生活,這至少在目前的中國是不現實的。 二是執法環境不夠完善。有的法官剛直不阿、執法如山,卻得罪了某領導,最終落得個以工作需要為名調離崗位或找個岔子降級撤職的結果;有的法官因為嚴肅執法而得罪了一方當事人,家人被報復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三是法官的職業缺乏制度上的嚴格保障,時刻存在著被分流、優化、雙選的危機感。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官,職務是終身制的,非經特別程序,不能彈劾法官。法官的職業有保障了,他才能夠做到剛直不阿、敢於碰硬。當然並不是說不要搞機構改革和人事改革,也不是說法官都不應有壓力,而是說,任免法官不應太隨意,把企業管理那一套制度照搬到法院來,想任命就任命,想免職就免職,如果這樣的話,法官就會經常處於誠惶誠恐、瞻前顧後之中,即使他有著再好的道德修養也難以實現。以上弊端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法官的工作熱情,影響著法官愛崗敬業,使其缺乏上進心和改革精神。 (三)有的法院領導幹部未發揮其應有的示範作用,有的人官僚主義、特權思想嚴重,有的人腐化墮落,給法官職業道德教育帶來負面影響。如上所述,道德具有實踐性的特徵,領導者的示範作用遠遠大於普通群眾的示範作用,不可否認,大多數法院領導能夠以身作則,給群眾作出表率的,但近年來也確實有些法院領導,膽大妄為,構成了犯罪,被處以刑罰,還有一些觸犯了黨紀政紀。這些人的反面示範作用也給廣大法官帶來了很壞的影響。 三、建立良好機制,為培養法官職業道德打下良好基礎 (一)發揮法院的審判職能,強化服務意識,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保駕護航。指導思想要明確,人民法院有懲罰和保護兩種職能,要嚴格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開展審判工作。排除一切干擾,要為一切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審判思想、審判制度、審判方式、審判作風大開綠燈,一切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制度、方式和作風都應該擯棄。 (二)改革現有種種不利於生產力發展,不利於人民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的不合理制度,建立新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制,包括審判制度、司法制度、組織人事制度、物質分配製度、廉政制度、工作制度等,徹底實現法院內部系統管理體系從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轉變。在嚴肅執法、依法審判和黨風廉政建設的問題上,絕不允許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三)打擊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妨礙人民法官職業道德建設的行為,包括上面所說的各種弊端和腐敗現象,為法官職業道德培養提供一個清新的環境。 (四)有效地保護法官的人權,提高其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調動法官工作和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實現職業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從不敢為到不想為,使法官的自律不再是無價值的犧牲,而是有利可圖。當然,這個利是合法的利,不是非法的利。保護其其他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通過建立新的司法制度,使法官真正享受到超脫於世人的感覺,深居簡出無人擾。當外界干擾無法與法官接觸時,審判焉有不公正之理! (五)建立一種新的機制,使法院領導比普通法官更自覺地、更模範地遵守職業道德,真正地起到表率示範作用。此外,古人所採取的易地為官、定時輪換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這是因為,人類有一種惰性,就是日久生厭,日久生厭之後,為黨為國無私奉獻的熱情就會減退,而隨之而來的各種私心雜念就會滋生蔓延並逐漸膨脹。再加上在一個地方,一個崗位工作時間長了,難免全成形各種盤根錯節的人際關系,原先小心翼翼的心態就會變得膽大起來,此時,如果道德修養功夫未到,各種監督不力,一不小心就會脫離職業道德的約束,犯錯誤甚至觸犯法網。作者:陸世華
⑹ 律師辯護意見為何難以被採納——以法院裁判為視角
2.證明責任分配的不合理。證明責任的分配作為一個程序性問題,直接影響實體結論,不同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可能導致不同的實體處理結果。在刑事審判實踐中,證明責任分配的不合理突出表現在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都規定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詞證據不得作為指控和定案的依據,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初步確立了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律師的辯護內容也從定罪量刑等實體性辯護轉向程序性問題的辯護。近些年來,辯護律師以偵查人員採用刑訊逼供等違法手段獲得證據為理由要求排除「非法證據」的案例越來越多,但真正採納律師意見排除「非法證據」的判例卻比較鮮見。究其原因,在我國法律缺乏非法取證證明責任分配機制的情況下,法官不恰當地將證明「證據系非法取得」的責任強加於辯方,除非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拿出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否則其辯護意見很難被採納。根據有關的實證調查,基於刑訊逼供的辯護意見被採納率不過8.7%,在律師提出排除刑訊逼供所獲證據的申請,但最終未被採納的案件中,有28.6%的案件,法庭讓辯護律師舉證,律師無法舉出證據,法庭即認定律師的申請不能成立。⑥證明責任的分配應當考量公平、證據距離、便利和刑事政策等因素。在我國被追訴人被普遍羈押、看守所不中立、律師無訊問在場權,以及會見權和調查取證權均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法官將證明責任強加給辯方承擔不但不利於被告人權利的保障,也使律師有關排除非法證據的合理意見難以被法院所採納。
(四)法官心理層面的原因
1.失衡的心理。在我國目前條件下,法官的工資待遇相對來說還比較低,律師整體上的經濟收入普遍要高於法官的收入,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更是如此。面對同樣一個案子,法官審判所花費的精力和付出的勞動量可能比律師從事辯護活動所花費的時間更多,然而他們每月卻只有幾千甚至幾百元的固定收入,而律師一場官司下來卻可以獲得上萬元的報酬。這種收入的反差使一些法官很容易產生失衡的心理。心態一旦失衡就需要矯正和補償,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於是,在法庭審理中,隨意打斷律師的發言、限制律師的發言時間、對律師正確的辯護意見視而不見等等,就成為法官找回心理平衡的習慣方式。很多法官潛意識中認為「不能讓律師自我感覺太良好,既有錢又體面」,在採納律師合理的辯護意見時,經常表現出一種「心不甘情不願」的態度,即便明知辯護意見有理有據也不願輕易在判決中採納或表述出來。
2.排斥的心理。在法院的判決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明明判決結果已經考慮了律師的辯護意見,而判決書在論理中卻聲稱不予採納辯護意見。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律師人均辦理的13.62個案件中,明確表示不予採納,但事實上吸收了辯護意見的有0.85件,佔6.2%。這種處理方式對當事人的權利並無大礙,但卻體現出了目前相當一部分法官對待律師辯護的一種復雜態度,即法官在潛意識里對律師仍是心存抵觸,有意無意地貶抑律師作用。⑦用有些法官的話講「有理也不讓律師說出來」,似乎過多地採納律師意見就顯得法官水平學識都要比律師低。在司法現實中,法官總有「高人(律師)一等」的感覺,可以與檢察官「平起平坐」,和控方具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對辯護律師無形中持一種排斥心理,對律師缺乏基本的尊重和認同。把律師辯護簡單看做是履行一個手續、走一道程序,甚至把律師履行正當的辯護職能視為審判的障礙。於是,就出現了「辯與不辯一個樣」、「你辯你的,我判我的」這樣一種司法現實。
二、律師正確辯護意見難以被採納的危害
(一)實體正義的背離
辯護權存在的理論根據之一就是權力制衡理論,通過權利來制約權力,防止權力的恣意和濫用。以辯護權約束和限制公訴權,並對審判權的行使主體施加積極的影響,防止「偏聽偏信」、把裁判結論僅僅建立在控方證據和意見的基礎上,做到「兼聽則明」、傾聽不同的聲音,在雙方的對抗和辯論中發現事實真相,從而作出全面准確的判決。「對法官而言,辯護制度的價值在於將法官的個人能力提高到某種階段,以至能藉助別人的眼睛來透視真實,能夠在『人情法理』范圍內盡量大公無私和擺脫偏見的羈絆。」⑧法官在公開場合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辯論,有利於法官形成正確的內心確信,有利於防止法官認識出現主觀片面性和隨意性而背離客觀真實。⑨這無疑能夠促進實體正義的實現。司法實踐中法官對律師的辯護意見重視不夠,不耐心傾聽、不認真分析研究辯方的證據和合理意見,不但不利於真實的發現,還往往是導致錯案的根源。在北京大學法學院陳永生副教授所作的對我國近年來20起典型冤案的研究中發現,有17起案件(85%)的辯護律師都盡到了應有的職責,正確指出了偵查、檢察機關的指控以及法院裁判中存在的問題,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無罪的(後來證明這些辯護意見都是正確的)。但因種種原因,偵查、檢察機關以及法院都未予採信,導致案件被錯判,有的甚至被交付執行死刑。⑩心理學的規律表明,裁判者只要聽取一方面的聲音,就容易造成認識上的偏差和失誤;而聽取雙方的意見,尤其是聽取雙方相反的觀點和主張,則在認定事實和作出裁判方面要謹慎得多。事實上,對於法庭審判者以特有的時空和裁判方式而言,最有效地防止錯誤的手段是允許不同甚至相反的聲音同時出現,從而避免那種因為單方面接觸所帶來的誤判之危險。尤其是法官在開庭前已經接觸了警察、檢察官以各種方式提供的信息的情況下,聽取辯護律師的聲音幾乎可以成為防止事實認定錯誤的唯一有效途徑。(11)
(二)程序正義的失落
現代司法正義具有雙重內涵,它不僅僅是實體正義之實現,還體現為程序正義之維護,不但重視結果的真實正確,更強調實現結果的過程本身獨立的價值。我國台灣地區學者黃東熊認為:「刑事訴訟法所期求者,乃有實體面之正義與程序面之正義。實體面之正義,乃以進行刑事訴訟為手段而求實現,而程序面之正義,則在刑事訴訟之過程本身求實現。」(12)美國學者戈爾丁在「自然正義」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程序公正的九項標准:(1)與自身有關的人不應該是法官;(2)結果中不應含糾紛解決者個人利益;(3)糾紛解決者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4)對各方當事人的意見均應給予公平的關注;(5)糾紛解決者應聽取雙方的論據和證據;(6)糾紛解決者應只在另一方在場的情況下聽取對方的意見;(7)各方當事人都應得到公平機會來對另一方提出的論據和證據做出反應;(8)解決的諸項條件應以理性推演為依據;(9)推論應論及所提出的所有論據和證據。(13)我國學者陳瑞華教授指出程序正義具有兩項顯著特徵:第一,程序正義主要體現在與案件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在司法裁判製作過程中是否受到公正的對待;第二,程序正義主要體現在利害關系人要有機會充分而有效地參與到裁判過程中來。程序正義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參與」。(14)我們以上述程序正義的標准和特徵為參照,來透視我國律師的辯護意見難以被採納的機制是如何損害程序正義之實現的。首先,作為糾紛解決者的法官既不獨立也不中立,他(她)在裁判中受制於法內和法外各種勢力的影響和干預,並且帶有明顯的追訴傾向。其次,法官對控、辯雙方未能做到公平對待、一視同仁,而是對辯護律師持有一定的偏見,對控訴意見和辯護意見未能給予同等的注意,重公訴、輕辯護,「厚此薄彼」。再次,糾紛解決者在另一方(辯護律師)不在場的情況下聽取控方的意見,決定被告人的命運。例如,檢察院和法院對案件處理「交換意見」、政法委召開的公、檢、法「三長會」,都是在沒有辯護律師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審判方與控方單方面接觸交涉討論對被指控者的處置問題,缺乏正當性依據,往往達成滿足控方要求的妥協。(15)最後,法院的判決書沒有充分說明理由,對辯護律師的主張和意見不作回應,對拒絕採納辯護證據沒有提供相應的解釋,其推論很少論及辯方的論據。所以,盡管律師也參與了法庭審理和辯護,發表了辯護意見,但這只是形式上的參與,遠未達到「充分有效」參與的程度。因為他們不能通過參與法庭辯護對裁判者的結論施加富有成效的影響力,判決的結果很多時候也不是從經過當庭調查、辯論而採納的證據、意見和主張中產生。因此,中國的辯護律師其實行使的僅是「形式上的辯護權」而非「實質上的辯護權」。
⑺ 南京彭宇案法官讓中國的文明倒退了100年,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
南京彭宇案法官讓中國的文明倒退了100年,我覺得這種說法過於偏激,但是這件事確實給我們造成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彭宇案」的負面效應,是許多當事者始料不及的。作為政法部門應引以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訓,努力提高司法辦案水平,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彭宇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道和輿情,但辦案單位並沒有足夠重視並對此進行正確引導,對判決之後可能出現的輿情也沒有充分的預計,當此案形成輿論熱點後,又缺乏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得相關報道逐步偏離事實真相,最終形成判決結果與公眾認知的巨大反差。
汲取此案的一個深刻教訓,就是要注重保障熱點案件的公眾知情權,妥善處置為當事人保密和保障公眾知情權的關系,實現案件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
(7)法官反差擴展閱讀:
誤判原因
1、判定「彭宇案」的關鍵事實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這個最重要的關節點上,警方丟失了事發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證據支撐,其判決結果因此受到輿論質疑。因此,旁聽公開審理的一些媒體也逐漸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的一邊倒傾向。
2、法官在一審判決中對原、被告相撞事實認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引發輿論嘩然和公眾批評,導致社會輿論普遍不認同一審判決結果。
3、在南京中院二審開庭前,彭宇與徐壽蘭達成庭前和解協議,雙方對此均表示滿意。
但依據當事人要求,在和解協議中增設了「雙方均不得在媒體上就本案披露相關信息和發表相關言論」的保密條款,從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時讓公眾知曉,經數年發酵,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⑻ 《民法總則》的規定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是什麼
隨著《 民法典 》(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頒布,《民法總則》將被廢止。 一、《民法典》的規定處理 民事糾紛 的依據是什麼? (一)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解讀:本條明確習慣作為法源的合法性,但在無法律或習慣可供適用時,並沒有規定法官可以基於公平正義理念,依據法理作出判決。這條規定一如既往地堅持了法院審判「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依法獨立審判原則,沒有賦予法官的造法職能。 (二)第十一條 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二、民事糾紛調解的原則有哪些? (一)態度和藹,把握調解主動權 對待當事人要態度和藹,讓當事人對你有一種親近感,讓當事人打消對你的顧慮,取得當事人的信任,當事人才會跟你說實話。 立案 時就要了解當事人的訴求,以聊天的方式了解當事人情況,摸清當事人的心理,了解當事人想什麼,要做什麼,做到知己知彼,占據主動,調解時才知道該從何處入手做好當事人的調解工作。但在立案中說話不能太隨意,熱情接待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當事人急你一定不能急,適當控制當事人的情緒,有理有序開展工作。在立案時就要進行調解說理,為調解工作打下伏筆。如果立案工作做得好,調解工作就順暢多了。 (二)熟悉案情,理順調解思路 要審理好一個案件,審判人員在庭前就要熟悉案件、卷宗、案情。特別是在基層法庭,當事人起訴後,往往要找審判人員講一講自己的理由。其實這對法官調解案件也是一種幫助,雙方各說各的理,有些問題原告不說的,被告會說,一些相對簡單的案件在庭前就被法官所熟悉了,調解時法官就容易抓住重點。因此,對當事人的談話要耐心傾聽並作好記錄。 要理順調解思路,不同的案件,調解側重點也不同,案件無論是簡單還是復雜,無論是在庭前調解還是在庭後調解,法官在做調解工作前要對案件進行全面梳理,制定一個粗略的調解方案,首先將案件的主要矛盾點予以定位,同時對定位的矛盾點,要與全庭或者合議庭全體人員達成共識,達成共識後再進行調解。如果在達不成共識的情況下調解,有可能會出現反差,特別是當事人在咨詢不同的審判員時,可能會得到不同的案件處理方法,使當事人聽後不知如何是好,甚至產生對主審法官的不信任,認為主審法官在欺騙他,甚至對案件存有僥幸心理,時刻盼望著案件會有轉機,對主審法官的調解表現出不積極或者敵對,不利於案件的調解處理。 (三)遵循法定程序,做好調解准備工作 審理一起案件,必須要注重程序,程序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如果程序出錯,當事人就會咬住法院不放鬆,程序違了法,案件就會審理不公,一個案子在程序上做得公正,對案件審理就會有很大幫助。當事人 打官司 ,往往在針對對方當事人無有力 證據 時,或自己感覺法院有偏袒之嫌疑時,他就會對法院或有關法官有意見,法官做調解工作難度就增加了,特別是個別 律師 可能會當事人說法院程序如何違法。如果是這樣,調解工作就會失敗,不得不通過判決結案。 調解准備工作必須扎實,只有準備工作做得好,證據充分詳實,調解工作才能順利開展,特別一些需要評估、鑒定的案件,一定要及時做好這一基礎工作,才能給當事人一個公信力,信服感,使在當事人在調解工作中都無話可說,並對證據予以認可,這對案件審理工作幫助很大。如果不及時鑒定將錯過鑒定最佳時期,甚至造成無法鑒定的後果,會造成案件審理工作的被動。 (四)多做簡易調解工作,注意調解言詞 庭前調解是最好也是最簡單實用的一種方法,法院的調解原則是查明事實、分清事非,案結事了。筆者認為:在庭前調解中,不必太認真,一定要分清誰是誰非,而應該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只要調解程序、調解內容不違法,不違反雙方自願的原則就好,特別是雙方當事人比較熟的,或有的當事人跟審判人員也比較熟悉,最好不要過分認真,事非當事人自己心裡都有數,所以調解人員也不要過分強調事非曲直,適當的「裝糊塗」,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與當事人說話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太直接,他們怎麼說都行,但審理人員說話必須講究分寸了。法官是否對當事人以誠相待主要體現在語言和行動上。語言的表達既可以充分展現法官的能力,又能體現法官的修養,語言運用的技巧在法官與當事人的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一個案件,不同的法官來審理,就會有不同的效果,這都是語言表達的作用。簡易調解時最好不要直入主題(講案件)。而應該先對當事人噓寒問暖,跟當事人講一些生活和工作的事情開始。這樣使調解氣氛融洽,有助於拉近當事人和法官的距離,避免調解起來氣氛緊張,伴隨著言語的溝通,最終達到讓法官的話在當事人心中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雙方當事人都在場,法官不要與任何一方當事人有親密的語言,更不可對一方當事人進行嚴厲批評,讓當事人產生錯覺,認為法官與另一方當事人有特殊的關系,不利於法官對案件的調解。 在出現《民法典》規定沒有法定的處理民事糾紛的規定的情況時,需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若其他法律 法規 有規定的,應當適用其規定。在遇到民事糾紛時為了緩解司法壓力,一般來說,需要第三方介入調解,第三方需要在了解案情的基礎上,整理思路後,才能開始做調解工作。 其實主要是有些比較極端的民事糾紛,目前在《民法典》中可能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所以工作人員處理這類型的民事糾紛,在不違背社會基本人倫道德的基礎下,適用相關的民俗習慣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