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國際法院領土爭端

國際法院領土爭端

發布時間: 2023-01-14 02:05:15

Ⅰ 誰知道國際法中的比較著名的案例「隆端寺案」的始末

隆端古寺案
隆端古寺位於扁擔山脈的一個隆起的高地上

它構成泰國與柬埔寨之間邊界的一部分.根據1904年2月13日暹羅(當時泰國稱為暹羅)和法國(當時柬埔寨是法國的保護地)之間的一項條約的規定,雙方同意這一點上的邊界線,應沿著分水嶺線劃出.為進行實地劃界而設立了一個混合委員會.

當時泰國政府委託一個法國調查隊繪制該地區的地圖1908年,地圖在巴黎出版,同時也將也圖送交泰國政府.在地圖上明確標出了隆端古寺位於柬埔寨一邊,但泰國政府.未表明任何異議(直到1935年以前)。後業,法國政府獲悉泰國把其看守人安置在寺內,

於1949年和1950年向泰國政府提出多次抗議照會,終未得到回答.1953年柬埔寨獲得獨立後,新政府企圖在該地區建立權力機關都沒有成功.之後,柬泰雙方又經過多次談判而失敗.

1959年10月6月,柬埔寨政府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國際法院宣告隆端古寺的領土主權屬於柬埔寨,泰國應撤退它駐扎在古寺遺址的武裝部隊.

1960年5月23日,泰國政府對國際法院的管轄權提出了初步反對主張.1961年6月26日,國際法院對該案進行了審理,駁回了泰國提出的初步反對意見.

1962年6月15日,法院對案情實質作出了判決.法院以9票對3票判定隆端古寺是在柬埔寨境內,而泰國有義務撤回駐在該地區的一切軍事人員和民事人員.法院還以7票對5票判明泰國應將其在佔領時期從寺內搬走的一切物品歸還柬埔寨.
(1)國際法院領土爭端擴展閱讀;

本案涉及國際法的問題有以下兩方面:
(一)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問題
泰國與柬埔寨之間的爭論點,主要是隆端古寺及其周圍的土地的主權是屬於哪一國.泰國認為法國於1908年出版的地圖不是混合委員會所制,它有嚴重錯誤,

如果根據真正的分水嶺劃出的邊界線就應把該寺的地區劃在泰國一邊.但是,國際法院在審理該案中,認為真正的問題是,泰柬雙方是否已接受了這張地圖上指出的邊界線.從實際看,泰國接受這張地圖和地圖上指出的邊界線.

現在,泰國出兵佔領隆端古寺地區,這無疑是對柬埔寨國家領土主權的侵犯.

(二)國際法院對本案的管轄權問題
泰國政府給以抗告,就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問題提出了初步反對主張.因為,泰國政府認為,該國雖然曾在1929年9月20日發表了接受國際常設法院強制管轄權的聲明,並在1940年5月3日又發表聲明,同時將第一個聲明展期10年。

但是,國際法院與過去常設國際法院不同,因此認為由於這個聲明不是以"國際法院規約"簽署國的身份發表的,所以應隨著泰國參加"規約"而自然於1946年失效,這個聲明也不因參加規約而延期.

泰國政府還指出,按照《規約》第36條第5款以及國際法院對以色列——葡萄牙案的判決精神,它接受強制管轄的聲明無效,因而泰國不願接受國際法院的管理.

1961年5月26日,國際法院對泰國的抗告作了判決,肯定了國際法院對此的管轄權,因為泰國政府所發表的接受強制管轄聲明仍是有效的.

Ⅱ 國際法院受理的案件問題!!!!

首先,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分為兩種,一是咨詢管轄權,另一是訴訟管轄權,我想你問的應該是訴訟管轄權,針對國家之間的爭端進行裁判。很少有人問具體類型是什麼,建議你查找一下歷年案例(有書籍出售的),1946年運作至今,案例並不是多到數不過來的。需要提醒的是,國際法院需與專門法院區別開來,比如海洋法庭、人權法庭,甚至是二戰後的軍事法庭。由此,國際法院的案件大部分是涉及到國家之間領土和劃界爭端的,尤以島嶼主權歸屬為最。也有部分是針對國際公約的履行的,比如這兩年澳大利亞訴日本的案子,是關於捕鯨公約的。我說的並不全面,一時之間,若要總結每個類型的經典案例,太不可能了,抱歉。其次,國際法院的裁決效力問題,最終裁決是由法律效力的,但是這個效力來源於國家,是爭端當事國自願提交國際法院處理產生的,鑒於約定必須遵守原則及國際法院規約,當事國對裁決應接受。接受歸接受,執行上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國家之上並不存在一個更高級別的部門,沒有凌駕於國家主權之上的力量,也就沒有力量能夠對國家強制執行了。一家之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建議到圖書館或書店查閱具體資料。 附國際法院網站如下:http://www.icj-cij.org/homepage/index.php。其中文網站也有,但是資料不全。

Ⅲ 哥倫比亞 尼加拉瓜 領海爭端 案情及判決 求助

領土和海洋爭端(尼加拉瓜訴哥倫比亞)2001年12月6日,尼加拉瓜就西加勒比與哥倫比亞兩國間在「領土所有權和海洋劃分」方面存在「的一些與法律有關問題」上發生的爭端,提出了請求書,對哥倫比亞提出訴訟。
尼加拉瓜在其請求書中請求法院裁定並宣布: 「第一,……尼加拉瓜對普羅維登西亞群島、聖安德烈斯群島和聖卡塔利娜群島及所有附屬群島和礁群擁有主權,並對龍卡多爾、塞拉納、塞拉尼亞和基塔蘇埃尼奧礁群擁有主權(一旦它們可以實效佔有) 第二,鑒於對上文所要求的所有權作出裁決,要求法院按照適用於單一海界劃界的國際法所承認的衡平法原則和相關情況,進一步確定屬於尼加拉瓜和哥倫比亞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各地區之間的單一海界航線。」
尼加拉瓜進一步表示,它「保留就哥倫比亞在沒有合法所有權的情況下佔有聖安德烈斯群島和普羅維登西亞群島以及直至82度經線以內的礁群和海洋空間而獲取不當得利的要素提索賠的權利」。尼加拉瓜也「保留就尼加拉瓜國籍漁船或尼加拉瓜發照的船隻受到干預一事提出索賠的權利」。
尼加拉瓜援引了《法院規約》第36條第二項和尼加拉瓜和哥倫比亞都已加入的1948年4月30日簽署的《美洲和平解決條約》(正式稱為「波哥大公約」)的第31條作為國際法院管轄的依據。
應宏都拉斯政府的要求,已向它提供了各答辯狀和附錄文件的副本。
法院2002年2月26日的命令確定2003年4月28日和2004年6月28日為尼加拉瓜提出訴狀和哥倫比亞提出辯訴狀的時限。尼加拉瓜的訴狀已在此項時限內提出。
2003年7月21日,哥倫比亞就法院的管轄權提出了初步反對意見。因此,已暫時停止關於實質問題的訴訟程序(《法院規則》第79條)。2007年12月13日,法院就該案的管轄權問題做出判決,判定對關於聖安德烈斯、普羅維登西亞和Santa Catalina三個島嶼的主權問題無管轄權,對其它島嶼的主權問題及海洋劃界問題有管轄權。法院迄今尚未就該案的實質問題作出判決。2012年,海牙國際法院11月19日作出最終裁決,將尼加拉瓜與哥倫比亞存在主權爭議的7個島嶼判屬哥倫比亞。不過,根據裁決,尼哥兩國的海上邊界將向東移動,尼加拉瓜的領海面積相應獲得增加。

Ⅳ 如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問題

國際發生爭端時應以和平方式解決,是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聯合國憲章》確立的原則。

一、《聯合國憲章》的有關規定

《聯合國憲章》第一條第1款規定「維持國家和平與安全,並為此目的,採取有效的集體方法,以防止且消除對於和平之威脅,制止侵略行為或其他和平之破壞,並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及國際法之原則,調整或者解決足以破壞和平之國際爭端或情勢」;第二條第3款規定「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俾免危機國際和平、安全及正義」;第二條第4款規定,「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繫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Ⅳ 如何從國際法的角度看待和解決中日東海大陸架爭端

一 東海地理環境與雙方劃界主張
東海東西寬150—360海里,南北長約630海里,是中、韓、日三國領土環繞的一個半閉海。海底地貌主要包括大陸架、大陸坡、沖繩海槽和琉球西側島坡等4個部分。東海大陸架和中國大陸地勢一樣,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但從陸架外緣的轉折處坡度急劇增大,進入到沖繩海槽西側大陸坡,① 沖繩海槽以東為琉球西側島坡。東海油氣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海大陸架坳陷帶、釣魚島陸架邊緣隆褶帶以及沖繩海槽坳陷帶。②
中國在東海面臨同韓國和日本劃分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邊界的問題,而日韓之間也需要劃界。此外,在東海北部還存在確定三方劃界交叉點的問題。中韓和中日劃界大致以北緯30°線為界。中日劃界在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海岸與日本琉球群島相向海岸之間進行。兩國自1995年開始進行海洋法磋商,但迄今為止在劃界問題上分歧依舊。
中日東海劃界爭端的核心是沖繩海槽的地位問題。這一問題反映了雙方在劃界原則上的嚴重分歧。中國主張「海洋劃界應遵循的根本原則是公平合理原則」,而「等距離線只是劃分海洋界限的一種方法,不應把它規定為必須採取的方法,更不應把這種方法規定為劃界的原則」。③ 1996年中國在批准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1982年公約)時聲明:「將與海岸相向或相鄰的國家,通過協商,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劃定各自海洋管轄權界限」。④ 而1998年頒布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法》同樣規定「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以協議劃定界限」。⑤ 就東海大陸架劃界而言,中國主張東海大陸架是中國大陸領土,而非日本島嶼的自然延伸,因為沖繩海槽構成了兩國大陸架之間的天然界線。而公平的劃界結果就是要實現自然延伸原則。因此,應當以沖繩海槽,而不是中間線作為兩國的大陸架邊界。相反,日本是一個傳統主張按照中間線劃界的國家,在第三次海洋法會議上屬於「中間線」集團,其1996年頒布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規定,如果日本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過了從日本基線量起的中間線,則中間線(或日本同外國議定的其他線)將代替外部界限的那一部分」。⑥ 就沖繩海槽而言,日本認為它只是兩國自然延伸之間的一個偶然凹陷,不足以中斷兩國大陸架的連續性,因此主張以中間線為界。不僅如此,日本在1974年1月30日同韓國簽訂的《日韓共同開發大陸架協定》中單方面將其劃定的中日假想中間線作為開發區朝向中國一側的界限。⑦ 那麼,從國際法的角度看,東海究竟應當如何劃界呢?
二 有關海洋劃界的國際法規則
(一)海洋劃界的最終目的是獲得公平解決
中日兩國都於1996年先後批准了1982年公約,⑧ 因此有關海洋劃界問題應適用該公約的有關規定。然而,由於海洋劃界問題是第三次海洋法會議上一個存在嚴重分歧的「核心問題」,為避免會議破裂,公約的有關劃界條款「有意識地盡量避免含有實質性內容」。⑨ 結果,1982年公約關於專屬經濟區劃界的第74條和關於大陸架劃界的第83條第1款都只規定,海洋劃界應在「國際法的基礎上以協議劃定,以便得到公平解決。」國際法院1985年在「利比亞/馬爾他大陸架案」中評論說:「《海洋法公約》規定了必須達到的目標,但未設計為達到這一目標可以遵循的方法」。⑩ 然而,毫無疑問的是,海洋劃界必須以獲得公平結果為其最終目的,而且公平的劃界結果「必須是有關國家間協議的產物」。(11) 因此,「不顧其他國家的立場,企圖用單方面行動確定國際海洋邊界的行為是違背公認的國際法原則的」,(12) 同時當然也是違反公約上述要求的。
(二)公平原則/有關情況規則是海洋劃界的習慣法
公平原則/有關情況規則主要是由國際法院在仲裁機構的幫助下通過判例發展起來的。(13) 它要求劃界「應按照公平原則並考慮到一切有關情況,以期達到公平結果」。(14) 該規則包含三個基本規范:一是和1982年公約一樣強調結果公平;二是要求適用公平原則;三是應考慮一切與劃界有關的情況。就第二項基本規范而言,國際法院在其審理的第一起海洋劃界案件——1969年「北海大陸架案」中就提出了一條重要的公平原則,即「協議不成時則應按照平分重疊區域的辦法解決」。(15) 國際法院分庭1984年在「緬因灣案」中重申了這一原則,認為其「本質上是公平的」,(16) 強調劃界的「基本標准」是「在考慮案件特殊情況的同時,對當事國向海延伸的重疊區域,原則上要加以均分。」(17) 這里的「重疊區域」指的是「權利重疊區域」,即有關各國依據國際法規定的權利基礎所能主張的最大海域界限之間的重疊部分。對專屬經濟區劃界而言,其「權利重疊區域」一般為有關國家從各自海岸量起200海里界限之間的重疊海域。(18) 但大陸架劃界中的「權利重疊區域」比較復雜。一方面,由於大陸架是沿海國「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19) 因此領土自然延伸原則是沿海國對大陸架最早的權利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受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出現的影響,如今沿海國可以對從其海岸量起直到200海里的大陸架提出權利主張,而不論自然延伸是否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距離標准」。(20) 這一發展將沿海國對大陸架的權利基礎從之前唯一的自然延伸原則變為如今的自然延伸加距離標准。就劃界而言,距離標準的出現使得那些以前由於存在自然延伸的中斷而不需要劃界的大陸架區域如今也出現權利的重疊了,即由距離標准和自然延伸原則所引發的權利重疊。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劃界同那些完全由距離標准所引發的權利重疊或共處單一大陸架的劃界是不同的,因為它需要均分的「權利重疊區域」是一國自然延伸界限和另一國200海里界限之間的區域,而不是從有關國家各自海岸量起的200海里界限之間的區域或是兩國海岸之間的區域。在劃分此種大陸架邊界時,為了確定是否存在自然延伸的中斷以及自然延伸的界限,就必須要考慮地質和地貌因素這些「同大陸架法律制度有關」的情況。(三)等距離不是劃界原則,而只是一種劃界方法
等距離是一種便利的制圖方法,適用等距離方法所畫出的線就是「等距離線」,它在海岸相向的情況下一般被稱作「中間線」。最早將等距離方法正式引入海洋劃界的是1958年《大陸架公約》。其第6條規定,如果有關國家不能就大陸架劃界達成協議,「除因特殊情況應另定界線外」,海岸相向國家應「以每一點均與測算每一國領海寬度之基線上最近各點距離相等之中間線為界線」(即海岸中間線),而相鄰國家間的界線則應「適用與測算每一國領海寬度之基線上最近各點距離相等之等距離原則決定之」。很清楚,該條的意圖絕非要規定一個獨立的「等距離原則」,而是要規定一個受「特殊情況規則」限制的等距離規則,「即結合起來的等距離/特殊情況規則」。(22) 「由於特殊地理結構,適用等距離規則往往產生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劃界結果」,而「『特殊情況』這個條件的作用是保證公平的劃界」。(

Ⅵ 國際爭端的事例

帕爾馬斯島位於菲律賓棉蘭老島、聖阿古斯丁岬東南50海里處,大約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那努薩島的中間位置。爭端起因於1906年1月21日美國駐棉蘭老島司令官在視察帕爾馬斯島時發現島上飄著荷蘭國旗。美、荷兩國在進行一系列外交交涉後,於1925年1月23日簽訂仲裁協議,同意將該島主權問題提交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院,海牙國際常設仲裁法院最終以荷蘭對該島連續、平穩地行使主權以及得到了其他國家的默認為根據,裁決帕爾馬斯島領土主權屬於荷蘭。
2010年,國際法院就阿根廷訴烏拉圭污染兩國界河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了阿方要求烏方拆除污染河水的造紙廠並賠償損失的請求,同時指出兩國有義務就界河的環境監測進行合作。至此,兩國間長達4年的國際官司畫上句號。阿、烏兩國總統均表示尊重法院的判決,並將盡快協商落實判決。設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騎著重要作用,國際法院是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於1946年成立的。作為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擔負著依據國際正義和國際法准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重要使命。職能有兩項:一是在當事國自願的基礎上處理主權國家之間爭端的案件;二是針對法律問題為聯合國大會、安理會及國際機構提供咨詢意見。

Ⅶ 國際爭端的解決

解決國際爭端分為和平解決方法和強迫解決方法。 和平解決方法,是指以武力以外的手段或方法解決國際爭端,即用政治的方法和法律的方法來解決國際爭端。政治方法是指談判、協商、調查、斡旋、調解、和解等方法;法律方法是指仲裁和司法解決爭端的方法。
談判或協商: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有關沖突、矛盾或爭端得到諒解或解決.而進行的直接交涉或接觸,包括澄清事實,闡明觀點,消除隔閡和誤會,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以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在國際實踐中,談判或協商是解決國際爭端最經常使用的和平方法。
調查:指在特別涉及對事實問題發生分歧的國際爭端中,有關爭端當事國同意一個與爭端沒任何關系的第三方,通過一定的方式調查有爭議的事實,查明是否存在爭端當事國所聲稱的情勢,以有助於合理解決爭端的一種方法。
斡旋或調停:是除談判或協商以外最經常使用的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政治方法,是指在爭端當事國之間不能通過直接或協商解決爭端時,第三國善意地主動或應爭端當事國的邀請進行有助於促成爭端當事因直接談判、協助爭端當事國解決爭端的方法。
和解:是指爭端當事國通過條約或其他形式同意或商定把它們之間的爭端提交給一個由若幹人組成的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對爭端事實的調查和評價,向爭端當事國澄清事實.井在聽取各方意見和作出促使它們達成協議的努力後,提出包括解決爭端建議在內的報告的一種爭端解決方法。
仲裁:是指爭端當事圍達成協議同意將它們之間的爭端交由自己選任的仲裁員來裁判並承諾服從裁決的一種國際爭端解決方法。
司法解決:是一種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法律方法,是指爭端當事國把它們之間的爭端提交給一個事先成立的、由獨立的法官組成的國際法院或國際法庭,根據國際法對爭端當事國作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判決。 強迫解決的方法,是指一個國家為了使另一個國家同意它所要求的對爭端解決和處理,而採用某些帶有強制性的解決措施。強迫解決方法一般認為包括反報、報復、平時封鎖、干涉等爭端解決方法。
戰爭與非戰爭的武裝行為:傳統國際法肯定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的合法性,因而國家間發生爭端時,把戰爭也列為解決爭端的合法手段之一。事實上,能夠和樂於發動戰爭去解決與其他國家間的爭端的,主要是一些大國或強國。這種強制方法反映了一種強權政治,它是以侵略和掠奪弱小民族為特徵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工具。按照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和1945年《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在國際法上已否定了戰爭作為解決國家爭端的合法性。
反報:是指一國對另一國某種不禮貌、不善良、不公平或不適當的行為以同樣或類似行為作為反擊,即以一個有害行為反擊另一個有害行為。受到反報的國家改變了其行為,一切反報行為必須立即停止。 國際實踐中,反報通常是在本國的公民或在外國的本國僑民在貿易、航運、關稅政策等經濟和法律問題上遭到歧視或不公平待遇的情況下採取的。同時,反報還適用於國家之間的外交或領事關系中。如一國限制他國的某類商品進口,會招致他國採取相應的回報措施;又如一國驅逐另一國的外交官,該另一國往往也以驅逐對方的外交官作為回報等。
報復:是指一國例外地被准許對另一國所採取的有害行為或其他國際不法行為,以迫使後者同意接受由其自己的國際不法行為所產失爭端的滿意解決。報復與反報的主要區別在於反報與國際不法行為的實際存在無關,而報復則必須以另一國的國際不法行為的實際存在為本國行為的基礎。報復雖有積極報復和消極報復之分,但都必須與所受損害和為取得賠償所需要的強製成比例。 報復可採用多種形式,如停止執行某些條約、扣押對方船隻和財產、禁運等。積極的報復是指那些在通常情況下可以構成國際不法行為的行為,如在本國港口扣留對方的船隻。消極的報復是指拒絕履行在通常情況下應予履行的行為,如不履行條約義務、不償還債務等。根據國際慣例,報復針對的是國際侵權行為,這是完全正當的。但是,如果事先並未要求作出不法行為的國家進行賠償或補救,或者報復行為「超出」了所受損害的程度,這種報復則是不正當的。報復不得使用武力,更不得佔領他國領土,報復行為只能在本土范圍內進行,不得超出本國領土范圍。
平時封鎖:是指一國在和平時期以軍事力量阻止船舶進出另一國的港口或領海,以迫使被封鎖困接受前者所提出的解決爭端條件的行為。
干涉:是指第三國國用強制性的方法,特別是以武力手段介入成干預他國內部事務的處理。第三國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多個國家。干涉的方式一般表現為:干涉國對爭端一方或雙方發出文告,專斷地要求爭端當事國按照某種方式解決爭端。因此,干涉是同現代國際法所確立的不幹涉原則相違背的,也是現代國際法禁止的方法。

Ⅷ 國際經濟爭端處理法的國際經濟爭端處理法概說

處理國際經濟爭端的主要方式有司法解決方式、調解解決方式和仲裁解決方式:
(一)司法解決方式
1.國際司法解決方式
國際司法解決方式是指將國際經濟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解決的方式。
國際法院是聯合國主要的法定組織之一。《國際法院規約》有關國際法院訴訟管轄權的規定是:
(1)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人限於國家,任何組織、團體或個人均不得成為訴訟當事人;
(2)國際法院管轄的案件主要包括:各當事國提交的一切案件;《聯合國憲章》或現行條約及協定中所特定的一切事件;關於條約的解釋、國際法的任何問題、任何事實的存在如經確定即屬違反國際義務者;因違反國際義務而應予賠償的性質及其范圍等四類爭端,以當事國聲明接受強制管轄為前提。
可見,國際法院處理國際經濟爭端方面的職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國際法院的訴訟當事人限於國家。把國際經濟法的其他主體,即自然人、法人、國際經濟組織統統排除在外。因此,它只能受理國家之間的經濟爭端,不能受理不同國籍的私人之間、國際經濟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經濟組織與私人之間、國家與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爭端。雖然,國家可以代表其國民在國際法院進行訴訟,但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代表其國民的政府必須居於原告地位;二是只能對另一個國家起訴。因此,國際法院的管轄范圍充其量只擴及實際上的國家與他國私人的經濟爭端,並且需要轉化成為國家之間經濟爭端的形式。
其次,由於國際法院不是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司法機關,其管轄需以爭端當事國的自願、協定或聲明為前提。各國是否將特定案件提交國際法院解決,完全出於其意願。從實踐情況看,國際法院審理的案件和發表的咨詢意見除了案件的管轄權問題之外,還包括《聯合國憲章》的解釋、聯合國機構的權利和義務、條約的解釋和效力、國際法中居民的法律地位、外交特權與豁免以及領土主權等方面的爭端。可見,國際法院未能獨立擔負起解決國家之間經濟爭端的重要責任,更無法擔負起解決其他種類的國際經濟爭端的得要責任。
2.國內司法解決方式
國內司法解決方式是指將國際經濟爭端提交各國法院解決的方式。
各國法院主要受理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的經濟爭端。國際上主要的涉外經濟管轄權制度包括:
(1)屬地管轄權制度,即以當事人(主要是被告)的住所地、居所地或事物的存在地、事情的發生地等「地域」因素為行使管轄權依據的制度;
(2)屬人管轄權制度,即以當事人的國籍為行使管轄權依據的制度;
(3)普通法管轄權制度,即以「實際控制」為行使管轄權依據的制度。鑒於確定司法管轄權是受理特定案件、進行訴訟的前提,並往往同法律適用密切相關,從而直接影響案件的審理結果,一些國家的有關法律還明確規定了本國法院對此類爭端的司法管轄權。由於目前尚無各國普遍接受的調整各國法院管轄此類爭端的規則,此類爭端不可避免地屬於若干國家國內法院的管轄權范圍,即產生了國內法院管轄權沖突問題。
即使沒有國內法院管轄權沖突問題,由不同國籍的爭端當事人選擇管轄其爭端的法院,也會產生困難。在實踐中,當事人都希望取得「本國法院利益」。解決這類問題的途徑之一是選擇第三國法院。在作此選擇的同時,也可靈活選擇實體法,包括當事人本國法律或第三國法律。為了尋求更公正合理地解決爭端,當事人還可選擇專長於審理該類爭端的法院。
各國法院還可受理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的經濟爭端。一些國家,特別是拉丁美洲國家通過
國內立法確定本國法院受理本國與他國私人之間經濟爭端的專屬管轄權。
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的經濟爭端發生之後,他國私人也可向其所屬國法院或第三國法院尋求救濟,但可能隨之產生國家及其財產豁免問題。在多數國家的實踐中,如果外國私人以東道國為被告,投訴其所屬國或第三國法院,只有取得東道國的同意,有關訴訟才能進行。
各國法院不能解決國家之間、國際經濟組織之間或國家與國際經濟組織之間的經濟爭端。在實踐中,爭端雙方當事人同為國家、同為國際經濟組織,或一方為國家另一方為國際經濟組織,均自願放棄司法豁免權而接受第三國國內法院管轄者,尚無先例。
(二)調解解決方式
調解是爭端當事人在中立的第三人(即調解人)協助下解決爭端的程序。調解的主要優點在於能較快解決爭端,有利於保持當事人的友好關系,給雙方當事人帶來相互信任感和節省費用。如果雙方當事人同意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爭端,就必須持續運用這種方式直至爭端解決。調解人只具有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的職責,無權不顧當事人的意願,自行作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裁決。因此,如果一方當事人因某種理由在調解過程中不予合作,調解即告失敗。
調解工作通常在常設仲裁機構的主持或協助下進行,一些常設仲裁機構,制定了調解規則或在仲裁規則中作出有關調解的規定。
調解方式在解決國際經濟爭端中所起的作用比仲裁方式小。
(三)仲裁解決方式
仲裁指雙方當事人自願將爭端提交第三者審理,由其作出裁決。
同調解解決方式比較,仲裁解決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仲裁員是以裁判者的身份對爭端作出裁決。裁決一般是終局性的,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如果一方當事人不自動執行裁決,另一方當事人有權申請法院予以強制執行。顯然,仲裁解決方式比調解解決方式更能徹底解決爭端。
同司法解決方式比較,仲裁解決方式的主要特點在於:仲裁機構是民間組織,沒有法定的管轄權;仲裁機構根據雙方當事人的仲裁協議受理有關案件。爭端雙方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普遍適用於各種國際經濟爭端。因此,仲裁成為解決國際經濟爭端的最主要的方式。
仲裁解決方式包括特設仲裁和常設仲裁機構仲裁兩種方式。特設仲裁庭根據爭端當事人合意並按照一定程序組成,案件審理完畢即自動解散。常設仲裁機構則依國際條約或國內法律而設立,可分為世界性常設仲裁機構、區域性常設仲裁機構和各國常設仲裁機構三種類型。特設仲裁庭和常設仲裁機構仲裁兩種方式緊密聯系,並且相互影響。
一般來說,常設仲裁機構仲裁方式較有利於爭端的解決。主要原因首先在於,常設仲裁機構能為爭端當事人提供進行仲裁的必要條件;其次,常設仲裁機構能促成作出裁決並能作出有關裁決是否具有最終約束力的技術鑒定;第三,盡管常設仲裁機構通常在裁決特定爭端的是非曲直中不起決定作用,但它們可能通過原先積累的同類案例對有關仲裁員進行指導。

Ⅸ 國際法問題,領土侵佔,安理會

《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安理會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負有主要責任。只有安理會有權作出全體會員國都有義務接受並執行的決定。其職權有:
(1)在和平解決會員國之間的爭端方面,安理會對於任何爭端或可能引起國際摩擦或爭端的任何情勢可以進行調查,以斷定其繼續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
(2)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制止侵略方面,安理會應斷定任何對和平的威脅,和平的破壞和侵略行為是否存在,可以促請當事國遵行安理會認為必要或適當的臨時措施。
(3)安理會除上述職權外,還負責擬定軍備管制方案;在戰略性地區行使聯合國的託管職能;建議或決定應採取的措施以執行國際法院的判決;選舉國際法院法官;向大會推薦新會員國和聯合國秘書長;向大會建議中止會員國的權利或開除會員國等。

Ⅹ 長年爭議不斷,智利與玻利維亞究竟有著怎樣的恩怨情仇

他們一直因為出海口之爭導致的恩怨。

近年來,兩國關系逐漸改善,但兩國之間的河口爭端談判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2013年4月24日,玻利維亞正式向國際法院起訴智利,要求智利開始與玻利維亞進行談判,並就玻利維亞永久河口等問題盡快達成實質性協議。但是,智利表示,它不會在領土問題上讓步,並認為玻利維亞政府的起訴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的審判原則 發布:2024-11-19 08:21:56 瀏覽:766
雙方簽字的備忘錄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08:03:05 瀏覽:494
什麼叫做道德綁架 發布:2024-11-19 07:48:45 瀏覽:541
南師大經濟法博士 發布:2024-11-19 07:43:29 瀏覽:874
房產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 發布:2024-11-19 07:36:21 瀏覽:910
道德口舌 發布:2024-11-19 07:18:38 瀏覽:747
2019年上海勞動法產假 發布:2024-11-19 07:09:56 瀏覽:53
模糊條例 發布:2024-11-19 06:35:00 瀏覽:423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