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與法院
⑴ 人大與政府、法院、檢察院是什麼關系
在中國,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國家機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活動。由此決定了人大與政府、法院、檢察院(簡稱「一府兩院」)的關系是:
1、決定與執行的關系。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行使立法、重大事項決定、選舉和任免、監督等國家權力。人大制定的法律、作出的決定,「一府兩院」必須執行
燃燒戰車火爆玩
史詩大作傾情放映
新浪點點通個性天氣
400醫院專家為您解答
。
2、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人大代表人民擁有對「一府兩院」工作的監督權。「一府兩院」必須依法對人大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人大的監督。
3、協調一致開展工作的關系。人大與「一府兩院」雖然職責不同、分工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反映和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大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並在這一前提下合理劃分國家的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既避免權力過分集中又避免不必要的牽制,使各個國家機關既專司其職又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
人大與「一府兩院」的關系,是由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正確理解和處理好人大與「一府兩院」的關系,對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做好國家各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⑵ 法院和檢察院歸人大管還是歸政府管
政府復、法院、檢察院是三個獨立制的部門,行政上不存在管理關系。同級政府、法院、檢察院的級別是相同的。
但人員配置上法院、檢察院要比政府低半格,法院、檢察院的工資是由政府財政發放的,這也是政府制約法院、檢察院的原因。
(2)人大與法院擴展閱讀:
在我國是一府兩院,即政府、法院、檢察院是平級的。我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府兩院都受人大的監督。
法院和檢察院是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國家機關,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不歸這的,它們與政府一樣是產生於人大,並接受人大監督的。
法院和檢察院是屬於雙重領導的國家機關,業務上是受上級院的領導或指導,而政治上是受地方黨委的領導,在人事、財物上受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制約。
⑶ 根據我國現行憲法規定,相同級別的人大和法院的關系
憲法》第三條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各級法院的院長和同級行政機關的首長一樣也由人大選舉產生,是民意的產物,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每屆任期同全國人大每屆任期相同,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這似乎表明,在同人大的關繫上他們表現得完全一樣。但實際上由於法院和政府各自的性質、地位和職能決定了他們與人大的關系並不相同。理由如下:
1.人員的任免不同。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都由全國人大產生,但是國務院總理由國家主席提名由人大決定的,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卻是同國家主席一道由全國人大直接選舉產生的。全國人大有權罷免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和秘書長,而對於最高人民法院僅規定了罷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這說明人大對其產生的同級國家機關的人員的罷免這一監督方式是不同的,行政權極易膨脹的特性決定了人大對行政機關的組成人員也需要直接進行監督。 2.監督方式不同
(1)有無撤消權不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監督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但是具體的監督方式卻不一樣: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消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因為國務院是其執行機關,對於只具有指導關系的下級人大,它還有權撤消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然而對於由其產生、向其負責的最高人民法院,《憲法》並未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撤消法院的判決或裁定。《憲法》第104條對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職能也作了同樣的規定,但標准不再是違法,而是「撤消本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和「撤消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不適當的決議」。《地方組織法》第四十四條也作了同樣的規定。此處的「不適當」概念更強化了這一監督方式的不同:即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中有權撤消國務院和省級人大通過的決議、命令時的標準是違法,這一標準是確定的,即以法律為依據;而在地方人大常委會的職權規定中,憲法更進一步賦予其自由裁量權,即只要他認為「不適當」的就可以予以撤消。而對於法院的判決和裁定,同級人大還是上級人大都無權予以撤消,無論該判決或裁定是違法還是不適當的,只能通過法院內部的上訴、申訴等糾錯程序予以解決 2)「負責並報告工作」和「負責」。《憲法》第九十二條規定了國務院要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並報告工」,第128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負責」,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產生它的國家權力機關「負責」而無「報告工作」。可見,法院與政府對人大的「負責」方式也是有明顯區別的。(詳細論述見本文第四部分第二節。) 3.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不同。《憲法》第112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對「自治機關」的范圍的界定排除了法院,盡管法院也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國家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原因在於:「在包含民族自治地方的全國行政區域內,都要保證憲法和法律一體遵守和執行,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權威。這就要求不僅要有統一的憲法和法律,而且要有保障憲法和法律一體遵行的統一的審判機關和法律監督機關,不受行政機關和任何團體或個人的干涉地統一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12]這說明立憲者是把法院和政府區別開來對待的。這一區別具體表現為:(1)自治權不包括司法權。自治權包括自治立法權和自治行政權,是自治地方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地方的重要權力,是地方化和自治化的權力。司法權是最終權力,必須由法院統一行使,不能地方化。(2)自治機關的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下簡稱《自治法》)第七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要把國家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可見,行政機關和人大是要完成任務,而法院是沒有上級交給的任務的,只是履行法定的職責而已。(3)人員組成要求。《憲法》113和114條規定,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中應當有自治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地方的政府則必須由自治民族的公民擔任主席、
州長或縣長 ,自治地方的法院的領導人員和工作人員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人員」,相比之下,對法院領導和工作人員的民族資格要求較低。以上區別都是法院為維護法制的統一性和法律的權威性的內在本質的要求。因此,法院只能對法律負責,不能自治化和地方化。
4. 「執行機關」的含義不同。一些學者認為,法院和政府一樣都是同級人大的執行機關。 ○1如此把法院簡單地歸為人大的執行機關會造成對法院性質認識的混淆。的確,政府和法院都是國家機關,都要履行國家所賦予的職能,都要涉及法律的運用,而法律都是全國人大(也包括其常委會)制定的。然而,政府不但要執行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以法律形式表現的決定,要執行本級和上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以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形式表現的決定,還要執行本級和上級人大(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一般決議和命令。如《地方組織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權之一便是執行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而法院在審判中運用的法律只能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以及本級和上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而對於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全國人大通過的一般決議和命令也無適用的義務,這也是法院依照法律進行審判的職能決定了的。因此,法院這一「執行機關」只能是「執行」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與政府的「執行」不同。
5.司法權與行政權的性質不同
(1)司法權具有終局性而行政權不具有終局性。首先,就司法權的外部聯系而言:《憲法》第
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因此,司法權所作出的判決和裁定具有終局效力,其他任何機關都無權改變,包括產生它的人大。即使出現錯案,也只能通過司法權的內部運作如上訴、申訴等程序進行糾正。因此,司法權對外是獨立的,具有最終效力。而行政權只是對人大通過的法律、法規以及決定、命令的執行權力,人大可以隨時對這一執行權力進行糾正,有權改變或撤消其違法或不適當的決議或命令,因此,行政權不具有終局性。其次,就司法權的內部聯系而言:各級法院的審判均由法官依照法律獨立審判並由自己署名負責,不向院長請示,下級法院也無須向上級法院請示,反過來說,院長和上級法院都無權指示本院法官和下級法院對具體案件應如何判決。而行政權的行使則不一樣,請示和指示已經成為行政機關內部和上下級之間下屬和領導的辦事程序,其行政行為一般都受制於本機關首長和上級行政機關。[13] 因此,無論從司法權的外部性還是內部性聯系而言,司法權都具有終局性,在此意義上,行政權都不具有終局性。
(2)司法權的威脅性遠小於行政權。首先,從質詢制的產生和逐漸強化歷史可以看出,正是因為行政權的逐漸膨脹和坐大,才產生了議會質詢政府以控制和監督政府的制度。行政權的膨脹在我國也不例外。同時也正是基於扶植弱小的司法權這一考慮,西方國家都排除了對法院進行質詢。其次,司法權是被動的,而行政權是主動的。由於法院實行不告不理,只要公民沒有起訴至法院,法院對於公民的權利可以說根本沒有侵害的機會。而行政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主動行使的,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無所不包,從概率上說,行政權侵害公民權利的機會大大增加。再次,行政機關擁有很多權力和大量社會資源,司法機關所擁有的權力和資源卻少得多。「司法部門既無軍權,又無財權,不能支配社會力量與財富,不能採取任何主動行動」。[14]因此,司法權比較行政權而言威脅性很小。
6.宗旨和目的不同。行政機關以「效率」為宗旨,執行某項法律或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增進社會利益和促進社會的進步,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是積極性的。司法機關則以「公平」為其宗旨:目的是保障個體得到公平的對待,從而防止再起訴訟,是消極的。
綜上所述,由於司法權和行政權的性質存在著的諸多不同,以及法院與人大和政府與人大這
兩對關系也有很大差異,決定了我們不能由人大可以質詢政府這一制度就當然地推演出人大也可以質詢法院。
⑷ 法院和檢察院和全國人大的關系
法院和檢察院受人大的監督,
任何機構都無權干預司法獨立。因此,不版存在法院和檢察院歸人權大管還是歸政府管這種說法。
解釋:
1、我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而法院、檢察院是平級的,所以都受人大的監督。
2、根據憲法規定,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並報告工作。這主要說明
全國人大在國家機構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
。
3、在每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都要向全國人大報告工作。這是因為全國人大地位最高,權力最大
,要監督行政、審判、檢察機關工作。
⑸ 人大常 委會和法院、檢察院之間是上下級的行政關系嗎
三者不具有行政關系。
從憲法和有關組織法的表述上看,
上下級人民檢察院為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上下級人民法院為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
《憲法》第127條第2款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6條第2款規定:「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受上級人民法院監督。」
《憲法》第132條第2款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10條第2款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從對哪一個機關負責來看,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負責(《憲法》第128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負責(《憲法》第133條)。
從有關司法人員的選舉、任免程序看來,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罷免;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審判員,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由院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在任期內,如果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需要撤換院長,須報請上級人民法院報經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人民法院組織法》第34條、第10條、第35條)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罷免,但檢察長的任免,須報上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提請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檢察委員會委員、檢察員,由檢察長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全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本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建議,可以撤換下級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副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委員。
(《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21、22、23、24、25、26條)
⑹ 如何加強和完善人大對法院工作的監督
1、通過統籌協調,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加強與人大常委會和人大代表的聯絡溝通,增強了與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接受監督工作廣泛、深入、有效開展。
2、以旁聽促執法,保障程序正義。各級人大常委會應當組織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定期的深入本級人民法院旁聽審判人員對具體案件的審判,尤其是要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有重大影響的、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案件的旁聽和監督,確保審判人員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切實履行審判職責,以庭審程序正義保障案件實體正義。
3、關注熱點問題,適時監督整改。各級人大常委會應當廣開言路,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廣泛了解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適時確定各個時期不同的工作議題,使人大監督緊貼群眾實際需求,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6)人大與法院擴展閱讀:
加強和完善人大對法院工作的監督的意義:
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是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而人大監督就是這道防線的最高「守護神」。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對同級人民法院的日常工作進行監督是人大常委會的法定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
實踐證明,只有加強人大常委會對人民法院的工作監督,才能確保司法公正,才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結合我國憲法、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工作實踐來看,要加強人大常委會對人民法院的工作監督。
⑺ 人大好還是法院好。
如果你現在法院工作,現在人大想調你過去,兩者間的工作是不同的,人大是法律監督機關,沒有實際的許可權,因此,如果你在法院有實權,我建議你還是留在法院。
⑻ 法律上,全國人大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是什麼關系
全國人民代表大來會是我國最源高國家權力機關,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國最高的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是我國最高的法律監督機關。全國人大是立法機關,享有國家的立法權,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統稱為司法機關,由全國人大產生,對其負責。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都由全國人大選舉產生。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其他任何機關的干預。目前,人大作為權利機關對審判機關的監督形式是聽取匯報式的,追究責任的方式是罷免兩院首長。人大是否可以進行個案監督目前並無明確的規定,應當說是可以的,但也只限於要求法院說明情況作匯報,如果認為有問題,就通過施加壓力促使其啟動再審程序。
⑼ 我國 政府,黨,人大,檢察院和法院的區別和聯系
政府是整個國家機抄構的統稱,包含各部委、人大、政協等 黨是政府主導勢力的集合體,分執政黨和參政黨,以執政黨為主和參政黨為輔的結構運作政府 人大是政府里最高得權利機構,類似於國外得議會,負責對國家的最高決策和法律制定通過發布 檢察院是由政府任命,給予獨立權利對政府人員進行監管和處理得機構 法院是由政府任命,給予獨立權利對國內機構和個人間民事和刑事糾紛進行判決處理得機構 聯系大概是政府包含了人大、檢察院、法院,黨是在這些機構以及民間得個人進行集合得團體,黨得決定可以通過黨員影響政府得運作,人大對檢察院和法院有任命和給予權利的功能,但原則上不得干預法院和檢察院運作,檢察院監管政府,法院監管其他法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