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顧法官

顧法官

發布時間: 2023-02-09 04:49:55

『壹』 香港法院法官的宣判都是聽陪審員的,陪審員難道都是法律專業人士么。

陪審團的成員其實都是合資格的香港居民組成。
主要情況如下:
香港《陪審團專條例》屬第4條規定,每一個年齡在21—65歲之間,心智健全,沒有聾盲或其他殘疾並居住在香港有一定時間的善良公民,都有資格和責任擔任陪審員。同時,《陪審團條例》第5條又列出了53類人可免除擔任陪審員義務。
香港《陪審團條例》第3條規定,在所有民事及刑事審訊中,陪審團一般由7人組成,如有需要,在特定情況下法庭可以要求陪審團由9人組成。根據某一案件的需要組成的陪審團只針對該特定案件進行審理,審理完畢或陪審團無法就該案的事實形成合法的裁判,法官也必須解散這一陪審團。即陪審團成員為一案一選,一案一任。

另外,關於你說的結果憑陪審團成員的個人看法和感受。。。這個當然不是。法院和法官會給陪審團適當的法律意見。。。

『貳』 大慶中院全國優秀法官顧雙燕院長讓我先寫息訴罷訪,不寫就不管,還說不要鑽牛角尖。什麼叫牛角尖

你好!老鄉,沒有經歷就不知道,經歷了你就比別人多了一點認識。
我只想說希望你明天比今天好,今天你要盡量有平和的心態。
不然沒有了健康也就更痛苦和遭罪了。
生命和健康全靠我們自己救自己,我們自己愛自己了。

『叄』 被告在法庭上提交假身份證,法官有責任嗎

法官有責任,法官有識別虛假證據的義務,實際中法官如果根據虛假證據做出錯誤判決,這個責任就很大,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一般來說身份證只是證明當事人身份,很少能直接成為影響判決的關鍵證據,如果身份證是假的,但是對判決無影響的話,這個問題其實不大。
法律分析
被告偽造證據,構成犯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偽造身份證的量刑標准在三年到七年之間的有期徒刑。依據法律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如居民身份證,依法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或者可以對其處10天以下的治安拘留;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法官應當履行下列義務:(一)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二)審判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秉公辦案,不得徇私枉法;(三)依法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四)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維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五)清正廉明,忠於職守,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六)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七)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一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肆』 「國際法院」、「國際刑事法院」與咱們國內法院有什麼區別啊懇請熟悉國際法方面的專家指點迷津!謝謝!

國際法院全稱海牙國際法院,位於荷蘭海牙,是聯合國六大機構之一,只處理國家質檢的紛爭,即是說主體必須為國家,且奉行不告不理原則。自成立以來,半數以上為領土糾紛。
國際刑事法院是處理個人的,但都是非常嚴重的罪行,什麼反人類、反社會
給你幾個案例、文件看看
一、海牙國際法院的案件:1946年9月30日紐倫堡國際法庭對納粹戰犯宣判
1946年9月30日紐倫堡國際法庭宣判對德國法西斯頭目的懲處。
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根據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4國在倫敦簽訂的《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由4國指派法官組成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德國戰犯進行審訊,紐倫堡法庭從1945年11月到1946年9月對22名納粹首要戰犯進行公審。
1946年9月30宣判納粹空軍元帥戈林、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凱特爾元帥、黨衛隊保安處長卡爾騰布龍納、內政部長弗立克、駐波蘭的納粹劊子手弗朗克、虐殺猶大人的施特賴歇爾、納粹「哲學家」羅森貝格,奧地利賣國賊賽斯-英誇特、約德爾元帥、第三帝國負責奴隸勞動的頭子紹克爾以及希特勒私人秘書鮑曼共12名戰犯絞刑,還有3名被判無期徒刑, 4名有期徒刑,3名無罪開釋。並宣布納粹黨的領導機構、秘密警察、黨衛軍等為犯罪組織。
由於美國的庇護,法庭宣布不認為沖鋒隊、德國內閣、德國總參謀部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是犯罪組織。該行為遭到蘇方法官的反對和世界輿論的譴責。

二、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法庭規約
安全理事會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五日第827(1993) 號決議通過,安全理事會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三日第1166(1998) 號決議、二〇〇〇年十一月三十日第1329(2000) 號決議、二〇〇二年五月十七日第1411(2002) 號決議和二〇〇二年八月十四日第1431(2002) 號決議修訂
安全理事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設立的起訴應對1991 年以來前南斯拉夫境內所犯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負責的人的國際法庭(以下簡稱「國際法庭」),應依照本規約的規定履行職責。

第 1 條
國際法庭的職權范圍

國際法庭有權根據本規約各條款,起訴應對1991 年以來前南斯拉夫境內所犯的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負責的人。

第 2 條
嚴重違反1949 年日內瓦四公約的情事
國際法庭應有權起訴犯下或命令他人犯下嚴重違反1949 年8 月12 日各項《日內瓦公約》的情事,即下列違反按照《日內瓦公約》規定受到保護的人或財產的行為者:

(a) 故意殺害;
(b) 酷刑或不人道待遇,包括生物學實驗;
(c) 故意使身體或健康遭受重大痛苦或嚴重傷害;
(d) 無軍事上之必要,而以非法和橫蠻之方式,對財產進行大規模的破壞與佔用;
(e) 強迫戰俘或平民在敵對國軍隊中服務;
(f) 故意剝奪戰俘或平民應享的公民及合法審訊的權利;
(g) 將平民非法驅逐出境或移送或非法禁閉;
(h) 劫持平民作人質。

第 3 條
違反戰爭法和慣例的行為
國際法庭有權起訴違反戰爭法和慣例的人。違反行為應包括下列事項,但不以此為限:

(a) 使用有毒武器或其他武器,以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b) 無軍事上之必要,橫蠻地摧毀或破壞城市、城鎮和村莊;
(c) 以任何手段攻擊或轟擊不設防的城鎮、村莊、住所和建築物;
(d) 奪取、摧毀或故意損壞專用於宗教、慈善事業和教育、藝術和科學的機構、歷史文物和藝術及科學作品;
(e) 劫掠公私財產。

第 4 條
滅絕種族
1. 國際法庭應有權對犯有本條第2 款定義的滅絕種族罪的人或犯有本條第3 款所列舉任何其他行為的人予以起訴。
2. 滅絕種族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滅某一民族、人種、種族或宗教團體,犯有下列行為之一:
(a) 殺害該團體的成員;
(b) 致使該團體的成員在身體上或精神上遭受嚴重傷害;
(c) 故意使該團體處於某種生活狀況下,以毀滅其全部或局部的生命;
(d) 強制施行辦法,意圖防止該團體內的生育;
(e) 強迫轉移該團體的兒童至另一團體。
3. 下列行為應予懲治:
(a) 滅絕種族;
(b) 預謀滅絕種族;
(c) 直接公然煽動滅絕種族;
(d) 意圖滅絕種族;
(e) 共謀滅絕種族。

第 5 條
危害人類罪
國際法庭應有權對國際或國內武裝沖突中犯下下列針對平民的罪行負有責任的人予以起訴:

(a) 謀殺;
(b) 滅絕;
(c) 奴役;
(d) 驅逐出境;
(e) 監禁;
(f) 酷刑;
(g) 強奸;
(h) 基於政治、種族、宗教原因而進行迫害;
(i) 其他不人道行為。

第 6 條
屬人管轄權
國際法庭根據本《規約》的規定,對自然人有管轄權。

第 7 條
個人刑事責任

1. 凡計劃、教唆、命令、犯下或協助煽動他人計劃、准備或進行本《規約》第2 至5 條所指罪行的人應當為該項犯罪負個人責任。
2. 任何被告人的官職,不論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政府負責官員,不得免除該被告的刑事責任,也不得減輕刑罰。
3. 如果一個部下犯下本《規約》第2 至5 條所指的任何行為,而他的上級知道或應當知道部下將有這種犯罪行為或者已經犯罪而上級沒有採取合理的必要措施予以阻止或處罰犯罪者,則不能免除該上級的刑事責任。
4. 被告人按照政府或上級命令而犯罪不得免除他的刑事責任,但是如果國際法庭裁定合乎法理則可以考慮減刑。

第 8 條
屬地和屬時管轄權
國際法庭的屬地管轄權將涵蓋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領土,包括其表土,領空和領水在內。國際法庭的屬時管轄權涵蓋自1991 年1 月1 日起的時期。

第 9 條
並行管轄權
1. 國際法庭和國內法院對起訴自1991 年1 月1 日以來,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的人有並行管轄權。
2. 國際法庭應優於國內法院。在訴訟程序的任何階段,國際法庭可根據本《規約》及《國際法庭訴訟程序和證據規則》正式要求國內法院服從國際法庭的管轄。

第 10 條
一罪不二審
1. 根據本《規約》,任何人如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而他或她已受到國際法庭的審訊,就不應再受到國內法院的審訊。
2. 任何人如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為而受到國內法院的審訊,如有下列情況仍有可能隨後受到國際法庭的審訊:
(a) 他或她受審的行為被定性為普通罪行;或(b) 國內法院的訴訟程序不公正或不獨立,而且目的在於包庇被告,使其免除承擔犯有國際罪行的責任;或該案沒有依法進行細致的起訴。
3. 在考慮對根據本《規約》宣判有罪的人作出懲處時,國際法庭應考慮到國內法院對此人所犯同一行為所作懲處已實行的程度。

第 11 條
國際法庭的組成
國際法庭將由下列機構組成:

(a) 分庭,其中包括兩個初審分庭和一個上訴分庭;
(b) 檢察官;
(c) 書記官處,為分庭和檢察官提供服務。

第 12 條
分庭的組成
1. 各分庭應由十六位獨立常任法官組成,但不得有任何兩位為同一國國民;同時在任何一個時候應有最多九位按照第13 條之三第2 款任命的獨立專案法官,但不得有任何兩位為同一國國民。
2. 每個審判分庭應有三位常任法官以及在任何一個時候加上最多六位專案法官。每一個獲派專案法官的分庭可分為若干個審判組,各由三位法官組成,其中兼有常任法官和專案法官。審判分庭的審判組應擁有規約賦予審判分庭的同樣權力和職責,並應根據同樣規則作出判決。
3. 七位常任法官應擔任上訴分庭法官。對於每一宗上訴,上訴分庭應由五位上訴分庭法官組成。
4. 就本國際法庭分庭法官而言,凡被視為具有一國以上國家國民身份者,應被視為是他們通常行使其公民和政治權利的國家的國民。

第 13 條
法官的資格和選舉
常任法官和審案法官應品德高尚、公正、正直,並應具備在其本國擔任最高司法職務所需的資格。各分庭和審判分庭的整體組成應適當顧及法官在刑法、國際法,包括國際人道主義法和人權法方面的經驗。

第13 條之二
常任法官的選舉

1. 國際法庭的十四位常任法官應由大會從安全理事會所提出的名單中選出,選舉方式如下:
(a) 秘書長應邀請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提名國際法庭法官候選人;
(b) 在秘書長發出邀請之日起六十天內,每個國家可提名最多兩名符合規約第13 條所列資格的候選人,但兩人不得具有相同國籍,也不得與根據《起訴應對1994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期間在盧安達境內的種族滅絕和其他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負責者和應對這一期間鄰國境內種族滅絕和其他這類違法行為負責的盧安達公民的國際刑事法庭(以下稱為「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規約》第12 條之二選出或任命為該法庭常任法官而且現為上訴分庭成員的任何法官具有相同國籍;
(c) 秘書長應將所收到的提名人選送交安全理事會。安全理事會應根據所收到的提名人選,編定一份不少於二十八名但不多於四十二名候選人的名單,其中應適當顧及世界各主要法系
均有足夠代表性;
(d) 安全理事會主席應將候選人名單送交大會主席。大會應從該名單上選出國際法庭的十四位常任法官。獲得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絕對多數票的候選人應獲宣布當選。如有兩位同一國籍的候選人獲得所需多數票,獲得較高票數的應視為當選。
2. 遇有根據本條選出或任命的各分庭常任法官出缺時,秘書長應在同安全理事會主席和大會主席協商後,任命一個符合規約第13 條所列資格的人,任滿有關職位的剩餘任期。
3. 根據本條當選的常任法官任期應為四年。服務條件應與國際法院法官相同。他們應有連選連任資格。

第13 條之三
專案法官的選舉和任命

1. 國際法庭的專案法官應由大會從安全理事會所提出的名單中選出,選舉方式如下:
(a) 秘書長應邀請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提名國際法庭專案法官候選人;
(b) 在秘書長發出邀請之日起六十天內,每個國家最多可提名四名符合規約第13 條所列資格的候選人,其中應考慮到男女候選人的數目必須公平;
(c) 秘書長應將所收到的提名人選送交安全理事會。安全理事會應根據所收到的提名人選,編定一份不少於五十四名候選人的名單,其中應適當顧及世界各主要法系均有足夠代表性,
並銘記必須有公平的地域分配;
(d) 安全理事會主席應將候選人名單送交大會主席。大會應從該名單上選出二十七位國際法庭專案法官。獲得聯合國會員國和在聯合國總部設有常駐觀察員代表團的非會員國絕對多數票的候選人應獲宣布當選;
(e) 當選專案法官的任期應為四年。他們應無連選連任資格。
2. 專案法官在其任期內,將獲秘書長應國際法庭庭長的請求任命擔任審判分庭法官,參加一項或多項審判,累積期間至多但不包括三年。國際法庭庭長請求任命任何一位專案法官時,應考慮規約第13 條所列關於分庭和審判分庭的審判組組成的標准、上文第1 款 (b) 項和 (c) 項所列考慮因素和該專案法官在大會所得票數。

第13 條之四
專案法官的地位

1. 專案法官在被任命擔任國際法庭法官期間:
(a) 應比照國際法庭常任法官享有同樣服務條件;
(b) 除下文第2 款規定者外,應享有與國際法庭常任法官相同的權力;
(c) 應享有國際法庭法官的特權和豁免、減免和便利。

2. 專案法官在被任命擔任國際法庭法官期間,應無下列資格和權力:
(a) 沒有資格按照規約第14 條當選或投票選舉法庭庭長或審判分庭主審法官;
(b) 有權:
(1) 按照規約第15 條制定程序和證據規則。不過,在通過這些規則之前,應先同他們磋商;
(2) 按照規約第19 條對起訴書進行審查;
(3) 按照規約第14 條就法官的指派問題,或按照規約第28 條就赦免或減刑的問題,同庭長磋商;
(4) 在預審中作出裁定。
第 14 條
分庭的主持人員和法官
1. 國際法庭常任法官應從其成員中選出一名庭長。
2. 國際法庭庭長應擔任上訴分庭法官,並應主持其訴訟。
3. 庭長同國際法庭常任法官協商後,應從根據規約第13 條之二選出或任命的常任法官中指派4 位擔任上訴分庭法官,9 位擔任審判分庭法官。
4. 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庭長同國際法庭庭長協商後,應指派兩位根據《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規約》第12 條選出或任命的法官擔任上訴分庭法官和國際法庭常任法官。
5. 庭長同國際法庭各常任法官協商後,應指派可能間或被任命為國際法庭法官的專案法官擔任審判分庭法官。
6. 每一法官僅應在他或她被指派的分庭執行職務。
7. 每一審判分庭的常任法官均應從其成員中選出一名分庭主審法官,整體監督審判分庭的工作。

第 15 條
《程序和證據規則》
國際法庭的法官應通過關於訴訟預審階段、審判和上訴的進行證據的採用、受害人和證人的保護和其他相關事項的《程序和證據規則》。

第 16 條
檢察官

1. 檢察官負責調查和起訴1991 年1 月以來在前南斯拉夫領土境內犯下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罪行的人。
2. 檢察官應作為國際法庭的一個單獨機關獨立行事。他或她不應徵求或接受任何政府或任何其他的來源指示。
3. 檢察官辦公室應由一名檢察官及所需其他合格工作人員組成。
4. 檢察官經秘書長提名由安全理事會任命。他或她應具有高尚品德,最高水平的調查和起訴刑事案件方面具有最高水平能力和經驗。檢察官任期四年,可重新任命。檢察官的服務條件比照聯合國副秘書長。
5. 檢察官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應經檢察官推薦由秘書長任命。

第 17 條
書記官處
1. 書記官處負責向國際法庭行政和服務工作。
2. 書記官處由一名書記官長及所需的其他工作人員組成。
3. 書記官長由秘書長同國際法庭庭長磋商後任命,任期四年,可重新任命。書記官長的服務規定和條件依照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4. 書記官處的工作人員由書記官長推薦由秘書長任命。

第 18 條
調查和制訂起訴書
1. 檢察官將依據職權展開調查,或者根據從任何來源,包括從各國政府、聯合國機構、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取得的資料展開調查。檢察官將對所收到或取得的資料進行評估,然後決定是否有足夠根據進行調查。
2. 檢察官有權盤問疑犯、受害人和證人、搜集證據,以及進行實地調查。在從事這些任務時,檢察官可酌情徵求有關國家當局的協助。
3. 疑犯若受到盤問,他有權獲得他所選定律師的援助,包括有權在沒有足夠能力支付費用時獲得指派給他的法律援助而不需由他支付費用,並有權獲得以他所使用和了解的語言作出必要的雙向翻譯。
4. 檢察官確定案件的表面證據確鑿時,應擬訂一份起訴書,內載簡要的事實陳述,以及根據《規約》控訴被告的罪名。起訴書應送交審判分庭一名法官。

第 19 條
審查起訴書
1. 收到起訴書的審判分庭法官應審查該起訴書。法官若認為檢察官所提的表面證據確鑿時,就應受理起訴,否則就不受理起訴。
2. 法官受理起訴後可應檢察官的要求發出命令和傳票,逮捕、拘留、交出或轉移有關人士,以及發出任何進行審判所需的其他命令。

第 20 條
審判程序的開始和進行
1. 各審判分庭應保證使審判公平和有高效率,根據《議事和證據規則》,在充分尊重被告權利以及適當顧及保護受害人和證人的情況下進行訴訟。
2. 在確認對一個人提出起訴後,應根據國際法庭的命令或逮捕令將其拘留,立即向他通知對他的起訴,並將其轉押到國際法庭。
3. 審判分庭應宣讀起訴書,核實被告的各項權利均得到尊重,確認被告理解起訴書,並指示被告提出申訴。審判分庭然後應指定舉行審判的日期。
4. 聽詢應公開舉行,除非審判分庭根據其《議事和證據規則》決定進行非公開訴訟。

第 21 條
被告的權利
1. 在國際法庭面前人人平等。
2. 被告在裁定對他的控告的過程中有權在符合《規約》第22 條的情況下得到公平和公開的審判。
3. 在根據本《規約》的規定證明被告有罪前須假設其無罪。
4. 在根據本《規約》裁定對被告的任何控告的過程中,被告應完全平等地享有下列最低限度保障:
(a) 用他理解的語言立即和詳細地通知他對其控告的性質和原因;
(b) 有充分的時間和設施准備為自己辯護並與自己選擇的律師聯系;
(c) 在沒有不適當拖延的情況下受到審判;
(d) 出庭受審,並親自或通過自己選擇的律師為自己辯護;如果被告沒有律師,須通知他這項權利;在任何為司法利益所需要的情況下為被告指定律師,並在任何他沒有足夠手段支付律師費用的情況下免除其律師費用;
(e) 審問或指定別人審問證明其有罪的證人,並使為其辯護的證人在與證明其有罪的證人相同的條件下出庭和接受審問;
(f) 如果不懂或不能講國際法庭所使用的語文,將免費得到一名翻譯的協助;
(g) 不被迫進行於己不利的作證或認罪。

第 22 條
保護受害人和證人
國際法庭應在其《議事和證據規則》中規定保護受害人和證人。這些措施應該包括,但不限於,非公開審理和保護受害人的身分。

第 23 條
判決
1. 各審判分庭應宣布判決,並對判定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罪行的人處以刑罰。
2. 判決應由審判分庭多數法官作出,並由審判分庭當眾宣布。判決應伴有合理的書面意見,並可附上不同或反對的意見。

第 24 條
處罰
1. 審判分庭判處的刑罰只限於監禁。審判分庭在決定監禁期限時應訴諸前南斯拉夫法庭適用的徒刑慣例。
2. 審判分庭在判刑時應考慮到像罪行的嚴重性和被定罪者的個人情況這樣的因素。
3. 除監禁外,審判分庭可以下令把通過犯罪,包括用強迫手段獲得的任何財產和收入歸還其合法的擁有人。

第 25 條
上訴程序
1. 上訴分庭應受理被初審分庭定罪者或檢察官根據以下理由提出的上訴:
(a) 使判決無效的法律問題上的錯誤,或者
(b) 造成談判的事實錯誤。
2. 上訴分庭得維持、撤銷或修正初審分庭所作的判決。

第 26 條
復審程序

如果發現一項在初審分庭或上訴分庭訴訟時尚未為人所知、並且可能成為達成判決的決定性因素的新的事實,則已定罪者或檢察官得向國際法庭提出要求復核判決的請訴書。

第 27 條
判決的執行
將在國際法庭從向安全理事會表示願意接受已定罪者的國家名單中指定的國家服刑。這種徒刑應符合有關國家的適用法律,並須受國際法庭的監督。

第 28 條
免刑或減刑
如果按照監禁已定罪者的國家的適用法律,被監禁者有資格獲得免刑或減刑,則有關國家應將此通知國際法庭。國際法庭庭長應與各法官協商,秉公根據一般的法律原則決定此事。

第29 條
合作與司法援助
1. 各國應與國際法庭合作調查和起訴被告犯有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罪行者。
2. 各國應不作任何不當延遲,遵從要求援助的請求或初審法庭發布的命令,包括但不限於:
(a) 查人找人;
(b) 錄取證詞和提供證據;
(c) 送達文件;
(d) 逮捕或拘留;
(e) 將被告引渡和讓渡給國際法庭。

第 30 條
國際法庭的地位、特權與豁免
1. 1946 年2 月13 日《聯合國特權及豁免公約》應適用於國際法庭、各位法官、檢察官及其工作人員、書記官長及其工作人員。
2. 各位法官、檢察員和書記官長應享有按照國際法給予外交使節的特權與豁免、減免與便利。
3. 檢察官和書記官長的工作人員應享有根據本條第1 款內提到的《公約》第五條和第七條規定給予聯合國官員的特權與豁免。
4. 必須到國際法庭所在地的其他人士,包括被告,應得到國際法庭正常運行所需的待遇。

第 31 條
國際法庭的所在地
國際法庭的所在地應設在海牙。

第 32 條
國際法庭的經費
國際法庭的經費應按照《聯合國憲章》第十七條的規定,由聯合國經常預算承擔。

第 33 條
工作語文
國際法庭的工作語文應為英文和法文。

第 34 條
年度報告
國際法庭庭長應向安全理事會和大會提交國際法庭年度報告。

三、美將推動安理會就黎國際法庭草案強行表決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哈利勒扎德29日表示,盡管安理會理事國中對在黎巴嫩設立審理黎前總理哈里里遇害案國際法庭事還有不同意見,但美國仍然准備在30日推動安理會就相關決議草案進行表決。
安理會當天就美、英、法三國25日散發的有關在黎巴嫩設立哈里里案國際法庭的決議草案進行了閉門磋商。擔任安理會5月輪值主席的哈利勒扎德隨後對新聞界說,盡管還有不同意見,但提案國決定要求安理會就該決議草案進行表決。
美、英、法三國准備強行推動上述議案表決的做法遭到俄羅斯和南非等國家的反對。俄常駐聯合國代表丘爾金錶示,俄方不反對在黎設立國際法庭,但該問題應該通過其它更好的法律途徑加以解決,這樣可以避免日後許多嚴重的法律後果。
黎巴嫩總理西尼烏拉日前致函潘基文,稱鑒於黎國內批准設立國際法庭的進程已陷入僵局,希望安理會就這一問題作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但該建議遭到黎國內反對派的堅決抵制。
還有幾個值得看看的案例或文件,我現有的是PDF,復制不上來,你自己去查查,名稱如下:
《白礁島、中岩礁和南礁的主權歸屬案》(主體雙方為馬來西亞、新加坡,2008年判決)、《哥倫比亞總統向國際刑事法庭起訴委內瑞拉總統案》、《克羅埃西亞訴塞爾維亞案》(08年)、《聯合國大會第十屆特別緊急會議已成項目5:以色列在被占的東耶路撒冷和其餘被占巴勒斯坦領土的非法行動》、《澳大利亞將捕鯨大國日本告上海牙國際法庭》

『伍』 誰可以說下john marshall 對supreme court 做出的貢獻

Just give me a few hours, My computer dosen' t have chinese typing function. When I get home I will write the answer

學法的人似乎都知道,約翰·馬歇爾是美國現代法治的奠基者。他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對司法審查權的闡述和實踐,已經成為法學院學生耳熟能詳的經典案例。不過,這位天才的法律人,出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經過,卻純屬偶然,且不乏黨派之爭。

說到馬歇爾出任首席大法官的歷史機緣,就不能不從美國立國之初的黨爭開始。在1800年美國首次由黨派候選人競爭的總統選舉中,聯邦派在任總統亞當斯輸給了共和派副總統傑弗遜。在同時舉行的國會選舉中,聯邦派也是一敗塗地。於是,它只好把維護其政治影響力的希望寄託於不受選舉政治決定的司法部門。為此,亞當斯在1801年1月20日,任命自己的國務卿馬歇爾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並得到了參議院的認可。馬歇爾出任大法官後,居然還代理著國務卿,直到1801年3月3日亞當斯總統任期屆滿為止。從現在的眼光看來,這顯然是違法三權分立的原則。

亞當斯選擇馬歇爾,被認為「是一項改變歷史進程的令人愉快的巧合」。這裡面的確有太多的因緣際會。首先,1796年在任資深大法官顧盛回絕華盛頓總統對他的首席大法官的提名;如果他接受的話,他將一直做到1810年去世,所以根本不會由馬歇爾的機會;其次,當時的首席大法官埃斯沃斯被抓差出使法國,並因此病倒、辭職;如果沒有出使法國,也沒有馬歇爾的機會;最後,埃斯沃斯辭職後,亞當時立即提名剛剛卸任紐約州州長職務的、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傑伊,盡管參議院已經批准了這一任命,但傑伊根本無意重新回到曾經坐過的位置。根據馬歇爾自己的回憶,「我當時推薦帕特森大法官接任,但總統不同意,認為繞過顧盛選擇資歷更淺的帕特森會傷害顧盛的感情。總統隨即對我說:『就你了』」。亞當斯沒有選擇帕特森的真正原因在於,帕特森是漢密爾頓的朋友,而亞當斯和漢密爾頓是聯邦派中的冤家對頭。

這一選擇,雖在預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馬歇爾雖不屬於華盛頓、傑弗遜、亞當斯和麥迪遜這樣的開國元勛,但可以算是美國第二代領導人。獨立戰爭期間,馬歇爾曾在大陸軍中擔任過上尉軍官,目睹了戰爭初期大陸軍中各邦民兵建制龐雜、各行其是的混亂局面,深感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政府的重要性。他後來曾經回憶說:「我作為一個弗吉尼亞人參加獨立革命,鬧完革命變成了一個美國人」。參與獨立戰爭的經歷「讓我確信,美國是我的國家,國會是我的政府。這些感受是如此地強烈徹底,已經成為我身心的一個部分。」

1780年冬天,25歲的馬歇爾利用軍中休假,去威廉和瑪麗學院研習法律。經過短暫的三個月學習後,馬歇爾成為了一位開業律師,並迅速成為弗吉尼亞州最成功的法律人。馬歇爾懷疑平民政治,深信用司法權威約束立法機構的重要性。1788年,在辯論是否接受聯邦憲法的弗吉尼亞制憲會議上,作為邦議員的馬歇爾,提出了支持憲法的有力證據:「如果國會制定的法律未在憲法所列舉權力的授權中,那麼,作為憲法的守護者,法官將應該將其視為違憲……,並宣布其無效」。他的這一看法以及出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後的所作所為,顯然與其當年的軍旅經歷有直接關系。

就馬歇爾的個人志趣而言,他對承擔公職的熱情並不很大,先後謝絕了華盛頓要其出任聯邦總檢察長、駐法公使,亞當斯要任命其為大法官的邀請。不過,出於對國家的忠誠,馬歇爾還是出任過邦議員、聯邦外交特使,聯邦眾議員和國務卿等職務,但時間都很短。盡管如此,他政府行政和立法部門積累的經驗,為他後來成為一位偉大的大法官打下了結實基礎。

(二)馬歇爾的司法實踐

從1801年出掌最高法院,到1835年終老任上,馬歇爾一干就是34年,成為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席大法官。其領導的法院一共發表了1 106份判決書,馬歇爾本人撰寫了其中的519份。在62個涉及到憲法的案件中,他撰寫了36份判決書。他所做出的所有憲法判決,幾乎都圍繞著三個目標:第一,保證美國這個新生的共和國擁有實現其有效治理的權力;第二,保證聯邦權力高於州權;第三,保證私有產權不受政府公權的侵犯。通過這些司法實踐,馬歇爾把紙上憲法的文字,變成了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憲政。如果說美國1787年憲法確定了美國的憲政框架,提出了法治的目標,那麼馬歇爾法院充實了這個框架,實踐了法治的理念。為了表達法院判決的權威,他徹底改變了最高法院原來沿襲的英國傳統,即由大法官分別撰寫判決意見的做法,確立了發表一項法庭意見(一致和多數意見)的傳統。而他本人總是願意承擔撰寫意見書的任務,從而用自己的想法影響其他大法官。對此,他的政敵傑弗遜深惡痛絕。在後者看來,這無異於假公濟私,用最高法院「集體權威」的推銷馬歇爾國家主義的「私貨」。

馬歇爾法院實踐的憲法解釋具有一種原創性,直接與憲法的文本本身相聯系,而不像以後的法院那樣,要依靠累積起來的先例來支撐其觀點。由於和制定憲法的那一代人形成了一種活生生的聯系,馬歇爾法院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聲稱,對於憲法的含義和意圖它擁有制憲者的理解。用後來的著名大法官奧利弗·霍爾姆斯大法官的話說,馬歇爾法院代表了「歷史性戰役的戰略轉折點」,其偉大就在於「生逢其時」。毫無疑問,首席大法官馬歇爾和他的夥伴創造了他們絕大多數的歷史時刻。

在其職掌最高法院的34年期間,馬歇爾可以說徹底地支配了最高法院。就連傑弗遜1804年任命的第一位大法官,有著「最高法院第一位異議者」之謂的威廉·約翰遜,盡管是馬歇爾法院最具有獨立傾向的法官,「一位熱情洋溢的民主派」,最終也基本上認可了馬歇爾的遠見,接受了馬歇爾的領導。正像他自己在給不滿其表現前總統傑弗遜的信中所雲:「最終,我發現自己或者遵從環境,或者成為我們談到過的那種毫無影響小角色。我只好屈從潮流」。在一些傑弗遜派眼裡,約翰遜和其他「屈從潮流」的共和派大法官無異於「叛徒」。實際上,約翰遜絕非對馬歇爾唯唯諾諾。在其30年的任職期間(1804-34),法院一共有35個附議和74個異議,其中約翰遜就撰寫了21個附議和34個異議。如果說馬歇爾主導的法院意見確保了法院的威望,那麼,約翰遜的附議與異議則表明,法院同樣有足夠的韌性允許內部不同意見的存在。

對馬歇爾的領導地位,當時的一位英國作者有過傳神的描述:馬歇爾的聲音「柔和」,「他座位兩邊的六位法官,凝望著他,與其說想他的副手,還不如說是學生」。盡管1811年以後,好幾位共和派代替了原來聯邦派空出的大法官位置,並逐漸占據了最高法院的多數,但這並沒有動搖馬歇爾的主導地位。有人認為,「在最高法院的整個歷史中,這樣的主導地位絕無僅有」。在馬歇爾執掌法院的34年的時間里,他只有8次與法院的意見相異。當然,很大程度是時代造就了馬歇爾,但是,不可否認,馬歇爾的政治智慧、領導才能、法律天才和團隊精神則構成了他成功的內在條件。

馬歇爾政治智慧和法律天才的一個重要體現,便是在立法和行政當局對憲法這個新生事物並不十分專注得時候,通過激活憲法來建立和鞏固最高法院原本並不確定的權威。美國憲政專家麥克洛斯基寫到:「在共和國歷史早期急風暴雨的年代裡,國會和行政部門的人已經一再表明,對他們來說,憲法並不像政治結果那麼重要。這樣的證據在兩黨歷史中比比皆是,聯邦派的《懲治叛亂法》和傑弗遜派購買路易斯安娜領地的行動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這樣,司法部門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宣布憲法是屬於它的,並將其自身的尊嚴與基本法的尊嚴等同起來,馬歇爾非常樂意地把大膽與審慎結合在一起,由此獲得了最多的利益。」

(三)確立和建構憲法法

馬歇爾確立最高法院權威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便是通過憲法案例的判決來解釋憲法,從而創造了聯邦司法部門專有的領域——憲法法(constitutional law ),這也是馬歇爾法院最根本和最持久的成就。憲法法將司法審查的實踐牢固地根植到憲法的文本中,使之成為美國憲政制度中習以為常和經久不衰的運作原則。在最高法院早期司法實踐中,司法審查主要是針對州法,其目的是鞏固新生的聯邦。一個幸運的巧合是,司法審查肇始於「馬伯里案」,它否決了一項國會法律,這多少讓這一權力的運用披上了中立的外衣上,讓它看起來並非專門針對州行為。

「馬伯里案」後,馬歇爾再也沒有否決過一項國會法律。顯然,在馬歇爾看來,司法審查應該是一種非常規的、極少動用的保護根本大法的手段。但是,這只是就國會的立法而言,對於州法,馬歇爾和他的同僚則沒有那麼客氣了,他們頻頻使用針對州法的司法審查,一步步地鞏固聯邦的權力,培養人們對聯邦的忠誠。在這些案件中,馬歇爾法院開啟了憲法司法化的進程,對憲法文本進行司法詮釋。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用法官解釋普通製成法同樣的方法和原則來對待憲法。就這樣,憲法從高不可攀的天國來到了觸手可及的凡世,變成了一門「法律」分支,遵從於日常的司法解釋和實踐。憲法洗盡鉛華,歸於平常,退掉了其作為政治根本大法的神聖特點,擁有了普通法律的特性。而這樣的法律能夠在聯邦法院制度中暢通無阻,法官也能夠在日常的訴訟解釋這樣的法律。

慢慢地,美國的憲法法形成了,變成了法律的一個分支---就像商法、契約和財產法,有著自己的一套原則和主要案例。像其它法律領域一樣,憲法法的出現和發展,是法院的判決和法院中對立的雙方提倡和辯論各自權利的結果。通過把憲法的詮釋應用到判決中,馬歇爾法院能夠把憲法原則的宣示和一項普通的法律裁決融為一體。由此,它能夠說服美國民眾接受他們對憲法原則的闡釋,不是作為政治,更多的是作為法律。

(四)尋找遠離政治的司法價值

從其大法官生涯的開始,馬歇爾就認識到,最高法院的有效性依賴於是否有能力促使民眾接受,其作為一個沒有黨派偏見宣布「法律」、不接受任何 「政治」問題的機構。法律和政治的分離,是美國司法部門能夠最終崛起,而與國會和總統平起平坐、三足鼎立的關鍵所在。忠誠於憲法和法律,擺脫政治的干擾和輿論的壓力,馬歇爾治下的最高法院獲得了值得民眾信任的尊嚴和權威,由此也擁有了決定重大公眾問題的權力。這一成功的關鍵所在,是最高法院把憲法視為其專用的資源。

《馬歇爾文件》的編輯和傳記作者查爾斯·霍布森概括說,「馬歇爾和他的同事,通過讓美國民眾崇拜憲法,建立起了最高法院的制度性力量。作為憲法的守護者,最高法院讓自己成了人民永恆意志的代言人。到1835年,最高法院擁有了神秘的力量,大法官有著奧林匹斯諸神般的傳奇,是令人驚羨的憲法保護者,遠離著政治的渾水。這樣的神秘絕技繼續構成了最高法院超凡力量的基礎。這在很大程度了說明了,為什麼一個終生任職、非民選的法官組成的機構能夠令人信服地聲稱,服務於民主政府的目的。」如果與同一時期歐洲國家的法院相比,最高法院的確鶴立雞群。來自舊大陸的托克維爾感嘆到:「其他的任何國家都沒有創制過如此強大的司法權。美國的最高法院,不管從其職權的性質來說,還是從其管轄的受審人的范圍來說,均遠遠高於已知的任何法院」。

在馬歇爾法院榜樣的帶動下,美國各地各級法庭開始避免處理和捲入黨派的政治問題,對法院的司法管轄范圍進行更細致的考察和區分。目睹了立法機構內部不同利益集團的黨爭,人們日益信任法院的公正,法院的聲望明顯提高。有人甚至爭辯道:如果沒有法院的保護,沒有持久不變的普通法,「權利將永遠得不到補償,錯誤也永遠得不到糾正」。經歷了革命、立憲和建國所有這些重大事件的民主派麥迪遜,晚年時對聯邦法院有了新的認識。他告訴老友傑弗遜,司法部門是唯一類似仲裁人的政府機構,它超越各種利益相互競爭的市場,做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裁決。托克維爾在考察美國民主後,也得出了如下結論:「法院是司法系統能夠控制民主制的看得見的機構」。

(五)美國憲法第一人

聯邦法院所有這些成就幾乎都離不開馬歇爾的貢獻。律師出身的美國總統加菲爾德對馬歇爾有生動的評論:「馬歇爾找出憲法文本,賦予它力量。他找到的是一付骨架,卻賦予它血肉之軀」。由於馬歇爾歷史性地加強了最高法院的權威,故在美國歷史上享有「偉大的首席大法官」(The Great Chief Justice)和「華盛頓之後的第二人」之美譽。一位傳記作者甚至認為,「如果說是華盛頓創建了這個國家,那麼,是馬歇爾定位了(defined)它。」在美國對法官歷史功績所作的歷次評估中,馬歇爾永遠是高踞榜首。

看到馬歇爾為加強新生美國的法治、特別是聯邦政府權威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和貢獻,已經告老還鄉的前總統亞當斯非常開心。在任命馬歇爾為首席大法官25年後,他誇耀說:「馬歇爾是我送給美國人民的禮物,這是我一生最為自豪的事情。回憶我一生所作的事,沒有比這更令我愉快的」。亞當斯自然會有這樣的感嘆,因為他曾經悲觀地認為,美國憲法作為一種試驗,很可能不會比他的壽命長!

另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是,這位如此了不起的法官,所受的基礎教育和法律教育卻是如此之少。馬歇爾只上過兩年的私塾,剩下的時間主要是靠父親的耳熏目染,而他父親所受的教育也不多。在威廉和瑪麗學院三個月的法律學習期間,馬歇爾還墮入情網。其課堂筆記不僅記載著法律的內容,還寫滿意中人的芳名。不過,他做到了學業戀愛兩不誤,完成了法律訓練。看來,馬歇爾的經歷證明,至少在19世紀上半葉,經驗而不是學歷,是成為偉大法官的首要條件。

充分的政治經驗,豐富的生活閱歷,「法律速成班」的訓練,使馬歇爾不像很多法官律師那樣,拘泥於法律的條條框框,死摳案件的末枝細節,而具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一種以法治國的雄心壯志,一種綱舉目張的辦案能力。一位美國學者非常精闢地概括了馬歇爾的司法理念:「在其漫長的法官生涯中,有兩個持久不變的概念主導著馬歇爾:一是聯邦國家的主權,二是私有財產的神聖」。靠著這兩個觀念,馬歇爾堅韌不拔,披荊斬棘,終於把最高法院確立為美國憲法的最終解釋者,並利用這一角色為美國的強大奠定了法治的基礎。

『陸』 新加坡審判制度

加坡、香港法院運行機制考察報告

2002-10-28
洋浦中級法院考察團

2002年6月9日至18日,為了學習亞洲先進國家和地區法院的審判經驗和管理經驗,我們洋浦兩級法院的審判骨幹一行九人前往新加坡、香港進行了學習考察。在新加坡,我們先後聽取了新加坡著名企業家、南洋理工大學客座講師林永瑞碩士講授的《新加坡法律體系》,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曹勇博士講授的《WTO的相關貿易法律問題:傾銷與反傾銷》,FOOANDQUEK律師行黃德林律師講授的《新加坡法院內部設置及運作》;參觀了新加坡高級法院、初級法庭,旁聽了推事庭、家事法庭、小額索償法庭的庭審;訪問了新加坡最大的律師行——盧與那比亞法律服務有限公司。在香港,我們旁聽了香港高等法院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庭審,與香港本地法官協會顧問、原上訴法官、香港特區金紫荊星章獲得者廖子明先生座談,訪問了胡關李羅律師行。十天的時間雖短,但我們收獲頗豐。
新加坡、香港法院的組織機制及審判特點
香港和新加坡都有被英國殖民的歷史,因此,它們的政治法律文化打下了濃厚的普通法烙印。
(一)新加坡、香港法院的設置
1.新加坡法院的設置
依據新加坡共和國憲法第93條的規定,新加坡的司法權力是賦予最高法院以及在任何有實效的成文法下設立的初級法院。案件實行三審終審。法院執行法律時是完全獨立的,不受政府和立法各部門牽制。司法的獨立性由憲法捍衛。最高法院由高等法庭和上訴庭組成。大法官和兩位上訴庭法官組成上訴庭。最高法院一共有11名法官,包括大法官和上訴庭法官。同時,最高法院還有司法委員的職務,具有跟高院法官相同的權力和豁免權,他們的任期由總統酌情決定。目前,最高法院共有5名司法委員。大法官和最高法院的其他法官是由總統在聽取總理意見後委任的。總理向總統推薦委任大法官以外的任何法官及司法委員之前,必須先和大法官商議。此外,高院還有主簿處。總統根據大法官的推薦,委任一名主簿,副主簿和多名助理主簿。只有符合新加坡律師法令第2節的規定的合格人士才能受委任擔任這些職位。他們兼具司法與行政職能,分別兼任最高法院的執行吏、副執行吏及助理執行吏,擁有與英國最高司法法院主事、刑事審判庭書記官,以及主簿和同類官員相同的管轄權、權力和職責。隸屬新加坡最高法院的職員還有監誓員、通譯員、書記、傳票送達員和其他職員。從任命程序看,新加坡法院的法官及司法和行政人員都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最高法院的上訴庭是終審法庭,行使民事和刑事上訴管轄權。其民事管轄權是審理不服高等法庭在任何民事案件或事項中所作的判決或庭令而提出的上訴;刑事管轄權則表現在審理不服高等法庭所作的任何裁決而提出的上訴。當然,上訴必須符合最高法院法令或其他有關的成文法規定。上訴庭的民事和刑事管轄權由三名或更大奇數的上訴庭法官行使,其中包括以上訴法官身份主審的高等法庭法官。這有點類似我國上級法院借調下級法院法官辦案的情況。上訴庭由大法官主持審訊。在大法官缺席時,則根據最高法院法官的排名次序,由副庭長、上訴庭法官或以上訴庭法官身份主審的高等法庭法官主持審訊。
最高法院高等法庭由大法官和高等法庭法官組成,行使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無限原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高等法庭審理的上訴案件來自於地方法庭、推事庭和其他裁判庭的上訴案。除非另有法律規定,在高等法庭進行的每一項程序和處理的一切事務都由一名法官單獨聆審與辦理。高等法庭也可委任一名或多或對所審理程序所涉及的事項具有豐富經驗與專長的人士充當陪審顧問,以協助法庭。
新加坡的初級法院又稱初級法庭,包括地方法庭、推事庭、少年法庭、驗屍庭、小額索償法庭、家事法庭、勞資糾紛仲裁中心、伊斯蘭法庭等。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法官、推事、驗屍官、小額索償法庭的仲裁人皆由總統在大法官的推薦下委任。因此,從條塊的管理角度來分析,新加坡法官是實行的條條管理。
2.香港法院的設置
香港設有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區域法院、裁判法院四級法院。
高等法院由上訴法庭及原訴法庭組成,具有原訴及上訴司法管轄權。此次考察,我們參觀了高等法院大樓。上訴法庭聆訊來自原訴法庭、區域法庭及土地審裁處的刑事及民事上訴事宜。而原訴法庭具有刑事、民事的上訴及原訴管轄權。原訴法庭審理最嚴重的刑事罪行,如謀殺,誤殺、強奸、持械行劫、販運大量危險葯物、以及復雜的商業詐騙。這類案件,由原訴法庭一位法官同7人組成的陪審團會審。在必要的情況下,法官可決定由9人組成陪審團。原訴法庭可審理所有民事案件。需要指出的是,當事人如是有限公司,則其在原訴法院進行訴訟時,除非經法官同意不請律師外,必須聘請律師。原訴法庭作為上訴法庭,審理裁判法院的刑事上訴案件,也審理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淫褻物品審裁處及小額薪酬索賠仲裁處的上訴案件。
區域法院具有刑事和民事管轄權。區域法院審理各裁判法院移來的可起訴罪行的案件,並可審理嚴重刑事案,但謀殺、誤殺及強奸案除外。區域法院可判處最高七年的徒刑,審理刑事案件時沒有陪審團。區域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類別最常見的有合約、准合同、侵權、收回地塊、樓宇,及有關土地所有權的申索、按衡平法提出的申索,如管理死者的遺產、信託、按揭、強制執行、幼稚人的撫養費,合夥的解散,針對欺詐行為或過失而尋求濟助等,還有封租、雇員賠償案、性別歧視、殘疾、家庭崗位歧視、婚姻案件。從案件的管轄權看,區域法院審理的合約、准合約或侵權糾紛所涉標的額必須在5萬港幣與60萬港幣之間,不在這個范圍內的,則由小額索償法庭或高等法院的原訴法庭審理。
此外,香港還有裁判法院、家事法庭、死因裁判法庭等。
有意思的是,香港有兩種不同的上訴機制。一種是高等法院、區域法院及土地審裁處的上訴機制,即當事人不服區域法院、土地審裁處或高等法院原訴法庭的裁決的,應向高等法院上訴法庭上訴,對上訴法庭的裁決仍不服的,則向終審法院上訴。從這一機制看,是三審終審。另一種是裁判法院及各審裁處的上訴機制,即不服裁判法院及各種審裁處的裁決的,可逐級向高等法院原訴法庭、上訴法庭、終審法院上訴。從這一機制看,是四審終審。
(二)新加坡、香港法院司法的特點
新加坡、香港均受普通法的影響,因此在法院設置和司法方面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時由於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所調整的社會經濟文化關系不盡相同,所以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1.共同點
(1)嚴懲藐視法庭的行為,維護法庭的絕對權威。無論在新加坡或香港,法官的尊嚴和法庭的秩序得到絕對維護。當事人、檢察官或律師發言或回答法官問題的時候,必須站立。在法庭上,律師稱呼法官時,用法官閣下

熱點內容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2:12:19 瀏覽:691
三河法院院長 發布:2024-11-19 02:10:47 瀏覽:798
經濟法選修考試題答案 發布:2024-11-19 02:08:0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提交 發布:2024-11-19 02:02:36 瀏覽:128
新婚姻法必須有四樣東西歸男方 發布:2024-11-19 01:39:13 瀏覽:255
甘肅學院法學院 發布:2024-11-18 23:56:53 瀏覽:44
規章制度專項管理制度 發布:2024-11-18 23:46:34 瀏覽:26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
西安高新區法院 發布:2024-11-18 21:56:50 瀏覽:182
法學邏輯起點 發布:2024-11-18 21:46:49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