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監督責任制度

法官監督責任制度

發布時間: 2023-03-16 04:15:52

法官違法裁判責任追究制度

從我國現有法律規定看,對於法官責任的追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規定:

  1. 法官法第30條規定:法官不得有下列行為:1)、散布有損國家聲譽的言論,參加非法組織,參加旨在反對國家的集會、遊行、示威等活動,參加罷工;2)、貪污受賄;3)、徇私枉法;4)、刑訊逼供;5)、隱瞞證據或者偽造證據;6)、泄露國家秘密或審判工作秘密;7)、濫用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8)、玩忽職守,造成錯案或者給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失;9)、故意拖延辦案,貽誤工作;10)、利用職權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11)、從事營利性的經營活動;12)、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請客送禮;13)、其他違法亂紀的行為。法官有上述行為之一的,應當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行使審判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或財產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向上述機關申請刑事賠償的權利:1)、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2)、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3)、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4)、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5)、違法對財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追繳等措施的。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後,應當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1)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2)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3)在處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對於上述責任人員,有關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違法採取對妨礙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程序,適用國家賠償法關於刑事賠償程序的規定。

  3. 刑法中,單純以司法工作人員作為主體的犯罪有以下幾種情況:1)、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2)、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3)、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4)、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5)、由於嚴重不負責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脫逃,造成嚴重後果;6)、徇私舞弊,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予以減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此外,法官在行使職權過程中還可能構成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貪污受賄等犯罪。

Ⅱ 堅持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依法賦予什麼

前言:司法責任制,即在賦予法官審理裁判案件主導權和決定權的同時,強調辦案法官對裁判結果予以負責。司法責任制固然強調對法官錯判的責任追究,但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錯案追扮山擾責,其核心在於通過追究法官的行為責任,取代錯案的結果責任追究。在其實施過程中,離不開司法的中立屬性及獨立性。
01 司法責任制的基本原則
司法責任制度,早在1995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便有相應的描述。作為一項主要目的在於保證司法獨立性和公正性的制度,它在制定之時秉承著四個原則:
01
權責一致原則
「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換句話來說,其實就是權利與責任進行了捆綁,缺乏問責機制,導致的必將是權力的無限放大,我們雖然強調法官在審理案件時的獨立性,但是更應該強調其應當在自己職責和許可權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
02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無行為無過錯,無過錯無責任。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同樣也在對法官監督上有著一樣重要的意義。當我們追究法官的審判責任時,更應堅持主客觀相統一,以法官的主觀過錯和客觀行為作為責任評價的基礎,而不能以裁判結果錯誤作為追究責任的唯一根據。
03
行為責任模式原則
一般來說,追究法官的責任主要採取兩種模式,一種是結果責任模式,另一種是行為責任模式。結果責任模式強調裁判結果錯誤的重要性,行為責任模式則主要強調的是法官在審判活動過程中是否存在違法的行為。追究法官辦案責任,前提必須是法官有違反法律法規等不符合其角色義務的審判行為,可以是故意違反實體法或者程序法的作為,也可以是應當履行審判職責而嚴重不負責任的不作為。
04
廳旦責任與保障並重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明確規定,法官依法履行審判職責受法律保護。法官有權對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獨立發表意見。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法官依法履職行為不受追究。司法責任制的具體內容中,不僅明確了相應的追責措施,同時也保證了法官的獨立裁量權,雙管齊下避免了法官從什麼都敢判的極端走向什麼都不敢判的另一個極端。
02 司法責任制的基本類型
司法責任主要可以認為是兩種責任的構成,
一種是辦案責任,即因法官行使審判權而產生的,與法官審判活動密切相關的責任;另一種是其他責任,是法官因違反職業倫理和道德規范所產生的責任,既可以發生在法官辦案之中,也可以發生在辦案過程之外。具體包括:
(一)
根據處理依據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紀律責任和法律責任。紀律責任主要依據的是《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等規定,法律責任主要依據的是刑法、法官法和國家賠償法對於法官違法行為的處罰唯高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指出,法官違反審判職責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移交紀檢監察機關、檢察機關依法處理。法官違反審判職責以外的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由有關部門調查,依照法律及有關規定處理。
(二)
根據主觀過錯不同,可以劃分為故意責任和過失責任。故意,是指明知自己行為違法但是仍有意為之,《意見1》中明確規定有如下幾個故意責任行為:
(1)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2)違反規定私自辦案或者製造虛假案件的;
(3)塗改、隱匿、偽造、偷換和故意損毀證據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4)向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匯報案情時隱瞞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和故意提供虛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5)製作訴訟文書時,故意違背合議庭評議結果、審判委員會決定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6)違反法律規定,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7)其他故意違背法定程序、證據規則和法律明確規定違法審判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過失,是指是指法官應當預見自己不行使或者怠於行使職責的行為會造成錯案及嚴重後果,但由於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以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例如: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等等。
(三)
根據責任主體內容的不同,可以劃分為違法審判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在司法責任制的內容中,法官承擔的審判責任就是指違法審判責任;而監督管理責任,在《意見2》中做了明確規定:
(1)配置審判資源,包括專業化合議庭、審判團隊組建模式及其職責分工;
(2)部署綜合工作,包括審判工作的安排部署、審判或者調研任務的分配、調整;
(3)審批程序性事項,包括法律授權的程序性事項審批、依照規定調整分案、變更審判組織成員的審批等;
(4)監管審判質效,包括根據職責許可權,對審判流程進行檢查監督,對案件整體質效的檢查、分析、評估,分析審判運行態勢,提示糾正不當行為,督促案件審理進度,統籌安排整改措施,對存在的案件質量問題集中研判等;
(5)監督「四類案件」,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第24條規定的「四類案件」進行個案監督;
(6)進行業務指導,通過審理案件、參加專業法官會議或者審判委員會等方式加強業務指導;
(7)作出綜合評價,在法官考評委員會依託信息化平台對法官審判績效進行客觀評價基礎上,對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員績效作出綜合評價;
(8)檢查監督紀律作風,通過接待群眾來訪、處理舉報投訴、日常監督管理,發現案件審理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等。
03 司法責任制的「豁免"
在明確司法責任的同時,立法者也考慮到了司法實踐過程中的一些「豁免原因」。一些案件之所以判決失當或者出現適用法律上的錯誤,並不僅僅因為法官自身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一、二審法官對於法律理解的不同或者出現新的決定證據。換言之,並不能因為審判監督程序中出現所謂的「錯案」,就將原審法官一竿子打死,《意見1》中同樣規定了八項豁免條款,用以界定在何種情況下,法官不需要為判決失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1)對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具體條文的理解和認識不一致,在專業認知范圍內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
(2)對案件基本事實的判斷存在爭議或者疑問,根據證據規則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
(3)當事人放棄或者部分放棄權利主張的;
(4)因當事人過錯或者客觀原因致使案件事實認定發生變化的;
(5)因出現新證據而改變裁判的;
(6)法律修訂或者政策調整的;
(7)裁判所依據的其他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8)其他依法履行審判職責不應當承擔責任的情形。
根據法官裁判之後導致的結果可能存在三類責任,分別是錯案責任、違法審判責任和審判瑕疵責任。三者之間存在聯系,但又有重大區別。根據關於建立法官、檢察官懲戒制度的意見(試行)的規定,所謂的錯案指的就是案件結果的錯誤,但並不是所有錯案都應當追責。錯案責任與違法審判責任有交叉,有錯案但是法官沒有違法審判行為,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就不應被追究責任。但是如果是因為法官存在違法的審判行為導致的錯案產生,那麼其與錯案結果便產生了一定的因果關系,那麼就應當認定為違法審判責任,依照《意見1》《意見2》《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對於涉案法官進行處罰。
同時,在審判活動中,仍舊存在審判瑕疵責任,即法官在文書製作、訴訟程序、事實認定、法律引用、司法行為等方面存在一般差錯(這種差錯不影響裁判結果正確性,也未達到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的條件)。這方面差錯並不會構成違法這樣一個量級,但是也有可能影響案件的正常審理。如果一味的就這種瑕疵問題對於法官進行處罰的話,未免對於法官來講太過嚴苛,故《意見2》中明確規定,重點從案件評查中發現違法審判線索,並依照有關程序進行調查。嚴格區分審判質量瑕疵責任與違法審判責任,確保法官依法裁判不受追究、違法裁判必問責任。同時《意見2》也規定,對審判輔助人員的績效考核,應當以崗位職責和承擔工作為基本依據,注重與所在團隊績效相結合,聽取法官和所在團隊的意見。績效考核獎金的發放,不與法官職務等級以及審判輔助人員職務掛鉤,主要依據責任輕重、辦案質量、辦案數量和辦案難度等因素,向一線辦案人員傾斜。故,可以看出,目前對於審判瑕疵責任,《意見2》認為將該種責任加入考核評優機制中,而不將其作為一種違法事由對法官進行處罰。
04 司法責任制中責任人員
既然產生了責任,那麼勢必就需要承擔責任的人,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法院審判組織的形式多樣性,進而造成了對於承擔責任情況的復雜性:
01
獨任制
《意見1》對於獨任制審判庭如何承擔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由獨任法官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承擔全部責任。在獨任制審判庭中,行使裁判權的個體就是獨任法官,院庭長不再審批個案,按照誰辦案誰負責的法律精神,自然應當對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承擔全部責任。
02
合議制
《意見1》中明確規定,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合議庭成員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共同承擔責任。進行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時,根據合議庭成員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情節、合議庭成員發表意見的情況和過錯程度合理確定各自責任。這一制度恰恰基於合議制中每一個合議庭成員平權的基本原則,若過於機械規定承擔責任比例時,可能會導致合議庭成員反倒不敢表達自身意見,這也是在審判工作中不願意見到的場面。
03
審判委員會
《意見1》中規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時,合議庭對其匯報的事實負責,審判委員會委員對其本人發表的意見及最終表決負責。案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構成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時,根據審判委員會委員是否故意曲解法律發表意見的情況,合理確定委員責任。審判委員會改變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合議庭不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維持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合議庭和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合議庭匯報案件時,故意隱瞞主要證據或者重要情節,或者故意提供虛假情況,導致審判委員會作出錯誤決定的,由合議庭成員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委員根據具體情況承擔部分責任或者不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導致審判委員會決定錯誤的,主持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04
審判輔助人員
對於審判輔助人員來講,由於我國目前並沒有獨立於法官的書記官制度和「限權法官」,所以書記員等一系列相應的法庭工作人員目前也是作為一個審判輔助人員的角色,據此《意見1》中規定,審判輔助人員根據職責許可權和分工承擔與其職責相對應的責任。法官負有審核把關職責的,法官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05
領導干預
《意見1》中規定,法官受領導幹部干預導致裁判錯誤的,且法官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應當排除干預而沒有排除的,承擔違法審判責任。
05 司法責任制的具體追責流程和方式
《意見1》中明確規定了司法責任追責機制的步驟,步驟如下:
1、需要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一般由院長、審判監督部門或者審判管理部門提出初步意見,由院長委託審判監督部門審查或者提請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經審查初步認定有關人員具有本意見所列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的,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啟動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程序
2、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對法官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進行調查,並採取必要、合理的保護措施。在調查過程中,當事法官享有知情、辯解和舉證的權利,監察部門應當對當事法官的意見、辯解和舉證如實記錄,並在調查報告中對是否採納作出說明。
3、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經調查後,認為應當追究法官違法審判責任的,應當報請院長決定,並報送省(區、市)法官懲戒委員會審議;高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派員向法官懲戒委員會通報當事法官的違法審判事實及擬處理建議、依據,並就其違法審判行為和主觀過錯進行舉證。當事法官有權進行陳述、舉證、辯解、申請復議和申訴;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查明的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無責、免責或者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
4、最後,對應當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相關責任人,根據其應負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有關規定處理:
(1)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退出法官員額或者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程序依法辦理;
(2)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由紀檢監察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依法辦理;
(3)涉嫌犯罪的,由紀檢監察部門將違法線索移送有關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免除法官職務,必須按法定程序由人民代表大會罷免或者提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
同時《意見2》中明確規定,
嚴格落實違法審判責任追究制度。各級人民法院對法官涉嫌違反審判職責行為要認真調查,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調查情況審查認定法官是否違反審判職責、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並提出審查意見,相關法院根據法官懲戒委員會的意見作出懲戒決定。法官違反審判職責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移交紀檢監察機關、檢察機關依法處理。法官違反審判職責以外的其他違紀違法行為,由有關部門調查,依照法律及有關規定處理;完善司法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各級人民法院應當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自覺接受紀律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不斷提高公正裁判水平。各級人民法院內部應當充分發揮司法巡查、審務督察、廉政監察員等功能作用,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判管理部門與審判業務部門應當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內部監督合力。全面梳理辦案流程、審限管理等關鍵節點,分析研判每個節點可能存在的辦案風險,加強審判執行活動風險監控智能預警,促進司法廉政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完善法官員額退出機制。各高級人民法院應當針對審判績效不達標、辭職、辭退、被開除、違紀違法、任職迴避、調出、轉任、退休、個人申請退出等不同情形,規范員額退出程序,明確退出員額但仍在法院工作人員的職級、待遇等問題。各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法官對退出決定進行陳述、舉證、申辯、申請復議的權利。員額法官因工作需要調整到法院非員額崗位,五年內重新回到基層或者中級人民法院審判業務崗位的,經所在法院黨組審議後,層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入額;五年內重新回到高級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業務崗位的,分別經本院黨組決定入額。
結語
兩個《意見》雖然時間不同,但是都是在對我們已有的司法責任制的完善,「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是這個制度設立的初心,也是目的所在。而完善的司法責任制,才正是法官們獨立判案、判案公正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Ⅲ 最高法院關於認定法官錯案的解釋

法官問責機制,其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即錯案責任追究制度。這一制度始終貫穿於中國司法文化史,古代司法官責任追究制度對現今法官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
我國司法官責任制度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夏商周時代。西周時即有提出「五過之疵」。到了唐代,司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唐律疏議》(以下簡稱《唐律》)規定的司法官責任制度完善詳備,成為後世的藍本,影響至今。研究分析傳統懲戒制度,對於我們進一步完善現行制度或許大有裨益。
中國古代「錯案」的認定與當下制度規定
對於「錯案」的釐定,我國傳統上一般從如下三方面進行。
第一,「實體」或「程序」出錯。《唐律》作為中國古代刑律制度的集大成,也是古代司法官責任制度的典型代表。其中,它不僅規范了實體裁判錯誤的責任事項,也對違反審判程序的責任作出了具體規定。例如,司法官斷罪要引律條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皇帝的敕令如果沒有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不得在判決中引用,如隨便引用導致斷定有所出入的,要受追究,「諸違令者,笞五十。」死刑案件在執行前要經復核程序,須經三復奏或五復奏。對這些程序性規定的違反,要相應地追究司法官的罪責。《唐律》在定罪量刑、案件管轄、刑訊標准、復核制度、司法違限、判決書寫等方面做出了較為完備的程序性規定。逐級審轉復核制度,具有發現、糾正錯誤判決的作用,較為有效地實現了國家司法審查的職能。
第二,法官主觀意識存有重大「過錯」。據史料記載,秦朝第一次根據司法官的主觀心理狀態將司法責任予以區分。以故意為要件構成的為「不直」罪和「縱囚」罪。「不直」分為「罪重而故意輕判」與「罪輕而故意重判」;「縱囚」指應當入罪而不入罪,或是故意減輕情節放縱犯罪。以過失為構成要件的是「失刑」罪,即法官因過失而錯誤衡量了案件事實,如對犯罪證物的錯誤認定、贓物價值的錯誤計算等,此為失刑,亦該當罪責。根據司法官吏故意與過失的心理狀況不同,對司法官責任加以區分,確定不同的科刑標准,具有開創意義。
第三,行為與結果上的過錯並存。中國古代刑事審判中,司法官審判行為上的違法違規與司法造成嚴重危害後果(不問司法官是否存在主觀過錯),均會受到司法追責,遭到刑事或行政處罰。質言之,司法行為與嚴重危害後果只需具備其中一條,司法官便會被依法追責。《唐律疏議·斗訟》有雲:「諸告人罪,皆須明注年月,指陳事實,不得稱疑,違者,笞五十。」 《問刑條例·捕亡》曰:「各府、州、縣掌印、巡捕官,但有死罪重囚,越獄三名以上,俱往俸戴罪,勒限緝拿。」司法上的過錯或瀆職行為一旦被發現或造成惡劣後果必會受到上級追究,須為此承擔相應責任。
根據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建立法官、檢察官懲戒制度的意見(試行)》的通知,錯案可理解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案件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錯案應當是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的案件,對該類錯案,「依法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概言之,錯案責任追究需以法官主觀意識上存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為前提,需要排除因一般過失而導致案件錯誤的情形。因一般過失導致案件錯誤,具有一定的發生概率,這種情形通常可被容忍、理解或解釋。當然,這種情形也要根據具體過錯程度和危害後果的不同,相應地接受法院內部審判監督組織的考評和處理。
《意見》提出,「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既包含了行為上積極的違法違規行為,又包括了消極的瀆職不作為行為,既表明行為上存在過錯,又突出了結果上的嚴重程度。可以說,司法責任制改革背景下的法官問責機制在錯案追究中,將司法行為與結果並重,既強調行為上存在過錯,又標明結果的嚴重性。而且,過錯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聯系,過錯行為直接促成危害後果的發生。只有具備了行為與結果上的過錯並存,才能依法對法官適用錯案責任追究。
錯案擔責的傳統規定與當下錯案追究
在中國古代司法體系中,受法家思想影響,刑罰力度一般較強,有的朝代甚至提倡嚴刑峻法。中國古代「重刑輕民」,司法機關的設置、訴訟原則的確立、訴訟制度的完善,都是以保障刑事訴訟實施為核心的。民事案件多由基層審理並作出判決,無須逐級審轉,甚至無須進入司法程序,而由鄉鄰、親族「調處息訟」。在刑事案件審理上的弊端稱為「出入人罪」,民事案件上的失輕失重稱為「按讞不實」,按讞不實也需承擔相應責任,但相比「出入人罪」的刑責而言處罰力度較輕,一般只承擔行政責任。由於「出入人罪」關繫到刑事案件的錯誤審判,直接對被告人生命健康權產生重大影響,司法官將因此承擔刑事上的牽連責任。
《唐律》中關於斷獄決罰失法有記載:「諸決罰不如法者,笞三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及杖粗細長短不依法者,罪亦如之。」將司法官違法決罰的責任形式明示,告誡官員依法斷獄決罰,如若失法,將負有牽連罰則,按照「反坐」原則對其論罪處罰。《宋史·刑法志》記載,宋仁宗時,「凡集斷急按,法官與議者並書姓名,議刑有失,則皆坐之。」進一步明確了司法官與議者之間對於錯案的共同責任。陳顧遠先生指出,「法官斷獄,失出入者皆負相當之責任,此實中國訴訟史上一大特色,其他應負之責亦極繁多,俾執法者仍有法之須遵守也」。即便如此,在史籍中司法官因出入人罪而被判處刑罰的例子較少,往往最終變更為行政處罰。古代罰則中,以官抵刑較為常見,在「刑不上大夫」的階級社會,刑罰則主要是用於統治管理社會普羅大眾的法寶。
當下的司法責任制改革以「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為指導原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指出:「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主任檢察官、主辦偵查員辦案責任制,落實誰辦案誰負責。」以及「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准,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確保案件處理經得起法律和歷史檢驗。」2015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實行辦法。2016年11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共同印發《關於建立法官、檢察官懲戒制度的意見(試行)》的通知,初步勾勒出法官、檢察官違法責任懲戒機制。2017年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試行)》,將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改革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意見》第37條指出,「對應當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相關責任人,根據其應負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有關規定處理:(1)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退出法官員額或者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程序依法辦理;(2)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由紀檢監察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依法辦理;(3)涉嫌犯罪的,由紀檢監察部門將違法線索移送有關司法機關依法處理。」根據處理意見可得知,對於法官問責應區分三種情形:一是單位內部人事處分,二是單位內部紀律處分,三是司法機關違法處理。單位內部的人事和紀律處分統歸於內部行政處分,而涉嫌犯罪移送司法處理則屬於刑事處分。行政處分和刑事處分便成為問責法官的兩種最重要的處罰方式,這一點與中國古代對於司法官的責任追究方式大體相當。
《關於建立法官、檢察官懲戒制度的意見(試行)》中的一個突出亮點在於「懲戒委員會」的設立。「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設立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懲戒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在於審查、認定法官、檢察官有無違法違規審判、檢查責任,並據此作出審查意見。由是觀之,我國正嘗試設立追究司法責任的專門機構。此前,世界各國也陸續建立了類似的司法追責機構:1946年,法國成立「高等司法官會議」,負責對法官、檢察官在內的司法官考核任命,並對違法裁判、行為不端的司法官行使懲戒權。1960年,美國加州建立有關法官行為守則的控告委員會,1981年各州建立被授權對司法不端行為進行調查、提起訴訟和裁判宣告的司法行為審查委員會,這些機構均被特別授權。德國設立專門的問責程序,司法官在職務上或職務外違反基本法或州的憲法秩序時,按彈劾程序對司法官予以調任、辭退、罷免等。日本由參眾兩院議員組成追訴委員會,當法官有職務上或職務外的違法違規行為時,由專門的彈劾法院加以裁判懲戒。因此,建立獨立的司法責任審查機構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普遍共識,這對有效審查、認定司法責任、將追責機制真正落實到位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今錯案的道德、法律責任
據《尚書·呂刑》記載,「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其罪惟均,其審克之。」疵者,過弊也,即因緣情實,出入人罪之謂。官者,權也,乃濫用職權為不法處斷之謂。反者,報復也,即借職權以報私情私憤之謂。內者,謁人也,即被告或家族獻媚於司法官之妻妾家人以求保護。貨者,賄賂也,即司法官索取或收受賄賂。來者,請也,即請托說情。其罪惟均,即因此而為不法裁判的法官,科以與犯人相同之刑罰。司法官員違反職業道德和紀律出現「五過之疵」,在我國歷史上從不罕見。對於法官職業道德的約束和職業操守的建立也成為自古而來的傳統。古代為官,必修官箴,官箴提倡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惟公生明,偏則生暗」「至公至正雖有邪私亦不為媚矣」「慎刑恤民」「細審明辨」等,從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的角度奠定了為官的品德與操守。
與此相對應地,現代司法實踐對於法官職業操守和道德品行同樣看重。《意見》指出,「法官有違反職業道德准則和紀律規定,接受案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請客送禮、與律師進行不正當交往等違紀違法行為,依照法律及有關紀律規定另行處理。」《意見》將嚴重違德違紀行為即違法違規行為釀成的錯案責任追究納入到法官責任制實施意見中,將較輕的違德違紀行為「另行處理」,實際上是著重區分了這兩種責任類型,可理解為,因較輕的違德違紀行為造成的責任交由輕微的行政處分,因嚴重違德違紀行為造成的司法責任交由行政處分或刑事處分。筆者認為,這兩種情況雖然在過錯程度上有所區分,但均屬於法官應當依法追責的情形,可統歸到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中合並處理,共同由懲戒委員會審查、認定。2001年修正的法官法第七條第五項提出「清正廉明,忠於職守,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的行為規范准則,在職業道德和紀律上對法官提出嚴格要求。《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更是對法官入職要求、審判規范、司法禮儀和道德修養等方面作出具體制度性規定,要求法官「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清正廉潔、品德高尚」,如此,才能「確保司法公正,維護國家法治尊嚴」。
自古以來,法官錯案責任追究制度便成為司法史上有效監督司法權行使、保障當事人利益、避免冤假錯案發生的重要手段。中華法系有著數千年的司法文化傳統,其中,關於錯案的認定方式、錯案擔責形式、法官職業操守、司法道德追求等,對現今的法官責任制改革都存在可供挖掘和借鑒的精華。現代司法在繼承傳統司法中的合理因素後,又相應吸收了人類優秀法治文明的成果,多種因素交疊、碰撞、融合,逐步發展成為具有本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現代法治。

Ⅳ 如何對部分法官進行履職監督方案

對法官的監督都有哪些形式?
對法官等的監督方式包括法院內部監督、國家法律監督部門監督、上級法院監督、監察部門監督、媒體監督等多種方式,具體方式如下:
方式一:向法官所屬法院反映
1.向本級法院監察部門反映,或向上級法院監察部門反映
對於法官收受賄賂,態度惡劣等違規違紀問題可以向法院監察部門(如區縣級一般設有監察科)反應,法院監察部門電話是向外公開的,可以通過查號台或網站查詢。受理內容:主要是違規違紀。反映方法:一是去法院監察部門現場反應,二是通過書信反應,三是電話反應,效果最好的是第一種。
2.向法院院長反應
法院院長對於法院的管理可分為審判管理、司法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法院院長對審判具有領導責任。關於審判內容的投訴,如果法官違規偏袒證據確鑿,在審判前可以向法院院長反映,但是什麼事都向院長反應,院長肯定管不過來,而且院長的電話也是不對外的,否則院長不用忙其他的了,每天光接電話,可能都接不過來。受理內容:違規違紀方面的,審判程序不合理,審判內容不公正的,主要是在審判前或審判中向院長反映。反映方法:可主要通過法院對外公布的院長信箱進行反映,也可以書信方式反映。
方式二:向法律監督機關,同級檢察院反映
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負責監督法律的執行和實施情況。如果你認為法官有違紀違法或判決不公,枉法裁判等,可以向人民檢察院反映,如區縣一級人民檢察院通常設有民刑科。受理內容:違規違紀,違法行為,以及判決不公正的。反映方法:一是去檢察院相關部門如民刑科現場反應,二是通過書信反應,三是電話反應。
方式三:向法官所屬的監察部門或紀委反映。
若認為執行法官存在違法亂紀,可以到法院當地的監察委員會或紀委投訴舉報,對法官違法亂紀行為進行調查處理。反映方法:一是去監察部門,紀委現場反應,二是通過書信反應。受理內容:由於紀委或監察部門不是法律監督部門,所以主要受理法官違規違紀方面的情形。
方式四:向媒體反映
媒體監督是一種直接有效的監督方式,可以把掌握的情況向各類媒體進行反應,媒體曝光之後,可督促上類監督方式跟進。
方式五:向上級紀檢部門反映
如果法院所屬的紀檢部門沒能根據事實解決問題,可以依次向上級紀委反映這個問題,如各省市的紀檢部門,也可抓住上級黨委進行紀檢巡查時進行反映,如向中央或省的巡視組反映。
方式六:向信訪部門反映
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如向法院的信訪部

Ⅳ 《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
法發〔2015〕13號

為貫徹中央關於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優化審判資源配置,明確審判組織許可權,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規律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增強法官審理案件的親歷性,確保法官依法獨立公正履行審判職責,根據有關法律和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目標原則
1.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責任制,必須以嚴格的審判責任制為核心,以科學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為前提,以明晰的審判組織許可權和審判人員職責為基礎,以有效的審判管理和監督制度為保障,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2.推進審判責任制改革,人民法院應當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2)依照憲法和法律獨立行使審判權;
(3)遵循司法權運行規律,體現審判權的判斷權和裁決權屬性,突出法官辦案主體地位;
(4)以審判權為核心,以審判監督權和審判管理權為保障;
(5)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監督有序、制約有效;
(6)主觀過錯與客觀行為相結合,責任與保障相結合。
3.法官依法履行審判職責受法律保護。法官有權對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獨立發表意見。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法官依法履職行為不受追究。
二、改革審判權力運行機制
(一)獨任制與合議庭運行機制
4.基層、中級人民法院可以組建由一名法官與法官助理、書記員以及其他必要的輔助人員組成的審判團隊,依法獨任審理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和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
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受理案件的類別,通過隨機產生的方式,組建由法官或者法官與人民陪審員組成的合議庭,審理適用普通程序和依法由合議庭審理的簡易程序的案件。案件數量較多的基層人民法院,可以組建相對固定的審判團隊,實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人民法院應當結合職能定位和審級情況,為法官合理配置一定數量的法官助理、書記員和其他審判輔助人員。
5.在加強審判專業化建設基礎上,實行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案件分配製度。按照審判領域類別,隨機確定案件的承辦法官。因特殊情況需要對隨機分案結果進行調整的,應當將調整理由及結果在法院工作平台上公示。
6.獨任法官審理案件形成的裁判文書,由獨任法官直接簽署。合議庭審理案件形成的裁判文書,由承辦法官、合議庭其他成員、審判長依次簽署;審判長作為承辦法官的,由審判長最後簽署。審判組織的法官依次簽署完畢後,裁判文書即可印發。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案件以外,院長、副院長、庭長對其未直接參加審理案件的裁判文書不再進行審核簽發。
合議庭評議和表決規則,適用人民法院組織法、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合議庭職責的若干規定》。
7.進入法官員額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庭長、副庭長應當辦理案件。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每年辦案數量應當參照全院法官人均辦案數量,根據其承擔的審判管理監督事務和行政事務工作量合理確定。庭長每年辦案數量參照本庭法官人均辦案數量確定。對於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可以直接由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按照審判權與行政管理權相分離的原則,試點法院可以探索實行人事、經費、政務等行政事務集中管理制度,必要時可以指定一名副院長專門協助院長管理行政事務。
8.人民法院可以分別建立由民事、刑事、行政等審判領域法官組成的專業法官會議,為合議庭正確理解和適用法律提供咨詢意見。合議庭認為所審理的案件因重大、疑難、復雜而存在法律適用標准不統一的,可以將法律適用問題提交專業法官會議研究討論。專業法官會議的討論意見供合議庭復議時參考,採納與否由合議庭決定,討論記錄應當入卷備查。
建立審判業務法律研討機制,通過類案參考、案例評析等方式統一裁判尺度。
(二)審判委員會運行機制
9.明確審判委員會統一本院裁判標準的職能,依法合理確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審判委員會只討論涉及國家外交、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復雜案件,以及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強化審判委員會總結審判經驗、討論決定審判工作重大事項的宏觀指導職能。
10.合議庭認為案件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應當提出並列明需要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法律適用問題,並歸納不同的意見和理由。
合議庭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條件和程序,適用人民法院組織法、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合議庭工作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實施意見》。
11.案件需要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審判委員會委員應當事先審閱合議庭提請討論的材料,了解合議庭對法律適用問題的不同意見和理由,根據需要調閱庭審音頻視頻或者查閱案卷。
審判委員會委員討論案件時應當充分發表意見,按照法官等級由低到高確定表決順序,主持人最後表決。審判委員會評議實行全程留痕,錄音、錄像,作出會議記錄。審判委員會的決定,合議庭應當執行。所有參加討論和表決的委員應當在審判委員會會議記錄上簽名。
建立審判委員會委員履職考評和內部公示機制。建立審判委員會決議事項的督辦、回復和公示制度。
(三)審判管理和監督
12.建立符合司法規律的案件質量評估體系和評價機制。審判管理和審判監督機構應當定期分析審判質量運行態勢,通過常規抽查、重點評查、專項評查等方式對案件質量進行專業評價。
13.各級人民法院應當成立法官考評委員會,建立法官業績評價體系和業績檔案。業績檔案應當以法官個人日常履職情況、辦案數量、審判質量、司法技能、廉潔自律、外部評價等為主要內容。法官業績評價應當作為法官任職、評先評優和晉職晉級的重要依據。
14.各級人民法院應當依託信息技術,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建立健全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和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台,廣泛接受社會監督。探索建立法院以外的第三方評價機制,強化對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的法律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
三、明確司法人員職責和許可權
(一)獨任庭和合議庭司法人員職責
15.法官獨任審理案件時,應當履行以下審判職責:
(1)主持或者指導法官助理做好庭前會議、庭前調解、證據交換等庭前准備工作及其他審判輔助工作;
(2)主持案件開庭、調解,依法作出裁判,製作裁判文書或者指導法官助理起草裁判文書,並直接簽發裁判文書;
(3)依法決定案件審理中的程序性事項;
(4)依法行使其他審判權力。
16.合議庭審理案件時,承辦法官應當履行以下審判職責:
(1)主持或者指導法官助理做好庭前會議、庭前調解、證據交換等庭前准備工作及其他審判輔助工作;
(2)就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及保全、司法鑒定、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等提請合議庭評議;
(3)對當事人提交的證據進行全面審核,提出審查意見;
(4)擬定庭審提綱,製作閱卷筆錄;
(5)自己擔任審判長時,主持、指揮庭審活動;不擔任審判長時,協助審判長開展庭審活動;
(6)參與案件評議,並先行提出處理意見;
(7)根據合議庭評議意見製作裁判文書或者指導法官助理起草裁判文書;
(8)依法行使其他審判權力。
17.合議庭審理案件時,合議庭其他法官應當認真履行審判職責,共同參與閱卷、庭審、評議等審判活動,獨立發表意見,復核並在裁判文書上簽名。
18.合議庭審理案件時,審判長除承擔由合議庭成員共同承擔的審判職責外,還應當履行以下審判職責:
(1)確定案件審理方案、庭審提綱、協調合議庭成員庭審分工以及指導做好其他必要的庭審准備工作;
(2)主持、指揮庭審活動;
(3)主持合議庭評議;
(4)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將合議庭處理意見分歧較大的案件提交專業法官會議討論,或者按程序建議將案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5)依法行使其他審判權力。
審判長自己承辦案件時,應當同時履行承辦法官的職責。
19.法官助理在法官的指導下履行以下職責:
(1)審查訴訟材料,協助法官組織庭前證據交換;
(2)協助法官組織庭前調解,草擬調解文書;
(3)受法官委託或者協助法官依法辦理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措施等;
(4)受法官指派,辦理委託鑒定、評估等工作;
(5)根據法官的要求,准備與案件審理相關的參考資料,研究案件涉及的相關法律問題;
(6)在法官的指導下草擬裁判文書;
(7)完成法官交辦的其他審判輔助性工作。
20.書記員在法官的指導下,按照有關規定履行以下職責:
(1)負責庭前准備的事務性工作;
(2)檢查開庭時訴訟參與人的出庭情況,宣布法庭紀律;
(3)負責案件審理中的記錄工作;
(4)整理、裝訂、歸檔案卷材料;
(5)完成法官交辦的其他事務性工作。
(二)院長庭長管理監督職責
21.院長除依照法律規定履行相關審判職責外,還應當從宏觀上指導法院各項審判工作,組織研究相關重大問題和制定相關管理制度,綜合負責審判管理工作,主持審判委員會討論審判工作中的重大事項,依法主持法官考評委員會對法官進行評鑒,以及履行其他必要的審判管理和監督職責。
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受院長委託,可以依照前款規定履行部分審判管理和監督職責。
22.庭長除依照法律規定履行相關審判職責外,還應當從宏觀上指導本庭審判工作,研究制定各合議庭和審判團隊之間、內部成員之間的職責分工,負責隨機分案後因特殊情況需要調整分案的事宜,定期對本庭審判質量情況進行監督,以及履行其他必要的審判管理和監督職責。
23.院長、副院長、庭長的審判管理和監督活動應當嚴格控制在職責和許可權的范圍內,並在工作平台上公開進行。院長、副院長、庭長除參加審判委員會、專業法官會議外不得對其沒有參加審理的案件發表傾向性意見。
24.對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院長、副院長、庭長有權要求獨任法官或者合議庭報告案件進展和評議結果:
(1)涉及群體性糾紛,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
(2)疑難、復雜且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
(3)與本院或者上級法院的類案判決可能發生沖突的;
(4)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反映法官有違法審判行為的。
院長、副院長、庭長對上述案件的審理過程或者評議結果有異議的,不得直接改變合議庭的意見,但可以決定將案件提交專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院長、副院長、庭長針對上述案件監督建議的時間、內容、處理結果等應當在案卷和辦公平台上全程留痕。
四、審判責任的認定和追究
(一)審判責任范圍
25.法官應當對其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承擔責任,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
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
法官有違反職業道德准則和紀律規定,接受案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請客送禮、與律師進行不正當交往等違紀違法行為,依照法律及有關紀律規定另行處理。
2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紀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違法審判責任:
(1)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2)違反規定私自辦案或者製造虛假案件的;
(3)塗改、隱匿、偽造、偷換和故意損毀證據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丟失、損毀證據材料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4)向合議庭、審判委員會匯報案情時隱瞞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和故意提供虛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過失遺漏主要證據、重要情節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5)製作訴訟文書時,故意違背合議庭評議結果、審判委員會決定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文書主文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6)違反法律規定,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對不符合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裁定減刑、假釋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7)其他故意違背法定程序、證據規則和法律明確規定違法審判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結果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
27.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人員等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怠於行使或者不當行使審判監督權和審判管理權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照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監督管理責任。追究其監督管理責任的,依照幹部管理有關規定和程序辦理。
28.因下列情形之一,導致案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後被改判的,不得作為錯案進行責任追究:
(1)對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具體條文的理解和認識不一致,在專業認知范圍內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
(2)對案件基本事實的判斷存在爭議或者疑問,根據證據規則能夠予以合理說明的;
(3)當事人放棄或者部分放棄權利主張的;
(4)因當事人過錯或者客觀原因致使案件事實認定發生變化的;
(5)因出現新證據而改變裁判的;
(6)法律修訂或者政策調整的;
(7)裁判所依據的其他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8)其他依法履行審判職責不應當承擔責任的情形。
(二)審判責任承擔
29.獨任制審理的案件,由獨任法官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承擔全部責任。
30.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合議庭成員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共同承擔責任。
進行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時,根據合議庭成員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情節、合議庭成員發表意見的情況和過錯程度合理確定各自責任。
31.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時,合議庭對其匯報的事實負責,審判委員會委員對其本人發表的意見及最終表決負責。
案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構成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時,根據審判委員會委員是否故意曲解法律發表意見的情況,合理確定委員責任。審判委員會改變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合議庭不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維持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合議庭和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
合議庭匯報案件時,故意隱瞞主要證據或者重要情節,或者故意提供虛假情況,導致審判委員會作出錯誤決定的,由合議庭成員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委員根據具體情況承擔部分責任或者不承擔責任。
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導致審判委員會決定錯誤的,主持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32.審判輔助人員根據職責許可權和分工承擔與其職責相對應的責任。法官負有審核把關職責的,法官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33.法官受領導幹部干預導致裁判錯誤的,且法官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應當排除干預而沒有排除的,承擔違法審判責任。
(三)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程序
34.需要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一般由院長、審判監督部門或者審判管理部門提出初步意見,由院長委託審判監督部門審查或者提請審判委員會進行討論,經審查初步認定有關人員具有本意見所列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的,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啟動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程序。
各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媒體和社會監督,依法受理對法官違法審判行為的舉報、投訴,並認真進行調查核實。
35.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對法官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進行調查,並採取必要、合理的保護措施。在調查過程中,當事法官享有知情、辯解和舉證的權利,監察部門應當對當事法官的意見、辯解和舉證如實記錄,並在調查報告中對是否採納作出說明。
36.人民法院監察部門經調查後,認為應當追究法官違法審判責任的,應當報請院長決定,並報送省(區、市)法官懲戒委員會審議。
高級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應當派員向法官懲戒委員會通報當事法官的違法審判事實及擬處理建議、依據,並就其違法審判行為和主觀過錯進行舉證。當事法官有權進行陳述、舉證、辯解、申請復議和申訴。
法官懲戒委員會根據查明的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無責、免責或者給予懲戒處分的建議。
法官懲戒委員會工作章程和懲戒程序另行制定。
37.對應當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相關責任人,根據其應負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有關規定處理:
(1)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退出法官員額或者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程序依法辦理;
(2)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由紀檢監察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依法辦理;
(3)涉嫌犯罪的,由紀檢監察部門將違法線索移送有關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免除法官職務,必須按法定程序由人民代表大會罷免或者提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
五、加強法官的履職保障
38.在案件審理的各個階段,除非確有證據證明法官存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嚴重違法審判行為外,法官依法履職的行為不得暫停或者終止。
39.法官依法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任何組織和個人違法干預司法活動、過問和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應當依照規定予以記錄、通報和追究責任。
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分別按照《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及其實施辦法處理。
40.法官因依法履職遭受不實舉報、誣告陷害,致使名譽受到損害的,或者經法官懲戒委員會等組織認定不應追究法律和紀律責任的,人民法院監察部門、新聞宣傳部門應當在適當范圍以適當形式及時澄清事實,消除不良影響,維護法官良好聲譽。
41.人民法院或者相關部門對法官作出錯誤處理的,應當賠禮道歉、恢復職務和名譽、消除影響,對造成經濟損失的依法給予賠償。
42.法官因接受調查暫緩等級晉升的,後經有關部門認定不構成違法審判責任,或者法官懲戒委員會作出無責或者免責建議的,其等級晉升時間從暫緩之日起連續計算。
43.依法及時懲治當庭損毀證據材料、庭審記錄、法律文書和法庭設施等妨礙訴訟活動或者嚴重藐視法庭權威的行為。依法保護法官及其近親屬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依法及時懲治在法庭內外恐嚇、威脅、侮辱、跟蹤、騷擾、傷害法官及其近親屬等違法犯罪行為。
侵犯法官人格尊嚴,或者泄露依法不能公開的法官及其親屬隱私,干擾法官依法履職的,依法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44.加大對妨礙法官依法行使審判權、誣告陷害法官、藐視法庭權威、嚴重擾亂審判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力度,研究完善配套制度,推動相關法律的修改完善。
六、附則
45.本意見所稱法官是指經法官遴選委員會遴選後進入法官員額的法官。
46.本意見關於審判責任的認定和追究適用於人民法院的法官、副庭長、庭長、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副院長和院長。執行員、法官助理、書記員、司法警察等審判輔助人員的責任認定和追究參照執行。
技術調查官等其他審判輔助人員的職責另行規定。
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地區法院人民陪審案件中的審判責任根據《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另行規定。
47.本意見由最高人民法院負責解釋。
48.本意見適用於中央確定的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試點法院。

Ⅵ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實施意見

法律分析: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印發《關於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部署的重大舉措,也是今後一個時期人民法院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的重要指引。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實施意見》 第四條 完善審判權力和責任清單。各級人民法院應當深刻把握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和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的關系,細化完善本院審判權力和責任清單,區分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其他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獨任法官,合議庭審判長、承辦法官及其他成員等人員類型,逐項列明各類審判人員的權責內容和履職要求,重點就確保規范有序行權、強化審判監督管理等事項作出細化規定。推動將院庭長(含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下同)、其他審判人員、法官助理、書記員的崗位職責清單和履職指引嵌入辦案平台,實現對各類履職行為可提示、可留痕、可倒查、可監督。

熱點內容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