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長樂陳法官家族

長樂陳法官家族

發布時間: 2023-03-18 07:45:07

Ⅰ 福建長樂有哪些歷史名人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號虛齋。居長樂(今屬福建)。宋代大詞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知監利縣。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樞密都丞旨兼國史院編修官(《南宋館閣續錄》卷九)。二年,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復除樞密都承旨(《寶慶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撫年表》卷上)。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寶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後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虛齋資政趙公神道碑》。
林攄福州長樂人 宋朝的宰相、慶遠軍節度使。福建第一位宰相多從科甲出身,其中不乏學識淵博者。未從科甲出身的閩人宰相,林攄是第一人。其父林邵,官至顯謨閣直學士。林攄以父蔭入仕,累官至敕令檢討官。崇寧元年(1102年),蔡京迎合徽宗繼承父兄改革之意入相,表面上專事變法,並派出一批官員巡察各路。林攄時為屯田員外郎,被派視察河北。陛辭時林攄建言:大府宜擇帥、邊州宜擇守、驕兵宜更戍等,深得徽宗意,即賜進士及第,擢起居舍人。又特命翰林學士。奉命使遼。此時正逢朝廷出兵收復被西夏侵佔的湟、鄯、廓等州,西夏兵屢敗,托遼國代為緩頰。為了不使朝廷的主和派有媾和借口,林攄使遼時直言西夏屢起邊釁之罪,而遼國不加抑制反為之請命,有失遼宋邦交原義。而當遼國請宋把收復的失地再割讓西夏時,林攄嚴辭拒絕了。遼國大怒,斷絕了供給宋使團的水、糧,但終不得不送宋使團回朝。這事到了主和派那裡,變成林攄奉蔡京命而「怒鄰生事」,被貶出知潁州。而此時正是蔡京獨相,一手握天之時。召為開封府尹,時議變錢法,有巨賈、官員里外勾結趁法令未發布時謀利,林攄鞠之,嚴厲懲治了那幾名違法亂紀的官員。
黃瑀字德藻,福州長樂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生。少時刻苦為學,因家道貧寒,上街賣曲(釀酒、制面的發酵劑),也隨帶書籍抽空攻讀。宋紹興八年(1138)中進士,補饒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帶)司戶參軍。提點鑄錢官想賣掉鑄幣工人的余糧,從中牟利,黃瑀堅決不答應。提點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條款來懲戒他。然而,百姓稱贊黃瑀政績,提點深感慚愧,反而推薦黃瑀,黃瑀深謝不受。 有一年饒州地方旱情嚴重,州守洪皓發文並派員視察所屬各縣,減免田地租稅。黃瑀為所行縣請求十之免九,而其他縣份只告減輕一成。洪浩大惑不解,過後派員巡視各縣,唯獨黃瑀所行縣份沒有流民現象。洪皓稱贊黃瑀所為,極力向上推薦,於是黃瑀調湖北轉運司主管賬司。
鄭丙(1121-1194),字少融,長樂(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15年(1145)進士。吏部尚書、龍圖學士,歷新城縣主簿,平海軍推官,建州教授,國子監主簿。孝宗隆興元年(1163),為御史台檢法官,遷監察御史。乾道三年(1167),為成都府路轉運判官,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淳熙五年(1178),召為秘書監少監,累遷吏部尚書。十年,出知建寧府。歷知紹興府,泉州。光宗紹熙四年(1193)致仕,五年卒。
陳伯震府志作伯霖,字震之,襄八世孫。福建長樂人。紹熙四年癸丑(1193)進士,泰州知州。累官廣東經略使,龍圖閣學士。嘉定中奉命使金,以數言折服強敵,不辱君命。子知章,字華叟,淳祐元年辛丑(1241)進士。長樂(今屬福建)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主管吏部架閣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三)。七年,知泰州(清嘉慶《揚州府志》卷三六)。九年,為軍器監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一四)。十四年,知安慶府(同上書職官七五之二九)。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提舉廣東常平,遷廣東轉運副使(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六)。
鄭昭先,生卒年不詳,字景昭,原福州府長樂縣(今長樂市航城街道洋嶼村)人。任職樞密都承旨、權刑部尚書。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知學不足,受業於朱熹。調補浦城主簿,擢知歸安縣。嘉定七年(1214年)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翌年,除參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後以疾求釋位,拜資政殿學士、江西西路安撫使;又請辭,升秩一等,提舉杭州洞霄宮。卒謚「文靖」。 嘆曰:「問學未悉,何以治人。」聞朱文公講明濂洛之旨,遂往游其門。居官有惠政。秩滿之京謁,葛丞相,邲曰:「君浦城鄭主簿耶?擊賊不受賞。吾聞君名久矣。」擢知歸安邑,民愛之。累官諫議大夫,知樞密院事。進右丞相,辭不拜。卒之夕,有大星墜於舊居。謚曰文清。昭先居政府,沈厚鎮靜,以愛護人才,振拔淹滯為已任。景獻太子薨,議建儲,昭先請以仁宗為法,上意乃決。會旱災求言,同列有欲罪上書過直者。昭先曰:「以直言求人,乃以言直而罪之耶?」嘗謂「人臣能以文王事紂之心為心,則無不可事之君;人子能以七子事母之心為心,則無不可事之親。」陳宓以為名言。有《日湖遺稿》行世。著有《日湖遺稿》50卷。
高應松(1212~1276年)字篔畝,長樂縣人(今福建省長樂市)。宋開慶元年(1259年)進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廣德軍,召為國子監丞,權禮部員外郎,翰林權宜。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江南下,於年底進逼臨安(今杭州)。太皇太後命高應松寫降表,應松泣辭。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陷臨安,朝中文武官員紛紛奔逃,留者僅應松等9人。被提升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權工部侍郎,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等職。應松謙辭,宋帝趙顯手詔「疾風板盪,始識誠臣。卿經緯全才,險夷一節。當國亂身危之際,主憂臣辱之時,人多偷生而自全,卿獨效死而勿去。」其時,南宋江山已無力挽回。三月,元兵俘獲趙顯、謝道清、全氏等北去,應松隨往,於閏三月抵達燕京(今北京)。應松絕食不語七日,殉國。宋地舉哀,郡邑並祀。至明太祖朱元璋追謚為「文忠」,旨贈「文忠」匾及「經緯全才,險夷一節」聯。永樂初(1403年),長樂知縣王遵道將其入祀鄉賢祠。著有《篔畝策集》1卷。
謝升卿(約1195~1273年),安南國陳朝開國皇帝。福建長樂縣十九都漳坂鄉人,祖籍山陰縣。約生於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少有大志,不屑科舉。性豪爽,好交友,屢以家中財物助貧。因傷人命官司逃逸永州,辦私塾授徒自給。後受邕州巡檢器重,遷到邕州南寨居住。此地同交趾(安南國)鄰近,在兩國貿易中,安南駙馬兼國相之女見升卿品貌出眾,邀他到交趾國。升卿在交趾國考中舉人第一名,遂被相國招為婿,改名陳日照。安南國王昊曰山無子,政權歸女兒昭聖。陳日照作為昭聖之婿,逐漸掌握政權。嘉熙年間(1237~1240年)日照成為安南國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詔安南王陳日照為元賜效忠順化保節功臣。寶祐五年(1257年)十一月,蒙古將領兀良合台兵臨趾北,遣二位使者前往招降,日照囚其使者,派兵抵抗。十二月,蒙古擊敗安南軍隊,攻入安南國都,日照逃往海島,兀良合台下令屠城。數日後蒙軍北歸,仍派兩個使者繼續勸降,日照回都,怒將兩使者綁縛送還蒙古軍。寶祐六年(1258年),日照傳位於長子光昞。景定二年(1261年),安南向宋進貢,並上表請求世襲。宋理宗承認陳光昞為安南國王,詔陳日照為檢校太師、安南國大王,加食邑。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詔安南國父陳日照,加食邑。咸淳八年(1272年),又加陳日照食邑,並賜鞍馬等物。卒賜祭葬。

Ⅱ 翻譯《資治通鑒.唐紀八》全部

唐紀八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公元626年)
九月,突厥頡利可汗進獻三千匹馬、一萬頭羊,唐太宗推辭不受,只是下詔令其歸還所掠奪的中原人口,並徵召上一年被突厥俘虜的溫彥博回到朝中。

丁未(二十二日),太宗帶領各衛將士在顯德殿庭院練習箭術,並當面訓話道:「自古以來就有周邊的戎狄等族的侵擾,值得憂慮的是邊境稍微安寧,君主就放逸游盪,而忘記戰爭的威脅,因而一俟敵人來犯則難以抵禦。現在朕不讓你們修池榭築宮苑,而是專門熟習射箭技術。閑居無事時,朕就當你們的老師,一旦突厥入侵,則做你們的將領,這樣,中原的百姓也許能過上安寧的日子!」從此,太宗皇帝每日帶領數百人在宮殿庭院里,教他們射箭,並親自測試,射中箭靶多的士兵賞賜給弓、刀、布帛,他們的將領考核成績時列為上等。許多大臣勸諫道:「依照大唐律令,在皇帝住處手持兵刃的要處以絞刑。現在陛下您讓這些卑微之人張弓挾箭在殿宇之旁,陛下身處其中,萬一有一個狂徒恣肆妄為,就會出現意外事故,這不是重視社稷江山的辦法。」韓州刺史封同人假稱有事,騎驛馬來到朝廷直言苦諫。大宗均聽不進去,他說:「真正的君主視四海如同一家,大唐轄境之內,都是朕的忠實臣民。我對每個人都能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卻為何要對保衛朕的將士橫加猜忌呢?」從此人人想著自強自勵,幾年之間,都成為精銳之士。
太宗曾說過:「我從小南征北戰,東略西討,頗知用兵之道。每次觀察敵軍陣勢,即知道它的強弱,並常以我軍弱旅抵擋其強兵,而以強師擊其弱旅。敵軍追逐我方弱旅不過走數百步,我軍攻其弱旅,一定要突至其陣後乘勢反擊,敵軍無不潰敗奔逃,這就是我的取勝之道!」
己酉,(二十四日),太宗與群臣當面議定開國元勛長孫無忌等人的爵位田邑,命陳叔達在宮殿下唱名運鋒公布,太宗說:「朕分等級排列你們的功勞賞賜,如有不當之處,可以各自申明。」於是各位將領紛紛爭功,議論不休,淮安王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首先響應義旗,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太宗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眾位將領於是相互議論道:「陛下如此公正,即使對皇叔淮安王也不循私情,我們這些人怎麼敢不安本分呢。」大家都心悅誠服。房玄齡曾說:「秦王府的舊僚屬未能陞官的,皆滿腹怨言道:『我等跟隨侍奉陛下身邊,也有許多年了,現今拜官,反而都在前太子東宮、齊王府僚屬的後面。』」太宗說:「君主大公無私,因此能使天下人心服。朕與你們平日的衣食,都取自百姓。因此設官吏定職守都是為了百姓,理應選擇賢才加以任用,怎麼能以新人舊人來做為選拔人才的先後順序呢?如果新人賢能,故舊不才,怎麼可以放棄新人而只取故舊呢!現在你們不論其是否賢能而只是怨聲不斷,這豈是為政之道?」
太宗下詔;「民間百姓不得私自設立妖祠。除了正當的卜筮術,其餘雜濫磨渣占卜,一律禁絕。」
太宗聚集經史子集四部書二十餘萬卷藏於弘文殿,並於殿旁設置弘文館。遴選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國內精通學術之人,以原職兼任弘文館學士,讓他們輪流值宿,皇上在聽政之暇,領他們進入內殿,講論先哲言行,商榷當朝大政,有時要到午夜時分才結束。又選取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充任弘文館學生。
冬季,十月,丙辰朔(初一),出現日食。
太宗下詔追封已故太子皇兄李建成旁游晌為息王,謚號為隱;皇弟齊王李元吉謚號為剌,以皇家喪禮重新安葬。安葬那一天,太宗皇帝在宜秋門大哭一場,顯得十分哀痛。魏徵、王上表請求陪送靈車到安葬地,太宗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命令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舊僚屬都去送葬。
癸亥(初八),朝廷立中山王李承乾為皇太子,時年僅八歲。
庚辰(二十五日),唐朝初步規定功臣實得食邑封戶的等級差別。
起初,蕭向高祖薦舉封德彝,高祖任命他為中書令。到了太宗即位,改任蕭為尚書左僕射。封德彝為右僕射,二人商定將要上奏的事,到了太宗面前封德彝屢次變易,由此二人之間產生隔閡。當時房玄齡、杜如晦剛當權,均疏遠蕭而親近封德彝,蕭憤憤不平,於是上密封的奏章理論,辭意凄涼,由此觸犯聖意。適逢蕭與陳叔達又在太宗面前含怒爭辯,庚辰(二十五日),蕭、陳叔達皆以對皇上不恭敬的罪名,被罷官免職。
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書裴矩進言:「對遭受突厥暴虐踐踏的百姓,請求每戶賜給絹帛一匹。」太宗說:「朕以誠、信二字統治下屬,不想徒有撫恤百姓的名聲而沒有實在的東西,每戶中人數多少不等,怎麼能整齊劃一,賞賜都一樣呢?」於是計算人口以它為賞賜的標准。
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十人。
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徵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前世只有皇帝的兒子及兄弟才封為王,其他宗親如果不是有大功勛,便沒有封王的。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東西漢以來都沒有如此之多。封給的爵位既高,又多賜給勞力僕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為了養護百姓,怎麼可以勞頓百姓來養護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將宗室郡王降格為縣公,只有功勛卓著的幾位不降。
丙午(二十一日),太宗與群臣討論防盜問題。有人請求設嚴刑重法以禁盜,太宗微笑著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盜賊,是因為賦役繁重,官吏貪財求賄,百姓飢寒交集,所以便顧不得廉恥了。朕主張應當杜絕奢移浪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餘,自然不去做盜賊,何必用嚴刑重法呢!」從此經過數年之後,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仰仗百姓。剝削百姓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國家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慮,不來自於外面,而常在於自身。凡慾望多則花費大,花費大則賦役繁重,賦役繁重則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則國家危急,國家危急則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十二月,己巳(十五日),益州大都督竇軌上奏,聲稱當地的獠民造反,請求朝廷派兵討伐。太宗說:「獠民依仗山林,時常出來做些小偷小摸的事,這是他們的平常習慣。地方官如果能以恩信安撫,他們自然會順服。怎麼可以輕易動干戈,捕、打獠民,把他們當做禽獸一般?這難道是當百姓父母官的本意嗎!」最後沒有準許出兵。
太宗對大臣裴寂說:「近來很多上書言事的奏章,朕都將它們貼在寢宮的牆壁上,以便進出時觀看,朕時常思考為政之道,有時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們也要恪盡職守,與朕的這一心意相稱。」
太宗勵精求治,多次讓魏徵進入卧室內,詢問政治得失。魏徵知無不言,太宗均高興地採納。太宗派人徵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雖不到十八歲,其中身體魁梧壯實的,也可一並征發。」太宗同意。敕令傳出,魏徵固執己見加以反對,不肯簽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將他召進宮中責備道:「中男中魁梧壯實的,都是那些奸民虛報年齡以逃避徭役的人,徵召他們有什麼害處,而你卻如此固執!」魏徵答道:「軍隊在於治理得法,而不在於人數眾多。陛下徵召身體壯健的成丁,用正確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無敵於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虛數呢!而且陛下總說:》『朕以誠、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沒有欺詐行為。』現在陛下即位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太宗驚愕地問道:「朕怎麼失信了?」魏徵答道:「陛下剛即位時,就下詔說:『百姓拖欠官家的財物,一律免除。』有關部門認為拖欠秦王府國司的財物,不屬於官家財物,仍舊徵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為天子,秦王府國司的財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麼呢?又說:『關中地區免收二年的租調,關外地區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說:『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如果退還已納稅物之後,又重新征回,這樣百姓不能沒有責怪之意。現在是既徵收租調,又指派為兵員,還談什麼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呢!另外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務都委託他們辦理;至於征點兵員,卻懷疑他們使詐,這難道是以誠信為治國之道嗎?」太宗高興地說:「以前朕認為你比較固執,懷疑你不通達政務,現在看到你議論國家大政方針,確實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講信用,則百姓不知所從,國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過失很深吶!」於是不征點中男做兵員,並且賜給魏徵一隻金瓮。
太宗素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的大名,便召他進宮,問他為政之道,張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好獨攬各種政務,而不委任給群臣;群臣內心恐懼,只知道稟承旨意加以執行,沒有人敢違命不遵。然而以一個人的智力決斷天下事務,即使得失參半,乖謬失誤之處已屬不少,加上臣下諂諛皇上受蒙蔽,國家不滅亡更待何時!陛下如能慎擇群臣而讓他們各司其事,自己高拱安坐、清和靜穆,考察臣下的成敗得失據以實施刑罰賞賜,國家還能治理不好!而且,我觀察隋末大動亂,其中想要爭奪天下的不過十幾人而已,其餘大部分都想保全鄉里和妻子兒女,等待有道之君而歸附。由此可知百姓很少有好作亂的,只是君主不能使他們安定罷了。」太宗欣賞他的言論,提拔他為侍御史。

前幽州記室參軍、直中書省張蘊古,呈給太宗一篇《大寶箴》。大略寫道:「聖人上承天命,拯黎民於水火,救時世之危難。所以以一個人來治理天下,而不以天下專奉一人。」又寫道:「內廷重屋疊室、寬大無比,而帝王所居住的不過一片狹小之地;他們卻昏庸無知,大肆修築瑤台瓊室。席前堆著山珍海味,而帝王所吃的不過合口味的幾樣;他們卻忽發狂想,堆糟成丘、以酒為池。」又寫道:「不要無聲無息、糊里糊塗,也不要苛察小事,自以為精明,應該雖有冕前的垂旒遮住雙眼卻能看清事物的未成形狀態,雖有纊擋住耳朵卻能聽到尚未發出的聲音。」太宗深為嘉許,賞賜給束帛,任命他為大理丞。
太宗召見傅奕,賜給他食物,對他說:「你六月所奏金星出現在秦的分野,秦王當有天下,差一點害我遭殃,不過今後凡有天象變化,你應一如既往,言無不盡,不要心有餘悸,總記著過去的事。」太宗曾對傅奕說:「佛作為宗教,道理玄妙可以師法,為何惟獨你不明悟其道理?」傅奕答道:「佛是胡族中的狡詐之人,欺言誑世炫耀於西域。中國的一些邪避之人,擇取莊子、老子玄談理論,用妖幻之語加以修飾,用來欺矇愚昧的民眾,這既不利於百姓,更有害於國家,我不是不能明悟,而是鄙視它不願意接觸它。」太宗頗以為然。
太宗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便秘密安排身邊的人去試探他們。有一個刑部的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得悉後想要殺掉他。民部尚書裴矩勸諫道:「當官的接受賄賂,罪的確應當處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門去讓其接受,這是有意引人觸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謂『用道德加以誘導,以禮教來整齊民心』的古訓。」太宗聽了很高興,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裴矩能夠做到在位敢於力爭,並不一味地順從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這樣做,國家怎麼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馬光曰:古人說過:君主賢明則臣下敢於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則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變化。君主討厭聽人揭短,則大臣的忠誠便轉化為諂諛;君主樂意聽到直言勸諫,則諂諛又會轉化成忠誠。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測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
這一年,將皇子長沙郡王李恪升為漢王,宜陽郡王李升為楚王。
新羅、百濟、高麗三國之間世代結怨,相互攻伐,戰事連綿,太宗派遣國子監助教朱子奢前去傳達聖意,勸他們講和,三國都上表謝罪。
唐太宗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
春季,正月,乙酉(初一),改年號。
丁亥(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間演奏《秦王破陳樂》。太宗說:「朕從前曾受命專行率兵征伐,民間於是流傳著這個曲子。雖然不具備文德之樂的溫文而雅,但功業卻由此而成就,所以始終不敢忘本。」封德彝說:「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豈是文德所堪比擬。」太宗說:「平亂建國憑借武力,治理國家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卻仰賴文才,文武的妙用,各隨時勢的變化而有不同。你說文不如武,此言差矣!」封德彝磕頭道歉。
己亥(十五日),唐朝廷下制文:「從今以後,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員入朝堂議事,都應讓諫官隨行,有失誤立即進諫。」
太宗讓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人與學士、法官重新議定律令,寬減絞刑五十條,改為斷右趾,太宗仍嫌其苛刻,說道:「肉刑廢除已經很長時間,應當用其他刑罰代替。」蜀王府法曹參軍裴弘獻請求改斷趾為加服勞役的流放,流放到三千里外,刑期三年。太宗下詔依此辦理。
太宗認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正耿直,提升他為大理寺少卿。當時許多候選官員都假冒資歷和門蔭,太宗令他們自首,否則即處死。沒過幾天,有假冒被發覺的,太宗要殺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據法律應當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失信於天下嗎?」戴胄回答道:「敕令出於君主一時的喜怒,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氣憤於候選官員的假冒,所以想要殺他們,但是現在已知道這樣做不合適,再按照法律來裁斷,這就是忍住一時的小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說:「你如此執法,朕還有何憂慮!」戴胄前後多次冒犯皇上而執行法律,奏答時滔滔不絕,太宗都聽從他的意見,國內沒有冤案。
太宗令封德彝薦舉賢才,很長時間沒有選薦一個人。太宗質問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而是現在沒有奇才!」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古時候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從別的時代去借人才的嗎?正應當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怎麼能誣蔑整個時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慚地退下。
御史大夫杜淹上奏道:「各部門的公文案卷恐有稽延錯漏,請求讓御史到各部門檢查核對。」太宗徵求封德彝的意見,封德彝回答說:「設官定職,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錯失,御史自當糾察舉報。假如讓御史到各部門巡視,吹毛求疵,實在是太繁瑣。」杜淹默不作聲。太宗問杜淹:「你為什麼不加爭辯呢?」杜淹回答說:「國家的事務,應當務求公正,從善而行。封德彝講的話深得大體,我心悅誠服,不敢有所非議。」太宗高興地說:「你們如果都能做到這樣,朕還有什麼憂慮呢?」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別人送的絹帛,事情暴露,太宗說:「長孫順德如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他共享府庫的資財,他何至於如此貪婪呢!」太宗仍愛惜他有功於大唐,不予懲罰,反而在宮殿上賜給他數十匹絹帛。大理寺少卿胡演說:「長孫順德貪臟枉法,犯下的罪不可饒恕,為什麼又要賜他絹帛呢?」太宗說:「如果他有人性的話,得到朕賜給絹帛的羞辱,遠甚於受到刑罰;如果不知道羞恥,不過是禽獸而已,殺他又有何用呢?」
辛丑(十七日),天節將軍、燕郡王李藝占據涇洲反叛朝廷。

李藝當初進入朝廷時,居功自傲,秦王李世民身邊的人到他的營地,李藝無緣無故地毆打他。高祖皇帝大怒,將李藝關進牢里,不久又釋放他。太宗即位後,李藝內心不安。曹州邪惡的巫師李五戒對李藝說:「郡王您已然面呈貴相!」勸他反叛。李藝於是假稱奉皇帝密詔,帶兵前來朝廷。李藝帶領兵馬到豳州城下,豳州治中趙慈皓出城迎接,李藝入城占據了豳州。太宗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人為行軍總管,率兵討伐。趙慈皓聽說官兵即將到來,便秘密與統軍楊岌商議謀取李藝,事情敗露,李藝囚禁了趙慈皓。楊笈在城外覺察到變化,便率兵攻城,李藝手下兵將潰逃,李藝拋下妻子兒女,准備投奔突厥,到了烏氏城,身邊的人將他殺掉,送首級回長安。李藝弟李壽,官做利州都督,也受牽連被處斬。
起初,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英雄豪傑蜂擁而起,據地擁兵,各自稱雄一方。唐興起後相繼歸附,高祖為他們分置州縣,施以榮祿,由此州縣的數目,大大超過隋朝開皇、大業年間。太宗認為官多民少,想革除弊端。二月,下令州縣大加合並,依山川地勢條件,將全國分為十道:「一關內,二河南,三河東,四河北,五山南,六隴右,七淮南,八江南,九劍南,十嶺南。
三月,癸巳(初十),皇後帶領著後宮妃嬪及宮外有爵號的婦女舉行躬親蠶事的典禮。
閏三月,癸丑朔(初一),出現日食。
壬申(二十日),太宗對太子少師蕭說:「朕年輕時喜好弓箭,曾得到十幾張好弓,自認為沒有能超過它們的,最近拿給做弓箭的弓匠看,他說:『都不是好材料。』朕問他原因,弓匠說:『弓子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脈紋也都是斜的,弓力雖強勁但箭發出去不走直線。』朕這才醒悟到以前對弓箭的性能分辨不清。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對弓箭的性能還沒有能完全認識清楚,何況對於天下的事務,又怎麼能遍知其理呢!」於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內省值夜班,太宗多次接見他們,詢問民間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
涼州都督、長樂王李幼良,性情暴躁,身邊一百多人,都是無賴之徒,侵擾殘虐百姓,又和羌、胡等族人開展互市貿易。有人上告太宗說李幼良存有二心,太宗特派中書令宇文士及急速前往,暫代理職權,並按察其事。李幼良身邊的人恐懼,密謀劫持李幼良到北方胡虜之地,又想要殺掉宇文士及,占據河西地區。不久又有人將其密謀上告朝廷,夏季,四月,癸巳(十二日),太宗賜李幼良自殺。
五月,苑君璋率領手下兵馬投降。起初,苑君璋勾引突厥兵攻陷馬邑,殺掉了高滿政,退兵據守恆安。他的士兵都是中原人,大多脫離他投奔唐朝。君璋十分害怕,便也主動投誠,請求讓他防守北部邊疆以贖罪,高祖允諾。君璋請求訂契約,高祖派雁門人元普送給他金券。頡利可汗又派人來招降,君璋猶豫不決,恆安人郭子威勸他說:「恆安地勢險要城牆堅固,突厥正強盛,正應該依靠它再觀察形勢的變化,不宜束手受制於人。」苑君璋於是拘捕元普送到突厥,又一次與突厥聯合,並數次入侵唐帝國。到了五月,看到頡利可汗政事混亂,知道突厥不足以依靠,於是率兵馬投降。太宗封苑君璋為隰州都督、芮國公。
有人上書請求除去奸佞之人,太宗問:「誰是奸佞之人?」回答道:「臣我身居草野,不能確知誰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對群臣明言,或者假裝惱怒加以試探,那些堅持己見、不屈服於壓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懼皇威順從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說:「君主,是水的源頭;群臣,是水的支流。混濁了源頭而去希冀支流的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做假使詐,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朕正以至誠之心治理天下,看見前代帝王喜好用權謀小計來對待臣下,常常覺得可鄙。你的建議雖好,朕不採用。」
六月,辛巳(初一),右僕射密明公封德彝去世。
壬辰(十二日),又任命太子少師蕭為尚書左僕射。
戊申(二十八日),太宗與大臣議論周朝、秦朝的政治得失,蕭說:「殷紂王無道,周武王討伐他。周朝及六國均無罪,秦始皇分別滅掉他們。取得天下的方式雖然相同,人心所向卻不一樣。」太宗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義;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詐、暴力,這就是長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說奪取天下也許可以憑借武力,治天下則不可以不順應民心。」蕭欽服不已。
山東大旱,詔令各地賑濟撫恤,今年的租賦不必交納。
秋季,七月,壬子(初二),任命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無忌與太宗早年為布衣之交,加上皇後兄長的外戚身份,又有輔佐太宗即位的大功,太宗視為心腹,對他的禮遇無人堪比,幾次想重用他為宰相。文德皇後固執地請求:「我身為皇後,家族的尊貴榮耀已達到頂點,實在不願意我的兄、弟再去執掌國政。漢代的呂、霍、上官三家外戚都是痛徹骨髓的前車之鑒,望陛下體恤明察!」太宗不聽,最後還是予以重用。
起初,突厥族風俗淳厚,政令簡質疏略。頡利可汗得到漢人趙德言,加以重用,德言恃勢專權,大量地改變舊有風俗習慣,政令也變得繁瑣苛刻,百姓們大為不滿。頡利又信任各胡族人,而疏遠突厥本族人,這些胡族人貪得無厭,反復無常,干戈連年不息。又趕上大雪天,雪深達數尺,牲畜多凍死,加以連年飢荒,百姓都飢寒交迫。頡利費用不足,便向各部落徵收重稅,由此上下離心,怨聲載道,各部落多反叛,兵力漸弱。唐朝大臣們議事時多請求乘機出兵,太宗問蕭和長孫無忌:「頡利君臣昏庸殘暴,必然面臨危亡。現在出兵討伐,則剛剛與突厥訂立盟約,師出無名;不出兵,恐怕又要失去機會,怎麼辦呢?」蕭請求出兵。長孫無忌說:「突厥並沒有侵我邊塞,卻要背信棄義、勞民傷財,這不是正義之師的所為。」太宗於是沒有出兵。
太宗向公卿大臣詢問使國運長久的辦法,蕭說:「夏、商、周分封諸侯而統治時間長久,秦國不分封諸侯而迅速滅亡。」太宗認為有道理,於是有分封諸侯王的動議。
黃門侍郎王有密奏要上報,交給侍中高士廉轉呈,士廉擱置起來沒有轉達。太宗得知後,八月,戊戌(十九日)這一天,調走高士廉,任命為安州大都督。
九月,庚戌朔(初一),出現日食。
辛酉(十二日),中書令宇文士及降職為殿中監,御史大夫杜淹參預朝政。宰相以外官員參預朝政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杜淹推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太宗問他有何才能,杜淹答道:「隋煬帝將要駕臨江都,召集百官詢問去留之計,懷道當時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堅持認為不可去江都。這是我親眼所見。」太宗說:「你稱贊邸懷道做得對,你自己為什麼不正言勸諫?」杜淹答道:「我當時地位卑微,不任要職,又知道勸諫也不會聽從,徒然一死毫無益處。」太宗說:「你知道煬帝不可進諫,為什麼要在朝為官,即然在朝為官,又怎麼能不進諫?你供職於隋朝,姑且可以說位卑言輕,後來供職於王世充,地位尊顯,為什麼也不進諫?」杜淹答道:「我對王世充不是不進諫,只是他聽不進去。」太宗說:「王世充如果賢明又能訥諫,便不應亡國;假若殘暴而又拒諫,你怎麼能夠免於災禍呢?」杜淹答不上來。太宗說:「現在你的地位稱得上尊貴了,可以進諫嗎?」杜淹回答:「甘願冒死強諫。」太宗笑了。
辛未(二十二日),幽州都督王君廓密謀叛亂,中途被殺。
王君廓在幽州時,驕橫自恣,無法無天,後被徵召入朝。幽州長史李玄道是房玄齡的外甥,托王君廓捎信給房玄齡。君廓私下拆信,不認識草書字體,懷疑他告發自己的罪過,走到渭南,殺死驛站吏卒逃跑,將要奔往突厥,途中被野人殺死。
嶺南部落首領馮盎、談殿等人互相爭斗,很久沒有入朝。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奏稱馮盎謀反,太宗命令將軍藺等人征發江、嶺數十州兵馬大舉討伐。魏徵勸諫說:「中原剛剛平定,嶺南路途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以駐扎大部隊。而且馮盎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不宜興師動眾。」太宗說:「上告馮盎謀反者絡繹不絕,怎麼能說反叛的情狀還沒有形成呢?」魏徵答道:「馮盎如果反叛,必然分兵幾路占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現在告發他謀反已有幾年了,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如果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誠意,馮氏欣喜能免於禍患,這樣可以不必勞動軍隊而使他順從。」太宗於是下令收兵。冬季,十月,乙酉(初六),派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旌節往嶺南慰問馮盎,馮盎則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回朝廷。太宗說:「魏徵讓我派遣一個使者,嶺南就得以安定,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不能不加賞。」賜給魏徵絹帛五百匹。
十二月,壬午(初四),尚書左僕射蕭因事犯罪被免職。
戊申(三十日),利州都督李孝常等圖謀反叛,被處死。

李孝常因上朝辦公務,留在京城,與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及其外甥統軍元弘善、監門將軍長孫安業相互議論受命於天的徵兆,密謀藉助皇宮警衛部隊叛亂。長孫安業是長孫皇後的同父異母哥哥,嗜酒如命,不務正業。其父長孫晟死後,弟弟長孫無忌與長孫皇後均年幼,安業把二人趕回他們的舅舅高士廉家。等到太宗即位,皇後不念舊怨、不記前嫌,對安業的禮遇仍十分優厚。等到謀反的事被查覺,皇後哭著向太宗請求說:「安業所犯罪行,實在是罪該萬死。但他以前對我不好,國人都知道,現在處他以極刑,大家必然認為是我存心報復,這恐怕也會使聖朝受牽累。」安業由此得以免死,流配到州...

Ⅲ 李廣的全部資料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李廣[1](?—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治平鄉人),西漢著名軍事家。做過騎郎將、驍騎都尉、未央衛尉、郡太守,鎮守邊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稱為「飛將軍」。
經典之戰:馬邑大捷
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許時運不濟,有歷史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公元前119年,隨衛青出征匈奴,因為迷路失期,「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拿筆桿子的文職官吏)」,引頸自刎。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李廣(前183-前119)西漢隴西成紀(甘肅靜寧縣)人。
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李廣,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抗擊匈奴。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郎中,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升為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雖有功,但由於李廣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後,沒得到封賞。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史記·李將軍列傳》)於是被任為上郡太守。後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率和訓練軍隊抗擊匈奴。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結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鵰手,於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鵰手。
匈奴射鵰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里後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鵰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說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後重回到他的隊里,卸下了馬鞍。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卧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但「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身為主將冒然追擊而不通知大軍,此不可取。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眾臣認為李廣是名勇將,武帝於是調任李廣任未央宮的衛尉。這時程不識也任長樂宮衛尉,他倆從前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帥軍隊,卻有截然不同的帶兵方法。程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但如果匈奴進攻,大軍沒辦法抵擋。程不識則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注重部隊的編制,隊列和陣式。晚上敲刁斗巡邏,軍中事務繁瑣,卻不怕匈奴進犯。可是士兵卻苦於程不識之嚴,都喜歡跟隨李廣作戰,這是程不識對老戰友李廣委婉的批評。程不識景帝時因數次直諫而被任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於文法。
漢武帝三年(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單於入塞。派大軍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制。單於發覺這種情況,引兵離去。
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這正是匈奴稱其為「飛將軍」的由來。
李廣在家閑居期間,常與潁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到藍田南山中射獵。曾有一次在夜間帶著一個隨從騎馬外出,跟別人在鄉間飲酒。歸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廣不讓通行。李廣的隨騎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就是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於是就扣留了李廣等人,留宿霸陵亭下。過了不久,匈奴攻人遼西,擊敗了韓安國的軍隊。於是皇帝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准許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軍中李廣就把亭尉殺了,然後向皇帝上書謝罪。皇帝回報說:「將軍,是國家的爪牙。《司馬法》講:登車不撫車前橫木以禮敬人,遇到喪事不根據親疏關系穿規定的喪服,振兵興師去征伐不順服的人,出征時,要統率三軍之心,協同戰士之力,這樣才能做到一怒千里驚懼,威振則萬物歸順,是以名聲顯露於夷貉,神威使鄰國畏懼。報仇除害這是我期望於將軍的,您若叩頭請罪,這豈是我所指望的!」看來皇帝並沒有因此而責備李廣,倒欣賞他的這種做法。但這件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廣心胸的狹窄。
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後,匈奴畏懼,避之,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張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里。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再射,就怎麼也射不進石頭里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也終竟射死了這只虎。
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裡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閉居時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為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廣被任命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為後將軍,跟從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
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李廣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副)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致力於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博望侯張騫延誤行程,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當年同他一起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卻連連得封,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後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李廣的許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爵邑,官職也沒有超過九卿。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王朔說:「將軍想想難道做過什麼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廣想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了他們之後卻又殺死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出塞,衛青得知單於的駐扎地,衛青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與剛失去了侯位的好友 公孫敖 一同襲擊單於,希望能夠立功。而命前將軍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東路道迂迴且遠,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親自請求為先鋒,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可是衛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正面對陣。李廣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向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漠北之戰,李廣趙食其戰時不曾趕到,「見單於兵陳而待」,衛青當機立斷,創造性地運用車騎協同的新戰術,命令部隊以武剛車「自環為營」,以防止匈奴騎兵的突然襲擊,而令5000騎兵出擊匈奴。伊稚斜單於乃以萬騎迎戰。此戰漢軍追擊200餘里,俘斬敵軍1.9萬余名,但伊稚斜單於「視漢兵多面士馬尚強,戰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臨,跨上一匹善於奔跑的精騎,率領數百壯騎殺出重圍向西北方向逃去。
回師後,衛青派長史拿了干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衛青又派長史緊催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審問。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言畢引拔刀自刎。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
李廣有子三人,長子李當戶早死,有遺腹子李陵。次子李椒為代郡太守,也先於李廣而死。幼子李敢常隨軍出征,李廣死時,李敢正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徵戰。李廣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殺。李敢以校尉身份隨霍去病擊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甚多,被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李廣為郎中令。不久,懷恨其父李廣之死而擊傷大將軍衛青,衛青卻沒有聲張。後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宮狩獵,被驃騎將軍霍去病射殺。當時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寵,武帝辨說:「鹿觸殺之」,(《漢書·李廣蘇建傳》)
[編輯本段]歷史點評
李廣一生皆在邊關戍敵,與匈奴七十餘戰,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匈奴聞其名則遠而避之,不敢與其相戰,堪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李廣治兵寬緩不苛,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邊關軍民的愛戴,在歷代的邊疆士兵中都有著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氣天下無雙」的將軍。唐朝時期,有不少詩句用以歌頌李廣,如王昌齡《出塞》,盧綸《塞下曲》,高適《燕歌行並序》等。王昌齡詩雲:「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廣:「《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漢書·李廣蘇建傳》為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
為什麼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後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
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並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後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有人說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並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但衛青七戰七勝,霍去病六戰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廣無功,只怨「數奇」?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只是古代的讀書人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Ⅳ 黃姓氏的起源

1、遠祖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後裔中有黃氏者,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後裔台駘,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3、遠祖可追溯到遠古掌火之官吳回(祝融)之子陸終。陸終後裔在周代時,被租豎封於黃地,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以國名為氏,稱黃姓。

4、出自遠古伏羲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喚祥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後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4)長樂陳法官家族擴展閱讀

遠古時期,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一帶,為黃姓發源地之一,族人後跟隨顓頊遷至中原地區。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

隋唐時期,黃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發展的行動。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移,穿過江西,進入浙江,在金華地區形成了金華黃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固始,再向南經安徽、江西,抵達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黃氏。

由湖北遷到廣西的黃姓與土著結合形成了今壯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黃姓先民;一部分進入了越南,成為當地的大姓。弊鏈大黃姓進入台灣地區是在明末時期。

由於黃姓主力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以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較輕。黃姓在中國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時期,黃姓大約有1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6%,排在第9位。黃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27.5%。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和福建,這兩省黃姓大約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53.5%;其次分布於浙江、四川、廣東、河南,這四省的黃姓又集中了24.5%。全國形成了以贛浙、閩粵、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黃姓聚集地。

Ⅳ 歷史上有沒有姓龍的名人

歷史上有沒有姓龍的名人?

龍姓,為中國古代百家姓之一,為古老的姓氏,姓的來源因多涉及神話,故不可詳考。在中國古代中,許多龍氏族民曾經在推動歷史的發展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龍子:又稱「龍叔」,最早見於史籍的龍姓名人,主張「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 龍且:秦末楚漢爭霸時期西楚國大將,西楚霸王項羽帳前第一猛將,少時隨項梁項羽起兵反秦,與項羽情若兄弟,後每戰皆親身奮勇殺敵,深得霸王項羽信任,任西楚國大司馬統帥楚國精銳騎士,後在齊國由於輕敵誤中韓信水淹之計導致大軍潰敗,雖率親兵奮力而戰然大勢已去,最後力戰而死。 龍述:東漢京兆郡(今屬陝西)人,為人敦厚,曾任山都長,武帝時官至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太守。 龍太初:宋代人,曾以詩人名義拜見王安石,並作《沙詩》一首,贏得王安石贊許。 龍鐲:宋代人,乾德年間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當地百姓繪《來鶴圖》頌其德。 龍仁夫:吉安(今屬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學副提舉,著有《周易傳》一書。 龍許保:明代貴州人,苗族,率眾起義與官軍對抗十餘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後遭鎮壓,被俘遇害。 龍燮:望江(今屬安徽)人,清代著名戲曲家,著有《瓊華夢》、《芙蓉城》等。 龍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間進士,《周易繹說》、《永懷堂詩文鈔》、《明會要》等為其所著。 龍啟瑞:清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間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江西學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學高注補正》、《經德堂詩文集》等。 龍汝元:清代直隸宛平(一作大興,今屬北京)人,曾任職游擊、參將、大沽協副將,在與英法聯軍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戰中陣亡。 龍澤厚:清末廣西桂林人,早年從康有為學,參加桂林聖學會、上海強學會等進步組織,後主持舊金山《文興報》,作上海天游學院教務長。著有《南海先生上書記》。 龍鳴劍:四川榮縣人。早年赴日留學,參加同盟會,後組織同志軍,開展武裝斗爭,在去往敘州(今宜賓東北)的行軍途中因病去世。 龍雲;(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雲南昭通炎山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滇軍將領,雲南省 *** 主席。字志舟,原名登雲。彝族人,彝名納吉鳥梯。 龍清泉,男,苗族,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人。北京奧運會中國奧運冠軍中僅有的幾個少數民族運動員(龍清泉、張小平、陸永)之一。 龍國楨:原重慶永川萬壽鄉人,民國進步官員,留學日本。1912年,四川都督府建立,任都督參贊、高等審判廳院正,1914年起先後任安徽高等審判廳檢察長、貴州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檢察長、總檢察廳檢察長、四川高等法院院長、劉湘21軍顧問、四川省 *** 考試委員會主任、四川省 *** 統計室兼綜核室主任等職,為官正派,1946年賦閑家居。解放後,加入民建,任相輝學院教授、重慶文史館員。 龍永圖:生於1943年5月,湖南長沙人,在貴州貴陽長大。1965年貴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到外交部工作。1973年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國際經濟學專業。1997年2月被任命為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負責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並最終促成中國於2001年11月加入世貿組織。2003年初,龍永圖辭去了外經貿部副部長的職務,出任非官方國際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的秘書長,2003年底,龍永圖被評為央視2003年度經濟人物。

歷史上有沒有姓不二的名人

中國沒有姓這個姓的。日本倒是有不二這個姓,不過也是個非常罕見的稀有姓氏。日本著名的糖果品牌「不二家」的創始人叫藤井林右衛門,和不二這個姓一點關系也沒有。非要找名人的話,日本動漫《網球王子》里的不二周助算是一個吧。其他還真沒有了。

歷史上有沒有姓梁的名人啊

梁 冀:東漢權臣,字伯卓安定(今甘肅涇川)人,外戚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時曾協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其父親為梁商,有一妹,是漢順帝的皇後。
梁楷: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南宋畫家,擅畫人物、山水、道釋和花鳥。
梁興:平陽(今山西臨汾南)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
梁令瓚: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畫家、文學家。
梁丘賀:琅邪諸(今山東省諸城)人,西漢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陝西省靖邊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鷹揚郎將,隋末發動農民起義,在朔方稱帝,國號梁。
梁紅玉:楚州(今江蘇省淮安)人,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妻,我國古代傑出的女軍事家,在抗金斗爭中,多次立功,被封為安夫人、揚國夫人。
梁辰魚:崑山(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戲曲家,創作了以崑腔演唱的《浣紗記》,對崑腔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影響。
梁佩蘭:南海(今屬廣東省)人,清代文學家。
梁章鉅:福建省長樂人,清代文學家。
梁同書: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書法家,筆力蒼勁,與同代的翁方綱、劉墉、王文治齊名。
梁國治: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清代書法家,任職軍機大臣。
梁士詒:廣東省三水人,曾任職袁世凱總統府秘書,兼交通銀行總、理,後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梁啟超:廣東省新會人,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與康有為一起「公車上書」,倡導維新變法。其學識淵博,所著被輯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浙江杭州人,現代文學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雜文》、《雅舍談吃》等作品。
梁思永:廣東新會人,現代考古學家,梁啟超次子。
梁思成:廣東新會人,生於日本東京,梁啟超之子,現代建築學家。
梁漱溟:祖籍廣西桂林,出生於北京。

歷史上有沒有姓邊的名人呢

邊韶:(生卒年待考),字孝先;陳留浚儀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東漢文學家。
邊讓:(公元?~1208年),字文禮;陳留浚儀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漢朝學者。
邊鸞:(生卒年待考),陝西長安人。著名唐朝畫家。
邊鎬:(生卒年待考),小名康樂;升州人(今江蘇南京)。著名南唐將領。
邊肅:(生卒年待考),字安國;楚丘人(今河南滑縣)。著名北宋大臣。
邊魯:(生卒年待考),字至愚,號魯生;宣城人(今安徽宣城)。著名元朝書畫家。
邊貢:(公元1476~1532年),字庭實;歷城人(今山東濟南)。著名明朝詩人、文學家,「前七子」之一。
邊景昭:(生卒年待考),字文進;福建沙縣人(一作甘肅隴西)。著名明朝畫家.
邊連寶:(公元1700~1773年),字肇畛(一作趙珍),號隨園,晚年自號茗禪居士;直隸任邱邊各庄村人(今河北任邱)。著名清朝文學家。
邊壽民:(公元1684~1752年),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江蘇淮安人。著名清朝畫家。
邊疆:(公元1917~今),河北完縣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邊文懷:(公元1928~今),山西五台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歷史上面有沒有姓余的名人

有呀!清朝文學家 余懷《味外軒文集》,北宋余靖和歐陽修等人稱為「四諫」。

歷史上有姓史的名人嗎?

史進,水滸傳,安史之亂的史思明,抗清名將史可法,周宣王時書法家史籀,春秋時晉國大夫史墨,春秋時魯相史晨(曾為祀孔而以隸書作碑,立於孔廟,史稱「史晨碑」。 ),隋代名將史萬歲,唐初史大奈,五代後周名將史弘肇,南宋歷任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南宋詞人史達祖,元代名將史天澤,明朝理學家史孟麟,清朝將領史榮椿

歷史上有姓公的名人么

江北聲名顯赫的館閣世家蒙陰公氏家族是明朝中葉江北地區罕有的「館閣世家」。公氏家族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五世進士」的榮耀,地位顯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學著述,形成了獨特的家族文化。
明朝後期政治上的黑暗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負的施展,但也促使他們轉向了文學研究與創作,挖掘了他們在這方面的潛力。公氏子孫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學特色的文學主張,成就了其江北「館閣世家」的巨擘形象。
公鼐遠祖,可追溯到元朝的將領公海。 明朝建立後,因公海是元朝將領,被遣送到遼東金州戍邊。當時規定,戍邊者年過四十,才允許兒子代還。公海有四子,只有最小的兒子公守敬獨自冒險越海,代父從軍。公守敬之子公先先十五歲時,聽說父親在遼東,思念不已,終於渡海尋親,在當時傳為佳話。後來以「孝行」受到薦舉,擔任廣宗縣縣丞,從此公氏從「軍籍」登上了仕途。
公先先的孫子公恕考中貢生,擔任河南固始縣縣丞,後官至御史。
編輯本段一門五進士,父子雙翰林
自公先生曾孫公勉仁(公鼐的高祖父)開始,公氏族人連續五世蟬聯進士,公氏家族綿延歷經五世而不衰,堪稱明後期歷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他們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濁揚清,錚錚鐵骨,正氣凌然,堪稱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豐碑。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撫。公勉仁號西埠,字尚德。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進士,授「行人」,後升任江西道監察御史,被稱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斷,權勢頗重。 後升任太僕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撫等,官居要職。
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被降為四川布政司參議,因剿蜀寇有功,又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大同,在邊十年,邊陲無警。
著有《東山集》,現僅存清《蒙陰縣志》中記載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 在蒙陰野店鎮上東門村,原建有都憲石坊1座,即公勉仁的石坊。
公躋奎,官至湖廣按察副使。
公躋奎是公鼐的曾祖父,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號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進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後升任湖廣按察副使,後調廣西,討平反叛,累立戰功。著有《中巖詩草》行世,今天尚能讀到他吟詠「蒙陰八景」的律詩八首。
公一揚,官至工部郎中。
公一揚是公躋奎三子,公一揚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進士,是「五世進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評事,遷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閑音集》,其《秋夜彈琴》、《卜築》二首及《蒙陰八景》等詩尚能找到。
公一揚去世後,公氏家族呈請批准,在蒙陰縣署右邊為其修築石坊一座,號「榮世坊」,現因社會動盪早已蹤跡全無。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編修,南京戶部主事。
公家臣是公鼐之父,初選翰林院庶吉士,轉授翰林院編修,南京戶部主事,會典纂修官,後贈禮部左侍郎。
公家臣字共甫,號東塘,於1571年(隆慶五年)中進士,初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任會典纂修官,負責校閱《世宗實錄》,1577年(萬曆五年) ,由於他主持正義,不苟異同,受到當權者張居正的嫉恨而被貶官,降為澤州判官,移官至廣平司理、南京戶部主事,1583年(萬曆十一年)卒於滁州,終年五十一歲,後贈禮部左侍郎。
公鼐(1558~1626)字孝與,號周庭,今山東蒙陰縣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等職,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諡「文介」。
公鼒是公鼐之弟 ,字敬與,號浮來,是明朝山左詩壇的代表人物。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中舉人,官至工部屯田主事,清《蒙陰縣志》載:「天性英敏,走筆千言,博學善書,名垂京師」。著有傳奇(劇本)《千金裘》、詩文輯《小東園集》三十卷,今蒐集到的詩文僅有七十篇左右。
公仲連,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魏、趙、韓三國列為諸侯。就在這年,趙相國—公仲連進行了政治改革。
這時趙烈侯愛好音樂,問相國公仲連說:他有愛的人可以「貴之」嗎?公仲連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貴之」。趙烈侯因此要賞賜給鄭的歌者槍、石二人田各一萬畝,公仲連答應了。隔了一個月,烈侯從代回來,問有沒有賞給歌者田畝,公仲連答道:沒有找到合適的人。
隔不多時,烈侯再問這件事,公仲連就稱病不上朝。
接著番吾君從代來,向公仲連推薦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連把這三人推薦給烈侯。牛畜建議「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建議「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建議「節財儉用,察度功德」。
烈侯因此宣布把賞田給歌者的決定作罷,起用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師」是負責教化的官,「中尉」是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的長官,「內史」是負責徵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績的財務官。
荀欣和徐越主張「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當前的政治標准來選拔人才、處理財政和考核臣下成績,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張「以仁義,約以王道」,這是儒家的政策。
這時趙國在具體的政治工作和財政工作中採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導方面採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吳起等法家為將相,實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為「師」,「受子夏經藝」,並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宣揚儒家的「仁義」和「王道」,是同樣的道理。
公丕祥,山東蒙陰人。 *** 黨員,法學博士。現任江蘇省高階人民法院院長,二級大法官,博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法制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法治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全國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之一。
公丕祥多年來從事法哲學和中國法制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級科研專案4項、省級科研專案6項,出版個人專著7部,主編著作11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專業刊物上發表了100餘篇論文。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姓貝的名人啊?

中國現在還有姓貝的_--歷史名人
貝 俊:唐代畫家,工花鳥,猶工鷹鶻。見《歷代名畫記》。
貝 瓊:明朝文學家,字廷居,浙江省崇德人。博覽群史,工詩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國子監助教。有《清江文集》。
貝 泰:明代太學士,字宗魯,金華人。少以文行聞,永樂舉人。累官國子祭酒,前後在太學四十餘年,六館之士,翕然從化。後致仕卒。
貝青喬:清代詩人,字子木,江蘇省吳縣人。諸生。鴉片戰爭時,曾為奕經幕僚,於浙東抗擊英國侵軍,目睹清 *** 腐敗,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影響較大,有《半行閹詩存》。
貝義淵:南朝梁書法家,吳興人。書有《梁始興忠武王蕭詹碑》,現存江蘇南京,碑文殘損過半,留存的字,帶有行草筆意,頗為雄難。
貝欽世:宋代江陰知縣,上虞人有惠政。縣有運河久湮,貝欽世欲浚治之,大姓爭捐金為助,不逾月而成。
貝時璋:浙江省寧波鎮海人。傑出的生物學家、教育家。

歷史上有姓(郝)的名人嗎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為人雄壯,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郝懿行:今山東棲霞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學家、嘉慶年間進士。郝搖旗:明清之際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一員猛將,初在軍中當旗手,故而得名。郝經:澤川陵川(今屬山西省)人,集學者、謀士於一身。郝澄:句容(今屬江蘇)人,宋代畫家,他所作的道釋、人馬,筆墨清勁,善於設色,一生努力進取,其愈後,名氣也愈大。郝定:兗州泗水(今屬山東)人,金末山東紅襖軍首領。郝孝德: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

歷史上有姓蘭的名人嗎

蘭殊,十六國時前秦人。原為苻洛手下將領。在苻洛舉兵攻打苻堅時,兵敗被俘,苻堅將其赦免,並任命為將軍。
蘭欽,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將領。初授東宮直閣,後因屢立戰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間有惠政,甚得民心。後進號平南將軍,封曲江縣公。
蘭夏禮,蘭欽之子,南朝梁將領。侯景之亂時,叛軍至歷陽,其率部長途奔襲景軍,戰敗而死。
蘭沖虛,涪州(今重慶涪陵)人,唐代道士。居靜思觀修道,據傳於中宗神龍元年得道仙去。
蘭宗周,唐代地理學家,著有《水氣略》。
蘭以權,字世衡,湖廣襄陽(今屬湖北)人,明初官吏。
蘭國征,陝西中部人,明代官吏。潔身自好,不受生徒饋贈。
蘭茂,字廷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雲南嵩陽人,明代學者、醫葯學家。
蘭玉,直隸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明成化八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
蘭第錫,字龐章,山西吉州(今吉縣)人,清代官吏、水利家。
蘭芝堂,一作蘭之堂。四川郫縣人,清乾隆十七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

Ⅵ 姓氏范的來源

尊范武子(士會)為范姓的得姓始祖,追源於三皇五帝之堯帝,往上可追源到黃帝軒轅氏及少典氏。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遷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殺杜歲局伯,於是兒子杜隰叔逃奔晉國,擔任士師(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兒子純叢士蒍(wěi),孫子士缺,曾孫士會(范武子)擔任晉國上卿,被封到了范邑,後世子孫以封邑范為姓,稱范氏。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范武子以後,範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左右早期的世家鉅族之一。


(6)長樂陳法官家族擴展閱讀:

范姓的遷徙分布

范氏是一個很大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乎褲讓名列第五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范姓在堯為伊祁氏、在舜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

先秦時期,范姓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區。秦漢時,范姓已經分布到、河北、山東、江蘇等長江以北地區,隨後進入江南地區。唐安史之亂時,有河內人范坤舉家十八口遷杭州,又遷南京,再遷福建寧化黃竹逕,是為范姓入閩始祖。

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後裔)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孫范隋在唐懿宗時調任浙江麗水縣丞,後因戰亂不得北歸,遂定居蘇州吳縣。

宋時,入閩的范姓有移居廣東 海陽縣、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地,此期范隋的後裔出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後葬河南府洛陽縣尹樊里萬安山下(今河南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北),其子孫因守墓之故居洛陽。

宋朝時期,范姓大約有6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9%,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河南、江蘇,這四省范姓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山東、山西、湖北、江西、陝西,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

四川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四川、冀豫、蘇魯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姓



Ⅶ 金峰鎮的經濟狀況

鄉鎮企業和商業貿易是金峰經濟的兩大支柱。被譽為「草根工業」的金峰鄉鎮企業,通過多元化投入,加大技改力度,開辟工業小區等措施,不斷發展壯大。至2001年底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達39億元,鄉鎮工業產值31.l億元,其中紡織業產值達23.3億元,占工業產值的74.8%、在鄉鎮工業中,主要有紡織印染、食品飲料、塑料製品、服裝製品、建築材料、竹木製品、醫葯保建、彩色印刷等8個行業共700多家企業。金峰的商業貿易歷史悠久,明末清初以來,就逐漸成為長樂「北鄉」100多個村的農副產品集散地。1985年該鎮投資建成了佔地1.2萬多平方米的金峰綜合市場,1991年進行了擴建和改建。1992年總造價1600多萬元的商業城又投入使用。1998年,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的臚峰廣場取代原先日顯窄小的綜合市場。鎮區現已形成「兩縱三橫」商業街和六個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商貿小區:一是以臚峰廣場農貿市場為群體的農副產品、副食品批零小區;二是以建材及裝飾材料批發市場為群體的各類建築裝修材料批零小區;三是以西南街服裝城、舊商業城為群體的各類服裝、鞋帽、小商品批零小區;四是以興樂購物中心、永康商場、弘鑫商場為群體的各類電子、電器、通訊設備等商品小區;五是以名人俱樂部、源達娛樂城為群體的娛樂服務區;六是以鳳洋蔬菜批發市場為主體的各類蔬果批零小區。建設大市場,促進了大流通,2001年,第三產業值8.69億元,比增47%。
1985年,金峰成為全省首批億元鎮之一。又相繼跨入省百強鄉鎮、省沿海規劃試點鎮、省星火技術密集區,全國、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園林鎮、福州市商貿旺鎮及第一流經濟強鎮等行列。2001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42.8億元,上繳國稅2097萬元、地稅1870萬元、涉外稅32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310元。
當代的金峰發展的勢頭也很猛,早在1982年,敢為人先的金峰鎮華陽村農民鄭良官召集同村人創辦了長樂市第一家經編廠,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最早發展經編業的區域之一。1985年,金峰鎮陳法官等八戶集資六十萬元在金峰創辦第一家金屬壓延廠。1993年,該廠擴大為長樂鋼鐵製品公司與馬尾中鋼、美籍華人劉文善共組中外合資企業——福州吳航鋼鐵製品有限公司,投資人民幣一億元,收購佔地十六萬平方米的國有長樂化肥廠,建設大型軋鋼車間,安裝具有九十年代國內先進水平的軋鋼生產線。該企業已成為長樂最具規模的重點企業。1984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來長樂市考察時,將金峰經編業這種快速蓬勃發展的現象譽為「草根工業」,金峰鎮成為了「草根工業」的發祥地而久負盛名。經過20多年的培育和發展,2004年全鎮經編企業總數達400多家,產值近40億元,實現稅金入庫近4500萬元。
金峰經編企業堅持以科技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累計投資4億多元,引進了包括德國卡爾邁耶、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編設備300多台(套),有力提升了經編產業結構和產品層次,生產的經編產品暢銷於美國、歐洲、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大相關專業市場。 加強科學管理,推動了企業管理的規范化運作,把企業從家庭式管理中有效地解放出來,金峰經編企業積極推行IS09001國際質量管理認證體系,現有峰院針織、宏達經編、福佳經編、金洋紡塑等10多家企業通過認證,還有幾十家企業正在申請中。
金峰鎮黨委和政府圍繞做大做強經編產業集群,依託堅實的經編產業基礎和紡織產業鏈配套成龍的優勢,針對民間資金充裕和在外企業家眾多的特點,積極帶隊到省內外走訪,以親情招商感動人,以優惠政策和優化環境吸引人,引導和鼓勵了眾多在外企業家回鄉創辦經編項目,推動行業發展進程,壯大了經編產業規模,為金峰經編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壯大經編業的同時金峰鎮著力引導棉紡、化纖等經編上遊行業提升規模和檔次,加快印染、服裝等經編下游產業發展,促進其與經編業的互動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打造和延伸紡織產業鏈條,提升了整個紡織業發展水平;同時,培育以金峰工業中心片區為核心的金峰工業集中區,不斷完善工業發展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有效集聚經編企業,已吸引的經編項目投資可達5億多元,為經編業的發展打造了一個堅實的平台。

Ⅷ 陳松官陳法官什麼關系

好朋友關系。陳松官陳法官都是福建省法院的兩位法官,兩位是在法庭上是同事的關系,在私下也是一對好朋友。經常一起吃飯。

熱點內容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