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處理公與私的關系

法官處理公與私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3-21 07:54:20

『壹』 法院人員關於廉潔主題演講稿

在為官的路上,只要常有清風相伴,我們的生命之花就會更加燦爛!守住廉潔,讓我們的人格閃光!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了法院人員關於廉潔主題 演講稿 ,歡迎參考。

法院人員關於廉潔主題演講稿篇1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相信大家都記得這么一段話,沒錯,這就是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

文人墨客總喜歡用蓮花隱喻廉明,短短幾十個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儼然是一位清新淡雅、潔身自好的花之君子。以花喻人,那蓮下淤泥恰如凡世間的種種誘惑,池中清漣正是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然而,花能如此,人卻未必!就是這誘惑,就是這人情,讓多少高官重吏紛紛落馬,一個個反腐大案浮出水面。

當年威震一方的「廣西王」成克傑,從湛江車站的實習生到第九屆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人民賦予他的權利卻淪落為撈取人民幣的工具,他以為步入國家領導人行列,已是「刑不上大夫」;然而一夢醒來,這個「八桂第一貪,西南第一色」的大貪官終於聽到了共和國法制的鍾聲。

相信大家還對兩年前震驚全國法院系統的深圳中院窩案記憶猶新,曾經被評為「人民滿意好法官」的原深圳中院副院長裴洪泉,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收受賄賂,貪圖金錢和美色讓他走上了一條淪陷的不歸路。執法者知法犯法,可憐!可恨!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黨的幹部、人民的公僕走向腐敗的深淵呢?有人說,腐敗的根源在於制度,而我要,說腐敗的根源在腐朽的思想里。正如大貪官胡長清《懺悔錄》 總結 的腐敗產生原因有三點:「一是不學習,二是忘了本,三是貪圖享樂」。如果當老師的希望學生多補課,當醫生的希望人民多吃葯,當官的希望人民多行賄,腐敗怎能不盛行?如果每個幹部都能學習周恩來廉潔奉公,張思德舍己為人,__不畏權貴,腐敗又怎麼會有空可鑽?

讓我們聽聽法官蔣慶的座右銘吧,「錢不可貪,文不可抄,師不可罵,友不可賣,官不可討,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風不可追,天不可欺。」她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心繫群眾,法理分明,在自己短暫的一生里,踐行了一個基層優秀法官的職業道德。短短36個字,寫盡了一個優秀女法官的人生風華。

也許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公務員,但平凡絕不意味著可以平庸;也許我只是一名無名的黨員,但無名絕不意味著可以無為。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法官,除了一手拿著寶劍制裁罪惡,一手握著天平恪守公正之外,一定要懷揣一顆澄明之心、愛民之心、奉獻之心,這樣才能察秋毫、辨美醜,才能反躬自省、防微杜漸,法律的銳劍才能所向披靡,正義的事業才能一往無前。

同志們,讓我們以廉為榮,以貪為恥,以實際行動捍衛法律的威信和尊嚴,爭當一名清正廉潔的好法官。
法院人員關於廉潔主題演講稿篇2
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有這樣一群人值得我們銘記,「除了法律,他們別無所崇;除了良知,他們別無指引;除了正義,他們別無追求!」從鐵面無私的包拯,到斷案如神的狄仁傑;從明察秋毫的宋慈,到「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鄭板橋,幾百年來,他們總被人們津津樂道。歷史車輛滾滾向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伴隨著這個時代到來的一代法官脫穎而出,他們有不計病痛、默默奉獻的金桂蘭,有公而忘私、定紛止爭的黃學軍;有盡職盡責、耐心細致的鍾蔚莉,有執法如山、融情似水的李昆侖,一位位優秀的法官,以他們對法治事業執著的追求,以他們良好的形象,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座豐碑,為人們所傳頌。

然而,當我們被這些優秀法官所深深震撼同時,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個別意志薄弱的法官在慾望中迷失了方向,在公與私、權與利的面前心理失去了平衡,背棄了法官的職業准則,一夜之間從審判席上執行法律的法官淪為了階下之囚。痛定思痛,反腐倡廉的鍾聲再一次在我們每個人的耳畔響起。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訓誡,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腐敗對公平正義的危害。

心存不廉,就會導致行為不公,而不公的裁判是人民法官的天敵。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的確社會民眾違法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個社會還有法律和司法可以彌補這些違法行為帶來的危害。但是,如果司法裁判本身腐敗,則很容易使人們對司法本身失去信心,長此以往,則沒有人再願意通過法律來實現自己的權益,而整個司法體系也將失去民心,變得軟弱不堪。可見,幹警素質的重點是清廉,司法的核心是公正。沒有公正,司法就失去了賴以生存之基、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法官通過正確履行職責,來確保司法公正。法官不僅要有較高的 文化 素質、社會經歷、專業知識、業務技能。更為重要的是他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水準,有一顆追求正義的丹心;有一雙洞悉是非曲直、不揉一絲沙粒的慧眼;有超然特立、冷靜篤定的性格;有悲天憫人、體恤眾生的情懷;有冰清玉潔、慎獨自愛的品性;有耐得住寂寞,洗盡鉛華的定力。

冰清玉潔、慎獨自愛、耐住寂寞、洗盡鉛華。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清清白白做人。清白是法官必須堅守的職業和道德底線。清白做人,就是要不為名利所縛,不為私慾所動,抵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抵得住誘惑,就是要在各種誘惑的考驗面前,做到「燈紅酒綠不入眼,不義之財不伸手」。請記住,擋不住今天的誘惑,將失去明天的幸福。

守得住清貧,就是要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天下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這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耐得住寂寞,就是要遠離燈紅酒綠、觥籌交錯,在無數次明智的選擇中始終堅守著一份孤獨。莫怨清廉淡滋味,應愁貪婪鐵窗淚。

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使自己處於最中央,使法律的天平不致發生傾斜;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承擔守護正義最後一道防線的重任;一名法官,惟有清白做人,才能實現剛正不阿,如墨線過木曲也正;清正廉潔,似明礬入水濁亦清。一名清白無暇的法官,「其身正,不令而行」。

朋友們,讓我們抵住誘惑、守住清貧、耐住寂寞,用浩然正氣,昂揚銳氣去盪滌那些烏煙瘴氣,做一名無私無畏、一身正氣的執法者,做一名清廉似水的「現代包拯」;讓我們為正義和道義而戰,對法律和人民負責,讓天平永不傾斜,讓國徽永遠閃光!
法院人員關於廉潔主題演講稿篇3
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唱響時代的高歌「拒腐防貪,反腐倡廉」》。

原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因涉嫌濫用職權挪用資金一億元而被捕;河南巨貪、原交通廳廳長石發亮索賄受賄幾百萬元,原湖北省省委副書記、省長張國光,原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程克傑等均被逮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緩!死刑!一件件真實的案件觸目驚心!一個個貪官的落網發人深省!由國家高官一夜之間而淪為階下囚,什麼原因?是欲壑難填?是貪得無厭?正所謂「魚為誘餌而吞鉤,人為貪婪而落網」!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總有那麼一些人經不住各種誘惑,在飛速賓士的社會主義快車上坐不好,站不穩,被摔了下來。在那些鋃鐺入獄的高官中,有許多人也曾經是非常優秀的領導者,曾經有著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也曾經為國家為人民辦過好事,作過貢獻。可為什麼一旦他們手上的權力越來越大,身居的位置越來越高。私慾也就會越來越強,膽子也會越來越大,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真是可悲可恨又可嘆!

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是社會公正的最後一道屏障。法官作為共和國法律的忠誠衛士,是正義的捍衛者、是法律的守護神。

然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有的法官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甚至草菅人命;有的法官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有的法官經不住各種誘惑、不甘清貧,在一步步地邁向深淵……

事實再一次告訴我們,在腐蝕的字典里,你找不到刀光劍影,也沒有硝煙彌漫。在「關系網」層層密布,「人情大於王法」的環境里,一切都是那樣的平靜。這種腐蝕,有時看來,是那樣地細微,有時看來,是那樣地微不足道。一支煙、一杯酒、一番恭維話……。是的,「一」點而已。吃一點、貪一點、沾一點算不了啥!可他都是腐蝕的攻擊點,有了一就會有二,於是一而再,再而三,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喪失理智。腐蝕,它沒有牙齒,但可以吞噬你的理想;它沒有雙腳,但可以引你走向歧途;它沒有煙火,但可以熏黑你的靈魂;它沒有砒霜,但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志和人格。

在整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今天,作為一名執法人員面臨著更多的誘惑和挑戰,如果沒有高度的警覺性,沒有鋼鐵般的堅強意志,沒有抵禦腐蝕的能力,就難以抵制來自於社會、來自於親朋、乃至來自於自身的各種誘惑。腐蝕的浸透越是強大,我們的毅志就越要堅定。拒腐蝕,貴在堅持。一個人要抵住一次誘惑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讓我們正確的看待自己的職業,正確的行使手中的權力,牢記黨的信任和人民的重託。在似醒非醒中保持清醒;在似理非理中明辨真理;在似是而非中辨別是非;做到內無妄想,外無妄動。

作為一名年輕的法官,讓我感到鼓舞和欣慰的是,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剛正不阿、清正廉潔的好法官。有市中院親民、愛民,心繫群眾的「百姓院長」胡道才;有沛縣法院民二庭辨法析理勝敗皆服的市十佳法官張洪;有沛縣法院執行局奔波萬里衛民討薪的「拚命三郎」孫德榮;還有沛縣法院刑庭一心撲在青少年 教育 工作上的市人民滿意法官章新古……是他們憑著其不謀私利、不徇私情的崇高境界,無私無畏、無欲無求的高尚情懷,以及不偏不倚、不枉不縱的原則立場,展示出了當代人民法官的浩然正氣;是他們用無私與奉獻,恪守著自己護法的諾言;是他們用良知與忠誠為百姓撐起萬里晴天。

同志們,時代呼喚「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人民需要清正廉潔、秉公執法的人民法官。讓我們「唱響時代的高歌,拒腐防貪、反腐倡廉。」用忠誠和執著書寫自己無怨無悔的青春誓言。

猜你喜歡:

1. 關於廉潔主題演講稿範文

2. 領導幹部關於廉潔主題演講稿

3. 關於廉潔的主題演講稿

4. 關於廉潔自律的主題演講稿

5. 廉潔主題演講稿範文

『貳』 如何學習國際私法

國際私法一般是放在大三上半學期開設的,一般放在國際公法(一般在大二下學期開設)之後。這里大家要注意,不要以為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僅是簡單的公與私的區別,他們不像國內公法(憲政,刑法)與國內私法(民法)的區別。所以大家不要想當然認為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有某種聯系,嚴格意義而言,兩者完全不搭邊。
為了區別二者(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我們可以把國際公法稱之為「外交法」,把國際私法稱之為「沖突法」(當然這只是為了區別二者的聯系,概括並不全面。)
下面主要介紹一下在學習國際私法中應注意的問題,許多同學都會感覺國際私法很空洞,說了等於沒說,一堆廢話。尤其是沖突法,什麼有的時候可以用A方法,有的時候可以用B方法,如果甲國同意,什麼什麼的,又可以用C方法,反正就是不知所雲,感覺有點像我們在初中起初學古文的意思。大家不要著急,這是正常現象,如果那麼容易讓你理解了,那就不叫國際私法了,哈哈!
國際私法主要包括總論,沖突法,涉外民事糾紛,涉外民事訴訟與仲裁四個部分,下面我來談談我在學習國際私法的時候的一些學習心德與體會。(我的國際私法期末成績97分,全系第一)
A:總論部分主要講述國際私法的概念,范圍,淵源,這些知識點大家先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聽不懂也沒關系,因為總論就是屬於一開始聽不懂,學到後來再翻回去看就懂了的重復性章節,如果你能達到只看第一張總論就能回憶出整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框架的話,那麼這就證明你學到家了,學到點子上了,講法學的精髓真正掌握了,呵呵!
B:沖突法部分是整個國際私法中的難點,同時也是重點,這裡麵包含很多國際私法的術語(專有名詞),這個章節就是韓德培教授(大陸國際私法集大成者,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所說的「一機兩翼」論中的「一機」,也就是國際私法的核心與主體部分,大家上課的時候要集中一百二十分注意力聽老師講課,有不懂就問,別害羞,沖突法對老師的教學能力的考驗性與挑戰性極大,據我所知大多數老師在講這個章節的時候都講的不怎麼到位,當然我們蘇大的張利民教授講的很不錯,很有耐心的。
這裡面的專有術語有沖突產生的原因(時間,空間等等),沖突規范的結構(范圍與系屬,連接點,)四大沖突規范的種類與公式,七大系屬公式,准據法的選擇與確定,沖突規范的適用制度(識別,反致,外國法的查明與解釋,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規避)。這一章節,我在下篇文章中詳細敘述學習方法與技巧。
C:涉外民事糾紛部分,我們有稱之為「國際民法」,這個章節與國際經濟法有很強的聯系,所以大家一定要學好,非常重要。這個章節所講述的內容是韓德培教授所闡述的「一機兩翼」論中的「左翼」,主要包括「國際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代理,時效」(民法總論中可以找到原型)「國際物權」(物權法中可以找到藍本)「國際債權」(債權法中可以找到參考)「國際商事糾紛」(商法中可以找到母版)「國際婚姻家庭與繼承」(婚姻家庭與繼承法中可以找到答案),這一章節,我在下下篇文章中詳細敘述學習方法與技巧。
D:涉外民事訴訟與仲裁部分,我們又稱之為「國際民訴與仲裁法」,這個章節主要討論民事程序問題,大家可以結合學習國內民訴與仲裁的知識來分析國際民訴與仲裁的問題,這個章節所講述的內容是韓德培教授所闡述的「一機兩翼」論中的「右翼」,主要包括「協商與調解」「國際商事仲裁」「國際民訴」,
這一章節,我在下下下篇文章中詳細敘述學習方法與技巧。

先解釋一下韓德培教授的「一機兩翼」論:
「一機」就是指沖突法,這是國際私法的主體與核心部分,是維系國際私法這座大廈的頂樑柱!英美法系甚至認為國際私法就等於沖突法,可見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左翼」就是指涉外民事糾紛(國際民法),這是國際私法的「左膀」,是維系國際私法這座大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右翼」就是指涉外民訴與仲裁(國際民訴與仲裁),這是國際私法的「右臂」,是維系國際私法這座大廈的得力助手。
但是從案件處理流程上面來講的話,他們的順序就得做一點微調了。順序是首先「左翼」(發生涉外民事糾紛),其次是「一機」(律師處理案件的法律依據與方法),最後是「右翼」(訴訟或仲裁應注意的程序事項以及事後處理)。

下面來講述一下「沖突法」部分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僅述部分規則性技巧)
1.沖突規范的結構公式
沖突規范=范圍+系屬(包含「連接點」)
Q:例題:《民法通則》D144:不動產所有權,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A:解析方法與步驟:1.方法——首先在腦中迅速反應出沖突規范的結構公式(即沖突規范的三要素--范圍,系屬,連接點)
然後在分別確定各自相對應的文字部分內容(先確定「范圍」與「系屬」,然後再在「系屬」裡面劃分出「連接點」)
2.步驟----a.三要素:范圍,系屬,連接點
b.范圍:不動產所有權(即發生有關不動產的所有權的法律問題)
系屬:不動產所在地法律(即發生關於不動產所有權的法律問題時,應該適用的法律)
c. 連接點:不動產所在地(即適用該法律的標志,紐帶,媒介)
范圍:~指沖突規范所要調整的民事關系或者要處理的法律問題(縮句法:范圍=法律問題)
系屬:~指調整該民事關系或者處理該法律問題應當適用的法律(縮句法:系屬=法律)
連接點:~指將特定的民事關系或者法律問題和某國法律連接起來的標志或者紐帶(縮句法:連接點=標志,紐帶,媒介)
連接點與系屬的關系:連接點包含於系屬之中
連接點的主要類型與主要內容:動態連接點(連接點會隨著法律問題發生時的具體情況發生變化,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國籍,住所,居所,動產所在地;
靜態連接點(連接點至始至終均不會改變)——婚姻舉行地,合同締結地,侵權行為地,法人登記地,不動產所在地。
系屬公式:屬人法(屬人管轄)——當事人之國籍,住所,居所為連接點,來解決有關人的身份,民事能力,婚姻家庭和財產繼承等方面的法律沖突問題
物之所在地法(屬地管轄)——物體所在地為連接點,來解決相關物權問題
行為地法(屬地管轄)——作出具體民事行為時所在地之法律為連接點,來解決合同,侵權,婚姻與繼承相關事項
旗國法(屬人管轄)——懸掛或噴塗在船舶或者飛行器上的特定旗幟所屬國家的法律為連接點,來解決國際海事與國際航空民事糾紛
法院地法(屬地管轄,司法主權原則的體現)——法院地法為連接點,來解決相關國際民事法律糾紛事項
當事人合意選擇的法律(選擇性管轄,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則的體現)——發生國際民事法律糾紛時,雙方當事人就選擇適用何種法律達成一致意見,最終適用大家都 同 意的法律,但不得於前面的系屬公式相沖突。
最密切聯系地法律(此方法為美國法官獨創)——與涉外民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地區的法律,通常用在「合同」與「侵權」糾紛領域,且沿用十分頻繁。

『叄』 「情」與「法」二者之間的關系

  1. 法與情雖然有別,但並非完全對立、互不相容。

  2. 法是按照人的意志制定,並由人來具體實施的。

  3. 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法的制定不可能盡善盡美,法的實施更是因人而異而很容易出現偏差或失誤。

  4. 排斥感情因素,並不能保證司法人員執法的公正性。

  5. 而真正秉公執法的,也不象一般人想像的那樣都是無情無義的冷血者。



『肆』 正確處理情與法的關系

關於情與法的關系,不少人認為,情是情,法是法,二者水火不相容,不可混為一談。如果帶著感情來處理法律問題,就容易感情用事,會影響法律的公正性,所以法不容情,司法人員應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一切按照法律條文辦事,秉公執法。對於訴訟案件,不管感情上是否接受,最終都要依照法律理性地作出判決。這似乎無可厚非,但作為執法者的人,並非無情之物,我認為,情與法二者之間並非真正格格不入。
法是按照人的意志制定,並由人來具體實施的。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法的制定不可能盡善盡美,法的實施更是因人而異而很容易出現偏差或失誤。排斥感情因素,並不能保證司法人員執法的公正性。而真正秉公執法的,也不象一般人想像的那樣都是無情無義的冷血者。古代包公如果沒有對下層平民百姓的同情心與正義感,還會有《鍘美案》為人們稱頌傳唱至今嗎?
法與情雖然有別,但並非完全對立、互不相容。只有在執法者心存私情時,情才會干擾法律的公正實施。
漢順帝時,蘇章任冀州刺史。他的一個朋友在冀州境內的清河郡任太守,有人舉報他貪贓枉法。接到舉報後,蘇章微服巡行到清河郡,查清了太守貪贓枉法的事情後,設立了行轅。太守前來拜見,蘇章置酒擺宴,與他飲酒暢談,太守滿心高興,得意地說:「人皆有一個天,我獨有兩個天。」蘇章笑著說:「今晚我與故友飲酒,這是私情;明日我作為冀州刺史辦案,那是公法,公與私是很難並論的。」一席話說得太守心驚肉跳。第二天,蘇章果然秉公辦事,召來冀州境內的郡守縣令,列舉了清河郡太守的條條罪狀,後將他罷官論罪。蘇章此舉,使冀州境內大小官吏皆肅然起敬。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親親相隱,官官相護,徇情枉法之事司空見慣。然而,蘇章卻能正確處理「私情」與「公法」的關系,不徇私情,秉公執法,實屬難能可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廣大執法者更是時時都要面臨著私與公、情與法的沖突和考驗。
大量法律實踐證明,面對沖突和考驗,只有拋開狹隘的個人之情,執法者才可以更好地運用法律的手段懲惡揚善,真正體現法的公正和尊嚴。就人類賴以延續發展、人性中所不可缺少的共同情感來說,情與法在其本質精神上是一致的。如人的憎惡邪惡、痛恨暴虐、同情無辜、憐恤弱小等感情,不僅與法並不矛盾,而且也是法所著力維護和弘揚的。有了這些美好的情感,法律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就是法律更加合乎人情、更加順乎民意,許多立法上的缺陷以及法律的修改往往就是起因於它的不合情理。因此,我們不能斷言「法不容情」。法所不容的只是個人私情,而仁愛之心、憐憫之情以及責任感和正義感是執法者秉公執法所不可缺少的。正如培根在《論司法》一文中曾指出的:「為法官者應當在法律的范圍內以公平為念而毋忘慈悲;應當以嚴厲的眼光對事,而以悲憫的眼光對人。」
作為執法者,我們必須摒棄私情,常懷為民之情,執行公正之法,才能在情與法中求得公正,情與法的天平才會永不傾斜。

『伍』 法不容情的例子

關於情與法的關系,不少人認為,情是情,法是法,二者水火不相容,不可混為一談。如果帶著感情來處理法律問題,就容易感情用事,會影響法律的公正性,所以法不容情,司法人員應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一切按慎衫照法律條文辦事,秉公執法。對於訴訟案件,不管感情上是否接受,最終都要依照法律理性地作出判決。這似乎無可厚非,但作為執法者的人,並非無情之物,我認為,情與法二者之間並非真正格格不入。
法是按照人的意志制定,並由人來具體實施的。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法的制定不可能盡善盡美,法的實施更是因人而異而很容易出現偏差或失誤。排斥感情因素,並不能保證司法人員執法的公正性。而真正秉公執法的,也不象一般人想像的那樣都是無情無義的冷血者。古代包公如果沒有對下層寬團腔平民百姓的同情心與正義感,還會有《鍘美案》為人們稱頌傳唱至今嗎?
法與情雖然有別,但並非完全對立、互不相容。只有在執法者心存私情時,情才會干擾法律的公正實施。
漢順帝時,蘇章任冀州刺史。他的一個朋友在冀州境內的清河郡任太守,有人舉報他貪贓枉法。接到舉報後,蘇章微服巡行到清河郡,查清了太守貪贓枉法的事情後,設立了行轅。太守前來拜見,蘇章置酒擺宴,與他飲酒暢談,太守滿心高興,得意地說:「人皆有一個天,我獨有兩個天。」蘇章笑著說:「今晚我與故友飲酒,這是私情;明日我作為冀州刺史辦案,那是公法,公與私是很難並論的。」一席話說得太守心驚肉跳。第二天,蘇章果然秉公辦事,召來冀州境內的郡守縣令,列舉了清河郡太守的條條罪狀,後將他罷官論罪。蘇章此舉,使冀州境內大小官吏皆肅然起敬。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親親相隱,官官相護,徇情枉法之事司空見慣。然而,蘇章卻能正確處理「私情」與「公法」的關系,不徇私情,秉公執法,實屬難能可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廣大執法者更是時時都要面臨著私與公、情與法的沖突和考驗。
大量法律實踐證明,面對沖突和考驗,只有拋開狹隘的個人之情,執法者才可以更好地運用法律的手段懲惡揚善,真正體現法的公正和尊嚴。就人類賴以延續或簡發展、人性中所不可缺少的共同情感來說,情與法在其本質精神上是一致的。如人的憎惡邪惡、痛恨暴虐、同情無辜、憐恤弱小等感情,不僅與法並不矛盾,而且也是法所著力維護和弘揚的。有了這些美好的情感,法律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就是法律更加合乎人情、更加順乎民意,許多立法上的缺陷以及法律的修改往往就是起因於它的不合情理。因此,我們不能斷言「法不容情」。法所不容的只是個人私情,而仁愛之心、憐憫之情以及責任感和正義感是執法者秉公執法所不可缺少的。正如培根在《論司法》一文中曾指出的:「為法官者應當在法律的范圍內以公平為念而毋忘慈悲;應當以嚴厲的眼光對事,而以悲憫的眼光對人。」
作為執法者,我們必須摒棄私情,常懷為民之情,執行公正之法,才能在情與法中求得公正,情與法的天平才會永不傾斜。

『陸』 鞏義古代有哪些為官的在任時清正廉潔的故事

陳壽:「三不喜」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三國志•魏書》
陳壽,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因其祖父戌衛遼東,遂入籍寧遠。歷任戶科給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陝西巡撫、南京刑部尚書等職。
早在他少年時期,有一次拾到金子,但他分文未拿,坐守一個晚上,終於將金子交還給失主。1472年,他考中進士,授官戶科給事中,從此登上官路,他一生做官四十年,直做到尚書,他都始終堅持清正廉潔,他有三不喜:一是不喜隨意彈劾官吏;二是不喜為子弟親友爭功或謀取好處;三是不喜金錢財物。
他初為官時任給事中,給事中是言官,糾劾百官是其分內的事情,可是陳壽卻從不彈劾朝廷官吏,他的這種做法讓人感到奇怪,他為此解釋說:「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
弘治年間,他到陝西做官,當時的陝西地區經常遭到邊地少數民族的騷擾,他到之後,整頓了軍務,使地方上安定了下來,有一次,各部族首領率眾來戰,派出少數騎兵來誘敵,有些明朝將領不知道是計謀,准備出擊,陳壽卻不準,他獨自來到帳外,與數十名騎士坐在凳子上吃東西,敵軍見了,怕有埋伏,連忙退卻,陳壽乘機下令出擊,結果大獲全勝。當他向朝廷保捷報時,有人說讓他在捷報上寫下戰士的名字,他說:「吾子弟不事弓馬,安得以欺朝廷?」他的公正無私得到了將士們的擁護和愛戴。
陳壽從小便不愛財,至有守夜還金之舉,當官後不改初衷,清正廉潔到底,他當了右副都御史那樣的大官,因為得罪了專權的太監劉瑾,被命罰米二千三百石,布一千五百匹,陳壽平時清廉不取,除去俸祿外,一無所有,被命罰米布,貧苦不能償,只好上書自訴,劉瑾也知道他的清貧,只好免去了處罰。
陳壽自己從不愛財,同時他對貪污的官吏也敢於嚴厲懲辦,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在他調任南京兵部侍郎時,在陝西要離開時,整整一天,車轎也沒能前進一步,史書上記載說,「軍民數千人,擁集撫台,泣留公(指陳壽)。公曰:君命也。出城之日,號呼之聲震地。」
陳壽為官四十年,為官清廉,家無余錢,以至於家貧無家可歸,只得流離失所,住所不蔽風雨,甚至在死後也無錢下葬。但他「三不喜」卻永遠的留在了後人的心中。

於謙:「要留清白在人間」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入京》
於謙,字廷益,明代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與岳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他為官清廉,關心百姓,不畏強暴,剛正不阿。著有《於忠肅集》。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圍攻北京,在國家危難之際,他任兵部尚書,主持軍事,成為「救時宰相」。此後一直主持朝政。天順元年(1457年),「守門之變」後被害。
宣德初年,他受命巡撫按江西,他到任後,平反冤獄,打擊富豪,為民請命,安撫流離,政績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視,親自手書於謙之名授與吏部,任命於謙為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當時他年僅三十三歲。
正統六年,於謙上書說:「現在河南、山西各自儲存了數百萬穀物。請於每年三月,令各府州縣上報缺糧的貧困戶,把穀物分發給他們。先給菽秫,再給黍麥,再次給稻。等秋收後還給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貧窮無力的,則免予償還。州縣吏員任滿應該提升時,儲存預備糧達不到指標的,不準離任。並命令監察官員經常稽查視察。」下詔令照此執行。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常因水漲沖缺堤岸。於謙令加厚防護堤,計里數設置亭,亭有亭長,負責督促修繕堤岸。又下令種樹、打井,於是榆樹夾道,路上沒有乾渴的行人。大同單獨遠在邊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難於前往,奏請另設御史管理。把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以資助邊防經費。他的威望恩德遍布於各地,在太行山的盜賊都逃跑或隱藏起來。
於謙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業業,不貪私利,將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間,深為後人稱頌。當時,官場腐敗,賄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後太監王振把持朝政,勾結內外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進京,必須饋送重金厚禮,否則後果難堪。然而於謙一身正氣,決不隨波逐流。他每次進京,只帶隨身行裝。好心人怕他遭殃,勸說:「你不帶金銀入京,也應帶點土特產品送一送啊!」他舉起袖子笑笑說:「我帶有兩袖清風!」於謙身居兵部尚書大任後,「口不言功」,「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所居僅蔽風雨」,常被「錯認野人家」。他曾作詩形容他的床「小小繩床足不伸,多年蚊帳半生塵」。他遭誣諂被殺,抄家時,竟「家無余資」。抄家者見正屋緊閉,還上了鎖,認為必是錢財藏其內,打開一看,原來都是皇帝賞賜的物品。
於謙死後,石享的黨羽陳汝言代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貪臟累計巨萬,英宗召集大臣去看,變了臉色說:「於謙在景泰受重用,死時沒有剩餘財產,陳汝言為什麼那麼多。」 石享低下頭不能回答,天順三年(1459年),石享被關進監獄,第二年死在那裡。天順五年,曹吉祥謀反全族被處死,於謙的冤案才真相大白。
他曾經在16歲那年,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正表明了他一生為官的原則:不與世同流合污,堅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剛正,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孔子:「節用愛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始祖,被尊稱為「聖人」和「萬世師表」。
孔子自幼家境貧寒,3歲喪父,是母親顏氏將他撫養長大。後做小官,官職最高到主管魯國的司法,此後便周遊列國,晚年回到魯國,進行講學授徒,整理典籍,他的言論被其弟子收集於《論語》中。
孔子的思想精華在於「仁政」和「德治」即「節用愛人」。在《論語•述而》中記載:「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集中體現了其廉政思想。
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溫、良、恭、儉、讓」,把「儉」作為自己的人生態度之一。「節用」,即不奢侈,是指生活上革奢務儉,經濟上節約財政開支,寬厚民力,使民以時,不掠奪農民,獎勵生產等。「節用」的經濟思想也是治國施政的根本基礎,因為為政奢侈,必導致傷財,傷財必害民,故愛民必先節用。節用之後,實施仁政才會有豐厚的經濟基礎。「節用」是薄斂的前提,孔子反對官府對民眾過多的壓榨,要求他們「惠民」、「斂以從薄」,這樣百姓才能「近者悅,遠者來」,國家也才能「足食、足民、民信之」。
孔子認為,「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指出,做官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愛人」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濃縮。「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直接把「仁」與「愛」結合,反映了孔子要求執政者從自身做起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帥不正,孰敢不正」。孔子還具體指出了做官者應當具備的五種美德:一是施民以實惠而自己不貪求;二是使民勞作有度而不生怨言;三是行仁政;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五是容貌威嚴但不讓人生畏。同時應該摒棄的四種惡政是:「虐、暴、賊、有習(小氣)」。
孔子的「節用愛人」思想是我國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寶貴財富,我國歷代廉吏無不以此為其廉政的基本出發點,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廉政思想的內涵,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曾激勵了許多從政者廉潔自勵,拒賄反貪,對後代臣民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柒』 行政主體對其內部進行調查、了解不屬於行政調查嗎屬於什麼

法律的核心是創造一個獨立於任何一個特定社區標準的公眾討論空間。 ―——波斯納

1999年1月15日晚九時許,台北市警察局警察於重陽橋上執行路檢勤務時,發現民眾李某形跡可疑,攔阻盤查請其出示身份證件受檢,李某答以未帶證件拒絕出示任何證件,該警察即出手自其衣褲外緣,盤檢是否有攜帶證件或其他物品,李某便出口辱罵執勤警察,警局即以妨害公務罪移送地方檢察署起訴,地方法院判決不受理,地方法官認為「當時執行檢查的執勤警察,並未執搜索票即對於被告之身體加以搜索,則該搜查行為,應不屬於依法執行檢查范圍,雖然被告辱罵警員,但和妨害公務罪構成要件有差別」,此判決引起台灣警界嘩然,對警察檢查職權行使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地方法院判決不僅宣判被告不構成妨害公務罪,更指出執勤警員的檢查行為,不是依法執行勤務范圍,被台灣警界喻為「震撼判決」。後來的二審判決又重新肯定了警察的行政檢查職權,是依法執行職務。[2] 兩個判決中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指出「檢查不是搜查」,行政檢查不能逾越法定的必要范圍,然而這個必要范圍又何在呢?

晨報訊華商報消息8月18日晚,陝西省延安萬花山派出所民警接到一居民家正播放「黃片」的舉報,幾名民警前去調查時,不料雙方發生沖突,一名民警手部受傷,當事者也因妨礙警方執行公務被帶回派出所接受處理。那麼,警察對夫妻在自己家中觀看淫穢錄像行為,是否可以僅根據「舉報」,而直接要求進入居民家中進行檢查?如何保證追訴犯罪之外,兼顧人民基本權利?

此類問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亦是屢見不鮮了,主要仍是檢查行為啟動程序不明確造成,人民警察未得一定合法形式,徑以檢查為名義而恣意執行檢查,架空「法律保留原則」。因此判定警察未能取得行政檢查合法形式,以個人主觀判斷而進行搜查,系違法檢查,所取得之證據是無證明能力的,應適用「證據排除法則」,禁止此類證據援引、適用。引申於本案例,警察入戶搜查行為認定違法之後,其後續行為,即將夫妻雙方帶回派出所後所衍生之供訴筆錄的證據,是否能成為事後法院引用作為審判之證據,警察之檢查行為究竟是行政行為,抑或輔助司法行為。反推,當警察違法進入住宅搜查,相對人的反抗行為,甚至是案例中的毆打執行人員之行為又如何處理、定性。「劇毒的果樹上,是否能夠長出善良的果實」,使人生疑。

公安機關,同時具有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雙重身份,在討論行政檢查行為的時候,就會出現行為的重疊或者沖突。用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來說,假設警察在路上把某甲攔下來檢查他的行車執照是否過期,這本來是一個單純的行政檢查,但是在看到某甲之後,認為某甲可能是某個犯罪的嫌疑犯,警察是否可以趁著行政檢查的同時,「順便」進行犯罪的偵防?勿用諱言,這樣的情況在警方的勤務執行中屢見不鮮,警察活動的開啟往往是基於行政法上的企圖,但是往往會「過渡」到刑事法上犯罪偵防的目的。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實在無法避免這樣的過渡,因為如果完全排除了這樣的「過渡」,犯罪偵防的有效性必然會大打折扣,但是如果又完全放任警方的「過渡」行為,則任何遇到警方基於行政目的之檢查或盤查的一般人,就要有「我會成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准備,而這種心理准備一旦被合理化時,警察活動似乎又回到了警察國家中風行的蓋世太保作風。因此,當我們體認到「過渡」是不得不然的現實情況時,我們能想出的解決方案,自然就是透過立法的機制把此種「過渡」的情況限制在某種合理的范圍內,只是這個合理的范圍怎麼拿捏,事實上是難以具體定義的「兩難困境」。立法的解決也就在於如何有效地面對這「兩難困境」的糾葛與紛雜。現實突出的問題,往往是我們在制度設計之初所忽視的環節。作為典型,將警察公務作為探討行政檢查行為的界限,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舉一反三可以類推到其他行政機關,及其相關檢查行為。

綜上,法律是行政檢查行為的依據,沒有法律拘束的行政行為就極易成為統治者的暴政,為此很多國家在立法中非常重視行政檢查行為的法律規制工作,雖然形式迥異,但追求行政行為之合法、合理性,保障公民權利目的都是一致的。環視我國目前行政檢查法律規定,大多散見於各類行政法律法規相關條文之中,並未成統一之行政檢查法,且條文之內容以權力授予、確認為主,輔之以相對人義務科予。然一旦出現權力主體濫權行為,權利義務均衡關系就會容易出現斷層。在法律上我們可以得到的根據,也只有權力解釋、相對人義務內容罷了。相對人如欲主張其權利,只能是望法興嘆而已,根本無法找到切合實際的途徑來需求救濟。於是,「法律依據薄弱且法律性質定位模糊和程序實踐謬誤,不僅不能表現出人權守護者的作用,反而成為侵害人民權利的迫害工具」。[3] 顯見行政機關之行政檢查行為,存在以下諸多問題,函待澄清闡釋:

1、 如何界定行政檢查意涵與行使的類型?行政檢查的理論基礎何在?人權保障與行政效率維護如何兼顧?理論學說與實物如何契合?

2、 行政檢查行為是否存在輔助司法行為的可能?屬於具體行政行為范疇還是屬於行政事實行為范疇?對於不服行政機關之行政檢查行為如何提出救濟?

3、 行政檢查的法律依據何在?職權的發動是依據為宣示性的組織法或明確的作用法?行政檢查與行政強制、行政調查等行為的關聯性如何,區別又是如何,是否適用必要形式條件及證據排除法則?

4、 行政檢查的要件、方式、程序為何?行政檢查類型化職權措施如何法制化?其他國家在此又有何先進之處可予借鑒?

5、 行政檢查的法律效果如何?現行實定法規定可否行使強制力或是僅是任意性行為?現行諸法中之行政檢查條文,對於行政機關行政事務運作有何窒礙難行之處,如何避免行政目的手段的濫用?

二、行政檢查基礎理論探究

(一) 行政檢查基本概念

中國法律制度上出現,有關「檢查」之規定始於1959年8月20日國務院批准交通部頒布《機動車管理辦法》[4] 第36、37條。該法賦予車輛管理機關,對機動車駕駛員培訓及其維修、保養監督檢查權力。此後,為了符合不斷高漲的法制化情緒,國家相繼出台了很多行政法律規定,其中不乏存在行政檢查之內容。然而固定不化的模式卻統治著後來的立法內容,從最初的權力說明到如今的相對人服從義務,都沒有擺脫對行政權力單方面討好的陰影。因此,單純從法條行文出發,那隻能給定義嵌入不穩定因素,概念也顯得捉襟見肘,無法生動表現設計檢查制度的意思所在。於是很多學者就從行為的表現形式、行為的作用內容、行為強制力有無來界定並不明確的行政檢查行為概念。雖然各執一詞,但綜合來看,都充分表現出行政檢查的復雜多樣特點。不同地區、不同階段、不同條件都構成了行政檢查不同的內容,造成學者對其認識上存在一定偏差。經剖析國內學者現有觀點,結合挖掘的法律素材,筆者認為行政檢查主要應明確以下幾點內容:

首先行政檢查主體,勿庸置疑行政檢查作為行政權力中的一種,當然為行政主體所有,而現要做的就是怎樣定位這個行政主體的范圍,行政機構在確認這個范圍時有何輔助意義。純粹從條文上來看,行政檢查權一般是有明確的法律授權規定,行政機關才具有相應的檢查職權。撇開行政法律角度來看行政檢查,此權力為各類行政機構所當然享有,無論是對機構內部的監督檢查職能,還對其所轄事務情形的檢查職能。此時我們稱其為自然權,隨機構成立而形成,隨機構消滅而喪失。其中也就包含了本文所探討的行政法律意義上的行政檢查權部分特徵,出於探討意義考慮,在行政檢查定位上也就只能限於法律意義上之行政檢查作為本文對象了。對象為法律意義上內容,反推主體也就應符合法律規定的資格要件,故行政檢查主體為法律上明確授權或明確表示之主體。不能依據行政權的廣泛性,將行政檢查行為認定為當然權力,徑行行使該權力。

其次,行政檢查行為並非一般咨詢、了解行為,它具有強制效力,對相對人能夠產生相應的羈束力。直接依據還是現行法律條文的規定,除了在上文對有些觀點提出懷疑時,所列舉之強制內容條文外,行政檢疫作為行政檢查形式之一,在行政法律條例中佔有一定重要地位,它是證明行政檢查具有強制性的有力證據。《國內交通衛生檢疫條例》[5] 第10條直接規定,檢疫權力主體就被檢疫對象之拒絕行為,可徑行強制檢疫對象接受檢疫。檢查中發現相對人如果存有相應違法情況,權力主體就有權對相對人進行行政處分或者處罰,情節嚴重,造成危害後果的,還將追究相對人的刑事責任。因此,只講行政檢查行為的弱力方面,忽視其強制力量,是造成行政檢查被冷漠,司法實踐亦無法擔負起救濟行為作用的症結所在。視而不見並不表示不存在,只有將其性質正確定位,才是善道。

次之,行政檢查對象應該為行政檢查法制度所明確規定,不能泛指,必須將一定范圍、內容作為「對象」的限定框架,檢查權必須在此幅度內行使。不得超出規定擅自決定對象,否則將以越權為名認定其權力行為無效。對象特殊也是區別於其他相關行為的重要標准之一,行政檢查對象是對於處於被管理者地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及相應的人、物、處所等,而其他行為比如行政執法監督,它的對象是行政機關內部人員的相應情況,主要表象為內部的層級監督。

另外,行政檢查在目的上,已經明顯區別於以往傳統行政行為類型,走向更人性化的趨勢,故我們無法用過去尺度來衡量它的行為含義,而是要以新的視野來評判它。過去行政行為出發點就是單純以實現行政效率或者行政目標為歸宿,然行政檢查不僅限於此,還具有更深一層意義,就是公共安全、社會秩序,為多數人民謀取共同利益。我國行政法律制度因沿襲大陸法系規制,行政檢查兼具行政與輔助刑事司法多重功能。

綜上本文認為,行政檢查系指,行政主體基於法律授權,為實現公共利益,依法律法規對人、處所或物件所做出的訪視查詢、查察或檢驗等行為的總稱。它具有特定的執法程序,是典型的外部行政法律行為,[6] 行政檢查主體對行為所產生之效果承擔責任,相對人有權依據法律請求權利救濟。

(二) 行政檢查相關法理探討

根據以上對行政檢查特性討論,引出本節內容,也就是對行政檢查性質內涵以及它的外延部分,進行更全面、細致的認證。

1、人權保障與公益實現――行政檢查與刑事搜查

在各個行政機關維系下的社會安全狀態,是一種典型公益物品(public goods),行政檢查就是這種物品的實現手段之一。 在對行政檢查的分析中,很明顯感覺到檢查權力以「社會公益和人權保障」為立足點。現實中很多情況下,「社會公益和人權保障」是一對不可避免的矛盾體。筆者卻將討論客體的中心置於矛盾體當中,並非嘩眾取寵,而是為澄清行政行為[7] 中普遍存在、無法迴避的事實之用。它不是虛無縹緲,行政實踐中隨處可見。比如,衛生部門為了控制傳染病,對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居民強制檢疫,隔離病原體,[8] 目的是防止人民感染疾病,維護社會公共秩序。這是公益一面,而相對於被檢疫個體來講,他的一些權利被侵犯了,甚至是人身自由權、財產權等[9] .於是,社會整體利益和公民個別權利產生了沖突,權力在矛盾中面臨方向抉擇。在公與私的結構中,警察權力表現的十分突出,警察職權措施的發動,對人民權利的侵害甚烈,警察職權行使對人權侵害應特別加以重視。在國權完全凌駕民權的時代里,警察任務即治安任務,包括行政上的危害防止及刑事上的犯行追擊。而進入法治國時期,純粹的國家公權、社會安全秩序,顯然與國民主權理念相背。因此警察任務中,有學者歸納為「人權保障」、「公益維護」兩大部分[10] ,治安任務必須在保障人權的前提下進行,不能因為公共秩序維護之公益性理由來正當化警察行使干涉、取締、查察等職權作用行為,而無視依法行政及人權保障的理念。「安全是市民社會的最高概念,是警察概念;按照這個概念,整個社會的存在都只為了保證它的每個成員人身、權利和財產不受侵犯」。[11] 所以說,任何國家都需要警察服務來提供基本的社會秩序和人身財產安全,中國也不例外。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里,中國要持續發展,需要有各方面的努力,在種種努力之中,高質量地提供警察服務,保障穩定的社會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上面列舉的案例中,警察問題突出的反映了社會需要和現實缺陷的相互交融。

進一步講,社會安全實現通過危害預防和犯罪追擊兩方面來實現,根據美國學者Hacker針對刑事程序的研究,在法律平等保護與有效率執法的兩難對立中,歸納出刑事程序光譜上兩種極端的規范模式:其一是「犯罪統制模式」,強調以執法效率為最高指導原則、法律程序運作理念為有罪推定、信任並賦予警察較大職權。另一種則是「公權力規制模式」,著重控制犯罪必須從正當程序來獲得、以自由、平等主義為念,限制公權力、主張無罪推定原則。換言之,前者是以公益安全維護為優先考慮,後者系以人權保障為取向。因此,為了均衡這種利益差別[12] ,刑事訴訟法對其法律正義的實現,刻畫了清晰的軌跡。例如與行政檢查相近的刑事搜查行為[13] ,刑事訴訟法對其作了詳盡規定,實施該行為時,必須具備實質條件和形式條件[14] .刑事訴訟法嚴格限制搜查條件,旨在保護人民隱私、自由與尊嚴,不使政府假刑事偵查之名而任意侵犯人民基本權利。但關於行政檢查要件及其程序,法律上卻很少談及。於是,行政檢查就常成為「犯罪偵查」手段[15] ,失去法律拘束,轉變成警察任意行使權力的借口,規避刑事訴訟法的苛刻條件。

實踐中,由於警察任務特殊性,其兼具行政及司法角色於一身,造成警察時有為達成辦案政績、提高破案率,基於犯罪追查目的,發動實為行政上預防犯罪的檢查措施,即形式上雖然以行政檢查名義為執行理由,但實質上卻是要達到司法強制處分的搜查目的。混淆了行政檢查與搜查的法制屬性,甚至因為基於行政便宜及治安政績的考慮,習慣於以「釣魚式」犯罪偵查模式,假行政檢查之名,行刑事搜查之實,濫用職權,架空刑事訴訟法程序正義機制,戕害人民的自由與權利。因此在探討行政檢查制度課題之時,不可避免地要澄清行政檢查與刑事搜查的區別。

行政檢查是行政機關最常行使的職權活動,職權發動規范較為寬松,甚至有時沒有程序、要件規定在相應的法規中。而搜查則是,基於證據保全及發現事實真相為目的,為發現被告或收集犯罪證據物件,對嫌疑人或第三人身體、物件、處所,施以搜查的強制行為,屬於刑事司法強制行為的一種類型,且規定於程序、要件規范嚴謹的刑事訴訟法中。相比較之下,行政檢查與刑事搜查明顯存在差異,分別歸屬於不同的法律體系。搜查是刑事訴訟法上的典型強制行為,是警察證據搜取的重要手段,我國刑事訴訟法,就搜查相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在此基礎上也頒發了相關解釋和實施細則。反觀行政檢查法制規范則缺乏必要體系和內容,常被警察援引利用於刑事搜查上,扭曲了法制規范的目的[16] .此外,除公安部門擁有之行政檢查權外,據《海關法》[17] 明確授權,基於特殊行政目的,即可行使行政檢查權,然其出發點是以預防性為主,大都無須必要的特殊形式要件即可徑行檢查,與犯罪偵查上的司法搜查,有所差異,後者針對行為惡性較為嚴重的刑事犯,程序要件上有嚴格的約束。(見圖2)為彌補行政檢查的任意性,所可能產生的行政權專擅濫用,進而侵犯人民權利自由的弊害,根本解決之道,應是以嚴格的依法行政法理原則,來規制行政機關的干預性職權措施。

行政檢查 刑事搜查

目的 直接達成社會公益[18] 收集犯罪證據,發現人犯,懲治犯罪[19]

對象 非特定人、物 特定人、物

時間 執行行政事務 執行司法公務

作用 發現並排除危害因素 偵緝犯罪

法令 行政法律、法規 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實施細則

(圖2)

2、行政檢查之「合理性」原則

承前言,既然出於公益考慮,賦予行政檢查主體寬泛的檢查權力范圍和使用條件,那是否就意味著相對人必須放棄個體權利,而任憑行政機關恣意妄為呢?當然不是這樣,憲法第37條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第38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39條規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40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其中就非常清楚的提到了公民人身自由、人格尊嚴不受非法侵犯,憲法保護公民住宅、通訊自由不受侵犯。權力機關也不得非法破壞公民之基本權利,即使標榜為了公益需要,也不得隨意犧牲私人利益為代價,因此行政檢查行為的發動必定要受到限制,這種限制必須為法律所明確。進而引出下面要討論的內容,就是行政檢查法制的核心原則,發動行政檢查的合法基礎。

公民住宅之安全與自由受憲法保障,無庸置疑。行政機關對場所進行行政檢查之時,應限於已發生危害或依客觀、合理判斷易生危害之處所、交通工具或公共場所為之。其中,處所為私人居住之空間者,並應受住宅相同之保障[20] .以此說法,在行政檢查時應區分「住宅」與「非住宅」兩種不同場所,前者應受比較高程度的保障。美國聯邦憲法第四修正案規定保護人民之身體、住宅、文件、物品免於不合理檢查扣押,而且無相當理由不得為檢查行為[21] .引申來看就是說行政權力主體要行使行政檢查權力,必須有相當理由,合理懷疑有危害或者可能存在的問題之時方可為之。因此,規制行政檢查的這個原則我們稱之為「合理性」(Reasonableness)原則。合理性可視為兩部分條件: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實質要件為發動行政檢查必須具備「相當理由」,指政府行為是否合憲,應行為當時的事實或情狀來判斷,若依當時事實及情狀判斷[22] ,檢查行為有足夠理由,即依權衡法制來衡量公益與私益時,系屬合乎情理范圍。依此標准,行政檢查的實質理由,不需要對於特定住宅或者其他對象有個別懷疑,若就該地區整體判斷,認為檢查是為必要,即具備合理性,例如在建築物檢查中,以建築物的年齡、上次檢查的時間或其他理由判斷有檢查的必要。提出這個原則,出於以下三個方面理由的考慮:1、出於公益目的之行政檢查行為,在司法實踐傳承至今,皆為公眾和行政機關所接受;2、基於公眾利益要求,行政檢查所防範危險,應於危害確實發生前予以發現,以避免或減少危險,除了藉助此種行政檢查方法外,別無其他方式可達到此特定公眾目的;3、行政檢查性質上並非針對個人,亦非以發現刑事證據為目的,對人民隱私侵犯應於輕微有限為度。另一部分是形式要件,即要求行政檢查必須在法律規定程序下,具備相應手續前提下才能為之。即便行政檢查機關已經掌握了足夠、合理之相當理由,如果沒有按照行政法律規定,辦理檢查手續,依舊不能發動檢查職權,故合理性原則要求形式合理。因為,要求辦理必要手續,不會妨礙行政檢查目的實現,在多數行政檢查行為如消防、衛生、住宅檢查等多無急迫性,要求檢查機關在檢查前取得必要形式要件,始得為之,不會妨礙其行為目的達成。相反如果廢除此形式要求,會導致行政機關裁量權的濫用,不能提供人民適切的保護。假若允許檢查人員得無必要手續進入住宅檢查,建築物佔有人無從知悉是否為建築物有依法檢查必要,還是行政人員裁量權的濫用,即使依法有檢查之必要,該檢查機關是否確實為法律所授權對象,檢查人員對建築物檢查的許可權范圍又是什麼,亦不明確清楚,當民眾詢問檢查人員此相關問題,所能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依法檢查」此類籠統回應。若受檢人對此類回答不滿而拒絕接受檢查,就可能遭受處罰。結果,類似於住宅之類公民隱私、財產,完全懸於行政檢查權力機關之裁量權下。故人民需要受「合理性」原則的保護,嚴格施行法律規定之檢查程序內容。總之,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不會因為行政檢查的特殊性而退讓。合理性原則就是將實現社會公益與保障人權結合的產物,是行政檢查行為之當然原則。

談及此合理性原則時,會涉及到關於行政檢查程度問題,是否任何檢查行為,都無不例外的要求嚴格遵守此原則,還是有情況區別對待之。很顯然此問題又與行政檢查分類相關聯。無論何種檢查形式,首先明確的是它是獲取信息重要手段,這是共通點。就如同Intranet中設定網關的作用。網關將客戶機發出的要求進行第一步分析,檢查是否為合法指令,然後經過篩選,合法的命令直接傳送給伺服器,進行最後處理,如果不合法就會直接進行反饋或直接Cancel[23] .不僅增加了網路運行效率,降低網路資源浪費,減輕伺服器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保證大多數客戶端的正常使用。其中判斷合法標准來自於網路管理員的設定,獲取信息和做出判斷由網關自行按照預定程式進行。行政檢查就有如此功效,雖然社會運行遠比網路數據傳送復雜的多,但是其中機理卻相去不遠。從分類角度看,行政檢查原則適用問題,應該模仿網關,對信息的不同性質首先做出判斷,然後再來進行後續分類處理行為,以降低成本消耗。

3、行政檢查職權法律定位

根據台灣行政法學研究體系來看,行政法研究的一般性架構約分為行政法總論與行政法各論,而總論中則包含組織法與作用法范疇。國家為公法人,必須有其組織,籍以表達其意思,發揮作用,並歸屬於特定的權利義務范疇。而行使國家行政職權機關的組織,即為行政組織,規范行政組織的法規即為組織法[24] ,而構成行政組織法內容為,行政機關的組織許可權,即何種行政權應由何種行政機關行使,該機關組織如何,有何種許可權,在國家整個政治體制上所居之地位如何,該機關編制及各單位之主管事項等,如國務院組織法。而行政作用則指行政主體為達成行政目的,基於行政權所為一切行為,行政作用法亦有別於一般的行政法組織、人事、任務規范。行政作用是行政機關本於行政權所為的一切活動概稱,是廣義的行政行為。

行政機關依法律、法規命令或組織章程設置,應有權處理所主管的業務,唯有爭議存在的是,行政機關是否僅依據組織法便可從事各種職權行為,進而,組織法的授權,是否能成為實施行政行為的依據?德國聯邦法院對此採取否定的態度,認為行政機關的行為,應該視其對人民基本權利的情形而定,愈是侵害嚴重則愈需有法律的授權依據,不得以組織法的職權內容作為正當化的理由。依德國通說,對於重要行政行為事項,立法者必須以足夠明確的法律加以規定,組織法僅是屬於任務、組織規定,原則上仍難與專業法律中行政行為授權的精密度相比擬,組織法不等於作用法。

我國行政檢查實務運作中,行政機關習慣性認為「有組織法規定即有行為權力」[25] ,就特定事務而言,只要組織法有設定任務范圍內容,就可以進行檢查,以至於將權力授權程序,法律體系分工完全拋棄。其實任務宣示性的管轄權,並未必然具有作用法上的職權,僅是界定行政機關職權范圍而已,若要採取某種手段以完成其管轄任務,尚需要獲得作用法的進一步明確授權。由於目前各行政部門法律[26] 大多皆出於行政部門之手,故行政部門往往會將本部門之利益與行事職權體現在法律中,而行政機關又借本部門制定之組織法視為行為權力根據,而無視權力授予程序與機構之限制,當然的行使所謂本機關職權范圍之內的檢查職權。這種情況不僅會造成權力享有的泛濫,而且會架空國家法律權力限制,出於本部門利益考慮的法律不能帶來合理的檢查行為,進而行政檢查權成為無節制之行政權力,泯滅法律作用,損害人民利益。

行政檢查行為,具有外部作用效果,存於作用法規制范圍之內,不能僅基於內部組織法宣示性規定的檢查條例或職責,徑自為發動行政檢查的依據,因此行政機關職責[27] 與職權[28] 的規范,是有區別必要的。德國警察法制的規范模式,就將警察職責與職權加以區分開來,當警察在組織法設定范圍內,行使干預性職權行為時,必須有警察法另有明確的授權規定,才獲行使其職權之條件。故行政機關在其檢查職責范圍內,要對相對人行使干預性檢查時,必須要有法定的職權作用法作為依據。

三、行政檢查體系建構

(一)行政檢查法律規范模式

制度基礎是性質定位,然後內容選擇,繼而確立方法論,將散亂內容歸序。最後確立程序、設定法律效果與救濟方式,形成特定製度體系。

借鑒先進法治國家經驗,行政檢查在體繫上,被分為任務型、許可權型、職權型三類,區別予以規定,前兩者僅具有宣示性內容,可作為警察發動非干預權利措施的依據,後者為干預權利行為的行使,必須有特殊職權條款為依據。然而我國行政檢查法律規定,從未顧及於此,任務法、組織法、職權法混為「一潭」。眼下普遍認為,法律只要明白賦予檢查機關任務、許可權,行政機關依法則有執行到底的權力,甚至可以運用強制力來保證行為實現,也就是在這種認識催化下,當前行政機關均以宣示性的行政組織法規范作為行使行政檢查權的主要法律依據,並未對發動行政

『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民法官

《禮記·中庸》有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為學問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學,次為審問,三為慎思,四為明辨,後為篤行。人民法官作為理性的思考者與法律維護者,承載著維系公平、匡扶正義之重任,亦應如此:要廣泛涉獵,博採眾長;要不懂則問,不恥下問;要謹慎行事、勤於思考;要明辨是非,分清黑白;要忠貞不渝、身體力行。
法官要博學。古語有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學習要廣泛涉獵,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亦應有廣闊的胸懷,方能成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人民法官在審理案件、分析案情、公正裁決時雖受法律規范之根本制約,但法官在明法析理的推理過程中還會受到譬如宗教信仰、政治偏好、性格特點等各種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故只有廣泛汲取其他學科知識的精華,博人之長,補己之短,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明法釋理,方可減少冤假錯案發生。不可否認,當前法院的工作量日益增大,矛盾糾紛也日益紛繁復雜,法官在工作之餘,很少有時間與精力去學習,存有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殊不知,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還只停留在以前的學習水平,還只生搬硬套地理解法律,那麼就很難處理好各種復雜的矛盾糾紛,司法能力就很難得以提高。因此,法官唯有不斷加強學習,勤於學習,善於學習,廣泛學習,努力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素質與能力。
法官要審問。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此話告訴我們如學有不明,應將窮究,不恥下問,方能真正理解其實質。法官審判斷案,其實質就是把法律知識鑲嵌於案件事實當中,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故很難予以把握,特別對於青年法官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這就告訴我們要謙虛學習,虛心向他人尤其年長且有經驗的法官請教學習。偉大的霍姆斯大法官也曾說過:「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此話值得我們法官特別是年輕法官的深思。正所謂「問道追其宗,究學窮其源」,對於法官來說更是如此,在工作中要勤於問,善於問,通過虛心向他人請教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司法智慧與司法能力。
法官要慎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的同時要思考所學。人民法官作為法律利益的捍衛者、群眾利益的維護者,在分析斷案的過程中,遇到疑難雜案也是常有的事,這就更加要求法官要謹慎思考,認真分析,研判案件的前因後果,釐清各種紛繁復雜的法律關系。作為人民法官,應不斷強化群眾意識,積極踐行司法為民的宗旨,「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服務」,要對其所學,多加分析,周密思考,端正立場,努力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強責任意識,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因此,作為一名人民法官要勤於思考,善於思考,通過慎思來踐行司法為民的服務宗旨。
法官要明辨。古人道:「輕舌搖動是非立斷,朱筆一落生死攸關」,講的就是法官職業的特殊性,這同時也道出了法官明辨是非之重要性。人民法官作為理性的代表者,更是良心的捍衛者,要踐行「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應保持清醒頭腦,明辨是非,分清黑白,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經得住誘惑,不為金錢、權力、美女所誘惑,時刻遏制自己的非法之想,牢築拒腐防變的思想長城,端正自身的思想價值觀,正確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在金錢、權力、美女面前不偏不倚,明辨是非,分清黑白,講公正,講公平,時刻保持清正廉潔的人民法官形象。
法官要篤行。「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這正是人民法官司法實踐之所需。人民法官作為群主利益的代表者與維護者,應時刻反省吾身,時刻謹記牢記「我是人民法官,我應當為人民服務」的服務宗旨,踏踏實實做事,乾乾凈凈做人,踐履學有所得,鍥而不舍,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做一名群眾滿意優秀法官。
一言以蔽之,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是為人民法官之所需。
(作者單位:江西省奉新縣人民法院)

熱點內容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