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院結構
⑴ 美國的法律體制是什麼
1)美國法律的發展
美國法來源於英國法,又根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作了較多的改變。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美國法律制度的發展大約經過了四個時期: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法;獨立戰爭後的美國法;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法;現代美國法。
2)美國法律的性質
它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擁有英美法系以英國為中心、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以判例法為主;變革相對緩慢,具有保守性法律發展中法官作用突出;體系龐雜缺乏系統;注重程序的訴訟主義等共同的特點,同時也擁有自身的特點。
3)美國法律的特點
美國建國初期就制定了成文的聯邦憲法,但聯邦和各州都自成法律體系。聯邦除在國防、外交、財經政策、國際貿易和州際商業等方面外,無統一的立法權;刑事和民商事方面的立法權基本上屬於各州。盡管官方和非官方機構提出過不少供各州立法參考的模範法典草案,但各州採納程度不一。路易斯安那州原為法國屬地,保留了法國法傳統;西南部各州的親屬法則具有法國法和西班牙法的色彩。
4)我個人理解的美國法律的優點
首先是強調程序正義,這保證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不至於被濫用;
其次是判例制度和成文法結合,具有廣泛適用性,不容易被鑽了條文的漏洞,也不容易導致權力尋租;
其三是強調人文關懷和教育性,讓普通人,尤其是弱勢群體有真正被視作「人」而不是被圈養的畜牲。人道主義源於本來是殘酷為本質的「專政」工具法律,確實讓人有點敬仰;
其四是公民陪審團制度,保證了法律不會成為某個統治階層的專有工具,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正義的可能性。
⑵ 在美國監督法院的機構是誰
美國最高法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8名法官組成,擁有最高司法權,其判肆纖亂決為最終判決。9名法官均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批准任命,如無失職,將終身任職。
美國憲法對司法的有關規定 受歐洲思想家孟德斯鳩(Charles-Louis de Montesquieu)和洛克(JohnLocke)的影響,美國憲法的締造者把司法獨立作為美國建國的一條重要原則。 在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等人看來,司法部門只有不聽命於立法和行政部門,才能主持正義,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與自由。美國的締造者之所以如此看重司法獨立,也是由於喬治三世迫使殖民地的法官服從於他的旨意,使他的壓迫政策暢行無阻。推翻英帝國統治後,美國的締造者便將司法獨立寫入憲法,希望用司法對行政和立法部門加以約束,防止它們濫用權力。 美國憲法對司法的規定相當簡明扼要。在第一章將立法權授予國會、第二章將行政權授予總統之後,憲法第三章將司法權授予豎塵聯邦最高法院及其下屬法院,並規定了法官的任期、工資待遇、司法權的范圍等等。除第三章專門講述司法之外,第一章和第二章也有少量涉及司法與立法、司法與行政之間關系的規定。這些規定主要包括:一、聯邦司法權屬於聯邦最高法院,以及國會設立的若干下級法院。法官只要行為端正,得終身任職並領取薪酬。該薪酬在其任職期間不得削減(美國憲法第三章第一節)。將司法權交給最高法院,至少在文字上界定了司法與立法和行政部門的區別,使國會和總統不得插手司法領域。這樣,美國的建國者用憲法的前三章分別規定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歸屬,明確了三權分立的政府結構。在將司法權授予法院之後,憲法馬上談到法官的任期和工資等相當瑣碎的問題,這種安排初看起來令人費解,實際上卻是出於維護司法獨立的根本考慮。在殖民地時代,喬治三世可任意決定法官的任期和薪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法官對行政部門的依從。所以,在憲法締造者眼中,法官的任期和工資待遇構成了司法獨立的一個根本問題。通過規定法官的終身制並給予他們穩定的、較優厚的工資,憲法試圖杜絕法官為了保全職位和薪水而在處理案件時屈從於外界壓力,有失獨立與公正。
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審議和認可後,由總統正式任命(美國憲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二條)。這一規定體現了憲法的締造者要求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個部門在相對獨立的同時,又要彼此制約的意圖。由行政和立法部門掌握聯邦法官的來源,使行政和立法部門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司法部門的意識形態,彼此協調工作,同時也防止由不稱職的人員掌握司法權力。這條規定也說明聯邦法官不由民選產生。這種安排同法官可以終身任職的規定一樣,都是為了司法活裂檔動的獨立與公正。倘若法官由民選產生,他在判案時就不免要考慮其選民的利益與態度。倘若他沒有終身職位,就更要自覺不自覺地照顧其選民的利益,以求再次當選。規定法官由總統任命和參議院認可,並享有終身職位和固定工資,可以消除法官的後顧之憂,維護司法獨立。因為總統和參議員都是經民選產生,由他們任命和認可聯邦法官,基本上也屬於民×程序。
所有彈劾政府官員(包括總統、副總統或聯邦法官)的案件須由國會(而不是司法部門)負責。彈劾案件必須由眾議院發起(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二節第五條),由參議院審理(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條)。彈劾的依據必須是叛國罪、賄賂罪或其他各種重罪與輕罪(美國憲法第二章第四節)。
(一) 法官的任免 在任何國家的司法制度中,如何任免法官都是一個關鍵問題。在美國政治實踐中,對法官的任命更多地體現了行政和立法部門對司法部門的制約;而對法官的罷免,則更多地體現了司法部門相對於行政和立法部門的獨立。 如前所述,美國聯邦法院的法官必須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的審議、認可,再由總統正式任命(美國憲法第二章第二節第二條)。在美國歷史上,總統對法官的任命權一直被行政部門當作控制司法部門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歷屆總統在任命法官(尤其是最高法院法官)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偏向本黨黨員或至少在意識形態上接近自己的人。例如,現任最高法院法官中的共和黨人都是共和黨總統任命的,而民×黨人則都是民×黨總統任命的。雖然過份地偏向本黨成員會招來反對黨的批評,但這一作法已為美國各方所接受,而國會也極少反對總統對法官的提名與任命。 在美國歷史上,利用自己對法官的任命來積極干涉司法部門的總統並不少見。因為美國憲法並未規定最高法院法官的人數,總統在理論上可以任命無數新法官進入最高法院,從而使最高法院成為本黨的一個堡壘。這方面的一個極端例子來自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 當他的「新政」在連續幾個案子中遭到最高法院的抨擊後,羅斯福試圖任命六名新法官進入最高法院,希望藉此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由九人增到十五人,從而使親「新政」的人成為多數。羅斯福與最高法院這一次較量的結果是最高法院改變態度,轉而支持「新政」;羅斯福也因而放棄任命新法官的打算。從十九世紀中期至今,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一直限定在九人;只有現任法官因年老或死亡等原因退位,才有等額的新法官加入。但從上述例子來看,這一既成事實也並非鐵板一塊。 如果說對法官的任命權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門手中,那麼對法官的罷免權則由立法部門所執掌。如前所述,對聯邦法官的彈劾權屬於國會(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二節第五條)。眾議院彈劾一名法官,必須是由於他犯有或涉嫌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與輕罪(美國憲法第二章第四節),如聯邦法官克萊勃恩(Henry Claiborne)在1983年因受賄、偷稅漏稅等被國會彈劾。彈劾的目的是因為該法官不願自動辭職,所以需要彈劾程序剝奪他的職位。 因為對彈劾有這種嚴格的要求,更因為憲法明確規定聯邦法官只要行為端正便可終身任職(美國憲法第三章第一節),國會並無可能通過彈劾對法官具體的司法活動造成制約。眾議院發起一件彈劾案必須由多數票通過,參議院要判決被彈劾者有罪,也必須由出席議員的三分之二通過(美國憲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條)。這些嚴格的程序都保證了國會雖然有權罷免觸犯法律的法官,但卻無法干擾法官正常的司法。 所以,總的來說,雖然總統在任命法官時試圖影響法院的政治傾向,法官在就任後基本上不會失去職位或薪酬。美國司法界的一個著名說法是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在回顧他的總統生涯時,認為自己所犯的最大兩個錯誤是任命了兩個上任後就與他的意見一貫相左的最高法院法官。 但即使如此,總統(或國會)也對該法官無可奈何。因為法官可以相對獨立於立法和行政部門,他們在審理案件時應更能做出公正的判決。
(二) 對司法活動的質量監督 由於法官非由民選產生,所以不需對選民負責,同時也很難說對國會負責。 因此,如何對他們的司法活動進行質量監督,就成了美國司法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如前所述,總統對法官的任命和國會對法官的彈劾,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司法部門的監督。從背景、閱歷、專業知識與能力上講,被總統任命的法官通常都能勝任工作。他們的道德品格在任命過程中也已通過審查;如果在任命後出現違法行為,國會可使用彈劾手段,解除他們的職位。 但是,總統和國會對法官的監督又是有限的:總統在任命法官後便基本失去了對該法官的控制;法官對具體案件的處理也不由總統等非司法官員過問。 由於同樣原因,只要沒有違法行為,任何法官都不必擔心國會將對他進行彈劾。 國會對法官的罷免權因而對他日常的司法活動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對法官更有效的一種質量監督來自美國的判決體例與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的大量報導。作為習慣法國家,美國的判決體例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的傳統:法官判決任何一個案子都採用判決書的形式。判決書的體例通常是:一、首先對案件所涉及的重要事實做客觀的描述與總結;二、評介原告與被告(或其律師)的主要論點和論據;三、根據有關法律、適用先例、立法部門的立法意圖、對公眾利益的考慮等等,對具體案情和法律條文進行推理、分析和論證,做出判決。在理想情況下,判決書就是一篇完整、嚴謹的論文,它把法官對一個案子的思考和推理完整地記錄下來,從而使任何人都能據此對他的判決進行分析與評價,並感到信服。一件案子判決後,判決書通常馬上公布。任何人都可以在圖書館查詢、借閱。近期的案子和判決書更可以通過電子媒介,在互聯網上檢索和閱讀。這種判決體例給司法活動帶來了極大的透明度,成為對法官判案質量的一種有效監督和促進。 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活動的質量也有著重要的監督作用。司法案件在美國一直是傳媒報導的重點。尤其是比較著名的案件,無論是刑事還是民事,全國各大報章、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都會有詳盡的報導。近年來,更有攝像機進入法庭,對案件的審理過程作現場實況轉播。轟動一時的辛普森(O. J. Simpson ) 案是近期最明顯的例子。據稱全美有近億觀眾從電視上觀看了該案的現場審理和判決。目前,全美各大電視台都設有專門的司法節目,邀請司法界人士評論時下的重要案件。近幾年又出現了一個專門的「法庭電視」頻道,全天播放美國各地的司法新聞,報導和分析重要的案件,等等。一些地方性的案件,也常有當地媒體做詳細報導。 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活動的大量報導,對教育美國公眾、使他們懂得憲法和法律、熟悉司法程序、了解法官的判案等起到了實際的作用。同司法判決書一道,大眾傳媒把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活動充分地展露在公眾面前,使公眾成為司法活動的監督。由於司法的透明度,法官也因此勤謹辦案,以維護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和名譽,維護公眾對司法部門的信心。
⑶ 司法獨立
美國的法官制度作為英美法系中影響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體現了對於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討了美國法官的選任、免職、辭職、退休、處罰、待遇以及行為規范、職業道德、再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制度。這對於深化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美國有兩套法院系統,即聯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轄權。州法院管轄的范圍要比聯邦法院廣一些。比如,州法院對於幾乎所有的離婚和兒童監護案件、遺囑和繼承案件、房地產糾紛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轄權,並且審理大多數刑事、合同糾紛、交通違章和人身傷害案件。一般來說,聯邦法院可以審理涉及美國政府或者政府官員、美國憲法或聯邦法律以及州與州之間或者美國政府和外國政府之間的糾紛案件。即使案件本身並不涉及聯邦法律,但是參加訴訟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爭議發生於美國公民和外國公民之間,該案件也可以由聯邦法院審理。聯邦法律要求聯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認對方的判決,但是按照憲法的有關條款,聯邦法律優先於任何與其沖突的州的法律。由於各州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法院系統有不同之處,在分析州一級法院時,我們以馬里蘭州為例來說明問題。
聯邦法院的結構
最高法院是聯邦法院系統中最高級別的法院。國會在最高法院之下建立了一審法院和上訴法院兩個層次的法院。
一審法院
聯邦地區法院是聯邦法院系統中的一審法院。在國會和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聯邦地區法院管轄幾乎所有類型的應有聯邦法院管轄的案件,包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法院在全國設立了94個聯邦地區法院,在各個州、哥倫比亞特區和波多黎至少每個地方一個。每個聯邦地區法院管轄區至少有一個聯邦破產法院。美國的三個領地:維爾京群島、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也有聯邦地區法院審理包括破產案件在內的聯邦案件。另外,有兩個特殊的一審法院對某些類型的案件擁有全國管轄權,即國際貿易法院審理涉及國際貿易和海關問題的案件;聯邦賠償法院管轄大多數針對美國政府的損害賠償要求、聯邦合同爭議、聯邦政府對於私人財產的非法剝奪和一些其他針對美國政府的賠償要求。
上訴法院
全國94個聯邦法院管轄區被劃分成12個巡迴區(circuits),每個巡迴區設有一個聯邦上訴法院。聯邦上訴法院審理巡迴區內地區法院裁判後的上訴案件以及對於聯邦行政機構的決定的上訴請求。此外,聯邦上訴法院還對於某些特殊案件擁有全國管轄權,比如涉及專利法的案件和有國際貿易法院和聯邦賠償法院判決的案件。
美國最高法院
美國最高法院設立於首府華盛頓特區,是憲法特別設立的惟一法院。最高法院由一位首席法官和8位法官組成。最高法院在國會確定的許可權內,自由決定審理一定數量的案件。這些案件可能開始於聯邦法院或州法院,通常涉及關於美國憲法或是聯邦法律的重要問題。在每年數千宗上訴的案件中,最高法院通常只審理約一百五十宗,大部分案件涉及法律的解釋或者涉及聯邦立法和國際立法的旨意。
聯邦的法官制度
聯邦法院的工作涉及影響普通人的許多最重要的問題,聯邦法官在審理的案件中具有廣泛的權力和自由裁量權。
法官的任免待遇
美國對法官的任命和罷免是兩個互不幹涉的系統,任命法官更多地體現了行政和立法部門對司法部門的制約;而對法官的罷免,則更多地體現了司法部門相對於行政和立法部門的獨立。
美國聯邦法院的法官必須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的審議和認可,再由總統正式任命。在美國歷史上,總統對法官的任命權一直被行政部門當做控制司法部門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歷屆總統在任命法官,尤其是在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時,幾乎無一例外地偏向本黨黨員或至少在意識形態上接近自己的人。雖然這種做法會招來反對黨的批評,但已為美國各方政治勢力所接受,而國會也極少反對總統對法官的提名與任命。
如果說對法官的任命權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門手中,那麼對法官的罷免權則由立法部門所執掌。對聯邦法官的彈劾權屬於國會。眾議院彈劾一名法官,必須是由於他犯有或涉嫌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與輕罪,如聯邦法官克萊勃恩在1983年因受賄、偷稅漏稅等被國會彈劾。彈劾的原因是因為該法官不願自動辭職,所以需要通過彈劾程序剝奪他的職位。在美國200年的歷史上,有13位聯邦法官因為收受賄賂或其他嚴重的司法不當行為而被彈劾、定罪並撤銷職務。美國體制中彈劾權的關鍵在於:國會並不因為其不同意某一法官審判案件中做出的一個具體決定而撤銷他的職務。國會也不會因為不同意法官決定案件的總體方式而撤銷法官的職務,更不會因為不喜歡一個法官或反對他的政見而彈劾他。法官只有在從事了「叛國、受賄、嚴重的犯罪或錯誤行為」時才會被撤職。
因為對彈劾有這種嚴格的要求,而且憲法明確規定聯邦法官只要行為端正便可終身任職,因此,國會不可能通過彈劾對法官具體的司法活動造成制約。眾議院發起一件彈劾案必須由多數票通過,參議院要判決被彈劾者有罪,也必須由出席議員的三分之二通過。這些嚴格的程序都保證了國會雖然有權罷免觸犯法律的法官,但卻無法干擾法官司法權的正常行使。
所以,總的來說,雖然總統在任命法官時試圖影響法院的政治傾向,但是,法官在任職後基本上不會因政治傾向問題而失去職位或薪酬。美國司法界的一個著名例子是艾森豪威爾在回顧他的總統生涯時,認為自己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任命了兩個上任後就與他的政見一貫相左的最高法院法官。但即使如此,總統(或國會)也對該法官無可奈何。因為法官一旦成為法官就可以獨立於立法和行政部門,他們在審理案件時就更能做出公正的判決。
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聯邦最高法院、上訴法院和地區法院及國際貿易法院的法官由美國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後任命。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的法官都是終身任職,只能通過彈劾程序才能被解職。盡管美國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法官的任職資格,但是正規法學教育和法律實踐經驗被公認為是成為一名職業法官的先決條件。被提名者一般是非常傑出的私人或是政府律師、州法院的法官、司法官、破產法官,或是法學教授。聯邦法院在法官候選人提名和確認過程中不起作用。聯邦法官候選人的職業資格由美國司法部審查,並且由司法部和獨立的非政府的律師組織——美國律師協會協商,該協會在審查正規法學教育和法律實踐經驗方面同樣扮演著一個重要的且超黨派的角色。在現代,有兩位由尼克松總統提名的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被律師聯合會,即非政府超黨派的美國律師協會評為低於其職業資格的平均水平。這兩位被提名人均遭到了參議院的否決。在選擇法官過程中,獲得這一獨立組織的贊同對保持最低的職業水準十分重要。在提名和批准過程中,法官的政治見解會在參議院批准提名聽證會和新聞界受到極為強烈的公眾的仔細審查。此外,在提名之前,被提名人還會受到由總統和聯邦執法機構(聯邦調查局)進行的私人詢問和調查。
破產法官是地區法院的司法官員,由上訴法院任命,任期14年。治安法官也是地區法院的司法官員,由聯邦地區法院的法官任命,任期8年。以上法官在任命過程中,由本地律師和其他公民組成的考績選拔委員會協助法官選拔候選人。這些法官不享有憲法第三條規定的法官所享受的保護。美國總統和參議院在破產法官和司法官的選擇過程中不起作用。在他們續任時,任命他們的法院必須發布通知,希望公眾對於該任職人員的工作表現予以評價,然後召開考績選拔委員會,徵求他們的意見。聯邦賠償法院的法官由總統任命,並且需要參議院批准,任期15年。
聯邦法院系統中的每個法院都有一個首席法官,首席法官除了審理案件外,還履行和法院管理有關的行政職責。首席法官通常是在法院中工作年限最長的法官。聯邦地區法院和上訴法院的首席法官開始任職時年齡必須低於65歲,任期最長為7年,並且70歲以後不能繼續擔任首席法官。聯邦憲法規定,上訴法院、地區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的法官終身任職,因此並不要求他們退休。但是如果年齡達到65歲並且達到一定工作年限時,他們可以自願退休,領取全額工資。大多數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的法官達到退休條件的都被返聘擔任高級法官,繼續專職或是兼職審理案件,但是沒有額外的報酬。退休的破產法官、司法法官和聯邦賠償法院的法官也可以被返聘工作。沒有這些高級法官和返聘法官的工作,法院就得需要更多的法官來處理案件。比如,高級法官一般處理上訴法院和地區法院案件量的15至20%。
所有聯邦法官的工資和福利待遇由國會決定。法官的工資大致等於國會議員的工資。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年薪超過16萬美金,聯邦中級上訴法院法官的年薪約為14萬美金,聯邦初審法院法官的年薪約為13萬美金。州法官的收入也很豐厚,但略低於聯邦法官。同時,美國憲法第3條規定「最高法院和低級法院的法官如忠於職守,得終身任職,在任職期間得領受酬金,其金額在任職期間不得減少。」雖然法官這種職業在美國不是收入最高的職業,一些較大的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年收入可達20萬美元以上。但從總體來講,法官仍屬於收入較高的職業,而且還可享有相應的其他待遇制度上的保障。這種優厚穩定的收入,為法官獨立審判提供了物質上必備的條件。
法官的職業道德
聯邦法官必須遵守合眾國法官行為法典,該法典是由合眾國法官會議頒布的一套道德原則和方針。法官會議是聯邦法院系統最高決策機構,聯邦司法部長主持工作,由26名法官組成,包括13個聯邦上訴法院的首席法官和12名由各個巡迴區選出的法官和一名國際貿易法院的首席法官。法官行為規范為司法公平與獨立、法官的勤勉和公正、允許從事的司法外的活動,以及避免不當行為甚至表面不當行為提供准則。法官在下列情況下不得審理案件:自己對爭議事實有了解,對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有個人偏見,曾在該案件中擔任律師,或是對於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或是標的物有經濟利益。如果法官審理的案件與其個人有關或者有經濟上利害關系,或因任何其他原因,使公平斷案受到懷疑至即使他個人仍認為斷案可以公平審理,該法官不得進行聽證或斷案。如果訴訟涉及某一個公司,而法官或他的配偶或未成年子女持有這個公司的哪怕是一點股份,他就會失去審理這個案件的資格。
美國實行法官專職及中立制。即法官不得兼職,包括不得兼任行政官員、議員、除教學以外的其它營利性職務,甚至不得有政黨身份或從事政治活動。在西方學者看來,法官只有不從事第二職業並在政治上保持中立,才能得以超然地和真正獨立地依法行使職權,否則就有可能受到商業利益、有報酬職務或黨派的影響而喪失獨立、公正的地位。
法官應是公平的、中立的。法官必須保證律師在出庭時履行職責合法,以便雙方在陳述案件過程中處於平等地位。即便是實行陪審團審理案件時,法官也可有巨大的影響。所以,法官必須注意防止任何個人偏見或不公正出現,因為這種現象可能會對陪審團和案件判決結果造成不公正的影響。
根據法官道德規章,法官在行使他的司法權力時,應當勤勉、公平。法官與訴訟當事人、律師和證人以及其他法官打交道時,應當謙恭、得體。法官應盡量果斷處理法庭事務,防止積壓大量的未決案件,以使陪審員、律師和訴訟當事人不浪費時間。法官應注意雙方的論點,並理智、正直地斷案。
法官應具備專業能力,對可能出現的法律事務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識,充分掌握法律的變化。這要比對律師專業能力的要求更為重要,因為知識淵博的法官可以彌補律師出庭時的不足。法官也應營造一種有條理的工作氣氛,在法庭上耐心、威嚴、謙和地對待訴訟當事人,陪審員和證人,並以同樣的舉止對待雙方律師、法庭成員和其他工作人員。法官應避免在任何公共場合談論未決案件的情況。
法官應有助於建立、維護和執行相關的道德水平,以保護司法界的團結和獨立。在管理本系統成員的行為時,司法部門保留對政府其他部門的獨立性。如果一名法官發現另一法官有不道德行為時,有責任採取適當的懲戒措施。法官在法庭上對律師也應具有相同的義務,因為對於律師是否具備有專業能力或違反職業道德,特別是律師無效的和違反規范的行為,法官是最有發言權的。例如,一名刑事辯護律師與其客戶發生利益沖突,客戶尚未察覺,審判法庭必須通知被告以保護他受到公平審判的權利不受侵犯。
法官在從事法庭以外的活動時,應該避免各種不正當的行為以及不正當的形式出現。如果法官的公正性受到懷疑,他就不能審理案件,因此法官無論何時,個人行為舉止都應是值得公眾信任和公平誠實的。法官受到公眾監督,不得不承受比其他公民更為嚴格的約束。例如,法官可能無法成為某些機構的成員,因為某些機構的成員資格在種族、性別、宗教或血統上有歧視,這可能引起其他公眾成員懷疑法官判案的公平性。法官不得允許其家人或朋友干涉司法行為,不得利用其職位聲望謀取利益,法官還不得允許任何人認為某個個人或當事人對他具有特殊的影響力,這些規則都是避免使公眾產生類似的印象。
法官僅限於參加純私人、無公務的活動。他們不得參加有政府背景和公眾事務有關的活動。但他們可以針對法律或司法運作撰寫或發表演講和對聯邦法院發表建議。法官可以成為旨在促進法律制度的官員,參加慈善或民間活動,但不能引起他公正斷案的任何問題,不得從事此類機構的基金捐贈活動。法官處理公務時,不得利用他的地位使其公正性受到影響,或者從事與可能成為其訴訟當事人從事的交易。
為了避免經濟方面的利益沖突,聯邦法律規定,所有的法官以及其他高層政府官員每年要申報他們自己以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資產、負債、接受的禮物和報銷費用。聯邦法官和某些司法部門的官員的財務申報紀錄由聯邦法院行政辦公室保存,可以應公眾要求隨時提供。
法官不允許參加政治活動、法律執業和經商活動(投資除外)。從工作以外的活動中獲得的收入,比如教學,不能超過大約法官工資的15%。
法官的監督機制
法官在美國體制中是獨立的,同時,他們對道德法則的違反又受到紀律的約束和公眾的監督。首先,法官(像其他公民一樣)所承擔的道德義務事先以書面文字的形式被明確規定,因此,對於必須達到什麼樣的標准,法官已經被充分的告知了。其次,任何公民都可以向審查委員會或專家小組就違反司法道德的現象進行投訴。這些委員會和專家小組由法官和一般公眾組成。第三,司法審查委員會的意見將被公之於眾。
盡管有許多外部機制對法官的權力進行制約,但是在美國社會中法律與法官的最高境界最終歸於內部的制約,即法官們的自律。這些人或者放棄了在個人法律執業中賺大錢的機會,或者離開了政府高位和可以為政治家所支配的所有權力。他們這樣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一種職業化意識和榮譽感,而這些是對美國法官濫用權力或貪污腐敗的成功制約。幾乎所有美國人都尊敬和敬仰法官,甚至在並不同意他們的判決時也是如此。
另外,任何人如果認為某個法官的行為對法院工作的高效快捷進行有害,或是某個法官由於身體或是精神方面的缺陷無法履行所有職責,都可以向該法官所在的巡迴區的上訴法院投訴。如果投訴中所列舉行為不符合法律中對於不當行為或是缺陷的定義,或者投訴與法官判決的好與壞有關,或者投訴屬於瑣碎小事,該上訴法院的首席法官有權退回投訴。實際上,大多數投訴都被退回。
如果首席法官沒有退回投訴,他就必須任命一個由法官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來審查投訴中所說的事件,准備一份書面報告和建議,遞交給巡迴區的司法理事會。司法理事會在考慮特別委員會的報告後,有權進一步調查投訴內容或是採取合適的措施,包括:要求投訴所涉及的法官自願退休;證明該法官由於身體或精神缺陷,沒有能力繼續工作,從而產生一個空缺職位;決定暫時不再分配給該法官案件;公開宣布或者私下宣布對該法官的訓誡;採取其他合適措施。
如果司法理事會認為一個憲法第三條規定的法官可能從事了犯罪行為,或者對法官的投訴自己無法處理,必須把此事呈請合眾國司法會議處理。司法會議可以投票決定把此事呈請國會,進行可能的彈劾免職程序。實踐中,彈劾和免職很少發生,一般是在一個法官已經被判犯有某項嚴重罪行的情況下。彈劾條款首先在眾議院中被考慮。如果眾議院投票決定彈劾法官,則這一問題將被移交參議院。參議院是惟一有權對法官進行彈劾的權力機構。在彈劾案中,被彈劾者無權要求陪審團審判。對彈劾決定判決必須由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表決做出。彈劾案中的懲罰措施包括撤銷職務和不得再任此職。被宣告有罪的當事人也將會被依法起訴、審判和懲罰。
在美國司法實踐中,對法官更有效的一種質量監督來自美國的判決體例與大眾傳播媒介對司法的大量報導。作為習慣法國家,美國的判決體例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的傳統:法官判決任何一個案子都採用判決書的形式。判決書的體例通常是:一、首先對案件所涉及的重要事實做客觀的描述與總結;二、評介原告與被告(或其律師)的主要論點和論據;三、根據有關法律、適用先例、立法部門的立法意圖、對公眾利益的考慮等等,對具體案情和法律條文進行推理、分析和論證,做出判決。在很多情況下,判決書就是一篇完整、嚴謹的論文,它把法官對一個案子的思考和推理完整地記錄下來,從而使任何人都能據此對他的判決進行分析與評價,並感到信服。一件案子判決後,判決書通常馬上公布。任何人都可以在圖書館查詢、借閱。近期的案子和判決書更可以通過電子媒介,在互聯網上檢索和閱讀。這種判決體例給司法活動帶來了極大的透明度,成為對法官判案質量的一種有效監督和促進。
⑷ 法律英語:美國法院系統
法律英語:美國法院系統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對“精通英語,明晰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劇上升,法律英語人才培養勢在必行。目前許多英語學習者開始轉入法律英語學習行列,但很多人感覺法律英語難學、難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法律英語教學與測試研究會會長張法連教授指出,法律英語之所以難學、難懂,主要是因不了解英美法律文化所致。那如何才能快速了解英美法律文化呢?今天,我先帶大家一同學習一下美國法院系統。
Court Systm (the USA)
聯邦政府與聯邦主義
在聯邦政府架構下,聯邦政府與50個州的各州政府,均設置了獨自的法院系統。雖然個別法院系統的內部組織及管轄業務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每個法院系統的基本架構大致相同,原則上均採取三級金字塔結構。
美國並未存在單一的法院系統,而是實質上至少由52個法院系統所組成。就此52個法院系統彼此間的關系,可大致分別以“聯邦法院與州法院間”的縱向角度以及“各州法院間”的橫向角度進行解析。此兩個角度均與“聯邦主義”(Federalism)思想緊密相聯。
聯邦與各州主權間彼此尊重,構成了聯邦主義的核心內涵。這種結構關系反映到代表司法權行使之法院系統上,呈現了聯邦法院僅就特定事項取得“事物管轄權”(subject matter jurisdiction),這些事項部分專屬於聯邦法院管轄,部分由聯邦法院與州法院各自管轄,形成管轄權並存現象。除了專屬於聯邦法院管轄的事項外,各州法院對其屬地管轄(territory jurisdiction)所及之所有事項,均有管轄權。因此,聯邦法院的管轄權常被稱為“有限管轄權”(limited jurisdiction),而州法院的管轄權為“一般管轄權”(general jurisdiction)。
聯邦法院
聯邦法院的金字塔結構,系由聯邦地方法院(District Courts)、巡迴上訴法院(Courts of Appeals)、以及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s)所組成。在這三者中,僅有最高法院直接依聯邦憲法第3條規定組成,其他下級審法院則系國會在憲法授權指示下,通過法律規定設立。
(1)地方法院(District Courts)
國會將美國本土及其附屬領地劃分為91個“聯邦司法管轄區域”(federal judicial districts),在每一個區域內設置一個“美國聯邦地方法院”(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s)。該等司法管轄區域原則上是沿著州界劃分,視各州人數劃定一個或數個管轄區域。各管轄區域內的地方法院,配置有人數不等的聯邦法官(至少1名,最多可達二十幾名),且由於各個聯邦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幅員遼闊,各個聯邦地方法院通常均會在管轄區域內的數個主要城市設置法庭,以便於進行訴訟。
每個訴訟案件由1名聯邦法官獨任審理。在民事案件中,若“依普通法(common law)所為請求”,且請求標的金額超過20美元,憲法第七修正案(Seventh Amendment)賦予當事人請求“接受陪審團審判之權利”(right of trial by jury)。 在刑事案件中,賦予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者,限於“嚴重犯罪”(serious offense)。所謂嚴重犯罪,依聯邦最高法院的解釋,指科處6個月以上監禁的犯罪。
(2)巡迴上訴法院(Courts of Appeals)
在前述91個“聯邦司法管轄區域”之上,國會另劃定了13個“聯邦巡迴區域”(federal judicial circuit),並在每一個巡迴區域內設置“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a Particular Circuit),作為其巡迴區域內的聯邦地方法院的.第二審上訴法院。這些巡迴上訴法院除了審理自地方法院提起的民事、刑事上訴案件外,由於美國採取不區分公私法案件的司法一元化制度,從而對許多聯邦政府行政部門的命令或決定所提之上訴,也由巡迴上訴法院審理。實際上,由於大多數聯邦政府行政部門均設置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所以對行政部門的命令或決定所提的上訴,大多集中在哥倫比亞巡迴上訴法院進行審理。
在13個巡迴上訴法院中,有11個法院以數字編號,且各自涵蓋數個州的境界。其中,最後一個巡迴上訴法院系“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其在性質上較為特殊,並非依土地境界劃定,而是依“案件性質”界定管轄范圍。即,對所有地方法院涉及專利案件及對美國聯邦政府所提特定種類的損害賠償案件,其第二審上訴均由此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管轄。此外,對兩個特殊的聯邦法院,即“請求法院”(the Claims Courts)和“國際商務法院”(the Court of International Trade)所提的上訴案件,及對某些行政機關的命令所提起的上訴,都由此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管轄。
每個訴訟案件由1名聯邦法官獨任審理。在民事案件中,若“依普通法(common law)所為請求”,且請求標的金額超過20美元,憲法第七修正案(Seventh Amendment)賦予當事人請求“接受陪審團審判之權利”(right of trial by jury)。在刑事案件中,賦予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者,限於“嚴重犯罪”(serious offense)。所謂嚴重犯罪,依聯邦最高法院的解釋,指科處6個月以上監禁的犯罪。
(3)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s)
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Justice)組成,並由其中1名大法官擔任“首席大法官”(Chief of Justice)職務。較為特殊的是,最高法院並非全年無休地行使職務,而有類似於立法機關之“會期”(annual term),由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開始其年度工作,至次年的6月底為止。
最高法院駁回當事人上訴許可的申請時,並非代表最高法院認為原審法院的判決正確無誤。最高法院拒絕上訴申請許可的考慮,可能是案件量過多,可能是該法律問題未具足夠重要性,或者該法律問題尚未完全成熟,而最高法院希望待下級法院作出更多的相關決定,使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更能充分掌握牽涉的不同論理及政策考慮後,方對法律問題表示其意見。
州法院
州法院是與一般民眾關系最為緊密的法院。在聯邦法院之外,各州亦制定各自的州憲,並採取三權分立架構。代表司法權行使的法院組織,在部分州直接於憲法明文規定,其他州則由州憲授權州立法機關決定。不論何者,各州法院在今日所呈現出的基本架構與聯邦法院相同,大部分仍採取三審的金字塔結構。
第一審法院
各州的第一審法院(Trial Courts)是數目最多且遍布州內各個城市(city)及郡(county)之中,負責大多數審判業務的法院。
通常有兩種:具有“一般管轄權”法院(courts of general jurisdiction)以及僅具有“限定管轄權”的法院(courts of limited jurisdiction)。
在前者,除非另有法律明確限制,否則對所有民事即刑事案件均有管轄權;
在後者,其僅針對特定類型的案件或一定訴訟金額以下的案件,具有管轄權。例如,“遺產法院”(probate court)、“家事法院”(family court)、“小額訴訟院”(small claims court)。 在刑事案件部分,各州通常就輕罪案件(misdemeanors)或青少年犯罪案件(juvenile offenses)設置限定管轄權的法院。
(2)上訴法院(二審)及最高法院(三審)
在19世紀之前,各州的最高法院均為各州法院組織內的唯一上級審法院,負責管轄由第一審法院提起的上訴案件。自19世紀後半期開始,訴訟案件增多,使得事實上無法在憑借單一上級審法院消化所有上訴案件,因此,各州開始紛紛在第一審法院即最高法院之間增設第二審的上訴法院。
第二審上訴法院的出現,其主要目的在於消化日益增加的上訴案件,以配合美國法認為當事人應有一次上訴權利(appeal as a matter of right)的傳統,至於第三審的上訴,則非當事人的權利,而是應依特定法律系統的公共利益以決定其得否提起。因此,各州的最高法院均被賦予決定何種案件可提起第三審上訴裁量權。
二審上訴法院與最高法院的三種安排模式:
第一種較為普遍的模式稱為“certification jurisdiction”,賦予第二審法院將上訴案件移送給最高法院審理的許可權。
第二種方式稱為“reach-down jurisdiction”,賦予最高法院許可權,就仍屬第二審案件,不待第二審法院移送或當事人提出許可第三審上訴申請,即直接依職權將案件移送最高法院進行審理。此種上訴管轄權的發動,通常發生在該案件具有特殊的緊急性和重要性的情形。
第三種最為特殊的方式,是所有由第一審法院所提出的上訴,均直接先向最高法院提起,由最高法院進行初步篩選,以決定哪些上訴案件屬於一般通常的上訴而宜“發交”(稱為reference)由第二審上訴法院審理,哪些案件具有特別的重要性而應留由最高法院自己直接審理。此種安排的理由在於,最高法院乃最為適合進行此種判斷的機構。
就第二審上訴法院的組織結構,在各州間亦有相異安排,主要可分下列三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與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類似,在州境內,依地域設置數個上訴法院,各個上訴法院負責審理在其境內的第一審法院判決的上訴,如加州。
第二種模式系僅設置單一的上訴法院,負責州內所有第一審法院所為的民事及刑事判決第二審上訴審查工作,如弗州。
第三種模式則是依案件性質設置不同的上訴法院,如阿拉巴馬州就民事案件及刑事案件,各設一個負責第二審審查的上訴法院。
不論採取何種模式,第二審法院均採用3名法官以合議庭(three-judge panel)方式進行上訴案件的審理,同時所作的判決均以上訴法院的名義為之。
;⑸ 那個誰能給我提供下完整的美國司法系統結構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州憲法和州法律兩個法律體系內,但聯邦憲法和聯邦容法律具有最高地位。法院同樣存在聯邦法院系統和州法院系統,聯邦有最高法院,各州也有州的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州最高上訴法院或上訴法院)。州法院是州政府的司法部門,聯邦法院則是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這兩套法院之間沒有上下級關系,但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上有所分工。絕大多數的案件,既可向州法院起訴,也可以向聯邦法院起訴。但州法院審判案件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僅受州憲法和州法律的限制,也要受聯邦憲法和法律以及聯邦所簽定條約的約束,「即使州的憲法和法律的任何條款與之相抵觸」。
⑹ 美國國會、總統、最高法院的職能和內部結構
這個問題問的太泛了,而且居然不給積分,夠寫好幾章了。
簡單來說就是: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都是各州按一定人數選出來的,管立法,相當於人民在國家的代表。兩院設有各種各樣的委員會。總統整個啥提案都得經過這倆院審批通過才能執行。
總統也是人民投票選出來的,管掌握行政,行政班子是白宮各部,各部部長都是布希提名,議會通過的,具有閣員身份。
白宮各部其中一個部是司法部,但這個司法部不管法院,反而相當於中國的最高檢察院。
最高法院的終身法官是9個人,都是經過參議院批准後總統指定的,但最高法院的日常行動是獨立的,不受總統和其他人干涉,最高法院名下設有各種專門法院,判例對全國有效。
⑺ 美國的司法體系
美國的法院體系和司法原則
一、雙重的法律體系和司法體系
在美國打官司,首先得知道哪些案件應該向州法院起訴,哪些案件應該向聯邦法院起訴。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州憲法和州法律兩個法律體系,但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具有最高地位。法院同樣存在聯邦法院系統和州法院系統,聯邦有最高法院,各州也有州的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州最高上訴法院或上訴法院)。州法院是州政府的司法部門,聯邦法院則是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這兩套法院之間沒有上下級關系,但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上有所分工。絕大多數的案件,既可向州法院起訴,也可以向聯邦法院起訴。但州法院審判案件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僅受州憲法和州法律的限制,也要受聯邦憲法和法律以及聯邦所簽定條約的約束,「即使州的憲法和法律的任何條款與之相抵觸」。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受聯邦憲法和法律的限制,只能行使由聯邦憲法賦予和由國會立法規定的聯邦司法權力。根據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合眾國司法權適用於以下范圍的案件:①合眾國作為訴訟的一方的案件;②涉及到州的案件,具體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州之間的訴訟案件、一個州與另一個州的公民之間的爭執案件、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訴訟、同一個州的公民之間關於不同州的土地的所有權的訴訟;③涉及大使、公使和領事的一切案件;一州或其公民與外國或外國公民或屬民之間的訴訟;④所有涉及到聯邦憲法、國會通過的法律和根據聯邦權力締結的條約的一切案件,以及關於通航水域的法律一切案件。
憲法讓聯邦法院有權審理上述案件,但並沒有禁止州法院審理這些案件。但是,美國國會可以規定某些案件由聯邦法院獨自行使管轄權,如反對合眾國的犯罪所引起的案件,以州為訴訟當事人的案件,涉及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員的案件等。這樣,在任何一個州里,都既有州法院系統,也有聯邦法院系統。對有些案件,兩種法院都可以受理;另一些案件,只有州法院才能受理;還有些案件,只有聯邦法院才能受理。事實上,聯邦法院審判涉及聯邦法律的一切案件,但憲法對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作了區別,如聯邦最高法院只擁有有限的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擁有廣泛的上訴管轄權。因此,在美國,一場官司可能從州法院開始,但如果涉及到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就可以從州最高法院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二、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是法治原則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司法機關的基本任務和職責,就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裁決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國家機關之間的各類糾紛和爭執,法官做出裁決,只服從憲法和法律,必須獨立進行審判。司法獨立,首先是指獨立於行政機關,法院和法官行使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不接受行政機關的領導和指示,行政機關不得因法官的判決不符合其意願而將法官撤職。但在美國,由於實行所謂「嚴格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還強調法院獨立於立法機關。由於獨立後的13國普遍奉行「立法至上」的原則,一段時間里,議會任意侵佔侵佔行政和司法部門的權力,議會甚至宣布法院關於財產爭議的裁決無效。因此,制憲會議有意讓聯邦政府的三個部門相互獨立,相互平行,國會也不能幹涉和干擾法院的審判活動,法官如果認為國會制定的法律違反憲法,就可以拒絕執行。
為了保證司法獨立,保證法官不會因為做出某項裁決而受到政府或國會的報復,美國在憲法和法律上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⒈法官如無過失得終身任職。第三條第一款中就明確規定,「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的法官在行為良好期間得繼續任職」,這就意味著聯邦法院的法官實行終身制。現在,美國聯邦法官在年滿70歲且任職滿十年的情況下可以退休。美國有些州法院的法官是由選舉產生並實行任期制,但在任期屆滿之前,除非經過彈劾不得被免職或令其提前退休。無論實行終身制還是任期制,在退休前或任期屆滿之前,法官的職務都是有保障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法官應受彈劾的監督,即法官如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和輕罪」,經彈劾應被免職。不過,也有人主張對法官的彈劾與總統及其他文職官員應有所不同,如違反「行為良好」的原則也應受到彈劾。事實上美國歷史上對法官的彈劾也多一些。
⒉不相容原則和政治中立。不相容原則也適用於法官,即法官不得同時擔任政府職務,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兼任其他盈利性職務。政治中立則要求法官不得以政黨身分從事政治活動。
⒊待遇保障。法官享有高薪待遇和退休保障,憲法第三條第一款還規定,聯邦法官「應在規定的時間得到服務報酬,此項報酬在他們繼續任職期間不得減少」。這條規定的目的,是使法官任職期間免遭報復和刁難。因此,法官任職時,他的薪金可以增加,但不能減少。現在,合眾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年滿70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0年以上,或年滿65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5年以上,可以領全薪退休。為了確定聯邦公職人員的薪金標准,建立了一個由九名「不擔任公職的人員」組成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薪金委員會」,由總統任命的三人(並指定一人擔任主席)和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各任命二人組成。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對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的薪金標准進行審查,並向總統提出報告和建議,總統再根據此報告向國會提出建議,建議在提出30天後自動生效,除非參眾兩院在30天期限內以聯合決議否決此建議。
三、遵守先例原則
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其重要特點就是存在判例法。所謂判例法,不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而是產生於法官的判決,即可以從法官判決中推導出來的法律原則。法官判決不僅是根據制定法,也具有宣示法律原則、解釋制定法的作用。因此,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實行「遵守先例」的原則。法官的判決不僅適用於所判決的案件本身,而且成為一種先例。法官們在判決時,都要考慮所有的判例,其中不僅包括遵守上級法院的所有判決,也要遵守他們自己法院先前的判決。因此,一個判決一旦做出,這個判決就對做出判決的法官本人也有了約束力。當然,先例並非絕對不能改變,但應該有「明顯的理由」。但是,在先例面前,法官們也仍然有他們的主動性,因為在同樣的問題上,總會存在可供法官挑選的許多相互沖突的先例。尤其是聯邦最高法院,可以根據社會情況的變化來撤消它不再願意遵循的先前的判例。如1954年,由沃倫擔任首席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中的判決,就推翻了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確立的「隔離但平等」的原則,裁決隔離使用教育設施的作法本身即為不平等。
四、法官的挑選和任命中的政治與法官的「政治中立」原則
由於聯邦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兩黨主要是通過影響對法官的任命來影響司法過程。根據法治原則,司法系統應嚴守公正、中立的准則,超越於黨派政治之上,但「實際上在選擇最高法院或聯邦法院法官時,政黨傾向或司法哲學是其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曾經試圖通過任命有本黨背景的法官改變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黨派構成,目的就是使之更有利於「新政」的實施。後來,盡管對司法任命的非政治化作了努力,使司法決策更多來自法官個人而非黨派傾向,但是「法官並未完全擺脫政治性考慮,他們仍然和行政、立法機關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保持著鬆散的聯系,他們必須依靠政黨的立法者為其制定預算」。
在各州,州法院法官的挑選辦法有較大差別,大多數州實行選舉產生的辦法,而選舉又有黨派選舉和超黨派選舉之分。
具體情況如下:在黨派選舉中產生法官的有13個州;實行超黨派選舉的10個州;有4個州由州議會選舉產生;由州長任命的有7個州;另外有16個州實行功績制。
但是,法官不論是選舉產生還是任命產生,也不論他在擔任法官之前有何黨派背景,不論曾經擔任過什麼公職,一旦成為法官,他就不得再參與黨派活動,而應保持「政治中立」。因此,行政首腦(總統和州長)實際上不可能控制由他們任命的法官。例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楊斯頓鋼鐵和鋼管公司訴索耶案」中拒絕了杜魯門總統接管鋼鐵廠的理由,裁決總統的接管違反憲法,而當時的最高法院九名法官中,五名是由羅斯福總統任命,四名是由杜魯門總統任命的。又如,尼克松總統在他的任期內有機會任命了四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其中包括首席法官沃倫·伯格,然而,正是這個包括四名由尼克松本人任命的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合眾國訴尼克松」案中全體一致通過,拒絕了尼克松所提出的理由,裁決尼克松總統應該交出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賈沃斯基所要求的錄音帶。而播放這些錄音帶揭露了尼克松曾參與掩蓋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面臨必然被彈劾的結局,他因而只好選擇辭職。這一事件說明,「通過法官的任命來控制最高法院是極為困難的」。
美國的聯邦法院
一、1789年司法條例
美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合眾國的司法權,屬於一個最高法院和國會隨時規定和設立的下級法院」,這意味著制憲會議共同同意的是要建立一個最高法院作為聯邦司法系統的最高審判庭,但對於聯邦司法系統如何組成,是由各州法院組成還是由聯邦下級法院組成,對於是否需要設立聯邦下級法院等問題,未能達成一致,因此把所個問題留給國會去決定。
第一屆國會開始工作不久就通過了1789年司法條例,建立了聯邦法院體系,確定了聯邦法院的組織和各類法院的管轄范圍。當時規定最高法院由一名首席法官和5名大法官共6人組成,建立的下級法院包括13個地區法院,每個州為一個聯邦司法區,每個地區法院設一名法官,三個巡迴法院,每個巡迴法院由兩名最高法院法官和一名地區法院法官組成,從而構成了聯邦法院體系。不過,自那以後,美國的司法條例經國會做過多次修訂,增設和撤消各類法院、改變各類法院的管轄權、制定和修改程序規則、為各類法院設置官員和雇員的職位等。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有兩次,一是1891年通過的司法條例,為減輕最高法院的負擔建立了上訴法院,在此之前各巡迴區的上訴案件是由最高法院法官承擔審理的。二是1925年的條例賦予最高法院調閱下級法院案卷的裁處權。
1789年的司法條例及後來的修訂,顯示了美國的國會擁有規定包括最高法院在內的聯邦法院的組織結構、管轄許可權和辦案程序的權力,體現了立法部門對司法部門的制衡。但反過來,最高法院是由憲法直接設立,它的存在不以國會的意願為轉移,並擁有憲法所規定的初審管轄權,正是最高法院在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中裁定1789年司法條例的某些條款違憲,確定了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
1789年司法條例第25條明確把州法院置於聯邦法院的上訴管轄權之下,規定州法院所判決的以下幾種案件可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州法院的判決違反了合眾國憲法、法律和條約;州法院的判決所維護的州法律與合眾國憲法、條約、或法律相抵觸;州法院的判決否定了聯邦憲法和法律所肯定的權利和特權。這樣,就把聯邦至上條款所體現的原則貫徹到了司法制度中,使得凡是被認為違反了憲法第六條關於聯邦憲法、法律和條約為全國最高法原則的案件都可以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賦予了聯邦法院復審州法院判決的權力,並使聯邦最高法院對於各州成為憲法最後解釋者,從而「解決了州和聯邦權力的范圍之爭問題」。
二、聯邦法院的體制
現在,美國聯邦法院系統由94個聯邦地區法院、13個聯邦上訴法院和一個最高法院組成。
1、聯邦地區法院
每個州至少有一個地區法院,較大的州可能設立2至4個地區法院。現加利福尼亞州設有四個地區法院,辦公地點分別在舊金山、薩克拉門托、洛杉磯和聖迭戈。紐約州和得克薩斯州也有四個地區法院。美國全國50州共設有89個地區法院,另外哥倫比亞特區和波多黎各領地各有一個地區法院。每個地區法院至少有一名法官,共有576名地區法官。設在紐約市的紐約州南部地區法院法官最多,有27名法官。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都是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終身任職。地區法院是初審管轄法院,也是聯邦司法系統中「工作最重的」的法院。這91個聯邦地區法院只有聯邦的司法管轄權。但聯邦地區法官審理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州的公民,這時,他們也要應用有關州的法律。經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大多數可以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有少數幾種可以直接上訴到最高法院。
地區法官可以任命書記官、法警、法律書記員、法庭報告發布官、法庭記錄員等協助他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角色是聯邦執法官。聯邦執法官分專職和兼職兩種,全國現共有287名專職執法官和168名兼職執法官。他們也是由地區法官任命,但需要經聯邦司法地區的居民組成的陪審員小組審查。執法官任期八年,其職責是發布逮捕狀、決定被捕者是否應由大陪審團起訴。每個地區法院還有一名聯邦執行官,他由總統任命並受聯邦司法部長的監督,他的主要職責是維持法庭秩序、實施逮捕、執行法院命令,傳喚證人等。
2、聯邦上訴法院
美國全國50州劃分為11個司法巡迴區,此外,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作為一個巡迴區,每個巡迴區設立一個聯邦上訴法院,共12個上訴法院。每個巡迴區所管轄的范圍大小不同,如第二巡迴區只轄紐約和康涅狄格兩州,第九巡迴區則轄加利福尼亞等太平洋沿岸及夏威夷、阿拉斯加九個州並加上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的「聯邦巡迴區」,其上訴法院稱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由12名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任命的法官組成,辦公地點也設在哥倫比亞特區。該上訴法院與其他12個上訴法院地位相同,但其管轄的地理范圍涉及全國,而管轄的案件限於審理由各聯邦地區法院及有關聯邦獨立管理機構轉來的涉及專利、商標、版權、合同、國內稅收的案件,以及索賠法院和國際貿易法院的判決。因此,在哥倫比亞特區有兩個上訴法院,一個為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一個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兩者是不同的。
每個聯邦上訴法院有6至28名法官,也都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皆為終身職。上訴法院審理案件,一般由三名法官組成法庭,但特別重要和有爭議的案件要求全體法官出席。上訴法院只有上訴管轄權,受理經轄區內聯邦地區法院判決的案件的上訴,也審查聯邦貿易委員會之類的獨立管理機構的行動。
最高法院、聯邦上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是根據憲法第三條設立的,因此被稱為「憲法性法院」,又稱「憲法第三條法院」,但它們都屬於一般管轄權的法院。另外,還有國會設立的特別憲法性法院,如合眾國國際貿易法院、合眾國索賠法院。
此外,還有一類不是根據憲法的第三條設立而是由國會為某些特別的目的而設立的法院,或者說是由國會為行使憲法第一條所賦予的立法權而設立的法院,被稱為「立法性法院」,或者「憲法第一條法院」。立法性法院的法官一般由國會規定了明確的任期,並被授予非司法的職能,其挑選和任命程序也與憲法性法院的法官不同。如合眾國軍事上訴法院審判案件應用軍事法,由三名文職法官組成,由總統經參議院同意任命,但任期為15年;破產法院專門審理有關破產的案件,法官由聯邦上訴法院任命,作為聯邦地區法院的附屬機構。
⑻ 法庭左邊是原告還是被告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法庭結構有什麼區別中國的呢
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無左右之分,英美法系和大陸的法庭結構布局基本一樣。中間上部是審判席,左右分別是原告和被告,下部是陪審員和議論區。
法台右前方為書記員座位,同法台成45°角,書記員座位應比審判人員座位低20至40厘米。審判台左前方為證人、鑒定人位置,同法台成45°角。審判法庭的審判區正面設審判台,高二十至六十公分(高度要與審判法庭面積相適應)。
審判台前方右側設公訴台,高度與審判台相同;審判台前方左側設辯護台,高度也與審判台相同。在審判台、公訴台和辯護台上,分別設置審判人員、公訴人、辯護人的座席。公訴台與辯護台呈八字形,都面對被告人。
(8)美國法院結構擴展閱讀:
專門人民法院與地方法院的區別主要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1、專門人民法院是按特定的組織或特定范圍的案件建立的國家審判機關,而地方人民法院是按照行政區劃建立的國家審判機關。
2、專門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具有專門性,即專門人民法院所審理的案件的性質不同於地方人民法院,受理管轄案件的范圍具有特定的約束。
3、專門人民法院的產生及其人員的任免不同於地方人民法院。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並不是經過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聯同中央軍事委員會任命的。
參考資料:網路-關於法庭的名稱、審判活動區布置和國徽懸掛問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