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奚四民法院

奚四民法院

發布時間: 2023-04-03 01:38:09

⑴ 上海前夫坐擁四套房產,每月只給女兒六百撫養費,女子不服上訴後結果如何

離婚已經越來越常見,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離婚率越來越高,而離婚對一個家庭來說,傷害是挺大的,尤其是對孩子。夫妻之間離婚之後,除了需要分割財產之外,同時還要明確孩子的撫養義務和責任,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一方撫養孩子,那麼另一方就需要承擔孩子的生活費教育費用,撫養費等,而這筆費用是需要根據當事人的收入以及當地的生活水平等因素考慮。

看到這個案子之後,真的是為這個男人感到悲哀,自己生下的女兒,而且還擁有這么多的財產,竟然不想承擔更多的撫養費,從這也告者哪可以看出這個男人一點沒有擔當,也沒有責任,這么多年的書都不知道讀到哪裡去,奚某離開他真的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⑵ 李繼勛的文言文閱讀

1.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十三李繼勛古文翻譯

【譯文】

李繼勛是大名元城人。周太祖領兵時,選用在軍中。廣順初年(951),補任禁軍列校,歷升至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兼任永州防禦使。顯德初年,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兼任昭武軍節度。一年多後,改為兼任曹州節度。

世宗親自征伐淮地,令李繼勛領兵駐屯壽州城南,建造洞屋、雲梯,用來攻城。李繼勛守御懈怠,被敵人打敗,死了數萬人,雲梯、洞屋都被焚燒。世宗召他回朝,出京任河陽三城節度。議者認為不合譴責將帥的意義。世宗再次到壽春回來後,貶任繼勛為右武衛大將軍,又因為他的掌書記陳南金輔佐無方,一並黜貶。

顯德四年(957)冬天,又跟從世宗南征,到駐扎在迎鑾時,命繼勛率領黑龍船三十艘在江口灘,打敗數百吳兵,俘獲戰船二艘,因戰功升任左領軍衛上將軍。七月,改任右羽林統軍。顯德六年春天,世宗到滄州,任命繼勛為戰..左廂都部署,前任澤州刺史劉洪任他的副手,不久任權知邢州。恭帝即皇帝位,授任繼勛為安國軍節度,加官檢校太傅。

宋初,加官檢校太尉。太祖平定澤、潞二州,繼勛到行營朝見皇帝,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這年秋天,率領軍隊進入河東,火燒平遙縣城,俘敵很多。建隆二年(961)冬天,又打敗並軍千餘人,斬首百餘人,俘獲其遼州刺史傅延彥及其弟弟延勛獻給朝廷。

乾德二年(964),詔令繼勛與康延沼、尹訓率領步騎萬餘人進攻遼州,太原將領郝貴超領兵來援,在城睜塵下決戰,繼勛大敗敵軍。州將杜延韜危急,與拱衛都指揮使冀進、兵馬都監供奉官侯美帶領部下三千人降附於繼勛。立即派遣內供奉官都知慕容延忠到朝廷奏告,詔令褒獎他們。不久,並州人引誘契丹步兵騎兵共六萬人來攻取遼州,再次派遣李繼勛與羅彥瑰、郭進、曹彬等人率領六萬軍隊前去抵抗,大敗契丹軍及太原軍於城下。乾德五年,加任同平章事。

開寶初年,准備征伐河東,任命繼勛為行營前軍都部署,在渦河大敗並州部隊。開寶二年,太祖親自征伐河東,任命繼勛為行營前軍都部署。皇帝到了城下,分軍隊為四面,繼勛統領南面。開寶三年,李繼勛移職鎮守大名。太平興國初年(976),加兼侍中。不久因病請求回到洛陽,太祖同意他的請求,賜給他錢千萬、白金萬兩。這年秋天,上表請求退休,太祖授任他為太子太師職退休,朝會時可以站在中書門下班。不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追贈中書令。

繼勛歷任藩鎮,所到地方沒有善政,但是以質朴耿直著稱。信仰佛教。與太祖是舊交,所以受到特別寵遇。

繼勛的兒子守恩官至如京使,守元官至北作坊使,守徽任崇儀副使。

繼勛的弟弟繼亻屋,也很勇武,後周顯德末年,補任內殿直。宋初,多次任軍職。開寶年間,任步軍副都軍頭。太平興國三年,升任內仆馬步軍副都軍頭。因罪改毀稿任右衛率府率。太平興國六年,加任本衛將軍、兼任州刺史。歷升至龍衛右廂都指揮使、兼任本州團練使。

2. 文言文閱讀徐度,字孝節的答案

譯文可供參考: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世代在京師居住。年輕時灑脫自在,不拘泥於小節。長大後,身材魁偉,喜歡喝酒、賭博,經常派小僕役和職業卑賤的人鬧事。梁朝始興內史蕭介去到郡上,徐度跟著他,率領士兵,征討各處山洞,因驍勇聞名。高祖征討交阝止,用厚禮徵召他,徐度於是歸順高祖。

侯景之亂時,高祖攻克平定廣州,平定蔡路養,打敗李遷仕,計劃大多出自徐度之手。徐度又統率士兵,每次打仗都立有戰功。回到白茅灣,梁元帝任命他為寧朔將軍、合州刺史。侯景被平定後,追錄前後的戰功,晉升為通直散騎常侍,封為廣德縣侯,食邑五百戶。後又遷任散騎常侍。

高祖鎮守朱方時,徐度任信武將軍、蘭陵太守。高祖派衡陽獻王去荊州,徐度率領所部人馬跟隨前往。江陵陷落,徐度抄小路東歸。高祖平定王僧辯時,徐度和侯安都為水軍。紹泰元年(555),高祖向東討伐杜龕,侍奉敬帝駕臨京口,由徐度總管宮中警衛,並且主持留守事務。

徐嗣徽、任約等前來進犯,高祖和敬帝回到京都。當時敵人已佔據石頭城,市廛居民,卻都在南去的路上,離朝廷很遠,擔心被敵人追擊,於是派徐度率軍鎮守於冶城寺,築壘阻斷敵人。敵軍全部出動,大舉進攻,悉余禪未能攻克。高祖不久又援救徐度,大敗任約等。翌年,徐嗣徽等人帶引北齊軍渡江,徐度隨大軍在北郊壇打敗敵人。按照功勞授職為信威將軍、郢州刺史,兼任吳興太守。不久遷任鎮右將軍、領軍將軍、南徐州沿江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送給他一部鼓吹。

周文育、侯安都等向西討伐王琳,戰敗,被王琳囚禁,於是以徐度為前軍都督,在南陵鎮守。世祖繼位,遷任侍中、中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尚未行禮授職,出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郡太守。天嘉元年(560),增加食邑一千戶。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將軍。出任使持節,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信安、晉安、建安九郡諸軍事,鎮東將軍,會稽太守。尚未到任,太尉侯調在湘州去世,於是由徐度代替侯調任湘州、沅州、武州、巴州、郢州、桂州諸軍事,鎮南將軍,湘州刺史。服職期滿,任侍中、中軍大將軍,儀同、鼓吹等不變。

世祖駕崩,徐度事先受遺詔,帶武裝士兵五十人進入皇宮禁地。廢帝即位,晉升為司空。華皎占據湘州反叛,帶引北周軍隊下到沌口。和王朝軍隊對峙,於是晉升徐度為使持節、車騎將軍,統率步軍,從安成郡經嶺路去到湘東,襲擊湘州,俘獲敵人留在湘州的全部家小而歸。光大二年(568),去世,時年六十歲。追任太尉,送給班劍二十人,謚號忠肅。太建四年,詔令配享高祖廟庭。其子徐敬成襲封。

3. 蒲松齡《聊齋志異任秀》的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選文】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①也。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②,中貯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年,此書方告蕆④。故筆法超絕。 (鄒弢《三借廬筆談》)

【注釋】

(1)[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於龍門。②[罌(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煙草的舊音譯名。④[蕆(chǎn)]完成。

【練習】

1、解釋文中帶點的詞。

居( ) 於( ) 置( )

語( ) 是( ) 方( )

2、比較下列各組詞的不同意義。

①為 為村中童子師( ) ②故 故筆法超絕( )

凡為足下道者( ) 溫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話概述《聊齋志異》的特點:

4蒲松齡「筆法超絕」的原因是什麼?

【閱讀提示】

本文敘述了蒲松齡先生寫《聊齋志異》時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動詞,說話; 這樣;才

2.為:擔任,動詞;

向,介詞。

故:所以,副詞;

舊的(知識),名詞。

3.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

4.長期大量的從民間搜集整理素材

【譯文】

蒲松齡在作此書的時候,每天攜帶一個大瓷器,裡面裝滿濃茶,並帶一包煙草,放在行人路過的大道旁,下面用蘆席墊著,他自己坐在上面,將煙草擺在席子旁邊。見到走路的人經過,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說話。搜集奇異(的故事),講說離奇(的事情)。隨便(經過的)人們知道什麼(都可以);(路人)渴了,則恭恭敬敬地請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煙草,一定要使路人盡興方才讓其停止。偶然聽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後就加以粉飾加工。像這樣經歷了二十餘年,《聊齋志異》這本書才告完成。

4. 李文定報德文言文閱讀答案

李文定家中貧寒,與他住同一條巷的姓李的書生,時常給他錢來接濟他。

李文定感謝他的好意,與他結拜為兄弟。後來李文定考取了進士,李生派人給他送了一封信,同他拉攏關系,李文定僅僅在嘴上說謝謝,沒有回信。

書生很生氣,說李文定忘恩負義,然後不再通信。 十年後,李文定當上了左丞相,向皇上稟奏書生舊日周濟體恤的恩情,想給他一個官職來報答他的恩情。

皇上下詔授予姓李的書生以左班殿直的官職。李文定命人製作袍笏(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給州將寫了一封信,讓州將把書生送到上任的地方。

李文定與他共敘舊日的友誼,並且感謝他說:「以前接濟我,一直不敢忘記,有幸獲得恩典,才實現報答你的願望。」 這樣眾人被李文定寬廣的胸懷折服,不是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人所能達到的。

5. 奚康生文言文閱讀答案

原文奚康生,河南陽翟人也。

本姓達奚,其先居代,世為部落大人。祖真,柔玄鎮將、內外三都大官,賜爵長進侯。

卒,贈幽州刺史,謚曰簡。康生少驍武,彎弓十石,矢異常箭,為當時所服。

太和初,蠕蠕頻寇,康生為前驅軍主,壯氣有聞,由是為宗子隊主。從駕征鍾離,駕旋濟淮,五將未度,齊將據渚斷津路。

孝文募破中渚賊者,以為直閣將軍。康生應募,縛筏積柴,因風放火,燒其船艦,依煙直過,飛刀亂斫,投河溺死者甚眾。

乃假康生直閣將軍。後以勛除太子三校、西台直後。

吐京胡反,自號辛支王,康生為軍主,從章武王彬討之。分為五軍,四軍俱敗,康生軍獨全。

率精騎一千追胡至車突谷,詐為墜馬,胡皆謂死,爭欲取之。康生騰騎奮矛,殺傷數十人,射殺辛支。

齊置義陽,招誘邊人,康生復為統軍,從王肅討之。齊將張伏護自升樓城樓,言辭不遜。

肅令康生射之,望樓射窗,扉開即入,應箭而斃。彼人見箭,皆以為狂弩。

齊將裴叔業率眾圍渦陽,欲解義陽之急,詔遣高聰、元衍等援之,並敗退。帝乃遣康生馳往,一戰大破之。

及壽春來降,遣康生領羽林千人,給龍廄馬兩匹,馳赴之。破走其將桓和、陳伯之。

以功除征虜將軍,封安武縣男。出為南青州刺史。

翻譯:奚康生,是河南陽翟人。原本姓達奚,他的祖先居住代地,世代是部落首領。

祖父達奚真,曾擔任柔玄鎮將、內外三都大官,賜爵長進侯。死後,追贈幽州刺史,謚號是武簡。

奚康生年輕時就驍勇善戰,能拉開十石彎弓,使用的箭也不同尋常,被當時的人所佩服。太和初年,蠕蠕頻凡入侵,奚康生作為前鋒,威名被皇帝聽到,因此成為宗子隊主將。

跟從御駕征討鍾離,車駕回到濟淮時,五將領尚未渡河,齊將占據渚截斷去津地的路。孝文帝徵募能破渚賊的人,讓他做直閣將軍。

康生應募,他紮起木筏,在上面堆積柴火,順風放火,焚燒敵艦,順著煙火突擊飛刀亂斫,投河淹死者很多。就任命康生直閣將軍。

後來因為功勛授予太子三校、西台直後。吐京胡反叛,自號辛支王,康生為軍隊主將,跟從章武王彬討伐他。

把軍隊分為五支,四支都被打敗,奚康生的軍隊單獨保全。率領精騎一千追吐京胡到車突谷,裝作墜馬,胡人皆說他死了,爭先要取他的頭顱。

奚康生跳上馬舉起矛,殺傷幾十人,射殺辛支王。齊國建設義陽城,招收誘引魏國邊境人,奚康生又成為統帥,跟從王肅討伐他。

齊將張伏護親自登上城樓,出言不遜。王肅讓奚康生射殺他,望樓向窗射,窗戶打開即入,箭剛射出立刻就被擊擊斃。

其他人見箭,都認為是狂弩。齊將裴叔業率領軍隊包圍渦陽,欲解除義陽之緊急狀態,下詔派遣高聰、元衍等支援他,魏軍都被擊退。

帝就派遣奚康生快速前往,一戰大破齊軍。等到壽春來投降,派遣康生帶領羽林千人,給與龍廄馬兩匹,快速前往。

打敗齊將桓和、陳伯之。因為功勞升任征虜將軍,封安武縣男爵。

外調做南青州刺史。

6. 誰有《宋書,列傳第二十》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李瓊李瓊字子玉,幽州人。

祖父李傳正,涿州刺史。父親李英,涿州從事。

李瓊自幼好學,涉獵史傳。騎馬到太原去依附唐庄宗,恰遇招募勇士,就應募,與周祖等十人結為兄弟。

一天聚會飲酒,李瓊仔細觀看周祖,知道不是平常人。因而舉杯祭告說:「我們共十個人,龍蛇混合,以後富貴了不要相互忘記,如果違背此言,神會給他降下懲罰。」

都用刀刺臂出血為誓。周祖與李瓊的友情非常親密,曾探望李瓊,見到他端坐讀書,因而問讀的是什麽書,李瓊說:「這是《閫外春秋》,所說以正守國,以奇用兵,比較存亡治亂,記錄賢愚成敗,都在這里。」

周祖讓他讀一讀,對李瓊說:「兄長應當教給我。」從此周祖出入時常隨身攜帶,遇到空閑就閱讀,經常向李瓊詢問疑難之處,稱李瓊為老師。

討伐河中時,就解除李瓊的士兵身份,讓他參與西征軍事。賊軍平定,向朝廷表奏,任朝散大夫、大理司直。

年中,升為太子洗馬。周祖鎮守鄴,表奏為大名少尹。

廣順初年,任將作監,充內作坊使,賞賜金紫。連續為亳、陝二州知州,改任濟州刺史。

世宗初年,升為洺州團練使,改任安州防禦使,治理州政寬厚簡易,百姓請求立碑頌揚他的功德,詔令中書舍人竇儀撰寫碑文賞賜他。宋初,召為太子賓客。

建隆三年,上奏章請求退休,改官右驍衛上將軍退休。李瓊信奉佛教,第二年四月八日,到佛寺去,得病返回,到傍晚去世,享年七十三歲,贈官太子少師。

郭瓊郭瓊,平州盧龍人。祖父郭海,本州兩冶使。

父親郭令奇,盧台軍使。郭瓊少年時以勇武有力著稱,在契丹任職,任蕃漢都指揮使。

後唐天成年間,攜帶他的家族前來歸附,明宗任命他為亳州團練使,改任商州刺史,遷任原州刺史。清泰初年,調任階州刺史,城壘尚未修補,蜀軍多次侵犯,郭瓊為此憂慮,因而遷移州城以保平安,百姓才不再有禍患。

接受詔命進攻文州,攻克二十餘座營寨,生擒數百人。後晉天福年間,調任警州刺史,羌、渾騷亂,朔方節度使張希崇表奏郭瓊為部署,率軍共同討伐平定。

連續領滑、坊、虢、衛四州。開運初年,為北面騎軍排陣使。

陽城之戰,戰功最大。改任沂州刺史,充任荊口寨主兼東面行營都虞候。

俘獲莫州刺史趙思獻上,改任懷州刺史。不久為北面先鋒都監。

契丹佔領中原,盜賊蜂起,山東最為嚴重,契丹主命郭瓊重新擔任沂州刺史來抵禦盜賊,郭瓊當天單人匹馬前往。盜賊聽到郭瓊的威名,相繼逃走。

後漢乾佑年間,淮軍進攻密州,他被任命為行營都部署,尚未到達,淮軍解圍退去。平盧節度使劉銖依仗輔立皇帝的舊情,聲稱患疾不去朝見,將相大臣,害怕他會難以控制,預先派遣郭瓊與衛州刺史郭超率所轄軍隊駐於青州。

劉銖心中不安,擺設酒宴召請郭瓊,在帳幕下面埋伏雄壯武士,想要殺害郭瓊。郭瓊知道他的陰謀,屏退隨行人員,從容坐下,毫無懼色,劉銖不敢動手。

郭瓊趁機為他陳述禍福,劉銖有感於他的話,於是准備行裝。不久詔書到達,當天上路。

郭瓊改任穎州團練使,又加官防禦使,當時朗州勾結荊、淮、廣南合兵進攻湖南,詔令郭瓊率本州軍隊會合王令溫的大軍進攻光州,不久因內部叛亂沒有成行。罷任回朝,派遣到河北謀劃兵器鍾甲糧草。

周祖在南郊祭祀,召他權知宗正卿事。世宗征伐劉崇,為北面行營都監,歷任絳、蔡、齊三州防禦使。

在齊州,百姓飢荒,郭瓊用自己的俸祿賑濟他們。人們感念他的恩德,一同來到朝廷頌揚他的德政,下詔允許立碑。

宋建隆三年,告老,加官右領軍衛上將軍退休,返回洛陽。乾德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郭瓊雖然出自行伍,而所到之處有仁政,尊敬禮待儒士,樂於堅持行善,是武臣中的賢人。陳承昭陳承昭,江表人。

最初事奉李景任保義軍節度使,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任命陳承昭為濠、泗、楚、海水陸都應援使。世宗攻克泗州後,率軍東進,命令太祖率領甲士數千人為先鋒,在淮河岸邊與陳承昭相遇打敗了他,追到山陽以北,宋太祖親自俘獲陳承昭進獻上去。

世宗釋放了他,授右監門衛上將軍,賞賜錦袍、銀帶,改為右領軍衛上將軍,分司西京。宋初入京朝見,太祖因陳承昭熟知水利,監督治理惠民、五丈兩條河流以便通行漕運,都城的人為此得到好處。

建隆二年,治河完成,賞賜銅錢三十萬。陳承昭上言其婿王仁表在南唐,皇帝為他給李景寫信,讓他遣返京城,歷任左右神武統軍。

四年春,大規模徵發近郊壯丁數萬人,修理京城地區的河堤,命令陳承昭管理這項工程。又命令監督諸軍子弟數千人,在朱明門外開鑿池塘,用來訓練水戰。

隨從征伐太原,陳承昭獻計請求阻塞汾水灌城,城非常危急,適逢班師,太原未攻下。乾德五年,升任右龍武軍統軍。

開寶二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贈官太子太師,宦官護喪。

大中祥符元年,錄用其孫陳宗義為三班借職。李萬超李萬超,並州太原人。

幼年喪父生活貧困,擔貨販賣以供養母親,晉祖在並門起兵,李萬超應募隸屬部下。作戰連續獲勝,提升成為軍校。

跟隨李守貞在青州討伐楊光遠,奮勇率先登城,飛石打中他的頭,呼吸中斷很久。開運年間,跟隨杜重威在陽城抵禦契丹,流箭射穿手掌,李萬超拔箭又戰。

7. 剛正晏敦復文言文閱讀答案

晏敦復字景初,丞相殊之曾孫.少學於程頤,頤奇之.第進士,為御史台檢法官.紹興初,大臣薦,召試館職,不就.特命祠部郎官,遷吏部,以守法忤呂頤浩,出知貴溪縣.會有為敦復直其事者,改通判臨江軍,召為吏部郎官、左司諫、權給事中,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 淮西宣撫使劉光世請以淮東私田易淮西田,帝許之.敦復言:「光世帥一道,未聞為朝廷措置毫發,乃先易私畝.比者岳飛屬官以私事干朝廷,飛請加罪,中外稱美,謂有古賢將風.光世自處必不在飛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經理淮南,收撫百姓,以為定都建康計,中興有期,何患私計之未便.」權吏部侍郎兼詳定一司敕令. 渡江後,庶事草創,凡四選格法多所裁定.敦復素剛嚴,居吏部,請謁不行,銓綜平允,除給事中.冬至節,旨下禮部,取度牒四百充賜予.敦復奏:「兵興費廣,凡可助用度者尤當惜,矧兩宮在遠,陛下當此令節,欲奉一觴為萬歲壽不可得,有司乃欲舉平時例行慶賜乎?」遂寢.有卒失宣帖,得中旨給據,太醫吳球得旨免試,敦復奏:「一卒之微,乃至上瀆聖聰,醫官免試,皆壞成法.自崇寧、大觀以來,奸人欺罔,臨事取旨,謂之『暗嬴指揮』,紀綱敗壞,馴致危亂,正蹈前弊,不可長也.」汪伯彥子召嗣除江西監司,敦復論:「伯彥奸庸誤國,其子素無才望,難任澄清.」改知袁州.又奏:「召嗣既不可為監司,亦不可為守臣.」居右省兩月,論駁凡二十四事,議者憚之.復為吏部侍郎. 彗星見,詔求直言.敦復奏:「昔康澄以『賢士藏匿,四民遷業,上下相徇,廉恥道消,毀譽亂真,直言不聞』為深可畏.臣嘗即其言考已然之事,多本於左右近習及姦邪以巧佞轉移人主之意.其惡直丑正,則能使賢士藏匿;其造為事端,則能使四民遷業;其委曲彌縫,則能使上下相徇;其假寵竊權,簧鼓流俗,則能使廉恥道消;其誣人功罪,則能使毀譽亂真;其壅蔽聰明,則能使直言不聞.臣願防微杜漸,以助應天之實.」又論:「比來百司不肯任責,瑣屑皆取決朝省,事有不當,上煩天聽者,例多取旨.由是宰執所治煩雜,不減有司,天子聽覽,每及細務,非所以為政.願詳其大,略其細.」 八年,金遣使來要以難行之禮,詔侍從,台諫條奏所宜.敦復言:「金兩遣使,直許講和,非畏我而然,安知其非誘我也.且謂之屈己,則一事既屈,必以他事來屈我.今所遣使以詔諭為名,儻欲陛下易服拜受,又欲分廷抗禮,還可從乎?苟從其一二,則此後可以號令我,小有違異,即成釁端,社稷存亡,皆在其掌握矣.」時秦檜方力贊屈己之說,外議群起,計雖定而未敢行.勾龍如淵說檜,宜擇人為台官,使擊去異論,則事遂矣.於是如淵、施廷臣、莫將皆據要地,人皆駭愕.敦復同尚書張燾上疏言:「前日如淵以附會和議得中丞,今施廷臣又以此躋橫榻,眾論沸騰,方且切齒,莫將又以此擢右史.夫如淵、廷臣庸人,但知觀望,將則奸人也,陛下奈何與此輩斷國論乎?乞加斥逐,杜群枉門,力為自治自強之策.」既又與燾等同班入對,爭之.檜使所親諭敦復曰:「公能曲從,兩地旦夕可至.」敦復曰:「吾終不為身計誤國家,況吾薑桂之性,到老愈辣,請勿言.」檜卒不能屈. 胡銓謫昭州,臨安遣人械送貶所.敦復往見守臣張澄曰:「銓論宰相,天下共知,祖宗時以言事被謫,為開封者必不如是.」澄愧謝,為追還.始檜拜相,制下,朝士相賀,敦復獨有憂色曰:「奸人相矣.」張致遠、魏矼聞之,皆以其言為過.至是竄銓,敦復謂人曰:「頃言秦之奸,諸君不以為然,今方專國便敢爾,他日何所不至耶?」 權吏部尚書兼江、淮等路經制使.故事,侍從過宰相閣,既退,宰相必送數步.敦復見檜未嘗送,每曰:「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尋請外,以寶文閣直學士知衢州,提舉亳州明道宮.閑居數年卒,年七十一. 敦復靜默如不能言,立朝論事無所避.帝嘗謂之曰:「卿鯁峭敢言,可謂無忝爾祖矣.」 譯文 胡銓被貶到昭州,臨安派人讓他載上刑具押送到昭州去.敦復去拜見守臣張澄說:「胡銓評議丞相,天下人都知道,祖宗時就因為言論而被貶謫過,治理開卦的人決不能做這樣的事.」張澄羞愧地道歉,因此追趕著去掉了胡銓的刑具.當初秦檜剛做丞相的時候,旨意剛下,朝廷眾人都來相賀,只有敦復面有憂色說:「奸佞的小人做了丞相了.」張致遠、魏矼聽到這句話,都認為他言過其實.等到這一次陷害胡銓,敦復對人說:「我以前說秦檜是一個奸佞小人,你們都認為我說的不對.現在他剛手握大權便敢做這樣的事,以後他還有什麼事不敢做呢?」 敦復是吏部尚書,同時兼任江淮等地的路經制使.按照舊例,他要去宰相閣匯報,退出的時候,宰相一定要送他幾步.可是敦復從來沒見秦檜出來相送過,於是每每對人說:「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然後別人才侮辱他.」不久他就請求外調,以寶文閣直學士的身份去做了衢州的知縣,監督亳州明道宮.他在家閑居了幾年後辭世,享年七十一歲. 敦復為人沉默寡言好象不能開口說話一樣,但是在朝廷上議事卻從不忌諱什麼.帝曾經這樣評論他:「你為人耿直敢言,可是說沒有辱沒你的先祖啊.。

8. 文言文閱讀.李安民,蘭陵承人也.閱讀答案

李安民,南朝宋蘭陵承人,父親李欽之,是殿中將軍,補薛令。大戰數百場,戰功卓著。官至常侍、太守如故,死後封侯。

李安民,是蘭陵承地人。祖父名嶷,曾任衛軍參軍。父名欽之,曾任殿中將軍,補為薛縣縣令。安民隨著父親到縣裹,元嘉二十七年陷在北虜中,他帶著部下自救,回到南方。太初時,讓安民領支軍。他投降了正義軍隊,板令他為建威將軍,補為魯爽的左軍。到魯爽反叛時,安民逃回京城,授予他領軍行參軍,又升為左衛殿中將軍。大明年間北虜侵犯徐、兗,任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縣縣令。任殿中將軍,帶領軍隊去討伐漠川一帶互相攻打的賊寇。

9. 文言文閱讀李安民蘭陵承人也

李安民是蘭陵承縣人。他的祖父李嶷,曾任衛軍參軍。父親李欽之,做過殿中將軍,補任薛縣縣令。李安民跟著父親在薛縣生活,元嘉二十七年(450)被敵虜抓到北方,後來他率領部下奮勇南歸。

太初(劉邵)行逆,讓李安民領支軍。李便投降了義軍,被任命為建威將軍,補魯爽左軍。後來魯爽謀反,李安民偷跑回京師,被授予領軍行參軍,遷任左衛殿中將軍。大明年間(457~464),虜侵犯徐州、兗州一帶,朝廷任命李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縣令。升任殿中將軍,率軍前往漢川征討那裡正在互相殘殺的賊人。

⑶ 管子文言文

1. 管子文言文《治國之道》翻譯

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翻譯 大凡治理國家的方法,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

百姓富裕就容易統治,百姓貧窮就難以統治。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鄉並且重視自己的產業,安心地生活在家鄉並且重視自家的產業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統治。

百姓貧窮就不安心生活在家鄉,並且輕視自家的產業,就敢於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就難以統治了。所以太平無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富裕,動亂多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貧窮。

因此,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才能)統治他們。

2. 文言文《管子治國》

(第一段原文)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

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答拆殲巧禁 *** 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

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

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 *** 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第一段翻譯)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

所御沖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從前,歷代的君主,法度不一,號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國富糧多來源於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

凡屬於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造,禁止了這些,人民便無法游盪求食,人民無法游盪求食,就只好從事農業。人民從事農業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則戰爭可以取勝,戰勝則土地也就廣闊了。

因此,先代聖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強、國土廣和國家富都一定來源於糧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製作,以利於發展農業。現今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製作的人們,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農民終年勞動,卻不能維持自家生活。這樣,人民就放棄農業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

棄農而從事奢侈性的工商業,那土地就荒蕪而國家貧窮了。(第二段原文)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 *** 倍貸以給上之徵矣。

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 *** 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倍貸也。

故以上之證而倍取於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徵粟十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

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

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奸巧不生 *** 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第二段翻譯)凡是農業,其收入的特點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餘。

然而,官府征稅卻急如星火,沒有定時,農民只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應付上面征課。耕田鋤草都有季節限清沖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時夠用,農民又只好借「一還二」的高利貸來僱人澆地。

商人秋天買糧的糧價是「五」,春天賣糧的糧價是「十」,這又是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進來,成倍索取農民的地方就達到四項,因為關市的租稅、府庫的徵收、十分之一的征糧和各種勞役放在一起。

—年四季加起來,也等於一項「一還二」的高利貸了。—個農民要養四個債主,所以對於外逃者處刑,國君也不能制止農民外流,這乃是糧少而農民沒有積蓄的緣故。

從高山東麓到黃河、汝水之間。作物生長期早,凋落期遲,是糧食增產的好地方。

四季皆種而五穀皆收。中等年成畝產兩石糧食。

一個勞力可以耕百畝收二百石。如今國家糧倉空虛而百姓沒有積存。

農民賣兒賣女,其原因就在於君主沒有辦法均衡人們的收入。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注意讓農、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換其行業,他們每年的收入也無法互相超過。

這樣,農民專—務農而收入可以與其他各業均衡。農民專一務農田野就得到開墾,奸巧之事也不會發生。

田野開墾則糧食增多,糧食多則國家富裕。沒有奸巧之事人民又會安定。

富裕而安定,這正是成王業的道路。(第三段原文)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

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習、驅眾移民,至於殺之,而民不惡也。此務粟之功也。

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

3. 管子里修身養性的文言文40字帶翻譯

《管子》論修身養性 《管子》認為,「人者,身之本。」

那麼何以「為身」?《管子》說:「道血氣,以求長年、長心、長德,此為身也。」「道血氣」就是自我修身養性,這是「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卻是「長年」,即延年益壽:「長心」即增長智慧;「長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權修》還說:「有身不治,奚待於人;有人不治,奚待於家;有家不治,奚待於鄉;有鄉不治,奚待於國;有國不治,奚待於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們都自覺地修身養性,一切行為都順乎規范,那麼,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應該成為修身的楷模。

修身養性,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與風范。 《管子》中有四篇專門講修身養性,這就是《心術》上下、《白心》和《內業》。

文章中反復論述「道」、「精」、「氣」、「神」、「性」等概念,論述「心」的功能。「心術」,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純潔心靈。

「內業」與「心術」相通,「內」即「心」,「業」即「術」。因此,《管子》講的這些玄妙道理就是「內心修養術」。

因此,《心術》上開宗明義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馬走,使盡其力;毋代鳥飛,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

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意思是說,心在人體,處於君的地位;九竅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職責。

心的活動合於正道,九竅就能按常規工作。心充滿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見顏色,耳就聽不到聲音。

所以說:在上位的脫離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職事。不要代替馬去跑,讓它自盡其力;不要代替鳥去飛,讓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動,以觀察事物的運動規律。動則失掉為君的地位,靜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了。

《管子》認為,通過內心的修養應該達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無所,善心安愛。」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

然則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於形容,見於膚色。」

「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棄萬苛,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管子·內業》)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以上各種修養標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將自來」,而不至再發生「館不辟除,則貴人不舍」的毛病。

怎樣才能把「心」修養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種方法。 一曰正靜。

「正」指「四體」言,「靜」指「血氣」言。《管子·內業》說:「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專心。

耳目不肖,雖遠若近。」四體都能端正,血氣都能平靜,一意專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這樣,對於遙遠事物的了解就像對於近旁的事物一樣。

思索產生智慧,懈怠疏忽產生憂患,殘暴驕傲產生怨恨,憂郁產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導致死亡。一個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內生困窘,外受脅迫,如不早想辦法,生命就離開他的軀體。

又說:「形不正,德不來;中不靜,心不治。正形攝德,天仁地義,則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極,照乎知萬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內里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飾內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將漸漸達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認識萬物。

內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內心,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認為,人如果能進到正和靜的境界,身體也就盤韌而骨強,進而能頂天立地,目視如同清水,觀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這正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而且能啟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極遠的地域。內里有一個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這將表現在形體容貌上,也能在顏色上看得出來。

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這種不用自己說出來的語言,比打雷擊鼓還響亮震耳。

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體,比日月還更光亮,體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還更透徹。達到正與靜的境界,聖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國也安定;保持心治,國也治理。治理在於內心,安定也在於內心。

內里有一個治理好的心,口裡摩拳擦掌就會是「治言」,加於民眾的就會是「治事」,因而事業振興而人民順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達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來中正。

它的對立而是「喜怒憂患」。《管子·內業》篇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

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性將大定」。

意思是說;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於喜怒憂患,可以說,罅仇怒,什麼都比不上詩歌,消除憂悶,什麼都比不上音樂,節制享樂,什麼都比不上守禮,遵守禮儀,什麼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4. 選自《管子》的《富民》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譯文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⑷ 繆曉敏奚居槐企業狀況怎麼樣

不好。根據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人民法院公配塌陵告顯示,繆曉敏奚居槐企業在2022年9月陷衫州入培戚民間借貸糾紛,企業狀況不好。奚居槐、繆曉敏要對對被告精誠米業全部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⑸ 《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詩解4四民分業交能易作

《 孟 子》卷 5滕文公 章句 上詩解4 四民分業交能易作

題文詩 :

有為神農 , 言者許行 , 自楚之滕 , 告文公曰 :

遠方人聞 , 君行仁政 , 願受一廛 , 而為之氓 .

文公與之 . 其徒數十 , 衣褐捆屨 , 織席為食 .

陳良之徒 , 陳相與其 , 弟負耒耜 , 自宋之滕 ,

告文公 曰 : 聞君 能 行 , 聖人之政 , 是亦聖人 ,

願為聖氓 . 見許行而 , 陳相大悅 , 盡棄其學 ,

而學 之 焉 . 拜 見孟子 ,陳相 乃 道 , 許行言曰 :

滕君賢君 ; 雖未聞道 ; 賢者與民 , 並耕而食 ,

饔飧而治 ; 今也滕有 , 倉廩府庫 , 則是厲民 ,

而以自養 , 惡得 賢 歟? 孟子 問 曰 : 許子必種 ,

粟而食乎 ? 陳相 曰然 . 許子必織 , 布 後 衣乎 ?

陳相 曰否 ; 許子衣褐 . 問其 冠乎 ? 曰冠冠素 .

曰自織 歟? 陳相 曰否 ; 以粟易之 . 問 曰許子 ,

奚不自織 ? 曰害於耕 . 問 曰許子 , 以釜甑爨 ,

以鐵耕乎 ? 陳相 曰然 . 問 自為 歟? 陳相 曰否 ,

以粟易之 . 粟易械器 , 非 厲陶冶 ; 陶冶以其 ,

械器易粟 , 豈厲農 夫? 且許子何 , 不為陶冶 ,

舍皆取諸 , 宮中用之 ? 何紛然與 , 百工交易 ?

何許子 者, 之不憚煩 ? 陳相答 曰 : 百工之事 ,

固不可 以, 且 耕且為 . 四民分業,交能易作 .

【原文】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1,自楚之滕,踵2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之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3,捆屨4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5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譯文】

有一位信奉神農氏學說叫許行的人,從楚國到滕國,登門謁見滕文公,告訴他說:「我這遠方之人聽說您實行仁政,希望得到一處住所,做您的編外之民。」文公給了他住處。他的門徒好幾十人,都穿著粗麻編成的衣服,以打草鞋織席子為生。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著農具,從宋國到滕國,也對文公說:「聽說您實行聖人的政治,那您也是聖人了。我願意做聖人的編外之民。」陳相見了許行,非常高興,完全拋棄了以前所學而向許行學習。

 【注釋】 (1)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神農,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三皇之一;重農學派托神農以自重。 (2)踵:至。 (3)褐:以未績之麻製成的短衣。 (4)捆屨:捆,織;屨,音jù,草鞋。 (5)耒耜:音lěi sì;耜是古代一種類似鍬的農具,當「耜」和「耒」一道用的時候,耜則分指該農具下端鏟土的部分,耒則分指耜柄;耒耜合指鏟土的農具,甚至泛指農具。

【原文】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1。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2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3,以鐵4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旁段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5?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譯文】

 陳相來看孟子,轉返顫述許行的話說:「滕君確實是個賢明的君主,即便如此,還不算真懂得大道理。賢人要和人民一道種地才吃飯,而且自己做飯運世譽,通過這種方式做到境內大治。如今滕國有谷倉,有存財物的府庫,這都是損害百姓來奉養自己,怎麼能叫作賢明呢?」 孟子說:「許子一定要自己種糧食才吃飯嗎?」陳相說:「對。」「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才穿衣嗎?」「不,許子只穿粗麻編織的衣。」 「許子戴帽子嗎?」答道:「要戴的。」「戴什麼帽子?」答道:「戴白綢帽子。」「是自己織的嗎?」答道:「不,用粟米換來的。」「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織呢?」答道:「因為妨礙干農活。」 「許子也用鐵鍋瓦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答道:「是這樣的。」「自己做的嗎?」答道:「不,用粟米換來的。」    「農夫用粟米換取鍋碗瓢盆和農具,不能說損害了瓦匠鐵匠;那瓦匠鐵匠用他們的產品來換取粟米,又難道損害了農夫嗎?況且許子為什麼不親自干瓦匠活鐵匠活?為什麼不放棄把各種器物儲備在家裡隨時取用的生活方式呢?為什麼許子要一件一件地和各種工匠做買賣?為什麼許子這樣不怕麻煩?」 陳相答道:「各種工匠的活計本來就不可能一邊種地一邊又來乾的。」

【注釋】 (1)饔飧而治:饔飧,音yōng sūn,熟食;這里指自己做飯。逢彬按,治,意為治理得好,太平。《孟子譯注》譯為:「自己做飯,而且也要替百姓辦事。」恐非。這種在「謂詞性結構+而治」格式中的「治」多是《王力古漢語字典》歸納的「治理得好,太平」這一意義。例如:「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上古結繩而治。」(《周易·系辭下》)「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周易·說卦》)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2)厲:使病,摧殘,折磨,損害。 (3)釜甑爨:釜,金屬鍋;甑,音zèng,蒸飯的瓦制炊具;爨,音cuàn,燒火做飯。 (4)鐵:這里指農具。 (5)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舍,放棄。逢彬按,此句承上句,謂何不放棄皆取之於其宮中而用之的做法。宮,上古無論貴賤,住所都叫作宮。章太炎說,這一句的「舍」相當於後世的「啥」,「舍皆」就是「啥都」。恐非。「疑問代詞+都」表周遍意義如「誰都不信」「什麼東西都買」的格式產生甚晚,《孟子》成書時代不可能有這種表達方式。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
毆打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17:22:22 瀏覽:578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
重慶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15 16:39:58 瀏覽:636
榆次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15 15:49:54 瀏覽:163
法官考察材料 發布:2025-01-15 14:58:25 瀏覽:475
合同法違反合同 發布:2025-01-15 14:48:08 瀏覽:825
北京資深拆遷律師 發布:2025-01-15 14:26:40 瀏覽:975
疫情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5 13:55:13 瀏覽:882
國家電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5 13:27:12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