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趙秉志法院

趙秉志法院

發布時間: 2023-05-20 17:59:41

A. 刑訴問題

以搶劫罪定罪量刑,這屬於變更指控罪名定罪的情況,雖有違法理,但在中國不違法,而且有依據。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七十六條第(二)起訴指控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的罪名與人民法院審理認定的罪名不一致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另給你一個重慶塌橋案趙秉志對當時法院類似變更指控罪名定性的評論:
其一,法院判決能否改變檢控的罪名?在本案追訴中,檢察院對重慶市市政工程質量監督站原站長趙祥忠以涉嫌玩忽職守罪提出指控,對本案進行一審的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卻在判決中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判處趙祥忠有期徒刑5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在實體法即刑法的運用上,根據案情的揭示,應當說法院對趙祥忠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定罪處罰更為確切妥當。從程序上看,法院能否在判決中直接改變檢察院指控的罪名?這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並無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但在法理上看,這種做法似大有可議之處。因為如此做法有違控、審雙方訴訟職能的劃分,對新罪名等於是法院檢控和審判了,而且這種庭審後的直接改變檢控罪名的做法也使控辯雙方無法合法合理地介入訴訟而各盡其責。因此,即使案件確實需要改變檢控罪名而保證刑法適用之正確,也需要從程序上彌補,由控方予以變更,而且需要保證辯方必要的准備時間。於此既可以看出我國司法實踐中對程序問題有意無意的輕視,而程序公正合法應該是現代法治的一個重要標志與要求;由此還可以覺察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此類訴訟實際問題的缺乏規范,從而需要首先予以立法完善。

B. 防衛權、正當性及其限度——對正當防衛問題的研究

正當防衛是刑法理論中違法性阻卻事由之一,(註:我國刑法學界將這類形式上符合犯罪構成要件,但實質上不具備社會危害性,也不具備刑事違法性的行為,稱作「排除危害性行為」、「排除違法性行為」或者「排除犯罪性行為」。)也是當代各國刑事立法中所確立賣亮核的一項重要制度。我國於1979年頒布的第一部刑法典和1997年修訂後的刑法典均對正當防衛的概念、要件、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等作出了規定。雖然,1997年新的刑法典在涉及正當防衛的限度等問題上比之原刑法典有了一些補充和修改,但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界,圍繞著防衛權的范圍、正當防衛的要件和防衛限度的把握等,卻依然存在著爭論。有些爭論是直接針對著現行立法的,而更多的則是在司法個案的實際判定中逐步展開的。因此,圍繞立法和司法中的主要問題,從學理角度對正當防衛制度進行探討,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緊迫的。
一、關於防衛權問題-來源及其范圍

防衛權是由人類的防衛本能逐步中掘發展而來的一項法律上的權力。它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從分散型的個人防衛本能向具有社會整體認同意識的法律權力進行轉化的過程,實現了作為一種原始復仇狀態的無節制行為朝著合乎人類理性和社會需要的有限製法律行為的轉變。由此,防衛行為就不再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純私人行為了,需要受到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多重製約。刑法在對防衛行為的合法性作出確認的同時,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對人們行使防衛權的范圍、條件、合理限度等進行規定,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防止因其權力濫用而損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破壞法治的秩序。

在現代國家裡,當合法權益遭受到犯罪行為侵害時,受害者通常需要藉助國家的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的訴訟程序,通過刑罰權的行使才得以維護,消彌已經受到的損害。這是一種被稱為「公力救濟」的強制性手段。禁止公民擅用強力,強制手段由國家行使,這已成為法治社會的普遍要求。然而,「公力救濟」並非永遠最為有效的,它同樣存在著時間上的滯鍵局後性和結果上的不完整性,為了彌補「公力救濟」的不足,達到全面維護合法權益的目標,各國又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特殊條件下的「私力救濟」行為的合法地位,允許公民在來不及請求司法機關予以保護,而合法權益又面臨緊迫侵害時,可以有節制地予以防衛反擊,以阻止損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或者將可能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因此,以「公力救濟」為基礎,以嚴格控制下的「私力救濟」為補充,已經成為現代法治社會的一種普遍觀念,並進一步轉化為具體的制度化設計,這就是刑法上或者民法上的正當防衛制度。

不過,就刑法角度來看,各國對防衛權范圍的規定其實並不一致,刑法學者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至少涉及到兩個基本問題。

其一,在刑法上,是否應當規定公民為了維護公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而行使防衛權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維護國家及公共利益的責任本應屬於國家特設的公共機構,一般公民沒有此項冒險的義務,國家不應通過立法將其納入公民防衛權的范圍,否則,會有推卸國家公共機構責任之嫌。基於正當防衛系「私力救濟」手段的認識,很多國家未在刑法典上對此予以規定,通常只是籠統地允許公民為了維護「自己」或者「他人」的權利而行使防衛權。我國刑法歷來允許甚至在本質上倡導公民為維護公益而對不法侵害行為進行正當防衛,1997年修訂後的刑法典,更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權利免受侵害作為公民行使防衛權的前提。在我們看來,為維護國家、社會及他人利益而進行的防衛,是一種典型的「見義勇為」行為,立法將其納入防衛權,並非要強制公民必須照此行事(因為刑法上的防衛權力從來不是一種法定義務),而是出於擴大公民個人權力在法律上認可范圍的需要,它與正當防衛作為一種法律許可並予以保護的「私力」的本質並不矛盾。而在實際生活中,公民也不會因為「見義不為」而遭致諸如法律上「不作為」的責任。筆者注意到,即使是那些在刑法典上僅僅規定為防衛自己或者他人權利才可行使防衛權的國家,他們在學理及實務中,也存在著將「他人」一語作擴大解釋,以適應實際防衛需要的情況(註:譬如,有日本學者認為,所謂「他人」,並不限於自然人,應該認為是包括法人和其他團體在內,所以也允許私人為保護國家法益而進行正當防衛。為保護他人法益而進行正當防衛,叫做緊急救助;為國家而進行的正當防衛,叫做國家緊急救助,也有叫做國家正當防衛的。本文作者認為,「國家緊急救助」或「國家正當防衛」的提法有所不妥,易致人們望文生義、產生異義。參見(日)福田平、大仁合編《日本刑法總則講義》(中譯本)第91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版。)

其二,在公務活動領域,是否應當確認公務人員也有職務防衛權的問題。

關於這一點,在我國新近的刑法著作中少有論及。 不過, 發布於1983年《關於人民警察執行職務中實行正當防衛的具體規定》(註:該《規定》於1981年8月10日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五個部門聯合簽署、發布。在當時,這類形式的文件屬於司法解釋。),則表明了我國在司法實務中予以肯定的立場。故此,一些學者當時稱它為「正當防衛的特殊形式」(註:參見陳興良:《正當防衛論》第18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版。),還有人撰文專門論述了一般正當防衛與這種特殊形式正當防衛的異同之處(註:如劉普生在《司法人員與非司法人員正當防衛之異同》一文中,將它們的異同概括為目的相同而責任不同、意義相同而性質不同、方法相同而手段不同、構成條件相同而對象范圍不同、過當條件及刑事責任相同五個方面。載《法制日報》1988年9月18日第3版。)。基於同樣的認識,1996年10月10日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專門設立了一個條文,對公安人員、武裝警察在執行公務期間行使防衛權的問題作出了明文規定。但次年3月14 日正式通過的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卻又刪去了這一條文。筆者認為,取消「職務防衛權」的規定,將防衛權僅僅賦予公民個人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公安人員、武裝警察在執行公務期間遭遇暴力侵襲或為制止針對國家、社會、公眾利益的侵害而進行的反擊(必要時甚至使用警械和槍支),完全是一種履行職務的行為,是其職責所在。倘若其反擊行為沒有依法進行,譬如濫用警械和槍支(諸如違反《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規定》的行為),或者未盡職守,沒有履行應盡的反擊義務,均將遭致法律上的不利後果甚至可能承擔刑事責任。而所有這些,都與法律賦予公民個人進行「私力救濟」的防衛權的本質大相徑庭。事實上,履行職務的反擊行為具有明顯的「公力」性質,其實施過程應當受到格外嚴格的監控,如果我們在法律上規定了「職務防衛權」,並且將其與「公民防衛權」相提並論,那無異於再度鼓勵和促進國家權力的積極行使,導致強者更強,公民合法權利的有效維護將變得愈加艱巨和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講,嚴格限定防衛權的范圍,是防止國家權力濫用、切實保障人權的需要。

二、關於防衛要件問題-正當性及其制約

設立科學合理的防衛要件,是防衛行為獲得社會認同並取得正當性的前提。正當防衛的要件,建立在刑法典明文規定的基礎之上,它是正當防衛法定概念的展開及其基本界限的實體把握。我國現行刑法典第20條第一、二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據此,筆者認為,目的的正當性、侵害的緊迫性、客體的特定性和力度的有限性,是我國正當防衛的幾個基本要件。

(一)防衛目的的正當性

刑法上設立正當防衛制度的出發點,在於強化「私力救濟」;及時維護合法權益。與這一立法意圖相適應,刑法上要求構成正當防衛的主觀要件必須是防衛人具有維護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的特定目的。如果目的不正當、不合法,只是在行為的形式與外觀上符合防衛的要求,同樣不能得到刑法上正當防衛的評價。在司法實務中,由於目的不正當而不能成立正當防衛的情形主要有三種:其一,是挑撥防衛,表現為行為人基於加害的意圖,故意挑逗、引誘對方實施不法侵害,爾後假借防衛之名損害對方利益的行為。挑撥防衛具有正當防衛的假象,因此,證據調查及其判別就成為司法實務中的一個關鍵。其二,是巧合防衛,即行為人在不明知侵害行為正在發生的情況下,針對侵害人所實施的故意加害行為。例如某甲正在強*某女,乙卻並不知情,誤為自願行為。乙出於對甲的素仇,遂棒擊其頭部,致其停止強*、重傷倒地,乙亦隨即逃逸。巧合防衛雖在客觀上吻合防衛要件,但因行為人基於不法侵害的意圖,故不能以正當防衛論定。其三,是相互打鬥,即雙方基於互傷對方的目的而進行的相互之間連續不斷的毆擊及廝打行為。將相互打鬥排除在正當防衛之外,是將其行為意圖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人為地予以分割)來進行考察的結果。不過,我國刑法學界並不絕對否定以相互打鬥為起因的防衛行為存在的可能。一般認為,如果一方確已放棄侵害(諸如求饒、逃離等),而另外一方依然不斷加害,致命其合法利益受到嚴重危害時,放棄侵害的一方仍然存在著防衛反擊的權力,對其依法進行的防衛,應當確認並予以法律上的保護。

(二)不法侵害的緊迫性

有侵害才有防衛,有不法侵害的緊迫性,才會有防衛反擊的必要性。因此,不法侵害,事實上已經成為實施正當防衛的客觀前提。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重要問題上,我國立法上卻使用了「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這樣一個顯得有些抽象和原則的用語,從而給司法上的認定帶來了困難。

1.不法與緊迫

對侵害行為的不法性質,歷來認識不一,存在著「客觀不法說」與「主觀不法說」之分。客觀說主張,不法侵害以客觀狀態確定,無需考察主觀情形,行為人有無罪過,對不法侵害之是否成立不發生實質性影響,而主觀說卻力主不法侵害認定上的「主客觀相統一」立場,認為對於僅有客觀危害而缺乏行為人主觀罪過的行為,不得實行正當防衛。筆者認為,客觀說的立場較為可取,因為作為正當防衛問題研究中的「不法侵害」,其重心在於解決公民在怎樣的狀態之下可以行使自衛反擊權的問題,其側重點自應落在某種行為在客觀上是否足以構成對合法權益的侵害方面。至於侵害人是在怎樣的狀態下(包括在怎樣的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實施侵害行為的,則是在解決侵害者本人是否需要對其行為承擔刑事責任,以及應該承擔怎樣的刑事責任的時候才予考察的問題。上述「主觀不法說」不僅有背於立法設立正當防衛制度的宗旨,而且也有對防衛人過苛要求之嫌。這是因為,侵害人的主觀狀態如何、其行為在刑法上是否有責(譬如是否屬於「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是否成立缺乏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及末達責任年齡狀態等),不僅在侵害行為發生之時是無法判斷的,即便是在事後也常常顯現不明。

正當防衛上的「不法侵害」,既包括刑法意義上的犯罪,也包括治安管理法意義上的一般違法行為。但是,它們同時又必須受到一定的條件制約,即並非所有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可以構成正當防衛的前提條件。我國刑法典第20條規定的「正在進行」,雖然只是界定了侵害行為發生的時間界限,但刑法學界普遍認為,只有對那些正在進行並且已經形成侵害緊迫狀態的行為,才有實施防衛反擊的必要性。司法實務中,通常不確認對那些雖然正在進行,但尚未達到「緊迫」程度的侵害行為(哪伯是犯罪行為)實施防衛反擊的合法性。不含暴力性、破壞性的經濟犯罪、職務犯罪、妨害婚姻家庭犯罪及瀆職犯罪,哪怕其行為「正在進行」,通常仍構不成需要予以「私力救濟」的緊迫狀態,完全可以通過國家的司法途徑去解決。因此,侵害的現實性、緊迫性,已經成為確定正當防衛必要性與合法性的基本前提。

2.形式與范圍

侵害合法權益的行為形式繁多,范圍寬泛,對它們能否構成防衛前提中「不法侵害行為」的探討,關鍵在於考察其能否形成「緊迫」的侵害狀態。對此,刑法學界著重研究過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是過失行為能否構成緊迫的侵害,其中包括疏忽大意的侵害行為和過於自信的侵害行為;其二,是不作為行為能否構成緊迫的侵害,其中則包括純正的不作為侵害行為和不純正的不作為侵害行為。本文在此不再展開「肯定說」、「否定說」和「折衷說」的分歧意見及各持的理由(註:詳見趙秉志主編:《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卷)第517~521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僅就學理角度分析,絕對地排除上述行為構成緊迫侵害的可能性,並進而否定對其實施正當防衛的必要性,是機械的和缺乏實證的。為此,筆者更願意傾向於「肯定說」的觀點。由於司法實務中對過失及不作為行為實施防衛的事例較之於對故意行為的防衛要少得多,實際判案也不多見,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更應當重視對面臨這類行為緊迫侵害時的公民防衛權的確認與維護,不應該人為地去限制行使防衛權的范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家的立法(譬如日本刑法)及刑法學者雖然不主張從不法侵害行為的形式方面去限定公民防衛權的行使,但卻認為,公民必須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防衛。由於對「不得已」的理解和解釋存在著分歧,人們常常易於將其與緊急避險手段選擇上的「不得已」相混淆,這將同樣損害到公民防衛權的完整性。我國刑法歷來沒有將「不得已」列為正當防衛的限制條件,而是主張只要面臨緊迫的不法侵害,即使該公民可以通過自身的其他努力(諸如逃離現場、奮力擺脫等)去避免危害的發生,同樣允許其以損害不法侵害者利益的方法去進行正當防衛。

(三)防衛客體的特定性

正當防衛只能針對不法侵害者實施。只能損害不法侵害者本身的利益,這是防衛客體特定性的一個基點。從正當防衛的性質及其針對的對象出發,我們可以將它劃分為對不法侵害者人身的防衛和對不法侵害者財產的防衛兩種情形。任何為避免正在進行的不法行為而針對第三者利益所進行的「防衛」,都難以構成刑法意義上的正當防衛。對此,我們只能根據具體情況(包括主觀認識、客觀危害等),分別以故意犯罪、假想防衛(過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緊急避險論處。

在對財產利益進行防衛的問題上,刑法理論界曾專題討論過動物能否成為正當防衛客體的命題,同樣出現了「肯定說」、「否定說」和「折衷說」。「肯定說」與「否定說」完全對立,「折衷說」則主張區別對待,即視動物侵害是否屬於「自然現象」而定,若系自然形成,則無所謂正當防衛可言;若在他人驅使之下形成侵害,則完全可以實施正當防衛(註:兩種不同主張,可參見陳興良著《正當防衛論》第119~120頁之引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版。)筆者以為,不法侵害行為只能由人的行為構成,動物的身體動作(包括攻擊舉動)談不上合法與非法的區分,其本身難以成為刑法評價的對象。只有當它們成為財產利益的組成部分並被實際利用時,才進入到刑法的視野之中。由此,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對反擊動物攻擊的行為作出評價。其一,反擊來自於野生動物的自發攻擊而致動物於死傷的,除非該動物系國家法律明文保護時可以認定為緊急避險的性質外,一般不作法律上的定性;其二,反擊來自於不法侵害人驅使而致攻擊動物於死傷的,如果該動物系不法侵害人所有,應認定為防衛客體,反擊行為可以成立正當防衛。但是,如果其驅使的動物系為第三人合法所有時,則反擊行為又當以緊急避險論定為宜了。

(四)反擊力度的有限性

防衛不法侵害雖然屬於正當之舉,但它同樣應當有所節制,必須把握適度。任何不受制約的反擊行為,即使其出發點是正義的,最終也會走向它的反面。因此,各國刑法在有條件地賦予公民防衛權的同時,又毫不例外地對正當防衛的力度及其造成的損害結果作出了一些限定。反擊力度的有限性,既是防衛行為正當性的重要條件,也成了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分界線。然而,我們對於「有限性」問題的探索卻可能是「無限」的,因為人們已經面臨或即將面臨的不法侵害行為的類型、手段及其強度千差萬別,加之防衛人遭受侵害時所處的環境及其精神狀態、心理感受各不相同,這就使刑法典上的規范性規定及刑法理論上的探討,更傾向於價值導向的層面。所以,要提出若干條具有司法可操作性的認定防衛限度的具體標准,事實上是相當困難的,筆者撰寫本文時,同樣未敢有此奢望。

我國1979年刑法典第17條第二款在界定防衛過當的基本概念時規定,防衛過當是「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的」行為。由於對這一規定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批評由來已久,因此,1997年修訂後的刑法典對此作出了補充與修改。現行刑法典第20條第二款的表述是:「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一款與原刑法典相比較有了兩點變化:其一,是將「超過必要限度」改作「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增加了「明顯」二字;其二,是將「不應有的危害」直接修改為「重大損害」。很顯然,上述補充修改對於增強刑法規范的適用性起到了進一步明確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同樣非常有限,因為其關鍵仍在於必須對「必要限度」和「重大損害」的內涵作出切實的界定,而這一點,又恰恰是實際司法的問題,是立法上所無能為力的。筆者認為,「必要限度」和「重大損害」密不可分,不存在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但尚未造成重大損害或者完全與之相反的防衛過當情況。必要限度,就是人們反擊侵害並且能夠達到制止侵害繼續進行所必須的強烈程度;重大損害,則是與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後果相比較,懸殊過大、顯然不相適應的實際損害結果。刑法典補充「明顯」二字的價值在於,我國刑法堅決反對「必要限度」認定中強調侵害行為與防衛行為必須「對等」的觀念,如果在是否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的損害是否屬於「重大」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各方觀點頗不一致時,就應當作出「不明顯」的認定。因為根據認識論的原理,如果某一事物的邊界是清晰的、事物的界限是「明顯」的,那麼,人們的判斷是不可能出現重大分歧而應當是基本趨同的。由此看來,在正當防衛反擊力度有限性的實際判定中,人們所具有的一般正義意識、法治意識、人道意識,以及對於反擊侵害行為本身的寬容程度等,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這種作用對於防衛行為「正當」與「過當」的最終認定,甚至可能是決定性的。

三、關於無限防衛問題-立法及其簡評

「無限防衛」一語,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其一,是指防衛范圍之無限,即人們可以對一切不法侵害行為實施反擊;其二,是指防衛強度之無限,即防衛行為可以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任何損害。很顯然,我國1979年刑法典對這種無限防衛權是予以否定的。即使是修訂後的我國刑法典第20條第一、二款中有關正當防衛概念及防衛過當的規定,也同樣顯示了對正當防衛范圍及防衛強度的必要限制。然而,如同本文上一節最後部分所描述的那樣,在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之間,立法所設置的界限終究是「模糊」的,難以作為直接、確定的標志去套用(雖然其價值傾向還是清晰的)。於是,面對著來自法學界及實務界希望法律更加明確,以適應「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和人們希望擺脫束縛,以便無後顧之憂地同嚴重犯罪作斗爭,以改善社會治安狀況的「雙重壓力」,立法者開始改變了初衷,最後終於在刑法典20條第三款設立了一個被刑法學界稱為「無限防衛」或「無過當防衛」的條款。根據這一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由此可見,它並不是一種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無限防衛」,其防衛范圍仍然受到嚴格的限定,只有在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確已出現這一點得到確證之後,才能適用。

刑法典明文規定無限防衛權,這在我國當代刑事立法堪稱「突破」,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正當防衛立法的傳統格局,但它同時也帶來了刑法價值層面上的問題。因此,在新的刑法典頒布之後,除了圍繞無限防衛條款的用語理解、具體適用等展開應用型研究外,有的學者開始對這一規定的價值得失提出檢討。一些學者指出,無限制的防衛自由不僅會導致血腥報復和暴力殺戮,而且會動搖刑罰適應的根基,導致國家法秩序的松馳和法律的軟弱無能(註:參見田宏傑:《防衛許可權度的理性思考》,載《法學家》雜志1998年第4期第49頁。)。他們認為,無限防衛在刑法中的確立,首先會引起國家責任的不恰當轉移,從而導致可能破壞法治的危險;其次,有可能形成新的不法,進一步激發嚴重的暴力犯罪;再者,是違背了人道主義原則,使刑法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公正的價值軌道;最後,這種規定不僅超越了立法者的能力,也使司法的獨立進一步淪為立法者理想化情緒的犧牲品。筆者以為,這些學者的擔憂雖然不能說毫無道理,有些方面甚至值得引起我們的警覺,但如果將它作為對我國現行刑法確立的無限防衛規定的總體評價,那顯然又是偏激的和不恰當的。因為正如筆者已作分析的那樣,我國刑法中的所謂「無限防衛」,事實上仍然是有限的,它首先必須受到特定的侵害行為性質的限定,即只能針對少數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性犯罪才可實施;其次,這些嚴重犯罪必須同樣表現為侵害行為的「正在進行」,呈現出客觀狀態上危害的「緊迫性」。可以這么說,面臨這么嚴重的犯罪行為的侵襲,公民奮起進行反擊而致犯罪行為人於傷害或者死亡,這在以往的司法實務中,同樣是會被認定為正當防衛性質的。所以,現行刑法典的明文規定,可以看作是對司法經驗的總結和提升,是司法實踐的立法化確認。筆者認為,只要各級司法機關從立法的本意出發,從嚴解釋和嚴格把握「無限防衛」的適用前提與范圍,一些學者所擔憂的無限防衛權被濫用,因而可能出現嚴重破壞法治的局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國修訂後刑法典實施一年多來的實踐,事實上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判斷。

C. 趙秉志的主要學術著作

《犯罪主體論》《犯罪未遂的理論與實踐》《侵犯財產罪》《改革開放中的刑法理論與實務》《刑法研究系列》(五卷本)《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上下卷)《刑法基本理論專題研究》等。
出版個人專著、主編及合著書籍100餘部,論著多次獲得國家級、部委級或院校的獎勵。還主持或參與主持了國家、部委級科研項目及與香港、日本、法國的合作研究項目20多項。 刑法新教程(第4版)/現代刑事法學系列教材/ 趙秉志主編
聯合國公約在刑事法治領域的貫徹實施/京師國際刑事法文庫/趙秉志主編,2010-1-1版
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新探/趙秉志主編,2010-1-1版
刑事法時評(第3卷)/趙秉志主編,2009-11-1版
刑法分則要論/法學研究生精品教材/沈立城趙秉志主編,2010-1-1版
刑法新教程(第3版)/現代刑事法學系列教材/趙秉志主編,2009-11-1版
刑法總則要論/法學研究生精品教材/趙秉志主編,2010-1-1版
穿越迷霧;死刑問題新觀察/京師刑事法學文庫/趙秉志等編著,2009-10-1版
量刑情節與量刑方法專題整理/刑法學研究總整理文庫/趙秉志彭新林編著,2009-9-1版
新中國執法60周年巡禮(上下卷)/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2009年度/趙秉志等主編,2009-8-1版
刑法總論案例分析/(現代刑事法學系列教材)/趙秉志主編,2009-9-1版
刑法評論.2009年.第1卷:總第15卷/趙秉志主編,2009-8-1版
刑法論叢.2009年.第3卷:總第19卷/趙秉志主編,2009-8-1版
死刑立法改革專題研究/促進死刑改革系列十二.京師刑事法文庫47/趙秉志夏巴斯主編,2009-7-1版
刑法論叢.2009年第2卷.總第18卷/趙秉志主編,2009-6-1版
第十一屆聯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全文獻匯編:中英文對照/趙秉志等編,2008-9-1版
死刑個案實證研究/促進死刑改革系列/趙秉志主編,2009-6-1版
當代刑法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趙秉志主編,2009-3-1版
刑法修正案最新理解適用/趙秉志主編,2009-4-1版
刑法論叢.2009年第1卷.總第17卷/趙秉志主編,2009-3-1版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和諧社會構建/趙秉志等主編,2009-3-1版
國際刑法評論.第4卷/趙秉志,盧建平編,2009-1-1版
刑法論叢(第16卷)/趙秉志主編,2008-12-1版
參閱案例研究.刑事卷.第一輯(參閱案例研究叢書)/趙秉志,葉曉穎主編,2008-11-1版
中國區際刑法專題整理(刑法學研究總整理文庫)/趙秉志,黃曉亮編,2009-1-1版
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7-2008年卷)/趙秉志主編,2009-1-1版
國際刑法評論(第3卷)/趙秉志,盧建平主,2009-1-1版
中國疑難刑事名案法理研究(第四卷).許霆案件的法理爭鳴(案例評析系列)/趙秉志主編,2008-12-1版
改革開放30年刑法學研究精品集錦/趙秉志主編,2008-10-1版
刑法論叢(第15卷)/趙秉志主編,2008-11-1版
刑法評論(2008年第2卷)(總第14卷)/趙秉志,2008-10-1版
侵犯著作權犯罪研究/趙秉志,2008-8-1版
中韓經濟刑法比較研究:「第四屆中韓刑法學術研討會」學術文集(中韓刑法比較研究系列之四)/趙秉志,2008-7-1版
中韓死刑制度比較研究:「第五屆中韓刑法學術研討會」學術文集(中韓刑法比較研究系列之五)/趙秉志,2008-7-1版
刑法論叢(第14卷)/趙秉志,2008-6-1版
中國勞動教養制度的檢討與改革/趙秉志,2008-7-1版
刑法習題集(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自測)/趙秉志,2008-3-1版
刑法評論.2008年.第1卷:總第13卷/趙秉志,2008-6-1版
外國最新反恐法選編(外國法典譯叢10)/趙秉志等,2008-3-1版
刑法論叢.第13卷/趙秉志,2008-3-1版
中國疑難刑事名案法理研究.第三卷(案例評析系列)/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中國疑難刑事名案法理研究.第二卷(案例評析系列)/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中國疑難刑事名案法理研究.第一卷(案例評析系列)/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6-2007年卷/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中國刑法典型案例研究.第二卷.危害公共安全與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犯/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中國刑法典型案例研究.第一卷.刑法總則(案例評析系列)/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犯罪未遂形態研究.第2版(中國當代法學家文庫.趙秉志刑法研究系/趙秉志著,2008-1-16版
中國刑法典型案例研究.第五卷.貪污賄賂與瀆職犯罪(案例評析系)/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中國刑法典型案例研究.第四卷.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犯罪(案例評析系)/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中國刑法典型案例研究.第三卷.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案例評析系)/趙秉志主編,2008-1-1版
刑法論叢.第12卷/趙秉志主編,2007-9-1版
財產刑執行的調查與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調研課題系列叢書)/趙秉志主編,2007-11-1版
刑法教學案例(高等院校法學案例叢書)/趙秉志主編,2007-10-1版
死刑改革研究報告(促進死刑改革系列)/趙秉志著,2007-10-1版
加拿大反恐法案及國際反恐公約的執行(外國刑事法翻譯系列之2)/趙秉志等譯,2007-9-1版
中國刑法立法之演進(中英文)/高明暄,趙秉志著,2007-6-1版
刑法評論(2007年第1卷)(總第12卷)/趙秉志主編,2007-9-1版
全球化時代的刑法變革-國際社會的經驗及其對中的啟示/趙秉志主編,2007-9-1版
刑法解釋研究/趙秉志主編,2007-8-1版
和諧社會與中國現代刑法建設(新刑法典頒行十周年紀念文集)/趙秉志,2007-9-1版
刑法論叢(第11卷)/趙秉志主編,2007-8-1版
刑法問題對談錄/趙秉志等著,2007-7-1版
刑法習題集(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自測)/趙秉志主編,2007-6-1版
刑法哲學專題整理(刑法學研究總整理文庫)/趙秉志等編著,2007-5-1版
國際刑法總論問題專題整理(刑法學研究總整理文庫)/趙秉志等編著,2007-4-1版
國際刑法評論(第2卷)/趙秉志等主編,2007-1-1版
中國知識產權的刑事法保護及對歐盟經驗的借鑒/趙秉志主編,2006-12-1版
死刑改革探索(促進死刑改革系列之一)/趙秉志著,2006-12-1版
中國反恐立法專論(京師刑事法文庫11)/趙秉志主編,2007-1-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6年第1-2輯.總第14-15輯)/趙秉志主編,2006-12-1版
中韓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及相關犯罪研究/趙秉志主編,2006-11-1版
刑法教學參考書(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核心課教學參考書)/趙秉志,2006-11-1版
刑法評論(2006年第3卷)(總第11卷)/趙秉志,2006-10-1版
刑法評論(2006年第2卷)(總第10卷)/趙秉志,2006-10-1版
和諧社會的刑事法治(上/下)/趙秉志,2006-10-1版
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5-2006年卷)/趙秉志,2006-8-1版
刑法評論(2006年第1卷)(總第6卷)/趙秉志,2006-8-1版
國際刑法評論(第1卷)/趙秉志,2006-5-1版
刑法論叢(第10卷)/高銘暄 趙秉志,2006-5-1版
外國刑法各論(大陸法系)(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趙秉志,2006-1-1版
中韓刑事制裁的新動向-第2屆中韓刑法學術研討會學術文集/趙秉志,2005-10-1版
死刑制度之現實考察與完善建言(京師刑法法文庫6)/趙秉志,2006-1-1版
刑法評論(第8卷)/趙秉志,2005-12-1版
刑法基本理論專題研究(京師刑事法學文庫1)/趙秉志,2005-9-1版
2006年法律碩士聯考考試大綱配套練習/曾憲義 趙秉志,2005-10-1版
2006年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聯考大串講/曾憲義 趙秉志,2005-10-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5年第2-4輯)(總第11-13輯)/趙秉志,2005-9-1版
中日經濟犯罪比較研究/高銘暄 趙秉志,2005-8-1版
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4年卷)/趙秉志,2005-7-1版
(2005年10月使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模擬試題解析/曾憲義 趙秉志,2005-6-1版
(2005年10月使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大串講(第3版)/曾憲義 趙秉志,2005-6-1版
(2005年10月使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全國聯考同步輔導/曾憲義 趙秉志,2005-6-1版
刑法評論(第7卷)/趙秉志,2005-6-1版
刑事政策專題探討(刑事法律科學文庫54)/趙秉志,2005-5-1版
刑事時評(2004年卷)/趙秉志,2005-5-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5年第1輯)(總第10輯)/趙秉志,2005-4-1版
刑法論叢(第9卷)/高銘暄 趙秉志,2005-4-1版
中國區際刑法問題專論/趙秉志,2005-3-1版
懲治恐怖主義犯罪理論與立法/趙秉志,2005-3-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年第1輯)(總第6輯)/趙秉志,2004-4-1版
世紀「9.11」-美國「9.11委員會報告」(精華中譯本)/趙秉志,2005-1-1版
中國廢止死刑之路探索-以現階段非暴力犯罪廢止死刑為視角(中英文/趙秉志,2004-3-1版
被判刑人移管國際暨區域合作(國際刑法研究所文庫)/趙秉志,2004-11-1版
死刑正當程序之探討-死刑的正當程序學術研討會文集/趙秉志,2004-12-1版
刑法評論(第6卷)/趙秉志,2005-1-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年第4輯)(總第9輯)/趙秉志,2004-12-1版
刑法論叢(第8卷)/高銘暄 趙秉志,2004-12-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年第3輯)(總第8輯)/趙秉志,2004-10-1版
英美刑法學(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趙秉志,2004-11-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第6卷.貪污賄賂罪 瀆職罪)/趙秉志,2004-9-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第5卷.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趙秉志,2004-9-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第4卷.侵犯公民人身權利..)/趙秉志,2004-9-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第3卷.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趙秉志,2004-9-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第2卷.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趙秉志,2004-9-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第1卷.刑法總則)/趙秉志,2004-9-1版
香港特區國際刑事司法制度研究/趙秉志 黃芳,2004-10-1版
單位犯罪比較研究(當代新型犯罪比較研究.第1卷)/趙秉志,2004-6-1版
刑法時評(首卷.2003年卷)/趙秉志,2004-6-1版
主客觀相統一:刑法現代化的坐標(刑事法律科學文庫46)/趙秉志,2004-4-1版
全國法律碩士研究生聯考應試練習-民法.刑法卷(第2版)/趙秉志,2004-8-1版
全國法律碩士研究生聯考應試練習-綜合課卷(第2版)/趙秉志,2004-8-1版
瀆職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2003-5-1版
貪污賄賂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2003-5-1版
刑法評論(第5卷)/趙秉志,2004-9-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年第2輯)(總第7輯)/趙秉志,2004-6-1版
(2004.10使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考試輔導指南/曾憲義 趙秉志,2004-6-1版
計算機犯罪比較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36)/趙秉志 於志剛,2004-7-1版
金融犯罪比較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34)/趙秉志 楊誠,2004-7-1版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比較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35)/趙秉志 田宏傑,2004-7-1版
環境犯罪比較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40)/趙秉志等,2004-7-1版
新編國際刑法學(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趙秉志,2004-6-1版
刑法分則問題專論(趙秉志刑法學文集II)/趙秉志,2004-5-1版
中國區際刑法專論(趙秉志刑法學文集III)/趙秉志,2004-5-1版
比較刑法暨國際刑法專論(趙秉志刑法學文集IV)/趙秉志,2004-5-1版
刑法總則問題專論(趙秉志刑法學文集)/趙秉志,2004-5-1版
刑法評論(第4卷)/趙秉志,2004-4-1版
2005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全國聯考復習全書/趙秉志沈立城,2004-4-1版
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3年卷)(上/下)/趙秉志,2003-12-1版
刑法評論(第3卷)/趙秉志,2004-1-1版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暨相關重要文獻資料/趙秉志等,2004-1-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4輯)(總第5輯)/趙秉志,2004-1-1版
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上/下)(第2卷:刑法實務問題研究)/趙秉志,2003-10-1版
中國刑法學年會文集(第1卷:刑法解釋問題研究)/趙秉志,2003-10-1版
2004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考試輔導指南(第2版)/曾憲義 趙秉志,2003-12-1版
刑法學(下冊.刑法各論)((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趙秉志,2003-7-1版
刑法學(上冊.刑法總論)((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趙秉志,2003-1-1版
刑法論叢(第7卷)/高銘暄 趙秉志,2003-9-1版
刑法評論(第2卷)/趙秉志,2003-9-1版
刑法教學案例(高等院校法學案例叢書)/趙秉志,2003-10-1版
歐盟刑事司法協助研究暨相關文獻中英文本/趙秉志,2003-4-1版
國際刑事審判規章匯編/趙秉志 王秀梅,2003-4-1版
國際刑法與國際犯罪專題探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刑法研究所文庫)/趙秉志 陳弘毅,2003-3-1版
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刑事法律科學文庫15)/趙秉志,2003-3-1版
2003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定必讀法律法規(在職法碩專用)/趙秉志,2002-10-1版
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1輯)(總第2輯)/趙秉志,2003-6-1版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犯罪刑法適用-以「非典」事件為中心/趙秉志,2003-6-1版
侵犯財產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2003-3-1版
擾亂公共秩序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2003-3-1版
妨害司法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等,2003-3-1版
毒品犯罪(最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 於志剛,2003-1-1版
刑法學(同等學力人員申請法學碩士學位考試教材)/趙秉志,2003-3-1版
刑法學(同等學歷人員申請法學碩士學位考試模擬題)/趙秉志,2003-3-1版
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2年卷.首卷)/趙秉志,2002-12-15版
辦理房屋租賃案件法律依據(辦案依據叢書)/曾憲義、趙秉志,2002-11-1版
刑罰總論問題探索(當代刑法理論探索 第3卷)/趙秉志,2003-1-20版
刑法習題集(高等法學專業課程考試同步訓練)/趙秉志,2002-7-1版
刑法基礎理論探索(當代刑法理論探索)(第1卷)/趙秉志,2003-1-15版
國際區際刑法問題探索(當代刑法理論探索)(第4卷)/趙秉志,2003-1-15版
犯罪總論問題探索(當代刑法理論探索)(第2卷)/趙秉志,2003-1-15版
2003年國家司法考試-實戰剖析預測與強化訓練/趙秉志,2002-12-1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2002年第9輯)(總第67輯)/曾憲義、趙秉志,2002-11-1版
過失犯罪的基礎理論/高銘暄、趙秉志,2002-10-28版
刑法評論(第1卷)/趙秉志,2002-10-28版
2003年全國法律碩士研究生聯考應試練習-民法、刑法卷/趙秉志,2002-8-24版
2003年全國法律碩士研究生聯考應試練習-綜合課卷/趙秉志,2002-9-24版
2003年法律碩士自測試題題解-專業基礎課、綜合基礎課(附光碟)/曾憲義、趙秉志,2002-11-1版
刑法論叢(第6卷)/高銘暄、趙秉志,2002-10-1版
2003年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考配套用書-指定必讀法律法規/趙秉志,2002-10-17版
海峽兩岸刑法各論比較研究(上/下)/趙秉志,2001-9-1版
刑法論叢(第5卷)/高銘暄 趙秉志,2002-1-1版
刑法新教程/趙秉志,2001-2-1版
新千年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與適用(上/下)/趙秉志,2001-7-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沈立城、民主權利/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侵犯財產罪/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篇(下)/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總則篇(上)/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下)/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破壞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罪(上)/趙秉志,2001-4-1版
中國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危害國家安全罪等/趙秉志,2001-4-1版
刑罰制度適用中的疑難問題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 於志剛,2001-1-1版
刑種適用中疑難問題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1-1-1版
共同犯罪適用中疑難問題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 陰建峰,2001-1-1版
犯罪停止形態適用中的疑難問題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1-1-1版
單位犯罪適用中疑難問題研究(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 田宏傑,2001-1-1版
侵犯人身權權利犯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趙秉志,2001-1-1版
2001年全國律師資格考試-強化訓練與模擬試題/趙秉志 王志祥,2001-4-1版
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21世紀法學系列教材)/趙秉志,2000-8-1版
金融詐騙罪新論/趙秉志,2001-2-1版
香港刑法(平)(比較法研究叢書)/趙秉志,1996-1-1版
香港刑事訴訟程序法(中文版)(平)(比較法研究叢書)/趙秉志,1996-10-1版
刑法相臨相近罪名界定與運用(上/下)/趙秉志,2000-10-1版
毒品犯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0-8-1版
妨害司法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0-8-1版
瀆職犯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0-8-1版
侵犯知識產權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0-8-1版
侵犯財產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0-8-1版
金融犯罪界限認定司法對策(刑事法律科學文庫)/趙秉志,2000-8-1版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疑難問題司法對策(刑事法律科學/趙秉志,2000-8-1版
海峽兩岸刑法總論比較研究 (上卷)/趙秉志,1999-7-1版
海峽兩岸刑法總論比較研究 (下卷)/趙秉志,1999-7-1版
金融詐騙罪(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1999-9-1版
張子強案件及其法律思考/趙秉志,2000-1-1版
澳門商法典-澳門五大法典/趙秉志,1999-11-1版
澳門民法典-澳門五大法典/趙秉志,1999-11-1版
澳門民事訴訟法典-澳門五大法典/趙秉志,1999-11-1版
澳門刑法典、澳門刑事訴訟法典-澳門五大法典/趙秉志,1999-11-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十集)/趙秉志,1999-10-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九集)/趙秉志,1999-10-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八集)/趙秉志,1999-10-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七集)/趙秉志,1999-10-1版
妨害司法罪(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1999-9-1版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研究/趙秉志,1999-8-1版
韓國刑法典及單行刑法/趙秉志審定,1996-10-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六集)/趙秉志,1999-6-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五集)/趙秉志,1999-6-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四集)/趙秉志,1999-6-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三集)/趙秉志,1999-6-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二集)/趙秉志,1999-6-1版
疑難刑事問題司法對策 (第一集)/趙秉志,1999-6-1版
擾亂公共秩序罪(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1999-1-1版
侵犯財產罪(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1999-1-1版
99律師資格考試專家指南/趙秉志主編,1999-4-1版
貪污賄賂及相關犯罪認定處理/趙秉志,1999-3-1版
中國刑法/趙秉志,1999-3-1版
毒品犯罪(新刑法典分則實用叢書)/趙秉志,1998-7-1版
新刑法教程/趙秉志編,2002-5-17版
綜合法律知識/趙秉志主編,1998-6-1版
企業管理知識/趙秉志主編,1998-6-1版
民商法與經濟法知識/趙秉志主編,1998-6-1版
企業法律顧問實務/趙秉志主編,1998-6-1版
侵犯財產罪研究/趙秉志,1998-4-1版
新刑法典的創制/趙秉志,1997-7-1版 趙秉志教授與刑法改革及刑法理論的發展 /趙秉志 沈立城
為了共和國刑事法治的完善——訪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生導師趙秉志教授 /趙秉志 沈立城
刑法改革與人權保障 /趙秉志,沈立城等等

D. 交通肇事罪中結果加重犯的罪過形式是什麼

一、緒論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我國《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後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 逸致 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這是我國刑法對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的全部規定,有不少學者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為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即過失犯罪的結果加重犯。[1]

近年來交通肇事罪已由過去的普通過失犯罪成為多發性、常見性犯罪,並且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例如, 北京 市順義區人民法院審理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情況:2001年審理此類案件65件,2003年審理此類案件79件,2004年第一季度審理此類案件28件。交通肇事案件大幅上升,已成為該院刑事審判工作的一個 新特 點。再以廣東東莞地區為例,該地區判決的交通肇事罪,1997年為72件72人,1998年100件100人,2000年為125件125人,2001年為144件144人,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交通肇事犯罪中,又以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社會危害性最大。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對於交通肇事罪中結果加重犯的罪過形式爭議頗多,正確的解決這個問題對於如何認定交通肇事罪,預防此類犯罪的發生意義重大。

案例:丁某半夜酒後駕車回家,不慎將路邊一騎自行車正常行駛的葉某撞成重傷。丁某撞人後,嚇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丁某下車後,見葉某頭部出血,躺在地上昏迷不醒,再看看四周無人,就將車制動的痕跡擦去,開車逃走。葉某由於休克後出血過多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3]

對於本案的定性,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定為交通肇事罪;另一種意見認為,丁某將騎車人葉某撞成重傷後,就負有將其送醫院搶救的義務,而且丁某完全有能力履行這一義務,而他卻乘受害人昏迷不醒、夜半無人之機駕車逃走,不履行因自己的先行行為而帶來的應搶救的作為義務,因而造成葉某失血過多而死亡,是不作為犯罪。丁某下車已看到葉某處於危險之中,完全可以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葉某死亡的後果,但卻有意放任了這一結果的發生,已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由於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因此不應認定交通肇事罪,而應認定為故意殺人罪。結果加重犯,亦稱加重結果犯,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由於發生了嚴重結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形態。例如,我國刑法第260條規定的虐待罪,一般是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則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這就是虐待罪的結果加重犯。對結果加重犯可簡單圖解為:結果加重犯=基本犯罪構成+加重結果。

從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結果加重犯一般是由兩部分構成:基本犯罪與加重結果。所謂基本犯罪,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具體犯罪構成。加重結果,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已經超出了法律規定的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結果的范圍。

關於加重結果的罪過形式,這是結果加重犯理論爭議的核心。結果加重犯主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對基本犯罪行為和加重的結果均有罪過。其中,對於加重結果的罪過形式,我國刑法理論上爭議頗多。有的學者認為,只能出於過失;有的學者認為既可以基於過失,也可以基於故意。有學者將我國刑法中存在的結果加重犯分為三種類型:(1)基本犯為故意,對加重結果也是故意。例如,刑法第263條第5項規定的搶劫行為是出於故意,致人死亡也可以是故意。(2)基本犯是故意,對加重結果則出於過失。例如,刑法第236條第3款第5項規定的強奸行為是出於故意,對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則是出於過失。(3)基本犯罪是過失,對加重結果也是過失。例如,刑法第136條規定的危險物品肇事罪,後果嚴重的基本犯罪是過失,後果特別嚴重的也是過失。[4]

問題在於,交通肇事罪中結果加重犯的罪過形式除了過失還包不包括故意這在我國學術界是個爭論頗多的問題。筆者將就這一問題加以淺析。

二、結果加重犯的罪過形式

加重結果的出現,是結果加重犯成立的必要要素,同時要求行為人主觀方面必須對加重結果有罪過。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加重結果的罪過,以致形成結果加重犯的雙重罪過,即基本犯罪的罪過和加重結果的罪過。

(一)雙重罪過說

雙重罪過,又稱混合罪過,即實施一個危害行為,造成兩個不同的危害結果,行為人對不同的危害結果持不同的罪過。通說認為結果加重犯的罪過是雙重罪過,即基本犯罪行為中的罪過以及與加重結果相伴產生的加重結果的罪過。

對於「雙重罪過」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持否定意見。該觀點認為,「罪過支配行為,行為表現罪過……不同的罪過支配不同的危害行為,不同的危害行為表現不同的罪過,構成社會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犯罪。故意和過失是兩種不同的罪過形式,它們所支配的危害行為是有完全不同的性質,社會危害性程度也有很大差別。因此,說兩種罪過形式同時並存支配一個危害行為,是有悖犯罪構成理論的。此外,雙重罪過說也不符合我國刑法的罪數理論。因為在我國區分一罪與數罪只能以犯罪構成的個數為標准。凡是行為人基於一個罪過,實施一個危害行為,具備一個犯罪構成的就是一罪……雙重罪過,則是說行為人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具有兩種罪過形式,成立一個罪名,這顯然也是不妥當的。」[5]另外,否定說認為,作為雙重罪過例證的故意傷害致死、強奸致死等犯罪,這里的故意與過失並非處於同一層次,實際上並不是雙重罪過的犯罪。因為故意傷害致死、強奸致死,都不是獨立的罪名,前者是故意傷害罪的加重情節,後者是強奸罪的加重情節。就成立傷害罪而言,只要對傷害持故意即可。換言之,故意傷害罪的主觀構成要件只要有一個故意的罪過。故意傷害致死,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死亡持過失,是出於將加重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需要。致死與對死亡的過失,並不是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只是結果加重犯的成立條件,該條件是不能納入基本犯的構成要件的。因此,提出「結果加重犯是否具有雙重罪過,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6]

由此可見,雙重罪過否定說的主要觀點是:罪過與犯罪行為之間只能是對應的關系,一個罪過支配一個犯罪行為。筆者認為,雙重罪過否定說只看到了典型的一罪與數罪,而忽視了犯罪現象的復雜性。如基於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而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的連續犯;再如結果加重犯,行為人實施一個基本犯罪行為而產生兩個危害結果。此時,行為人對兩個危害結果都存在著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即行為人同時存在兩個罪過,這並不違背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相反,正是主客觀相統一刑法理論的體現,反映在刑事立法上就形成了雙重罪過的犯罪。承認雙重罪過的犯罪,正是體現了主客觀相統一的犯罪構成理論和罪數理論。至於故意傷害致死、強奸致人死亡不是獨立的罪名,並不影響其成為雙重罪過的犯罪。我們並不是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是雙重罪過的犯罪,而是認為故意傷害致死、強奸致人死亡這類犯罪具有雙重罪過的特徵,屬於雙重罪過的犯罪,這並無不妥。如果否認雙重罪過理論,就無法解決諸如故意傷害致死、強奸致人死亡這類犯罪的刑事責任。因為行為人之所以對他人死亡負刑事責任,是由於其對該結果存有罪過,而不是出於將加重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需要,否認這一點則會導致客觀歸罪。一、緒論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我國《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此可見,「雙重罪過說」是符合實際需要的,具有理論依據而且不乏立法實例。

(二)加重結果的罪過形式

關於加重結果,其主觀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行為人對加重結果的發生,除了過失,是否包括故意

這個問題是結果加重犯理論爭議的核心,理論界說法不一。多數學者支持「排除故意說」,即加重結果的罪過形式只能是過失。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若對加重結果有故意,由此產生的「加重結果」可以認為是重結果的結果犯;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此時行為人可能構成新罪,需要用罪數理論解決。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值得 商 榷,如在搶劫致人重傷、死亡,強奸致人重傷、死亡等以復合行為為特徵的基本犯罪中,行為人完全有可能以故意重傷、殺人的手段達到其搶劫、強奸目的。此時,若根據第一種觀點就應該以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但行為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搶劫或者強奸。重結果的結果犯的觀點,並不能完全反映行為人的主觀方面,對行為人的目的行為也未進行評價,其違背了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若按數罪並罰理論處理,將搶劫罪與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並罰,強奸罪與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並罰,問題依然存在。搶劫罪和強奸罪的犯罪行為屬復合行為,包含著暴力、脅迫行為和搶劫、強奸行為,後者以前者為前提。如果單純地就暴力、脅迫行為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也就無法再對搶劫、強奸行為認定為搶劫罪或強奸罪。因為,這樣必須對暴力、脅迫行為進行兩次評價,這有違罪行均衡原則。[7]因此,只有當搶劫或強奸後另有報復或滅口等動機的,方可實行數罪並罰。

筆者認為,「兼含故意說」更為合理。首先,結果加重犯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由於發生了嚴重結果而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形態。從概念本身而言,並不排除行為人基於故意造成加重結果的情形。其次,客觀上存在著對加重結果持故意的情形,如刑法第263條第5項規定的搶劫行為是出於故意,致人死亡也可以是故意。其中,「致人重傷、死亡」在我國刑法中的含義並不統一。在一些條文中,如刑法第234條中的「致人重傷、死亡」不包括故意;而在刑法第115條中「致人死亡、重傷」,行為人主觀方面則既包括過失也包括故意。因此,將故意納入加重結果的罪過形式是符合我國實際的。

三、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罪過形式之我見

根據前文所述,結果加重犯理論並不排除行為人主觀方面對加重結果的故意形態,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其罪過形式也便有了故意的可能。筆者認為,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在一定情形中,其罪過形式包括故意(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在內。

(一)罪過產生環境的區分

結果加重犯的罪過是雙重罪過,即基本犯罪行為中的罪過以及與加重結果相伴產生的加重結果的罪過。

對於結果加重犯,加重結果產生於基本犯罪之外,行為人的罪過往往產生於一個特殊的環境之中,或者說在基本犯罪基礎之上產生了一個罪過。該罪過既可以是原基本犯罪罪過的延續,也可以是一個新的罪過,當然包含直接故意。持「排除故意說」的學者認為,若將直接故意包含在內,可能就會因該直接故意產生一個新的罪名,而非加重結果。這其實是將加重結果與基本犯罪構成孤立開來。整個犯罪活動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而是一個連續的、相互聯系的過程。並且各環節具備因果關系,沒有前者便沒有後者。此時,罪過並非單純的,應考慮犯罪構成的情節,以及影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行為人人身危險性大小的因素,這些因素同時也導致了刑事責任大小的不同(刑事責任程度)。

至此,筆者將結果加重犯中罪過產生的環境分為第一性環境與第二性環境。第一性環境指基本犯罪過程中罪過產生的環境。第二性環境是指加重結果罪過產生的環境。加重結果的罪過是在第一性環境基礎之上或者說是以基本犯罪行為完成這一結果為前提條件而產生另一罪過形式,但也不排除是原罪過形式的繼續發展。同時,第二性環境是在整個犯罪過程的情景因素中居於從屬地位的環境,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從環境,將第一性環境稱之為主環境。結果加重犯的加重結果即產生於第二性環境之中,其罪過形式也是在這一特殊環境中產生的。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行為人的雙重罪過也相應產生於第一性環境和第二性環境。其中,第一性環境主要表現為交通運輸條件或環境,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機動車輛司機酒後駕駛,超速、超高、超寬、超載行車,或者道路彎曲,路面上有晾曬的農作物,交通環境混亂等;在內河運輸方面,如船長擅離職守,疏忽大意錯誤指揮,舵手錯誤操作、偏離航線或者遇到險灘、激流等。第二性環境則主要表現為,事故現場的條件和氛圍以及機遇因素。如夜深人靜,事故現場偏僻無人或者乘車人的鼓動、指使等。

正是交通肇事犯罪的特殊性,要求正確區分基本犯罪與加重結果發生的環境,這對交通肇事行為的正確定罪量刑具有重大意義。

(二)犯罪人的心理學分析

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其加重結果產生於基本犯罪基礎之上,該條件對加重結果的產生密切相關,即心理學上的影響犯罪的主體外因素。

影響犯罪的主體外因素與犯罪心理、犯罪行為之間存在著互動作用,該因素對它們的影響主要是一種誘發作用。這種誘發作用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個體已經具備犯罪心理,在情景的誘發下,產生犯罪動機,例如想要偷東西的人在發現某一家房門未鎖時很容易完成偷盜行為;二是個體心理品質雖有一定缺陷,但尚不具備犯罪心理,在情景的強烈刺激下,不良心理品質迅速惡化為犯罪心理,產生突發性犯罪行為;三是個體在在進行犯罪行為中,因為周圍情景的影響,或者犯罪心理進一步惡化,例如被害者反抗致使盜竊迅速轉化為殺人,或者削弱犯罪動機,例如被害者的呼叫使其逃離現場,或者犯罪人良心發現,主動中止犯罪。[8]主體外因素對交通肇事罪中結果加重犯的誘發作用,即屬於上述的第三種情形。

影響犯罪的主體外因素分為:大社會環境因素,人際交往及居住環境、工作場所和職業因素,自然環境因素以及情景因素。以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為例,影響加重結果產生的因素中,情景因素便較為明顯。「情景因素是指,直接影響犯罪人形成某種犯罪行為動機的客觀環境因素,與犯罪人實施某種犯罪行為動機的形成和犯罪決意的確立密切相關。」[9]情景因素又包含侵害對象因素,現場其他人因素,現場條件和氣氛以及機遇因素。在交通肇事罪中,事故的發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這種機遇因素,可以誘發行為人的犯罪心理也可以促使主體不良心理惡性發展為犯罪心理。加之現場條件和氣氛,如夜深人靜、事故現場偏僻無人等;或者侵害對象的誘發,如被害人重傷、昏迷不醒;或者現場其他人的影響,如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的指使。這一系列因素促使主體不良心理惡性發展,以致產生價重結果,如交通肇事後逃逸,甚至加害受害人等。此時,影響主體罪過形式進一步發展的情景因素便是前文所述的第二性環境。一、緒論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我國《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筆者認為,一般情況,在這種出乎意料的、強烈的外界環境刺激下,行為人的行動往往受到消極情緒的左右,對行為的目的和後果缺乏清醒的認識和理智上的自我控制。與深思熟慮的犯罪行為相比較,該種行為人的社會危險性一般不大,幾乎沒有同樣犯罪反復的危險,但也不排除有過犯罪經歷的人再次產生犯罪心理的情形。刑罰應當有所區別,如果一律將行為人定罪為直接故意犯罪有刑罰苛刻之嫌。

(三)刑罰價值分析

從刑法價值角度考慮,將故意納入加重結果的罪過形式之中較符合 現代 刑法公正價值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刑法日益趨輕化,更追求實質的公正,也要求刑罰避免均衡性的極端。若不考慮罪過產生的特殊環境或前提條件,合理確定刑責大小及適用的刑罰,將很難達到實質的公正。

近代學派代表德國刑法學家李斯特倡導目的刑主義,他將犯罪人分為機會犯罪人與慣習犯罪人。對於機會犯罪人,由於其是在外部影響下犯了過錯,幾乎沒有犯罪反復的危險。對於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加重結果的產生是有一定概率的,不可能每個基本犯罪都會產生加重結果。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也是一種機會犯罪人,即沒有基本犯罪這一前提條件,行為人就沒有可能(機會)實施進一步的行為。因此就應找到一種合理的刑罰來適用,畢竟刑罰的目的主要是懲戒教育個體,而非單純懲罰。而這點又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李斯特還認為:「凡人跟普通人完全一樣,普通人只不過是由於在與外部情況結合時的幸運才沒有陷入犯罪而已。」[10]從前文所述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罪犯,犯罪行為的實施是內外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不能僅從表面判斷犯罪行為,還要了解罪犯的心理變化。

筆者認為,在一些情況下,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其罪過形式包括故意(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例如甲交通肇事後駕車逃離現場。甲主觀上,可能是為逃避法律責任或者防止付出高額醫療費用,而希望被害人死亡以便沒有人可以指證他的肇事行為,或者認為被害人死亡、不死亡都無所謂。此時,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主觀上存在直接故意殺人的故意,按「排除故意說」的觀點,則甲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這種逃逸形式的不作為是否就相當於作為的殺人罪的實行行為,還值得討論。持「排除故意說」的學者,大多忽略了不作為的逃 逸行 為和作為的故意殺人罪之間的等價性,從而輕易得出成立故意殺人罪的結論。

交通肇事後,行為人僅僅逃逸即棄而不管,原則上被害人得到第三者救助的可能性很大,行為人對加重結果的產生並不具有排他的支配性;此外,故意殺人罪是重罪,其成立要求有強度很高的違法行為。而要使不作為的殺人與作為的殺人有同價值性,單純對被害人放置不管還不夠,如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或者將被害人抱上自己車後拒不送到醫院,在大街上兜圈導致被害人死在車中。此時,使被害人得到救助已不可能或者顯著困難的,才屬於對被害人的生命有絕對的支配,不作為殺人與作為殺人才具有等同的價值性。[11]

問題在於,究竟哪些情況下主觀上持故意的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哪些情況又構成故意殺人罪其區分標準是什麼

筆者認為,交通肇事後單純的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原則上以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處理即可。但是,肇事者行為若包含著剝奪被害人生命的現實危險時,以故意殺人罪認定更為合理。至此,筆者提出兩條區分標准:

(一)時間、地點是否發生變化。如肇事者將被害人轉移其它場所或者逃逸後返回二次加害被害人,則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二)是否屬於再犯。如果行為人有過同類犯罪經歷,再次產生犯意的,其主觀方面已不同於一般交通肇事者的犯罪心理,與作為的殺人具有更大的等價性。

(三)是否使被害人得到救助已不可能或者顯著困難的。如發現被害人重傷未死而二次碾軋後逃逸,使其得到救助已不可能,或者將被害人抱到自己車上拒不送往醫院,使救助顯著困難的,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相反,如果被害人的傷並非致命,事故現場是行人頻繁的場所,或者派出所和醫院就在附近,被害人得到第三者救助的可能性很大的情況下,肇事者逃逸的,以交通肇事罪論處。

三條標准中,以第三條標准為主,或者說,第一、第二為形式標准,第三為實質標准,歸根結底即行為人的行為與作為殺人是否具有等同的價值性。

四、正確理解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

根據前文所述,對我國刑法中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可以這樣理解:行為人雖然主觀上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但如果其單純地逃離現場,不予救助的行為與故意殺人罪的客觀方面行為並不具有等價性,按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應認定為交通肇事罪。

最高法院在2000年11月公布的《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認為,「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解釋》認為,導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得不到救助」,但從實質上看,「得不到救助」也是一個結果,而不是行為。肇事者對這個結果的心理狀態是故意還是過失《解釋》未加限定。既然未加限定,那就說明故意、過失都包括在內。[12]而根據《刑法》第133條的規定,交通肇事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屬於交通肇事罪的結果加重犯,在犯罪性質上仍然定交通肇事罪。由於結果加重犯加重結果罪過形式產生環境的特殊性以及從現代刑法公正價值觀上考慮,如此規定是比較合理的。

針對交通肇事犯罪不斷增加的現狀,筆者認為應當適當提高刑法中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目前我國刑法中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72條規定,對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緩刑。在司法實踐中,對交通肇事罪的處罰大多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在保險公司與肇事人賠償被害方經濟損失後,大多數犯罪人被宣告緩刑。[13]對交通肇事罪大量適用緩刑,犯罪人受不到應有的剝奪性痛苦,這無疑對其他社會成員起不到足夠的威懾作用。這種立法和司法現狀不但使刑罰喪失一般預防的價值,還無形中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犯罪的發生。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適當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同時在司法實踐中慎用緩刑。

「注釋」

[1]樓伯坤。刑法第133條規定與加重理論之沖突[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4,5:36.

[2]高秀東。交通肇事罪的認定與處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

[3]歐陽濤,魏克家,劉仁文。易混淆罪與非罪、罪與罪的界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9:50.

[4]趙秉志,吳大華,蕭 中華 。中國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2-63.

[5]劉明祥。評雙重罪過說[J].法學評論,1989,5:34-36.

[6]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5.

[7]陳娟。結果加重犯概念辨析[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6,6:29.

[8]張明。走向歧途的心靈—犯罪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0.

[9]張明。走向歧途的心靈—犯罪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44.

[10]張小虎。刑法的基本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7.

[11]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代展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472.

[12]侯國雲。有關交通肇事罪的幾個疑難問題[J].中國法學,2003,1:180-181.

[13] 唐 勝。對交通肇事罪刑罰問題的探討[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7:21.

@2019

E. 誰有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的具體介紹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成立於2005年8月18日,是專門從事刑事法學研究的、中國刑事法學領域首家且目前唯一的具有獨立性、實體性、綜合性的學術研究機構。研究院的建立,旨在建設全國領先並與國際知名刑事法學機構看齊的新型刑事法學術機構,本著刑事法學一體化的精神,逐步全面發展刑事法的學術領域,培養高級刑事法學專門人才,努力為我國法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作出新的探索和較大的貢獻。

一、研究院建設

研究院成立以來,即在學術隊伍、機構設置、規章制度等各方面努力探索,積極嘗試,從而使各項工作日益走上正軌,並呈現出健康、良性發展之態勢。

1.學術隊伍

研究院由著名中年刑法學者趙秉志教授擔任院長,盧建平教授擔任常務副院長,首批專職研究人員10餘位,初步構成研究院的學術中堅力量。目前,研究院正在廣納人才,力爭在一年左右使專職研究人員達到25人的規模,並在此之後的三年內達到40人左右。

研究院聘請了包括高銘暄教授、王作富教授、馬克昌教授、儲槐植教授等老一輩著名刑法學家、20餘位中央與地方政法機關副部長級以上專家型領導以及重要國際組織領導人等在內的國內外著名的刑事法專家、學者擔任特聘顧問教授,並聘請了包括資深刑法學家、著名中青年刑法學者以及中央和地方政法機關廳局級專家型領導等在內的40餘位國內知名的刑事法專家學者擔任研究院疑難刑事問題研究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還聘請了一批兼職教授(研究員)。

2.機構設置

研究院已設立學術委員會,並將與學校其他法學單位共建校學位委員會法學分會。

研究院以常設機構研究所為基本架構,並輔之以研究交流中心、項目辦公室,從而保障和促進研究工作的正常開展與繁榮、深化。

目前,研究院已設立及擬設立的研究所主要有:

(1)中國刑法研究所;

(2)外國刑法與比較刑法研究所;

(3)國際刑法研究所;

(4)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學研究所;

(5)刑事執行法研究所;

(6)刑事訴訟法研究所。

研究院已設立及擬設立的研究交流中心暨項目辦公室主要有:

(1)中日刑事法研究中心;

(2)中美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3)中歐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4)中俄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5)中國區際刑事法研究交流中心;

(6)刑事法律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7)促進國際刑事法院項目辦公室。

研究院還設立有處理日常事務的辦公室。

3.規章制度

研究院正著力進行規章制度建設,包括日常工作制度、財務制度、人事制度、外事制度、人才引進制度、業績考核制度、科研獎懲制度等。

4.發展規劃

研究院正著手研究和制定三年暨六年的發展規劃,希望在學校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各有關方面的鼎力幫助下,通過發展規劃的制定與貫徹落實,逐步將研究院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家刑事法學研究重鎮。

5.人才培養

培養高層次法律人才是研究院的基本任務。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有關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培養高層次人才工作的需要,研究院已正式開展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後、訪問學者的招生與招收工作。

二、積極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1.第三屆中韓刑法學術研討會

由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和西南政法大學主辦、由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和西南政法大學毒品犯罪與治理對策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中韓刑法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8月21-22日在中國著名山城重慶市隆重召開。來自中韓兩國的專家學者共計6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此次研討會的主要議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暨區際刑事司法協助問題;二是有組織犯罪(包含毒品犯罪、偷渡犯罪、黑社會犯罪等)的懲治暨中韓相關刑事司法合作問題。研究院院長、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趙秉志教授不僅在開幕式上致詞,而且還作了題為「中國刑事法治一年來的新進展」的學術演講。

2.21世紀第4次中日刑事法學術研討會

由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所屬的中日刑事法研究中心主辦、吉林大學法學院承辦並得到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吉林省人民檢察院、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長春市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協辦的「21世紀第4次(總計第10次)中日刑事法學術研討會」,於2005年8月28日至30日在長春市吉林大學隆重舉行。來自中日兩國刑事法學界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以「危險犯與危險概念」為主題,中日兩國刑事法學者提交了10篇相關論文作為研討的基礎。

3.世界法律大會國際刑法專題研討會

法學界舉世矚目的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於2005年9月5日至9日在北京、上海兩地隆重舉行。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常務副院長盧建平教授、專職研究員黃風教授和王秀梅副教授,研究院特聘顧問教授高銘暄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昌教授(武漢大學)和儲槐植教授(北京大學)等參加了此次盛會。研究院還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協辦了「國際刑法專題論壇」。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和美國西蘭克斯大學法學院塞繆爾·J·李維教授作為該論壇的主席,共同主持了這一國際熱點論壇。

4.研究院主要人員主持、承辦「首屆當代刑法國際論壇」

2005年8月26-2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當代刑法國際論壇」在京召開。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全體同仁作為論壇的主要負責人和籌備者參與組織、籌辦和主持了此次論壇。來自聯合國、國際刑事法院、國際刑法學協會等國際組織和美國、德國等近十個法治發達國家的著名刑事法學者、專家,以及我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地區的刑法學界同行共計150餘人出席了此次論壇。該論壇圍繞「全球化時代的刑法變革——國際社會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三、相繼簽訂對外學術交流協議

研究院研究人員以往即非常注重對外學術交流,並與歐美等法治發達國家的諸多學術機構開展了十分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在原有對外交流合作關系的基礎上,研究院成立不久即相繼與德國、韓國、西班牙等國的學術機構簽訂了正式學術交流協議。

1.與德國、韓國、澳門有關學術機構簽訂學術交流協議

2005年8月27日晚,正值首屆「當代刑法國際論壇」在京落下帷幕之際,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與參加論壇的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哲學研究所所長許乃曼教授、韓國東亞大學法學院院長許一泰教授、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楊誠教授分別代表所在單位簽訂了雙方學術交流與合作協議。

2.與西班牙有關學術機構簽訂學術交流協議

2005年9月4日晚,值第22屆世界法律大會在北京召開前夕,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趙秉志教授與西班牙巴斯克犯罪學研究院主任(國際刑法學協會主席)德·拉·奎斯塔教授分別代表兩機構簽訂了學術交流與合作協議,相互承諾在人員交流、資料交換和項目研究等方面開展更為深入而廣泛的合作。

四、組團赴加拿大考察訪問

為了進一步拓展中加之間的合作領域,應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的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特組成以趙秉志教授為團長、盧建平教授為副團長的刑事法學術考察訪問團,於2005年9月16-28日對加拿大溫哥華、渥太華、多倫多等地進行了學術訪問。

作為中加雙方合作項目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學術訪問旨在通過考察加拿大貫徹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的立法與實踐,為中國刑事司法中貫徹國際標准提供借鑒。在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的精心策劃和組織下,考察訪問團不僅與加拿大皇家騎警高級顧問、加拿大有關刑事法專家以及加拿大外交部所邀請的實務專家分別進行座談研討,而且還參觀訪問了SFU犯罪學研究院、BC省司法學院、多倫多大學法學院以及加拿大國家司法學院等培訓與研究機構。此次訪問不僅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而且還促使中國公安部與加拿大有關各方初步達成了合作的意向,可謂取得了非常圓滿的成功。

五、主辦「名家講座」系列

研究院近期邀請了幾位國際上知名的專家學者作了學術講座。具體包括:

1.「名家講座」第1講——中國與禁止酷刑國際公約

2005年8月26日晚,研究院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首期「名家講座」。此次講座的主講人為聯合國禁止酷刑委員會兩屆前任主席、聯合國附屬研究機構加拿大刑法改革與刑事政策國際中心董事長、布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彼得?伯恩斯先生。伯恩斯先生主講的題目為《中國與禁止酷刑國際公約》。

2.「名家講座」第2講——全球化與刑法公正

2005年9月4日晚,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在學校主樓314學術報告廳主辦「名家講座」第2講,主講人為國際刑法學協會主席、西班牙巴斯克犯罪學研究院主任德?拉?奎斯塔教授。德?拉?奎斯塔教授主講的題目為《全球化與刑法公正》。

3.「名家講座」第3講——國際刑事法院中的普遍管轄權問題

2005年9月9日上午,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在京聘請著名國際刑法專家、前南國際刑事法庭上訴庭庭長劉大群先生為客座教授,並舉行名家講座第3講。劉大群法官主講的題目為《國際刑事法院中的普遍管轄權問題》。

此外,「名家講座」第4講也將於2005年10月11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演講者為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資深中國法專家科恩先生。

六、科學研究與成果出版

科學研究應是研究院的重心,也是研究院學術水平與地位的標志。在主要研究人員以往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研究院把學術研究的組織和開展放在首位,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創建「京師刑事法文庫」

為保證學術研究的規模、效應和成果積累,研究院成立伊始便建立了系列性著作項目,即「京師刑事法文庫」。目前,該文庫第一本專著,即趙秉志教授所著《刑法基本理論專題研究》,已由法律出版社公開出版。而研究院講師陰建峰博士所著《現代赦免制度論衡》和研究院兼職研究人員袁登明博士所著《行刑社會化研究》亦已被納入該文庫,並將於近期出版。

(二)繼續創辦學術叢刊

研究院主要成員多年來主編、編輯了多種學術論叢和年刊。為營造前沿性學術陣地,研究院調整了《刑法論叢》、《刑法評論》、《刑事法判解研究》、《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刑法學的新動向》等學術叢刊的主辦單位和編輯隊伍,並繼續向社會公開推出。

目前,由研究院主辦的《刑事法判解研究》2005年第2-4輯總第11-13輯已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公開出版。研究院近期面世或即將交稿的學術叢刊主要包括:《刑法論叢》第10卷、《刑法評論》第8卷、《刑事法治發展研究報告》(2005年卷)。此外,研究院還創辦了我國首份《國際刑法評論》雜志,其首卷也將於2005年底前出版。

(三)出版多種學術著作

除了建立「京師刑事法文庫」、創辦學術叢刊外,研究院同時也專注於其他有分量、有影響的學術專著的出版。概而言之,研究院成員近期將出版的學術書籍主要有:《中韓刑事制裁的新動向》(趙秉志教授主編,中韓刑法比較研究系列之二,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於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合作項目)、《當代刑事法熱點問題研究》(趙秉志教授與盧建平教授主持,中英文對照,系列著作之一)、《中美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趙秉志教授主編,中英文對照)、《仇視性犯罪》(王秀梅副教授譯著)等。研究院還計劃陸續組織撰著、編輯和出版其他一系列刑事法著作。

七、網路信息與圖書資料建設

網路信息與圖書資料已經成為信息時代不可或缺的宣傳和交流的工具。通過網路信息與圖書資料建設,可以加強與各界的交流,有助於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刑事法治的宣傳和咨詢。通過網路信息的反饋,可以調查收集一些基礎性研究數據,從而為刑事法治的實證研究提供參考資料。因此,研究院的信息資料與網路建設應當是基礎性學術建設的重要環節。在北京師范大學網路中心的鼎力支持與協助下,研究院研究人員已經創建了「京師刑事法治網」。同時,研究院的圖書資料建設亦已初具規模。當然,研究院將繼續積極創造條件,更加努力工作,不斷建設和完善「京師刑事法治網」與圖書資料室,為全國刑事法學研究、刑事法學信息資料交流、刑事法治建設、刑事法治宣傳提供服務與便利。

北京師范大學

F. 請問,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量刑標准虛開稅款5萬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那虛開4萬,刑事處罰么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數額達到四萬元,是需要進行刑事處罰的。

依據的法條是《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

第七十七條【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量刑格】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稅款數額1萬元或使國家稅款被騙取5000元的,基準刑為有期徒刑六個月;虛開的稅款數額每增加3000元或實際被騙取的稅款數額每增加1500元,刑期增加一個月。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稅款數額不滿1萬元或使國家稅款被騙取不滿5000元的,情節嚴重的,可以本罪論處,基準刑為拘役刑。

由此可知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定罪的數額是1萬元或使國家稅款被騙取5000元的,所以虛開4萬,已經構成刑事處罰的標准。

(6)趙秉志法院擴展閱讀: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五條【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虛開發票罪】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單位犯本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是指有為他人虛開、為自己虛開、讓他人為自己虛開、介紹他人虛開行為之一的。

虛開本法第二百零五條規定以外的其他發票,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G. 趙秉志的介紹

趙秉志,男,1956年生,河南南陽人。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院長,法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暨中國分會主席、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1988年至1997年間參加了中國立法機關個性刑法典的工作。論著多次獲得國家級、部委級或院校獎勵。科研成績斐然,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3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獎」。

H. 簡述呼格吉勒圖案體現了那些法律精神

一、反映了中國司法糾錯的態度和決心
1、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衛東:從結果上來看,原審認定呼格吉勒圖構成殺人強奸的犯罪事實證據不足,我們看到人民法院本著實事求是、有錯必究的精神,按照無罪推進的原則作出改判,認定呼格吉勒圖無罪,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實事求是、疑罪從無的法制精神,在當前我們國家正在倡導依法治國這樣大的背景下,人民法院堅守法制的精神,本著對法律負責,對事實負責,對當事人負責的精神,依法作出改判,充分體現了我們人民司法為人民,彰顯了司法公正的精神。
2、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英輝:這個案件有典型意義,因為這是一起被告人已被執行死刑,後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宣告無罪的,也不同於趙作海案那種「亡者歸來」的情況,所以有著特殊的意義。呼格案的再審宣判,也是推進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堅持疑罪從無的體現。就這個案件來說,它裡面有一些有罪的證據,也有很多矛盾的證據,一些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從這個角度來說,堅持疑罪從無,也是法治的進步。應該說,法院糾正自己的錯誤,需要勇氣,也要承受壓力。我認為,在這方面,內蒙古高院很有擔當,這種做法也會提升內蒙古高院的公信力。
3、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洪道德:這個案件,是用現有證據推翻以前判決,體現了程序正義,也體現了司法機關糾錯的勇氣,是體現司法機關積極糾錯的典型案件。呼案改判,無論是堅持疑罪從無理念,還是進一步確立錯案責任終身追究制度,都將對提升今後的案件審判質量起到重要作用。這不僅體現了人民法院貫徹實事求是、疑罪從無法治精神,也反映了法院的擔當,彰顯了司法的自信。
從呼格吉勒圖被改判無罪到聶樹斌案啟動復查程序,可以看到中國司法糾錯的態度和決心,這也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進步,是中國司法機關完善冤假錯案糾正機制的一個重要標志。
4、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秉志:通過案件的再審應該說是恢復死者名譽,還死者的家屬一個清白,這是最基本的人權的保障,意義比較重大。
5、京衡律師集團董事長兼主任陳有西:司法為民,喊上三年,不如復查幾個呼格案、聶樹斌案。讓人民得到看得見的公正。為近期全國司法付諸實干叫好。希望啟動更多社會呼聲強烈的明顯冤假錯案復查。

I. 北京死刑復核律師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死刑復核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辦法
馬奇勛律師,死刑復核辯護律師
法[2014]346號
為切實保障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的辯護律師依法行使辯護權,確保死刑復核案件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一條 死刑復核案件的辯護律師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查詢立案信息。辯護律師查詢時,應當提供本人姓名、律師事務所名稱、被告人姓名、案由,以及報請復核的高級人民法院的名稱及案號。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能夠立即答復的,應當立即答復,不能立即答復的,應當在二個工作日內答復,答復內容為案件是否立案及承辦案件的審判庭。
第二條 律師接受被告人、被告人近親屬的委託或者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擔任死刑復核案件辯護律師的,應當在接受委託或者指派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向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庭提交有關手續。
辯護律師應當在接受委託或者指派之日起一個半月內提交辯護意見。
第三條 辯護律師提交委託手續、法律援助手續及辯護意見、證據等書面材料的,可以經高級人民法院同意後代收並隨案移送,也可以寄送至最高人民法院承辦案件的審判庭或者在當面反映意見時提交;對尚未立案的案件,辯護律師可以寄送至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由立案庭在立案後隨案移送。
第四條 辯護律師可以到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場所查閱、摘抄、復制案卷材料。但依法不公開的材料不得查閱、摘抄、復制。
第五條 辯護律師要求當面反映意見的,案件承辦法官應當及時安排。
一般由案件承辦法官與書記員當面聽取辯護律師意見,也可以由合議庭其他成員或者全體成員與書記員當面聽取。
第六條 當面聽取辯護律師意見,應當在最高人民法院或者地方人民法院辦公場所進行。辯護律師可以攜律師助理參加。當面聽取意見的人員應當核實辯護律師和律師助理的身份。
第七條 當面聽取辯護律師意見時,應當製作筆錄,由辯護律師簽名後附卷。辯護律師提交相關材料的,應當接收並開列收取清單一式二份,一份交給辯護律師,另一份附卷。
第八條 當面聽取辯護律師意見時,具備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指派工作人員全程錄音、錄像。其他在場人員不得自行錄音、錄像、拍照。
第九條 復核終結後,受委託進行宣判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宣判後五個工作日內將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書送達辯護律師。
第十條 本辦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附:
1.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庭聯系電話
立案庭:010-67555787
刑事審判第一庭:010-67555108
刑事審判第二庭:010-67555209
刑事審判第三庭:010-67107864
刑事審判第四庭:010-67555409
刑事審判第五庭:010-67555509
審判監督庭:010-67555793
2.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審判庭通信地址
北京市東城區北花市大街9號 郵政編碼:100062

J. 黃進的人物簡介

國際私法學權威
黃進1958年出生於湖北利川,1975年到農村插隊,1977年,考入湖北財經學院(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系,當時全國只有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和湖北財經學院開辦了法學專業。考入大學的黃進實現了「自己當知青時候的夢想」,年齡在班裡倒數第三的黃進學習非常刻苦,並對當時在國內尚處研究空白的國際私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湖北財經學院77級法學系走出了眾多中國法學界的知名學者,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的王利明當時和黃進同班、同一個寢室,同班同學中還有畢業後留校任教,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的吳漢東。
1982年考入武漢大學讀研究生後,黃進的學術生涯就始終伴隨著「破格」二字。1984年底,碩士剛畢業,他就開始留校擔任助教。1987年任講師,1988年博士畢業後,黃進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國際私法博士。1988年初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1991年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法學教授之一,1993年成為博士生導師。
從1982年算起,到2009年離開武漢大學北上赴任中國政法大學第九任校長,這27年的時間里,黃進曾擔任過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法學院副院長,以及武漢大學教務部部長、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校長助理,副校長等職務。期間黃進還曾有過國外任職的經歷。作為國際體育仲裁院(CAS)的仲裁員,黃進教授作為被選中的12名仲裁員之一,參加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仲裁工作。
1996到1998年,黃進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事務辦公室法律專家,負責澳門回歸前的法律本地化工作。「本地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更名,而是一個現代化的過程,澳門當時施行的葡萄牙法律很多是100多年前頒布的,要對其進行一些修改。」黃進說。此外,黃進還曾在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做過一年的富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盡管在國外學習、工作多年,黃進的工作基礎一直都在武漢大學。經過數年的研究、教學工作,武漢大學已經成為中國國際法領域實力最為雄厚的院校,黃進教授擔任所長的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於1987年被原國家教委確定為重點研究所,並於1988年確立為國家重點學科,2000年,該所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1995年,黃進當選為中國首屆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當時一同獲選的法學家中,包括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以及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趙秉志等。
在這串「星光閃閃」的名單中,盡管已成為學術界公認的國際法領域的權威。談到那份榮譽,黃進教授本人卻很淡然,「當時評選的條件有年齡不超過40歲,我們所的幾個教師里只有我符合條件,所以我就評上了」。
尊師者成尊師
《法制日報》記者在中國政法大學聯合樓一間狹小的辦公室里見到了校長黃進。黃進拎著一隻本科教學評估的工作包走了進來,操著一口略帶南方口音的普通話,黃進不願多談自己的經歷,倒是自己的老師,被譽為「新中國國際私法學的一代宗師」、「中國法學界的鎮山之石」的韓德培教授成為他屢屢提及的名字。
黃進自1982年初到武漢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就開始追隨韓德培教授,也是他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黃進欽佩韓德培先生的敏銳,他說韓老在主持重建武漢大學法律系的同時,於1980年就組建了國際法研究所,這是中國高校建立的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緊接著1981年,在大多數國人還沒有起碼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時候,韓老即推動武漢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後改為國家環保局)合作組建了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而這個環境法研究所不僅在中國是第一個,而且在亞洲也是第一個,在世界上也是建立最早的環境法研究機構之一。
韓德培先生這份對學科的前瞻性影響了黃進。1999年,就是在電子商務出現的第四個年頭,黃進便首創和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示範法)的起草工作。
示範法的發表,對中國進行電子商務立法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而當初那些略為青澀的科研團隊成員,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國電子商務法的骨幹力量。
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齊愛民即是其中之一,他和課題組的另一成員何其生博士都因參與課題而得到政府的關注,被選派到維也納作為政府代表團顧問出席聯合國貿法會大會,直接參與電子訂約公約的締結工作。
一件小事至今令齊愛民念念不忘,「在課題進展過程中,我曾協助黃進老師收集電子商務法總論的資料,他在發表的署名方面再三要求我和他共同署名。用他的話說,我做了工作。我堅辭,黃進校長勉強應允,還說這樣不好」。
10多年後的今天,電子商務法已經成為電子商務專業的必修課,是法學院普遍開設的選修課。「回過頭來看,黃進老師的學術眼界令人嘆服。」齊愛民說。
但最令齊愛民敬佩的是,「黃進老師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師長,胸懷似海」。「在電子商務法的研究方面,我作為一個非國際法專業的學生,卻獲得了和黃進老師合作的第一個學術機會。我當時很為感慨,對待學生,無論是否自己指導的,無論是什麼專業的,他都一視同仁,沒有門戶之別。」
但黃進卻說自己的導師韓德培先生才是真正的「一個有大海一樣胸懷的人」。在解決剛恢復的武漢大學法律系教師的職稱方面,韓老則實事求是,不拘一格,大膽提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武大法律系教師職稱問題解決之快,不僅超過了武大其他科系,而且在全國法律院系也是名列前茅的。
「韓老一貫反對在評職稱時論資排輩、互相傾軋。就我所知,他並不是對人對事沒有自己的評價,他即使對某人有意見,但總是從學科、院系和學校的大局和全局利益出發,大膽推薦,大膽提拔,大膽使用。我想,韓老之所以這么大刀闊斧地干,是因為他在這方面毫無私心,有寬廣的胸懷,有大家的氣派。」黃進教授說。
正是這樣一個被學生尊重的尊師者,黃進教授本人格外重視道德建設,他在就職演說中特別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一句古語,並提出法大師生要和平共處、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諧發展。或許這也正是中國政法大學,乃至整個大學教育所亟需的一份淡定與溫潤。 (來源: )

熱點內容
推進股票債券市場改革和法治 發布:2025-01-13 17:33:23 瀏覽:585
南安溪美法院 發布:2025-01-13 17:31:58 瀏覽:94
司法部機關黨委 發布:2025-01-13 16:46:38 瀏覽:689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站的考核總結 發布:2025-01-13 16:17:18 瀏覽:904
道德悲情 發布:2025-01-13 15:40:23 瀏覽:599
經濟法的種類及含義 發布:2025-01-13 15:38:57 瀏覽:514
2015年計劃生育條例婚假 發布:2025-01-13 15:33:02 瀏覽:118
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修訂草案 發布:2025-01-13 15:09:37 瀏覽:296
規章標語 發布:2025-01-13 15:04:54 瀏覽:731
法律非法學考什麼 發布:2025-01-13 15:04:08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