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審理案件的中立性原則

法官審理案件的中立性原則

發布時間: 2023-06-07 08:07:10

『壹』 法官判案的原則是什麼

法院判決的原則:
1、平等原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司法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在適用法律上不允許有特權,不得有任何歧視;
2、公開審判原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開進行;
3、辯護原則。被告人依法有權委託他人或由自己,在審判過程中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和材料證據進行辯解;
4、獨立審判原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以及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審判上訴或抗訴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5審判員1人擔任審判長,成員權利平等;如果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對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不能公正審判,有權請求審判人員迴避,審判人員是否迴避,由院長決定。另一方面,如果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其他關系,需要迴避時,報告院長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七條
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

『貳』 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

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

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法官應懷有仁愛之心,從群眾利益出發,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人民群眾在每一案件中都感受到司法關懷,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

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

一、保障司法公正

第一條 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切實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出公正,避免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

第二條 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忠實於憲法和法律,堅持和維護審判獨立的原則,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不受來自法律規定之外的影響。

第三條 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除了應當自覺遵守法定迴避制度外,如果認為自己審理某案件時可能引起公眾對該案件公正裁判產生合理懷疑的,應當提出不宜審理該案件的請求。

第四條 法官應當抵制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或者案外人利用各種社會關系的說情,並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第五條 法官不得違背當事人的意願,以不正當的手段迫使當事人撤訴或者接受調解。

第六條 法官應當公開並且客觀地審理案件,自覺接受公眾監督。但是,法律規定不公開或者可以不公開審理的除外。

第七條 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獨立思考、自主判斷,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

第八條 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不得私自單獨會見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

第九條 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避免主觀偏見、濫用職權和忽視法律等情形的發生。

第十條 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平等對待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不得以其言語和行為表現出任何歧視,並有義務制止和糾正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員的任何歧視性言行。

法官應當充分注意到由於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和居住地等因素而可能產生的差別,保障訴訟各方平等、充分地行使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第十一條 法官審理案件應當保持中立。

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

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審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

第十二條 法官對與當事人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有關的措施和裁判應當依法說明理由,避免主觀、片面地作出結論或者採取措施。

第十三條 法官應當尊重其他法官對審判職權的獨立行使,並做到:

(一)除非基於履行審判職責或者通過適當的程序,不得對其他法官正在審理的案件發表評論,不得對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案件提出處理建議和意見;

(二)不得擅自過問或者干預下級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案件;

(三)不得向上級人民法院就二審案件提出個人的處理建議和意見。

第十四條 法官除履行審判職責或者管理職責外,不得探詢其他法官承辦案件的審理情況和有關信息。

法官不得向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泄露或者提供有關案件的審理情況、承辦案件法官的聯系方式和其他有關信息;不得為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辯護人聯系和介紹承辦案件的法官。

第十五條 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應當避免受到新聞媒體和公眾輿論的不當影響。

第十六條 法官在公眾場合和新聞媒體上,不得發表有損生效裁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的評論。如果認為生效裁判或者審判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可以向本院院長報告或者向有關法院反映。

第十七條 法官根據獲得的情況確信,其他法官有可能或已經違反法官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法律工作者有可能或已違反職業道德,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採取適當的措施向有關部門或者有關機關反映。

二、提高司法效率

第十八條 法官應當勤勉敬業,全身心地致力於履行職責,不得因個人的事務、日程安排或者其他行為影響職責的正常履行。

第十九條 法官應當遵守法律規定的訴訟期限,在法定期限內盡快地立案、審理、判決。

第二十條 法官必須杜絕粗心大意、無故拖延、貽誤工作的行為,認真、及時、有效地完成本職工作,並做到:

(一)合理安排各項審判事務,提高訴訟效率;

(二)對於各項司法職責的'履行都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於所承辦的案件都給予同樣審慎的關注,並且投入合理的、足夠的時間;

(三)在保證審判質量的前提下,注意節省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時間,注重與其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共事的有效性。

第二十一條 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應當監督當事人遵守訴訟程序和各種時限規定,避免因訴訟參與人的原因導致不合理或者不必要的延誤。

第二十二條 法官在執行生效法律文書時,應當依法採取有效措施,盡快予以執結。

三、保持清正廉潔

第二十三條 法官在履行職責時,不得直接或者間接地利用職務和地位謀取任何不當利益。

第二十四條 法官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的款待、財物和其他利益。

第二十五條 法官不得參與可能導致公眾對其廉潔形象產生不信任感的商業活動或者其他經濟活動。

第二十六條 法官應當妥善處理個人事務,不得為了獲得特殊照顧而有意披露自己的法官身份;不得利用法官的聲譽和影響為自己、親屬或者他人謀取私人利益。

第二十七條 法官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方式和水準,應當與他們的職位和收入相符。

第二十八條 法官不得兼任律師、企事業單位或者個人的法律顧問等職務;不得就未決案件給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提供咨詢意見和法律意見。

第二十九條 法官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如實申報財產。

第三十條 法官必須向其家庭成員告知法官行為守則和職業道德的要求,並督促其家庭成員不得違反有關規定。

四、遵守司法禮儀

第三十一條 法官應當嚴格遵守各項司法禮儀,保持良好的儀表和文明的舉止,維護人民法院的尊嚴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第三十二條 法官應當尊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人格尊嚴,並做到:

(一)認真、耐心地聽取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發表意見;除非因維護法庭秩序和庭審的需要,開庭時不得隨意打斷或者制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發言;

(二)使用規范、准確、文明的語言,不得對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有任何不公的訓誡和不恰當的言辭。

第三十三條 法官開庭時應當遵守法庭規則,並監督法庭內所有人員遵守法庭規則,保持法庭的庄嚴,並做到:

(一)按照有關規定穿著法官袍或者法官制服、佩帶徽章,並保持整潔;

(二)准時出庭,不缺席、遲到、早退,不隨意出進;

(三)集中精力,專注庭審,不做與審判活動無關的事。

五、加強自身修養

第三十四條 法官應當加強修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三十五條 法官應當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理解。

法官應當具備忠於職守、秉公辦案、剛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懲惡揚善、弘揚正義的良知,正直善良、謙虛謹慎的品格,享有良好的個人聲譽。

第三十六條 法官有權利並有義務接受教育培訓,樹立良好的學風,精研法理,汲取新知識,提高駕馭庭審、判斷證據、製作裁判文書等各項司法技能,具備審判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和專業能力。

第三十七條 法官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嚴格自律,行為檢點,培養高尚的道德操守,成為遵守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楷模。

六、約束業外活動

第三十八條 法官從事各種職務外活動,應當避免使公眾對法官的公正司法和清正廉潔產生合理懷疑,避免影響法官職責的正常履行,避免對人民法院的公信力產生不良影響。

第三十九條 法官必須杜絕與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會公德和良好習慣相違背的,可能影響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職責的不良嗜好和行為。

第四十條 法官應當謹慎出入社交場合,謹慎交友,慎重對待與當事人、律師以及可能影響法官形象的人員的接觸和交往,以免給公眾造成不公正或者不廉潔的印象,並避免在履行職責時可能產生的困擾和尷尬。

第四十一條 法官不得參加帶有邪教性質的組織。

第四十二條 法官在職務外活動中,不得披露或者使用非公開的審判信息和在審判過程中獲得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以及其他非公開的信息。

第四十三條 法官不得參加營利性社團組織或者可能借法官影響力營利的社團組織。

第四十四條 法官可以參加有助於法制建設和司法改革的學術研究和其他社會活動。但是,這些活動應當以符合法律規定、不妨礙公正司法和維護司法權威、不影響審判工作為前提。

第四十五條 法官發表文章或者接受媒體采訪時,應當保持謹慎的態度,不得針對具體案件和當事人進行不適當的評論,避免因言語不當使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

第四十六條 法官退休後應當繼續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當言行而使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

附 則

第四十七條 各級人民法院指導、監督本院法官遵守本准則。

第四十八條 人民陪審員依法履行審判職責期間,應當遵守本准則。人民法院的行政人員和法警,參照執行本准則的有關規定。

第四十九條 本准則由最高人民法院負責解釋。

第五十條 本准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計算機職業道德規范

1、 有關知識產權

1990年9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把計算機軟體列為享有著作權保護的作品;1991年6月,頒布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規定計算機軟體是個人或者團體的智力產品,同專利、著作一樣受法律的保護任何未經授權的使用、復制都是非法的,按規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人們在使用計算機軟體或數據時,應遵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尊重其作品的版權,這是使用計算機的基本道德規范。,建議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具體是: 應該使用正版軟體,堅決抵制盜版,尊重軟體作者的知識產權; 不對軟體進行非法復制; 不要為了保護自己的軟體資源而製造病毒保護程序; 不要擅自纂改他人計算機內的系統信息資源;

2、 有關計算機安全

計算機安全是指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計算機信息系統是由計算機及其相關的和配套的設備、設施(包括網路)構成的,為維護計算機系統的安全,防止病毒的入侵,我們應該注意: 不要蓄意破壞和損傷他人的計算機系統設備及資源; 不要製造病毒程序,不要使用帶病毒的軟體,更不要有意傳播病毒給其他計算機系統(傳播帶有病毒的軟體); 要採取預防措施,在計算機內安裝防病毒軟體;要定期檢查計算機系統內文件是否有病毒,如發現病毒,應及時用殺毒軟體清除; 維護計算機的正常運行,保護計算機系統數據的安全; 被授權者對自己享用的資源負有保護責任,口令密碼不得泄露給外人;

3、有關網路行為規范

計算機網路正在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社會結構,它對於信息資源的共享起到了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並且蘊藏著無盡的潛能。但是網路的作用不是單一的,在它廣泛的積極作用背後,也有使人墮落的陷阱,這些陷阱產生著巨大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現在:網路文化的誤導,傳播暴力、色情內容;網路誘發著不道德和犯罪行為;網路的神秘性"培養"了計算機"黑客",如此等等。 各個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約束人們使用計算機以及在計算機網路上的行為。例如,我國公安部公布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互聯網製作、復制、查閱和傳播下列信息: 煽動抗拒、破壞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 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 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 煽動民族仇恨、破壞國家統一的; 捏造或者歪曲事實,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 宣言封建迷信、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教唆犯罪的;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損害國家機關信譽的; 其他違反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的。

但是,僅僅靠制定一項法律來制約人們的所有行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實用的。相反,社會依靠道德來規定人們普遍認可的行為規范。在使用計算機時應該抱著誠實的態度、無惡意的行為,並要求自身在智力和道德意識方面取得進步。

不能利用電子郵件作廣播型的宣傳,這種強加與人的做法會造成別人的信箱充斥無用的信息而影響正常工作; 不應該使用他人的計算機資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許或者作出了補償; 不應該利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 不能私自閱讀他人的通訊文件(如電子郵件),不得私自拷貝不屬於自己的軟體資源; 不應該到他人的計算機里去窺探,不得蓄意破譯別人口令。

『叄』 簡述司法的中立性

司法權是執行立法機關法律的一種權力,主要是指審判權。它是國家權力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法的適用,是指國家機關依據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活動。屬於法的實施的重要方式。司法權有以下幾個含義含義:司法權的專屬性。司法權是現代國家權利體系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權力,在憲政國家中,此權力由司法機關獨掌,其它任何國家機關和強力組織不得分享。

司法機關的專門性。依據世界通例,司法機關是指人民法院。但有例外,如中國。司法機關主要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也在理論意義上包含在內。司法機關適用法律具有特定的含義。它特指,在國家法律保護的法律關系受到阻滯、侵害時,由司法機關依法裁判,使遭受侵害的權利義務關系恢復到合法狀態。司法權是獨立性權力,在其之上的只有法律。

司法權是居中裁判性權力。司法權主體地位中立,只能居中裁判,不應有意或無意地偏袒一方;司法權應當在官民之間保持中立;司法權和行政權保持中立;司法權在一般當事人之間保持是指在司法活動中,法院以及法官的態度不受其他因素,包括政府、政黨、媒體等影響,至少在個案的判斷過程中不應當受這些非法律因素所左右,並盡可能排除這些不利於進行准確、公正判斷的因素,對社會問題的態度只是以法律為准則而保持中立,嚴格依法辦事。司法權是獨立性權力,在其之上的只有法律。司法權只服從法的引導,而不接受任何命令;對司法權只能實行監督制約而不能實行領導。法權只服從理性,而不服從任何權勢和情感的壓迫。

司法的中立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行政權傾向性相比較而言的。執法活動具有單方面性和主動性的特點;行政機關執行法律與司法機關司法的以第三者身份居間裁判不同。執法中,行政機關與企業、公民等行政相對人形成行政法律關系。行政主體既是一方當事人,又是執法者。它代表國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處於支配的地位,其意思表示和處分對於該法律關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法的執行具有主動性法的執行是一定行政主體的權力和職責,執法中的行政主體一般會積極主動行動,採取措施去履行職責。執法程序也具有效率性。執法主體對於行政管理事項當中的違法行為應當迅速簡便地做出決定。往往都是當下採取措施,不像司法活動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才能對當事人發生法律效力

『肆』 司法權的中立性

如果說獨立性是司法權政治生命的話,那麼中立性就是司法權核心性特點,是司法權法理存在的基礎和靈魂。司法權的中立性是司法權內在特點的體現,反映了司法權不同於行政權、立法權的本質特徵。司法權的中立性是指法院和法官「對於法律實施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主體之間的糾紛,以中立的身份和地位,依公正、科學的司法程序,居中加以解決。它既不作為糾紛任何一方當事人的組成部分,也不主動介入糾紛之中」司法權的中立性在憲法或其他法律中並沒有明確規定,但在法律的內涵尤其是程序性法律的內涵當中卻是體現出來的,如三大訴訟法均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表明,法院和法官在處理糾紛時,應以中立的身份與角色,依事實和法律來裁判是非,處理問題,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選擇。為什麼說中立性是司法權的核心性特點呢?我們知道,人類在遠古時代發生矛盾糾紛,往往是設立起長老、族長這一機制來解決的,即雙方發生矛盾爭執時找受人尊重和尊敬的長老、族長來主持公道,裁斷是非。到了較為文明的時代,才設立專門機構來處理人類的糾紛。不論是長老、族長機制還是後來的專門機構機制,其角色都是被動和中立的,即有訴求才受理,才按中立立場,以中立身份,依中立原則來裁斷雙方的紛爭。而人們尊重、服從這些裁斷機構也在於相信它是超然於糾紛各方,不偏不倚,中立及公平的。可見,中立是作為裁判機構存在的法律理由和價值核心,因為,無訴求就不受理;無中立就不能成為解決紛爭的機構或人員,無中立就不能有效地解決雙方的紛爭。
作為現代社會最有權威、最具有裁決能力的法院,其中立性更為突出,更為重要。因為「沒有中立,也就沒有司法存在的必要性,而沒有中立的司法裁判職能的政治體制、法律體制是一個不符合現代政治文明發展方向的體制」。但是,司法權的中立性是以其獨立性的存在作為前提的,沒有司法權的獨立或獨立性不足,則中立性也是脆弱的,至少是不牢固的。因為,時時受人干涉或受人影響的法院或法官要做到完全中立地處理問題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只有徹底地解決了司法權的獨立性問題之後,才能談得上司法的中立性。在司法權的獨立性問題已解決的條件下司法權的中立性表現應是:(一)法院中立於國家其他權力。法院不得加入其他權力的范圍,不得受其他權力的支配、影響、干涉,因為,國家其他權力行使是否合憲合法,仍需要司法來裁斷,司法權同其混合將使司法權失去這一作用與價值。(二)法院中立於社會。即法院不主動介入社會糾紛的處理,不提前介入糾紛的調查、討論、決定,堅持不訴不理的原則。(三)法官中立於上、下級法官及同行。非因共同審理案件的需要,法官之間應當中立,即使是法官的上司或領導,也不得干涉法官獨立辦案。(四)法官的心態應當中立。在判決下達之前,法官不得表露自己對案件的意見、看法,因為「法官的內心只有處於中立狀態下的審判行為才是合法的審判行為;只有在法官內心處於中立地位下做出的裁判才是合法的裁判,才是應當受到社會意識自覺尊重的社會存在」。(五)法官的舉止應當中立。即法官在糾紛的當事人之間應當保持同等的距離,同等意義的語言,並在訴訟程序中平等地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有任何親近或壓制一方當事人的行為與表現。

『伍』 獨立審判原則和中立審判原則有何區別

獨立審判,是指行使審判權的法院和法官,依據法律獨立地審判案件,不受任何干回涉,也就是說,法官應根據答自己對案件事實的判斷和對法律的理解,獨立地作出裁判,不受任何限制、影響、誘導、壓力或威脅。
審判中立,是指承擔審判職能的法院及其審判人員不能有控辯雙方或者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機關或者人員擔任,而且審判者應當對控辯雙方不偏不倚,平等對待。審判只有中立才能公正,無中立即無公正。為了保證審判中立,控審必須分離,控辯雙方必須對等。

『陸』 為了保證能夠實現正當程序中的中立要求 我國普遍實行的訴訟原則是

為了保證能夠實現正當程序中的中立要求 我國普遍實行的訴訟原則是?我國訴訟共同基本原則及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5)辯護制度。
(6)強制措施。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2)處分原則。
(3)支持起訴原則。
(4)辯論原則。
(5)財產保全。
(6)先予執行。
(7)訴訟費用。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2)舉證責任。

『柒』 為什麼在民事訴訟中要求法官保持中立立場

法官中立,即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應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持中立的立場與態度,通常被表述為法官中立地位、法官中立原則、法官中立形象,等等。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關鍵,要求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始終得到切實的保持和體現,因為法官作為裁判者對於司法公正起著決定性作用,法官中立不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證和前提,還常常是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尤其是社會公眾在感受、評價和確認裁判公正時,法官中立形象作為一種感性認識因素和情感因素,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審判實踐中,許多案件做到了訴訟程序合法、實體處理正確,往往就因為法官中立形象存在缺陷,致使當事人難以心服口服,得不到裁判公正的具體感受和評價,有許多當事人還因此上訴或上訪。

法官中立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1)從案件實體處理方面分析,是指裁判結果不應由與自身有利害關系的法官作出,裁判結果中不應包含法官個人利益,不應有支持或反對某一方的偏見。(2)從案件遵循司法程序方面分析,是指法官獨立無偏,嚴格按訴訟程序規定辦事,保障各方當事人享有的法律規定的訴訟權利得到平等、充分地行使,保證各方當事人不論民族、職業、宗教信仰、政治背景、社會地位、財富狀況的差別,也不論法官個人情感的好惡,而一律享有平等的訴訟地位。(3)從法官職業角色和行為准則方面分析,是指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偏不倚,以居間裁判者身份定位,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或袒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一次以規范性文件的形式把「法官審理案件應當保持中立」規定為法官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並將其具體規定為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謹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

在訴訟過程中,法官中立有以下基本要求:

1、被動啟動訴訟程序。訴訟的被動性是由司法權的本質決定的,也是審判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重要特徵。我國的三大訴訟法也都體現了這樣一種立法精神。法官中立在司法被動性上的表現就是法院和法官對於社會生活的不主動干預。然而,在審判實踐中,法院經常主動出擊,上門服務挖案源,提前介入,參與聯合辦案,等等,這些現象不僅違背司法權被動性的要求,也與法院和法官的中立地位不相符。

2、堅持法官庭前排除預斷原則。即指開庭之前法官對案情不應有任何的傾向一方的或先入為主的或自我感覺正確的思考、判斷及情感、意志支配。法官在庭前的審查案件程序,雖然有利於提前熟悉了解案情,為提高庭審質量打好基礎。但由於控辯雙方庭前起訴與答辯及雙方提供證據材料的不均衡性,法官了解案情的不全面性,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思維和判斷,這必然使法官庭前的中立客觀性受到影響和損害。在目前法官隊伍整體素質偏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訴訟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實行庭前審判法官不接觸案件材料和證據以保證法官在庭審中客觀中立的辦法尚不切現實,但在庭前准備工作的程序設計上,應當本著貫徹庭前排除預斷的原則,使負責庭前調解、庭前交換展示證據、庭前依職權查證等工作的法官與審判法官相分離。

3、庭審中保持良好的居中裁判形象。法官中立在庭審中主要體現為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利益居中裁判,這在民事、行政訴訟中十分明顯和普遍被認同。在刑事訴訟中,法官代表國家依法懲罰犯罪,但法官不代表國家行使追訴職能,也不代表國家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因此,在刑事審判中也是居中裁判。法官在庭審中保持居中裁判形象,首先,法官要保證控辯雙方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在法庭調查、辯論、調解的各階段,在組織舉證、質證的各環節,都要保障當事人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有同等的機會陳述自己的主張和理由,絕不能因一方要敗訴使其行使權利的機會受到壓制、減少,也不能因一方當事人要勝訴而使其行使權利的機會得到關照、增加。北京二中院將答辯期、舉證期限、陳述和辯論時間等內容,採取雙方當事人時間對等原則,使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具體化。這種以時間對等保障權利平等的新舉措,有利於保證法官中立地位。當事人到法院打官司就是想找個說理的地方,要讓各方當事人把應說的話說完、說透,除非違反法庭紀律、影響法庭秩序、與案件無關的發言等,法官在開庭時不得隨意打斷,對那些確需制止發言的,應當隨即講明理由,並時刻注意耐心的引導,不得有任何不公正的說教訓導和不恰當的言辭。其次,法官的言行、表情要始終保持中立的形象。中立一詞,是對法官「好惡盡顯」、「感情外化」的排斥。在法庭上,有時法官對當事人的一個眼神、一種表情甚至言語聲調的高低剛柔的細微差別,都可能使當事人在心理上感到不夠嚴守中立。法官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深厚的涵養和高度的自製力。在法庭上,要做到形象莊重、態度平和,與當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離,對案件保持超然的態度,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間人」,讓當事人始終在心理上感覺到面對的是一名代表國家利益和法律威嚴的不偏不倚的法官。第三,法官要始終以中立者的身份發表對證據、案件事實、法律適用及調解方案等的看法。不管是對證據、事實的認定分析,還是對當事人主張的評價,不管是對是非責任的區分確定,還是對法律適用的解釋說明,都要講求用事實和法律說話,多通過客觀細致地分析說理,讓當事人弄明白「為什麼是這樣」,少一些蒼白無力的直接下結論,只讓當事人知道「就是這樣」,使當事人感到是一名認真負責、講法說理的法官。特別是對一方當事人的說服教育,容易給人以與一方當事人「辯論」的感覺,應當在法庭調查、法庭辯論階段禁止,一般只能在法庭調解階段進行。

4、法官應與當事人和社會保持距離。法官與當事人、與社會保持距離,這是由法官職業的特殊性和訴訟活動的特點決定的,是法官中立地位的必然要求。法官主持下的訴訟活動結構,可以比喻為法官處於等腰三角形的頂點,要與兩個底角的當事人保持等距離,不親不疏,才能使當事人相信法官的裁判是中立、公正的。也可將訴訟活動比喻為一場競技,當事人是運動員,法官就是裁判員。法官絕不能參與到任何一方當事人的攻擊或防禦之中,就象競技比賽的裁判員,絕不能代表運動員的某一方或參與運動員同場競技一樣。(1)法官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要保持嚴格距離。勿庸諱言,在法庭上法官要與當事人保持嚴格的等距離。同時,在法庭之外,在社會上,法官也同樣應當與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保持嚴格距離。審判法官要避免在庭前、庭外與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接觸,應當禁止單方接觸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以免產生對法官不公正的合理懷疑和影響中立形象。現實生活中,一些法官參加當事人及代理人付款的宴請、娛樂性消費,有的交往親密有加,與當事人、律師成了牌友、酒友。這樣,如果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沒有了距離,就沒有了權威、沒有了中立,更沒有了公正。(2)法官與社會要保持一定距離。西方法諺說:法官不能認識任何人,神與法官不能交友。法官職業的特性要求法官具備超然性,要成為與當事人、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的「隱士」,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嚴格約束自己的業外活動。

『捌』 法官為什麼要保持中立

說到法官職業道德,這是個非常寬泛的話題。他包括了許多方面,正如肖揚院長所指出的那樣,人民法官應當以「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獨立、文明」的現代司法觀念,去思考和解決各種訴訟糾紛,這也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宏偉目標賴以實現的基礎。肖揚院長所說的,正是對法官職業道德內涵的高度概括,將「中立」放在第一位,足見其重要性,可以這樣說,「中立」是法官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道德。
如果從法官的工作特點來做一個闡述,「中立「就是指法官在審判過程中不偏不倚,以裁判者身份居中裁判,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有偏見或袒護,這也是對法官的基本要求。
在座的各位法官都審理過不少案子,不知道是否有過自己打過官司的經歷,我想可能很少吧。我們不妨試著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一看法官。
在法庭上,當事人的心理都會比較復雜。他們無不急於從法官那裡得到關於自己案子的進展情況,他們會作出種種猜測,法官會相信我嗎,法官會支持我嗎,等等等等。當事人會留意法官的任何一個眼神、面部表情甚至說話的語氣,聲調的高低,當事人會通過這些細微的差別,對法官作是否中立公正的衡量,這種初步的印象一旦得以形成,再想改變就非常困難。畢竟,當事人往往對法律知識和審理程序缺乏了解,他們對司法結果是否公正的判斷並站在專業的立場來看待,而通常是通過法官印象的好壞來感知。很多情況下,法官對案件的處理完全符合法律的規定,但對法官報有的成見,往往會導致當事人對裁判的公正性產生懷疑。而這種信賴的喪失也正是有的當事人才能夠服判息訟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麼,法官們應當如何讓當事人感覺到法官的中立呢?最高人民法院即使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維護和塑造法官應有的形象,如第一條明確規定:「法官在履行職責時,應當切實做到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並通過自己在法庭內外的言行體現公正,避免公眾對司法公正產生合理的懷疑」。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法官的中立形象已經和司法公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事人心目中的公正判斷往往依賴於對法官的信任。如果法官不再為當事人所信任,那麼他也必然不會信任法官所作出的裁判。其結果只會導致當事人和法官的嚴重對立,不利於案件的審判。
法官中立原則
法官中立原則包括以下基本要求:
1、法官同爭議的事實和利益沒有任何關聯。法官既不能裁判自己與案件事實有關的爭訟,也不得與案件結果或爭議各方有任何利益上或其他方面的關系。
法官雙重角色難以保證訴訟過程和裁判結果的公正性。
2、法官不得對任何一方當事人存有歧視或偏愛。法官在審判中可能因種種原因(如當事人語言莽撞、行為粗魯、不通情達理等)而對其產生偏見,這種偏見雖是主觀感情因素,但足以妨礙法官公平地對待當事人和處理糾紛。
3、法官必須嚴守職業道德和紀律規范。包括尊重當事人、秉公執法、剛正不阿;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委託人的財物、宴請或其他方面給予的好處;不得故意不依法自行迴避等。當然,中立原則並不等同於消極原則。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47條、140條之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可以提起上訴的裁定包括不予受理、對管轄有異議、駁回起訴三種情形。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2條、183條之規定:刑事公訴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自收到判書後五日以內,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不服判決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訴和抗訴期限為五日,從接到判決書、裁定書的第二日起算。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