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中國法官協會

中國法官協會

發布時間: 2023-06-07 16:32:16

Ⅰ 最高人民法院的歷任院長分別是誰

1、沈鈞儒(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浙江嘉興人,字秉甫,號衡山。清末進士。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五四運動期間,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

2、董必武(1954年9月—1959年4月)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曾任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3、謝覺哉(1959年4月—1965年1月)

謝覺哉(1884年4月27日——1971年6月15日),字煥南,別號覺哉,亦作覺齋。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4、楊秀峰 (1965年1月—1975年1月)

楊秀峰(1897年2月27日—1983年),原名碧峰,字秀林。1897年出生於直隸省(河北)遷安縣楊團堡村的一個書香門第。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教育家、法學家,我國公安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全國解放後,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教部部長,教育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5、江華 (1975年1月—1975年3月)

江華(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聰,曾用名「黃琳、黃春」,瑤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1975年1月-1978年3期間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6、江華 (1975年3月—1983年6月)

江華(1907年8月1日-1999年12月24日),原名虞上聰,曾用名「黃琳、黃春」,瑤族,1907年8月1日出生,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鷓鴣塘村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第一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浙江省軍區政委、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庭長。1975年1月-1978年3期間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7、鄭天翔(1983年6月—1988年4月)

鄭天翔(1914.09.09~2013.10.10),男,曾用名鄭庭祥,內蒙古自治區(原綏遠省)涼城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8、任建新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律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9、任建新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任建新,1925年8月生,山西汾城(今襄汾)人,194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肄業,律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10、肖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2008年12月被推選為中國法官協會名譽會長。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11、肖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男,漢族1938年8月生,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學歷。2008年12月被推選為中國法官協會名譽會長。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12、王勝俊 (2008年3月—2013年3月)

王勝俊,男,漢族,1946年10月生,安徽宿州人,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合肥師范學院歷史系畢業,大學學歷。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3、周強 (2013年3月—2018年3月)

周強,男,漢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院民法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首席大法官。

14、周強 (2018年3月—今)

周強,男,漢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黃梅人,1976年8月參加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院民法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判委員會委員,首席大法官。

Ⅱ 民事訴訟多個當事人有的願意調解,有的不願意調解,怎麼辦

根據法律規定,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須自願和解,如果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不願意和解,即調解無效,則法院應當依法根據證據及時作出判決。調解不成,法院會根據證據判決。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42條規定: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此外,根據近民事訴訟法》第51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自行和解是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對雙方爭議的事項自行達成和解協議,以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

自行和解分為庭上和解和庭外和解。庭上和解是指在訴訟進行中,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在場參與下達成的和解。庭外和解是指在法庭以外,在沒有審判人員參與下,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的和解協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九十六條規定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2)中國法官協會擴展閱讀:

民事糾紛法院調解的原則:

1、當事人自願原則,包括程序和實體兩方面;

2、查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原則;

3、合法原則,包括程序合法和實體合法兩方面。

民事糾紛法院調解的程序:

1、調解的開始、調解的進行、調解的開始是由當事人申請,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主動提出建議,經當事人同意後開始、調解是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2、調解的結束、調解因未達成協議或者雙方達成協議而結束、

民事糾紛調解書及調解的效力:

1、調解書:是由人民法院製作的,以調解協議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文書。

2、調解書的基本內容:調解書應寫明訴訟請求、案件事實和調解的結果,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3、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情況: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4、調解的效力:調解具有與判決同等的效力。

Ⅲ 關於民事訴訟法調解制度的幾個問題急急急

1、調解制度植根於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法律文化和近現代司法實踐之中,被國際司法界譽為「東方經驗」。民事調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重要方式,是我國重要的訴訟制度之一。民事調解不僅為爭議當事人重新架設起交流的平台,化干戈為玉帛,真正消除矛盾,而且在我國追求和諧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背景下,也已經體現出了其應有的價值。

一、我國民事調解制度的淵源與發展。

研究我國民事調解制度要從古代中國的「調處息訟」開始。中國古代法律傳統的一種主要價值觀念是「無訟」,幾千年的封建中國在儒家思想的統治下,「和為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而「無訟」就一直是統治者們所追求的目標。在「無訟」的理想理念支配下,一方面,地方官員作為裁判官,主要運用道德教化解決法律糾紛,以收到息紛止爭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老百姓中,「賤訟」、「厭訟」、「恥訟」的觀念也可以說也是根深蒂固,所謂「屈死不告狀」正是這種觀念的極端體現。對訴訟的厭棄和排斥,使「調處」在古代中國成了非常重要的解決糾紛方式。有學者指出,「如果說無訟是中國古代政治與法制建設的價值取向,那麼調處則是實現息訟無訟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在中國古代是由來已久的,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形成了整套的制度,是世界法制史上少有的」。

我國古代調處大致可分為官府調處與民間調處兩種類型,官府調處指州縣等地方官主持的調處息訟活動,而民間調處多由鄉鄰、族長等依宗族組織的力量進行。各種形式的調處盡管有主持人員和效力上的差異,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糾紛解決的著眼點並不是確定或維護什麼人的權利,而是要辯明善惡,平息紛爭,重新恢復理想的和諧:一種按照道德原則組織起來的秩序」。可見,調解在我國歷史上不應從新中國的建立開始算起。在我國古代法律傳統中,「偏重調解」的觀念是源遠流長的,這種觀念是從對追求一種和諧的自然秩序開始的。調處息訟就在這種觀念和制度的雙重支撐下持續數千年,直到現在還旺盛不衰。一位美國學者就我國的調解制度深刻指出,「直到進入20世紀之際,司法外的調解仍是佔主導地位的解決糾紛的方法。儒家哲學的宗旨、中國社會的結構以及帝國政府機構運轉方式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對這種解決糾紛方式的特殊偏愛」。建國以後,調解制度繼續受到國家的重視。1958年,毛澤東根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結合民事審判工作實踐,提出了民事審判工作的「十二字基本方針」:「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1964年,這一方針又近一步發展為「依靠群眾、調查研究、就地解決、調解為主」的「十六字方針」。 「十二字方針」和「十六字方針」,二者的指導思想都在大力提倡盡可能地以調解方式審結民事案件。在當時社會生活高度政治化、法律控制手段極為薄弱的歷史背景下,強調調解的做法適應了形勢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因此,調解為主的審判方式不僅在國內深入人心,在國際上也被不少人譽為「東方經驗」。

二、我國現行民事調解制度的訴訟價值。

(一)傳統法律文化的價值影響:

我國傳統的法律文化仍將繼續影響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行為選擇和制度建構,幾千年來人們對儒家學說的尊崇以及人治社會中對法治的漠視,造成了人們「厭訟」的心理,不願意「對簿公堂」,尤其被訴一方常會有一種強烈的屈辱感和憤怒感,往往是「一代官司幾代仇」。調解結案可以減輕訴訟雙方當事人尤其是被告一方當事人的心理負擔,促成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和諧團結,使當事人更容易達到服判息訟的心理平衡,所以在民事案件處理中,人們更願意接受「雙贏」的調解結果,從而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效率和公正的價值要求:

1、民事調解的訴訟價值就在於它的非程序化,方式靈活多樣,既省時省力,又能高效、簡捷、快速實現訴訟之目的,有利於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產生比較高的訴訟效益。

2、民事調解的正義性並不亞於判決,由於調解協議是在訴訟進行過程中在法律程序的保證下,雙方互相了解對方優勢劣勢及對判決結果預測的基礎上達成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比較接近公正判決結果的。遲來的正義為非正義,司法資源耗費過大而得來的正義更不能稱為真正的正義,因此,在調解中產生的快捷高效的正義是不遜於判決所帶來的正義。此外,基層人民法院處在審判工作的第一線,最接近廣大人民群眾,且調解的多為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簡單民事案件,民事調解就成為解決此類案件的最佳選擇。因為,簡單的民事案件,當事人之間的爭議不大,無須經過嚴格的程序來查明事實,評判權利義務關系,分清各自責任,完全可以由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另一方面,基層法院一般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調解經驗,能通過認真細致的教育疏導,耐心地做當事人的工作,使當事人互諒互讓,增強團結,使法、理、情高度融合,最終達到訴訟的預期目的。

3、民事調解一直深受廣大辦案法官的喜好。以這種方式審結的案件,無需煩瑣的舉證、質證和認證程序,不需要嚴格的劃分權利和責任,也不需要機械地適用法律作出裁判,而且調解結案的民事調解書不用寫裁決理由,生效民事調解書不能上訴,再審的可能性也很小,出現差錯案的幾率極低,這些都使民事調解對法官來說風險更小。因此,與民事判決相比,民事調解是一種收益更大而風險較小的案件處理方式。

4、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審判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近年來雖然立法不斷完善,但仍然存在立法滯後的大量矛盾,無法可依或法律界定不明的情況大量出現,因此,當事人通過對自身利益的取捨達成調解意見仍不失為解決糾紛的一條有效途徑。因為雙方當事人系對自身利益進行權衡下達成調解,而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調解協議就可確認,從而避免了無法引用具體法條的尷尬。而調解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對自身利益及對方行為的評判權衡,又可為今後解決此類問題的立法提供司法實踐中的經驗和意見,無疑可以促進法制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也需要調解制度,同時也為調解制度地存在提供了物質基礎。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它要求法律確認市場主體獨立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權利,而調解能確認並尊重當事人的意志自由,賦予當事人合意解決其糾紛的權利,正是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市場經濟又是效率經濟,每個市場主體都要以高效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調解正是以效率作為價值取向的一種解決糾紛的制度設計。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為現代調解制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環境,同時調解制度也推動和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我國目前民事調解制度的基本程序及內容。

200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根據《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調解的規定和審判實踐經驗,對民事調解工作又作出了新的司法解釋――《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已於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該司法解釋共計24條,程序及內容涉及調解范圍、調解啟動、調解方式、調解組織、調解協議內容、和解協議和調解協議的確認、調解書和執行等方面。

(一)民事調解的適用范圍:

民事調解,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對訴訟各方進行疏導規勸,促使其就民事爭議通過自願協商,達成協議的活動,是人民法院審結案件的一種重要方式。民事調解是《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9條、第155條,《民訴意見》第201條的規定,民事調解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若干規定》第2條用列舉和概括的方式,規定了除6類案件不適用調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調解。這6類案件是: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民事訴訟法》對民事訴訟調解的規定過於原則,導致人民法院在調解案件范圍上過於模糊,使人民法院未能充分發揮調解的作用。司法解釋對此予以明確,規定哪類案件可以調解,哪類案件不能調解,使民事調解更加具有針對性,既減少了盲目調解,又提高了調解效率,符合《民事訴訟法》的立法本義。

(二)民事調解程序的啟動: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若干規定》的有關規定,調解應貫穿於審判活動的全過程,民事調解包括庭前調解、庭中調解和庭後調解。答辯期滿前的調解有兩種啟動方式,一是當事人申請調解的,可以立即進入調解程序;二是由法官主動徵得各方當事人同意也可以進行調解。在答辯期滿後的程序中,禁止法官依職權開始調解程序。因為調解開始只能依賴於當事人的意願,而不能由法院依職權開始,是否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應完全由當事人自由選擇決定。在調解過程中,法官的地位和作用是比較特殊的。法官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調解的主持人,又是案件的裁判者。因為,如果一旦由法官提出調解方案,都會給當事人形成一種必須接受調解,否則就會在判決中吃虧的壓力;由於法官操縱著審判大權,有時當事人因害怕得罪法官而難以拒絕法官提出的方案,違心地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因此,法官在調解過程中應盡量引導當事人自由協商,促使當事人自主達成調解協議。對於雙方有爭議的問題,法官應從法律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說明,避免摻有主觀的個人感情色彩。調解過程中,法官應自覺擺正自己的位置,克服和避免二種傾向:一是以「壓」促調,法官以「調解不成就判,判決結果還不如調」等警告性語言脅迫當事人;二是以「拖」促調,反復調解,對案件久拖不決,當事人不達成調解協議決不罷休。上述兩種情況都是違反當事人的自願原則的。

(三)民事調解期限:

及時調解是人民法院實現「公正與效率」目標的一項具體要求,為了實現這一要求,盡快解決民事糾紛,穩定社會秩序,《民事訴訟法》對一審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二審程序,再審程序期限都作了明確規定。由於審限的制約,庭前調解一般不能拖延太久,調解不成就應當立即進入審判程序。如果長時間進行調解,案件就不能在法定期間內審結,影響了審判人員的調解積極性。

《若干規定》第6條規定:「在答辯期滿前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調解,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在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起15天內,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在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起7天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經各方當事人同意,可以繼續調解。延長的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若干規定》從有利於促成當事人調解的前提出發,同時又能保證案件不超過法定期限,規定了兩種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一是雙方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的期間。當事人在庭外通過協商自行解決糾紛,訴訟進程應由當事人把握,法院不應進行干涉。二是在答辯期滿前調解不成,各方當事人同意繼續調解的,延長的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若干規定》規定了兩種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是為了使當事人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對爭議的事項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這樣更有利於化解矛盾,解決糾紛。

(四)主持民事調解的主體:

《民事訴訟法》第86條、第87條規定民事調解由審判員主持,《若干規定》對主持調解的主體范圍有所擴大,即人民法院邀請的單位或個人除可以協助人民法院調解案件外,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他們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由人民法院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有兩種組織形式:一種是獨任製法庭;一種是合議製法庭。《民事訴訟法》第86條、第87條規定人民法院調解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在適用獨任製法庭審判案件的情況下,調解案件由獨任審判員一人主持;在合議製法庭審判案件的情形下,在調解程序中,審判員只是主持調解人,結果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因此,為節約審判資源,提高審判效率,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如果因案情需要,也可以由合議庭全體人員主持。

《若干規定》規定,人民法院在調解程序中,可以邀請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並有利於促成調解的個人協助調解。如當事人所在單位有威信、明事理的負責人、同事,村(居)委會成員、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法律服務所所長),專家、學者,親朋好友等。他們當中有的人與當事人工作、生活、學習在一起,對情況比較熟悉,對糾紛比較了解;有的人在某個方面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具有一定的威望。由他們協助人民法院做調解工作,有利於對當事人進行思想教育和疏導工作,順利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這是人民法院調解吸收人民群眾廣泛參與,藉助社會力量促成調解成功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若干規定》還規定,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上述單位或者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由有關單位或者個人主持對案件進行調解,須具備三個要件:一是須經各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包括參與訴訟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二是須經人民法院委託。三是對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審查,只要調解協議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人民法院就應當確認其效力。

(五)和解協議的確認及調解協議的效力:

1、和解協議的確認:

《民事訴訟法》第51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自行和解是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通過協商,對雙方爭議的事項自行達成和解協議,以解決糾紛的一種活動。自行和解分為庭上和解和庭外和解。庭上和解是指在訴訟進行中,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在場參與下達成的和解。庭外和解是指在法庭以外,在沒有審判人員參與下,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的和解協議。《若干規定》第4條規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從而改變了過去當事人在訴訟程序中自行和解只能選擇撤回起訴的單一模式。《民訴意見》第191條對二審程序中當事人和解作了規定:「當事人在二審中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對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進行審查並製作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因和解而申請撤訴,經審查符合撤訴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該規定應是指庭上和解,且僅適用於二審程序,對一審程序中當事人和解不能適用。

和解協議雖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事人有約束力,但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一方不履行義務,另一方不能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只能向人民法院重新起訴。而通過法院確認的和解協議或以和解協議製作的調解書,則具有強制執行力,一方不履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2、調解協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法》第90條規定「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若干規定》第13條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生效,經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後,應當記入筆錄或者將協議附卷,並由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請求製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送交當事人。當事人拒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可以持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90條的立法目的是減少訴訟環節,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當事人之間的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可約定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而無須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進行確認,以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依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當事人約定簽收調解書後生效的情況下,若一方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則調解書不發生效力。若對調解內容既不享有權利又不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而影響調解書的效力,則會損害其他當事人的權益。所以,《若干規定》規定:「對調解書的內容既不享有權利又不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的效力。」

(六)民事調解書的效力:

調解書是指依據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由法院所製作的調解文書在法律上的拘束力。民事訴訟法規定,通過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或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生效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效力。

1、確定當事人間民事法律關系的效力:�

人民法院的調解書送達當事人或調解筆錄生效後,表明雙方當事人對曾經發生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已經取得共識並得到法律的確認,原先爭議的法律關系演變為無爭議的法律關系,權利方應依法行使權利,義務方應依法履行義務,雙方當事人從此不得對此法律關系再發生爭議。這是法院調解書在實體法上的效力。

2、結束訴訟的效力:

當事人的調解協議是自願達成的,人民法院根據調解協議製作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則是在法律上對當事人調解協議的確認。因此,人民法院的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和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後,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益爭議,在法律上已最終解決,當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向人民法院再行起訴,這是法院調解在程序法上的效力。調解書和特定的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後,其法律效力同法院生效判決書一樣,當事人即喪失了上訴權。當事人如對法院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有異議,也不能提起上訴。調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根據自願、合法的原則,經過充分協商達成的,並在調解書送達前和調解筆錄依法生效前,還允許雙方當事人反悔。所以對生效的調解書和調解筆錄,在法律上不存在當事人上訴的問題。

(七)民事調解書的執行力:

調解協議的內容是當事人認真思考的結果,是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的,當事人應當按照調解書的內容全面、及時履行中自己的義務。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情況下當事人都能自覺履行,但也有少數當事人不守信用,拒不履行調解協議確定的義務,於是就發生強制執行問題。依照法律規定,若調解書有給付內容的,一方當事人又不履行確定的義務,權利人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根據司法實踐經驗,現將幾種提高民事調解書自動履行率的常用方法歸納如下:

1、義務人提供擔保法:

義務人提供擔保法是指當事人協議時,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約定由承擔義務一方提供相應的保證履約的財物或保證人進行擔保,在達成協議後,促使當事人對民事調解書自動履行,有效保證享受權利一方的權益的實現。《若干規定》第9條規定:「調解協議內容超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第11條規定:「調解協議約定一方提供擔保或者案外人同意為當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案外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應當列明擔保人,並將調解書送交擔保人。擔保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生效。」這些規定為民事調解適用擔保法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方法的優越性在於,在調解書生效後,義務人一般會積極主動地履行義務,否則其提供擔保的財產就要被執行或為其提供擔保的保證人將要為其承擔擔保責任;另外,即便義務人不依約履行,也因為有財物或保證人的擔保而使權利人的權益在申請強制執行後得以及時高效的實現,也解決了法院執行難的問題。

2、給義務人附條件法:

給義務人附條件法,即在當事人達成的協議中約定,如果義務人不按約履行義務,則權利人放棄的權利義務人仍應履行給付義務。這種方法,同樣可以促使義務人自動履行義務,因為,義務人會考慮到如不履行,則要多付出一定的款額和費用;即便在義務人不自動履行義務的情況下,此法也可以切實地維護權利人的權益。

3、增加義務人責任法:

增加義務人責任法,即在當事人達成的協議中約定,如果義務人不依約履行義務,則要向權利人支付一定數額的款額的方法。這里的款額不受義務人實際對權利人所負義務的限制,它可以超過實際給付義務而增加給付,具有違約懲罰的性質。《若干規定》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於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予准許。」該規定也為適用該方法提供了法律依據。適用這種方法,同樣會增加義務人履行義務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因為,如義務人不履行協議,其就應當考慮到會給自己增加負擔;相對於權利人而言,即便義務人不依約履行,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不會受損。

4、自證履約能力法:

此法是指在協議中義務人保證自已在約定的范圍內有履約能力,以便在其不自動履約而被法院強制執行無效時,得以採用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之刑罰罪責追究其責任。因為有了此法,在司法機關對其適用刑罰追究責任之前,除非義務人有足夠證據證明其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客觀原因而確實導致履行能力喪失或大大降低外,均可認定其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解決了對義務人是否屬有能力而拒不履行取證難的問題。此法還使義務人有面臨刑罰處罰的威懾和恐懼感,於是,往往並不需要真的走到追究刑事責任這一步,即可更有效地制約和促使義務人自覺主動地履行義務。

四、結語: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積極的社會穩定與協調機制,認真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民事調解作為我國人民法院長期適用的一項解決糾紛的訴訟制度,對於消除當事人之間的對抗情緒,徹底解決糾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調解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發揮調解對於社會矛盾的定紛止爭作用,是人民法院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調解事關千家萬戶,事關社會穩定的大局。在調解過程中,要時時、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無論是庭前調解、庭中調解還是庭後調解,都要堅持做到依法調解,以情調解,以理調解,力求實現當事人最大程度的認可和滿意,做到案結事了。調解涉及面廣,離不開有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各級人民法院要不斷拓寬調解的途徑,加強與案件有關人員及單位的聯系與溝通,形成調解合力,相互協作與配合,共同做好調解工作,體現最佳的司法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2〕梁志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美]羅伯特·F·尤特:《中國法律糾紛的解決》,周紅譯。

〔4〕李榮棣、唐德華:《試論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載《法學研究》。

〔5〕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研究室:《重構訴訟調解制度的理念、原則與機制》。

〔6〕中國法官協會調研組:《關於基層法院調解工作的調查報告》,人民法院報,2004年7月24日第3版。

〔7〕鄭建剛:《法院調解中正義的實現》。

Ⅳ 肖揚是不是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

是的。

1998年3月,肖揚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肖揚,男,漢族,廣東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月參加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大學文化。中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4)中國法官協會擴展閱讀:

2019年4月19日4時58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肖揚同志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的一生,是為改革開放事業奮斗的一生,是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奮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是政法戰線的重大損失。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優良作風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Ⅳ 原最高院肖揚己死,真的嗎

1、是假的,他實際是最後一次直接和死刑復核法官面對面談話。

2、他說,責任專重於泰山,希望法屬官們把「疑者不殺、殺者不疑」的精神堅守到底。

3、肖揚十年最高法回顧:收回死刑復核權最重要,讓民告官不再告狀難,堅持公正司法。

4、在耶魯大學談到當前中國司法現狀時,他亦直言,對正義執著追求的「理想主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讓位於解決糾紛的「現實主義」。

Ⅵ 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自殺是真的嗎

假的。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奕威,市委副書記、市長麥教猛以及市中級人民法院負責人等分段陪同調研。

在惠期間,肖揚先後實地考察了紅花湖、廖承志同志生平陳列室、朝京門、東江公園、羅浮山、龍門農民畫博物館、魯冰花童話園等,認為我市注重歷史人文景觀挖掘和環保工作,生態環境優、城市品位高,希望我市繼續抓好龍門農民畫等民間藝術、歷史人文的繼承和發揚工作,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Ⅶ 法院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關於法院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法院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法院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篇1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法院文化如同無聲的細雨,對法院幹警的道德修養、職業操守、辦案質效和辦案能力等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如何抓好法院文化建設,**法院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強化政治業務素質提升,突出文化建設的實用性,使法院幹警在思想覺悟、文化素質、業務能力和執法水平等方面取得質的突破。近十年來,**法院先後被授予「全國人民滿意法院」、「全國法院調研工作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衛生單位」等榮譽稱號,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文化建設這一「助推器」。

該院文化建設的具體做法

一是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努力提升班子隊伍的綜合素質。著力構建頗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文化、職業道德文化、廉潔勤政文化、團隊協作文化。通過多種形式增加法院幹警的精神糧食,該院緊緊圍繞「人民法官為人民」、「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執法為民」、「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主題活動,舉辦「學習身邊典型,弘揚法治精神」的演講比賽,開展制度幹警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從思想上提升幹警素質。開展書記員打字速錄競賽、裁判文書評比、庭審觀摩、聽評庭審等活動。在廉政文化建設方面,通過層層簽訂廉潔責任狀、發放廉政卡、觀看反腐倡廉錄像片、參觀警示教育基地,加強幹警正反兩方面的教育,以防患於未然。通過舉辦文藝晚會、籃球賽、拔河比賽等文娛活動,豐富了幹警的文化生活,磨煉了幹警的意志,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

二是充分發揮法院行為文化的引導功能,努力提高規范化執法水平。將《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法官行為規范》《人民法院文明用語規范》納入幹警政治業務學習范圍,模範遵守司法禮儀,時刻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圍繞法院「人民性」不斷深化便民訴訟舉措,開展假日法庭、山野法庭、巡迴辦案,為人民群眾提供訴訟方便,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緩解畏訴心理,真正做到法官是人民的法官。

三是充分發揮法院制度文化的約束功能,努力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為規范權力運行,該院將諸多管理制度匯編成《法院管理規范匯編》,範文寫作涵蓋綜合管理、審判管理、人事管理、廉政管理等法院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一項具體制度都細化到各個重點部位和具體環節,使幹警時時可對照,處處有標桿。並且,狠抓制度落實,加強制度執行的「平等化」和「效果化」,所有幹警不論職務高低,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政工、紀檢部門不定時地對工作紀律、廉政紀律的貫徹情況進行明察暗訪,努力提高制度的剛性力,增強幹警的規則意識。

文化建設的瓶頸

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少數幹警在思想上對文化建設不夠重視。認為搞文化建設只不過是走走形式,進而簡單地認為組織幾次書畫展、開展幾次文娛活動、或者投點資金改善一下硬體設施、懸掛幾幅文化匾牌或標語就是「文化建院」了;或者認為搞好這項工作是領導的事、是多數人的事,少一兩個無關大局。二是少數幹警對推進文件建設態度消極。對開展的各項文化建設活動消極對待,能推就推,能省就省,應付了事,缺乏主觀能動性。三是文化活動載體有待進一步豐富。文化建設還停留在學習宣傳行政化、會議化和單一化狀態,不少庭室局隊的宣傳學習仍然停留在讀讀文件、開開例行會議等傳統的學習教育方面,很難充分調動廣大幹警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四是文化建設的行政化現象嚴重。一些所謂學習教育活動,無視文化建設的規律,盲目下達文化建設的任務和指標,隨意規定文化建設的期限,結果非但沒有促使文化建設得到理性培育,反而使文化建設迷失了方向。

文化建設的對策

加強文化建設,要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循序漸進。既要防止庸俗化,搞形式主義;又要避免抽象化,避免文化建設與工作實際相脫節。要找准切入點,堅持實用有效的原則,服務於法院工作大局。

一是要立足法院自身,同時大力爭取外部支持。首先,法院文化建設應當立足法院自身,做好法院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法院文化建設初期的各項准備,營造法院內部的學習氛圍。其次,要積極優化外部環境,進一步爭取黨委領導和人大支持,使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法院基層建設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二是要重視司法禮儀。司法禮儀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觀和感覺形象,是法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司法禮儀不僅樹立了法官及法院平等、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時也捍衛了國家法律的神聖權威和尊嚴。它不僅作用於法官自身,而且對於社會公眾有著無以替代的感知、影響和接納作用。因此法官要充分認識到司法禮儀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嚴格依照法院司法禮儀來要求自己。

三是要形式多樣、寓教於樂開展文化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使法院文化為廣大幹警易於接受和樂於接受。首先是提煉法院精神,設立集中體現法院精神的院標,以激發群體成員的責任感、尊榮感,調動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群體的向心力、凝聚力;其次是打造平台、優化載體,豐富法院文化建設;辦好審判理論刊物,打造法院文化名片;辦好法官博客論壇,開辟法官理論交流陣地;辦好法院互聯網站,擦亮傳播司法文明窗口。

文化建設結語

法院文化建設是法院工作永恆的主題,文化建設理應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建設必須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執法辦案為立足點,以群眾工作為著力點,以自身管理為結合點,在遵循司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司法能動作用,努力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法院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篇2

法院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其中法院的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法院文化的精髓和靈魂。農十師兩級法院十分重視法院文化建設,多年來始終堅持以精神文化為主導,以行為文化為要務,以制度文化為重點,以物質文化為載體,努力建設「公正、嚴謹、拼搏、關懷」的具有法院特色的文化,營造濃厚的法官職業文化氛圍,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的人文環境,推動十師兩級法院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十師法院文化建設以提高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職業群體的素質為目標。因此,具有鮮明的.審判色彩,其以法官群體和其他工作人員共同的道德觀念、價值理念、思維模式、行為規范及與之相關的物質載體,富有全體幹警個人色彩的印記,是法與文化的和諧共舞。

一、 十師法院文化建設的內涵

十師法院文化建設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物質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觀層面,它是法院文化建設的基礎;行為文化是法院文化中的組織架構層面,發揮著穩定和規范作用,它是法院文化本質外張的具體表現,也是人們評判的重點;而精神文化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層面,是法院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法官和其他全體幹警的職業使命和核心價值觀,它不僅體現著現代司法理念,而且主導法院現代司法理念的實質與方向,是法院文化建設的重點。法院文化建設的作用不言而喻:對內,有利於提升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素質、增強集體凝聚力、促進法院管理;對外,它對於實現社會公正、促進和諧建設、建立公眾的法律信仰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物質文化建設,也就是以實物形態顯露於外,能被人們直觀感受,並能反映審判活動特點的物質實體,包括審判建築的特徵風格、審判法庭的設置裝備、工作人員的服飾儀表以及法院內部的辦公設備、文體設施等等。近年來,法院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農十師兩級法院均建設了綜合審判辦公樓,並於XX年和XX年分別投入使用,成為農十師和阿勒泰地區具有法制權威的地標性建築。農十師中級人民法院與巴里巴蓋墾區人民法院的審判綜合大樓,在整體設計上突出建築功能、風格與法律文化歷史、審判人文理念的融合,在細節上通過法院文化長廊、永久法官誓詞、辦公場所的各類書畫牌匾和法官名冊等系列設計以及配套設施的完善,為法院形象注入深厚文化底蘊。兩級法院還設置了榮譽室,通過開辟專門場所設立榮譽室,以圖片、文字、實物陳列等多種形式,集中介紹法院的發展歷史、工作成果、先進模範人物等。對外,有效展示法院文化建設成果;對內,有效激發幹警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工作熱情。

(二)行為文化建設。法院的行為文化是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員基於共同意識,在行為上的具體表現,包括審判行為、思維模式、內部管理行為以及職業行為規范等等。為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農十師法院創建了審判質量管理體系,以高標准管理規范司法行為;為提升法院公信力,制定了以提高案件質量為核心、以提高法官庭審駕馭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法官製作裁判文書能力為的突破口的《農十師法院「三項評查」規定》,規范裁判文書,禁止「無理裁判」;制定當事人滿意度測評等制度,為公眾提供信息平台、互聯網郵箱的數字化信訪渠道;為進一步便民利民,制定了預約辦案、電話立案、遠程立案、遠程接訪、巡迴審判、繁簡分流等工作舉措。抓好節假日值班、指導群眾訴訟、假日法庭、農忙晚間法庭等便民、利民措施的落實,一切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工作出發點,以人民群眾滿意為工作落腳點,真正做到司法為了群眾、方便群眾、服務群眾。通過聯席會議、法制講座、司法建議等形式,及時與共建單位溝通交流情況,分析審判形勢,商討對策措施。積極依靠共建單位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來,努力做到哪裡有人群,哪裡就有調解組織;哪裡有矛盾,哪裡就有調解工作,把便民利民的「特色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延伸到群眾炕頭、延伸到群眾的心頭。

(三)精神文化建設。法院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設是法院在審判、管理、教育等活動中形成的,獨具法院特徵的意識和價值觀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觀念、價值理念、管理理念、群體精神等意識形態,是法院群體的共同認識和追求。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農十師法院系統注重弘揚兵團法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追求公平正義、勤勉敬業、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組織了一系列主題鮮明、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的活動,寓教於審、寓教於趣、寓教於行、寓教於樂的活動。把文化滲透到法院的一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法官。

(四)制度文化建設,建立一種長效運行的管理機制是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和隊伍建設中始終堅持的理念。農十師兩級法院首先加大了制度建設的力度,堅持制度創新,踐行司法為民,為了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適用於審判工作實際,做到權力運行到哪裡,制度建設就跟進到哪裡。編撰了《農十師兩級人民法院規章制度匯編》。匯編按照黨政事務和隊伍建設、審判工作、行政事務收集了三大類60項規章制度,分發給每位幹警,做到人手一冊。同時成立政務督查小組,負責規章制度的督查落實,定期公布各部門執行規章制度的情況。

二、加強法院文化建設 打造一流審判隊伍

王勝俊院長在中國法官協會法院文化分會的報告中批示:「人民法院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充分體現人民司法事業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法院及法官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職業道德以及行為准則等,既具有完美的精神內涵,又具有豐富的物質內涵;既表現為外在形象,又表現為內在素質;既有政治標準的要求,又有司法能力標準的要求。加強法院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清正廉潔、執法公正的法官隊伍。加強法院文化建設,關鍵在於培育有先進的法院文化展示平台。

十師兩級法院堅持精英帶動主流、全員參與、開拓創新的原則。以創辦好「法制在線」欄目為依託、以創辦好法院區域網站為核心、以創辦好法官論壇為重點、以創辦好各類文體活動為目標。開展以幹警為運作中心的評比表彰、崗位練兵、學術研討、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娛晚會、體育鍛煉等各種活動,主要分為教育型、學習型、競賽型、表彰型、高雅型等幾種最為大家熟悉並廣泛運用的法院文化活動方式,有利於活躍幹警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促使幹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多年來,兩級法院每年舉辦以「天平頌」、「和諧之春」等為主題的文藝匯演,其中,XX年兩級法院幹警編排的音詩畫情景劇《黨旗頌》在師政法系統獲得二等獎,較好地展現了兩級法院全體幹警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精神風貌和法院文化建設成效。兩級法院每年組隊定期開展訓練參加師舉辦乒乓球賽,增進法院群體成員之間的團隊精神,加深彼此之間的情感與理解,從而培養全體幹警心系法院的職業感情。

(一)圍繞精神文化建設,做強支撐點,實現政治建院法院精神文化是先進法院文化的精髓,是法院群體的靈魂,它支配著法院群體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法院群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兩級法院以建設一支高素質法官隊伍為目標,加強教育培訓,強化各項措施,全力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圍。

1、抓好「維穩」教育活動,引導幹警堅定政治立場。通過「反對分裂、維護穩定」主題教育活動中,不斷強化兩級法院法官和幹警的政治立場,增強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維穩意識。使兩級法院幹警進一步樹立堅強的政治意識、堅定的守土意識、強烈的責任意識、牢固的大局意識,為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打下堅實的基礎。

2、抓好各類教育活動,引導幹警樹立正確的執法觀念。積極開展各類教育活動,著重強調在執法過程中要堅持「三個至上」,正確處理好三種關系,並通過設立愛崗敬業教育、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主題演講、推選名言警句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三個至上」逐步深入人心,進而有效地指導自身的司法行為。

3、抓好和諧司法理念教育,引導幹警創建法院內、外和諧的司法關系。組織幹警收看宋魚水、鄭桂蘭、陳燕萍的先進事跡,通過學習,倡導在法院內部營造心靈相通、工作相融、人緣相親、和諧合作、團結向上的工作氛圍;在法院外部尋求和構建和諧的訴訟模式,倡導訴訟當事人之間的依法訴訟、誠信訴訟、文明訴訟、積極訴訟、平等訴訟,形成和諧訴訟秩序。

(二)圍繞物質文化建設,做優結合點,夯實基礎強院物質建設是法院文化的物質載體,夯實法院物質基礎,對樹立法院權威,維護法律尊嚴具有重要作用。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大投入,開通了三級法院區域網,安裝了法院綜合管理系統,實現了審判、辦公的現代化。兩級法院始終把提升法院創辦專欄和網站質量做為重要抓手,辦好兩級法院網站,提高品位。我們主要在解決目前法院網站信息更新滯後、缺乏層次性等問題上下功夫,設立網頁的信息主管,加強對下級法院相關審判工作的監督指導與信息交流;通過管理和評比,增強網站的學術性和實用性。通過現代化的資訊手段,傳播獨特的法院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法院、關注法院、聚焦法院。辦好《法制在線》專欄。兩級法院吸收文字功底較強、具有學術專長的審判業務骨幹參與編輯,在版式設計上更加富具有地域和法院文化特色,在欄目設置上加大法律適用研究的力度,在稿件來源上不斷擴大撰稿人的隊伍,使《法制在線》專欄成為法院幹警進行學術交流、審判研討的陣地,通過刊發優秀的文章關注法律的人性基礎、價值構造,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使廣大幹警產生「司法共同體」的歸屬感。

(三)圍繞管理文化建設,做實著力點,完善制度建院軟文化建設,硬制度先行。近年來,十師兩級法院對人事制度、管理機制、審判方式進行了的改革,建立起用制度規范人,用機制激活人,用責任約束人,用績效評價人,用獎懲回報人,符合法院職業特點的科學司法管理機制。推行了中層幹部競崗制度、主審法官選任制度等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通過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選任中層幹部、主審法官,探索了法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充分發揮高素質法官在審判中的核心作用。正確的用人導向,從政治和生活上關心了同志的成長與進步,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營造了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展示才華的寬松環境和廣闊舞台,激活了內力,凝聚了人心,增強了戰鬥力。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修訂了關於領導決策、審判流程、質量考評、廉政建設等八大管理規范體系,實現了決策規范化、辦案規范化、管理規范化和監督規范化,使兩級法院的規范化建設邁上了新台階。

(四)圍繞行為文化建設,做牢立足點,樹立作風塑院行為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對法院群體各類行為的規范要求。

1、倡導文明用語,規范司法文明的細節。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文明用語和行為規范標准,要求幹警工作時間統一規范著裝,做到儀表整齊、風紀嚴整、舉止端莊、行為規范。堅持做到 「態度和藹、辦事認真、公正司法、人民滿意」十六字方針,真正形成公平、公開、公正、為民的司法作風和勤政、文明、務實、高效的機關作風。

2、開展「三項評查」活動,提高案件質量。我們把開展庭審觀摩、裁判文書評查、案卷質量評查活動作為規范庭審行為、規范裁判文書製作、規范案卷裝訂,提高庭審能力和案件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通過組織兩級法院其他幹警觀摩、評查法律文書和案卷,讓審判員在真實案例中掌握質證認證、查明事實、歸納爭議焦點、控制庭審秩序等能力,杜絕了「無理裁判」和「無序裝訂」現象。

(五)圍繞審判文化建設,做亮培育點,培養人才興院

豐富的法學理論功底和厚實的文化底蘊是人民法院做好審判工作的基礎。我們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精英型法官」為目標,以教育、培訓和實踐歷煉為手段,著力加強法院審判文化建設,花大力氣著力培養專業化、復合型的法官隊伍。推進學習型法院建設。堅持日常學習制度,採取法官講課和領導領學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學習;克服經費緊張、審判任務重的困難,積極選派業務骨幹參加上級人民法院舉辦的各類培訓班,推行「外出培訓人員講課制」,使「一人受培訓、全員有提高」。

定期舉辦法官論壇,提高法官素質。兩級法院每年舉辦一期 「法官論壇」、「法官會議」等活動,旨在增強法官知識、提高法律素養,豐富審判經驗,屆時邀請政法委及公、檢、司有關領導、專家、社會人士參與討論點評。活動結合審判實踐,確定若干司法實踐性較強的論壇專題,由法官收集資料,准備講稿,輪流主持、發言,這種關於法律適用溝通交流的形式為法官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有效激發法官參與法院文化建設的熱情,其更深次的意義在於通過共同探討法律法規適用,交流辦案技巧,促使法官們對法律法規條文的理解產生最大限度的趨同,最終形成法官職業共同體,提升論壇的品味和層次。 加大司法宣傳力度,提升幹警修養。在司法宣傳上要嚴格落實《農十師法院新聞宣傳與調研工作暫行辦法》,規定每個幹警必須完成網路新聞稿件12篇,報刊宣傳稿件2篇、調研文章1篇的宣傳與調研任務,並將其納入崗位目標責任制進行考核,每月通報完成情況,形成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頭上有指標、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格局。對於完成任務多、質量好的給予重獎,對於未完成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取消幹警當年評優評先以及晉升職務職級的資格。領導幹部帶頭撰寫宣傳與調研文章,發揮資深法官和高學歷人員的智力優勢與資源優勢,以其活躍的法律思維、豐富的審判經驗、文明的道德修養影響和感染和帶動其他法官,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強能力培訓,提高司法技能。建立健全學習培訓制度,下大力氣抓好審判業務理論學習,形成「以法庭為課堂,以案例為教材」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機制,用身邊的人教育培養身邊人;強化崗位鍛煉,通過開展庭審觀摩、以案析理等形式,切實提高法官「四種能力」。舉辦法院文體活動,提高法院活動品牌。兩級法院創新活動方式,定期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在活動中借鑒其他行業特點來豐富和發展法院文化,創出具有兩級法院的特色和品牌。在教育型文化活動中,兩級法院充分運用自治區高級法院出版的《新疆審判》和兵團分院出版的《兵團審判》等刊物,以及《兵團日報》、《新疆法制報》、《北屯報》、《阿勒泰報》;兵團電視台、北屯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將法院文化的要義進行系統地梳理,提煉出具有法院特色的基本精神,既有效解決每年學習教育的主題各不相同難以整合的問題,又能使法院文化不斷發展。同時組織廣大幹警向報刊雜志以及電視台報送案例和通訊,通過生動直觀的案例,將法官調解、審判的經驗和技巧向廣大傳民眾播給,成為農十師兩級法院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法院內部刊印的《兵團法官》、《兵團法院新聞集》,這些內刊是法院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僅開拓了法院幹警的才氣,而且成為所在法院的一張文化「名片」。在學習型文化活動中,每年舉辦各類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以及經驗交流會,讓幹警們登上講台為審判工作獻計獻策,既增強他們演講與示範的技能,又集合審判一線的智慧,豐富法院文化的內涵。兩級法院充分利用辦公樓走廊、牆壁、門前平台、黑板報、展板、學習園地等載體,分不同階段介紹法院的工作計劃和目標措施,展示法院開展的教育活動成效;既宣傳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等法院精神文化,也宣傳了先進模範人物事跡,圖文並茂,每天出現在法院幹警周圍,反映法院文化不同層次的內容,寓教於潛移默化中,對營造法院文化氛圍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宣傳欄或學習園地中由每個幹警親筆寫下自己的警句或座右銘,連同個人工作生活照、獲得的最高榮譽一起進行展示,時刻警醒幹警公正司法、奮發進取。

在競賽型文化活動中,開展 「優秀法官」、「調解能手」、「辦案能手」「優秀書記員」、「優秀司法警察」、「優秀通訊員」等高定位的審判技能競賽,探索融崗位練兵和法學研究為一體的文化活動新模式。在表彰型文化活動中,樹立真正能代表法院精神的知名法官和其他典型人物,開展全方位的宣傳,並通過法官文學的創作形式加以升華,使其他法院幹警有學習的具體典範,社會各界對法院精神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高雅型文化活動中,定期在業余時間開展活動,培養幹警高雅的業余愛好,提升幹警的生活品味,使幹警的業外行為也成為法院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十師兩級法院全體幹警還積極參與兵團法院和農十師舉辦的攝影書畫展,有十餘幅書畫和攝影作品獲一、二等獎,並被收錄進刊印成的畫冊、文集,對兩級法院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兩級法院還在電視台、電台、報社開辦《以案說法》和《法制在線》專欄,幹警們積極撰寫各類文章,成為加強法院文化建設的一個品牌。兩級法院攝制了《活躍在阿勒泰草原上的巡迴法庭》、《困境中崛起,艱苦中創優》、《追求》、《天平下的蒲公英》等電視專題片,在十師專題片比賽中獲得一、二等獎,熱情謳歌兵團法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法官精神,通過拍攝專題片,提升法院文化的內涵,真實地刻畫了十師兩級法院法官的內心世界和職業追求。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通過推行以上措施,十師兩級法院的文化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保障了全院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自XX年以來,中院在農十師黨風廉政建設綜合考核中,連續三年被評為第二名,連續兩年被自治區高級法院評為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在XX年兵團法院績效考核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XX年再上新台階,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全體幹警爭先創優,有十餘名幹警受到自治區高級法院、兵團分院表彰,先後涌現出「自治區十佳女法官」、「自治區辦案能手」、「自治區執行工作先進個人」「自治區先進政工個人」等先進典型。

;

Ⅷ 法律職業共同體與法律職業倫理的關系

職業倫理屬於精神層面的范疇,法律職業共同體職業倫理如果能夠充分滲透到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執業行為中,為其執業行為提供規范化指引,尤其是在刑事訴訟中,將有助於協調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三者之間的關系,共同保障程序公正的實現。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過程中,對於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職業倫理建設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比如,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制定的《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應該說,這些規范性文件對於規范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執業行為起到重要而又積極的作用。但是,就法律職業共同體而言,這些規范又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並沒有形成完整的一條「項鏈」,需要明確、統一的制度將之「串聯」完善,使之成為一體化的規范。

而要實現法律職業共同體職業倫理規范一體化,法律職業共同體之間需要各自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認識和思考問題,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這樣,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才能真正明確對方的訴訟關切和訴訟要求,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指引有著清晰的認識,也才能更加理性地實施自己的執業行為。因此,這就要求建立健全法律職業共同體職業身份轉換制度,暢通法律職業共同體之間的職業轉換渠道,使法律各分層之間的流動順暢、充分,法官可以從優秀的律師之中選任出來,檢察官也可以轉為法官。這種職業身份轉換制度,可以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行為規范提供重要保障,使得法律職業共同體能夠在各自執業行為選擇中都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給予彼此應有的尊重和必要的關照,從而在共同的訴訟場域內實現平等和理性對話,達到定分止爭的訴訟目的。尤其是在刑事訴訟的推進中,這種身份轉換制度的實施更能使得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對於自己的訴訟行為予以全面、充分和客觀的審視,在「和而不同」的環境下,保障程序正義目標的實現。

因此,筆者建議,當前應加強法律共同體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可以考慮由中國法官協會、中國檢察官協會、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等共同制定關於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職業倫理規范制度,並以此為基礎,具體描述法律職業共同體的職業行為規范,使得職業倫理明晰化、具體化和程序化,成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各分層之間的「共同行為准則」。明確將法律職業共同職業倫理制度規范與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任職及獎懲考核體系相掛鉤,如果一旦其出現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就應當受到相應處罰,真正使得職業倫理規范成為規范法律職業共同體具體行為的「硬約束」。

實現職業倫理規范一體化,就需要從整體角度予以推進,要將法律職業共同體職業身份互換制度落地生根。首先,應明確法官、檢察官、律師之間的職業身份可以互換,明確職業身份互轉的基本條件、法律程序和禁止事項等。其次,盡快落實本輪司法體制改革中確定的法官、檢察官職業身份保障和薪酬保障,真正增強法官、檢察官的職業尊榮感,進一步縮小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之間的職業待遇「鴻溝」問題,為職業身份轉換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保障。第三,加強對律師職業保障的關注,完善律師職業保障制度,為律師執業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更好地保障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之間實現平等交流對話的途徑。只有在良好的法治環境下,法律職業共同體職業轉換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河南省靈寶市人民檢察院)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