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美國法官媒體自由

美國法官媒體自由

發布時間: 2023-06-13 03:58:18

❶ 美國法庭上為什麼有專人進行畫像

因為米國各個州對於是否允許電視台進入法t是有不同規定的。

有些州是絕對不允許的,在這等情況下,法t上記不準錄像也不準錄音,甚至也不可以拍照,因此電視觀眾就只能在新聞節目中聽到一些簡單介紹,這也為一批畫畫的提供了一個專門的職業,因為新聞媒體為了彌補電視觀眾對法t審理的視覺了解,總要雇一些藝術家畫現場速寫。

❷ 美國大法官的權利有什麼

《美國憲法》並未明確說明設立大法官職務,只是在第一條第三款中作了輔墊:「如受審者為合眾國總統,則應由美國首席大法官擔任主席(Wh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ried, the Chief Justice shall preside)」。

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的有關敘述了。至於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則更是一字未提。 美國首席大法官與最高法院大法官一樣,由總統提名並需經參議院同意。《憲法》要求最高法院的所有法官都必須「盡忠職守(shall hold their offices ring good behavior)」,這句話也間接地規定了任期:他們是終身制的,除非自動退休或被國會彈劾並證明有罪。

(2)美國法官媒體自由擴展閱讀

大法官有以下幾個特點:

終身制。法官只要忠於職守,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而且要啟動彈劾程序是相當困難。但年滿70歲、任職滿10年或年滿65歲、任職滿15年者,可自動提出退休。

終身制可以保證法官不受來自行政機構的壓力,確保司法不偏不倚,當政府成為訴訟一方當事人時,法官也不用違背法律與良心作出有利於政府的裁決。

保持中立。法官既不偏頗政府,也不能偏頗人民。因此一個真正中立的法官除了獨立於政府之外,還應獨立於輿論及民意,只忠實與法律。

❸ 在美國,法官是不是擁有很大的權力

沒得那麼具體,如果想具體的請看書本。簡單說以下意見
1、美國的政治體制,回大家都知答道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的國家,他們受法國自由革命和英國的政治體制的影響較深,所以可以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政治體制上是多黨制,當然了要有人說是兩黨制,
2、在政治體制上,資產階級呼籲的自由民主表現在政權的分配上就是典型的三權分立,及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分立行使,相關監督。
3、這種體制貌似很公正民主,但是也促成了更大的行政和司法腐敗。往往立法部門成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窮人是不可能進國會的,司法界都是大法官等也慢慢的成為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行政部門就不要說了,小布希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4、由於相比較而言,美國的司法部門的穩定性較高,沒有類似國會 和行政部門競選總統那樣的更替制度,所以一般的大法官是常人制度的,當選後常任。
5、各州的大法官也是常任制,並且不需要經過國家的批准,而且各州都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體系。

綜上所述,美國的法官是擁有很大的權利,即自由裁量權。

❹ 終身不看報紙和電視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誰

霍馬抄斯(襲Oliver Wendell Holmes)
http://www.js.jcy.gov.cn/readnews.asp?nid=5845
第二段最後幾行

❺ 美國憲法關於言論自由的解釋

1、言論自由權的范圍及應用有其時間性。平時,最高法院對言論自由的解釋採取「優先主義」。例如,在平時當言論自由與財產權沖突時,則以言論自由為優先。在戰時則採取「逐案彈釋主義」,如戰時宣布戒嚴、限制民權等。

2、言論自由權的最後解釋權在聯邦最高法院,個人不得自己釋法執法,或擇法而從。

3、最高法院對言論自由權的解釋,以維護為原則,以限制為例外。

4、最高法院在解釋言論自由權時根據美國的國情、政治體制、政治經驗,而不是沿襲英國的傳統。

(5)美國法官媒體自由擴展閱讀:

美國憲法序言以謀求「正義」、「國內安寧」、「共同防務」、「公共福利」和「自由」,說明了制憲的目的。

第1條規定了聯邦國會兩院議員的產生,國會的職權以及對國會和州的權力的限制。

第2條規定了總統、副總統的產生,總統的職權范圍,以及對總統、副總統和其他文職官員的彈劾。

第3條規定聯邦法院的組織、職權和有關叛國罪的審理。

第4條規定州與州之間的關系,建立新的州以及聯邦對州的義務。

第5條規定憲法的修正程序和要求。

❻ 媒體與司法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媒體自身活力的增強,審判公開原則的逐步落實以及司法腐敗現象的較為嚴重,被稱為「第四種權力」的媒體對司法的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媒體與司法的關系也日益顯得復雜化。在當代中國,新聞媒體對有些涉及權力部門或地方豪強的個案的監督有助於司法權的公正行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的不公,但同時因我國的媒體與司法的關系尚處在一個較為無序的情況下,更引人注目的卻是這兩者關繫上的緊張與不和諧。回過頭來我們也必須看到,媒體與司法的終極關懷近乎於一致,都是圍繞社會公平、正義和道德的歸復與實現,都致力與我國的法治建設。那麼如何讓這兩大社會力量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對中國這樣一個法治建設無論在硬體還是軟體上面都比較落後的國家來說顯得相當重要。為此,當前媒體與司法界之間積極的關系要繼續保持,不合理的方面要努力克服,同時無論是媒體界還是司法界都有必要借鑒國外有關這方面的寶貴經驗,從而為我所用,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社會。媒體與司法的相互關系涉及到社會生活中兩種基本價值:新聞自由與公平審判,實踐多稱之為媒體監督與獨立審判。兩者之間既有內在統一的一面,又有對立沖突和過分親合的一面,筆者討論的主要是對立沖突和過分親合的一面,論述其產生的原因及一些具體的表現,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以及兩者達到和諧統一對現實社會的意義。

應該說傳媒和司法、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的關系問題雖然是現代法治社會中的一個恆久性問題,但在中國,它只是最近才在尖銳的程度上浮現於社會實踐,並為人們所關注。他們既有沖突,又有內在的一致性。沒有絕對的言論自由,也沒有絕對的司法獨立,平衡二者的關系是不斷調整的過程。只有使之達到良性互動,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保證公民權利的實現。
媒體與司法各自的定義與定位
我們在討論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時,必然涉及到社會生活中的兩種基本的價值,從法治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稱之為媒體的新聞自由和法官的公平審判,從當今中國實踐看,人們更習慣的是媒體監督和獨立審判的提法。那麼媒體和司法是怎麼定義的又是如何定位的呢?
媒體一詞是英文medium的中文翻譯,它具有媒體、工具等意思,作為專有名詞,它最早用於傳播學領域,特指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宣傳工具,又稱「傳媒」即「傳播媒介」。新聞媒體的功能主要有三項,一是宣傳功能;二是引導功能;三是監督功能。我們在討論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時可以看到使兩者產生聯系的主要功能應該是監督功能。
新聞自由在我國雖未見諸於憲法文字,但它以表達自由為根據,並且應該是表達自由的必然延伸。而媒體的輿論監督是表達自由和新聞自由發生作用的客觀結果。媒體監督是指報紙,刊物,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對各種違法違紀行為所進行的揭露、報道、評論或抨擊。媒體對司法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輿論監督來實現的。
公平審判是法律的正當程序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其基本含義是法官在做出裁判(如決定被告有罪或無罪)時,應該處於公正無偏的立場,不應受到法庭外的力量、信息或在審判中未予承認的依據影響。在司法方面,中國憲法規定的是獨立審判,即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獨立審判最終也是為了達到公平審判的目的,在民主法治的國家,公平審判是法官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審判工作的靈魂和生命所在,是法官必然的價值追求。
兩者內在的一致性
(一)兩者價值追求的統一性
司法與媒體的最終價值都在於追求社會公正。司法通過依靠公眾同意的公共准則——法律來解決糾紛,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以追求法律上的公正;媒體則通過激發公眾內心的價值標准——道德來評判是非,批評侵犯者的侵犯行為,以追求道德上的公正。正是由於司法與媒體能統一於公正這一價值目標,因而各法治國家均將司法獨立與傳媒自由作為基本價值予以肯定。
(二)司法需要傳媒介入
首先,從制度設計考慮,媒體監督是遏制腐敗的有力武器;原因是,由於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對權力加以制約。但這種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制度設計有一致命缺陷:一旦掌權者進行權權交易,就會出現「官官相護」的局面,人民只能被當權者玩弄於股掌之間,為此,還需要依賴另一種監督模式,即廣泛的公開的社會輿論監督,藉此尋找一種終極控制權。媒體監督雖然是一種軟監督,但由於有它的介入,會促使權力制約機制生動活潑起來,因此,任何社會都不能對輿論監督的作用等閑視之,再跋扈的當權者也要對媒體監督畏忌三分。
其次,作為司法制度的核心內容,審判公開的一項應有之義就是允許媒體進行報道。在審判活動中,法官代表國家對各種糾紛進行判斷和裁決,其判斷和裁決的運作過程與結果,不僅事關當事人在權利義務方面能否各得其所,更與能否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全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休戚相關。同時,公允的報道必將司法活動置於陽光之下,從而實現公正。
再次,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進行監督也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需要。在司法程序中被追究責任的人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現的。當他們在司法程序中受到不公正甚至是非法的待遇時,媒體極有可能成為他們最有力量的同情者和聲援者。
由此可見,就對司法活動本身的作用看,媒體介入的價值應當是以外在的力量幫助和促進司法機關實現司法公正為目標,這與司法機關遵循自身的程序規律追求司法公正是殊途同歸。
兩者過分親合的一面
在我國,法院除了具有國家司法機關的一般屬性外,還要接受黨的領導,它的審判活動不僅要符合國家法律,還要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也是我國法院與西方憲政國家法院的本質性區別。作為黨的"喉舌",新聞媒體在接受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方面與法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宣傳和報道法院的工作,共同樹立良好的司法形象也就成為新聞媒體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加上法律事件本身又是現今人們關注的熱點,而法院無疑可以成為這類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來源,且能夠給予司法上的權威說詞,使這類新聞報道以及相關欄(節)目更具有專業性。因此,現今一些傳媒十分熱衷於為法院開辟專欄、專版,也樂意派出編輯、記者登門為法院采寫宣傳稿件或采編宣傳節目。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願意作這方面的投資,因為能在新聞媒體上以良好形象頻頻出現,對摘取各項榮譽桂冠實在是大有好處。這樣一種親合關系,不排除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宣傳法律、樹立司法形象、營造法制環境。但從嚴格意義上講,由於雙方都不同程度違背了各自"天然的"職業守則而致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實際已不穩。客觀真實是新聞媒體的生命,但處在一種親合關系中,新聞媒體往往失去了自我的判斷力,對法院提供的稿件和新聞素材一般都不予置疑,尤其對各種數據,基本都是按法院提供的照登,不加審核,有時為了突出宣傳力度,甚至還幫助弄虛作假,刻意拔高。坦率地說,靠做書面文章獲得的"美譽度"助長了一些法院的投機意識,也助長了一些法院急功近利的浮誇風。這時的新聞媒體實際在一定程度上也變相充當了法院宣傳部門的"喉舌"。
媒體與司法之間的沖突
在當代中國,媒體的影響力很大。傳媒代表著某種較高權威的令受監督者不可忽視的信號。因此,傳媒監督也很容易變為一種權力干預,一種破壞司法獨立的力量。
(一)中國傳媒監督司法的不平衡性
在我國,媒體都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質,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重要的「宣傳工具」,媒體的根本任務是宣傳貫徹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因此,這種官方與半官方性賦予了媒體以很強的政策導向性,受政治環境影響大,在必須嚴格貫徹正面宣傳引導為主的同時又依託強大的政治權威為後盾,具有了解決糾紛的能力,影響力大。這樣一來,一些即將進入司法程序或正處於司法程序中的未決案件,經其具有傾向性的報道評論後,就已為最終審判結果定下了基調。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對司法的監督「成功」大多不是媒體報道而自動實現的,而是因為媒體報道後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並作了批示後才實現的,所以,這種所謂的監督,與其說是媒體監督的結果,不如說是領導干預的結果,從實質上來說是其他權力藉助媒體對司法權力的侵犯,是人治權威對司法獨立的法治原則的踐踏。
(二)中國傳媒「監督」司法的弊端
任何一種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專制腐敗,權力必須受到監督和制約,司法權力也不例外。運用得當的媒體監督對實現社會公正,推進民主進程,培育法治精神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媒體監督的功能被不恰當地運用後,就蛻變成了「媒體審判」。即「媒體在報道消息、評論是非時,對任何審判前或審判中的刑事案件,失去其客觀公正立場,明示或暗示,主張或反對處被告罪行,或處何種罪行,其結果或多或少影響審判」,從而干擾了司法公正。具體來說,中國傳媒監督司法的弊端有如下幾個表現:第一,即前面所論述的我國媒體的官方色彩所帶來的領導「批示」的介入會直接間接地對司法官員施加某種壓力,這就難免造成程序的扭曲以及實際裁決者的不適格,從而導致理性化司法過程的缺失。長期以來的地方保護主義、行政干預,使得我國司法不獨立,法院不得不屈從權勢,而法院的這種妥協勢必造成民眾的不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第二,能夠引起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案件常常是涉及政治、道德的問題。如果過分的強調社會輿論對司法機關活動的監督,有法律問題道德化、政治化的危險。第三,由於新聞是「自由」的和「無限」的,使它的觸角伸得的很長,並且由於媒體的影響和滲透無所不在,而法官本應是冷靜的,理性的居中裁判者,媒體傳播的與案件事實相關的事實,即使是客觀的,比如犯罪嫌疑人的前科,其有罪供述等事實都可能對法官造成先入為主的影響。更何況凡是訴諸法律的案件往往是矛盾尖銳化的產物,而媒體所具有的主觀的、激情的和煽動的傾向,極易調動社會和公眾的情緒,而當公眾的情緒形成強大的社會公意合流時,實際上就把法庭推向了社會,法官的獨立和理性就不存在了,法律的權威和理性也不存在了。第四,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出於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媒體往往在吸引公眾「眼球」上大做文章,而一些法制觀念淡薄的媒體人員就「嘩眾取寵」地進行報道,這就導致了許多與事實不符的細節趁虛而入。
以上這些原因成為司法獨立、司法公正道路的擋路石,導致媒體與司法關系的混亂,從而做出了事實上的「媒體審判。」
媒體與司法關系的合理構建
在中國社會,媒體與司法自身的發育都遠未成熟,都處於探索與改革之中。所以,我們應對司法與媒體的關系進行合理的構建,從而實現司法獨立和傳媒自由的平衡,並依法加以保障、引導和監督。對此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健全新聞輿論的監督環境
良好的新聞輿論環境是新聞媒體有序、高效、合法、公正地行使監督職能的前提。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保持新聞輿論的相對獨立性,拓展媒體監督司法的行為空間。媒體作為一種輿論的承載工具,它代表的應是大眾的觀點與意見,是相對獨立的,不應成為任何其他的附屬。中國媒體既要擔負著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又要擔負著輿論監督的使命,目前應逐步放開對後一使命的種種限制,擴大媒體的行為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要使媒體有多元體系。例如:要建立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機關報為主,以社會各集團的報刊為輔,以民報為補充的多元體系的辦報格局;大力發展廣播電視,網路傳媒等多種傳媒手段。多元格局能調動廣大人民進行輿論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信息源,將一切腐敗現象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充分發揮其「第四種權力」的作用。當然這並不是媒體在行使新聞自由、新聞監督權利的時候可以不負責任的發表言論,而是應該在國家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第二,完善和落實審判公開制度。我國司法過程的封閉性過強,司法專橫現象導致了對傳媒權益的漠視。這在很大程度上隔絕了傳媒的信息源,限制了傳媒對司法的滲透能力。而且一些司法機構往往還特別排拒傳媒的介入,以技術化的理由擋御傳媒對司法過程具體狀況的了解。所以,應該完善和落實司法公開制度。具體措施如下:(1)凡公開審理的案件均應准予媒體采訪報道;(2)司法機構通過新聞發言制度等方式,建立與媒體對活的常規渠道;(3)依法應予公開的司法文件均應允許媒體機構查閱;(4)建立裁判理由說明制度,並在判決書上公開;(5)對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司法機構應給予媒體某些特殊便利,配合媒體適時報道進展情況。
第三,新聞單位應配備專門的法律事務人員,同時還應該提高記者等媒體人員的法律素質,以免對司法活動產生不必要的重大誤解。經過專門的法律事務人員或者說高素質的記者群對即將刊發的文章進行審查,防止可能影響司法獨立或者侵權的報道流向社會。在美國和法國都設有類似的專門人員或專門制度。
第四,保證媒體正當履行職責的行為不受限制或追究,給媒體監督營造寬松的言論環境。我們在處理新聞侵權案件時應借鑒美國的經驗,堅持以下幾條原則:其一,把能夠提起名譽權訴訟的主體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公民,另一類是國家公務員和其他公眾人物,對後者的起訴權加以嚴格限制,除非原告能夠證明媒體報道有明顯實際的惡意和捏造事實的行為否則將不可能獲得法律救濟。其二,在處理名譽權糾紛時,無論起訴者是普通人,還是公務員或公眾人物,都不能要求媒體新報道的所有細節完全真實,媒體只要做到基本情況真實就屬於正當履行職責。
(二)新聞監督司法的合理界限
新聞自由權和其他權力一樣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被濫用,超過限度,就會走向其反面。因此對媒體監督這把「雙刃劍」應當給其劃定一個合理的界限,使之在這個限度內發揮其作用。具體而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立案、偵查、起訴和審判的任何階段,新聞媒體都可以對案件進行報道,但傳媒不得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報道,更不得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評論,對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施加壓力。
第二,傳媒對報道的案件進行評論,要努力作到了解案件的全貌和問題實質。應堅持客觀公正原則,媒體報道應注意給各方當事人同樣的機會與條件,同樣的信息量,不能有偏頗。對於案件審判中運用法律、法規有不同的理解時,不要輕率發表肯定或否定的結論性意見,可先在內部提出,待達成共識後於適當的時間予以發表。
第三,不得對司法人員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不得故意捏造事實歪曲報道。否則,依法追究直接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第四,傳媒監督應盡量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公民有不願公開或讓他人知悉個人秘密的權利。即使有些行為不符合道德規范,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沒有侵犯他人權利,傳媒沒有必要干預公民的私生活。
現階段,要處理好新聞監督司法的合理界限,除了上述幾點注意事項的要求以外,還要強化職業道德要求,加強管理,廉潔自律,杜絕對司法機關提供各種形式的「有償新聞」,尤其要防止媒體成為司法機關自我宣傳的「擴音器」。而法院可以制定新聞媒體合理運作的內部規則,建立新聞發布制度等等,這樣一來為法院審判提供了方便,也為媒體的合理介入提供了規范性限制,使之有章可循。
解決媒體與司法沖突的域外經驗的借鑒與具體措施
應該說傳媒和司法、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的關系問題雖然是現代法治社會中的一個恆久性問題,但在中國,它只是最近才在尖銳的程度上浮現於社會實踐,並為人們所關注。因此,從制度原理上探求解決沖突的實際可行的標准,有必要借「他山之石」,吸取法治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制度實踐的經驗。在這方面,美國有長久的制度實踐,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適當地借鑒美國的做法,具體措施如下:
(一)基於固有層面的原因而導致的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的沖突,是我們在制度設計上需要著重考慮和權衡解決的。媒體與司法出現的沖突帶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媒體依靠憲法賦予的公民知情權和言論自由的權利要求進行報道,而司法背後的力量是落實公民獲得公正審判的需要,兩者矛盾沖突實質上是兩種公民權利之間的沖突。因此,關鍵在於,如何在制度運作中保持合理的張力,在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尋求一個合適的度。例如,在美國,為協調媒體與司法的關系,美國司法界鼓勵媒體在自願的基礎上,與法庭和律師簽署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確定采訪和報道刑事案件的准則。通過協議,媒體既可以在獲取報道素材方面得到司法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又可以盡量避免因不當報道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基於人為層面的因素而導致的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的沖突,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正視並努力加以避免和克服的。盡管任何制度運作都難免受到人為干擾,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之間的潛在沖突,應該說大量地是可以通過媒體、司法等方面的自我約束和一般常識來避免的。具體來說,可通過對媒體進行事先約束以及訴諸司法程序兩種方式來解決:其一,諸如美國,為了防止媒體發表可能極大影響訴訟進程和結局的信息,法院可以附條件的簽署「司法限制言論令」 ;其二,就是通過程序方法來保證媒介和公眾不幹預審判。這些方法包括:(1)延期審理,直到媒體偏見的危險消除後再行審理。(2)或者通過變更管轄的方法將案件移送到其他地方的法院審理。通過易地審判以消弭傳媒的不當影響是美國通行的做法。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被告離開媒體,離開輿論渲染的案發地,以便被告可以得到一個相對公正的審判。我國的刑事訴訟亦可以借鑒這樣的做法。(3)如果以上各種方法仍不能消除新聞媒體對合議庭成員的影響,法院可以決定對他們實行封閉隔離,直到案件審結為止。比如在美國,對於一些特別重大的案件,法官可以決定隔離陪審員。對一些影響很大且可能被媒體大肆炒作的案件,為保障司法權的獨立行使,我國也可以適當借鑒美國封閉隔離的做法,以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公正審理。
(三)對於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如果確有證據證明媒體的審前報道造成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判決結果,那麼,即應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予以變更。我國由於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生效判決的再審程序,故司法實踐中對確有證據證明媒體的審前報道可能對被告人造成了不利判決結果的,可以啟動再審程序重新進行審理。

注釋:
1、趙中頡 :《法制新聞與新聞法制》 法律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2、宋克明 :《美英新聞法制與管理》 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年3月版
3、俞燕敏等:《無冕之王與金錢——美國媒體與美國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版
4、張志銘:《傳媒與司法的關系—從制度原理分析》,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1期。
5、賀衛方:《傳媒與司法三題》,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4期。
6、顧培東:《論對司法的傳媒監督》,載《法學研究》1999年第6期

❼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權利

法律分析:美國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美國最高司法官員,領導最高法院的事務並在彈劾美國總統時主持參議院。同時,按近現代傳統,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的宣誓儀式,但這樣的做法沒有《美國憲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據。

法律依據:《美國憲法》 第一條 參議院獨自擁有審判一切彈劾案的權力。為此目的而開庭時,全體參議員須宣誓或作代誓宣言。合眾國總統受審時,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審判。無論何人,非經出席參議員三分之二的同意,不得被定罪。

❽ 看書上說美國的司法是獨立的怎樣的獨立呢

美國的司法是獨立的。抄
美國為了保障民主自由,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也就是立法權(國會,地方議會)行政權(總統、白宮,地方政府),司法權(首席大法官,各級法院)互相獨立,互不幹涉,互相制衡。
三權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亦稱三權分治,有法國孟德斯鳩提出,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思想。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行政)、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即使在現代,立法、運用稅款的權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願的議會中,司法權的獨立在於防止執法機構濫權。

❾ 美國最高庭院法官的權力

美國的法官是擁有很大的權利,即自由裁量權。
1、美國的政治體制,政治體制上是多黨制;
2、在政治體制上,資政權的分配上就是典型的三權分立,及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分立行使,相關監督;
3、體制公平但有弊端——更大的行政和司法腐敗。往往立法部門成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大法官等也慢慢的成為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
4、美國的司法部門的穩定性較高,沒有類似國會 和行政部門競選總統那樣的更替制度,所以一般的大法官是常任制度的,當選後常任;
5、各州的大法官也是常任制,不需要經過國家的批准,而且各州都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體系。

熱點內容
最新貨車法規 發布:2025-01-13 10:48:54 瀏覽:907
考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1-13 10:41:50 瀏覽:733
2016並購基金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3 10:30:11 瀏覽:110
員工安全責任書有法律效應嗎 發布:2025-01-13 10:29:49 瀏覽:685
法院團委 發布:2025-01-13 10:08:27 瀏覽:680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