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1. 法院為什麼都願意調解呢
調解更利於解決民事糾紛,所以法院喜歡調解不喜歡宣判。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是需要時間的,不能快速解決,但是,用調解的方式解決民事糾紛的,就可以很快的解決糾紛,並且當事人會很樂意的履行調解書確定的義務,如果用宣判的方式解決糾紛的,當事人在敗訴後,會不樂意履行判決書確定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還需要強制執行,會額外增加法院的工作。
作為理性、公正的法官之所以鍥而不舍地選擇調解這種很可能徒勞無功的方式處理案件,不僅僅是因為責任義務所在,更是因為調解對案件當事人來說,是一種合法、高效、低成本解決金融糾紛的方式。
一方面,訴訟具有嚴格的程序性,審判程序嚴謹所以周期一般比較長,而調解是一種高效便捷的處理方式,且經過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與法院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調解能給雙方自由處分權益的機會。若是進入訴訟程序,就一定會有勝訴和敗訴,勝訴方必然心情良好且認可法院的判決,而敗訴方很有可能不服法院判決進而選擇上訴,不能達到案結事了的結果。而調解會給雙方自由處分權益的機會,通過協商讓步從而握手言和達到案結事了的最佳結果。
此外,調解還有利於破解執行難。無論判決後的執行方式如何,都不如當事人自願履行來得順暢。調解書中的內容都是建立在雙方協商一致的基礎之上,當事人往往會自覺履行義務,不需進入強制執行階段,這樣既徹底解決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又節省了大量的司法資源。
調解中心由司法局登記備案批准,為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組織,依讓晌法接受法院立案前委派調解和立案後委託調解,並接受司法局及法院業務指導。調解中心積極助力完善以法院為主導,以人民調解為基礎,司法、行政、行業多元調解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優勢,始終堅持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加強與相關單位的協作配合,為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和非訴調解對接提供重要平台和有利抓手,努力為人民群眾和金融斗滑仿機構搭建一個成本低廉、高效便捷解決糾紛的橋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七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第九十八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空纖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第九十九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一百條 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特邀調解的規定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的規定》是為健全多歲橘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強訴訟與乎拆團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的有效銜接,規范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工作,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等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制定。由最高人民法院於2016年6月28日發布,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的規定》 第一條 特邀調解是指人民法院吸納符合條件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商事調解、行業調解等調解組織或者個人成為特邀調解組織或者特邀調解員,接受人民法御搏院立案前委派或者立案後委託依法進行調解,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解決糾紛的一種調解活動。
3. 多元調解是法院的嗎
法院多元調解不是立案。案件只有進入立案狀態之後才能確定一般要進行庭審還是先行調解。先行調解和多元調解並不是一個概念。多元調解是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之一,一般在法院在給當事人開具立案通知書之前發放多元調解書,接受調解的,由法院的調解員進行調解,調解成功的,不再走訴訟手段。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裁定。
《民事訴訟法》第122條規定了先行調解,這一新增條文,使先行調解制度被正式確立為民事程序機制,為訴訟當事人提供了一種替代訴訟的糾紛解決方式,是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就其性質而言,先行調解屬於法院附設調解。概言之,先行調解是立案前的委派調解,調解由法院以外的人主持,法官應依職權進行司法確認,但當事人不同意的除外。
行政調解和法院調解作為一種官方性的調解活動,它們的主要缺點包括啟動程序的被動性、受理范圍的局限性等。就調解結果而言,律師調解更能被糾紛當事人所接受。
律師調解的優勢恰好契合哈貝馬斯理想孝埋磨言談情景的核心思想:
一是參與調解的人都有平等的地位,
二是參與調解的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三是交往和討論不會受到權力或權利關系的影響。只有當參與調解的當事人在理想言談情景中進行對話,對調解主張予以認可時,這樣的主張才能被看作是合乎理性建立起來的真實主張,才能為調解協議的可接受性提供保障。調解是糾紛主體自主選擇的解紛方式,那麼調解協議應當是雙方自我合意的結果,應當是自願平等處分自己權利的真實意思表示。
但行政調解和法院調解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一種公權力的壓迫感,「以判壓調」「以權壓調」等隱形強制手段確有存在,此時調解制度便被蒙上了濃烈的功利主義色巧鬥彩。而律師調解的優勢就在於一種較強的參與性和協同性。在被信賴的基礎上,律師作為調解的主持者,是以一種中立的態度擔當各糾紛主體的咨詢專家,最終的調解協議往往是由當事人自己作出的液橋,當事人能夠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參與感和決策感。律師只是用更加專業的法律知識來影響各方主體以平衡利益,整個律師調解的過程呈現出一種協同主義。
4. 最高人民法院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全面推進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的意見
建設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是暢通投資者訴求表達和權利救濟渠道、夯實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要舉措。自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下發《關於在全國部分地區開展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法〔2016〕149號)以來,試點地區人民法院與證券期貨監管機構、試點調解組織加強協調聯動,充分發揮糾紛多元化解機製作用,依法、公正、高效化解證券期貨糾紛,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為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在全國聯合開展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工作。現就有關事項提出如下意見:一、工作目標
1.建立、健全有機銜接、協調聯動、高效便民的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資本市場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的和諧健康發展。
二、工作原則
1.依法公正原則。充分尊重投資者的程序選擇權,嚴格遵守法定程序。調解工作的開展不得違反法律的基本原則,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權益。
2.靈活便民原則。著眼於糾紛的實際情況,靈活確定糾紛化解的方式、時間和地點,盡可能方便投資者,降低當事人解決糾紛的成本。調解工作應當明確辦理時限,提高工作效率,不得久調不決。
3.注重預防原則。發揮調解的矛盾預防和源頭治理功能,推動健康投資文化、投資理念、投資知識的傳播。人民法院、證券期貨監管機構及調解組織要加強信息共享,防止矛盾糾紛積累、激化。
三、工作內容
(一)加強調解組織管理
1.加強證券期貨調解組織建設。證券期貨調解組織是指由證券期貨監管機構、行業組織等設立或實際管理的調解機構,應當具有規范的組織形式、固定的辦公場所及調解場地、專業的調解人員和健全的調解工作制度。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證券期貨調解組織的認定和管理工作,定期商最高人民法院後公布。
2.規范調解組織內部管理。調解組織應當制定工作制度和流程管理,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
3.加強調解員隊伍建設。調解組織應當加強調解員政治思想、職業道德建設和專業技能培訓,完善調解員從業基本要求,制定調解員工作指南,建立、完善專職或專家調解員制度。
4.調解組織受理中小投資者的糾紛調解申請,不收取費用。
5.建立證券期貨糾紛特邀調解組織和特邀調解員名冊制度。各級人民法院應當將調解組織及其調解員納入名冊,做好動態更新和維護,並向證券期貨糾紛當事人提供完整、准確的調解組織和調解員信息,供當事人自願選擇。
(二)健全訴調對接工作機制
1.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范圍。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因證券、期貨、基金等資本市場投資業務產生的合同和侵權責任糾紛,均屬調解范圍。證券期貨監管機構、調解組織的非訴訟調解、先行賠付等,均可與司法訴訟對接。
2.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制度。經調解組織主持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經調解員和調解組織簽字蓋章後,當事人可以申請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確認其效力。當事人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案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第六節和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執行。
經人民法院確認有效的具有明確給付主體和給付內容的調解協議,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3.落實委派調解或者委託調解機制。人民法院在受理和審理證券期貨糾紛的過程中,應當依法充分行使釋明權,經雙方當事人同意,採取立案前委派、立案後委託、訴中邀請等方式,引導當事人通過調解組織解決糾紛。
經人民法院委派調解並達成調解協議、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的,由委派調解的人民法院依法受理。
4.建立示範判決機制。證券期貨監管機構在清理處置大規模群體性糾紛的過程中,可以將涉及投資者權利保護的相關事宜委託調解組織進行集中調解。對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引發的民事賠償群體性糾紛,需要人民法院通過司法判決宣示法律規則、統一法律適用的,受訴人民法院可選取在事實認定、法律適用上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個案作為示範案件,先行審理並及時作出判決;通過示範判決所確立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標准,引導其他當事人通過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解決糾紛,降低投資者維權成本,提高矛盾化解效率。
5.建立小額速調機制。為更好化解資本市場糾紛,鼓勵證券期貨市場經營主體基於自願原則與調解組織事先簽訂協議,承諾在一定金額內無條件接受該調解組織提出的調解建議方案。糾紛發生後,經投資者申請,調解組織提出調解建議方案在該金額內的,如投資者同意,視為雙方已自願達成調解協議,證券期貨市場經營主體應當接受。當事人就此申請司法確認該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辦理。
6.探索建立無爭議事實記載機制。調解程序終結時,當事人未達成調解協議的,調解員在徵得各方當事人同意後,可以用書面形式記載調解過程中雙方沒有爭議的事實,並由當事人簽字確認。在訴訟程序中,除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外,當事人無需對調解過程中確認的無爭議事實舉證。
7.探索建立調解前置程序。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對證券、期貨、基金等適宜調解的糾紛,在徵求當事人意願的基礎上,引導當事人在訴訟登記立案前由特邀調解組織或者特邀調解員先行調解。
8.充分運用在線糾紛解決方式開展工作。依託「中國投資者網」(www.investor.gov.cn)建設證券期貨糾紛在線解決平台,並與人民法院辦案信息平台連通,方便訴訟與調解在線對接。調解組織應當充分運用「中國投資者網」等現代傳媒手段,把「面對面」與網路對話、即時化解等方式有機結合,研究制定在線糾紛解決規則,並總結推廣遠程調解等做法。各級人民法院要藉助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探索開展在線委託或委派調解、調解協議在線司法確認,通過接受相關申請、遠程審查和確認、快捷專業服務渠道、電子督促、電子送達等方法方便當事人參與多元化解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三)強化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保障落實
1.充分發揮督促程序功能。符合法定條件的調解協議,可以作為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的依據。
2.調解協議所涉糾紛的司法審理范圍。當事人就調解協議的履行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發生爭議的,可以就調解協議問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按照合同糾紛進行審理。當事人一方以原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對方當事人以調解協議抗辯並提供調解協議書的,人民法院應當就調解協議的內容進行審理。
3.加大對多元化解機制的監管支持力度。投資者申請採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的,證券期貨市場經營主體應當積極參與調解,配合人民法院、調解組織查明事實。對於證券期貨市場經營主體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已達成的調解協議的,證券期貨監管機構應當依法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資料庫。
4.加強執法聯動,嚴厲打擊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人民法院和證券期貨監管機構應當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優勢,對損毀證據、轉移財產等可能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及時採取保全措施。對工作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及時予以查處;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有關司法機關處理。
5.加強經費保障和人員培訓。證券期貨監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等應當為建立健全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提供必要的人員、經費和物質保障,加大對調解員的培訓力度;有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提供專門處理證券期貨糾紛的調解室,供特邀調解組織、調解員開展工作。建立人民法院與證券期貨監管機構多層次聯合培訓機制,不斷加強業務交流的廣度和深度。
四、工作要求
1.建立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協調機制。各高級人民法院和證券期貨監管機構應當各自指定聯系部門和聯系人,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加強協調;強化溝通聯系和信息共享,構建完善的證券期貨糾紛排查預警機制,防止矛盾糾紛積累激化。
2.加強宣傳和投資者教育工作。人民法院和證券期貨監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投資者保護專門機構、調解組織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及時總結和宣傳典型案例,發揮示範教育作用;加大對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宣傳力度,增進各方對多元化解機制的認識,引導中小投資者轉變觀念、理性維權。
3.加強監督、指導、協調和管理。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投資者保護局成立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工作小組,具體負責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的指導和協調工作。各高級人民法院要指導、督促、檢查轄區內人民法院落實好證券期貨多元化解機制各項工作要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指導各調解組織工作;各派出機構負責督促轄區內相關調解組織加強內部管理和規范運作,指導並支持各調解組織在本轄區開展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證券期貨監管機構應當將工作情況和遇到的問題,及時層報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5. 多元調解有法律效應嗎
多元化調解有法律效力。法院多元調解不是立案。案件只有進入立案狀態之後才能確定一般要進行庭審還是先行調解。先行調解和多元調解並不是一個概念。多元調解是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之一,一般在法院在給當事人開具立案通知書之前發放多元調解書,接受調解的,由法院的調解員進行調解,調解成功的,不再走訴訟手段。多元化調解,是指相關民商事案件在立案庭立案後轉入合議庭審理之前,先由法院聘請的人民調解員進行調解,以爭取調解或撤訴結案的訴訟外工作環節。2008年1月,在全國范圍內,上海市一中院在中級法院層面率先引入了多元化調解機制。應該說,這項工作的開展,是在構建和諧社會大背景下,在司法為民的大局觀下,對真正實現案結事了、化解糾紛的積極探索,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
【(5)法院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擴展閱讀】多元化調解的多重效果:一是有效化解矛盾。調解員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對工作的熱愛、奉獻,對有效化解矛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緩解審判壓力。多元化調解,不僅能分流部分簡單民商事二審案件,緩解審判壓力,使法官從海量的案件中脫出身來,集中力量辦好疑難案件;而且還發揮著「案結事了」的帶動效應。三是降低訴訟成本。當前,民眾對司法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公正的司法,更需要便捷的司法;不僅需要能夠接近司法,更需要以多種形式接近司法。四是擴大司法民主。司法民主能夠體現司法的人民性,展現司法的親民性,去除司法的神秘性,使得司法與民眾之間相互了解與溝通的渠道更加暢通。利用人民調解員開展多元化調解工作,讓非法官群體直接參與司法,很好地體現了司法民主。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裁定。